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中華
“根據上下文正確解釋常見實詞的詞義”是閱讀文言文的難點。文言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是讀懂文言文的關鍵;要讀懂文,就必須讀懂句;要讀懂句,必須讀懂詞,尤其是實詞,它是構成句的核心。學習文言實詞首先自然是要結合教材多讀多記,培養(yǎng)語感,尤其是高中各冊語文課本后的《文言常用實詞表》所收340個,連同初中所學的200多個實詞,是我們閱讀文言文最基本的詞匯庫存,更應切實掌握。但是,通常成為閱讀難點的有一種情況是文言實詞是我們初見的,但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陌生的詞常常有我們熟識的意義;另一種情況正好相反,熟識的字詞在文中。表現(xiàn)出特殊的使用意義,即臨時意義;還有一種情況是語句中的深層含義及某種修辭格產生的特殊意義,也不易辨析??傊?,作為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供測試的文言文閱讀材料在選材上一定會設置必要的障礙點,這就要求我們有較強的實詞處理能力——“猜讀”的能力。下面就實詞的“猜讀”簡單地談幾種方法。
一、據形索義法。漢字是表意文字,通過分析字形,可以探知字的本義
1 漢字中的形聲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義符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振長策而馭宇內?!?賈誼《過秦論》)的“策”,從“竹”,凡形旁從竹的字,本義都與竹條有關,據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質)馬鞭”。再如“理”,從玉(左偏旁寫作王),凡形旁從“玉”的字,本義都與玉石珠寶有關,據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韓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為資舉一反三,不妨粗略歸納形符意義如下:
凡形旁從“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詞義與五行有關;凡形旁從“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者詞義與兵器有關;凡“馬、牛、羊、 犭、鳥、蟲”等與動物類有關;“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與行為有關,“禾”與五谷關;“”與絲麻關:“貝”與金錢關;“皿”與器具關;“”與房舍關;“阝”與地名關;“求”與毛皮關;“”(yàn)與旌旗關;“旨”與美味關;“辛”與刑具關;“隹(zhuī) ”與鳥雀關;“能”與熊羆關;“尸”與身體關;“女”、與婦人關;“冖”與籠罩關;“系”與捆綁關;“”與環(huán)繞關;“攴(pū) ”與敲擊關;“歹”與死亡關……“月”關肉,“頁”關首,“自”關鼻,“目”關眼……總之,本字關本義,形符表義不可不知。
2.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令意字也可以通過分析字形來推測詞義。
“襟三江而帶五湖”(王勃《滕王閥序》)的“帶”半,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帶紐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帶形,本義是腰帶,這里是“以……為腰帶”的意思,再如“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難》)的“?!弊郑瑫庾?,從“厃(wēi)”,從“卩(節(jié)) ”。 “厃”是一個人站在高岸上的形象,“卩”是節(jié)止的意思。揣摩句義,不難知道這里不是指蜀道“危險”,而是感嘆蜀道之“高”。又如“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點表明為鋒,可知“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中的“刃”用其本義)。
二、引申法。圍繞本義逐漸引申的詞義,通過推斷可以探知詞義。
1.特殊向一般升申。如“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頗藺相如列傳》)“引”是會意字,右邊的一豎表示弓弦拉到的程度和位置,“拉開弓”是其本義。由特指“拉弓”,去掉“弓”,向一般引申開去,“拉”其它皆可以說成“引”。
2.具體向粗象引申。如“卓既殺瓊,珌旋亦悔之?!?《后漢書·董卓傳》)旋,從“”,本義是指旌旗隨風飄轉。由“轉”引申為“快”,由“快”引申為“時間短、不久”之義,具體的“旗幟飄轉”引申到抽象的“時間不長”。
3.因果引申?!昂谩?,從女從子?!白印北砟凶?,女子得男子以為伴表示貌美。《樂府詩集·陌上?!酚校骸扒厥嫌泻门?,自名為羅敷?!比〉木褪谴吮玖x。貌美當然“好”,詞義由此擴大引申開來。“晦”,日月不明,所以代指月末。唯其不明、晦暗,所以引申出“隱晦、隱藏”的意義來。
