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四教案(匯總17篇)

字號:

    學校和教育部門對于教案的編寫和管理也有一定的要求和規(guī)范。教案的編寫應該注重教學過程的評估和調整,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正問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經典、優(yōu)秀的教案,供大家學習參考,希望能夠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發(fā)。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一
    作者:鮑照朝代:南北君不見華不終朝。
    須臾淹冉零落銷。
    盛年妖艷浮華輩。
    不久亦當詣冢頭。
    一去無還期。
    千秋萬歲無音詞。
    孤魂煢煢空隴間。
    獨魄徘徊v墳基。
    但聞風聲野鳥吟。
    豈憶平生盛年時。
    為此令人多悲悒。
    君當縱意自熙怡。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二
    2.理解這首詩詞的主要意思。
    3.體會詩詞所表現(xiàn)的情志或意趣。
    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體會詩詞所表現(xiàn)的情志或意趣。
    1課時。
    一、引入。
    二、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有“詩仙”之稱。少年抱負宏大。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yè)。天寶(742年)由友人道士吳筠推薦,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學侍臣,以詩賦為朝廷點綴升平。因與權貴不和,被迫“賜金放還”;安史之亂起,參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連,流放夜郎,遇赦東歸,后病逝于當途。
    有《李太白集》?,F(xiàn)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詩九百多首。
    三、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劃分句子停頓。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自由朗讀詩文。
    3.請二到三名學生朗讀詩文。
    4.理解詩文的內容,要求。
    (1)掌握重點詞在詩中的意思。
    (2)賞析句子的含義。
    (3)把詩歌內容轉化為散文化語言。
    5.齊讀全詩。
    四、探究詩文主旨。
    本詩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這首詩反映了李白被迫離開長安之際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長安兩年的經歷,使他認識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艱難,滿懷悲憤,卻又無可奈何,產生了進退失據、茫然無措的強烈痛苦,反復感嘆:“行路難!行路難!”另一方面,積極用世的愿望,對自己才能的堅信不移及歷史上一些賢人最終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對前途滿懷希望,相信自己終會有乘風破浪之時,顯示出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和對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詩交織著現(xiàn)實與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與希望的復雜心情,充滿著一股抑郁不平之氣,一種昂揚奮進之志。這既反映出當時現(xiàn)實對詩人的沉重壓抑,也表現(xiàn)出詩人豪放不羈、自強不息的個性。
    五、小結。
    本詩利用比興的手法描寫了人世間的坎坷,抒發(fā)了詩人的人生追求,表現(xiàn)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詩人不畏人生艱難,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沒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學習的。
    六、背誦這首詩(指導學生根據詩的意境背誦)。
    七、閱讀。
    試比較,陶淵明的《飲酒》和李白的《行路難》這兩首詩抒發(fā)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飲酒》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后寫的抒情小詩,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對自己的隱居生活表示滿意,也能從心靈安逸、遠離世俗煩惱的高度來認識?!缎新冯y》是李白借樂府古題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詩篇。面對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高呼“行路難”,輔佐明君、建功立業(yè)的政治理想無從實現(xiàn),忿忿不平之氣溢于言表。
    八、練筆。
    在你生活或者學習的過程中,你也一定遇到過困難,遭遇過挫折,經受過痛苦,面對這樣的境遇,你該如何對待?請把你的感受寫出來。
    要求:寫出真情實感。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三
    2.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xiàn)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yǎng),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3.解題。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所作。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4.賞析。
    (1)前四句為全詩奠定了抒情的基調。
    李白離別京城,親朋好友為他設宴餞行,宴席十分豪華。
    金樽、玉盤——極言飲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饈——極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萬錢——極言酒、菜之珍貴。
    然而稟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詩人對此美酒佳肴卻“不能食”“心茫然”。“?!?BR>    “投”“拔”“顧”四個連續(xù)動作與“金”“清”“玉”“珍”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詩人極度憤懣、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如此呢?(聯(lián)系背景)。
    (2)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
    “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艱難險阻。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宏大的事業(yè),可是受詔入京后,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性格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按贯灡滔薄俺酥蹓羧铡钡牡涔?,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tǒng)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yè)的信心。
    (3)這四句節(jié)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現(xiàn)出進退失據而又不甘自棄,繼續(xù)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4)最后兩句詩人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
    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詩人用“長風破浪”比喻其宏偉抱負,接以“會有時”,肯定這一抱負有施展的時候。其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現(xiàn)得何等豪邁、直爽!
