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語文教案(精選15篇)

字號:

    制定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編寫教案時,教師應當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確保教學過程的連貫性和完整性。接下來,我們將分享一些優(yōu)秀的教案示范,供大家參考借鑒。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一
    1.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學習本文詳細得當?shù)臄⑹路椒?,領(lǐng)會故事情節(jié)曲折,富于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1)復述故事。
    (2)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詳略得當?shù)膶懽魈攸c。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機杼可汗鞍韉轡頭燕山胡騎戎機朔氣金柝紅妝著我舊時裳傍地走阿姊。
    2.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沒有聽說過古代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千百年來,這位花木蘭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成為中國婦女學習的榜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北朝民歌。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梁鼓角橫吹曲”
    為主,是當時北方民歌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橫吹曲”。則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讀指導。
    1.請一學生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音。
    2.老師范讀,做到標準正確。
    3.優(yōu)生范讀。
    4.自讀體會。
    5.抽查朗讀。
    四、疏通大意。
    1.學生自己疏通字詞含義,有不明白的問老師,準備復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jié)。
    2.抽查三個學生復述。
    3.老師評價糾正。
    注:復述故事指導:復述故事情節(jié)不必像翻譯那樣,要求字字落實,復述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必要時還可以增加一些細節(jié)描寫。人稱上可用第三人稱。
    五、幾個問題(討論解決)。
    (木蘭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木蘭既考慮到父老弟幼,無人從軍的困難,又考慮到天子征兵是為保家衛(wèi)國的大計,于是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表現(xiàn)她深明大義、勇敢、堅強的性格。)。
    2.提問:這首詩在敘事的詳略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安排?
    (詳寫從軍緣由、出征想家、辭官還鄉(xiāng)、會見親人;略寫十年戰(zhàn)斗生涯和出征前的準備。因為詩歌緊扣“木蘭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詳略,對能表現(xiàn)中心思想的材料詳寫。)。
    3.提問: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xiàn)木蘭的什么情操?
    (運用夸張,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xiàn)她不圖功名利祿,向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11.提問: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
    六、小結(jié)。
    這首敘事詩塑造了花木蘭這個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個云鬢花黃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戰(zhàn)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后,她又謝絕高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敦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
    這首詩在敘事上有詳有略,對木蘭從軍緣由、戀別、辭官和還家寫得比較詳細,淋漓盡致地寫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對出征前的準備和軍旅生活則寫得比較簡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僅有六句,詳略得當,是這首詩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七、作業(yè)。
    a.1.課后練習一至四題。2.預習《賣油翁》翻譯在作業(yè)本上。
    b.默寫。
    本文主要在熟讀基本成誦的基礎(chǔ)上理解寫作方法和思想內(nèi)容。
    --#endeditable--。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二
    1.體會民歌剛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對偶、互文等修辭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背誦這首民歌。
    一、了解作品:
    作品簡介:本文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符詩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jīng)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zhuǎn)變而為詩體。其中既有文人詩歌,有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tǒng)統(tǒng)稱為“樂府”。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樂府雙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東南飛》),屬于敘事詩,敘述了古代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建功立業(yè)的傳奇故事,刻畫出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1.自讀課文,掌握加橫線字的字形和讀音。
    機杼()可汗()鞍韉()轡頭()燕山()鳴濺濺()鳴啾啾()胡騎()戎機()金柝()著()傍地走()。
    2.劃分句子節(jié)奏。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2)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1.參照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問女何所憶()愿為市鞍馬()北市買長鞭()胡騎()。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著我舊時裳()安能辨我是雄雌()。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句子。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2)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3)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4)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文章開頭為什么要寫木蘭停機嘆息?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旦辭爺娘去,……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節(jié)中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4.“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北憩F(xiàn)出木蘭的什么精神品質(zhì)?
    5.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她怎樣的心情?
    6.學習完課文木蘭給你怎樣的印象?以“我從課文_____讀到木蘭是一個_____的人”句式來說。
    1.按要求默寫。
    (2)描寫木蘭從軍后艱苦的戰(zhàn)地生活的句子。
    2.(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2)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三、1.思念;買;集市;戰(zhàn)馬;戰(zhàn)爭;過;北方;記功;有余;穿;怎么。
    2.(1)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zhàn)具。
    (2)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像飛一樣跨過一道道關(guān),越過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的聲音,清泠的月光映照著戰(zhàn)士們鐵甲戰(zhàn)袍。
    (3)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為國捐軀了,有的轉(zhuǎn)戰(zhàn)多年勝利歸來。
    (4)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
    (5)據(jù)傳說,兔子靜臥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爬搔,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兔一起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四、1.引起讀者懸念——木蘭為何憂愁。能使文章簡潔。
    2.在荒涼夜間環(huán)境烘托中,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xiāng),思念親人,離鄉(xiāng)愈遠,思念愈切的心情,從而細膩地透漏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寫出了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
    3.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zhàn)場,
    引到描寫戰(zhàn)場上的生活和戰(zhàn)斗,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
    詩,夸張地表現(xiàn)出木蘭身跨飛馳戰(zhàn)馬,萬里奔赴戰(zhàn)場的矯健雄姿。
    4.表現(xiàn)出木蘭功成身退、眷戀家鄉(xiāng)的耕織生活、不募榮華富貴的純真性。
    格、高貴品質(zhì)。
    5.排比、表現(xiàn)她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團聚、歡樂的氣氛。
    6.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五、1.(1)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2)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3)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
    (4)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
    磨刀霍霍向豬羊。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學生圍繞著學習和生活中的小事談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讓學生有。
    一顆感恩心和愛國心。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三
    基于學生對木蘭替父從軍的了解,可對詩歌內(nèi)容處理上簡潔明快些,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詩歌內(nèi)容。賞析詩歌的語言藝術(shù),明確多種藝術(shù)寫作手法。理解木蘭替父從軍的詩歌主旨。
    課時:2課時。
    教學進展:
    導言:同學們都知道“巾幗不讓須眉”這句古語吧,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有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立下赫赫戰(zhàn)功。她的事跡被老百姓編成民歌廣為傳唱。她的名字叫花木蘭。現(xiàn)在我們就從這首流傳于世的北朝民歌《木蘭詩》中,來感受一下“巾幗不讓須眉”的氣魄吧!
