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歷史延伸閱讀:明清松錦大戰(zhàn)爆發(fā)

字號:


    ?
    明清松錦之戰(zhàn)
    一、序曲
    1626年(明天啟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2月,努爾哈赤在寧遠大戰(zhàn)中敗于袁崇煥,不久逝去。后金由皇太極、代善、莽古爾泰、阿敏四大貝勒(阿敏為努爾哈赤侄)共同執(zhí)政。當時,連年的戰(zhàn)爭使得后金內(nèi)部困難重重:民族矛盾、制度不全、經(jīng)濟蕭條、物價上漲,同時皇太極想要形成中央集權,而四貝勒制決定了彼此間勢必要爭權。鑒于此等情況,皇太極執(zhí)行了“借小心以圖大事,假退步以求進步”的策略,先穩(wěn)定內(nèi)部、增強實力,而后求入主中原。對外向明朝發(fā)動和談攻勢,不用后金國號、年號,表示愿奉明朝為正朔(評語:對此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的評論十分中肯,后金雖為權宜之計,但明亦可假此緩解一下,先求解決內(nèi)部矛盾,袁崇煥亦持此議,可惜明臣多囿于南宋故事,惟恐主張和談即被套上“秦檜”之罵名,錯失良機,一味增加遼餉,至陜北事起,明已無藥可救)。同時,對內(nèi)部,皇太極實行了一系列保護和發(fā)展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的措施,以增強經(jīng)濟實力;在軍事上為擴大兵源,加強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建設。既然和談不成,戰(zhàn)事又起,但是皇太極并不直接進攻袁崇煥的關遼防線,他先是徹底征服了朝鮮,既粉碎了明的右翼,又使自己得到了一個資源豐富的補給基地;然后征撫并用,使蒙古察哈爾部投靠了自己,解除了明從左翼進攻的威脅,也獲得了一條迂回攻明的捷徑。最后,便是在攻明中,以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評語:此一冤案知者甚多,不再詳述,只是崇禎說“吾非亡國之君,爾等乃亡國之臣”之語,雖有其道理,卻也不盡然,至少其即位之初,明國事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二、開局
    經(jīng)過10年的努力,后金國力大增,皇太極遂于1636年5月在盛京正式稱帝,改國號為“清”,年號為“崇德”,改女真族為滿族(評語:以軍略論皇太極或許不如其父,但以政略而論,有過之而無不及之)。隨后皇太極公開致信崇禎,向明朝挑戰(zhàn)。但如何攻明仍是難題。由察哈爾迂回攻明,乃奇兵而非正兵,且明有關遼大軍掖其腹背,稍有不慎,便會全軍覆沒。為此,清都察院參政祖可法、張存仁給皇太極上了奏折,提出了先取錦、寧門戶,打通遼西走廊,也即“剪重枝而伐大樹”的建議。這一切更堅定了皇太極攻打遼西的決心。戰(zhàn)略已定,接下來的便是戰(zhàn)術問題了。袁崇煥雖死,但關遼明軍仍執(zhí)行他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yǎng)遼人”的戰(zhàn)略以及“憑堅城、用重炮、守為正、出為奇”的戰(zhàn)術,迫使清軍舍長用短,每次均是舍野戰(zhàn)而取城戰(zhàn)、以速戰(zhàn)(清)對持久(明),進攻難以奏效。有鑒于此,皇太極提出了以持久對持久的方略:1640年3月皇太極派其弟濟爾哈朗、多鐸二人率軍前往義州(今遼寧義縣)筑城屯田(評語:反客為主之計)。
