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精選16篇)

字號:

    讀后感是一種對閱讀的反思過程,可以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探索。在寫讀后感時,要注意審視自己的思考和評價是否充分、客觀和有力。請大家閱讀以下精選的讀后感范文,或許會給你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一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xiàn)在許多人向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chuàng)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chuàng)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難免有現(xiàn)實和理想的沖突,當你對現(xiàn)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xiàn)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本文乃東晉名士、一代隱士陶淵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聞目睹東晉黑暗動蕩的現(xiàn)實,憧憬著一個環(huán)境幽雅無戰(zhàn)火煩擾、平等、自由、安寧祥和的人間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漁人“忽逢桃花林”“欲窮其林”“從口入”“豁然開朗”,一個人間仙境就呈現(xiàn)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擔心從此外人會紛至沓來,打擾他們清靜、幸福的生活,臨別之余,諄諄叮囑;可不曾想,漁人怎能按捺住內心的狂喜激動?口里唯唯諾諾,但早已留心,一路細致的留下記號,立馬回郡報告太守。太守一聽有這么個好地方,立刻派人隨漁人前去,卻如墮迷宮,再也找不著去路了。
    列位看官,果真有這么一處“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尋不著嗎?非也,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虛構的,當時何來這么好的寶地?倒是現(xiàn)如今,如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亂世中還有這番夢想,很難得。但這夢想,單靠你陶先生是“隱”不來的。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結: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二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后,我的靈魂會情不自禁地跟著他走進那個人間仙境。那里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有的只是快樂和諧的生活。我經常幻想著那樣的人間仙境。
    但這僅僅是幻想,當回過神來,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因為現(xiàn)實中的世界距離那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遠。
    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明白了關愛森林,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我?guī)е艿艿绞彝馍⒉剑覀冄刂苫ㄌ磷哌^,微風拂面,淡淡的荷葉清香中夾著柏油的氣味,原本令我心曠神怡的舒適感一掃而光。這時我想到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還存在,那么還可以聞到竹葉的清香呢??墒?,現(xiàn)在大部分的氣味都被塵土的氣息所代替了。當今,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工廠越來越多,排放的氣體嚴重污染了環(huán)境,還有各種車輛排放的尾氣,使原本就污染嚴重的環(huán)境雪上加霜,想起這些,心里一陣遺憾。
    夜幕如期降臨,我和弟弟沿著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腳步,我問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著一只打轉的鳥兒說:“姐姐你看,是小鳥,好可愛呀,也在做游戲嗎?”我說:“可能是吧?!彼肓艘粫?,看著我說:“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鳥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媽媽,找不到家了?晚上會害怕嗎?”面對他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觀望四周,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來為了造路、建房,竹林變成了柏油路與居民區(qū),或許這只鳥兒正如我弟弟所說的那樣失去了家園,無家可歸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園的何止是這一只小鳥呢,有多少小動物無家可歸,有多少動物瀕臨滅絕或苦苦掙扎在生死邊緣,這都是人類所賜。
    漸漸地我開始進入夢鄉(xiāng),我仿佛變成了剛才所見到的那只鳥兒,來到了一個人間仙境,這兒晴空萬里、山清水秀、我在這蔚藍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享受著陽光的溫暖,往下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的氣候,在陽光的照耀下,花兒顯得分外鮮艷。這里的生活非常和諧,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勞作,享受著勞動與大自然的喜悅。
    不知不覺我來到了一條小溪邊,看到一個小孩正在喝溪水,還跟他的同伴說:“這水好清,好甜呀?!贝┻^小溪來到森林,這里的樹林郁郁蔥蔥,為了小動物們遮風擋雨,森林里一片和諧的.景象。這時,聽到一棵小樹苗說:“這里的人們是多么注意保護我們,把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為了小動物們建立了一個和諧美麗的家園?!彪x開森林,來到街上,這里一片熱鬧和諧的景象又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這時,我突然聽到一陣鈴聲,原來是鬧鐘響了,這只是一個夢而已,我回憶著剛才這個美麗的夢,心想如果現(xiàn)實世界有那么的美該多好。現(xiàn)在大面積地森林被砍伐,環(huán)境被破壞,如果再不關注森林,保護環(huán)境,我們將會像小鳥一樣失去我們的家園。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三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創(chuàng)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xiàn)。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tǒng)治者最后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fā),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短一ㄔ从洝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艷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繼續(xù)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里的人)問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BR>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xiàn),他不久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四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帶我走近了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寧靜而舒適的生活,讓人浮想聯(lián)翩。這篇文章也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是對理想社會的無限希冀。
    陶淵明描述的世外桃源實在是太美了。作者虛擬了一個故事,利用武陵郡的一個打漁的人迷路誤入桃花源,通過他的所見所聞,給我們展示了桃花源的樸素的鄉(xiāng)土人情,幸福的生活。這里田間小路交錯,土地肥沃,民風淳樸,人們生活怡然自得,一副與世無爭的恬靜畫面。這讓想起小時候夜晚的村子只聞狗吠聲一樣,給人一種怡然、愜意的感覺。人們勤勞、好客,他們不管外面世界,也不知外面所處朝代,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在文章的最后,作者通過外面人想找到這樣的世外桃源卻不得,這給桃花源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這樣的仙境是作者不想去破壞的,也說明人間是找不著的,盡管費勁周折,也是一無所獲。作者通過這樣的結尾也是告訴世人,世外桃源是找不到的,我不存在的。
    這樣的世外桃源是陶淵明所幻想的,也是我們世人所向往的。這里沒有勾心斗角,明爭暗斗,充滿了溫馨和生機,誰都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現(xiàn)代社會被金錢和權利所虜獲,有些人的心靈蒙上了一層紗,不是那么純真,有時候卻極其丑惡的。這樣我想起了最近以特朗普為首的那些美國政客們,轉移疫情抗擊不利的話題,攻擊誹謗中國、打壓中國企業(yè),企圖遏制中國的發(fā)展。我相信全球善良的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的丑陋定會被釘在恥辱柱上。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五
    《桃花源記》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這樣的理想社會反映了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同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xiàn)實,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導入。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公元4秋,陶淵明為了養(yǎng)家糊口,來到離家鄉(xiāng)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fā)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tǒng),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二、再讀課文。
    整體感知。
    問題: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地方?漁人在桃花源的活動有哪些?
