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的制定應該是系統(tǒng)化和有條理的。在制定方案時,需要研究和借鑒已有的成功經驗和最佳實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和借鑒。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一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據(jù)學生學習的要求,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信”等詞的詞的義項;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shù)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1、導入:
(用多媒體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和《蘭亭集序》的圖片,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指引。)
用略帶神秘感的導語引起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好奇和重視:
“書法是最能體現(xiàn)中國文字美感的藝術。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部富有傳奇色彩的書法作品。它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它是所有熱愛書法的人心中的至寶,傳說它的真跡已經隨著唐太宗眠于地下,可是流傳下來的拓本也是人們心中的珍藏。它就是文質兼美的《蘭亭集序》?!?BR> 用多媒體展示王羲之的生平簡介以及后人對《蘭亭集序》的評價,讓學生簡單了解。
2、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與節(jié)奏,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
聽完錄音后,讓學生自由朗讀一遍,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
在誦讀之前提出學習要求,讓學生在自由誦讀的過程中標劃出重點字詞和知識難點,作為之后要解決的問題。在學生齊讀時教師作誦讀指導。
3、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在通過誦讀初步感知文意后,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
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
比如第一段中的“修、畢、咸、修,長、高、引、信”等重點實詞。學生在自主閱
讀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主體作用,而且在合作探究中嘗試自己總結文言文閱讀的規(guī)律。對于學生自己處理不了的難點,教師做重點指導。
4、落實文言文基礎知識
用多媒體展示課文中重點字詞,找學生回答問題,以此來落實文言文知識。
5、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學生自主解決了文言知識后,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內涵意義
進行探究。
問題一:在每一段中找出表達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
問題二:在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是什么讓作者的感情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呢?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讓學生在每一段中找出表達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jù)回答點撥各段大意。在明確文意的情況下,這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學生應該能總結出作者的感情是體現(xiàn)在“樂、痛、悲”這三個字上。但是,由于學生生活閱歷上的局限,他們很難理解作者在游樂的時候為什么會生出“悲痛”之感,這也是學生理解文意的難點。根據(jù)這個情況,就可以設計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討論探究,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要求學生結合文本思考,回答。
問題一:樂由何來?(天時地利人和“信可樂也”)
問題二:“痛”在何處?(生命短暫,世事無常)
問題三:由何轉悲?
根據(jù)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一、二兩個問題是對文本的分析,比較容易解決。問題三需要老師結合著學生的生活實際加以引導,通過生活中的已有的體驗去感受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的感慨。這三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思考討論中就理解了作者的情懷。
6、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問題:
結合自己的人生觀和生活體驗,說說你對人生的看法。
(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fā)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作者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7、總結全文,布置作業(yè)
最后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以練習題的形式來梳理
知識點,用多媒體展示。
1、請按下列要求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a、說詩的產生:(“一觴一詠”)
b、說詩集的由來:(“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c、說編集的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2、與“信可樂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b]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
3、下列各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c]
a、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譯:面對著歡樂的事,頃刻之間就成為過去的事。
b、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譯: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樣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看作一樣也是虛妄的。
c、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譯:人與人相交往,很快就度過一生。
d、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譯:后人看待我們今天的人,也要根據(jù)我們今天的人看待前人的情況。
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歸納文中的文言知識
(3)搜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二
1、了解課文內容,疏通文言文大意,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及作品地位,掌握必要的文言文知識。
2、學生通過批課文注解和朗讀讀文、合作交流這一過程,理清文章思路,體會作品中的情感變化。
3、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積極的人生觀,培養(yǎng)賞析經典美文的情感。
重點:體會作者和作品的情感變化。
難點:培養(yǎng)閱讀、鑒賞經典美文的能力。
朗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法、多媒體情景教學法。
(一)引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天下第一行書”說的是哪幅書法作品嗎?今天我就帶來了這幅作品的摹本。出示馮承素的摹本。實際上,蘭亭序是王羲之和眾多友人在山陰蘭亭聚會,宴席中大家要作詩,王羲之為詩集作序,由此有了這幅作品。因為這篇作品“文峰清閑,字字珠璣”,書法造詣極高,所以被推為“天下第一行書”,對后世在文學上、書法上都有深遠的影響。(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出示重要詞句,讓學生疏通文意。把不熟悉的詞的注解寫到原文下面。
“修”“期”“次”“致”
2、學生互相交流預習時收集到的蘭亭集序和王羲之的相關資料。
明確(多媒體展示):王羲之(3—361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樼鹋R沂(今山東臨沂)人,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三)深入研讀。
1、四個人為一小組,進行范讀,推舉一人朗讀。
思考:概括本文中作者的心情變化?
明確:樂、痛、悲(板書)。
2、小組討論:那么作者樂的由來、痛的原因、悲的源頭又分別是什么。
明確:(1)樂:良辰——暮春之初、修禊事業(yè)。
美景——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賞心——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樂事——引以為流觴曲水,列作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2)痛: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板書: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板書:所遇已陳)。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板書:無法抗拒)。
(3)悲: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板書:生死無常)。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板書:后人慨嘆今人之慨嘆)。
3、體悟本文思想感情。
(1)教師進一步明確:文章情感雖以“悲”作結,但是作者超越了人生無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讓我們從感傷背后,發(fā)現(xiàn)作者對短暫生命的珍惜,對人生、自然的熱愛和執(zhí)著。
(2)引導:悲哀不等于悲觀,《蘭亭集序》在憂生嘆世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惋惜。解讀它時,我們要從感傷的背后,發(fā)現(xiàn)作者對人生、自然之美的執(zhí)著和熱愛。正因為人生、自然是美麗的,有價值的,它們的消亡才讓人痛苦。
4、全班同學一起朗讀課文,注意指導朗讀,讀出情感。
(四)延伸作業(yè)。
1、王羲之蘭亭雅集圖介紹(出示ppt圖片)。
2、作業(yè):背誦全文或用書法寫一篇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三
三、選題設計。
“書圣”王羲之研究。
研究方法:
(3)查閱有關書法理論的論著。
(4)同學自行組合賞析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交換賞析體會。
(5)寫出賞析論文。
參讀書目:
(1)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編《世界之瑰寶民族之驕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書法》雜志。
(3)《啟功叢稿》,中華書局。
摘自《語文學習通訊》xx年8月。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四
1.學習作者敢于沖破時俗,否定當時流行的莊子“一死生,齊彭殤”觀點。
2.體味本文敘議結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實詞。
《學習重點》。
仔細揣摩本文景與情的關系。
《教學過程?》。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解決生、難字的讀音,能順利誦讀;
2.查注釋,疏通文意,掌握課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
3.了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體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寫作風格;
2.體味本文回環(huán)曲折地抒發(fā)感情的特點。
(二)問題探究。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瓷?,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yǎng)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huán)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tǒng)領,然后寫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為核心。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著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余,產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為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為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后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并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
5.本文的語言特色:
東晉文壇盛行駢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為主,駢散結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三)[能力訓練]。
1.選出下列詞語中加橫線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組:()。
b.激湍(tuan)形骸(hi)嗟(仰)悼感慨系(if)之。
c.蓬蒿(h則)管弦(d加)虛誕(dbo)趣舍萬殊。
