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介紹范文(17篇)

字號:

    想要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我們需要持續(xù)學習和提升自己。總結應該集中在我們的成長和進步上,不要過于苛求完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中秋節(jié)介紹篇一
    嫦娥奔月傳說可謂家喻戶曉。在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讓侍女在月光下擺上供桌,上面放著嫦娥最愛吃的各種水果。鄰里鄉(xiāng)親也在自家院內(nèi)擺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麗善良的嫦娥。從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介紹篇二
    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
    “中秋”二字,始見于《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按照我國古歷法的解釋是:“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中間,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稱“中秋”。十五日夜,當一輪明月懸掛中空,人們望著玉盤般的明月,自然會想到家人的團聚,“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因而人們又把中秋節(jié)稱為“團圓節(jié)”也就成了中秋節(jié)的來歷。
    月亮,到底是個什么樣的物體呢?干百年來,曾引起人們無窮的遐思與猜想?!短埔菔贰分?,記載了唐明皇夜游廣寒宮的故事。故事說八月十五日夜,鄂州人羅公遠與李隆基一塊在宮中賞月,他對玄宗說,愿同陛下一起去游月宮,說完就將拐杖向空中擲去,化為一座銀色的橋。羅公遠請玄宗一同登橋,走了數(shù)十里,來到一座大城門前,玄宗抬頭見匾上寫著“廣寒清虛之府”,只見幾百個白衣仙女,在寬闊的庭院里翩翩起舞,奏著霓裳羽衣曲……這個傳說,反映了人們對月亮的向往,也是最初的中秋節(jié)的來歷。其實,月亮是一個荒涼、坎坷、萬籟俱寂、沒有生命的星球。月球基本上是一個圓球形,直徑為3476公里,相當于地球的四分之一。其表面積是地球面積的十四分之一,差不多與亞洲面積相等。體積只有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在月球上走動,誰都會輕飄飄的,一跳就可以跳六七米高。
    古人云:“一片冰心在玉壺”。隨著科學的發(fā)展,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月球上還有水冰,而且北極地區(qū)的水冰是南極地區(qū)水冰的2倍。近年來,美國科學家采用“月球勘探者”探測器探測月球,發(fā)現(xiàn)月宮里藏有水,按照目前用中子光譜儀測量可達到的月面深度0.5米計算,月球上水的總儲量大約在1100萬噸到3.3億噸之間。月球水冰的發(fā)現(xiàn),將極大地激發(fā)人類登月的愿望,加快人類開發(fā)和利用月球的步伐。
    當?shù)厍蛟谠铝梁吞柕闹虚g,月亮被太陽照亮的一面全部對著地球時,我們就看到“滿月”,也稱之為“望”。這時我們所見的月亮面最大,月亮也應是最明亮的:
    八月十五這天,正值秋分前后,太陽光差不多垂直地射在月亮上,因此月亮反射的光線較強;同時,地球上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空氣中的水汽較少,吸收和反射光線的能力大大降低,空氣的透明程度也較好,月光能順利地照到地面。在晴朗的夜空,懸掛著一輪圓月,這時的月亮看上去就顯得分外明亮了。
    杜甫(712_770),唐代偉大詩人,他在《八月十五夜月》中秋節(jié)的詩句中寫道: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shù)秋毫。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前兩聯(lián)睹月興嘆,以象征團聚的八月十五之圓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xiāng)的羈旅愁思;后兩聯(lián)狀寫中秋夜色,“見羽毛”、“數(shù)秋毫”,顯出滿月之明亮,下字奇險,立意新奇,別具一格。再如他的《月夜憶舍弟》中秋節(jié)的詩句: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在思鄉(xiāng)人的眼里,故鄉(xiāng)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們因戰(zhàn)亂離散已久,無從得到他們的音訊。懷念之情一層一層遞進,感人至深。
    白居易(772—846),唐代偉大詩人,他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秋節(jié)的詩句中寫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此詩作于他遠放江州之際,表現(xiàn)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時間的轉換中引出空間的變化,又于時空的轉換中,透露出感情的遷移。昔之樂游,今之苦嘆,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謫居生涯中的郁悶和愁苦。