    “直掛云帆濟滄海”由乘長風破萬里浪推演而來,創(chuàng)造出一個雄渾闊大的意象,融入了詩人“輔弼天下”,大濟蒼生的宏偉藍圖。
    5.學生再讀這首詩歌,背誦。
    這首詩為古風,巧用典故,夸張的描寫,象征的運用,跳躍式的結構,體現(xiàn)了李白浪漫主義的詩風,全詩基調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行路難。
    停杯、不食、拔劍、茫然——憂郁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應題“行路難”
    長風破浪、云帆濟?!獦酚^自信。
    (昂揚激越豪邁樂觀)。
    完成課后練習二3題。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四
    1.知識目標:了解詩歌的內容。
    2.能力目標: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3.情感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把握文中對比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3、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教學課時:1課時。
    一、作家與作品。
    鮑照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是“負鍤下農”(《謝秣陵令表》)。二十多歲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詩被賞識,擢為王國侍郎。以后擔任過太學博士及縣令等低級官職。最后任臨海王劉子頊參軍,在劉子頊舉兵叛亂失敗時,死于亂軍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鮑參軍。有《鮑參軍集》傳世。盡管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詩品》語)。但他的文學作品的價值,卻越來越受后人重視,有人甚至認為他是劉宋時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鮑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滿著悲劇色彩,這悲劇色彩來源于他生存的時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沖突。
    兩晉南北朝,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但是鮑照出身寒微,這兩者之間的沖突只是鮑照悲劇形成的前提,因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詩歌抒寫對門閥制度的不滿,但他終于“高步追許由”,走向了歸隱。形成鮑照悲劇的決定性因素是他個人的抱負和志向,鮑照是一個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強烈的人,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yè)等種種目標的追求,并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一切。老莊哲學中一切消極遁世,委順求全的東西,都與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顧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xiàn)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心靈中就激起沖騰不息的波瀾,表現(xiàn)出憤世疾俗的深沉憂憤。這種憂憤的情感發(fā)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獨特風格。
    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詩、賦、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還是詩歌。他的'詩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有邊塞詩,如《代出自薊北門行》;有描寫游子、思婦、棄婦的詩,如《代白頭吟》;而以《擬行路難》18首為其代表。這組詩主要表現(xiàn)其建功立業(yè)的愿望,抒發(fā)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較左思的詩,不但有不滿,更有抗爭)。
    二、指導學生朗誦課文。
    三、學生討論,研讀課文(結合李白的《行路難(其一)》)。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處分流(比喻人生際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么。
    悲愁深沉,郁結在胸,酌酒難以自寬,長歌為之斷絕。滿腹感慨吞聲不能言,其內心痛苦可想而知。
    四、整體感知。
    南朝宋著名詩人鮑照的《擬行路難》詩共有十八首,這首“瀉水置平地”是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fā)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
    明確:本詩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一)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八钡牧飨?,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F(xiàn)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tài)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正如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边@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于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心情。
    (二)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這個比喻是說,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是被家庭門第的貴賤決定的。這是古代的血統(tǒng)論。
    詩篇起筆陡然,入手便寫瀉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現(xiàn)象。這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面,也不見澄靜如練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xiàn)象里,詩人卻頓悟出了與之相似相通的人間社會的某種哲理。
    (三)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就是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體會“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應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涵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tài)剖白。他并沒有直面人間的不平而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xiàn)象,并渴望借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
    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tài)失去的平衡。然而,“舉杯銷愁愁更愁”,就連借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了。這里詩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訴說自己的悲哀和苦悶,胸中郁積的塊壘,已無法借酒澆除,他便著筆于如何從悵惘中求得解脫,在煩憂中獲得寬慰了。這口吻,這筆調,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濃重的愁苦悲憤的情感,這就造成了一種含蓄不露,蘊藉深厚的藝術效果。
    (四)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tài)。(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jié)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jié)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五)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是詩人感情的打轉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到“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在這句達到高潮。
    五、小結。
    《擬行路難》其四全詩突出寫“愁”,所嘆者愁,酌酒為銷愁,悲歌為泄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潛所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古詩源》卷十一)。在平淡的外表下蘊含著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六、作業(yè)。
    背誦這首詩。課外背誦李白的《行路難(其一)》。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五
    “行路難”多寫世道艱難,表達離情別意。詩開頭寫“金樽美酒”、“玉盤珍饈”,給人一個歡樂的.宴會場面。接著寫“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又向讀者展現(xiàn)了作者感情波濤的沖擊。中間四句,既感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看到了呂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靶新冯y”四個短句,又表現(xiàn)了進退兩難和繼續(xù)追求的心理。最后兩句,寫自己理想總有一天能夠實現(xiàn)。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xiàn)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六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注釋:
    1、“瀉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瀉,傾,倒。
    2、“舉杯”句:這句是說《行路難》的歌唱因飲酒而中斷。
    3、吞聲:聲將發(fā)又止。從“吞聲”、“躑躅”、“不敢”見出所憂不是細致的事。
    4、躑躅:徘徊不前。
    5、舉杯斷絕歌路難: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斷絕:停止。
    翻譯:
    往平地上倒水,
    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樣,
    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
    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
    歌唱聲因舉杯飲酒而中斷。
    人心又不是草木,
    怎么會沒有感情?
