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一種豐富人生的方式,每一次旅行都帶給我們?nèi)碌捏w驗。學會應對壓力,保持心理健康是每個人需要重視的事情。希望這些總結范文能給大家?guī)硪恍懽鞯撵`感和創(chuàng)意,讓我們能更好地寫好自己的總結。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一
課時:第一課件(略)。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理解課文內(nèi)容,精讀其中一段(按學生要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抓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進行表達的,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一段背下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教學重點:
1、領悟作者選擇典型材料表達中心的方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是偉大的。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習做課堂學習的主人。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明確重點。
1、復習導入??:(結合前節(jié)課的板書)。
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知道作者在千萬個送別的人群中,選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這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勸慰"(板書)她們不要難過,"回憶"(板書)她們與志原軍之間發(fā)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務。
那么,通過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達文章的中心呢?這節(jié)課,我們圍繞這個重點,以讀為主,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讀悟?qū)W法、理解重點。
1、了解學生,確定精讀重點。
(1)自由快速瀏覽前三個自然段,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段落。
(2)你最受感動的是哪段?(按多數(shù)意見)。
2、精讀重點段。
(1)提出要求:(屏幕顯示)。
(2)學生自讀、自畫、思考。
(3)讓學生談對受感動的語句的理解,并讀出受感動的語氣。
(3)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體會思想感情。
(4)領悟?qū)W法:剛才我們怎樣理解這段內(nèi)容?
3、學法遷移,自學另外兩個自然段。
(1)按照剛才的學習思路,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讀懂其它兩段的內(nèi)容。(學生自讀自悟,然后小組交流)。
(2)質(zhì)疑:
通過剛才的學習、交流,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3)指名朗讀。
(4)教師點撥:
同學們,讀了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嗎?
4、以讀代講、讀中悟情。(讀最后三個自然段)。
(1)引讀:
生:"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師:他們多么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多么希望列車能停下來,他們呼喚列車--。
生:"列車呀,你慢點開,讓我們再……再停留片刻!"。
(2)自由讀,想象場面,領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數(shù)據(jù)資料。
(1)總結過渡:
同學們,這篇課文,作者站在志愿軍的角度,選擇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這三個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來表達中朝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板書)。讀了這篇課文,同學們一定能感受到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但是,同學們是否知道,在朝鮮戰(zhàn)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了朝鮮的解放,也同樣付出了重大代價。下面,請同學們看一份資料。
(2)屏幕顯示:志愿軍烈士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3)談感想:看到這一串串的數(shù)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圖片資料。
(1)導語?:
在這千千萬萬個烈士中,有許多特等英雄。他們的英勇壯舉,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兩國人民中間傳頌。請同學們看圖片資料。
(2)發(fā)圖片,每小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讀英雄事跡,交流感受。
四、自主練習、創(chuàng)造想象。
1、導語?:
2、屏幕顯示練習題(學生可任選一題)。
(1)請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課文的寫法,對志愿軍叔叔說幾句話。(可選擇圖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現(xiàn)在,你想對志愿軍或朝鮮人民說點什么?(可選擇其中一個人物)。
(3)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一段背下來。
3、學生自練,然后小組交流。
4、典型匯報。
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
1、結合板書,總結寫法。
2、征求學生對教師上本課的意見。
3、作業(yè)?:把學習這篇課文的感想寫在日記中;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討論,理解課內(nèi)容,體會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能抓住重點句子進行有感情朗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3、深刻領會并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4、結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義,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教學準備:
投影片(分別場面圖)、磁帶(二胡曲《還鄉(xiāng)行》)、火車汽笛聲錄音。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提示訓練點。
1、學生讀書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書:中朝友誼鮮血凝成)。
2、快讀全文思考:作者圍繞這個中心選擇了哪些材料?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只選擇了這幾個材料來寫?
(板書:圍繞選擇典型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1、引導學第一段,體會學習方法。
指讀課文,出示思考題(投影)。
聽讀要求:
a、用簡潔的話,說這段寫了幾件事?
b、認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幾件事來寫?
c、邊聽邊劃,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出來。
學生聽讀后討論,教師啟發(fā)生回答問題。
(板書:洗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結合思考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大娘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擇材料的用意)。
齊讀本段的最后一句(這比山還高比海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懷?)進行句式的變換(變成陳述句)體會反問句的表達作用。
結合句子讓學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練習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問難。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配樂范讀----學生練讀----個別讀文)。
2、結合學第一段的思考題,遵循學習第一段的思路,分組自學第二、第三段。
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出小金花和大嫂與志愿軍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材上的特點。(板書: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品質(zhì)的語句,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教師在前三段學習的基礎上,運用激情語言,放錄音,投影,創(chuàng)設情境,和學生一起齊讀第四段。通過感情誦讀,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
4、針對全文進行置疑問難。
三、概括學習過程,深悟訓練點。
讓學生從理性上認識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認識這一寫作方法的好處。(板書:突出中心)。
四、課外延伸,指導背誦。片段練習,運用訓練點。
1、向?qū)W生介紹《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選讀精彩段落,激發(fā)學生的背誦興趣,讓學生自由選擇背誦。
2、結合課后的練筆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構思。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三
1、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運用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從內(nèi)容中體會思想的讀書方法,練習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體會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
3、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內(nèi)容說法的句子表達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通過讀課文,從課文內(nèi)容中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簡介背景。
1、板書課題,置疑問難:
通常情況下,什么樣的人稱為親人?課文中的親人指誰?課題上的中心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親人原指直系家屬,比喻關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課文中的親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鮮人民。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課題上的中心詞是親人。)。
那他們?yōu)槭裁茨艹蔀橛H人呢?是如何成為親人的呢?
2、簡介課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引導學第一自然段:
結合句子讓學生理解唯一的意思。
再指名讀,重點指導這一段的最后兩句話的朗讀。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個別讀、齊讀)。
師生再一起齊讀最后兩句話。
問:這樣的人能不能被稱作親人?
3、學習第三自然段:
指名讀。代價什么意思?
(指為達到一個目的而付出的物力、精力。課文指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雙腿殘廢了。)。
再指名讀。
自由讀,體會為什么大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再指名讀、齊讀。體會大嫂是為了什么這樣做,所以大嫂也稱作親人。
4、學習第三自然段:
大娘是親人,大嫂是親人,小金花呢?她做了什么?我們怎么看待?指名讀。
理解噩耗是指不好的消息,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好的消息,是關于人的生命的不好的消息。知道救老王付出的是什么樣的代價。
自由讀。指名讀。
重點指導讀第二天傳來同歸于盡了。齊讀,再齊讀。
為了一個中國戰(zhàn)士,把自己的生命奉獻了出來,這樣的人我們稱她為親人。
5、總結這三段,體會感情:
同學們,剛才我們講的這些人都是朝鮮人民,這三位就是朝鮮人民的代表,他們面對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外國人。(板書:志愿軍)。
引導學生回答并板書: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6、將學生分成兩大組,表演分別時的情景。
再交換角色表演。
三、總結,表演,練筆。
1、想象在告別時你是其中的一位志愿軍,你會對朝鮮人民說什么,請幾位同學上臺來表演。
2、想象在告別時朝鮮人民會對志愿軍說些什么,寫下來。
【板書設計】。
有血緣關系。
大娘不是親人?
小金花朝鮮人民志愿軍。
大嫂勝似親人。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四
《再見了,親人》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這篇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凝煉,句式參差多樣,篇幅較長,是一篇訓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教材。根據(jù)這些特點,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學習目標〗。
1、讀準生字,讀通課文,并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2、重點學習第一段,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人物情感。
3、在反復中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
〖教學重點〗體會中朝人民之間有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教學難點〗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內(nèi)容所蘊含的思想。
【說教法】。
如何根據(jù)教材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zhì)出發(fā),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和諧發(fā)展,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我的做法是:
1、這篇文章雖然語言凝煉,感情真摯,可由于課文所寫故事離生活較遠,給學生理解內(nèi)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難度,所以我在上課開始,先結合幾組圖片簡單地向?qū)W生介紹了課文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樣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讓學生走進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誼。
2、注重朗讀訓練,讀中悟情: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讀的重要性,本節(jié)課,我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自由讀,有個別讀,有齊讀,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
該文語言凝煉,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啟發(fā)他們展開想象,豐富課文內(nèi)涵,拓寬思想,強化積累。如啟發(fā)學生想象:志愿軍戰(zhàn)士得知自己的生命是大娘用自己小孫孫的生命換來的,他們說些什么?這樣不僅對學生理解課文很有幫助,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18個生字,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理解詞語。
2、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和理解詞句表達圖意的寫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了解我國各族人民是友好相處,親如一家的,學習課文中“我”和媽媽尊重老要,助人為樂的品德。
教學過程:
一、圖文對照,理清思路。
1、課文解題:(板書)“親人”指的是什么?你能舉例說說你有哪些親人?
2、激發(fā)興趣:看了這個題目之后,你有什么問題呢?
二、圖文聯(lián)系,導入情境。
1、看圖,學習第五、六自然段。
(2)、聯(lián)系圖上的景物,想想她們會說什么?
2、補圖。學習第四自然段,這個自然段講的是“我”的母親是個熱心腸的人,“我”聽了媽媽的話,決定多幫老奶奶做一些事,教材中沒有描繪出這些情節(jié),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課文記敘,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口頭描述畫面。
(1)、媽媽和“我”為老奶奶具體做了哪些事呢?(指名回答)。
(2)、從這些小事上,你有什么體會?(可以看出媽媽對苗族老奶奶的細心照顧和體貼)。
3、繪圖,學習一至三自然段。課文的前三個自然段講的是鄰居苗族老奶奶的生活情況,要求能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給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繪,然后集體評議。
(1)、指導朗讀思考:課文通過哪些方面寫出了老奶奶的生活狀況?
(2)、根據(jù)這三個自然段的描寫,你能畫出一組插圖嗎?
(說明:從圖到文,用圖學文,不僅把學生帶入了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中,而且在“看圖、補圖、繪圖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學習了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語言表達方法)。
三、品詞析句,感受意境。
1、獨立學習,自行鉆研。課文是用第一人稱敘述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我閱讀,抓住關鍵語句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她(畢竟)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及時)做。
(2)、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總是)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說明:抓住關鍵詞句,實質(zhì)上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最簡單的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扣住語言文字,品味出其中包含的意味,豐富語言的積累,使學生能夠積極地進行合作學習)。
四、朗讀升華,體驗情感。
朗讀對領悟課文內(nèi)容,增強語感、陶冶情操、培養(yǎng)形象思維能力起著其他任何教學活動不能替代的作用。
1、有感情地朗讀,想一想:課文為什么用“親人”作題目?
2、朗讀談體會:如果你是老奶奶的鄰居,你會做些什么?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六
師:(板書:親人)同學們,一起讀讀這兩個字。
(生齊讀)。
師:說說你有哪些親人?
生:爸爸,媽媽。
生:爺爺,奶奶。
生:姑姑,姨姨。
……。
師:這些都是跟你有親緣關系的人。那么,什么樣的人才能稱為“親人”呢?
生:在生活中,有血緣關系的人才能稱為“親人”。
師:那么,從血緣關系上來看,朝鮮人民是不是中國人民的“親人”?
生眾:不是。
師:同學們,1950年,美帝國主義發(fā)動了侵略朝鮮的戰(zhàn)爭。中國人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朝鮮戰(zhàn)場,與朝鮮人民一起并肩作戰(zhàn),終于打敗了美帝國主義。隨后,中國人民志愿軍分批撤出朝鮮。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開朝鮮回國。今天,就讓我們穿過長長的時空隧道,回到四十年前的朝鮮,去感受一下中國人民志愿軍跟朝鮮人民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動人情景吧!