    利用課下注釋或工具書疏通文意。
    質疑:
    1、文言詞。
    (預測)。
    〖1〗異。
    例句:漁人甚異之對……感到詫異形容詞意動用法。
    譯句:漁人對此感到很詫異。
    問題:文中的異字有何作用?
    溫故:父異焉。
    拓展:文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還有哪些?整理到筆記本上面。
    〖2〗不足。
    例句:不足為外人道也不值得今義:不夠。
    譯句:不值得對外人說。
    溫故:最愛湖東行不足、衣沾不足惜。
    拓展:文中還有哪些古今異義詞?整理到筆記本上面。
    〖2〗志。
    例句一、處處志之做標記名詞。
    譯句:到處做標記。
    例句二、尋向所志標記名詞。
    譯句: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
    問題:1、如何看待漁人“處處志之”的行為?
    2、既然“尋向所志”,為什么還會“遂迷”?
    拓展:文中還有哪些一詞多義現(xiàn)象,整理到筆記本上。
    2、文言句。
    例句一、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譯句:(桃花源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吃驚,問(他)是從哪里兒來的。(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有人)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里,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
    精講:省略句。
    練習。
    例句二、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譯句:南陽人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隱士。
    精講:判斷句。
    拓展: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小結:文言句翻譯“六字法”(留、刪、補、換、調、釋)。
    三、三讀課文。
    研讀課文。
    問題一、桃花源美在何處?奇在哪里?
    問題二、桃花源現(xiàn)實中存在否?作者緣何作記?
    問題三、今天我們怎樣看待陶淵明的理想?
    四、背誦課文。
    課后作業(yè)篇。
    五、練筆。
    1、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
    本文不過三百來字,卻寫出了一個有頭有尾情節(jié)完整的故事,而且寫得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么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此為第一折。接著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懸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嗎?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為之生疑,這是第二折。接著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舉動?!俺鯓O狹,才通人”又產生了懸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嗎?“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這是第三折。接著便具體描繪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又設懸念:漁人出去后給“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边@是第四折?!疤厍踩穗S其往,尋向所志”,懸念又起:找到了嗎?“不復得路”,留下了更大的懸念。為之迷惑不解。這是第五折。
    2、組織材料,詳略得當:
    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達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關鍵??偟恼f來,桃花源里面寫的詳,桃花源外面寫的略;生活圖景寫的較詳,一般過程較略;漁人進桃花源時寫的詳,出來時寫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寫的詳,漁人的答話寫的略。正因為該詳就詳,該略就略,詳略得當,所以全文僅用320字,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頭有尾、有環(huán)境、有情節(jié)、有人物和有對話的動人故事,完美表達了寓意。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六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艷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繼續(xù)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里的人)問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BR>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xiàn),他不久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拓展閱讀:《桃花源記》的藝術特色。
    一、文質兼美情境俱佳。
    《桃花源記》雖不是詩作,但也表現(xiàn)了一個詩人明朗清新、樸實自然的文筆。《桃花源記》就文字而言,可謂精矣,筆墨不多,著實讓人百讀不厭。文章以武陵人的行蹤為線索,為我們勾畫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yè),彼此和睦相處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究其醉人的藝術魅力在于:
    1、動人的意境。
    所謂意境,就是作者把強烈的感情傾注在描寫的對象上,創(chuàng)造出可見可聞而又使人感動的那種境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其中,我們可以飽覽恬靜優(yōu)美的生活圖景,欣賞到漁人進入桃花源后所見的一片地廣物豐、和平寧靜的景象,藉以感知桃源中的人們不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沒有封建君主的統(tǒng)治,沒有如當時現(xiàn)實生活中的**和災難。作者把自己的進步理想寄托在桃花源的社會里,從而形象化地描繪出了一個美好的農村生活境界。
    2、明晰的線索。
    《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園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可以說本文是既按空間順序又按時間順序來安排材料的。按空間順序,即由桃花源外寫到內,又從桃花源的內寫到外;按時間順序,即由發(fā)現(xiàn)桃花源,寫到訪問桃花源,寫到離開桃花源,寫到再尋桃花源??v觀全篇思路:發(fā)現(xiàn)桃花源——敘寫桃花源——議論桃花源——不能再入桃花源,內容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緊扣,變幻奇妙,又讓人覺得入情入理。
    3、虛擬的情節(jié)。
    第一,漁人來來往往,從不交代確切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姓名。第二,行蹤曲曲折折,走到哪里算哪里,忘路之遠近,又竟然忽逢桃林。第三,所見縹縹緲緲,山險口狹,仿佛若有光。第四,際遇閃閃爍爍,衣著悉如外人,卻又不知歷史時事;千言萬語,卻只寫了一句話,那就是囑咐漁人千萬不要泄密;最后,無論民間或官方,無論個人或群體,都“不復得路”。完整的故事精彩紛呈,自然而然地引人入勝。
    4、迭起的懸念。
    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么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一折);接著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又設下懸念,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為之生疑(二折);接著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初極狹,才通人”,又設下懸念:里邊有什么,能走得通嗎?“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三折);接著寫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又設下懸念:漁人出去后給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又為之遺憾(四折);“太守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又設下懸念:找到了嗎?“不復得路”,又為之迷惑不解(五折)。
    5、突出的形象。
    寫桃花林,僅抓住最為醒目的林中之花、地上之草;繪花不采靜態(tài)的枝蕾,而取動態(tài)的落英;繪草不列草類高矮,而重色澤形態(tài)。寫桃花源,僅抓住農耕生活中人們賴以休養(yǎng)生息的土地、屋舍、桑竹等。寫桃源人,僅抓住無自養(yǎng)能力且易受傷害的老人和小孩著墨,老老小小尚且“怡然自樂”,青壯年便不消說了。對于使之“大驚”的“外人”,一是“要”,二又“延”,還“設酒殺雞作食”,淳厚好客之風迎面拂來。從“雞犬相聞”的鬧聲中反映出桃花源社會的和平寧靜;從“皆嘆惋”中則可見桃花源人內心中的自我慶幸與滿足。
    6、客觀的評價。
