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從單位教案(模板17篇)

字號:

    教案的編寫應當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編寫教案之前,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和準備。合理運用教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從單位教案篇一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米,一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探索物體和圖形大小的過程,體驗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發(fā)展空間觀念。
    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正確表象。
    新授課
    以自主探究為主。
    教學課件。
    (課件出示信息窗1主題圖)
    1、師:你能解決剛才我們提出的“餐廳和廚房哪個大”這個問題嗎?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提出比較房間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擺一擺的方法,自己嘗試解決。
    2、請學生匯報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發(fā)現。
    學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擺,得到廚房比餐廳大。
    4、現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積了嗎?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對面積的理解。
    1、師: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晚廳的面積有多大?”的問題嗎?
    學生自己擺。
    2、師:把你解決的辦法向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交流。
    3、師:大家用來計量的單位不一樣,所以得到的結果不一樣。為了方便,人們統(tǒng)一了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師: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
    (1)畫出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大約有1平方厘米。(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邊較小物體的面的面積。
    師:請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會感到太麻煩,質疑,有沒有大一點的面積單位呢?
    師介紹面積單位1平方分米,并感受它們的大小。
    (1)介紹1平方米有多大。(2)畫出1平方米的大小。(3)讓學生站一站,看大約站多少名同學。
    課堂: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學生思考,回顧學習內容)
    課堂練習設計: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意義。
    2、進一步感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實際大小,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3、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進一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能運用所學熟練地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面積的意義及面積單位。
    2、設計練習題注意以下幾種題型。
    (2)、動手操作的題目:
    拼圖游戲:用12個面積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多少長方形?它們的面積是多少?讓學生小組合作拼一拼,記一記,算一算,說一說。
    畫一畫。在方格紙上畫出形狀不同,面積相同的圖像,這種題目更能加深同學們對面積的理解。
    估一估。讓學生估一估身邊物體的面積。如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這種題目可以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
    設計題。如請學生在方格紙上設計一個面積大約是16平方厘米的漂亮花壇。(一小格代表1平方厘米)
    3、教學時,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再引導學生相互討論交流,然后再進行解決問題方法的展示。
    現在我知道大家弄懂了怎么制作軸對稱圖形了,下面檢驗一下哪組制作的最棒?
    自主練習1.拿出課前剪好的圖形折一折,看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從單位教案篇二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2.能力目標:使學生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指定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面積,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理想目標:通過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大膽猜測、有序操作、抽象概括,培養(yǎng)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從單位教案篇三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實際意義,發(fā)展空間觀念。
    剪刀、透明膠、米尺、橡皮泥。
    選單位填空:小明身高150教室的面積為40。
    富民到昆明的距離是24。
    游泳池水深2占地面積250。
    這是以前我們所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1、認識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
    (2)分組觀察﹑探究交流,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引導學生: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體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為一厘米正方體體積為1立方厘米。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有多大。
    做一做:橡皮泥做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舉一舉:生活中哪些物體體積約為1立方厘米(如蠶豆﹑玻珠、手指末節(jié)等)。
    2、認識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
    (2)分組觀察、探究、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浚ㄩL短)說(概念)想(有多大)做(正方體)拼(體積)。
    舉一舉:柚子、菠蘿等。
    3、認識1立方米。
    (1)學生分組探究。
    根據以上的體積單位推測,什么樣的體積是1立方米(板書)。
    (2)四個同學圍成1立方米空間,用米尺在墻角搭一搭。
    (3)哪些物體體積約為1立方米?(電視箱子、太陽能水塔)。
    (4)課外延伸。
    你們知道一噸水的體積是多少?一噸水的體積就是1立方米,教師教育水資源有限,節(jié)約用水。
    4、互相討論: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都是正方體、棱長不同)。
    5、比較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不同。
    (距離大?。ū砻娲笮。臻g大?。?。
    6、練一練:p45第一題。
    7、練一練:p45第二題。
    獨立完成,小組討論,集體訂正。
    10002=100×100×10010000-0=10000(打兩個成語)。
    1、想一想,填一填。
    (2)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
    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
    棱長為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
    2、選擇適當的單位名稱填在括號里。
    (1)一塊巧克力的體積約是6()。
    (2)一個成人鞋盒體積約是6()。
    (3)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4)一載重汽車車廂體積約是8()。
    (5)一把椅子高90()。
    (6)一張單人床的面積約是2()。
    3、連線。
    學校主席臺的體積24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24立方分米。
    4、說說身邊物體的體積。
    請同學們想一想,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從單位教案篇四
    1.1.知識與技能:
    (1)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體會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確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單位概念。
    (3)能選擇恰當的面積單位,計量大小不同的物體的面積。
    1.2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重疊、數格子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通過看一看、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從實際生活中初步認識面積單位。
    1.3情感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加強對抽象概念的把握。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單位,正確建立面積單位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建立面積單位概念,區(qū)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計算機、教學課件。
    一、引入。
    (一)復習導入。
    1.說一說,你知道哪些長度單位?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一個長方形的長2厘米,寬1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
    (2+1)×2=6(厘米)。
    (二)引出新課。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度和長度單位,今天我們在這基礎上學習新本領吧!