    李商隱(812一約858),唐代杰出詩人,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生。他的兩首中秋節(jié)的詩句中秋詠月詩詞格調凄清:
    《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第一首中秋詩詞通過嫦娥的孤寂處境襯托了詩人的凄涼心境。第二首中秋詩詞寫深秋之夜,青女素娥與月中嬋娟比賽誰更耐冷的情景,表現(xiàn)了詩人孤獨凄清的情懷。
    張九齡(678_740),字自壽,一名博物,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詩人。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后世稱之為“開元賢相”、“嶺南第一人”,他的《望月懷遠》中秋節(jié)的詩句寫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中秋詩詞。起句“海上生明月”雖全是寫景,卻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次句“天涯共此時”,觸景生情,轉入“懷遠”。從月出東山到月落烏啼,漫漫長夜,更兼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故而生“怨”。
    三四兩句,以怨為中心,“情人”與“相思”,“遙夜”與“竟夕”相呼應。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么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氣候更涼,寒露也沾濕了衣衫。相思不眠之際,有什么可以相贈呢?一無所有,只有滿手的月光。不如睡去,好在夢中與她相聚。詩至此戛然而止,令人唏噓回味。
    中秋節(jié)介紹篇三
    中秋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大節(jié)日之一,你知道中秋節(jié)的介紹嗎?本站小編精心準備了中秋節(jié)的介紹,快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嫦娥傳說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缎绿茣ぞ硎逯镜谖濉ざY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jié)也稱為仲秋節(jié),團圓節(jié),八月節(jié)等,也是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中秋節(jié)吃月餅據(jù)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呼喚眾人依時起義。
    后來,朱元璋終于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后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nèi)耘f慶祝這個象征推翻異族統(tǒng)治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古時,按習慣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陽,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所謂“祭日祭月不宜遲,仲春仲秋剛適時”,但在六朝以前,中秋不為人們所重視,到了唐代,才逐漸被人們重視,因為皇宮里傳出了一個有關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宮的傳說。據(jù)《唐逸史》記載:
    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wèi)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唐代就有了?!堵逯幸娐劇分杏涊d,唐僖宗在中秋節(jié)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盡是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有關月餅初見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已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蘇東坡曾稱贊月餅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彼质撬钟?,飴是飴糖。
    1、(祝)你中秋滋潤甜蜜,(福)氣財運一道旺,(中)秋快樂合家圓,(秋)高氣爽好心情!親愛的客戶,在這最美好中秋之時,請笑納我真摯的祝福,愿你天天幸福,事業(yè)紅火。
    2、中秋又來到,客戶問個好,祝你生活如月餅般甜蜜,事業(yè)如中秋之時豐碩,家庭如月圓一樣美滿,氣質如秋菊般令人陶醉,親愛的朋友們,中秋節(jié)快樂!
    3、又到中秋佳節(jié),輕輕送上我的祝福,道一聲我心中的感謝,感謝你曾經(jīng)付出的辛酸苦累,我們共同努力,迎接我們的美好明天,祝你中秋快樂。
    4、家人是太陽,朋友是月亮。曬曬太陽生活安康,看看月亮心情舒暢。中秋佳節(jié)里,享受陽光版溫馨,品味月光版溫情?!拔┑氯宋⑿牌脚_”祝福“月亮”們中秋快樂!
    5、中秋將至,我托月亮帶去我的問候,托月光帶給你吉祥,托月色給你帶個話“中秋快樂”!
    6、‘客’字九筆,中秋節(jié)將至,親愛的客戶,我把九個祝福送給你:祝你蒸蒸日上,一日千里,扶搖直上,馬到成功,功成名就,志得意滿,春風得意,如日中天,飛黃騰達;愿我們我們在以后的日子里合作愉快!