    本文寫于兵連禍結的晉宋交替期間,社會戰(zhàn)亂頻繁,動蕩不安,封建剝削殘酷,民不聊生,政治黑暗腐敗,使作者不能施展抱負,在做過幾任小官以后,出于對丑惡官場的.厭惡,棄官歸田,過起了隱居田園的生活。十多年的田園生活使作者了解了勞動人民的疾苦和愿望,對廣大農民的苦難深有感受。出于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反抗,作者寫出了本文。文中虛構的世外桃源,描繪的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xiàn)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干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當然,這種理想境界,不過是一種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而且是一種不可實現(xiàn)的空想。我們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認識到這一點。
    7、明暢的語言。
    文中所有的敘述和描寫,盡管是文言,卻曉暢易讀。譬如寫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層次豐富;譬如寫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形象鮮明;譬如寫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活動具體;譬如寫言:“不足為外人道也”,色彩近乎神秘,令人遐想聯(lián)翩。
    8、深厚的功底。
    南陽劉敬叔《異苑》(卷一)有一則記載,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極為相似。原文如下:
    陶淵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七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艷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繼續(xù)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里的人)問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BR>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xiàn),他不久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一、文質兼美情境俱佳。
    《桃花源記》雖不是詩作,但也表現(xiàn)了一個詩人明朗清新、樸實自然的文筆?!短一ㄔ从洝肪臀淖侄裕芍^精矣,筆墨不多,著實讓人百讀不厭。文章以武陵人的行蹤為線索,為我們勾畫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yè),彼此和睦相處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究其醉人的藝術魅力在于:
    1、動人的意境。
    所謂意境,就是作者把強烈的感情傾注在描寫的對象上,創(chuàng)造出可見可聞而又使人感動的那種境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其中,我們可以飽覽恬靜優(yōu)美的生活圖景,欣賞到漁人進入桃花源后所見的一片地廣物豐、和平寧靜的景象,藉以感知桃源中的人們不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沒有封建君主的統(tǒng)治,沒有如當時現(xiàn)實生活中的**和災難。作者把自己的進步理想寄托在桃花源的社會里,從而形象化地描繪出了一個美好的農村生活境界。
    2、明晰的線索。
    《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園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梢哉f本文是既按空間順序又按時間順序來安排材料的。按空間順序,即由桃花源外寫到內,又從桃花源的內寫到外;按時間順序,即由發(fā)現(xiàn)桃花源,寫到訪問桃花源,寫到離開桃花源,寫到再尋桃花源??v觀全篇思路:發(fā)現(xiàn)桃花源——敘寫桃花源——議論桃花源——不能再入桃花源,內容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緊扣,變幻奇妙,又讓人覺得入情入理。
    3、虛擬的情節(jié)。
    第一,漁人來來往往,從不交代確切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姓名。第二,行蹤曲曲折折,走到哪里算哪里,忘路之遠近,又竟然忽逢桃林。第三,所見縹縹緲緲,山險口狹,仿佛若有光。第四,際遇閃閃爍爍,衣著悉如外人,卻又不知歷史時事;千言萬語,卻只寫了一句話,那就是囑咐漁人千萬不要泄密;最后,無論民間或官方,無論個人或群體,都“不復得路”。完整的故事精彩紛呈,自然而然地引人入勝。
    4、迭起的懸念。
    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么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一折);接著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又設下懸念,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為之生疑(二折);接著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初極狹,才通人”,又設下懸念:里邊有什么,能走得通嗎?“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三折);接著寫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又設下懸念:漁人出去后給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又為之遺憾(四折);“太守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又設下懸念:找到了嗎?“不復得路”,又為之迷惑不解(五折)。
    5、突出的形象。
    寫桃花林,僅抓住最為醒目的林中之花、地上之草;繪花不采靜態(tài)的枝蕾,而取動態(tài)的落英;繪草不列草類高矮,而重色澤形態(tài)。寫桃花源,僅抓住農耕生活中人們賴以休養(yǎng)生息的土地、屋舍、桑竹等。寫桃源人,僅抓住無自養(yǎng)能力且易受傷害的老人和小孩著墨,老老小小尚且“怡然自樂”,青壯年便不消說了。對于使之“大驚”的“外人”,一是“要”,二又“延”,還“設酒殺雞作食”,淳厚好客之風迎面拂來。從“雞犬相聞”的鬧聲中反映出桃花源社會的和平寧靜;從“皆嘆惋”中則可見桃花源人內心中的自我慶幸與滿足。
    6、客觀的評價。
    本文寫于兵連禍結的晉宋交替期間,社會戰(zhàn)亂頻繁,動蕩不安,封建剝削殘酷,民不聊生,政治黑暗腐敗,使作者不能施展抱負,在做過幾任小官以后,出于對丑惡官場的.厭惡,棄官歸田,過起了隱居田園的生活。十多年的田園生活使作者了解了勞動人民的疾苦和愿望,對廣大農民的苦難深有感受。出于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反抗,作者寫出了本文。文中虛構的世外桃源,描繪的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xiàn)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干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當然,這種理想境界,不過是一種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而且是一種不可實現(xiàn)的空想。我們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認識到這一點。
    7、明暢的語言。
    文中所有的敘述和描寫,盡管是文言,卻曉暢易讀。譬如寫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層次豐富;譬如寫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形象鮮明;譬如寫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活動具體;譬如寫言:“不足為外人道也”,色彩近乎神秘,令人遐想聯(lián)翩。
    8、深厚的功底。
    南陽劉敬叔《異苑》(卷一)有一則記載,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極為相似。原文如下: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八
    作者對通往桃花源的過程描寫非??苹茫胺路鹑粲泄狻?,“初極狹,才通人”等都很寫實。那么最后見到的理想國是怎樣的呢,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都是物,從今天來看,土地代表空間,屋舍也許就是高樓大廈,良田是農業(yè),美池可以垂釣,可以洗浴,可以泛舟,桑竹都是可用的東西,而雞與犬,都是家中必備的東西,就像是現(xiàn)在的電腦和汽車。理想國里的人,都忙著種作,顯然都不是閑人,衣著嗎,很潮,很哈秦,老人小孩都很快樂。
    然后就是相遇了。乃大驚,外星人見到地球人也會驚恐的,但是非常有禮貌,非常豪爽,殺雞作食。很溫暖的是“村中聞有此人,感來問訊”說明大家都很相識。然后大家竟然都不知道外面朝代的更迭。村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真是好客,都爭著邀請到家中來,招待他。但最后還是有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說明他們也是很滿足于現(xiàn)在的生活。
    那么離開的時候,漁人還是不舍這個地方,希望能回來。所以“處處志之”最后他很功利地叫太守來,但是迷路了,理想不適宜于功利。
    劉子驥,高尚士也,這一段只是為了增加整個故事的真實性,就像電影的最后要加上一段,某某多少年后怎么樣了。
    桃花源是與現(xiàn)實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誕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辭去縣令歸隱(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許就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寫照。其實,桃花源是當時人們逃避現(xiàn)實社會的“避難所”。
