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楚辭講座讀后感(模板19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于我們讀過的書籍進(jìn)行回顧和總結(jié)的一種文學(xué)形式。讀后感需要具備客觀性和客觀性的平衡,既要保持個人的情感和觀點,又要尊重書中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意圖。在這些讀后感中,有些觀點或許會引起我們的共鳴,有些會讓我們對作品產(chǎn)生新的思考。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一
    《十三邀》有一期羅振宇訪談,羅胖在節(jié)目里談到“知識的趣味性”時學(xué)自己的大學(xué)里的湖北老師鄭在瀛的荊楚口音,說,《離騷》啊,好啊,寫得真是好啊。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得謂真名士。
    他說,其實這老師講的課他也聽不太懂,《離騷》他翻開了很多遍都也沒讀下去,結(jié)果老頭來了這么介紹一回,他回去就把《離騷》讀完了。
    這大概就是傳說中帶貨的魔力吧。
    本書作者湯炳正先生是“楚辭學(xué)”大家,“楚辭學(xué)”,這的確是要研究一輩子的學(xué)問啊,我們門外的讀者,也許要的,只是一次愉快的閱讀體驗,只是能在偉大的文學(xué)作品外瞻仰其風(fēng)姿,只是對《楚辭》略懂皮毛而已,但是即便如此,依舊需要專業(yè)的人帶路,湯先生這本書,對我這個除了上學(xué)時候背過《九歌》《離騷》片段,知道《楚辭》歷史地位的讀者來說,是一本很好的導(dǎo)讀。
    我們應(yīng)該都有這樣的認(rèn)知,《楚辭》是復(fù)雜的,是多變的,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所以,說到這本《楚辭講座》,我們不能期待像“羅輯思維”那樣傳播“二手知識”的趣味性,嚴(yán)肅地講,《楚辭》沒什么趣味性,如果我們讀得進(jìn)去原著,怕也是被悲愴的興許所包圍?!冻o講座》只是把需要閱讀《楚辭》的系統(tǒng)知識白話輸出,讓我們更容易閱讀和接受。在這本薄薄的小冊子里,字里行間都大有乾坤。它介紹了作者屈原以及屈原的那個時代,也系統(tǒng)性地將所有《楚辭》研究的經(jīng)典都列出來供讀者參考和取用,介紹了《楚辭》思想流派也對語音語義有一個概括性的知識普及。
    湯先生不愧為治學(xué)大家,最起始一篇《開場白》談《治學(xué)與學(xué)風(fēng)》,這篇文章是我在跳脫《楚辭》這個課題之外最有感觸的,當(dāng)然先生還是講《楚辭》研究,但是我卻想到,為人做事不外如此,一生只做一件事,而讀書做學(xué)問沒有任何捷徑可走。老先生的確具有工匠精神,他還曾說,“當(dāng)以情之所鐘,性之所近,人類之所需為準(zhǔn)”來做“自我設(shè)計”,在讀書治學(xué)過程中個,要獨具慧眼,要思考問題,要發(fā)現(xiàn)問題,要發(fā)揮巨大的思考力,“學(xué)思并重,以學(xué)為本”,在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要專攻方向,也要不斷擴(kuò)大博覽范圍,“博而不雜,約而不漏”,在不斷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也要有所取舍。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更要不斷創(chuàng)新。老先生講,學(xué)術(shù)是沒有盡頭的,研究總有新的東西出來,就看你怎么設(shè)計怎么努力了。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二
    曾讀過很多古典名著,從《唐詩三百首》到《三國演義》,從《孫子兵法》到《韓非子》,從《世說新語》到《隋唐演義》,從《論語》到《四書五經(jīng)》……然而,我最愛的,還是那本《楚辭》。
    讀楚辭,猶難忘離騷。無數(shù)次翻看,指尖輕觸在沒有溫度的紙張上,泛起一片沁涼和辛酸?!昂霰甲咭韵群筚?,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及信饞而齋怒!”,帝王昏聵多變、善惡不分、忠奸不辨;“為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迸f貴族嫉賢妒能、結(jié)黨營私、讒佞貪婪,朝堂之上竟沒有屈原的立足之地,因為那樣腐敗的政治容不下一點干凈!很難想象,在那樣的境遇下,屈原是懷著怎樣的委屈與堅貞寫下千古絕句。他的失望,他的憤慨,他的隱忍,他的彷徨,他的忠誠,他的執(zhí)著,在詩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絕境中,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江山社稷,是蕓蕓眾生。君王的疏遠(yuǎn),貴族的抨擊,即使這些讓他的理想破滅,然而他還是不肯放棄,抱守著一次又一次的絕望等候著光明,期盼著希望。他崇高的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概,值得我們追隨下去,學(xué)習(xí)一世。
    在詩中,我仿佛能看到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搖擺跳躍明滅不定的燭火下,屈原怔怔地凝望著王宮出神,輾轉(zhuǎn)難眠,哀傷嘆惋。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離騷者,猶離憂也?!鼻褪沁@樣懷著報國之心,度過了半生哀愁。他在不斷追求畢生的信念,命運一次次拋棄了他,但他從沒有放棄,為國,為民,也為了自己的責(zé)任。
    也許,在逝去的那一刻,他不解,他絕望,他哀痛,他心憂天下……但他沒有退路,也不想有退路,他出淤泥而不染,他從未向腐朽低頭,他用錚錚傲骨敲響了千秋絕唱,他的精神將永遠(yuǎn)屹立在我們心中!
    離,別也;騷,愁也。
    ……。
    楚辭,絢麗多姿,波瀾起伏,想象瑰奇,氣魄宏偉,情意真摯,大氣磅礴。即使荊棘滿地,即使挫折橫生,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無法追隨自己的信念,然而,穿過千年,我依然能感覺到詩人博大的胸懷,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修明法度舉賢授能的美好政治理想,在那片黑暗、腐敗、不公平的時代放射出希望的光芒。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三
    五月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會屬于一個人——屈原。讀著《楚辭》,五月的種子在心中慢慢發(fā)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詩人目視著滔滔江水,感嘆著人生的無常。
    也許,對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無根無蒂,陌如塵上。江南塞北的春光,海角天涯的風(fēng)塵,白雪紅梅的清韻,湖綠江南的水波,在作者筆下仿佛都代做了富于情感的形象,體味著作者的悲傷,撫慰著枯槁的身軀。
    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該選擇哪一個?!
