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的教案(專業(yè)22篇)

字號:

    教案在教學中起著指導和輔助教師教學的作用。教案的編寫需要結合評價方式和標準,用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閱讀以下教案范例,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幫助我們提升教學水平。
    燕歌行的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培養(yǎng)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標: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重點: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教學難點: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狈磳Α俺帮L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tǒng),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yōu)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睍r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huán)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 忘歸
    無管弦 悲涼,奠下基調 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 不發(fā)
    江浸月
    。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樣的樂聲。(下一個定語,表狀態(tài))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 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仿佛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回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qū)別,熱鬧而不紊亂,復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仿佛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著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后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tài)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弦”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暗兔夹攀掷m(xù)續(xù)彈”是彈奏的神態(tài)?!皵n”、“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tài),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yǎng)。
    教學過程;
    江中聽訴身世苦”,學生齊讀,找一個學生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確:“自言”以后二十二句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妓生涯?!扒镌麓猴L等閑度”一句過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寫年長色衰后的寂寞處境,“弟走”兩句寫琵琶女生活道路發(fā)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后邊寫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以及嫁作商人婦后的孤苦凄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輕貌美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獨守空房;用昔日歡笑襯后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江中聽訴身世苦
    前半部:色藝超群,紅極一時,歡樂奢華
    后半部:年長色衰、委身賈人,孤苦寂寞 對比、反襯
    板書: 同病相憐感慨多
    重聞琵琶青衫濕
    1.“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以主人與客人的表現襯托音樂美妙驚人。
    2.第一次演奏后“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比藗儽灰魳反騽?,心往神馳沉浸在音樂當中,襯托音樂高超迷人。
    3.再次彈奏時:“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坐中泣下誰最多?江洲司馬青衫濕”寫盡音樂的感人力量。
    明確:“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fā)了自己謫居江洲后的郁悶的心情,隱含當時社會變亂,政治衰落給人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疤煅臏S落”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的情感體驗,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鳴。由于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秋江夜送客
    月夜聽琵琶 凄涼話身世
    我聞琵琶已嘆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江洲司馬青衫濕 為君翻作琵琶行
    板書設計: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燕歌行的教案篇二
    1、培養(yǎng)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導入:在今天陶淵明的故鄉(xiāng),江西九江市有一座仿唐代園林建筑,名叫琵琶亭。為什么這座占地3300平方米的園林,會以琵琶來命名呢?話還得從公元815年的一首詩說起,就是現在我們要學的這首《琵琶行》。
    講解:現在我們來閱讀一下詩前小序,概括出詩人在這首長篇敘事詩當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閱讀,并回答)
    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幾只客船停泊在潯陽江頭,船篷里透出微弱的燈火。岸邊楓樹上滿是紅葉,和水中盧荻的白花一起點綴著秋色。故事就這樣開場了。
    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詩人是用哪一句詩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為什么白居易會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感嘆呢?(先閱讀3、4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命運?(現在我們共同完成一個板書。)
    白居易16歲初到長安,拿詩卷給前輩詩人顧況請教,為及見詩,只見其名,顧況便調侃道: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等看到詩作中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時,便改口說: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白居易的理想自然不是當個名滿天下的詩人。二十九歲,一舉成進士,三十二歲又以拔萃登科,為校書郎,三十五歲復應制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以第四等入選,由校書郎為幸至尉,不久入為翰林學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遺。十年之內,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貴。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左拾遺。在中國歷史上,向皇帝諫諍的人,理由不見得正確,目標不見得遠大,但他們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看到壞的,我要說;不讓我說,不可以(李敖)。為此,白居易寫下了很多令權貴寵臣變色、切齒的詩篇和奏章。如見他卻成了個臥病潯陽,潦倒他鄉(xiāng)的謫臣。一個只要受到權力的敵視或迫害,幾乎馬上就要從社會結構和倫理關系中開除出去。
    從琵琶女和白居易前半生的跌宕來看,大家如何來評價他們,大家覺得在他們來眼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們先看琵琶女,當她風頭最健的時候,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云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王孫公子各個都湊去燒錢,琵琶女也沉醉在溫柔鄉(xiāng)中。這讓我想起,英國作家格里麥斯頓的一句話:一個美麗的女子是眼睛的天堂,錢袋的煉獄,靈魂的地獄。
    容貌就是出身,就是身份證,就是通行證,就是獲取恩寵的利器。美貌是女人最具兌換力的資產,它可以用來換取社會地位,換取金錢,甚至換取愛情。但這份資產依賴于一具會逐漸衰老的軀體,所以這是一份既可利用又正在失去的資產。容顏的美麗,如同扳機扣動時的一道閃光,又像迅速一頓的后挫力,其短暫性是令人無可奈何的。名花再傾城傾國也有凋零的時候。千古紅顏,大浪淘沙,能在偉大的文化進程中留下點兒什么的女子,大都是與文字有些關系的。那些曾享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環(huán)肥燕瘦盛譽的美女們,因為少了文化和精神的滋養(yǎng),美貌隨著韶華一去無蹤,不得不感嘆流光無情,只是庸庸碌碌地在自己的天地間消弭了如花似玉的生命。不,她們不是美,只是漂亮。而女人真正的美,卻是源于內心,源于過人的才華,與深刻的思想。能與文字結緣的女人,往往才是最具有誘惑力的女人。
    白居易出身書香門第,自小受到的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建立功名,是文人的主旋律。白居易的終極理想自然是卿相之夢。于是長安便成了他向往的地方。公元742年,42歲的布衣李白,帶著經天緯地的雄心,來到長安;公元745年,懷著兼濟天下的夢想,來到長安。長安是光影搖曳的舞臺,也是勇者闖蕩的天地。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他們對于自身命運的不可把握,除了來自統(tǒng)治者的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權力風云外,還得提防文人間的相互妒忌、告密、攻擊和迫害。
    為什么琵琶女彈奏的是宮廷名曲,而不是江南小調?這說明什么?琵琶女不滿于現狀,一直留戀的是過去風花雪月、紙醉金迷的賣笑生涯。舞臺是她的一半生命,失去了舞臺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從她的骨子里還是充滿了對商人的不滿,以至于有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陵買茶去的怨恨之言。用《霸王別姬》中那師父的不好聽的話來說:都是下九流,誰嫌棄誰呢?雖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也是社會的平民中的最底層了,而琵琶女是賣唱的歌女,老大嫁做商人婦實在不甘心,她畢竟見過大世面。還一直是呆在當時世界上都稱得上國際大都市的長安城。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危機,又不斷克服危機的過程。人只有在危機中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這樣的人生才有活力。
    如果琵琶女彈奏的是后者,她能否引起詩人內心的波瀾?從小序中,我們找一句最能反映詩人受音樂影響而導致情感波動的句子。(錚錚然有京都聲)
    正因為琵琶女對昔日榮光難以釋懷,正因為詩人對卿相之夢念念不忘,京都聲才使他們緊緊地連在一起。下面就讓我們通過白居易的筆來欣賞一下京都聲的魅力。
    大弦嘈嘈如急雨,如急雨寫出弦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驟;小弦切切如私語,如私語寫出弦音的幽細、委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用大珠小珠落在于盤中的碰擊聲來摹寫交錯撥動粗弦細弦時發(fā)出的圓潤之聲;間關鶯語花底滑,用黃鶯的叫聲從花叢里傳出來比喻弦音的清脆宛轉;幽咽泉流水下難,凝絕不通聲暫歇,用冰下流泉的響聲比喻樂聲的哽咽吞澀,弦音的低沉入微仿佛停止了;銀瓶乍潑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用銀瓶乍裂、水漿迸出、騎兵沖殺、刀劍齊鳴的聲音、比喻說去中間休止后的驟響,似千軍萬馬馳騁,突出琵琶聲的激越雄奇;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于人心動之時戛然而止。這些接連不斷的比喻,新鮮、貼切、動人,能使讀者體會到激揚、幽抑、喜樂、哀愁等情緒。
    音韻美是指詩人在描寫音樂時,能體現音樂的韻律。詩人重在從聽覺效果上模擬聲音,讓人讀起來感受到濃濃的韻味。如詩中用疊音詞弦弦、聲聲、嘈嘈、切切和雙聲疊韻詞間關、幽咽。這些詞,要么直接模擬聲音,要么使詩句增加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加強了音樂的悅耳動聽和韻律節(jié)奏。這樣準確地繪聲擬音,就能給人以真切直觀的聽覺實感。
    白居易在詩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讀者與情境中的人物產生共鳴,這是情感美的具體體現。在《琵琶行》中,詩人主要是通過點撥彈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讀者與之同喜,與之同悲。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琵琶女試彈琵琶義蘊育著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彈弦過程就是抒情過程;接下來攏挑收撥畫,這是彈奏的指法,不僅寫出琵琶女技藝的熟練,更是借彈奏過程動作的變化,寫琵琶女內心感情的波瀾。彈者投入,聽者亦是入情,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江洲司馬青衫濕琵琶女彈出同是天下淪落人的心聲,引起詩人、客人感情的共鳴。
    烘托,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繪音樂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過對音樂效果的描寫(包括環(huán)境描寫和人的感受)來烘托琵琶聲的優(yōu)美動聽,深切感人,達到良好的審美效果,這就是烘托美。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慘別的江岸,相對無言的凄清時刻,忽聞水上琵琶聲,竟使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動心移情的音樂,不僅使人流連忘返,還誘得人們去尋聲暗問,這不烘托了樂聲的藝術魅力和感人力量嗎?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未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于動人的藝術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
    結語: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曲調是撩撥感情之弦的陣陣和風,又是叩擊感覺門扉的纖纖素手。她喚醒記憶,這記憶便將曾對其發(fā)生影響的種種往事追尋、再現。一千多年前,一位謫居臥病的潦倒文人,一位遲暮色衰的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再次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一曲《霓裳》、一曲《六幺》、一番肺腑言、一把辛酸淚,踩著詩行,踏著平仄,走進了經典,走進了永恒。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音樂得詩句?
