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優(yōu)質16篇)

字號:

    讀后感是一個反思自己閱讀經歷并深入思考書籍內容的過程。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首先需要真實而有深度的閱讀體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參考和思路。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一
    最近終于把這本書看完了,整本書其實就是介紹天才畫家斯特里克蘭的生平,如果不是讀了書前面的序,我想我也不會知道這本書書名的含義,每個人都有夢想,可是隨著年紀的增長,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誰又敢灑脫的拋棄一切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特別是藝術這樣虛幻的夢想,而且藝術家一般活著的時候是貧困潦倒,死后無人知曉,除非是世所罕見的天才才能流名千古,但是,這世上又有幾個天才呢。書中的主人公在我看來是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或者說追求美的道路上。
    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是選擇美好理想的代表——月亮,還是臣服于現實,彎腰撿起腳邊的六便士。我們中國自古倡導中庸之道,理想和現實,不必一定做個選擇題,我想,在享受現實生活的同時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說,追求美是人類的天性。
    書中另一個讓我感覺強烈的地方,就是超脫物質享受,沉醉于精神世界,感覺有點類似修行。想起一句詩: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經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不過我想作者想傳達的意思,是說:現在我們生活的世界太過復雜,太過精致,反而沒有原始粗獷的美。就像一個人,吃了太多精致的食物,非但不會健康,還可能會生病。
    精神也是一樣吧,我們被各種精致的東西包圍,讓自己活得很體面,吃精致的食物,欣賞了太多加工的精致美景,精神也會生病的`吧。
    想起古希臘的一個神,只要身體接觸土地便可以獲取力量,它的母親是大地之母,很多時候,我們不開心,是因為內心的不踏實,腳下穿著鞋,踩著的是水泥地,與原始的土地隔離了,活在一座座冰冷的鋼鐵森林中。返璞歸真,放飛自我,尋求精神的解放,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二
    閱讀此書是我一直在糾結于這本書名字的含義,后來查閱資料才曉得“月亮與六個便士”既“理想與現實”??上У氖牵夷抗獯譁\,在書中get不到這個點,總覺得斯特里克蘭從來就不是在乎現實的人。
    斯特里克蘭最耐人尋味的是逃離的過程,逃離肉體,逃離世俗,逃離文明。有人評價“這樣的斯特里克蘭稱不上一個為藝術奔走的勇氣,他僅僅是為了自己舒服遵從了靈魂的選擇而已?!弊鳟嫴⒉皇撬矏鄣模撬l(fā)泄靈魂的一種最舒服的方式。正如他所說的“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愛塔是斯特里克蘭最后的女人,她的愛是無私的,即使她依然沒有獲得斯特里克蘭對愛。
    藝術是孤寂的,顯然斯特羅夫是第一個欣賞甚至尊敬斯特里克蘭的`藝術作品的人?;耐獗硐率且活w溫柔的心,就像溫泉里的水不瘟不火,沒有令人著迷的地方。他的心很大,可以容下任何人和事,他可以原諒斯特里克蘭的粗言鄙語,甚至在妻子出軌后依然包容他們。斯特羅夫在藝術,在愛面前是沒有尊嚴的。他是一個溫柔的人,卻在苦難中消磨了意志,我不喜歡他的結局,但是也找不到更合適的結果。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三
    毛姆老師的經典著作。喜歡這樣的敘事風格,邏輯性強,簡短風趣,寥寥數語,鮮活的人物便躍然而出。
    斯朱蘭,顯然是個追尋月亮的人,他放棄親人,工作,甚至可以說是除了精神以外的一切,投身繪畫。他用他的一腔狂熱,用精神世界的掙扎和吶喊,變成一幅幅畫作。然后一切激情褪去,重要的是釋放靈魂、找尋意義的過程。天才,離瘋子確實只有一步之遙。
    “遍地都是六便士,而他看見了月亮”。夢想似乎是那道白月光,追夢的過程永遠令人心潮澎湃,心馳神往。斯朱蘭是個極端,他嘴上說著不在意,心里頭也毫不在意。他把被他傷害過的親情,愛情,友情拋諸腦后,視凡世的價值觀如無物。我們或多或少地震撼過,也有那么幾次感覺酣暢淋漓,但我們最終學不來,也不用學。因為月亮就該在天上,仰望就好。
    誰說平凡的一切就不可以是夢想?只能說大家的夢想各不一樣。粗茶淡飯,老婆孩子熱炕頭,六便士就一定是對生活卑躬屈膝嗎?答案自在人心,也因人而異。
    最后的大溪地讀來很是觸動,有些地方,有些人,也許就是你心靈的安棲處,雖然第一次見,卻如同故友相見,故地重游。于是你再也不想漂泊,只想在那里一世安穩(wěn)。愿我們,都能遇見自己的大溪地。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四
