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是一種能夠提高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方式。在寫總結(jié)時,不要忽視團隊的貢獻和合作,要適當表揚和感謝他人。在寫總結(jié)之前,先參考一下以下小編整理的總結(jié)范文,相信可以給您提供一些寫作上的靈感。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一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fā)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钡墓适聠??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fā)了黃巢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jīng)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diào)“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zhì)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zhì)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jié)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diào)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jié)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nèi)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第三課時(《清平樂·村居》)。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diào)名稱叫詞牌?!扒迤綐贰钡摹皹贰币x成“l(fā)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nóng)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反寰印愤@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讀,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jié)奏。
(三)再讀,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里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jié)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fā)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zhì)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nóng)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讀,成誦。
1.小組內(nèi)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二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钡墓适聠??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fā)了黃巢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jīng)得道成了神仙。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diào)“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zhì)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zhì)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jié)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diào)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jié)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nèi)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diào)名稱叫詞牌?!扒迤綐贰钡摹皹贰币x成“l(fā)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nóng)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反寰印愤@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jié)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里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jié)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fā)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zhì)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nóng)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向往。
1、小組內(nèi)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三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倍际瞧缴嘁簟?BR>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吧佟薄安拧薄坝帧蓖怀隽藙谧鞯姆泵Α?BR>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學習詞的內(nèi)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結(jié)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一課時。
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讀生字:塞箬蓑。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計:
白鷺飛斜。
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五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認讀、書寫的生字。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
4、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獨坐敬亭山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光輝。同學們喜歡古詩嗎?那我們來開一個古詩的交流會,怎么樣?你喜歡哪首古詩就馬上站起來背,由你開始?。▽W生背)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看來咱們班同學平日里特別注意積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教師板書)請同學們跟我齊讀一遍課題。
(教師引導:坐,對坐;意思就是詩人獨自對坐在敬亭山)
這首詩就是李白獨自對坐敬亭山時的所見所感。同學們想不想看這首古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ㄕn件出示)誰能來把這首古詩讀給大家聽一聽?聲音真響亮!那現(xiàn)在我們同學就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最好多讀幾遍。開始吧!
1、錄音聽讀:
同學們讀得真流利!那你想不想聽聽播音員是怎么讀的?(想)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課件錄音)誰能說一說播音員讀得和你有什么區(qū)別?(學生說:有感情、有拖音、字讀得有起有伏)你想不想學著他的樣子來讀一讀?那我們就小聲地隨著播音員一起來讀一讀?(學生看大屏幕讀)剛才我們是隨著播音員一起讀,你能單獨有感情地來讀一讀嗎?(能)我們先來練習練習。誰想讀?還有誰?想讀得我們就站起來一起讀!
你讀得已經(jīng)很有味道了!
你的聲音真好聽,就像一只小黃鸝!
老師認為你就是我們班的小播音員!
你的朗讀水平進步很大!
2、讀中領悟:
老師也想來讀一讀,行嗎?那老師讀得時候,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仿佛都看到了什么?教師范讀。請同學們睜開眼睛,誰來說一說,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學生說)教師相應板畫。
同學們讀得非常有感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老師相信同學們在讀得過程中對詩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了解?,F(xiàn)在就讓我們對照著圖片(課件掃描)小組討論交流一下:
你都讀懂了什么?(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理解這首古詩的?(學生交流)在這首古詩中同學們你最喜歡哪一句呢?為什么?同學們說得這么好,看來你對這首詩理解很深。
同學們,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當時景色?(想)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ń處煵シ耪n件。一邊講解:同學們我們就是詩人李白,讓我們帶著孤獨、寂寞的心情,獨自坐在敬亭山的對面吧!一群群的鳥兒都全部飛走了,就連一片白云也飄然而去;詩人靜靜的看著這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著詩人,怎么看也不厭倦。)
同學們,看了剛才的畫面,你能不能帶著與詩人同樣的孤獨、寂寞的心情來地感情地讀一讀。(讀得形式多樣)
剛才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讀詩、畫詩、唱詩,那你想不想來當個小詩人來作一首詩呢?(想)課件播放:老師這有四幅圖畫,它們分別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你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季節(jié)來作一首詩。開始吧!
老師找學生到臺前來展示一下,你能大聲地來讀一讀你所寫的詩嗎?(學生讀)
你真棒,真像一個小詩人!
你寫得詩太美了,真讓老師大吃一驚!
看了你的詩,老師仿佛看到秋天就在眼前!
從你的詩中,讓老師感覺到春天真美!
老師相信同學們還會寫出更多更好的詩句來??墒沁@節(jié)課的時間到了,希望同學們在課下多交流或者與爸爸、媽媽一起來寫一寫。下節(jié)課我們就來開一個自編詩的'展示會,好不好?謝謝同學們的合作,下課!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六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得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朗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得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說說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題目點明了時間和地點)。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作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1、先用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知道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詞的內(nèi)容。
4、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作國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xiàn)漁夫生活來再現(xiàn)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7、教師小結(jié):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七
9月16日,根據(jù)學校教研組安排,圍繞“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一教研專題,我執(zhí)教了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前兩首——《泊船瓜洲》和《秋思》。教學這兩首詩歌,我除了圍繞教研專題,還試圖從新課標中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要求出發(fā),確立了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教學目標,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是:1、抓字眼,明詩意;2、創(chuàng)情境,入詩境;3、巧過渡,悟詩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獲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總結(jié)如下,作今后教學之鑒。
一、抓詩眼,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5、6年級詩歌學習的目標是:“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痹谥笇W生理解詩意的環(huán)節(jié)中,我采用的是常規(guī)的教法,沒有什么特別之處:1.初讀詩歌,感知內(nèi)容。2.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并結(jié)合重點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的意思。3.指名讀,正音:間、重、還4.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盡管如此,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仍然不能馬虎,這就像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很重要。
二、創(chuàng)情境,入詩境。
情感總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chǎn)生,情感體驗同樣對認識過程起著很大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資料的補充、教師的語言描繪,創(chuàng)設多種場景,讓學生走近詩人,走進詩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從綠字入手,“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圖片,教師描述)是啊!一個“綠”字不僅使我看到了滿眼的綠色,成行的碧樹,蕩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爛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八
1.讀懂詩句,體會詩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蹊”、“恰”等詞的意思。
3.背誦這首詩。
4.利用學校園藝景點資源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
理解詞語,讀懂詩句,有感情地朗讀。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啟發(fā)談話: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誰來背一首,指名學生背誦。本課我們學習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師板出課題,學生擠讀。
2.釋題:題目什么意思,你能說說嗎?
二、學習《江畔獨步尋花》。
1.學生自讀古詩3分鐘左右,然后指名說說讀懂了什么?
2.精讀第一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1)指名讀這一句。
(2)問:讀了這一句你知道什么?“蹊”是何意?哪些寫出了黃四娘家花的多?
(3)指導朗讀,指名讀、齊讀。
3.精讀第二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1)指名讀這一句。
(2)問:黃四娘家的花很多了,這些花怎么樣,你如何知道的?
(3)想家:如果蝴蝶黃鶯會說話,它們看見這么多這么美的花,會說些什么?