    1、文學常識: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與南朝民歌《孔雀東南飛》合稱文學史上的“樂府雙璧”。
    2、字詞注音:
    鞍韉(anjian),金柝(tuo),轡頭(peitou),云鬢(bin)。
    3、全班朗讀全文。了解木蘭替父從軍的事跡。
    4、口述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5、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每段詩歌內(nèi)容,力求文字簡潔、工整,符合文意。
    6、木蘭替父從軍這篇詩歌,它所描寫刻畫的重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參考答案:
    7、從詩歌如此的詳略安排上,概括出詩歌的主旨。
    參考答案: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xiàn)了木蘭勤勞、智慧、勇敢、堅強和不貪圖利祿的高貴品質(zhì),以及她愛國愛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詩歌的語言特色:
    鋪排手法: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
    反復手法: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夸張手法: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互文手法: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頂針手法: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忙。
    9、作業(yè):
    小作文:英雄花木蘭,戰(zhàn)場殺敵寇。
    字數(shù):100—150字。
    教師小結(jié):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設(shè)計他們喜聞樂見的寫作內(nèi)容,激勵學生大膽設(shè)計勇于開拓。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四
    教學目的:
    一。學習詳略得當?shù)膶懛ā?BR>    二。領(lǐng)會故事情節(jié)曲折,富于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表現(xiàn)方法:
    三。掌握對偶、排比等修辭方法。
    四。了解詩歌表現(xiàn)的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學重點:
    目的一、二、三。
    教學方法:自讀、講析、問答、練習。
    教學時數(shù):3課時。
    第一教時。
    一。導言。
    前面我們學習了陜北民歌《回延安》這首新詩,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板書)。
    1.題解:
    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
    2.看閱讀提示了解主題。
    3.從內(nèi)容看,這是首充滿傳奇色彩的敘事詩。故事情節(jié)曲折,富有戲劇性。敘述詳略得當。
    二。聽錄音,學生自讀。
    三。正音:
    機杼可汗鞍韉轡頭燕山胡騎戎機朔氣金柝紅妝著我舊時裳傍地走。
    四。理解課文內(nèi)容。
    1.提問:這首詩敘述了什么時候到什么時候的事?
    2.按情節(jié)的內(nèi)容發(fā)展出征、打仗、還鄉(xiāng)可分幾段。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五
    l.誦讀課文,理解文章內(nèi)容。
    2.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
    3.學習本文詳細得當?shù)臄⑹路椒?,領(lǐng)會故事情節(jié)曲折,富于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導語:同學們,在上課之前,先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歌曲。
    播放歌曲《誰說女子不如男》。
    問:同學們,有誰知道這首歌的歌名嗎?(誰說女子不如男)恩,大家說得很對,誰說女子不如男?。恐袊皇怯芯涔旁捊惺裁础敖韼讲蛔岉毭肌眴??其實,古今中外,出現(xiàn)過許許多多的女中豪杰,你們知道哪些呢?數(shù)一數(shù)吧?(穆桂英、劉胡蘭、江姐、薩切爾夫人、木蘭……)。
    導入:看來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還真不少!剛才有人說到一個人——木蘭,同學們,你們知道木蘭這個人物嗎?哪一個同學給大家講一下關(guān)于木蘭的故事?(學生講故事)。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你認為木蘭成為世世代代人們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總結(jié)要點)木蘭是一位愛國的女英雄。她替父從軍,是出于關(guān)心國家安危,體恤父親年邁力衰;她不畏艱苦,勇敢作戰(zhàn),是出于保衛(wèi)家鄉(xiāng)、保衛(wèi)祖國的堅強意志;她厭棄高官厚祿,而渴望過和平勞動的生活——這些,都表現(xiàn)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們就來共同看一看《木蘭詩》中是怎樣塑造木蘭的形象的。
    板書課題。
    二、范讀課文。
    1、解題:《木蘭詩》是一首什么題材的詩?作品時代怎樣?
    明確:《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它產(chǎn)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chǎn)生后魏,這詩產(chǎn)生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jīng)后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樂府詩集》是最完備的一部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民,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題才廣泛,格調(diào)雄頸、熱烈、質(zhì)樸。
    2、聽錄音范讀課文,要求:
    a認真聽讀,不出聲。
    b注意生字新詞的正確讀音。
    c揣摩讀樂府詩的語氣,注意句中的停頓處理。
    3、聽完了一遍課文,同學們,你們有哪些話想要說呢?
    4、指名談?wù)勛约郝牶蟮母惺堋?BR>    三、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弄懂意思,整體感受。
    1、導入:好,剛才同學們聽得很認真,也說得很好,那現(xiàn)在,老師把時間交給大家,用自己喜歡的任何方式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掃除字詞障礙。
    學生自讀課文。
    2、檢查學習情況。
    a字詞。
    注音:機杼軍帖可汗鞍馬鞍韉轡頭鳴濺濺。
    鳴啾啾戎機金柝阿姊著我舊時裳。
    b指名分段朗讀,正音,學生集體評價。
    3、導入:剛才,老師檢查了大家的自學情況,非常不錯,下面,就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給大家分好的組,結(jié)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試著把這篇文言翻譯成白話文吧。
    第一組:一二段;第二組:三四段,第三組:五七段,第四組:六七段。
    4、指句串講。適時補充指導。
    5、指名復述故事。
    四、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賞析詩歌。
    導入:《木蘭詩》寫得很好,同學們都背過了嗎?(背過了)那讓我們一起背誦《木蘭詩》。
    師生一起背誦。
    指名說。學生有可能會說:
    我最喜歡“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這兩句詩,從這兩句中可以看出木蘭是一個孝順父母的女孩子,因此她下定了替父從軍的決心,“從此替爺征”。
    我喜歡“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幾句寫出了木蘭從軍前緊張的準備工作,而且讀起來也很順口。
    我最喜歡“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边@幾句能讓人聯(lián)想到木蘭到底在想什么。
    指名說。適當指導,學生評價。
    我喜歡“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這幾句描寫了北方塞外特有的景色,概括了木蘭十年的從軍生活。
    (學生思考,討論。)。
    指名說。
    二、啟發(fā)想象。
    導入:詳略的安排是這首詩的一個主要特點。正因為是略寫,也就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想象的空間。下面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豐富的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木蘭的軍中生活??梢詮哪咎m的女扮男裝,從天氣呀,地勢呀,交戰(zhàn)雙方呀,多個方面展開想象。
    (學生靜思默想。)。
    然后問:哪位同學愿意把想象出來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指名說,老師作適當指導,學生評價。
    三、交流討論。
    出示問題: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原因是什么呢?請大家分組討論。
    小組討論。
    指名說,學生評價,老師指導。
    四、結(jié)束新課。
    同學們,學了花木蘭的故事,你有什么話想說嗎?
