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專業(yè)20篇)

字號:

    教案要盡量避免繁瑣和冗長,突出重點和難點,使教學內容條理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教案的編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以提高學習效果。通過研究這些教案范文,我們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編寫教案的能力。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一
    4.如果一個實數的平方根與它的立方根相等,則這個數是()。
    a.0b.正整數c.0和1d.1。
    答案:a。
    解析:解答:0的平方根是0,0的立方根還是0,故只有0的平方根和它的立方根相等。
    分析:考察特殊數的平方根和立方根,注意0的平方根和立方根.
    5.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無理數就是開方開不盡的數;b無理數是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
    c帶根號的數都是無理數d無限小數都是無理數。
    答案:b。
    分析:考察算術平方根的計算.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二
    1.通過拼圖活動,讓學生感受無理數產生的實際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斷給出的數是否為有理數;并能說出現由.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親自動手做拼圖活動,感受無理數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養(yǎng)大家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過回顧有理數的有關知識,能正確地進行推理和判斷,識別某些數是否為有理數,訓練他們的思維判斷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
    1.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大家學習數學的熱情.
    2.引導學生充分進行交流,討論與探索等教學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與鉆研精神.
    3.了解有關無理數發(fā)現的知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yǎng)他們?yōu)檎胬矶鴬^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讓學生經歷無理數發(fā)現的過程.感知生活中確實存在著不同于有理數的數.
    2.會判斷一個數是否為有理數.
    教學難點。
    1.把兩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的動手操作過程.
    2.判斷一個數是否為有理數.
    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主要由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果.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學過不計其數的數,概括起來我們都學過哪些數呢?
    [生]在小學我們學過自然數、小數、分數.
    [生]在初一我們還學過負數.
    [師]對,我們在小學學了非負數,在初一發(fā)現數不夠用了,引入了負數,即把從小學學過的正數、零擴充到有理數范圍,有理數包括整數和分數,那么有理數范圍是否就能滿足我們實際生活的需要呢?下面我們就來共同研究這個問題.
    二、講授新課。
    1.問題的提出。
    [生]好.(學生非常高興地投入活動中).
    [師]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每個小組都完成了任務,請各組把拼的圖展示一下.
    同學們非常踴躍地呈現自己的作品給老師.
    [師]現在我們一齊把大家的做法總結一下。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三
    課件出示教材第75頁圖4-1及相關問題,并由學生討論完成題目.
    師:在現實生活中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的現象大量存在.函數就是研究一些量之間確定性依賴關系的數學模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函數的相關概念.
    (1)課件出示教材第76頁“做一做”第1題.
    師:層數n和物體總數y之間是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得出:只要給定層數,就能求出物體總數.
    (2)課件出示教材第76頁“做一做”第2題.
    師:在關系式t=t+273中,兩個變量中若知道其中一個,是否可以確定另外一個?
    一般地,如果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和y,并且對于變量x的每一個值,變量y都有唯一的值與它對應,那么我們稱y是x的函數,其中x是自變量.
    表示函數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關系式法和圖象法.
    對于自變量在可取值范圍內的一個確定的值a,函數有唯一確定的對應值,這個對應值稱為當自變量等于a時的函數值.
    理解函數概念時應注意:
    (1)在某一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與y.
    (2)這兩個變量互相聯系,當變量x取一個確定的值時,變量y的值就隨之確定.
    (3)對于變量x的每一個值,變量y都有唯一的一個值與它對應,如在關系式y(tǒng)2=x(x0)中,當x=9時,y對應的值為3或-3,不唯一,則y不是x的函數.
    師:上述問題中,自變量能取哪些值?
    指出要根據實際問題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四
    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學生在上節(jié)課學習了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概念,會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能解決有關平均數的實際問題。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學生在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學習活動中,解決了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再次感受到了數據收集和處理的必要性和作用,又獲得了一些從事統(tǒng)計活動的數學活動經驗,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是:進一步了解權的差異對平均數的影響,理解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qū)別,能利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發(fā)展數學應用能力,達成有關的情感態(tài)度目標。為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會求加權平均數,體會權的差異其平均數的影響;理解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qū)別,能利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索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qū)別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有關平均數的問題的解決,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3.情感與態(tài)度: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jié)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情境引入;第二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第三環(huán)節(jié):運用提高;第四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第五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第一環(huán)節(jié):情境引入。
    內容:請同學們回憶:什么是算術平均數?什么是加權平均數?