(4)指導朗讀,指名讀、齊讀。
4.品味、賞析;你最喜歡詩中的哪句或哪詞?說……為什么?
5.感情朗讀古詩。
三、遷移、應用。
四、作業(yè)。
抄寫古詩。
簡評:
在學生充分誦讀詩句,深入地體會詩句的意境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利用學校園藝景點,資源,進行簡單仿寫詩句。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九
1、讀懂詩句,體會詩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蹊”、“恰恰”等詞的意思。
3、背誦這首詩。
理解詞語,讀懂詩句,有感情地朗讀。
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
二,學習古詩。
1理解詞語。
把你自學的內(nèi)容講給大家聽。講講你理解了哪些詞語?(江畔:江邊。獨步尋花: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蹊:小路。壓枝低:把花枝壓彎了腰。留連:舍不得離開。自在:自由自在。)。
2理解詩句。
說說你理解了哪一句詩?(不用按照順序)。
誰能按順序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地說出來?(教師引導)。
3感情朗讀。
詩中主要寫了幾種景物?(花,蝴蝶,黃鶯)。
哪句寫花?寫出了花的什么特點?誰能用一個詞概括?誰來朗讀這兩句詩?(讀,評)讓我們齊讀這兩句,感受春天的欣欣向榮。
4理解意境。
三,拓展。
詩中描繪的景色美嗎?請大家閉上眼睛,在我們面前出現(xiàn)了一條小路,小路兩旁繁花似錦,蝴蝶在飛舞,黃鶯在歌唱,望著這一美景,我們真想把他畫下來。(畫畫,展示)。
四,課后作業(yè)。
積累描寫春景的古詩。
[簡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jīng)離亂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jié),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磅琛笔切÷贰!盎M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扒Ф淙f朵”形容數(shù)量之多?!皦褐Φ汀敝械摹皦骸焙汀暗汀眱蓚€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cè)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皨伞笔切稳蔸L歌柔美圓潤?!扒∏√洹笔钦f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因為詩人內(nèi)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zhí)、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品質(zhì)的寫法。
4.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quán)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和生平資料。
2.教師制作能夠直觀反映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課件及課文插圖幻燈片。
a案。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這節(jié)課我們要走近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jié)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年輕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畫出生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2.同桌間互相聽讀課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注意將這些詞語讀正確:著地、伽利略、信奉、亞里士多德、解釋、更改、的確、比薩城、膽大妄為、固執(zhí)。
默讀課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讀全文,畫出使你深受啟發(fā)的句子,反復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2.小組內(nèi)初步交流。
自主讀書,誘導感悟。
1.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充分自讀了課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讀書感受。下面,就請同學們再一次放聲朗讀課文,可自讀,也可同桌間輪讀。(學生自主讀書)。
2.把你認為自己讀得最好得段落讀給大家聽。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聽寫本課的新詞。同桌互相檢查。
結(jié)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結(jié)合上節(jié)課的自讀和交流來填空,并說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個()的科學家。
(二)小組交流。
(三)集體匯報交流,引導結(jié)合重點語段深入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并指導有感情朗讀。如:
1.伽利略是一個(善于思考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并說明理由:伽利略在念書時就提出老師難以解答的問題,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25歲時就對亞里士多德的話提出了質(zhì)疑。亞里士多德在人們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話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經(jīng)過嚴密思考后卻發(fā)現(xiàn)了疑點。所以說他善于思考。
教師引導:那就請同學們再次認真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可以與同學們討論,也可以請老師幫忙。(算式法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該比10磅的慢;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的快。圖示法等)。
b.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這樣的關聯(lián)詞語,來突出伽利略的質(zhì)疑是經(jīng)過嚴密的邏輯推理,而不是妄下結(jié)論。
2.伽利略是一個(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在當時,人們都信奉亞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話當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卻大膽質(zhì)疑,說明他不迷信權(quán)威,只追求真理。(教師引導理解“信奉”)。
伽利略為了追求真理,反復做了多次實驗來證實,并且要面對無數(shù)人的譏笑與嘲諷,在比薩斜塔上公開試驗。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個(勇敢)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面對人們的懷疑、嘲笑與譏諷,伽利略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公開試驗,他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現(xiàn)得十分勇敢。
b.教師補充閱讀資料《布魯諾》,使學生了解到伽利略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這樣做,是有著生命危險的,這更體現(xiàn)了他獻身科學的精神。
升華情感,體會寫法。
1.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這個著名的試驗。(出示插圖投影,教師范讀第六自然段)。
2.請同學們把最后一句話抄寫下來,并反復地讀一讀,再說說自己的'體會。
(我們應該尊敬知識淵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出錯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為)。
3.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人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權(quán)威,執(zhí)著地追求真理。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看課文是通過怎樣的描寫使我們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學生默讀勾畫)。
4.交流。如對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等的描寫。
5.隨文練筆(出示插圖幻燈片):想象一下,試驗結(jié)束后,人們又會怎樣說,怎樣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為題寫一段話,注意對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
推薦課外閱讀《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結(jié)識更多的偉人。
b案。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1.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初步預習了課文(板書課題),這個試驗是誰做的,在什么情況下、怎樣做的?為什么要做這個試驗?連起來說一說。
2.指導分段讀課文,檢查是否讀正確。
注意正音:著地違背的確固執(zhí)。
自讀自悟,匯報交流。
1.提出自讀要求,學生自讀。
練習把課文讀流利。
畫出你最受啟發(fā)的句子,想想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2.小組交流自讀情況。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是否讀流利。
說一說自己受到的啟示。如從亞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們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啟示。
鼓勵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教師隨機解決問題,有價值的問題留待下一課時。
鞏固生字詞。
1.指名讀生字,自主記憶字形。
2.指導書寫:辯(注意中間是言字旁)奉(下面是兩橫)妄(上面是亡,不要多點)執(zhí)(右邊是丸,不要少點)釋(右下邊不要多一橫)。
3.抄寫生詞。
第二課時。
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研討。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一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钡墓适聠幔空l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fā)了黃巢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jīng)得道成了神仙。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diào)“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zhì)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zhì)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jié)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diào)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jié)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nèi)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diào)名稱叫詞牌?!扒迤綐贰钡摹皹贰币x成“l(fā)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nóng)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反寰印愤@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jié)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里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jié)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fā)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zhì)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nóng)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向往。
1.小組內(nèi)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二
【教學內(nèi)容】。
1.結(jié)合插圖、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詩句的意思。2.背誦三首古詩詞。
3.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語言美、韻律美?!窘虒W重難點】。
一、學習《獨坐敬亭山》。
(一)導語。
出示《獨坐敬亭山》,全班齊讀。
這首古詩大家并不陌生,有的同學可能在想: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會背了,還學什么呀?其實學習古詩可有學問啦!
