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本,我想我們需要充分利用青春的力量去追逐夢想。寫總結(jié)時,我們應該注重用詞準確,不偏離主題,表達清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人生哲理,希望能引發(fā)大家對人生的思考與矚目。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一
賽龍舟是我的家鄉(xiāng)最有風俗味的節(jié)目,我們家鄉(xiāng)也有著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傳說……傳說當時屈原在泊羅江自盡后,楚國人民在泊羅江上四處尋找屈原的尸首,在江上乘著船一面劃一面敲鑼打鼓,聽說是為了不要讓魚把尸首吃掉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今日的賽龍舟。
比賽隨著槍聲而開始,1號龍舟搶在第一,試圖一舉拉開距離,4號龍舟也不甘落后,加大馬力跟在其后。比賽進入白熱化,此時太陽高高懸掛在高空中,每位選手都是汗如雨下。而2號龍舟不知為何遲遲不發(fā)力,只是不緊不慢地尾隨著4號船,而3號船則一馬當先把1號船拋在后面,穩(wěn)穩(wěn)地領(lǐng)先。
快接近終點了,1,3,4號船因為用力過度此刻像3只綿羊在爬,2號船如一匹黑馬沖出舟群,勝負已定。
這個便是我的端午家鄉(xiāng)風俗。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二
對于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我明白的不多,但有一些我是明白的,甚至是印象深刻的。比如說,藏民族的天葬風俗。是我在看電影《可可西里》的時候明白的,那是我第一次明白有這樣一個風俗。片子的開始就是一個緝私隊員的葬禮,尸體被裹上了白布,然后在一個荒涼的野外,一個人揮舞著一把大刀,一刀刀的劈下去,有很多飛來的鷹在四周盤旋,鏡頭很隱晦,只是拍攝了參加葬禮的人們的面目表情,我當時有些沒看明白,因為我不明白那個人在砍什么。在片子的結(jié)尾處,我又看到了相同的場面,那是緝私隊長日泰的葬禮,日泰的尸體經(jīng)過清洗以后,然后用一塊很大的白布裹好,所有的緝私隊員為日泰送行,那情景和開篇如出一轍。
之后我對這個儀式感到很異常,尤其是那群盤旋的鷹,我上網(wǎng)才查到了這個儀式確實有異常的說法。原先葬族人民崇尚天葬,他們認為在各種安葬的方式中,天葬是最高的禮遇。一個人死去,然后尸體經(jīng)過清洗,被送到天葬場,這個場應當是那種比較開闊,容易吸引鷹飛來的地方,然后由天葬師來解剖尸體,他會用一把大刀將人體肢解成很多小塊,甚至連骨頭渣最終都要用酥油蘸了,然后分給前來覓食的雄鷹,直到尸體的所有的碎片都被鷹分食而光,這個儀式才算結(jié)束。在藏民的眼里,如果鷹不能完全吃光遺骨,那這是一種十分不好的預兆。所以他們會想出很多吸引鷹的辦法,比如涂抹酥油的辦法。鷹吃完了遺骸,然后展翅高飛,這個藏民的靈魂也就溶化在了蔚藍的天空里。
一開始我覺得這個風俗很令人難以理解,甚至是難以忍受,但藏民們世世代代都采用這種安葬的方式來慰籍亡靈。之所以這么做是與他們的信仰密切相關(guān)的,他們渴望靈魂的飛升,而不是肉體的保全。如果你也能跟隨他們的信仰去思考問題,就不難理解這個風俗的合理性。也就不會感到少見多怪了。我們應當尊重他們的信仰和風俗。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三
“百里不一樣風,千里不一樣俗?!苯袢帐?月9日,大家都明白今日是什么日子。今日就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是辭舊迎新的日子,到處洋溢著熱鬧的氣氛。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噼里啪啦?!?BR> 早上被一陣響亮的鞭炮聲吵醒。我這才明白今日是大年三十。我十分的興奮。家人們都在包餃子,我做什么呢?想著想著變不自覺的走到窗邊。望到了小區(qū)中心廣場上有幾只舞獅,還有兩個穿的“很紅”的支持人。熱熱鬧鬧,快歡樂樂。喜慶的氣氛布滿與中心廣場上。
中午。大家都開始吃午飯。我匆匆地吃完了飯,期盼著夜晚的到來。
夜幕降臨了,月亮冉冉升起,漆黑的天空上那調(diào)皮的小星星,正一閃一閃地眨著眼睛,偷窺著人們合家團圓地完美景象。在今日完美的日子里,即將過去,新年的腳步已經(jīng)悄悄來到,今日就十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都張燈結(jié)彩,燈火輝煌。在大街小巷中,爆竹聲聲。好一派繁華的景象?。∽罱K到了晚上,我迫不及待的與家人出去看煙火。只見天空五彩繽紛,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火花撒滿天空,時而如天女散花,時而如信號飛射,忽明忽暗,把夜幕點綴成鮮花的世界。之后,我看了許多煙花,有孔雀開屏,有海底珊瑚……個個都絢麗多彩,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回眸向廣場望去,轉(zhuǎn)盤才叫美中美呢!轉(zhuǎn)盤中間有一個異常異常大的燈籠,高足有五、六米。寬足有七、八米。
燈籠中間是空的,里面有燈,外面也有燈。此刻正值除夕之夜,所有的燈都亮了。放出耀眼的光芒,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異常是外面那一道道彩燈就像爬山虎的葉子,一順朝下,鋪得那么均勻,構(gòu)成了一塊巨大的燈肩,批扶于街中心。燈肩外面掛者無數(shù)的小燈籠。最外面掛者古代各式各樣的銅錢兒。轉(zhuǎn)盤的周圍也是美麗多資的。左邊是用黃色的燈一上一下扎成的金字塔,塔前還掛著一些紅燈籠。右邊是用各種顏色的燈和帶子扎成的金孔雀??兹赣鹈系牟薀艉雒骱霭担股型鹑缫话盐宀蕿⒔鸬拇笊茸釉诙秳?,真是美不勝收。前、后兩面都是用“喜”字串聯(lián)成的弧線形的垂幕。幕前掛著一長串紅燈籠,仿佛一條從天而降的神龍,十分威武。
快要到“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時間了,我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家??雌鹆恕按汗?jié)聯(lián)歡晚會”……。
這就是我們家的大年三十,這一天讓我至今難忘。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四
我的家鄉(xiāng)貴州貴陽有一項風俗,每年春節(jié)初二上山去拾柴,回到家以后再吃一頓熱騰騰的酸湯火鍋。
我還記得春節(jié),我和爸爸媽媽初二一大早就去黔靈山公園拾柴,那一天天氣晴朗、陽光普照。我們到公園門口時,售票處已經(jīng)人頭攢動、車水馬龍,進到公園里面更是人山人海,湖邊、山坡、山頂?shù)教幎际侨肆?,滿山的樹叢中都看得到人的身影。公園里到處聽得見杜鵑鳥、布谷鳥、喜鵲嘰嘰喳喳的叫聲,就好像在演奏一支交響樂;看得見黃色的迎春花、粉紅的櫻花、純白的玉蘭花盡情地開放,還散發(fā)出一些沁人心脾的清香,使人恨不得湊進了狠狠地聞一兩下。人們?nèi)宄扇?,在賞花、跳舞、唱歌、演奏、登山,最重要的是在山里面拾柴。因為柴火的柴跟財運的財諧音,所以人們把上山拾柴就當成是上山拾“財”,回家再拿紅布把它包起來,就寓意著來年會發(fā)財。我們隨著人流逛了大半個公園,然后也撿了幾根柴回家了。
回家以后,我們在家里吃了一頓酸湯火鍋。在鍋里燒開水后,倒入用西紅柿熬成的底料,再根據(jù)個人的口味加入配菜。酸湯顏色鮮紅,寓意著來年的生活紅紅火火、熱氣騰騰。酸湯并不辣,反而酸酸甜甜的,只要一湊近,這酸湯濃郁的香氣,就會從鍋中傾瀉而出,闖到鼻孔中,讓人沉醉在這香氣中。這酸湯里煮出來的東西,也被這酸湯的酸甜給“渲染”了,在自己的本味中摻雜著酸湯的氣味,使得整個酸湯火鍋更加開胃可口。
拾柴和酸湯帶給了人們許多的好運,所以這項風俗很受人們的.歡迎,只可惜今年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人們不便出門,公園也關(guān)閉,無法上山拾柴了,我多么希望這場疫情趕快過去,人們可以繼續(xù)在陽光下的公園中享受美好生活。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五
在我的老家,每年除夕,家家戶戶都要燃放“照亭”。過去我僅是聽說過它的大名,并沒有親眼見過。今年跟著爸爸一齊回家過年,這才見到了它的摸樣。
在過年的前幾天,奶奶就在房后的打谷場上堆起了一座小山似的秸稈堆,這些都是掰完玉米后剩下的稈。這是為了點照亭而準備的。我的好奇心更強了:那么多秸稈,是多大的一個照亭啊!
