2013中考歷史延伸閱讀:具有曠世之度的南梁儒將

字號:


    韋叡
    韋叡,生于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2),病逝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字懷文,世稱韋虎,京兆杜陵(今陜西藍田附近)人,蕭梁名將,漢族著名的軍事家。
    韋叡的祖父韋玄,后秦時不愿為官,隱居在長安南山。宋武帝劉裕北伐光復關中后,曾征韋玄為太尉掾,但被韋玄拒絕。韋叡的伯父韋祖征,仕宋為光祿勛。韋叡的父親韋祖歸,為寧遠長史。
    韋叡對繼母十分孝敬,因此受到鄉(xiāng)里人的稱贊。伯父韋祖征為郡守,常帶韋叡去辦理公事,視之如子。時韋叡內兄王登、姨弟杜惲在當地都頗有盛名,韋祖征一次問韋叡:“汝自謂何如憕、惲?”韋叡謙虛不敢回答,韋祖征說:“汝文章或小減,學識當過之;然而干國家,成功業(yè),皆莫汝逮也”(《梁書·韋叡傳》)。韋叡的外兄杜幼文為梁州刺史,要韋叡和他同去。梁州當時十分富饒,到那里做官的人多因為貪財而被免職,而韋叡雖年紀很小,卻以清廉聞名。
    宋永光元年(465年),袁顗為雍州刺史,見韋叡不同凡人,便引為主簿。袁顗到雍州后與鄧琬起兵擁立晉安王劉子勛反對宋明帝,韋叡遂請求到義成郡,因而沒有受到誅連。后又為晉平王左常侍,遷司空桂陽王行參軍,隨齊司空柳世隆守郢城,拒荊州刺史沈攸之。沈攸之被平定后,韋叡遷前軍中兵參軍。
    此時,蕭道成已篡宋稱齊,韋叡后又為廣德令,累遷齊興太守、本州別駕、長水校尉、右軍將軍。南齊末年,戰(zhàn)亂不斷,韋叡不愿遠離家鄉(xiāng),便求任上庸太守,加建威將軍。永元元年至二年(499—450年),齊太尉陳顯達和護軍將軍崔慧景相繼叛齊,屢逼京城,以至人心惶惶。時有人問計于韋叡,韋叡說:“陳雖舊將,非命世才;崔頗更事,懦而不武。其取赤族也,宜哉!天下真人,殆興于吾州將矣”(《梁書·韋叡傳》)。于是派他的兩個兒子和雍州刺史蕭衍結交。
    蕭衍起兵后,韋叡率郡人伐竹為筏,帶2000人和200匹馬日夜兼程投奔蕭衍,蕭衍見韋叡到來非常高興,手按桌角說:“他日見君之面,今日見君之心,吾事就矣”(《梁書·韋叡傳》)。蕭衍多用韋叡建議,順利攻取了郢城。中興元年(501年)八月。蕭衍將率大軍繼續(xù)向前,但無良將留守郢城,考慮良久,對韋叡說:“棄騏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梁書·韋叡傳》)?于是任命韋叡為江夏太守,駐守郢州。
    郢城原拒守的人有十幾萬,因疾病死了十之七八,皆積尸于床下,生者則睡在床上,每間屋子都堆滿了尸體。韋叡上任后,便下令把死去的人全都掩埋,得病的人也派遣回家,郢城遂安。
    天監(jiān)元年(502年),蕭衍稱帝建梁,任命韋叡為廷尉,封都梁子,邑三百戶。天監(jiān)二年(503年),改封永昌子,戶邑如先。蕭衍立太子后,遷韋叡為太子右衛(wèi)率,出為輔國將軍、豫州刺史、領歷陽太守。天監(jiān)三年(504年),魏軍來犯,韋叡率州兵將其擊退。
    天監(jiān)四年(505年)十月,梁武帝蕭衍興師北伐,以其弟臨川王蕭宏為統(tǒng)帥,率軍進駐洛口(今安徽懷遠境)。天監(jiān)五年(506年)二月,徐州刺史昌義之與魏平南將軍陳伯之戰(zhàn)于梁城,昌義之敗走。四月,北魏以中山王元英為征南將軍、都督揚、徐二州諸軍事,率軍10萬迎擊梁軍。五月,南梁太守右衛(wèi)率張惠紹攻徐州(治彭城,今屬江蘇),進抵宿預(今江蘇宿遷東南)。昌義之復攻梁城(今安徽淮南田家庵附近),拔之。
