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不斷反思和修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huán)境和學生需求的變化。編寫教案之前,需要充分了解教學內容和教材要求。教案可以通過交流和分享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一
1.使學生了解我國人口的數(shù)量、分布特點與人口增長;。
2.使學生理解人口增長應與資源環(huán)境相協(xié)調,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理解我國的人口政策。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閱讀“我國人口密度分布”圖等地理圖表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相關數(shù)字資料和圖表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樹立正確對待人口問題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我國人口的數(shù)量及增長;2.我國人口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我國存在的人口問題及對我國人口基本國策的理解。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那么,“眾多”到底是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板書)第二節(jié)眾多的人口。
[講授新課]。
(板書)一、人口數(shù)量。
請大家看課本第11頁第一行,并齊讀這一行。
(板書)12.95億(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承轉)大家還記得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的面積和人口大約是多少嗎?
(活動)大屏幕展示中國與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的面積和人口的比較圖,請大家:
1.算一算中國的人口數(shù)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人口的多少倍?
2.算一算這四個國家的平均人口密度。
(歸納講述)中國的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卻超過俄、加、美三國人口總和的兩倍,與面積和我國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國相比,我國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國人口的4.7倍;與比我國面積大得多的俄羅斯相比,我國人口是俄羅斯的9倍,可見我國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國。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萬以上的國家就被稱為人口大國,而我國的河北、山東、河南等九省的人口就超過5000萬,如果全中國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環(huán)繞地球赤道50圈。
(承轉)為什么我國的人口數(shù)量如此龐大呢?這與我國的人口增長速度過快不無關系。
(板書)二、人口的增長速度過快。
(活動)閱讀p11我國人口增長圖,分析以下問題。
1.從公元初到1578年前,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如何?
2.從公元初到2000年,我國人口有幾次人口增長高峰?哪一次增長的更快?為什么?
(小組討論后,代表總結發(fā)言,教師歸納總結)自中華大地有人類以來到1578年這漫長的歲月中,我國人口增長的速度可以說是比較慢的。大家讀圖可知,這個時間段這條增長曲線的坡度很小。但到1578年后,這條曲線的坡度開始急劇加大,這表明我國人口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這就是我國人口增長的第一次高峰。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線可以說呈直線上升,到2000年達12.95億,這就是我國人口的第二次增長高峰。
為什么解放后我國人口增長如此之快呢?
主要是因為解放后,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從而使我國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與此同時,人口出生率還保持較高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高。從70年代末以來,我國開始實施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才開始下降。到1999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為0.88%,但由于人口基數(shù)過大,每年仍新增人口1200萬,超過了希臘、比利時、葡萄牙等國家的人口總數(shù)。
我們經常說“人多力量大”,人口數(shù)量越多越好嗎?請大家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也可讓兩個小組就此問題展開正反兩方的辯論)。
討論結束后,各小組選代表陳述觀點,其他小組可以補充或反駁,教師歸納小結。
(活動)大屏幕展示下表,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討論:。
(講述)人是生產者,但同時人也是消費者。作為生產者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人的一生都是消費者,而且要維持人的生存條件和勞動能力,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和能源的。正如表中所列內容,我國每年的新增財富中,很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國所擁有的各種自然資源的總量,很多都居世界前列,但是按人口平均計算,每人占有的數(shù)量就不多了,在世界各國的名次中,也就排在后面了。
人口數(shù)量過大,勢必給國家、社會、家庭、資源利用、生態(tài)環(huán)境增加沉重的負擔,勢必限制生產的進一步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進一步改善。人口的增長要同社會經濟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所以我國將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大屏幕展示投影片明確重點):
人口國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素質。
基本內容: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
請大家讀p11頁課文最后一段及p12圖1.10“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思考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會帶來哪些好處。
(教師歸納小結)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按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到1988年底,近30年全國少生2.5億人,僅撫養(yǎng)費一項就為社會節(jié)約3萬億元,同時也使人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到2000年底,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80%,我國的粗文盲率為6.72%,比1990年下降了9.16個百分點;同時我國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以上程度的人數(shù)也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為3611人,增長了154%。計劃生育帶來的好處已經使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
(承轉)我國不僅人口多、增長快,而且人口分布在不同地區(qū)也不平衡。
(板書)三、人口的分布不平衡(東部多西部少)。
(活動)大屏幕展示投影片。
國家面積(萬平方千米)人口(億)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國96012.95。
俄羅斯17001.5。
美國9302.5。
讓學生計算我國、俄羅斯、美國、巴西的人口平均密度并比較分析我國人口平均密度情況。
(活動)大屏幕展示投影片:我國人口密度圖,請同學們在圖上找出黑河——騰沖一線,觀察:
(1)此線東南和西北的人口密度有何不同?
(3)東部和西部的人口、面積各占全國的百分比是多少?
(4)總結一下我國人口分布特點。
(教師歸納小結)我國東部地區(qū)人口密度大,有些地方可達500~600人/平方千米,西部地區(qū)人口密度小,多數(shù)地區(qū)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東部多,西部少。
(活動)學生討論:
(1)人口東西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從氣候、地形、經濟發(fā)展狀況等方面討論)。
(2)能否用遷移的方法改變人口分布不均的現(xiàn)狀?(從人口分布應與生存環(huán)境相適應角度討論)。
學生各抒己見、引發(fā)爭論,教師給以鼓勵并小結。
課后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了解了我國的人口數(shù)量、人口增長、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四方面問題。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雖然近年來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下降,但凈增人口數(shù)仍很龐大,因此計劃生育工作仍不得放松,同時應積極發(fā)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以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
板書。
一、人口數(shù)量。
12.95億(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二、人口的增長速度過快。
三、人口的分布不平衡(東部多西部少)。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二
“日出之地”――亞細亞洲(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jù);。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3了解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
能力目標。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難點:
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在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將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qū)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題。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動一2題。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
小結:根據(jù)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動一3題。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或看課本p4圖7.3亞洲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主要山脈及山峰(喜瑪拉雅山及主峰等)。
b組:主要高原(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組:主要半島(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等)。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jù)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qū)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xiàn)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huán)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動4、5題。
板書設計:。
第七章亞洲。
第一節(jié)“日出之地”――亞細亞洲。
一、位置。
緯度位置: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所跨的緯度約90度,經度約164度。
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瀕地中海。位于歐洲西側、非洲東北側、大洋洲北側、北美洲西南側。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亞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三
三、海洋和島嶼。
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4、優(yōu)越的海陸位置。
四、陸上疆界、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新課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陸地面積廣大,而且還有廣闊的海域。
〔板書〕三、海洋和島嶼。
〔活動〕讀課本圖1-4。
〔提問〕由北向南我國瀕海的海洋分別是哪些?
〔講述〕我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南至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臺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洋面。渤海與黃海大致以渤海海峽為界;黃海因海水呈黃褐色而得名,長江口北岸為黃海和東海的分界線;臺灣海峽的南端為東海與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國面積,海水最深的海區(qū)。
〔板書〕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承轉〕我國東臨遼闊的海洋,但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國的領海。
〔提問〕我國的領海寬度是多少海里?
〔講述〕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黃海、東海和南海的一部分為我國領海,12海里以外則為公海。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環(huán)繞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則為我國的內海,其全部海域均屬于我國行使主權的范圍。我國的領海面積大約有300萬平方千米。
請同學們在圖冊上找到我國的的臨海和內海。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我國的海域。
〔提問〕我國大陸海岸線有多長,居世界第幾位?
〔講述〕我國大陸海岸線漫長曲折,約18000千米,沿海島嶼星羅棋布,共有5000多個(如果加上島嶼的海岸線,我國海岸線總長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許多優(yōu)良的港灣,便于船舶??俊?BR> 〔讀圖〕在教師指導下,找出圖中的臺灣島、海南島、南海諸島、雷州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瓊州海峽和臺灣海峽等。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上述島嶼、半島和海峽。
〔板書〕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讀圖〕讀“世界政區(qū)掛圖”,請學生在圖上找出中國、英國、蒙古和美國。
〔提問〕從海陸位置來看,我國與英國、蒙古有何不同;與美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英國為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蒙古為歐亞大陸上的一個內陸國家;美國雖然與我國一樣屬于海陸兼?zhèn)涞膰?,但是其東西臨海洋,這與我國東臨大洋,西靠大陸又有所不同。
〔活動并討論〕分析我國海陸位置的優(yōu)越性。
〔歸納〕我國東邊瀕臨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這使得我國東部廣大地區(qū)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雨量充沛,有利于農業(yè)生產。沿海地區(qū)便于發(fā)展海洋事業(yè),以及同海外各國的友好往來,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交往,便于與周圍國家的邊貿往來,在這里,古代有的“絲綢之路”,現(xiàn)有橫貫歐亞大陸的鐵路線。
〔板書〕4、優(yōu)越的海陸位置。
〔承轉〕我國不僅海岸線漫長曲折,而且還有20000千米的陸上疆界。
〔板書〕四、陸上疆界與鄰國。
〔讀圖〕讀教材中的“中國行政區(qū)劃簡圖”,按逆時針方向,自東向西依次讀出我國陸上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
〔掛圖〕中國政區(qū)掛圖(中國的鄰國示意圖)。
〔歸納〕我國陸上鄰國有15個,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布丹、緬甸、老撾和越南。
其中:東亞――蒙古、朝鮮。
東南亞――越南、老撾、緬甸。
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錫金、尼泊爾。
西亞――阿富汗。
中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亞――俄羅斯。
同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
【教學后記】該節(jié)知識覆蓋面廣,知識容量大,要求多組織學生多參與活動。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四
1.了解我國人口的數(shù)量、分布與增長,理解我國人口數(shù)量過多對資源和環(huán)境的影響及為此制定的基本國策。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中國人口的分布》和《中國人口的增長》等地理圖表的能力,以及計算和分析能力。
3.使學生樹立正確對待人口問題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教學重難點。
我國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過多對資源和環(huán)境的諸多負面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電視畫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異常擁擠。
你遇到過類似的由于人多給你生活帶來的諸多不便和煩惱嗎?談談你這方面的遭遇和體驗。同學們或許只是從平時這些小事中深感我國人口之多,但具體深入的情形并不是很清楚,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1.教師指導讀圖1.10《中國人口增長示意》,根據(jù)人口增長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我國人口增長的特點。
(1)我國人口基數(shù)大。2000年有12.66億,2010年達到13.40億。
(2)增長速度過快。由該圖可知,我國人口呈直線上升的趨勢。
2.學生討論:
(1)新中國成立以前為什么人口增長緩慢?
(2)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什么人口呈直線上升的趨勢?
(3)1982年至2010年人口增長曲線明顯變緩,主要原因是什么?
3.算一算,想一想。
讓學生從“國家”到“自身”真切地感受到實行計劃生育的好處。堅決落實計劃生育政策,將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降低;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一代人;多一個弟、妹,會使家里人均收入下降,影響自己的成長質量。
4.用一系列漫畫(或做成課件)分析人口數(shù)量過多對資源和環(huán)境、經濟的影響:
(1)第一幅畫:原始自然環(huán)境,其中有森林、草場、河流、小鳥等各種動物,有一個人在一小塊田地里勞作。
(2)第二幅畫:若干年后,人口數(shù)量增加,環(huán)境不變,如果人們要生存,他會怎么做?(完全自然條件下,沒有現(xiàn)代科技)(砍樹、開荒)。
(3)第三幅畫:如果人口繼續(xù)增加,人們如何生存?生活水平如何提高?