    為什么失意文人總能與風塵女子惺惺相惜?
    這是一節(jié)文學賞析課,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并欣賞作者怎樣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再現琵琶女的千古絕唱的技法,為此,在課堂設計上,就突出了對直接或間接描寫音樂的詩句的賞析上,在前兩節(jié)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同學們進行了細致生動深刻的鑒賞,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獨特和富有創(chuàng)意的,個體學生與文本對話還是非常成功的,應該說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足之處:師生對話不太充分,除有關長安對詩人意味著什么?一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外,別處都僅僅停留在一般性的總結上,而生生對話更是極不充分。
    燕歌行的教案篇三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他以具有個性特色的古直悲涼的詩句,抒發(fā)他政治家、軍事家的抱負和胸襟,慷慨悲歌,雄偉壯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正如前人所說“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抖谈栊小氛沁@種風格的代表作品之一。曹操《短歌行》有二首,這是第一首。
    在漢末動蕩喪亂、分裂割據的社會里,曹操以統(tǒng)一天下為己任,因而渴望賢才,“唯才是舉”,以成就其大業(yè)。他曾多次下令求賢,這首《短歌行》其一也可以視為形象的求賢令。其詩通過宴會的歌唱生動地直抒“憂思難忘”的胸臆,顯現出他為實現“天下歸心”的政治抱負而產生的求賢若渴的心情。
    1.指導朗讀。
    2.思考:全詩可分為幾層?概括每一層的內容。
    全詩分為四節(jié),首八句為第一節(jié),寫人生有限,詩人苦于得不到眾多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立功業(yè)。
    次八句為第二節(jié),詩人兩次引用《詩經》成句來表現求賢思想:一則求之不得而沉吟憂思,再則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
    再次八句為第三節(jié),前四句寫愁苦,后四句設想賢才到來,分別照應前兩節(jié)。
    最后八句為第四節(jié),先以情景啟發(fā)賢才,要他們擇善而棲;后則披肝瀝膽,表白自己能容納賢才,使天下歸心統(tǒng)一。
    (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BR>    歡宴之際,感到年華易逝,慨嘆人生短暫如朝露易干。這是表現及時行樂的思想嗎?
    不是,這與詩人求賢未得、功業(yè)未就有密切關系。建安時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暫,不能及時建功立業(yè),曹操如此,他的兒子曹植也如此,曹植《求自試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干,而身名并滅。”又是一例。此詩三次寫到憂,曹操《秋胡行》云:“不戚年往,世憂不治?!蹦隁q的流逝本不足過于傷心,令人擔憂的海內未定、功業(yè)未成,而盛年消逝,情不自禁地發(fā)出感慨,發(fā)出深藏于內的“憂思難忘”的心聲。所以,此詩的情調蒼茫悲涼,但詩人的情緒并不低弱,表現的仍然是奮發(fā)進取的精神。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BR>    不累贅。相反卻簡約而貼切地表現了他復雜的'思想感情,在語言風格方面也顯得古樸、蒼勁而自然。引用《子衿》說自己求才不得而沉吟憂思;引《鹿鳴》說自己求才已得而笙簧酒醴。特別是引用《鹿鳴》四句,對表現他的胸襟抱負尤為恰當。原詩中以鹿食蘋草并呼朋引伴共食,來興周王有酒食與臣共享,而臣子莫不皆來,且以琴瑟樂之,故嘉賓皆因我敬賓如是而愛好我,這就是先王的至美之道。引此詩表現曹操以懇篤誠實之心,渴求賢才,既得賢才,必待之以禮,予以重任,而賢士必定竭力輔佐以成大業(yè)。這樣的引用來表現他迫切而復雜的心境和愿望,完全切合他的身份、志向和處境。
    (3)“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BR>    引用后進一步反復抒發(fā)思慕賢才之情?!懊髅魅缭?,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背薪印蹲玉啤?,以明月不可掇為比興,從人才難得,進而抒發(fā)內心求賢不得的無窮憂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背薪印堵锅Q》,率直表述對已來的賢才,必當推心置腹,歡宴款待的深情厚誼。這樣的匠心獨運,運用自如地把《詩經》詩句融合于自己的簡樸蒼勁而自然的詩句中,渾然一體,不著痕跡,不僅傾訴思慕之情,情真意切,更顯得其胸襟的壯闊和氣魄的宏偉。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兩章分別從賢士擇主和明主求賢的角度,把全詩推入更高境界。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以烏鵲比喻賢士,意謂他們都在尋找依托,但哪里才是他們的依托之所呢?就當時的社會情況而言,“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蜀、吳,棲皇未定”。這四句以生動的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當時賢者四處奔走,流露出詩人惟恐賢才不來歸附的深深憂慮。
    從明主求賢來說,怎樣才能廣招天下之士呢?“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辈懿傧然霉苤僬Z意,表明王者不卻眾庶,方能成其大業(yè);然后以周公“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表明要像周公那樣誠摯虛心地對待賢士,從而得到天下人的衷心擁護。
    四句分用兩典的作用?
    貼切自然地表現了為達到“天下歸心”的雄偉目標而渴求賢才的深厚沉郁的心情,從而突出全詩的中心。這樣結尾,更振起全篇,把上文所寫的“人生幾何”的感嘆、“慨當以慷”的情緒、“憂思難忘”的心境以及反復傾訴的思慕賢才的誠懇之情,通貫起來,譜成為千古傳誦的慷慨悲涼的浩歌。
    課后練習二背誦《短歌行》。
    燕歌行的教案篇四
    品味詩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領悟作者的藝術特色。
    理清全文脈絡,分析結構特點。
    培養(yǎng)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一、導入:中國是一個盛產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唐詩》走過了3000多年的曲折歲月。《唐詩》是我國詩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燈塔,照耀著歷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詩人才子。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于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杜眯小肥俏覈膶W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師:白居易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生:被貶潯陽。
    三、文題背景:
    這首敘事詩,主要記敘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fā)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詩一問世,即廣為傳送,遠揚塞外,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
    師: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現在我們學習這篇課文。
    四、翻譯并疏理課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寫作動機。
    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
    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五段:重問琵琶青衫濕。
    五、講析課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運。
    師:在這首長詩(敘事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明確:兩個:琵琶女、詩人。
    師: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是用哪一個詩句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師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提示:從樂妓與詩人的人生歷程中來尋找答案。
    師:樂妓:早年的境況是“藝壓京城、艷蓋群芳”(色藝雙絕);
    現在的境況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詩人:早年的境況是“身居高位、名動京師”(高官厚祿);
    現在的境況是“謫居臥病、飄零天涯”(淪落凄涼)。
    他們有著相似的經歷:都是由“盛”(風光無限、春風得意)而“衰”(淪落天涯、境況凄涼)。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們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學藝術形象的再現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盡情地傾述了自己的悲憤之情。是“音樂”將他們聯系在一起。
    師:詩人被貶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導致了他的情感波動。
    師:提示:(從小序中找)錚錚然有京都聲。
    師:為什么聽到京都聲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強烈的憤懣,憂郁之情?
