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流程(3篇)

字號: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流程篇一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語,了解一些物候知識。
    2、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把握寫作順序,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4、情景導入-預習檢查-朗讀感知-閱讀探究-課后反思
    5、朗讀比賽、知識搶答、知識講授、自讀分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6、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
    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把握寫作順序,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四個因素
    教學媒體
    多媒體(投影)
    一、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進行交流,用語言來表情達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語言嗎?找同學回答。我們的一些諺語中很清楚的表達了大自然的語言。找同學說說自己搜集到的天氣諺語。
    二、作家作品簡介
    指名學生介紹,大屏幕出示,共同掌握。
    三、字詞
    音、形、意(大屏幕展示,以檢查為主)
    四、整體感知
    1、 聽朗讀,根據(jù)提示將課文分為四部分。
    大屏幕出示結構問題,播放錄音,學生邊聽邊思考,之后指名回答。
    2、大屏幕出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快速瀏覽課文
    a、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說明對象是什么?
    b、課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 為“物候與物候學”?
    五、具體研討
    分段進行,大屏幕展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具體閱讀,分組討論。
    1、a、朗讀分析第1自然段,概括段意
    b、在文中劃出描寫一年四季的.詞語
    2、 朗讀、分析第2、3自然段,歸納段意,分析說明方法。
    3、 朗讀第4、5段,歸納段意、分析說明方法。
    4、 朗讀6-10段,歸納段意,分析說明方法、說明順序
    5、 朗讀11-12段,研究物侯學有哪些意義?在文中劃出來。并思考說明順序。
    六、小結
    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和語言特點入手分析。
    七、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指明學生解釋
    1、 運用本課所學知識解釋下列現(xiàn)象
    兩個月前,在廣州,看見了玉蘭開花;
    兩個月后,在北京,又看見玉蘭開花。
    玉蘭花呀,我說,你走得真慢哪!
    費了兩個月工夫,你才到了京華。
    郭沫若
    2、為什么會有如此差異?
    a、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閉敲棋子落燈花。
    b、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汛盡卻山行。
    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c、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陰晴。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八、積累
    說出你熟知的農諺,并作積累。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流程篇二
    這是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文章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準確、生動、簡潔的說明語言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從感性向理性認識物候和物候學及相關知識是本文的學習難點。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單元的教學除了要鞏固所學的說明文相關知識外,還應結合學生實際,注重學生學法指導和強化學生學法訓練,深化和拓展學生知識。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在設計教法時,我參考了邱學華先生的嘗試教學法,將學生的舊知識、舊經(jīng)驗和即將學習的新知識相聯(lián)系,將學生的課外實踐和課內學習相結合,注重從感性向理性的升華,注重學法指導和訓練,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激發(fā)興趣,引入新課。
    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么,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xiàn)象與人類有何關系呢?為什么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二、明確學習目標。
    1.通過自然現(xiàn)象,認識物候及物候學。
    2.抓住要點,理清層次,理解物候觀測對農業(yè)的重要意義和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學習準確、生動、簡潔的說明語言。
    三、觀看圖片,想想這些圖片中的景色與季節(jié)有什么關系,這能說明什么問題嗎?
    四、第一次嘗試練習:假如你是作者,該怎樣寫這篇文章?試作簡要構思,并列出提綱。生同桌討論,師作簡要提示。
    五、第二次嘗試,理清文章層次和條理,辨別說明方法和認識文章的語言特色。師作方法提示和嘗試要求。
    1.采用跳讀的方式速讀課文,理出文章說明的要點。
    2.將要點列成提綱,理清文章層次。
    3.找出文章使用的說明方法,要能從文中舉出實例。
    4.本文語言的特點。
    六、指名上黑板板書文章層次提綱。師指正、點評。
    七、認識學習本文的語言特色和寫作特點。
    八、通過問題的方式總結本文內容和學習要點。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2.影響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學有何重要意義?