    這本書的書名,“月亮”代表了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同時代表了現實。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yōu)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小說人物斯特里克蘭德,貧窮的糾纏,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從來沒有光顧過他的意識。作品表現了天才、個性與物質文明以及現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有著廣闊的生命視角,用散發(fā)著消毒水味道的手術刀對皮囊包裹下的人性進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著看客訕笑的幽默和殘忍的目光。
    毛姆在小說中深入探討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說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與西方許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所以也正是成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說的原因。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五
    如果真正地熱愛某種追求,請無限接近于它的本質。
    讀完《月亮和六便士》的最后一頁,我最先想到的是這句話。就好像這句話本來就在那里,就等著這本書喚它出來一樣。
    當然,取決于真正愛的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月亮,代表心中崇高無尚的理想,而六便士,代指金錢,地位,代表世俗所重視的東西。
    這本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就是一位為了心中的月亮放棄了六便士的人。這樣說也并不太恰當,因為他并沒有經過權衡,心中的月亮便成了他的一切追求。
    從一名中產階級的股票經紀人,一個普通魁梧的中年人,一對兒女的父親,一名樂于應酬的女人的丈夫,突然間逃離了現有的一切,從倫敦輾轉到巴黎,又輾轉流離到了塔希提島,最后在如畫的島上找到了他所追求的真諦,接近生命的尾聲時,他將他的感悟畫在居住的小木屋里,然后用剩下的生命對著他的畫作體悟,臨終前又囑咐妻子將小屋付之一炬,只留下他平時的一些畫作供世人驚艷。他臨終前是安詳的,正是因為他追逐到了心中的月亮,有限的生命也就變得充滿意義。
    對于世人來說,他是個普通,其貌不揚,說起話來又尖酸刻薄,絲毫不會圓潤的人,就如同“圓孔里的方塞子”。對于周圍的世界,他顯得格格不入。對于繪畫藝術的追求,他也不追求贊賞,而是遵從自己的內心,追尋真正有價值的藝術。
    繪畫對于他而言,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沒有任何理由,“有的人沒有出生在正確的地方……他們始終把親友視如陌路,對生平僅見的環(huán)境毫無感情,也許正是這種疏離感推動他們遠走高飛,去尋找某種永恒的東西,某片能讓他們眷戀的土地”,這土地也適用于精神領域。這種追尋是冥冥中的指引,像隧道中的唯一光束,讓人不得不靠近。
    以致于,打零工也是為了畫畫,賺夠了一段時間的錢,就去畫畫。
    書中的一個例子是一個很好的類比,有兩名醫(yī)生,一名特別出色,年紀輕輕就被選為醫(yī)院的管理層,他卻由于偶然的旅行,喜歡上一方土地,當了當地一名普通的檢查員,而稍微遜色的一個醫(yī)生,接替了他的位置,名利雙收。在后者評判前者糟蹋自己時,作者進行了靈魂拷問:“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生活在感到舒服的環(huán)境里,讓內心得到安寧市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為年入上萬英鎊的外科醫(yī)生,去的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我想這取決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于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么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么要求?!?BR>    取決于自身如何定義安寧。
    如今已經是20xx年,再過一個月,就到了月亮和六便士成書一百年的20xx年,這樣的心靈拷問仍然不過時;非但不過時,又更加深刻了些?,F代人所面臨的世界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迭加,更加多元化更加紛雜,如何去追尋內心的月亮,答案連同問題都被埋沒在了尋常的熱鬧中,讓人身不由己地隨波逐流。
