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正在介紹匿名誹謗郵件的案例。圖片來源:僑報
僑報記者高睿6月14日哈崗報道: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達,誹謗的手段也由原來的匿名信發(fā)展到傳真,再到今天的電子郵件,更有“高人”通過不斷變換地址的方式企圖逃過詆毀他人后的IP追蹤。
在爾灣黛爾經(jīng)營進出口生意的劉先生今年5月收到許多客戶的電話,稱他們都收到了詆毀和謾罵劉先生的電子郵件。這些郵件稱劉的公司口碑極壞,沒有信用,發(fā)不出薪水,面臨破產(chǎn)的邊緣等。不僅如此,就連公司內(nèi)部的員工也都收到了類似的電子郵件,告訴他們老板包二奶,道德敗壞,煽動員工棄暗投明。
狂風暴雨般的誹謗郵件嚴重影響了劉老板的名聲和生意,忍無可忍的他決定委托私人偵探趙偉查出幕后藏鏡人。
趙偵探通過IP追蹤發(fā)現(xiàn),這些匿名郵件分別來自中國的石家莊、廊坊、鄭州等多個城市,憑借他的專業(yè)經(jīng)驗,趙判定這個神秘人物用的是更換IP的專用軟件。
趙采用了引蛇出洞的策略,回了4封電子郵件給匿名誹謗者,用附和的口吻博取對方的信任。就在對方打開回信的時候,趙偉通過專業(yè)IP探測軟件不僅查出了神秘人物的真正IP地址,還弄清了對方的姓名、住址、電話等個人資料。
趙通過中國的合作偵探鎖定了這個神秘人物的行蹤,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該人很快打電話給美國的朋友,向他報告“匿名郵件得到回應(yīng)”的好消息。他哪里知道,此舉恰恰中了趙偵探的圈套,讓他一下子找到了匿名誹謗電郵的幕后藏鏡人就是劉老板美國公司的高管。
趙偉指出:凡走過必留痕跡,一些自作聰明的IT“高手”,以為不斷變化IP就可以在誣陷他人的同時,又能逃過法網(wǎng)的追蹤,其實他們犯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錯誤。趙偉告誡說,還是那句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