(二)知詩題。
引語:李白獨自一人坐在敬亭山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明詩意。
1.指名讀正音,齊讀。
2.生自由讀文,根據(jù)注釋結(jié)合插圖,用自己的話逐句說說詩意。(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3.匯報交流。
詩意(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我靜靜凝望著山,覺得山也在看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四)想詩境,悟詩情。
1.自由吟誦。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a.抓“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b.抓“只有”二字是經(jīng)過提煉的,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預設:表達了作者覺得世上大概只有它愿意和自己為伴,難得一知己,表現(xiàn)出一種惜惜相連的感情。
(五)積累背誦。
二、學習《望洞庭》《憶江南》。
(一)小組合作學習。
1.自己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逐句說說詩句的意思。2.不懂的地方小組交流。3.背誦積累。
(二)匯報交流。
1.《望洞庭》哪句是作者奇特的想象?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BR> 抓: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銀色的盤子”,將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小小的“青螺”。
出示:《雨中登岳陽樓望群山》。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滟滪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jié)湘娥十二鬟??上Р划敽?,銀山堆里看青山。引語:同學們,宋代黃庭堅的這首《雨中登岳陽樓望群山》中,“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北闶菑倪@兩句中脫化而出。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三、指導寫字。
攀泰兀浙桐簇。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三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a案。
第一課時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倍际瞧缴嘁?。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漁歌子。
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2.你知道什么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你了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
反復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么?
3.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4.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xiàn)了哪些顏色?
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2.教師范讀,體會詩情畫意。
3.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4.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5.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背你喜歡的詞。
3.默寫兩首古詩。
b案。
第一課時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3.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钡淖x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做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背誦,積累語言。
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漁歌子。
創(chuàng)設意境,理解課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xiàn)漁夫生活來再現(xiàn)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白鷺:閑適的象征。它能襯托出漁夫的生活環(huán)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須歸:樂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師小結(jié):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四
創(chuàng)意說明:對于一個文本的閱讀,每個學生的切入點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將他們的理解放在一起碰撞,必然是百花齊放、姹紫嫣紅。本設計意在將獨立閱讀與合作學習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
教學步驟:
一、預習:個性化閱讀。
要求學生不要受他人觀點影響,找一個切入點,獨立自主地閱讀,并把閱讀中感受最深的東西記下來。
二、觀點展示:個性化閱讀交流。
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教師只是把不同的觀點摘錄下來,并大致作一個分類。
三、分組討論。
教師首先對同學的發(fā)言作一個小結(jié),并歸納出同學們研讀課文的不同思路,然后分小組對那些有代表性的或是爭議較大的問題進行討論。
四、課堂交流。
各組陳述自己的主要觀點;其他組也可以補充自己的觀點。
五、教師小結(jié)。
在肯定個。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課生字,能結(jié)合詩句理解“疏疏、未成陰、急走、無賴”等詞語的意思。
2.能讀懂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清平樂》,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根據(jù)詩中描繪的情景想象寫一段話。
過程與方法:
小組自學,讀中理解,讀中想想,表演。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古代兒童的生活樂趣。提高文學素養(yǎng)。
教學重點:
1.讀懂古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2.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準備:課件、音樂。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古時兒童生活場景,師生共同做有關的背景介紹,提問“同學們想了解更多古時兒童的生活情況嗎?”那今天學了古詩二首你就會有更多的了解。
二、學習《宿新市徐公店》。
(一)讀詩解題、做背景簡介。
1.出示古詩,教師范讀。
2.這首詩描寫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題:宿:過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二)小組自學,初讀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詞劃出討論,初步理解每句詩意。
2.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jié)的美麗。
(三)導讀古詩,感受詩意。
1.指名讀,檢查讀的情況。
2.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一起討論、交流。
3.齊讀一、二句:
a.第一句寫了哪幾種景物?有什么特點?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籬落: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深:深遠。
這句意思: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小路深向遠方。
板書:籬笆(疏疏)一徑(深)。
齊讀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書:樹頭。
理解:樹頭:樹枝頭。未:沒有。陰:樹蔭。
為什么沒形成樹蔭?(因為葉子未長大)。理解時應“補”枝頭上的花已經(jīng)落了,但葉子還未長大,還沒有形成樹蔭。這一點,可見這一天天氣怎樣?(麗日當空,地面上有斑駁的樹影,星星點點的光斑。)。
c.小組內(nèi)說說這兩句詩意——指句說——齊讀這兩句(多媒體出示畫面)。
d.這稀疏的籬笆,長長的小路,葉兒不濃密的樹,構(gòu)成了一幅清新、質(zhì)樸的農(nóng)村景色圖,你們看畫面,這叫靜態(tài)描寫(板書)。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為活潑生動的圖畫,那就是后兩句所表達的。
多媒體出示后兩句畫面(齊讀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書:兒童黃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詩意: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追到?jīng)]有?
b.女生讀第4句:
處:地方。尋:尋找。為什么無處尋?
詩意:黃色的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c.兩句詩意連起來,指名說詩意。
d.再看圖(后兩句圖)這兩句寫兒童捕蝶的情景?!芭?、尋”這叫動態(tài)描寫(板書),兒童奔跑、撲蝶……讀來使我們倍感親切、耳目一新。
e.自由讀全詩,體會詩人心情?
f.檢查:指名讀全詩,齊讀。
板書:喜愛。
(四)重點賞析,體會情感。
1.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jié)的美呢?(多媒體出示)。
填空:詩中通過----------、---------、----------、----------這些情景來說明是----------季節(jié)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心情。
(幾個孩子在麗日當空,花香撲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奔跑著,追逐著黃色的蝴蝶……,仿佛聽到了孩子們的嬉笑聲、歡呼聲、失望的嘆息聲,……)。
作者看到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板書)呀!
3.邊想象畫面邊背誦。
三、學習《清平樂.》。
(一)原型啟發(fā),感知詞文。
1.同學們,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
2.請同學們看看這幅圖上畫的內(nèi)容,如果請你給這幅起個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這幅畫是根據(jù)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畫的。(背景簡介)“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這首詞的真正題目,通過剛才的看圖,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嗎?(那么,這首詞又是講述的什么呢?)。
4.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練讀課文,特別注意生字的讀音,要求是讀準字音,通順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個小記號。
5.學生練讀。
6.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老師要鄭重糾正剛才的錯誤:我們班中男同學和女同學一樣棒。)。
(二)分組互動,自悟詞意。
1.剛才讀詩的過程中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們先在小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說說小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師把學生說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現(xiàn)了這么多疑難之處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學生回答,)這么多解決問題的途徑,同學們真是會學習。
4.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詞義,老師根據(jù)這首詞畫了幾幅連環(huán)畫。請同學認真看,可能會對大家理解詞有所幫助。(出示圖并范讀)。
5.看了這幾幅圖,同學們可能理解了這兒其中的幾個詞語,可能有幾個還不夠理解,
6.下面就請同學們通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來證實一下自己的理解,來探討一下自己還不理解的`地方??梢圆樽值?,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師請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詞語都理解了,請同學們連起來說說整首詞是什么意思。(說得非常通順連貫,老師相信你能讀得和說的一樣好。)(太美了,他的朗讀仿佛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xiāng)村田園生活)。
(三)朗讀成頌,領會詩情。
1.請同學再看看圖,再讀讀詞,你感覺到詞中、畫中哪幾處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學生說,并講為什么。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xiàn)出來嗎?