    二、學習例1。
    課件出題例1的插圖。
    (一)認識表面。
    教師:我們教室里有哪些物體,請同學們說一說?(黑板、門窗、桌椅等)。
    指名回答。
    教師指出黑板、電視機、紅旗、門等物體的面,告訴學生這些物體的面叫做物體的表面。
    教師:小朋友們,任何物體都有表面,觀察一下教室里每一個物體,看看它們的表面都是怎樣的,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
    (二)通過比較,了解面積的含義。
    1.教師出示黑板圖和紅旗圖。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比較那個表面大。
    學生會很容易判斷它們的大小。(黑板表面大)。
    2.教師:同學們還知道哪些物體的表面,知道物體的表面大小在數學上叫什么嗎?
    (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面積)。
    3.教師出示以前學過的幾種平面圖形。
    問:老師展示的這些圖形,大家都認識嗎?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稱?
    (長方形、圓、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
    教師:我們學過的這些平面圖形,它們的大小,也是這些圖形的面積。
    4.教師出示一些較特殊的圖形。
    問:觀察這些平面圖形,它們有什么特點,它們都有面積嗎?
    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試著回答:這些圖形有的沒有封閉,不是一個面,應該沒有面積,下面幾個雖然特殊,但都有表面,應該有面積。
    讓學生指出哪些圖形是封閉的,哪些不是。告訴學生:封閉的平面圖形叫圍成的平面。
    指出:只有封閉的圖形才有面積。
    5.討論總結面積的定義。
    教師:同學們,我們來總結面積的定義吧,誰來說一說。
    生甲: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面積。
    生乙:封閉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適時引導封閉圖形又叫做圍成的平面圖形)。
    教師總結: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三、學習例2。
    問:我們知道什么是面積了,給我們兩個圖形,我們會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嗎?
    學生討論并回答:有的圖形一看就能看出哪個大哪個小。(指出這種方法叫觀察法,教師并用課件演示)。
    有的學生可能回答:有的圖形一下看不出來,可以疊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大小。(指出這種方法叫重疊法,教師用課件演示)。
    問:還有什么方法嗎?(適時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在格子圖中比較圖形的大小,這叫數方格法。)。
    出示例2比較下面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
    問:那我們用什么圖形來測量呢?
    學生提議用正三角,用圓形,用小正方形來測量。
    小組討論并回答:三角形和圓做單位測量時,都會留下剩余部分,小正方形測量沒有剩余部分,小正方形測量最準確。
    問:小正方形做單位測量,跟我們以前學過的哪種比較圖形的大小的方法相同?(數方格法)。
    四、學習例3。
    教師:通過上面圖形面積的比較,我們知道了必須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測量物體或圖形的面積。下面我們來學習幾種常用的面積單位吧!(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認識平方厘米。
    教師:我們大拇指指甲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
    讓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圖形,量一量它的邊長,告訴學生: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字母表示是cm2。
    問題:找一找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的一個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
    并讓學生說一說周圍有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測量物體的面積。讓生測量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并讓生說一說測量的方法。
    (2)認識平方分米。(方法同認識平方厘米)。
    教師指出,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字母表示為dm2..
    問:你能自己用手比畫比畫嗎?看一看,再想一想,我們身邊哪些物體一個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
    讓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測量課桌的面積。
    (3)認識平方米。
    教師指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平方米用字母表示為m2。
    讓學生展開手臂,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然后讓四名學生合作,比劃1平方米有多大。讓生觀察教室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米。并引導學生測量教室的地面面積。
    五、課堂練習。
    1.下面圖形中哪個面積大?
    答案:一樣大。
    身高128()地面的面積約50()。
    面積約2()面積約6()。
    答案:厘米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厘米。
    六、拓展提升。
    1.用四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圖形。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它們的周長呢?
