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一
題目讓我想了一會,原意想定為讀《人間失格》有感,頓覺不妥。畢竟我連這本書都沒看完,叫我談感悟,到底是有的,不太多罷了。那么就加一個我的第一念想好了――“濁”。題目定完以后,又思索著該用什么口氣來敘述呢,老生常談,又沒有長袍穿,大可不必了。自嘲詼諧,就更算了吧,本就沒什么可自嘲的。于是就由我這樣講吧。
看《人間失格》之前幸而看了《斜陽》一書,這本書甚是貼心在前頁中便印了太宰治的照片,從童年到老年――說是老年其實也不老,畢竟他只活到三十九歲。第一眼看上去腦海就真的只有“英俊”二字了,即便是舊年代的黑白老照片,但是依舊沒有磨滅他的燦爛,應該算是燦爛吧,照片中他穿著正裝兩手插在口袋中,笑對著鏡頭,卻也不是大笑,是一種不失禮儀,唇與面容恰好的弧度,不偏不倚,這個弧度的笑容讓人看不出來是發(fā)自內心還是只是牽扯一個表情,且當他是真心笑的吧。還讓我有印象的是昭和十六年的一張照片,太宰治身著和服,但發(fā)型早已經不是年少的寸頭了,有點長看似很久沒有打理了,拍照時也有幾縷掉在額前,對著鏡頭的臉也不再有笑容,是一種愁苦的,深沉的,嘴角抿著的讓人看了抑郁的臉,他已經連儀容都懶得整理了,隨便的插個腰,記者也就交了差。其他的照片印象不再多了,之所以說“幸而”是因為還好我在看之前就一睹了太宰治的俊美,否則,在《人間失格》中他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俊美所帶來的苦惱,以及各種女人對他的依賴。倒像是他在賣弄自己皮容,甚是驕傲。不得不說,他算得上是真正的美男子了,不論在過去或是現(xiàn)在,如果這個男子只有皮囊,敗絮在外,也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在女人的懷抱中過一生,不必煩惱些什么。偏偏他這樣的狡猾,看得過于透徹。
他的透徹,像是在嘲笑我們所有活著的人。他不懂人,人也不懂他。在沒有頭緒之間搞笑著扮演著“好好先生”,被糾纏夠了,便去死了。我每次看到短命的人,更多的時候是在看書的時候,總是有壯年時便死去的人,我就會苦惱的想著該用什么心態(tài)對待呢。是要惋惜感嘆著,笑他們太傻,年紀輕輕的去尋死?還是義憤填膺,誓死相隨,覺得簡直如烈士一般,定是會不朽于世?其實跟我都沒什么關系吧,又不是我。如此一想便釋懷了不少。人人都有死期,或早或晚,我尚且連自己的死期都不知道,何苦執(zhí)念于他人的死期。這樣看書的時候便也放下了許多。還有一個“幸而”則是這本書竟然能存在,有朋友跟我提起這本書的時候佯裝開玩笑說:“可有很多人看完去自殺了,你別也去追隨了。”文字的感染力往往是如此,尤其是深愛著一本書無法自拔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我還不至于抱著這本書去自殺,只能說看著別人的故事顧影自憐。不過成功的太宰治又讓一批人消失了,給世界又多省出來了點空間,若是他們在下面碰到了,會不會舉杯痛飲?畢竟那兒應該可以盡情的喝酒了,不用再擔心有肺結核了。我們生于世就接受著統(tǒng)治,永遠有人統(tǒng)治著我們,有很多東西不能說,不敢說。他說了,說的太直白讓我心頭顫抖,對文字生出陌生和恐懼。這是我最敬畏的地方,浮沉太多,反而更果敢了,果真的寫下了自己。
我從未覺得死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但對于他,除了死再也沒有更加正確的路了。這是最適合他的也是他最后能做到的了。但我心中又甚是厭惡的覺得,倘若他沒有寫下這本書,卻是書中那樣的他,真的不適合生存,更何況他的好皮囊因常年嗜酒早就生出了白發(fā),真是會讓人唾棄。而他書中的親友,要是看了這本書則會恍然大悟:噢,原來這小子當面看上去人那么好,其實心里早就懷著鬼胎呢。謹慎如他,怎么可能讓這樣的事發(fā)生。人,只有在絕望之至,才會這樣的不留情面,更像是一本絕命書,行走在絕望邊緣。
書,我是只看了一半,于旁人的眼光,殘忍的看他在如繭中掙脫,傷害,麻木。若是有個旁人勸告他:“你這樣擺脫是無用的,可不是個“優(yōu)秀”的作家?!蔽掖蟾乓矔S之鼓幾聲掌吧。之后就會有“許多人”來擁護他,大吵大嚷著我了解他,他簡直是傳奇,他可是“無賴派”文學的代表呢,你,有什么資格說他?還會有“其他人”說著,我可是從他的書中得到了很多共鳴。讀者總愛強調“共鳴”,但是什么是共鳴?沒有人可以懂另一個人,我們怎么可能會懂他?是新鮮感作祟吧。是因為他不是“優(yōu)每次別人跟我說“共鳴”的時候往往會有凄苦的事情發(fā)生,還得需要擠出幾滴淚更好。根本秀”的作家,讓年輕的我們感到歡愉,叛逆?!皟?yōu)秀”的作家們往往是向陽的,避諱陰暗,污穢的。正因為這樣,我們偏生毫無感覺了。他定是不會開心的,如果看到我這樣說。但這就是我的真實想法。我又不是他,我也不想活的那樣凄苦,看了這本書也不想裝出同情的樣子來說什么。這可能也算是人性的一種吧。
太宰治,有一個就夠了。《人間失格》有一本就夠了。這樣強烈存在的個體,注定不能太多,哪怕厭世也是種別樣的可愛。如此憤慨的文字看完后讓我感到疲憊,對自己的無能,隱藏的疲憊,但既然選擇存在于世,這些東西我想還是要的。也是我或厚顏無恥或滿心歡喜或深惡痛絕必須抓住的。那么就“goodbye”吧,雖然他太想死了,連“goodbye”都來不及說完。這聲“goodbye”是生的希望,死的告別。似是覺得人間極具“濁”,沾染了他的心,他的魂。那旁人就沒什么可說的了。
這如同夢境中的囈語,便再沒有下文了。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二
在這段時間里讀了好幾本書,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人間失格》,太宰治的成名之作。
當我第一次剛開這本書時,一股陰郁氣息撲鼻而來,與這個活潑的世界形成巨大的反差。這是我在心里就有一個疙瘩,這本書不適合我。
我再一次翻開它時,外面陰雨的天氣滴答滴答地聲響。我讀著竟覺得有格外的幾分享受,這種陰郁的文字里藏著治愈人的力量。
如果不去真正細品這本書,只會覺得它是一本清湯寡水的自述文,但當你真正的體會到了里面的奧秘,你會發(fā)現(xiàn)那是一種握不住的溫柔。讀完這本書,我非常想知道太宰治他是以怎樣的心情寫下這本書,在生與死的之間來回踱步,太宰治就猶如野邊的一棵野草每當瀕臨死亡的時候,就有一滴清水讓他重新煥發(fā)出生機。他是一個聰明的人,但是聰明過頭看到這世俗的本質又未必是件好事,看穿在歡聲笑語背后的枯燥,在一次又一次的深入其中的假意,他只能以強顏歡笑來面對這個世界。就像他說的為了迎合世界只能去強裝成一個搞笑的角色變成“小丑”。當別人都認為他是一個愚蠢愚昧的傻子時,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但就他自以為可以騙過所有人是,有人看穿了他的伎倆,這對他來是恐懼害怕的,但他并沒有真正的面對,只能隱忍著那份想被世人知道卻不愿透露出來的孤獨。
而在這期間這種獨特神秘感也幫助他獲得了許多。他那無助、軟弱、幽默讓很多的女性都招架不住,至此他在女人那里得到了不少好處,他依靠女人,花著她們的錢,住著她們的房子,逐漸失去了一個男人在社會當中的價值。那段時間里,他的生活里好像只有女人的存在,社會的紛擾仿佛已經被他排斥在外。
在書的最后,是作者太宰治對以往生活的抱怨,直到文章的末尾,那字字句句中無不顯露出個世界的真實面目。當我得知太宰治在寫完部作品不久后便自殺時,我深感遺憾,畢竟能寫出這樣直擊心靈的作品已經不多了。正當我疑惑他為何突然心意已決的離開這個世界,仔細回想這本《人間失格》再結合前面兩記太宰治命運的奔波,也就能明白了太宰治自殺的命運。
總之,這是一本是要帶有著自己堅定價值觀去閱觀看的佳作,畢竟里頭描寫了大量作者心理獨白,用自殺去尋找自由的鏡頭,且讀者會很容易不知不覺的陷入在情景之中。但這本書也會提醒著人們去反省自身的行為,他所帶給人們的東西也不少。所以在選擇這本書時,是要看讀者對其思考的方向。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三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發(fā)表的一篇自傳體小說。作品中太宰治將一個神經癥人格的內心獨白描寫的如此真實,就像手里捧著一顆受傷后鮮血淋漓的心臟在你面前,無聲的控訴人類的陰暗面。
書中的主人公葉藏出生于不愁吃穿的政治富家,從小對人類的生活懵懵懂懂,經過他的觀察,他發(fā)現(xiàn)人類相互瞞騙的生活,他得出結論:“只有我是異端”,但在葉藏身上,你能見到世上每一個悲哀的活著的人的影子。現(xiàn)實中,有的人可以在短時間內看清每個人,然后對他們進行恭維和討好,只是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或是尋找一種存在感。
葉藏渴望友情,所以他也曾與堀木交好,盡管他說:相互輕蔑卻又彼此來往,并一起自我作賤——這就是世上所謂“朋友”的真面目。他渴望幸福,可真正與靜子和茂子生活在一起時,他又說:她們兩人真是幸福,像我這樣的混蛋夾在她們兩人之間,總有一天會毀了她們。他說:我對人類極度恐懼,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對人類失望。