此四幅漫畫說明人口數(shù)量的增長對環(huán)境、經濟產生的影響?;氐降诙?,提問:如果人們不通過開荒增加耕地,能不能采取其他方式來養(yǎng)活自己?(依靠提高單產來解決)。
教師:人力資源是寶貴的,人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fā),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可促進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但人又是消費者,過多的人口,過快的人口增長,勢必給社會經濟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帶來巨大的壓力。
5.舉例說負面。
我國人口數(shù)量過多,會產生哪些負面影響,補充更多的實例。
教師小結:由此可見,人口的增長必須同社會經濟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必須嚴格實行計劃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素質,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三、人口東多西少。
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可從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開發(fā)時間的長短等方面來總結。
2.(師問)感受我國東西部人口密度差異,比較江蘇和青海的人口密度。從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等方面,說說我國人口東多西少的原因。
(生答)東部的江蘇省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自然條件優(yōu)越;位于沿海,基礎設施好,城鎮(zhèn)和產業(yè)密集,經濟發(fā)展較快,因此人口密度大。而青海位于西部地區(qū),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fā)展滯后,所以人口稀少。
3.(討論、交流)針對課本p14“活動2”中的不同觀點,進行交流討論,談談你的看法。
教師小結:人口的分布有其必然的自然、經濟原因,人口的流動是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現(xiàn)象,合理的人口流動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發(fā)展。不能用行政命令,強行搬遷。政府應加強管理并正確引導,使人口有序流動。
四、課外作業(yè)。
1.【人口調查匯報】請各活動小組的代表介紹你們所作的村組的人口資源調查,提供以下數(shù)據(jù):人口數(shù)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
2.【分析】說說家鄉(xiāng)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人口基數(shù)大,自然增長率雖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每年新增人口仍較多;人口密度大,有的村組每平方千米超過千人。)。
3.【舉例】這種人口狀況給家鄉(xiāng)帶來的不利影響。(學生回答:人多,耕地少,農民增收難;農村閑散人員多,麻將泛濫,成為社會治安的一大隱患;村鎮(zhèn)進入入學高峰期,教師缺編,教學設施落后,大班教學,影響教學質量……)。
4.【想一想】針對以上人口問題,同學認為根本的解決措施是什么?(學生回答: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素質,于國于鄉(xiāng)于己都有利。)。
5.【宣傳活動】近期進行一次“介紹計劃生育好處,喚起民眾的人口憂患意識”的宣傳。(說明: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如黑板報等,要以淺顯的道理,身邊的鮮活事例,通俗生動的語言進行宣講。)。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自我介紹,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的信任感。
2、以趣味知識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3、全面介紹地理的內容、學習方法。
學情分析:
地理在教學中是通過大量的幻燈圖片,從學生接觸到的地理知識或地理現(xiàn)象入手,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地理,引導學生認識地理,親近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初步知道學習的方法,就是我這節(jié)課的主要目的。教學流程:
一、自我介紹。
二、視頻播放。
三、圖片展示獲取信息。
四、趣味激發(fā):猜猜看,這你會嗎?
1、中國的面積有多大?
2、泰坦尼克沉沒在哪里?
3、五岳中的南岳指哪座?
4、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是?
5、《西游記》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
6、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行星是?
7、誰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8、地球的自轉方向是?
9、北京和東京相差幾小時?
10、大氣對流層高度每上升100m,溫度如何變化?
11、如何在野外判斷自己的方位?
方法1:使用羅盤,即指北針;
方法2:房屋坐北朝南;
方法3:植物觀察法:
樹葉生長茂盛的方向為南方,長苔蘚的方向為北方;
方向4:動物觀察法:螞蟻洞口:朝南開。
蝎子洞口:朝北開。
挑戰(zhàn)諸葛亮,你行嗎?
1、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zhàn)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huán)計,為火燒曹軍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并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么“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zhàn)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qū)。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guī)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后短時間天氣反?,F(xiàn)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2、火燒葫蘆峪與對流雨。
三國后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里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qū)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qū)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對流雨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地理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么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zhàn)術來殲滅魏軍。至于具體原因,我們學習了氣候之后,自然就不得而知了。
生活中的地理:
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地理問題?(生活中的地理)。
(一)地理與日常生活。
教學中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合作探究:我國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為什么?
(二)地理與生產建設。
主要從農業(yè)生產、工業(yè)生產等入手,重點列舉了歐洲發(fā)達的國家“荷蘭的風車”,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huán)境對荷蘭農牧業(yè)的影響。
想一想:建設服裝廠、乳品加工廠該如何選址?
(三)地理與風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圖片,從服飾、體育活動等入手觀看不同地區(qū)的風俗活動。在授課時,我以“阿拉伯服飾”為重點,分析服飾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學生對千姿百態(tài)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學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鄉(xiāng)隨俗”。
五、“怎樣學習地理”
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提出必要的學習要求:
1、課前:準備好《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
2、課堂上:
(1)會聽,根據(jù)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聽講,聽重點、難點。
(2)會看,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途徑,養(yǎng)成“一手書一手圖”的習慣。
(3)會記:對重點知識做好標記,同時也要做好筆記。
3、課下:及時復習所學知識,認真完成作業(yè)。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六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學難點。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錄像機、投影儀、投影片、景觀圖片。
二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一、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
1、概念:內流河、外流河。
2、內流區(qū)、外流區(qū)。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國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國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異及原因。
三、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國內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四、京杭運河。
1、起止點、長度。
2、經過的省市、溝通的水系。
3、歷史上和現(xiàn)在的作用:
五、湖泊概況。
1、湖泊的分類。
2、湖泊的分布。
青藏高原湖區(qū)。
東部平原湖區(qū)。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通過前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我國人民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氣候條件,一個地區(qū)的降水量發(fā)生變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會隨其改變,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五章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啟發(fā)提問〕說出你所知道的河流、湖泊的名稱,并說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對人類的不利影響。
讓學生看中國水系圖,查找黑龍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怒江、雅魯藏布江、額爾齊斯河。
〔啟發(fā)提問〕這些大河各注入哪個海洋,河流流向與地勢有什么關系?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啟發(fā)提問〕這兩條河流最終流到哪里?
一、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
1.概念:內流河、外流河。
2.內流區(qū)、外流區(qū)。
〔轉折過渡〕設問: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是如何劃分的呢?〔板書〕。
3.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的劃分及分布。
讓學生看我國的外流區(qū)和內流區(qū)、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復合投影片。
〔啟發(fā)提問〕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的分界線與我們講過的哪些氣候分界線位置相似?
〔教師總結〕外流區(qū)受夏季風影響,降水多,水量大;內流區(qū)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降水少,水量小。
讓學生看我國的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圖。
〔啟發(fā)提問〕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面積各占我國總面積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師總結〕出示表2:中國河川流域面積。
同學們想一想,回答問題:為什么我國西北部多內流河,東部多外流河?
〔教師總結〕這與我國西高東低地勢及所處的海陸位置和氣候條件有關。西北距海遠,氣候干旱,降水少,蒸發(fā)量大,所以多內流河;東部距海近,氣候濕潤,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厕D折過渡〕由于內流河、外流河所處的位置、氣候條件、地面植被狀況等不同,導致內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無結冰期等變化規(guī)律不同,我們稱其為水文特征不同?!步處煯嫲鍒D講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結冰期等。流量指單位時間通過某一段面的水流體積,它反映了河流水資源多少,通常以立方米/秒為單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時段的水高程,它是反映水體水量大小的最直觀的重要標志。含沙量指單位體積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結冰期指河流封凍的時間長短。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學習外流河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書〕。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我國主要河流的年流量變化比較圖”?!矄l(fā)提問〕。
(1)本圖橫、縱坐標各代表什么?
(2)在什么季節(jié)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
(3)在什么季節(jié)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
(4)北方的松花江和黃河與南方的長江、西江相比,流量大小與季節(jié)分配有何差別?
〔教師總結〕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是:夏季水量大,水位高;冬季水量少,水位低。
〔轉折過渡〕為什么我國外流河有這樣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讓學生看我國的外流區(qū)和內流區(qū)、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復合投影片。學生討論分析我國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
〔教師總結〕我國外流河的水位、流量變化,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每當夏季風盛行時,雨季來臨,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漲,形成汛期。隨著冬季風的加強,夏季風逐漸減弱,降水減少,水位逐漸下降。當冬季風盛行時,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下中小河流甚至斷流。
〔板書〕。
1、我國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國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異及原因。
〔教師總結〕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降水量多,所以,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豐富,汛期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因此,遼河、海河、黃河水量不太大,汛期短。黑龍江及其支流由于有冬季積雪融水,蒸發(fā)量小,河流水量也較為豐富。
〔轉折過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不僅在汛期長短、水量大小上有差別,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啟發(fā)提問〕為什么我國外流河的含沙量不同呢?
〔教師總結〕遼河、海河、黃河多流經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夏季多暴雨,且河流的上、中游地區(qū)植被較少,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淮河以南的河流流經氣候濕潤區(qū),森林茂密區(qū),因此含沙量小。但是如果這些地區(qū)的森林不加以保護,河流的含沙量也會增大。有人說長江要變成第二條黃河,我們絕不允許這一現(xiàn)象在我們這一代發(fā)生。
〔找學生講解〕冬季去南方、東部和留在北京過年在氣候上感覺有什么不同,河流有什么不同。
學生總結(教師提示):冬季秦嶺-淮河以南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上,河流無結冰期;越往北越冷,遼河、海河、黃河冬季結冰期短,黑龍江及其支流冬季結冰期長。出示表4:外流河水文特征差異比較表。讓學生填空。
學生總結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異填表,教師補充。讓學生總結影響外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三、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國內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出示中國水系圖)。
〔啟發(fā)提問〕我國的內流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qū)?那里的自然條件如何?
〔教師總結〕我國的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qū)。那里降水稀少,氣候干燥,沙漠廣布,有大面積的無流區(qū)。
〔轉折過渡〕設問:內流河水主要來自哪里呢?下面我們看一段錄像,大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內流河的水主要來源?
(2)內流河的水量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主要影響因素是什么?
內流河水主要來自高山積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內流河水量年變化大,水位高差懸殊。夏季氣溫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多,河流水量較為豐富;夏季過后,氣溫降低,冰雪融水量減少,山地減少減少,河流的水量也逐漸減少;冬季氣溫低于零度,無冰雪融水,河水甚至斷流。因此,大部分內流河是季節(jié)性河流。在地圖上,季節(jié)性河流用虛線表示。
出示中國水系圖,讓學生找出兩條季節(jié)性河流。
〔教師總結〕塔里木河、弱水以及孔雀河、和田河的某些河段都是季節(jié)性河流,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板書〕。
2、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出示塔里木河景觀圖、中國地形圖?!矄l(fā)提問〕。
(1)塔里木河所在的地形區(qū)是什么盆地?
(2)塔里木河水主要來自哪里?
〔教師總結〕塔里木河位于我國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三條支流匯集而成,全長2179千米,河水主要來自天山、昆侖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
出示內流河、外流河示意圖。
〔啟發(fā)提問〕到此為止,我們學習了外流河、內流河的水文特征,二者有什么區(qū)別呢?
出示表5:內流河、外流河比較表。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總結。
〔轉折過渡〕前面介紹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國除了眾多的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人工河流。
〔板書〕。
四、京杭運河。
(活動)京杭運河北起什么地方?南到什么地方?
〔教師總結〕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長18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并稱為我國古代兩項偉大工程,聞名于全世界。
〔板書〕1.起止點、長度。
出示京杭運河圖。〔啟發(fā)提問〕。
(1)京杭運河流經哪些省市?
(2)京杭運河溝通哪些水系?
〔教師總結〕京杭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
〔板書〕2.經過的省市、溝通的水系。
〔啟發(fā)提問〕是什么時候、什么人修建了京杭運河呢?
〔教師講解〕京杭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的運河之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北伐齊。
國,稱霸中原,于公元前485年,從邗城(今江蘇揚州)東南到末口(今江蘇淮安)開鑿邗溝,使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得以溝通。到隋朝,隋煬帝征調民工數(shù)百萬,開挖通濟渠,使之南接邗溝。從洛陽附近開鑿永濟渠,通達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抵北京附近,最后又拓寬加深江南運河。隋代的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從杭州到北京,向西拐了一個大彎。元朝定都北京后,裁彎曲直,使它從江淮經山東直接向北,縮短航程800余千米。這就是如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啟發(fā)提問〕除了青海湖外,大家還知道哪些湖泊?