除夕那天晚上天一黑,爺爺就帶著一家人出了門。我們家那條巷子口早已堆放好了一個1米多高的秸稈垛,爺爺手拿一個打火機,點燃了秸稈垛,幾秒鐘后,火苗就吞噬了整個秸稈垛。沖天的火光映紅了每一個人的面頰。我仿佛回到了發(fā)明照亭的時代,這照亭,大概是古人在自我的院子里點燃的吧!這沖天的火光,可不是能把庭院照亮?這時候的大街,一團又一團火光升起,如果從高處往下看,就像是天上的星星掉到人間似的。
照老家的規(guī)矩,這人不回去,火是不能熄的。火光沖天,是象征著新的一年紅火不斷,多好的兆頭呀!
有時一不細心,火星就逃到別人家的柴火垛上去了。這可不得了,一垛著火,一街救火。人們雖然忙亂,但也算熱熱鬧鬧。
照亭熄滅,大抵一年中最松閑的時候到了,人們能夠自由自在的吃飯玩樂,照亭與人,大概是熱鬧的象征吧!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六
1月31日是漢族的春節(jié),雖然我們可是年,可是周圍的鄰居熱熱鬧鬧的過年,我們看著也挺開心!我看到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外面放著漂亮的禮花。我還注意到大伙把“福”貼反了,問那些叔叔阿姨我才明白原先倒著貼是“福到”的意思。我還看到了好多有關(guān)馬的窗花,做的可真漂亮啊!我還上網(wǎng)查了一些春節(jié)的習俗!
春節(jié),是農(nóng)歷的歲首,春節(jié)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jié)日。是中華禮貌最集中的表現(xiàn)。自西漢以來,春節(jié)的習俗一向延續(xù)到今日。春節(jié)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向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構(gòu)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顒?,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資料?;顒有问截S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jié)”民俗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七
中國這個大家庭,從古至今經(jīng)歷了不少的風風雨雨,同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不少的節(jié)日,已經(jīng)成為風俗。
春節(jié)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它也是所有節(jié)日中規(guī)模最大,禮儀最隆重的節(jié)日,過春節(jié)又叫“過年”。它代表著新一年的開始,都說新年新氣象,并且形容新年的好詞也舉不勝數(shù),它更是新目標實現(xiàn)的開始。
在過春節(jié)的時候,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人,都會盡量趕回來跟家人團聚,過一個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的歡樂年。過年時,小孩子那就更開心了,不僅僅能夠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并且還能夠拿到壓歲錢呢。記得我小時候,最愿意過年了,每到過年時,我就會想,要是天天過年該多好啊!
春節(jié)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wèi)生,把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整理得整整齊齊。
除夕晚飯,十分豐盛,一家老小圍在一齊吃團年飯,熱鬧極了!吃完年夜飯,一家人一齊放煙火,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一片歡樂祥和。
每年過春節(jié),我和爸媽都會去我大姨家一齊過,晚上全家人老老少少都圍在桌子旁包餃子,我們還會準備幾枚洗開凈的硬幣包在餃子里,誰要是吃到了,誰這一年就會有福氣,一邊包餃子一邊說著一年來發(fā)生的喜事兒,我們小孩子不會包,包幾個就跑出去玩了,我們手里拿著煙花,可是那時天有時還沒黑,我們就盼著快點黑天,天一黑,我們就能夠放煙花了!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衷心的期望中國的春節(jié)會越來越喜慶,祝愿中國繁榮富強!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八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發(fā)展構(gòu)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節(jié)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中秋也叫月夕、八月節(jié)。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所以,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jié)”。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圍繞著中秋節(jié),自古以來構(gòu)成了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活動。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jié)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征,寄托著人們的完美愿望。賞月是節(jié)日的另一個風俗,一家人圍坐在一齊,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對著月神許愿。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一樣地區(qū)的人們也都根據(jù)自我的地域傳統(tǒng),構(gòu)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一樣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qū)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很多少數(shù)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中秋節(jié)的傳說也是十分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之類的神話故事也流傳甚廣。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九
哈達祭是藏族人最普遍、最莊嚴的禮節(jié)。當好客的主人向客人提供哈達時,客人應該鞠躬并接受。吐吐吐蕃人的舌頭是一種謙卑和相互尊重的行為,而不是對他人的不尊重。雙手合十,作為對客人的祝福。
三啜一杯,是藏族人會見客人最重要的禮儀。客人用右手無名指將酒浸入空中、空中、地面三下,以表示對天、地、祖(或佛、法、法三寶)的敬意。僧)。將酒杯倒?jié)M,就這樣喝了三下,最后把酒杯里的酒喝完。
在西藏,從不吃馬肉、驢肉和狗肉。在一些地方,藏族人甚至不吃魚,因為他們認為狗和馬是人,不能吃。驢被視為非常不潔的東西,不能吃。所以,在西藏吃驢肉、狗肉千萬別提。
西藏的主要旅游景點是寺廟。西藏目前對游客開放的許多寺廟都是藏傳佛教寺廟。藏族人民的共同信仰是藏傳佛教。因此,在轉(zhuǎn)經(jīng)的時候一定要順時針走,千萬不要逆時針走。很多藏族老人在轉(zhuǎn)佛的時候,都會跟在這些披著紅綢的羊身后。這種羊被稱為“自由羊”。不要騷擾這些羊。同時,不允許大聲喧嘩,在寺廟和寺廟內(nèi)隨意觸摸佛像。未經(jīng)許可,不得在寺廟內(nèi)進行錄音或拍照。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
記得小的時候,每到端午節(jié)那一天,媽媽早早的就把我們喊起來,帶著我們上山去采艾蒿,并且說要在太陽沒有出來的時候就得把艾蒿采回來,掛在房子上,這樣能夠去載辟邪。
當艾蒿才回來時,老爸就帶著我們一根一個的把艾蒿插到房子上。老爸一邊往房檐上插艾蒿一邊給我們講,端午節(jié)房子插艾蒿的來歷。
人都有善的一面,即使一個罪大惡極的人。土匪頭子被這個婦女感動了,決定以后不再她家的東西。為了避免其他的土匪搶到她家。于是告訴她回家吧,在她家的房檐上插上艾蒿。最好是在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就上啊。婦女回去后把這個消息傳遍了一個又一個的村子,第二天,挨家挨戶的就都掛上了艾蒿。結(jié)果掛艾蒿的人家就真的再也沒有被土匪搶過。為了紀念那一天。沒到端午節(jié)的時候,每家每戶就有了掛艾蒿的習慣了。漸漸的就成了一種風俗。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一
