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范文(18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編寫的一種詳細的教學計劃,它包括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內容。教案的編寫可以幫助教師全面理解教材內容,合理組織教學活動,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教案不僅是一份指導教學的工具,也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依據。因此,教師需要認真編寫教案,確保教學過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教案中的教學方法應該多樣化,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下面是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師分享的教案設計,希望能夠給各位啟示和指導。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一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就是唱著同學們剛聽到的雄壯的《志愿軍戰(zhàn)歌》出國參戰(zhàn)的,今年剛好是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52周年。他們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仿佛歷歷在目。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與志愿軍老戰(zhàn)士一起追憶那動人的告別場面,去聽一聽離別時他們對朝鮮親人都說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讀書思考。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位親人?志愿軍回憶了哪些往事?
    板書:大娘縫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后兩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批)。
    2.然后交流,教師點撥。
    板書:幾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孫孫。
    犧牲媽媽。
    失去雙腿。
    3.這些事情為什么讓志愿軍難以忘懷呢?從這些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默讀3分鐘后,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抓住“幾夜沒合眼、冒著炮火、唯一、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體會。
    點撥:“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
    小結:是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與幫助。體會大娘確實像慈母一樣,關心幫助志愿軍,想志愿軍所想,急志愿軍所急,這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體會2、3自然段。同時加強感情朗讀的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注意指導。體會這三個自然段的開頭和結尾在表達上的特點。(個人讀、師生對讀等形式)。
    (1)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對大娘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著關切的情感朗讀。
    (2)學生自己選讀喜歡的段落,并試著背一背。
    (四)飽含激情學習第二部分(以讀代講)。
    列車將要載著志愿軍回到祖國,此時此刻,志愿軍會說些什么?(齊讀第二部分)。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二
    教學這課時,一開始,黃老師就抓住“親人”一詞提問:親人指什么人?請舉例說明。由于這一問題的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學生思維活躍,能暢所欲言。在師生共同探究出“親人是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這一結論后,黃老師要求他們把《再見了,親人》這一課認真看一看,并且思考:這篇課文寫了哪些人?他們之間存在血緣關系嗎?他們是親人嗎?說說你的體會。把這一問題交與學生討論、探究,學生就可以通過閱讀文本,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
    二、讀講結合,咀嚼細節(jié)。
    黃老師在引導學生精讀課文時,緊扣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付出的`代價,讓學生把令自己感動的情節(jié)劃下來,重點體會,并作批注。體會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親人般的情誼。在教學過程中,黃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抓住文中句式和重點詞、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場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鮮人民為志愿軍舍生忘死的動人情景,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再通過引讀的方式,層層點撥,讓學生體會其內心的思想感情。抓住重點統(tǒng)挈全篇,幫助學生辨清文脈,從文章的內在聯(lián)系上去理解和把握內容、把握中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芭囊匀肭椤蓖怀龀r人民和志愿軍的深情厚誼,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使“知”和“情”在聯(lián)系中不斷加深,不斷升華。
    三、層層推進,感情朗讀。
    語文新課標注重了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黃老師這節(jié)課不但注意指導學生朗讀,還教給學生“品讀體會感情”這一讀書方法,體現(xiàn)了新課標“以人為本,著眼未來”的精神。黃老師通過合理的指導,讓學生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點名讀、比較讀、齊讀等方式的運用,讓學生讀出了蘊含在文字中的深情厚誼。
    如在指導學生朗讀一自然段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說為什么朝鮮人民很愛志愿軍。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引讀,引導學生想象戰(zhàn)場上到處是什么?當時的環(huán)境隨時會怎么樣?但是大娘帶著全村婦女—————(引讀句子),這樣的行為真是“雪中送炭”。黃老師這樣層層推進的引讀方式,既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了“雪中送炭”的詞義,進行詞語積累,同時也讓學生深入感受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學生就能在這樣的情境教學中感受中朝人民之間是親人的情感,朗讀指導也變得水到渠成了。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三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理清層次,交流參觀內容及感受,質疑。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自讀課文,劃出生字。
    2、看生字表,查字典學習生字。
    3、小組交流,如何記住字形,了解字義。
    4、課堂交流。
    注意字形:比較"謙""歉"。
    注意讀音:"誼"讀yi不讀yi。
    多音字:"泊"組詞:"泊船""血泊"。
    二、老師范讀,激qing;學生讀課文,理清層次。
    三、小組活動:交流參觀"抗美援朝展"后的內容和感受。
    四、作業(yè):
    1、抄寫生字詞。
    2、認真朗讀課文。
    五、細細品讀,體會感情。
    同學們,大娘、小金花、大嫂都是朝鮮人民,而我們是志愿軍,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我們剛才都是具體的講現(xiàn)在我們概括的講(多媒體依次出示第14、15、16張幻燈片)。
    六、創(chuàng)設情境,升華感情。
    1、回憶往事,一件件,一樁樁令人感動,催人淚下,朝鮮人民為我們付出了血的代價,生命代價,這足以表達朝鮮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種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在這片土地上,不僅有著許許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樣的親人,而且還滲透著我們與親人們并肩戰(zhàn)斗灑下的鮮血當然還長眠著像黃繼光、邱少云這樣的許許多多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所以我們把這塊土地叫做“親愛的土地”。自由聯(lián)系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大段。(多媒體出示第17張幻燈片)。
    當離別的抽泣聲與汽笛的長鳴聲交織在一起時,當我們從車窗伸出手,探出頭,跟朝鮮親人再見時,當列車的轟鳴一聲緊似一聲時,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通過朗讀來表達吧。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四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戰(zhàn)役、封鎖、暫時、硝煙、噩耗、剛強、大嫂、籃子、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使自己感動的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4、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2、學習課文用具體事例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來到了51年前的朝鮮,目睹了中國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場面。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走進課文,細細地品味這份人間最美好的情感吧!