    4.本文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
    5.本文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6.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介紹豐富生動的物候現(xiàn)象很有條理。第一部分的內容是說明的基礎,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總結。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因此,從文章整體結構來看,是由淺入深地進行介紹,條理分明,邏輯性強。另外,一個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個段落里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或以時間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一般到特殊。
    說明語言十分生動形象,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二兩個自然段。這兩段都以時間為序。運用擬人手法把物候現(xiàn)象寫得有情有感,這種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
    學完本文,我們知道:物候觀測與農業(yè)生產(chǎn)息息相關,也與我們的生活、生存密切相關。那么,我們應怎樣去保護大自然,去保護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呢?
    九、學生質疑,先相互釋疑,對不懂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解決。師巡視指導。
    十、課外拓展:
    1.在網(wǎng)上查閱資料,結合地理學上關于地球五帶和大氣的知識,理解本課涉及到的物候學知識。
    2.結合本課所學知識,對照先前擬定的提綱,看一看有哪些地方?jīng)]有考慮到,進行補充完善。
    3.根據(jù)本文所學物候學知識,分團小組擬定“愛護大自然就是愛護我們自己”的活動方案,團支部審核后在團隊活動中開展。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流程篇三
    【教學目標】
    1、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2、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重點)
    3、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重點)
    4、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并體會說明的條理性。(難點)
    5、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搜集一些農諺。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方式一:(提問式)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方式二:從圖片導入,從圖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這些草木榮枯,春華秋實的現(xiàn)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xiàn)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新課講授〗
    一、察言觀色: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回國后先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xiāng)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讀課文:
    1、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上講臺板書。
    三、暢所欲言
    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補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1、2、3段)
    2、物候觀測對農業(yè)有什么重要意義?(第4、5段)
    3、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第11、12段)
    四、細嚼慢咽
    朗讀1段,品味語言。
    找出這一個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些好詞,好句,說說理由。(參考)
    五、摩拳檫掌
    欣賞四季圖片(春,夏,秋,冬)選任一季節(jié),用生動,美麗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繪出來。
    六、作業(yè)
    曲不離口,朗讀并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初試牛刀,同學朗讀上一堂課的小短文,并做評價。
    無論是桃紅柳綠的春日還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現(xiàn)象。那么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對我們人類有什么作用呢?它們又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今天我們繼續(xù)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新課講授〗
    一、朗讀6~10段,思考
    1、物候現(xiàn)象的決定性因素?(緯度差異,經(jīng)度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xiàn)象的決定因素的?
    (抓住關鍵詞: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明確: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或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的邏輯順序。(詳答見問題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
    明確:舉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開20天。說明了緯度對物候的影響。但有時為了使說明對象更透徹,可以舉更多的例子。②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
    3、第10段中,“根據(jù)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么?
    明確:起限制作用,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你還能在文中找出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的地方嗎?
    (探討),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qū)域里”準確地說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拋磚引玉,《大林寺桃花》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jié)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xiàn)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參考古詩中的物候現(xiàn)象
    三、七嘴八舌,質疑問難三步曲
    第一步,默讀課文,找出疑難地方,標出。
    第二步,四人一組討論問題。
    第三步,每組提出“殺手锏”(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討論。
    若沒有,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知道文章介紹了物候現(xiàn)象,那為何要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能否換成《物候知識》?
    四,各顯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還有哪些獨特的大自然語言嗎?為人類敲響了哪些警鐘?
    沙塵暴,沙漠化 ,海嘯 水土流失。
    【問題探究】
    a、本文中決定物候現(xiàn)象的因素可否調換?
    (不能)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緯度影響最大,經(jīng)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小。另外,緯度和經(jīng)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而第四個因素是時間因素。從時間到空間又是一種排列順序。
    這四個因素的順序是按照事物內部關系來安排的,是邏輯順序。
    b、本文題目的好處:
    語言是交流工具,是傳遞信息與溝通的橋梁。用“大自然的語言”命題,把大自然擬人化了,生動形象的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人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