    江畔的詩人叩問蒼天,蒼天無語;凝視大地,大地?zé)o聲!過盡千帆驚回首,報國無門的詩人只剩下腳邊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
    地老天荒,卻等不來一個王。
    屈原的生命,該是一個瑧子永恒的過程,因為他在那些落英繽紛的年華里,培育出了千古不滅的故事。
    濤濤汨羅澄白如練,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都等待著被江水被時間洗滌,歷史的長河,波濤滾滾洶涌澎湃,但它淘不盡,淘不盡高尚的靈魂。
    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氣質(zhì),如此的靈魂,剛勁堅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間,留給后世的人們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四
    我第一次讀《離騷》的時??還是在升入四年級之前的暑假,那箇時侯絲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釋意,一點一點的閱讀、背誦。在我對楚辭沒有瞭解的情況下,凴藉著一種感覺,我愛上了楚辭。
    直到現(xiàn)在我纔明白,那種感覺就是對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無可否認(rèn)的天才詩人,佢的人生充滿了浪漫。在佢的詩中,有高冠長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飛馳云端的遠(yuǎn)游,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詩永遠(yuǎn)是夢與眞的結(jié)合,分不淸哪些是實,哪些是虛,與莊周夢蝶頗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莊子是飄逸的,而對于屈原來說,佢的責(zé)任感成了桎梏,牽絆住了佢的手腳,使佢的命運和楚國的命運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辭》是以屈原的畢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詩都浸透著詩人的血淚。直到今天,透過凄美憂傷的詩句,還能體會到屈原的執(zhí)著、痛苦、憤怒和思念。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只有一箇顏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風(fēng)雨中默默的堅守著自個的理想,用枯槁的軀體緊緊抱住祖國的土地,諦聽著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呼喚。
    我曾在許多箇無人的靜夜裏背誦楚辭,那種凄冷的美感,使夜閑的月光更加皎潔冷淸,奇寒徹骨。從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樣冷,那樣靜。對我來說,楚辭的艱深晦澀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徑上幽靜美麗的風(fēng)光,徹底折服了我,把我?guī)нM(jìn)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飛機(jī)上,我都會溫習(xí)楚辭。優(yōu)美的詩句,使旅途不再艱苦漫長。我從心底裏熱愛那些詩句,每時每刻都不曾忘記。在我困惑迷茫的時??楚辭中的詞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靈,給了我勇氣和信心。
    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凄美的風(fēng)格,而且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自從第一次翻開那本書開始,我就和美麗的楚辭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直到現(xiàn)在,對楚辭的熱愛依然不變。睎望每一天,我都能擁抱那些可愛的詩句,在陽光中品味楚辭中語言的魅力。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五
    讀楚辭,第一篇是《離騷》,震撼;第二篇是《九歌》,驚艷;第三篇是《天問》,迷茫;第四篇是《九章》,沉痛。
    其實最想說的,是《九章》。其中有一篇《惜往日》據(jù)說是公認(rèn)的“偽作”,《橘頌》是其中很特殊的一篇(看過的就知道了)。剔掉這兩篇,剩下七篇,讀下來才發(fā)現(xiàn),其實是屈原從生到死的心路歷程。
    《九章》實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回風(fēng)》,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東西。
    以前看過一個笑話,說大學(xué)的生活如果用魯迅先生的作品來表達(dá),那么“大一是吶喊,大二是彷徨,大三是傷逝,大四朝花夕拾”,其實我覺得《九章》大概也可以這么概括一下,《涉江》是吶喊、《抽思》是彷徨、《哀郢》是傷逝、《懷沙》是朝花夕拾。
    《涉江》里的屈原已經(jīng)被放逐,沒有了另外兩篇《惜誦》、《思美人》然對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經(jīng)明白自己和郢都黨人是不可能和平共處的,他很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潔,一面痛罵那些小人多么骯臟丑惡。
    這篇其實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歡的一篇,它的調(diào)子很高,看著很過癮,很解氣,很“憤青”,也沒有接下去幾篇那種幾乎可以讓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個時候的屈原大概還年輕,還有朝氣,還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謂吶喊,也不過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這時,屈原被放逐得更遠(yuǎn)了,他還在念著楚國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卻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顧茫茫,沒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著靈魂能夠飛回到故鄉(xiāng)去。教科書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剛直的高士,可是從《九章》里看去,不論哪一篇,我都只能讀出屈原的孤獨,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獨。
    《哀郢》是傷逝。楚國的都城郢都已經(jīng)被攻陷了,我的戰(zhàn)國史不太好,只是記得楚國并沒有就此亡國,楚王帶著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組織了一個新的小朝廷??墒谴藭r貶謫在外地的屈原卻沒有這群“楚跑跑”們的厚臉皮,他寫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guī)缀醪蝗套渥x。
    然而他的第一句詩卻是“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受難的始終是百姓。在這里,對于楚王的抱怨、對于奸臣的抨擊的內(nèi)容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反反復(fù)復(fù)寫的,只是孤獨的流浪。失去家園的痛楚,可能比政治下野還要深刻的多。有家不能回,有路不能行。
    “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高大的房屋可以變成丘陵,楚國最繁盛的東門也可以轉(zhuǎn)瞬荒蕪,這不但是對于楚國一國命運的描寫,更是上升到了對于整個歷史循環(huán)的質(zhì)問之中。
    如果說《抽思》中的孤獨還是屈原個人的身世之感,那么《哀郢》中的孤獨就是對于人生、對于社會、對于歷史的一次拷問。明知道答案是什么,可他還是不得不去思考。
    這種深切的悲哀一直延續(xù)到《悲回風(fēng)》。《悲回風(fēng)》也是《九章》中很特別的一篇,因為它沒有情節(jié),完全抒情,文章也特別長,可以看作是一首“詠嘆調(diào)”。而且在這一篇里,第一次看到了屈原的死志。
    然而他卻是在掙扎,要不要一死呢,死有沒有用呢?我以前從沒想過,在教科書里比天還高大的“屈原”會在自盡之前這樣痛苦的掙扎。在這一篇里,楚國的影子沒有了,奸臣的影子沒有了,百姓的影子沒有了,連他自己的肉體也沒有了。
    他仿佛只是一個靈魂,上窮碧落下黃泉,只為找一個出路??墒?,沒有出路啊,知道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么,一路讀來,我終于理解了他的心思,屈原是不得不死,并不光是因為愚忠、因為國破家亡,而是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值的他留念的東西。像屈原這樣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人,降生在這個世界上便是錯誤。
    最后的一篇是《懷沙》,其實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來概括,可是我覺得,他們的宗旨是一樣的,那就是,應(yīng)該是收拾好一切的時候了。