    是月,韋叡派長史王超等進攻北魏小峴(今安徽含山北),未克。韋叡親自巡行圍柵,魏軍數百人忽出城外列陣。韋叡欲發(fā)動進攻,部將都不贊成,認為:“向本輕來,未有戰(zhàn)備,徐還授甲,乃可進耳。”韋叡則認為:“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閉門堅守,足以自保,無故出人于外,必其驍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梁書·韋叡傳》)。但部將仍猶豫不決,韋叡遂出示符節(jié)說:“朝廷授此,非以為飾,韋叡之法,不可犯也”(《梁書·韋叡傳》)。于是進兵,梁軍殊死作戰(zhàn),大敗魏軍,占領小峴,繼之乘勝圍攻合肥。
    因梁右軍司馬胡景略等久攻不克,韋叡在觀察地形后說:“吾聞‘汾水可以灌平陽,絳水可以灌安邑’,即此是也”(《梁書·韋叡傳》)。遂令在淝水上游構筑堤壩,使水位上漲,疏通水路。不久,梁水軍陸續(xù)抵達戰(zhàn)區(qū)。面對梁軍的進攻,魏軍在合肥東西構筑兩座小城抵御。韋叡領兵先攻此二城。不料魏將楊靈胤率5萬人馬攻來。梁軍皆懼,欲奏請增兵。韋叡笑著指出:“賊已至城下,方復求軍,臨難鑄兵,豈及馬腹?且吾求濟師,彼亦征眾,猶如吳益巴丘,蜀增白帝耳?!畮熆嗽诤筒辉诒姟?,古之義也”(《梁書·韋叡傳》)。于是下令與魏軍死戰(zhàn),終于擊退了楊靈胤。韋叡急派軍主王懷靜等部署在淝水兩岸筑城,保護堤壩,以待魏軍。魏軍攻破梁軍所筑新城,城中千余人皆被斬俘,并乘勝攻擊梁軍堤壩,兵勢甚盛。軍監(jiān)潘靈枯勸韋叡退還巢湖,各位將領也建議退保三叉,韋叡大怒,說:“寧有此邪!將軍死綏,有前無卻”(《梁書·韋叡傳》)。于是把令旗插在堤下,表示決不退兵。
    韋叡身體向來衰弱多病,每次帶兵作戰(zhàn)都不能騎馬,只是板車上,督厲眾軍。魏軍來鑿堤,韋叡領兵奮力搏斗,擊退魏軍,乘勢在堤上構筑營壘,加強防護;同時起用主力戰(zhàn)艦,艦與合肥城墻同高,四面包圍合肥。魏軍計窮,城中人皆哭。韋叡建成攻城器具后,堰水又滿,魏救兵已不起作用,便號令軍士大舉攻城。魏守將杜元倫登城督戰(zhàn),被射死。梁軍乘勢發(fā)起總攻,收復合肥,俘斬魏軍萬余人,獲牛羊萬計,絹滿十間屋,悉充軍賞。
    在攻合肥前,胡景略與前軍趙祖悅發(fā)生了矛盾,兩人互相忌恨,一次兩人發(fā)生口角,胡景略一氣之下竟然咬破了牙齒,鮮血直流。韋叡知道此事后,想到將帥不和,會導致患禍,于是便把胡景略請來,擺下宴席,親自把盞,勸說胡景略道:“且愿兩武勿復私斗”(《南史·韋叡傳》)。所以在這次作戰(zhàn)中,兩人沒有互相斗氣,戰(zhàn)斗便進行得特別順利。
    合肥之戰(zhàn),是華夏戰(zhàn)爭史上城邑攻堅戰(zhàn)的著名戰(zhàn)例,梁軍在韋叡果斷指揮下,奮勇攻擊,一舉收復合肥,取得了此次北伐的最大勝利。時蕭宏統(tǒng)大軍北伐,因畏懼魏軍而不敢前,其參謀呂僧珍亦如此。魏軍知其懦怯,遺巾幗以辱之,并歌之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四十六》)。
    韋叡常常是在白天接待客人,夜晚鉆研兵書,三更就起來掌燈工作,直到天亮。撫慰兵士,無微不至,所以當時有識之士都紛紛來投奔他,凡是所來之人,都受到他的熱情接待。
    攻克合肥后,武帝下詔班師,此時韋叡正帶軍進入東陵準備和魏軍作戰(zhàn),離甓城只有二十里。韋叡擔心魏軍得到梁軍撤退的消息后,會來追擊,于是下令輜重先行,自己儒服羽扇乘坐小車殿后。時魏人早已被韋叡的威名所震服,所以雖見梁軍撤退也不敢出兵,韋叡遂全軍而還。