    人們往往能看到眾人所喜歡的東西,卻常常忘了自己的真正所愛。
    燈光隱藏了星空,霧霾遮住了月光。
    多元化觸手可得,設置界限反而是難題。
    人們熱衷于形成統(tǒng)一的觀念,然后利用這種觀念對他人加以評論,對于“格格不入”的人鮮有寬容。在這種潮流中,不但忘記了自己來時的路,也忘記了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夢想。忘記了世界本來就有不同的方向。
    忘記了要追求月光,就要靠近原野。
    在這個嘈雜的世界里,如果靜下心來,不妨想想,對于自己而言,真正的月亮是什么,能否為了它,赴湯蹈火,如果不能,請不要用自己的六便士去衡量別人的月亮。不過,在如今的社會中,如果有幸找到了自己的月亮,那就去追隨,因為這個物質豐盈的世界,不缺少六便士,缺少的是尋求事物本質的內心,無限地接近本質,伴隨而來的,往往也有六便士,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收獲內心的安寧。因為沒有什么美,是無限接近于事情的本質。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六
    讀這本書的經歷有些曲折,天才畫家梵高和高更的故事一直很傳奇,得知《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原形是高更,而且《月亮與六便士》的名氣很大,便想一探究竟,想看看書中到底寫了什么故事。先是從圖書館借,沒能借到,只借到了一本作者毛姆寫的評論其他著作的書,想著同一個作者,應該也不錯,結果書中所涉獵的故事都不太了解,讀不下去,心里有些失望。后來有幸從朱老師那里借來一本,書到手便立馬讀了起來,也許是期望太高,前幾章作者只鋪墊了一些事情,很無趣,心里有些小失望,此書就被擱置一邊了。突然有一天朱老師發(fā)了一些關于本書的評論,很有意思,又有了趕快讀完此書的興趣。
    本書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講述思特克里蘭德放棄美滿家庭,穩(wěn)定社會地位,追求繪畫理想的故事,書中主人公為了追求夢想,不畏生活的貧窮,無視病痛的折磨,幾十年來從不后悔,這種做法也許只有天才才能做到。此書越往后越精彩,思特克里蘭德最后和土著人結婚,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每天畫畫,得了麻風病后依舊堅持作畫,眼睛瞎了仍然阻擋不了,他的遺言是死后要把掛滿壁畫的房子一起燒掉……他是用生命在畫畫。
    雖然小說的故事有些夸張,我想作者正是想要通過這種對比來表達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月亮高高在上,虛無縹緲,六便士很不起眼,卻很實在,兩者差距很大,但都不可或缺。在生活中,我們埋頭奔波忙碌的同時仍需抬頭仰__亮,不忘追求夢想,只有這樣生活才更有意義。
    最后特別感謝朱老師,能讀完此書,多虧了朱老師!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七
    初期讀感覺非常的枯燥,隔了很長時間都沒有再讀,后來硬著頭皮慢慢讀下來的。到最后讀完仔細思考后才覺得主人公逐夢的代價和魄力!
    理想與現實,是文學作品四大永恒的主題之一,這本書用月亮與六便士做比喻真是極為恰當。第二次讀毛姆的書,開頭真是有點味同嚼蠟,我一度以為第一章是作者寫的序,看到斯特里克蘭不告而別那里,才算開始看到故事情節(jié)了。但全書讀完了,才發(fā)現這就是毛姆寫作的腔調,有點淡淡的漫不經心和距離感,有分寸的嘲諷和恰到好處的評議,不著痕跡地融入了作者的價值觀,講故事和寫作的手法實在是高明。
    好的小說讓人看完后掩卷思考,回味無窮,這本書就是如此,雖然是差不多1前完成的小說,但內容在今天讀起來依然鮮活,也許這就是此書經久不衰成為經典的原因吧!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八
    小說《月亮和六便士》講述的主人公絕棄了旁人看來優(yōu)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追求自己藝術的故事。我從中也明白了,人短暫的一生中,做內心想做的事,才是真正的快樂。
    選擇此書,因為它被世人認可。
    經過時間檢驗仍被稱贊的書,就仿佛一個被人敬仰的人,面對被人敬仰的人和不足一提的人,心境肯定會不同——你會不由自主帶一些崇拜、信任、緊張、莊重。
    讀此書比讀其它書更慢,因為我會更多的回讀、記錄、思考。
    才看到序言,我就有好多想說的話??吹健袄硐肱c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我忽然感到,以前自己說理想與現實不相容,只是指工作與興趣不相符,時間受工作占用,不自由。如今看來,這是何等膚淺?不工作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不可能,甚至唾手可得,但很多人,往往在此上要加一個衣食富足。