重陽佳節(jié),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tǒng)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jù)《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后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jié),更要飲菊花酒?!肚G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BR>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其效更佳。制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
由于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yǎng)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jié)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jié)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y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jié),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nèi)逑嘌?,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yè)神的酒神節(jié)。如《山東民俗·重陽節(jié)》介紹,山東酒坊于重陽節(jié)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臺鎮(zhèn),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藥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板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在湖南寧遠,每于九月九日“競造酒,日重陽酒”。這些風俗說明,重陽與酒的關(guān)系極深。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二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jié)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jīng)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fā)大利。不過,據(jù)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fā)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xiāng)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xiāng)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三
我的家鄉(xiāng)貴州貴陽有一項風俗,每年春節(jié)初二上山去拾柴,回到家以后再吃一頓熱騰騰的酸湯火鍋。
我還記得20xx年春節(jié),我和爸爸媽媽初二一大早就去黔靈山公園拾柴,那一天天氣晴朗、陽光普照。我們到公園門口時,售票處已經(jīng)人頭攢動、車水馬龍,進到公園里面更是人山人海,湖邊、山坡、山頂?shù)教幎际侨肆?,滿山的樹叢中都看得到人的身影。公園里到處聽得見杜鵑鳥、布谷鳥、喜鵲嘰嘰喳喳的叫聲,就好像在演奏一支交響樂;看得見黃色的迎春花、粉紅的櫻花、純白的玉蘭花盡情地開放,還散發(fā)出一些沁人心脾的清香,使人恨不得湊進了狠狠地聞一兩下。人們?nèi)宄扇海谫p花、跳舞、唱歌、演奏、登山,最重要的是在山里面拾柴。因為柴火的柴跟財運的財諧音,所以人們把上山拾柴就當成是上山拾“財”,回家再拿紅布把它包起來,就寓意著來年會發(fā)財。我們隨著人流逛了大半個公園,然后也撿了幾根柴回家了。
回家以后,我們在家里吃了一頓酸湯火鍋。在鍋里燒開水后,倒入用西紅柿熬成的底料,再根據(jù)個人的口味加入配菜。酸湯顏色鮮紅,寓意著來年的生活紅紅火火、熱氣騰騰。酸湯并不辣,反而酸酸甜甜的,只要一湊近,這酸湯濃郁的香氣,就會從鍋中傾瀉而出,闖到鼻孔中,讓人沉醉在這香氣中。這酸湯里煮出來的東西,也被這酸湯的酸甜給“渲染”了,在自己的本味中摻雜著酸湯的氣味,使得整個酸湯火鍋更加開胃可口。
拾柴和酸湯帶給了人們許多的好運,所以這項風俗很受人們的歡迎,只可惜今年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人們不便出門,公園也關(guān)閉,無法上山拾柴了,我多么希望這場疫情趕快過去,人們可以繼續(xù)在陽光下的公園中享受美好生活。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四
從戰(zhàn)國始,除夕吃餃子的習俗,大約已有多年的歷史了。除夕之夜,全家人圍坐燈前,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天山地下,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共享天倫、其樂無窮之趣。
《燕京歲時記》記載過年吃餃子的情形:“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面做餃而食之,謂之‘煮餑’,全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示順利,家人吃得者,則終歲大吉?!比缃瘢藗円巡恍胚@些了。不過,還有人家在餃子里放上糖塊、花生仁等,吃到糖塊象征生活甜蜜,吃到花生仁祝愿長壽。除夕之夜這頓餃子全家都要吃,謂之曰“歲餃子”、又叫“團圓餃子”。
古時,稱餃子為“餛飩”、“水角”、“角子”、“扁食”、“煮餑”、“銀元寶”等等。
《廣雅》記載:那時的餃子叫“餛飩”,外形如餅,到了北齊,外形與以前的就不同了。顏之推談到:“今之餛鄔,形如偃月,外形與現(xiàn)時無異?!彼未显系摹稏|京夢華錄》書中,也有記述:“凡御宴至第二盞,多有下酒肉、咸豉、爆肉、雙下駝峰角子。”那時御宴上的餃子是“雙峰”的,外形與現(xiàn)時的不同,可能是宮中的特制,與民間的外形不一。經(jīng)過2000多年的變革,形成了今天這個樣兒。
據(jù)近年考古發(fā)現(xiàn),在新疆吐蕃的塔那北地區(qū)發(fā)掘出的唐代墓葬里,發(fā)現(xiàn)木碗里有餃子的遺存,其外形與現(xiàn)在的一樣,這表明,在當時人們食用的餃子已經(jīng)傳到了中國的邊疆地區(qū)。
北方人都愛吃餃子,把餃子當做佳肴,多有敬人之意,逢年過節(jié),迎賓送親,總要包餃子。春節(jié)、除夕、初一、初五、全家吃餃子,喜慶團圓。辭舊迎新,預祝新的一年幸福、快樂、平安、順利。北風東漸,上海街上開了許多餃子店,上海人對餃子也感愛好了。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五
瑤族的民族節(jié)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畬、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只名叫“盤瓠”的龍犬)節(jié)、達努節(jié)等。達努節(jié)是為紀念創(chuàng)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jié)日,日期為農(nóng)歷五月二十九日。那一天,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唱歌跳舞,共同歡度達努節(jié)。
盤王節(jié),又叫“做盤王”、“跳盤王”、“還盤王愿”、“祭盤古”等等,是瑤族人紀念祖先的盛大節(jié)日。解放前各地瑤族過盤王節(jié)的時間不同,一般多在秋后至春節(jié)前的農(nóng)閑時間舉行。現(xiàn)在則統(tǒng)一在農(nóng)歷十月十六日過節(jié)。盤王節(jié)的活動內(nèi)容以唱盤王歌和跳長鼓舞為主。屆時,由一至三對盛裝打扮的未婚青年男女,在師公或歌手指導下唱《盤王歌》,師公助手則依歌跳起長鼓舞,表演盤王創(chuàng)業(yè)故事。
“耍歌堂”節(jié),又叫“耍望”節(jié),是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瑤族自治縣瑤族人民的隆重節(jié)日“耍歌堂”是瑤語譯音,意為慶豐收。也是青年男女對歌覓友的節(jié)日。三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在金秋季節(jié),十月十六日左右。