五、湖泊概況。
〔教師講解〕天然湖泊遍及中國各地,其名稱因語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錯”、“茶卡”等稱呼。湖泊也有內流河區(qū)與外流河區(qū)之分,其分界線與內外流河的分界線大致相同。外流河區(qū),以含鹽量較小的淡水湖為主;內流河區(qū)以含鹽量較大的咸水湖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啟發(fā)提問〕那么,我國的淡水湖主要分布在哪兒呢?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七
1、運用圖表認識東北地區(qū)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2、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對圖文信息的獲取、處理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人地協(xié)調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運用“東北地區(qū)的人口分布”圖和“東北地區(qū)的面積與人口統(tǒng)計”表,歸納東北地區(qū)人口的分布特點。
2、運用“東北地區(qū)城市與鐵路分布”圖,歸納東北地區(qū)城市的分布特點。
難點:掌握本節(jié)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qū)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
三、教學流程設計。
【揭示課題,直入主題】。
【提出學習目標】。
1、運用圖表了解東北地區(qū)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能從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地理計算能力。
2、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能學以致用,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
【指出學習重難點】。
重點:
1、運用“東北地區(qū)的人口分布”圖和“東北地區(qū)的面積與人口統(tǒng)計”表,歸納東北地區(qū)人口的分布特點。
2、運用“東北地區(qū)城市與鐵路分布”圖,歸納東北地區(qū)城市的分布特點。
難點:掌握本節(jié)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qū)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
【人口分布】。
教學過程:
【自學指導】看圖思考(同桌之間互相協(xié)作)。
完成課本p31活動題(大致5分鐘)。
活動第一、二題由學生直接計算。第三題引導學生先看圖例明確不同顏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后讓學生再來看東北地區(qū)人口分布圖。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區(qū),人口稀疏區(q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東北地區(qū)的人口分布特點。學生歸納總結出人口分布特點后,叫幾名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老師強調:中部、南部平原區(qū),主要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
2、想一想,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最后老師總結。影響一個地區(qū)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交通運輸條件,工業(yè)與城市分布、資源分布等。
分析完這個題之后呢,讓學生齊讀31頁課文,指導學生劃出重點知識點。
教師:同學們,我們知道東北地區(qū)以前被人們叫做“北大荒”,人煙稀少,那么昔日的荒涼之地如何成為今日的人口稠密區(qū),經濟較發(fā)達的地區(qū)呢?下面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了解一下造成東北人口急劇增長的原因。(我選的是一部熱播電視劇《闖關東》的片頭部分,它剛好講述的是闖關東的時代背景,這樣更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大家都知道東北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區(qū)之一,請同學們在課本32頁東北地區(qū)主要民族分布圖上找出東北主要的少數(shù)民族所分布的位置。師生互動:老師說哪個民族讓學生找哪個民族,通過看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出分布最廣的民族。完成師生活動之后,讓學生看多媒體,老師引導學生學習各個民族的分布。讓學生對各民族的分布,有更深刻的印象。給出一張滿族特色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找一名學生朗讀《旗袍與旗裝》,增加學生課外知識。
課堂活動:
課本33頁活動題以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為主,由學生小組間進行討論,最后由一名學生代表回答相關問題。學生們回答完后,最后由老師總結歸納前面學生所回答的情況,帶領學生看多媒體課件,看兩個民族的習慣和傳統(tǒng)文化以增長課外知識。
教師總結:通過我們前面的學習,我們現(xiàn)在會用地圖和相關圖表來分析一定的地理方面的問題,另外我們了解了不同少數(shù)民族它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色,為我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城市分布】。
教學過程:
教師:同學們,你們都知道東北有哪些城市嗎?你們知道這些城市是怎樣分布的嗎?
學生自由發(fā)揮。
教師:好,同學們說了那么多,說的都不錯,但是比較雜亂,那么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從地理角度來系統(tǒng)分析學習東北地區(qū)的城市分布,學完之后你將有所收獲。
課堂活動。
合作探究:老師給出一幅東北地區(qū)城市與鐵路分布圖,結合課文35頁活動題讓學生找出相關城市。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思考課件給出的前兩個問題。第三個問題,給出一張鐵路分布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出東北地區(qū)主要鐵路干線——京哈線、哈大線、濱州線、濱綏線,強調每條鐵路干線的起止城市名稱。老師引導學生總結東北城市的分布特點:東北地區(qū)是中國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qū)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線沿線分布,特別是哈大線、濱州線、濱綏線沿線地區(qū)。
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及小字部分文字,歸納出哈爾濱、長春、沈陽三個省會城市的主要特點。出示課件加深記憶。
老師提示:結合前面學習人口分布特點的方法從地理位置、氣候、交通運輸條件等方面分析。出示課件,加深理解。
小結:給出本節(jié)課的一個學習框架,讓學生填空,目的是對本節(jié)進行梳理,加強記憶。
課堂檢測:
一、猜猜我是誰。
1.在東北的三大平原中我的人口密度最小。我是__三江平原_______。
2.我是東北三省中人口密度的省區(qū)。我是____遼寧省___。
3.我是東北地區(qū)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我是____滿族_。
4.我連接了哈大線、濱洲線和濱綏線。我是__哈爾濱_____。
二、能力提升。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根據(jù)所學知識,分析東北地區(qū)中南部人口較稠密的原因。
教師總結:中南部以平原為主;農耕發(fā)達;工業(yè)和交通運輸發(fā)達;開發(fā)歷史悠久等。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對學習目標(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能學以致用,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以及重難點(理解本節(jié)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qū)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八
1、我國地勢西高東低中國地勢三級階梯:
第一、二級階梯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2、我國由北向南劃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3、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4、冬季風寒冷干燥,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風溫暖潮濕,形成了我國的雨季。
5、黃河發(fā)源于青海巴顏喀拉山。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qū)。
黃河流經省份共有8個(自西向東):青海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陜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最終流入渤海。
7、長江三峽(自西向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8、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省)。
9、中國最大淡水湖泊:鄱陽湖(江西省)。
10、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
11、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四川盆地(四川)、柴達木盆地(青海)、準噶爾盆地(新疆)。
12、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九
幾千年來,黃河一直是孕育中華燦爛文化的母親河,我們的祖先對其源頭進行長期的探索,唐代詩人李白曾吟誦:“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而后,人們猜測、考察,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與探索,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到底從何而來,終于有了科學的答案,對母親河的源流概況也了如指掌。
出示板書課件黃河的治理與開發(fā)。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十
黃河流域知識信息多、容量大、空間概念強、重點集中,尤其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的素材極其豐富。黃河的問題較多,如果處理不當,易引起學生怒黃河、恨黃河,所以應該盡量用錄像和教師的情感流露來感染學生,使其觸景生情,情不自禁地為黃河的偉大和開發(fā)成就而驚喜,為黃河的災難而憂思,為黃河的治理而出謀劃策,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和實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學情分析。
通通過自主收集有關黃河的地理信息,開展小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黃河提出設想,對黃河存在的其他問題進行探討;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創(chuàng)新等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黃河的源流概況;。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黃河水能資源和著名的水利樞紐的分布;。
4、理解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對黃河的治理和開發(fā)所取得的成就。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指導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中盡可能發(fā)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角色扮演培養(yǎng)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對黃河的“利”與“害”有一個辨證的認識。
2、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治理黃河所取得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
3、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辨證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對黃河的治理和開發(fā)所取得的成就。
難點:
1、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黃河水害的由來。
2、黃河的治理措施。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十一
1.舉例說明我國多種多樣的地形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2.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特點,掌握閱讀并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等各類地形圖的技能。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4.了解我國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范圍以及主要的災害性天氣。
5.舉例說明我國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6.了解我國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長江和黃河的開發(fā)利用和治理情況。
教學重點。
1、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以及地勢對中國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2、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對不同地形區(qū)應該合理開發(fā)和利用。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分析地勢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2、培養(yǎng)學生樹立因地制宜的觀點。
教學媒體。
投影儀、投影片、中國地形圖掛圖、板圖。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中國的地形。
一、地勢西高東低。
二、地形復雜多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當我們了解了我國疆域和行政區(qū)劃之后,下面要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祖國。
〔學生回答〕地形、氣候、河流、動植物等。
我國的地形情況也是中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主要內容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板書〕第一節(jié)中國的地形。
中國地形的第一個特點是從地勢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換句話說也就是中國那邊高,那邊低的問題。
〔指圖提問〕這是一張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約是多少,請同學們讀圖分析中國地勢那邊高那邊低?談談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西部棕黃色的區(qū)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淺黃色的區(qū)域代表海拔1000――米,東部綠色的區(qū)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師總結〕西高東低就是我國地勢特點的第一部分。同學們可以想像一下(教師用手勢來說明西部高東部低)。
〔板書〕一、地勢西高東低。
〔轉折過渡〕如何用圖更好的表現(xiàn)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呢?下面我要給同學們介紹一種特殊的地圖――地形剖面圖。
〔分析講解〕什么是剖面圖呢?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假設在我的講臺上放著一個窩頭,豎著,沿窩頭中部切開,同學們將看到的形狀,就是一個窩頭的剖面圖。地形剖面圖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過這一刀不是切在窩頭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將窩頭畫一幅俯視圖,畫出的是什么圖?(分層設色地形圖)。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打開教科書看沿北緯36度線所做的中國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根據(jù)這幅剖面圖在筆記本上畫一幅簡略示意圖。
東
西
學生在筆記本上繪圖,請一名同學在黑板上畫。
〔啟發(fā)提問〕觀察這幅圖高低起伏的趨勢,說出我國地勢起伏變化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板書總結〕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板書〕1、三級階梯概況。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對照教科書第24頁的地圖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教師繪制中國輪廓板圖〕教師在板圖上填繪階梯分界處的山脈,請一名同學說出山脈的名稱,其他學生將山脈名稱在書上畫出。
組織學生完成第20頁的“活動”
〔轉折過渡〕我們明確了階梯的界限,再來分析一下階梯內部的狀況。
第一級階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為主。
第二級階梯。
第三級階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為主。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我國的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結合“中國地形圖”說出各階梯內部的主要地形種類和海拔高度。
分組討論。將全班分為三組,分別從氣候、水利和交通三個方面討論地勢特征的影響。
各組學生代表發(fā)言。
(教師歸納總結)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得我國的江河大多自西向東流淌,古詩云“大江東去浪濤盡”,又有“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些大江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加強了內地與沿海的聯(lián)系。在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我國的大型水電站大多建設在這些地帶。此外,西高東低的地勢還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梢哉f西高東低的地勢是我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一大優(yōu)勢。
(轉折過渡)前面我們從總統(tǒng)上分析了我國地勢的總體趨勢,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我國地形的特點。
(復習提問)地形有哪些主要類型?(學生回答: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中國地形圖”,找出中國分別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師總結)五種地形類型在我國都有分布。
(板書)二、地形多種多樣。
(轉折過渡)我國地形種類齊全,哪種地形所占面積?哪種最小呢?請看分層設色地形圖。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教科書23頁“中國地形圖”。
(教師講解)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tǒng)稱為山區(qū)。這樣算起來我國山區(qū)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3,這說明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
(板書)二、地形復雜多樣。
學生分組討論,各組選代表發(fā)言,相互補充。
(教師歸納總結)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發(fā)展農、林、牧、副等多種經營形式提供了條件,但不利于大型機械作業(yè)。山區(qū)面積廣大為發(fā)展林業(yè)、旅游業(yè)和采礦業(yè)等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山區(qū)地面崎嶇,交通不便,同時由于平原面積少,我國的耕地資源相對不足。
(一)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掛圖〕“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自制,為排除干擾,僅包含東北-西南、東西走向的山脈,且底圖為政區(qū)圖)讓學生找出與陰山走向相同的山脈,并說出名稱。
讓學生觀察山脈的標注有什么規(guī)律。
〔教師概括〕注記文字應與山脈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勻分布于山體上。引導學生找出東西走向的所有山脈,每找出一條,教師都要引導學生說出其所在的行政區(qū)位置,并將其在投影片上重繪一次,同時讓學生在已準備好的中國政區(qū)空白圖上繪出該山脈。
用同樣方法學習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概括板書〕(見板書設計表格)。
〔教師概括〕東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緯向長城”,稱“三橫”;東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脈好像“三條瀕海峻嶺”稱“三縱”。
〔教師引導〕欣賞歌曲《珠穆朗瑪》,讓學生思考珠穆朗瑪峰的位置。
引導學生看課文中關于喜馬拉雅山的介紹,并思考:
(1)喜馬拉雅山的走向?
(2)喜馬拉雅山峰的位置、名稱、海拔?
(3)找同學到板圖上畫出喜馬拉雅山,并標注珠穆朗瑪峰。
(教師概括)喜馬拉雅山是弧形山脈,其峰珠穆朗瑪峰位于中、尼邊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峰。其雄壯、神奇吸引了無數(shù)登山健兒。結合“珠峰探險”的課文,激發(fā)學生勇于探險,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但又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探險活動)。
(板圖)中國輪廓圖。復習、概括,深入探討。
教師在繪中國輪廓圖的同時讓學生描繪一張課本中的中國輪廓圖。
繪好后,教師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賽的形式讓學生按照要求挑選寫有山脈名稱的吹塑紙條,粘貼在板圖的正確位置上。沒到黑板前做練習的同學按要求在自己描繪的圖上寫上山脈名稱。
如:(1)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2)位于山西、河北兩省交界上的山脈等。
讓學生將前面學過的山脈全部粘貼在板圖上。
(教師承轉)我國山脈很多,除了以上山脈以外,還有一些山脈也很重要。
如:(1)在中俄邊境上畫出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阿爾泰山,與其走向相同的還有甘肅、青海兩省邊境上的祁連山。
(2)在西南有一組南北走向的山脈,橫斷山脈。
(教師引導)學生用鉛筆在自拓的圖上,將走向一致的山脈首尾相連。教師在黑板上演示畫圖。
整個中國就好像被一張網(wǎng)所覆蓋,這張網(wǎng)有什么奇妙之處嗎?