……。
【評析】。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币粋€好開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課也不例外。本教例有三點頗有新意。其一,巧設懸念。先讓學生說出你有哪些親人,接著讓學生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歸納出“親人”的定義,最后來個啟發(fā)學生思考的反詰。隨著引出課題,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急于從課文中尋找答案的熱情與興起,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其二,突出重點。引出課題,設置懸念,處處突出“親人”一詞,這就為理解課文內(nèi)容打下了基礎。同時,也為本組課文重點訓練項目即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做了鋪墊。其三,激發(fā)感情。教者用一段充滿感情的話語介紹課文的歷史背景,調(diào)動學生的內(nèi)在感情,讓孩子們準備用“心”去感受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這樣,就給整堂課定下了基調(diào)。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七
《再見了,親人》記敘了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在車站同朝鮮人民告別時的感人情景。課文段落清楚,層次分明,字里行間洋溢出志愿軍戰(zhàn)士對朝鮮人民真摯的強烈的愛。教學這篇課文,在講讀完全文后,我運用語言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逐段引讀總結全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引讀課題。
生:(接讀)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人!
2.引讀前三節(jié)。
前三節(jié)分別描寫了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依依惜別,引讀時可指導學生依次朗讀前三節(jié)每節(jié)首尾部分。
生:(接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
生:(接讀)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淚……。
生:(接讀)大嫂,請回去吧!……。
3.引讀最后三節(jié)。
全文感情真摯,感人至深。教學時,這樣逐段進行巧妙引讀,在引讀中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達到了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八
知識目標:結合上下文重點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在課文中的作用。
繼續(xù)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技能目標:繼續(xù)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綜合訓練聽說讀寫能力。
情感目標: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人民之間那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親情,感受崇高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本組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是“寫文章要有中心”。注意在前一組課文教學的基礎上,繼續(xù)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怎樣做到寫出的文章有中心的。
教學難點:理解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教法設計:圍繞中心,層層推進。情境教學。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第三課時略)。
一、揭示課題,強化中心。
1、同學們,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開朝鮮回歸祖國。歲月如梭,一晃動年過去了,作家魏巍將當年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留在了人們永恒的記憶里?,F(xiàn)在就讓我們再次以志愿軍的身份走進惜別的人群,讓我們深情呼喊:“再見了,親人!”
2、從血緣關系上看,志愿軍與朝鮮人民是親人嗎?(板書:不是親人)。
3、但在漫長歲月中,在血與火的戰(zhàn)場上,我們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生死與共,結下了深情厚誼,雖然不是親人板書(勝似親人)。
二、抓住中心,自讀感悟。
1、當我們打敗了侵略者,當我們完成了歷史使命,當離別的日子不顧人們深重的感情而來臨的時候,有多少人趕來為我們送行??!人群中有白發(fā)蒼蒼的大娘,有淚流滿面的小金花,有架著雙拐的大嫂,她們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此時此刻,你最想問的問題是什么呢?(生質(zhì)疑)。
2、多媒體出示:為什么說大娘、小金花、大嫂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史親人呢?自讀課文找到那些最能說明問題的事實,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用體會到的感情來朗讀,并能發(fā)現(xiàn),大膽的提出問題。
3、學生自讀思考。
三、以讀為徑,以練為緯。
1、大娘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是因為:(多媒體出示)。
a洗補衣,幾夜沒合眼。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b指名讀,送打糕的事例。
c理解“雪中送炭”找出課文中哪一句話寫出了大娘雪中送炭的艱難與危險。指導感情朗讀。
d大娘冒著生命危險送來了打糕,送來了戰(zhàn)勝敵人的力量和勝利的希望,送得多么及時啊,因此作者說著真是“雪中送炭”啊。在志愿軍心目中,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e指名讀,救傷員的事例。
f理解“唯一”抓住“丟下”“背進”
g一個是與自己相依為命的親人,還未成年的小孫孫,一個是為了朝鮮人民流血負傷的志愿軍戰(zhàn)士,敵機來了,大娘毅然絕然地背起傷員,而丟下自己的小孫孫,從這一丟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心目中,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h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女,足以說明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i多媒體出示: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
j指導感情朗讀,理解“八年來、多少、慈母般的”
k大娘不是我們的親生母親然而就像親生母親,勝似親生母親,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2、小金花、小金花的媽媽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是因為:
a指名朗讀,理解“同歸于盡”小金花媽媽的死重于泰山,敵人的死輕于鴻毛。
b生質(zhì)疑:媽媽犧牲了,小金花沒有哭,志愿軍叔叔要走了,卻淚流滿面,這是為什么?
c多媒體出示:同志們傷心地痛苦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d指導感情朗讀,體會小金花對媽媽的愛,對敵人的恨。這說明在小金花的心目中,志愿軍叔叔“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那為我們失去媽媽的小金花,在志愿軍的心目中“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3、大嫂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是因為:
a指名朗讀。
b多媒體出示:您知道我們?nèi)鄙偈卟?,就挎著籃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你又跑到前沿陣地去挖。
c指導學生質(zhì)疑前沿陣地那么危險,為什么大嫂還要去挖?
d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那失去雙腿的大嫂,在志愿軍的心目中,“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導讀)當我們想到大娘,為了給我們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當我們想到大娘為了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再夜忍不住了,動情地對大娘說:
當我們想到小金花為了我們失去了媽媽,我們親切地對小金花說:
當我們想到大嫂為了我們失去了雙腿,我們深情地對大嫂說:
四、創(chuàng)設情境,升華感情。
1、回憶往事,一件件,一樁樁令人感動,催人淚下,朝鮮人民為我們付出了血的代價,生命代價,這足以表達朝鮮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種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在這片土地上,不僅有著許許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樣的親人,而且還滲透著我們與親人們并肩戰(zhàn)斗灑下的鮮血當然還長眠著像黃繼光、邱少云這樣的許許多多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所以我們把這塊土地叫做“親愛的土地”。自由聯(lián)系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大段。
多媒體出示音樂和畫面:當離別的抽泣聲與汽笛的長鳴聲交織在一起時,當我們從車窗伸出手,探出頭,跟朝鮮親人再見時,當列車的轟鳴一聲緊似一聲時,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通過朗讀來表達吧。
3、列車越開越遠,再也看不到親人熟悉的身影,再也聽不到親人親切的叮嚀,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呼喊一聲吧:“再見了,親人!”
五、課后作業(yè):繼續(xù)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前三自然段中選擇一段背誦下來。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九
在當今的教育改革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已成為大家的共識。這課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主線,力圖在互評互議、發(fā)散練說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努力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語言感悟能力上做些有益的嘗試,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班有不少男孩子對歷史、軍事知識非常感興趣。課前學生收集了大量資料,有朝鮮戰(zhàn)爭的起因、雙方力量對比,有五次戰(zhàn)役的經(jīng)過,還有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的英雄事跡。學生通過查閱書籍、網(wǎng)上下載,較好地做到了課內(nèi)外結合。上課一開始由學生自己介紹時代背景,他們的積極性很高,體驗到了收集、整理資料的樂趣。
同學們在預習時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其中比較集中的是:為什么中朝人民的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志愿軍戰(zhàn)士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我們就帶著問題學習課文第一段。
課上充分練習朗讀,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評議時,不光簡單地對朗讀技巧進行評議,更要引導學生評議同學的朗讀是否體現(xiàn)了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從上課情況看,這樣做的效果非常好。比如:一個同學說:"我覺得‘這真是雪中送炭呀!’讀得太平淡了?!畱?zhàn)士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帶著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打糕。這真是雪中送炭呀!’應該這樣讀……"教師適時點撥:大娘送來的僅僅是食物嗎?引導學生體會到大娘還送來了精神鼓勵和戰(zhàn)勝敵人的決心,生的希望。又比如:一個同學發(fā)言:"’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jīng)炸平了?!@句讀得好。這句中間雖然是逗號,但是他停頓時間長,讓我們好像親眼目睹了那慘烈的一幕。"列車離開的段落,采用引讀,效果也特別好。事實證明,學生讀不好的地方,正是他們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也是需要評一評議一議的地方。這樣上課是學生自主地學,屏棄了教師的串講串問。
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學生參與度,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形式。把第二、三自然段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學習,在時間上給予保障,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
設計發(fā)散訓練。既然是話別,應該是雙方的,但是,課文只寫了志愿軍的話,此時此刻,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聽了志愿軍的話,會說些什么呢?以小組為單位,任選身份,練說,派代表匯報。
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各組代表思維活躍,發(fā)言積極,有一定水平。這項訓練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為學生后面理解文章中心做了鋪墊,可謂一舉多得。
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互評互議,發(fā)揮小組討論的作用,仿照課文練說,提高語文能力,是本課的特點,效果較好。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5個詞語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誼”造句。
3、知道反問句又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改寫成陳述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要理解內(nèi)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礎上,了解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思想的。
自學輔導法。
錄音機、錄相帶。
教學目的: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學習課文1——3自然段,完成課后題1(l)、2(l)、(2)、(3),并口頭用“暫時”“雪中送炭”造句。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親人”是指有血緣關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課文中的“親人”是指誰?“再見了,親人”這句話又是誰講的呢?(提出這樣的問題,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順利地把他們帶入到學習課文的氛圍中。)。
2、創(chuàng)設情境,用音樂烘托氣氛。
用假設把學生帶入志愿軍戰(zhàn)士的行列中,讓學生通過“我們”去體驗和表達志愿軍的情感。
(雄壯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錄音起)好像現(xiàn)在我們就是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抗美援朝、保家為國的志愿軍戰(zhàn)士了。
二、引讀、導讀、朗讀,學習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讀,了解段意。
2、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并思考:這一段敘述了什么?表達了什么?贊頌了什么?
3、感情導讀,理解內(nèi)容。
(1)出示導讀問題:
為什么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朝鮮大娘?
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一樣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為什么說大娘給我們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為什么要“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2)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理解:
為什么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朝鮮大娘?(啟發(fā)學生通過讀書,找出課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并投影出示這句話。)。
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
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導朗讀這句話,在朗讀中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強調(diào)“多少"讀重音,體會連用兩個“多少"對表達感情和加強語氣的作用。
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般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板書:洗補衣,幾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傷員,失去孫孫。
(3)為什么說大娘給我們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義――比喻義――在課文中的意思:在我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處于困境,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朝鮮親人給我們送來了打糕,送來了關心、幫助、支持,送來了慈母般的溫暖、戰(zhàn)勝敵人的力量和勝利的希望。
大娘為什么要“丟下自己的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比較反問和陳述的語氣,體會反問句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指導朗讀反問句的語調(diào),采取不同形式反復有感情地朗讀這個反問句。
3、感情朗讀,填表小結。
明確表內(nèi)要求,根據(jù)內(nèi)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價)表達了什么贊頌了什么。
1大娘洗衣服幾夜不眠我們對朝鮮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親人的感激之間偉大。
3救傷員失去孫孫和不舍之情的友誼。
小結學法,指導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結第一自然段的學法。(投影)。
初讀課文,思考問題,了解段意:(問題:敘述了什么?表達了什么?贊頌了什么?)。
再讀課文,品析詞句,理解內(nèi)容:(抓重點詞句)。
感情朗讀,體會感情,填表小結。(了解本段內(nèi)容與表達中心的關系)。
運用學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檢查自學,及時反饋矯正。
注意聽導語(只說一遍),根據(jù)導語讀出課文中相應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時候聽到媽媽犧牲的噩耗的?
聽到噩耗后,同志們和小金花有什么反應?