    詩人把它描繪成一個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國,形成了與現(xiàn)實社會并存的,又相對立的與世隔絕的理想樂園。這不能不說這是陶淵明的偉大創(chuàng)舉,詩人描繪出人類理想社會的雛形。它有點類似于英國作家莫爾筆下的“烏托邦”(莫爾的《關于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寫于1515-1516出使歐洲時期),但要比“烏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齡比,陶淵明是莫爾的爺爺的爺爺了,所以,可以說陶淵明是人類理想王國的鼻祖?!笆劳馓以础敝两褚蚜鱾髁艘磺灏侔耸嗄?,仍然令現(xiàn)在許多人向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chuàng)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chuàng)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皬娬邽橥酢?,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難免有現(xiàn)實和理想的沖突,當你對現(xiàn)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xiàn)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九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艷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繼續(xù)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里的人)問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BR>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xiàn),他不久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一、文質兼美情境俱佳。
    《桃花源記》雖不是詩作,但也表現(xiàn)了一個詩人明朗清新、樸實自然的文筆?!短一ㄔ从洝肪臀淖侄?,可謂精矣,筆墨不多,著實讓人百讀不厭。文章以武陵人的行蹤為線索,為我們勾畫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yè),彼此和睦相處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究其醉人的藝術魅力在于:
    1、動人的意境。
    所謂意境,就是作者把強烈的感情傾注在描寫的對象上,創(chuàng)造出可見可聞而又使人感動的那種境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其中,我們可以飽覽恬靜優(yōu)美的生活圖景,欣賞到漁人進入桃花源后所見的一片地廣物豐、和平寧靜的景象,藉以感知桃源中的人們不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沒有封建君主的統(tǒng)治,沒有如當時現(xiàn)實生活中的**和災難。作者把自己的進步理想寄托在桃花源的社會里,從而形象化地描繪出了一個美好的農村生活境界。
    2、明晰的線索。
    《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園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梢哉f本文是既按空間順序又按時間順序來安排材料的。按空間順序,即由桃花源外寫到內,又從桃花源的內寫到外;按時間順序,即由發(fā)現(xiàn)桃花源,寫到訪問桃花源,寫到離開桃花源,寫到再尋桃花源。縱觀全篇思路:發(fā)現(xiàn)桃花源——敘寫桃花源——議論桃花源——不能再入桃花源,內容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緊扣,變幻奇妙,又讓人覺得入情入理。
    3、虛擬的情節(jié)。
    第一,漁人來來往往,從不交代確切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姓名。第二,行蹤曲曲折折,走到哪里算哪里,忘路之遠近,又竟然忽逢桃林。第三,所見縹縹緲緲,山險口狹,仿佛若有光。第四,際遇閃閃爍爍,衣著悉如外人,卻又不知歷史時事;千言萬語,卻只寫了一句話,那就是囑咐漁人千萬不要泄密;最后,無論民間或官方,無論個人或群體,都“不復得路”。完整的故事精彩紛呈,自然而然地引人入勝。
    4、迭起的懸念。
    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么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一折);接著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又設下懸念,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為之生疑(二折);接著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初極狹,才通人”,又設下懸念:里邊有什么,能走得通嗎?“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三折);接著寫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又設下懸念:漁人出去后給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又為之遺憾(四折);“太守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又設下懸念:找到了嗎?“不復得路”,又為之迷惑不解(五折)。
    5、突出的形象。
    寫桃花林,僅抓住最為醒目的林中之花、地上之草;繪花不采靜態(tài)的枝蕾,而取動態(tài)的落英;繪草不列草類高矮,而重色澤形態(tài)。寫桃花源,僅抓住農耕生活中人們賴以休養(yǎng)生息的土地、屋舍、桑竹等。寫桃源人,僅抓住無自養(yǎng)能力且易受傷害的老人和小孩著墨,老老小小尚且“怡然自樂”,青壯年便不消說了。對于使之“大驚”的“外人”,一是“要”,二又“延”,還“設酒殺雞作食”,淳厚好客之風迎面拂來。從“雞犬相聞”的鬧聲中反映出桃花源社會的和平寧靜;從“皆嘆惋”中則可見桃花源人內心中的自我慶幸與滿足。
    6、客觀的評價。
    本文寫于兵連禍結的晉宋交替期間,社會戰(zhàn)亂頻繁,動蕩不安,封建剝削殘酷,民不聊生,政治黑暗腐敗,使作者不能施展抱負,在做過幾任小官以后,出于對丑惡官場的.厭惡,棄官歸田,過起了隱居田園的生活。十多年的田園生活使作者了解了勞動人民的疾苦和愿望,對廣大農民的苦難深有感受。出于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反抗,作者寫出了本文。文中虛構的世外桃源,描繪的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xiàn)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干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當然,這種理想境界,不過是一種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而且是一種不可實現(xiàn)的空想。我們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認識到這一點。
    7、明暢的語言。
    文中所有的敘述和描寫,盡管是文言,卻曉暢易讀。譬如寫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層次豐富;譬如寫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形象鮮明;譬如寫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活動具體;譬如寫言:“不足為外人道也”,色彩近乎神秘,令人遐想聯(lián)翩。
    8、深厚的功底。
    南陽劉敬叔《異苑》(卷一)有一則記載,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極為相似。原文如下: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十
    似乎是因為閑適,還似乎因為心緒煩亂,總之,對于如今的一些親歷和見聞有一種見了也是白見,說話似乎更是多余,就是那么一種感覺。手邊的書,已經翻過不知時日,邊邊角角已經破損露白,我不忍再次拿起。于是,從書架子上取下了《簡明歷史辭典》,雖然也是“辭典”,但與時髦的“開心辭典”,畢竟截然不同。我百無聊賴地翻著,介紹陶潛的簡短文字,映入眼簾,方曉得所謂的陶潛,乃大名鼎鼎的陶淵明是也。于是,我又找到了《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找到了《桃花源詩并記》,讀了起來,詩我不懂,更喜歡不起來。
    我覺得,詩歌,總該是浪漫的,哪怕就是憤世嫉俗,也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從我懂事到如今,我始終不曾有過激情,更不曾有過任何浪漫。為什么會是這樣?我也無從解釋。我僅知道,人所以在苦水里掙扎,人之所以吃本來難以下咽的粗劣的食物,根本的是在拼爭,是在同自己,同自然,同客觀環(huán)境拼爭,渴望見到光明,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即便沒有錦衣玉食的奢望,起碼該有吃飽穿暖的境遇。
    于是,我一直向往著能有這么一天。
    在我人到中年的時候,這樣的境遇,終于屬于了我。不光屬于了我,也屬于了多數國人。這本來是該喚起我那罕有的激情的,可是,事實又把我那激情的萌芽送到爪蛙國去了。我仍舊沒有任何激情。
    今天,我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才似乎真正找到了我缺少激情的根本所在。好了,不說我自己,還是說《桃花源記》吧。
    《桃花源記》,是一篇很好的散文。說它好,根源在于文字的樸實,故事的奇異,留給人的無窮的回味。換了酸溜溜的文人,一定要把什么“繞梁三日而不絕”而扯上。我可不這么做。我以為,“酸”是最沒出息的。我一貫瞧不起那“酸”,來實的,比什么都強。