(教師引導講述)(1)指出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喜馬拉雅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2)指出昆侖山、祁連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3)指出昆侖山、天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4)指出祁連山、秦嶺、太行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5)指出阿爾泰山、天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6)指出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每指一個網(wǎng)格,學生都可能會說出一個地形名稱,若有問題,教師給以補充。使學生明白每個網(wǎng)格中都有一個地形區(qū)。引導學生討論山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十二
地理教材是我們獲取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學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呢?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讀出書中有什么。
2.讀出知識網(wǎng)絡。
地理環(huán)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地理環(huán)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其中任何一個地理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變化。我們應該將理清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地域的知識網(wǎng)絡。
掌握應試技巧。
第一步,認真閱讀,正確理解。通過閱讀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內容,字斟句酌,正確理解。
第二步,注意關鍵詞語,確定時間地點。根據(jù)史料總體和關鍵詞語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時間、地點。確定時間和地點是解題的先決條件。
第三步,歸納概括,精練準確。解答史料題,我們應該用簡明的學科語言歸納和概括出一個基本觀點出來。
親愛的同學們,眼前盡覽著琳瑯滿目的歷史盛果,或厚重,或警醒,或震撼,或精彩,也許會使你們應接不暇。因此,希望你們在尊重和欣賞歷史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文明之時,能夠帶著深遠的歷史眼光,懷著一顆寬廣的胸懷,在飽覽人類厚重歷史與文化的精髓中,在品味和感悟歷史中,培養(yǎng)你們深厚的修養(yǎng)品行吧。
把握地理規(guī)律。
到了高年級,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識就會變得抽象起來。很多人地理學不走,就是這一關過不去。習慣了低年級背地名的學習方法之后,到了學習地理規(guī)律的時候會非常不適應。這個層次,強調的不是背誦,而是理解。我們要把地理當成物理來學習,從最根本的大氣壓力的知識開始,逐步來理解“氣壓梯度力”這個概念。我們要相信地理是有規(guī)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變遷以及其它各種自然現(xiàn)象,都是在物理規(guī)律的支配下進行的。把握好了這些規(guī)律,雜亂無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會變得清晰起來。
在這個層次,《系統(tǒng)學習完全工具》中介紹的系統(tǒng)思維導圖就可以發(fā)揮威力了。通過畫圖的方式整理知識體系,把握知識之間內在的規(guī)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讓知識變得很容易記憶。
能否從第一個層次過渡到第二個層次,是高年級同學能否學好地理的關鍵。一定要改變低年級地理靠“背誦”的習慣,轉為“理解”——徹底理解,我們才能真正學好高年級地理。
第三個層次:綜合運用。
把自然地理的規(guī)律梳理清楚之后,再來結合地圖學習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關內容,就會變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圖、有了地理規(guī)律,這個時候看什么地理問題都可以很輕松了。
把握著力點。
關注教材中的導入框,特別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詞語和觀點。如人類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與碰撞等;關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別要關注文中觀點引發(fā)的認識和思考。如亞非地區(qū)大河流域產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認識;關注歷史與現(xiàn)實社會的結合點,如文明對人類發(fā)展的影響,以人為本的觀點,文藝復興、科技革命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各國改革對教育的重視,戰(zhàn)爭的后果及殘酷性,對一些有影響國家的重視,中俄友好年等;關注教材中的“動腦筋”、“練一練”、“活動與探究”和“自由閱讀卡”等;加強中外史實的聯(lián)系,認識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國的甲骨文字與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倫的楔型文字的對比,我國的儒家、道家學說與世界三大宗教對比,中日改革對比,新航路開辟與鄭和下西洋對比等。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十三
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溫度帶、干濕地區(qū)、河流特征、植被類型、耕作制度、農作物種類及人們的飲食習慣都有明顯的區(qū)別。
掌握秦嶺——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農業(yè)、交通、生活習俗等。
秦嶺——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農業(yè)、交通、生活習俗等。教學過程:
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溫度帶、干濕地區(qū)、河流特征、植被類型、耕作制度、農作物種類及人們的飲食習慣都有明顯的區(qū)別。
(2)從圖5.6、5.7中或利用已學的知識,找出“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的依據(jù)(此依據(jù)可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和補充)。
每個小組派代表發(fā)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師注意引導分析:“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
線”的依據(jù)。
(總結:秦嶺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氣溫小于0。c,秦嶺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氣溫大于0。c;秦嶺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是溫暖帶和中溫帶,秦嶺淮河以南是亞熱帶和熱帶;秦嶺淮河以北冬季河流結冰,秦嶺淮河以南冬季河流不結冰。)。
p7頁的氣溫和降水量分布圖,聯(lián)系前面所學的知識,比較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和以南的差異,并完成p9頁的填充表格。
每個小組派代表發(fā)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師注意引導分析“秦嶺——淮河”以北和以南的差異。
(總結:“秦嶺——淮河”是黃河與長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嶺,具體的差異見p9的“活動”題)。
全班分成兩組,a組代表北方地區(qū),b組代表南方地區(qū)。
分組收集相關資料并開展課堂討論:
(1)從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生產、交通和生活習俗等方面比較南方和北方的差異。
(2)為南方與北方地區(qū)經濟如何發(fā)展及其相互合作出謀劃策??偨Y:北方能源礦產豐富,可以引進南方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發(fā)展經濟;南方引進北方的能源礦產,原材料、發(fā)展高精尖工業(yè),也可以到北方投資辦廠,優(yōu)勢互補。
1、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jù)。
2、了解北方地區(qū)的'省區(qū)劃分。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自然條件不同對其農業(yè)生產和人們生活有為明顯的差異。
1、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jù)。
2、了解北方地區(qū)種植業(yè)的區(qū)域差異。
1、北方地區(qū)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綜合治理。
2、紅壤的形成和改良。
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點不同,全國可以分為四大地理單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之一——北方地區(qū)。
1、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jù)。
2、了解北方地區(qū)的省區(qū)劃分。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自然條件不同對其農業(yè)生產和人們生活有較為明顯的差異。
熟讀圖5.11了解中國四大地理分布圖。
(1)讀圖6.1及《地圖冊》北方地區(qū)政區(qū)圖,完成p12活動題。
(2)了解北方地區(qū)的位置范圍。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氣候類型、糧食作物、主要的礦產資源及工業(yè)城市。
(1)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jù)。
(根據(jù)我國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差異,把我國劃分為四個地理單元,即: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
(2)北方地區(qū)與西北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與我國的年降水量線相一致?
(400毫米降水量線相一致)。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省區(qū)劃分及其位置范圍。
(位于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qū)稱為北方地區(qū),主要包括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
(4)北方地區(qū)的特點:
(北方地區(qū)氣候冬、夏季節(jié)差異大,平原面積廣,耕地以旱地為主,易于機械化耕作,是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qū)。煤、鐵、石油等資源豐富,工業(yè)發(fā)達,工業(yè)城市密集,資源消耗量大。)。
1、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依據(jù)是:根據(jù)各地的、和的差異來劃分的。
2、我國劃分的四大地理單元分別是:地區(qū)、地區(qū)和地區(qū)。
3、我國北方地區(qū)與南方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
是。
4、四大地理單元中,海拔最高的是地區(qū);平原分布最廣的是地區(qū);跨經度最廣的是地區(qū);緯度最低、年平均氣溫最高的是地區(qū)。
5、完成地理地圖冊和地理填充圖。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十四
1.這部分內容可以這樣引入:請學生想一想,你理解的農業(yè)是什么?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再結合圖4.11補充說明。為了避免學生概念模糊,可提幾個產業(yè),讓他們判斷是不是農業(yè),例如人工養(yǎng)殖珍珠、打獵、捕魚、采草藥等,最終為學生歸納農業(yè)的概念。
2.關于農業(yè)的重要性也可以讓學生從身邊找實例??梢越Y合第99頁的活動提問: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農業(yè)的產物?并將所舉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歸納一下,它們分別屬于哪一類型農業(yè)的產物。
【農業(yè)的地區(qū)分布】。
2.關于圖4.14“我國南北方農業(yè)分布圖”。在學生讀了圖4.13之后,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下農作物的主要類型,在這個基礎上再安排學生進一步分析這幅圖。最終落實到第101頁活動的表格當中:
同時,還要讓學生適當?shù)胤治鲆幌略斐刹町惖脑颉=處煈M量引導學生將這部分知識與前面所學的中國的氣候、河流、資源、地形等知識緊密結合,以加強學生對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
3.這部分的知識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講比較生疏,尤其是農作物的分類、熟制等,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提前對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長輩進行調查,問問當?shù)氐氖熘?,以及幾種主要作物的種植、收獲時間,以便于理解所學習的內容。
4.關于第101頁活動2。安排這個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第一是復習前面的知識,即氣溫、降水隨著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變的;第二是加強對氣候與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的關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區(qū)應當如何開展農業(yè)生產,并熟悉我國西南地區(qū)山區(qū)的常見農作物。同時,學生還會通過做這個練習注意到,山區(qū)的植物是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呈帶狀分布的,這樣就為今后高中學習垂直自然帶打下了基礎。
【發(fā)展農業(yè)要因地制宜】。
1.這部分內容可以根據(jù)圖4.16,安排學生做這樣一個活動:給他們幾個地方選擇,決定適合開展哪種類型的農業(yè)生產活動??蛇x擇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區(qū)、華北平原、內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選擇的農業(yè)生產部門包括林業(yè)、種植業(yè)、畜牧業(yè)和漁業(yè)。當然,學生在選擇時可能不會出什么差錯,但重要的是讓學生說出這樣安排的原因。只有真正說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義。在學生說明之后,可以簡單歸納,看看學生在安排農業(yè)部門生產時都考慮了哪些因素。同時啟發(fā)學生思考:“上面的選擇只是從自然條件方面考慮應該發(fā)展哪個大的農業(yè)部門,當我們進行具體的生產時,又會考慮到哪些因素呢?”從而引出下面的學習。
3.第103頁的活動1和活動2可以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從報紙、雜志或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找一些關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進行農業(yè)生產的實例,并分析其成功之處和失誤的地方,如果是反例,還應提出一些建議。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討論,但教師在討論的最后要落到一點上,即: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huán)境進行改造,使之朝著有利的方向發(fā)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huán)境變得不利。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這樣才可能持續(xù)地發(fā)展下去。
【我國農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
1.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講授之前,可以安排學生課下進行一個小調查,看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小的時候都吃什么,供給量怎么樣?然后和自己現(xiàn)在的狀況作一下對比。并且思考:這說明了什么?從而引出新課。
2.也可以這樣來引入:找一些我國農業(yè)產量的相關數(shù)據(jù),再找一些我國耕地狀況、水土流失狀況以及污染狀況的數(shù)據(jù),結合第106頁活動1的數(shù)據(jù),請學生分析:我們國家的農業(yè)現(xiàn)狀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時結合一些實例,讓學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還可以補充一些實例,例如在長江中上游地區(qū)退耕還林,在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地區(qū)退耕還湖等等。
3.對圖4.19的分析。在學生讀出幾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之后,請學生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這些地區(qū)成為主要商品糧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為什么華北平原沒有成為主要的商品糧基地?(當?shù)厝丝诔砻?,消耗量較大)。
4.如果可能的話,教師可以結合所講內容帶領學生到附近的生態(tài)農業(yè)村進行參觀,包括現(xiàn)代化養(yǎng)殖場、無土栽培實驗區(qū)等。
5.在安排學生將數(shù)據(jù)轉化為統(tǒng)計圖時,教師先不要給任何提示,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畫出能夠說明問題的統(tǒng)計圖,然后全班可以進行交流評比,看看哪種統(tǒng)計圖最能說明我國在農業(yè)方面的成就。
6.關于第107頁活動2。首先應當讓學生看圖說話,描述桑基魚塘的整個生產過程,并能夠畫出一幅流程圖。接著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村利用秸稈、牲畜糞便生產沼氣,并將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同時也請學生畫出流程圖,并將兩幅圖進行對比,思考:他們存在著哪些一致的地方?(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廢物,都對環(huán)境沒有損害)。
兩幅流程圖大致如下:
7.關于第107頁活動3。在組織學生討論我國不同地區(qū)農業(yè)建設方向的原因之后,教師可以找一些實際例子,讓學生來分析,例如長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壞對長江水文狀況的影響(包括含沙量劇增、易發(fā)生洪水等等)。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國家農業(yè)發(fā)展政策的全面理解。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一
1.使學生了解我國人口的數(shù)量、分布特點與人口增長;。
2.使學生理解人口增長應與資源環(huán)境相協(xié)調,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理解我國的人口政策。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閱讀“我國人口密度分布”圖等地理圖表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相關數(shù)字資料和圖表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樹立正確對待人口問題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我國人口的數(shù)量及增長;2.我國人口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我國存在的人口問題及對我國人口基本國策的理解。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那么,“眾多”到底是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板書)第二節(jié)眾多的人口。
[講授新課]。
(板書)一、人口數(shù)量。
請大家看課本第11頁第一行,并齊讀這一行。
(板書)12.95億(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承轉)大家還記得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的面積和人口大約是多少嗎?