    看到“愛的虛幻與真實”,我想到:我愛過,那種受內心驅使的愛過,可我認為,那是一種淪陷,并不長久。愛情,只是生活中的小部分。
    看到“這正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心聲:當你完成了最偉大的作品,它便離你而去,因為藝術的最高訴求并非任何實體,而是那遙不可及的精神的涅槃。”我想:閱讀的過程,是打開牢籠的過程,請別害怕,被黑暗中的人所懼怕的光明。
    看到“這種人的‘偉大’來源于他們的地位,而非品質”、“崇拜者的奉迎和批評者的藐視也許沒什么兩樣”、“藝術是情感的體現,情之所至,人人都能夠理解”、“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渴望一種桀驁不馴的旅程。這樣的安逸,讓我恐懼。”、“要我說,他們的學識有余,涵養(yǎng)不足。”、“他們的激情蒼白無力,他們的夢想枯燥乏味。”、“文明踐行一種奇怪的才智:他們把短暫的生命,浪費在瑣碎的事物上”……我就會反思自己。
    可是,這些反思似乎并不深刻,看完書隔了三天我來寫此篇讀后感或者叫做讀書筆記的東西,我不知道自己想寫些什么。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九
    除非真正找到讓自己淡泊寧靜,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我還是會不太安分的。我以前覺得有沒有人理解我這種反叛性很重要,所以喋喋不休也說過許多,但是現在我覺得其實不然,這種不理解其實反而給我保護。我并不需要解釋太多,同一個世界的人,一點即明,而跟你另一個世界的,永遠南轅北轍。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并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蓱z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盡管身體互相依傍卻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我們好象住在異國的人。對于這個國家的語言懂得非常少,雖然我們有各種美妙的、深奧的事情要說,卻只能局限于會話手冊上那幾句陳腐、平庸的話?!?BR>    我把以上這些滔滔不絕講給了某個信任的人聽,我并不要求任何回應,因為我知道不會有任何我期望的回應。我喜歡那些善良的人,我愿意和他們作朋友。但是我也很清楚,在精神世界里,可能注定是要孤獨地行走的:
    “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huán)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著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xiāng)。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象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衢,對他們說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臺,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huán)境里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xiāng)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著他們遠游異鄉(xiāng),尋找一處永恒定居的寓所。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秘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于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里,從不相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里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里終于找到了寧靜?!?BR>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十
    我接觸這本書是在高三上學期,老師讓我們看央視節(jié)目《一本好書》,當中便有這本書的真人演繹版,看完后念念不忘,所以我立刻買了原版書籍,在高三生活中抽空看,于是,《月亮與六便士》成為了高三時讓我放松和鼓舞我的一股力量,給予我莫大啟示。