    《桃花源記》,說的是在晉孝武帝的時候,一個武陵漁人,打魚的時候迷了路,結果走進了與世隔絕很多朝代的“桃花源?!碧一ㄔ淳烤故鞘裁礃幼幽兀课恼碌拿枋鍪沁@樣的:這里全是桃樹,并且是“落英”“繽紛”?!奥溆ⅰ笔侵柑一ǎ袄_紛”,則是形容桃花的繁茂。漁人見了這樣的景象,感到驚異。大約只有世間少有,才會有如此的驚異吧。漁人走出了桃林,從山的小口穿過,覺得豁然開朗,見到的是土地的平坦,地域的開闊,房舍的整齊,這里有良田美池與桑竹之類??v橫交錯的羊腸小路,雞犬相聞的平靜生活的景象,是宜人的。這里的人們,和外邊的人,沒什么不同,可是,他們竟不知道,外邊是什么朝代,光知道有秦朝,不知道漢朝,至于魏晉,就更不知道了。這里的人們,一連數日,紛紛用酒食款待漁人。臨別,這里人囑咐漁人,這里的情形,不要對外人說。漁人把來路做了標記??墒?,再回來尋找那桃花源,卻找不到了。
    事實上,所謂的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君主,沒有剝削,人人勞動,人人平等的空想社會。雖然是空想,但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勞動,卻是理想的。我最贊成的,不是那空想,而是那平等和自適。
    據有關資料記載,陶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沒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等官職,不滿士族把持政權,對當時亂世之俗既不肯適應,又不能反抗,遂辭官歸隱,過躬耕生活。他長于詩文辭賦,其詩大多描寫農村生活及自然景色,語言質樸精練,真實感人,具有獨特的田園詩風格。他的散文《桃花源記》馳名。
    我很喜歡《桃花源記》,主要是它那“空想”的主張與那樸實無華的文字。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十一
    1.孝公既沒:“沒”通“歿,死。
    2.合從締交:“從”通“縱”,合縱。
    3.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然舉事(興起)。
    4.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5.百有余年矣:“有”通“又”,再加上,還有。
    6.約從離衡:“衡”通“橫”,連橫。
    7.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指詰問。
    8.制其弊:“弊”通“敝”,困敝。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十二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文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初中語文語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課文。這是一篇“記”類文章、文質優(yōu)美、又居單元之首,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鞏固學生的文言常識和學法,并引導學生利用以往學習現(xiàn)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來學習這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它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xiàn)作者的社會理想,給作者展現(xiàn)了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民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是無法實現(xiàn)的。
    作為本單元的重點,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xiàn)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xiàn)代文的角度對文章作進一步品讀,這里我要講得是第二課時。
    (三)說教學設想。
    1、說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同時這篇文章又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xiàn)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語言優(yōu)美雋永,瑯瑯上口,值得品位?;谝陨蠗l件,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美文美教”,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1)知識目標:熟讀成誦并背誦課文。
    (2)技能目標:品味本文優(yōu)美的語言,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3)情感目標: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2、說教學重點、難點。
    《桃花源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筆墨為我們構置了一個令人神往的桃源勝境。怎樣引導學生去品讀這個桃源勝境成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同時二年級學生的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但是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可以這樣設定:
    (1)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麗、神奇和幸福。
    (2)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4、說課前準備。
    學生:
    (1)課前預習,根據注釋及工具書自行通譯課文,找出疑難問題。
    (2)查找出作者及寫作本文的有關資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情境設置法——激發(fā)感情,引起興趣。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點撥法——展開聯(lián)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fā)引導,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梢哉f,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xiàn)象的一把金鑰匙。
    眾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學情分析:本文是一篇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xiāng)鎮(zhèn)學生閱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力爭通過這些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能力。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為: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短一ㄔ从洝肥且黄牢模挥凶寣W生熟讀成誦,才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yōu)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fā)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發(fā)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源社會。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課將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guī)律并形成習慣。通過討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本節(jié)課的指導思想是力求實現(xiàn)課堂教學模式從單一“接受”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轉型。教師作為啟發(fā)者和鼓勵者,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實現(xiàn)知識的能力化、認知和情感的結構化。整個教學過程主要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一)導入情境,激發(fā)興趣(約5分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點,通過不同的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為此,我是這樣設計導入?,F(xiàn)在請大家觀看一段“再現(xiàn)桃源生活”的視頻進入陶淵明筆下描繪的世界。創(chuàng)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
    設計意圖:以視頻渲染情境,引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想,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為本節(jié)課學生的認知活動尋找一個“??奎c”“發(fā)展點”。
    (二)配樂朗讀,促進理解(約10分鐘)。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出發(fā)點是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鑒賞,以鑒賞促陶冶,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1、學生聽配樂朗讀,感受畫面,讓學生進入情境;
    2、學生聽音樂誦讀。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于去讀。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入文本,讀出感覺。