當我們回憶起大嫂為我們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時,我們充滿感激地對大嫂說:……。
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如此剛強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這眼淚說明了什么?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歸于盡”。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聯(lián)系課文理解“深情厚誼”和“代價”,再理解“這樣高的代價”。
檢查填表情況并小結。
看表思考:這三個自然段除寫法相同外,這三個朝鮮人民的代表人物都為志愿軍付出了數(shù)不清的日日夜夜、說不盡的關心幫助,付出了鮮血甚至生命“這樣高的代價”,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這三個自然段雖內(nèi)容有別,但卻表達了同一個中心――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贊頌了中朝人民之間的偉大友誼。注意學習作者是如何緊緊圍繞中心來寫的。
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反復誦讀,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引讀激情,體會感情。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4——6自然段,完成課后題1(2)、2(4);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完成課后題3。聽寫詞語,指導背誦。
教學過程:
一、學生朗讀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聽寫詞語。
三、學生朗讀第四、五、六自然段。
1、導讀激情,表達感情。
引導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這里表達了我們的什么心情?
從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現(xiàn)的眷戀、依戀、留戀之情。似乎列車再停留片刻,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親人,也可以慰藉我們充滿離愁的心。
2、分人輪讀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
朗讀者讀出感情(邊讀邊具體指導);
聽者認真聽,聽后交流從朗讀中聽出了什么樣的心情。
3、感情范讀,內(nèi)化感情。
伴隨播放的列車汽笛聲、轟鳴聲范讀,要求:閉眼傾聽,感受情境,品味詞句,內(nèi)化感情。
4、思考:第二部分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
5、總結全文,回讀課題。
回顧全文,歸納中心:本文以志愿軍的口吻,生動地記敘了中朝兩國軍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頌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聯(lián)系寫作,掌握寫法:
知道中心確定之后,要緊緊圍繞中心來寫。
回憶本文是如何圍繞中心來寫的。
6、回讀課題,回應感情:
每當我們想到朝鮮親人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每當我們想到那些離情深重的日子,我們都會想到慈祥的大娘,可愛的小金花和頑強的大嫂,讓我們再深情地喊一聲吧:“再見了,親人!”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洗補衣幾夜不眠。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傷員失去孫孫偉大友誼,鮮血凝成。
小金花救老王媽媽犧牲。
大嫂挖野菜身受重傷。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一
3、深刻領會并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4、結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義,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教學準備:?。
投影片(分別場面圖)、磁帶(二胡曲《還鄉(xiāng)行》)、火車汽笛聲錄音?。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提示訓練點。?。
1、學生讀書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書:中朝友誼?鮮血凝成)?。
2、快讀全文思考:作者圍繞這個中心選擇了哪些材料??。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只選擇了這幾個材料來寫??。
(板書:圍繞?選擇典型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1、引導學第一段,體會學習方法。?。
指讀課文,出示思考題(投影)?。
聽讀要求:?。
a、用簡潔的話,說這段寫了幾件事??。
b、認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幾件事來寫??。
c、邊聽邊劃,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出來。?。
學生聽讀后討論,教師啟發(fā)生回答問題。?。
(板書:洗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結合句子讓學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練習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問難。?。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配樂范讀----學生練讀----個別讀文)?。
2、結合學第一段的思考題,遵循學習第一段的思路,分組自學第二、第三段。?。
抓住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品質(zhì)的語句,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針對全文進行置疑問難。?。
三、概括學習過程,深悟訓練點。?。
四、課外延伸,指導背誦。片段練習,運用訓練點。?。
2、結合課后的練筆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構思。?。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二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1、從課文內(nèi)容中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我們每個同學都是在愛的海洋里成長,誰能說說最關心你、與你最親的人是誰?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有關親人的故事。
(出示課題:再見了,親人)
1、詩配樂朗誦,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
那是一個現(xiàn)在看來非常久遠的年代……
有一天,戰(zhàn)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年輕的人們拿起了槍奔赴戰(zhàn)場
只為能有寧靜的生活
無情的戰(zhàn)爭讓人們倒下
但沒有人退縮,哪怕是偉人的兒子
…
…
平靜的生活又回到了我們身邊
但14萬年輕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邊
2、同學們課前也查找了相關的資料,對這段歷史,你們還了解到些什么?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1、現(xiàn)在我們共同回憶那段歷史,讀讀課文,想一想,“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是誰對誰說的,“親人”指的是哪些人。
2、課文具體寫了志愿軍戰(zhàn)士同誰話別的情景?
1、你最受感動的是什么地方?可以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感染大家。如:讀一讀、講故事、或者模仿著演一演等都可以。
2、小組內(nèi)匯報討論彼此的方式怎么樣,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3、班內(nèi)集中交流
4、學生各抒已見。
(表現(xiàn)不好的地方請求支援,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自己了解到的進行交流)對學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地方視情況讓學生當場解決或存疑。
(1)對學生提出的讀的要求請其他學生幫助解決。
(2)在遇到困難時,有沒有借助一些資料來幫助自己閱讀?自己讀課文時,書和電腦網(wǎng)絡都是我們的學習好幫手。請你自己再讀讀課文,不理解的.可以再借助字典、書籍和電腦查一查,也可以和同學合作解決。
1、重點理解第一自然段。
(1)出示導讀問題:
說說這一自然段最令你感動的地方和原因。從中你體會到什么?(學生補充回答,)
(2)指導朗讀:怎么樣才能讓別人也被你的朗讀所感動?同桌互相指導讀。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強調(diào)“多少”讀重音,體會連用兩個“多少”對表達感情和加強語氣的作用。
(3)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般一樣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師生小結:洗補衣、送打糕、救傷員,體現(xiàn)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深厚情誼。
(4)理解“雪中送炭”。在我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處于困境,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朝鮮親人給我們送來了打糕,送來了關心、幫助、支持,送來了慈母般的溫暖,戰(zhàn)勝敵人的力量和勝利的希望。
(5)重讀“唯一”,以理解大娘對志愿軍戰(zhàn)士的愛實際上是對自己祖國的崇高的愛,具體感受偉大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比較反問和陳述的語氣,體會反問句再表達感情上的作用,知道朗讀反問句的語調(diào),采取不同形式反復有感情的朗讀。
(6)小組內(nèi)合作,小組間比賽。
(7)導語激情,體會感情。
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洗補衣服幾夜沒合眼時,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送打糕累的昏倒在路旁時,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時,我們再也忍不住了,動情的對大娘說……(齊讀)
如果你是那位大娘,聽到了志愿軍對你說的話,你會說些什么?(指生說)
最后,讓我們深情的對大娘說一句:“再見了,親人!”
2、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1)檢查自學情況并小結。
(2)思考:這三個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這三個自然段除寫法相同外,這三個朝鮮人民的代表人物都為志愿軍戰(zhàn)士付出了數(shù)不清得日日夜夜,說不盡的關心幫助,付出了鮮血甚至生命“這樣高的代價”。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這三個自然段雖然內(nèi)容有別,但卻表達了同一個中心——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贊頌了中朝人民之間的偉大友誼。
(3)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1、我們在與朝鮮親人告別時,回憶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往事,這一件件一樁樁令人感動的事,無不凝聚著朝鮮人民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對于他們,你還有哪些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問題?(學生交流)
2、師生共同解決提出的問題。
3、對于比較復雜的問題留到下節(jié)課解決。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三
1、通過朗讀,討論,理解課內(nèi)容,體會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能抓住重點句子進行有感情朗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3、深刻領會并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4、結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義,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投影片(分別場面圖)、磁帶(二胡曲《還鄉(xiāng)行》)、火車汽笛聲錄音
一、整體感知,提示訓練點。
1、學生讀書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書:中朝友誼
鮮血凝成)
2、快讀全文思考:作者圍繞這個中心選擇了哪些材料?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只選擇了這幾個材料來寫?
(板書:圍繞
選擇典型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1、引導學第一段,體會學習方法。
指讀課文,出示思考題(投影)
聽讀要求:
a、用簡潔的話,說這段寫了幾件事?
b、認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幾件事來寫?
c、邊聽邊劃,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出來。
學生聽讀后討論,教師啟發(fā)生回答問題。
(板書:洗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結合思考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大娘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擇材料的用意)
齊讀本段的最后一句(這比山還高比海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懷?)進行句式的變換(變成陳述句)體會反問句的表達作用。
結合句子讓學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練習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問難。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配樂范讀----學生練讀----個別讀文)
2、結合學第一段的思考題,遵循學習第一段的思路,分組自學第二、第三段。
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出小金花和大嫂與志愿軍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材上的特點。
(板書: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品質(zhì)的語句,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教師在前三段學習的基礎上,運用激情語言,放錄音,投影,創(chuàng)設情境,和學生一起齊讀第四段。通過感情誦讀,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
4、針對全文進行置疑問難。
三、概括學習過程,深悟訓練點。
讓學生從理性上認識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認識這一寫作方法的好處。(板書:突出中心)
四、課外延伸,指導背誦。片段練習,運用訓練點。
1、向?qū)W生介紹《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選讀精彩段落,激發(fā)學生的背誦興趣,讓學生自由選擇背誦。
2、結合課后的練筆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構思。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四
1、知識目標:
學習課文,理解課文中親人的不同含義。
2、能力目標:
以讀作為突破口,以讀悟情,培養(yǎng)語感,有感情朗讀。
3、情感目標:
學習課文,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1、學習課文,理解課文中親人的不同含義;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課件《志愿軍戰(zhàn)歌》音樂。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
同學們,剛才你們聽到的是志愿軍戰(zhàn)歌,當年志愿軍戰(zhàn)士就是高唱著這首歌踏上了朝鮮的土地,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即將離開朝鮮回到自己的祖國,面對著許許多多送別的人們,每位志愿軍戰(zhàn)士都從心理默默的說著一句話,那就是“再見了,親人!”
二、復習舊知,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快速默讀一遍課文,想一想志愿軍戰(zhàn)士把誰稱作親人?他們?yōu)橹驹杠娮隽四男┦隆?BR> 三、合作學習,交流,體會情感
1、師:在這些事例中,哪位親人的事例給你的感受最深,就學習哪件事。怎么學呢,老師為同學提供了一個自學提示,誰來讀一讀。
課件:默讀,思考志愿軍回憶了和這位親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話給你的感受最深,把這句話畫下來讀一讀,想一想從中體會到了什么。請你用朗讀的形式,讀出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小組交流:
誰對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學習相同段落的同學就近兩三人結合小組,進行交流。
3、匯報自學,讀中悟情(大娘):
師:誰對這件事感受深,讀出你的感受。誰也找的這句話讀出你的理解?同學們注意聽看他們哪讀的不一樣。
師:她是通過抓重點詞語弄懂句子的含義的,大家要向她學習這種好的方法。
老師根據(jù)學生匯報的情況重點指導。
課件: 記得五次戰(zhàn)役的時候…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點撥:結合課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著生命危險給戰(zhàn)士們送來的僅僅是打糕嗎,對,你們體會的真好,是他們的精神感動了志愿軍,鼓舞了志愿軍使他們的斗志倍增,頑強拼搏取得了阻擊戰(zhàn)的勝利。愿意再讀讀嗎,把大娘關心志愿軍的情感以及志愿軍拼搏的精神讀出來。誰來讀讀。
課件:我們還記得…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師:在這部分中還有哪件事給你感受深。
點撥:把你的感受讀出來。搶救的是誰,是和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志愿軍,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唯一的親人,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朗讀:面對這位可親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讀出你的感受嗎?(指導朗讀)我也想讀,聽聽有沒有和她讀的不一樣的地方。為什么這樣讀。
師:想像一下當時的畫面,進入情境感情就出來了。
4、匯報:小金花:誰對這件事感受深。
課件:同志們傷心的…你怎么落淚了呢?