(活動)大屏幕展示中國與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的面積和人口的比較圖,請大家:
1.算一算中國的人口數(shù)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人口的多少倍?
2.算一算這四個國家的平均人口密度。
(歸納講述)中國的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卻超過俄、加、美三國人口總和的兩倍,與面積和我國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國相比,我國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國人口的4.7倍;與比我國面積大得多的俄羅斯相比,我國人口是俄羅斯的9倍,可見我國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國。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萬以上的國家就被稱為人口大國,而我國的河北、山東、河南等九省的人口就超過5000萬,如果全中國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環(huán)繞地球赤道50圈。
(承轉)為什么我國的人口數(shù)量如此龐大呢?這與我國的人口增長速度過快不無關系。
(板書)二、人口的增長速度過快。
(活動)閱讀p11我國人口增長圖,分析以下問題。
1.從公元初到1578年前,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如何?
2.從公元初到2000年,我國人口有幾次人口增長高峰?哪一次增長的更快?為什么?
(小組討論后,代表總結發(fā)言,教師歸納總結)自中華大地有人類以來到1578年這漫長的歲月中,我國人口增長的速度可以說是比較慢的。大家讀圖可知,這個時間段這條增長曲線的坡度很小。但到1578年后,這條曲線的坡度開始急劇加大,這表明我國人口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這就是我國人口增長的第一次高峰。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線可以說呈直線上升,到2000年達12.95億,這就是我國人口的第二次增長高峰。
為什么解放后我國人口增長如此之快呢?
主要是因為解放后,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從而使我國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與此同時,人口出生率還保持較高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高。從70年代末以來,我國開始實施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才開始下降。到1999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為0.88%,但由于人口基數(shù)過大,每年仍新增人口1200萬,超過了希臘、比利時、葡萄牙等國家的人口總數(shù)。
我們經常說“人多力量大”,人口數(shù)量越多越好嗎?請大家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也可讓兩個小組就此問題展開正反兩方的辯論)。
討論結束后,各小組選代表陳述觀點,其他小組可以補充或反駁,教師歸納小結。
(活動)大屏幕展示下表,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討論:。
(講述)人是生產者,但同時人也是消費者。作為生產者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人的一生都是消費者,而且要維持人的生存條件和勞動能力,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和能源的。正如表中所列內容,我國每年的新增財富中,很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國所擁有的各種自然資源的總量,很多都居世界前列,但是按人口平均計算,每人占有的數(shù)量就不多了,在世界各國的名次中,也就排在后面了。
人口數(shù)量過大,勢必給國家、社會、家庭、資源利用、生態(tài)環(huán)境增加沉重的負擔,勢必限制生產的進一步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進一步改善。人口的增長要同社會經濟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所以我國將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大屏幕展示投影片明確重點):
人口國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素質。
基本內容: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
請大家讀p11頁課文最后一段及p12圖1.10“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思考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會帶來哪些好處。
(教師歸納小結)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按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到1988年底,近30年全國少生2.5億人,僅撫養(yǎng)費一項就為社會節(jié)約3萬億元,同時也使人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到2000年底,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80%,我國的粗文盲率為6.72%,比1990年下降了9.16個百分點;同時我國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以上程度的人數(shù)也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為3611人,增長了154%。計劃生育帶來的好處已經使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
(承轉)我國不僅人口多、增長快,而且人口分布在不同地區(qū)也不平衡。
(板書)三、人口的分布不平衡(東部多西部少)。
(活動)大屏幕展示投影片。
國家面積(萬平方千米)人口(億)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國96012.95。
俄羅斯17001.5。
美國9302.5。
讓學生計算我國、俄羅斯、美國、巴西的人口平均密度并比較分析我國人口平均密度情況。
(活動)大屏幕展示投影片:我國人口密度圖,請同學們在圖上找出黑河——騰沖一線,觀察:
(1)此線東南和西北的人口密度有何不同?
(3)東部和西部的人口、面積各占全國的百分比是多少?
(4)總結一下我國人口分布特點。
(教師歸納小結)我國東部地區(qū)人口密度大,有些地方可達500~600人/平方千米,西部地區(qū)人口密度小,多數(shù)地區(qū)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東部多,西部少。
(活動)學生討論:
(1)人口東西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從氣候、地形、經濟發(fā)展狀況等方面討論)。
(2)能否用遷移的方法改變人口分布不均的現(xiàn)狀?(從人口分布應與生存環(huán)境相適應角度討論)。
學生各抒己見、引發(fā)爭論,教師給以鼓勵并小結。
課后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了解了我國的人口數(shù)量、人口增長、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四方面問題。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雖然近年來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下降,但凈增人口數(shù)仍很龐大,因此計劃生育工作仍不得放松,同時應積極發(fā)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以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
板書。
一、人口數(shù)量。
12.95億(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二、人口的增長速度過快。
三、人口的分布不平衡(東部多西部少)。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二
“日出之地”――亞細亞洲(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jù);。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3了解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
能力目標。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難點:
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在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將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qū)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題。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動一2題。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
小結:根據(jù)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動一3題。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或看課本p4圖7.3亞洲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主要山脈及山峰(喜瑪拉雅山及主峰等)。
b組:主要高原(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組:主要半島(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等)。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jù)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qū)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xiàn)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huán)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動4、5題。
板書設計:。
第七章亞洲。
第一節(jié)“日出之地”――亞細亞洲。
一、位置。
緯度位置: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所跨的緯度約90度,經度約164度。
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瀕地中海。位于歐洲西側、非洲東北側、大洋洲北側、北美洲西南側。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亞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三
三、海洋和島嶼。
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4、優(yōu)越的海陸位置。
四、陸上疆界、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新課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陸地面積廣大,而且還有廣闊的海域。
〔板書〕三、海洋和島嶼。
〔活動〕讀課本圖1-4。
〔提問〕由北向南我國瀕海的海洋分別是哪些?
〔講述〕我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南至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臺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洋面。渤海與黃海大致以渤海海峽為界;黃海因海水呈黃褐色而得名,長江口北岸為黃海和東海的分界線;臺灣海峽的南端為東海與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國面積,海水最深的海區(qū)。
〔板書〕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承轉〕我國東臨遼闊的海洋,但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國的領海。
〔提問〕我國的領海寬度是多少海里?
〔講述〕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黃海、東海和南海的一部分為我國領海,12海里以外則為公海。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環(huán)繞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則為我國的內海,其全部海域均屬于我國行使主權的范圍。我國的領海面積大約有300萬平方千米。
請同學們在圖冊上找到我國的的臨海和內海。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我國的海域。
〔提問〕我國大陸海岸線有多長,居世界第幾位?
〔講述〕我國大陸海岸線漫長曲折,約18000千米,沿海島嶼星羅棋布,共有5000多個(如果加上島嶼的海岸線,我國海岸線總長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許多優(yōu)良的港灣,便于船舶??俊?BR> 〔讀圖〕在教師指導下,找出圖中的臺灣島、海南島、南海諸島、雷州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瓊州海峽和臺灣海峽等。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上述島嶼、半島和海峽。
〔板書〕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讀圖〕讀“世界政區(qū)掛圖”,請學生在圖上找出中國、英國、蒙古和美國。
〔提問〕從海陸位置來看,我國與英國、蒙古有何不同;與美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英國為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蒙古為歐亞大陸上的一個內陸國家;美國雖然與我國一樣屬于海陸兼?zhèn)涞膰?,但是其東西臨海洋,這與我國東臨大洋,西靠大陸又有所不同。
〔活動并討論〕分析我國海陸位置的優(yōu)越性。
〔歸納〕我國東邊瀕臨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這使得我國東部廣大地區(qū)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雨量充沛,有利于農業(yè)生產。沿海地區(qū)便于發(fā)展海洋事業(yè),以及同海外各國的友好往來,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交往,便于與周圍國家的邊貿往來,在這里,古代有的“絲綢之路”,現(xiàn)有橫貫歐亞大陸的鐵路線。
〔板書〕4、優(yōu)越的海陸位置。
〔承轉〕我國不僅海岸線漫長曲折,而且還有20000千米的陸上疆界。
〔板書〕四、陸上疆界與鄰國。
〔讀圖〕讀教材中的“中國行政區(qū)劃簡圖”,按逆時針方向,自東向西依次讀出我國陸上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
〔掛圖〕中國政區(qū)掛圖(中國的鄰國示意圖)。
〔歸納〕我國陸上鄰國有15個,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布丹、緬甸、老撾和越南。
其中:東亞――蒙古、朝鮮。
東南亞――越南、老撾、緬甸。
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錫金、尼泊爾。
西亞――阿富汗。
中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亞――俄羅斯。
同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
【教學后記】該節(jié)知識覆蓋面廣,知識容量大,要求多組織學生多參與活動。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四
1.了解我國人口的數(shù)量、分布與增長,理解我國人口數(shù)量過多對資源和環(huán)境的影響及為此制定的基本國策。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中國人口的分布》和《中國人口的增長》等地理圖表的能力,以及計算和分析能力。
3.使學生樹立正確對待人口問題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教學重難點。
我國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過多對資源和環(huán)境的諸多負面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電視畫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異常擁擠。
你遇到過類似的由于人多給你生活帶來的諸多不便和煩惱嗎?談談你這方面的遭遇和體驗。同學們或許只是從平時這些小事中深感我國人口之多,但具體深入的情形并不是很清楚,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1.教師指導讀圖1.10《中國人口增長示意》,根據(jù)人口增長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我國人口增長的特點。
(1)我國人口基數(shù)大。2000年有12.66億,2010年達到13.40億。
(2)增長速度過快。由該圖可知,我國人口呈直線上升的趨勢。
2.學生討論:
(1)新中國成立以前為什么人口增長緩慢?
(2)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什么人口呈直線上升的趨勢?
(3)1982年至2010年人口增長曲線明顯變緩,主要原因是什么?
3.算一算,想一想。
讓學生從“國家”到“自身”真切地感受到實行計劃生育的好處。堅決落實計劃生育政策,將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降低;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一代人;多一個弟、妹,會使家里人均收入下降,影響自己的成長質量。
4.用一系列漫畫(或做成課件)分析人口數(shù)量過多對資源和環(huán)境、經濟的影響:
(1)第一幅畫:原始自然環(huán)境,其中有森林、草場、河流、小鳥等各種動物,有一個人在一小塊田地里勞作。
(2)第二幅畫:若干年后,人口數(shù)量增加,環(huán)境不變,如果人們要生存,他會怎么做?(完全自然條件下,沒有現(xiàn)代科技)(砍樹、開荒)。
(3)第三幅畫:如果人口繼續(xù)增加,人們如何生存?生活水平如何提高?