3.老師也感覺到“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一句最有情趣,兩位老人會聊些什么呢?先展開想象,然后小組內(nèi)討論一下,等一會請同學上臺表演。
4.指名學生表演,其它同學補充,并隨機板書。(鄉(xiāng)村的田園生活是那么的恬靜、那么的安逸,難怪辛棄疾充滿了向往,我們就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把它再現(xiàn)出來吧?。?。
四、作業(yè):
根據(jù)詩中描繪的景色,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任選一詩寫一段話。
讓學生在課堂上自我表現(xiàn),能使學生更快進入角色,激發(fā)他們探究的興趣。
語文教學要注重閱讀,注重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注重在讀中發(fā)展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在不同形式的反復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內(nèi)容。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時抓點帶面,點上著力,次要內(nèi)容以讀代講,重點內(nèi)容反復朗讀,讀中感悟。
圖文結(jié)合,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故事內(nèi)容,更好的體會作者情感。
通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通過學生講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學生更好的走進文本,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學生讀辛棄疾的《清平樂.》就要讓學生了解辛棄疾本人,了解他生活的時代,從而為學習文本做好準備。
不同形式的朗讀能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小組探究,為學生個性發(fā)展提供廣闊的天地,為每一個學生展示自我搭建平臺。
語文學習是綜合性學習,是開放性學習,本課運用請同學上臺表演、連環(huán)畫等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是為了增加學習興趣,更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六
社戲。
創(chuàng)意說明:《社戲》之美,美在真誠、自然的人性,美在如詩如畫的鄉(xiāng)村風景,這些皆是在鄉(xiāng)愁蠱惑下繪制出的理想故鄉(xiāng)的圖景。本設計旨在通過整體感知一局部探究一整體感知的教學思路,教給學生一種以整體感知為主的閱讀方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說說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或者說自己的故鄉(xiāng)留給自己最美的印記(預習作業(yè)),由此自然地過渡到《社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把握文脈。
1.文章圍繞看社戲?qū)懥藥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
2.討論:有人認為本文標題不恰當,因為全文寫社戲的內(nèi)容太少,你是否認同這種說法。探討這個問題,不但可以理清文脈,而且可以明了作者處理材料的匠心。其一,本文直接寫社戲的文字確實不多,但其文字都跟看社戲有關;其二,文中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戲本身,而是與看社戲相關聯(lián)的人與物。
三、局部探究,感受洋溢于全文的自然美(人性美、景物美)。
1.跳讀:找出文中直接贊美社戲好看的句子。文章寫在接近趙莊和離開趙莊的時候,各有一處想象社戲美妙如仙境―般的段落,但船頭看戲則并無多大收獲。
2.研讀:社戲并無多大的看頭,可文章結(jié)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睘槭裁?這兩個問題能較快、較好地把學生的興奮點引到對文中自然美的挖掘上來?!澳且顾频暮枚埂焙汀澳且顾频暮脩颉焙迷谟幸粋€特定的氛圍,是故鄉(xiāng)熱情、誠摯的人們和優(yōu)美的山水所營造出來的。
3.挖掘人性的美。讓學生認真研讀課文,說說自己喜歡的一個人,并闡述理由。在人性美的挖掘中,一定要結(jié)合語言的品析。
4.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富詩情畫意,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品味。
動詞妙用:“點”“磕”“退”“上”“架”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地展示了幾個少年駕船的情狀、熟練的技術(shù)、去看戲時的愉悅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jié)O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艇子看著喝起彩來?!薄盎赝麘蚺_……滿被紅霞罩著了?!边@些比喻,不僅有豐富的想象力,更流露了作者內(nèi)心難以抑制的興奮。
豐富的感覺: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寫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等側(cè)面著筆,一片尋常的景物因為承載了作者無限美好的情思,變得讓人陶醉,令人向往。
故鄉(xiāng)美好的自然風光和熱情、誠摯的人們,共同構(gòu)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鄉(xiāng)的圖景,讓作者難以忘懷,因而借“社戲”這一載體予以傾訴。
四、整體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閱讀全文,并整理所討論的一些問題,探究作者的.寫作旨意。
創(chuàng)意說明:對于一個文本的閱讀,每個學生的切入點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將他們的`理解放在一起碰撞,必然是百花齊放、姹紫嫣紅。本設計意在將獨立閱讀與合作學習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
教學步驟:
一、預習:個性化閱讀。
要求學生不要受他人觀點影響,找一個切入點,獨立自主地閱讀,并把閱讀中感受最深的東西記下來。
二、觀點展示:個性化閱讀交流。
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教師只是把不同的觀點摘錄下來,并大致作一個分類。
三、分組討論。
教師首先對同學的發(fā)言作一個小結(jié),并歸納出同學們研讀課文的不同思路,然后分小組對那些有代表性的或是爭議較大的問題進行討論。
四、課堂交流。
各組陳述自己的主要觀點;其他組也可以補充自己的觀點。
五、教師小結(jié)。
在肯定個性化閱讀的同時,告訴學生如何從集體中吸取智慧。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聽戲/梁實秋(節(jié)選)。
對戲園的環(huán)境并無需作太多的抱怨。任何樣的環(huán)境,在當時當?shù)?,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戲園本稱茶園,原是喝茶聊天的地方,臺上的戲原是。附帶著的娛樂節(jié)目。亂哄哄地高談闊論是未可厚非的。那原是三教九流呼朋喚友消遣娛樂之所在。孩子們到了戲園可以足吃,花生瓜子不必論,冰糖葫蘆、酸梅湯、油糕、奶酪、豌豆黃……應有盡有。成年人的嘴也不閑著,條桌上擺著干鮮水果蒸食點心之類。賣吃食的小販大聲吆喝,穿梭似地擠來擠去,又受歡迎又討厭。打熱手巾的茶房從一個角落把一卷手巾擲到另一角落,我還沒有看見過失手打了人家的頭。特別愛好戲的一位朋友曾經(jīng)表示,這是戲外之戲,那灑了花露水的手巾盡管是傳染病的最有效的媒介,也還是不可或缺。
(選自劉湛秋主編《20世紀中國文化散文?游走與遐思》)。
使用建議:梁實秋用幽默詼諧的筆調(diào)描繪了看戲之樂??磻蛑畼?,似乎不在戲的本身,而在看戲的氛圍、看戲的過程,當然還有對戲法的模仿。本文與《社戲》有許多相通之處,可作為課文的補充資料,以便我們更好地了解―個兒童執(zhí)著于看戲的真正日的,對舊時戲園的演出也會增添一些見識。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能翻譯,掌握基本字詞。
2、能背誦默寫二文。
3、能理解文章的主題。
教學步驟:
導入:人類的生活與太陽息息相關,關于太陽的討論也進行了幾千年,而人們似乎從未因此而停止過對太陽的探索。說說你讀到過的'有關太陽的故事。
一、朗讀,整體感知。
1、各自大聲朗讀全文幾遍,要求讀準字音及停頓,達到流暢的程度。
注意重要字詞的讀音:河渭(《夸父追日》)盤盂(《兩小兒辯日》)。
2、自己口頭翻譯兩遍短文,在文中注出對關鍵字詞的解釋。如有疑難字詞,在四人小組內(nèi)討論,落實翻譯。
3、全班集體朗讀,限時背誦,默寫。
[4]。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一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fā)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钡墓适聠??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fā)了黃巢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jīng)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diào)“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zhì)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zhì)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jié)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diào)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jié)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nèi)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第三課時(《清平樂·村居》)。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diào)名稱叫詞牌?!扒迤綐贰钡摹皹贰币x成“l(fā)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nóng)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反寰印愤@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讀,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jié)奏。
(三)再讀,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里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jié)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fā)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zhì)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nóng)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讀,成誦。
1.小組內(nèi)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二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钡墓适聠??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fā)了黃巢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jīng)得道成了神仙。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diào)“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zhì)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zhì)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jié)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diào)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jié)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nèi)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diào)名稱叫詞牌?!扒迤綐贰钡摹皹贰币x成“l(fā)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nóng)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反寰印愤@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jié)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里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jié)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fā)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zhì)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nóng)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向往。
1、小組內(nèi)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三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倍际瞧缴嘁簟?BR>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吧佟薄安拧薄坝帧蓖怀隽藙谧鞯姆泵Α?BR>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學習詞的內(nèi)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結(jié)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一課時。
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讀生字:塞箬蓑。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計:
白鷺飛斜。
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五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認讀、書寫的生字。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
4、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獨坐敬亭山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光輝。同學們喜歡古詩嗎?那我們來開一個古詩的交流會,怎么樣?你喜歡哪首古詩就馬上站起來背,由你開始?。▽W生背)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看來咱們班同學平日里特別注意積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教師板書)請同學們跟我齊讀一遍課題。
(教師引導:坐,對坐;意思就是詩人獨自對坐在敬亭山)
這首詩就是李白獨自對坐敬亭山時的所見所感。同學們想不想看這首古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ㄕn件出示)誰能來把這首古詩讀給大家聽一聽?聲音真響亮!那現(xiàn)在我們同學就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最好多讀幾遍。開始吧!