    天監(jiān)六年(507年)九月,北魏主元恪傾國南犯。命中山王元英率軍,攻陷馬頭(位鐘離西,今安徽懷遠南),將城中儲糧盡數北遠。梁武帝蕭衍為抵御魏軍,派徐州刺史昌義之領兵進屯鐘離。十月,元英與鎮(zhèn)東將軍蕭寶寅率眾圍攻鐘離,號稱百萬,連城四十余座。十一月,武帝詔右衛(wèi)將軍曹景宗都督諸軍20萬救鐘離,屯道人洲(今安徽鳳陽東北淮河中),待眾軍集齊后并進。
    天監(jiān)七年(508年)正月,昌義之督率梁軍將士奮力抗擊,多次擊退魏軍進攻。二月,曹景宗都20萬軍至邵陽洲,便停軍筑壘相守,不敢前行。梁武帝大怒,派韋叡帶兵與之會合,受其節(jié)度。并賜給他龍環(huán)御刀,說“諸將有不用命者斬之”(《南史·韋叡傳》)。韋叡自合肥取直道而行,無論是途經大澤還是山澗,都不減慢行軍速度。時梁軍畏魏兵軍兵盛,多勸韋叡慢些行軍,韋叡說:“鐘離今鑿穴而處,負戶而汲,車馳卒奔,猶恐其后,而況緩乎!魏人已墮吾腹中,卿曹勿憂也”(《梁書·韋叡傳》)。十天便進至邵陽。當初,曹景宗出兵時,梁武帝便對曹景宗說:“韋叡,卿之鄉(xiāng)望,宜善敬之”(《梁書·韋叡傳》)。曹景宗見到韋叡后,果然很是謙讓。武帝聽說這種情況后很,滿意地說:“二將和,師必濟矣”(《梁書·韋叡傳》)。
    韋叡到來后,于夜間率眾于曹景宗營地前20里處掘長塹,樹鹿角,截洲為城,距魏軍城堡僅百余步。拂曉,營已建成,元英見后大驚,以杖擊地說:“是何神也”(《梁書·韋叡傳》)!曹景宗等器甲精新,魏軍見后,士氣漸消。曹景宗又派人潛水入城送信,昌義之始知援軍到達,勇氣倍增。魏將氐人楊大眼勇冠軍中,率萬余騎來戰(zhàn),所向皆靡。韋叡結車為卻月陣,楊大眼聚騎圍之,韋叡以強弩2000一起發(fā)射,洞甲穿中,殺傷魏軍甚眾。楊大眼右臂中箭退走。翌日清晨,元英又率眾出戰(zhàn),韋叡乘坐白色木車,手持白角如意指揮眾軍,一日數合,元英甚憚其強,乃退。入夜,魏軍復來攻城,飛矢雨集。韋叡子韋黯請求到城下去躲避一下,韋叡不許。時軍中驚亂,韋叡于城上厲聲呵斥,乃定。曹景宗另募勇士千余人,于楊大眼營南數里筑壘,并擊退來攻的魏軍。梁武帝命曹景宗預裝高艦,使之與魏軍浮橋同高,以備火攻;并命曹景宗和韋叡分別攻邵陽洲之北、南橋。韋叡下令準備好大戰(zhàn)船,讓梁郡太守馮道根、廬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釗等為水軍作好戰(zhàn)斗準備。
    三月,淮水暴漲六七尺,韋叡派水軍乘斗艦襲擊洲上魏軍。另以小船載干草,灌以油,趁風縱火,以焚其橋。同時,派敢死之士拔柵砍橋。時大水特別湍急,倏忽之間,橋柵俱盡。梁軍奮勇沖殺,無不以一當百,呼聲動天地。魏軍大潰,元英見橋斷,脫身棄城而走,楊大眼亦燒營而去。諸壘相次土崩,皆爭先棄其器甲爭投水,溺死、斬殺各10余萬,淮水為之不流。曹景宗令軍主馬廣追擊楊大眼至滅水上四十余里,楊大眼的軍眾死傷無數,伏尸相枕。昌義之聞報后,又悲又喜,不知說什么好,只是連聲叫道:“更生!更生”(《梁書·韋叡傳》)!昌義之出來追擊元英至洛口。元英單騎逃入梁城,部下兵士也全軍覆滅,沿淮河百余里尸骸相藉,梁軍又俘虜5萬人。收其軍糧器械,堆積如山,牛馬驢騾不可勝計。
    鐘離之戰(zhàn),梁軍在韋叡裴邃等良將的密切配合下,上下同心,并根據魏軍不習水戰(zhàn)的弱點,堅守疲敵,適時反擊,取得了自宋初以來南朝對北魏作戰(zhàn)的第一次大捷,殲敵25萬,對穩(wěn)定淮南形勢起了重要作用。
    梁武帝派中書郎周舍在淮水慰勞軍土,韋叡把這次作戰(zhàn)所獲集聚于軍門,周舍見后,對他說:“君此獲復與熊耳山等”(《梁書·韋叡傳》)。韋叡因功增封七百戶,進爵為永昌縣侯,征通直散騎常侍、右衛(wèi)將軍。是年,韋叡遷左衛(wèi)將軍,不久又為安西長史、南郡太守,秩中二千石。