    中秋節(jié)介紹篇四
    中秋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關于節(jié)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于這天的傳說和傳統(tǒng)。中秋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被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據(jù)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jié)期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又因為這個節(jié)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中秋節(jié)”;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jié)”、“女兒節(jié)”。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jié)開始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并出現(xiàn)“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jié)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nèi)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眳亲阅痢秹袅轰洝氛f:“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jié)。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nóng)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燒不絕?!备幸馑嫉氖牵缎戮幾砦陶勪洝酚浭霭菰轮祝骸皟A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BR>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捌浼拦灡貓A”;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碧锶瓿伞段骱斡[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lián)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薄懊繉弥星铮谥扉T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jié)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jié)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月餅是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特色食品,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征著團圓和睦,在中秋節(jié)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jié)所食。據(jù)說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于唐朝開始。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nèi)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fā)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時至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jié)所食。據(jù)說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于唐朝開始。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nèi)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后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戀。
    漢族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飲食習俗。據(jù)說起源于唐代?!堵逯幸娐劇吩涊d:中秋節(jié)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nèi)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BR>    《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缬惺T嘛灒苏沼诟稍镲L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經(jīng)過元明兩代,中秋節(jié)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義。經(jīng)清代到現(xiàn)代,月餅在質量、品種上都有新發(fā)展。原料、調制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F(xiàn)在,月餅不僅是別具風味的節(jié)日食品,而且成為四季常備的精美糕點,頗受人們歡迎。
    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并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梢娺@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jié)吃。至于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jù)。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劃,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明代起有大量關于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jié)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jié)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薄凹以O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jié)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jié)祭月后,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中秋節(jié)介紹篇五
    在廣西壯族地區(qū),有一個非常怪的中秋習俗,叫做“罵中秋”。相傳古代有位美麗的姑娘,不喜歡虛假的甜言蜜語,偏偏喜歡尖刻辛辣的罵語。有個青年人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愛上。姑娘嫁給了他。從此,當?shù)匦纬梢环N青年人以惡作劇引人發(fā)罵的風俗。他們?nèi)宄扇?,乘老人中秋賞月之際,用反鎖大門、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實等小小的惡作劇,以引起主人痛罵。而惡作劇者往往還要挑選善于罵人的人家,進行挑釁活動。當?shù)仫L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因而形成一個不是以歡歌曼舞,而是以罵不絕耳為主要內(nèi)容的奇特節(jié)日情景。
    2燒塔。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很盛行。燒的塔高1-3米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四分之一,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人們便點火燒塔,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此外還有賽燒塔的習俗,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勝者由主持人發(fā)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jù)傳燒塔的由來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tǒng)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
    3聽香。
    聽香是古代流傳在臺灣地區(qū)的中秋習俗。古時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占卜事情的吉兇。例如卜占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此外,未婚少女也有在中秋夜偷別人菜園中的蔬菜或蔥的習俗,若是成功就表示她將得到美好的愛情。