d.悲夫(fo)鋒鏑(df)甕牖(…加)度長挈()大。
2.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b.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c.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軼麗。
d.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2)。
a.信可樂。
b.煙濤微茫信難求。
c.信義著于四海。
d.謂為信然。
(3)。
a.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b.鑄以為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d.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
(4)。
a.所以游目聘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b.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c.所以動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3.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變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
(1)選出有通假字的一項:()。
a.晤言一室之內。
b.雖趣舍萬殊。
c.死生亦大矣。
d.不能喻之于懷。
(2)下列句中加橫線字解釋有誤的項是:()。
a.夫人之相與與:結交。
b.曾不知老之將至曾:曾經。
c.向之所欣向:過去。
d.未嘗不臨文嗟掉臨:面對。
(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翻譯“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五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氣氣清??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敘議結合。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
相關資料。
(1)?文章作者之真?zhèn)巍?BR> (2)書法作者之真?zhèn)?。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00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晉書·王羲之傳》。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4.王羲之《蘭亭詩》(其三)及前人評點。
鐘惺:七賢胸中恐遜此原委。(《古詩歸》)?。
陳祚明:曠達之旨,射洪古詩中多此等語,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詩選》)?。
【延伸閱讀】。
仰視碧天際,俯瞰原水濱。
寂闊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六
1、認知目標:
能借助注釋掃清文字障礙并積累自己認為重要的詞語句子;能就本課的文言知識提出質疑,通過質疑解疑理解課文。
2、能力目標:
能就本課提出問題并在積極參與討論中解決問題。
3、情感目標:
通過討論和老師的引導能體會作者“積極追求,有所作為”的樂觀情感。
教學重點。
質疑解疑討論過程。
教學難點。
借序抒情的行文之巧,作者的感情定位。
教學設想。
1、利用南海教育信息網資源加大教學容量一課時完成。
2、布置學生課外搜集有關王羲之的信息幫助理解課文。
3、本文在字面上雖然難度不很大,但作者借序抒情的行文及抒發(fā)的人生感慨較虛,理解起來難度很大,故課堂上主要采用質疑、討論、教師引導的方式,必要時老師講解。
4、重視朗讀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工具。
電教設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與王羲之有關的信息。)。
1、配樂范讀:
要求學生注意聽清讀音、節(jié)奏、語氣。
2、配樂齊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語氣。
3、學生大聲自由朗讀。
(可能比較“散”)。
學生質疑。
學生解疑,學生不能解決的疑惑老師引導解決。
(起“聚”的作用)。
1、全文共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
(分別用六個字概括)。
明確:第一段:記敘蘭亭盛會。
第二段:抒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段:點明作序目的。
3、第三段作者“悲”什么?簡要說明理由。
明確:“痛”歡樂易逝,時光易逝?!氨焙笾暯?,猶不能喻之于懷。
1、這是一篇書序,文中有些話說明詩集的由來,有些話說明編集的目的,試一一指出并說說作者行文的巧妙之處。
明確:
“修禊事也”“群賢畢至”“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這些內容都是根據(jù)書序體裁的要求寫的,文章首尾圓合,自不用說,重要的是,作者善于借題發(fā)揮,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他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這與寫什么文體就要像什么文體,并借一種文體抒發(fā)感情或表達觀點的高考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六、堂上練習。
1、解釋下列多義詞: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下列句中加粗字與“夫人之相與”的“夫”用法相同的是()。
a、一夫不耕,或受之饑。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夫戰(zhàn),勇氣也。
d、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
3、下列各組中加粗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亦足以暢敘幽情/怡然自足。
b、引以為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c、或因寄所托/不如因善遇之。
d、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雖趣取萬殊。
4、下列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少長咸集(都)。
b、又有清流激湍(水)。
c、俯察品類之盛(品行的種類)。
d、曾不知老之將至(竟)。
5、下列句中加粗詞與“信可樂也”的“信”意義相同的是()。
a、欲信大義于天下。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半封京信半題詩。
七、作業(yè)布置。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七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課文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
二.朗讀課文。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xiàn)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五.課堂小結。
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六.課后練習。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八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三單元中的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蘭亭集序》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表達了他們的共同意志。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精警,以適應表現(xiàn)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作者的感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尤其是作者寄寓于其中的關于生命的深切感悟,對于后人更是有著啟迪人生的作用,《蘭亭集序》也因此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對于這樣的文章,我覺得有責任讓學生感受到文章中“美”與“思”的熏陶。
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簡述如下:
一、導入部分:由成語故事“東床快婿”引出王羲之,且初步介紹王羲之的性格特點:豁達、雅致,并介紹寫作背景。
二、課文探究部分:
1.“樂”的原因。
“樂”的原因直接從“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個要素來引導學生歸納。
再讓學生通過本文所選景物與《與陳伯之書》中景物的對比,了解作者的人格性情:素淡、雅致。
2.“痛”的解讀。
引導學生尋找作者因何由“樂”而生“痛”。一、由于個人內心變化,致使情隨事遷,物是人非,以前曾經快然自足的人與事,如今卻感到厭倦;二、樂景不常,盛事難再?!跋蛑馈鞭D眼灰飛煙滅,令人觸目傷懷;三、對生命流逝感到無奈和憂懼,“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3.悲者不悲。
明確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雖然“死生亦大矣”,但生就是生,生才能活出無限可能,而死卻是一切虛無,所以不能把二者等量齊觀。
三、總結。
對于生死問題,臧克家說:“有的人活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李清照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今天我們認識的王羲之也說:“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所以我們要努力做好“生”這件大事,莫要辜負了我們這美好而珍貴的生命!
課后反思。
對于這樣一篇藝術美與思想美并重的文章,針對我們班學生不愛學習,沒有目標,整天渾渾噩噩混日子的思想狀態(tài),我將講課重點更多的放在了對于思想的熏陶上,而文章駢散結合、簡潔清晰的語言則只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師素質方面。
這是我第一次教授這篇課文,在授課經驗上難免不足。但在課前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在與過去,聯(lián)想到古詩詞句,在適當?shù)臅r候“出口成章”。另外,我還能注重誦讀,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當然,課文的疏通講解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但我在講解本文中,不再像以往講解古文那樣逐字逐句地翻譯,而是由問題串講全文,讓學生在尋找答案的同時自行翻譯,遇到問題我再適當點撥。不過對于比較重要的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觴、詠、一、齊的用法)及特殊句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等,我在教學時也沒有放過,且對于課后習題中的實詞多義,也都以課件形式重點講解了,以讓學生加深印象,有意積累多義的實詞。
二、誦讀的`基本要求與方式。
《蘭亭集序》為背誦篇目,因此在課堂上多要求朗讀有助于學生形成對文章的記憶,且能更好地體會其駢散間行的語言形式,因此我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對于朗讀做了很多的安排,比如: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學生自讀等。誦讀也有不同的層次:從通順到流利到有感情;從初讀感知到細讀探究;從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從有所感觸到情感升華。
三、學生素質方面。
我所教授的班級是屬于層次比較低的一個班,學生基礎相對薄弱一些,但也能積極配合,認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問題。例如在提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屬于什么特殊句式時,學生能聯(lián)系自己學過的《荊軻刺秦王》中的“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回答出是定語后置句;在提問“如何讓生命不虛度”時,學生都能交流討論,并踴躍回答。
四、存在問題。
在《蘭亭集序》一課的教學中,我雖然能夠較好地完成課文的教學,但還是存在著幾點不足:
首先,備課不夠充分,雖然課前查閱了很多資料,但是由于準備時間倉促,很多沒能夠想起來,導致個別引導語句不夠深刻自然,稍顯生硬。
其次,學生齊讀過多,老師范讀、學生展示讀太少,沒能在朗讀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沒能讀出學生的真情實感。
第三,犯了新教師貪“多、全、細”的毛病,課堂容量太大,導致重點不突出,學生也不易消化。
最后,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未能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及時地點評,也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鼓勵。
總之,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基本完成了預想的任務,整體引導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注意以上幾點存在問題,能再放得開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九
應用目標——閱讀理解淺易文言《李牧》。
行為目標——正確面對生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理解目標——《蘭亭集序》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
應用目標——閱讀理解淺易文言《李牧》。
行為目標——正確面對生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難點重點。
文言知識積累。
預習:學生自主積累文學常識知識和字音字形知識。
學生誦讀課文。
預習理解文言知識點。
新授:
確定積累目標。
生詞——修禊事映帶流觴幽情引相與惠風游目騁懷信諸放浪形骸殊遇得喻興。
活用詞——賢少長帶盛觴游騁極欣修短盡大一齊一。
通假字——趣悟。
古今異義詞——其次斯文所以。
一詞多義——修期次致向得之與。
文言句式——省略判斷介詞結構后置定語后置。
學生研討并交流。
翻譯課文。
誦讀后,研討文章寫了修禊事的哪些內容,作者的情感有何變化?