    3、“讀”后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并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既有精美畫面又有名家朗誦,再加上學生對課文的初步感知,為“品味語言”環(huán)節(jié)做好準備。
    (三)賞讀課文、品說桃源之美(約15分鐘)。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yǎng)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這里我設計了三個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樂,樂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導學生從“美”“樂”“奇”三個方面走入文本,品讀課文,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創(chuàng)造性描繪。
    由于學生是個靈活的個體,他們的思維無拘無束,語文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預習課文,寫一段描繪桃源之美的文字。經過預習,課堂上學生們描繪了一個又一個優(yōu)美的畫面。在互相傾聽中,他們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也展現(xiàn)了自己的風采。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賞讀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敘事簡明,情節(jié)曲折,語言雋永。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新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質疑探究,評說桃源情結(約10分鐘)。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也是值得探究之處。我將充分利用前面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形成閱讀期待,鼓勵學生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有批判的閱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千百年來,“桃花源”已經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成為一種“桃源情結”。怎樣評價“桃源情結”也是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重點。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源勝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評價桃源勝境的?
    問題一拋出,學生肯定有不同的觀點,對于他們的看法,我們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們言之有理,應加以鼓勵。同時,在課堂要讓他們互相辯論,拓展思路,弘揚個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鳴。
    在本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能會提出一些疑問;如“東晉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外人進入桃花源,將會帶來怎樣的變化?”等。對于他們的疑問,可讓他們分組討論,也可輸入課件,作為課后探究題。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重在自主合作探究,進行探究性學習。另外也是語文課程與歷史課程的溝通,課內與課外的結合。
    (五)歸納總結(約3分鐘)。
    這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鄙裰荽蟮?,山川錦秀,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讀課文,并了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十三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妻子(古義:(兩個人)妻子和兒女;今義:(一個人)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古義:鮮艷而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注:今義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掛齒。
    間隔(古義:隔絕;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十四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
    延(古義: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都;今義:熟悉)。
    咸(古義:全;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系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
    果(古義:實現(xiàn);今義:果實,結果。
    間隔(古義:隔絕;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口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仿佛(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義:樂觀,暢快)。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古義:顏色鮮艷美麗;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注:今義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掛齒。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十五
    關于陶潛的《桃花源詩并記》[1]一文的真實性,千年來一直爭論不休。近人陳寅恪1936年的《桃花源記旁證》[2]認定桃花源在北方的弘農或上洛,與塢堡類似,并給出詳細的邏輯推理。唐長孺則在1956年的《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3]中反駁桃花源故事本為南方的傳說,是武陵蠻人的故事,與塢堡并無關系。
    在這幾個問題中,桃花源居民的身份歸屬最為重要,故首先探討。
    唐長孺先生認為桃花源居民乃武陵蠻人,他們因受徭役賦役壓迫入山。筆者贊同此觀點。原因是如果像陳先生所說桃花源人避的是前秦之亂,前秦與陶淵明所處的東晉時代(太元年間,即373-3)不遠,里面人不致如此驚異。另外,魏晉南北朝數百年一直處于動蕩,若要避亂,何不早避呢?而在賦役方面,秦的暴政是極為苛重的,賈誼亦認為繁重的徭役是秦滅亡的主因?!短一ㄔ丛姟烽_頭為“嬴氏亂天紀……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不提戰(zhàn)亂而多提徭役。又如陳先生所說,塢壁一般有首領率領入山,且塢主與成員是庇護者與被庇護者的關系,被庇護者需要繳租服役,存在一定剝削壓迫。而《桃花源詩并記》中太古之風能如此長存,顯然是一種無等級無壓迫的氏族社會,成員皆為逃亡難民?!扳挥杏鄻罚诤蝿谥腔邸?,桃花源里沒有官吏,沒有捐稅,沒有壓迫和欺詐,一切只有淳樸安樂。由于蠻族此時大致處于氏族公社末期,內部階級矛盾尚不尖銳。又因為避亂入山,面臨山林未開墾、生產工具和土地條件不足等艱困條件,必然要求通力互助以保證生存,很可能又恢復公社組織?!巴恋仄綍纾萆醿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句子表明桃花源里的土地經過統(tǒng)一規(guī)劃,田地較為集中,大家一起勞動,這也就是桃花源人聚族而居的情形。
    關于桃花源人是武陵蠻族的研究,彭伊立、覃武陵在《桃花源記并非虛構——論桃花源與武陵蠻》[4]中給了更充分的證明,其主要論據有:
    (1)公元前3世紀秦滅巴后,巴人其中一支,流入五溪。成為武陵蠻的先民之一。其具備了“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的人文背景。巴人是最早的稻作文化民族之一,其有著優(yōu)良淳厚的風俗,文中“便要(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正是巴文化淳厚民風的寫照。即桃花源居人是避秦時亂的巴人后裔。
    (2)自秦漢起,中原封建王朝在武陵山區(qū)均是“古所設縣、并無其官”。長期實行“以蠻治蠻”的政策,對蠻酋,以撫為主,只求降服,納貢。部落首領僅是原始社會的社會組織的頭人,不脫離生產?!短一ㄔ从洝分械臒o階級、無壓迫、人人勞動、自由平等相處的社會環(huán)境正是當時“武陵蠻”生活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
    (3)漢朝數次進攻武陵山區(qū),終因武陵山區(qū)險惡的地形和氣候環(huán)境原因失敗告還,自此后武溪山區(qū)“蠻夷”民族一直過著相對比較安定、和平的生活。魏晉時期武陵蠻聚居區(qū)亦有200多年沒有戰(zhàn)爭,成了和平、寧靜的“世外桃源”,與外界嚴重隔離。武陵山區(qū)腹地是桃花源的典型原型,這些和“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情景相一致。
    筆者認為桃花源人除了是武陵蠻族外,另外一種可能性是桃花源居民是北人南渡入山。魏晉時期北人南渡的兩個方向為“東晉南朝政治中心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以及“不發(fā)達地區(qū),尤其是深入山區(qū)?!庇捎谔一ㄔ础拔萆醿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逼滹@現(xiàn)出的秩序井然,民風純樸和表現(xiàn)出來的相當深厚的農耕文化淵源,與蠻族有一定差別,然而也不排除文章具有相當程度的夸張性。
    第二個問題是:桃花源是否真實存在?如果存在,在哪里?