5、師:還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你來讀讀。
問:這樣高的代價指的是什么代價?
6、小結:
學習了他們的事例后,你現(xiàn)在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選擇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讀,讀出朝鮮人民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四、換位感悟
1、師:聽著這樣的話看著這樣的戰(zhàn)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會對志愿軍說什么,任選其中一個角色練習說。
2、匯報:誰來說,你以誰的身份說。(還誰想說)
3、小結:聽了同學的介紹,感到志愿軍為朝鮮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讀讀課題你對課題有沒有新的理解。
4、師:那么今天就是親人送親人了,讓我們共同抒發(fā)一下對親人的依戀之情吧!
五、運用悟情
1、師:既然是親人送親人,你能不能將這段話改為朝鮮人民對志愿軍說。自己先練一練,也可以互相說說。
2、匯報:
改為:再看一眼志愿軍戰(zhàn)士,讓他們再停留片刻。
3、師:志愿軍不愿走,朝鮮人民不愿他們走,因為在這片土地上灑過他們的鮮血,大娘小金花的媽媽、大嫂還有更多更多的親人為志愿軍灑過鮮血;羅盛教、邱少云、黃繼光、毛主席的愛子毛岸英等14萬志愿軍長眠在朝鮮的土地上,他們的鮮血和朝鮮人民的鮮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華
1、師:你們說,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稱之為偉大的友誼。
2、火車慢慢的啟動了,讓我們再讀讀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兩國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師:火車越去越遠,可是兩國人民的心卻是越來越近。
兩國人民共同說著一句話:“再見了,親人!”
4、師:多么感人的場面,咱們來寫首詩吧,永遠記住當時的場面。出示詩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無言默默淚。
(你我一家人“惜別知情深“有緣再相見“只見車影遠”“天涯若比鄰”“彼此常牽掛”。)
再見了,親人
大娘
小金花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志愿軍
大嫂
教學中體現(xiàn)較突出的幾點:
1、導入中的情景創(chuàng)設把學生帶入到了課文中,為學習課文作了很好的鋪墊。兩分鐘預備通過錄音機為學生放了《志愿軍戰(zhàn)歌》,伴隨著雄壯的樂曲聲,學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進入到情境當中。
2、從對語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從而進一步體會大娘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設計的三個層次,即第一層次用讀讀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來的;第二個層次體會大娘不顧自己的生命為戰(zhàn)士們送來打糕,讀出感受。第三個層次讓學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體會出大娘對戰(zhàn)士們的深情、對戰(zhàn)士們的愛,以及戰(zhàn)士們把大娘對他們的愛化作一種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戰(zhàn)士們打勝了仗。課堂教學中,層層深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對大娘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的深情厚誼以及為什么大娘把戰(zhàn)士稱作親人的情感體會的很到位,學生情感也被調(diào)動。因此學生對這一段的朗讀,讀的有感情,學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視了學生的朗讀及教師對學生讀的指導:
在學習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時,注重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例如:學生在朗讀描寫小金花的剛強的語句時,學生對小金花為媽媽報仇的決心讀的還不夠堅決,因此委婉的指出學生讀的不足及建議,通過比讀的方式激勵學生再讀。
不足:
1、對重點段的體會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自讀自悟,而是通過教師的導語引著學生體會出來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自主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2、教學結構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時間是指導學生學習大娘為志愿軍戰(zhàn)士送打糕和救助傷員的事情,對小金花和大嫂的學習只是以讀帶講,沒有給學生朗讀感悟的時間。學生對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的情感是一點一點的積聚起來的,不是只通過對一個段落的學習,感情就能體會出來的。因此對后兩個自然段的學習,也要讓學生充分的學習體會。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五
課時:第一課件(略)。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理解課文內(nèi)容,精讀其中一段(按學生要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抓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進行表達的,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一段背下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教學重點:
1、領悟作者選擇典型材料表達中心的方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是偉大的。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習做課堂學習的主人。
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結合前節(jié)課的板書)。
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知道作者在千萬個送別的人群中,選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這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勸慰"(板書)她們不要難過,"回憶"(板書)她們與志原軍之間發(fā)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務。
那么,通過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達文章的中心呢?這節(jié)課,我們圍繞這個重點,以讀為主,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1、了解學生,確定精讀重點。
(1)自由快速瀏覽前三個自然段,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段落。
(2)你最受感動的是哪段?(按多數(shù)意見)。
2、精讀重點段。
(1)提出要求:(屏幕顯示)。
(2)學生自讀、自畫、思考。
(3)讓學生談對受感動的語句的理解,并讀出受感動的語氣。
(3)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體會思想感情。
(4)領悟?qū)W法:剛才我們怎樣理解這段內(nèi)容?
3、學法遷移,自學另外兩個自然段。
(1)按照剛才的學習思路,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讀懂其它兩段的內(nèi)容。(學生自讀自悟,然后小組交流)。
(2)質(zhì)疑:
通過剛才的學習、交流,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3)指名朗讀。
(4)教師點撥:
同學們,讀了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嗎?
4、以讀代講、讀中悟情。(讀最后三個自然段)。
(1)引讀:
師:他們多么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多么希望列車能停下來,他們呼喚列車--。
生:"列車呀,你慢點開,讓我們再……再停留片刻!"。
(2)自由讀,想象場面,領悟情感。
1、提供數(shù)據(jù)資料。
(1)總結過渡:
同學們,這篇課文,作者站在志愿軍的角度,選擇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這三個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來表達中朝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板書)。讀了這篇課文,同學們一定能感受到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但是,同學們是否知道,在朝鮮戰(zhàn)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了朝鮮的解放,也同樣付出了重大代價。下面,請同學們看一份資料。
(2)屏幕顯示:志愿軍烈士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3)談感想:看到這一串串的數(shù)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圖片資料。
(1)導語:
在這千千萬萬個烈士中,有許多特等英雄。他們的英勇壯舉,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兩國人民中間傳頌。請同學們看圖片資料。
(2)發(fā)圖片,每小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讀英雄事跡,交流感受。
1、導語:
2、屏幕顯示練習題(學生可任選一題)。
(1)請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課文的寫法,對志愿軍叔叔說幾句話。(可選擇圖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現(xiàn)在,你想對志愿軍或朝鮮人民說點什么?(可選擇其中一個人物)。
(3)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一段背下來。
3、學生自練,然后小組交流。
4、典型匯報。
1、結合板書,總結寫法。
2、征求學生對教師上本課的意見。
3、作業(yè):把學習這篇課文的感想寫在日記中;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六
引導學生觀看“朝鮮人民送別志愿軍的宏大而感人的畫面,揭示課題,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等文獻資料,圖片資料,為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做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明確目標。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nèi)容,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初步感受中朝人民依依惜別的悲壯氣氛,體味“似海深”的偉大友誼。
鼓勵學生在組內(nèi)交流學習收獲,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三、讀中悟情,以情品讀。
1、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找出最令人動情的片斷,用筆畫一畫,圈一圈,哪句話,哪個詞讓人感動?為什么感動?找出最令人的片斷在小組內(nèi)交流后,在全班進行交流。
學生個人的感覺、體驗、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過程中,允許學生各抒己見。交流內(nèi)容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
重點交流以下幾個問題:
大娘一段:
(1)品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永遠不會?!蓖ㄟ^品讀感嘆句、疑問句、設問句,三種不同的句式,深刻領悟“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的“母子般”的深情。
(2)指導學生理解“冒”、“穿”、“丟下”、“唯一”幾個詞語的含義,感悟大娘為救志愿軍戰(zhàn)士忘我的,無私偉大的品格。
(3)指導讀“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深的情意,我們怎能忘懷?”明確句子的含義是“怎么也不能忘懷?”體味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之間的刻苦銘心的真摯情意。
小金花一段:
(1)品讀“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個剛強的孩子?。 备形蛑驹杠姂?zhàn)士與小金花之間的“父女般”的真情,體味親人生死離別的悲壯。
(2)引導學生通過表演,理解“跺”、“抽動”、“狠狠”幾個詞的含義,入境體驗小金花的剛強性格,及對侵略者的仇恨心理。
大嫂一段:
指導讀“您為我們付出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對中國人民的友誼?”理解句子的含義,感悟大嫂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的“姐弟”深情,大嫂的愛是付出的愛,無悔的愛。
在交流過程中,以“情”為主線,引導學生在讀中覓情、悟情、品情。以“情”為基調(diào),自讀、品讀,并適時引導學生在動情之處背誦,積累,深化對主題的理解。
四、讀中誦情,想象創(chuàng)造。
1、引導學生變換角色,入境體驗列車啟動時,志愿軍戰(zhàn)士的內(nèi)心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最后三個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間似鴨綠江水一樣源遠流長的濃濃真情。
2、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與想,分別后的志愿軍與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傳遞這種偉大的友誼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對感人至深的告別場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導學生通過說一說,寫一寫,畫一畫、唱一唱等多種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間“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七
小編導語:《再見了親人》是人教版小學
語文
五年級下冊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開朝鮮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告別的情景,表達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深情,贊頌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下面是本文的教學設,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知識與技能:理解課文內(nèi)容,結合上下文體會重點詞語對表達情感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理解典型事例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體會寫文章要選取典型材料。
過程與方法:自讀自悟,寫批注體會,在交流討論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使學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教學重點:從具體內(nèi)容中感受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和親人情懷。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情感的。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交流對親人的認識,明白普通意義的親人是指具有血緣關系的人。
3、指導朗讀課題,重讀“親人”
剛才讀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讀懂了什么? (學生回答)
師:大家都說了自己的見解,還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 、師:仔細品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們是親人?提醒學生可以用勾畫相關語句,在旁邊寫批注感受等方法。
2 、學生自讀自悟,讀悟結合,體會感動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3、學生交流匯報
(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相機指導學習)
l 生讀“大娘送打糕”部分談感受
理解’雪中送炭”。
師:作者通過怎樣的敘述表達感情的?(敘事抒情)
l 生讀句子并談體會(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里休養(yǎng),敵機來了,您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jīng)炸平了。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這個地方讓我感動,因為大娘為了救志愿軍傷員失去了自己的小孫孫。
師:但即便如此,當敵機呼嘯而至的時候,大娘卻堅定地背起了傷員,永遠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孫孫。這就是我們的大娘!這就是我們的親人!(讓學生讀這段話,抓住“背起”“ 丟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愛 )。 其實,在這8年的時間里,大娘為我們的志愿軍戰(zhàn)士付出的太多太多!
l 師:同學們,透過剛才的語言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大娘?
(關懷體貼的大娘無私奉獻的大娘情深似海的大娘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大娘……)
師:是的,她為我們付出的真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l 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志愿軍深深的.感念。
4、引導學生,深情朗讀
(二)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三)逆向思維,咀嚼情節(jié)
師:同學們,這就是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所作的,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民的親人!
問:志愿軍有沒有為朝鮮人民流血犧牲?能不能從課文中看出來?(學生回答)(板書:鮮血凝成的中朝友誼)
問:你對課題的含義有什么新的理解?