    請同學們各舉一個有關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實例,與同伴交流。
    在學生的復習交流中引入課題:本節(jié)課將繼續(xù)研究生活中的加權平均數,以及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qū)別。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五
    1、使學生經歷探索數的有關特征的活動,認識自然數,認識倍數與因數,能找出10以內某個自然數在100以內的全部倍數,能找出100以內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知道什么是質數、合數,使學生經歷2、5、3的倍數的特征的探索過程,知道的其特征,知道奇數和偶數。
    2、使學生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在探索過程中,發(fā)展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
    3、在探索活動中,體會觀察、分析、歸納、猜想、驗證等過程,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zhàn)性。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二、單元教學重點。
    因數與倍數;2,5,3的倍數的特征;奇數與偶數;質數與合數。
    三、單元教學難點。
    在探索過程中,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關信息,進行分析、歸納、發(fā)現數的特征。
    四、單元課時劃分。
    9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數的世界(第2-3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自然數和整數,聯系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
    2、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數中,找出10以內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倍數。
    [教學重、難點]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數中,找出10以內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倍數。
    [教學過程]。
    一、數的世界。
    創(chuàng)設“水果店”的情境,呈現了生活中的數有自然數、負數、小數。在比較中認識自然數、整數,使對數的認識進一步系統(tǒng)化。
    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圖中有哪些數,并給它們分類。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通過比較認識自然數、整數,使學生對數的認識進一步系統(tǒng)化。
    二、因數與倍數。
    1、在解決書上提出的問題的過程中引出算式。
    5×4=20(元)。
    以這個乘法算式為例說明倍數和因數的含義,即20是4的倍數,20也是5的倍數,4是20的因數,5也是20的因數。引導學生認識倍數與因數,體會倍數與因數的含義。
    在利用乘法算式說明倍數和因數的含義的基礎上,出示一個除法算式,如:18÷6=3啟發(fā)學生思考:根據整數除法算式能不能確定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
    說明:在研究倍數和因數,范圍限制為不是零的自然數。
    2、你寫我說。
    讓學生同桌間互相寫算式,再說一說。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
    三、找一找。
    1、判斷題目中給的數是不是7的倍數。
    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斷,再組織學生交流,使學生逐步體會可以通過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來判斷。
    2、找7的倍數:
    引導學生體會一般可以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來找一個數的倍數,要注意引導學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讓學生領會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四、練一練:
    第2題:先讓學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數和6的倍數,并用不同的符號做好記號。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并讓學生說說找倍數的方法。最后,說說哪幾個數既是4的倍數有是6的倍數。
    第3題:先讓學生獨立寫一寫,再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體會怎樣做到不重復、不遺漏。體會到像這樣找一個數的倍數,一般用乘法想比較方便。
    [板書設計]。
    倍數與因數。
    像0、1、2、3、4、5、…這樣的數是自然數。
    像-3、-2、-1、0、1、2、…這樣的數是整數。
    5×4=20(元)20是4和5的倍數。
    4和5是20的因數。
    第2課時。
    [教學內容]2、5的倍數特征(第4-5頁)。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2、5倍數的特征的過程,理解2、5倍數的特征,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
    2、知道奇數、偶數的含義,能判斷一個數是奇數或是偶數。
    3、在觀察、猜測和討論過程中,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在觀察、猜測和討論過程中,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5的倍數的特征的探究。
    讓學生在100以內的數表中找出5的倍數,用自己的方式做記號,并觀察、思考5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
    引導學生歸納5的倍數的特征:個位上是0或5的數是5的倍數。