作者表達了什么觀點,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學生研討回答交流:
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以及人物、壞境,集會的盛況,作者的感受和態(tài)度,作文目的。
情感變化:樂——痛——悲這是感情變化的線索,注意理解情感闡發(fā)的原因。
作者的觀點: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情感——死生亦大矣,不能虛度光陰。
思考探究。
學生研討交流。
教學評價。
學生總結收獲。
1、文言知識。
2、作者的觀點。
3、如何面對生活——抓住現(xiàn)在,務實進取。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十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有很大的作用。在這樣一種新的形勢之下,如何有效地開展文言文教學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以前備課時,我主要考慮的是教給學生文言的知識,重在理解文章的內容。可是如果所有的文章都這樣教學,那不是違反新課標的要求了嗎?更何況只強調“言”的部分,而忽視“文”的部分,總還是有缺陷的。進一步想,我的教學思路是不是也需要調整一下,變老師認為要教的為學生需要的。所以這次備課之前,我想知道學生需要什么。通過和學生交流,學生說最想一學完這篇課文就能把它背誦出來,因為它是高考必備篇目。于是我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四步誦讀法”:一、全班齊讀,讀準字音;二、個別代表讀,讀準句讀(老師先把文段的標點刪除再讓學生讀);三、自由讀,讀出情感;四、誦讀,品味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每一遍朗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可以說,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一把重要的鑰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鑰匙。學生在誦讀中就能夠有所感知,就能夠增加積累,就能夠形成語感。當然,這節(jié)課還有很多缺憾,其中之一就是對作者“悲”的情感,對生命的感悟理解不夠,沒有深入展開。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學中,我應該還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最終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文言文。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十一
了解序文的特點,體會文章精練優(yōu)美、自然清新的語言。
疏通課文,理清思路,歸納、積累文言字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故事,以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東晉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間別苑吟詩作賦。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著幾分醉意,自告奮勇地要求為眾人的詩集作序。在眾人熱烈簇擁下,只見他拿起鼠須筆,飽沾濃墨,在蠶絲紙上暢意揮毫,人群中不時傳來嘖嘖的贊嘆聲。待到作品出爐,此人便把毛筆一撇一擲,癱坐在旁邊的一個藤椅上,打起呼嚕來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覺得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再次書寫,卻發(fā)覺都不如第一篇來的好,不禁長嘆。
這是又是一個神來之筆的傳說,當然,如果當事人沒有扎實的文學祭奠也是無法醉中寫佳作的。
這個稀里糊涂寫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無意之作,就是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二、整體感知
1、全班齊讀,圈出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讀后糾正個別字音)
2、快速瀏覽全文,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的字眼。
(樂——痛——悲)
三、文本研習
(在學生回答的同時解決部分字詞問題)
1、自讀第一段,思考:蘭亭聚會,俯仰之間,樂在何處?
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良辰)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美景)
#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這里的景色呢?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天氣好,風景好,難道心情就一定會好嗎?如果宋江帶領梁山好漢跑到蘭亭對王羲之說:“小王啊,我們一起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樣王羲之的心情還好嗎?當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這才有了共同話題,氣氛很好,所以開心。
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足以暢敘幽情;(樂事)
#“流觴曲水”:是選擇一風雅靜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邊,一人置盛滿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順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飲之,再乘微醉或嘯呤或援翰,作出詩來。
當時,王羲之與當朝名士41人于會稽山陰蘭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詩,當真是不亦樂乎!詩篇薈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筆走龍蛇為之作序,這就是這篇《蘭亭集序》的由來。
仰觀,俯察,
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賞心)
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在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備了,難怪作者會如此開心。
2、分享作者快樂的心境——女生齊讀第一段。
3、常言道: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作者的這種快樂并沒有持續(xù)很久,不一會兒,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針對這個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發(fā)起一場關于《蘭亭》真?zhèn)螁栴}大討論。他認為字體、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為悲痛,悲得太沒道理了。
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四人小組,讀,商討)
(先叫學生翻譯,問:你認為這句話是在講什么呢?)
如:
1)“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人生真是短暫啊,一抬頭,一低頭,這輩子就這樣過去了。這是悲。古人也有很多描寫人生短暫的句子,比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BR> 2)“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BR> 這里寫的是盡管每個人的愛好不同,寧靜與躁動不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當大家遇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感到快樂自足,但一味的享受而忽視時間的存在,卻沒發(fā)現(xiàn)時間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應過來時,也許早已經是兩鬢斑白的老朽之人了。這也是悲。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等到歡喜變成厭倦,人事變遷,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這個世界的變化。這還是悲。
4)“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BR> 有哪些值得高興的事?比如文章開頭就說了,天時、地利、人和,心情無比暢快。但是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樂事,轉瞬之間,就成為過眼煙云,時間的流逝始終讓人覺得不痛快。
5)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6)“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BR> 每每看到前人寫的關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沒來由地覺得前人的觀點、看法和自己相差無幾,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來對待。
7)“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BR> 所以作者說,把死和生,長壽和短命看成是一樣的,這種觀點是十分荒謬的,沒有根據(jù)的。后人看我們就像我們看過去一樣,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當我們自我觀照,自我審視的時候,往往無法判斷自己的這種生存狀態(tài)究竟好還是不好。
引入資料: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當時的統(tǒng)治非常嚴酷,而且朝代更替頻繁,朝不保夕。對生命常常有恐懼之感。而且因為朝代更迭,禮樂崩壞,文人們常常用一些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謂“一死生”“齊彭殤”。
他們崇尚老莊,老莊思想是怎么樣的?老子,提倡小國寡民,無為而治,我樂我的,你哭你的,誰也管不著誰。莊子,逍遙油,我忽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間苦樂與悲喜,只要自己覺得逍遙自在就可以了。這是一中十分虛無的人生觀。
這和悲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當時文人的生活太消極、太虛無了,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舉例:時人評價毛澤東)時人無法體察自我,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這也是一大悲!
8)“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這里交代了寫作目的,想著后世的讀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類似的感傷。
小結:
通過剛才同學們的討論結果,大部分同學都不認同郭沫若的看法,同學們認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據(jù)的。作者或感慨人生短暫、時光易逝,或悲嘆人生無常,死生大事,不得變更,乃至時人活在“當局者迷”的狀態(tài)之中,因此覺得十分悲痛。而這個痛與極樂的連貫性與合理性,同學們在課后仍可以繼續(xù)探討。
(看來同學都很厲害,都能和大師級叫板,爭一日之長短)
4、事實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一直在死生這件事上糾纏不清。他寫人生無常、生命短暫,寫“當局者迷”,批判了當時消極無為、一死生、齊彭殤的人生觀。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或:它的反面應該是一種怎樣的人生觀?)