(四) 學習第四、五、六自然段
師:同學們,中朝兩國人民8年的浴血奮戰(zhàn),生死相依,用鮮血鑄成的偉大友誼跨越國界,而今志愿軍戰(zhàn)士踏上歸國的火車,火車即將開動,大家拿起課本把最后幾段讀一讀,看看能不能感動自己,感動別人。 (生讀)
1、推薦書籍:《誰是最可愛的人》
2、完成課后小練筆。
再見了,親人
大娘 洗補衣服 幾夜未眠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傷員 失去小孫孫 鮮血凝成的中朝友誼
小金花 救老王 失去媽媽
大嫂 挖野菜 雙腿傷殘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一
課時:第一課件(略)。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理解課文內(nèi)容,精讀其中一段(按學生要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抓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進行表達的,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一段背下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教學重點:
1、領悟作者選擇典型材料表達中心的方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是偉大的。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習做課堂學習的主人。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明確重點。
1、復習導入??:(結合前節(jié)課的板書)。
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知道作者在千萬個送別的人群中,選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這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勸慰"(板書)她們不要難過,"回憶"(板書)她們與志原軍之間發(fā)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務。
那么,通過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達文章的中心呢?這節(jié)課,我們圍繞這個重點,以讀為主,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讀悟?qū)W法、理解重點。
1、了解學生,確定精讀重點。
(1)自由快速瀏覽前三個自然段,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段落。
(2)你最受感動的是哪段?(按多數(shù)意見)。
2、精讀重點段。
(1)提出要求:(屏幕顯示)。
(2)學生自讀、自畫、思考。
(3)讓學生談對受感動的語句的理解,并讀出受感動的語氣。
(3)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體會思想感情。
(4)領悟?qū)W法:剛才我們怎樣理解這段內(nèi)容?
3、學法遷移,自學另外兩個自然段。
(1)按照剛才的學習思路,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讀懂其它兩段的內(nèi)容。(學生自讀自悟,然后小組交流)。
(2)質(zhì)疑:
通過剛才的學習、交流,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3)指名朗讀。
(4)教師點撥:
同學們,讀了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嗎?
4、以讀代講、讀中悟情。(讀最后三個自然段)。
(1)引讀:
生:"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師:他們多么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多么希望列車能停下來,他們呼喚列車--。
生:"列車呀,你慢點開,讓我們再……再停留片刻!"。
(2)自由讀,想象場面,領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數(shù)據(jù)資料。
(1)總結過渡:
同學們,這篇課文,作者站在志愿軍的角度,選擇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這三個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來表達中朝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板書)。讀了這篇課文,同學們一定能感受到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但是,同學們是否知道,在朝鮮戰(zhàn)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了朝鮮的解放,也同樣付出了重大代價。下面,請同學們看一份資料。
(2)屏幕顯示:志愿軍烈士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3)談感想:看到這一串串的數(shù)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圖片資料。
(1)導語?:
在這千千萬萬個烈士中,有許多特等英雄。他們的英勇壯舉,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兩國人民中間傳頌。請同學們看圖片資料。
(2)發(fā)圖片,每小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讀英雄事跡,交流感受。
四、自主練習、創(chuàng)造想象。
1、導語?:
2、屏幕顯示練習題(學生可任選一題)。
(1)請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課文的寫法,對志愿軍叔叔說幾句話。(可選擇圖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現(xiàn)在,你想對志愿軍或朝鮮人民說點什么?(可選擇其中一個人物)。
(3)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一段背下來。
3、學生自練,然后小組交流。
4、典型匯報。
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
1、結合板書,總結寫法。
2、征求學生對教師上本課的意見。
3、作業(yè)?:把學習這篇課文的感想寫在日記中;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討論,理解課內(nèi)容,體會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能抓住重點句子進行有感情朗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3、深刻領會并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4、結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義,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教學準備:
投影片(分別場面圖)、磁帶(二胡曲《還鄉(xiāng)行》)、火車汽笛聲錄音。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提示訓練點。
1、學生讀書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書:中朝友誼鮮血凝成)。
2、快讀全文思考:作者圍繞這個中心選擇了哪些材料?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只選擇了這幾個材料來寫?
(板書:圍繞選擇典型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1、引導學第一段,體會學習方法。
指讀課文,出示思考題(投影)。
聽讀要求:
a、用簡潔的話,說這段寫了幾件事?
b、認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幾件事來寫?
c、邊聽邊劃,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出來。
學生聽讀后討論,教師啟發(fā)生回答問題。
(板書:洗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結合思考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大娘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擇材料的用意)。
齊讀本段的最后一句(這比山還高比海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懷?)進行句式的變換(變成陳述句)體會反問句的表達作用。
結合句子讓學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練習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問難。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配樂范讀----學生練讀----個別讀文)。
2、結合學第一段的思考題,遵循學習第一段的思路,分組自學第二、第三段。
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出小金花和大嫂與志愿軍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材上的特點。(板書: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品質(zhì)的語句,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教師在前三段學習的基礎上,運用激情語言,放錄音,投影,創(chuàng)設情境,和學生一起齊讀第四段。通過感情誦讀,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
4、針對全文進行置疑問難。
三、概括學習過程,深悟訓練點。
讓學生從理性上認識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認識這一寫作方法的好處。(板書:突出中心)。
四、課外延伸,指導背誦。片段練習,運用訓練點。
1、向?qū)W生介紹《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選讀精彩段落,激發(fā)學生的背誦興趣,讓學生自由選擇背誦。
2、結合課后的練筆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構思。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三
1、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運用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從內(nèi)容中體會思想的讀書方法,練習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體會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
3、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內(nèi)容說法的句子表達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通過讀課文,從課文內(nèi)容中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簡介背景。
1、板書課題,置疑問難:
通常情況下,什么樣的人稱為親人?課文中的親人指誰?課題上的中心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親人原指直系家屬,比喻關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課文中的親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鮮人民。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課題上的中心詞是親人。)。
那他們?yōu)槭裁茨艹蔀橛H人呢?是如何成為親人的呢?
2、簡介課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引導學第一自然段:
結合句子讓學生理解唯一的意思。
再指名讀,重點指導這一段的最后兩句話的朗讀。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個別讀、齊讀)。
師生再一起齊讀最后兩句話。
問:這樣的人能不能被稱作親人?
3、學習第三自然段:
指名讀。代價什么意思?
(指為達到一個目的而付出的物力、精力。課文指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雙腿殘廢了。)。
再指名讀。
自由讀,體會為什么大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再指名讀、齊讀。體會大嫂是為了什么這樣做,所以大嫂也稱作親人。
4、學習第三自然段:
大娘是親人,大嫂是親人,小金花呢?她做了什么?我們怎么看待?指名讀。
理解噩耗是指不好的消息,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好的消息,是關于人的生命的不好的消息。知道救老王付出的是什么樣的代價。
自由讀。指名讀。
重點指導讀第二天傳來同歸于盡了。齊讀,再齊讀。
為了一個中國戰(zhàn)士,把自己的生命奉獻了出來,這樣的人我們稱她為親人。
5、總結這三段,體會感情:
同學們,剛才我們講的這些人都是朝鮮人民,這三位就是朝鮮人民的代表,他們面對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外國人。(板書:志愿軍)。
引導學生回答并板書: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6、將學生分成兩大組,表演分別時的情景。
再交換角色表演。
三、總結,表演,練筆。
1、想象在告別時你是其中的一位志愿軍,你會對朝鮮人民說什么,請幾位同學上臺來表演。
2、想象在告別時朝鮮人民會對志愿軍說些什么,寫下來。
【板書設計】。
有血緣關系。
大娘不是親人?
小金花朝鮮人民志愿軍。
大嫂勝似親人。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四
《再見了,親人》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這篇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凝煉,句式參差多樣,篇幅較長,是一篇訓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教材。根據(jù)這些特點,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學習目標〗。
1、讀準生字,讀通課文,并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2、重點學習第一段,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人物情感。
3、在反復中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
〖教學重點〗體會中朝人民之間有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教學難點〗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內(nèi)容所蘊含的思想。
【說教法】。
如何根據(jù)教材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zhì)出發(fā),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和諧發(fā)展,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我的做法是:
1、這篇文章雖然語言凝煉,感情真摯,可由于課文所寫故事離生活較遠,給學生理解內(nèi)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難度,所以我在上課開始,先結合幾組圖片簡單地向?qū)W生介紹了課文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樣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讓學生走進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誼。
2、注重朗讀訓練,讀中悟情: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讀的重要性,本節(jié)課,我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自由讀,有個別讀,有齊讀,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
該文語言凝煉,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啟發(fā)他們展開想象,豐富課文內(nèi)涵,拓寬思想,強化積累。如啟發(fā)學生想象:志愿軍戰(zhàn)士得知自己的生命是大娘用自己小孫孫的生命換來的,他們說些什么?這樣不僅對學生理解課文很有幫助,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18個生字,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理解詞語。
2、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和理解詞句表達圖意的寫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了解我國各族人民是友好相處,親如一家的,學習課文中“我”和媽媽尊重老要,助人為樂的品德。
教學過程:
一、圖文對照,理清思路。
1、課文解題:(板書)“親人”指的是什么?你能舉例說說你有哪些親人?
2、激發(fā)興趣:看了這個題目之后,你有什么問題呢?
二、圖文聯(lián)系,導入情境。
1、看圖,學習第五、六自然段。
(2)、聯(lián)系圖上的景物,想想她們會說什么?
2、補圖。學習第四自然段,這個自然段講的是“我”的母親是個熱心腸的人,“我”聽了媽媽的話,決定多幫老奶奶做一些事,教材中沒有描繪出這些情節(jié),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課文記敘,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口頭描述畫面。
(1)、媽媽和“我”為老奶奶具體做了哪些事呢?(指名回答)。
(2)、從這些小事上,你有什么體會?(可以看出媽媽對苗族老奶奶的細心照顧和體貼)。
3、繪圖,學習一至三自然段。課文的前三個自然段講的是鄰居苗族老奶奶的生活情況,要求能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給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繪,然后集體評議。
(1)、指導朗讀思考:課文通過哪些方面寫出了老奶奶的生活狀況?
(2)、根據(jù)這三個自然段的描寫,你能畫出一組插圖嗎?
(說明:從圖到文,用圖學文,不僅把學生帶入了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中,而且在“看圖、補圖、繪圖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學習了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語言表達方法)。
三、品詞析句,感受意境。
1、獨立學習,自行鉆研。課文是用第一人稱敘述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我閱讀,抓住關鍵語句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她(畢竟)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及時)做。
(2)、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里勞動回來,(總是)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說明:抓住關鍵詞句,實質(zhì)上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最簡單的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扣住語言文字,品味出其中包含的意味,豐富語言的積累,使學生能夠積極地進行合作學習)。
四、朗讀升華,體驗情感。
朗讀對領悟課文內(nèi)容,增強語感、陶冶情操、培養(yǎng)形象思維能力起著其他任何教學活動不能替代的作用。
1、有感情地朗讀,想一想:課文為什么用“親人”作題目?
2、朗讀談體會:如果你是老奶奶的鄰居,你會做些什么?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六
師:(板書:親人)同學們,一起讀讀這兩個字。
(生齊讀)。
師:說說你有哪些親人?
生:爸爸,媽媽。
生:爺爺,奶奶。
生:姑姑,姨姨。
……。
師:這些都是跟你有親緣關系的人。那么,什么樣的人才能稱為“親人”呢?
生:在生活中,有血緣關系的人才能稱為“親人”。
師:那么,從血緣關系上來看,朝鮮人民是不是中國人民的“親人”?
生眾:不是。
師:同學們,1950年,美帝國主義發(fā)動了侵略朝鮮的戰(zhàn)爭。中國人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朝鮮戰(zhàn)場,與朝鮮人民一起并肩作戰(zhàn),終于打敗了美帝國主義。隨后,中國人民志愿軍分批撤出朝鮮。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開朝鮮回國。今天,就讓我們穿過長長的時空隧道,回到四十年前的朝鮮,去感受一下中國人民志愿軍跟朝鮮人民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動人情景吧!