1、錄音聽讀:
同學們讀得真流利!那你想不想聽聽播音員是怎么讀的?(想)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課件錄音)誰能說一說播音員讀得和你有什么區(qū)別?(學生說:有感情、有拖音、字讀得有起有伏)你想不想學著他的樣子來讀一讀?那我們就小聲地隨著播音員一起來讀一讀?(學生看大屏幕讀)剛才我們是隨著播音員一起讀,你能單獨有感情地來讀一讀嗎?(能)我們先來練習練習。誰想讀?還有誰?想讀得我們就站起來一起讀!
你讀得已經(jīng)很有味道了!
你的聲音真好聽,就像一只小黃鸝!
老師認為你就是我們班的小播音員!
你的朗讀水平進步很大!
2、讀中領悟:
老師也想來讀一讀,行嗎?那老師讀得時候,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仿佛都看到了什么?教師范讀。請同學們睜開眼睛,誰來說一說,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學生說)教師相應板畫。
同學們讀得非常有感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老師相信同學們在讀得過程中對詩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了解?,F(xiàn)在就讓我們對照著圖片(課件掃描)小組討論交流一下:
你都讀懂了什么?(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理解這首古詩的?(學生交流)在這首古詩中同學們你最喜歡哪一句呢?為什么?同學們說得這么好,看來你對這首詩理解很深。
同學們,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當時景色?(想)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ń處煵シ耪n件。一邊講解:同學們我們就是詩人李白,讓我們帶著孤獨、寂寞的心情,獨自坐在敬亭山的對面吧!一群群的鳥兒都全部飛走了,就連一片白云也飄然而去;詩人靜靜的看著這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著詩人,怎么看也不厭倦。)
同學們,看了剛才的畫面,你能不能帶著與詩人同樣的孤獨、寂寞的心情來地感情地讀一讀。(讀得形式多樣)
剛才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讀詩、畫詩、唱詩,那你想不想來當個小詩人來作一首詩呢?(想)課件播放:老師這有四幅圖畫,它們分別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你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季節(jié)來作一首詩。開始吧!
老師找學生到臺前來展示一下,你能大聲地來讀一讀你所寫的詩嗎?(學生讀)
你真棒,真像一個小詩人!
你寫得詩太美了,真讓老師大吃一驚!
看了你的詩,老師仿佛看到秋天就在眼前!
從你的詩中,讓老師感覺到春天真美!
老師相信同學們還會寫出更多更好的詩句來??墒沁@節(jié)課的時間到了,希望同學們在課下多交流或者與爸爸、媽媽一起來寫一寫。下節(jié)課我們就來開一個自編詩的'展示會,好不好?謝謝同學們的合作,下課!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六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得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朗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得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說說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題目點明了時間和地點)。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作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1、先用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知道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詞的內(nèi)容。
4、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作國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xiàn)漁夫生活來再現(xiàn)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7、教師小結(jié):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七
9月16日,根據(jù)學校教研組安排,圍繞“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一教研專題,我執(zhí)教了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前兩首——《泊船瓜洲》和《秋思》。教學這兩首詩歌,我除了圍繞教研專題,還試圖從新課標中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要求出發(fā),確立了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教學目標,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是:1、抓字眼,明詩意;2、創(chuàng)情境,入詩境;3、巧過渡,悟詩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獲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總結(jié)如下,作今后教學之鑒。
一、抓詩眼,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5、6年級詩歌學習的目標是:“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痹谥笇W生理解詩意的環(huán)節(jié)中,我采用的是常規(guī)的教法,沒有什么特別之處:1.初讀詩歌,感知內(nèi)容。2.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并結(jié)合重點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的意思。3.指名讀,正音:間、重、還4.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盡管如此,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仍然不能馬虎,這就像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很重要。
二、創(chuàng)情境,入詩境。
情感總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chǎn)生,情感體驗同樣對認識過程起著很大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資料的補充、教師的語言描繪,創(chuàng)設多種場景,讓學生走近詩人,走進詩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從綠字入手,“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圖片,教師描述)是啊!一個“綠”字不僅使我看到了滿眼的綠色,成行的碧樹,蕩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爛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八
1.讀懂詩句,體會詩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蹊”、“恰”等詞的意思。
3.背誦這首詩。
4.利用學校園藝景點資源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
理解詞語,讀懂詩句,有感情地朗讀。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啟發(fā)談話: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誰來背一首,指名學生背誦。本課我們學習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師板出課題,學生擠讀。
2.釋題:題目什么意思,你能說說嗎?
二、學習《江畔獨步尋花》。
1.學生自讀古詩3分鐘左右,然后指名說說讀懂了什么?
2.精讀第一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1)指名讀這一句。
(2)問:讀了這一句你知道什么?“蹊”是何意?哪些寫出了黃四娘家花的多?
(3)指導朗讀,指名讀、齊讀。
3.精讀第二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1)指名讀這一句。
(2)問:黃四娘家的花很多了,這些花怎么樣,你如何知道的?
(3)想家:如果蝴蝶黃鶯會說話,它們看見這么多這么美的花,會說些什么?
(4)指導朗讀,指名讀、齊讀。
4.品味、賞析;你最喜歡詩中的哪句或哪詞?說……為什么?