    南朝后期黃閔所著《太平御覽》卷四十九引《武陵記》云:“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尋水號曰:‘桃花源’,故陶潛有《桃花源記》”。又曰:“昔有臨沅黃道真,在黃聞山側釣魚,因入桃花源。陶潛有《桃花源記》。今山下有潭,立名黃聞。此蓋聞道真所說,遂為其名也?!盵5],即認為陶淵明是根據紀實而非一人虛構寫著《桃花源記》。又酈道元《水經·沅水注》云:“沅南縣西有夷望山,孤聳中流,浮險四絕,昔有蠻民避冠居之,故謂之夷望也。南有夷望溪?!倍短一ㄔ从洝酚涊d的時間是東晉太元年間,即公元376年至396年間的事,與陶淵明處于同一時代。其筆下的太守、武陵漁人、劉子驥均是同時代的真實人物。
    關于桃花源是否真實存在這個問題,眾家皆認為桃花源是有確切地存在的,所爭議的不過是該地的具體位置。陳寅恪先生認為桃花源在北方的弘農或上洛,唐長儒先生對此觀點是否認的,其認為桃花源應在南方之武陵,并引用與陶淵明時代相當的劉敬叔《異苑》中武陵蠻人射鹿故事及《神仙感遇傳》中庾沖關于武陵酉陽縣孤山的描述證明。1969年,勞榦發(fā)表《桃花源偶記》[6]一文,亦反對陳寅恪先生的說法,認為北方干枯的黃土峽谷,與《桃花源記》“良田、美池、桑竹之勝”不相宜。桃花源地爭論的最大難點其實是魏晉時期的特殊性造成的,魏晉時由于人口的流動帶來文化的融合,桃花源里聚族群居式的生活不獨為北方所有,桃花源的傳說也可能在南北方同時流行。
    但是不難看出,《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自然環(huán)境,更有可能是江南的環(huán)境。這和作者陶淵明是南方人是吻合的'?!皶x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沿溪行……”陶淵明的筆鋒直指當時的武陵。武陵在南方,捕魚業(yè)也更廣泛的存在于魚米之鄉(xiāng)的南方。
    現(xiàn)今全國大約有三十幾處自稱是桃花源原址。其中典型說法有這樣幾種:
    1、江蘇連云港宿城西麓說。宿城地處云臺余脈,三面高山,一面向海,與外界隔絕,形成天然塢壁。當年陶淵明為鎮(zhèn)軍劉牢之參軍時到過宿城,并留下《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曲阿作》等詩文,其地至今還保留著武陵的地名。
    3、湖南常德桃花源說。這個“桃花源”面積約2.5平方公里,桃源山是文化的中心,從西晉到晚明,以桃源山為主的名勝古跡,代有聲名。
    要弄清桃花源究竟實指何處,首先必須考證一下“武陵蠻”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筆者較為認同的是當時武陵蠻存在于荊、湘一代的武陵山地區(qū),即現(xiàn)今的湖南、湖北省西部。陶淵明本人對武陵蠻是十分了解的,其曾祖陶侃生于鄱陽,而鄱陽為當時奚蠻雜居區(qū)域。《晉書》卷六十六《陶侃傳》記載:“吳平,徙家廬江之尋陽”。在本傳末論曰:“士行(侃字)望非世族,俗異諸華”。《世說新語》更載有溫嶠罵陶侃為“奚狗”。[9]陶侃在西晉時任荊州刺史,親自督占過五溪蠻。陶淵明祖父陶茂亦曾做過武昌太守,其親妹妹出嫁武昌程氏,4病故后他還親自到武昌奔喪,這些都是他進一步了解“武陵蠻”社會狀況的有利條件。
    清人蔣維光《游桃花源》寫到:“此境何人辟?淵明記一篇?!?,認為湖南的桃花源出現(xiàn)于文章之后。此地雖有美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田園風光,但它處于我國封建社會統(tǒng)治的核心區(qū)域,戰(zhàn)爭頻繁,很難有無階級、無壓迫、無紛爭“世外桃源”的社會環(huán)境。而湖北的竹山縣說也尚未成定論。真實的桃花源只有一個,也正因為該疑問無人能解。近年來,為旅游業(yè)的需要,全國爭相申報桃花源原址的地區(qū)如雨后春筍,可謂壯觀。
    最后一個問題:陶淵明創(chuàng)作此文的背景是什么?其受到哪些傳聞影響?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陶淵明的生平。
    陶潛,字元亮,號淵明,又稱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東南)人。生于公元365年,歿于公元427年,終年63歲。[10]其曾五次出仕,七次辭官,405年,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寫出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4(晉安帝義熙十四年)寫作《桃花源詩并記》,此時,陶淵明已年屆五十四,歸隱田園達。陶淵明在此背景之下,寫下了夢幻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記》,其用意何在?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這還要從其五次出仕,七次辭官說起。
    1、393年(東晉太元十八年),29歲的陶淵明首次出仕,任江州祭酒。其深感大志難酬,不堪吏職,不久解職歸田。后來州里召他做主簿,他辭不受命。
    2、3(隆安三年),大約在35歲,其充任荊江二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不久桓玄在江陵籌備篡位的陰謀敗露,陶淵明覺得自己“投冠旋舊墟”看錯了人,4(隆安五年)冬,母孟氏卒,陶淵明還潯陽居喪。從而找藉口離開了桓玄。但這次在江陵生活的見聞,使他了解了“武陵蠻”的生活現(xiàn)實,為其晚年撰寫《桃花源記》提供了寫作題材。
    3、4(元興三年),陶淵明在劉裕幕下任鎮(zhèn)軍參軍,不久亦看清了劉裕篡權的野心,失望之下辭官,結束第三次出仕。
    4、405年(義熙元年),陶淵明再次到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處任建威參軍。不久,劉敬宣上表辭職,陶淵明亦自然離職,第四次出仕的時間很短暫。