    試一試:嘗試用5的倍數特征來判斷一個數是不是5的倍數。
    二、2的倍數的特征的探究。
    讓學生在100以內的數表中找出2的倍數,用自己的方式做記號,并觀察、思考2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
    引導學生歸納2的倍數的特征:個位上是0、2、4、6、8的數是2的倍數。
    三、奇數、偶數。
    在學生理解2的倍數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數、奇數的含義,并進行你問我答的判斷練習。
    四、練一練:
    第2題:引導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在引導學生判斷時,應根據2、5的倍數特征說明理由。如“因為85不是2的倍數,所以不能正好裝完”;又如:“因為85是5的倍數,所以能正好裝完?!?BR>    五、數學游戲:
    這是圍繞“2、5的倍數的特征”設計的數學游戲,通過游戲加深學生對2、5的倍數的特征的理解。
    [板書設計]。
    2、5的倍數的特征。
    5的倍數的特征:個位上是0或5的數是5的倍數。
    2的倍數的特征:個位上是0、2、4、6、8的數是2的倍數。
    是2的倍數的數叫偶數。
    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奇數。
    第3課時。
    [教學內容]3的倍數特征(第6-7頁)。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3倍數的特征的過程,理解3倍數的特征,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
    2、發(fā)展分析、比較、猜測、驗證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發(fā)展分析、比較、猜測、驗證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3的倍數的特征的猜想。
    我們研究了2、5的倍數的特征,那么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呢?引導學生提出猜想。學生可能會猜想:個位上能被3整除的數能被3整除等,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研究。
    二、3的倍數的特征的探究。
    讓學生在100以內的數表中找出3的倍數,用自己的方式做記號,并觀察、思考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將3的倍數每個數位的各個數字加起來再觀察,逐步引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從而歸納出3的倍數的特征。
    引導學生歸納3的倍數的特征:每個數位的各個數字加起來是3的倍數。
    試一試:嘗試用3的倍數特征來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
    三、練一練:
    第2題:
    讓學生準備幾張卡片:3、0、4、5邊擺邊想,再交流討論思考的過程。
    (1)30、45、54(2)30、54(3)30、45(4)30。
    四、實踐活動:
    讓學生運用研究3的倍數的特征的方法去研究9的倍數。讓學生經歷涂、畫、想等過程,使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
    [板書設計]。
    3的倍數的特征。
    3的倍數的特征:這個數各位數字之和是3的倍數。
    第4課時。
    [教學內容]找因數(第8-9頁)。
    [教學目標]。
    1、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提高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到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教學重、難點]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提高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教學準備]學生、老師小正方形若干個。
    [教學過程]。
    六、動手拼長方形。
    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有幾種拼法。讓學生自己先嘗試著拼一拼,再交流不同的拼法。
    學生一般會用乘法思路思考:哪兩個數相乘等于12?然后找出:
    1×12、2×6、3×4。這種思路就是找一個數的因數的基本方法,要引導學生關注有序思考,并體會一個數的因數個數是有限的。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六
    2、了解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能借助計算器求出相應的數值。
    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認真、耐心、細致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2.滲透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的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教學重點。
    會計算某些數據的極差、標準差和方差。
    教學難點。
    理解數據離散程度與三個“差”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計算器,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投影課本p148引例。
    (通過對問題串的解決,使學生直觀地估計從甲、乙兩廠抽取的20只雞腿的平均質量,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時,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
    2、極差:是指一組數據中最大數據與最小數據的差,極差是用來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統(tǒng)計量。
    二、活動與探究。
    如果丙廠也參加了競爭,從該廠抽樣調查了20只雞腿,數據如圖(投影課本159頁圖)。
    問題:1、丙廠這20只雞腿質量的平均數和極差是多少?