    答案:
    面積:4平方厘米面積:4平方厘米面積:4平方厘米。
    周長:8厘米周長:8厘米周長:8厘米。
    2.哪個圖形面積大。
    答案:左邊圖形面積大。
    課后小結。
    師:今天這節(jié)課你收獲的多嗎?有什么收獲和同學老師說說吧。
    師生總結:今天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還知道了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面積。
    平方厘米——cm2。
    平方分米——dm2。
    平方米——m2。
    從單位教案篇五
    出示一個木條釘成的長方形鏡框,提問: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計算做這個鏡框需要多長的木條?學生回答后緊接著問:如果配一塊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課題前半部分。(板書:面積)。
    二、引導探索,討論研究。
    1.認識面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表面的面積。
    先舉幾個生活中物體表面的例子,然后讓學生親手摸一摸課本封面、文具盒蓋的表面,并比較它們的大小。
    談話:我們把課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課本封面的面積。誰能說一說什么是文具盒蓋的面積?你還能說出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請比較它們的大小。
    (2)認識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
    讓學生想像把課本面的形狀畫下來是什么形狀,引出并板書:平面圖形。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平面圖形后出示以下圖形。
    出示下面3個圖形:
    提問:誰能比較這3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BR>    2.教學面積單位。
    (1)引入面積單位。
    (教師發(fā)給學生每人一張長方形紙,同桌的兩張紙寬度相同,長度略有差別。)讓學生拿出長方形紙和老師手中的紙比較面積大小,學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再讓同桌之間比較紙的面積的大小,學生發(fā)現一眼不能看出來,可能想到用重疊法或量長和寬的辦法比較。
    多媒體出示長方形(15個單位)和正方形(16個單位),讓學生說說如何比較其大小。演示用重疊的方法無法比較(一個較寬,一個較長)。
    多媒體演示把長方形、正方形分成如圖(1)、圖(2)的方格。
    學生用數格子的方法說出正方形的面積大。
    多媒體出示圖(3)。
    提問:圖(3)也畫成16個格子,和圖(2)的面積一樣大嗎?為什么?
    講述:如果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要統(tǒng)一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面積單位。(板書課題的后半部分:面積單位)。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認識1平方厘米。
    學生觀察1平方厘米紙片的形狀、大小,量邊長。引出: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板書:平方厘米)。
    從單位教案篇六
    1、通過觀察、操作、舉例等活動,初步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及平方分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含義和實際大小。
    2、在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對數學的興趣,增強與同學的交往、合作的意識。
    從單位教案篇七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2、選擇適當的單位名稱填在括號里。
    (1)五(1)班教室占有空間約是150()。
    (2)一個成人鞋盒體積約是6()。
    (3)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4)一把椅子高90()。
    (5)一張單人床的面積約是2()。
    3、連線。
    一臺洗衣機的體積約為40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0.3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20立方分米。
    4、說說身邊物體的體積。
    從單位教案篇八
    學生交流后追問:僅通過觀察,你們能斷定它們的體積大小嗎?那我們能不能聯系剛才的學習經驗想個辦法來解決呢?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組里討論討論。
    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引導得出:把它們切成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就能比出大小。
    2.媒體演示過程:
    將長方體和正方體切成同樣大的正方體,讓學生通過數方塊的方法,確定長方體的體積大。
    3.過渡:的確,在計算或測量物體的體積的時候,都需要選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為了準確測量或計量體積的大小,人們統(tǒng)一了正方體的標準,并規(guī)定了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幾個體積單位。(板書課題)。
    4、認識1立方厘米。
    (2)得出結論: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介紹字母表示法。
    (3)引導學生比劃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
    (4)舉例:找找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
    反饋:骰子、一節(jié)手指頭等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
    (5)下面兩個長方體都是由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擺成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媒體顯示圖,學生口答。
    (用立方厘米來測量或計算較小物體的體積)。
    5、認識1立方分米。
    (2)引導學生比劃感受1立方分米的大小。
    (3)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分米?
    6、認識1立方米。
    (1)提問:想一想,怎樣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2)直觀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教師演示:用3根1米長的木條做成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墻角,看看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
    指名一些學生蹲到1立方米內,讓學生體會到立方米是用來計量較大的物體的體積的單位。
    (3)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米?
    7.認識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的聯系。
    計量液體的體積,常用升和毫升作單位。容積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盛1升水。
    教師演示:1立方分米正方體容器水倒入量杯。
    得出: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從單位教案篇九
    師: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認識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這就是1立方厘米,讓學生拿出自己做的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看看和老師的1立方厘米是否一樣大。
    (2)分組觀察﹑探究交流,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操作要求: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有多大?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體棱長是多少?