……。
【評析】。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币粋€好開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課也不例外。本教例有三點頗有新意。其一,巧設懸念。先讓學生說出你有哪些親人,接著讓學生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歸納出“親人”的定義,最后來個啟發(fā)學生思考的反詰。隨著引出課題,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急于從課文中尋找答案的熱情與興起,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其二,突出重點。引出課題,設置懸念,處處突出“親人”一詞,這就為理解課文內(nèi)容打下了基礎。同時,也為本組課文重點訓練項目即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做了鋪墊。其三,激發(fā)感情。教者用一段充滿感情的話語介紹課文的歷史背景,調(diào)動學生的內(nèi)在感情,讓孩子們準備用“心”去感受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這樣,就給整堂課定下了基調(diào)。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七
《再見了,親人》記敘了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在車站同朝鮮人民告別時的感人情景。課文段落清楚,層次分明,字里行間洋溢出志愿軍戰(zhàn)士對朝鮮人民真摯的強烈的愛。教學這篇課文,在講讀完全文后,我運用語言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逐段引讀總結全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引讀課題。
生:(接讀)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人!
2.引讀前三節(jié)。
前三節(jié)分別描寫了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依依惜別,引讀時可指導學生依次朗讀前三節(jié)每節(jié)首尾部分。
生:(接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
生:(接讀)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淚……。
生:(接讀)大嫂,請回去吧!……。
3.引讀最后三節(jié)。
全文感情真摯,感人至深。教學時,這樣逐段進行巧妙引讀,在引讀中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達到了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八
知識目標:結合上下文重點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在課文中的作用。
繼續(xù)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技能目標:繼續(xù)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綜合訓練聽說讀寫能力。
情感目標: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人民之間那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親情,感受崇高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本組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是“寫文章要有中心”。注意在前一組課文教學的基礎上,繼續(xù)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怎樣做到寫出的文章有中心的。
教學難點:理解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教法設計:圍繞中心,層層推進。情境教學。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第三課時略)。
一、揭示課題,強化中心。
1、同學們,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開朝鮮回歸祖國。歲月如梭,一晃動年過去了,作家魏巍將當年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留在了人們永恒的記憶里?,F(xiàn)在就讓我們再次以志愿軍的身份走進惜別的人群,讓我們深情呼喊:“再見了,親人!”
2、從血緣關系上看,志愿軍與朝鮮人民是親人嗎?(板書:不是親人)。
3、但在漫長歲月中,在血與火的戰(zhàn)場上,我們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生死與共,結下了深情厚誼,雖然不是親人板書(勝似親人)。
二、抓住中心,自讀感悟。
1、當我們打敗了侵略者,當我們完成了歷史使命,當離別的日子不顧人們深重的感情而來臨的時候,有多少人趕來為我們送行??!人群中有白發(fā)蒼蒼的大娘,有淚流滿面的小金花,有架著雙拐的大嫂,她們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此時此刻,你最想問的問題是什么呢?(生質(zhì)疑)。
2、多媒體出示:為什么說大娘、小金花、大嫂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史親人呢?自讀課文找到那些最能說明問題的事實,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用體會到的感情來朗讀,并能發(fā)現(xiàn),大膽的提出問題。
3、學生自讀思考。
三、以讀為徑,以練為緯。
1、大娘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是因為:(多媒體出示)。
a洗補衣,幾夜沒合眼。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b指名讀,送打糕的事例。
c理解“雪中送炭”找出課文中哪一句話寫出了大娘雪中送炭的艱難與危險。指導感情朗讀。
d大娘冒著生命危險送來了打糕,送來了戰(zhàn)勝敵人的力量和勝利的希望,送得多么及時啊,因此作者說著真是“雪中送炭”啊。在志愿軍心目中,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e指名讀,救傷員的事例。
f理解“唯一”抓住“丟下”“背進”
g一個是與自己相依為命的親人,還未成年的小孫孫,一個是為了朝鮮人民流血負傷的志愿軍戰(zhàn)士,敵機來了,大娘毅然絕然地背起傷員,而丟下自己的小孫孫,從這一丟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心目中,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h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女,足以說明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i多媒體出示: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
j指導感情朗讀,理解“八年來、多少、慈母般的”
k大娘不是我們的親生母親然而就像親生母親,勝似親生母親,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2、小金花、小金花的媽媽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是因為:
a指名朗讀,理解“同歸于盡”小金花媽媽的死重于泰山,敵人的死輕于鴻毛。
b生質(zhì)疑:媽媽犧牲了,小金花沒有哭,志愿軍叔叔要走了,卻淚流滿面,這是為什么?
c多媒體出示:同志們傷心地痛苦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d指導感情朗讀,體會小金花對媽媽的愛,對敵人的恨。這說明在小金花的心目中,志愿軍叔叔“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那為我們失去媽媽的小金花,在志愿軍的心目中“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3、大嫂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是因為:
a指名朗讀。
b多媒體出示:您知道我們?nèi)鄙偈卟?,就挎著籃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你又跑到前沿陣地去挖。
c指導學生質(zhì)疑前沿陣地那么危險,為什么大嫂還要去挖?
d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那失去雙腿的大嫂,在志愿軍的心目中,“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導讀)當我們想到大娘,為了給我們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當我們想到大娘為了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再夜忍不住了,動情地對大娘說:
當我們想到小金花為了我們失去了媽媽,我們親切地對小金花說:
當我們想到大嫂為了我們失去了雙腿,我們深情地對大嫂說:
四、創(chuàng)設情境,升華感情。
1、回憶往事,一件件,一樁樁令人感動,催人淚下,朝鮮人民為我們付出了血的代價,生命代價,這足以表達朝鮮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種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在這片土地上,不僅有著許許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樣的親人,而且還滲透著我們與親人們并肩戰(zhàn)斗灑下的鮮血當然還長眠著像黃繼光、邱少云這樣的許許多多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所以我們把這塊土地叫做“親愛的土地”。自由聯(lián)系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大段。
多媒體出示音樂和畫面:當離別的抽泣聲與汽笛的長鳴聲交織在一起時,當我們從車窗伸出手,探出頭,跟朝鮮親人再見時,當列車的轟鳴一聲緊似一聲時,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通過朗讀來表達吧。
3、列車越開越遠,再也看不到親人熟悉的身影,再也聽不到親人親切的叮嚀,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呼喊一聲吧:“再見了,親人!”
五、課后作業(yè):繼續(xù)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前三自然段中選擇一段背誦下來。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九
在當今的教育改革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已成為大家的共識。這課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主線,力圖在互評互議、發(fā)散練說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努力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語言感悟能力上做些有益的嘗試,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班有不少男孩子對歷史、軍事知識非常感興趣。課前學生收集了大量資料,有朝鮮戰(zhàn)爭的起因、雙方力量對比,有五次戰(zhàn)役的經(jīng)過,還有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的英雄事跡。學生通過查閱書籍、網(wǎng)上下載,較好地做到了課內(nèi)外結合。上課一開始由學生自己介紹時代背景,他們的積極性很高,體驗到了收集、整理資料的樂趣。
同學們在預習時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其中比較集中的是:為什么中朝人民的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志愿軍戰(zhàn)士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我們就帶著問題學習課文第一段。
課上充分練習朗讀,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評議時,不光簡單地對朗讀技巧進行評議,更要引導學生評議同學的朗讀是否體現(xiàn)了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從上課情況看,這樣做的效果非常好。比如:一個同學說:"我覺得‘這真是雪中送炭呀!’讀得太平淡了?!畱?zhàn)士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帶著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打糕。這真是雪中送炭呀!’應該這樣讀……"教師適時點撥:大娘送來的僅僅是食物嗎?引導學生體會到大娘還送來了精神鼓勵和戰(zhàn)勝敵人的決心,生的希望。又比如:一個同學發(fā)言:"’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jīng)炸平了?!@句讀得好。這句中間雖然是逗號,但是他停頓時間長,讓我們好像親眼目睹了那慘烈的一幕。"列車離開的段落,采用引讀,效果也特別好。事實證明,學生讀不好的地方,正是他們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也是需要評一評議一議的地方。這樣上課是學生自主地學,屏棄了教師的串講串問。
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學生參與度,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形式。把第二、三自然段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學習,在時間上給予保障,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
設計發(fā)散訓練。既然是話別,應該是雙方的,但是,課文只寫了志愿軍的話,此時此刻,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聽了志愿軍的話,會說些什么呢?以小組為單位,任選身份,練說,派代表匯報。
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各組代表思維活躍,發(fā)言積極,有一定水平。這項訓練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為學生后面理解文章中心做了鋪墊,可謂一舉多得。
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互評互議,發(fā)揮小組討論的作用,仿照課文練說,提高語文能力,是本課的特點,效果較好。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5個詞語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誼”造句。
3、知道反問句又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改寫成陳述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要理解內(nèi)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礎上,了解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思想的。
自學輔導法。
錄音機、錄相帶。
教學目的: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學習課文1——3自然段,完成課后題1(l)、2(l)、(2)、(3),并口頭用“暫時”“雪中送炭”造句。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親人”是指有血緣關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課文中的“親人”是指誰?“再見了,親人”這句話又是誰講的呢?(提出這樣的問題,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順利地把他們帶入到學習課文的氛圍中。)。
2、創(chuàng)設情境,用音樂烘托氣氛。
用假設把學生帶入志愿軍戰(zhàn)士的行列中,讓學生通過“我們”去體驗和表達志愿軍的情感。
(雄壯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錄音起)好像現(xiàn)在我們就是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抗美援朝、保家為國的志愿軍戰(zhàn)士了。
二、引讀、導讀、朗讀,學習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讀,了解段意。
2、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并思考:這一段敘述了什么?表達了什么?贊頌了什么?
3、感情導讀,理解內(nèi)容。
(1)出示導讀問題:
為什么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朝鮮大娘?
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一樣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為什么說大娘給我們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為什么要“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2)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理解:
為什么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朝鮮大娘?(啟發(fā)學生通過讀書,找出課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并投影出示這句話。)。
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
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導朗讀這句話,在朗讀中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強調(diào)“多少"讀重音,體會連用兩個“多少"對表達感情和加強語氣的作用。
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般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板書:洗補衣,幾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傷員,失去孫孫。
(3)為什么說大娘給我們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義――比喻義――在課文中的意思:在我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處于困境,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朝鮮親人給我們送來了打糕,送來了關心、幫助、支持,送來了慈母般的溫暖、戰(zhàn)勝敵人的力量和勝利的希望。
大娘為什么要“丟下自己的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比較反問和陳述的語氣,體會反問句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指導朗讀反問句的語調(diào),采取不同形式反復有感情地朗讀這個反問句。
3、感情朗讀,填表小結。
明確表內(nèi)要求,根據(jù)內(nèi)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價)表達了什么贊頌了什么。
1大娘洗衣服幾夜不眠我們對朝鮮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親人的感激之間偉大。
3救傷員失去孫孫和不舍之情的友誼。
小結學法,指導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結第一自然段的學法。(投影)。
初讀課文,思考問題,了解段意:(問題:敘述了什么?表達了什么?贊頌了什么?)。
再讀課文,品析詞句,理解內(nèi)容:(抓重點詞句)。
感情朗讀,體會感情,填表小結。(了解本段內(nèi)容與表達中心的關系)。
運用學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檢查自學,及時反饋矯正。
注意聽導語(只說一遍),根據(jù)導語讀出課文中相應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時候聽到媽媽犧牲的噩耗的?
聽到噩耗后,同志們和小金花有什么反應?