    (板書;再見了,親人)齊讀。
    二、復習回顧。
    1、這句話是誰說的?他們把誰當作親人?
    (板書:志愿軍、大娘、小金花、大嫂)。
    2、瞧!這就是那曾為救護我們的傷員失去了小孫孫的大娘。
    (幻燈出示大娘圖片)。
    她走了幾十里山路來為我們送行了。誰來向她道別?
    (指名讀讀第一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象當時的情景。
    三、品讀第二自然段。
    1、是的,大娘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我們不能忘懷。小金花,那個為我們失去母親的孩子又怎能忘記呢?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么?并做好標注。
    2、匯報交流。
    (1)“那一回--鬼子看守著?!?BR>    不顧個人安危是吧,對!兩個人對一個班,很勇敢。
    (2)“你回來以后--同歸于盡的噩耗?!?BR>    這是一個怎樣的噩耗?
    (3)“同志們--多么剛強啊!”
    媽媽犧牲了,她就不傷心嗎?那為什么沒哭啊?她把這種傷心變成了對敵人的(仇恨)。因此聽到媽媽犧牲了,把腳一跺,(生:覺得很勇敢)然后呢,嘴角還……(生:抽動著)不光這樣,還惡狠狠地……(生: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保┠阋切〗鸹憔瓦@么說話嗎?惡狠狠地……(生: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咬牙切齒地,把仇恨咽進肚里,攥緊拳頭去讀。
    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呢?
    (指名說)。
    (4)看,這就是小金花,她哭得多傷心啊,誰來勸勸她?
    (指名讀)。
    可是她不聽啊,誰再來勸勸她?
    (指名讀)。
    她依然在抽泣,讓我們一起來勸勸她吧!
    (齊讀)。
    四、品讀第三自然段。
    1、小金花告別時的眼淚讓我們感覺到了濃濃的親情。大嫂又是如何讓我們感受親情的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自然段,畫出讓你感動的句子。
    2、匯報交流。
    (1)“您知道--前沿陣地去挖?!?BR>    到前沿陣地上挖野菜,會有哪些危險?那大嫂為什么還要去挖呢?這說明了什么?
    (2)這樣高的代價指什么?
    為了給戰(zhàn)士們挖野菜,大嫂付出了雙腿殘疾的代價,所以在志愿軍心中,大嫂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所以,在離別的一刻,戰(zhàn)士們滿懷深情地說--(齊讀最后一句)。
    五、品讀最后三自然段,升華情感。
    1、大嫂、大娘、小金花三個人的故事都催人淚下,凝聚著她們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那是不是朝鮮人民就只有這三個人的故事感人呢?不是的,她們只是朝鮮人民的代表,而志愿軍是中國人民的代表。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我國先后出兵130余萬人,14萬英烈的忠骨永遠留在了朝鮮的土地上,而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也付出了血的代價。所以我們說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板書:血)8年的朝夕相處,使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板書:親)。
    2、可是今天卻要分別了,或許永遠不會再見,他們是多么不舍??!讓我們親眼看一看當時的送行場面吧!
    (播放幻燈片)。
    3、此時此刻,他們最想說些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讀最后三自然段。
    4、師生共讀。
    汽笛轟鳴,列車就要啟動。戰(zhàn)士們登上列車,每望一眼親人的面孔,便引起難忘的回憶,每告別一句,淚水便會涌出。望著這些可敬可愛的人,望著這片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他們從心底里發(fā)出了呼喚--(齊讀最后三段)。
    讓我們帶著對親人的不舍,對這片土地的眷戀,再讀。
    5、總結:車輪滾動,它滿載著志愿軍向遠方駛去,可是朝鮮人民還是不愿離去,看著火車遠去的背影,在心里一遍一遍的呼喚著:“再見了,親人!”志愿軍戰(zhàn)士翹首回望,已然看不到朝鮮親人的影子,可心里還是一遍又一遍的呼喚著:再見了,親人!”
    列車開走了,然而中朝兩國人民的心永遠連在一起。
    六、領悟寫作方法。
    2、這篇課文是以志愿軍的口吻來說的,但是,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肯定也有千言萬語要表達。想一想,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請選擇大娘、小金花、大嫂中的一個角色,以她的口氣,仿照文中的寫法寫一個片段,題目也是《再見了,親人》。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五
    課時:第一課件(略)。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內容,精讀其中一段(按學生要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抓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進行表達的,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一段背下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教學重點:
    1、領悟作者選擇典型材料表達中心的方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是偉大的。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習做課堂學習的主人。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明確重點。
    1、復習導入:(結合前節(jié)課的板書)。
    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知道作者在千萬個送別的人群中,選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這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勸慰"(板書)她們不要難過,"回憶"(板書)她們與志原軍之間發(fā)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務。
    那么,通過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達文章的中心呢?這節(jié)課,我們圍繞這個重點,以讀為主,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讀悟學法、理解重點。
    1、了解學生,確定精讀重點。
    (1)自由快速瀏覽前三個自然段,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段落。
    (2)你最受感動的是哪段?(按多數意見)。
    2、精讀重點段。
    (1)提出要求:(屏幕顯示)。
    (2)學生自讀、自畫、思考。
    (3)讓學生談對受感動的語句的理解,并讀出受感動的語氣。
    (3)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體會思想感情。
    (4)領悟學法:剛才我們怎樣理解這段內容?