《人間失格》之哀的根源最主要還是軟弱的靈魂。太宰式的軟弱:如果相信弱肉強食的話,那它就代表被傷害者,被侵犯被凌辱者;如果有悲憫之心的話,那么柔弱的靈魂可能就是我們想要保護的東西,然而又有多少人愿意以一個悲天憫人的菩者圣人之心來保護眾生,于是沉淪和不可救賅隨之而生。就軟弱者本身來講,生活抑或活下去都是艱難的,那些支撐生命的東西必須也只能仰仗周圍的給予。世界是千奇百怪,光怪陸離的,想要的往往得不到,而不想要的往往俯首即拾,軟弱者生活在這個古怪的圈子里所收到的只能是日復一日的無可奈何和痛苦。
《人間失格》,從“描摹人生”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是一部好小說。人生本就無謂絕對的錯與對,黑與白,換句話來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混沌之中游走著,從無意義中探詢絕對的有意義。有些人能夠形成一套自己的邏輯,強迫自己接受“已經獲得了意義”的幻覺;而大庭葉藏始終徘徊在黑與白,愛與恨的兩端,生活在社會之中,他沒有自我,而和他人的羈絆,又不足以強大到為他指明方向。在自我厭棄之中,他選擇了死亡,以此來凌駕于人生之上——這也就是樓主提到的,他“絕望”的來源。而這絕望的確是無人可拯救的。在我看來,那些女人的角色,只不過也是推動大庭葉藏一生發(fā)展的棋子。而作者本身,對其也具有憐憫的,包括大庭葉藏本身亦然——因此,他在良心的驅使下,不停地離開他們,同時也逃避著自身。他們的存在,不過是更加襯托出了大庭葉藏自身的悲劇——一個無法向自身求取存在力量的人,就算再怎樣依附他人,終究只能孤單一人。就像江面的浮萍,沒有根,永遠也不能固定。
與《人間失格》截然不同的是安德烈?紀德的中篇小說《背德者》,《背德者》中的主人公米歇爾擺脫了傳統(tǒng)道德觀念束縛,回歸自然天性,在妻子瑪絲琳死后,他從無愛的婚姻中解脫了出來。他的靈魂雄健。很明顯,這兩本書的對比告訴我們:比起病態(tài)的肉身,健康的靈魂才是生存的價值。
總的來說,誰的一生不是在混沌之中游走的呢?很多事情,對錯黑白,本就沒必要去分得太清,拼命地過一生與墮落的過一生,誰又活得比誰高尚呢?當然這不是一個人不愿努力的借口。對于我們來說,我們的人生還有無數(shù)的選擇與方向,如果僅因自己尚淺的閱歷與不愿努力的心態(tài)舍棄了,未免太過可惜。曾經有人說過:這個世界很好,值得每個人為此奮斗,我覺得這個世界未必很好,卻仍然值得我們去奮斗。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四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尖竟狠狠地一顫,一種極大的疼痛感在心中無限擴張、蔓延。
說起日本作家,被眾人所熟知和喜愛的大約是村上春樹、夏目漱石和東野圭吾這樣的作家,但我最喜歡的作家莫過于太宰治。
我們從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可以獲得的不僅僅是一篇關于人性的故事,更多的是引發(fā)讀者對人與人交往的一種感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不僅僅是失去做人的資格,更是對滿是虛偽和欺騙的人間的失望。壓抑和無奈已經快要沖破乏倦困頓的身體了,而我們也只能繼續(xù)在混沌之中游走,終日不知夢為魚的活著。
文中主人翁大庭葉藏,自小就在一個家風嚴謹?shù)募彝ブ虚L大,而從懂事起便有自我意識的覺醒發(fā)現(xiàn)自己與他人不一樣。“不吃飯會死的”這樣一句稀松平常的話,在他眼中卻成為了一種恐嚇。由此,他得出一個結論:“我不知道人為什么活著,我的幸福觀和詩人的風馬牛不相及,我很不安?!睆拇?,葉藏也走上了一條通過“扮丑”逗笑周圍人的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
漸漸地,葉藏終于承受不住這樣的壓抑和無奈,在同學堀木的影響下一步一步走向墮落——利用酒精和麻醉神經,用女性的肉體安撫自身的肉體,依靠女人維系基本生活。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很抱歉未能給交往中的人們帶來一種舒適的體驗;很抱歉自身獨立的思想難以茍同于眾;很抱歉沒能活出眾人價值觀所趨向的生活。最后的最后,大庭葉藏終于平靜、釋然的走完了他悲劇的一生。
太宰治通過這樣一部絕筆,回顧評價了自己的一生,也為自己人生句號題上了最完美的注解。即使對濁世的看法已經到了絕望,但是最后的一絲絕望也要留給自己。太宰治的離世是一時的消亡卻是永恒的存在。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五
買書的時候,一個它蜷縮在新華書店的一個小角落里,瑟瑟發(fā)抖(網店,價格:9。9)。我查了一下它的相關背景和資料,順手買下。而后,我充滿期待。
《人間失格》是一本中篇小說合集。單從標題上來說的話,個人理解為:人間失去了本該有的格調,世間多諂媚,人間不值得。
從內容上看的話,這是一本蕭瑟、細膩、孤單的書。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微妙的審視著這個世界,無論是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上用筆,他的一些結論總是直擊內心的底層,讓人不快,但著實屬實,甚至裸露。
在作者或者是故事的主人公看來,世人太假,每個人都是披著兩層甚至多層外套,扮演多個角色。他們猙獰諂媚,妖魔鬼怪,而且他們還洋洋得意,怡然自得,不知懊惱和懺悔,把一切的一切歸咎給圓滑世故這種“莫須有”的東西。世人多迎阿,同事可能會在一小點利益算計你;朋友可能會在背地中傷你;戀人可能內心會有從未對你提及的事情…人世間充滿了偽善,甚至全是偽善或者不善。
但在我看來,這又怎樣?我敬佩他能把一切都說透的敏感與坦率,但是我鄙棄他厭世的心理(可能我還不理解,就像不理解抑郁癥的存在一樣)?!坝率浚瑥膩矶疾皇遣慌潞诎?,而是在溺入黑暗中,仍向往光明?!惫饷髋c陰暗同在,世人都有自己的陰面和陽面,但這并不能給我們斷章取義的權利。無論他怎樣說,我都只是欣賞他的敏銳的思考和感性的訴說,我會透過他的眼光,領略這悲慘的世道,我仍愿意相信任何人(包括作者)都是喜好溫暖的。在陰深的環(huán)境中飽受折磨,仍不愿背水一戰(zhàn)的人,我除了覺得他懦弱不已,無話可說。
“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
在看這本書的同時,我也在拜讀《傾城之戀》。讀此書可以明顯的感覺的到,張愛玲老師文筆細膩,感情豐富,對人物描寫及事件敘述拿捏得當,游刃有余。但,我更喜歡《人間失格》,所以也便一鼓作氣,全部看完。王小波先生有過這樣一段論述:“判斷一本書是不是好書,那就要看這本書對個人思想覺悟上是否有了一定的提升。”很明顯,兩本都有,但我仍覺得《人間失格》對我的影響更加厚重一點,也更容易讀懂一點(直白)。
無論是葉藏、還是田島,或者娟子,每個人物都特立獨行,每部相關小說都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我替主人公們遺憾,也在內心接受。我明白了生活實屬不易,人與人若做對比,沒有誰比誰幸福,只有誰比誰困難,在不厭惡塵世的時候,就要多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說到這里,我想到了年少時內心青春的懵懂躁動,那時候快樂與悲傷都很簡單,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會臉紅;厭惡一個人的時候,會動手。我們不用偽裝自己,甚至還會表現(xiàn)的大義凜然,一身正氣。而現(xiàn)在,盡管我不想承認,但是我還是被荼毒了。這世間太多紛擾讓人不能自已,除了沉默,不忘初心,和保持善良,我別無他法。有時候,我們會在交際上犯的最大的錯誤便是:“他懂我?!逼鋵崳總€人都是不一樣的,人越大,越復雜,不要渴盼別人會懂你,重要的是你要自己懂自己。
擁抱自己三千遍。
以下,關于《人間失格》的幾個句子進行賞析、總結(惟庸之妻,goodbye等不再一一羅列)。
1,“那所謂青春的感動、年輕的自豪燈話語,只會讓我膽戰(zhàn)不已?!?BR> 我不否認自己曾有過,我甚至覺得這些是多么美妙的回憶。如果可以,那么你就在你還能感受到痛苦的時候盡情體味吧;如果可以,那么就在你還能愛的時候用力去愛吧;如果可以,那么就在你還飽含激情的時候奮發(fā)圖強吧…莫等閑,白了少年頭,沒有人會責備你的,我也是,我相信,太宰治先生也是。
2,“也許‘激情’就是無視對方的立場。”
傾聽是一種修養(yǎng),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欲,愿我們多一些沉默,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傾聽。
3,“我身上似乎散發(fā)著讓女人懷抱幻想的氣息,這并非炫耀,也不是玩笑,而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真是妄自菲薄啊,不過,很多人還真是這樣,但更多的人為這種特質去驕傲,覺得這是一種天然的優(yōu)勢。真可憐。每個人感情源泉噴灑出來的‘水量’是有限的,切莫浪費。見一個愛一個的人,往往一個都愛不了了。失去了愛與被愛的能力,生活還有什么意義?(此句之后跟的一句便是:“在被堀木道破之后,我漸漸失去了與娼妓游戲的興致”),真是嘲諷。
4,“讓女人去辦事,她們絕不會垂頭喪氣,反而因為受男人之托,倍感開心?!?BR> 關于女人是怎么想的,我是猜不到了。但是一找我就是讓我?guī)退Φ呐送ψ屛曳锤械?,除非是我的故友,或者是非我不能行的事,再者就是我所傾慕的女性(不過能讓我傾慕的也少,就算是有,她的品格肯定也是不愿叨擾別人的)。