    湖南侗鄉(xiāng)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里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后生的園圃,去采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如果能摘到一個并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采摘的對象。小伙子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
    中秋節(jié)介紹篇六
    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元旦齊名的中國主要節(jié)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shù)氐娜A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秋節(jié)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yǎng)衰老,行糜粥飲食?!币徽f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扒铩弊值慕忉屖牵骸扒f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nóng)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xù)成熟,農(nóng)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jié)日?!爸星铩本褪乔锾熘虚g的意思,農(nóng)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jié)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jié)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yè)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fā)明月餅,并廣發(fā)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jié)日的禮品。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經(jīng)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jié)必食之品。在節(jié)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中秋節(jié)的習俗是拜月,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nóng)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jù)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guī)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fā)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jù)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tǒng)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肮饾{”,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巴嬖聵颉痹诜蜃訌R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jié)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nèi)外都點上燈燭??兿星飪和蛑星锱?。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瘕埵且苑Q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nóng)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jié)下雨,當?shù)厝藙t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nèi)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節(jié)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jié)介紹篇七
    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
    廣東——潮汕,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nóng)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jù)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州,中秋節(jié)在廣州有種富有情趣的傳統(tǒng)風俗,叫“樹中秋”。每逢中秋節(jié),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開頭多樣,不果品燈,也有鳥獸、魚蟲燈,也可砌成字燈。到了夜里,就在燈內(nèi)燃燭,下面再聯(lián)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然后將竹竿插在房屋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也叫“豎中秋”。
    江南——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肮饾{”,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取D暇┤撕霞屹p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安徽——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nèi)外都點上燈燭。
    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瘕埵且苑Q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山東省——慶云縣農(nóng)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nèi)聚餐。
    另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jié)介紹篇八
    中秋節(jié)作為傳統(tǒng)的團圓節(jié)日,在我國許多地區(qū)都有不同的慶祝方式,香港有舞火龍,安徽有堆寶塔,廣州有樹中秋,江蘇、云南等地區(qū)的中秋夜晚,婦女們一般是外出在月下游玩,她們或者互相拜訪,或者舉行盛大的文藝活動,這一風俗當?shù)亟凶觥白咴铝痢?。在我們閩南地區(qū),“博餅”則無疑是當?shù)刈钍⑿械囊环N民俗慶祝方式了。
    相傳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逢農(nóng)歷八月十五月圓之夜,滿懷反清復明的將士們總是思緒萬千,思鄉(xiāng)的情結也涌上心頭。鄭成功為了緩解將士們的思鄉(xiāng)之苦,就命部下一個名叫洪旭的軍官發(fā)明了這款博餅游戲。這樣一來,全體將士在中秋佳節(jié)不僅可以喝酒賞月,還可以博餅狂歡。后來,每逢中秋佳節(jié)來臨之際,“博餅”就作為當?shù)孛袼琢鱾飨聛怼?BR>    當初,每會月餅總數(shù)是按照各級科舉制度的頭銜制定的。因為九九八十一是天子之數(shù),七十二是親王之數(shù),而鄭成功曾被封過延平郡王,屬七九六十三之數(shù),而六十三恰好又是個吉利數(shù)字,因此,全會月餅共計六十三塊。按博餅規(guī)則,獎品便設狀元1個,對堂(榜眼)2個,三紅(探花)4個,四進(進士)8個,二舉(舉人)16個,一秀(秀才)32個。
    博餅作為歷經(jīng)百年的民間習俗,至今仍然可以給人們帶來樂趣。這不,就在今天晚上,我們班的師生們也開展了這樣一場博餅的趣味活動。只聽突然一陣喝彩“對堂”,尋聲望去,原來是池雨軒博了一個對堂,大家正為她喝彩呢。好不容易輪到我博了,同學們齊聲叫道“狀元——狀元——狀元”,于是我走到桌前,手捧骰子,在手心抖了抖,然后對著手心窩輕輕吹了一口“仙氣”,只聽見叮叮當當?shù)穆曇?,骰子落入碗中,全場一片嘩然。哎,我居然只擲了個“一秀”。當然我還是寄希望于下一次機會,結果第二次仍然擲了一個“一秀”,雖然我心里有些小小的失望,但想想“一秀”也有獎品嘛,心情很快得到了安慰。
    中秋節(jié)介紹篇九
    我最喜愛的節(jié)日是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與春節(jié)端午清明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它起源于唐朝時期,那時,以賞月為中心。到了清明時期,成為“民俗大節(jié)”。中秋節(jié)那天晚上,我們一家人就要團團圓圓在一起賞月,吃月餅,看電視上的[中秋晚會]。去年的中秋節(jié),我們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可開心了。在這月圓之夜,我們分享著美味的月餅,月餅象征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那天的月亮雖沒有往年的中秋節(jié)那么亮。不過,也挺美的。月亮時而像一位害羞的少女,風哥哥夸她幾句,就躲到云層后面,蒙上一層細紗,顯得更加嬌氣,真迷人;時而又像一個淘氣的孩子,把臉露出來偷看我們過節(jié)呢!真好玩!