    3、學法遷移,自學另外兩個自然段。
    (1)按照剛才的學習思路,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讀懂其它兩段的內容。(學生自讀自悟,然后小組交流)。
    (2)質疑:
    通過剛才的學習、交流,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3)指名朗讀。
    (4)教師點撥:
    同學們,讀了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嗎?
    4、以讀代講、讀中悟情。(讀最后三個自然段)。
    (1)引讀:
    生:"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師:他們多么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多么希望列車能停下來,他們呼喚列車--。
    生:"列車呀,你慢點開,讓我們再……再停留片刻!"。
    生:"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2)自由讀,想象場面,領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數據資料。
    (1)總結過渡:
    同學們,這篇課文,作者站在志愿軍的角度,選擇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這三個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來表達中朝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板書)。讀了這篇課文,同學們一定能感受到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但是,同學們是否知道,在朝鮮戰(zhàn)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了朝鮮的解放,也同樣付出了重大代價。下面,請同學們看一份資料。
    (2)屏幕顯示:志愿軍烈士統(tǒng)計數據。
    (3)談感想:看到這一串串的數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圖片資料。
    (1)導語:
    在這千千萬萬個烈士中,有許多特等英雄。他們的英勇壯舉,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兩國人民中間傳頌。請同學們看圖片資料。
    (2)發(fā)圖片,每小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讀英雄事跡,交流感受。
    四、自主練習、創(chuàng)造想象。
    1、導語:
    2、屏幕顯示練習題(學生可任選一題)。
    (1)請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課文的寫法,對志愿軍叔叔說幾句話。(可選擇圖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現(xiàn)在,你想對志愿軍或朝鮮人民說點什么?(可選擇其中一個人物)。
    (3)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一段背下來。
    3、學生自練,然后小組交流。
    4、典型匯報。
    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
    1、結合板書,總結寫法。
    2、征求學生對教師上本課的意見。
    3、作業(yè):把學習這篇課文的感想寫在日記中;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六
    教學要求:
    1、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仿照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寫一段話。
    一、揭示題目,導入新課。
    1、交流感受。
    學生發(fā)言。
    2、解釋題目,導入新課。
    提問:上節(jié)課同學們初讀了課文,誰能結合查閱的資料及參觀的內容談談對課題的解。
    學生發(fā)言。教師板書:中國人民志愿軍----朝鮮人民。
    小結。援朝八年中,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朝夕相處,生死與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課文真實地再現(xiàn)了1958年志愿軍奉命凱旋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場面。
    二、學習敘事部分。
    過渡語:請同學們打開書,按照思考題進行自學。
    1、出示思考題,學生個人自學。
    2、課堂交流,老師點撥。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歸于盡"、"血泊"等關鍵詞語進行理解。
    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鮮血凝成的。
    板書:深情厚誼鮮血凝成。
    3、提問:是呀,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為了志愿軍戰(zhàn)士,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國籍,不顧惜自己的身體,不顧惜親人的生命。她們?yōu)槭裁茨転橹驹杠姼冻鲞@樣高的代價呢?請同學們結合參觀的內容談一談。
    學生結合參觀的內容,簡介楊根思、毛岸英、羅盛教等志愿軍戰(zhàn)士的事跡,說明志愿軍為了朝鮮人民同樣付出了血的代價。
    4、小結:為了朝鮮人民,無數志愿軍戰(zhàn)士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把鮮血灑在朝鮮這片國土上。所以說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這是人世間最崇高,最珍貴的情誼。
    5、指導朗讀。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七
    最近與師傅同上一堂課,雖然我上得很失敗,但比較自己與師傅的課堂,找出差距,又經師傅的點評讓自己豁然開朗,感覺我確實學習著,收獲著。
    一、教師在前——作為引領者。
    這里的教師在前,我覺得指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教師都要經過精心鉆研教材,精心準備,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還有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預設是為了達到什么目標,教師都要心中有數。
    課堂中用背景資料的介紹作為情景導入,是課前設計好的,可以讓學生了解背景,同時引領學生談談看到了什么,想說什么,這樣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
    在感悟重點句的時候,設計中也明確哪幾句是要“咬文嚼字”感悟的,那么在課堂中,就要時刻關注學生動態(tài),引領抓字詞感悟,在我的課堂在中,學生說到“冒著”體現(xiàn)大娘不顧生命危險,而我沒有順勢讓他們找找還有那些動詞也體現(xiàn)了這個。師傅的課堂在中,抓住一系列的動詞“帶著、頂著、冒著、穿過、送”感悟到危險,并以悟促讀,更加體會到大娘不顧生命危險為志愿軍送來打糕的精神。
    學習送打糕的時候,師傅設計大娘送去的僅僅是打糕嗎?學生回答很精彩,有“還有一份心”、“一份溫暖,一份真情”、“一種精神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幫助”。而我沒有在研讀部分挖深,只是浮在表面上,所以學生也游離在文本之外,游離在課堂之外,更不能很好地朗讀了。
    二、教師在旁——作為合作者。
    教師作為語文教學的引領者,但決不是牽引著學生走進課堂,進行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在旁,是指面對課堂的生成,怎樣進行有效的應對,怎樣與學生真正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學設計的目標。
    在初讀課題“再見了,親人”的時候,一學生“親人”讀得特別重,于是老師反問,你為什么這樣讀,學生回答因為這里要突出親人,老師又機智地告訴學生這個課題順序倒了,本來應該是“親人,再見了”,那是為了突出重點,接著又讓學生讀了課題,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在一齊朗讀志愿軍回憶大娘所做的事情的時候,學生無意地將“三天三夜”讀得特別重,于是師傅馬上抓住這點,反問學生為什么讀那么響亮,學生又開始聯(lián)系上下文,說到:
    “說明打得困難?!?BR>    “跟后面頂著打糕,冒著炮火,送食物聯(lián)系起來,更能體現(xiàn)雪中送炭?!?BR>    “志愿軍空著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很辛苦?!?BR>    “一般空著肚子餓一頓就不行了,他們還三天三夜不吃,很困難。”
    教師從生成的地方,與學生合作,一起關注語言文字,讓學習不露痕跡,不覺得生硬。
    三、教師在后——作為鞭策者。
    這里的教師在后指面對目標的初步達成,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升,讓教師作為鞭策者,在學生的后面輕輕一揮鞭,讓學生更快、更深地領悟到文本思想。
    當學生講到從“丟下自己的小孫孫,背進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沒有想就丟下小孫孫,把傷員看得比小孫孫還重要,老師馬上講到:“是啊,一背一丟是多么鮮明的對比啊,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當一學生讀得很有感情,都快流淚的時候,教師表揚到:“老師似乎真的看到志愿軍流下了眼淚?!边@一表揚,讀的學生倍加有信心,聽的學生有了試一試以及想挑戰(zhàn)的欲望,讓朗讀更加有感情,讓感悟更加深刻了。
    要上好一堂課,教師必須把握好自身的角色,真正把學生裝在內心,隨時改變引領、合作、鞭策的角色。我知道,教學這條路還很漫長,我只是剛剛起跑線上,還需要全力地研究與實踐,不應該氣餒,不應該灰心。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八
    1、通過朗讀,討論,理解課內容,體會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能抓住重點句子進行有感情朗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3、深刻領會并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4、結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義,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投影片(分別場面圖)、磁帶(二胡曲《還鄉(xiāng)行》)、火車汽笛聲錄音
    1、學生讀書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書:中朝友誼鮮血凝成)
    2、快讀全文思考:作者圍繞這個中心選擇了哪些材料?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只選擇了這幾個材料來寫?
    (板書:圍繞選擇典型材料)
    1、引導學第一段,體會學習方法。
    指讀課文,出示思考題(投影)
    聽讀要求:
    a、用簡潔的話,說這段寫了幾件事?
    b、認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幾件事來寫?
    c、邊聽邊劃,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出來。
    學生聽讀后討論,教師啟發(fā)生回答問題。
    (板書:洗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結合思考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大娘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擇材料的用意)
    齊讀本段的最后一句(這比山還高比海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懷?)進行句式的.變換(變成陳述句)體會反問句的表達作用。
    結合句子讓學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練習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問難。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配樂范讀----學生練讀----個別讀文)
    2、結合學第一段的思考題,遵循學習第一段的思路,分組自學第二、第三段。
    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出小金花和大嫂與志愿軍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材上的特點。(板書: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品質的語句,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教師在前三段學習的基礎上,運用激情語言,放錄音,投影,創(chuàng)設情境,和學生一起齊讀第四段。通過感情誦讀,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
    4、針對全文進行置疑問難。
    讓學生從理性上認識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認識這一寫作方法的好處。(板書:突出中心)
    1、向學生介紹《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選讀精彩段落,激發(fā)學生的背誦興趣,讓學生自由選擇背誦。
    2、結合課后的練筆內容,讓學生進行構思。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九
    列車呀,請慢一點兒開,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親人”的本義是指______________,在文中“親人”是指______________。
    2、“嫂”字用部首查字法應查(),除部首外有()筆。
    3、在文中找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坎坷()明白()價值()情深意重()。
    4、用“________”劃出反問句。把它改寫成陳述句是。
    5、“已經送了幾十里“這句說明。
    6、“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請在文中用“~~~”畫出大嫂付出了什么代價?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詞語在課文中的作用。
    2、理解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感。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篇課文,是發(fā)生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的。
    2、你知道抗美援朝戰(zhàn)爭嗎?學生知道的介紹背景。
    3、教師簡介背景。(加以有關圖片介紹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有關背景。)。
    5、說到親人你會想到誰?
    6、那么課文中寫到哪些親人?就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a、注意拼讀生字。b、想一想志愿軍眼中的親人指的是誰呢?她們究竟為志愿軍戰(zhàn)士做了些什么呢?(誰為誰干什么?)。
    2、出示詞語。
    戰(zhàn)役封鎖暫時供應硝煙。
    雪中送炭唯一情誼噩耗剛強。
    (1)指名讀,齊讀。
    3、說說志愿軍眼中的親人指的是誰呢?(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為代表的朝鮮人民(板書:朝鮮人民)究竟為志愿軍戰(zhàn)士做了些什么呢?(誰為誰干什么?)。
    二、細讀課文,感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1、請你仔細地讀第1自然段,想想你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大娘是志愿軍的親人?劃一劃有關的句子。
    2、交流討論。
    出示: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
    3、請你再仔細地讀讀這個句子。你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想想你是從哪些詞語里感受到的,圈一圈有關的詞。學生如果回答不好(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大娘不顧生命危險。指名讀。
    生:戰(zhàn)場上硝煙彌漫,炮火紛飛,隨時都可能失去生命。
    生:送來了大娘對志愿軍的愛。你也來朗讀。
    4、這么危險大娘為什么要給戰(zhàn)士們送打糕?(請你聯(lián)系上文找找)志愿軍在戰(zhàn)場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了,肚子很餓。
    師:三天三夜不吃東西會怎樣?上面還有敵機啊。處境怎樣?