5,“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BR> 這種人在網易云音樂的評論列表里有很多。當然,是把那些矯情做作的人排除在外的。
6,“原來,在我所有遇到的女人中,我真正喜歡的,只有模樣窮酸的恒子”
相信我,絕大部分男人的心里,關于女人,相貌可能是排在第一位,但永遠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位。
7,“這世上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都如此拐彎抹角、閃爍其詞,如此的不負責任、如此微妙復雜?!?BR> 尤其是那些沉默寡言,語速緩慢,言辭中肯的人。
8,“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歡暢;”
“今朝,酒冷相落,徒留荒涼?!?BR> 我不喜歡喝酒,我只是單純的喜歡。
9,“所謂處女之美,不過是愚昧的詩人天真哀傷的幻想,沒想到它真的存在于世?!?BR> 人間多薄情,翠花,你可長點心把。
10,“如今的我,談不上幸福,也說不上不幸?!?BR> 生命中最誠實的事情便是:今天會過去,明天會到來,你會老,你會死。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六
人類在過著靜靜的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絕望。你從絕望的城市走到絕望的村莊,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來安慰自己。在人類的所謂游戲與消遣底下,甚至都隱藏著一種凝固的、不知又不覺的絕望。兩者中都沒有娛樂可言,因為工作之后才能娛樂??墒遣蛔鼋^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種表征。
這是梭羅遠離都市的喧囂,在瓦爾登湖畔結廬而居,對生活深入思考后得出的結論。他認為生活的真相是絕望,大多數(shù)人知道卻視而不見,甚至想辦法自欺欺人的否認這個真相,游戲和消遣就是人們自欺的手段。
本質上來講,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就像是一個個浮在大海上的小島,孤獨而寂寞。遠古的時候,我們祖先每天進行兩三個小時的采集、狩獵的工作后,就可以滿足生活所需,其余的時間無所事事。想必他們是因為孤單,才會不斷的找更多的事情做,企圖填滿生活的空隙。就像那位禪師,給杯子依次裝滿石子、沙子和水,不斷問青年是否裝滿,生活也是這樣,永遠有無法填滿的間隙,人類的努力注定是徒勞。
于是人類發(fā)展出了一種特殊的能力——對無能為力的事情視而不見,仿佛這樣它就不存在了。大多數(shù)人對此心知肚明,卻彼此心照不宣,誰要是捅破那層窗戶紙,誰就成為眾矢之的。但總會有人站出來指出皇帝的新衣,梭羅是那個勇敢的小孩,太宰治也是。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代表作,作者借由阿葉之口巧妙的說出的自己的身世,以及苦悶的思想。作者在書中著重的描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那是一種混亂、黑暗、絕望的精神活動,在對自我的一次又一次否定之后,阿葉越陷越深,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最后對人類失去信心。
作者陷于這種絕望的情緒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完成本書后蹈海自殺。雖然書中的主角是個膽小鬼,但太宰治還是用生命將人類生活中暗流涌動的絕望揭露出來。
諷刺的是,哪怕最后阿葉自絕于人類,老板娘依然認為他是"神一般的好孩子"。因為阿葉對待別人永遠是順從,假裝和別人一起無視這種絕望,人們非常相信他是同一類人。但是也有看穿他的人,將他送進了精神病院,因為他說出了真相。
就連同為作家三島由紀夫,也非常討厭太宰治。他的討厭在于太宰治寫出了他感知但未寫出的真相,就像照鏡子,發(fā)現(xiàn)鏡中的自己提前知道了沒穿衣服這個真相。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七
在看這本書之前,幾乎不曾聽聞太宰治這個名字,這也是自己孤陋寡聞的一個印證,而整本書流露出的那種“喪”,我覺得倒是恰恰符合之前比較流行的那種“喪”文化。但是,太宰治的這種“喪”,更加流露出的是一種絕望。一種對于未來的絕望,一種對于人類惡根的絕望。我想起《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我最愛的那句臺詞“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當時并未料到這句話會火成這個樣子,其實這句話并不是太宰治所創(chuàng)作,也并非最先出現(xiàn)在這本書中,卻因為這個電影成了我知道這本書的契機。
《人間失格》是由三篇手札和幾個后記故事構成,也不能說是故事,幾個片段構成的,里面的內容,雖然看似毫無關系,但其中卻是透漏著相同的情感,很多人說這是一種頹廢,就連本書的封面上也寫著“飽受爭議的破滅之書”??墒窃谖彝ㄗx全部之后,卻絲毫都感受不到所謂的頹廢,我感受到了一種無奈,一種卑微,一種無力。甚至我感受到了作者對于這個塵世深深的愛意。只是一個不善表達的人,只能通過各種掩飾來述說情懷。我記得張愛玲說“愛一個人會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從塵埃里長出花來”這句話,用在太宰治的身上,我認為甚是合適。倒不是說我喜歡上了他,不過對于這本書,倒是有一種感同身受。
本書通過葉藏的三張照片開頭,通過三幅手札,分別介紹了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葉藏,可以看做是太宰治自己的一個化身,因為葉藏的許多經歷就是作者本人的那種經歷。這是一本半自傳式的小說,擁有著一種近乎真實的悲劇感,讓我感嘆的不僅僅是作者“丑角精神”,更加是那種“罪惡意識”人生來便有罪么,犯了罪的人應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和諧共處,應該如何進行贖罪呢?想來整本書都是在詮釋,一個人,一個擁有深深的罪惡意識,一個在外人看來天資聰慧,生性活潑的孩子,慢慢變成一個墮落的人,一錯再錯,直至自我毀滅。但事實是,這本來就是一個墮落的靈魂,猶如一匹地獄的野馬,只是感受著人世間的痛苦,最后被痛苦折磨。
卑微:
作者是一個卑微的人,但又是一個驕傲的人。出生于地主家,但卻有對于自己的獲得有著天生的思考,總是小心翼翼的對待著身邊的人,不管是父母姐妹,亦或是仆人,都是一絲不敢得罪,將自己化作一個丑角,讓周圍的人變得歡樂,這可能是一種贖罪的方式,但更加是一種懦弱。
不得不說我似乎也一直是一個懦弱的人??吹竭@里竟有了一種感同身受。只是自己處理的方式似乎還不如葉藏……我的懦弱表現(xiàn)在逃避,而葉藏最后的墮落,也許也算是一種反抗,是與對當初怯懦卑微的自己的一種無聲抗爭,即使在絕大多數(shù)的時候,大部分人似乎都愿意選擇逃避,到現(xiàn)在,可能大部分時候依舊如此。
2:無奈
書中有許多橋段都會給人深深的無力感,譬如葉藏和那個酒吧的陪酒女去跳海自殺,譬如葉藏吸毒之后的那種掙扎,書中出現(xiàn)的人物不多,太宰筆下的女性角色大都散發(fā)著美麗的光輝,不管是相貌丑陋或是平凡,讓人感嘆不已,書中還有一個類似于損友的形象堀木,也正是堀木一步步引導葉藏變得墮落,不斷走向地獄。
現(xiàn)實中我們難免會將矛頭指向某個角色,某個人,但我覺得這個人物更像是一種隱喻,葉藏生命中出現(xiàn)的女子,葉藏的親人,那些幫助他的人,象征我們生命中支撐著我們的那些人和事,在我們失敗,在我們無助的時候,真是他們支撐著我們前行。而堀木,酒精,嗎啡,則象征著那些引誘我們走上歧途的東西,象征著無盡的欲望,正是這些誘惑,引誘我們誤入歧途。忽然記起,前段時間看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里面關于欲望的思考,我們人類天生是無法抵制這些東西的,那就像伊甸園里面的蘋果,而我們對于生活的執(zhí)念,是我們活在這個世上的理由。
無力:
書中充斥著無力感,仿佛葉藏做什么都沒有用,感覺可能會有一絲好轉時,迎接他的卻是又一輪的痛苦,我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切身的無法改變現(xiàn)狀的絕望,生活的痛苦不是你做了什么,沒做什么,而是即使你做了什么,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痛苦的人,他的痛苦是長久的,持續(xù)的,即使偶爾脫離,也仿佛感覺不真實似地,就如同離岸的浪花,只會更加重的砸回來。
如果命運是存在的話,那我們一定是無力抗拒的。我也不知道太宰是為何在寫完這本《人間失格》之后自殺,我想,可能連如此熱愛塵世的太宰也無力抵擋他自己的命運吧。這本書最大的魔力應該就在于近似自傳的寫作方式,太宰治將他內心的痛苦剖析出來,而我們在自己身上找到了一閃而過的相似之處。
也許有些人,注定是要像煙花一樣毀滅的,痛苦,短暫,但卻能夠在漆黑的夜幕留下綻放的生命。
如同太宰一樣:
可惜自己不是那樣的人,沒有那么痛苦,沒有那么閃耀。但我和他一樣,熱戀著塵世,尋求著自我的解答。
曾看過一句話,別人眼中平淡安逸的溫水世界,在有些人腳下是鋪滿燒紅石頭的煎熬之路。太宰治便是其中之一。這本書適合世上同樣的無數(shù)厭棄者,適合他們在塵世世界中無處安放的靈魂。聽朋友說這本書中有些臺詞最近在某音上很是火爆,但我也想真誠的說一句,并不是隨便一本書都適合任何人,假如你眼前平實,朦朦朧朧讀完幾頁滿腹狐疑,我祝賀你未被世俗所累,不過我也誠建議你合上書,轉移注意力。這本書和我們更愿意也更適合在角落里蒙塵,我們同樣懼怕一切懷疑和好奇的目光。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八
依舊是在火車上閱讀的《人間失格》,我想高鐵開通了之后,估計很少有人懷念三個小時的火車,各方面體驗雖然差一點,但是給了我一段安心的閱讀時光。
我在猶豫要不要寫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或許不寫,裝作沒有讀過才是最好的選擇。
閱讀的時候全然被作者帶領,沉郁卑微的難以抑制,這可不是什么好的少年或是青年之書,也不是什么好的自傳,若是我推薦的話,我會說:“一個陽光的健康的青年不應該看這部作品”,或者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應該讀這個作品”。這個作品就如同文中阿葉小時候的自畫像一般(不對,這個名字也是不能被提起的,像是禁忌之名),如同惡魔的低語一般,把人引誘至無路可退的境界。千萬不要從任何的角度分析此書,尋找悲劇原因的努力注定是徒勞無功的,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是因為在一開始就被作者寫就了的,讀這本書,就是沿著悲劇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令人發(fā)狂難以抑制一般。
簡明扼要的講,人的自我毀滅的傾向。可怕的不是這種毀滅,而是在預設的前提下一步一步引誘著的毀滅,偏偏自己沒辦法左右。
我非常害怕詢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書名為什么叫做“人間失格”,究竟誰是“人間失格者”,這樣的問題會被迫讓讀者在腦海中重溫書中的情節(jié),是陷阱。
這種自傳是不能讀的。應當放到書架的最深處。
這不是那種可以一氣呵成看完的流量小說,這是需要細細品的那種書,要周圍安靜,月色如水。
很好玩的一本書,大多書里都是女人出示色相,這里偏偏男人出示色相,有點鏡花緣的味道,卻又不盡相同。食色性也的世界里,在寫者筆下,都是假來假去的一時相互利用,無論身體還是精神上。雖然筆下冷酷,現(xiàn)實也正是如此。只是,寫者對男人偏愛,粉飾得太好,對女人不但少幾分筆墨,還會刻意讓其格外“生動”,似乎不如此不盡意,倒也的確有奇特的味道和效果。其中一篇,似乎終于讓女人美了起來,卻又有些不食人間煙火。也許寫者眼中,女人不是在天堂,就是在垃圾場,可能是寫者的理想吧,或者如柏楊所說,女人,比了解上帝都難。
原以為是應該抱著嚴肅認真地面孔去面對字碼的,讀書的過程中卻是其樂無窮。因此,不得不感嘆寫者的精神之高,如此丑陋的世間,能寫出漫畫的效果,如此的少。
葉藏的搞笑,也許就是寫者對自己的無奈,自己笑對生活做不到,不如看他人歡笑。很有趣的人,一邊流淚,一邊笑,也許是笑著走的。
非常值得閱讀的一本書,很棒!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九
“1930年,他進入東大法文系就讀;1933年,開始用太宰治為筆名寫作;1935年,以短篇《逆行》入選第一屆芥川賞候補;1936年,發(fā)表《晚年》后被推崇為天才作家,并于1939年以《女學生》獲第四屆北村透谷獎,但始終與他想贏得的芥川賞無緣。他曾五次試圖自殺,最后于1948年在《人間失格》發(fā)表后,和情人山崎富榮于玉川上水投水自盡?!?BR> 初聞太宰治,大多數(shù)人第一印象大致都是“喪”。很難想象,一個喪到極致自殺許多次的人也會引起數(shù)多人共鳴,給予大家一些力量。
上次在圖書館讀書,偶然聽到兩個小女孩兒討論:“不敢讀《人間失格》,怕讀自閉。”不禁暗笑。若當真如此,這本書早在出版前就被禁了,怎還能傳到中國讓廣大讀者閱讀?在這里,我想糾正下各位讀太宰文字時的心態(tài):喪一下可以,但更要關注于作者想傳達給我們的正能量。如果只想讀書裝個樣子,想必太宰也會覺得不讀也罷。
《人間失格》,雖然也有被其中一些文字擊中內心,或許因為跨國界的審美差異,反復讀了三遍,又特別看了伊藤潤二配文的漫畫,仍是不太能理解這種近乎病態(tài)的作品。
第一手札的第一句就是:回首前塵,盡是可恥的過往。既是主人公大庭葉藏的一生,也是太宰治的自畫。他膽小卑微,他把自己當成小丑去向世人求愛,想要被世人認可,認可自己也是世人的一部分。
“世間,人的集合?!?BR> “所謂世人,不就是個人嗎?”
他沒有把自己當做是人,所以才會有經典的那一句“生而為人,對不起”,他是被社會遺棄的邊緣人物,文字就是太宰治掙扎的自我獨白。
世人看見他多次求死,誰又知道當時的他是有多想拼盡全力地活著,成為世人的一分子,結果卻被世界一次次殘忍拋棄。不是對死的渴望,而是對生的執(zhí)念。
為人罪惡,但沒有為之拼命前,又怎能輕談死亡與解脫?“不要絕望,在此告辭”,這才是太宰治真正想說的啊。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十
在一次書店的閑逛中,無意接觸了太宰治先生的書籍《人間失格》,我懷著淡然的心態(tài)開始讀這本書,卻以意猶未盡結尾。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帶著魔力和侵蝕力,一點點打動我。
小說主人公葉藏酗酒,放逐自我,用藥物麻痹自我,自殺,輾轉于多個女人之間,藥物和酒精侵蝕了他的身體和靈魂,他痛苦不堪,卻又無法掙脫。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直面的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普遍課題,描寫了社會中概率越來越高的自閉者、叛逆者、邊緣者的悲劇。作品主人公就是這些人中的代表。葉藏若是處于當下,一旦試圖叛逆、忠實于自我地生活,那么社會會越來越容不下他,他就會被異化成“人間失格者”。
“人間失格”中的“格”一詞我將之理解為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誰沒有過痛苦和折磨?人間失格者不論何時都會存在,只是存在皆有意義,不論何種際遇都必有其須經歷的因緣。與其凝望著深淵,不如懷抱溫柔,明媚地活著。這是最基本的積極處世之道。
回歸當前,我們正走在家庭與社會的交界處,昨日我們還是那個身著校服,爭分奪秒的高三學子,如今我們都已成為即將步入大學社會,成為獨立生活的人。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未來,我們應懷抱溫柔,成為陽光明媚下的是光明者,不忘初心,方可在今后的道路尋得更好的自己。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十一
我對《人間失格》的看法是雙面的:一面披露出人性貪婪與丑惡,一面消極低沉悲觀,抑郁到人難以呼吸。
我對《人間失格》的作者太宰治的看法也同樣是雙面的:他的曠世才華、高超的文筆令人驚嘆不已;他的悲觀心態(tài)、自我放逐和對人生、世界的絕望令人唏噓不已。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其實是他悲觀人生的自傳和他近乎病態(tài)人格的寫照:主人公葉藏先是由對人類的恐懼再經歷一串串對他打擊巨大的絕望后,他想要離開世界的想法也愈來愈強烈后,葉藏少年華發(fā),精神空虛,筋疲力盡,已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
當我讀完這本書滿滿"負能量”的《人間失格》后,感受只剩受到恐嚇一般的震驚,震驚。我震驚于此書的壓郁至窒息,人性丑陋真實的面目,主人公葉藏精神的崩潰和瓦解。我得到了兩方面的震撼。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一個自殺者的迷茫無助與無盡苦楚。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每當我們聽聞有自殺事件時,先是惋惜,再是在心中感到疑問,抑或是指責他們不夠堅強,遺憾于生命之花就此調零。但或許我們都不曾了解過他們內心,不明白他們?yōu)楹紊釛壣膭訖C和原由。書中的葉藏,對人生完全失望,但他的絕望仿佛又情有可原;他與生俱來對人生的恐懼和世界讓他看盡了人間丑態(tài),嘗盡了世間絕望。自殺者若不曾體會過生的美好,就不存在對死的挽留.所以社會上有很多自殺的人,有自殺念頭的人,有心理疾病的人,有心理問題的人,往往都不是他們想要如此.所以請給他們多一點愛,不要做第二次傷害。
另一方面來看,上述的人或許并不占多數(shù),只因一念之差結束生命的也大有人在。從葉藏來看,他害怕愛是因為他渴望愛而又懂得去愛別人,把他拖入深淵的,也有他自己的因素。生命是野勁十足的,心存希望不懼挫傷的生命總能體現(xiàn)出勃勃生機。懷有希望和愛的人,再大的黑暗也壓不斷生命這根生氣十足的野草,它是會不斷生根發(fā)芽,生生不息。