    《抽思》、《哀郢》、《悲回風(fēng)》,這三篇的調(diào)子都是很低沉很壓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壓抑,讓人看得全身不舒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種薄霧冥冥的“鬼氣”,而是一種從心靈的力量,壓制得你透不過氣來。
    然而《懷沙》,突然一改低沉,用了簡潔的短句,鏗鏘有力、干脆利落地寫下了他的絕命詞。沒有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楚王、群臣、百姓、自己,又回來了。這就好像是對于一生的回顧,給自己做最后一個定義。
    然后他說,“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知死不可讓,原勿愛兮”。人的生命上天早就安排好了,至于我,大限應(yīng)該也到了吧。放寬心胸,不要傷悲,不要害怕。我知道死亡已經(jīng)不可以避免了,那么就不要再吝惜自己的生命。從前面幾段的果決,到最后的平和與放下,我終于看見了屈原平靜地走出了最后一步。
    以前覺得,屈原死得不值。因為教科書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屈原之死,不能改變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諂媚,也不能改變楚國被滅亡的命運。秦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大勢所趨,屈原之死不過是螳臂當(dāng)車,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
    可是我讀完《九章》,我覺得他的死是應(yīng)該的,是順理成章的。一個人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過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獨了,太勞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滾滾紅塵,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
    生與死,對于浩蕩的宇宙來說,實在不算是什么。何況這個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個能了解自己的人了,這樣活著,實在是一種痛苦。
    讀完《九章》,閉上眼睛,就可以看見這樣一副場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聳突兀的巉巖,屈原帶高冠,衣廣袖,一個修長而靜默的背影就那樣立著,舉手投足間只有兩個字:孤獨。試著讀《楚辭》,特別是讀《離騷》、《國殤》、《哀郢》、《卜居》、《漁父》時,心中狂躁不安。
    《楚辭》猶如疾風(fēng)暴雨,控訴人間罪惡,特別是屈原的憤世嫉俗,特立獨行都讓人產(chǎn)生緊張與不安。奇崛的語言和瘋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讓人情緒不寧。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現(xiàn)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環(huán)往復(fù)而不是狂亂無章。這時候的《楚辭》,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劑良藥,多服為宜!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六
    梁啟超說:“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BR>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我們小學(xué)時候班級里掛的名人名言。以前只是覺得這句話是讓我們?nèi)猿肿非笳胬?,可是?dāng)你真正的走進(jìn)楚辭這座華麗的城堡,你就不僅僅會為無可撼動的真理折服,更會被那華麗的詞藻,作者的偉大情感深深吸引。
    記得這學(xué)期,我們?nèi)ジ咧幸娏?xí),我們有一節(jié)課就是聽的屈原的《離騷》,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師的一個問題“屈原在《離騷中將自己寫的那么美是不是有點自戀?”有的學(xué)生說有,有的學(xué)生說沒有。在這一學(xué)期的課上,紀(jì)老師跟我們講了很多后代人對楚辭的理解。我覺得楚辭之所以有這么大的魅力與屈原是分不開的。
    六朝時的劉勰曾有‘不有屈原,豈見《離騷》’的評論,如其所言,《離騷》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詩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現(xiàn),這是屈原之前的詩作中所沒有的。透過《離騷》,我們看到的是詩人披蘭佩蕙,芳潔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剛直不阿,忠貞執(zhí)著的偉大人格。面對現(xiàn)實的污濁險惡,屈原清醒地認(rèn)識到前途的艱險和命運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寧愿捍衛(wèi)自己的人格尊嚴(yán),九死而未悔。如余秋雨所說‘世上所多者為小人,且令人防不勝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屈原是杰出的詩人卻不是成功的政治家,在政治這個舞臺上,屈原不是導(dǎo)演,但是一心想要挽救楚國的危局。無奈奸臣當(dāng)?shù)?,忠言難訴,屈原只能悲歌澤畔。
    我覺得屈原對于中國知識分子品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我在讀屈原之后的人的作品的時候,我都會看到屈原的身影。如西漢賈誼因為才高受嫉,謫遷長沙,作《吊屈原賦》,以屈原自擬。司馬遷從“屈原放逐,乃著《離騷》”(《史記?太史公自序》)的事跡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記》的撰述。可以說,哪里有士子之不遇,哪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成了安頓歷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靈的家園。陸游報國無門,身老家中,慨然嘆曰:“《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哀郢二首》)“聽兒誦《離騷》,可以散我愁。”(《沙市阻風(fēng)》)此外,如清人屈大均詩云:“一葉《離騷》酒一杯,灘聲空助故城哀?!保ā兜跹┾趾蜕小罚S任詩云:“無端哀怨入秋多,讀罷《離騷》喚奈何??千古靈均有高弟,江潭能唱《大招》歌?!保ā蹲x(楚辭)作》)由此可見,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壯的情懷,鼓舞并感召了后世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屈原由于其憂憤深廣的愛國情懷,尤其是他為了理想而頑強不屈地對現(xiàn)實進(jìn)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溫柔敦厚等處世原則,為中國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剛烈之氣,培養(yǎng)了中國士人主動承擔(dān)歷史責(zé)任的勇氣。這是屈原及其辭賦對民族精神的重大貢獻(xiàn)。
    其實,在聽紀(jì)老師上課時感覺就像是一位尊者在給我們講一個故事,沒有你死我活,沒有驚心動魄。一步步走進(jìn)屈子的世界,他的悲痛已隨汨羅之水浩浩湯湯而去,而他的精神確如芝蘭之香久久縈繞在我們身旁。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七
    景麟先生(1910-1998),諱炳正,山東榮成人。先生于1935年赴蘇州章氏國學(xué)講習(xí)會,投入國學(xué)大師章太炎先生門下精研國學(xué),被太炎先生譽為“繼承絕學(xué)惟一有望之人”。先生的學(xué)問,淹貫經(jīng)史,博覽百家,尤以語言文字學(xué)與《楚辭》學(xué)的成就飲譽海內(nèi)外,蔚為大家。然正如先生所言:“我一生潛心于典籍者垂七十載,側(cè)身于學(xué)林者且六十年。其間得失互見,冷暖自知,甘苦之言有不勝縷述者。而所有這些,又往往不可能見諸學(xué)術(shù)專著,反而時時流露于師生問答、零散序跋、朋輩信函之中?!保ā稖Y研樓屈學(xué)存稿·序》)專著精深,非學(xué)有專長者恐難勝任;書信繁瑣,又非一般讀者所能卒讀。因此,要尋找一本著作,將先生一生高深精奧的學(xué)問與治學(xué)從教的心得熔于一爐,雅俗共賞,莫過于《楚辭講座》一書。