    欲說還休,欲行又止,
    不再多說什么。
    賞析:
    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社會動蕩。當時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而鮑照出身寒微,他雖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但卻受到社會現(xiàn)實的壓制和世俗偏見的阻礙。于是常借歌來抒發(fā)他建功立業(yè)的愿望,表現(xiàn)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這種憂憤的情感發(fā)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的獨特風格。
    這首“瀉水置平地”是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fā)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
    詩歌起筆陡然,入手便寫水瀉地面,四方流淌的現(xiàn)象。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面,也不見澄靜如練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xiàn)象里,詩人卻頓悟出了與之相似相通的某種人生哲理。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八钡牧飨?,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起首兩句,通過對瀉水的尋?,F(xiàn)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tài)描繪,造成了一種令讀者驚疑的氣勢。正如清代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边@種筆法,正好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于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悲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tài)剖白。他并沒有直面人間的不平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xiàn)象,并渴望借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tài)失去的平衡。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就連借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了。這里詩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訴說自己的悲哀和苦悶,胸中郁積的塊壘,已無法借酒澆除,他便著筆于如何從悵惘中求得解脫,在煩憂中獲得寬慰。這種口吻和這筆調,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濃重的愁苦悲憤的情感,造成了一種含蓄不露,蘊藉深厚的藝術效果。
    詩的結尾,作者才吐出真情?!靶姆悄臼M無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沒有感情,詩人面對社會的黑暗,遭遇人間的不平,不可能無動于衷,無所感慨。寫到這里,詩人心中的憤懣,已郁積到最大的密度,達到了隨時都可能噴涌的程度。不盡情宣泄,不放聲歌唱,已不足以傾吐滿懷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現(xiàn)的卻是一聲低沉的哀嘆:“吞聲躑躅不敢言!”到了嘴邊的呼喊,卻突然“吞聲”強忍,“躑躅”克制住了。社會政治的黑暗,殘酷無情的統(tǒng)治,窒息著人們的靈魂。社會現(xiàn)實對于寒微士人的壓抑,已經到了讓詩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難進的地步了。有許許多多像詩人一樣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樣忍氣吞聲,默默地把憤怒和痛苦強咽到肚里,這正是人間極大的不幸。而這種不幸的根源,已經是盡在言外,表現(xiàn)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話題,也只是詩人在忍氣吞聲和無可奈何之下所傾吐的憤激之詞。
    這首詩托物寓意,比興遙深,而又明白曉暢,達到了啟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藝術境界。從作者的表達情感方式來說,全篇構思迂曲婉轉,蘊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評論此詩說:“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無限。”清代沈德潛評價說:“妙在不曾說破。”準確地指明了這首詩的藝術特點。伴隨感情曲折婉轉的流露,五言、七言詩句錯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韻腳由“流”、“愁”到“難”、“言”的靈活變換,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詩起伏跌宕的氣勢格調。
    沈得潛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BR>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七
    作者:鮑照朝代:南北春禽喈喈旦暮鳴。
    最傷君子憂思情。
    我初辭家從軍僑。
    榮志溢氣干云霄。
    流浪漸冉經三齡。
    忽有白發(fā)素髭生。
    今暮臨水拔已盡。
    明日對鏡復已盈。
    但恐a死為鬼客。
    客思寄滅生空精。
    每懷舊鄉(xiāng)野。
    念我舊人多悲聲。
    忽見過客問何我。
    寧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鄉(xiāng)。
    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離邑已萬里。
    今方a役去遠征。
    來時聞君婦。
    閨中孀居獨宿有貞名。
    亦云悲朝泣閑房。
    又聞暮思淚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悅。
    蓬鬢衰顏不復妝。
    見此令人有余悲。
    當愿君懷不暫忘。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八
    本課教學對象為高二學生,他們有一定的詩歌背誦量,但大多數人在詩歌鑒賞處不能有較清晰的思路與較好的鑒賞方法。缺乏多元、開放、自主賞析。在引導思路鼓勵自主多元賞析,學習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是相輔相成,聯(lián)系作者生平及其時代,可以更好的認識作品的價值和意義。知人論世學生很容易把握運用,而“以意逆志”對學生而言有些難度。所以在引導學生閱讀欣賞過程中時刻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感受和生活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欣賞古詩,對那些意象的解讀,探究意旨、作者情感,要避免避免望文生義。但對于學生的新的解法,在肯定其合理成分的基礎上,要進行適當的點撥,促其真正理解。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九
    2.理解這首詩詞的主要意思。
    3.體會詩詞所表現(xiàn)的情志或意趣。
    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體會詩詞所表現(xiàn)的情志或意趣。
    1課時。
    一、引入。