    說一說:什么是1立方厘米?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有多大,把它印在頭腦里。
    舉一舉:生活中哪些物體體積約為1立方厘米(如蠶豆﹑玻珠、手指末節(jié)等)。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3)匯報交流。
    (4)教師小結: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記法。
    2、認識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告訴學生這就是1立方分米。
    (2)學生拿出學具分組觀察、探究、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浚ㄩL短)說(概念)想(有多大)。
    舉一舉:(粉筆盒、菠蘿等)。
    拼(體積)。
    (3)匯報交流,教師小結并板書。
    3、認識1立方米。
    (1)根據以上的體積單位推測,什么樣的體積是1立方米(板書)。
    (2)我用三把米尺在墻角搭了一個體積是1立方米正方體框架,讓學生估一估能容納多少個學生,然后試一試。
    (3)8個學生一組,用米尺搭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看一看,把一立方米的大小印在頭腦里。
    (4)哪些物體體積約為1立方米?(太陽能水塔、講臺等)。
    5、比較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不同。
    (1)課件在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旁邊出示1立方厘米的圖形。
    (2)讓學生觀察有什么不同。
    (3)小結:長度單位表示距離大小,面積單位表示表面大小,體積單位表示空間大小。
    從單位教案篇十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體積的意義后教學的。例8從測量的需求出發(fā),引導學生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教學每個體積單位時,十分重視引導學生初步建立有關體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此外,在學生認識立方厘米后,還呈現了兩個用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擺成的長方體,讓學生說說它們的體積,既讓學生初步體會體積單位在體積計量中的應用,又為學習長方體體積公式做了必要的鋪墊。教材最后還溝通了剛認識的體積單位與已學的體積單位升和毫升的聯系。通過練一練,幫助學生進一步豐富對有關體積單位的感知。
    從單位教案篇十一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2、完成練習五第5題。
    比較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口頭回答。
    指出:這三個圖形分別表示相應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這是它們的不同點。1平方厘米是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這兩個概念都與1厘米有關。這是三個圖形的內在聯系。
    3、完成練習五7。
    重點在學生交流的策略中提煉思考策略:先想想實物有多大,再思考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
    5、完成練習五8。
    先推想再操作驗證。
    從單位教案篇十二
    1.引導學生認識常用的幾個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并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實際大小的表象;能正確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2.使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經歷討論、探究、類推等學習活動過程,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學思考。
    3.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活動,愿意與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觀點,增強學習自信心。
    從單位教案篇十三
    1.引導學生選用生活中的實例說說什么是物體的體積,什么是物體的容積,兩個概念有什么不同。
    2.比較物體體積的大?。?BR>    媒體顯示用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搭成的不同形狀的一些物體(12個和12個、16個和17個),讓學生比較這些組合體的體積大小,并說說各自的想法。
    (因為每個小正方體的體積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個組合體的體積就是使用的那些小正方體的體積和。)。
    3、設疑:老師這兒還有兩個組合體想讓你們比比它們的體積大小,先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老師說這兩個物體是怎樣的,聽完后迅速作出判斷。一個物體是用8個小正方體搭成的,另一個物體是用7個小正方體搭成的。(所用的小正方體大小不同)。
    學生回答后,媒體顯示兩物體,結果學生發(fā)現兩個物體因為所用的小正方體并不是完全一樣的,從而明白只有用同一種小正方體搭成的物體才能通過比個數方便地比較出物體的體積大小。
    從單位教案篇十四
    小學生思維是具象的,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發(fā)展期。因此,小學階段學習的幾何是屬于經驗幾何或實驗幾何,這些內容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小學生的經驗和活動基礎上的。對于小學生的學習方法而言,他們對幾何圖形的認識是通過操作、實驗而獲得的,幾何的相關概念與關系的獲得也是以操作為基礎的,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接觸幾何,到五年級他們對幾何教學中的動手操作活動并不陌生,并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經驗,但本班學生對操作活動中的自律性還不是很強,教學中應注意對操作活動時紀律的控制。
    從單位教案篇十五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體積和容積的意義后教學的。本節(jié)教材的主要內容是認識體積、容積單位。教材先呈現了長度單位1厘米,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和體積單位1立方厘米,并指出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然后教材安排了做一做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活動,體會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再讓學生通過說一說把體積單位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聯系起來,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意義。后面在認識體積單位的基礎上認識容積單位。教材的的編寫體現出三個方面的意圖:一是把體積單位與學過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聯系起來,體會統(tǒng)一單位的重要性,同時對這三種單位有一個直觀的區(qū)別;二是注重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經驗;三是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感受體積單位的實際意義。我的教學設計也圍繞著這三方面來進行,為了讓學生有充分的活動時間,我把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分開教學,第一課時教學體積單位。
    從單位教案篇十六
    能聯系已有知識正確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清楚各自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棱長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體各一個,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一個,一升的量杯一個。學生每人一個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
    從單位教案篇十七
    1、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的表象。
    2、知道物體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導學生經歷觀察、類比、舉例、等學習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4、通過數學,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空間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