    先生在抗戰(zhàn)時期,轉(zhuǎn)徙流浪,深感民族危亡之苦,遂與屈原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轉(zhuǎn)而研讀屈賦。1946年,先生任國立貴陽師范學(xué)院和國立貴州大學(xué)教席,應(yīng)邀為中文系學(xué)生開設(shè)《楚辭》課程。時值革命斗士聞一多先生遇刺身亡,先生激于民族大義,慨而講演《楚辭》,大受學(xué)子歡迎,匪僅本系選修者眾,外系學(xué)生聞訊者,亦云涌而至,座無虛席;其自帶板凳,窗外聽講者,不可勝數(shù)。先生講學(xué)之盛況,至今猶傳為學(xué)林佳話。1949年,先生入蜀,任教于各高校間,講演屈賦,編發(fā)講義,字字征實,語語心得。不料,十年浩劫,兩度抄家,藏書與書稿,劫掠一空,先生生平所讀《楚辭》舊本及所積資料,失落殆盡,半生劬勞,點滴心血,均被付之一炬,聞?wù)邏嫓I。劫后搜檢篋笥,尚有殘存之稿,先生乃敷衍為文,擬撰成書。1979年,四川師范學(xué)院中國古代文學(xué)室獲得碩士學(xué)位授予權(quán),先生為研究生講授《楚辭》與“小學(xué)”課程。1983年,學(xué)校為先生《楚辭》課灌制錄音,永為珍存。1984年,因先生年事已高,新入學(xué)者只能聆聽錄音。1985年,先生不再任授課程,上庠諸生每有廣陵絕唱之慨。從1946年至1998年,先生竭生平之精力,研討屈賦,鍥而不舍,畢生不怠,前后長達(dá)50余年;而其講演《楚辭》課程,亦有40年之久。
    “我認(rèn)為,做學(xué)問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沒有創(chuàng)見,決不動筆。我經(jīng)常強調(diào):一個做學(xué)問的人,要在自己本學(xué)科中,能解決幾個歷史性的重大問題,才算是對學(xué)術(shù)有所貢獻(xiàn);否則,陳言舊說,連篇累牘,即便留下幾十本皇皇巨著,也是沒有意義的?!保ā蹲允鲋螌W(xué)之甘苦》)先生五十年磨一劍,以新穎的視角和豐富翔實的資料為依據(jù),將《楚辭》的千端萬緒逐一梳理,深入地剖析屈原的生平與思想,明辨其宏微,而極其究竟,故能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是以《屈賦新探》甫一問世,即以資料翔實、論證縝密、見解新穎而蜚聲學(xué)林,稱為經(jīng)典。
    值得注意的是,《屈賦新探》完稿于1982年,出版于1984年,而《楚辭》課程錄音于1983年。顯然,據(jù)先生錄音與講稿悉心整理而成的《楚辭講座》,正是先生親自系統(tǒng)講解《屈賦新探》的講稿。《講座》由廣西師大出版社2006年出版后不久,即告售罄;此后雖多次重版,亦是供不應(yīng)求。今“大家小書”叢刊將之收入出版,正好可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
    內(nèi)容更加精粹。新版全書共十四章,除“開場白”外,十三章均屬于概論式導(dǎo)論。先生不拘于就事論事地評騭屈原生平的具體事跡與屈賦的具體篇章,而是以專題講解為主,提綱挈領(lǐng),高屋建瓴,將屈原和《楚辭》研究中的重大爭論、難點問題詳加探討。先生力求以其獨樹一幟的屈學(xué)體系、孤行獨見的學(xué)術(shù)品格經(jīng)緯全書,尤其注重對屈原的生平事跡、政治抱負(fù)及思想傾向的探索與個性特質(zhì)的闡釋,重塑屈子形象,因而在內(nèi)容和體例上,去粗取精,舉重若輕,堪稱佳構(gòu)。先生之講解,深入淺出,邏輯縝密;先生之分析,精辟透徹,一針見血;先生之議論,言簡意賅,入木三分。展卷觀閱,新義紛呈,真可謂戛玉敲金,字字珠璣?;蛞栽娛分プC,探見屈子風(fēng)采;或因一字之突破,頓改古史面貌。
    先生在發(fā)揮其研究結(jié)論的同時,結(jié)合其一生讀書治學(xué)、刻苦探索的經(jīng)歷進(jìn)行講解,每一講或每一問題之后,都會現(xiàn)身說法,暢談治學(xué)經(jīng)驗,分析研究思路與探索過程,不僅“鴛鴦繡出從君看”,還“善把金針度與人”,循循善誘,層層深入,給人以莫大啟發(fā)。先生門下弟子,濟(jì)濟(jì)多士,并非無由。
    《講座》第一講“開場白”,先說治學(xué)與學(xué)風(fēng)問題,提倡無征不信、實事求是的學(xué)術(shù)品格,倡導(dǎo)乾嘉漢學(xué)由訓(xùn)詁而明義理、從歸納到演繹的治學(xué)方法,拒斥主觀臆度、師心自用的理論虛設(shè),主張人格平等、精神獨立,反對依傍古人與權(quán)威。先生對后學(xué)要求之嚴(yán),寄望之殷,溢于言表。而先生詳悉的夫子自道,對于今天的學(xué)風(fēng)建設(shè),不無針砭和藥石之效。
    梁啟超曾說:“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薄冻o講座》既是一本走進(jìn)屈原和《楚辭》的最佳普及讀物,也是一代學(xué)者一生治學(xué)與從教心得的總結(jié)與薈萃。全書行文通俗易懂,淺者可據(jù)此對屈原和《楚辭》獲得基本的了解,深者可據(jù)此進(jìn)而閱讀《屈賦新探》等專業(yè)著作,升堂入室,窺探古典文學(xué)之美!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八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離?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
    在湘江江譚邊,漁父遇到了屈原并認(rèn)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閭大夫,于是,兩人便開始討論深刻的處世之道和人生哲理?!冻o·漁父》記載的就是漁父和屈原的討論過程。并且由漁夫的談吐舉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漁父,按文中的話來說是“與世推移”,是一個懂得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托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jié)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污濁,屈原按文中的話來說是“深思高舉”,則顯得執(zhí)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biāo),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愿舍棄生命,也不與污濁的塵世同流合污,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司馬遷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與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來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而屈原是以死來體現(xiàn)生命的意志和尊嚴(yán)。
    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漁父提出的問題與談?wù)摰娜松姷鼗蛟S是對屈原的試探,或許是一種真誠的勸說,然而屈原的回答卻是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定毫不妥協(xié):“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攜與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掛結(jié)而不解兮,思蹇產(chǎn)而不釋?!钡谋瘒@的回風(fēng),一位偉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羅江邊。
    正是屈原這種甘愿清白以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品德堅貞節(jié)操連同其不朽詩篇使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詩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九
    何帆老師決定用30年每年寫一本書,記錄中國從2019年到2049年這30年的變化,我將每年看完他寫的這本書,并將記錄下來,一直到30年,想想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今年看完的是第二本--推演中國經(jīng)濟(jì)基本盤,何帆老師的方法論是:從演化算法解讀中國經(jīng)濟(jì)的基本盤。什么是演化算法?從小趨勢變成大趨勢,背后的機(jī)制就是演化算法。中國的優(yōu)勢并不單純是規(guī)模大,而是規(guī)模復(fù)雜。復(fù)雜中蘊含著突變,突變就是小趨勢。那些能夠適應(yīng)環(huán)境變化的小趨勢,就會演化為未來的新物種。中國的成功,不在于出現(xiàn)天才人物,而在于有無數(shù)平凡但不平庸的人不斷嘗試、不斷創(chuàng)新。這就是演化算法。
    本書最讓我揪心的是中國的教育問題。這也是一直困擾著我們70、80后做父母的問題,中國的教育以成為軍備競賽,課外班、補習(xí)班,各種培訓(xùn)、各種作業(yè),父母累、孩子更累!我們卻好似別無選擇,因為所有的父母都在這樣,而所有的孩子也都在這樣學(xué)習(xí)。我們想要的是孩子要考上985、211好的大學(xué),在我們的心目中只有考上好的大學(xué),孩子才能過上好的人生。我們都很努力,但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呢?20多年寒窗苦讀,一家人省吃儉用,每一天緊張焦慮,最終換來的只是三張紙:一張錄取通知書、一張文憑和一張求職簡歷。我們很努力,有的甚至付出了一切,但是我們把教育搞砸了!教育改革需要許多的“試錯”。
    本書讓我最驚奇的是原來90后、00后和我們的思想完全不一樣。我們的驅(qū)動力是“平窮動力”,而他們是“嗨動力”。這章許多內(nèi)容我是與兒子一起看一起討論的,因為我需要向他證實是不是有“飯圈女孩”、“帝吧男生”、“嘻哈歌手”、“二次元網(wǎng)友”、“電競玩家”……他一一給我解釋,也知道“814大團(tuán)結(jié)”,他也準(zhǔn)備去發(fā)動網(wǎng)絡(luò)攻擊,為“阿中哥哥”撐腰的,可惜沒有“梯子”,沒去成。還告訴我他現(xiàn)在有“梯子”了,我問他怎么才能找到“梯子”,他讓我去問百度。兒子天天在身邊,竟然他的世界里我?guī)缀跏裁炊疾恢?