屆時,各村寨的人們、抬著祖先的畫像,帶著新收獲的包谷、紅薯和糍粑、米酒、山果等物品;成群結(jié)隊,翻山越嶺,匯集于事先選好的耍歌堂(地勢平坦的村寨)。炮響為號,吹響牛角曲。蓄發(fā)盤髻、頭包紅布、插著美麗羽毛的英俊瑤族小伙,在鑼鼓聲中跳起剛健歡樂的長鼓舞。身著繡有絢麗花朵、紛飛彩蝶、秀麗山河、漂浮彩云的瑤族姑娘翩翩起舞,選擇意中人。情投意和者則雙雙對對離堂而去,在山坡上、樹蔭下,通過對歌互訴愛慕之情。其他人或是開懷暢飲、高談闊論,或是高唱瑤歌、極目遠眺,場面十分熱鬧。
“耍歌堂”場上,放置眾人提供的米酒,任人飲用。
每年舊歷六月六,廣西桂平縣的盤瑤要隆重地歡慶一年一度的曬衣節(jié)。節(jié)日的早上,各家各戶的老者指揮年輕人有秩序地把箱子、柜子及衣服、鞋子等搬到房外曬谷坪,攤開在竹墊上或掛在竹竿上,等候烈日曝曬,整個寨子色彩斑斕,成了衣物的“海洋”。曬到三四個小時后再把衣物等放回原處。到了傍晚,全寨人站在曬谷坪上,對著西沉的太陽頻頻招手,表示對太陽的感激和崇敬?!皶褚鹿?jié)”家家戶戶要宰雞殺鴨歡慶,別有情趣。
干巴節(jié),是云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瑤山鄉(xiāng)一帶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舉行。
屆時,上山圍獵的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槍,帶上粑粑于破曉時踏上征途。獲得野味,大家共享,若是獲不到獵物,便會被人取笑。尤其是“門胞”(小伙子)要被“門煞”(姑娘)所輕視。因此,上山的“門胞”總是千方百計滿載而歸。下河捕魚蝦的人們也照此辦理。老人、婦女則留守,忙于準備年飯,燒雞鴨,煮五顏六色糯米飯,春粑粑,各美酒。
飯后,大家聚于廣場,男的敲銅鼓,女的舞蹁躚。人們盡情享受勞動之余的歡樂,預祝豐收,歡度佳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的月半節(jié)是瑤族人民的重要節(jié)日(相當于春節(jié))。月半節(jié)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nèi)外到處是牛角聲、鑼鼓聲和歡笑聲。從初十開始,各家各戶都擺上魚、肉、酒等,歡度節(jié)日或祭祀祖宗,十五是節(jié)日的最后一天,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晚上,這個晚上,家家戶戶都做出最好、最豐盛的飯菜,主賓歡聚一堂,互祝家庭和睦,老小健康,五谷豐登。晚飯后,姑娘、小伙子身著節(jié)日盛裝,對歌跳舞,直到雞鳴晨曉,人們才進入夢鄉(xiāng)。
“祝著”節(jié)以前稱為“達努”節(jié),1986年廣西民族事務委員會根據(jù)瑤族人民意愿將此節(jié)日名稱改為“祝著”節(jié)?!白V惫?jié),亦稱祖娘節(jié)、二九節(jié)、盤古節(jié)或瑤年,是瑤族人民隆重的節(jié)日之一。以廣西都安一帶的瑤族人民最為重視。根據(jù)各地習俗及谷物成熟季節(jié),過節(jié)周期各異,兩三年一次,三五年一次不等。時間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九日。
相傳古時候,在迤儷的群山中,有兩座同樣高大的寶山,左邊的叫“布洛西”山,威武雄壯似勇士挺立;右邊的叫“密洛陀”山,像個拖著長裙的姑娘。兩座山每年都要互相靠近一些,經(jīng)過了999年終于挨到了一起。農(nóng)歷五月二十九日,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震靂,高大英俊的布洛西和亭亭玉立的密洛陀從兩山裂縫中走出來,結(jié)為夫妻。他們生有三個女兒。時間穿梭般逝去,頭發(fā)花白的密洛陽遵夫囑,讓三個女兒各自去謀生。大女地扛著犁耙,到平原耕耘,生兒育女,繁衍成漢族。二女兒挑起一擔書走了,與子孫形成壯族。三女兒拿著小米、鋤頭到山里開荒種地,安居樂業(yè),成為瑤族祖先。三女兒通過辛勤勞動,莊稼結(jié)出累累碩果。誰知天有不測風云,頃刻間籽粒飽滿的果實被鳥獸、地鼠份食殆盡。密洛陀在女兒危難時鼓勵她:“天空難免出現(xiàn)烏云,生活也會遭受挫折,狂風吹不倒勁松,困難嚇不倒勤勞的人,只要勤奮耕耘,生活是會幸福的。”并給了她一面銅鑼和一只貓。來年,莊稼長勢更加喜人,她敲響母親給的銅鼓,驚走鳥獸,放出貓吃盡了地鼠,奪得了豐收,為報祖娘養(yǎng)育之恩,姑娘帶著豐盛的禮物于五月二十九日為母親祝壽共慶豐收。從此,瑤族人民將祖娘生日作為慶豐收的節(jié)日。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六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中秋也稱仲秋,又叫作“月夕”“八月節(jié)”。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我國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古時候,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shè)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等祭品,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吃團圓月餅。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
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迎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shè)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向往。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七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發(fā)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節(jié)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中秋也叫月夕、八月節(jié)。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jié)”。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圍繞著中秋節(jié),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活動。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jié)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征,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賞月是節(jié)日的另一個風俗,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對著月神許愿。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qū)的人們也都根據(jù)自己的地域傳統(tǒng),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qū)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很多少數(shù)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中秋節(jié)的傳說也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之類的神話故事也流傳甚廣。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八
我最喜歡過的是春節(jié),今日,就讓我來告訴你一些春節(jié)習俗吧。
一進入臘月,走在各個小區(qū),我們便能夠看到很多居民家的陽臺上掛滿了臘肉和香腸,商家也掛起了燈籠、貼好了春聯(lián),到處都洋溢著過年的氣氛。
“新年到,龍燈鑼鼓敲打敲”,“新年龍燈游萬家”這是流傳在奉化的兩句俗語,新年盤龍燈,從明代至今,是奉化民間的一大傳統(tǒng)習俗。“新年見著龍,八十老翁耳不聾。年年見龍燈,九十婆婆還能穿針孔……”古老的民謠,說明在奉化舞龍不僅僅是一種民間藝術(shù),還包含著對龍的圖騰和對新年的祈福。但此刻,大街小巷上,卻很少有盤龍燈的了。