此四幅漫畫說明人口數(shù)量的增長對環(huán)境、經濟產生的影響?;氐降诙?,提問:如果人們不通過開荒增加耕地,能不能采取其他方式來養(yǎng)活自己?(依靠提高單產來解決)。
教師:人力資源是寶貴的,人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fā),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可促進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但人又是消費者,過多的人口,過快的人口增長,勢必給社會經濟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帶來巨大的壓力。
5.舉例說負面。
我國人口數(shù)量過多,會產生哪些負面影響,補充更多的實例。
教師小結:由此可見,人口的增長必須同社會經濟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必須嚴格實行計劃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素質,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三、人口東多西少。
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可從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開發(fā)時間的長短等方面來總結。
2.(師問)感受我國東西部人口密度差異,比較江蘇和青海的人口密度。從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等方面,說說我國人口東多西少的原因。
(生答)東部的江蘇省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自然條件優(yōu)越;位于沿海,基礎設施好,城鎮(zhèn)和產業(yè)密集,經濟發(fā)展較快,因此人口密度大。而青海位于西部地區(qū),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fā)展滯后,所以人口稀少。
3.(討論、交流)針對課本p14“活動2”中的不同觀點,進行交流討論,談談你的看法。
教師小結:人口的分布有其必然的自然、經濟原因,人口的流動是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現(xiàn)象,合理的人口流動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發(fā)展。不能用行政命令,強行搬遷。政府應加強管理并正確引導,使人口有序流動。
四、課外作業(yè)。
1.【人口調查匯報】請各活動小組的代表介紹你們所作的村組的人口資源調查,提供以下數(shù)據(jù):人口數(shù)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
2.【分析】說說家鄉(xiāng)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人口基數(shù)大,自然增長率雖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每年新增人口仍較多;人口密度大,有的村組每平方千米超過千人。)。
3.【舉例】這種人口狀況給家鄉(xiāng)帶來的不利影響。(學生回答:人多,耕地少,農民增收難;農村閑散人員多,麻將泛濫,成為社會治安的一大隱患;村鎮(zhèn)進入入學高峰期,教師缺編,教學設施落后,大班教學,影響教學質量……)。
4.【想一想】針對以上人口問題,同學認為根本的解決措施是什么?(學生回答: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素質,于國于鄉(xiāng)于己都有利。)。
5.【宣傳活動】近期進行一次“介紹計劃生育好處,喚起民眾的人口憂患意識”的宣傳。(說明: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如黑板報等,要以淺顯的道理,身邊的鮮活事例,通俗生動的語言進行宣講。)。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自我介紹,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的信任感。
2、以趣味知識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3、全面介紹地理的內容、學習方法。
學情分析:
地理在教學中是通過大量的幻燈圖片,從學生接觸到的地理知識或地理現(xiàn)象入手,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地理,引導學生認識地理,親近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初步知道學習的方法,就是我這節(jié)課的主要目的。教學流程:
一、自我介紹。
二、視頻播放。
三、圖片展示獲取信息。
四、趣味激發(fā):猜猜看,這你會嗎?
1、中國的面積有多大?
2、泰坦尼克沉沒在哪里?
3、五岳中的南岳指哪座?
4、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是?
5、《西游記》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
6、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行星是?
7、誰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8、地球的自轉方向是?
9、北京和東京相差幾小時?
10、大氣對流層高度每上升100m,溫度如何變化?
11、如何在野外判斷自己的方位?
方法1:使用羅盤,即指北針;
方法2:房屋坐北朝南;
方法3:植物觀察法:
樹葉生長茂盛的方向為南方,長苔蘚的方向為北方;
方向4:動物觀察法:螞蟻洞口:朝南開。
蝎子洞口:朝北開。
挑戰(zhàn)諸葛亮,你行嗎?
1、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zhàn)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huán)計,為火燒曹軍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并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么“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zhàn)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qū)。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guī)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后短時間天氣反?,F(xiàn)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2、火燒葫蘆峪與對流雨。
三國后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里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qū)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qū)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對流雨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地理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么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zhàn)術來殲滅魏軍。至于具體原因,我們學習了氣候之后,自然就不得而知了。
生活中的地理:
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地理問題?(生活中的地理)。
(一)地理與日常生活。
教學中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合作探究:我國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為什么?
(二)地理與生產建設。
主要從農業(yè)生產、工業(yè)生產等入手,重點列舉了歐洲發(fā)達的國家“荷蘭的風車”,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huán)境對荷蘭農牧業(yè)的影響。
想一想:建設服裝廠、乳品加工廠該如何選址?
(三)地理與風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圖片,從服飾、體育活動等入手觀看不同地區(qū)的風俗活動。在授課時,我以“阿拉伯服飾”為重點,分析服飾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學生對千姿百態(tài)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學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鄉(xiāng)隨俗”。
五、“怎樣學習地理”
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提出必要的學習要求:
1、課前:準備好《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
2、課堂上:
(1)會聽,根據(jù)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聽講,聽重點、難點。
(2)會看,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途徑,養(yǎng)成“一手書一手圖”的習慣。
(3)會記:對重點知識做好標記,同時也要做好筆記。
3、課下:及時復習所學知識,認真完成作業(yè)。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六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學難點。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錄像機、投影儀、投影片、景觀圖片。
二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一、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
1、概念:內流河、外流河。
2、內流區(qū)、外流區(qū)。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國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國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異及原因。
三、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國內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四、京杭運河。
1、起止點、長度。
2、經過的省市、溝通的水系。
3、歷史上和現(xiàn)在的作用:
五、湖泊概況。
1、湖泊的分類。
2、湖泊的分布。
青藏高原湖區(qū)。
東部平原湖區(qū)。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通過前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我國人民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氣候條件,一個地區(qū)的降水量發(fā)生變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會隨其改變,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五章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啟發(fā)提問〕說出你所知道的河流、湖泊的名稱,并說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對人類的不利影響。
讓學生看中國水系圖,查找黑龍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怒江、雅魯藏布江、額爾齊斯河。
〔啟發(fā)提問〕這些大河各注入哪個海洋,河流流向與地勢有什么關系?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啟發(fā)提問〕這兩條河流最終流到哪里?
一、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
1.概念:內流河、外流河。
2.內流區(qū)、外流區(qū)。
〔轉折過渡〕設問: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是如何劃分的呢?〔板書〕。
3.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的劃分及分布。
讓學生看我國的外流區(qū)和內流區(qū)、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復合投影片。
〔啟發(fā)提問〕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的分界線與我們講過的哪些氣候分界線位置相似?
〔教師總結〕外流區(qū)受夏季風影響,降水多,水量大;內流區(qū)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降水少,水量小。
讓學生看我國的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圖。
〔啟發(fā)提問〕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面積各占我國總面積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師總結〕出示表2:中國河川流域面積。
同學們想一想,回答問題:為什么我國西北部多內流河,東部多外流河?
〔教師總結〕這與我國西高東低地勢及所處的海陸位置和氣候條件有關。西北距海遠,氣候干旱,降水少,蒸發(fā)量大,所以多內流河;東部距海近,氣候濕潤,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厕D折過渡〕由于內流河、外流河所處的位置、氣候條件、地面植被狀況等不同,導致內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無結冰期等變化規(guī)律不同,我們稱其為水文特征不同?!步處煯嫲鍒D講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結冰期等。流量指單位時間通過某一段面的水流體積,它反映了河流水資源多少,通常以立方米/秒為單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時段的水高程,它是反映水體水量大小的最直觀的重要標志。含沙量指單位體積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結冰期指河流封凍的時間長短。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學習外流河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書〕。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我國主要河流的年流量變化比較圖”?!矄l(fā)提問〕。
(1)本圖橫、縱坐標各代表什么?
(2)在什么季節(jié)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
(3)在什么季節(jié)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
(4)北方的松花江和黃河與南方的長江、西江相比,流量大小與季節(jié)分配有何差別?
〔教師總結〕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是:夏季水量大,水位高;冬季水量少,水位低。
〔轉折過渡〕為什么我國外流河有這樣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讓學生看我國的外流區(qū)和內流區(qū)、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復合投影片。學生討論分析我國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
〔教師總結〕我國外流河的水位、流量變化,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每當夏季風盛行時,雨季來臨,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漲,形成汛期。隨著冬季風的加強,夏季風逐漸減弱,降水減少,水位逐漸下降。當冬季風盛行時,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下中小河流甚至斷流。
〔板書〕。
1、我國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國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異及原因。
〔教師總結〕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降水量多,所以,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豐富,汛期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因此,遼河、海河、黃河水量不太大,汛期短。黑龍江及其支流由于有冬季積雪融水,蒸發(fā)量小,河流水量也較為豐富。
〔轉折過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不僅在汛期長短、水量大小上有差別,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啟發(fā)提問〕為什么我國外流河的含沙量不同呢?
〔教師總結〕遼河、海河、黃河多流經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夏季多暴雨,且河流的上、中游地區(qū)植被較少,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淮河以南的河流流經氣候濕潤區(qū),森林茂密區(qū),因此含沙量小。但是如果這些地區(qū)的森林不加以保護,河流的含沙量也會增大。有人說長江要變成第二條黃河,我們絕不允許這一現(xiàn)象在我們這一代發(fā)生。
〔找學生講解〕冬季去南方、東部和留在北京過年在氣候上感覺有什么不同,河流有什么不同。
學生總結(教師提示):冬季秦嶺-淮河以南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上,河流無結冰期;越往北越冷,遼河、海河、黃河冬季結冰期短,黑龍江及其支流冬季結冰期長。出示表4:外流河水文特征差異比較表。讓學生填空。
學生總結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異填表,教師補充。讓學生總結影響外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三、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國內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出示中國水系圖)。
〔啟發(fā)提問〕我國的內流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qū)?那里的自然條件如何?
〔教師總結〕我國的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qū)。那里降水稀少,氣候干燥,沙漠廣布,有大面積的無流區(qū)。
〔轉折過渡〕設問:內流河水主要來自哪里呢?下面我們看一段錄像,大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內流河的水主要來源?
(2)內流河的水量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主要影響因素是什么?
內流河水主要來自高山積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內流河水量年變化大,水位高差懸殊。夏季氣溫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多,河流水量較為豐富;夏季過后,氣溫降低,冰雪融水量減少,山地減少減少,河流的水量也逐漸減少;冬季氣溫低于零度,無冰雪融水,河水甚至斷流。因此,大部分內流河是季節(jié)性河流。在地圖上,季節(jié)性河流用虛線表示。
出示中國水系圖,讓學生找出兩條季節(jié)性河流。
〔教師總結〕塔里木河、弱水以及孔雀河、和田河的某些河段都是季節(jié)性河流,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板書〕。
2、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出示塔里木河景觀圖、中國地形圖?!矄l(fā)提問〕。
(1)塔里木河所在的地形區(qū)是什么盆地?
(2)塔里木河水主要來自哪里?
〔教師總結〕塔里木河位于我國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三條支流匯集而成,全長2179千米,河水主要來自天山、昆侖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
出示內流河、外流河示意圖。
〔啟發(fā)提問〕到此為止,我們學習了外流河、內流河的水文特征,二者有什么區(qū)別呢?
出示表5:內流河、外流河比較表。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總結。
〔轉折過渡〕前面介紹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國除了眾多的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人工河流。
〔板書〕。
四、京杭運河。
(活動)京杭運河北起什么地方?南到什么地方?
〔教師總結〕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長18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并稱為我國古代兩項偉大工程,聞名于全世界。
〔板書〕1.起止點、長度。
出示京杭運河圖。〔啟發(fā)提問〕。
(1)京杭運河流經哪些省市?
(2)京杭運河溝通哪些水系?
〔教師總結〕京杭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
〔板書〕2.經過的省市、溝通的水系。
〔啟發(fā)提問〕是什么時候、什么人修建了京杭運河呢?
〔教師講解〕京杭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的運河之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北伐齊。
國,稱霸中原,于公元前485年,從邗城(今江蘇揚州)東南到末口(今江蘇淮安)開鑿邗溝,使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得以溝通。到隋朝,隋煬帝征調民工數(shù)百萬,開挖通濟渠,使之南接邗溝。從洛陽附近開鑿永濟渠,通達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抵北京附近,最后又拓寬加深江南運河。隋代的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從杭州到北京,向西拐了一個大彎。元朝定都北京后,裁彎曲直,使它從江淮經山東直接向北,縮短航程800余千米。這就是如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啟發(fā)提問〕除了青海湖外,大家還知道哪些湖泊?