    《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他原本在證券交易所工作,在周圍人的眼中是一個無趣、沉悶、乏味、可有可無的人,然而,忽然有一天他毫無征兆的離開了家,去到了巴黎。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因為有了新的人而拋棄現下的生活,然而當“我”受斯特里克蘭夫人所托去巴黎尋找時,發(fā)現其實斯特里克蘭到巴黎只是為了畫畫,而非眾人所猜測。在巴黎,德克·斯特洛夫是斯特里克蘭的忠實擁護者,認為斯特里克蘭是個畫畫的天才,在斯特里克蘭生病命懸一線的時候,把他帶到了自己家里悉心照顧,然而,斯特洛夫夫人竟然愛上了斯特里克蘭,最后,為了成全斯特洛夫夫人和斯特里克蘭,德克·斯特洛夫離開了家回了阿姆斯特丹,后來,斯特里克蘭也離開了,斯特洛夫夫人自殺了。斯特里克蘭離開巴黎到達馬賽,最后到達塔希提島。在塔希提島,斯特里克蘭和阿塔結了婚,傾盡心血的作了一幅壁畫,但在命懸一線之時,他囑咐阿塔將其燒毀。
    第一次看這個故事時,我感覺非?;奶疲瑹o法理解主人公拋妻棄子去實現個人夢想的行為,但在第二次看的時候,我忽然理解了這一行為,藝術源于生活,其實在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為了夢想而拋棄平凡、拋棄安逸、拋棄榮華富貴的人,這一類人或許被視為異類,但實際上,如果生活中沒有這類人,每個人都滿足于享受安逸的生活,都對枯燥乏味的生活環(huán)境安之若素,在一潭死水中生活,沒有一絲波瀾,更無法掀起驚濤駭浪,這是多么可怕啊。
    我想,作者寫下這本書是為了贊揚斯特里克蘭的勇氣,鼓勵大家追求心中所想,追尋更有價值的人生,不要平凡的泯于眾生?!白分饓粝刖褪亲分鹱约旱亩蜻\,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書中的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那些選擇月亮的勇士在人群中是渺小而孤立的,或許他們會得不到家人朋友的理解,被他人嘲笑,被認為是特立獨行的,逆著社會的主流前行。盡管如此,但還是有人放棄一切去找尋屬于自己的月亮,這需要的巨大的勇氣。
    在看了此書后,我曾暗自發(fā)誓,我定要成為那個不被六便士牽絆,勇敢追尋月亮的人,即使被視為特立獨行的怪物。但在我填志愿時,我感受到了排除各種牽絆的困難之大,像查爾斯·斯特里克蘭那樣孤注一擲的行為,背后需要的是莫大的勇氣。我一直想到外省讀大學,希望到達一個全新的城市,認識一些素未謀面的同學,了解許多曾經陌生的東西……然而,在各種外界的擔憂和問題面前,我還是屈服于現實,留在了本省,也似乎讀懂了那句“一般人都不是他們想要做的那種人,而是他們不得不做的那種人”。
    但我依舊抱有希望,我相信:普通的生活其實和理想是可以相容的,即使我不出省,我依然可以認識新事物新朋友,這并不妨礙我去追尋我的月亮。大多數的我們不像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沒有極大的勇氣拋棄一切,沒有極高的天賦去成為一個非常成功且對他人影響深重的人。但我想說:找到一個熱愛的興趣,一份向往的職業(yè),一個喜歡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讓自己的生活充實有趣,這便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月亮,這和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月亮是同樣的崇高而偉大。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容易被他人的光芒閃暈、被生活的日常擊昏,忘記了心中的理想,那個屬于自己的月亮,這是可悲的,我不希望在某天夜晚枕在枕頭上思考生活時,對現狀感到恍惚,對未來感到迷茫,而后環(huán)顧四周,心生悲涼,我要不忘我的月亮,我要在滿是六便士的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尋那個屬于我的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十一
    我停下了筆。
    “在滿地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卻抬起頭看見了月亮?!鄙穆猛?,往往是在夢想與現實的痛苦抉擇中掙扎,是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顧一切的追尋心中那一束月光,還是棲身世俗,擔負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呢?我?guī)е@個疑問,閱讀了毛姆所著的《月亮與六便士》。
    我想,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人只有一生,走過的路再也無法回頭,正因如此,很多人往往害怕作出那個決定命運的抉擇。但是人生無對錯,要認真思考如何走過人生之路,遵循內心的選擇,并為之付出努力,向往道路盡頭的晨光,忘卻身后的泥濘,這樣的人生便也是值得的。
    青春如初春,如朝陽,我們手握韶華,應該加倍珍惜。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勤奮學習,追尋心中的理想!
    我不禁再次提起了筆。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十二