明:作者批判了時人的人生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視之。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當積極用世,“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四、課堂總結
1、我們已經知道王羲之的觀點是人生在世,當積極入世,實現(xiàn)抱負。你們怎么看?(機動環(huán)節(jié))
2、總結: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既而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fā)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時人的虛無、消極,溝通古今,水到渠成。果然是一篇難得的大作。
3、讓我們再次朗誦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間洋溢著的情感。
五、作業(yè)
歸納重要的文言虛詞“之”的用法。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十二
一、熟讀成誦,進行直覺思維訓練。
二、理解、分析本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體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思辨思維的運行,進行思維訓練。
三、聯(lián)系歷代文人墨客有關“死生”的名句,探究文中王羲之的“死生觀”及其所提倡的精神境界帶給我們的啟發(fā),體悟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的形成,進行思維訓練。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十三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有很大的作用。在這樣一種新的形勢之下,如何有效地開展文言文教學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以前備課時,我主要考慮的是教給學生文言的知識,重在理解文章的內容。可是如果所有的文章都這樣教學,那不是違反新課標的要求了嗎?更何況只強調“言”的部分,而忽視“文”的部分,總還是有缺陷的。進一步想,我的教學思路是不是也需要調整一下,變老師認為要教的為學生需要的。所以這次備課之前,我想知道學生需要什么。通過和學生交流,學生說最想一學完這篇課文就能把它背誦出來,因為它是高考必備篇目。于是我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四步誦讀法”:一、全班齊讀,讀準字音;二、個別代表讀,讀準句讀(老師先把文段的標點刪除再讓學生讀);三、自由讀,讀出情感;四、誦讀,品味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每一遍朗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可以說,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一把重要的鑰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鑰匙。學生在誦讀中就能夠有所感知,就能夠增加積累,就能夠形成語感。當然,這節(jié)課還有很多缺憾,其中之一就是對作者“悲”的情感,對生命的感悟理解不夠,沒有深入展開。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學中,我應該還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最終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文言文。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十四
永和九年的干支年。
【暮春】。
春季的最后一個月。暮,晚。
【蘭序】。
在紹興西南,其地名蘭渚,渚中有蘭亭。
【修禊】。
一種消除不祥的祭禮。古代風俗,農歷三月三,臨水而祭,以祓除不祥,稱為“修禊”。
【畢、咸】。
副詞,都。
【修】。
長,高。
【激湍】。
流勢大,流速急的.水。
【映帶】。
映襯并像帶子般環(huán)繞。
【流觴】。
把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流,任其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而飲之。觴,酒杯。
【曲水】。
引水環(huán)曲為渠,以流酒杯。
【次】。
處所,地方,指水邊。
【絲竹管弦】。
都是樂器。簫笛用竹制成,是管樂器。琴瑟用弦制成,是弦樂器。
【盛】。
多,這里有“熱鬧”的意思。
【惠風】。
讓人受惠的風,微風。
【品類】。
指自然萬物。
【所以】。
這里是“用來”之意。
【騁】。
奔馳,這里為“舒展”之意。
【極】。
極盡,盡情。
【信】。
確實,真。
【夫】。
助詞,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相與】。
相聚。
【俯仰】。
一指社會人和事的應酬進退周旋;一說低頭抬頭,形容時間短暫。此處取前一個意思為佳。
【取諸】。
從……中取得。
【因】。
依,隨著。
【所托】。
所寄者。
【放浪】。
放縱,無拘無束。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十五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序的特點,理解并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字詞及句式,背誦全文。
2、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理解文章所蘊含的哲理。
過程與方法:通過啟發(fā)引導、合作探究,理解文中的字詞以及哲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蘊含的哲理。
探討法、講解法、練習法
多媒體輔助
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二、新課教學
(一)走進作者,感受書法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官至右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wèi)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鐘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于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他的書法圓轉凝重,創(chuàng)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最能體現(xiàn)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就是書法,其書法遒勁有力,入木三分,被稱之為“飄如浮云,矯若驚龍”。代表作《蘭亭集序》(幻燈片顯示書法作品),其中二十個“之”風神各異,充滿生命的靈動(幻燈片顯示《蘭亭集序》書法作品及二十個“之”字)。
(二)題目解讀
1、文體常識
“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
這類文章,按內容分別書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不多見;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2、寫作緣由
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王羲之、謝安、孫綽等人就在此集會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當時與會者共有42人,飲酒賦詩一共寫下了37首詩,后來王羲之將這些詩匯集成冊,并寫了一篇序文,這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三)疏通文句,突破重點
1、檢查預習
挑生回答生字注音
2、課文研讀,疏通文意
(1)疏通第一、二自然段。
分別解釋重點字詞和句式以及翻譯。明確:
1、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狀語后置
2、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定語后置
3、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省略句
4、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后置
重點講解涉及到的文化常識。
問: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這是怎樣的一個集會?
時間:暮春之初;
地點:蘭亭;
事由:修禊事;
人物: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環(huán)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活動: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2)疏通第三自然段。
分別解釋重點字詞和句式以及翻譯。
明確:
1、悟,通“晤”,面對面;趣,通“取”。
2、引用:不知老之將至:不知道老年將要到來。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BR> 3、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判斷句。
(3)疏通第四自然段。
分別解釋重點字詞和句式以及翻譯。
明確:
1、固知一死生為虛誕一:數(shù)詞活用為意動,看做一樣。齊彭殤為妄作齊:形容詞用動詞,看作相等。
2、不能喻之于懷狀語后置,亦將有感于斯文狀語后置,找出本段中表達作者感情的詞。悲
3、理清文章思路。作者的情感變化是由樂到痛最后歸于悲。
三、課堂小結
王羲之的書法千古獨步,與他的書法交相輝映的,還有其浸潤人心的文字。今天我們初步感受了《蘭亭集序》的魅力,要積累其中的一些文言現(xiàn)象,下一節(jié)繼續(xù)感受王羲之清新的文字背后那痛徹心扉的呼喊。
四、課后作業(yè)
積累本課中的四字成語。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大家參加過同學聚會嗎?心情如何?
二、文本探究
(一)情感初探
1、蘭亭聚會,俯仰之間,“樂”在何處?
明確:聚會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人賢這是一樂;而聚會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謂辰良,是為二樂;聚會之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可謂景美,是為三樂;“引以為流觴曲水,”此乃事趣,是為四樂;宴會之中“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謂情真,是為五樂;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可謂極視聽之娛,是為六樂。
2、第三段中,作者表現(xiàn)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明確:人生短暫,世事無常,往事不再,生死難測。
補充說明:《全晉文》所收王羲之的雜帖,有四十多通都使用了“痛哉”、“悲夫”語義的詞匯。令王羲之痛心疾首的是中年喪子,玄之、官奴先后夭折。其次是他的周嫂亡故,王羲之6歲時,父親下落不明,他在“母兄鞠育”中長大。其嫂為汝南名族周嵩的女兒,非常賢惠,待王羲之甚好。永和年間周嫂病死,王羲之多次寫道:“痛徹心肝,當奈何奈何!”面對親人的生死訣別,沒有人能灑脫,雖阮籍猶不能,況羲之乎?(面對那種摧心斷骨的悲痛,他怎么相信生與死、長壽和夭折是一樣呢?)。
3、第四段中俯仰古今,其“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作者悲什么?
文中的“痛”是說王羲之自己,“悲”是說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看今人,與今人看古人一樣,程度上更深一層。王羲之將一人一時之悲引申到千古同悲,程度更深。
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十分動蕩的年代,士大夫逃避現(xiàn)實,不務實際,要么談玄說道,要么歸隱山林,及時行樂,認為生與死是一樣的,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
(二)深度探究
1、后兩段彌漫著傷感的情緒,很消極,作者很悲觀。你是否贊成這個結論,請?zhí)岢鲆罁?jù)。
明確:悲不是悲苦、悲痛,而是悲嘆。歷史上對生命對人生有思考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
表面上的消極隱藏著對生命的留戀。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明確:
(1)晉尚清談,當時士大夫無不從風而靡,剽竊老莊唾余(喻別人一些零星言論或意見),漠然無情,外其形骸,以仁義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為桎梏,遂致風俗頹弊,國步(國運)敗移。右軍有心人也,雖欲力肆抵排,而狂瀾難挽,不得不于勝會之時,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傷懷,而長歌當哭,以為感動。(〔清〕林云銘《古文析義》)
(2)玩此文中段,因樂極生悲,感生死事大,見不可不隨時行樂之意,乃曠達一流?;蛞杂臆姺前焉揽床黄疲瑸楫敃r清談誤國者箴??磥砦闹性瓱o此意,就文論文,不必深求。(〔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
重點:“死生亦大矣”這是文章中心,言下之意是生、死是大事,要正確地認識死與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東晉是政治極為嚴酷的時代,殺伐嚴重,社會十分動蕩,因此有人談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時行樂),總之,要用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3、作者在文章結尾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弊x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明確:對待生死(生命)的態(tài)度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古今中外的哲人對此都做出了探索。
三、課堂小結
王羲之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大發(fā)感慨,但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既然“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就應該追求真正的人生之樂,這人生之樂便是開頭的蘭亭雅集,那是形象化的表現(xiàn)。也正因此,作者倍加珍惜,“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期在混濁的人世間留下會稽山的一葉蒼翠,在混濁的人生長河中濺起蘭亭曲水的一脈清波,真正實現(xiàn)“詩意地棲居”。
四、課后作業(yè)
以《羲之,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篇不少于400字的隨筆。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十六
1.引導學生體認文章清新俊雅的風格。
2.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所表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
3.適當講解文章中關于世文創(chuàng)作的心理動力及涉及的文學的永恒主題等理論問題。
4.適當介紹關于《蘭亭集序》的爭論——中國書法史上的最大公案。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一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據(jù)學生學習的要求,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信”等詞的詞的義項;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shù)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1、導入:
(用多媒體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和《蘭亭集序》的圖片,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指引。)
用略帶神秘感的導語引起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好奇和重視:
“書法是最能體現(xiàn)中國文字美感的藝術。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部富有傳奇色彩的書法作品。它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它是所有熱愛書法的人心中的至寶,傳說它的真跡已經隨著唐太宗眠于地下,可是流傳下來的拓本也是人們心中的珍藏。它就是文質兼美的《蘭亭集序》?!?BR> 用多媒體展示王羲之的生平簡介以及后人對《蘭亭集序》的評價,讓學生簡單了解。
2、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與節(jié)奏,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
聽完錄音后,讓學生自由朗讀一遍,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
在誦讀之前提出學習要求,讓學生在自由誦讀的過程中標劃出重點字詞和知識難點,作為之后要解決的問題。在學生齊讀時教師作誦讀指導。
3、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在通過誦讀初步感知文意后,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
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
比如第一段中的“修、畢、咸、修,長、高、引、信”等重點實詞。學生在自主閱
讀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主體作用,而且在合作探究中嘗試自己總結文言文閱讀的規(guī)律。對于學生自己處理不了的難點,教師做重點指導。
4、落實文言文基礎知識
用多媒體展示課文中重點字詞,找學生回答問題,以此來落實文言文知識。
5、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學生自主解決了文言知識后,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內涵意義
進行探究。
問題一:在每一段中找出表達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
問題二:在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是什么讓作者的感情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呢?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讓學生在每一段中找出表達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jù)回答點撥各段大意。在明確文意的情況下,這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學生應該能總結出作者的感情是體現(xiàn)在“樂、痛、悲”這三個字上。但是,由于學生生活閱歷上的局限,他們很難理解作者在游樂的時候為什么會生出“悲痛”之感,這也是學生理解文意的難點。根據(jù)這個情況,就可以設計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討論探究,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要求學生結合文本思考,回答。
問題一:樂由何來?(天時地利人和“信可樂也”)
問題二:“痛”在何處?(生命短暫,世事無常)
問題三:由何轉悲?