過年,從“臘八”拉開序幕,為過年做一些準備,很多人家要磨粉、做年糕,還要腌制和晾曬魚干、臘肉等傳統(tǒng)食品。奶奶也不例外,有時還拉著我?guī)退龌?。爸爸媽媽放假了,還會給我?guī)б恍澳曦洝薄0职值呐笥讯妓蛠砀鞣N海鮮,吃都吃不完,怕壞掉,只好也送出去,基本是這家送來的給那家,那家送來給這家。
從“除夕”開始,忙碌的“年事”告一段落,人們開始享受合家團聚的完美時光,我的親戚們都來我們家串門,喜悅的氛圍一向能夠延續(xù)到元宵節(jié)。
“正月初一”是春節(jié)。人們歡歡喜喜地早起,穿新衣、穿新鞋,以示“辭舊迎新”。早餐時,全家人都要吃湯團,寓意“團團圓圓”。并且客廳的桌上總是擺滿麻餅、芝麻糖、瓜子、花生、紅棗、桂圓、水果等等食品,讓我一飽口福。
“正月初二”開始,人們便走親訪友,我們都開開心心地收紅包,而爸爸媽媽卻送禮、發(fā)紅包。
大約到初七,爸爸媽媽就要上班了。而我們學生則是過完“正月十五”才報名上學,春節(jié)也就此畫上了一個句號。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一
賽龍舟是我的家鄉(xiāng)最有風俗味的節(jié)目,我們家鄉(xiāng)也有著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傳說……傳說當時屈原在泊羅江自盡后,楚國人民在泊羅江上四處尋找屈原的尸首,在江上乘著船一面劃一面敲鑼打鼓,聽說是為了不要讓魚把尸首吃掉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今日的賽龍舟。
比賽隨著槍聲而開始,1號龍舟搶在第一,試圖一舉拉開距離,4號龍舟也不甘落后,加大馬力跟在其后。比賽進入白熱化,此時太陽高高懸掛在高空中,每位選手都是汗如雨下。而2號龍舟不知為何遲遲不發(fā)力,只是不緊不慢地尾隨著4號船,而3號船則一馬當先把1號船拋在后面,穩(wěn)穩(wěn)地領(lǐng)先。
快接近終點了,1,3,4號船因為用力過度此刻像3只綿羊在爬,2號船如一匹黑馬沖出舟群,勝負已定。
這個便是我的端午家鄉(xiāng)風俗。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二
對于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我明白的不多,但有一些我是明白的,甚至是印象深刻的。比如說,藏民族的天葬風俗。是我在看電影《可可西里》的時候明白的,那是我第一次明白有這樣一個風俗。片子的開始就是一個緝私隊員的葬禮,尸體被裹上了白布,然后在一個荒涼的野外,一個人揮舞著一把大刀,一刀刀的劈下去,有很多飛來的鷹在四周盤旋,鏡頭很隱晦,只是拍攝了參加葬禮的人們的面目表情,我當時有些沒看明白,因為我不明白那個人在砍什么。在片子的結(jié)尾處,我又看到了相同的場面,那是緝私隊長日泰的葬禮,日泰的尸體經(jīng)過清洗以后,然后用一塊很大的白布裹好,所有的緝私隊員為日泰送行,那情景和開篇如出一轍。
之后我對這個儀式感到很異常,尤其是那群盤旋的鷹,我上網(wǎng)才查到了這個儀式確實有異常的說法。原先葬族人民崇尚天葬,他們認為在各種安葬的方式中,天葬是最高的禮遇。一個人死去,然后尸體經(jīng)過清洗,被送到天葬場,這個場應當是那種比較開闊,容易吸引鷹飛來的地方,然后由天葬師來解剖尸體,他會用一把大刀將人體肢解成很多小塊,甚至連骨頭渣最終都要用酥油蘸了,然后分給前來覓食的雄鷹,直到尸體的所有的碎片都被鷹分食而光,這個儀式才算結(jié)束。在藏民的眼里,如果鷹不能完全吃光遺骨,那這是一種十分不好的預兆。所以他們會想出很多吸引鷹的辦法,比如涂抹酥油的辦法。鷹吃完了遺骸,然后展翅高飛,這個藏民的靈魂也就溶化在了蔚藍的天空里。
一開始我覺得這個風俗很令人難以理解,甚至是難以忍受,但藏民們世世代代都采用這種安葬的方式來慰籍亡靈。之所以這么做是與他們的信仰密切相關(guān)的,他們渴望靈魂的飛升,而不是肉體的保全。如果你也能跟隨他們的信仰去思考問題,就不難理解這個風俗的合理性。也就不會感到少見多怪了。我們應當尊重他們的信仰和風俗。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三
“百里不一樣風,千里不一樣俗?!苯袢帐?月9日,大家都明白今日是什么日子。今日就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是辭舊迎新的日子,到處洋溢著熱鬧的氣氛。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噼里啪啦?!?BR> 早上被一陣響亮的鞭炮聲吵醒。我這才明白今日是大年三十。我十分的興奮。家人們都在包餃子,我做什么呢?想著想著變不自覺的走到窗邊。望到了小區(qū)中心廣場上有幾只舞獅,還有兩個穿的“很紅”的支持人。熱熱鬧鬧,快歡樂樂。喜慶的氣氛布滿與中心廣場上。
中午。大家都開始吃午飯。我匆匆地吃完了飯,期盼著夜晚的到來。
夜幕降臨了,月亮冉冉升起,漆黑的天空上那調(diào)皮的小星星,正一閃一閃地眨著眼睛,偷窺著人們合家團圓地完美景象。在今日完美的日子里,即將過去,新年的腳步已經(jīng)悄悄來到,今日就十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都張燈結(jié)彩,燈火輝煌。在大街小巷中,爆竹聲聲。好一派繁華的景象?。∽罱K到了晚上,我迫不及待的與家人出去看煙火。只見天空五彩繽紛,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火花撒滿天空,時而如天女散花,時而如信號飛射,忽明忽暗,把夜幕點綴成鮮花的世界。之后,我看了許多煙花,有孔雀開屏,有海底珊瑚……個個都絢麗多彩,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回眸向廣場望去,轉(zhuǎn)盤才叫美中美呢!轉(zhuǎn)盤中間有一個異常異常大的燈籠,高足有五、六米。寬足有七、八米。
燈籠中間是空的,里面有燈,外面也有燈。此刻正值除夕之夜,所有的燈都亮了。放出耀眼的光芒,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異常是外面那一道道彩燈就像爬山虎的葉子,一順朝下,鋪得那么均勻,構(gòu)成了一塊巨大的燈肩,批扶于街中心。燈肩外面掛者無數(shù)的小燈籠。最外面掛者古代各式各樣的銅錢兒。轉(zhuǎn)盤的周圍也是美麗多資的。左邊是用黃色的燈一上一下扎成的金字塔,塔前還掛著一些紅燈籠。右邊是用各種顏色的燈和帶子扎成的金孔雀??兹赣鹈系牟薀艉雒骱霭担股型鹑缫话盐宀蕿⒔鸬拇笊茸釉诙秳?,真是美不勝收。前、后兩面都是用“喜”字串聯(lián)成的弧線形的垂幕。幕前掛著一長串紅燈籠,仿佛一條從天而降的神龍,十分威武。
快要到“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時間了,我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家??雌鹆恕按汗?jié)聯(lián)歡晚會”……。
這就是我們家的大年三十,這一天讓我至今難忘。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四
我的家鄉(xiāng)貴州貴陽有一項風俗,每年春節(jié)初二上山去拾柴,回到家以后再吃一頓熱騰騰的酸湯火鍋。
我還記得春節(jié),我和爸爸媽媽初二一大早就去黔靈山公園拾柴,那一天天氣晴朗、陽光普照。我們到公園門口時,售票處已經(jīng)人頭攢動、車水馬龍,進到公園里面更是人山人海,湖邊、山坡、山頂?shù)教幎际侨肆?,滿山的樹叢中都看得到人的身影。公園里到處聽得見杜鵑鳥、布谷鳥、喜鵲嘰嘰喳喳的叫聲,就好像在演奏一支交響樂;看得見黃色的迎春花、粉紅的櫻花、純白的玉蘭花盡情地開放,還散發(fā)出一些沁人心脾的清香,使人恨不得湊進了狠狠地聞一兩下。人們?nèi)宄扇?,在賞花、跳舞、唱歌、演奏、登山,最重要的是在山里面拾柴。因為柴火的柴跟財運的財諧音,所以人們把上山拾柴就當成是上山拾“財”,回家再拿紅布把它包起來,就寓意著來年會發(fā)財。我們隨著人流逛了大半個公園,然后也撿了幾根柴回家了。
回家以后,我們在家里吃了一頓酸湯火鍋。在鍋里燒開水后,倒入用西紅柿熬成的底料,再根據(jù)個人的口味加入配菜。酸湯顏色鮮紅,寓意著來年的生活紅紅火火、熱氣騰騰。酸湯并不辣,反而酸酸甜甜的,只要一湊近,這酸湯濃郁的香氣,就會從鍋中傾瀉而出,闖到鼻孔中,讓人沉醉在這香氣中。這酸湯里煮出來的東西,也被這酸湯的酸甜給“渲染”了,在自己的本味中摻雜著酸湯的氣味,使得整個酸湯火鍋更加開胃可口。
拾柴和酸湯帶給了人們許多的好運,所以這項風俗很受人們的.歡迎,只可惜今年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人們不便出門,公園也關(guān)閉,無法上山拾柴了,我多么希望這場疫情趕快過去,人們可以繼續(xù)在陽光下的公園中享受美好生活。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五
在我的老家,每年除夕,家家戶戶都要燃放“照亭”。過去我僅是聽說過它的大名,并沒有親眼見過。今年跟著爸爸一齊回家過年,這才見到了它的摸樣。
在過年的前幾天,奶奶就在房后的打谷場上堆起了一座小山似的秸稈堆,這些都是掰完玉米后剩下的稈。這是為了點照亭而準備的。我的好奇心更強了:那么多秸稈,是多大的一個照亭啊!