    真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的,我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希望可以賺錢賺的盆缽體滿,有些人希望自己可以擁有安穩(wěn)平淡的生活,有人希望闖蕩出自己的天地,而思特里克蘭德放棄了別人看起來幸福美滿的生活,踏上了孤獨的藝術之路。
    讀這本書時是壓抑的,為什么起名為月亮和六便士,我想對于大部分來說,月亮是不可及的,那就是我們的夢想,而我們能輕易觸碰到的僅僅是像六便士一樣的現實而已。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想要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他們不惜放棄自己現在擁有的一切,他們覺著夢想是高尚的,是自由的,因為別人都不懂他們,他們想要自由的去追尋藝術,就像那句書評“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追尋夢想的人都是如此吧,他們看見的是與別人眼中不同的,我想,這應該就是他們追尋藝術的意義吧。
    在這個社會上,有太多因為追尋自己的夢想,而過得不盡如人意的人,其實有些時候,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包括他們的家人,這句話應該很多人都聽過“夢想,能當飯吃嗎?連飯都吃不飽,還談什么夢想”,誰沒有夢呢,誰年輕的時候沒有幻想過屬于自己的生活呢,可事實卻是,大部分人被現實壓彎了腰,他們連基本的溫飽都成問題,還談何理想。這就是現實吧。能把自己的喜愛當做事業(yè)的人是幸福的,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卻也能靠自己的夢想養(yǎng)活自己,這何其幸福。
    在這次疫情中,我們看到了很多人去追尋自己心中的月亮,他們的理想是治病救人,他們的職業(yè)道德也是治病救人,在這個過程中,那么多人為了自己心中的白月光,前赴后繼,最后,才能讓國人再一次健康的站在世界面前。
    在許多人心中,思特里克蘭德是瘋子與天才的結合體,為了藝術,他拋棄妻女,作為丈夫和父親是不合格的,有人問他,你對你的孩子沒什么特殊情感嗎,他說沒有,這種人注定是孤獨的,看過這本書的,都會大罵思特里克蘭德的自私和可恨,但是就像他所說的“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世界之大,他們只可以獨自存在。
    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在不斷的增添自己的身份,就好像如今的斜杠青年,對于一些人來說,這讓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讓他們的履歷變得精彩,讓他們的人生經歷變得豐富,但是,對于有些人呢?這一層一層的身份給他們增添了一份又一份的煩惱,反而導致他們無法做好每一件事,所以,對于每個獨立的個體來說,找到適合自己的身份才是最正確的。
    每個人讀完這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對于我來說,我希望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可以被月亮的光照耀,也能不忘地上的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十三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便講述了一位追求月亮的天才。為了繪畫的夢想拋棄幸福美滿的家庭流落街頭、離開文明社會與土著女子同居、最終身患麻風癥全身潰爛而死,這位孤獨追求藝術的天才臨終之時囑托燒掉了自己畢生的杰作,用驕傲與蔑視的姿態(tài)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掩卷沉思,總被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獨特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他自私、冷漠沒有責任心與同情心,可這些缺點,也無法掩蓋他追求理想時散發(fā)出的偉大光芒。正如開篇所講“他的缺點也被認為是對他優(yōu)點的必要補充"。書中的他,已經抽身出現實社會枷鎖與道德,親情、友情、愛情對于他已經毫無意義,唯有一心盛滿月光,可以說他不再是簡單的“人”,而是一種不顧一切的“欲望”。事實上,人人內心中都有一只欲望的野獸,它掩蓋在有序平靜幸福的生活和人人公認的價值之下,大部分的人們都無法克服社會輿論的壓力和對未知的恐慌,只能用面具粉飾曾經的理想,將欲望深埋心底。而思特里克蘭德展現的對理想無所顧及的追求,將社會上人們所掩的虛偽面具撕下,讓離不開“六便士”的人們害怕卻又崇敬——他讓他們感受到了欲望的沖動,因此,他們只能用傳統(tǒng)的道德批判他的荒謬,卻無法否認他的偉大。就像面對他的畫作時,沒有人能逃避靈魂的戰(zhàn)栗,因為既使是盤水果也能讓人感到欲望的沖動。