    二、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有“詩仙”之稱。少年抱負宏大。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yè)。天寶(742年)由友人道士吳筠推薦,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學侍臣,以詩賦為朝廷點綴升平。因與權貴不和,被迫“賜金放還”;安史之亂起,參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連,流放夜郎,遇赦東歸,后病逝于當途。
    有《李太白集》?,F(xiàn)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詩九百多首。
    三、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劃分句子停頓。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自由朗讀詩文。
    3.請二到三名學生朗讀詩文。
    4.理解詩文的內容,要求。
    (1)掌握重點詞在詩中的意思。
    (2)賞析句子的含義。
    (3)把詩歌內容轉化為散文化語言。
    5.齊讀全詩。
    四、探究詩文主旨。
    本詩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這首詩反映了李白被迫離開長安之際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長安兩年的經歷,使他認識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艱難,滿懷悲憤,卻又無可奈何,產生了進退失據、茫然無措的強烈痛苦,反復感嘆:“行路難!行路難!”另一方面,積極用世的愿望,對自己才能的堅信不移及歷史上一些賢人最終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對前途滿懷希望,相信自己終會有乘風破浪之時,顯示出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和對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詩交織著現(xiàn)實與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與希望的復雜心情,充滿著一股抑郁不平之氣,一種昂揚奮進之志。這既反映出當時現(xiàn)實對詩人的沉重壓抑,也表現(xiàn)出詩人豪放不羈、自強不息的個性。
    五、小結。
    本詩利用比興的手法描寫了人世間的坎坷,抒發(fā)了詩人的人生追求,表現(xiàn)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詩人不畏人生艱難,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沒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學習的。
    六、背誦這首詩(指導學生根據詩的意境背誦)。
    七、閱讀。
    試比較,陶淵明的《飲酒》和李白的《行路難》這兩首詩抒發(fā)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飲酒》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后寫的抒情小詩,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對自己的隱居生活表示滿意,也能從心靈安逸、遠離世俗煩惱的高度來認識?!缎新冯y》是李白借樂府古題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詩篇。面對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高呼“行路難”,輔佐明君、建功立業(yè)的政治理想無從實現(xiàn),忿忿不平之氣溢于言表。
    八、練筆。
    在你生活或者學習的過程中,你也一定遇到過困難,遭遇過挫折,經受過痛苦,面對這樣的境遇,你該如何對待?請把你的感受寫出來。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十
    一.課標的要求。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一種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手段。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出了語文教學關于閱讀的要求和訓練的目標,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教學建議里也明確指出:“各個階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可以把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感情有聲有色地傳達出來,使人受到感染,達到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效果。
    二.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
    可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老師雖布置了朗讀,但存在誤區(qū):
    1、朗讀的人數少,形式單一。課堂上,總是那么幾個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讀課文,其余學生當著“麻木的聽客”。老師讓學生讀的方式也無非是個人讀、齊讀,每次皆如此。長此以往,學生讀而生厭。
    2、朗讀的時間少,目標模糊。一節(jié)課40分鐘,學朗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朗讀練習往往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雁過無痕”。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在學完課文后還未能做到。
    3、讀的指導少,脫離文本。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少,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最常用的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什么什么語氣讀出來”,這是不合情理的。只有學生真正體會出文章的感情,與作者和文章中的人物情感產生了共鳴,才會知道要用什么感情、語氣去朗讀課文。而朗讀到底是什么,朗讀的的方式有哪些,我們的老師可能并不十分清楚。
    三.朗讀的概念、技巧及其意義。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教學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它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學生發(fā)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傳遞。可以提高審美情趣、可以激發(fā)情感之美、可以激發(fā)聯(lián)想與想象能力。教師應該意識到朗讀對語文教學的重大意義。朗讀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運用各種朗讀方式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提高教學效率。在語文課堂上,朗讀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文本內容選擇適合的朗讀方式。朗讀的運用有多種方式,主要包括點讀、齊讀、范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對學生有效地感悟作品思想感情有重要的作用。
    根據課文的形式內容,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朗讀方式:
    1.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個別朗讀,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課文上來,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分析講評。對學生的個別朗讀,要求發(fā)音清楚、洪亮,態(tài)度大方。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對漏讀、錯讀之處要記牢,在讀后進行糾正、講評。集體朗讀又可分為小組讀、男女分開讀、全體齊讀。集體朗讀要求整齊,要求快慢適中,顧全大局。分組朗讀因為要注意互相銜接,學生聽時注意力就比較集中。分組朗讀無形中是一種競賽,容易調動學生積極性。
    2.聽讀與研讀聽讀包括教師的范讀、放錄音帶、多媒體影音課件等。組織學生認真聽讀,要有明確的要求,重點聽什么,聽正音,還是課文大概內容,還是欣賞,還是學習表情……教師要告訴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聽讀的效率。研讀是邊讀邊分析討論作品朗讀時的聲音、停頓、快慢、語氣、語調等。教師可以從吐字發(fā)音、理解內容和技巧等方面給予指導。
    3.分角色朗讀與表情朗讀分角色朗讀要求學生能正確讀出人物語氣,表達人物感情,要通過人物語言表現(xiàn)出人物性格。這種讀法很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人物感情,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對分角色朗讀比較感興趣。表情朗讀。這里的表情指音調表情、面部表情和體態(tài)表情。音調抑揚頓挫,面部喜怒哀樂,體態(tài)手舞足蹈。批情人文,情隨聲出,其聲瑯瑯,其樂融融。4.配樂朗讀與朗讀競賽配樂朗讀是返璞歸真,古代詩歌最早就是歌曲音樂。朗讀時,可選一首與課文表達情感一致的樂曲與朗讀同步播放,使學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進課文,在文字與樂曲的交匯的海洋中神游。神情并茂,互容互通,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讀競賽是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習興趣、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極好方式。有競爭才會有壓力,才會提高學生主動研究文學作品的積極性,才能提高朗讀技巧。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十一
    詩歌首二句從瀉水于地起興,以水的流向四面八方、不一而同來隱喻人生命運走向的不可預期,生動形象而耐人尋味,為下文抒情作了鋪墊。
    三、四句,緊承上文,由水之流向而論及人生命途之變幻莫測,為自己的不幸遭遇作自我寬慰?!鞍材苄袊@復坐愁”,這是詩人的強顏歡笑與自嘲、調侃,也是失遇者彷徨無據的憤懣而無奈的牢騷。如此坦率道出,真切動人。
    五、六兩句以特寫鏡頭描畫酌酒自寬的場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孤獨寂寞、抑郁苦悶,如何消解呢?他只能以酒消愁,痛飲狂歌,狂歌《行路難》,以此撫慰自我;而歌唱聲因舉杯飲酒愈發(fā)悲愁而黯然中斷、難以維繼。這樣一個逼真的場景,讓讀者能更直截地觸摸到詩人內心中那種巖漿般沸騰的憤怒,仿佛看到一座就要汩汩噴發(fā)的火山一樣。
    七、八兩句呈現(xiàn)的本詩情感洪峰舒緩下泄且復歸平靜的過程?!靶姆悄臼M無感”這一句發(fā)自肺腑的真言道出了上文他那樣躁動、勃然的郁怒的原因:人性非同草木,怎能沒有感情呢?他無法矯情地掩飾自己遭遇的不公,也無法阻撓自己心靈的吶喊。從這里,讀者不難看出一個有血性的真君子的率真。但是,他終究還是“吞聲躑躅不敢言”,為何會如此?這要聯(lián)系到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
    鮑照生活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森嚴,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這就阻截了寒門子弟的仕進道路。鮑照出身寒微,自稱“北州衰淪,身地孤賤”、“孤門賤生,操無迥跡”、“負鍤下農,執(zhí)羈末皂”,空懷高才與宏圖,卻“英俊沉下僚”,始終郁郁不得志。如此令人窒息的時代大環(huán)境,他那理想不得實現(xiàn)的苦悶自然是如影隨形地糾結著,但是他終究無力去推翻大山般重壓的門閥制度,除了哀怨、郁悶,又能有什么辦法呢?欲語不能,欲說還休,無法真正徹底地宣泄內心的痛苦與幽怨;而只能忍氣吞聲,不敢暢言:這才是最最凄慘的。
    全詩雖有形象的比興與場景的烘托,但汩汩滔滔的胸臆的直陳,心跡的裸露,占據主導的位置。其沉郁、悲憤之情淋漓紙上,如早春河冰消融,奔涌而流,其漫溢之勢,觸目驚心。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十二
    《行路難》是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首樂府詩。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xiàn)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詩句含義。
    2、體會作者在詩句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感知詩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詩句體會詩歌美,提高鑒賞古詩能力。
    3、背誦并默寫這首詩歌。
    情感目標:
    1、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學習作者充滿自信又樂觀進取的精神。
    3、引導學生能樂觀面對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設計理念。
    1、“平庸的老師只是敘述,良好的`老師講解,優(yōu)異的老師示范,偉大的老師啟迪激勵?!彼栽姼杞虒W重在感染,喚醒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精神生命的意識。師生可以通過反復誦讀,來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脈;通過涵詠、揣摩去體悟語言符號所蘊涵的生命意象。進而要求學生牢記在腦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給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xiàn)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的理念,通過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在聽、讀、說、找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五、教學設計。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背景音樂《漁舟唱晚》)。
    說到中國古典文學,我們就不能不提起唐詩;說到唐詩,我們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當我們說到李白時,就常常不自覺地將他和他的詩與酒聯(lián)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稱“雙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詩人杜甫曾經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BR>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詩才,眾人皆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詩仙”“酒仙”李白的經典之作《行路難》。
    (二)介紹詩人,了解背景。
    1、說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戶曉,我們從小到大學習過他許多的名篇名句。現(xiàn)在同學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都背過哪些名篇名句。
    2、請同學們用一個詞,來說說你印象中的李白?