悲觀的人生是多因素的,但我們不做傷害,付出愛,是可以點亮一個人黑暗的心靈。愛別人,但更要愛自己。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一
題目讓我想了一會,原意想定為讀《人間失格》有感,頓覺不妥。畢竟我連這本書都沒看完,叫我談感悟,到底是有的,不太多罷了。那么就加一個我的第一念想好了――“濁”。題目定完以后,又思索著該用什么口氣來敘述呢,老生常談,又沒有長袍穿,大可不必了。自嘲詼諧,就更算了吧,本就沒什么可自嘲的。于是就由我這樣講吧。
看《人間失格》之前幸而看了《斜陽》一書,這本書甚是貼心在前頁中便印了太宰治的照片,從童年到老年――說是老年其實也不老,畢竟他只活到三十九歲。第一眼看上去腦海就真的只有“英俊”二字了,即便是舊年代的黑白老照片,但是依舊沒有磨滅他的燦爛,應該算是燦爛吧,照片中他穿著正裝兩手插在口袋中,笑對著鏡頭,卻也不是大笑,是一種不失禮儀,唇與面容恰好的弧度,不偏不倚,這個弧度的笑容讓人看不出來是發(fā)自內心還是只是牽扯一個表情,且當他是真心笑的吧。還讓我有印象的是昭和十六年的一張照片,太宰治身著和服,但發(fā)型早已經不是年少的寸頭了,有點長看似很久沒有打理了,拍照時也有幾縷掉在額前,對著鏡頭的臉也不再有笑容,是一種愁苦的,深沉的,嘴角抿著的讓人看了抑郁的臉,他已經連儀容都懶得整理了,隨便的插個腰,記者也就交了差。其他的照片印象不再多了,之所以說“幸而”是因為還好我在看之前就一睹了太宰治的俊美,否則,在《人間失格》中他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俊美所帶來的苦惱,以及各種女人對他的依賴。倒像是他在賣弄自己皮容,甚是驕傲。不得不說,他算得上是真正的美男子了,不論在過去或是現(xiàn)在,如果這個男子只有皮囊,敗絮在外,也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在女人的懷抱中過一生,不必煩惱些什么。偏偏他這樣的狡猾,看得過于透徹。
他的透徹,像是在嘲笑我們所有活著的人。他不懂人,人也不懂他。在沒有頭緒之間搞笑著扮演著“好好先生”,被糾纏夠了,便去死了。我每次看到短命的人,更多的時候是在看書的時候,總是有壯年時便死去的人,我就會苦惱的想著該用什么心態(tài)對待呢。是要惋惜感嘆著,笑他們太傻,年紀輕輕的去尋死?還是義憤填膺,誓死相隨,覺得簡直如烈士一般,定是會不朽于世?其實跟我都沒什么關系吧,又不是我。如此一想便釋懷了不少。人人都有死期,或早或晚,我尚且連自己的死期都不知道,何苦執(zhí)念于他人的死期。這樣看書的時候便也放下了許多。還有一個“幸而”則是這本書竟然能存在,有朋友跟我提起這本書的時候佯裝開玩笑說:“可有很多人看完去自殺了,你別也去追隨了。”文字的感染力往往是如此,尤其是深愛著一本書無法自拔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我還不至于抱著這本書去自殺,只能說看著別人的故事顧影自憐。不過成功的太宰治又讓一批人消失了,給世界又多省出來了點空間,若是他們在下面碰到了,會不會舉杯痛飲?畢竟那兒應該可以盡情的喝酒了,不用再擔心有肺結核了。我們生于世就接受著統(tǒng)治,永遠有人統(tǒng)治著我們,有很多東西不能說,不敢說。他說了,說的太直白讓我心頭顫抖,對文字生出陌生和恐懼。這是我最敬畏的地方,浮沉太多,反而更果敢了,果真的寫下了自己。
我從未覺得死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但對于他,除了死再也沒有更加正確的路了。這是最適合他的也是他最后能做到的了。但我心中又甚是厭惡的覺得,倘若他沒有寫下這本書,卻是書中那樣的他,真的不適合生存,更何況他的好皮囊因常年嗜酒早就生出了白發(fā),真是會讓人唾棄。而他書中的親友,要是看了這本書則會恍然大悟:噢,原來這小子當面看上去人那么好,其實心里早就懷著鬼胎呢。謹慎如他,怎么可能讓這樣的事發(fā)生。人,只有在絕望之至,才會這樣的不留情面,更像是一本絕命書,行走在絕望邊緣。
書,我是只看了一半,于旁人的眼光,殘忍的看他在如繭中掙脫,傷害,麻木。若是有個旁人勸告他:“你這樣擺脫是無用的,可不是個“優(yōu)秀”的作家?!蔽掖蟾乓矔S之鼓幾聲掌吧。之后就會有“許多人”來擁護他,大吵大嚷著我了解他,他簡直是傳奇,他可是“無賴派”文學的代表呢,你,有什么資格說他?還會有“其他人”說著,我可是從他的書中得到了很多共鳴。讀者總愛強調“共鳴”,但是什么是共鳴?沒有人可以懂另一個人,我們怎么可能會懂他?是新鮮感作祟吧。是因為他不是“優(yōu)每次別人跟我說“共鳴”的時候往往會有凄苦的事情發(fā)生,還得需要擠出幾滴淚更好。根本秀”的作家,讓年輕的我們感到歡愉,叛逆?!皟?yōu)秀”的作家們往往是向陽的,避諱陰暗,污穢的。正因為這樣,我們偏生毫無感覺了。他定是不會開心的,如果看到我這樣說。但這就是我的真實想法。我又不是他,我也不想活的那樣凄苦,看了這本書也不想裝出同情的樣子來說什么。這可能也算是人性的一種吧。
太宰治,有一個就夠了。《人間失格》有一本就夠了。這樣強烈存在的個體,注定不能太多,哪怕厭世也是種別樣的可愛。如此憤慨的文字看完后讓我感到疲憊,對自己的無能,隱藏的疲憊,但既然選擇存在于世,這些東西我想還是要的。也是我或厚顏無恥或滿心歡喜或深惡痛絕必須抓住的。那么就“goodbye”吧,雖然他太想死了,連“goodbye”都來不及說完。這聲“goodbye”是生的希望,死的告別。似是覺得人間極具“濁”,沾染了他的心,他的魂。那旁人就沒什么可說的了。
這如同夢境中的囈語,便再沒有下文了。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二
在這段時間里讀了好幾本書,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人間失格》,太宰治的成名之作。
當我第一次剛開這本書時,一股陰郁氣息撲鼻而來,與這個活潑的世界形成巨大的反差。這是我在心里就有一個疙瘩,這本書不適合我。
我再一次翻開它時,外面陰雨的天氣滴答滴答地聲響。我讀著竟覺得有格外的幾分享受,這種陰郁的文字里藏著治愈人的力量。
如果不去真正細品這本書,只會覺得它是一本清湯寡水的自述文,但當你真正的體會到了里面的奧秘,你會發(fā)現(xiàn)那是一種握不住的溫柔。讀完這本書,我非常想知道太宰治他是以怎樣的心情寫下這本書,在生與死的之間來回踱步,太宰治就猶如野邊的一棵野草每當瀕臨死亡的時候,就有一滴清水讓他重新煥發(fā)出生機。他是一個聰明的人,但是聰明過頭看到這世俗的本質又未必是件好事,看穿在歡聲笑語背后的枯燥,在一次又一次的深入其中的假意,他只能以強顏歡笑來面對這個世界。就像他說的為了迎合世界只能去強裝成一個搞笑的角色變成“小丑”。當別人都認為他是一個愚蠢愚昧的傻子時,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但就他自以為可以騙過所有人是,有人看穿了他的伎倆,這對他來是恐懼害怕的,但他并沒有真正的面對,只能隱忍著那份想被世人知道卻不愿透露出來的孤獨。
而在這期間這種獨特神秘感也幫助他獲得了許多。他那無助、軟弱、幽默讓很多的女性都招架不住,至此他在女人那里得到了不少好處,他依靠女人,花著她們的錢,住著她們的房子,逐漸失去了一個男人在社會當中的價值。那段時間里,他的生活里好像只有女人的存在,社會的紛擾仿佛已經被他排斥在外。
在書的最后,是作者太宰治對以往生活的抱怨,直到文章的末尾,那字字句句中無不顯露出個世界的真實面目。當我得知太宰治在寫完部作品不久后便自殺時,我深感遺憾,畢竟能寫出這樣直擊心靈的作品已經不多了。正當我疑惑他為何突然心意已決的離開這個世界,仔細回想這本《人間失格》再結合前面兩記太宰治命運的奔波,也就能明白了太宰治自殺的命運。
總之,這是一本是要帶有著自己堅定價值觀去閱觀看的佳作,畢竟里頭描寫了大量作者心理獨白,用自殺去尋找自由的鏡頭,且讀者會很容易不知不覺的陷入在情景之中。但這本書也會提醒著人們去反省自身的行為,他所帶給人們的東西也不少。所以在選擇這本書時,是要看讀者對其思考的方向。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三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發(fā)表的一篇自傳體小說。作品中太宰治將一個神經癥人格的內心獨白描寫的如此真實,就像手里捧著一顆受傷后鮮血淋漓的心臟在你面前,無聲的控訴人類的陰暗面。
書中的主人公葉藏出生于不愁吃穿的政治富家,從小對人類的生活懵懵懂懂,經過他的觀察,他發(fā)現(xiàn)人類相互瞞騙的生活,他得出結論:“只有我是異端”,但在葉藏身上,你能見到世上每一個悲哀的活著的人的影子。現(xiàn)實中,有的人可以在短時間內看清每個人,然后對他們進行恭維和討好,只是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或是尋找一種存在感。
葉藏渴望友情,所以他也曾與堀木交好,盡管他說:相互輕蔑卻又彼此來往,并一起自我作賤——這就是世上所謂“朋友”的真面目。他渴望幸福,可真正與靜子和茂子生活在一起時,他又說:她們兩人真是幸福,像我這樣的混蛋夾在她們兩人之間,總有一天會毀了她們。他說:我對人類極度恐懼,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對人類失望。