    2、如何刻畫丙廠這20只雞腿質量與其平均數的差距?分別求出甲、丙兩廠的20只雞腿質量與對應平均數的差距。
    3、在甲、丙兩廠中,你認為哪個廠雞腿質量更符合要求?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學生很容易比較甲、乙兩廠被抽取雞腿質量的極差,即可得出結論。這里增加一個丙廠,其平均質量和極差與甲廠相同,此時導致學生思想認識上的矛盾,為引出另兩個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量度——標準差和方差作鋪墊。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七
    學生的技能基礎: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統(tǒng)計意識,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了極差、方差與標準差的概念,并進行了簡單的應用,但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很單一,認為方差越小越好.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在以往的統(tǒng)計課程學習中,學生經歷了大量的統(tǒng)計活動,感受到了數據收集和處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課堂主要采用實驗討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學生有一定的活動基礎,具備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二、教學任務分析。
    在學生對極差、方差、標準差等概念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學生對這些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統(tǒng)計量的認識上還存在一個誤區(qū),那就是認為方差或標準差越小越好。因此,本節(jié)課安排了學生對一些實際問題的辨析,從而使學生對這三個統(tǒng)計量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為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求法;會用極差、方差、標準差對實際問題做出判斷。
    2.過程與方法:經歷對統(tǒng)計圖中數據的讀取與處理,發(fā)展學生初步的統(tǒng)計意識和數據處理能力。根據極差、方差、標準差的大小對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3.情感與態(tài)度:通過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提高學生數學統(tǒng)計的素養(yǎng),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通過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jié)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情境引入;第二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第三環(huán)節(jié):運用提高;第四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第五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第一環(huán)節(jié):情境引入。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八
    七年級上學期已學習了有理數的加、減、乘、除、乘方運算,本學期又學習了有理數的平方根、立方根,認識了實數.這些都為本課時學習二次根式的運算公式提供了知識基礎.當然,畢竟是一個新的運算,學生有一個熟悉的過程,運算的熟練程度尚有一定的差距,在本節(jié)課及后兩節(jié)課的學習中,應針對學生的基礎情況,控制上課速度和題目的難度.
    二、教材任務分析。
    本節(jié)分為三個課時。第一課時,認識二次根式和最簡二次根式的概念,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質,并能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質將二次根式化為最簡二次根式的形式;第二課時,基于二次根式的性質得到二次根式乘除的法則以及加減運算的法則,進而利用它們進行二次根式的運算;第三課時,進一步進行二次根式的運算,發(fā)展學生的運算技能,并關注解決問題方式的多樣化,提高學生運用法則的靈活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此,確定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是:
    1.認識二次根式和最簡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質.
    3.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質將二次根式化為最簡二次根式.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jié)課設計了六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明晰概念;第二環(huán)節(jié):探究性質;。
    第三環(huán)節(jié):知識鞏固;第四環(huán)節(jié):知識拓展;第五環(huán)節(jié):課時小結;。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九
    1.能運用列表分析法分析數量關系;。
    2.能熟練地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掌握運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
    過程與方法。
    經歷和體驗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的數學模型,培養(yǎng)學習數學應用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問題的解決進一步認識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
    2.通過對問題的解決,培養(yǎng)學生的必要的經濟意識,增強他們節(jié)約成本、有效合理利用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初步體會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
    2.學會用圖表分析較復雜的數量關系問題。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十
    1.認識二次根式和最簡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質.
    3.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質將二次根式化為最簡二次根式.
    過程與方法。
    1、經歷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質,運算法則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2、體驗歸納、猜想的思想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多種方法化簡二次根式,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系的辯證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質。
    教學難點。
    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質將二次根式化為最簡二次根式.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十一
    硫酸廠接到一批訂單,急需一批濃度為60%的硫酸1200噸.廠長高興地叫來生產科長告訴他快去準備.可生產科長一聽就發(fā)愁了,說:“我們還有一大批濃度70%和濃度55%的硫酸,卻沒有濃度60%的硫酸,如果現在生產恐怕時間來不及了.”廠長一聽就火:“我們已經訂了合同,又收了人家的錢,如果到期交不了貨,還得賠違約金,搞不好,這個月連工資都發(fā)不了,快去想想辦法.”
    生產科長愁眉苦臉回到車間.技術員小張忙過來詢問發(fā)生了什么事.聽科長一說,小張想了想,又拿出紙筆算了算,高興地說:“科長,我們可以用現有的兩種硫酸去配制呀!”“對呀,怎么我沒想到呢?快來,我們仔細算一算.”
    那么你知道這兩種硫酸各需多少噸,才能配制成濃度為60%的硫酸1200噸嗎?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十二
    1、進一步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求法;。
    2、用極差、方差、標準差對實際問題作出判斷。
    過程與方法。
    經歷數據的讀取與處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1、會計算一組數據的極差、方差、標準差;。
    2、由極差、方差、標準差對實際問題作出。
    教學難點:
    對一組數據的極差、方差、標準差作出判斷.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極差:指一組數據中最大和最小數據的差.