    明確:詩人有著偉大抱負和理想,長安城是他施展抱負的地方,他被貶之后,表面上安于現狀,可是不能施展抱負一直是他心頭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樂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薄般y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边@都是非常激越雄壯的曲子,正好能釋放自己隱藏在心頭的深深的抑郁。也將白居易心頭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達了心頭激烈的情感。
    二、欣賞這千古絕唱的音樂描寫。
    師:音樂并不象高聳入云的山峰,奔騰不息的河流,翁郁蒼翠的林木那樣形象可感,它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的就更罕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寫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實乃千古絕唱,現在我們就來欣賞它。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边@是詩人描寫音樂的開始,音樂的魅力在其能抒發(fā)感情,琵琶女是一個演奏的高手,她通過自己的演奏訴說自己悲慘的遭遇和內心的哀愁: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則是一個聽曲的高手,他通過聽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聯想到自己遭貶,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這兩句寫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寫得特別入神。
    第二部分是“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边@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風得意的青年時代。那時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形象生動。“大珠小珠落玉盤”更使人覺得在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語,和歡快時滾燙的淚水,讓人過耳不忘。接著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寫弦音像黃鶯(在)花下唱著輕快婉轉的`歌曲,優(yōu)美動聽。這更進一步寫出了琵琶女內心的歡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睗u漸地,弦聲緩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著,發(fā)出冷澀的低泣,訴說著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在間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壓抑著,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此時此刻真是無聲勝有聲呀。
    明確: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沾毷?。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八南乙宦暼缌巡?,如裂帛,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詩人被貶九江之后,他的偉大抱負被撕裂,是憤激的哀號。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北瘧嵉那{,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個筆下寫憂怨,一個弦上彈憂怨,他們都有一樣的愁怨,詩人用濕漉漉的詩行寫出了用濕漉漉的眼淚浸泡得濕漉漉的心。
    師:“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給我們(造成了)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東船西舫悄然無聲,這是美妙絕倫的琵琶聲引人入勝,引發(fā)了每一個人內心的郁悶和苦痛的結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蕩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滿憂愁,彌漫著涼意,將人們引入一個凄清和悲涼的意境。它渲染了當時凄清的氣氛又襯托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給人造成余音繞梁的感覺。
    師:讀了這一段,你能想到當時是怎樣的社會現實?
    塵世太污濁、黑暗,詩人(包括如詩人一樣的有志之士)報國無門,請纓無路,他只能在詩歌世界成為士大夫。憑他的才華,他本來應該是這個塵世王國中的一個寵兒,結果卻成了塵世的遺棄兒。他滿懷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詩人的命運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來后又只能繼續(xù)走他飄泊的人生路。
    師:此段關于音樂的描寫,是不是直接描寫?
    生:是。
    師:白居易對琵琶曲的總體感受是什么?
    生:如聽仙樂耳暫明(這是對琵琶女的高度贊揚)。這么美妙的音樂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BR>    三總結本課描寫無形的音樂所運用的方法:
    第二就是用雙聲疊韻詞(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樂的韻律和節(jié)奏表現出來。
    第三就是運用的對比(有聲和無聲)、動靜結合的方法:在小學的作文中,曾經常寫到“我們教室里非常的靜,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它的聲音”,那么,以這種手法來寫,就能突出教室的靜,這種寫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應借鑒一下。
    第四就是運用心情來表現音樂:如“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表現了心情的壓抑,就可以體會到弦聲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無形的音樂化為有形,有了畫面感:比如說“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幽咽泉流冰下難”“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詩人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的表達了出來,并能區(qū)別音調音色的變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課堂小作文:本文在寫作中不但注意了音樂美,而且也注意了畫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請大家把它改寫成現代文。
    參考:春江花月夜,一彎江水,一輪明月,尋聲凝目月下船,空艙之前一紅顏,追前憶昔信手彈,月浸江水人心寒。
    參考:如劉長卿寫過一首詩:“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寫出了風入松的感覺。
    ……。
    六、小結: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著,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燕歌行的教案篇五
    1、發(fā)展幼兒的上肢力量及肌肉控制能力,提高幼兒動作的協(xié)調性和靈敏性。
    2、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集體合作意識。
    彩虹傘、小球一個、小毛巾每人一條、錄音機、磁帶
    集體雙臂上舉并下壓
    1、熱身運動 幼兒在音樂伴奏下模仿各種動物做熱身運動。
    2、森林里的風幼兒抖動彩虹傘模仿各種風,微風---大風---龍卷風等。要求:聽要求,控制手臂力量。
    3、拋小球幼兒一起上拋彩虹傘2-3次后,教師引導:怎樣把小球拋得更高?小結:大家齊心協(xié)力;手臂與腿一起用勁。
    4、造山
    在拋小球的基礎上,手臂下壓并用雙腿壓住傘邊,不讓氣體跑出來“造山”。要求:集體雙臂上舉并下壓。
    5、游戲:海底取寶玩法: 用彩虹傘做大海,每小組一個小動物去取寶(同色塊的小動物猜拳決定)。取寶的小動物當聽到“海底隧道打開時” 迅速進入傘中取寶,要把寶物取下來貼到身上,當說到“快快跑!”時,要迅速離開。撐傘的小動物們邊說兒歌便抖動傘,“海風吹,海浪搖,海里的寶物真不少,快快找來,快快跑!”,當說到“快快跑!”時,把傘迅速壓下。
    6、鉆洞兩位教師各拉住彩虹傘一角形成山洞,讓幼兒有序鉆入。要求:一個跟著一個鉆。
    放松活動聽音樂做放松運動,注意大臂與小臂的放松,自然結束。
    燕歌行的教案篇六
    《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說就是曹丕開創(chuàng)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燕歌行的賞析,供大家參閱!