根據(jù)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一、二兩個問題是對文本的分析,比較容易解決。問題三需要老師結合著學生的生活實際加以引導,通過生活中的已有的體驗去感受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的感慨。這三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思考討論中就理解了作者的情懷。
6、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問題:
結合自己的人生觀和生活體驗,說說你對人生的看法。
(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fā)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作者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7、總結全文,布置作業(yè)
最后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以練習題的形式來梳理
知識點,用多媒體展示。
1、請按下列要求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a、說詩的產生:(“一觴一詠”)
b、說詩集的由來:(“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c、說編集的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2、與“信可樂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b]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
3、下列各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c]
a、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譯:面對著歡樂的事,頃刻之間就成為過去的事。
b、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譯: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樣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看作一樣也是虛妄的。
c、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譯:人與人相交往,很快就度過一生。
d、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譯:后人看待我們今天的人,也要根據(jù)我們今天的人看待前人的情況。
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歸納文中的文言知識
(3)搜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二
1、了解課文內容,疏通文言文大意,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及作品地位,掌握必要的文言文知識。
2、學生通過批課文注解和朗讀讀文、合作交流這一過程,理清文章思路,體會作品中的情感變化。
3、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積極的人生觀,培養(yǎng)賞析經典美文的情感。
重點:體會作者和作品的情感變化。
難點:培養(yǎng)閱讀、鑒賞經典美文的能力。
朗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法、多媒體情景教學法。
(一)引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天下第一行書”說的是哪幅書法作品嗎?今天我就帶來了這幅作品的摹本。出示馮承素的摹本。實際上,蘭亭序是王羲之和眾多友人在山陰蘭亭聚會,宴席中大家要作詩,王羲之為詩集作序,由此有了這幅作品。因為這篇作品“文峰清閑,字字珠璣”,書法造詣極高,所以被推為“天下第一行書”,對后世在文學上、書法上都有深遠的影響。(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出示重要詞句,讓學生疏通文意。把不熟悉的詞的注解寫到原文下面。
“修”“期”“次”“致”
2、學生互相交流預習時收集到的蘭亭集序和王羲之的相關資料。
明確(多媒體展示):王羲之(3—361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樼鹋R沂(今山東臨沂)人,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三)深入研讀。
1、四個人為一小組,進行范讀,推舉一人朗讀。
思考:概括本文中作者的心情變化?
明確:樂、痛、悲(板書)。
2、小組討論:那么作者樂的由來、痛的原因、悲的源頭又分別是什么。
明確:(1)樂:良辰——暮春之初、修禊事業(yè)。
美景——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賞心——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樂事——引以為流觴曲水,列作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2)痛: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板書: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板書:所遇已陳)。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板書:無法抗拒)。
(3)悲: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板書:生死無常)。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板書:后人慨嘆今人之慨嘆)。
3、體悟本文思想感情。
(1)教師進一步明確:文章情感雖以“悲”作結,但是作者超越了人生無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讓我們從感傷背后,發(fā)現(xiàn)作者對短暫生命的珍惜,對人生、自然的熱愛和執(zhí)著。
(2)引導:悲哀不等于悲觀,《蘭亭集序》在憂生嘆世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惋惜。解讀它時,我們要從感傷的背后,發(fā)現(xiàn)作者對人生、自然之美的執(zhí)著和熱愛。正因為人生、自然是美麗的,有價值的,它們的消亡才讓人痛苦。
4、全班同學一起朗讀課文,注意指導朗讀,讀出情感。
(四)延伸作業(yè)。
1、王羲之蘭亭雅集圖介紹(出示ppt圖片)。
2、作業(yè):背誦全文或用書法寫一篇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三
三、選題設計。
“書圣”王羲之研究。
研究方法:
(3)查閱有關書法理論的論著。
(4)同學自行組合賞析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交換賞析體會。
(5)寫出賞析論文。
參讀書目:
(1)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編《世界之瑰寶民族之驕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書法》雜志。
(3)《啟功叢稿》,中華書局。
摘自《語文學習通訊》xx年8月。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四
1.學習作者敢于沖破時俗,否定當時流行的莊子“一死生,齊彭殤”觀點。
2.體味本文敘議結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實詞。
《學習重點》。
仔細揣摩本文景與情的關系。
《教學過程?》。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解決生、難字的讀音,能順利誦讀;
2.查注釋,疏通文意,掌握課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
3.了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體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寫作風格;
2.體味本文回環(huán)曲折地抒發(fā)感情的特點。
(二)問題探究。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瓷?,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yǎng)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huán)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tǒng)領,然后寫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為核心。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著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余,產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為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為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后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并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
5.本文的語言特色:
東晉文壇盛行駢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為主,駢散結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三)[能力訓練]。
1.選出下列詞語中加橫線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組:()。
b.激湍(tuan)形骸(hi)嗟(仰)悼感慨系(if)之。
c.蓬蒿(h則)管弦(d加)虛誕(dbo)趣舍萬殊。
d.悲夫(fo)鋒鏑(df)甕牖(…加)度長挈()大。
2.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b.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c.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軼麗。
d.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2)。
a.信可樂。
b.煙濤微茫信難求。
c.信義著于四海。
d.謂為信然。
(3)。
a.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b.鑄以為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d.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
(4)。
a.所以游目聘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b.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c.所以動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3.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變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
(1)選出有通假字的一項:()。
a.晤言一室之內。
b.雖趣舍萬殊。
c.死生亦大矣。
d.不能喻之于懷。
(2)下列句中加橫線字解釋有誤的項是:()。
a.夫人之相與與:結交。
b.曾不知老之將至曾:曾經。
c.向之所欣向:過去。
d.未嘗不臨文嗟掉臨:面對。
(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翻譯“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五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氣氣清??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敘議結合。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
相關資料。
