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歷史復習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字號:


    教材解析:八年級下冊 第15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貴州省黎平縣第二中學 曾祥明
    一、知識梳理
    

    ?
    二、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分析:
    (1)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權性質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決定的,也與新中國成立初期所面臨的國際形勢有著密切的聯系。新中國外交政策的特點充分體現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中。其基本目標是維護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其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
    (2)新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為開創(chuàng)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同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確立新型的國際關系作出了重大貢獻,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贊揚。
    難點分析: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什么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準則
    首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促進了亞洲及世界各國對于新中國的了解和合作,對中國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包圍,結成新的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極其有利的。
    其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zhàn)爭政策,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策劃的強權外交、“實力政策”是一個勇敢的挑戰(zhàn)。
    最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和提出,為國際間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規(guī)范,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謀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
    (2)在萬隆會議上為什么有的國家要攻擊中國?
    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亞非新興國家存在著不同的制度,在當時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尖銳對立的國際局勢的影響下,自然對意識形態(tài)不同的中國產生隔閡。其次與帝國主義的挑撥離間相關,煽動一些同美國結盟的國家代表反對共產主義;還有就是經過朝鮮戰(zhàn)爭后,中國顯示出強大的力量讓一些人對中國的政策表示懷疑,散布中國對鄰國在搞“滲入和顛覆活動”,從而使大會氣氛緊張起來。
    三、學法指導
    1.問題突破法。首先抓住,“新中國外交的突出成就”這既是教材的重點又是難點?!就黄品椒ā拷Y合周恩來訪問印度的照片,提出以下問題:(1)五項原則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內容、意義如何?通過直觀的圖片學習,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認識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又如:亞非會議為什么能在各國之間存在矛盾和分歧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取得巨大成功?突破方法:結合圖片圍繞周恩來在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的講話來設置問題進行思考,理解“求同存異”的方針是五項原則的具體化,進一步了解該會議對我國外交工作的推進作用。
    2.綱要信號學習法:此方法是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把本課重點以圖表的形式列出,如:對萬隆會議的把握:
    

    ?
    比較學習法。比較是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是鑒別事物異同關系的一種思維方法。波蘭著名史學家托波爾斯基認為:研究歷史要尋求歷史的規(guī)律性,不運用比較法,難以獨立地找出多少帶有普遍性的歷史規(guī)律性。
    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許多熟視無睹之中的十分有價值的東西,可以更加全面、更加準確地掌握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及其特征、本質、規(guī)律和歷史地位,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及其歷史意義。
    歌謠歸納記憶法。根據本課內容可以編成如下歌謠以加深記憶:
    中國外交有政策 獨立自主為原則,
    領土主權不侵犯 別國內政不干涉。
    平等互利搞建設 和平共處五原則,
    萬隆會議在印尼 共產主義遭攻擊。
    周總理上臺把話講 “求同存異”定大局,
    國際地位在提高 日內瓦會議顯實力。
    四、中考命題分析
    比較題題型,在不增加試題量的情況下,擴大考查的覆蓋面是歷年來的中考動向之一。因此,在中考歷史試題中,材料比較題便成為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
    五、中考試題分析
    一、選擇題
    1.(2008年濰坊市)今年是周恩來總理誕辰110周年。他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至今仍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下列選項不屬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的是(  )
    A.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平等互利 D.求同存異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的把握。只要認真對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的內容,就能得到正確答案。
    答案:D
    2.(2008年臨沂市)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強調“我們的會議應該是求同存異。”下列有關“求同存異”方針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達到團結的目的?、诖龠M了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鄞龠M了中國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芎髞碇饾u發(fā)展成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解析:這是一道材料分析型的選擇題。所列選項中,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我國外交方針的反映。其中,①②③項是“求同存異”方針的說法;而④項則是外交發(fā)展的政策,易混易錯,較難甄別。解題的關鍵是立足“求同存異”的含義進行分析。
    答案:B
    二、材料題
    3.(2008福州市)2008年是周恩來同志誕辰110周年。請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
    材料二:
    

    ?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周恩來同志參加哪次國際會議?他提出了什么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
    (2)根據材料二,周思來同志提出的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是什么?
    (3)為緬懷周恩來同志,請你確定一個紀念活動主題。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亞非會議的相關知識。
    答案:(1)萬隆會議或亞非國際會議?!扒笸娈悺?。(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周恩來的外交生涯等(答案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
    4.(2007年四川省宜賓市)萬隆會議后,一位路透社記者曾報道:“大家都承認周恩來的才智至高無上地主宰著會議……代表們驚嘆地說:“他是以怎樣的洞悉力察覺并道破大家心窩里想說的話啊!'”請回答下列問題。
    ⑴在萬隆會議上,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了什么方針?
    ⑵這一方針的提出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
    解析:本題以材料切入問題,考查同學們對“萬隆會議”的了解程度,難度不大。
    答案:(1)“求同存異”的方針。(2)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作者簡介:曾祥明,貴州省黎平二中歷史教師,縣兼職教研員。注重教學探究,撰寫了相關的教學論文700多篇發(fā)表于省級以上報刊雜志。論文《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獲省首屆論文評選二等獎,教學課件被省教育科學研究所評為二等獎。獲縣一等輔導教師獎及全國“輔導教師獎”一等獎。《辛亥革命在黎平的社會氛圍》一文被清華大學主辦的《中國知網》CNKI系列數據庫收錄。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