    本書給我教育最大的是茍且紅利。茍且的反義詞是有信仰的認(rèn)真。能不能得到茍且紅利,區(qū)別就在于你是否有信仰的認(rèn)真。你是不是真的相信這個時代?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你自己?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你的用戶?通過這幾年在《得到》里學(xué)習(xí),捫心自問我是相信這個時代會越來越好的,哪怕暫時有點動蕩,但終歸向好。我也相信我自己通過努力也會變好的,同樣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他們也在努力學(xué)習(xí)、努力提升自己,他們也在變好。所以時間是我的朋友,時代會為我加持,長期主義能給我?guī)砀嗟膹?fù)利,有理由相信這波茍且紅利我能得到。
    本書最讓我開心的是,2019年外部環(huán)境非常惡化,貿(mào)易保護(hù)主義對中國的圍追堵截,大部分人都悲觀的認(rèn)為中國的制造業(yè)在流失,而何帆老師通過實地調(diào)查結(jié)合施展老師的調(diào)查研究,認(rèn)為中國的制造業(yè)不是對外遷移,而是對外擴(kuò)張。這也說明中國的經(jīng)濟(jì)基本盤是向好的。雖然仍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影響著我們,全球化倒退,中國的跨國企業(yè)很少,經(jīng)濟(jì)下行壓力大,企業(yè)成本增加……但我們始終要對中國有信心,千難萬難都走過來了,這點問題我們會很好解決和克服的。
    本書還告訴了我,對于新技術(shù)革命我們現(xiàn)在相當(dāng)于工業(yè)革命初期,相當(dāng)于珍妮紡織機(jī)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火車和汽車還沒有出現(xiàn)的時候。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能想到的所謂智能機(jī)器人、無人駕駛、vr技術(shù)……可能只是紡織機(jī),真正的技術(shù)革命還沒有到來。新技術(shù)革命到來的過程中,很多舊有體制一定會被摧毀。同時技術(shù)會帶來巨變,但人性是不變的。曾經(jīng)新奇古怪的東西,最終都會變得稀松平常。技術(shù)不會顛覆我們的生活,卻會通過一次次的沖擊,把我們帶到另一條道路上去。
    “未來以來,但我們很難意識到他們的存在?!?,希望能夠跟隨何帆老師三十年的《變量》中看到不一樣的未來。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十
    讀楚辭,最想說的,是《九章》。讀下來才發(fā)現(xiàn),其實是屈原從生到死的心路歷程。
    《九章》實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回風(fēng)》,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東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經(jīng)被放逐,沒有了另外兩篇《惜誦》、《思美人》然對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經(jīng)明白自己和郢都黨人是不可能和平共處的,他很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潔,一面痛罵那些小人多么骯臟丑惡。這篇其實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歡的一篇,它的調(diào)子很高,看著很過癮,很解氣,很“憤青”,也沒有接下去幾篇那種幾乎可以讓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個時候的屈原大概還年輕,還有朝氣,還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謂吶喊,也不過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這時,屈原被放逐得更遠(yuǎn)了,他還在念著楚國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卻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顧茫茫,沒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著靈魂能夠飛回到故鄉(xiāng)去。教科書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剛直的高士,可是從《九章》里看去,不論哪一篇,我都只能讀出屈原的孤獨,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獨。
    《哀郢》是傷逝。楚國的都城郢都已經(jīng)被攻陷了,我的戰(zhàn)國史不太好,只是記得楚國并沒有就此亡國,楚王帶著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組織了一個新的小朝廷??墒谴藭r貶謫在外地的屈原卻沒有這群“楚跑跑”們的厚臉皮,他寫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guī)缀醪蝗套渥x。然而他的第一句詩卻是“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受難的始終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懷沙》,其實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來概括,可是我覺得,他們的宗旨是一樣的,那就是,應(yīng)該是收拾好一切的時候了?!冻樗肌?、《哀郢》、《悲回風(fēng)》,這三篇的調(diào)子都是很低沉很壓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壓抑,讓人看得全身不舒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種薄霧冥冥的“鬼氣”,而是一種從心靈的力量,壓制得你透不過氣來。
    讀完《九章》,閉上眼睛,就可以看見這樣一副場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聳突兀的巉巖,屈原帶高冠,衣廣袖,一個修長而靜默的背影就那樣立著,舉手投足間只有兩個字:孤獨。試著讀《楚辭》,特別是讀《離騷》、《國殤》、《哀郢》、《卜居》、《漁父》時,心中狂躁不安?!冻o》猶如疾風(fēng)暴雨,控訴人間罪惡,特別是屈原的憤世嫉俗,特立獨行都讓人產(chǎn)生緊張與不安。奇崛的語言和瘋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讓人情緒不寧。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現(xiàn)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環(huán)往復(fù)而不是狂亂無章。這時候的《楚辭》,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劑良藥,多服為宜!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十一
    我第一次讀《離騷》的時后,還是在升入四年級之前的暑假,那個時侯絲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釋意,一點一點的閱讀、背誦。在我對楚辭沒有了解的情況下,憑借著一種感覺,我愛上了楚辭。
    直到現(xiàn)在我明白,那種感覺就是對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無可否認(rèn)的天才詩人,佢的人生充滿了浪漫。在佢的詩中,有高冠長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飛馳云端的遠(yuǎn)游,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詩永遠(yuǎn)是夢與眞的結(jié)合,分不淸哪些是實,哪些是虛,與莊周夢蝶頗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莊子是飄逸的,而對于屈原來說,佢的責(zé)任感成了桎梏,牽絆住了佢的手腳,使佢的命運和楚國的命運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辭》是以屈原的畢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詩都浸透著詩人的血淚。直到今天,透過凄美憂傷的詩句,還能體會到屈原的執(zhí)著、痛苦、憤怒和思念。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只有一個顏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風(fēng)雨中默默的堅守著自個的理想,用枯槁的軀體緊緊抱住祖國的土地,諦聽著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呼喚。
    我曾在許多箇無人的靜夜裏背誦楚辭,那種凄冷的美感,使夜閑的月光更加皎潔冷淸,奇寒徹骨。從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樣冷,那樣靜。
    對我來說,楚辭的艱深晦澀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徑上幽靜美麗的風(fēng)光,徹底折服了我,把我?guī)нM(jìn)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飛機(jī)上,我都會溫習(xí)楚辭。優(yōu)美的詩句,使旅途不再艱苦漫長。我從心底裏熱愛那些詩句,每時每刻都不曾忘記。在我困惑迷茫的時后,楚辭中的詞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靈,給了我勇氣和信心。
    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凄美的風(fēng)格,而且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自從第一次翻開那本書開始,我就和美麗的楚辭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直到現(xiàn)在,對楚辭的熱愛依然不變。希望每一天,我都能擁抱那些可愛的詩句,在陽光中品味楚辭中語言的魅力。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十二
    聽了周煊老師的講課,作為家長我感到非常的慚愧,這才認(rèn)識到以前在教育孩子上犯過的很多錯誤。有時候方式方法確實不對,也許已經(jīng)傷害到孩子的心靈。讓孩子身心健康是我們每個家長的責(zé)任,不能延續(xù)傳統(tǒng)的方法去溺愛、打罵。我們要盡心盡力給孩子創(chuàng)造最好的條件,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坦誠的與孩子交朋友,關(guān)注他們內(nèi)心真正的需求。
    通過周老師的講解,我。
    總結(jié)。
    了以下幾點感受:
    一.平時不能一味去批評孩子,要用接納來打開孩子的心扉,要試著去理解他們所做的事,包括錯誤和過失。
    二.不求回報的付出,不求將來孩子怎樣去報答我們,不要給孩子太重的壓力或思想負(fù)擔(dān),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