    生:打戰(zhàn)的力氣也沒有了。可能導致戰(zhàn)斗失敗。
    生:下雪時送炭給別人取暖。
    生:在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
    6、師:課文中的“雪”和“炭”分別指什么?
    生:“雪”——志愿軍戰(zhàn)士空著肚子和敵人拼了三天三夜,“炭”——打糕。
    7、師:在這樣關鍵的時刻,大娘送來了打糕。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大娘慈母般的溫暖。指名朗讀。
    生: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愛。
    8、你是志愿軍,吃著飽含大娘愛的打糕,你心情會怎樣?
    生:大娘真是我們的親人。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
    生:我們一定要打贏這場戰(zhàn)斗。
    生:我們太感謝你了。指名朗讀。
    所以當時有很多同志都感動的流淚了。齊讀。
    師:大娘的這種愛是已經超越普通的愛,更像是一個母親對于兒子的愛??!
    在這分別的時刻,兒子情不自禁地要對母親說:。
    再見了,媽媽!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出示: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里休養(yǎng),敵機來了,您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1、再請你讀讀這句話,你從這件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你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
    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大娘對志愿軍的愛護。我從“丟下”“背進”體會到的,指名讀。
    師:一“丟”一“背”之間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大娘的無私。為什么能這樣做?(志愿軍也為大娘流血犧牲過)。
    生:大娘把戰(zhàn)士看得比小孫孫還要重要。小孫孫是誰?。浚ㄎㄒ坏挠H人)。
    師:唯一是什么意思?(獨一無二)失去唯一的小孫孫意味著什么?
    師:是??!大娘失去了小孫孫就再也沒有真正的親人了。大娘的心情是怎樣的?(痛苦)請你來讀一讀。
    3、大娘不愛自己的小孫孫嗎?(愛)哪里可以看出來?
    4、但她還是選擇先救志愿軍,你想說什么?
    生:大娘把志愿軍看得比親人還重要。你來讀這個句子。
    生:大娘愛志愿軍勝過愛親人。
    生:大娘很無私。
    5、師:此刻你就是那位被救的傷員,想到那為你失去唯一親人的大娘,你怎么讀?指名讀。是大娘給了你第二次生命,你怎么讀?指名讀。為什么這樣讀?我們都是被救的傷員。(配樂)小組齊讀。
    你們的感動,你們的感激,在分別的今天,都深深的蘊涵在一聲聲的道別聲中:。
    再見了,媽媽!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6、大娘身上還有令你感動的地方嗎?
    生:大娘為志愿軍洗補衣服,幾夜沒合眼。
    生:大娘給了志愿軍慈母般的溫暖。
    生:洗傷口,做鞋子送茶水。
    7、8年來,大娘不僅在是生活上關心志愿軍,還為志愿軍失去了親人。她如同母親一樣深深地愛著志愿軍!所以說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板書: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志愿軍和大娘的之間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課文是用怎樣的語句來表達的。
    1、出示句子: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
    師:這是什么句子?你能換個說法嗎?為什么課文要用反問句?
    生:比較朗讀。
    2、說說哪種說法好?
    生:感情更加強烈。你表達一下這種情誼。
    3、今天,志愿軍就要和大娘分別了,你想跟大娘說些什么呢?
    4、交流。
    5、在這分別的時候,所有的志愿軍都來跟大娘說說心里話——。
    親人分別,千言萬語說不盡,誰也不想離開誰,送君千里總有一別。
    總結:汽笛已經響起,火車就要開動了,就要離開親人,離開朝鮮媽媽了。把我們所有想要表達的情感就融入到深深地呼喚中去吧。
    再見了,媽媽!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6、同學們,請你們看看這個段落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呀?(勸說——回憶——抒情)其實我們下面這課時要學習的小金花、大嫂這兩個段落也是按照這個布局來寫的。
    板書:大娘。
    小金花。
    大嫂。
    民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在品讀詞句中滲透情感體驗。
    東柵小學徐偉。
    課文節(jié)選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紀實文學《依依惜別的深情》。文章以道別語“再見了,親人”做為題目,可見全文是以寫離情別意為主,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
    《再見了,親人》字里行間,始終洋溢著贊美、感激的情感,表現(xiàn)了“中朝兩國人民的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尊重和期待中積極地學、主動地探索。
    教學伊始,讓學生通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問題,使之感知情感。
    1、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質疑:‘親人’指誰?是誰的‘親人’?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使學生了解“親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類的朝鮮人民。志愿軍所以稱她們?yōu)橛H人,是因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戰(zhàn)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2、從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寫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讓學生知道文章通過“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來贊揚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讓學生在感知材料的過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之一。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二、發(fā)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的情感。
    教師給學生比較開放的提問,如:“讀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樣?”“讀文字,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在這樣的前提下,結合當時志愿軍離別時的情感變化,對往事的回憶,抓住親人間的情感流露,教師能適時地引導。如大娘與志愿軍之間血濃于水的親情等,讓學生明白,雖然從血緣關系來看志愿軍戰(zhàn)士和大娘不是親人,可是她做到了親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教師要給予引導,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當時志愿軍所處困難,緊緊扣住“親人”這一主題來引導,可能更有實效,理解能更深。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十一
    1.了解中朝兩國人民在共同的戰(zhàn)斗中結下的用鮮血凝成的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進行表達的。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練習用“暫時”“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課文前三個自然段中選擇一段背下來。
    教學重點。
    1.了解中朝兩國人民在共同的戰(zhàn)斗中結下的用鮮血凝成的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進行表達的。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什么樣的人可稱為“親人”?