五、湖泊概況。
〔教師講解〕天然湖泊遍及中國各地,其名稱因語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錯”、“茶卡”等稱呼。湖泊也有內流河區(qū)與外流河區(qū)之分,其分界線與內外流河的分界線大致相同。外流河區(qū),以含鹽量較小的淡水湖為主;內流河區(qū)以含鹽量較大的咸水湖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啟發(fā)提問〕那么,我國的淡水湖主要分布在哪兒呢?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七
1、運用圖表認識東北地區(qū)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2、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對圖文信息的獲取、處理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人地協(xié)調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運用“東北地區(qū)的人口分布”圖和“東北地區(qū)的面積與人口統(tǒng)計”表,歸納東北地區(qū)人口的分布特點。
2、運用“東北地區(qū)城市與鐵路分布”圖,歸納東北地區(qū)城市的分布特點。
難點:掌握本節(jié)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qū)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
三、教學流程設計。
【揭示課題,直入主題】。
【提出學習目標】。
1、運用圖表了解東北地區(qū)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能從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地理計算能力。
2、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能學以致用,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
【指出學習重難點】。
重點:
1、運用“東北地區(qū)的人口分布”圖和“東北地區(qū)的面積與人口統(tǒng)計”表,歸納東北地區(qū)人口的分布特點。
2、運用“東北地區(qū)城市與鐵路分布”圖,歸納東北地區(qū)城市的分布特點。
難點:掌握本節(jié)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qū)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
【人口分布】。
教學過程:
【自學指導】看圖思考(同桌之間互相協(xié)作)。
完成課本p31活動題(大致5分鐘)。
活動第一、二題由學生直接計算。第三題引導學生先看圖例明確不同顏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后讓學生再來看東北地區(qū)人口分布圖。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區(qū),人口稀疏區(q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東北地區(qū)的人口分布特點。學生歸納總結出人口分布特點后,叫幾名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老師強調:中部、南部平原區(qū),主要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
2、想一想,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最后老師總結。影響一個地區(qū)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交通運輸條件,工業(yè)與城市分布、資源分布等。
分析完這個題之后呢,讓學生齊讀31頁課文,指導學生劃出重點知識點。
教師:同學們,我們知道東北地區(qū)以前被人們叫做“北大荒”,人煙稀少,那么昔日的荒涼之地如何成為今日的人口稠密區(qū),經濟較發(fā)達的地區(qū)呢?下面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了解一下造成東北人口急劇增長的原因。(我選的是一部熱播電視劇《闖關東》的片頭部分,它剛好講述的是闖關東的時代背景,這樣更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大家都知道東北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區(qū)之一,請同學們在課本32頁東北地區(qū)主要民族分布圖上找出東北主要的少數(shù)民族所分布的位置。師生互動:老師說哪個民族讓學生找哪個民族,通過看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出分布最廣的民族。完成師生活動之后,讓學生看多媒體,老師引導學生學習各個民族的分布。讓學生對各民族的分布,有更深刻的印象。給出一張滿族特色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找一名學生朗讀《旗袍與旗裝》,增加學生課外知識。
課堂活動:
課本33頁活動題以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為主,由學生小組間進行討論,最后由一名學生代表回答相關問題。學生們回答完后,最后由老師總結歸納前面學生所回答的情況,帶領學生看多媒體課件,看兩個民族的習慣和傳統(tǒng)文化以增長課外知識。
教師總結:通過我們前面的學習,我們現(xiàn)在會用地圖和相關圖表來分析一定的地理方面的問題,另外我們了解了不同少數(shù)民族它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色,為我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城市分布】。
教學過程:
教師:同學們,你們都知道東北有哪些城市嗎?你們知道這些城市是怎樣分布的嗎?
學生自由發(fā)揮。
教師:好,同學們說了那么多,說的都不錯,但是比較雜亂,那么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從地理角度來系統(tǒng)分析學習東北地區(qū)的城市分布,學完之后你將有所收獲。
課堂活動。
合作探究:老師給出一幅東北地區(qū)城市與鐵路分布圖,結合課文35頁活動題讓學生找出相關城市。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思考課件給出的前兩個問題。第三個問題,給出一張鐵路分布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出東北地區(qū)主要鐵路干線——京哈線、哈大線、濱州線、濱綏線,強調每條鐵路干線的起止城市名稱。老師引導學生總結東北城市的分布特點:東北地區(qū)是中國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qū)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線沿線分布,特別是哈大線、濱州線、濱綏線沿線地區(qū)。
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及小字部分文字,歸納出哈爾濱、長春、沈陽三個省會城市的主要特點。出示課件加深記憶。
老師提示:結合前面學習人口分布特點的方法從地理位置、氣候、交通運輸條件等方面分析。出示課件,加深理解。
小結:給出本節(jié)課的一個學習框架,讓學生填空,目的是對本節(jié)進行梳理,加強記憶。
課堂檢測:
一、猜猜我是誰。
1.在東北的三大平原中我的人口密度最小。我是__三江平原_______。
2.我是東北三省中人口密度的省區(qū)。我是____遼寧省___。
3.我是東北地區(qū)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我是____滿族_。
4.我連接了哈大線、濱洲線和濱綏線。我是__哈爾濱_____。
二、能力提升。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根據(jù)所學知識,分析東北地區(qū)中南部人口較稠密的原因。
教師總結:中南部以平原為主;農耕發(fā)達;工業(yè)和交通運輸發(fā)達;開發(fā)歷史悠久等。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對學習目標(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能學以致用,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以及重難點(理解本節(jié)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qū)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八
1、我國地勢西高東低中國地勢三級階梯:
第一、二級階梯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2、我國由北向南劃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3、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4、冬季風寒冷干燥,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風溫暖潮濕,形成了我國的雨季。
5、黃河發(fā)源于青海巴顏喀拉山。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qū)。
黃河流經省份共有8個(自西向東):青海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陜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最終流入渤海。
7、長江三峽(自西向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8、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省)。
9、中國最大淡水湖泊:鄱陽湖(江西省)。
10、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
11、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四川盆地(四川)、柴達木盆地(青海)、準噶爾盆地(新疆)。
12、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九
幾千年來,黃河一直是孕育中華燦爛文化的母親河,我們的祖先對其源頭進行長期的探索,唐代詩人李白曾吟誦:“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而后,人們猜測、考察,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與探索,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到底從何而來,終于有了科學的答案,對母親河的源流概況也了如指掌。
出示板書課件黃河的治理與開發(fā)。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十
黃河流域知識信息多、容量大、空間概念強、重點集中,尤其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的素材極其豐富。黃河的問題較多,如果處理不當,易引起學生怒黃河、恨黃河,所以應該盡量用錄像和教師的情感流露來感染學生,使其觸景生情,情不自禁地為黃河的偉大和開發(fā)成就而驚喜,為黃河的災難而憂思,為黃河的治理而出謀劃策,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和實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學情分析。
通通過自主收集有關黃河的地理信息,開展小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黃河提出設想,對黃河存在的其他問題進行探討;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創(chuàng)新等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黃河的源流概況;。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黃河水能資源和著名的水利樞紐的分布;。
4、理解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對黃河的治理和開發(fā)所取得的成就。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指導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中盡可能發(fā)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角色扮演培養(yǎng)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對黃河的“利”與“害”有一個辨證的認識。
2、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治理黃河所取得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
3、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辨證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對黃河的治理和開發(fā)所取得的成就。
難點:
1、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黃河水害的由來。
2、黃河的治理措施。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十一
1.舉例說明我國多種多樣的地形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2.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特點,掌握閱讀并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等各類地形圖的技能。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4.了解我國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范圍以及主要的災害性天氣。
5.舉例說明我國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6.了解我國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長江和黃河的開發(fā)利用和治理情況。
教學重點。
1、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以及地勢對中國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2、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對不同地形區(qū)應該合理開發(fā)和利用。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分析地勢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2、培養(yǎng)學生樹立因地制宜的觀點。
教學媒體。
投影儀、投影片、中國地形圖掛圖、板圖。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中國的地形。
一、地勢西高東低。
二、地形復雜多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當我們了解了我國疆域和行政區(qū)劃之后,下面要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祖國。
〔學生回答〕地形、氣候、河流、動植物等。
我國的地形情況也是中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主要內容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板書〕第一節(jié)中國的地形。
中國地形的第一個特點是從地勢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換句話說也就是中國那邊高,那邊低的問題。
〔指圖提問〕這是一張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約是多少,請同學們讀圖分析中國地勢那邊高那邊低?談談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西部棕黃色的區(qū)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淺黃色的區(qū)域代表海拔1000――米,東部綠色的區(qū)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師總結〕西高東低就是我國地勢特點的第一部分。同學們可以想像一下(教師用手勢來說明西部高東部低)。
〔板書〕一、地勢西高東低。
〔轉折過渡〕如何用圖更好的表現(xiàn)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呢?下面我要給同學們介紹一種特殊的地圖――地形剖面圖。
〔分析講解〕什么是剖面圖呢?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假設在我的講臺上放著一個窩頭,豎著,沿窩頭中部切開,同學們將看到的形狀,就是一個窩頭的剖面圖。地形剖面圖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過這一刀不是切在窩頭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將窩頭畫一幅俯視圖,畫出的是什么圖?(分層設色地形圖)。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打開教科書看沿北緯36度線所做的中國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根據(jù)這幅剖面圖在筆記本上畫一幅簡略示意圖。
東
西
學生在筆記本上繪圖,請一名同學在黑板上畫。
〔啟發(fā)提問〕觀察這幅圖高低起伏的趨勢,說出我國地勢起伏變化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板書總結〕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板書〕1、三級階梯概況。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對照教科書第24頁的地圖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教師繪制中國輪廓板圖〕教師在板圖上填繪階梯分界處的山脈,請一名同學說出山脈的名稱,其他學生將山脈名稱在書上畫出。
組織學生完成第20頁的“活動”
〔轉折過渡〕我們明確了階梯的界限,再來分析一下階梯內部的狀況。
第一級階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為主。
第二級階梯。
第三級階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為主。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我國的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結合“中國地形圖”說出各階梯內部的主要地形種類和海拔高度。
分組討論。將全班分為三組,分別從氣候、水利和交通三個方面討論地勢特征的影響。
各組學生代表發(fā)言。
(教師歸納總結)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得我國的江河大多自西向東流淌,古詩云“大江東去浪濤盡”,又有“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些大江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加強了內地與沿海的聯(lián)系。在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我國的大型水電站大多建設在這些地帶。此外,西高東低的地勢還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梢哉f西高東低的地勢是我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一大優(yōu)勢。
(轉折過渡)前面我們從總統(tǒng)上分析了我國地勢的總體趨勢,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我國地形的特點。
(復習提問)地形有哪些主要類型?(學生回答: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中國地形圖”,找出中國分別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師總結)五種地形類型在我國都有分布。
(板書)二、地形多種多樣。
(轉折過渡)我國地形種類齊全,哪種地形所占面積?哪種最小呢?請看分層設色地形圖。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教科書23頁“中國地形圖”。
(教師講解)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tǒng)稱為山區(qū)。這樣算起來我國山區(qū)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3,這說明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
(板書)二、地形復雜多樣。
學生分組討論,各組選代表發(fā)言,相互補充。
(教師歸納總結)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發(fā)展農、林、牧、副等多種經營形式提供了條件,但不利于大型機械作業(yè)。山區(qū)面積廣大為發(fā)展林業(yè)、旅游業(yè)和采礦業(yè)等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山區(qū)地面崎嶇,交通不便,同時由于平原面積少,我國的耕地資源相對不足。
(一)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掛圖〕“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自制,為排除干擾,僅包含東北-西南、東西走向的山脈,且底圖為政區(qū)圖)讓學生找出與陰山走向相同的山脈,并說出名稱。
讓學生觀察山脈的標注有什么規(guī)律。
〔教師概括〕注記文字應與山脈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勻分布于山體上。引導學生找出東西走向的所有山脈,每找出一條,教師都要引導學生說出其所在的行政區(qū)位置,并將其在投影片上重繪一次,同時讓學生在已準備好的中國政區(qū)空白圖上繪出該山脈。
用同樣方法學習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概括板書〕(見板書設計表格)。
〔教師概括〕東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緯向長城”,稱“三橫”;東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脈好像“三條瀕海峻嶺”稱“三縱”。
〔教師引導〕欣賞歌曲《珠穆朗瑪》,讓學生思考珠穆朗瑪峰的位置。
引導學生看課文中關于喜馬拉雅山的介紹,并思考:
(1)喜馬拉雅山的走向?
(2)喜馬拉雅山峰的位置、名稱、海拔?
(3)找同學到板圖上畫出喜馬拉雅山,并標注珠穆朗瑪峰。
(教師概括)喜馬拉雅山是弧形山脈,其峰珠穆朗瑪峰位于中、尼邊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峰。其雄壯、神奇吸引了無數(shù)登山健兒。結合“珠峰探險”的課文,激發(fā)學生勇于探險,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但又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探險活動)。
(板圖)中國輪廓圖。復習、概括,深入探討。
教師在繪中國輪廓圖的同時讓學生描繪一張課本中的中國輪廓圖。
繪好后,教師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賽的形式讓學生按照要求挑選寫有山脈名稱的吹塑紙條,粘貼在板圖的正確位置上。沒到黑板前做練習的同學按要求在自己描繪的圖上寫上山脈名稱。
如:(1)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2)位于山西、河北兩省交界上的山脈等。
讓學生將前面學過的山脈全部粘貼在板圖上。
(教師承轉)我國山脈很多,除了以上山脈以外,還有一些山脈也很重要。
如:(1)在中俄邊境上畫出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阿爾泰山,與其走向相同的還有甘肅、青海兩省邊境上的祁連山。
(2)在西南有一組南北走向的山脈,橫斷山脈。
(教師引導)學生用鉛筆在自拓的圖上,將走向一致的山脈首尾相連。教師在黑板上演示畫圖。
整個中國就好像被一張網(wǎng)所覆蓋,這張網(wǎng)有什么奇妙之處嗎?