    每到中秋節(jié),我總是想起我小時候的一件事。那時,媽媽經(jīng)常給我講嫦娥奔月的成語故事。我聽了許多遍,可還是聽不煩。只要是關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覺得新奇,期望有一天我也能飛上天去,飛到月球上與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長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異了,只覺得我小時候挺好玩的,挺好笑的。中秋節(jié)的地位僅次于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為“花好月圓”之時。人們從天上那圓圓的月亮想到了人間的團圓。因此,中秋節(jié)在古代被又稱為“團圓節(jié)”,“秋節(jié)”等。人們憧憬著團團圓圓。團圓對于中國人來說是生活中的理想。宋朝詩人蘇軾寫的[水調歌頭]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詩也寄予了人們的美好愿望。
    中秋節(jié)十分重視親情的培育與表達,對于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好作用。我非常喜愛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介紹篇十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在中秋節(jié)這天,吃月餅與家人團圓,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想想那話面,別提有多美了。那么關于中秋節(jié)的習俗都有些什么呢?下面一起來看看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吧。
    祭月、賞月、拜月
    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shù)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
    中秋節(jié)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時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jié)齊名的中國主要節(jié)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shù)氐娜A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八月半吃南瓜”,吃南瓜是江南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食俗。這個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以前,南山腳住著一戶窮苦人家,有一個女兒,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fā)現(xiàn)兩只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香噴噴、甜滋滋,二老吃了食欲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發(fā)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泵耖g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nèi)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梢娢覈嫻鸹ň频哪甏?,已是相當久遠了。 根據(jù)各地文化不同,中秋節(jié)食俗也自然而然的不同。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jié)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tǒng)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jié)俗的主要形態(tài)。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yōu)榉鸬澜蝗诘脑鹿馄兴_與搗藥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兔兒爺?shù)钠鹪醇s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BR>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迸f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jīng)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已經(jīng)人格化了。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jié)最富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qū)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qū)在一次風災襲擊后,出現(xiàn)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于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shù)天后,大坑便發(fā)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jié)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在少數(shù)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xiāng)親的'愛戴。后來,他不幸死后,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xù)發(fā)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吃月餅“中秋佳節(jié)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tǒng)風俗。每當風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際,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
    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nèi)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xiàn)。詩人兼品味家的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jié)日美點。
    月餅發(fā)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因為菊黃蟹肥秋正濃~秋風送爽中邁入農(nóng)歷九月,肥美的大閘蟹早已“橫行”深圳。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就是指農(nóng)歷九月雌蟹最佳,到了農(nóng)歷十月雄蟹當?shù)?。此時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時,甘香流油的蟹黃、白嫩鮮甜的蟹肉,讓消費者饞得直流口水,食指大動。
    中秋食芋頭,在不少地方民間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芋而食之,倒還大有鐘馗驅鬼的氣概呢。
    中秋節(jié)吃芋頭盛行於南方,據(jù)說是紀念元末漢族的人殺韃的子(指元朝統(tǒng)治者韃靼人)的歷史故事。當初漢族的人起義,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統(tǒng)治,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漢族的人在殺韃的子起義后,便以其頭祭月,后來當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節(jié)用人頭祭月,便用芋頭來代替,至今還有些地方在中秋節(jié)吃芋頭時把剝芋皮叫做“剝鬼皮”,據(jù)說中秋節(jié)吃芋頭的習俗就由此保留下來。
    吃田螺至于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泵耖g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jié)特別熱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nèi)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jié)。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在江浙一帶中秋節(jié)除了芋艿外還會特地蒸些毛豆。毛豆在當?shù)赜址Q毛豆莢,而莢又與“佳”、“吉”等字諧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
    中秋節(jié)吃梨意思是把要把“分離”吃掉,表示永遠團圓不分離的意思。而且中秋節(jié)前后正是梨上市的季節(jié)。
    中秋食藕,是寄團圓之意。以糯米填充蓮藕,再以桂花蜜淋之,米香、藕香、桂花香,香濃入口,意喻甜甜蜜蜜。
    在我國北方個別地區(qū),中秋節(jié)時無論貧富,全家都要吃西瓜。西瓜是圓的,意喻團團圓圓,也正好合了中秋節(jié)全家團圓的意思。
    八月桂花香,的確,中秋之際正是桂花飄香的時候。中秋節(jié)時許多人家都會用桂花最桂花糕或者浸桂花酒。無論是桂花糕還是桂花酒都無一例外地散發(fā)出桂花特有的香味。
    中秋節(jié)介紹篇十一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爸星铩币辉~,最早見于漢服中秋《周禮》。據(jù)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jié)期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又因為這個節(jié)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中秋節(jié)”;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jié)”、“女兒節(jié)”。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為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中秋節(jié)從2008年起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jié)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嫦娥傳說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缎绿茣ぞ硎逯镜谖濉ざY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jié)也稱為仲秋節(jié),團圓節(jié),八月節(jié)等,也是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中秋節(jié)介紹篇十二
    今一年一度的中秋節(jié)到了,夜,靜悄悄的,一陣涼爽的風穿過我的窗戶,輕輕地撫摸我的臉;我站在窗前,癡情地望著十五的月旁。
    窗外,黑色的天幕上,稀稀落落的點綴著幾顆星星,他們害羞似地躲在云紗后面時隱時現(xiàn),在群星的陪伴下,一輪滿月微笑著注視著人間,她的笑容是那么溫和,那么慈祥,在這樣的微風中,大地好像一個甜睡的嬰兒。媽媽回來了,買了一些月餅。我和媽媽一邊吃月餅一邊看美麗的月色,月光如水,水光如乳,每一片綠葉都披著夢的輕紗,每一朵鮮花都綻放著朦朧的微笑。草中不知名的蟲兒“唧唧”地響成一片,譜寫一曲“月光曲”。
    珍珠一樣的露珠,伴著月色滴落下來,空氣里頓時充滿了一種醉人的芬芳。
    中秋節(jié)的夜晚多么迷人啊!