    三.多嘉許孩子,好孩子不是夸出來的,用鼓勵的方法回更好,多啟發(fā)孩子的內(nèi)在動力去推動孩子的進(jìn)步,少用物質(zhì)獎勵去控制孩子。
    總之周老師講的非常精彩,我學(xué)習(xí)了很多老師說的方法。我們要給自己一個機(jī)會,從現(xiàn)在開始從生活中的點滴去教育孩子,去跟孩子一起學(xué)習(xí)成長,給孩子多些理解、多些尊重、多些寬容,讓孩子擁有閃亮的人生。
    姜雯茜,做我的好朋友好嗎。
    603姜雯茜家長。
    2013年9月6日,一個很平凡的日子,工作還是一樣的忙,下午4點多點,向單位請了假去參加一個講座,一個我認(rèn)為并不很“重要”的學(xué)校組織的講座。
    來到會場沒等多久,講座隨即開始了,周煊老師合什答謝后,很意外的提出講座以問答形式進(jìn)行,第一個問題很突兀似乎也很合情理:青春期性教育。至今我還依稀記得,小時候我和小學(xué)同學(xué)討論孩子是怎么從媽媽肚子里出來的,如今也要面對如何回答孩子同樣的問題了,我一直覺得應(yīng)該坦誠的告訴她,包括一些該如何看待關(guān)于性的私密性的問題,所以老師的說法我并不意外,但周老師重點講的性心理教育,卻使我豁然開朗。
    姜雯茜,知道嗎,爸爸小學(xué)的時候,特別崇拜我們的女班長,覺得她又有本領(lǐng),學(xué)習(xí)又好,能和她做朋友該多好啊,可我們那個年代,男孩女孩下課后多說幾句話就會被人笑話的,所以只能深深地壓在心里,直到上大學(xué)仍不能釋懷;到了初中,我的女同桌特別優(yōu)秀,每次考試總在前三名,每周五還會背著手風(fēng)琴,下午下課后就會去找音樂老師學(xué)琴,我好羨慕她的,特想和她一起玩,可我們那時候男生女生多說話會讓人笑話的,所以我就抓緊上課的時間不停的和她說話,終于老師忍無可忍,讓我到講臺邊上站了半節(jié)課。
    姜雯茜,知道嗎,你們現(xiàn)在不需要這樣的顧忌了,爸爸也希。
    603王一帆家長王濟(jì)彥。
    首先關(guān)于自由。我一直認(rèn)為孩子現(xiàn)在還沒有完全的世界觀,必須在家長老師的關(guān)注下成長,就像小樹苗,歪了要及時扶正,不能有一時一刻的松弛,尤其現(xiàn)在只有一個孩子,孩子的成長,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百分百的頭等大事,弄得自己就像監(jiān)察官,時刻盯著孩子,唯恐有差池,一直不敢放松,不敢給孩子自由。豈不知這樣會抹殺孩子多少天性,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困惑,又會造就一個逆反的孩子,好在及時聽了周老師的講座,改變從現(xiàn)在做起,還來得及。
    其次關(guān)于包容,盡管從心里講,對孩子全心全意地付出,毫無怨言的付出,但是當(dāng)孩子犯些小錯誤的時候,還是會拉下臉來訓(xùn)一通的,用周老師講的話想想,確實不應(yīng)該,尤其是在孩子認(rèn)識到自己的問題的時候,還要繼續(xù)叨叨的時候,確實是把孩子推離了自己的懷抱。
    周老師的講座,涉及的內(nèi)容不少,但是對我觸動最大的就是以上兩點。我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講明道理,放手給孩子自由,并且能真正做到包容孩子。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十三
    五月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會屬于一個人——屈原。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汩羅江而死。
    以前覺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變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諂媚,也不能改變楚國被滅亡的命運。秦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大勢所趨,屈原之死不過是螳臂當(dāng)車,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墒俏易x完《九章》,我覺得他的死是應(yīng)該的,是順理成章的。
    一個人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過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獨了,太勞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滾滾紅塵,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
    生與死,對于浩蕩的宇宙來說,實在不算是什么。何況這個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個能了解自己的人了,這樣活著,實在是一種痛苦。
    江畔的詩人叩問蒼天,蒼天無語,凝視大地,大地?zé)o聲,過盡千帆驚回首,報國無門的詩人只剩下腳邊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
    地老天荒,卻等不來一個王。屈原的生命,該是一個臻子永恒的過程,因為他在那些落英繽紛的年華里,培育出了千古不滅的故事。
    朝賜你財物,午賜你宅院,暮賜你美麗的人,說不定何時就想賜你一死??赡忝τ谡?wù),又怎能留國王的夸獎是一種帶回鉤的暗器!
    你短暫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們都活了幾千年,我們是不是可以認(rèn)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濤濤滾滾洶涌澎湃,但它淘不盡,淘不盡高尚的靈魂。
    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氣質(zhì),如此的靈魂,剛勁堅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間,留給后世的人們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辭》中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凄美的風(fēng)格,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十四
    為何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愛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艾青。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癡人,或因情深,或以智淺。毫無疑問,屈原屬于前者?!柏M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dāng)】儭保艺\君王;“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他熱愛人民;“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志向高潔;“路曼曼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追求真理。他不肯“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當(dāng)舉世渾濁,眾人皆醉之時,他依然在高呼,在吶喊,在豈圖喚醒統(tǒng)治者心中最后的良知;當(dāng)力有不逮時,他不能接受“隨其流而揚其波”的建議,不肯像靳尚子蘭那樣餔糟啜醨,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間,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為社稷人民,為真理大義,他九死不悔。
    屈原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曰,在古代,這是個相當(dāng)吉利的日子,父親望子成龍,給他取名正則,字靈均,寄予相當(dāng)?shù)暮裢?。屈原也沒有辜負(fù)他父親的期望,“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早年屈原的人生可以用春風(fēng)得意來形容,如果歷史如此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那史書上多的只是一個管仲晏嬰類的能臣干吏,中國文學(xué)上將少了璀璨的一頁。
    跟兩百多年前伍子胥一樣,忠君之心終究擋不住小人的讒言之匕,因外臣張儀的欺騙,上官靳尚、令尹子蘭、寵妃鄭袖的蠱惑,楚懷王與屈原的外交政策產(chǎn)生沖突,屈原第一次被流放,而一意孤行的楚懷王也落得個為秦所迫,客死他鄉(xiāng)的下場。襄王繼位之后,屈平還沒來得及幻想前程,再次被貶流。幾年之后,白起攻破楚都,屈原有心殺賊,卻報國無路,無力回天,憤懣無從排遣,只得以死明志,身投淚羅,葬身魚腹。
    屈原并非只有這一條路可走的,太史公司馬遷就曾“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不錯,當(dāng)時天下,哪里不是容身之地。君不見,前有吳起伍胥之輩,后有蘇秦張儀之流,置故國于無地,有奶便是娘,到哪不是高官厚祿。就連江上捕漁翁都知道,舉世混濁,就該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懷瑾握瑜不過自令見放。
    是的,天下所有人都可以趨利避害,趨吉避兇,唯獨他不會,因為他是屈原,那個與天地爭輝,曰月爭光的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里是我的家園,這里躺著的是我的祖輩父母,這里生活的是我的兄弟姐妹,這里有我的童年,有我的奮斗,有我的夢想,既然青山無處不埋忠骨,那么就讓這濤濤江水來見證我的忠誠。
    讓我清清白白的來,清清白白的去,在這湘水楚地中,做一個干干凈凈的夢!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十五
    今天聽了莫國夫老師有關(guān)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講座,所謂師德就是指每位普通教師所必須具備的職業(yè)道德,當(dāng)然也包括自身的內(nèi)在修養(yǎng)。不管是教育誰,都應(yīng)該以人為本,樹立自身形象。畢竟教師是孩子的學(xué)習(xí)榜樣,在孩子心中是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幟。每位教師都應(yīng)該有主人翁精神,應(yīng)該把塑造人,培養(yǎng)人,教育人作為自己的目標(biāo),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真正的師魂.....師德是所有教師人格的具體體現(xiàn),你必須要把關(guān)心學(xué)生、熱愛學(xué)生、了解學(xué)生放在首位。從實際出發(fā),勤業(yè)愛生,那樣你才可能收獲學(xué)生真摯的感情。天天和孩子們在一起,使我深深體會到他們的純真,活潑。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信其道,則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所以說教師是學(xué)生的向?qū)?,旗幟。不是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嗎?因為我們時刻肩負(fù)著為祖國培養(yǎng)重要人才的歷史使命。我認(rèn)為好的教師首先必須有敬業(yè)精神,充分認(rèn)識教師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做好教師。