    方差:各個數據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數。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十三
    1、學習什么是三元一次方程和三元一次方程組.(2)會解簡單的三元一次方程組.
    過程與方法。
    通過三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練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能根據題目的特點,確定消元方法、消元對象.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訓練解題技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比較等活動去發(fā)現一些規(guī)律,體會一些數學思想,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會解簡單的三元一次方程組,經過本課教學進一步熟悉解方程組時“消元”的基本思想和靈活運用代入法、加減法等重要方法.
    教學難點:
    針對方程組的特點,選擇最好的解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二、引入新課。
    甲、乙、丙三數的和是26,甲數比乙數大1,甲數的兩倍與丙數的和比乙數大18,求這三個數.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十四
    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識圖能力,能通過函數圖象獲取信息,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在函數圖象信息獲取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形結合意識,發(fā)展形象思維;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應用意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現實問題的解決中,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從函數圖象中正確讀取信息。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一農民帶上若干千克自產的土豆進城出售,為了方便,他帶了一些零錢備用,按市場價售出一些后,又降價出售,售出的土豆千克數與他手中持有的錢數(含備用零錢)的關系,如圖所示,結合圖象回答下列問題.
    (1)農民自帶的零錢是多少?
    (2)試求降價前y與x之間的關系。
    (3)由表達式你能求出降價前每千克的土豆價格是多少?
    二、問題解決。
    l1反映了某公司產品的銷售收入與銷售量的關系,l2反映了該公司產品的銷售成本與銷售量的關系,根據圖意填空: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探索并掌握平行線的性質;。
    2.能用平行線的性質定理進行簡單的計算、證明.
    過程與方法目標:
    2.經歷觀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平行線性質的探究,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科學的思想方法,激發(fā)學生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
    l重點:
    1.平行線性質的研究和發(fā)現過程;。
    難點:
    l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
    1、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2、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3、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反過來,如果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各有什么關系呢?
    如圖,直線a與直線b平行.
    如圖,直線a與直線b平行,被直線c所截.測量這些角的度數,把結果填入下表內.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十六
    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經過前兩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理解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qū)別,會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能利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學生在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學習活動中,解決了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到權的差異對平均數的影響,獲得了從事統(tǒng)計活動所必須的一些數學活動經驗,初步形成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是:掌握中位數、眾數的概念,多角度地認識“平均水平”,能根據所給的信息求出一組數據的中位數與眾數。在具體情境中,能搞清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三者的區(qū)別,并會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問題作出自己的正確評判;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達成有關的情感態(tài)度目標。為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掌握中位數、眾數的概念,會求出一組數據的中位數與眾數;能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三者的區(qū)別,能初步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作出自己的正確評判。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區(qū)分刻畫“平均水平”的三個數據代表,讓學生獲得一定的評判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其數學應用能力。
    3.情感與態(tài)度:將知識的學習放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通過數據分析與處理,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jié)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情境引入;第二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第三環(huán)節(jié):運用提高;第四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第五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第一環(huán)節(jié):情境引入。
    內容:在當今信息時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們經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數據說話”,所以對數據作出恰當的評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請看一例:
    某次數學考試,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學的成績?yōu)?個100分,4個90分,22個80分,2個62分,1個30分,1個25分。
    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作出評判:
    平均數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數據代表,但是在這里,利用平均數把倒數第五的成績說成處于班級的“中上水平”顯然是不屬實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兩個極端數據30分和25分的影響,利用平均數反應問題就出現了偏差。
    怎樣說明這個問題呢?我們需要學習新的數據代表——中位數與眾數。
    目的:一是復習平均數的概念與計算,同時說明有些數據利用平均數是反應不出問題的,為引入新的數據代表奠定基礎。
    二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力求創(chuàng)設一種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
    引起學生對“平均水平”的認知沖突,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積。
    極投入新知識的學習。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十七
    本節(jié)將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其中需要學生了解空間圖形、對一些空間圖形進行展開、折疊等活動.學生在學習七年級上第一章時對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從事過相應的實踐活動,因而學生已經具備解決本課問題所需的知識基礎和活動經驗基礎.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ji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節(jié).具體內容是運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當然,在這些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需要經歷幾何圖形的抽象過程,需要借助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這些都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應用意識;一些探究活動具體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相互間的合作交流,有助于發(fā)展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觀察圖形,探索圖形間的關系,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在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實用性.