(1)?文章作者之真?zhèn)巍?BR> (2)書法作者之真?zhèn)?。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00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晉書·王羲之傳》。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4.王羲之《蘭亭詩》(其三)及前人評點。
鐘惺:七賢胸中恐遜此原委。(《古詩歸》)?。
陳祚明:曠達之旨,射洪古詩中多此等語,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詩選》)?。
【延伸閱讀】。
仰視碧天際,俯瞰原水濱。
寂闊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六
1、認知目標:
能借助注釋掃清文字障礙并積累自己認為重要的詞語句子;能就本課的文言知識提出質疑,通過質疑解疑理解課文。
2、能力目標:
能就本課提出問題并在積極參與討論中解決問題。
3、情感目標:
通過討論和老師的引導能體會作者“積極追求,有所作為”的樂觀情感。
教學重點。
質疑解疑討論過程。
教學難點。
借序抒情的行文之巧,作者的感情定位。
教學設想。
1、利用南海教育信息網資源加大教學容量一課時完成。
2、布置學生課外搜集有關王羲之的信息幫助理解課文。
3、本文在字面上雖然難度不很大,但作者借序抒情的行文及抒發(fā)的人生感慨較虛,理解起來難度很大,故課堂上主要采用質疑、討論、教師引導的方式,必要時老師講解。
4、重視朗讀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工具。
電教設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與王羲之有關的信息。)。
1、配樂范讀:
要求學生注意聽清讀音、節(jié)奏、語氣。
2、配樂齊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語氣。
3、學生大聲自由朗讀。
(可能比較“散”)。
學生質疑。
學生解疑,學生不能解決的疑惑老師引導解決。
(起“聚”的作用)。
1、全文共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
(分別用六個字概括)。
明確:第一段:記敘蘭亭盛會。
第二段:抒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段:點明作序目的。
3、第三段作者“悲”什么?簡要說明理由。
明確:“痛”歡樂易逝,時光易逝?!氨焙笾暯?,猶不能喻之于懷。
1、這是一篇書序,文中有些話說明詩集的由來,有些話說明編集的目的,試一一指出并說說作者行文的巧妙之處。
明確:
“修禊事也”“群賢畢至”“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這些內容都是根據(jù)書序體裁的要求寫的,文章首尾圓合,自不用說,重要的是,作者善于借題發(fā)揮,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他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這與寫什么文體就要像什么文體,并借一種文體抒發(fā)感情或表達觀點的高考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六、堂上練習。
1、解釋下列多義詞: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下列句中加粗字與“夫人之相與”的“夫”用法相同的是()。
a、一夫不耕,或受之饑。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夫戰(zhàn),勇氣也。
d、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
3、下列各組中加粗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亦足以暢敘幽情/怡然自足。
b、引以為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c、或因寄所托/不如因善遇之。
d、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雖趣取萬殊。
4、下列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少長咸集(都)。
b、又有清流激湍(水)。
c、俯察品類之盛(品行的種類)。
d、曾不知老之將至(竟)。
5、下列句中加粗詞與“信可樂也”的“信”意義相同的是()。
a、欲信大義于天下。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半封京信半題詩。
七、作業(yè)布置。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七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課文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
二.朗讀課文。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xiàn)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五.課堂小結。
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六.課后練習。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八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三單元中的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蘭亭集序》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表達了他們的共同意志。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精警,以適應表現(xiàn)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作者的感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尤其是作者寄寓于其中的關于生命的深切感悟,對于后人更是有著啟迪人生的作用,《蘭亭集序》也因此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對于這樣的文章,我覺得有責任讓學生感受到文章中“美”與“思”的熏陶。
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簡述如下:
一、導入部分:由成語故事“東床快婿”引出王羲之,且初步介紹王羲之的性格特點:豁達、雅致,并介紹寫作背景。
二、課文探究部分:
1.“樂”的原因。
“樂”的原因直接從“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個要素來引導學生歸納。
再讓學生通過本文所選景物與《與陳伯之書》中景物的對比,了解作者的人格性情:素淡、雅致。
2.“痛”的解讀。
引導學生尋找作者因何由“樂”而生“痛”。一、由于個人內心變化,致使情隨事遷,物是人非,以前曾經快然自足的人與事,如今卻感到厭倦;二、樂景不常,盛事難再?!跋蛑馈鞭D眼灰飛煙滅,令人觸目傷懷;三、對生命流逝感到無奈和憂懼,“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3.悲者不悲。
明確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雖然“死生亦大矣”,但生就是生,生才能活出無限可能,而死卻是一切虛無,所以不能把二者等量齊觀。
三、總結。
對于生死問題,臧克家說:“有的人活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李清照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今天我們認識的王羲之也說:“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所以我們要努力做好“生”這件大事,莫要辜負了我們這美好而珍貴的生命!
課后反思。
對于這樣一篇藝術美與思想美并重的文章,針對我們班學生不愛學習,沒有目標,整天渾渾噩噩混日子的思想狀態(tài),我將講課重點更多的放在了對于思想的熏陶上,而文章駢散結合、簡潔清晰的語言則只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師素質方面。
這是我第一次教授這篇課文,在授課經驗上難免不足。但在課前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在與過去,聯(lián)想到古詩詞句,在適當?shù)臅r候“出口成章”。另外,我還能注重誦讀,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當然,課文的疏通講解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但我在講解本文中,不再像以往講解古文那樣逐字逐句地翻譯,而是由問題串講全文,讓學生在尋找答案的同時自行翻譯,遇到問題我再適當點撥。不過對于比較重要的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觴、詠、一、齊的用法)及特殊句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等,我在教學時也沒有放過,且對于課后習題中的實詞多義,也都以課件形式重點講解了,以讓學生加深印象,有意積累多義的實詞。
二、誦讀的`基本要求與方式。
《蘭亭集序》為背誦篇目,因此在課堂上多要求朗讀有助于學生形成對文章的記憶,且能更好地體會其駢散間行的語言形式,因此我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對于朗讀做了很多的安排,比如: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學生自讀等。誦讀也有不同的層次:從通順到流利到有感情;從初讀感知到細讀探究;從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從有所感觸到情感升華。
三、學生素質方面。
我所教授的班級是屬于層次比較低的一個班,學生基礎相對薄弱一些,但也能積極配合,認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問題。例如在提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屬于什么特殊句式時,學生能聯(lián)系自己學過的《荊軻刺秦王》中的“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回答出是定語后置句;在提問“如何讓生命不虛度”時,學生都能交流討論,并踴躍回答。
四、存在問題。
在《蘭亭集序》一課的教學中,我雖然能夠較好地完成課文的教學,但還是存在著幾點不足:
首先,備課不夠充分,雖然課前查閱了很多資料,但是由于準備時間倉促,很多沒能夠想起來,導致個別引導語句不夠深刻自然,稍顯生硬。
其次,學生齊讀過多,老師范讀、學生展示讀太少,沒能在朗讀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沒能讀出學生的真情實感。
第三,犯了新教師貪“多、全、細”的毛病,課堂容量太大,導致重點不突出,學生也不易消化。
最后,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未能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及時地點評,也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鼓勵。
總之,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基本完成了預想的任務,整體引導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注意以上幾點存在問題,能再放得開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九
應用目標——閱讀理解淺易文言《李牧》。
行為目標——正確面對生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理解目標——《蘭亭集序》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
應用目標——閱讀理解淺易文言《李牧》。
行為目標——正確面對生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難點重點。
文言知識積累。
預習:學生自主積累文學常識知識和字音字形知識。
學生誦讀課文。
預習理解文言知識點。
新授:
確定積累目標。
生詞——修禊事映帶流觴幽情引相與惠風游目騁懷信諸放浪形骸殊遇得喻興。
活用詞——賢少長帶盛觴游騁極欣修短盡大一齊一。
通假字——趣悟。
古今異義詞——其次斯文所以。
一詞多義——修期次致向得之與。
文言句式——省略判斷介詞結構后置定語后置。
學生研討并交流。
翻譯課文。
誦讀后,研討文章寫了修禊事的哪些內容,作者的情感有何變化?