除夕那天晚上天一黑,爺爺就帶著一家人出了門。我們家那條巷子口早已堆放好了一個1米多高的秸稈垛,爺爺手拿一個打火機,點燃了秸稈垛,幾秒鐘后,火苗就吞噬了整個秸稈垛。沖天的火光映紅了每一個人的面頰。我仿佛回到了發(fā)明照亭的時代,這照亭,大概是古人在自我的院子里點燃的吧!這沖天的火光,可不是能把庭院照亮?這時候的大街,一團又一團火光升起,如果從高處往下看,就像是天上的星星掉到人間似的。
照老家的規(guī)矩,這人不回去,火是不能熄的。火光沖天,是象征著新的一年紅火不斷,多好的兆頭呀!
有時一不細心,火星就逃到別人家的柴火垛上去了。這可不得了,一垛著火,一街救火。人們雖然忙亂,但也算熱熱鬧鬧。
照亭熄滅,大抵一年中最松閑的時候到了,人們能夠自由自在的吃飯玩樂,照亭與人,大概是熱鬧的象征吧!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六
1月31日是漢族的春節(jié),雖然我們可是年,可是周圍的鄰居熱熱鬧鬧的過年,我們看著也挺開心!我看到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外面放著漂亮的禮花。我還注意到大伙把“福”貼反了,問那些叔叔阿姨我才明白原先倒著貼是“福到”的意思。我還看到了好多有關(guān)馬的窗花,做的可真漂亮啊!我還上網(wǎng)查了一些春節(jié)的習俗!
春節(jié),是農(nóng)歷的歲首,春節(jié)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jié)日。是中華禮貌最集中的表現(xiàn)。自西漢以來,春節(jié)的習俗一向延續(xù)到今日。春節(jié)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向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構(gòu)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顒?,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資料?;顒有问截S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jié)”民俗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七
中國這個大家庭,從古至今經(jīng)歷了不少的風風雨雨,同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不少的節(jié)日,已經(jīng)成為風俗。
春節(jié)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它也是所有節(jié)日中規(guī)模最大,禮儀最隆重的節(jié)日,過春節(jié)又叫“過年”。它代表著新一年的開始,都說新年新氣象,并且形容新年的好詞也舉不勝數(shù),它更是新目標實現(xiàn)的開始。
在過春節(jié)的時候,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人,都會盡量趕回來跟家人團聚,過一個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的歡樂年。過年時,小孩子那就更開心了,不僅僅能夠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并且還能夠拿到壓歲錢呢。記得我小時候,最愿意過年了,每到過年時,我就會想,要是天天過年該多好啊!
春節(jié)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wèi)生,把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整理得整整齊齊。
除夕晚飯,十分豐盛,一家老小圍在一齊吃團年飯,熱鬧極了!吃完年夜飯,一家人一齊放煙火,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一片歡樂祥和。
每年過春節(jié),我和爸媽都會去我大姨家一齊過,晚上全家人老老少少都圍在桌子旁包餃子,我們還會準備幾枚洗開凈的硬幣包在餃子里,誰要是吃到了,誰這一年就會有福氣,一邊包餃子一邊說著一年來發(fā)生的喜事兒,我們小孩子不會包,包幾個就跑出去玩了,我們手里拿著煙花,可是那時天有時還沒黑,我們就盼著快點黑天,天一黑,我們就能夠放煙花了!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衷心的期望中國的春節(jié)會越來越喜慶,祝愿中國繁榮富強!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八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發(fā)展構(gòu)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節(jié)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中秋也叫月夕、八月節(jié)。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所以,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jié)”。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圍繞著中秋節(jié),自古以來構(gòu)成了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活動。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jié)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征,寄托著人們的完美愿望。賞月是節(jié)日的另一個風俗,一家人圍坐在一齊,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對著月神許愿。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一樣地區(qū)的人們也都根據(jù)自我的地域傳統(tǒng),構(gòu)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一樣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qū)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很多少數(shù)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中秋節(jié)的傳說也是十分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之類的神話故事也流傳甚廣。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九
哈達祭是藏族人最普遍、最莊嚴的禮節(jié)。當好客的主人向客人提供哈達時,客人應該鞠躬并接受。吐吐吐蕃人的舌頭是一種謙卑和相互尊重的行為,而不是對他人的不尊重。雙手合十,作為對客人的祝福。
三啜一杯,是藏族人會見客人最重要的禮儀。客人用右手無名指將酒浸入空中、空中、地面三下,以表示對天、地、祖(或佛、法、法三寶)的敬意。僧)。將酒杯倒?jié)M,就這樣喝了三下,最后把酒杯里的酒喝完。
在西藏,從不吃馬肉、驢肉和狗肉。在一些地方,藏族人甚至不吃魚,因為他們認為狗和馬是人,不能吃。驢被視為非常不潔的東西,不能吃。所以,在西藏吃驢肉、狗肉千萬別提。
西藏的主要旅游景點是寺廟。西藏目前對游客開放的許多寺廟都是藏傳佛教寺廟。藏族人民的共同信仰是藏傳佛教。因此,在轉(zhuǎn)經(jīng)的時候一定要順時針走,千萬不要逆時針走。很多藏族老人在轉(zhuǎn)佛的時候,都會跟在這些披著紅綢的羊身后。這種羊被稱為“自由羊”。不要騷擾這些羊。同時,不允許大聲喧嘩,在寺廟和寺廟內(nèi)隨意觸摸佛像。未經(jīng)許可,不得在寺廟內(nèi)進行錄音或拍照。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
記得小的時候,每到端午節(jié)那一天,媽媽早早的就把我們喊起來,帶著我們上山去采艾蒿,并且說要在太陽沒有出來的時候就得把艾蒿采回來,掛在房子上,這樣能夠去載辟邪。
當艾蒿才回來時,老爸就帶著我們一根一個的把艾蒿插到房子上。老爸一邊往房檐上插艾蒿一邊給我們講,端午節(jié)房子插艾蒿的來歷。
人都有善的一面,即使一個罪大惡極的人。土匪頭子被這個婦女感動了,決定以后不再她家的東西。為了避免其他的土匪搶到她家。于是告訴她回家吧,在她家的房檐上插上艾蒿。最好是在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就上啊。婦女回去后把這個消息傳遍了一個又一個的村子,第二天,挨家挨戶的就都掛上了艾蒿。結(jié)果掛艾蒿的人家就真的再也沒有被土匪搶過。為了紀念那一天。沒到端午節(jié)的時候,每家每戶就有了掛艾蒿的習慣了。漸漸的就成了一種風俗。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一