    中秋節(jié)介紹篇十三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事,以示懲罰。故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jié)。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jié)又叫“仲秋節(jié)”。
    中秋節(jié)介紹篇十四
    我,圓圓的小臉蛋;彎彎的眉毛下有一雙明亮的小眼睛,小鼻子小嘴巴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我。
    我的個子也不高,從外貌上看起來小小的,因此,同學們總喜歡叫我小xx;但是,我的內(nèi)心可不小呢,豐富多彩,小小的心靈裝滿了大大的世界,就讓我來告訴你們我的故事吧!
    我渴望變成大人,渴望大自然的美好,我最想去的國家就是俄羅斯了,俄羅斯很大,那就應該很美麗吧,我在想,我長大后就要在俄羅斯去度假,度一個美好的.假。我很喜歡自己制作東西,自己裝扮房間等等,我還想在長大后當一個經(jīng)理,主要是裝飾房間等等,呵呵,下來就介紹介紹我的愛好吧!
    我喜歡唱歌、跳舞,就是像明星那樣,我也常常穿著媽媽的衣服拿著話筒在我家的客廳像明星那樣的又唱又跳。我也很喜歡運動。
    我又是一個多面性的人,在朋友面前我愛賣萌,愛笑,愛耍耍小脾氣,在同學面前我愛搞惡作劇,愛哭,還有點小脾氣,在老師面前我愛賣乖,愛委屈,在家長面前我愛撒嬌,愛任性,愛大笑,在沒有人的時候只有自己的時候不愛說話,不愛東張西望,不愛嘻嘻哈哈,不愛走來走去,不愛放聲大哭,愛發(fā)呆,愛回憶,愛微笑,愛無聲哭啼,任眼淚流過那胖嘟嘟的臉龐,在只有我一人的時候,我看起來像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其實真正的我,只會在沒有人的時候出現(xiàn),我會把微笑留給別人,把悲傷留給自己,我很重情,我會因為一件小小的事就哭,我也愛憂郁,典型的憂郁女生。
    怎樣,這就是我,你想與我成為朋友嗎?
    我有許多愛好。但最讓我喜愛的還是看書。我喜愛閱讀,不單是它能教我許多知識,它還能我心情愉快,變的開朗活潑。一天,我在學校處的很不愉快,百般無厭地回到家。見到父母親,因為心情不好,而跟他們大吵一架。這時,心情落到了最地層,我躲在房間,無意中翻開一本逗你笑一笑的笑話書,書里又浮縣出我百看不厭的的笑話。不一會兒,我就被這本書逗笑了。我的心情仿佛又好了許多,回憶起剛才對父母親的不不對,真實慚愧不已呀!