5.感情朗讀古詩。
三、遷移、應用。
四、作業(yè)。
抄寫古詩。
簡評:
在學生充分誦讀詩句,深入地體會詩句的意境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利用學校園藝景點,資源,進行簡單仿寫詩句。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九
1、讀懂詩句,體會詩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蹊”、“恰恰”等詞的意思。
3、背誦這首詩。
理解詞語,讀懂詩句,有感情地朗讀。
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
二,學習古詩。
1理解詞語。
把你自學的內(nèi)容講給大家聽。講講你理解了哪些詞語?(江畔:江邊。獨步尋花: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蹊:小路。壓枝低:把花枝壓彎了腰。留連:舍不得離開。自在:自由自在。)。
2理解詩句。
說說你理解了哪一句詩?(不用按照順序)。
誰能按順序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地說出來?(教師引導)。
3感情朗讀。
詩中主要寫了幾種景物?(花,蝴蝶,黃鶯)。
哪句寫花?寫出了花的什么特點?誰能用一個詞概括?誰來朗讀這兩句詩?(讀,評)讓我們齊讀這兩句,感受春天的欣欣向榮。
4理解意境。
三,拓展。
詩中描繪的景色美嗎?請大家閉上眼睛,在我們面前出現(xiàn)了一條小路,小路兩旁繁花似錦,蝴蝶在飛舞,黃鶯在歌唱,望著這一美景,我們真想把他畫下來。(畫畫,展示)。
四,課后作業(yè)。
積累描寫春景的古詩。
[簡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jīng)離亂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jié),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磅琛笔切÷贰!盎M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扒Ф淙f朵”形容數(shù)量之多?!皦褐Φ汀敝械摹皦骸焙汀暗汀眱蓚€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cè)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皨伞笔切稳蔸L歌柔美圓潤?!扒∏√洹笔钦f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因為詩人內(nèi)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zhí)、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品質(zhì)的寫法。
4.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quán)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和生平資料。
2.教師制作能夠直觀反映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課件及課文插圖幻燈片。
a案。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這節(jié)課我們要走近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jié)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年輕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畫出生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2.同桌間互相聽讀課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注意將這些詞語讀正確:著地、伽利略、信奉、亞里士多德、解釋、更改、的確、比薩城、膽大妄為、固執(zhí)。
默讀課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讀全文,畫出使你深受啟發(fā)的句子,反復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2.小組內(nèi)初步交流。
自主讀書,誘導感悟。
1.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充分自讀了課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讀書感受。下面,就請同學們再一次放聲朗讀課文,可自讀,也可同桌間輪讀。(學生自主讀書)。
2.把你認為自己讀得最好得段落讀給大家聽。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聽寫本課的新詞。同桌互相檢查。
結(jié)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結(jié)合上節(jié)課的自讀和交流來填空,并說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個()的科學家。
(二)小組交流。
(三)集體匯報交流,引導結(jié)合重點語段深入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并指導有感情朗讀。如:
1.伽利略是一個(善于思考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并說明理由:伽利略在念書時就提出老師難以解答的問題,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25歲時就對亞里士多德的話提出了質(zhì)疑。亞里士多德在人們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話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經(jīng)過嚴密思考后卻發(fā)現(xiàn)了疑點。所以說他善于思考。
教師引導:那就請同學們再次認真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可以與同學們討論,也可以請老師幫忙。(算式法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該比10磅的慢;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的快。圖示法等)。
b.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這樣的關聯(lián)詞語,來突出伽利略的質(zhì)疑是經(jīng)過嚴密的邏輯推理,而不是妄下結(jié)論。
2.伽利略是一個(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在當時,人們都信奉亞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話當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卻大膽質(zhì)疑,說明他不迷信權(quán)威,只追求真理。(教師引導理解“信奉”)。
伽利略為了追求真理,反復做了多次實驗來證實,并且要面對無數(shù)人的譏笑與嘲諷,在比薩斜塔上公開試驗。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個(勇敢)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面對人們的懷疑、嘲笑與譏諷,伽利略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公開試驗,他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現(xiàn)得十分勇敢。
b.教師補充閱讀資料《布魯諾》,使學生了解到伽利略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這樣做,是有著生命危險的,這更體現(xiàn)了他獻身科學的精神。
升華情感,體會寫法。
1.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這個著名的試驗。(出示插圖投影,教師范讀第六自然段)。
2.請同學們把最后一句話抄寫下來,并反復地讀一讀,再說說自己的'體會。
(我們應該尊敬知識淵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出錯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為)。
3.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人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權(quán)威,執(zhí)著地追求真理。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看課文是通過怎樣的描寫使我們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學生默讀勾畫)。
4.交流。如對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等的描寫。
5.隨文練筆(出示插圖幻燈片):想象一下,試驗結(jié)束后,人們又會怎樣說,怎樣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為題寫一段話,注意對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
推薦課外閱讀《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結(jié)識更多的偉人。
b案。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1.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初步預習了課文(板書課題),這個試驗是誰做的,在什么情況下、怎樣做的?為什么要做這個試驗?連起來說一說。
2.指導分段讀課文,檢查是否讀正確。
注意正音:著地違背的確固執(zhí)。
自讀自悟,匯報交流。
1.提出自讀要求,學生自讀。
練習把課文讀流利。
畫出你最受啟發(fā)的句子,想想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2.小組交流自讀情況。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是否讀流利。
說一說自己受到的啟示。如從亞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們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啟示。
鼓勵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教師隨機解決問題,有價值的問題留待下一課時。
鞏固生字詞。
1.指名讀生字,自主記憶字形。
2.指導書寫:辯(注意中間是言字旁)奉(下面是兩橫)妄(上面是亡,不要多點)執(zhí)(右邊是丸,不要少點)釋(右下邊不要多一橫)。
3.抄寫生詞。
第二課時。
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研討。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一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钡墓适聠幔空l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fā)了黃巢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jīng)得道成了神仙。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diào)“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zhì)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zhì)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jié)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diào)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jié)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nèi)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diào)名稱叫詞牌?!扒迤綐贰钡摹皹贰币x成“l(fā)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nóng)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反寰印愤@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jié)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里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jié)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fā)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zhì)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nóng)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向往。
1.小組內(nèi)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二
【教學內(nèi)容】。
1.結(jié)合插圖、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詩句的意思。2.背誦三首古詩詞。
3.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語言美、韻律美?!窘虒W重難點】。
一、學習《獨坐敬亭山》。
(一)導語。
出示《獨坐敬亭山》,全班齊讀。
這首古詩大家并不陌生,有的同學可能在想: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會背了,還學什么呀?其實學習古詩可有學問啦!