4.聯(lián)想引申。如“蒙”,從“屮屮 ”冡(mēng)聲。本義:玉女、蔦蘿一類的蔓生草名。草性賤,叢則覆地,由此引申為“覆蓋”“蒙蔽”等義。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佛?!?柳宗元《小石潭記》)蒙,覆蓋義。
三、通假逆用法。文言文通假的原則是“音同”或“音近”,非音同音近不能通假。那么,在一個句子中若遇上講不通的“障礙字”,不妨以同音或近音字替換,聯(lián)系上下文能夠講通,則有可能就有詞的假借,如:“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孔雀東南飛》)“取”,會意字,從手,從耳,象手牽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虜,割取左耳,作為記功的憑據。引申為“拿取”“奪取”等義,在此都講不通,以“娶”代之,則通,可推斷為“取”通“娶”。
四、組詞法。古漢語構成句的最小單位以單音節(jié)詞占絕大多數(shù),而現(xiàn)代漢語則以雙音節(jié)詞居多,在由單音節(jié)向雙音節(jié)詞轉換的過程中,又多以同義合并或近義合并或反義并列為構詞特征。而且,雙音節(jié)詞匯的積累是我們小學到中學最重要的功課之一?;谏鲜鎏攸c,我們在閱讀中遇到不懂的實詞時,可以使用組詞的方法,猜讀其意義。如“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沈括《雁蕩山》)原者,本也。因為有所謂“原本”一詞,據此猜度其詞義為“推究……的(根本)原因”。另如:引、牽也,所謂“牽引”。悍,兇也,所謂“兇悍”。尤者,怨也,所謂“怨天尤人”。
五、對應互釋法。古漢語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文法講究語言的工整,這是古文的又一顯著特點。那么,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處于對應位置的詞語,我們往往可以根據其意義上相同、相近、相對的特點,求得詞語的正確解釋。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跬步”對“小流”,可以推斷“跬步”即為“小步、半步”的意思。又如:“爾無我詐,我無爾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虞”對“詐”,可以推斷“虞”即“欺騙”之意。
另外,在文言文中,互文也常見。互文多為近義,聯(lián)系互文也可幫助理解詞義,例如:“殫其地之出,蝎其廬之入”中的“殫 ”義可由熟詞“竭”義推知。“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句中的“彌”可由“愈”義推知。
六、語法分析法。即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地位(如所做成份、與它詞的搭配關系、修飾關系等)來推知詞義。如“幸”:a.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指南錄>后序》)b其傷于縛者,即幸留,病數(shù)月乃瘳(chōu)。(《獄中雜記》)c.一膚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d.始皇帝幸梁山宮。(《史記·秦始皇本紀》)釋:在a句中“幸”被否定副詞“不”修飾,b句中“留”為謂語,而“聿”修飾了“留”,作狀語。狀語一般由副調和形容詞充當,結合語境可以推斷出“幸”在a中為“幸運”,在b中為“幸虧、僥幸”之意。c句中看出“望幸”是一個動賓結構,且語境含義是“宮妃希望得到的東西”,由此可以斷定“幸”作“寵幸”講。在d句中可以看出“幸”是句中謂語,一般由動詞充當,由此可以推斷出“幸”是動詞,作“巡幸”講。
運用以上“猜讀六法”有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因文定義”,即實詞的解讀必須結合一定的語言背景來進行考查,“因文定義”,也是閱讀的通則,不多論述。
古文讀記形成大語感,加上通曉古文特有的背景信息(如古文化常識),如果再加上有訓練有素的“猜讀”能力,輔之以正確的閱讀方法,那么,“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將不再是“霧里看花”。
?
高考語文復習資料 | 高考數(shù)學復習資料 | 高考英語復習資料 | 高考文綜復習資料 | 高考理綜復習資料 |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 高考數(shù)學模擬試題 | 高考英語模擬試題 | 高考文綜模擬試題 | 高考理綜模擬試題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復習方法 | 高考狀元學習方法 | 高考飲食攻略 | 高考勵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