    指名說。
    板書設(shè)計。
    木蘭。
    1.母問女答表明緣由毅然代父從軍。
    排比鋪陳匆忙購置急切準備出征。
    2.反復烘托思親情切奔馳遙遠征途。
    3.夸張對偶烘托互滲長期激戰(zhàn)凱旋。
    4.夸張襯托功成身退不慕榮華富貴。
    排比鋪陳親歡伴驚喜劇高潮結(jié)束。
    5.雙兔為喻風趣親切贊美謹慎機警。
    課后反思:
    作者濃墨重彩去表現(xiàn)的恰恰不在她的“奇”和“英雄”,而是要表現(xiàn)她作為一個平凡女子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父親的眷戀,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因此應該說,作者是通過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來表現(xiàn)北朝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這才是本文要體現(xiàn)的最重要的主題思想。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六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木蘭”是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英雄。木蘭在歷史中不一定確有其人,但女扮男裝卻實有其事。木蘭只不過是這些女子的代表而已。
    (二)謀篇立意。
    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gòu)思木蘭的傳奇故事。本詩以時間為序,采用比興的手法,
    敘述了農(nóng)家女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保衛(wèi)國家的故事,塑造了一個聰明勇敢、堅毅質(zhì)樸、不貪功名、熱愛家鄉(xiāng)的巾幗英雄形象。
    (三)層次劃分。
    全文共7個自然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敘述木蘭代父從軍,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寫木蘭十年來的征戰(zhàn)生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敘述木蘭還朝辭官,回鄉(xiāng)與親人團聚。
    (四)寫作特點及借鑒。
    寫作特點1.詳略得當。這首敘事詩,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在敘事上有詳有略,詳略得當。詩歌對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離別、辭官還鄉(xiāng)、家人團聚的內(nèi)容寫得詳細。對出征前的準備及十年的征戰(zhàn)內(nèi)容則寫得簡略。這樣處理詳略,不只為了求得行文的變化,使結(jié)構(gòu)疏密有致,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
    2.以細膩的心理刻畫來塑造人物形象。木蘭是一個云鬢花黃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鐵馬的英雄。詩歌對木蘭的刻畫形象生動,如第二段中對木蘭心理刻畫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边@段描寫展示了木蘭豐富多彩的內(nèi)心世界,表現(xiàn)木蘭那少年纏綿的情懷。對一個初出遠門的女子來說,既感到新鮮,又思念家鄉(xiāng),思念之情與愛國之情交織在一起,刻畫出木蘭毅然離家保國,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剛強的性格。
    3.用詞精當。如木蘭辭官還鄉(xiāng),同親人合家歡聚一節(jié),文中用一系列動詞:“開”、“坐”、“脫”、“著”、“理”、“鐵”,含蓄地展示了木蘭此時的心理——急于恢復女兒裝,表現(xiàn)了木蘭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歸來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畫出了木蘭天真活潑、淳樸可愛的性格。
    借鑒:《木蘭詩》作為古代民歌,在表現(xiàn)人物、敘述情節(jié)方面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如“不聞機抒聲,惟聞女嘆息”和“東市……西市……南市……北市……”的渲染,“不聞但聞”的反復,“萬里赴戎機”六句的高度概括,“火伴皆驚忙”的側(cè)面襯托,“雄兔雌兔”的比喻等等,都給讀者一種清新、質(zhì)樸之感。正因為多種表現(xiàn)手法的綜合運用,讀者才看到了一個英雄的木蘭勇敢而可愛的形象,才使木蘭像史詩一樣載入了中國文學的史冊。
    (一)重點難點句子導學。
    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導學:這一句寫木蘭停機嘆息,設(shè)置了懸念,使讀者產(chǎn)生疑問,自然引出下文。“不聞”“惟聞”兩句對偶。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導學:反復寫“無所思”、“無所憶”,反映了木蘭從軍前復雜的心理活動及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女亦”兩句是復沓句。復沓與疊句的區(qū)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shù)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芭唷眱删洌约啊暗┺o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jié)八句,也是復沓。
    3.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導學:一方面寫征途的遙遠、行軍的神速和軍情的緊急,大刀闊斧地表現(xiàn)出出征健兒的豪邁氣概;一方面以宿營地的空寂荒涼的夜景烘托木蘭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細針密線地刻畫年輕女子的細膩情懷,從而揭示出生活的驟然變化在木蘭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這兩句寫出了兒女情深和英雄氣概。
    4.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導學:這句話緊承第三自然段,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zhàn)場。也把行文引到描寫戰(zhàn)場上的生活和戰(zhàn)斗上來,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5.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導學:此六句寫了家人的不同舉動,符合每個人的身份、性格、年齡特點,描寫出家中的歡樂氣氛,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
    (二)重點段落導學。
    對最后一自然段的詮釋。
    導學:最后一自然段是個生動的比喻,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別特征明顯,而在戰(zhàn)場廝殺時要分出男女就困難了。同時,這個比喻還解釋了伙伴的驚訝,也對讀者產(chǎn)生的疑問作出了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也可將這幾句看成是木蘭對伙伴的回答,從而表現(xiàn)木蘭機智聰慧,又充滿豪情的神態(tài)表情;也可看作是吟唱者對木蘭的贊頌之詞。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
    (三)疑難解惑。
    1.如何理解木蘭這一人物形象?
    導學:木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個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勝利歸來以后又謝絕高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理責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
    2.作者為什么對《木蘭詩》進行這樣的繁簡處理?
    導學: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著力突出。這首詩所要突出的不是木蘭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性格,所以對殘酷的戰(zhàn)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nèi)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對戰(zhàn)爭的冷淡和遠離。
    一個女孩兒在戰(zhàn)場上拼殺了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戰(zhàn)功,其勇武強悍可想而知。但作者和廣大讀者喜愛的并不是一個沒有女性特點的女強人,所以,戰(zhàn)場上的廝殺略寫,而以“木蘭是女郎”為構(gòu)思核心著力寫木蘭作為女孩兒對父母的牽掛,寫她入閨房、巧梳妝,寫她打扮得娉娉裊裊光彩照人的風姿神韻。這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剛健的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屈指可數(shù)的。這樣的繁簡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現(xiàn)作者傾向的作用。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教學點1.了解“樂府”的有關(guān)知識。2.體會文章作者對木蘭愛國精神的贊美。3.學習本文排比、對偶、比喻等修辭手法。(二)能力訓練點1.根據(jù)上下......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七
    二、范讀課文。?
    1、解題:《木蘭詩》是一首什么題材的詩?作品時代怎樣。
    2、聽錄音范讀課文,要求:?
    a認真聽讀,不出聲。?
    b注意生字新詞的正確讀音。?
    c揣摩讀樂府詩的語氣,注意句中的停頓處理。?
    3、聽完了一遍課文,同學們,你們有哪些話想要說呢。
    4、指名談?wù)勛约郝牶蟮母惺堋?
    三、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弄懂意思,整體感受。?
    學生自讀課文。?
    2、檢查學習情況。?
    a字詞。?
    注音:機杼?軍帖?可汗?鞍馬?鞍韉?轡頭?鳴濺濺?
    鳴啾啾?戎機?金柝?阿姊?著我舊時裳?
    b指名分段朗讀,正音,學生集體評價。?
    第一組:一二段;第二組:三四段,第三組:五七段,第四組:六七段。?
    4、指句串講。適時補充指導。?
    5、指名復述故事。?
    四、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賞析詩歌。?
    師生一起背誦。?