    義州處于廣寧與錦州之間的大凌河畔,地勢開闊、土地肥沃,在此筑城屯田,實際上是建立了攻錦的前哨陣地,同時一旦攻錦,此地又是一個絕佳的后勤補給基地。同年6月,皇太極指揮清軍兵臨錦州開始了圍城的持久戰(zhàn)?;侍珮O將圍城清軍分為兩班,以三個月為一期,輪番更換。同時清軍將錦州城外的莊稼收割完畢(評語: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并掃蕩清除明軍在錦州外圍的據(jù)點,徹底切斷駐錦明軍與外部的聯(lián)系。翌年3月,皇太極進一步采取措施,在錦州城外筑起8座營壘,環(huán)城相列,在營壘外深挖壕溝,樹起柵木,而各營間又有深壕相連,將錦州圍得“水泄不通”、“人影斷絕”。明軍守城主將為夕日袁崇煥帳下大將、征遼先鋒大將軍祖大壽,其所率軍隊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蒙古人,城既被圍,遂起叛心,秘密與濟爾哈朗聯(lián)系。此事為祖大壽偵知,欲計擒叛軍首領,無奈行事不密,反被叛軍窺破,搶先與明軍交戰(zhàn),濟爾哈朗聞訊后,趁勢攻城,內(nèi)外夾攻,祖大壽難以支持,只能退入內(nèi)城堅守。當清軍在義州筑城屯田之時,明廷即有人看破了皇太極的用意,決心加強遼西防務,遂急調(diào)正在西線與農(nóng)民起義軍激戰(zhàn)的洪承疇入京,任兵部尚書,總督薊遼軍務(評語:此為袁崇煥的舊職,可惜凡任此職者,無有善終)。洪承疇曾任陜西三邊總督,俘殺過“闖王”高迎祥,也幾次擊敗過李自成,算是知兵的大臣,被明廷倚為長城。
    洪承疇就職后,看出了清軍將圍錦州的企圖,急調(diào)大批明軍加強遼西防務。及至錦州告急,洪承疇已感覺出松山、錦州將有大戰(zhàn),決定親赴遼西指揮。他將指揮部移至寧遠,并沿錦州、松山、寧遠一線布置了8個總兵13萬大軍。明、清雙方兵力大致相等。在具體策略上洪承疇采取了且守且戰(zhàn)的方針:不時從松山、杏山等據(jù)點出發(fā),以小部隊偷襲攻錦清軍,以此法消耗、疲憊清軍,然后相機決戰(zhàn)(評語:敵駐我擾,敵疲我打之計)。應當說洪承疇之計有偏穩(wěn)之嫌,但考慮到雖然“遼東兵精甲于天下”,但野戰(zhàn)畢竟是清軍之強項,且洪承疇對軍隊之掌控和熟悉度亦不如夕日的袁崇煥,所以此仍為可行之計。可未料到皇太極尚未有對策,洪承疇卻后院起火,以新任兵部尚書陳新甲為代表的一批官僚以“兵多餉艱”為由,攻擊洪承疇這樣做是“曠日持久、耗費錢糧”,主張速戰(zhàn)(評語:典型的外行指揮內(nèi)行,好比是財政部指揮總參謀部)。但偏偏崇禎聽進去了(評語:當時戶部的外庫雖是囊中羞澀,但皇上的內(nèi)庫卻是殷實得很,可笑的是既然是家天下了,內(nèi)外庫又有何區(qū)別,可從嘉靖起,明朝的皇帝們都象貪財?shù)纳倘艘话懔邌?,不舍得用自己的私房錢,一味加遼餉,而加得又不得法,不問各地豐歉與否、土地肥瘠與否、百姓貧富與否,均按統(tǒng)一的數(shù)字增加,則貧瘠之地、歉收之處必起民變)。崇禎派兵部職方郎中張若琪到寧遠監(jiān)軍(評語:這好比是讓總政治部的干部部部長去監(jiān)察總參謀長),有遣兵部主事馬紹愉到前線“贊畫軍務”,嚴令洪承疇率全部明軍急速前抵錦州決戰(zhàn)。
    三、高潮