重陽佳節(jié),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tǒng)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jù)《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后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jié),更要飲菊花酒?!肚G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BR>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其效更佳。制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
由于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yǎng)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jié)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jié)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y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jié),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nèi)逑嘌?,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yè)神的酒神節(jié)。如《山東民俗·重陽節(jié)》介紹,山東酒坊于重陽節(jié)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臺鎮(zhèn),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藥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板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在湖南寧遠,每于九月九日“競造酒,日重陽酒”。這些風俗說明,重陽與酒的關(guān)系極深。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二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jié)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jīng)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fā)大利。不過,據(jù)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fā)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xiāng)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xiāng)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三
我的家鄉(xiāng)貴州貴陽有一項風俗,每年春節(jié)初二上山去拾柴,回到家以后再吃一頓熱騰騰的酸湯火鍋。
我還記得20xx年春節(jié),我和爸爸媽媽初二一大早就去黔靈山公園拾柴,那一天天氣晴朗、陽光普照。我們到公園門口時,售票處已經(jīng)人頭攢動、車水馬龍,進到公園里面更是人山人海,湖邊、山坡、山頂?shù)教幎际侨肆?,滿山的樹叢中都看得到人的身影。公園里到處聽得見杜鵑鳥、布谷鳥、喜鵲嘰嘰喳喳的叫聲,就好像在演奏一支交響樂;看得見黃色的迎春花、粉紅的櫻花、純白的玉蘭花盡情地開放,還散發(fā)出一些沁人心脾的清香,使人恨不得湊進了狠狠地聞一兩下。人們?nèi)宄扇海谫p花、跳舞、唱歌、演奏、登山,最重要的是在山里面拾柴。因為柴火的柴跟財運的財諧音,所以人們把上山拾柴就當成是上山拾“財”,回家再拿紅布把它包起來,就寓意著來年會發(fā)財。我們隨著人流逛了大半個公園,然后也撿了幾根柴回家了。
回家以后,我們在家里吃了一頓酸湯火鍋。在鍋里燒開水后,倒入用西紅柿熬成的底料,再根據(jù)個人的口味加入配菜。酸湯顏色鮮紅,寓意著來年的生活紅紅火火、熱氣騰騰。酸湯并不辣,反而酸酸甜甜的,只要一湊近,這酸湯濃郁的香氣,就會從鍋中傾瀉而出,闖到鼻孔中,讓人沉醉在這香氣中。這酸湯里煮出來的東西,也被這酸湯的酸甜給“渲染”了,在自己的本味中摻雜著酸湯的氣味,使得整個酸湯火鍋更加開胃可口。
拾柴和酸湯帶給了人們許多的好運,所以這項風俗很受人們的歡迎,只可惜今年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人們不便出門,公園也關(guān)閉,無法上山拾柴了,我多么希望這場疫情趕快過去,人們可以繼續(xù)在陽光下的公園中享受美好生活。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四
從戰(zhàn)國始,除夕吃餃子的習俗,大約已有多年的歷史了。除夕之夜,全家人圍坐燈前,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天山地下,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共享天倫、其樂無窮之趣。
《燕京歲時記》記載過年吃餃子的情形:“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面做餃而食之,謂之‘煮餑’,全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示順利,家人吃得者,則終歲大吉?!比缃瘢藗円巡恍胚@些了。不過,還有人家在餃子里放上糖塊、花生仁等,吃到糖塊象征生活甜蜜,吃到花生仁祝愿長壽。除夕之夜這頓餃子全家都要吃,謂之曰“歲餃子”、又叫“團圓餃子”。
古時,稱餃子為“餛飩”、“水角”、“角子”、“扁食”、“煮餑”、“銀元寶”等等。
《廣雅》記載:那時的餃子叫“餛飩”,外形如餅,到了北齊,外形與以前的就不同了。顏之推談到:“今之餛鄔,形如偃月,外形與現(xiàn)時無異?!彼未显系摹稏|京夢華錄》書中,也有記述:“凡御宴至第二盞,多有下酒肉、咸豉、爆肉、雙下駝峰角子。”那時御宴上的餃子是“雙峰”的,外形與現(xiàn)時的不同,可能是宮中的特制,與民間的外形不一。經(jīng)過2000多年的變革,形成了今天這個樣兒。
據(jù)近年考古發(fā)現(xiàn),在新疆吐蕃的塔那北地區(qū)發(fā)掘出的唐代墓葬里,發(fā)現(xiàn)木碗里有餃子的遺存,其外形與現(xiàn)在的一樣,這表明,在當時人們食用的餃子已經(jīng)傳到了中國的邊疆地區(qū)。
北方人都愛吃餃子,把餃子當做佳肴,多有敬人之意,逢年過節(jié),迎賓送親,總要包餃子。春節(jié)、除夕、初一、初五、全家吃餃子,喜慶團圓。辭舊迎新,預祝新的一年幸福、快樂、平安、順利。北風東漸,上海街上開了許多餃子店,上海人對餃子也感愛好了。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五
瑤族的民族節(jié)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畬、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只名叫“盤瓠”的龍犬)節(jié)、達努節(jié)等。達努節(jié)是為紀念創(chuàng)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jié)日,日期為農(nóng)歷五月二十九日。那一天,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唱歌跳舞,共同歡度達努節(jié)。
盤王節(jié),又叫“做盤王”、“跳盤王”、“還盤王愿”、“祭盤古”等等,是瑤族人紀念祖先的盛大節(jié)日。解放前各地瑤族過盤王節(jié)的時間不同,一般多在秋后至春節(jié)前的農(nóng)閑時間舉行。現(xiàn)在則統(tǒng)一在農(nóng)歷十月十六日過節(jié)。盤王節(jié)的活動內(nèi)容以唱盤王歌和跳長鼓舞為主。屆時,由一至三對盛裝打扮的未婚青年男女,在師公或歌手指導下唱《盤王歌》,師公助手則依歌跳起長鼓舞,表演盤王創(chuàng)業(yè)故事。
“耍歌堂”節(jié),又叫“耍望”節(jié),是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瑤族自治縣瑤族人民的隆重節(jié)日“耍歌堂”是瑤語譯音,意為慶豐收。也是青年男女對歌覓友的節(jié)日。三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在金秋季節(jié),十月十六日左右。
屆時,各村寨的人們、抬著祖先的畫像,帶著新收獲的包谷、紅薯和糍粑、米酒、山果等物品;成群結(jié)隊,翻山越嶺,匯集于事先選好的耍歌堂(地勢平坦的村寨)。炮響為號,吹響牛角曲。蓄發(fā)盤髻、頭包紅布、插著美麗羽毛的英俊瑤族小伙,在鑼鼓聲中跳起剛健歡樂的長鼓舞。身著繡有絢麗花朵、紛飛彩蝶、秀麗山河、漂浮彩云的瑤族姑娘翩翩起舞,選擇意中人。情投意和者則雙雙對對離堂而去,在山坡上、樹蔭下,通過對歌互訴愛慕之情。其他人或是開懷暢飲、高談闊論,或是高唱瑤歌、極目遠眺,場面十分熱鬧。