    5、同樣是405年,陶淵明為了生計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潯陽郡派督郵至,其不愿意“束帶迎之?!惫蕠@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彼焓谟∪ヂ殹?BR>    五次出仕未遂的曲折歷程,使陶淵明終于認識到“世與我而相違”,寫下了膾炙人口《歸去來兮辭》,開始田園隱居生活。觀其一生,陶淵明的性格具有兩重性,這與他受到他外祖父孟嘉和曾祖父陶侃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陶侃是一位被后人推崇為“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的良臣,其早年當過武岡令,后又被荊州刺史劉宏辟為南蠻長史,負責荊州少數民族事務。亦親任荊州刺史多年,死后葬于長沙。其一生和荊州、武陵蠻有著許多難解之緣。這或許成為陶淵明晚年寫作《桃花源記》生活渠道之一。陶淵明一生的品德操守受其曾祖父陶侃影響至深,少年時期就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11]的大志。他關心人民疾苦,痛恨戰(zhàn)亂,希望像曾祖父陶侃一樣兼濟天下,卻目睹官場種種黑暗,其為了維護自身氣節(jié),最終辭官歸隱。
    另一方面,陶淵明自幼喪父,與母親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傍若無人?!盵12]日后,他的個性、修養(yǎng),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時代思潮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yǎng)了“猛志逸四?!焙汀靶员緪矍鹕健钡膬煞N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時代,宗室內部的斗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拼。這種社會**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在社會上層也造成嚴重的不安全感。在這種權力爭奪之中,又存在著一切卑污血腥的陰謀。直至最后,陶淵明“愛丘山”的素愿壓倒了“逸四海”的猛志。正是陶淵明退隱后的閱歷、遭遇,對君權的不滿和憤慨,促使他寫著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詩并記》。其集畢生之見聞,特別是在江陵生活時對武陵山區(qū)武陵蠻的見聞,以武陵蠻的生活現(xiàn)實為原型,以極平淡質樸形象的筆調,描繪了一個這個與世隔絕、和平安定、民風淳樸的桃花源。
    另外,《桃花源記》深藏著至少是三個流傳頗廣的傳說故事的精髓。即誤入仙境、秦人古洞和爛柯山故事。[14]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化用了東漢時已在民間流傳的“誤入仙境”的故事。入桃花源被洞人盛情款待與“秦人古洞”的傳說極其相似。而漁人出來后,尋向所志,不復得焉,隱晦地表達出了桃花源仙境早已茫然、無法問津。
    關于陶淵明寫作《桃花源詩并記》究竟受到了哪些“傳聞”的啟發(fā)?唐長孺先生認為是來源于南方蠻族傳說。陳寅恪先生懷疑,陶淵明間接或直接得知了東晉義熙十三年(417)春夏間,戴延之等進入函谷關途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記》的紀實成分可能取材于這里。
    筆者認為《桃花源記》的另一個疑點是劉子驥。唐代編修的《晉書?隱逸傳》[15]中記載:“劉驎之,字子驥,南陽人,光祿大夫耽之族也。驎之少尚質素,虛退寡欲,不修儀操,人莫之知?!眲⒆芋K根本就無意于奔走仕途,他遠離塵世,過著隱逸的生活?!昂糜紊綕?,志存遁逸?!薄败囼T將軍桓沖聞其名,請為長史,驎之固辭不受?!彼蛔非蠊γ摚⑵珢垤`山異水。從這個方面來說,他與陶淵明是志趣相投的,也無怪乎陶淵明在文中稱其為“高尚士”也?!稌x書?隱逸傳》中有一段對其傳奇經歷的記述“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閉,一囷開,水深廣不得過。欲還,失道,遇伐弓人,問徑,僅得還家?;蛘f囷中皆仙靈方藥諸雜物,驎之欲更尋索,終不復知處也?!?BR>    《桃花源記》全文為何會出現(xiàn)一個有真名真姓的人物?這個與陶淵明同時代并且有相同志趣的人是否與陶淵明接觸交談過?陶淵明是否從這個愛好山水的人身上聽聞了一些傳說?如今都不得而知。
    陶詩以田園詩最為著名,其田園詩的藝術魅力,與其說在于它是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不如說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淵明的人生理想。田園是他在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陶淵明心目中有自己的理想社會。這個理想社會就是他在《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世外桃源,是一個與世隔絕、不受外界干擾的地方。在那里生活著著普普通通的人,他們自給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違農時。他們不交苛捐雜稅,生活寧靜而幸福。但詩人知道在一個充滿著陰謀、屠殺、戰(zhàn)爭的社會中,他的“世外桃源”只能是一種奢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陶淵明的歸隱之路,實際是其理想與當時的現(xiàn)實無法調和的結果,《桃花源記》亦是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與其崇尚自然的本性發(fā)生沖突的產物。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篇十六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奔瘸?,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治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