    (板書:唐代詩人、詩仙、酒仙、豪邁、灑脫、浪漫主義詩人)。
    多媒體:李白圖像,認識李白。
    (三)分層推進式誦讀: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教學氣氛。(設計意圖:詩歌是一門語言藝術,經過反復的誦讀,自然就能體會詩人的用意和詩歌意境。吟誦還能夠引發(fā)讀者共鳴,體悟詩歌神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練讀: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老師解疑。
    透過詩歌我讀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組或幾組反義詞填空:《行路難》是一曲交織與的急劇變化的音樂。從而把握詩歌朗讀的感情變化應該是低沉與激昂。
    4、競讀:男女生比賽,自己說說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5、自讀:把自己假想成天寶三年時離開長安懷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
    6、齊讀:女生齊讀前三組詩句,男生齊讀后三組詩句。
    7、背誦:(設計意圖:葉圣陶說過:“美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蓖ㄟ^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四)疏通文意。
    1)借助課后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詩意。有疑問的地方作下標記。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其他小組解答,學生不能解答,老師解答。
    注意通假字:“羞”同“饈”,美味食品?!爸薄蓖爸怠?,價值。
    (3)請一個同學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內容,生評價。
    (五)品讀詩歌,體會感情。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擠被迫離開京城長安,朋友設宴為他送別。詩中是怎樣描寫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辭?(夸張)。
    2、面對美酒佳肴,豪爽縱酒的李白是怎樣做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心情如何?(極度苦悶、抑郁)從哪些動詞可以看出?(停、投、拔、顧)面對美酒佳肴李白為什么難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仕途艱難)用了哪種寫法?(以樂景寫哀)。
    4、在寫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詩人又寫了哪兩個典故?李白寫這兩個典故有什么目的?
    (借呂尚和伊尹得到賢君重用成就一番事業(yè)的故事,表達自己對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賢們一樣受到重用,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運用了抒情的表達方式)。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從哪兒可以看出?表現(xiàn)了怎樣的態(tài)度?
    (沒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表現(xiàn)了在困境中仍然積極樂觀的堅定信念)。
    7、我們知道“文以載道、文以載情”,詩歌也是如此,誰能說說這首《行路難》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另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在困境中仍然堅定信念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
    8、古人云“詩言志”“言為心聲”,今天,我們學習這首詩歌,還要走進詩仙李白的內心世界,觸摸他的靈魂,尋找我們心中的李白。
    (師配樂范讀,學生輕生跟讀,體會詩歌中的詩人形象。)。
    讓我們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我們心中的感受:
    多媒體:我從_________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_________的李白。因為_____________。
    如:我從“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边@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苦悶的李白。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本應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可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見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著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
    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著現(xiàn)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和追求。(這句也常被后人作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內心苦悶。
    前途艱難。
    相信希望。
    悲憤呼號。
    充滿信心)。
    9、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
    (這是一個在悲憤中不失豪邁,在失意中仍充滿信心的灑脫、自強不息的李白。)。
    (六)練筆:在你的生活或者學習過程中,你也一定遇到過困難,遭遇過挫折,經受過痛苦,面對這樣的境遇,你該如何對待?請把你的感受寫出來。要求:寫出真情實感。
    (展示學生作品)。
    (七)課堂小結:(播放音樂《我們等待那一天》)。
    通過今天的學習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認識了李白這位“謫仙人”,也因為走進他的內心,讓我們獲得了有價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個同學都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十三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羞通:饈;直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雪滿山一作:雪暗天)。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十四
    《木蘭詩》中有一句名言:“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边@句話道出了人生無常的真實性。在我們的成長路上,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和難題,而這些困境有時會顯得不可逾越、令人望而卻步。而“擬行路難其四”,作為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所寫的題材廣泛、意境深刻的詩歌,不僅能為我們提供精神上的欣慰,也能夠引導我們走過挫折,達成目標。