    唐代: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常輕敵 一作:恒輕敵)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飄飖 一作:飄飄)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于邊疆戰(zhàn)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唐朝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
    戰(zhàn)士們本來在戰(zhàn)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于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
    戰(zhàn)士拼斗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zhàn)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云,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鮮血紛飛,從來死節(jié)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zhàn)斗多慘苦,現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詩意在慨嘆征戰(zhàn)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唐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利,使戰(zhàn)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唐迥異的現實。詩雖敘寫邊戰(zhàn),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zhàn)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zhàn)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fā)端兩句便指明了戰(zhàn)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fā)?!澳袃罕咀灾貦M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下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蓖高^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臨戰(zhàn)前不可一世的驕態(tài),也為下文反襯。戰(zhàn)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保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zhàn)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昂T”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吧懋敹饔龊爿p敵,力盡關山未解圍”?;貞衔模瑵h將“橫行”的豪氣業(yè)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zhàn)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拌F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zhàn),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八九百年前威鎮(zhèn)北邊的飛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意義尤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zhàn)爭何計其數,驅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不勝數,備歷艱苦而埋尸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杜甫贊美高適、岑參的詩:“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長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過慘淡經營而至于渾化無跡。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吧酱ㄊ挆l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們的罪責。尤可注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zhàn)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凄惻動人,深化了主題。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jié)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zhàn)、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zhàn)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上聲“麌”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jié)。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礙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這樣的音調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jié)”(《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燕歌行的教案篇七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高適唐詩鑒賞:
    《燕歌行》是樂府《相和歌·平調曲》名原詩序寫道:“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BR>    張公,指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開元二十三年拜為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開元二十五年曾率軍破契丹,次年部將趙堪、白真陀羅等假借張守珪之命,命平盧軍使烏知義率領騎兵擊叛奚余黨于潢水之北,先勝后敗。張守珪不但沒有據實上報,反而賄賂前來調查事情真相的牛仙童,以掩蓋敗績。張守珪原是鎮(zhèn)守東北邊陲的名將,屢建戰(zhàn)功,但后來卻居功自傲,驕縱輕敵,沉迷于歌舞宴樂,致使戰(zhàn)爭失利,損失慘重?!堆喔栊小肪褪歉哌m送兵到薊北、回到封丘后有感于張守珪之事而作。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zhàn)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起句“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睂憫?zhàn)爭烽火在唐王朝東北邊境燃起,將軍奉命征討伐入侵的敵軍。
    張守珪率領戰(zhàn)士縱橫馳騁,英勇殺敵,屢建戰(zhàn)功,皇帝對此非常滿意,大加賞賜。這四句將張守珪以前的戰(zhàn)功及榮耀都概括出來了。“破殘賊”、“重橫行”六字,既寫出了敵人的實力,又襯托出了將軍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同時也為下文張守珪的輕敵埋下了伏線。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边@四句寫張守珪的部將趙堪、白真陀羅假傳張的命令,逼令平盧軍使烏知義追擊叛奚的過程。“摐金”、“旌旆”二句是寫軍隊出征時的雄壯氣勢,字里行間充滿廣大將士慷慨激昂、殺敵衛(wèi)國的決心和豪氣。另一方面,“摐金伐鼓”、旌旆如云、“逶迤”浩蕩的軍容,也寫出了征戰(zhàn)士卒之眾,為全軍敗北時的“兵稀”、狼狽作了鋪墊式的反襯?!靶N尽薄ⅰ皢斡凇眱删鋵憯澄译p方緊張部署戰(zhàn)略行動的情景。羽書飛報,形容軍情緊急;獵火燭天,說明敵人早有戒備,也為下文的失敗再次作了鋪墊。
    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四句是說:唐軍轉戰(zhàn)來到山川蕭條的狼山一帶,敵人的騎兵也象暴風驟雨般兇猛襲來。激戰(zhàn)開始,士卒在前方,死傷慘重;而邊將們卻依舊耽于酒色,沉迷于歌舞飲宴。“山川蕭條極邊土”,說明戰(zhàn)場的無險可據,這正有利于素以騎射著稱的“胡騎”的縱橫飛馳,暗示邊將用兵不懂利用“地利”?!皯?zhàn)士軍前”和“美人帳下”的鮮明對比,揭示和抨擊了封建社會官僚的腐敗和將士間的不平均。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边@四句的意思是:深秋的沙漠,枯草在寒風中顫抖,慘淡的夕陽墜落在漠中孤城,邊將身受朝廷的恩遇,本當盡忠職守,報效朝廷,卻守備松弛,驕逸輕敵。以致敵人突然襲擊時,盡管士卒們拼盡了力氣,卻難解重圍。“身當恩遇常輕敵”可謂直抒胸臆,正面指出失敗的原因,抨擊邊將的無能與腐敗。詩中對“大漠窮秋”、“孤城落日”等蕭條、荒涼環(huán)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戰(zhàn)場上戰(zhàn)士“力盡”勢孤“斗兵稀”的悲壯氣氛,加強了對“身當恩遇常輕敵”的邊將的控訴。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边@四句是寫戰(zhàn)火連年不斷,戍卒長期不能返回家園,引起他們和家人之間無盡的痛苦和相思。在這里,詩人表面上將筆調從大漠征戰(zhàn)中宕開,描寫“少婦”與“征人”的相思,實則通過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進一步抨擊、控訴將官們的昏庸腐朽。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復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四句,是寫邊地的荒涼和戰(zhàn)爭氣氛的肅殺緊張。說明家人對戍卒安危的焦慮牽掛的心情?!皻狻薄ⅰ昂暋倍鋭t從戍卒的角度上寫邊塞軍旅戰(zhàn)斗生活的艱苦緊張:白天,戰(zhàn)場上殺氣騰騰,夜晚,軍營戒備森嚴,警報頻傳,給黑夜帶來一片慘人的寒氣。
    末四句“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是從士卒拳拳的報國心揭示戰(zhàn)士戍邊、苦戰(zhàn)的精神之源,進一步襯托了邊將的卑劣,闡發(fā)了詩的主題。戰(zhàn)士甘愿為國捐軀的偉大襟懷與一心為邀功討賞、想博取天子恩遇的邊將的卑微靈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以“至今猶憶李將軍”作結,既是詩人代戍卒發(fā)出的呼喚,對士卒悲慘命運深表同情,也是詩人借贊嘆漢名將李廣的愛惜士卒以對比諷刺趙堪等的不恤士卒。
    這首詩雖然是針對張守珪、趙堪等所作,但對當時的邊塞戰(zhàn)爭卻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既描寫了戰(zhàn)爭的艱苦,歌頌了戰(zhàn)士的勇敢,也表現了他們思鄉(xiāng)的痛苦。
    同時,對于邊將驕縱輕敵、不恤士卒的昏聵舉動也進行深刻揭露。它所反映的現實生活是多側面,富于立體感的。僅就描摹戰(zhàn)士心靈而論,它既有多側面的寫意,也有突出主導面的工筆細描。在出征時,戰(zhàn)士們同仇敵愾,“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斗志昂揚氣勢雄壯,這就展現了戰(zhàn)士勇往直前的心靈側面;在“胡騎憑陵雜風雨”般襲來的.嚴重時刻,戰(zhàn)士們不顧戰(zhàn)友“軍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慘重損失和巨大危險,仍然奮力拼搏,突出了戰(zhàn)士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在敵兵圍困、邊將輕敵逸樂的情況下,戰(zhàn)士們盡管悵惘心寒、思鄉(xiāng)懷親,卻仍然不計個人功勛得失,寧肯“死節(jié)”,也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這些描寫,又進一步突出了戰(zhàn)士先國后家、深明大義的心靈主導側面..正因為詩人真實地、多側面地表現了戰(zhàn)士在出征、格斗、被圍、思鄉(xiāng)、希望等不同情況下的內心活動,使詩歌富于立體感。
    《燕歌行》為適應多側面再現現實生活的需要,大量運用對比的手法和排偶句式,例如:“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二句,展現了敵我雙方緊張備戰(zhàn)和部署軍事行動的情景;“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深刻揭露了軍中的苦樂不均;“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戰(zhàn)場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和愛國戰(zhàn)士殊死奮戰(zhàn)的悲涼氣氛;“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四句,每兩句對仗,表現征人、思婦兩地相望、相會無期的痛苦心情;“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二句,概括了邊庭戰(zhàn)士白天努力拼殺,夜間時刻警惕的緊張戰(zhàn)斗生活..所用排偶對比又錯落有致,毫無板滯之感。
    在這首詩中,詩人高適運用對比的手法和排偶的句式,將兩種截然相對的事物只作客觀描述,一同擺在讀者面前,能起到振聾發(fā)聵之效。象“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的點睛之筆,并無一個主觀性的字眼,僅僅客觀講述了張守珪軍中戰(zhàn)士和將領苦樂相差懸殊的現實:一方面是浴血苦戰(zhàn),死傷慘重,一方面卻是耽情聲色,驕逸輕敵。而作者的褒貶卻明晰可見。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jié)。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這樣的音調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jié)”(《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燕歌行的教案篇八
    1、發(fā)展幼兒的上肢力量及肌肉控制能力,提高幼兒動作的協(xié)調性和靈敏性。
    2、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集體合作意識。
    彩虹傘、小球一個、小毛巾每人一條、錄音機、磁帶
    集體雙臂上舉并下壓
    1、熱身運動幼兒在音樂伴奏下模仿各種動物做熱身運動。
    2、森林里的風幼兒抖動彩虹傘模仿各種風,微風---大風---龍卷風等。要求:聽要求,控制手臂力量。
    3、拋小球幼兒一起上拋彩虹傘2-3次后,教師引導:怎樣把小球拋得更高?小結:大家齊心協(xié)力;手臂與腿一起用勁。
    4、造山
    在拋小球的基礎上,手臂下壓并用雙腿壓住傘邊,不讓氣體跑出來“造山”。要求:集體雙臂上舉并下壓。
    5、游戲:海底取寶玩法:用彩虹傘做大海,每小組一個小動物去取寶(同色塊的小動物猜拳決定)。取寶的小動物當聽到“海底隧道打開時” 迅速進入傘中取寶,要把寶物取下來貼到身上,當說到“快快跑!”時,要迅速離開。撐傘的小動物們邊說兒歌便抖動傘,“海風吹,海浪搖,海里的寶物真不少,快快找來,快快跑!”,當說到“快快跑!”時,把傘迅速壓下。
    6、鉆洞兩位教師各拉住彩虹傘一角形成山洞,讓幼兒有序鉆入。要求:一個跟著一個鉆。
    放松活動聽音樂做放松運動,注意大臂與小臂的放松,自然結束。
    燕歌行的教案篇九
    1、理解兒歌內容,嘗試學說“xx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
    2、學習仿編兒歌,體驗游戲的樂趣。
    1、音樂《火車的聲音》。
    2、課件。
    3、動物圖片掛飾若干。
    1、傾聽《火車聲音的音樂》進入活動。
    師:“噓!你們聽,這是什么聲音?!保úシ乓魳罚┰瓉硎腔疖囬_過來了。(點擊小火車圖片)
    2、分段熟悉兒歌內容。
    (1)第一段。
    師:“誰在火車上的呀?”(大象)“是大象爺爺,我們和他打個招呼吧!大象爺爺你好!”“大象爺爺在說話呢,我們來聽聽大象爺爺說了什么?!保ù笙鬆敔旈_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
    “剛剛大象爺爺說了一句什么話?我們一起來學一學?!?“旅行是什么意識呢?”