    天監(jiān)八年(509年)正月,司州刺史馬仙琕北伐失敗還軍,為魏軍所躡,三關擾動不安,梁武帝下詔令韋叡督眾軍去支援。韋叡到了安陸,便下令增筑城二丈多,又開挖大塹,筑高樓。眾人頗譏笑其膽怯,韋叡說:“不然,為將當有怯時,不可專勇”(《梁書·韋叡傳》)。這時,元英急追馬仙琕,想報鐘離之戰(zhàn)的恥辱,聞韋叡來援,畏懼之下便退兵而回,武帝這才下詔罷軍。
    天監(jiān)九年(510年),遷信武將軍、江州刺史。天監(jiān)十年(511年),征員外散騎常侍、右衛(wèi)將軍,累遷左衛(wèi)將軍、太子詹事,尋加通直散騎常侍。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遷智武將軍、丹陽尹,以公事免。不久,起為中護軍。天監(jiān)十四年(515年),為平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
    當初,韋叡在鄉(xiāng)里起兵時援助武帝時,朋友陰雙光哭著勸阻他,此時,笑著對他說:“若從公言,乞食于路矣”(《梁書·韋叡傳》)。于是送給他十頭耕牛。韋叡對于從前故人都毫不慢待,鄉(xiāng)里人都很尊敬他。
    天監(jiān)十七年(518年),征散騎常侍、護軍將軍,尋給鼓吹一部,入直殿省。他在朝中謙虛謹慎,從不表現(xiàn)出居功自傲的神態(tài),武帝對他十分尊重。韋叡性情慈愛,撫養(yǎng)孤兄子勝過自己親生子,把官府所得俸祿和賞賜,都發(fā)散給親戚故人,家無余財。為護軍將軍后,韋叡在家中無事,傾慕漢朝名士萬石(事見<史記.萬石君傳>)、陸賈之為人,便把兩人畫在墻上自己玩味。那時韋叡年紀已高,但閑暇日子仍然給諸子上功課,督促他們認真學習。三子韋棱特別喜歡經史,人都稱他博學多識,韋叡常常坐在那里讓韋棱說書,他對韋棱所作的講解啟示,仍然是韋棱無法達到的。武帝當時佞佛,于是當時全國都受到影響,韋叡卻不做理會,他位居大臣,不愿違心地隨波逐流,所作所為一如往日。
    當時,大將曹景宗為人爭強好勝,看書寫字,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從不去問別人,全是自己望文生義,自己創(chuàng)造新字,即使是在公卿面前也從不謙虛恭讓。唯獨特別敬重韋叡,同宴御筵,也謙遜恭讓。
    韋叡一向具有曠世之度,他作官以愛惠為本,所居職位必有政績。他愛惜士兵,“士卒營幕未立,終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南史·韋叡傳》)。他身體羸弱,不能騎馬,平時只穿儒者衣服,臨陣交鋒,常常是緩服乘車,手持竹如意指揮進上,為梁朝最著名的將領,無人能及。
    鐘離之戰(zhàn)后,昌義之十分感激韋叡,請曹景宗和韋叡會面,設二十萬錢作為賭注,讓二人進行著名的“官賭”,以報二人之恩。曹景宗擲得雉,韋叡擲得盧該贏雉,他趕緊取一子反之,說:“異事”,于是反作塞輸雉。戰(zhàn)后,曹景宗與諸將爭先告捷,只有韋睿獨居后,他平時行事多是如此,世人尤以此賢之。
    普通元年(520年)夏,韋叡遷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因病未拜。八月甲子(即西元520年9月20日),韋叡于家中去世,遺言要薄葬。武帝聞后,哭得十分傷心,賜錢十萬,布二百匹,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喪事取給于官,遣中書舍人監(jiān)護。贈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嚴”。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