    思特里克蘭德是單純的,他所有的不可理喻都是他追求理想勇氣的注釋,而相比之下思特里克蘭德夫人則是復雜的。她外表和善,待人親切,是標準的大家淑女,賢妻良母??僧斔继乩锟颂m德離開后,她的虛偽面目逐漸暴露。思特里克蘭德夫人是追求六便士的人們中的一個縮影:愛慕虛榮、以自食其力為恥、維護自身體面不惜利用、損害他人??伤裏o疑是精明的,沒有人可以挑出她的錯誤,但是相比追求月亮的思特里克蘭德,她所掩蓋的面具就顯得十分可笑了。在小說的最后,愛塔的孩子們頭頂是燦爛星河,四周是無垠的太平洋,而思特里克蘭德夫人的兒女卻引用著《圣經》中的話,忘不了“一個先令可以買十三只大牡蠣的日子”,這種觀念的延續(xù)讓人不禁感嘆。
    帶著面具固然可以,可是別忘了摘掉。當我們走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記得抬頭,看看月亮是否還在天上。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十四
    xx月了,離新年越來越近了,又要到廣大青年被催婚催生的好時光了。生命被一代又一代的安排著度過,有幾人抬頭看了月亮,如夸父般明知不可為而燃燒生命去追逐,又有多少人低眉順眼卻也安享喜樂平安的過完一生。
    斯特里克蘭是個勇敢的人,似乎值得我們欽佩。然而他拋家棄子,卻沒有任何的愧疚和不安,一個冷漠殘忍的形象呼之欲出。他的天分為人驚嘆,他的生活如苦行僧一般,全部精力都用在他的藝術上。一個偉大的畫家正在誕生。然而斯特里克蘭對照顧他幫助他的朋友,尖刻無情,忘恩負義,甚至于勾搭朋友的妻子。對著情人,用過即棄,即使是死亡也不能換回半分的憐憫。這樣的人似乎就該下地獄,所以他窮困潦倒,生活朝不保夕,最后染上麻風病死去就該是他應得的結局。可是他在塔希提島上,終于找到了讓他靈魂躁動,讓他孤注一擲的東西,他用畫筆把它涂抹下來,而他的畫作也終究贏得世人的稱贊。自始至終,他都是一個偉大的畫家,天才和瘋子僅隔一線,所以是否他的罪惡也該被寬恕呢?這就是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讓你不知該愛、該恨、該同情、該崇拜、還是該唾棄、該遺憾。我們都如斯特里克蘭的前半生一般,或許是根本就沒有被上天關照,不擁有那種天賜的天賦,或許是自己自愿放棄靈魂的夢想,甘于現世的平凡生活。這種追夢的夢,容易醒,不易做。尤其是在中國。我們的生活按部就班,已經在父輩的安排下準備了好一切,別說如斯特里克蘭這般拋棄所有去追尋靈魂深處的夢了,就是按照自己想法換個工作找個伴侶都千難萬難,仿佛真的做了十惡不赦的大錯,不過千夫所指到會是真的,所以奔月的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毛姆的偉大就在于他創(chuàng)作了一個跟隨靈魂召喚勇敢追逐的人,他的偉大也在于這樣的一個人無情冷酷自私,既沒有生活富足也沒能享受名聲帶來的榮譽,貧病交加,在大火中把自己的最后的杰作當做祭品,沉默無言的離開人世。追逐夢想的人啊,如果不能忍受這一切,還是早早回頭吧,斯特里克蘭太太不計前嫌的等著呢,布蘭琪也時刻準備著奉獻,偉大的夢里容不下任何東西,包括情感。
    說道感情,在毛姆的筆下,女人有種天生的直覺,所以斯特里克蘭太太在知道斯特里克蘭是為了畫畫而出走后,選擇永不原諒。布蘭琪恐懼著斯特里克蘭,用憎恨掩蓋自己被吸引的感覺,因為這吸引就如飛蛾撲火,走向的只有毀滅。
    月光很近,月亮太遠。深知自己即沒有天賦也有沒勇氣的人只能對著大神頂禮膜拜,月亮與六便士,有人看到了月亮,有人看到了六便士,有人看到了天才的宿命,有人看到了靈與肉的抉擇,我看到了我的懦弱和退縮,看到了許多人命中注定的蹉跎與失敗。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十五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BR>    我們每個人都習慣了帶著鐐銬跳舞,以至于忘記了自由本身是什么樣子。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既定的規(guī)則之中、標準之下,生命的價值如何,也是來自一個普世的標準來判斷。也因此,職業(yè)有了優(yōu)劣之分,人的生命也有了輕重之別。
    站在城市的最高處,看著沉沉的夜幕徐徐落下,璀璨的燈火冉冉升起,熙熙攘攘的人群,抬眼望去,好像羊群。
    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靈魂,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埋藏了一絲原始的野性。獨特的靈魂,讓我們活成了自己;原始的野性,讓我們學會了反抗;然而,當社會告訴我們什么樣的才是人生,當職業(yè)告訴我們什么樣的才是生活的時候,我們與過去的自己相比,恐怕早已面目全非。正如北島的詩所寫的那樣“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BR>    月亮與六便士,我們大多數人是撿起地上的六便士,為數不多的人在撿那六便士的時候看看月亮,極少數的人能夠一直駐足把所有都給天上的月亮。
    即便是作者自己,估計也是那撿六便士時,抬頭看看月亮的人。所以他把思特里克蘭德最后的歸宿安排在了孤島之上,因為只有在孤島上才允許思特里克蘭德這樣的人的存在。
    思特里克蘭德為了追求藝術,辭掉了體面的工作,離開了美滿的家庭,拋棄了對他忠實的朋友。