作者表達了什么觀點,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學生研討回答交流:
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以及人物、壞境,集會的盛況,作者的感受和態(tài)度,作文目的。
情感變化:樂——痛——悲這是感情變化的線索,注意理解情感闡發(fā)的原因。
作者的觀點: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情感——死生亦大矣,不能虛度光陰。
思考探究。
學生研討交流。
教學評價。
學生總結收獲。
1、文言知識。
2、作者的觀點。
3、如何面對生活——抓住現(xiàn)在,務實進取。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十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有很大的作用。在這樣一種新的形勢之下,如何有效地開展文言文教學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以前備課時,我主要考慮的是教給學生文言的知識,重在理解文章的內容。可是如果所有的文章都這樣教學,那不是違反新課標的要求了嗎?更何況只強調“言”的部分,而忽視“文”的部分,總還是有缺陷的。進一步想,我的教學思路是不是也需要調整一下,變老師認為要教的為學生需要的。所以這次備課之前,我想知道學生需要什么。通過和學生交流,學生說最想一學完這篇課文就能把它背誦出來,因為它是高考必備篇目。于是我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四步誦讀法”:一、全班齊讀,讀準字音;二、個別代表讀,讀準句讀(老師先把文段的標點刪除再讓學生讀);三、自由讀,讀出情感;四、誦讀,品味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每一遍朗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可以說,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一把重要的鑰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鑰匙。學生在誦讀中就能夠有所感知,就能夠增加積累,就能夠形成語感。當然,這節(jié)課還有很多缺憾,其中之一就是對作者“悲”的情感,對生命的感悟理解不夠,沒有深入展開。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學中,我應該還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最終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文言文。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十一
了解序文的特點,體會文章精練優(yōu)美、自然清新的語言。
疏通課文,理清思路,歸納、積累文言字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故事,以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東晉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間別苑吟詩作賦。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著幾分醉意,自告奮勇地要求為眾人的詩集作序。在眾人熱烈簇擁下,只見他拿起鼠須筆,飽沾濃墨,在蠶絲紙上暢意揮毫,人群中不時傳來嘖嘖的贊嘆聲。待到作品出爐,此人便把毛筆一撇一擲,癱坐在旁邊的一個藤椅上,打起呼嚕來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覺得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再次書寫,卻發(fā)覺都不如第一篇來的好,不禁長嘆。
這是又是一個神來之筆的傳說,當然,如果當事人沒有扎實的文學祭奠也是無法醉中寫佳作的。
這個稀里糊涂寫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無意之作,就是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二、整體感知
1、全班齊讀,圈出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讀后糾正個別字音)
2、快速瀏覽全文,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的字眼。
(樂——痛——悲)
三、文本研習
(在學生回答的同時解決部分字詞問題)
1、自讀第一段,思考:蘭亭聚會,俯仰之間,樂在何處?
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良辰)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美景)
#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這里的景色呢?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天氣好,風景好,難道心情就一定會好嗎?如果宋江帶領梁山好漢跑到蘭亭對王羲之說:“小王啊,我們一起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樣王羲之的心情還好嗎?當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這才有了共同話題,氣氛很好,所以開心。
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足以暢敘幽情;(樂事)
#“流觴曲水”:是選擇一風雅靜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邊,一人置盛滿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順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飲之,再乘微醉或嘯呤或援翰,作出詩來。
當時,王羲之與當朝名士41人于會稽山陰蘭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詩,當真是不亦樂乎!詩篇薈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筆走龍蛇為之作序,這就是這篇《蘭亭集序》的由來。
仰觀,俯察,
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賞心)
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在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備了,難怪作者會如此開心。
2、分享作者快樂的心境——女生齊讀第一段。
3、常言道: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作者的這種快樂并沒有持續(xù)很久,不一會兒,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針對這個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發(fā)起一場關于《蘭亭》真?zhèn)螁栴}大討論。他認為字體、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為悲痛,悲得太沒道理了。
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四人小組,讀,商討)
(先叫學生翻譯,問:你認為這句話是在講什么呢?)
如:
1)“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人生真是短暫啊,一抬頭,一低頭,這輩子就這樣過去了。這是悲。古人也有很多描寫人生短暫的句子,比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BR> 2)“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BR> 這里寫的是盡管每個人的愛好不同,寧靜與躁動不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當大家遇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感到快樂自足,但一味的享受而忽視時間的存在,卻沒發(fā)現(xiàn)時間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應過來時,也許早已經是兩鬢斑白的老朽之人了。這也是悲。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等到歡喜變成厭倦,人事變遷,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這個世界的變化。這還是悲。
4)“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BR> 有哪些值得高興的事?比如文章開頭就說了,天時、地利、人和,心情無比暢快。但是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樂事,轉瞬之間,就成為過眼煙云,時間的流逝始終讓人覺得不痛快。
5)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6)“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BR> 每每看到前人寫的關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沒來由地覺得前人的觀點、看法和自己相差無幾,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來對待。
7)“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BR> 所以作者說,把死和生,長壽和短命看成是一樣的,這種觀點是十分荒謬的,沒有根據(jù)的。后人看我們就像我們看過去一樣,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當我們自我觀照,自我審視的時候,往往無法判斷自己的這種生存狀態(tài)究竟好還是不好。
引入資料: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當時的統(tǒng)治非常嚴酷,而且朝代更替頻繁,朝不保夕。對生命常常有恐懼之感。而且因為朝代更迭,禮樂崩壞,文人們常常用一些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謂“一死生”“齊彭殤”。
他們崇尚老莊,老莊思想是怎么樣的?老子,提倡小國寡民,無為而治,我樂我的,你哭你的,誰也管不著誰。莊子,逍遙油,我忽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間苦樂與悲喜,只要自己覺得逍遙自在就可以了。這是一中十分虛無的人生觀。
這和悲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當時文人的生活太消極、太虛無了,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舉例:時人評價毛澤東)時人無法體察自我,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這也是一大悲!
8)“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這里交代了寫作目的,想著后世的讀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類似的感傷。
小結:
通過剛才同學們的討論結果,大部分同學都不認同郭沫若的看法,同學們認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據(jù)的。作者或感慨人生短暫、時光易逝,或悲嘆人生無常,死生大事,不得變更,乃至時人活在“當局者迷”的狀態(tài)之中,因此覺得十分悲痛。而這個痛與極樂的連貫性與合理性,同學們在課后仍可以繼續(xù)探討。
(看來同學都很厲害,都能和大師級叫板,爭一日之長短)
4、事實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一直在死生這件事上糾纏不清。他寫人生無常、生命短暫,寫“當局者迷”,批判了當時消極無為、一死生、齊彭殤的人生觀。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或:它的反面應該是一種怎樣的人生觀?)