    教師小結:原來大象爺爺開著火車出去玩,火車發(fā)出咔嚓咔嚓的聲音。
    (2)第二段。
    師:“大象爺爺還請了其他小動物一起去旅行,我們來看看他請了誰?!保c擊小青蛙)
    “我們一起和青蛙寶寶打個招呼吧?!薄拔乙煤寐牭脑捳埱嗤軐殞毶匣疖嚕嗤軐殞毶匣疖?,咔嚓咔嚓去旅行?!薄拔覄倓傆昧艘痪涫裁春寐牭脑捳埱嗤軐殞毶匣疖嚨难剑俊保ㄕ?~2位幼兒回答,再請全體幼兒一起說)
    “我們一起請青蛙寶寶上火車吧!”(教師邊點擊青蛙寶寶邊與幼兒一起念)
    (3)第三段。
    師:“接下來哪個動物寶寶上火車了?請你猜一猜,紅紅的眼睛,長長的耳朵,短短的尾巴,愛吃蘿卜愛吃菜,走起路來蹦蹦跳!” “這個小動物是誰呀?對了,是小兔寶寶?!薄拔覀兒托⊥脤殞毚騻€招呼吧。剛剛我們請小青蛙上火車時是這樣說的(青蛙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誰會用同樣好聽的話請小兔寶寶上火車呢?”(請1~2位幼兒說說)
    “我們一起用好聽的話請小兔寶寶上火車吧。”(小兔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看!它上火車了?!保c小兔上火車)
    (4)第四段。
    師:“接下來是哪個動物寶寶上火車呢?這一次聽你聽聽它的叫聲,然后猜猜它是誰?”(喵喵)“對了,是小貓寶寶,我們一起用好聽的聲音請小貓寶寶上火車(點擊小貓吧他放到火車上并與幼兒一起朗誦“小貓寶寶上火車上,咔嚓咔嚓去旅行”)
    1、教師示范朗誦。
    師:“大象爺爺請了這么多動物寶寶去旅行可高興了,你聽,它還念起了兒歌,兒歌的名字叫‘動物寶寶去旅行’(大象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青蛙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小兔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小貓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咔嚓咔嚓咔嚓嚓,動物寶寶去旅行?。?。
    2、幼兒學習兒歌。
    師:“兒歌好聽嗎?我們看著大象爺爺開的火車一起來學一學大象爺爺念的兒歌,好嗎?”(教師帶領幼兒朗誦兒歌2遍)
    “我看許多小朋友都會念了,下面老師輕輕的念兒歌,你們響亮地念,好嗎?”
    “最后一節(jié)車廂是空的,你覺得會是哪個小動物呢?請你用好聽的話說一說?!保ㄗ尯⒆佣嗾f一點)
    師:“你們想扮演小動物去旅行嗎?老師給你們每個小朋友準備了動物圖片,請寶寶們看一看并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是哪種小動物,然后把它掛在身上。”
    “看!我變成了誰?”(大象爺爺)
    “大象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下面我請到誰,你們就用好聽的話把它請上火車?!?BR>    “動物寶寶們,注意安全,小火車開咯!”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
    1.理解兒歌內容,嘗試學說"xx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2.學習仿編兒歌,體驗游戲的樂趣。
    1.動態(tài)有聲ppt課件。2.動物圖片掛飾若干。
    一、傾聽火車聲音,導入活動。二、分段熟悉兒歌內容。
    1.師:"誰在火車上?"(大象)"大象爺爺在說話呢,我們來聽聽大象爺爺說了什么。"(大象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旅行是什么意思?"
    教師小結:原來大象爺爺開著火車出去玩,火車發(fā)出咔嚓咔嚓的聲音。
    2.師:"大象爺爺還請了其他小動物一起去旅行,我們來看看他請了誰。"(青蛙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
    請個別幼兒練習說。
    3.猜謎,引出新朋友小兔,"小兔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
    4.根據動物叫聲引出新朋友小貓,"小貓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
    三、完整欣賞兒歌,學習朗誦兒歌。1.教師示范朗誦。2.幼兒學習兒歌。四、仿編兒歌。提問:"最后一節(jié)車廂是空的,你猜會是哪個小動物要去旅行呢?"請老師指導幼兒仿編兒歌。五、游戲"動物寶寶去旅行"。附兒歌:動物寶寶去旅行大象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青蛙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小兔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小貓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咔嚓咔嚓咔嚓嚓,動物寶寶去旅行。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一
    1,在游戲活動中認識各種小動物和不同的車,感知4以內的數量。
    2,培養(yǎng)幼兒觀察事物和比較的能力。
    動物圖片、各種車圖片ppt
    小朋友你們喜歡小動物嗎?;文章出自。屈。老師。教,案網'(喜歡),今天老師就帶來了一些小動物,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小朋友你們看有哪些小動物來了呀?(貓、兔、狗、猴)
    2、他們分別都來了幾只呢?
    3、小動物肚子餓了,請小朋友幫忙分下東西,要求一只小動物吃一個東西(請個別幼兒操作)
    教師小結:一只小動物吃一個東西,幾只小動物就吃幾個東西。
    1、小動物都非常感謝你們,說你們真棒,沒有給他們分錯東西讓他們每個人都吃到了。
    2、現在別的小動物聽說你們這么能干都想請你幫忙,你瞧這群小動物想去旅行也來找你們了。
    (1)、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上有些什么內容。
    (2)、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上小動物和車子的數量。
    (3)、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你要讓這些小動物都坐什么車去?你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
    通過本節(jié)活動我以小動物旅行的過程貫穿始終,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幼兒搶著回答問題,尤其在小動物爬山比賽的那一個環(huán)節(jié)幼兒非常的投入,非常的好奇,想知道小動物是怎樣爬山比賽的,最后誰得了第1名?誰得了第2名?誰得了第3名?整節(jié)活動下來幼兒掌握還很不錯,就是在最后一個“坐火車”游戲的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有點亂,有個別幼兒找不對自己的車廂擁擠在一起,這一失誤也在于我沒有事先給孩子們用紙板把車廂分開孩子們一看一目了然,就不容易站錯,這是我以后再設計游戲方面應注意的問題,應考慮周全。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二
    “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征,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眾所周知,幾乎所有的幼兒都喜歡游戲,在游戲中小朋友能找到無窮的樂趣,并樂此不疲。這說明游戲與幼兒之間有著固定的,天然的聯系。這也是新綱要中所指幼兒園的教育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充于各項活動之中”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設計了此活動,整個活動都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游戲中進行,把枯燥的教學過程穿插在游戲中,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在游戲中學會知識。
    1、通過文字想象葉子隨風飄蕩的畫面。并能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
    2、學習運用各種感官進行有趣的描述。
    3、在游戲中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編兒歌《小動物去旅行》
    1、環(huán)境布置:活動室內布置有小河、草地、馬路。小蟲、小魚、螞蟻若干。
    2、材料準備:人手一把夾子(課前分給幼兒)、人手一張不同形狀的樹葉。
    3、事先教唱歌曲《小樹葉》。
    1、游戲:“撿落葉”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好多樹媽媽的小寶貝,你們猜猜是誰?