    在這首詩中,陸龜蒙通過寫作將四個難過的階段描述得淋漓盡致:初行難,翻身難,邊阡危,夜雨寒。初行難可以理解為,走出第一步總是最難的,需要我們勇氣和毅力。翻身難則暗示著要以樂觀和勇往直前的態(tài)度來看待失敗和挫折。邊阡危則意味著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我們必須要創(chuàng)新、冒險、探索而不是一味安于現(xiàn)狀、墨守成規(guī)。最后面對逆境,夜雨寒則暗示著我們應該用更強的意志和毅力來堅持自己的夢想。
    擬行路難其四不僅吸引了無數讀者的目光,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在初行難中邁出第一步、在翻身難中勇敢面對挫折、在邊阡危中成功創(chuàng)新探索、在夜雨寒中堅持到底,是擬行路難其四想要帶給我們的。
    除了上述所說的以外,擬行路難其四的詩歌意境和藝術表現(xiàn)手法也吸引了眾多讀者。從作品的情景描寫到情感轉換,從意象營造到語言表達方式,陸龜蒙在這首詩中都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高超才華。在她的筆下,詩歌猶如一條光明的大路,引導我們走過生命的蒼茫與無常。
    五、結語。
    擬行路難其四走過了生命之路上的四個難關,同時也走進了讀者的心靈深處,成為了經典。無論是對于當下的我們還是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都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我們要學會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勇往直前,不要被困擾,也不要被沉淪,不追逐虛幻成功,而在路途中昂首向前,總能在每一天的時光中獲得真實的成長。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十五
    作為一位即將步入職場的年輕人,我一直以來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應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與挑戰(zhàn)。而在今天閱讀《擬行路難其四》這篇古文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也對自己的人生之路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體悟。
    第一段,授人以漁。在《擬行路難其四》中,作者通過描述主人公的行程以及經歷的曲折與險阻,來告誡讀者在人生道路上會遇到許多磨難和挫折,需要有足夠的毅力和果斷來排除障礙并前行。同時,也強調了其過程中不斷思考和總結經驗的重要性。這使我意識到,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平坦和舒適的,我們需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思維,而不是盲目地依賴他人的幫助。
    第三段,踏實求進。在《擬行路難其四》中,主人公不斷地思考總結,不斷地克服難題。這種艱辛的堅持最終讓他充滿信心地踏入了終點。我們也需要這種認真思考的態(tài)度。在遇到任何問題時,不要心急躁,而是要從多個角度思考,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方法和行動。這種不斷求進的態(tài)度,能夠讓我們在人生道路上不斷進步。
    第四段,虛心學習。《擬行路難其四》中,主人公在遇到困難時,從他人中學習到了很多東西。這樣的例子很多,都告訴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不要自閉,當前不懂就去尋求他人的意見,與他人吸取經驗教訓。或許此時你的獨立思考能力會稍稍受到影響,但是這種學習是生活中最珍貴的經驗。在日后的生活中也可以為人提供更專業(yè)的支持和幫助。
    第五段,善待他人。《擬行路難其四》中,主人公在行程中多次得到了他人的幫助,這種感恩之心讓他對身邊的人充滿了暖意。在人生道路上,我們面臨了各種各樣的人,有友善的也有不友好的。然而,我們總能在身邊找到那些讓我們感到溫暖的人。在回報他們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保持一顆寬容之心,給予那些未曾信任過我們的人一個機會。善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能夠讓我們在心靈上得到更多的滿足和平靜。
    總之,古文《擬行路難其四》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啟發(fā)我們思考人生的長河。當我們在面對人生中各種困難和挫折時,不要輕易放棄,要保持毅力、冷靜、勇氣和耐心,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道路。讓我們像行路人一樣,告別那些虛無縹緲的幻想,不停地向前走,尋找真正的自我,取得更加美好的成果!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
    1、要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2、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xiāng)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3、鑒賞同類詩歌,進一步了解詩人邊塞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的藝術技巧。
    2、品味一下詩人筆下的思鄉(xiāng)之情和誓死殺敵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的舊題。內容敘述軍旅戰(zhàn)爭之事。本詩體現(xiàn)了出征將士報國御敵,以身許國的壯志。
    二、總體感知邊塞詩歌的代表人物和風格。
    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容,它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向來并稱齊名。
    三、王昌齡背景介紹。
    詳情見《學海導航》。
    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是《出塞》與《從軍行》?!冻鋈饭灿袃墒祝ň鶑摹度圃姟罚F湟粸椋呵貢r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詞語點撥:
    1、青海:在這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古名鮮水或仙海,北魏時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經常在這一帶發(fā)生戰(zhàn)爭。暗雪山:使雪山晦暗無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連山。
    2、玉門關:如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漢時是邊境的一個重要關隘。唐時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勢力范圍。
    3、樓蘭:是漢西域國名(今x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使。昭帝元鳳四年(前七七),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jiān)傅介子前往樓蘭,用計斬其王。唐時已無樓蘭之稱。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滅侵擾唐朝邊境的外敵。還:歸,回家。
    五、總體感知。