(教師引導講述)(1)指出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喜馬拉雅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2)指出昆侖山、祁連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3)指出昆侖山、天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4)指出祁連山、秦嶺、太行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5)指出阿爾泰山、天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6)指出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每指一個網(wǎng)格,學生都可能會說出一個地形名稱,若有問題,教師給以補充。使學生明白每個網(wǎng)格中都有一個地形區(qū)。引導學生討論山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十二
地理教材是我們獲取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學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呢?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讀出書中有什么。
2.讀出知識網(wǎng)絡。
地理環(huán)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地理環(huán)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其中任何一個地理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變化。我們應該將理清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地域的知識網(wǎng)絡。
掌握應試技巧。
第一步,認真閱讀,正確理解。通過閱讀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內容,字斟句酌,正確理解。
第二步,注意關鍵詞語,確定時間地點。根據(jù)史料總體和關鍵詞語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時間、地點。確定時間和地點是解題的先決條件。
第三步,歸納概括,精練準確。解答史料題,我們應該用簡明的學科語言歸納和概括出一個基本觀點出來。
親愛的同學們,眼前盡覽著琳瑯滿目的歷史盛果,或厚重,或警醒,或震撼,或精彩,也許會使你們應接不暇。因此,希望你們在尊重和欣賞歷史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文明之時,能夠帶著深遠的歷史眼光,懷著一顆寬廣的胸懷,在飽覽人類厚重歷史與文化的精髓中,在品味和感悟歷史中,培養(yǎng)你們深厚的修養(yǎng)品行吧。
把握地理規(guī)律。
到了高年級,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識就會變得抽象起來。很多人地理學不走,就是這一關過不去。習慣了低年級背地名的學習方法之后,到了學習地理規(guī)律的時候會非常不適應。這個層次,強調的不是背誦,而是理解。我們要把地理當成物理來學習,從最根本的大氣壓力的知識開始,逐步來理解“氣壓梯度力”這個概念。我們要相信地理是有規(guī)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變遷以及其它各種自然現(xiàn)象,都是在物理規(guī)律的支配下進行的。把握好了這些規(guī)律,雜亂無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會變得清晰起來。
在這個層次,《系統(tǒng)學習完全工具》中介紹的系統(tǒng)思維導圖就可以發(fā)揮威力了。通過畫圖的方式整理知識體系,把握知識之間內在的規(guī)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讓知識變得很容易記憶。
能否從第一個層次過渡到第二個層次,是高年級同學能否學好地理的關鍵。一定要改變低年級地理靠“背誦”的習慣,轉為“理解”——徹底理解,我們才能真正學好高年級地理。
第三個層次:綜合運用。
把自然地理的規(guī)律梳理清楚之后,再來結合地圖學習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關內容,就會變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圖、有了地理規(guī)律,這個時候看什么地理問題都可以很輕松了。
把握著力點。
關注教材中的導入框,特別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詞語和觀點。如人類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與碰撞等;關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別要關注文中觀點引發(fā)的認識和思考。如亞非地區(qū)大河流域產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認識;關注歷史與現(xiàn)實社會的結合點,如文明對人類發(fā)展的影響,以人為本的觀點,文藝復興、科技革命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各國改革對教育的重視,戰(zhàn)爭的后果及殘酷性,對一些有影響國家的重視,中俄友好年等;關注教材中的“動腦筋”、“練一練”、“活動與探究”和“自由閱讀卡”等;加強中外史實的聯(lián)系,認識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國的甲骨文字與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倫的楔型文字的對比,我國的儒家、道家學說與世界三大宗教對比,中日改革對比,新航路開辟與鄭和下西洋對比等。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十三
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溫度帶、干濕地區(qū)、河流特征、植被類型、耕作制度、農作物種類及人們的飲食習慣都有明顯的區(qū)別。
掌握秦嶺——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農業(yè)、交通、生活習俗等。
秦嶺——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農業(yè)、交通、生活習俗等。教學過程:
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溫度帶、干濕地區(qū)、河流特征、植被類型、耕作制度、農作物種類及人們的飲食習慣都有明顯的區(qū)別。
(2)從圖5.6、5.7中或利用已學的知識,找出“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的依據(jù)(此依據(jù)可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和補充)。
每個小組派代表發(fā)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師注意引導分析:“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
線”的依據(jù)。
(總結:秦嶺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氣溫小于0。c,秦嶺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氣溫大于0。c;秦嶺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是溫暖帶和中溫帶,秦嶺淮河以南是亞熱帶和熱帶;秦嶺淮河以北冬季河流結冰,秦嶺淮河以南冬季河流不結冰。)。
p7頁的氣溫和降水量分布圖,聯(lián)系前面所學的知識,比較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和以南的差異,并完成p9頁的填充表格。
每個小組派代表發(fā)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師注意引導分析“秦嶺——淮河”以北和以南的差異。
(總結:“秦嶺——淮河”是黃河與長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嶺,具體的差異見p9的“活動”題)。
全班分成兩組,a組代表北方地區(qū),b組代表南方地區(qū)。
分組收集相關資料并開展課堂討論:
(1)從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生產、交通和生活習俗等方面比較南方和北方的差異。
(2)為南方與北方地區(qū)經濟如何發(fā)展及其相互合作出謀劃策??偨Y:北方能源礦產豐富,可以引進南方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發(fā)展經濟;南方引進北方的能源礦產,原材料、發(fā)展高精尖工業(yè),也可以到北方投資辦廠,優(yōu)勢互補。
1、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jù)。
2、了解北方地區(qū)的'省區(qū)劃分。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自然條件不同對其農業(yè)生產和人們生活有為明顯的差異。
1、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jù)。
2、了解北方地區(qū)種植業(yè)的區(qū)域差異。
1、北方地區(qū)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綜合治理。
2、紅壤的形成和改良。
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點不同,全國可以分為四大地理單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之一——北方地區(qū)。
1、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jù)。
2、了解北方地區(qū)的省區(qū)劃分。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自然條件不同對其農業(yè)生產和人們生活有較為明顯的差異。
熟讀圖5.11了解中國四大地理分布圖。
(1)讀圖6.1及《地圖冊》北方地區(qū)政區(qū)圖,完成p12活動題。
(2)了解北方地區(qū)的位置范圍。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氣候類型、糧食作物、主要的礦產資源及工業(yè)城市。
(1)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jù)。
(根據(jù)我國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差異,把我國劃分為四個地理單元,即: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
(2)北方地區(qū)與西北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與我國的年降水量線相一致?
(400毫米降水量線相一致)。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省區(qū)劃分及其位置范圍。
(位于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qū)稱為北方地區(qū),主要包括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
(4)北方地區(qū)的特點:
(北方地區(qū)氣候冬、夏季節(jié)差異大,平原面積廣,耕地以旱地為主,易于機械化耕作,是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qū)。煤、鐵、石油等資源豐富,工業(yè)發(fā)達,工業(yè)城市密集,資源消耗量大。)。
1、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依據(jù)是:根據(jù)各地的、和的差異來劃分的。
2、我國劃分的四大地理單元分別是:地區(qū)、地區(qū)和地區(qū)。
3、我國北方地區(qū)與南方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
是。
4、四大地理單元中,海拔最高的是地區(qū);平原分布最廣的是地區(qū);跨經度最廣的是地區(qū);緯度最低、年平均氣溫最高的是地區(qū)。
5、完成地理地圖冊和地理填充圖。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河流教案篇十四
1.這部分內容可以這樣引入:請學生想一想,你理解的農業(yè)是什么?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再結合圖4.11補充說明。為了避免學生概念模糊,可提幾個產業(yè),讓他們判斷是不是農業(yè),例如人工養(yǎng)殖珍珠、打獵、捕魚、采草藥等,最終為學生歸納農業(yè)的概念。
2.關于農業(yè)的重要性也可以讓學生從身邊找實例??梢越Y合第99頁的活動提問: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農業(yè)的產物?并將所舉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歸納一下,它們分別屬于哪一類型農業(yè)的產物。
【農業(yè)的地區(qū)分布】。
2.關于圖4.14“我國南北方農業(yè)分布圖”。在學生讀了圖4.13之后,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下農作物的主要類型,在這個基礎上再安排學生進一步分析這幅圖。最終落實到第101頁活動的表格當中:
同時,還要讓學生適當?shù)胤治鲆幌略斐刹町惖脑颉=處煈M量引導學生將這部分知識與前面所學的中國的氣候、河流、資源、地形等知識緊密結合,以加強學生對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
3.這部分的知識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講比較生疏,尤其是農作物的分類、熟制等,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提前對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長輩進行調查,問問當?shù)氐氖熘?,以及幾種主要作物的種植、收獲時間,以便于理解所學習的內容。
4.關于第101頁活動2。安排這個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第一是復習前面的知識,即氣溫、降水隨著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變的;第二是加強對氣候與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的關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區(qū)應當如何開展農業(yè)生產,并熟悉我國西南地區(qū)山區(qū)的常見農作物。同時,學生還會通過做這個練習注意到,山區(qū)的植物是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呈帶狀分布的,這樣就為今后高中學習垂直自然帶打下了基礎。
【發(fā)展農業(yè)要因地制宜】。
1.這部分內容可以根據(jù)圖4.16,安排學生做這樣一個活動:給他們幾個地方選擇,決定適合開展哪種類型的農業(yè)生產活動??蛇x擇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區(qū)、華北平原、內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選擇的農業(yè)生產部門包括林業(yè)、種植業(yè)、畜牧業(yè)和漁業(yè)。當然,學生在選擇時可能不會出什么差錯,但重要的是讓學生說出這樣安排的原因。只有真正說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義。在學生說明之后,可以簡單歸納,看看學生在安排農業(yè)部門生產時都考慮了哪些因素。同時啟發(fā)學生思考:“上面的選擇只是從自然條件方面考慮應該發(fā)展哪個大的農業(yè)部門,當我們進行具體的生產時,又會考慮到哪些因素呢?”從而引出下面的學習。
3.第103頁的活動1和活動2可以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從報紙、雜志或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找一些關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進行農業(yè)生產的實例,并分析其成功之處和失誤的地方,如果是反例,還應提出一些建議。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討論,但教師在討論的最后要落到一點上,即: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huán)境進行改造,使之朝著有利的方向發(fā)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huán)境變得不利。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這樣才可能持續(xù)地發(fā)展下去。
【我國農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
1.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講授之前,可以安排學生課下進行一個小調查,看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小的時候都吃什么,供給量怎么樣?然后和自己現(xiàn)在的狀況作一下對比。并且思考:這說明了什么?從而引出新課。
2.也可以這樣來引入:找一些我國農業(yè)產量的相關數(shù)據(jù),再找一些我國耕地狀況、水土流失狀況以及污染狀況的數(shù)據(jù),結合第106頁活動1的數(shù)據(jù),請學生分析:我們國家的農業(yè)現(xiàn)狀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時結合一些實例,讓學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還可以補充一些實例,例如在長江中上游地區(qū)退耕還林,在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地區(qū)退耕還湖等等。
3.對圖4.19的分析。在學生讀出幾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之后,請學生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這些地區(qū)成為主要商品糧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為什么華北平原沒有成為主要的商品糧基地?(當?shù)厝丝诔砻?,消耗量較大)。
4.如果可能的話,教師可以結合所講內容帶領學生到附近的生態(tài)農業(yè)村進行參觀,包括現(xiàn)代化養(yǎng)殖場、無土栽培實驗區(qū)等。
5.在安排學生將數(shù)據(jù)轉化為統(tǒng)計圖時,教師先不要給任何提示,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畫出能夠說明問題的統(tǒng)計圖,然后全班可以進行交流評比,看看哪種統(tǒng)計圖最能說明我國在農業(yè)方面的成就。
6.關于第107頁活動2。首先應當讓學生看圖說話,描述桑基魚塘的整個生產過程,并能夠畫出一幅流程圖。接著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村利用秸稈、牲畜糞便生產沼氣,并將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同時也請學生畫出流程圖,并將兩幅圖進行對比,思考:他們存在著哪些一致的地方?(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廢物,都對環(huán)境沒有損害)。
兩幅流程圖大致如下:
7.關于第107頁活動3。在組織學生討論我國不同地區(qū)農業(yè)建設方向的原因之后,教師可以找一些實際例子,讓學生來分析,例如長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壞對長江水文狀況的影響(包括含沙量劇增、易發(fā)生洪水等等)。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國家農業(yè)發(fā)展政策的全面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