    指名說。學生有可能會說:?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八
    北朝民歌《木蘭詩》,講述的是千百年前閨門女子花木蘭的故事。故事對我來說并不生疏,小時候聽父母講述過,后來上學時也學過??晌颐看巫x起《木蘭詩》的`時候,都深受感動,今天再次讀它仍感觸頗深。
    木蘭乃一名普通“當戶織”的勞動婦女。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木蘭于是決定舍棄女兒身,替父從軍。木蘭騎上戰(zhàn)馬,渡過黃河,越過燕山,經(jīng)過了重重困難才到達軍營。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睂⑹總兪暾鲬?zhàn),歷經(jīng)一次次殘酷的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zhàn)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凱旋歸朝,木蘭放棄功名利祿,愿回家過耕織的生活。當她一身女兒妝出來和昔日戰(zhàn)友相見時,人們都十分吃驚。有這樣的女兒,多么幸運啊。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九
    皎潔的月光照在院子里,映到木蘭的身上,好像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她獨自在院子里織著衣服,也不知是為什么,她口中傳出一聲比一聲沉重的嘆息,甚至蓋住了織布機的聲音。
    原來是因為皇上令每家派出一個男子參軍,可是木蘭家沒有成年的兒子,木蘭的父親已經(jīng)年老了,這可怎么辦呢?木蘭一邊織布,一邊思索,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鄰居王大娘今天起來的早,正想去東邊集市買幾條新鮮的魚吃,因為他兒子要參軍啦,提前給兒子補一補。木蘭坐在院子里,若有所思,一動不動。
    王大娘走上前問問木蘭發(fā)什么愣,木蘭抬起疲憊又憂愁的雙眼淡淡地回答道:“沒什么?!蓖醮竽飮@了一口氣,說到:“我知道,你一定是因為征兵的事兒發(fā)愁呢!你要是個男兒就好了!”對呀!木蘭心想,我可以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木蘭趕緊向王大娘道謝,馬上回到屋里,剪下了她的長發(fā),洗去了臉上的妝,穿上弟弟的衣服,站在銅鏡前一端詳,還真像個血性男兒。木蘭替父從軍的決心已定,一不做二不休,立即去集市上買了打仗用的馬匹和馬具,與父母揮淚告別后,便踏上了為父從軍的道路。
    兵戈鐵馬,刀劍相碰,木蘭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以一敵百,毫不畏懼,她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凱旋,回家!
    長久的戰(zhàn)爭終于結(jié)束了,皇上在大堂當中召見了木蘭和眾將士?;噬献⒁獾絼P旋歸來的木蘭雖然一臉英氣,卻有幾分女孩子的模樣,心中不免疑惑。木蘭泰然自諾,拒絕了天子的高官厚祿,只要了一匹千里馬,快馬加鞭回到故鄉(xiāng),想見見朝思暮想的親人好友。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十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珊箚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免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品簡介]。
    一、北朝民歌的分類和產(chǎn)生的時代: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橫吹曲辭》的《梁鼓角橫吹曲》中,此外在《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也有一小部分。今存70首左右。大多是北魏、北齊、北周時期的作品,多是少數(shù)民族的創(chuàng)作,傳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來。
    二、北朝民歌的內(nèi)容:
    北朝民歌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廣泛領(lǐng)域:
    1.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風俗習慣、風光景色。如《敕勒歌》等。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獷豪邁的個性。如《折楊柳歌辭》(健兒須快馬)、《瑯琊王歌辭》(新買五尺刀)等。
    3.反映戰(zhàn)爭、徭役及生活的苦難。如《木蘭詩》、《隴上歌》(隴上壯士有陳安)、《企喻歌辭》(男兒可憐蟲)、《幽州馬客吟歌辭》(快馬??嗍荩┑取?BR>    4.反映婚姻愛情生活。如《折楊柳歌辭》(腹中愁不樂)、《捉搦歌》(誰家女子能行步)、《地驅(qū)樂歌》(驅(qū)羊入谷)等。
    三、北朝民歌的藝術(shù)特點:
    1.北朝民歌風格粗獷豪放,質(zhì)樸剛健。北朝民歌多收入《鼓角橫吹曲》中,《樂府詩集》說橫吹“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這種“軍中之樂”從音樂上就有別于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多反映北方少數(shù)民族大漠、草原上的游牧、征戰(zhàn)生活。這種生活造就了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體驗沒有南朝民歌的細膩深婉,而是率直裸露,反映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風格上就形成了粗獷豪放,質(zhì)樸剛健的特征。
    2.北朝民歌的藝術(shù)雖然沒有南朝民歌細膩委婉、優(yōu)美精致的特點,但是在粗疏質(zhì)樸中也別開另一種藝術(shù)境界。首先,簡單質(zhì)樸的語言造就了凌厲的氣勢。如“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跋黃塵下,然后別雌雄”(《折楊柳歌辭》)語言雖然粗疏,但是很有氣勢,也揭示了馬背民族強悍尚武的精神氣質(zhì)。其次,語言雖然樸素,但是卻能創(chuàng)造出渾樸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只是隨口唱來,短短幾語,那蒼茫的景象和雄渾的境界便應聲而出,成就了千古絕唱。另外,樸素的語言卻也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如“驅(qū)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喚天”(《地驅(qū)樂歌》),短短的十六字既描寫了景物,又把老女的形象表現(xiàn)得鮮明而生動。簡單疏朗、質(zhì)樸無華,毫無造作矯飾是其藝術(shù)的基本特點。
    3.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還有四言、七言、雜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較單調(diào)。
    全詩分為六自然段:第一段寫木蘭經(jīng)過焦慮和思考決定代父從軍。第二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到奔赴前線。第三段寫木蘭十年征戰(zhàn)的過程。第四段寫木蘭歸來不受封賞。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與家人團聚的情景。第六段以妙趣橫生的比喻結(jié)尾。《木蘭詩》最早見于南朝陳僧人智匠所編的《古今樂錄》,后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此詩大約產(chǎn)生于北魏后期,在流傳中可能有文人的加工潤色,但基本上保持著民歌的情調(diào)。此詩是根據(jù)民間的傳說寫成,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
    本詩的藝術(shù)成就:
    詩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傳奇式的女英雄形象。詩中木蘭是一個美麗純真的少女,又是一個揮動金戈、躍馬疆場的英雄。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自愿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馳騁沙場,憑自己高超的武藝和非凡的智慧,立下汗馬功勞。在勝利歸來后,又不貪圖高官厚祿,甘心重返家園過平和的生活。在她身上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普通勞動者的勤勞善良、深明大義、勇敢頑強的人格精神,以及替父解憂、為國盡忠的愛國愛家精神。