    利用數學中的建模思想構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四、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歸納。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二學生,他們的參與意識教強,思維活躍,為了實現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力求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
    (1)從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入手,通過知識再現,孕育教學過程;。
    (2)從學生活動出發(fā),順勢教學過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過思維深入,領悟教學過程.
    2.課前準備。
    教具:教材、電腦、多媒體課件.
    學具:用矩形紙片做成的圓柱、剪刀、教材、筆記本、課堂練習本、文具.
    五、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jié)課設計了七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情境引入;第二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第三環(huán)節(jié):做一做;第四環(huán)節(jié):小試牛刀;第五環(huán)節(jié):舉一反三;第六環(huán)節(jié):交流小結;第七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十八
    1.初步體會觀察、猜測得到的結論不一定正確.
    2.通過探索,初步了解數字中推理的重要性.
    3.初步了解要判定一個數學結論正確與否,需要進行有根有據的推理.
    【學習重點】。
    判斷一個結論正確與否需要進行推理.
    【學習難點】。
    理解數學推理的重要性.
    學習行為提示:創(chuàng)景設疑,幫助學生知道本節(jié)課學什么.
    學習行為提示:教會學生看書,獨學時對于書中的問題一定要認真探究,書寫答案.
    教會學生落實重點.
    先閱讀教材第162頁“做一做”之前的內容,然后完成書中設置的兩個問題,最后與同伴進行交流.
    【說明】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等方法初步體會得到的結論不一定正確.
    師生合作共同完成教材第162頁“做一做”的學習與探究.
    【說明】(1)中讓學生體會數學教學中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2)中利用先猜想再驗證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用不同的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十九
    一、學生起點分析:
    學生已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質,并能熟練解二元一次方程,也能整體系統(tǒng)地審清題意,能從具體問題的數量關系中找出等量關系并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學生也基本能夠運用方程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少年期,已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要培養(yǎng)他們敢于面對挑戰(zhàn)和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鼓勵他們大膽嘗試,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fā)學習激情.
    二、教學任務分析:
    基于以上對學生情況的分析,特制定以下教學任務:
    1、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技能;。
    3、進一步豐富學生數學學習的成功體驗,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4、通過\'雞兔同籠\',把同學們帶入古代的數學問題情景,學生體會到數學中的\'趣\';進一步強調課堂與生活的聯系,突出顯示數學教學的實際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通過對祖國文明史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為中華崛起而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1、讀懂古算題;。
    2、根據題意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jié)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引入課題;第二環(huán)節(jié):典型例題;第三環(huán)節(jié):闖關練習;第四環(huán)節(jié):反饋練習;第五環(huán)節(jié):感悟和收獲;第六環(huán)節(jié):作業(yè)布置.
    第一環(huán)節(jié):引入課題。
    活動內容1:例1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提問:
    (1)\'上有三十五頭\'的意思是什么?\'下有九十四足\'呢?
    (2)你能解決這個有趣的問題嗎?
    寫出解題過程,讓學生討論對不對,有沒有不同的思路和觀點;最后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老師用多媒體課件,給出正確的答案.)。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篇二十
    學生技能基礎:學習本節(jié)之前,學生已經對命題的含義有所了解,并且已經學習過一些公理和定理,為公理化思想的培養(yǎng)作好了充分準備.
    活動經驗基礎:有了上一節(jié)的活動基礎,學生對本節(jié)課主要采取學生分組交流、討論、舉例說明的學習方式有比較好的活動經驗.
    二、教學任務分析。
    在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對命題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認識,但學生對于命題的構造,什么是真命題,什么是假命題還不甚了解,本節(jié)課旨在讓學生對真假命題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從而進一步了解定理、公理的概念,為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了解命題中的真命題、假命題、定理的含義;。
    2.解命題的構成,能區(qū)分命題中的條件和結論。
    3.經歷實際情境,初步體會公理化思想和方法,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
    4.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jié)課的設計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回顧引入——探索命題的結構——思考探討——讀一讀——課堂反思與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