(二)知詩題。
引語:李白獨自一人坐在敬亭山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明詩意。
1.指名讀正音,齊讀。
2.生自由讀文,根據(jù)注釋結(jié)合插圖,用自己的話逐句說說詩意。(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3.匯報交流。
詩意(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我靜靜凝望著山,覺得山也在看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四)想詩境,悟詩情。
1.自由吟誦。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a.抓“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b.抓“只有”二字是經(jīng)過提煉的,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預設:表達了作者覺得世上大概只有它愿意和自己為伴,難得一知己,表現(xiàn)出一種惜惜相連的感情。
(五)積累背誦。
二、學習《望洞庭》《憶江南》。
(一)小組合作學習。
1.自己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逐句說說詩句的意思。2.不懂的地方小組交流。3.背誦積累。
(二)匯報交流。
1.《望洞庭》哪句是作者奇特的想象?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BR> 抓: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銀色的盤子”,將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小小的“青螺”。
出示:《雨中登岳陽樓望群山》。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滟滪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jié)湘娥十二鬟??上Р划敽?,銀山堆里看青山。引語:同學們,宋代黃庭堅的這首《雨中登岳陽樓望群山》中,“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北闶菑倪@兩句中脫化而出。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三、指導寫字。
攀泰兀浙桐簇。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三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a案。
第一課時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倍际瞧缴嘁?。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漁歌子。
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2.你知道什么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你了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
反復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么?
3.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4.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xiàn)了哪些顏色?
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2.教師范讀,體會詩情畫意。
3.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4.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5.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背你喜歡的詞。
3.默寫兩首古詩。
b案。
第一課時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3.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钡淖x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做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背誦,積累語言。
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漁歌子。
創(chuàng)設意境,理解課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xiàn)漁夫生活來再現(xiàn)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白鷺:閑適的象征。它能襯托出漁夫的生活環(huán)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須歸:樂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師小結(jié):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四
創(chuàng)意說明:對于一個文本的閱讀,每個學生的切入點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將他們的理解放在一起碰撞,必然是百花齊放、姹紫嫣紅。本設計意在將獨立閱讀與合作學習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
教學步驟:
一、預習:個性化閱讀。
要求學生不要受他人觀點影響,找一個切入點,獨立自主地閱讀,并把閱讀中感受最深的東西記下來。
二、觀點展示:個性化閱讀交流。
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教師只是把不同的觀點摘錄下來,并大致作一個分類。
三、分組討論。
教師首先對同學的發(fā)言作一個小結(jié),并歸納出同學們研讀課文的不同思路,然后分小組對那些有代表性的或是爭議較大的問題進行討論。
四、課堂交流。
各組陳述自己的主要觀點;其他組也可以補充自己的觀點。
五、教師小結(jié)。
在肯定個。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課生字,能結(jié)合詩句理解“疏疏、未成陰、急走、無賴”等詞語的意思。
2.能讀懂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清平樂》,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根據(jù)詩中描繪的情景想象寫一段話。
過程與方法:
小組自學,讀中理解,讀中想想,表演。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古代兒童的生活樂趣。提高文學素養(yǎng)。
教學重點:
1.讀懂古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2.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準備:課件、音樂。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古時兒童生活場景,師生共同做有關的背景介紹,提問“同學們想了解更多古時兒童的生活情況嗎?”那今天學了古詩二首你就會有更多的了解。
二、學習《宿新市徐公店》。
(一)讀詩解題、做背景簡介。
1.出示古詩,教師范讀。
2.這首詩描寫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題:宿:過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二)小組自學,初讀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詞劃出討論,初步理解每句詩意。
2.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jié)的美麗。
(三)導讀古詩,感受詩意。
1.指名讀,檢查讀的情況。
2.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一起討論、交流。
3.齊讀一、二句:
a.第一句寫了哪幾種景物?有什么特點?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籬落: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深:深遠。
這句意思: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小路深向遠方。
板書:籬笆(疏疏)一徑(深)。
齊讀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書:樹頭。
理解:樹頭:樹枝頭。未:沒有。陰:樹蔭。
為什么沒形成樹蔭?(因為葉子未長大)。理解時應“補”枝頭上的花已經(jīng)落了,但葉子還未長大,還沒有形成樹蔭。這一點,可見這一天天氣怎樣?(麗日當空,地面上有斑駁的樹影,星星點點的光斑。)。
c.小組內(nèi)說說這兩句詩意——指句說——齊讀這兩句(多媒體出示畫面)。
d.這稀疏的籬笆,長長的小路,葉兒不濃密的樹,構(gòu)成了一幅清新、質(zhì)樸的農(nóng)村景色圖,你們看畫面,這叫靜態(tài)描寫(板書)。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為活潑生動的圖畫,那就是后兩句所表達的。
多媒體出示后兩句畫面(齊讀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書:兒童黃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詩意: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追到?jīng)]有?
b.女生讀第4句:
處:地方。尋:尋找。為什么無處尋?
詩意:黃色的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c.兩句詩意連起來,指名說詩意。
d.再看圖(后兩句圖)這兩句寫兒童捕蝶的情景?!芭?、尋”這叫動態(tài)描寫(板書),兒童奔跑、撲蝶……讀來使我們倍感親切、耳目一新。
e.自由讀全詩,體會詩人心情?
f.檢查:指名讀全詩,齊讀。
板書:喜愛。
(四)重點賞析,體會情感。
1.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jié)的美呢?(多媒體出示)。
填空:詩中通過----------、---------、----------、----------這些情景來說明是----------季節(jié)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心情。
(幾個孩子在麗日當空,花香撲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奔跑著,追逐著黃色的蝴蝶……,仿佛聽到了孩子們的嬉笑聲、歡呼聲、失望的嘆息聲,……)。
作者看到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板書)呀!
3.邊想象畫面邊背誦。
三、學習《清平樂.》。
(一)原型啟發(fā),感知詞文。
1.同學們,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
2.請同學們看看這幅圖上畫的內(nèi)容,如果請你給這幅起個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這幅畫是根據(jù)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畫的。(背景簡介)“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這首詞的真正題目,通過剛才的看圖,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嗎?(那么,這首詞又是講述的什么呢?)。
4.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練讀課文,特別注意生字的讀音,要求是讀準字音,通順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個小記號。
5.學生練讀。
6.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老師要鄭重糾正剛才的錯誤:我們班中男同學和女同學一樣棒。)。
(二)分組互動,自悟詞意。
1.剛才讀詩的過程中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們先在小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說說小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師把學生說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現(xiàn)了這么多疑難之處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學生回答,)這么多解決問題的途徑,同學們真是會學習。
4.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詞義,老師根據(jù)這首詞畫了幾幅連環(huán)畫。請同學認真看,可能會對大家理解詞有所幫助。(出示圖并范讀)。
5.看了這幾幅圖,同學們可能理解了這兒其中的幾個詞語,可能有幾個還不夠理解,
6.下面就請同學們通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來證實一下自己的理解,來探討一下自己還不理解的`地方??梢圆樽值?,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師請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詞語都理解了,請同學們連起來說說整首詞是什么意思。(說得非常通順連貫,老師相信你能讀得和說的一樣好。)(太美了,他的朗讀仿佛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xiāng)村田園生活)。
(三)朗讀成頌,領會詩情。
1.請同學再看看圖,再讀讀詞,你感覺到詞中、畫中哪幾處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學生說,并講為什么。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xiàn)出來嗎?