當我們回憶起大嫂為我們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時,我們充滿感激地對大嫂說:……。
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如此剛強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這眼淚說明了什么?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歸于盡”。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聯(lián)系課文理解“深情厚誼”和“代價”,再理解“這樣高的代價”。
檢查填表情況并小結。
看表思考:這三個自然段除寫法相同外,這三個朝鮮人民的代表人物都為志愿軍付出了數(shù)不清的日日夜夜、說不盡的關心幫助,付出了鮮血甚至生命“這樣高的代價”,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這三個自然段雖內(nèi)容有別,但卻表達了同一個中心――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贊頌了中朝人民之間的偉大友誼。注意學習作者是如何緊緊圍繞中心來寫的。
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反復誦讀,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引讀激情,體會感情。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4——6自然段,完成課后題1(2)、2(4);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完成課后題3。聽寫詞語,指導背誦。
教學過程:
一、學生朗讀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聽寫詞語。
三、學生朗讀第四、五、六自然段。
1、導讀激情,表達感情。
引導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這里表達了我們的什么心情?
從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現(xiàn)的眷戀、依戀、留戀之情。似乎列車再停留片刻,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親人,也可以慰藉我們充滿離愁的心。
2、分人輪讀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
朗讀者讀出感情(邊讀邊具體指導);
聽者認真聽,聽后交流從朗讀中聽出了什么樣的心情。
3、感情范讀,內(nèi)化感情。
伴隨播放的列車汽笛聲、轟鳴聲范讀,要求:閉眼傾聽,感受情境,品味詞句,內(nèi)化感情。
4、思考:第二部分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
5、總結全文,回讀課題。
回顧全文,歸納中心:本文以志愿軍的口吻,生動地記敘了中朝兩國軍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頌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聯(lián)系寫作,掌握寫法:
知道中心確定之后,要緊緊圍繞中心來寫。
回憶本文是如何圍繞中心來寫的。
6、回讀課題,回應感情:
每當我們想到朝鮮親人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每當我們想到那些離情深重的日子,我們都會想到慈祥的大娘,可愛的小金花和頑強的大嫂,讓我們再深情地喊一聲吧:“再見了,親人!”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洗補衣幾夜不眠。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傷員失去孫孫偉大友誼,鮮血凝成。
小金花救老王媽媽犧牲。
大嫂挖野菜身受重傷。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一
3、深刻領會并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4、結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義,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教學準備:?。
投影片(分別場面圖)、磁帶(二胡曲《還鄉(xiāng)行》)、火車汽笛聲錄音?。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提示訓練點。?。
1、學生讀書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書:中朝友誼?鮮血凝成)?。
2、快讀全文思考:作者圍繞這個中心選擇了哪些材料??。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只選擇了這幾個材料來寫??。
(板書:圍繞?選擇典型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1、引導學第一段,體會學習方法。?。
指讀課文,出示思考題(投影)?。
聽讀要求:?。
a、用簡潔的話,說這段寫了幾件事??。
b、認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幾件事來寫??。
c、邊聽邊劃,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出來。?。
學生聽讀后討論,教師啟發(fā)生回答問題。?。
(板書:洗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結合句子讓學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練習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問難。?。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配樂范讀----學生練讀----個別讀文)?。
2、結合學第一段的思考題,遵循學習第一段的思路,分組自學第二、第三段。?。
抓住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品質(zhì)的語句,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針對全文進行置疑問難。?。
三、概括學習過程,深悟訓練點。?。
四、課外延伸,指導背誦。片段練習,運用訓練點。?。
2、結合課后的練筆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構思。?。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二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1、從課文內(nèi)容中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我們每個同學都是在愛的海洋里成長,誰能說說最關心你、與你最親的人是誰?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有關親人的故事。
(出示課題:再見了,親人)
1、詩配樂朗誦,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
那是一個現(xiàn)在看來非常久遠的年代……
有一天,戰(zhàn)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年輕的人們拿起了槍奔赴戰(zhàn)場
只為能有寧靜的生活
無情的戰(zhàn)爭讓人們倒下
但沒有人退縮,哪怕是偉人的兒子
…
…
平靜的生活又回到了我們身邊
但14萬年輕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邊
2、同學們課前也查找了相關的資料,對這段歷史,你們還了解到些什么?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1、現(xiàn)在我們共同回憶那段歷史,讀讀課文,想一想,“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是誰對誰說的,“親人”指的是哪些人。
2、課文具體寫了志愿軍戰(zhàn)士同誰話別的情景?
1、你最受感動的是什么地方?可以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感染大家。如:讀一讀、講故事、或者模仿著演一演等都可以。
2、小組內(nèi)匯報討論彼此的方式怎么樣,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3、班內(nèi)集中交流
4、學生各抒已見。
(表現(xiàn)不好的地方請求支援,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自己了解到的進行交流)對學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地方視情況讓學生當場解決或存疑。
(1)對學生提出的讀的要求請其他學生幫助解決。
(2)在遇到困難時,有沒有借助一些資料來幫助自己閱讀?自己讀課文時,書和電腦網(wǎng)絡都是我們的學習好幫手。請你自己再讀讀課文,不理解的.可以再借助字典、書籍和電腦查一查,也可以和同學合作解決。
1、重點理解第一自然段。
(1)出示導讀問題:
說說這一自然段最令你感動的地方和原因。從中你體會到什么?(學生補充回答,)
(2)指導朗讀:怎么樣才能讓別人也被你的朗讀所感動?同桌互相指導讀。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強調(diào)“多少”讀重音,體會連用兩個“多少”對表達感情和加強語氣的作用。
(3)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般一樣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師生小結:洗補衣、送打糕、救傷員,體現(xiàn)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深厚情誼。
(4)理解“雪中送炭”。在我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處于困境,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朝鮮親人給我們送來了打糕,送來了關心、幫助、支持,送來了慈母般的溫暖,戰(zhàn)勝敵人的力量和勝利的希望。
(5)重讀“唯一”,以理解大娘對志愿軍戰(zhàn)士的愛實際上是對自己祖國的崇高的愛,具體感受偉大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比較反問和陳述的語氣,體會反問句再表達感情上的作用,知道朗讀反問句的語調(diào),采取不同形式反復有感情的朗讀。
(6)小組內(nèi)合作,小組間比賽。
(7)導語激情,體會感情。
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洗補衣服幾夜沒合眼時,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送打糕累的昏倒在路旁時,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時,我們再也忍不住了,動情的對大娘說……(齊讀)
如果你是那位大娘,聽到了志愿軍對你說的話,你會說些什么?(指生說)
最后,讓我們深情的對大娘說一句:“再見了,親人!”
2、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1)檢查自學情況并小結。
(2)思考:這三個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這三個自然段除寫法相同外,這三個朝鮮人民的代表人物都為志愿軍戰(zhàn)士付出了數(shù)不清得日日夜夜,說不盡的關心幫助,付出了鮮血甚至生命“這樣高的代價”。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這三個自然段雖然內(nèi)容有別,但卻表達了同一個中心——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贊頌了中朝人民之間的偉大友誼。
(3)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1、我們在與朝鮮親人告別時,回憶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往事,這一件件一樁樁令人感動的事,無不凝聚著朝鮮人民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對于他們,你還有哪些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問題?(學生交流)
2、師生共同解決提出的問題。
3、對于比較復雜的問題留到下節(jié)課解決。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三
1、通過朗讀,討論,理解課內(nèi)容,體會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能抓住重點句子進行有感情朗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3、深刻領會并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4、結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義,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投影片(分別場面圖)、磁帶(二胡曲《還鄉(xiāng)行》)、火車汽笛聲錄音
一、整體感知,提示訓練點。
1、學生讀書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書:中朝友誼
鮮血凝成)
2、快讀全文思考:作者圍繞這個中心選擇了哪些材料?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只選擇了這幾個材料來寫?
(板書:圍繞
選擇典型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1、引導學第一段,體會學習方法。
指讀課文,出示思考題(投影)
聽讀要求:
a、用簡潔的話,說這段寫了幾件事?
b、認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幾件事來寫?
c、邊聽邊劃,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出來。
學生聽讀后討論,教師啟發(fā)生回答問題。
(板書:洗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結合思考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大娘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擇材料的用意)
齊讀本段的最后一句(這比山還高比海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懷?)進行句式的變換(變成陳述句)體會反問句的表達作用。
結合句子讓學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練習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問難。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配樂范讀----學生練讀----個別讀文)
2、結合學第一段的思考題,遵循學習第一段的思路,分組自學第二、第三段。
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出小金花和大嫂與志愿軍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材上的特點。
(板書: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品質(zhì)的語句,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教師在前三段學習的基礎上,運用激情語言,放錄音,投影,創(chuàng)設情境,和學生一起齊讀第四段。通過感情誦讀,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
4、針對全文進行置疑問難。
三、概括學習過程,深悟訓練點。
讓學生從理性上認識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認識這一寫作方法的好處。(板書:突出中心)
四、課外延伸,指導背誦。片段練習,運用訓練點。
1、向?qū)W生介紹《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選讀精彩段落,激發(fā)學生的背誦興趣,讓學生自由選擇背誦。
2、結合課后的練筆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構思。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四
1、知識目標:
學習課文,理解課文中親人的不同含義。
2、能力目標:
以讀作為突破口,以讀悟情,培養(yǎng)語感,有感情朗讀。
3、情感目標:
學習課文,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1、學習課文,理解課文中親人的不同含義;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課件《志愿軍戰(zhàn)歌》音樂。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
同學們,剛才你們聽到的是志愿軍戰(zhàn)歌,當年志愿軍戰(zhàn)士就是高唱著這首歌踏上了朝鮮的土地,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即將離開朝鮮回到自己的祖國,面對著許許多多送別的人們,每位志愿軍戰(zhàn)士都從心理默默的說著一句話,那就是“再見了,親人!”
二、復習舊知,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快速默讀一遍課文,想一想志愿軍戰(zhàn)士把誰稱作親人?他們?yōu)橹驹杠娮隽四男┦隆?BR> 三、合作學習,交流,體會情感
1、師:在這些事例中,哪位親人的事例給你的感受最深,就學習哪件事。怎么學呢,老師為同學提供了一個自學提示,誰來讀一讀。
課件:默讀,思考志愿軍回憶了和這位親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話給你的感受最深,把這句話畫下來讀一讀,想一想從中體會到了什么。請你用朗讀的形式,讀出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小組交流:
誰對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學習相同段落的同學就近兩三人結合小組,進行交流。
3、匯報自學,讀中悟情(大娘):
師:誰對這件事感受深,讀出你的感受。誰也找的這句話讀出你的理解?同學們注意聽看他們哪讀的不一樣。
師:她是通過抓重點詞語弄懂句子的含義的,大家要向她學習這種好的方法。
老師根據(jù)學生匯報的情況重點指導。
課件: 記得五次戰(zhàn)役的時候…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點撥:結合課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著生命危險給戰(zhàn)士們送來的僅僅是打糕嗎,對,你們體會的真好,是他們的精神感動了志愿軍,鼓舞了志愿軍使他們的斗志倍增,頑強拼搏取得了阻擊戰(zhàn)的勝利。愿意再讀讀嗎,把大娘關心志愿軍的情感以及志愿軍拼搏的精神讀出來。誰來讀讀。
課件:我們還記得…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師:在這部分中還有哪件事給你感受深。
點撥:把你的感受讀出來。搶救的是誰,是和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志愿軍,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唯一的親人,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朗讀:面對這位可親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讀出你的感受嗎?(指導朗讀)我也想讀,聽聽有沒有和她讀的不一樣的地方。為什么這樣讀。
師:想像一下當時的畫面,進入情境感情就出來了。
4、匯報:小金花:誰對這件事感受深。
課件:同志們傷心的…你怎么落淚了呢?