明:作者批判了時人的人生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視之。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當積極用世,“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四、課堂總結
1、我們已經知道王羲之的觀點是人生在世,當積極入世,實現(xiàn)抱負。你們怎么看?(機動環(huán)節(jié))
2、總結: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既而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fā)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時人的虛無、消極,溝通古今,水到渠成。果然是一篇難得的大作。
3、讓我們再次朗誦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間洋溢著的情感。
五、作業(yè)
歸納重要的文言虛詞“之”的用法。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十二
一、熟讀成誦,進行直覺思維訓練。
二、理解、分析本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體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思辨思維的運行,進行思維訓練。
三、聯(lián)系歷代文人墨客有關“死生”的名句,探究文中王羲之的“死生觀”及其所提倡的精神境界帶給我們的啟發(fā),體悟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的形成,進行思維訓練。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十三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有很大的作用。在這樣一種新的形勢之下,如何有效地開展文言文教學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以前備課時,我主要考慮的是教給學生文言的知識,重在理解文章的內容。可是如果所有的文章都這樣教學,那不是違反新課標的要求了嗎?更何況只強調“言”的部分,而忽視“文”的部分,總還是有缺陷的。進一步想,我的教學思路是不是也需要調整一下,變老師認為要教的為學生需要的。所以這次備課之前,我想知道學生需要什么。通過和學生交流,學生說最想一學完這篇課文就能把它背誦出來,因為它是高考必備篇目。于是我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四步誦讀法”:一、全班齊讀,讀準字音;二、個別代表讀,讀準句讀(老師先把文段的標點刪除再讓學生讀);三、自由讀,讀出情感;四、誦讀,品味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每一遍朗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可以說,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一把重要的鑰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鑰匙。學生在誦讀中就能夠有所感知,就能夠增加積累,就能夠形成語感。當然,這節(jié)課還有很多缺憾,其中之一就是對作者“悲”的情感,對生命的感悟理解不夠,沒有深入展開。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學中,我應該還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最終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文言文。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十四
永和九年的干支年。
【暮春】。
春季的最后一個月。暮,晚。
【蘭序】。
在紹興西南,其地名蘭渚,渚中有蘭亭。
【修禊】。
一種消除不祥的祭禮。古代風俗,農歷三月三,臨水而祭,以祓除不祥,稱為“修禊”。
【畢、咸】。
副詞,都。
【修】。
長,高。
【激湍】。
流勢大,流速急的.水。
【映帶】。
映襯并像帶子般環(huán)繞。
【流觴】。
把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流,任其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而飲之。觴,酒杯。
【曲水】。
引水環(huán)曲為渠,以流酒杯。
【次】。
處所,地方,指水邊。
【絲竹管弦】。
都是樂器。簫笛用竹制成,是管樂器。琴瑟用弦制成,是弦樂器。
【盛】。
多,這里有“熱鬧”的意思。
【惠風】。
讓人受惠的風,微風。
【品類】。
指自然萬物。
【所以】。
這里是“用來”之意。
【騁】。
奔馳,這里為“舒展”之意。
【極】。
極盡,盡情。
【信】。
確實,真。
【夫】。
助詞,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相與】。
相聚。
【俯仰】。
一指社會人和事的應酬進退周旋;一說低頭抬頭,形容時間短暫。此處取前一個意思為佳。
【取諸】。
從……中取得。
【因】。
依,隨著。
【所托】。
所寄者。
【放浪】。
放縱,無拘無束。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十五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序的特點,理解并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字詞及句式,背誦全文。
2、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理解文章所蘊含的哲理。
過程與方法:通過啟發(fā)引導、合作探究,理解文中的字詞以及哲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蘊含的哲理。
探討法、講解法、練習法
多媒體輔助
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二、新課教學
(一)走進作者,感受書法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官至右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wèi)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鐘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于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他的書法圓轉凝重,創(chuàng)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最能體現(xiàn)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就是書法,其書法遒勁有力,入木三分,被稱之為“飄如浮云,矯若驚龍”。代表作《蘭亭集序》(幻燈片顯示書法作品),其中二十個“之”風神各異,充滿生命的靈動(幻燈片顯示《蘭亭集序》書法作品及二十個“之”字)。
(二)題目解讀
1、文體常識
“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
這類文章,按內容分別書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不多見;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2、寫作緣由
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王羲之、謝安、孫綽等人就在此集會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當時與會者共有42人,飲酒賦詩一共寫下了37首詩,后來王羲之將這些詩匯集成冊,并寫了一篇序文,這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三)疏通文句,突破重點
1、檢查預習
挑生回答生字注音
2、課文研讀,疏通文意
(1)疏通第一、二自然段。
分別解釋重點字詞和句式以及翻譯。明確:
1、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狀語后置
2、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定語后置
3、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省略句
4、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后置
重點講解涉及到的文化常識。
問: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這是怎樣的一個集會?
時間:暮春之初;
地點:蘭亭;
事由:修禊事;
人物: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環(huán)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活動: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2)疏通第三自然段。
分別解釋重點字詞和句式以及翻譯。
明確:
1、悟,通“晤”,面對面;趣,通“取”。
2、引用:不知老之將至:不知道老年將要到來。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BR> 3、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判斷句。
(3)疏通第四自然段。
分別解釋重點字詞和句式以及翻譯。
明確:
1、固知一死生為虛誕一:數(shù)詞活用為意動,看做一樣。齊彭殤為妄作齊:形容詞用動詞,看作相等。
2、不能喻之于懷狀語后置,亦將有感于斯文狀語后置,找出本段中表達作者感情的詞。悲
3、理清文章思路。作者的情感變化是由樂到痛最后歸于悲。
三、課堂小結
王羲之的書法千古獨步,與他的書法交相輝映的,還有其浸潤人心的文字。今天我們初步感受了《蘭亭集序》的魅力,要積累其中的一些文言現(xiàn)象,下一節(jié)繼續(xù)感受王羲之清新的文字背后那痛徹心扉的呼喊。
四、課后作業(yè)
積累本課中的四字成語。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大家參加過同學聚會嗎?心情如何?
二、文本探究
(一)情感初探
1、蘭亭聚會,俯仰之間,“樂”在何處?
明確:聚會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人賢這是一樂;而聚會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謂辰良,是為二樂;聚會之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可謂景美,是為三樂;“引以為流觴曲水,”此乃事趣,是為四樂;宴會之中“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謂情真,是為五樂;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可謂極視聽之娛,是為六樂。
2、第三段中,作者表現(xiàn)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明確:人生短暫,世事無常,往事不再,生死難測。
補充說明:《全晉文》所收王羲之的雜帖,有四十多通都使用了“痛哉”、“悲夫”語義的詞匯。令王羲之痛心疾首的是中年喪子,玄之、官奴先后夭折。其次是他的周嫂亡故,王羲之6歲時,父親下落不明,他在“母兄鞠育”中長大。其嫂為汝南名族周嵩的女兒,非常賢惠,待王羲之甚好。永和年間周嫂病死,王羲之多次寫道:“痛徹心肝,當奈何奈何!”面對親人的生死訣別,沒有人能灑脫,雖阮籍猶不能,況羲之乎?(面對那種摧心斷骨的悲痛,他怎么相信生與死、長壽和夭折是一樣呢?)。
3、第四段中俯仰古今,其“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作者悲什么?
文中的“痛”是說王羲之自己,“悲”是說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看今人,與今人看古人一樣,程度上更深一層。王羲之將一人一時之悲引申到千古同悲,程度更深。
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十分動蕩的年代,士大夫逃避現(xiàn)實,不務實際,要么談玄說道,要么歸隱山林,及時行樂,認為生與死是一樣的,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
(二)深度探究
1、后兩段彌漫著傷感的情緒,很消極,作者很悲觀。你是否贊成這個結論,請?zhí)岢鲆罁?jù)。
明確:悲不是悲苦、悲痛,而是悲嘆。歷史上對生命對人生有思考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
表面上的消極隱藏著對生命的留戀。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明確:
(1)晉尚清談,當時士大夫無不從風而靡,剽竊老莊唾余(喻別人一些零星言論或意見),漠然無情,外其形骸,以仁義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為桎梏,遂致風俗頹弊,國步(國運)敗移。右軍有心人也,雖欲力肆抵排,而狂瀾難挽,不得不于勝會之時,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傷懷,而長歌當哭,以為感動。(〔清〕林云銘《古文析義》)
(2)玩此文中段,因樂極生悲,感生死事大,見不可不隨時行樂之意,乃曠達一流?;蛞杂臆姺前焉揽床黄疲瑸楫敃r清談誤國者箴??磥砦闹性瓱o此意,就文論文,不必深求。(〔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
重點:“死生亦大矣”這是文章中心,言下之意是生、死是大事,要正確地認識死與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東晉是政治極為嚴酷的時代,殺伐嚴重,社會十分動蕩,因此有人談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時行樂),總之,要用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3、作者在文章結尾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弊x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明確:對待生死(生命)的態(tài)度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古今中外的哲人對此都做出了探索。
三、課堂小結
王羲之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大發(fā)感慨,但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既然“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就應該追求真正的人生之樂,這人生之樂便是開頭的蘭亭雅集,那是形象化的表現(xiàn)。也正因此,作者倍加珍惜,“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期在混濁的人世間留下會稽山的一葉蒼翠,在混濁的人生長河中濺起蘭亭曲水的一脈清波,真正實現(xiàn)“詩意地棲居”。
四、課后作業(yè)
以《羲之,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篇不少于400字的隨筆。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篇十六
1.引導學生體認文章清新俊雅的風格。
2.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所表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
3.適當講解文章中關于世文創(chuàng)作的心理動力及涉及的文學的永恒主題等理論問題。
4.適當介紹關于《蘭亭集序》的爭論——中國書法史上的最大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