《人間失格》之哀的根源最主要還是軟弱的靈魂。太宰式的軟弱:如果相信弱肉強食的話,那它就代表被傷害者,被侵犯被凌辱者;如果有悲憫之心的話,那么柔弱的靈魂可能就是我們想要保護的東西,然而又有多少人愿意以一個悲天憫人的菩者圣人之心來保護眾生,于是沉淪和不可救賅隨之而生。就軟弱者本身來講,生活抑或活下去都是艱難的,那些支撐生命的東西必須也只能仰仗周圍的給予。世界是千奇百怪,光怪陸離的,想要的往往得不到,而不想要的往往俯首即拾,軟弱者生活在這個古怪的圈子里所收到的只能是日復一日的無可奈何和痛苦。
《人間失格》,從“描摹人生”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是一部好小說。人生本就無謂絕對的錯與對,黑與白,換句話來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混沌之中游走著,從無意義中探詢絕對的有意義。有些人能夠形成一套自己的邏輯,強迫自己接受“已經獲得了意義”的幻覺;而大庭葉藏始終徘徊在黑與白,愛與恨的兩端,生活在社會之中,他沒有自我,而和他人的羈絆,又不足以強大到為他指明方向。在自我厭棄之中,他選擇了死亡,以此來凌駕于人生之上——這也就是樓主提到的,他“絕望”的來源。而這絕望的確是無人可拯救的。在我看來,那些女人的角色,只不過也是推動大庭葉藏一生發(fā)展的棋子。而作者本身,對其也具有憐憫的,包括大庭葉藏本身亦然——因此,他在良心的驅使下,不停地離開他們,同時也逃避著自身。他們的存在,不過是更加襯托出了大庭葉藏自身的悲劇——一個無法向自身求取存在力量的人,就算再怎樣依附他人,終究只能孤單一人。就像江面的浮萍,沒有根,永遠也不能固定。
與《人間失格》截然不同的是安德烈?紀德的中篇小說《背德者》,《背德者》中的主人公米歇爾擺脫了傳統(tǒng)道德觀念束縛,回歸自然天性,在妻子瑪絲琳死后,他從無愛的婚姻中解脫了出來。他的靈魂雄健。很明顯,這兩本書的對比告訴我們:比起病態(tài)的肉身,健康的靈魂才是生存的價值。
總的來說,誰的一生不是在混沌之中游走的呢?很多事情,對錯黑白,本就沒必要去分得太清,拼命地過一生與墮落的過一生,誰又活得比誰高尚呢?當然這不是一個人不愿努力的借口。對于我們來說,我們的人生還有無數(shù)的選擇與方向,如果僅因自己尚淺的閱歷與不愿努力的心態(tài)舍棄了,未免太過可惜。曾經有人說過:這個世界很好,值得每個人為此奮斗,我覺得這個世界未必很好,卻仍然值得我們去奮斗。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四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尖竟狠狠地一顫,一種極大的疼痛感在心中無限擴張、蔓延。
說起日本作家,被眾人所熟知和喜愛的大約是村上春樹、夏目漱石和東野圭吾這樣的作家,但我最喜歡的作家莫過于太宰治。
我們從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可以獲得的不僅僅是一篇關于人性的故事,更多的是引發(fā)讀者對人與人交往的一種感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不僅僅是失去做人的資格,更是對滿是虛偽和欺騙的人間的失望。壓抑和無奈已經快要沖破乏倦困頓的身體了,而我們也只能繼續(xù)在混沌之中游走,終日不知夢為魚的活著。
文中主人翁大庭葉藏,自小就在一個家風嚴謹?shù)募彝ブ虚L大,而從懂事起便有自我意識的覺醒發(fā)現(xiàn)自己與他人不一樣。“不吃飯會死的”這樣一句稀松平常的話,在他眼中卻成為了一種恐嚇。由此,他得出一個結論:“我不知道人為什么活著,我的幸福觀和詩人的風馬牛不相及,我很不安?!睆拇?,葉藏也走上了一條通過“扮丑”逗笑周圍人的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
漸漸地,葉藏終于承受不住這樣的壓抑和無奈,在同學堀木的影響下一步一步走向墮落——利用酒精和麻醉神經,用女性的肉體安撫自身的肉體,依靠女人維系基本生活。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很抱歉未能給交往中的人們帶來一種舒適的體驗;很抱歉自身獨立的思想難以茍同于眾;很抱歉沒能活出眾人價值觀所趨向的生活。最后的最后,大庭葉藏終于平靜、釋然的走完了他悲劇的一生。
太宰治通過這樣一部絕筆,回顧評價了自己的一生,也為自己人生句號題上了最完美的注解。即使對濁世的看法已經到了絕望,但是最后的一絲絕望也要留給自己。太宰治的離世是一時的消亡卻是永恒的存在。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五
買書的時候,一個它蜷縮在新華書店的一個小角落里,瑟瑟發(fā)抖(網店,價格:9。9)。我查了一下它的相關背景和資料,順手買下。而后,我充滿期待。
《人間失格》是一本中篇小說合集。單從標題上來說的話,個人理解為:人間失去了本該有的格調,世間多諂媚,人間不值得。
從內容上看的話,這是一本蕭瑟、細膩、孤單的書。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微妙的審視著這個世界,無論是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上用筆,他的一些結論總是直擊內心的底層,讓人不快,但著實屬實,甚至裸露。
在作者或者是故事的主人公看來,世人太假,每個人都是披著兩層甚至多層外套,扮演多個角色。他們猙獰諂媚,妖魔鬼怪,而且他們還洋洋得意,怡然自得,不知懊惱和懺悔,把一切的一切歸咎給圓滑世故這種“莫須有”的東西。世人多迎阿,同事可能會在一小點利益算計你;朋友可能會在背地中傷你;戀人可能內心會有從未對你提及的事情…人世間充滿了偽善,甚至全是偽善或者不善。
但在我看來,這又怎樣?我敬佩他能把一切都說透的敏感與坦率,但是我鄙棄他厭世的心理(可能我還不理解,就像不理解抑郁癥的存在一樣)?!坝率浚瑥膩矶疾皇遣慌潞诎?,而是在溺入黑暗中,仍向往光明?!惫饷髋c陰暗同在,世人都有自己的陰面和陽面,但這并不能給我們斷章取義的權利。無論他怎樣說,我都只是欣賞他的敏銳的思考和感性的訴說,我會透過他的眼光,領略這悲慘的世道,我仍愿意相信任何人(包括作者)都是喜好溫暖的。在陰深的環(huán)境中飽受折磨,仍不愿背水一戰(zhàn)的人,我除了覺得他懦弱不已,無話可說。
“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
在看這本書的同時,我也在拜讀《傾城之戀》。讀此書可以明顯的感覺的到,張愛玲老師文筆細膩,感情豐富,對人物描寫及事件敘述拿捏得當,游刃有余。但,我更喜歡《人間失格》,所以也便一鼓作氣,全部看完。王小波先生有過這樣一段論述:“判斷一本書是不是好書,那就要看這本書對個人思想覺悟上是否有了一定的提升。”很明顯,兩本都有,但我仍覺得《人間失格》對我的影響更加厚重一點,也更容易讀懂一點(直白)。
無論是葉藏、還是田島,或者娟子,每個人物都特立獨行,每部相關小說都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我替主人公們遺憾,也在內心接受。我明白了生活實屬不易,人與人若做對比,沒有誰比誰幸福,只有誰比誰困難,在不厭惡塵世的時候,就要多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說到這里,我想到了年少時內心青春的懵懂躁動,那時候快樂與悲傷都很簡單,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會臉紅;厭惡一個人的時候,會動手。我們不用偽裝自己,甚至還會表現(xiàn)的大義凜然,一身正氣。而現(xiàn)在,盡管我不想承認,但是我還是被荼毒了。這世間太多紛擾讓人不能自已,除了沉默,不忘初心,和保持善良,我別無他法。有時候,我們會在交際上犯的最大的錯誤便是:“他懂我?!逼鋵崳總€人都是不一樣的,人越大,越復雜,不要渴盼別人會懂你,重要的是你要自己懂自己。
擁抱自己三千遍。
以下,關于《人間失格》的幾個句子進行賞析、總結(惟庸之妻,goodbye等不再一一羅列)。
1,“那所謂青春的感動、年輕的自豪燈話語,只會讓我膽戰(zhàn)不已?!?BR> 我不否認自己曾有過,我甚至覺得這些是多么美妙的回憶。如果可以,那么你就在你還能感受到痛苦的時候盡情體味吧;如果可以,那么就在你還能愛的時候用力去愛吧;如果可以,那么就在你還飽含激情的時候奮發(fā)圖強吧…莫等閑,白了少年頭,沒有人會責備你的,我也是,我相信,太宰治先生也是。
2,“也許‘激情’就是無視對方的立場。”
傾聽是一種修養(yǎng),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欲,愿我們多一些沉默,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傾聽。
3,“我身上似乎散發(fā)著讓女人懷抱幻想的氣息,這并非炫耀,也不是玩笑,而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真是妄自菲薄啊,不過,很多人還真是這樣,但更多的人為這種特質去驕傲,覺得這是一種天然的優(yōu)勢。真可憐。每個人感情源泉噴灑出來的‘水量’是有限的,切莫浪費。見一個愛一個的人,往往一個都愛不了了。失去了愛與被愛的能力,生活還有什么意義?(此句之后跟的一句便是:“在被堀木道破之后,我漸漸失去了與娼妓游戲的興致”),真是嘲諷。
4,“讓女人去辦事,她們絕不會垂頭喪氣,反而因為受男人之托,倍感開心?!?BR> 關于女人是怎么想的,我是猜不到了。但是一找我就是讓我?guī)退Φ呐送ψ屛曳锤械?,除非是我的故友,或者是非我不能行的事,再者就是我所傾慕的女性(不過能讓我傾慕的也少,就算是有,她的品格肯定也是不愿叨擾別人的)。