    幼:是小樹葉。
    (2)師:一陣風吹過來,小樹葉吹走了,趕緊去撿起來吧。
    幼兒每人撿一片自己喜歡的落葉。
    師:張老師請每個小朋友撿一片自己喜歡的落葉。都撿到了嗎?
    (3)請幼兒描述一下自己的落葉長得什么樣?并用形體動作表現出葉子的造型。(長長的、寬寬的、尖尖的、圓圓的、破一個洞的------)
    師:瞧!老師撿到的樹葉是尖尖的。
    你們撿到的樹葉長得是什么樣的呢?誰來說說?。(簡單評價幼兒回到的情況。)
    2、游戲:“風中之葉”
    (1)幼兒圍坐在“草地”邊上,邊聽教師的提示,邊用形體進行表演。
    師:你們喜歡自己撿到的樹葉嗎?(喜歡)
    請你們來當小樹葉好嗎?(好)我們一起來當吧。瞧!
    教師示范把小樹葉夾在身上。
    師:都準備好了嗎?
    秋天到了,小樹葉離開媽媽去旅行,我們一起出發(fā)吧。小樹葉先來到草地上。葉子被微風吹得輕輕動了幾下(教師和幼兒做相應的動作)。風越來越大,葉子也飄動得更厲害(改變動作)。終于葉子被風吹落下來,躺在地上,一動也不動(再次改變動作)。風輕輕吹過,葉子的腳被風輕輕吹起,稍稍一動,又不動了(進行表達)。然后,一陣大風,葉子被吹得滾來滾去,飛揚起來,最后,緩緩地落到地上(幼兒進行表演)。
    師:小樹葉休息一下,剛才我們去旅行飄到哪里?草地上有什么?(小蟲)小樹葉變成它的什么?(發(fā)揮幼兒想象,引導幼兒回答。)
    (2)幼兒扮“小樹葉”飄到“小河”里。
    師:呀!風又來了,小樹葉被風吹到小河里,飄呀飄,飄呀飄。
    小樹葉被風吹到了哪里呀?(小河里)小河里有什么?(小魚)變成了它的什么?(發(fā)揮幼兒想象,引導幼兒回答。)
    (3)幼兒扮“小樹葉”飄到馬路上。
    師:小樹葉順著小河飄到“馬路”上,飄呀飄,飄呀飄。
    小樹葉被風吹到了哪里呀?(馬路上)馬路上有什么?(螞蟻)變成了它的什么?
    (發(fā)揮幼兒想象,引導幼兒回答。)
    3、游戲:“樹葉找家”
    (1)請幼兒描述自己飄到了哪里,變成了什么,并用形體語言進行表達。
    師:小樹葉飄呀飄又回到草地上,風停了,我們休息一下。
    師:a、剛才小樹葉先飄到哪里呀?(草地上)變成什么?(小蟲的屋子)
    b、小樹葉又飄到哪里呀?(小河里)變成什么?(小魚的小傘)
    c、小樹葉最后飄到哪里呀?(馬路上)變成什么?(螞蟻的汽車)
    (2)集體進行創(chuàng)編兒歌。
    師:現在我們一起把“小樹葉”去旅行的事變成兒歌,好嗎?
    師:我們一起再幫兒歌取個好聽的名字吧。(請幼兒來編。)
    (3)完整朗誦兒歌兩遍。
    4、游戲:“葉子寶寶與樹媽媽”
    師:這么多的葉子離開了樹媽媽,樹媽媽好擔心哦,讓我們用歌聲來安慰樹媽媽,好嗎?
    幼:全體幼兒一起唱歌曲《小樹葉》。結束。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三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梢娝麑|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zhàn)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后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zhàn)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zhàn)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zhàn)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fā)端兩句便指明了戰(zhàn)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fā)?!澳袃罕咀灾貦M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不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余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唐詩解》卷十六)這樣理解是正確的。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蓖高^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zhàn)前不可一世的驕態(tài),也為下文反襯。戰(zhàn)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zhàn)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昂T”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吧懋敹饔龊爿p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yè)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zhàn)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拌F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跋嗫窗兹醒娂姡拦?jié)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zhàn),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zhèn)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zhàn)爭何計其數,驅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不勝數,備歷艱苦而埋尸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贊美高適、岑參的詩:“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長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過慘淡經營而至于渾化無跡。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吧酱ㄊ挆l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尤可注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zhàn)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凄惻動人,深化了主題。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jié)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zhàn)、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zhàn)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上聲“麌”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jié)。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礙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边@樣的音調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jié)”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四
    學習目標:
    二.分析《燕歌行》一詩的層次結構和主要的藝術特色--對比。(重點)。
    課時安排:一教時。
    授課過程:
    一.導入新課。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簡單比較兩首詩)。
    二.作者與背景。
    1.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高適字達夫;世稱高常侍;唐代邊塞詩派的主要代表;“高、岑”;其邊塞詩感情激昂,意境雄渾,氣勢奔放;長于七古。
    三.課文欣賞:。
    唐之韻05邊塞詩人(下).rm。
    四.課文分析。
    1、“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所“感”唐家聲威。
    所“感”思鄉(xiāng)盼歸之情。
    所“感”軍中苦樂不均。
    2.此詩構思嚴謹,圍繞一次戰(zhàn)爭的場景來寫。全篇共二十八句,分為四層:
    第一層八句寫出師,著力烘托氣氛;
    第二層八句寫戰(zhàn)敗,揭示其原因;
    第三層八句寫被圍,刻畫相思之苦;
    第四層四句寫死斗,突出壯志豪情。
    3.本文中心思想。
    此詩通過邊塞戰(zhàn)場各種尖銳矛盾的深刻反映,熱情歌頌了愛國將士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揭露了封建時代軍隊中殘酷的階級壓迫。對“將軍”的腐敗導致戰(zhàn)爭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對廣大士卒的悲慘遭遇表達了深刻的同情。
    4.藝術賞析。
    第一、詩作善于描繪邊塞風光,渲染戰(zhàn)地氣氛;
    第二、充分運用對比手法。
    漢將(男兒):重橫行--半生死--斗兵稀--空回首--死節(jié)不顧勛。
    將軍:美人帳下猶歌舞--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四組對比。
    唐軍--敵軍。
    戰(zhàn)士--將軍。
    征人--思婦。
    古將軍-今將軍。
    第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四、句式整散相間,語言鏗鏘有力。
    五.根據以下提示,鑒賞《燕歌行》.。
    1、《燕歌行》表達了多重主題,請作出你的概括。
    2、請分析高適《燕歌行》一詩的層次結構和和主要的表現特色。
    3、《燕歌行》是一首歌行體的古體詩,但又包含了近體詩的一些特色。。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五
    一、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內容。
    試驗2:學生試驗(發(fā)印制好的平行線紙單)。
    (1)要求學生任意畫一條直線c與直線a、b相交;
    (2)選一對同位角來度量,看看這對同位角是否相等。
    學生歸納: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
    二、主體探究,引導學生探索平行線的其他性質以及對命題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活動1。
    問題討論:
    我們知道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還有內錯角、同旁內角。我們已經知道“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請同學們想一想: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同旁內角有什么關系?(分組討論,每一小組推薦一位同學回答)。
    教師活動設計:引導學生討論并回答。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并要求學生學習推理的書寫格式。
    活動2。
    性質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
    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性質3: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
    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六
    課文節(jié)錄的這首《長歌行》,是古代名歌《樂府歌辭》的后四句,平易通俗,瑯瑯上口。絕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的名句,很多人長以此用來勉勵后輩。
    1.使學生認會二類生字,并會寫一類字。
    2.讀古詩,理解詩意,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感知詩歌的韻律;初步了解時間的重要性;觀察圖畫,展開合理的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背會該詩。
    利用課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予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引導學生在學中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受到珍惜時間的'教育。
    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意,學會新詞新字,使學生受到珍惜時間的教育。
    課件。
    兩課時。
    過程:
    學習目標:
    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預習案。
    環(huán)節(jié)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精講點撥。
    自學質疑。
    預習收獲板。
    一、預習了本課,我知道一類字中有個左右結構的字,并將二類生字中不會讀的字讀了。
    遍。用換一換的方法我認識了:。用加一加的方法我認識了:。用形近字比較我認識了:。
    二、我知道“少”有兩個讀音分別是:。
    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或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觀察分析字形,區(qū)別易混的字。
    三、我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四、我收集到有關時間的名言有。
    設計意圖:
    通過自主預習,初步掌握課文內容,認識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為提高學習效率掃除障礙。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七
    燕歌行原文:
    孟冬初寒節(jié)氣成。
    悲風入閨霜依庭。
    秋蟬噪柳燕辭楹。
    念君行役怨邊城。
    君何崎嶇久徂征。
    豈無膏沐感鸛鳴。
    對君不樂淚沾纓。
    辟窗開幌弄秦箏。
    調弦促柱多哀聲。
    遙夜明月鑒帷屏。
    誰知河漢淺且清。
    展轉思服悲明星。
    翻譯:
    無
    賞析:
    無
    謝靈運簡介:
    謝靈運(385年-433年),漢族,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出生在會稽始寧(今紹興市上虞區(qū)謝塘鎮(zhèn)),是陳郡謝氏士族。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東晉名將謝玄之孫,母親是王羲之與郗v的獨女王孟姜的女兒劉氏,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主要創(chuàng)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由謝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賦》,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謝靈運還兼通史學,工于書法,翻譯佛經,曾奉詔撰《晉書》?!端鍟?經籍志》、《晉書》錄有《謝靈運集》等14種。
    燕歌行謝靈運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詩句、古詩詞,這里詩句大全都有!
