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17篇)

字號:

    教案能夠規(guī)范教學行為,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教案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如果你正在備課,不妨參考一下下面的教案范文,或許會有所啟發(fā)。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一
    同學們,還記得雪地里的小畫家嗎?|從文中我們知道了,小雞的腳像竹葉,小鴨的腳像楓葉,小狗的腳像梅花,小馬的腳像月牙,小動物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腳,最近老師發(fā)現(xiàn)了一件稀奇事,植物也長腳,而且它還有一個動物性的名字,叫爬山虎,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呢?教學生字“虎”
    2、剛才同學們都讀得很認真,相信也解決了剛才老師提出的問題了,課文寫了爬山虎那些方面的內容(葉、腳)那那幾段是寫葉,哪幾段是寫腳的呢?今天我們就重點來觀察一下爬山虎的腳。
    1、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三自然段,請你從中找出爬山虎腳的相關信息。
    2、精讀句子的理解
    (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長在莖上"也就是告訴我們爬山虎的腳所長的位置(板書:位置),那”莖“又是什么呢?看著這大屏幕上的圖片,你能把它指出來嗎?原來這根粗粗的就是爬山虎的莖啊。
    (2)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短短的幾句話,同學們就從中讀出了這么多關于爬山虎腳的信息,同學們課真會讀書,那爬山虎這細絲般的腳又是如何爬上高高的墻的呢?下節(jié)課我們再仔細地去瞧瞧,這節(jié)課就到這。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二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梢圆扇±蠋熥x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a、腳的樣子;
    b、腳的形狀;
    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
    b、找出爬的動作詞;
    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jù)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三
    今天我們就一塊兒來認識一種植物的腳,看看它有什么特別的作用,學習第6課《爬山虎的腳》。
    (板書課題并齊讀)
    生:我通過查找資料知道了爬山虎也叫巴山虎,是一種落葉藤本植物,有漿果,可以入藥。
    師:對!查找資料也是預習課文的一種方法。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運用這些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內容,解決問題。
    師:那通過讀課文,你們對爬山虎還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腳上長有細絲。(板書:腳)
    師:對!查閱資料、實地觀察、反復讀書都是預習的好方法。通過預習,同學們對爬山虎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們還有哪些疑問呢?先把問題在小組內提出來,看能不能借助小組的力量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再提出來我們一塊解決。
    (生小組交流討論,師巡視學生交流情況)
    )
    師:通過交流,你們又解決了哪些問題呢?
    師:那你們還有哪些疑問呢?
    生:我們組的問題是: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板書:腳向上爬?)
    為什么說它是一腳一腳向上爬,而不說一步一步向上爬呢?(板書:一步一步?)
    為什么說爬山虎的葉子會漾起波紋,美麗極了?(板書:葉子?
    師:同學們提了這么多有關爬山虎腳的問題,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你會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呢?生:我會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來解決。我會用一邊讀一邊想的方法解決。
    我會跟小組的同學討論交流來解決。
    師:(指問題):對!這些都是語文學習的好方法,另外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也是一種很好的語文學習方法。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利用這些方法,重點探究大家提出的問題??赐ㄟ^進一步的讀書學習,對預習中讀懂的內容有什么新的理解,不懂的問題能不能自己讀書解決。
    (一)邊讀邊想象,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麗
    師:剛才,同學們提了有關爬山虎葉子的問題,下面,我們就先來看看爬山虎的葉子是什么樣的,請大家把第二自然段讀一讀,邊讀邊找出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
    (生自由讀課文,找出描寫爬山虎葉子的語句)
    師:誰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讀一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生邊讀句子邊想象)
    師:讀了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
    生:想!(學生看多媒體,再次感受)
    師:學到這里,你對爬山虎的葉子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師:對!正是因為長大的葉子很綠,在墻上排列得那么均勻,被風一吹還漾起滿墻的波紋,非常美麗,所以它才那樣引人注意。
    同學們這么喜歡爬山虎的葉子,我們就試著讀一讀課文,把這種喜愛的感情讀出來。放開聲音,自己先來讀一讀。
    (學生自由感情朗讀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然后師指名感情朗讀)
    師:(小結)通過預習課文,我們了解了爬山虎葉子的生長特點,而剛才通過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邊讀邊想象,我們又感受到了葉子的美麗與可愛。這就是我們新的理解,新的感受。
    (二)自主選擇學習方式,探究有關爬山虎腳的問題師:在交流預習的時候,同學們提出了許多有關爬山虎腳的問題,那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呢?請同學們像剛才這樣讀一讀課文,自己找一找答案吧!