    在常人的眼里,他無疑是怪物般的存在,是對所謂人性與責任的背叛。但是在他的世界里,繪畫即使他的全部,世上任何東西與之相比,皆為枉然。他的思想仿佛回到了人類最初、最原始的一個狀態(tài),沒有既定的規(guī)則,只有對自我的探尋與追求。
    在那個孤島之上,他把他的天才發(fā)揮到了極致,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最后在他雙目失明,疾病纏身,彌留之際,他囑托他島上的妻子把他創(chuàng)造的一切都全部燒掉。
    思特里克蘭德致死都在叛逆著整個世界。
    在浩渺的宇宙中,總有一片自由的天空屬于藝術家。在那個世界里,他們即是世界,他們用他們的精神勾勒出了一幅不同的巨制。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思特里克蘭德夫人的淚水,先后兩次,第一次估計是對自己“命運不幸”的自艾,第二次則是對思特里克蘭德離去的“傷心”。與其說是感情的流露,不如說是普世標準下,虛榮的表達。作者如此安排,估計也是對這個世界最辛辣的諷刺。
    記得樸樹在《平凡之路》中寫到“我曾經毀掉我的一切,只想永遠的離開?!薄对铝僚c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則是真的毀掉了他的一切,選擇了永遠的離開。
    秋天,一片葉子從樹上落下,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離開。我們不是天才,更不可能成為大師,就像是一片樹上的葉子,轉眼飄落。但是我們要有自己生命的色彩,落下時,抬頭望去,曾經的我們,是一顆有思想的“葉子”,有色彩的生命。(木楠)。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初中篇十六
    《月亮與六便士》問世于19,堪稱毛姆最負盛名的作品,這部小說以62種文字風靡全球,發(fā)行了6000多萬冊,還曾兩度改編為電影。在中國,《月亮與六便士》堪稱文藝青年必讀的經典。毛姆在這部小說中,以一個旁觀者為第一人稱,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描寫了主人公不管不顧,與家庭斷絕關系,窮盡一生只為不負內心的熱情與理想的故事。
    什么是月亮?月亮是人心中的清明理想,月光是那么皎潔,夢想是那么美好。什么是六便士?六便士是現實,是金錢社會中的蠅頭小利。月亮高掛空中,遙遠而美麗,若要追尋,必然經歷一番曲折,最后很可能一無所獲。而我們全都站在土地之上,每日面對的都是現實的生活。六便士縱使帶著銅臭味,卻也是我們的生活。斯特里克蘭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變得不可理喻,背棄家庭,因此落魄一生,在一個小島上染病而終。但在最后,他終于完成了畢生的使命,找到了他一直追求的東西。你可以說他冷酷無情,視道德如糞土,但在另一方面,他對理想的堅持不懈,也值得我們這些終日圍繞六便士生活的人學習。人性是復雜的,內心是多變的。
    我們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本是一位證券經紀人,生活殷實,家有“賢妻”,有一雙兒女,將來定可開枝散葉,子孫承歡膝下,過著充實、幸福的生活,到時壽終正寢,入土為安?!斑@一定是世界無數夫妻的劇本,這樣的生活模式雖然平淡,但也不啻為恩惠,會讓人想起一條小河緩緩流淌,蜿蜒流過綠草如茵的牧場。
    然而,這樣度過一生,總會讓人覺得心有不甘。有的人喜歡簡簡單單,做平凡的人,過平凡的生活,在平凡中迎來生命的盡頭。梁實秋說:“人生本來如寄”。生命是那么短暫,何不簡簡單單,恬適自在地過活。斯特里克蘭夫人就是這樣的人。她安于家庭,終日相夫教子,生活中唯的起伏便是與藝術家的交往。她以她熱愛的家庭、丈夫和兒女為傲,現實中這樣的女人并不在少數。但是,人都有一腔熱血,不愿意在碌碌無為中度過一生,渴望出去闖蕩,經歷一番起伏,哪怕會碰得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現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固然不可多得,卻會讓不甘庸碌的靈魂驚懼不安。人在骨子里都渴望過驚險剌激的生活。他們不喜歡安穩(wěn)的陸地,只想在驚濤駭浪中挑戰(zhàn)自己。他們要的是刺激是轟轟烈烈,盡管前路危險,卻阻止不了一顆喜好冒險的心。
    有人說,這世上最復雜的莫過于人心。斯特里克自利,不顧人的感受,在這一點上,就算對他有再多的批評也不為過。但是,他不顧一切追求藝術,他的那種純粹的精神又值得我們敬佩,這就是人性的復雜和矛盾。理想是美好的,但必須分清理想和幻想。人可以追求理想,但要腳踏實地。月亮雖美,但我們終究是生活在地上。無地上的六便士,我們的夢想只能變成空想。月光灑向大地,籠罩著現實中的一切。我們還需從現實出腳印,實現心中的清明理想是否曾拋開一切,追求心中的理想?你是否曾受到現實的羈絆,終日蠅營狗茍?面對人生的種種選擇,你要天上的月亮,還是要腳下的六便士?如果你想擺脫世俗的束縛,尋找靈魂的家園。那么,《月亮與六便士》便是你的必讀作品。(厲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