    關注微信公眾號:miyu_88,精彩內容每天推送!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八
    1、唐代國力強盛,疆域廣闊,內地與邊疆各民族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邊事增加,戰(zhàn)爭頻繁。盛唐文人們多熱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從軍邊塞為國立功成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種新的出路,而且他們也向往新奇的邊疆生活、邊塞風光。前代戰(zhàn)爭行役、征夫思婦題材的詩歌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都為唐代邊塞詩的興起提供了創(chuàng)作上的借鑒。
    2、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李頎、王之渙、崔顥、王翰等眾多作家。邊塞詩的內容主要是:反映邊塞戰(zhàn)爭生活的艱苦和軍旅生活的種種體驗,以及征人、思婦的離愁別緒;抒發(fā)為國立功的豪情壯志和不滿現實的情緒;描寫邊塞風光、異域風情。
    二、作者介紹。
    1、高適的詩歌以邊塞詩成的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其詩主要抒寫對邊塞軍旅生活的體驗思考,以及對立功邊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
    2、高適長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詩,風格雄渾悲壯、古樸蒼勁。
    三、朗讀詩歌,體會情感。
    四、鑒賞詩歌。
    1、第一層“漢家煙塵在東北……單于獵火照狼山?!?BR>    (1)“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敵軍入侵,漢唐將士離家參戰(zhàn)。)。
    (2)“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保▽㈩I在戰(zhàn)場縱橫馳騁,受到天子非常恩遇。)。
    兩層含義:
    (1)對將領破敵衛(wèi)國,建立功勛,寄予希望。
    (2)為他們驕恣蠻干,邀功求賞,深抱隱憂。(主要感情:贊頌)。
    (3)“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保☉?zhàn)士直赴前線榆關,行進在碣石山的情形。)。
    (4)“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保ㄜ娪镁o急文書到處飛傳,外敵進犯。局勢緊急,戰(zhàn)火蔓延。)(夸張)。
    (5)第一層8句主要寫什么?(將領聞警受命率兵出征。)。
    2、第二層“山川蕭條極邊土…力盡關山未解圍”
    (1)“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保ㄟ叺刈匀画h(huán)境艱苦。敵軍進攻猛烈。這兩句寫出官兵處境的險惡。)。
    (2)“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狈謩e寫哪種人?什么手法?表達什么情感?
    對比:戰(zhàn)士在前沿流血犧牲,將帥卻安居軍帳,流連聲色。――從內部瓦解了戰(zhàn)斗力。
    苦樂不均,死生迥異。(憤慨)。
    (3)“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笔裁淳??景的特點?有何作用?
    邊塞秋末自然景色(衰敗)――官軍兵力(枯竭)。(襯托)。
    (4)“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狈謩e寫哪種人?什么手法?什么感情?
    對比:將領受朝廷厚遇,肆無忌憚,輕舉妄動,進功求賞。――戰(zhàn)爭連連失利,士卒力已耗盡,未能解圍。(憤慨)。
    (5)第二層8句主要寫什么?
    戰(zhàn)場交戰(zhàn)和將領與士卒遭遇的不同。
    這是全詩的中心,也是前后轉折的關鍵。
    上一層寫將領,下一層轉入寫士卒。
    3、第三層“鐵衣遠戍辛勤久……至今猶憶李將軍?!?BR>    (1)“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BR>    從士卒和思婦的角度寫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鄉(xiāng)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征,而在邊將無能、決策失當造成久戍不歸。
    (2)“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北憩F出什么?
    邊城遙遠,難可度越。偏遠邊陲,蒼茫廣漠,一無所有。――征戰(zhàn)生活的艱苦。(空間上寫出飄零孤獨之苦)。
    (3)“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北憩F出什么?
    戰(zhàn)爭氣氛的緊張。(時間上寫出征戰(zhàn)生活的日夜不寧)。
    士卒的心愿。
    (5)最后四句表達士卒怎樣的心愿?
    勇敢殺敵不惜犧牲完全為了保家為國,哪里念及個人功勛?
    沙場征戰(zhàn)艱苦難熬,盼望李廣一樣體恤士兵、有勇有謀的好將領帶領大家取得勝利。
    五、思考:
    為什么這首詩歌能在眾多邊塞詩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藝術贏得大家的喜愛。詩中充分展示了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既表達立功邊塞的豪情壯志,又對邊塞局勢與用兵情狀提出見解,因此,一方面對戰(zhàn)士忠勇報國精神熱情頌揚,另一方面又對將領奢靡生活強烈不滿,并由此發(fā)出對蒙受戰(zhàn)爭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對邊將用非其人的譏諷嘲弄。全詩內容豐富,包含著對邊塞情勢較長時期的見聞感受,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與概括力度。此詩不僅是高適的名篇,而且堪稱邊塞詩之杰作。
    六、補充: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九
    【原文】。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搖踵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的教案篇二十
    燕歌行。
    作者:陸機朝代:魏晉體裁:樂府四時代序逝不追。寒風習習落葉飛。
    蟋蟀在堂露盈墀。念君遠游常苦悲。
    君何緬然久不歸。賤妾悠悠心無違。
    白日既沒明燈輝。夜禽赴林匹鳥棲。
    雙鳩關關宿何湄。憂來感物涕不。
    非君之念思為誰。別日何早會何遲。
    燕歌行的教案篇二十一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高適唐詩鑒賞:
    《燕歌行》是樂府《相和歌·平調曲》名原詩序寫道:“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張公,指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開元二十三年拜為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開元二十五年曾率軍破契丹,次年部將趙堪、白真陀羅等假借張守珪之命,命平盧軍使烏知義率領騎兵擊叛奚余黨于潢水之北,先勝后敗。張守珪不但沒有據實上報,反而賄賂前來調查事情真相的牛仙童,以掩蓋敗績。張守珪原是鎮(zhèn)守東北邊陲的名將,屢建戰(zhàn)功,但后來卻居功自傲,驕縱輕敵,沉迷于歌舞宴樂,致使戰(zhàn)爭失利,損失慘重。《燕歌行》就是高適送兵到薊北、回到封丘后有感于張守珪之事而作。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zhàn)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起句“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睂憫?zhàn)爭烽火在唐王朝東北邊境燃起,將軍奉命征討伐入侵的敵軍。
    張守珪率領戰(zhàn)士縱橫馳騁,英勇殺敵,屢建戰(zhàn)功,皇帝對此非常滿意,大加賞賜。這四句將張守珪以前的戰(zhàn)功及榮耀都概括出來了。“破殘賊”、“重橫行”六字,既寫出了敵人的實力,又襯托出了將軍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同時也為下文張守珪的輕敵埋下了伏線。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边@四句寫張守珪的部將趙堪、白真陀羅假傳張的命令,逼令平盧軍使烏知義追擊叛奚的過程?!皳溄稹?、“旌旆”二句是寫軍隊出征時的雄壯氣勢,字里行間充滿廣大將士慷慨激昂、殺敵衛(wèi)國的決心和豪氣。另一方面,“摐金伐鼓”、旌旆如云、“逶迤”浩蕩的軍容,也寫出了征戰(zhàn)士卒之眾,為全軍敗北時的“兵稀”、狼狽作了鋪墊式的反襯?!靶N尽?、“單于”兩句寫敵我雙方緊張部署戰(zhàn)略行動的情景。羽書飛報,形容軍情緊急;獵火燭天,說明敵人早有戒備,也為下文的失敗再次作了鋪墊。
    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边@四句是說:唐軍轉戰(zhàn)來到山川蕭條的狼山一帶,敵人的騎兵也象暴風驟雨般兇猛襲來。激戰(zhàn)開始,士卒在前方,死傷慘重;而邊將們卻依舊耽于酒色,沉迷于歌舞飲宴?!吧酱ㄊ挆l極邊土”,說明戰(zhàn)場的無險可據,這正有利于素以騎射著稱的“胡騎”的縱橫飛馳,暗示邊將用兵不懂利用“地利”?!皯?zhàn)士軍前”和“美人帳下”的鮮明對比,揭示和抨擊了封建社會官僚的腐敗和將士間的不平均。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边@四句的意思是:深秋的沙漠,枯草在寒風中顫抖,慘淡的夕陽墜落在漠中孤城,邊將身受朝廷的恩遇,本當盡忠職守,報效朝廷,卻守備松弛,驕逸輕敵。以致敵人突然襲擊時,盡管士卒們拼盡了力氣,卻難解重圍。“身當恩遇常輕敵”可謂直抒胸臆,正面指出失敗的原因,抨擊邊將的無能與腐敗。詩中對“大漠窮秋”、“孤城落日”等蕭條、荒涼環(huán)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戰(zhàn)場上戰(zhàn)士“力盡”勢孤“斗兵稀”的悲壯氣氛,加強了對“身當恩遇常輕敵”的邊將的控訴。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边@四句是寫戰(zhàn)火連年不斷,戍卒長期不能返回家園,引起他們和家人之間無盡的痛苦和相思。在這里,詩人表面上將筆調從大漠征戰(zhàn)中宕開,描寫“少婦”與“征人”的相思,實則通過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進一步抨擊、控訴將官們的昏庸腐朽。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復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四句,是寫邊地的荒涼和戰(zhàn)爭氣氛的肅殺緊張。說明家人對戍卒安危的焦慮牽掛的心情?!皻狻?、“寒聲”二句則從戍卒的角度上寫邊塞軍旅戰(zhàn)斗生活的艱苦緊張:白天,戰(zhàn)場上殺氣騰騰,夜晚,軍營戒備森嚴,警報頻傳,給黑夜帶來一片慘人的寒氣。