5、師:還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你來讀讀。
問:這樣高的代價指的是什么代價?
6、小結:
學習了他們的事例后,你現(xiàn)在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選擇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讀,讀出朝鮮人民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四、換位感悟
1、師:聽著這樣的話看著這樣的戰(zhàn)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會對志愿軍說什么,任選其中一個角色練習說。
2、匯報:誰來說,你以誰的身份說。(還誰想說)
3、小結:聽了同學的介紹,感到志愿軍為朝鮮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讀讀課題你對課題有沒有新的理解。
4、師:那么今天就是親人送親人了,讓我們共同抒發(fā)一下對親人的依戀之情吧!
五、運用悟情
1、師:既然是親人送親人,你能不能將這段話改為朝鮮人民對志愿軍說。自己先練一練,也可以互相說說。
2、匯報:
改為:再看一眼志愿軍戰(zhàn)士,讓他們再停留片刻。
3、師:志愿軍不愿走,朝鮮人民不愿他們走,因為在這片土地上灑過他們的鮮血,大娘小金花的媽媽、大嫂還有更多更多的親人為志愿軍灑過鮮血;羅盛教、邱少云、黃繼光、毛主席的愛子毛岸英等14萬志愿軍長眠在朝鮮的土地上,他們的鮮血和朝鮮人民的鮮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華
1、師:你們說,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稱之為偉大的友誼。
2、火車慢慢的啟動了,讓我們再讀讀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兩國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師:火車越去越遠,可是兩國人民的心卻是越來越近。
兩國人民共同說著一句話:“再見了,親人!”
4、師:多么感人的場面,咱們來寫首詩吧,永遠記住當時的場面。出示詩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無言默默淚。
(你我一家人“惜別知情深“有緣再相見“只見車影遠”“天涯若比鄰”“彼此常牽掛”。)
再見了,親人
大娘
小金花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志愿軍
大嫂
教學中體現(xiàn)較突出的幾點:
1、導入中的情景創(chuàng)設把學生帶入到了課文中,為學習課文作了很好的鋪墊。兩分鐘預備通過錄音機為學生放了《志愿軍戰(zhàn)歌》,伴隨著雄壯的樂曲聲,學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進入到情境當中。
2、從對語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從而進一步體會大娘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設計的三個層次,即第一層次用讀讀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來的;第二個層次體會大娘不顧自己的生命為戰(zhàn)士們送來打糕,讀出感受。第三個層次讓學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體會出大娘對戰(zhàn)士們的深情、對戰(zhàn)士們的愛,以及戰(zhàn)士們把大娘對他們的愛化作一種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戰(zhàn)士們打勝了仗。課堂教學中,層層深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對大娘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的深情厚誼以及為什么大娘把戰(zhàn)士稱作親人的情感體會的很到位,學生情感也被調(diào)動。因此學生對這一段的朗讀,讀的有感情,學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視了學生的朗讀及教師對學生讀的指導:
在學習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時,注重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例如:學生在朗讀描寫小金花的剛強的語句時,學生對小金花為媽媽報仇的決心讀的還不夠堅決,因此委婉的指出學生讀的不足及建議,通過比讀的方式激勵學生再讀。
不足:
1、對重點段的體會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自讀自悟,而是通過教師的導語引著學生體會出來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自主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2、教學結構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時間是指導學生學習大娘為志愿軍戰(zhàn)士送打糕和救助傷員的事情,對小金花和大嫂的學習只是以讀帶講,沒有給學生朗讀感悟的時間。學生對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的情感是一點一點的積聚起來的,不是只通過對一個段落的學習,感情就能體會出來的。因此對后兩個自然段的學習,也要讓學生充分的學習體會。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五
課時:第一課件(略)。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理解課文內(nèi)容,精讀其中一段(按學生要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抓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進行表達的,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一段背下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教學重點:
1、領悟作者選擇典型材料表達中心的方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是偉大的。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習做課堂學習的主人。
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結合前節(jié)課的板書)。
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知道作者在千萬個送別的人群中,選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這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勸慰"(板書)她們不要難過,"回憶"(板書)她們與志原軍之間發(fā)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務。
那么,通過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達文章的中心呢?這節(jié)課,我們圍繞這個重點,以讀為主,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1、了解學生,確定精讀重點。
(1)自由快速瀏覽前三個自然段,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段落。
(2)你最受感動的是哪段?(按多數(shù)意見)。
2、精讀重點段。
(1)提出要求:(屏幕顯示)。
(2)學生自讀、自畫、思考。
(3)讓學生談對受感動的語句的理解,并讀出受感動的語氣。
(3)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體會思想感情。
(4)領悟?qū)W法:剛才我們怎樣理解這段內(nèi)容?
3、學法遷移,自學另外兩個自然段。
(1)按照剛才的學習思路,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讀懂其它兩段的內(nèi)容。(學生自讀自悟,然后小組交流)。
(2)質(zhì)疑:
通過剛才的學習、交流,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3)指名朗讀。
(4)教師點撥:
同學們,讀了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嗎?
4、以讀代講、讀中悟情。(讀最后三個自然段)。
(1)引讀:
師:他們多么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多么希望列車能停下來,他們呼喚列車--。
生:"列車呀,你慢點開,讓我們再……再停留片刻!"。
(2)自由讀,想象場面,領悟情感。
1、提供數(shù)據(jù)資料。
(1)總結過渡:
同學們,這篇課文,作者站在志愿軍的角度,選擇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這三個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來表達中朝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板書)。讀了這篇課文,同學們一定能感受到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但是,同學們是否知道,在朝鮮戰(zhàn)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了朝鮮的解放,也同樣付出了重大代價。下面,請同學們看一份資料。
(2)屏幕顯示:志愿軍烈士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3)談感想:看到這一串串的數(shù)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圖片資料。
(1)導語:
在這千千萬萬個烈士中,有許多特等英雄。他們的英勇壯舉,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兩國人民中間傳頌。請同學們看圖片資料。
(2)發(fā)圖片,每小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讀英雄事跡,交流感受。
1、導語:
2、屏幕顯示練習題(學生可任選一題)。
(1)請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課文的寫法,對志愿軍叔叔說幾句話。(可選擇圖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現(xiàn)在,你想對志愿軍或朝鮮人民說點什么?(可選擇其中一個人物)。
(3)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一段背下來。
3、學生自練,然后小組交流。
4、典型匯報。
1、結合板書,總結寫法。
2、征求學生對教師上本課的意見。
3、作業(yè):把學習這篇課文的感想寫在日記中;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六
引導學生觀看“朝鮮人民送別志愿軍的宏大而感人的畫面,揭示課題,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等文獻資料,圖片資料,為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做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明確目標。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nèi)容,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初步感受中朝人民依依惜別的悲壯氣氛,體味“似海深”的偉大友誼。
鼓勵學生在組內(nèi)交流學習收獲,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三、讀中悟情,以情品讀。
1、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找出最令人動情的片斷,用筆畫一畫,圈一圈,哪句話,哪個詞讓人感動?為什么感動?找出最令人的片斷在小組內(nèi)交流后,在全班進行交流。
學生個人的感覺、體驗、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過程中,允許學生各抒己見。交流內(nèi)容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
重點交流以下幾個問題:
大娘一段:
(1)品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永遠不會?!蓖ㄟ^品讀感嘆句、疑問句、設問句,三種不同的句式,深刻領悟“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的“母子般”的深情。
(2)指導學生理解“冒”、“穿”、“丟下”、“唯一”幾個詞語的含義,感悟大娘為救志愿軍戰(zhàn)士忘我的,無私偉大的品格。
(3)指導讀“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深的情意,我們怎能忘懷?”明確句子的含義是“怎么也不能忘懷?”體味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之間的刻苦銘心的真摯情意。
小金花一段:
(1)品讀“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個剛強的孩子?。 备形蛑驹杠姂?zhàn)士與小金花之間的“父女般”的真情,體味親人生死離別的悲壯。
(2)引導學生通過表演,理解“跺”、“抽動”、“狠狠”幾個詞的含義,入境體驗小金花的剛強性格,及對侵略者的仇恨心理。
大嫂一段:
指導讀“您為我們付出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對中國人民的友誼?”理解句子的含義,感悟大嫂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的“姐弟”深情,大嫂的愛是付出的愛,無悔的愛。
在交流過程中,以“情”為主線,引導學生在讀中覓情、悟情、品情。以“情”為基調(diào),自讀、品讀,并適時引導學生在動情之處背誦,積累,深化對主題的理解。
四、讀中誦情,想象創(chuàng)造。
1、引導學生變換角色,入境體驗列車啟動時,志愿軍戰(zhàn)士的內(nèi)心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最后三個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間似鴨綠江水一樣源遠流長的濃濃真情。
2、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與想,分別后的志愿軍與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傳遞這種偉大的友誼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對感人至深的告別場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導學生通過說一說,寫一寫,畫一畫、唱一唱等多種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間“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
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篇十七
小編導語:《再見了親人》是人教版小學
語文
五年級下冊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開朝鮮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告別的情景,表達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深情,贊頌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下面是本文的教學設,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知識與技能:理解課文內(nèi)容,結合上下文體會重點詞語對表達情感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理解典型事例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體會寫文章要選取典型材料。
過程與方法:自讀自悟,寫批注體會,在交流討論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使學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教學重點:從具體內(nèi)容中感受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和親人情懷。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情感的。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交流對親人的認識,明白普通意義的親人是指具有血緣關系的人。
3、指導朗讀課題,重讀“親人”
剛才讀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讀懂了什么? (學生回答)
師:大家都說了自己的見解,還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 、師:仔細品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們是親人?提醒學生可以用勾畫相關語句,在旁邊寫批注感受等方法。
2 、學生自讀自悟,讀悟結合,體會感動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3、學生交流匯報
(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相機指導學習)
l 生讀“大娘送打糕”部分談感受
理解’雪中送炭”。
師:作者通過怎樣的敘述表達感情的?(敘事抒情)
l 生讀句子并談體會(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里休養(yǎng),敵機來了,您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jīng)炸平了。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這個地方讓我感動,因為大娘為了救志愿軍傷員失去了自己的小孫孫。
師:但即便如此,當敵機呼嘯而至的時候,大娘卻堅定地背起了傷員,永遠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孫孫。這就是我們的大娘!這就是我們的親人!(讓學生讀這段話,抓住“背起”“ 丟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愛 )。 其實,在這8年的時間里,大娘為我們的志愿軍戰(zhàn)士付出的太多太多!
l 師:同學們,透過剛才的語言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大娘?
(關懷體貼的大娘無私奉獻的大娘情深似海的大娘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大娘……)
師:是的,她為我們付出的真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l 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志愿軍深深的.感念。
4、引導學生,深情朗讀
(二)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三)逆向思維,咀嚼情節(jié)
師:同學們,這就是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所作的,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民的親人!
問:志愿軍有沒有為朝鮮人民流血犧牲?能不能從課文中看出來?(學生回答)(板書:鮮血凝成的中朝友誼)
問:你對課題的含義有什么新的理解?
(四) 學習第四、五、六自然段
師:同學們,中朝兩國人民8年的浴血奮戰(zhàn),生死相依,用鮮血鑄成的偉大友誼跨越國界,而今志愿軍戰(zhàn)士踏上歸國的火車,火車即將開動,大家拿起課本把最后幾段讀一讀,看看能不能感動自己,感動別人。 (生讀)
1、推薦書籍:《誰是最可愛的人》
2、完成課后小練筆。
再見了,親人
大娘 洗補衣服 幾夜未眠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傷員 失去小孫孫 鮮血凝成的中朝友誼
小金花 救老王 失去媽媽
大嫂 挖野菜 雙腿傷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