    在家里面,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者,在學(xué)校,老師就成了孩子的表率,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年幼純潔的孩子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也就是古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義所在了。比如在課間時,孩子們都感覺很口渴,會爭搶的拿杯子去倒水喝,很容易會發(fā)生不小心踩到腳,或不小心把水倒到了別人身上等小事,從而發(fā)生打架罵人事件。在這時,老師不應(yīng)只用嘴巴說讓他們排好隊倒水,不推不擠,這樣雖然會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些孩子是不太會來聽,他只想喝到水就可以了。所以老師應(yīng)發(fā)揮老師的榜樣作用,也拿著杯子在排好隊的孩子后面來排隊倒水喝,他們也就會學(xué)著老師來排好隊喝水了。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生活常規(guī)意識。
    我曾經(jīng)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老師就是給天使縫補翅膀的人......剎那間我感覺到我背負(fù)的教師這個詞意義是多么的重大啊。原來在我身邊的都是一群美麗的天使啊!是啊,他們是天使,可以會給你帶來驚喜,帶來幸福,帶來一些你所意想不到的是事。
    我們應(yīng)該遵循古人的優(yōu)秀思想:“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誨人不倦”,這樣才是優(yōu)秀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師德?。∫矐?yīng)該認(rèn)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去糾正那些不太理想的地方,使自己盡量完美起來。
    看著班里面那些健康成長的孩子,聽著他們幼稚的童聲,我深深體會到當(dāng)幼師的光榮和自豪,也體會到了師德的重要性、必然性。我覺得我們每個教師都應(yīng)該自覺樹立德育觀念,把我們最神圣的教師崗位做正做好,成為一個真正有“德”的教師,就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吧!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十六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j其槽而f其離?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
    在湘江江譚邊,漁父遇到了屈原并認(rèn)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閭大夫,于是,兩人便開始討論深刻的處世之道和人生哲理?!冻o?漁父》記載的就是漁父和屈原的討論過程。并且由漁夫的談吐舉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漁父,按文中的話來說是“與世推移”,是一個懂得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托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jié)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污濁,屈原按文中的話來說是“深思高舉”,則顯得執(zhí)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biāo),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愿舍棄生命,也不與污濁的塵世同流合污,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司馬遷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與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來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而屈原是以死來體現(xiàn)生命的意志和尊嚴(yán)。
    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漁父提出的問題與談?wù)摰娜松姷鼗蛟S是對屈原的試探,或許是一種真誠的勸說,然而屈原的回答卻是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定毫不妥協(xié):“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攜與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掛結(jié)而不解兮,思蹇產(chǎn)而不釋。”的悲嘆的回風(fēng),一位偉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羅江邊。
    正是屈原這種甘愿清白以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品德堅貞節(jié)操連同其不朽詩篇使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詩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十七
     楚辭瑰麗宏偉,音律絕佳,涵義深遠(yuǎn),沉重又典雅。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楚辭讀后感800字,歡迎閱讀。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離?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
     在湘江江譚邊,漁父遇到了屈原并認(rèn)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閭大夫,于是,兩人便開始討論深刻的處世之道和人生哲理。
     《楚辭·漁父》記載的就是漁父和屈原的討論過程。
     并且由漁夫的談吐舉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漁父,按文中的話來說是“與世推移”,是一個懂得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
     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托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jié)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污濁,屈原按文中的話來說是“深思高舉”,則顯得執(zhí)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biāo),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愿舍棄生命,也不與污濁的塵世同流合污,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司馬遷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與屈原也是相反的人。
     他是用生來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而屈原是以死來體現(xiàn)生命的意志和尊嚴(yán)。
     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漁父提出的問題與談?wù)摰娜松姷鼗蛟S是對屈原的試探,或許是一種真誠的勸說,然而屈原的回答卻是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定毫不妥協(xié):“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攜與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
     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掛結(jié)而不解兮,思蹇產(chǎn)而不釋。”的悲嘆的回風(fēng),一位偉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羅江邊。
     正是屈原這種甘愿清白以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品德堅貞節(jié)操連同其不朽詩篇使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詩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五月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會屬于一個人——屈原。
     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汩羅江而死。
     讀著《楚辭》,五月的種子在心中慢慢發(fā)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詩人目視著滔滔江水,感嘆著人生的無常。
     也許,對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
     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該選擇哪一個?以前覺得,屈原死得不值。
     屈原之死,不能改變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諂媚,也不能改變楚國被滅亡的命運。
     秦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大勢所趨,屈原之死不過是螳臂當(dāng)車,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
     可是我讀完《九章》,我覺得他的死是應(yīng)該的,是順理成章的。
     一個人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過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獨了,太勞累了,又是太渺小了。
     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滾滾紅塵,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
     生與死,對于浩蕩的宇宙來說,實在不算是什么。
     何況這個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個能了解自己的人了,這樣活著,實在是一種痛苦。
     江畔的詩人叩問蒼天,蒼天無語,凝視大地,大地?zé)o聲,過盡千帆驚回首,報國無門的詩人只剩下腳邊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
     地老天荒,卻等不來一個王。
     屈原的生命,該是一個臻子永恒的過程,因為他在那些落英繽紛的年華里,培育出了千古不滅的故事。
     朝賜你財物,午賜你宅院,暮賜你美麗的人,說不定何時就想賜你一死。
     可你忙于政務(wù),又怎能留國王的夸獎是一種帶回鉤的暗器!