    敘事完整,剪裁得體。全文以時間為序,按照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結(jié)局的進程進行編排,線索清晰,敘事完整。作者所反映的背景相當廣闊,從時間上說長達十年,從空間上說從家庭到戰(zhàn)場,到朝廷,再到家庭。面對豐富的材料,作者并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對事件的整個過程進行了精心的剪裁,當詳則詳,當略則略。本詩對木蘭從軍的緣起、準備出征和思念親人、辭賞還家等情節(jié)的描寫比較細膩,而對木蘭十年的征戰(zhàn)生活,則一筆帶過。作者如此剪裁意在突出表現(xiàn)木蘭的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使木蘭的形象具有相當濃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使人感到木蘭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
    敘事描寫的手段也十分豐富。有對話描寫,如木蘭織布嘆息后,實際上是以父女的對話而展開的;有特意的鋪排渲染,如“東市”以下四句,接著“不聞”、“但聞”句又于敘事中兼及抒情,融情于事。有精煉概括的描寫,如十年的征戰(zhàn)生活;有細膩的場景行為描繪,如家人對木蘭的歡迎和木蘭歸家后的情景,描寫得淋漓盡致,字字含情,意味深濃。同時,詩歌使用了排比、對偶、比喻、夸張、疊字等多種修辭手法,也增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和生動性。另外,詩歌以五言為主,兼用七言和九言,幾句一換韻,節(jié)奏明快而流暢,富有音樂的美感。
    [注釋]。
    木蘭當戶織:當,對著。
    惟聞女嘆息:惟,只。
    愿為市鞍馬:市,買。
    軍書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數(shù),非確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轉(zhuǎn)”“十二年”,情形相同。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但,只。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戎機,軍機、軍事。度,過。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北方。金柝,古時軍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出郭相扶將:郭,外城。
    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策勛,記功。轉(zhuǎn),次的意思。強,有余。
    愿馳千里足:千里足,指千里馬。運用了借代的手法。(一作:愿借明駝千里足)。
    著我舊時裳:著,穿。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撲朔,爬搔。迷離,瞇著眼。傍地,貼著地面。走,跑。
    [譯詩]。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棛C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并沒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愿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xiàn)在起替代父親去應征。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嘩嘩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zhàn)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zhàn)場作戰(zhàn),翻越關(guān)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zhàn)士們的鐵甲戰(zhàn)袍。將士們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十年之后才得勝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不愿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馬,借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xiāng)。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zhàn)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象烏云一樣柔美的鬢發(fā),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這首《古辭》是經(jīng)過后代文人潤飾的,比如“萬里赴戎機”六句,對仗精工、詞語遒麗,純屬律調(diào),當是文人的手筆。又如“策勛十二轉(zhuǎn)”是唐代制度。《樂府詩集》和《詩紀》還引到陳朝和尚智匠《古今樂錄》的話,說“木蘭不知名,浙江西道觀察使兼御史中丞韋元甫續(xù)附入?!表f元甫是唐朝人,死于大歷六年,《古今樂錄》不可能提到他,所引顯然是唐朝人竄入的文字。我們不能根據(jù)這些話就斷定《古辭》產(chǎn)生于唐朝。
    這首膾炙人口的《木蘭詩》應該是北朝民歌。余冠英先生認為這詩的時代不會產(chǎn)生于“五胡亂華”以前,也不會產(chǎn)生在陳以后,“因為陳代人智匠所編的《古今樂錄》已經(jīng)提到這詩的題目了。最可能的情形是事和詩都產(chǎn)生在后魏,因為后魏與‘蠕蠕’(即柔然)的戰(zhàn)爭和詩中的地名相合?!保ㄒ姟稑酚嬙娺x》)。
    詩先從木蘭嘆息寫起,是為引出發(fā)問,再由木蘭作答,帶起木蘭代父從軍本事。這個開頭,有北朝民歌套語的痕跡。
    如《折楊柳枝歌》說:“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薄赌咎m詩》“唧唧復唧唧”一作“唧唧何力力”,這首則作“敕敕何力力”。余冠英先生認為“敕敕”、“唧唧”、“力力”都是嘆息聲。“當戶織”三字看出木蘭勞動婦女的本色。但“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她停機不織,在那里嘆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兩首詩的開頭都一樣,而且都提到“所思”、“所憶”。如果“所思”、“所憶”泛指所想的事情,那木蘭明明想著“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為什么她又說“女亦無所思”呢?可見“所思”、“所憶”當有特殊的含決。對照《折楊柳枝歌》,“所思”、“所憶”應該指女子所思念的情人。這種用法在漢樂府就有了,《古鐃歌》十八曲中《有所思》一篇,“所思”就指詩中女主人所思念的人,張衡《四愁詩》“我所思兮在泰山”,所思也指情人。至于“問女何所思”,究竟是誰在問?我們說,不一定有什么人問,當然,也可看做是歌者的口氣,因為它是口頭傳唱的民歌嘛!這種設(shè)為發(fā)問,目的是引出木蘭的自述,她是為父親被征而發(fā)愁?!鞍敓o大兒,木蘭無長兄”,終于她下了決心,希望家里為她“市鞍馬”,她要替父出征。
    置辦鞍馬,寫到東、西、南、北四市,似乎每市買一件東西,其實這是不可能的。然而這樣寫,卻使人看到出征前繁忙準備、精心挑選,為木蘭烘托行色。然后寫出征。通過“旦辭”、“暮宿”、“黃河”、“黑山”,見其迤邐行軍、艱苦轉(zhuǎn)戰(zhàn);又透過“不聞”、“但聞”的重復詞語,可以想見木蘭的離鄉(xiāng)思親之情。這又是把敘事和抒情融合得恰到好處的典型例子。
    從“萬里赴戎機”至“壯士十年歸”,這六句雖然是文人的增飾,卻極概括精練。前二句總括行軍,中二句月夜宿營,末二句寫戰(zhàn)爭結(jié)束?!鞍賾?zhàn)死”三字,內(nèi)涵極豐,它概括了多少次的戰(zhàn)斗!而“壯士十年歸”不但對得工穩(wěn),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只一句就轉(zhuǎn)到木蘭凱旋還朝。真是要言不煩,何等筆力!