5,“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BR> 這種人在網易云音樂的評論列表里有很多。當然,是把那些矯情做作的人排除在外的。
6,“原來,在我所有遇到的女人中,我真正喜歡的,只有模樣窮酸的恒子”
相信我,絕大部分男人的心里,關于女人,相貌可能是排在第一位,但永遠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位。
7,“這世上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都如此拐彎抹角、閃爍其詞,如此的不負責任、如此微妙復雜?!?BR> 尤其是那些沉默寡言,語速緩慢,言辭中肯的人。
8,“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歡暢;”
“今朝,酒冷相落,徒留荒涼?!?BR> 我不喜歡喝酒,我只是單純的喜歡。
9,“所謂處女之美,不過是愚昧的詩人天真哀傷的幻想,沒想到它真的存在于世?!?BR> 人間多薄情,翠花,你可長點心把。
10,“如今的我,談不上幸福,也說不上不幸?!?BR> 生命中最誠實的事情便是:今天會過去,明天會到來,你會老,你會死。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六
人類在過著靜靜的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絕望。你從絕望的城市走到絕望的村莊,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來安慰自己。在人類的所謂游戲與消遣底下,甚至都隱藏著一種凝固的、不知又不覺的絕望。兩者中都沒有娛樂可言,因為工作之后才能娛樂??墒遣蛔鼋^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種表征。
這是梭羅遠離都市的喧囂,在瓦爾登湖畔結廬而居,對生活深入思考后得出的結論。他認為生活的真相是絕望,大多數(shù)人知道卻視而不見,甚至想辦法自欺欺人的否認這個真相,游戲和消遣就是人們自欺的手段。
本質上來講,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就像是一個個浮在大海上的小島,孤獨而寂寞。遠古的時候,我們祖先每天進行兩三個小時的采集、狩獵的工作后,就可以滿足生活所需,其余的時間無所事事。想必他們是因為孤單,才會不斷的找更多的事情做,企圖填滿生活的空隙。就像那位禪師,給杯子依次裝滿石子、沙子和水,不斷問青年是否裝滿,生活也是這樣,永遠有無法填滿的間隙,人類的努力注定是徒勞。
于是人類發(fā)展出了一種特殊的能力——對無能為力的事情視而不見,仿佛這樣它就不存在了。大多數(shù)人對此心知肚明,卻彼此心照不宣,誰要是捅破那層窗戶紙,誰就成為眾矢之的。但總會有人站出來指出皇帝的新衣,梭羅是那個勇敢的小孩,太宰治也是。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代表作,作者借由阿葉之口巧妙的說出的自己的身世,以及苦悶的思想。作者在書中著重的描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那是一種混亂、黑暗、絕望的精神活動,在對自我的一次又一次否定之后,阿葉越陷越深,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最后對人類失去信心。
作者陷于這種絕望的情緒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完成本書后蹈海自殺。雖然書中的主角是個膽小鬼,但太宰治還是用生命將人類生活中暗流涌動的絕望揭露出來。
諷刺的是,哪怕最后阿葉自絕于人類,老板娘依然認為他是"神一般的好孩子"。因為阿葉對待別人永遠是順從,假裝和別人一起無視這種絕望,人們非常相信他是同一類人。但是也有看穿他的人,將他送進了精神病院,因為他說出了真相。
就連同為作家三島由紀夫,也非常討厭太宰治。他的討厭在于太宰治寫出了他感知但未寫出的真相,就像照鏡子,發(fā)現(xiàn)鏡中的自己提前知道了沒穿衣服這個真相。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七
在看這本書之前,幾乎不曾聽聞太宰治這個名字,這也是自己孤陋寡聞的一個印證,而整本書流露出的那種“喪”,我覺得倒是恰恰符合之前比較流行的那種“喪”文化。但是,太宰治的這種“喪”,更加流露出的是一種絕望。一種對于未來的絕望,一種對于人類惡根的絕望。我想起《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我最愛的那句臺詞“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當時并未料到這句話會火成這個樣子,其實這句話并不是太宰治所創(chuàng)作,也并非最先出現(xiàn)在這本書中,卻因為這個電影成了我知道這本書的契機。
《人間失格》是由三篇手札和幾個后記故事構成,也不能說是故事,幾個片段構成的,里面的內容,雖然看似毫無關系,但其中卻是透漏著相同的情感,很多人說這是一種頹廢,就連本書的封面上也寫著“飽受爭議的破滅之書”??墒窃谖彝ㄗx全部之后,卻絲毫都感受不到所謂的頹廢,我感受到了一種無奈,一種卑微,一種無力。甚至我感受到了作者對于這個塵世深深的愛意。只是一個不善表達的人,只能通過各種掩飾來述說情懷。我記得張愛玲說“愛一個人會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從塵埃里長出花來”這句話,用在太宰治的身上,我認為甚是合適。倒不是說我喜歡上了他,不過對于這本書,倒是有一種感同身受。
本書通過葉藏的三張照片開頭,通過三幅手札,分別介紹了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葉藏,可以看做是太宰治自己的一個化身,因為葉藏的許多經歷就是作者本人的那種經歷。這是一本半自傳式的小說,擁有著一種近乎真實的悲劇感,讓我感嘆的不僅僅是作者“丑角精神”,更加是那種“罪惡意識”人生來便有罪么,犯了罪的人應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和諧共處,應該如何進行贖罪呢?想來整本書都是在詮釋,一個人,一個擁有深深的罪惡意識,一個在外人看來天資聰慧,生性活潑的孩子,慢慢變成一個墮落的人,一錯再錯,直至自我毀滅。但事實是,這本來就是一個墮落的靈魂,猶如一匹地獄的野馬,只是感受著人世間的痛苦,最后被痛苦折磨。
卑微:
作者是一個卑微的人,但又是一個驕傲的人。出生于地主家,但卻有對于自己的獲得有著天生的思考,總是小心翼翼的對待著身邊的人,不管是父母姐妹,亦或是仆人,都是一絲不敢得罪,將自己化作一個丑角,讓周圍的人變得歡樂,這可能是一種贖罪的方式,但更加是一種懦弱。
不得不說我似乎也一直是一個懦弱的人??吹竭@里竟有了一種感同身受。只是自己處理的方式似乎還不如葉藏……我的懦弱表現(xiàn)在逃避,而葉藏最后的墮落,也許也算是一種反抗,是與對當初怯懦卑微的自己的一種無聲抗爭,即使在絕大多數(shù)的時候,大部分人似乎都愿意選擇逃避,到現(xiàn)在,可能大部分時候依舊如此。
2:無奈
書中有許多橋段都會給人深深的無力感,譬如葉藏和那個酒吧的陪酒女去跳海自殺,譬如葉藏吸毒之后的那種掙扎,書中出現(xiàn)的人物不多,太宰筆下的女性角色大都散發(fā)著美麗的光輝,不管是相貌丑陋或是平凡,讓人感嘆不已,書中還有一個類似于損友的形象堀木,也正是堀木一步步引導葉藏變得墮落,不斷走向地獄。
現(xiàn)實中我們難免會將矛頭指向某個角色,某個人,但我覺得這個人物更像是一種隱喻,葉藏生命中出現(xiàn)的女子,葉藏的親人,那些幫助他的人,象征我們生命中支撐著我們的那些人和事,在我們失敗,在我們無助的時候,真是他們支撐著我們前行。而堀木,酒精,嗎啡,則象征著那些引誘我們走上歧途的東西,象征著無盡的欲望,正是這些誘惑,引誘我們誤入歧途。忽然記起,前段時間看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里面關于欲望的思考,我們人類天生是無法抵制這些東西的,那就像伊甸園里面的蘋果,而我們對于生活的執(zhí)念,是我們活在這個世上的理由。
無力:
書中充斥著無力感,仿佛葉藏做什么都沒有用,感覺可能會有一絲好轉時,迎接他的卻是又一輪的痛苦,我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切身的無法改變現(xiàn)狀的絕望,生活的痛苦不是你做了什么,沒做什么,而是即使你做了什么,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痛苦的人,他的痛苦是長久的,持續(xù)的,即使偶爾脫離,也仿佛感覺不真實似地,就如同離岸的浪花,只會更加重的砸回來。
如果命運是存在的話,那我們一定是無力抗拒的。我也不知道太宰是為何在寫完這本《人間失格》之后自殺,我想,可能連如此熱愛塵世的太宰也無力抵擋他自己的命運吧。這本書最大的魔力應該就在于近似自傳的寫作方式,太宰治將他內心的痛苦剖析出來,而我們在自己身上找到了一閃而過的相似之處。
也許有些人,注定是要像煙花一樣毀滅的,痛苦,短暫,但卻能夠在漆黑的夜幕留下綻放的生命。
如同太宰一樣:
可惜自己不是那樣的人,沒有那么痛苦,沒有那么閃耀。但我和他一樣,熱戀著塵世,尋求著自我的解答。
曾看過一句話,別人眼中平淡安逸的溫水世界,在有些人腳下是鋪滿燒紅石頭的煎熬之路。太宰治便是其中之一。這本書適合世上同樣的無數(shù)厭棄者,適合他們在塵世世界中無處安放的靈魂。聽朋友說這本書中有些臺詞最近在某音上很是火爆,但我也想真誠的說一句,并不是隨便一本書都適合任何人,假如你眼前平實,朦朦朧朧讀完幾頁滿腹狐疑,我祝賀你未被世俗所累,不過我也誠建議你合上書,轉移注意力。這本書和我們更愿意也更適合在角落里蒙塵,我們同樣懼怕一切懷疑和好奇的目光。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八
依舊是在火車上閱讀的《人間失格》,我想高鐵開通了之后,估計很少有人懷念三個小時的火車,各方面體驗雖然差一點,但是給了我一段安心的閱讀時光。
我在猶豫要不要寫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或許不寫,裝作沒有讀過才是最好的選擇。
閱讀的時候全然被作者帶領,沉郁卑微的難以抑制,這可不是什么好的少年或是青年之書,也不是什么好的自傳,若是我推薦的話,我會說:“一個陽光的健康的青年不應該看這部作品”,或者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應該讀這個作品”。這個作品就如同文中阿葉小時候的自畫像一般(不對,這個名字也是不能被提起的,像是禁忌之名),如同惡魔的低語一般,把人引誘至無路可退的境界。千萬不要從任何的角度分析此書,尋找悲劇原因的努力注定是徒勞無功的,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是因為在一開始就被作者寫就了的,讀這本書,就是沿著悲劇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令人發(fā)狂難以抑制一般。
簡明扼要的講,人的自我毀滅的傾向。可怕的不是這種毀滅,而是在預設的前提下一步一步引誘著的毀滅,偏偏自己沒辦法左右。
我非常害怕詢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書名為什么叫做“人間失格”,究竟誰是“人間失格者”,這樣的問題會被迫讓讀者在腦海中重溫書中的情節(jié),是陷阱。
這種自傳是不能讀的。應當放到書架的最深處。
這不是那種可以一氣呵成看完的流量小說,這是需要細細品的那種書,要周圍安靜,月色如水。
很好玩的一本書,大多書里都是女人出示色相,這里偏偏男人出示色相,有點鏡花緣的味道,卻又不盡相同。食色性也的世界里,在寫者筆下,都是假來假去的一時相互利用,無論身體還是精神上。雖然筆下冷酷,現(xiàn)實也正是如此。只是,寫者對男人偏愛,粉飾得太好,對女人不但少幾分筆墨,還會刻意讓其格外“生動”,似乎不如此不盡意,倒也的確有奇特的味道和效果。其中一篇,似乎終于讓女人美了起來,卻又有些不食人間煙火。也許寫者眼中,女人不是在天堂,就是在垃圾場,可能是寫者的理想吧,或者如柏楊所說,女人,比了解上帝都難。
原以為是應該抱著嚴肅認真地面孔去面對字碼的,讀書的過程中卻是其樂無窮。因此,不得不感嘆寫者的精神之高,如此丑陋的世間,能寫出漫畫的效果,如此的少。
葉藏的搞笑,也許就是寫者對自己的無奈,自己笑對生活做不到,不如看他人歡笑。很有趣的人,一邊流淚,一邊笑,也許是笑著走的。
非常值得閱讀的一本書,很棒!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九
“1930年,他進入東大法文系就讀;1933年,開始用太宰治為筆名寫作;1935年,以短篇《逆行》入選第一屆芥川賞候補;1936年,發(fā)表《晚年》后被推崇為天才作家,并于1939年以《女學生》獲第四屆北村透谷獎,但始終與他想贏得的芥川賞無緣。他曾五次試圖自殺,最后于1948年在《人間失格》發(fā)表后,和情人山崎富榮于玉川上水投水自盡?!?BR> 初聞太宰治,大多數(shù)人第一印象大致都是“喪”。很難想象,一個喪到極致自殺許多次的人也會引起數(shù)多人共鳴,給予大家一些力量。
上次在圖書館讀書,偶然聽到兩個小女孩兒討論:“不敢讀《人間失格》,怕讀自閉。”不禁暗笑。若當真如此,這本書早在出版前就被禁了,怎還能傳到中國讓廣大讀者閱讀?在這里,我想糾正下各位讀太宰文字時的心態(tài):喪一下可以,但更要關注于作者想傳達給我們的正能量。如果只想讀書裝個樣子,想必太宰也會覺得不讀也罷。
《人間失格》,雖然也有被其中一些文字擊中內心,或許因為跨國界的審美差異,反復讀了三遍,又特別看了伊藤潤二配文的漫畫,仍是不太能理解這種近乎病態(tài)的作品。
第一手札的第一句就是:回首前塵,盡是可恥的過往。既是主人公大庭葉藏的一生,也是太宰治的自畫。他膽小卑微,他把自己當成小丑去向世人求愛,想要被世人認可,認可自己也是世人的一部分。
“世間,人的集合?!?BR> “所謂世人,不就是個人嗎?”
他沒有把自己當做是人,所以才會有經典的那一句“生而為人,對不起”,他是被社會遺棄的邊緣人物,文字就是太宰治掙扎的自我獨白。
世人看見他多次求死,誰又知道當時的他是有多想拼盡全力地活著,成為世人的一分子,結果卻被世界一次次殘忍拋棄。不是對死的渴望,而是對生的執(zhí)念。
為人罪惡,但沒有為之拼命前,又怎能輕談死亡與解脫?“不要絕望,在此告辭”,這才是太宰治真正想說的啊。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十
在一次書店的閑逛中,無意接觸了太宰治先生的書籍《人間失格》,我懷著淡然的心態(tài)開始讀這本書,卻以意猶未盡結尾。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帶著魔力和侵蝕力,一點點打動我。
小說主人公葉藏酗酒,放逐自我,用藥物麻痹自我,自殺,輾轉于多個女人之間,藥物和酒精侵蝕了他的身體和靈魂,他痛苦不堪,卻又無法掙脫。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直面的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普遍課題,描寫了社會中概率越來越高的自閉者、叛逆者、邊緣者的悲劇。作品主人公就是這些人中的代表。葉藏若是處于當下,一旦試圖叛逆、忠實于自我地生活,那么社會會越來越容不下他,他就會被異化成“人間失格者”。
“人間失格”中的“格”一詞我將之理解為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誰沒有過痛苦和折磨?人間失格者不論何時都會存在,只是存在皆有意義,不論何種際遇都必有其須經歷的因緣。與其凝望著深淵,不如懷抱溫柔,明媚地活著。這是最基本的積極處世之道。
回歸當前,我們正走在家庭與社會的交界處,昨日我們還是那個身著校服,爭分奪秒的高三學子,如今我們都已成為即將步入大學社會,成為獨立生活的人。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未來,我們應懷抱溫柔,成為陽光明媚下的是光明者,不忘初心,方可在今后的道路尋得更好的自己。
讀人間失格有感篇十一
我對《人間失格》的看法是雙面的:一面披露出人性貪婪與丑惡,一面消極低沉悲觀,抑郁到人難以呼吸。
我對《人間失格》的作者太宰治的看法也同樣是雙面的:他的曠世才華、高超的文筆令人驚嘆不已;他的悲觀心態(tài)、自我放逐和對人生、世界的絕望令人唏噓不已。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其實是他悲觀人生的自傳和他近乎病態(tài)人格的寫照:主人公葉藏先是由對人類的恐懼再經歷一串串對他打擊巨大的絕望后,他想要離開世界的想法也愈來愈強烈后,葉藏少年華發(fā),精神空虛,筋疲力盡,已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
當我讀完這本書滿滿"負能量”的《人間失格》后,感受只剩受到恐嚇一般的震驚,震驚。我震驚于此書的壓郁至窒息,人性丑陋真實的面目,主人公葉藏精神的崩潰和瓦解。我得到了兩方面的震撼。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一個自殺者的迷茫無助與無盡苦楚。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每當我們聽聞有自殺事件時,先是惋惜,再是在心中感到疑問,抑或是指責他們不夠堅強,遺憾于生命之花就此調零。但或許我們都不曾了解過他們內心,不明白他們?yōu)楹紊釛壣膭訖C和原由。書中的葉藏,對人生完全失望,但他的絕望仿佛又情有可原;他與生俱來對人生的恐懼和世界讓他看盡了人間丑態(tài),嘗盡了世間絕望。自殺者若不曾體會過生的美好,就不存在對死的挽留.所以社會上有很多自殺的人,有自殺念頭的人,有心理疾病的人,有心理問題的人,往往都不是他們想要如此.所以請給他們多一點愛,不要做第二次傷害。
另一方面來看,上述的人或許并不占多數(shù),只因一念之差結束生命的也大有人在。從葉藏來看,他害怕愛是因為他渴望愛而又懂得去愛別人,把他拖入深淵的,也有他自己的因素。生命是野勁十足的,心存希望不懼挫傷的生命總能體現(xiàn)出勃勃生機。懷有希望和愛的人,再大的黑暗也壓不斷生命這根生氣十足的野草,它是會不斷生根發(fā)芽,生生不息。
悲觀的人生是多因素的,但我們不做傷害,付出愛,是可以點亮一個人黑暗的心靈。愛別人,但更要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