     你短暫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們都活了幾千年,我們是不是可以認(rèn)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濤濤滾滾洶涌澎湃,但它淘不盡,淘不盡高尚的靈魂。
     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氣質(zhì),如此的靈魂,剛勁堅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間,留給后世的人們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辭》中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
     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凄美的風(fēng)格,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讀楚辭,最想說的,是《九章》。
     讀下來才發(fā)現(xiàn),其實是屈原從生到死的心路歷程。
     《九章》實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回風(fēng)》,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東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經(jīng)被放逐,沒有了另外兩篇《惜誦》、《思美人》然對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經(jīng)明白自己和郢都黨人是不可能和平共處的,他很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潔,一面痛罵那些小人多么骯臟丑惡。
     這篇其實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歡的一篇,它的調(diào)子很高,看著很過癮,很解氣,很“憤青”,也沒有接下去幾篇那種幾乎可以讓人心神俱碎的悲哀。
     那個時候的屈原大概還年輕,還有朝氣,還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謂吶喊,也不過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
     這時,屈原被放逐得更遠(yuǎn)了,他還在念著楚國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卻是一份沉痛。
     他找不到路,四顧茫茫,沒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著靈魂能夠飛回到故鄉(xiāng)去。
     教科書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剛直的高士,可是從《九章》里看去,不論哪一篇,我都只能讀出屈原的孤獨,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獨。
     《哀郢》是傷逝。
     楚國的都城郢都已經(jīng)被攻陷了,我的戰(zhàn)國史不太好,只是記得楚國并沒有就此亡國,楚王帶著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組織了一個新的小朝廷。
     可是此時貶謫在外地的屈原卻沒有這群“楚跑跑”們的厚臉皮,他寫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guī)缀醪蝗套渥x。
     然而他的第一句詩卻是“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受難的始終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懷沙》,其實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來概括,可是我覺得,他們的宗旨是一樣的,那就是,應(yīng)該是收拾好一切的時候了。
     《抽思》、《哀郢》、《悲回風(fēng)》,這三篇的調(diào)子都是很低沉很壓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壓抑,讓人看得全身不舒服。
     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種薄霧冥冥的“鬼氣”,而是一種從心靈的力量,壓制得你透不過氣來。
     讀完《九章》,閉上眼睛,就可以看見這樣一副場面。
     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聳突兀的巉巖,屈原帶高冠,衣廣袖,一個修長而靜默的背影就那樣立著,舉手投足間只有兩個字:孤獨。
     試著讀《楚辭》,特別是讀《離騷》、《國殤》、《哀郢》、《卜居》、《漁父》時,心中狂躁不安。
     《楚辭》猶如疾風(fēng)暴雨,控訴人間罪惡,特別是屈原的憤世嫉俗,特立獨行都讓人產(chǎn)生緊張與不安。
     奇崛的語言和瘋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讓人情緒不寧。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現(xiàn)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環(huán)往復(fù)而不是狂亂無章。
     這時候的《楚辭》,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劑良藥,多服為宜!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十八
    蘇聯(lián)的高爾基一生有許多著名作品。其中《童年》是他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翻開書的第一頁,他這樣寫道“給我的兒子”我想這也許是他想讓兒子知道自己苦難的童年吧。
    在沉痛的氛圍中外祖母出現(xiàn)了,雖然阿廖沙(即高爾基)的父親死了,但她的到來卻使他重見光明,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她沒來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xiàn),就把我叫醒了,把我?guī)ьI(lǐng)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的一切連結(jié)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她馬上成為我終身的朋友,成為最知心的人,成為我最了解、最珍貴的人,——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yīng)付困苦的生活?!痹谂c外祖母接觸的這一小段時間里,阿廖沙就下此斷言,可見她的人格魅力之高。
    但是,幸福相處的日子并不是很多,“一種濃厚的,色彩斑駁的,離奇得難以形容的生活,以驚人的速度開始奔流了?!蹦鞘橇钊酥舷⒌?、充滿可怕景象,普通俄羅斯人的生活。在彌漫著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之霧中,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也真正拉開了帷幕。
    內(nèi)容:這“一家子蠢貨”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貪婪、自私;倆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連小孩也與他們一起熱烈地參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藹,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讓他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下有一絲絲的安慰。
    我喜歡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種特殊的親和力,她有講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愛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爾和雅科夫這兩個大壞蛋,她也并沒有請求外祖父怎樣嚴(yán)厲得處罰他們。一個善良的人,又怎會喜歡在家里發(fā)生戰(zhàn)爭呢?面對外祖父毫無人情的打罵,她也是一忍再忍。
    她可以說是為自己而活,也可以說是為別人而活。在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之中,她讓我覺得是在為和平爭取點什么,也許是寧靜,也許是快樂,總讓人捉摸不透。這大概就是因為她的善良,在為別人付出時,她已忘懷了自己。就像冰心《觀舞記》所寫的那樣“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外祖母就像這個舞蹈者,在自我付出時,她忘懷了所有。
    在《童年》整部作品中,高爾基對外祖母的外貌描寫生動而形象,惟妙惟肖,如“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的露出堅固的雪白的牙齒,雖然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但整個面孔仍然顯得年輕,明朗。但這面孔卻被松軟的鼻子、脹大了的鼻孔和紅鼻尖兒給弄壞了。她從一個鑲銀的黑色鼻煙壺里嗅煙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過她的眼睛,從她內(nèi)心卻射出一種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溫暖的光芒。她腰彎得幾乎成為駝背,肥肥胖胖,可是舉動卻像一只大貓似的輕快而敏捷,并且柔軟得也像這個可愛的動物?!蓖庾婺傅男蜗篑R上出現(xiàn)在眼前,特別是她那件神秘的黑衣服,似乎在里面藏有鮮為人知的秘密。
    他一個人孤獨得可怕。連快樂女房客的那只可愛的貓也不往他的膝蓋上爬。原因就是他身上有股酸味(我想可能是他在研究某化學(xué)物發(fā)出的酸味留在了身上)。最可悲的是“最有人性”的外祖母也不去接近他,還叫阿廖沙不要老在他身邊轉(zhuǎn)。
    是的,“好事情”他真的是可憐極了。由于貧窮,他只穿一些破衣服;為了事業(yè),他幾乎沒有朋友。他知道沒有人會喜歡他,還故意不讓阿廖沙接近自己,他明知道阿廖沙可能會是他在這兒的好朋友,但為了阿廖沙的家人不罵他,“好事情”也只能自己承受孤獨的折磨。因為他是外地人,一個親人也沒有。他總是憋著、憋著,“哪怕對一塊石頭,對一棵樹,也想談?wù)勑摹边@是常人所無法想像的。不禁讓我想到一些創(chuàng)造事業(yè)的人們,雖然他們掙了許多錢。但是由于繁忙,他們放棄了其它的一切,也失去了其它的一切??擅總€人所追求的人生都是不同的。當(dāng)有些人在追求生活美,欣賞日出日落,享受絲絲涼風(fēng),品味月下美酒時,而有些人卻一心追求著自己的事業(yè)夢。對于“好事情”更可以說是一種精神與心靈共同追求的夢。物質(zhì)生活只是人生的小小點綴,而因事業(yè)所取得的成就更被他所喜愛。
    讀完書的最后一頁,阿廖沙的童年也結(jié)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閱讀中,我發(fā)現(xiàn)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著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楚辭講座讀后感篇十九
    當(dāng)細(xì)細(xì)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xué)生楚辭讀后感10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月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會屬于一個人——屈原。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汩羅江而死。
    讀著《楚辭》,五月的種子在心中慢慢發(fā)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詩人目視著滔滔江水,感嘆著人生的無常。也許,對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該選擇哪一個?以前覺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變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諂媚,也不能改變楚國被滅亡的命運。秦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大勢所趨,屈原之死不過是螳臂當(dāng)車,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墒俏易x完《九章》,我覺得他的死是應(yīng)該的,是順理成章的。
    一個人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過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獨了,太勞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滾滾紅塵,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與死,對于浩蕩的宇宙來說,實在不算是什么。何況這個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個能了解自己的人了,這樣活著,實在是一種痛苦。
    江畔的詩人叩問蒼天,蒼天無語,凝視大地,大地?zé)o聲,過盡千帆驚回首,報國無門的詩人只剩下腳邊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卻等不來一個王。屈原的生命,該是一個臻子永恒的過程,因為他在那些落英繽紛的年華里,培育出了千古不滅的故事。朝賜你財物,午賜你宅院,暮賜你美麗的人,說不定何時就想賜你一死??赡忝τ谡?wù),又怎能留國王的夸獎是一種帶回鉤的暗器!
    你短暫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們都活了幾千年,我們是不是可以認(rèn)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濤濤滾滾洶涌澎湃,但它淘不盡,淘不盡高尚的靈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氣質(zhì),如此的靈魂,剛勁堅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間,留給后世的人們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辭》中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凄美的風(fēng)格,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