    迫于壓力,洪承疇將輜重大部留在寧遠,率8總兵13萬人馬向錦州進發(fā),到達距錦州僅20里的松山。鑒于明軍在薩爾滸一戰(zhàn)中兵力分散被各個擊破的教訓,他決定盡量集中兵力,親率主力6萬集中在松山城外,僅在兩側布置少量兵力牽制清軍,并在松山、杏山之間布置了接應部隊。準備集中全力正面進攻清軍,實施中央突破。同一時間里,清軍也在緊張地調(diào)動著,皇太極急令各地清軍向松、錦一帶集中,并征集盛京沈陽城中的15歲以上的滿蒙壯丁悉數(shù)上陣,并親率3千精銳騎兵先行,赴松山前線指揮。此戰(zhàn)明可說是“傾遼西之兵”,而清是“空國而來”,存亡在此一戰(zhàn)?;侍珮O在戚家堡召開軍事會議,指出此次決戰(zhàn),松山是關鍵之地,其地處錦、寧之間,為“寧錦之咽喉”,若松山一破,明軍將“全軍動搖”(評語:洪承疇顯然也看出了這點,將主力集中在此,顯然亦非泛泛之輩)?;侍珮O進一步分析:明軍在松山城高度集中,有利于清軍圍而殲之。遂做出決定:令清軍在8月20日起,在松山明軍外圍挖起三道大壕,各深8尺、寬1丈有余,欲將明軍團團圍住,并將通往松山的一切道路挖斷,旨在切斷明軍的糧道和退路。洪承疇看破此計,21日起,明軍搶先發(fā)起攻擊,欲在清軍形成包圍前轉(zhuǎn)移出去。但清軍拼死守住陣地,雙方死傷相當,勝負難分,但明軍始終未能突破清軍的包圍。
    是日晚,洪承疇召集將領商議,要求諸將“拼死一戰(zhàn)”、“解圍在此一舉”。但各總兵對突圍、固守意見不一,爭執(zhí)不下。孰料,總兵王樸貪生怯陣,竟乘天黑之機率所部擅自逃遁。吳三桂、馬科等總兵見此也紛紛效法,各自引兵向杏山后退。但清軍已在往杏山的途中設伏,明軍本已成驚弓之鳥,再遭伏擊,潰不成軍。吳三桂、馬科、王樸等人率殘部退到杏山后,又覺得杏山亦危險,不可久留,即匆匆出逃寧遠。但皇太極早有準備,已遣多鐸設伏于杏山往寧遠的路上。吳三桂等人再遭伏擊,損失慘重,短短幾天,明軍死傷5萬4千人,損失馬匹7千余匹。(評語:不服將令,兵家大忌,敗因所在,洪承疇之統(tǒng)御能力確實不如袁崇煥,但也不能求全責備,他到職不久,人地不熟,難以服眾;況且欲號令如一,必賞罰分明,袁崇煥功莫大焉,卻被冤殺,且死狀甚慘,關遼將士又如何能服,又如何肯為明廷死命效力,而吳三桂擅自逃遁,雖非首犯,亦是主犯,可事后未受懲戒,反一路升遷,雖然可用關遼已無人能用來推搪,但崇禎賞罰不明其責難咎,設想若是袁崇煥仍在,此戰(zhàn)由他指揮當是如何,故前文說“吾非亡國之君,爾等乃亡國之臣”之語并不盡然!)當是時,松山洪承疇所率8總兵中有6人逃跑,只有曹變蛟、王廷臣二人未走。且曹變蛟乘清軍主力前往截擊逃遁明軍之機,率部猛攻皇太極大營,幾乎得手,無奈兵力不足,后繼無援,而曹變蛟又在激戰(zhàn)中受傷,遂功敗垂成。松山殘余明軍只能退入城中固守。
    四、結局
    松山被圍之初,洪承疇尚幻想明廷能發(fā)援兵,然始終無一兵一卒來援,幾次突圍均未果。而城中軍糧日絀,最后到了“人相食”的境地。堅持到1642年2月,明松山副將叛明降清,18日夜接應清軍入城,洪承疇與曹變蛟、王廷臣均被生擒。洪承疇被送至盛京后,先是絕食不降,后經(jīng)多方軟化,降清。松山既破,錦州已是解圍無望,且被圍兩年,城內(nèi)已然糧盡彈絕?;侍珮O遂決定勸降,祖大壽之弟祖大樂也在松山被擒,皇太極讓其入城勸降,3月10日祖大壽率所部出錦州內(nèi)城降清。清軍挾松錦大捷之余威沿遼西走廊而下,勢如破竹:4月8日清軍炮轟塔山,次日城破,7千明軍被殲;4月21日清軍兵圍杏山,明守軍6千余人出降。至此,清軍取得徹底勝利。此后,皇太極仍本著“剪重枝”的原則,前后5次突入關內(nèi),襲擾明朝。如果不是皇太極早死,先入北京城的恐怕就不是李自成了。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