    通過討論,使同學們理解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的關系。
    (有血緣關系的,有親戚關系的;經常住在一起的;有救命之恩的……)。
    志愿軍為什么把朝鮮人民看作親人呢?我們認真學習《再見了,親人》就能理解在這篇課文中“親人”的含義了。
    (二)檢查預習,掃除文字障礙。
    1.填寫生字表。
    2.注意字音、字形。
    3.解釋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有些詞可以通過查字典理解。
    暫時:短時間。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助。
    忘懷:忘記。
    阻擊:以防御手段阻止敵人增援、進攻或逃跑。
    崎嶇:形容山路不平。
    唯一:只有一個,獨一無二。
    同歸于盡:一同死亡和消滅。
    金達萊:朝鮮常見的一種花。在我國稱杜鵑花,也叫映山紅。
    代價: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付出相當的物質和精力。課文中指朝鮮大嫂為了幫助志愿軍而失去了雙腿。
    血泊:大灘的血。
    片刻:一會兒,時間很短。打糕:用大米或江米做成,是朝鮮人民喜歡吃的一種食物。
    搗米謠:朝鮮人民搗米時唱的一種歌謠。
    剛強:不怕困難或不屈服于惡勢力。
    噩耗:指親近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耗,指壞的音信或消息。
    崎嶇:形容山路不平。
    偵察:為了弄清敵情、地形及其他有關作戰(zhàn)的情況而進行的活動。
    深情厚誼:深厚的感情和友誼。
    情誼:互相關懷、愛護的感情與友誼。
    4.辨析詞義,找出近義詞、反義詞。
    (1)近義詞。
    剛強(堅強)戰(zhàn)役(戰(zhàn)爭)溫暖(暖和)。
    代價(價值)看守(看管)偵察(探查)。
    (2)反義詞。
    溫暖(寒冷)剛強(軟弱)崎嶇(平坦)。
    片刻(長久)唯一(眾多)噩耗(喜訊)。
    5.區(qū)別形近字,按字義組詞。
    出示幻燈片,請同學區(qū)別形近字,指出相同和相異之處,然后理解字義組詞。
    嫂(嫂子)謠(歌謠)硝(硝煙)。
    艘(一艘)搖(搖擺)消(消滅)。
    阻(阻止)泊(停泊)崎(崎嶇)。
    祖(祖國)伯(伯父)騎(騎馬)。
    棍(棍棒)漸(漸漸)耗(噩耗)。
    混(混合)暫(暫時)耕(耕地)。
    唯(唯一)灑(灑水)役(戰(zhàn)役)。
    準(準備)酒(白酒)設(建設)。
    6.理解“暫時”“雪中送炭”并結合生活實際造句。
    指導學生討論詞義,及在生活中怎樣運用,然后造句。
    暫時——電視機買來了,但今天停電,所以暫時還不能看。
    雪中送炭——媽媽送我一本字典,正是我需要的,真是雪中送炭。
    (三)了解課文內容,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六個自然段,結構比較清楚。通過朗讀,同學們可以了解到;課文分別敘述了志愿軍戰(zhàn)士同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別的情景。因此,課文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敘述同大娘告別的情景。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敘述同小金花告別的情景。
    第三段(第三自然段)敘述同大嫂告別的情景。
    第四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表達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依依惜別之情。
    也可以把全文六個自然段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三自然段,主要講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別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四、五、六自然段,主要講的是在車站上,列車開動時,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親人依依惜別的情景。這里按照四段的分法進行學習。
    (四)朗讀全文,為進一步分析課文做準備。
    (五)作業(yè):
    1.了解志愿軍赴朝鮮作戰(zhàn)的歷史。
    2.抄寫生字、詞。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十二
    舉一反三,自學2段”,原本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對“勸慰——回憶——抒情”加深印象,為下面的練筆做鋪墊。但在實際教學中,顯得這個環(huán)節(jié)很蒼白無力,使得整個教學設計顯得更適合“略讀課文”的教學。
    這次新課程培訓,吳老師給了我們展示的平臺,給了我們暴露自己缺點的機會。課堂結束后,吳老師和我說:“你的課堂還是那個老毛病?,嵥榈膯栴}太多,要舍得丟棄啊!拋出一個主問題,讓學生思考,讓他們展示。不要自己一直在那引導,要相信學生,我們的孩子是很棒的。整堂課下來,你自己說的話太多,這樣就剝奪了學生讀書的時間。”
    吳老師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的弊端,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掉這個毛病,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讀書的時間!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十三
    在我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有許多親人:對我有養(yǎng)育之恩的媽媽,為生活忙碌的爸爸,賦予給我知識的老師,送給我歡樂的妹妹……今天劉老師讓我們從親人中挑出生命中最重要的四個人。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疼我愛我的爸爸媽媽。這第三個嘛……外公給我無限疼愛、關心,老師卻給我無窮無盡的知識。選誰呢?就老師吧,第四個就外公吧。
    外公,對不起啦!
    不一會兒,劉老師讓我們刪去其中一個!我微皺眉頭,對不起啦,外公!你很疼我,但我只能選擇你,因為你不像媽媽,不像爸爸一樣能給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無私的愛。外公,我不時常和你見面,一年能見上五六次就很不錯了。但一見面就很親熱,其實我也不忍心,可是……所以……外公,對不起啦!