    這就是我,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男孩。
    嗨!大家好,我叫陳勁陽,今年9月1日正好9歲。
    我有烏黑的頭發(fā),一雙小小的眼睛,雙眼皮,直直的眉毛。一張小嘴總愛說個不停,有一件小事,我就要說半天。我的身高1米40厘米,身材不胖也不瘦。
    我喜歡自己的名字,因為它有特殊的含義。“勁”字是:媽媽想讓我健康有力氣。陽的意義是:爸爸希望我每天心里都有陽光,有自信。
    我不但會跆拳道,而且還善于主持公道。有一次我看見一位大哥哥把崔伊彤絆倒了,他不但不道歉,還罵崔伊彤自己不小心??吹搅诉@種情景,我立馬沖上去,一腳就把大哥哥踢倒了。我嚴厲地說:“你還敢不敢欺負弱???”他說:“不敢了?!贝抟镣θ轁M面地走過來,說:“謝謝你!”我說:“不用客氣,朋友之間互相幫助是應該的?!?BR>    這就是我,一個堅強勇敢的帥小伙。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秋節(jié)介紹篇十五
    中秋的來歷月亮跟太陽是兄妹,它們每天遲早都按時值班。月亮有點嫉了,由于本人值班的時候自己只能露出半邊身子或一點點身子,而太陽呢?天天值班都可以氣質高昂露出全體身子,熱乎乎的展現(xiàn)自己的才干。月亮在每年的3或3天都不能把全身展示出來,就這樣,月亮匆匆的不值班了。
    玉皇大帝知道了這件事,就到月亮宮里請求月亮持續(xù)上班,月亮卻說你們這幫感恩戴德的壞家伙,我辛辛勞苦給你們值班,們只讓露一點點身子,然而,太陽每天值的班未,你們還讓它那么威風的露全身,天理何在啊!
    玉皇大帝許可月亮可以露出全身,但是,又把太陽封為世大天神,是月亮的上級。太陽不想讓月亮宏占自己露全身的威風,就去命令月亮當前不許露全身出來。月亮說為什么啊?這是三界主宰玉皇大帝讓露全身的,敢違背他的命令嗎?太陽不想再辯論了,就到王宮那說了一大堆讓月亮露全身的壞處。
    玉皇大帝下了一道圣旨不許讓月亮露全身,但月亮不能不值班,假如月亮不值班或值班時露出全身的.話就開斬。這樣殘暴的圣旨讓月亮收到了,這道詔書對月亮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而對太陽來說,這道圣旨讓它一跳高蹦十公里。
    月亮就是不遵旨意,就是不值班,太陽說要開斬,但是月亮依然不在乎,玉皇大帝恫嚇月亮說如果再不上班,可要真的開斬啦。月亮仍是假裝沒聞聲,玉皇大帝當然是不能殺月亮的,因為如果殺了月亮,人們就會進行對抗,這樣下去,人類就不會遵照玉皇大帝的旨意,就可能會造成三界大亂。
    玉皇大帝無可奈何,就讓月亮每天值班的時候露全身,但是太陽又纏著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只好把讓月亮在全年中的一天值班時露全身,但是這一天畢竟要定在哪一天呢?玉皇大帝就把這一天定在世間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人間到八月十五的時候,人們看見月亮圓了。就歡呼了起來啊哦,月亮又能露全身了。
    是,在八月十六那天晚,月亮又不圓了,八月十七的時候,月亮也不圓了,人類就知道每年只有一天月亮才圓。從此,人類就把八月十五這一天叫做中秋節(jié),并制造了一種像月亮一樣圓的厚餅,這種厚餅的旁邊夾著各種食品,餅面上刻著這種厚餅的生產(chǎn)廠家的名稱。人類就把這種厚餅叫做月餅,年年過中秋人們都養(yǎng)成了吃月餅的好習慣。就這樣,中秋節(jié)賞月、吃月餅的民族風俗就出生了,這就是中秋節(jié)的來歷。
    中秋節(jié)介紹篇十六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我國城鄉(xiāng)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lián)絡感情。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jié)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nóng)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jù)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據(jù)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tǒng)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肮饾{”,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巴嬖聵颉痹诜蜃訌R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jié)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nèi)外都點上燈燭??兿星飪和蛑星锱?。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瘕埵且苑Q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nóng)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jié)下雨,當?shù)厝藙t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nèi)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jié)介紹篇十七
    話說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有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為團圓節(jié)!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節(jié)都要舉行印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西瓜,月餅,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這些東西中,其中月餅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必須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都要一樣。
    在古代齊國,有一位丑女無鹽女,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在唐代中秋賞月,頗為盛行玩月。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少。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在南宋,明間從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在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活動。
    在中秋的活動可真豐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