“耍歌堂”場上,放置眾人提供的米酒,任人飲用。
每年舊歷六月六,廣西桂平縣的盤瑤要隆重地歡慶一年一度的曬衣節(jié)。節(jié)日的早上,各家各戶的老者指揮年輕人有秩序地把箱子、柜子及衣服、鞋子等搬到房外曬谷坪,攤開在竹墊上或掛在竹竿上,等候烈日曝曬,整個寨子色彩斑斕,成了衣物的“海洋”。曬到三四個小時后再把衣物等放回原處。到了傍晚,全寨人站在曬谷坪上,對著西沉的太陽頻頻招手,表示對太陽的感激和崇敬?!皶褚鹿?jié)”家家戶戶要宰雞殺鴨歡慶,別有情趣。
干巴節(jié),是云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瑤山鄉(xiāng)一帶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舉行。
屆時,上山圍獵的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槍,帶上粑粑于破曉時踏上征途。獲得野味,大家共享,若是獲不到獵物,便會被人取笑。尤其是“門胞”(小伙子)要被“門煞”(姑娘)所輕視。因此,上山的“門胞”總是千方百計滿載而歸。下河捕魚蝦的人們也照此辦理。老人、婦女則留守,忙于準備年飯,燒雞鴨,煮五顏六色糯米飯,春粑粑,各美酒。
飯后,大家聚于廣場,男的敲銅鼓,女的舞蹁躚。人們盡情享受勞動之余的歡樂,預祝豐收,歡度佳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的月半節(jié)是瑤族人民的重要節(jié)日(相當于春節(jié))。月半節(jié)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nèi)外到處是牛角聲、鑼鼓聲和歡笑聲。從初十開始,各家各戶都擺上魚、肉、酒等,歡度節(jié)日或祭祀祖宗,十五是節(jié)日的最后一天,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晚上,這個晚上,家家戶戶都做出最好、最豐盛的飯菜,主賓歡聚一堂,互祝家庭和睦,老小健康,五谷豐登。晚飯后,姑娘、小伙子身著節(jié)日盛裝,對歌跳舞,直到雞鳴晨曉,人們才進入夢鄉(xiāng)。
“祝著”節(jié)以前稱為“達努”節(jié),1986年廣西民族事務委員會根據(jù)瑤族人民意愿將此節(jié)日名稱改為“祝著”節(jié)?!白V惫?jié),亦稱祖娘節(jié)、二九節(jié)、盤古節(jié)或瑤年,是瑤族人民隆重的節(jié)日之一。以廣西都安一帶的瑤族人民最為重視。根據(jù)各地習俗及谷物成熟季節(jié),過節(jié)周期各異,兩三年一次,三五年一次不等。時間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九日。
相傳古時候,在迤儷的群山中,有兩座同樣高大的寶山,左邊的叫“布洛西”山,威武雄壯似勇士挺立;右邊的叫“密洛陀”山,像個拖著長裙的姑娘。兩座山每年都要互相靠近一些,經(jīng)過了999年終于挨到了一起。農(nóng)歷五月二十九日,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震靂,高大英俊的布洛西和亭亭玉立的密洛陀從兩山裂縫中走出來,結(jié)為夫妻。他們生有三個女兒。時間穿梭般逝去,頭發(fā)花白的密洛陽遵夫囑,讓三個女兒各自去謀生。大女地扛著犁耙,到平原耕耘,生兒育女,繁衍成漢族。二女兒挑起一擔書走了,與子孫形成壯族。三女兒拿著小米、鋤頭到山里開荒種地,安居樂業(yè),成為瑤族祖先。三女兒通過辛勤勞動,莊稼結(jié)出累累碩果。誰知天有不測風云,頃刻間籽粒飽滿的果實被鳥獸、地鼠份食殆盡。密洛陀在女兒危難時鼓勵她:“天空難免出現(xiàn)烏云,生活也會遭受挫折,狂風吹不倒勁松,困難嚇不倒勤勞的人,只要勤奮耕耘,生活是會幸福的。”并給了她一面銅鑼和一只貓。來年,莊稼長勢更加喜人,她敲響母親給的銅鼓,驚走鳥獸,放出貓吃盡了地鼠,奪得了豐收,為報祖娘養(yǎng)育之恩,姑娘帶著豐盛的禮物于五月二十九日為母親祝壽共慶豐收。從此,瑤族人民將祖娘生日作為慶豐收的節(jié)日。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六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中秋也稱仲秋,又叫作“月夕”“八月節(jié)”。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我國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古時候,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shè)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等祭品,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吃團圓月餅。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
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迎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shè)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向往。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七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發(fā)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節(jié)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中秋也叫月夕、八月節(jié)。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jié)”。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圍繞著中秋節(jié),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活動。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jié)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征,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賞月是節(jié)日的另一個風俗,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對著月神許愿。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qū)的人們也都根據(jù)自己的地域傳統(tǒng),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qū)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很多少數(shù)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中秋節(jié)的傳說也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之類的神話故事也流傳甚廣。
我知道的風俗初二篇十八
我最喜歡過的是春節(jié),今日,就讓我來告訴你一些春節(jié)習俗吧。
一進入臘月,走在各個小區(qū),我們便能夠看到很多居民家的陽臺上掛滿了臘肉和香腸,商家也掛起了燈籠、貼好了春聯(lián),到處都洋溢著過年的氣氛。
“新年到,龍燈鑼鼓敲打敲”,“新年龍燈游萬家”這是流傳在奉化的兩句俗語,新年盤龍燈,從明代至今,是奉化民間的一大傳統(tǒng)習俗。“新年見著龍,八十老翁耳不聾。年年見龍燈,九十婆婆還能穿針孔……”古老的民謠,說明在奉化舞龍不僅僅是一種民間藝術(shù),還包含著對龍的圖騰和對新年的祈福。但此刻,大街小巷上,卻很少有盤龍燈的了。
過年,從“臘八”拉開序幕,為過年做一些準備,很多人家要磨粉、做年糕,還要腌制和晾曬魚干、臘肉等傳統(tǒng)食品。奶奶也不例外,有時還拉著我?guī)退龌?。爸爸媽媽放假了,還會給我?guī)б恍澳曦洝薄0职值呐笥讯妓蛠砀鞣N海鮮,吃都吃不完,怕壞掉,只好也送出去,基本是這家送來的給那家,那家送來給這家。
從“除夕”開始,忙碌的“年事”告一段落,人們開始享受合家團聚的完美時光,我的親戚們都來我們家串門,喜悅的氛圍一向能夠延續(xù)到元宵節(jié)。
“正月初一”是春節(jié)。人們歡歡喜喜地早起,穿新衣、穿新鞋,以示“辭舊迎新”。早餐時,全家人都要吃湯團,寓意“團團圓圓”。并且客廳的桌上總是擺滿麻餅、芝麻糖、瓜子、花生、紅棗、桂圓、水果等等食品,讓我一飽口福。
“正月初二”開始,人們便走親訪友,我們都開開心心地收紅包,而爸爸媽媽卻送禮、發(fā)紅包。
大約到初七,爸爸媽媽就要上班了。而我們學生則是過完“正月十五”才報名上學,春節(jié)也就此畫上了一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