    拜拜!老爸!
    這時,劉老師又讓我們刪掉一個。不會吧?這剩下的人可都是我的命根子呀!這也太殘忍了吧?我實在下不了手,在爸爸、媽媽、老師之間徘徊。這張白紙上留下了一條又一條的斜線,最終,這條無情的線落在了爸爸身上。這不是我冷酷,而是爸爸他常年在外,從來沒有時間陪我。像這次,爸爸已經有3個月沒回家了,雖然我知道他很愛我,但是還是把爸爸淘汰了。
    她還是她?
    我直勾勾地盯著紙上的兩個名字。怎么辦?我已經沉浸在苦海中了難道還要讓我陷得更深嗎?媽媽給了我生命,給了我一切,如果讓我失去媽媽,我決不會忍痛割愛!可劉老師從我四年級起,就注給了我無邊的關愛,我難道要昧著良心劃去她嗎?劉老師的聲聲催促,打斷了我的思緒,刻不容緩??!我閉著眼睛,橫下心,劉老師,實在對不住了??!畢竟血濃于水?。?BR>    我們總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而對現(xiàn)在擁有的卻不屑一顧學會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吧!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十四
    文章以道別語“再見了,親人”做為題目,可見全文是以寫離情別意為主,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尊重和期待中積極地學、主動地探索。
    在開始時,通過圖片把學生帶到抗美援朝、志愿軍回國的場面,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并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初讀課文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體會,尊重學生的選擇,培養(yǎng)學生自主選擇能力。遺憾的是,對于自主選擇的內容,學生的交流比較的散,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個整體把握的過程,否則有些學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學生則似乎有些脫離文本,不利于學生整體的感受。
    二、發(fā)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的情感。
    教師給學生比較開放的提問,如:“讀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樣?”“讀文字,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在這樣的前提下,結合當時志愿軍離別時的情感變化,對往事的回憶,抓住親人間的情感流露,教師能適時地引導。如大娘與志愿軍之間血濃于水的親情等,讓學生明白,雖然從血緣關系來看志愿軍戰(zhàn)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們不是親人,可是她們做到了親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為什么昏倒?”學生談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較遠,教師要給予引導,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當時志愿軍所處困難,緊緊扣住“親人”這一主題來引導,可能更有實效,理解能更深。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十五
    在周月紅老師和其他實驗小學老師的多次幫助下,我多次進行了教學再設計。第一次試教后,我把“親人”這個題眼放到課前談話里完成。不但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還進行了詩歌和美詞的積累。各位老師還指出我在品讀大娘的兩個故事時,問題有些繞,應該精簡,還要有層次性。于是在教學第一個故事“送大糕”時,我就重點指導“雪中送炭”。先理解詞義,再談談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事,再體會大娘“冒死”送打糕,最后說說大娘送的僅僅還是打糕嗎?還是什么?在教學第二個故事“失孫孫”時重點指導“唯一”。同樣也是先理解詞義;然后創(chuàng)設情境,在敵機來襲時,大娘可能會怎么想;再追問“關鍵時刻時間就是生命,大娘當時來得及這么想嗎”,揪出“丟和背”這兩個詞來豐富“唯一”的。
    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當大娘回去救小孫孫時,她看到的卻是一片廢墟。我們可以想象,大娘當時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對于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原本是想讓學生學學大娘,哭著呼喊自己的小孫孫,但是幾次試教下來,換來的都是哄堂大笑。所以就干脆不要了,只是引導學生說說“痛哭流涕、痛哭失聲、悲痛欲絕……”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十六
    1、重朗讀,重感悟,以讀激情,以情悟文。
    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重視了讀的訓練。通過讀課文,讓學生理清課文層次,抓住課文中心,領會思想感情。我不僅注重朗讀的數量,還十分講究朗讀的形式與質量。在教學中,我總是啟發(fā)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要他們自己講一講應該讀出什么感情,有時學生讀不好,我就反復地練,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讀。我還創(chuàng)造性地將課文內容與課外想象結合起來,將敘事散文改成對話,讓學生再現(xiàn)當時送別的感人情景,使在聽課的所有師生為之一亮。由于形式比較活潑,效果很好。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果說,文章的'中心是靈魂,那么,重點詞語,中心句子則是構成文章的血與肉。我在教授學法的同時,也同樣重視了詞語教學。而且將詞語教學有機地貫穿于自學過程之中。比如在講到“雪中送炭”一詞時,她還是要學生首先講出詞的本來意思,再聯(lián)系上下文,講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大娘是怎樣“送”的。通過想象戰(zhàn)場上的硝煙彌漫,大娘的年老體弱,然后朗讀,使全班學生加深了對詞語和課文的理解。這樣教學詞語,始終沒有離開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既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教學方法。
    如學生對當時艱苦的條件認識不足所以想象得不形象理解的不深刻特別在朗讀時就顯得沒有感情。再加上當時自己也不敢示范朗讀致使朗讀提升不明顯以后得加強自身和學生的朗讀訓練使課堂更有濃濃的情。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十七
    志愿軍叔叔,收下我的心意吧!這一束鮮花,代表著我們兩國的友誼,當您們想我時,看一眼這鮮花,便會想起我小金花呀!