    從“歸來見天子”至“送兒還故鄉(xiāng)”,這里說木蘭還朝,天子論功行賞,策勛至于十二轉(zhuǎn),賞賜比百千還要超過,極言木蘭功大。大概天子還要給她尚書郎做,她拒絕了,所以有“木蘭不用尚書郎”的話。她不想做官,表現(xiàn)木蘭普通勞動者的本色。這里附帶要說明的是“送兒還故鄉(xiāng)”一句“兒”字的含意??傆^全篇,木蘭自稱多用“女”,或直稱“木蘭”,對其姊,自稱“妹”,對其弟,自稱“姊”,這里卻自稱“兒”。因為她這時仍是未卸戎裝的“男性戰(zhàn)士”。這個稱謂也體現(xiàn)了民歌的特點。老百姓見皇帝,往往自稱“草民”,不象官員那樣稱“臣”。
    從“爺娘聞女來”至“安能辯我是雄雌?”寫木蘭得勝還鄉(xiāng),全家人都高興地迎接。爺娘相扶出郭、阿姊理妝、阿弟殺豬宰羊,準備為阿姊洗塵,都是寫迎接,而又合乎各自的身分和特點,充滿了節(jié)日般的歡樂。然后掉轉(zhuǎn)筆頭寫木蘭。她回到自己闊別了十二年的小屋,梳妝打扮,重新開始了女孩兒的生活,這對她是那樣新鮮而又那樣親切。這樣寫,也是為下文“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作鋪墊?!伴_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這是民歌的復沓句法,“東閣”、“西閣”是為有變化,象《詩經(jīng)》里重童疊句的換字一樣。我們不可拘泥字面,機械理解。下面“出門看火伴”幾句,木蘭恢復了舊時妝束,但在伙伴眼里,她卻是以新面目出現(xiàn)。這一戲劇性的場面,有很深的內(nèi)涵:“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一語道破天機,人們不覺聯(lián)想到這位女英雄十二年中隱瞞性別代父從軍的艱苦經(jīng)歷,而為之嗟嘆不已。“雄免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有人認為這兩句是互文。就是說,雄兔、雌兔都是腳撲朔、眼迷離的,二者沒有區(qū)別。但末二句又說“兩兔傍地走”時,“安能辯我是雄雌”??磥怼澳_撲朔”、“眼迷離”確是雄兔、雌兔的區(qū)別,所以才有末二句。據(jù)生物學家的解釋,將雄兔懸空提起時,它確是“腳撲朔”,躁動不安的,而雌兔則迷離雙眼,顯出膽怯的樣子。這個解釋,我覺得比較合理。這結(jié)尾四句的比喻,既質(zhì)樸,又風趣,它來源于勞動生活,文人是寫不出來的,而且它帶有木蘭對伙伴的調(diào)侃意味,籠罩全篇,回翔照映,余韻不盡。
    這是一首敘事詩,寫的是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然而其著眼點并不在于設(shè)計出什么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而是在于通過樸素的敘述突出木蘭這個英雄人物。她在人民群眾心目中,是一個平凡而又崇高的形象。說她平凡,因為她是個普通的勞動婦女;說她崇高,因為她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她身上集中了勞動人民勤勞、樸素、機智、勇敢的好品質(zhì),這從她代父從軍和辭官還鄉(xiāng)兩方面都表現(xiàn)得很充分。
    這個故事產(chǎn)生在北朝,有它現(xiàn)實的基礎(chǔ)。北朝戰(zhàn)爭的頻繁,人民多習武,所以好勇尚武的精神非常突出。北朝婦女也有習武的,如《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那么木蘭的形象就有一定的生活基礎(chǔ),并非向壁虛構(gòu)的了??偟恼f,這個形象之所以感人,首先是由于故事內(nèi)容的質(zhì)樸、崇高,同時,它又寄托了人民的理想,因此木蘭形象又帶有傳奇色彩。木蘭作為女子,轉(zhuǎn)戰(zhàn)十二年,得以生還,已屬不易,何況還立了戰(zhàn)功,而且還“策勛十二轉(zhuǎn)”?這顯然是浪漫夸張的手法,有傳奇色彩。
    木蘭的形象是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逐步展示給我們的。先寫木蘭的憂慮和她代父從軍的決心,這就揭示了主題,然后圍繞主題,層層鋪敘:她如何準備,如何出征,如何立功,如何還鄉(xiāng),脈絡(luò)清晰,有條不紊。這又涉及到選材的繁簡和詳略,本詩只想突出木蘭從軍的準備、出征沿途所見及還家后的情景,因此這些方面的描寫極繁極詳,而對她如何殺敵立功卻從略,只在還朝策勛時以虛筆帶過。在寫法上,凡重點詳寫的部分,多用鋪排。而這些鋪排,很少對木蘭形象的正面描寫,更多的是從旁瀉染陪襯,以烘托出木蘭的形象,如開頭借木蘭的敘述,襯出愁懷,以后則借市鞍馬烘托木蘭行色;借正途環(huán)境氣氛烘托木蘭心理;借爺娘姊弟迎接的熱烈氣氛烘托木蘭勝利歸來;最后又借伙伴陪襯木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尤為點睛之筆,與篇首遙相呼應。這種寫法,比起作者單調(diào)的平鋪直敘來,其藝術(shù)感染力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劉熙載《藝概》說:“長篇宜橫鋪,不然則力單?!敝x榛《四溟詩話》又說:“孔雀東南飛,一句興起,馀皆賦也。其古樸無文,使不用妝奩服飾等物,但直敘到底,殊非樂府本色……此皆似不緊要,有則方見古人作手,所謂沒緊要處便是緊要處也?!边@正是就從旁渲染鋪敘而言。而鋪敘時又多用排句、疊句,回旋復唱,搖曳多姿,彌足玩味。
    《木蘭詩》不愧是與《孔雀東南飛》前后媲美的佳什名篇。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十一
    1、明確改寫要求,能通過想象,改寫《木蘭詩》。
    2、通過改寫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傾聽能力和寫作能力。
    1、學完《木蘭詩》,同學們心目當中有一個怎樣的木蘭呢?讓我們先來七嘴八舌話木蘭。
    (1)木蘭紡織:木蘭長什么樣?誰在問木蘭何所思?
    (2)木蘭從軍:木蘭出征時穿的是什么?她辭別父母了嗎?
    (3)木蘭征戰(zhàn):木蘭在戰(zhàn)場上是怎樣打勝仗的?
    (4)木蘭還鄉(xiāng):木蘭的舊時裳是什么顏色?對著什么鏡子帖的怎樣的花呢?
