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推動、幫助下,由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等愛國將領于1933年在華北北部察哈爾(舊省名,在北京西北部,今分屬河北、內(nèi)蒙、山西等地)組織部隊進行抗日斗爭,是中國愛國將領沖破政府當局錯誤的對日妥協(xié)政策而進行一次抗日壯舉。
九一八事變后,在中日矛盾日益尖銳的形勢下,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不滿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號召停止內(nèi)戰(zhàn),“團結(jié)全國民眾之力量,一致對外”,“督促全國軍隊開赴前線”立即開始“正式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之侵略”。為此,在中共北方組織的積極推動下,馮玉祥積極醞釀樹立抗日大旗以影響全國。1932年馮抵達張家口,并積極同共產(chǎn)黨聯(lián)系籌組抗日大計。1932年底到1933年初,熱河華北局勢急劇惡化,察省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嚴重威脅,在共產(chǎn)黨的幫助下,馮玉祥集合抗日力量,組織抗日同盟軍,相機發(fā)動察省抗戰(zhàn)。
1933年5月26日,馮玉祥聯(lián)絡組織了各種武裝力量,在張家口舉行全省民眾抗辱救亡大會,正式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同盟軍共有10萬人,馮玉祥為總司令,并加強整訓軍隊,隨即主動出擊,展開了驅(qū)逐日寇收復國土的戰(zhàn)斗。6月22日到7月1日,同盟軍將士長期被積壓的抗日怒火蓬勃爆發(fā),向日本侵略軍展開積極進攻,相繼收復康保、沽源、寶昌,又乘勝發(fā)起收復多倫的戰(zhàn)斗。多倫為察東的重鎮(zhèn),既是冀、察、蒙之間的交通樞紐,又是塞外商業(yè)的中心和軍事要地,日本把它視為攻掠察綏兩省的戰(zhàn)略要點。7月7日23時,同盟軍由吉鴻昌指揮分路向多倫發(fā)動進攻,經(jīng)五天激戰(zhàn),收復多倫。多倫之戰(zhàn),同盟軍雖犧牲犧牲,但誓除日寇,猛烈進攻,終獲勝利,使驕橫的日寇遭受沉重打擊。日寇雖力守多倫,但終于失敗,侵占的中國國土得而復失,對日軍來說是空前的,因此對日本侵略者的精神也是一次重創(chuàng)。多倫之役結(jié)束后,察東四縣全部收復,成為“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從日偽軍手中收復失地的壯舉,給全國民眾帶來了抗日御侮的希望。
但是,國民黨政府當局將同盟軍的抗日行動視為“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妥協(xié)政策的對立物,千方百計破壞同盟軍。不僅從輿論上大肆造謠誹謗,收買動搖分子對同盟軍分化瓦解,而且指揮大軍逼近張家口準備進攻同盟軍,與此同時,日偽軍兩萬人也借機大舉進攻多倫,客觀上形成了對同盟軍的夾擊包圍,使同盟軍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但是,由于全國人民大力支援同盟軍、強烈抗議政府當局的反動措施,南京政府當局未敢立即發(fā)動對同盟軍的進攻。最終,馮玉祥為了避免內(nèi)戰(zhàn),保存抗日力量,被迫通電全國,解散抗日同盟軍,并離開部隊,同盟軍大部被宋哲元第二十九軍收編,只有方振武、吉鴻昌和中共掌握的部隊不愿放棄抗戰(zhàn),繼續(xù)進行斗爭,但由于力量嚴重削弱,在日偽蔣軍的包圍和夾擊下,不得不失敗。
察哈爾抗戰(zhàn)是馮玉祥等愛國官兵響應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jié)抗日號召,舉起武裝抗日旗幟,進行聯(lián)合抗日的一次偉大嘗試,得到了全國主張抗日的各派政治勢力及廣大民眾的支持和稱贊,對揭露南京政府對日妥協(xié)政策的錯誤起到了積極作用。盡管由于日偽蔣的聯(lián)合進攻,這一愛國壯舉最終歸于失敗,但是它在中華民族危亡關頭,對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所起到的鼓舞和推動作用則是不可估量的,也體現(xiàn)了在國民黨內(nèi)部,同樣存在著相當強烈的抗日御侮的愿望和要求。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