    記得一回,偵察員老王叔叔到敵占區(qū)執(zhí)行偵察任務,不幸被鬼子抓到了,媽媽帶著我去迎救老王叔叔,我竟親眼目睹了母親和敵人同歸于盡的慘烈畫面。我的心里充滿了憤怒與不甘,強忍的眼淚也禁不住的往下掉,同行的一位叫小志的志愿軍叔叔,用他溫暖的臂膀給予我安慰,并從懷里掏出一個有點破敗的洋娃娃送給我,原來這個娃娃是小志叔叔戰(zhàn)亂中死去女兒的最愛,他無時無刻都將娃娃帶在身邊,感覺女兒一直都在。小志叔叔說,讓娃娃陪伴著我,不哭泣學會堅強,才能打敗頑固的敵人,給親人報仇。當時我抹干眼角的淚水,心里默默發(fā)誓:這是我的最后一滴眼淚,我要做一個堅強的女孩!從此以后我再也沒有哭泣!
    抗戰(zhàn)終于迎來久違的勝利,可是我竟找不到這位小志叔叔,我四處打聽,最后在我發(fā)小嘴里得到消息,小志叔叔在一次戰(zhàn)斗中光榮犧牲,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我跑回家抱著布娃娃三天三夜沒有出門,我很想大哭一場,但是我沒有,我的眼里已經沒有了淚,因為小志叔叔教會了我堅強!
    我的媽媽、小志叔叔還有成千上萬的志愿軍叔叔雖然犧牲了,但是還有一批又一批的軍人、志愿軍和百姓們前仆后繼抗戰(zhàn)殺敵,最后完成了艱苦的戰(zhàn)爭,迎來了和平!
    和平的列車開動了,載著我們的志愿軍們,帶著喜悅,帶著淚水!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再見了親人的語文教案篇十八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6個詞語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誼”造句。
    3.知道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學會“供、唯、謠、噩、耗”5個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歸于盡、代價”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背第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我們都已經知道了抗美援朝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中國人民志愿軍幫助朝鮮人民三年抗戰(zhàn),五年建設,1958年,他們要回國了,朝鮮人民依依不舍,紛紛前來送行,他們握著志愿軍的手,激動的淚水不往地流:志愿軍握著朝鮮人民的手,干言萬語涌上心頭,他們發(fā)出深情地呼喊:親人,再見了!再見了,親人!(板書:再見了,親人)(齊讀課題)。
    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魏巍寫的。
    問:“親人,再見了”與“再見,親人”有什么區(qū)別呢?等課上完了咱們再來討論、解答。
    二、自讀課文,完成作業(yè)。
    1.把這篇課文分為兩大段,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分。
    2.學會五個生字:供、唯、謠、噩、耗。
    3.說說這幾個詞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歸于盡、代價。
    三、檢查討論作業(yè)。
    第1題:課文按主要敘事和主要抒情分為兩段,第—大段三個自然段的結構形式差不多。分段的依據是自然段歸并法。
    第3題:釋文見“資料拾闕”部分。具體檢查步驟為:在哪里出現(xiàn)(讀一讀帶有這個詞語的句子),字、詞典上是怎么說的,課文中的具體意思。(這4個詞語為第一大段的重點詞語,通過4個詞語的檢查討論.使學生了解這3個自然段的內容。)。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指讀、齊讀、試背第二自然段,指導背誦的'方法——按結構線索記憶:請求——回憶——安慰。
    六、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4。
    2、看拼音寫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采用“舉一反三”法學習第—大段,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學會3個生字“跺、萊、挎”;知道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二、舉“—”學第一自然段。
    1.指讀(讀出親切、勸慰和感謝的語氣)。
    2.梳理,給這一自然段分為3個層次。并說說每個層次各對大娘說了什么。(第一層中“勸”,勸大娘停住送別的腳步,勸大娘別擔心,“我們”不會忘記朝鮮媽媽;第二層是“憶”,回憶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事,具體說了兩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孫子:第三層是“頌”,贊頌大娘的情誼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這一自然段有一個詞語“雪中送炭”,詞面我們都知道是下雪的時候送來了炭。那么在這一段中,“雪”“炭”“送”分別指什么?(雪:供應困難、空著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勵、關懷與愛:送:帶、頂、冒、穿、送)(板書送打糕昏倒路旁)。
    (2)這一自然段還有一個詞語,“唯一”。為什么用“唯一”這個詞?(兒子、兒媳和家里的其他人都戰(zhàn)死了,只剩下這么一個親人)。大娘為什么為救傷員而不顧自己唯一的親人?(板書:救傷員,失去孫子)。
    4、感受反問句的作用。
    這位老大娘是志愿軍的親屬嗎?可是為了志愿軍戰(zhàn)士,她卻付出了這樣大的代價,在大娘的心中,志愿軍戰(zhàn)士不是親人卻一一勝似親人。志愿軍戰(zhàn)士在心里深情地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是不會忘記的。課文是這樣說的嗎?(對比: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板書:比山高,比海深)。
    三、齊讀第二自然段.
    1.自讀。比較與第—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何相同,在話別對象上有何不同,該用怎樣的朗讀語氣(親切、關懷、鼓勵的語氣)。
    2.你能根據第一自然段的板書,補上這一自然段的板書嗎?
    3.根掘板書,說一說這一段的內容。
    (提要:小金花為救偵察員老王,不顧生命危險,失去媽媽沒有落淚,和志愿軍分別的今天卻落淚了,她把志愿軍看作是比媽媽還親的親人,即不是親人卻一一勝似親人。)。
    4.小結本段寫法:勸憶頌。
    四、放手自讀第三自然段。
    1.補充板書。
    2.指導朗讀:用關切、敬重的語氣。
    3.檢查3個生字:跺、萊、挎。
    五、依據板書,總結升華,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
    附: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