3.老師也感覺到“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一句最有情趣,兩位老人會聊些什么呢?先展開想象,然后小組內(nèi)討論一下,等一會請同學上臺表演。
4.指名學生表演,其它同學補充,并隨機板書。(鄉(xiāng)村的田園生活是那么的恬靜、那么的安逸,難怪辛棄疾充滿了向往,我們就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把它再現(xiàn)出來吧?。?。
四、作業(yè):
根據(jù)詩中描繪的景色,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任選一詩寫一段話。
讓學生在課堂上自我表現(xiàn),能使學生更快進入角色,激發(fā)他們探究的興趣。
語文教學要注重閱讀,注重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注重在讀中發(fā)展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在不同形式的反復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內(nèi)容。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時抓點帶面,點上著力,次要內(nèi)容以讀代講,重點內(nèi)容反復朗讀,讀中感悟。
圖文結(jié)合,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故事內(nèi)容,更好的體會作者情感。
通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通過學生講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學生更好的走進文本,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學生讀辛棄疾的《清平樂.》就要讓學生了解辛棄疾本人,了解他生活的時代,從而為學習文本做好準備。
不同形式的朗讀能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小組探究,為學生個性發(fā)展提供廣闊的天地,為每一個學生展示自我搭建平臺。
語文學習是綜合性學習,是開放性學習,本課運用請同學上臺表演、連環(huán)畫等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是為了增加學習興趣,更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六
社戲。
創(chuàng)意說明:《社戲》之美,美在真誠、自然的人性,美在如詩如畫的鄉(xiāng)村風景,這些皆是在鄉(xiāng)愁蠱惑下繪制出的理想故鄉(xiāng)的圖景。本設計旨在通過整體感知一局部探究一整體感知的教學思路,教給學生一種以整體感知為主的閱讀方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說說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或者說自己的故鄉(xiāng)留給自己最美的印記(預習作業(yè)),由此自然地過渡到《社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把握文脈。
1.文章圍繞看社戲?qū)懥藥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
2.討論:有人認為本文標題不恰當,因為全文寫社戲的內(nèi)容太少,你是否認同這種說法。探討這個問題,不但可以理清文脈,而且可以明了作者處理材料的匠心。其一,本文直接寫社戲的文字確實不多,但其文字都跟看社戲有關;其二,文中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戲本身,而是與看社戲相關聯(lián)的人與物。
三、局部探究,感受洋溢于全文的自然美(人性美、景物美)。
1.跳讀:找出文中直接贊美社戲好看的句子。文章寫在接近趙莊和離開趙莊的時候,各有一處想象社戲美妙如仙境―般的段落,但船頭看戲則并無多大收獲。
2.研讀:社戲并無多大的看頭,可文章結(jié)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睘槭裁?這兩個問題能較快、較好地把學生的興奮點引到對文中自然美的挖掘上來?!澳且顾频暮枚埂焙汀澳且顾频暮脩颉焙迷谟幸粋€特定的氛圍,是故鄉(xiāng)熱情、誠摯的人們和優(yōu)美的山水所營造出來的。
3.挖掘人性的美。讓學生認真研讀課文,說說自己喜歡的一個人,并闡述理由。在人性美的挖掘中,一定要結(jié)合語言的品析。
4.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富詩情畫意,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品味。
動詞妙用:“點”“磕”“退”“上”“架”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地展示了幾個少年駕船的情狀、熟練的技術(shù)、去看戲時的愉悅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jié)O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艇子看著喝起彩來?!薄盎赝麘蚺_……滿被紅霞罩著了?!边@些比喻,不僅有豐富的想象力,更流露了作者內(nèi)心難以抑制的興奮。
豐富的感覺: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寫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等側(cè)面著筆,一片尋常的景物因為承載了作者無限美好的情思,變得讓人陶醉,令人向往。
故鄉(xiāng)美好的自然風光和熱情、誠摯的人們,共同構(gòu)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鄉(xiāng)的圖景,讓作者難以忘懷,因而借“社戲”這一載體予以傾訴。
四、整體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閱讀全文,并整理所討論的一些問題,探究作者的.寫作旨意。
創(chuàng)意說明:對于一個文本的閱讀,每個學生的切入點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將他們的`理解放在一起碰撞,必然是百花齊放、姹紫嫣紅。本設計意在將獨立閱讀與合作學習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
教學步驟:
一、預習:個性化閱讀。
要求學生不要受他人觀點影響,找一個切入點,獨立自主地閱讀,并把閱讀中感受最深的東西記下來。
二、觀點展示:個性化閱讀交流。
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教師只是把不同的觀點摘錄下來,并大致作一個分類。
三、分組討論。
教師首先對同學的發(fā)言作一個小結(jié),并歸納出同學們研讀課文的不同思路,然后分小組對那些有代表性的或是爭議較大的問題進行討論。
四、課堂交流。
各組陳述自己的主要觀點;其他組也可以補充自己的觀點。
五、教師小結(jié)。
在肯定個性化閱讀的同時,告訴學生如何從集體中吸取智慧。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聽戲/梁實秋(節(jié)選)。
對戲園的環(huán)境并無需作太多的抱怨。任何樣的環(huán)境,在當時當?shù)?,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戲園本稱茶園,原是喝茶聊天的地方,臺上的戲原是。附帶著的娛樂節(jié)目。亂哄哄地高談闊論是未可厚非的。那原是三教九流呼朋喚友消遣娛樂之所在。孩子們到了戲園可以足吃,花生瓜子不必論,冰糖葫蘆、酸梅湯、油糕、奶酪、豌豆黃……應有盡有。成年人的嘴也不閑著,條桌上擺著干鮮水果蒸食點心之類。賣吃食的小販大聲吆喝,穿梭似地擠來擠去,又受歡迎又討厭。打熱手巾的茶房從一個角落把一卷手巾擲到另一角落,我還沒有看見過失手打了人家的頭。特別愛好戲的一位朋友曾經(jīng)表示,這是戲外之戲,那灑了花露水的手巾盡管是傳染病的最有效的媒介,也還是不可或缺。
(選自劉湛秋主編《20世紀中國文化散文?游走與遐思》)。
使用建議:梁實秋用幽默詼諧的筆調(diào)描繪了看戲之樂??磻蛑畼?,似乎不在戲的本身,而在看戲的氛圍、看戲的過程,當然還有對戲法的模仿。本文與《社戲》有許多相通之處,可作為課文的補充資料,以便我們更好地了解―個兒童執(zhí)著于看戲的真正日的,對舊時戲園的演出也會增添一些見識。
古詩詞教學設計AB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能翻譯,掌握基本字詞。
2、能背誦默寫二文。
3、能理解文章的主題。
教學步驟:
導入:人類的生活與太陽息息相關,關于太陽的討論也進行了幾千年,而人們似乎從未因此而停止過對太陽的探索。說說你讀到過的'有關太陽的故事。
一、朗讀,整體感知。
1、各自大聲朗讀全文幾遍,要求讀準字音及停頓,達到流暢的程度。
注意重要字詞的讀音:河渭(《夸父追日》)盤盂(《兩小兒辯日》)。
2、自己口頭翻譯兩遍短文,在文中注出對關鍵字詞的解釋。如有疑難字詞,在四人小組內(nèi)討論,落實翻譯。
3、全班集體朗讀,限時背誦,默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