    2、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善良、純樸、機智、勇敢的木蘭也深受人們的喜愛,而《木蘭詩》語言雖生動,但是有很多地方都寫得很簡略,今天請同學們來改寫《木蘭詩》,使木蘭的故事更加精彩,使木蘭的形象更加豐滿。
    1、明確改寫:
    既然要改寫《木蘭詩》,請問“改寫”是怎么回事?改寫和翻譯是不是等同的?出示幻燈片,請學生談理解。
    明確:改寫不是翻譯。.改寫是對原文從形式到內(nèi)容進行某種改動的一種寫法。從形式上看,有文體的改變、敘述順序的改變、敘述人稱的改變、語言形式的改變。從內(nèi)容上看,可以對原文的中心從一個方面加以強調(diào),可以對人物、情節(jié)進行必要的增刪。
    2、《木蘭詩》中有許多情節(jié)都寫得簡略,今天我們拋磚引玉,請同學們選擇你喜歡的一個情節(jié)進行片段改寫。要求做到:
    (1)符合原作:要認真研讀原作,掌握基本內(nèi)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節(jié)。
    (2)想象發(fā)揮:由于詩歌的精練性和感情跳躍很大,需要發(fā)揮想象,生動描述,切不可直接翻譯。
    (3)描寫具體:注意運用人物的描寫方法,比如外貌、語言、動作、心理。
    描寫等,將人物具體化。
    (4)語言生動:注意描寫語言的生動形象,可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使語言更生動。
    (5)補充背景材料。在改寫一些時,還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和自己的理解適當?shù)匮a充季節(jié)特征、天氣狀況、地理環(huán)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能進一步使改寫的內(nèi)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
    3、生進行片段改寫,師巡視指導。
    1、把改寫情節(jié)相同的學生分成小組進行交流和討論。
    (1)小組內(nèi)互評,采用正確的修改符號修改基本錯誤如:錯字別字、不通順的語句或不準確的標點符號等。圈畫出至少三處寫得好的字詞或句子。
    (2)小組內(nèi)推選出一篇佳作,小組討論寫出推薦理由。
    2、交流展示:
    (1)佳句欣賞:請同學大聲的朗讀自己的佳句。
    (2)佳作賞析:小組佳作代表展示,多鼓勵多表揚。
    3、小結(jié):古有木蘭美名傳千古,今有妙言連珠響課堂。希望同學們按照這樣的方法將《木蘭詩》進行完整的改寫,改寫時注意詳略的安排,老師希望看到同學們更精彩的文章。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十二
    花木蘭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這首詩通過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展現(xiàn)了木蘭的英雄形象,這節(jié)課的學習重在使學生了解木蘭的英雄性格,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1.知識與能力。
    分析故事情節(jié),了解木蘭的形象,提高同學們閱讀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注重朗讀,在讀中感知人物形象。
    (2)采用提問引導式教學,使學生了解木蘭的英雄性格。
    (3)加入情景劇表演,幫助同學們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木蘭的英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主義精神。
    分析故事情節(jié),感受木蘭形象。
    認識人物性格的豐富性。
    一、導入語:
    在中國文字中以“女子”為好,我們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詞語來形容女性,相信今天這個女子也會給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因為她為我們樹立了巾幗不讓須眉的榜樣。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走進《木蘭詩》,感受木蘭的英雄形象。
    二、重點研讀:(教師先帶領(lǐng)學生齊讀課文,之后以提問式展開課堂教學。)。
    [提問]:本文由木蘭戶織引出故事情節(jié),由“當戶織”可見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子?
    [明確]:是一個勤勞的女子。
    [提問]:首段寫木蘭停機嘆息有何作用?
    [明確]:設(shè)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提問]:文中哪句話交待了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
    [明確]:“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明確]:深明大義,忠孝皆備,勇敢果斷。
    [提問]:在出征前木蘭做了哪些準備?
    [明確]:“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BR>    師:這里作者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渲染了一種緊鑼密鼓的氣氛,突出了戰(zhàn)事的緊迫。一切準備就緒之后,木蘭踏上了征途。
    [提問]:是如何展現(xiàn)木蘭奔赴戰(zhàn)場的情景的?
    [明確]:“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提問]:這幾句展現(xiàn)了木蘭從軍征途的哪些特點?同時又展現(xiàn)了木蘭怎樣的情思?
    [明確]:征途遙遠,行軍神速,木蘭既心情急切的奔赴戰(zhàn)場,又很深切的思念親人。
    師:這里既寫出了木蘭的兒女深情,又展現(xiàn)了她的英雄氣概。
    接下來,作者為我們展現(xiàn)了木蘭的征戰(zhàn)生活。
    [提問]:“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眱删渑c上文有何聯(lián)系?
    [明確]:是對上文“旦辭……”八句內(nèi)容的概括。
    [提問]:詩中是如何展現(xiàn)木蘭的軍營生活的?
    [明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BR>    [提問]:這兩句展現(xiàn)了木蘭軍營生活的`什么特點?
    [明確]:極其艱苦。
    [提問]:“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闭宫F(xiàn)了木蘭經(jīng)歷了一場怎樣的戰(zhàn)爭?
    [明確]:經(jīng)歷了一場曠日持久,激烈悲壯的戰(zhàn)爭。
    [提問]:木蘭能夠勝利歸來,展現(xiàn)了她怎樣的英雄形象?
    [明確]:英勇善戰(zhàn)。
    [提問]:文中是如何展現(xiàn)木蘭立功之大的?
    [明確]:“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
    [提問]:“木蘭不用尚書郎”反映了她怎樣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明確]:不慕名利。
    [提問]:思鄉(xiāng)心切的木蘭,急盼與親人團聚,文中是如何展現(xiàn)木蘭與親人團聚的情景的?
    [明確]:“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BR>    師:這里通過爺娘姊弟的不同舉動,渲染了一種全家團聚的喜慶氣氛。
    [提問]:回到家中木蘭有何表現(xiàn)?
    [明確]:“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
    [提問]:這反映了她當時怎樣的心情?
    [明確]:回家后的喜悅心情,恢復女裝的激動心情。
    師:這表現(xiàn)了木蘭對和平生活的熱愛,對正常生活的向往。
    [提問]:最后作者安排了怎樣一個戲劇性的場面結(jié)束了故事?