    本詩開始兩句,次第展現(xiàn)出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的上空,長云彌漫;濃厚的云層,使湖北面綿延千里的祁連雪山也顯得隱隱約約;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塞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著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詩的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huán)境的險惡,戰(zhàn)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zhàn)斗的英雄形象?!鞍賾?zhàn)”極言戰(zhàn)事之多;“黃沙”二字,極力突出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的艱苦激烈和將士們所做出的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zhàn)爭和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這些將士們豪壯的誓言。
    這首詩一二兩句,它的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轉折有致,對照鮮明,抒寫出了戍邊將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詩的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體現(xiàn)出王昌齡絕句的突出優(yōu)點,也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優(yōu)秀篇章。
    全詩前兩句是鋪墊,是烘托,是渲染;后兩句是抒情,是顯志,是歌贊。景中寄情,以實代虛;情中有物,以實化虛。整首詩不僅格調高昂豪邁,蘊含深邃,而且用語也十分洗煉、精道。
    六、重難點分析:
    1、詩中“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
    答:“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zhàn)場的特征,“百戰(zhàn)”極言戰(zhàn)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zhàn)斗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zhàn)爭之頻繁艱難。
    2、一、二句寫景對表現(xiàn)戍邊將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過境界壯闊、環(huán)境惡劣的景物描寫,襯托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wèi)邊疆的豪情壯志。
    七、比較鑒賞:
    環(huán)境與心理描寫(“其一”側重環(huán)境的凄涼孤獨,通過寫羌笛的聲音,從聽覺上抒寫思鄉(xiāng)之情,心理描寫采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其四”側重寫邊塞環(huán)境條件的艱苦,心理描寫上采用實寫方式,直接寫戍邊將士為國盡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課堂小結。
    九、布置作業(yè):背誦全詩。
    擬行路難其四教案篇十七
    2.理解這首詩詞的主要意思。
    3.體會詩詞所表現(xiàn)的情志或意趣。
    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體會詩詞所表現(xiàn)的情志或意趣。
    1課時。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有“詩仙”之稱。少年抱負宏大。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yè)。天寶(742年)由友人道士吳筠推薦,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學侍臣,以詩賦為朝廷點綴升平。因與權貴不和,被迫“賜金放還”;安史之亂起,參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連,流放夜郎,遇赦東歸,后病逝于當途。
    有《李太白集》。現(xiàn)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詩九百多首。
    1.聽朗讀錄音,劃分句子停頓。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自由朗讀詩文。
    3.請二到三名學生朗讀詩文。
    4.理解詩文的內容,要求。
    (1)掌握重點詞在詩中的意思。
    (2)賞析句子的含義。
    (3)把詩歌內容轉化為散文化語言。
    5.齊讀全詩。
    本詩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這首詩反映了李白被迫離開長安之際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長安兩年的經歷,使他認識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艱難,滿懷悲憤,卻又無可奈何,產生了進退失據、茫然無措的強烈痛苦,反復感嘆:“行路難!行路難!”另一方面,積極用世的愿望,對自己才能的堅信不移及歷史上一些賢人最終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對前途滿懷希望,相信自己終會有乘風破浪之時,顯示出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和對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詩交織著現(xiàn)實與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與希望的復雜心情,充滿著一股抑郁不平之氣,一種昂揚奮進之志。這既反映出當時現(xiàn)實對詩人的沉重壓抑,也表現(xiàn)出詩人豪放不羈、自強不息的個性。
    本詩利用比興的手法描寫了人世間的坎坷,抒發(fā)了詩人的人生追求,表現(xiàn)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詩人不畏人生艱難,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沒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學習的。
    試比較,陶淵明的《飲酒》和李白的《行路難》這兩首詩抒發(fā)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飲酒》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后寫的抒情小詩,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對自己的隱居生活表示滿意,也能從心靈安逸、遠離世俗煩惱的高度來認識。《行路難》是李白借樂府古題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詩篇。面對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高呼“行路難”,輔佐明君、建功立業(yè)的政治理想無從實現(xiàn),忿忿不平之氣溢于言表。
    在你生活或者學習的過程中,你也一定遇到過困難,遭遇過挫折,經受過痛苦,面對這樣的境遇,你該如何對待?請把你的感受寫出來。
    要求:寫出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