    末四句“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是從士卒拳拳的報國心揭示戰(zhàn)士戍邊、苦戰(zhàn)的精神之源,進一步襯托了邊將的卑劣,闡發(fā)了詩的主題。戰(zhàn)士甘愿為國捐軀的偉大襟懷與一心為邀功討賞、想博取天子恩遇的邊將的卑微靈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以“至今猶憶李將軍”作結,既是詩人代戍卒發(fā)出的呼喚,對士卒悲慘命運深表同情,也是詩人借贊嘆漢名將李廣的愛惜士卒以對比諷刺趙堪等的不恤士卒。
    這首詩雖然是針對張守珪、趙堪等所作,但對當時的邊塞戰(zhàn)爭卻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既描寫了戰(zhàn)爭的艱苦,歌頌了戰(zhàn)士的勇敢,也表現了他們思鄉(xiāng)的痛苦。
    同時,對于邊將驕縱輕敵、不恤士卒的昏聵舉動也進行深刻揭露。它所反映的現實生活是多側面,富于立體感的。僅就描摹戰(zhàn)士心靈而論,它既有多側面的寫意,也有突出主導面的工筆細描。在出征時,戰(zhàn)士們同仇敵愾,“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斗志昂揚氣勢雄壯,這就展現了戰(zhàn)士勇往直前的心靈側面;在“胡騎憑陵雜風雨”般襲來的.嚴重時刻,戰(zhàn)士們不顧戰(zhàn)友“軍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慘重損失和巨大危險,仍然奮力拼搏,突出了戰(zhàn)士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在敵兵圍困、邊將輕敵逸樂的情況下,戰(zhàn)士們盡管悵惘心寒、思鄉(xiāng)懷親,卻仍然不計個人功勛得失,寧肯“死節(jié)”,也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這些描寫,又進一步突出了戰(zhàn)士先國后家、深明大義的心靈主導側面..正因為詩人真實地、多側面地表現了戰(zhàn)士在出征、格斗、被圍、思鄉(xiāng)、希望等不同情況下的內心活動,使詩歌富于立體感。
    《燕歌行》為適應多側面再現現實生活的需要,大量運用對比的手法和排偶句式,例如:“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二句,展現了敵我雙方緊張備戰(zhàn)和部署軍事行動的情景;“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深刻揭露了軍中的苦樂不均;“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戰(zhàn)場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和愛國戰(zhàn)士殊死奮戰(zhàn)的悲涼氣氛;“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四句,每兩句對仗,表現征人、思婦兩地相望、相會無期的痛苦心情;“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二句,概括了邊庭戰(zhàn)士白天努力拼殺,夜間時刻警惕的緊張戰(zhàn)斗生活..所用排偶對比又錯落有致,毫無板滯之感。
    在這首詩中,詩人高適運用對比的手法和排偶的句式,將兩種截然相對的事物只作客觀描述,一同擺在讀者面前,能起到振聾發(fā)聵之效。象“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的點睛之筆,并無一個主觀性的字眼,僅僅客觀講述了張守珪軍中戰(zhàn)士和將領苦樂相差懸殊的現實:一方面是浴血苦戰(zhàn),死傷慘重,一方面卻是耽情聲色,驕逸輕敵。而作者的褒貶卻明晰可見。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jié)。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這樣的音調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jié)”(《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燕歌行的教案篇二十二
    (1)知識結構。
    本節(jié)從實例中概括出平行線的概念,給出了平行線的記法和它的畫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2)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jié)的重點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論.承認“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的幾何是歐氏幾何,否則是非歐幾何.由此可見,平行公理在幾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學時,學生可以從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平行線的畫圖過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別是真正地體會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義.
    本節(jié)難點是:理解平行線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導出其推論的過程定義中的“在同一平面內”的這個前提,是為了區(qū)別立體幾何中異面直線的情況.教學時只要學生能意識到,空間的直線還存在另一種不相交的情形的,即異面直線.
    另外,從平行公理推導出其推論的過程,滲透了反證法的思想.初中學生難于理解,教材對反證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證法這個詞,只要把道理說明白即可.
    2、教法建議。
    (1)概念的引入:學生從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可以直觀地認識平行線.從實例中,體會平行線在現實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屬性,因此很有必要認真地研究它.當然,我們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義.
    (3)掌握平行線的畫法:學生剛開始接觸幾何,為降低難度,適應學生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作圖時不要求學生寫出已知,求做,證明等步驟,只要保留作圖痕跡.通過作圖的教學使學生能準確而迅速地畫出幾何圖形,為今后的幾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4)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在學生畫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過直線外一點有幾條直線可以與已知直線平行呢?學生在動手操作后,可以體驗到公理的客觀存在性.并且可以讓有數學素養(yǎng)的同學,嘗試說明平行公理推論的正確性,通過說理,體會數學的嚴謹性與邏輯性.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平行線的概念,理解學過的描述圖形形狀和位置關系的語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論,會用三角尺和直尺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會用學過的幾何語句描述簡單的圖形和根據語句畫圖.
    3.通過畫平行線和按幾何語句畫圖的題目練習,培養(yǎng)學生畫圖能力.
    4.通過平行公理推論的推理,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進行推理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1.教師教法:嘗試法、引導法、發(fā)現法.
    2.學生學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發(fā)現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二)難點。
    (三)解決辦法。
    通過引導學生嘗試發(fā)現新知、練習鞏固的方法來解決.
    四、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三角板、自制膠片.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投影片和適當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2.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行反饋練習,完成新授.
    3.學生自己完成本課小結.
    六、教學步驟。
    (-)明確目標。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論的應用,能畫出平行線,會用幾何語句描述圖形的畫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二)整體感知。
    以情境引出課題,以生活知識和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學習平行公理及其推論,并以變式訓練強化和鞏固新知.
    (三)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