    [明確]:“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BR>    師:木蘭與親人團聚的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劇色彩,增強了的生動性。
    (讓學生自由組合,分別扮演文中人物,表演情景劇。教師把握好尺度。)。
    [提問]:最后用兔子作比喻有何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
    [討論明確]:以兔為喻,歌頌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幾年,未被發(fā)現(xiàn)的謹慎、機敏。
    師:從木蘭身上我們看到,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他們的智慧、膽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遜色。
    三、歸納木蘭的形象特點:
    學生分組討論,選派代表發(fā)言,最后教師歸納。
    [歸納]: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熱愛和平生活。她代父從軍,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婦女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四、學生再次齊讀課文。
    五、課堂討論:
    --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木蘭形象,抓住兩個方面:一是人物的傳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豐富性。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并背誦這首詩。
    (2)選擇詩中一段故事情節(jié),改寫成現(xiàn)代文,要合理運用一些刻畫人物的方法。
    七、板書設(shè)計:(略)。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十三
    1、結(jié)合注釋,疏通課文,積累重點字詞的意思。
    2、能用簡潔的語言復述課文內(nèi)容。
    3、理解課文內(nèi)容,能概括出花木蘭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概括木蘭這一古代巾幗英雄形象。
    一、導入:(3分)
    同學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巾幗英雄?像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等。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一位女子,他曾經(jīng)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并立下赫赫戰(zhàn)功,說到這同學們都已知道這位英雄是花木蘭,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近距離的了解她。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雙璧”,這樣膾炙人口的名篇值得大家傳誦。
    二、檢查背誦(5分)
    1.抽5名同學背前五段,齊背最后兩段
    (要求:學生聽她們有無背錯的地方或者讀音有誤的)
    三、疏通課文,理解文意(小組合作完成)(15分)
    要求:1、學生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
    2、將疑難句子寫在黑板上,師生共同解疑
    例如: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將軍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死了,壯士(木蘭)征戰(zhàn)多年勝利歸來。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軍旅生活之苦)
    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士兵的鎧甲上。
    古今義區(qū)分:阿爺無大兒(爺:古義,父親 今義,爺爺)
    雙兔傍地走(走:古義,跑 今義,行走)
    出郭相扶將(郭:古義,外城 今義,常用作姓氏)
    一詞多義:東市買駿馬(市場、集市)名詞
    愿為市鞍馬(買) 動詞
    通假字:對鏡帖花黃(帖 通 貼,粘貼)
    過渡語:疏通文意之后,大家用自己最簡潔的語言說說這首詩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四、整體感悟,走近木蘭
    1、這首詩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3分)
    2、 答:詩中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
    離家---從軍---立功---拒賞---回家(提示)
    過渡語: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那她是個什么樣的女子呢? 讓我們從課文中找找。
    2、我認為花木蘭是一個 的女子,從課文中 可以看出。(5分)
    例:(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勤勞孝順。
    (2)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愿”――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3)“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勇敢堅強的英雄氣慨。
    (4)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不慕名利
    (5)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機智、謹慎。
    師總結(jié):木蘭形象特點,并一邊分析,一邊板書:果敢堅強、英勇善戰(zhàn)、不慕名利、謹慎機敏。
    預設(shè):學生質(zhì)疑
    齊背一遍
    五、小結(jié)
    花木蘭既是一位平民女子,更是一位巾幗英雄,在那個封建時代,女子的地位雖然低下,但花木蘭的傳奇故事又證明了男子能做到的,女子一樣可以做到。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十四
    體會詞的意境。
    多媒體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方式學生活動、方式。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shù),它常用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寫復雜的思想感情。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詩歌的藝術(shù)魅力吧!首先我們來學。
    請同學講卡通電影花木蘭的故事后,教師講述:這首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從歷史和地理的條件判定事和詩可能產(chǎn)生在后魏,這詩產(chǎn)生在民間,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貫徹課改精神,提高課堂質(zhì)量。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方式學生活動、方式。
    三:教學內(nèi)容。
    四:互動后明確上述問題。
    五:分散朗讀,進一步理解詩的內(nèi)容。
    六:理解人物:全詩塑造了一個什么人物形象?怎樣評價這一人物?1:分組討論后再交流2:明確:全詩塑造的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全詩贊揚了木蘭的英雄氣概與愛國精神。作為一個女子能馳騁沙場,建功立業(yè),不被同伴識破,足見其才干非凡。
    七:分析詩歌寫法上的特點1:詳略得當再讀全詩,思考這首詩是怎樣安排詳略的?為什么這樣安排?2:全詩恰當?shù)倪\用了多種修辭方法,舉例說明對偶:
    排比:
    互文:
    附板書:
    小結(jié)與作業(yè)。
    這是南北朝時的一首北方民歌,敘述的上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感悟。
    木蘭詩語文教案篇十五
    1、積累文言知識,包括一些重要的詞語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點和常用的修辭手法。
    3、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能力目標。
    1、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shù)膶懽鞣椒盎ノ?、排比、頂真、復沓、對偶等修辭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3、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標:感受木蘭勤勞樸實、剛毅勇敢的性格,學習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1、背誦這首古詩。
    2、研讀刻畫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詳略得當、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了解本詩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并提醒學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體現(xiàn)。
    1、誦讀法。古詩教學應著重體現(xiàn)朗讀,注意語氣、語速、語調(diào)、節(jié)拍,力求聲情并茂,體現(xiàn)詩歌的聲韻美。在反復的誦讀中,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復述法。教師提示學生復述時不僅要掌握詩中敘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而且要注意抓住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詩歌內(nèi)容,便于背誦。
    3、鑒賞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鑒賞本文繁簡相宜、形象豐滿的寫作特色。注意發(fā)揮聯(lián)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現(xiàn)實的可能性,鑒賞詩歌有時要虛化,太實際的態(tài)度不利于鑒賞。
    4、討論探究法。培養(yǎng)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查閱資料、網(wǎng)絡(luò)搜索、調(diào)查訪問、集體探究等渠道。
    5、競賽法。針對七年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開展競賽法,容易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花木蘭畫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資料、歌帶、錄音機。
    1課時。
    一、導語設(shè)計。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呢?(同學思考,回答:穆桂英、劉胡蘭……)教師演示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巾幗英雄圖片:花木蘭、穆桂英、劉胡蘭、秋瑾、鄧穎超、撒切爾夫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木蘭詩》,感受她的英雄豪氣,女兒柔情。
    二、作品及背景介紹。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師可安排學生欣賞京劇、豫劇、評彈、動畫片、郵票等簡單片斷,簡介背景,激發(fā)興趣。
    文字資料,內(nèi)容如下:
    關(guān)于樂府詩。
    繼《詩經(jīng)》《楚辭》之后,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xiàn)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
    北朝于戰(zhàn)亂間隙所奉行的采詩制度,與兩漢一脈相承。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的北朝樂府民歌,有的是用漢語創(chuàng)作,有的則為譯文,雖然只有六七十首,卻內(nèi)容深刻,題材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富有與南方大相異趣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xiàn)出另外一種風情民俗的畫卷。
    三、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1、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花木蘭》片斷,聲屏播放課文朗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初步感知詩意。
    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1)辨析字音。
    (2)掌握下列多音字。
    (3)通假字。
    (4)辨析字形。
    學生自由發(fā)言,其余同學補充或更正。
    明確:
    (1)“帖”通“貼”“火”同“伙”
    (2)金柝、分析、拆開、折斷、戎馬、戍守、戊戌。
    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要求注意體會朗讀的語調(diào)、語速、節(jié)奏等,尤其應注意朗讀節(jié)拍的把握。
    教師提示:
    (1)。
    唧唧/復/唧唧昨夜/見/軍帖。
    可汗/大/點兵萬里/赴/戎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2)。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3)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4)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同樣是五字句。
    (1)組為“二一二”節(jié)拍。
    (2)組為“二三”節(jié)拍。
    (3)組為“二二一”節(jié)拍。
    所以劃分節(jié)拍不能單看句式,要聯(lián)系意義表達,應遵循“句不離詞,詞不離意”的原則。
    3、學生練讀詩歌,力求體現(xiàn)詩歌的聲韻美。
    四、默讀詩歌,結(jié)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文句,理解詩意。
    1、學生自讀詩歌,借助注釋、工具書,試譯全詩。
    2、把全班分為6個學習小組,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互動合作,討論交流,理解詞句,講解詩意。如有小組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可以提出來,全班共同商討解決。
    3、一、二、三小組為a組,四、五、六小組為b組,展開課堂文言知識競賽,每道測試的單號題為a組必答題,雙號題為b組必答題。底分均為100分,錯一小題扣5分。分值納入小組計分,最后決出優(yōu)勝組。仲裁權(quán)、解釋權(quán)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