    (生讀課文找句子)
    師: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誰能讀讀課文中的句子?(指名讀)
    師:請大家再把這幾個句子讀一讀,一邊讀一邊想,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樣子的?試著在本子上畫一畫。如果有的同學帶來了爬山虎,也可以邊對照實物邊讀課文,再仔細地觀察一下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
    師:誰愿意把你的畫拿給大家看一看?
    師:我們一塊兒來看看他畫的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呀對不對。先看位置,他畫的對嗎?
    師:對!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地方的反面。我們再來看看腳的樣子,畫的對嗎?
    生:對!
    師:誰帶來了爬山虎呀?拿過來讓大家看一看。請這位同學讀著課文中的句子,我們再來仔細地觀察一下爬山虎的腳。
    師:下面,我們一塊兒把這些句子讀一讀,再來認識一下爬山虎的腳。(出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一段,學生齊讀)
    師:(小結)我們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就應該像剛才這樣抓住重點句子認真讀書,邊讀邊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師:剛才有的同學還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為什么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向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先請同學們繼續(xù)讀一讀課文,自己試著找找答案。
    (生自由讀課文找答案)
    師: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把你的理解跟同桌說一說。
    (同桌交流,教師巡視)師:同學們通過讀書想象,對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認識,下面我們一塊兒來觀察一下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課件演示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樣子)
    師:你們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了嗎?
    生:知道了。
    師:那請大家再把課文中的句子多讀幾遍,聯(lián)系剛才我們所觀察到的,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生自由讀課文)
    師:哪位同學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師:你是這樣理解的,誰還有不同的想法?
    師:(邊總結邊演示)對!通過學習我們知道,當爬山虎的腳巴住墻以后,這只腳就不會再動了。隨著不斷地生長,它又長出了新的腳,這些腳再巴住墻,使爬山虎向上爬。不像人走路那樣,兩只腳來回交替,所以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向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向上爬。
    師:是的,爬山虎之所以能夠巴住墻往上爬,是因為它有帶吸盤的腳。如果爬山虎的腳觸不到墻,它對爬山虎的生長沒有了作用,所以隨著爬山虎的不斷生長,這只腳就會萎掉。
    (三)再次質疑,加深認識
    師:好,下面請大家把課文中描寫爬山虎腳的三個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看還有什么新的問題。
    (生讀課文)
    師:誰還有疑問呀?
    師:這個問題誰能幫助他解決?
    師:下面,請大家朗讀全文,想一想,爬山虎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朗讀全文)
    師:誰還有不同的感受?生說
    師:誰還有補充?
    師:對!因為作者用心觀察了爬山虎。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作者運用了許多生動、恰當?shù)恼Z言寫了出來。遇到這樣好的語言,我們應該把它積累下來。有了這樣好的語言,我們的作文水平也會提高。下節(jié)課,我們就來欣賞這些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把它們讀一讀、背一背、抄一抄。另外,同學們還可以再找一篇描寫植物的文章讀一讀,下節(jié)課,我們再一同去欣賞那篇文章。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四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交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寫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興趣。
    德育目標:
    通過體會作者對事物觀察的仔細培養(yǎng)學生做事認真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詞語,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理解動詞,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教學方法:
    研究發(fā)現(xiàn)式教學法、演示法、操作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動畫。
    二、課前準備。
    1、在課前教師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這節(jié)課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研究發(fā)現(xiàn)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并體會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2、準備多媒體課件。
    3、學生準備彩筆、紙。
    三、導引目標與內容。
    師:這節(jié)語文課我們學習第6課《爬山虎的腳》。我們通過預習課文知道了這是一篇寫植物的文章,誰見過爬山虎這種植物?給大家介紹一下它的樣子。(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見聞簡單介紹)。
    師:說的不錯,假期時,老師去了南山路在沿途看到住戶的房子上、公路大橋的墻上、山壁上,到處是一片片綠綠的爬山虎,就像一匹匹綠色的綢緞一樣,老師告訴你們,它小的時候,也只是一根小莖,有了充足的水分,適合的溫度,它就爬呀爬呀,爬的滿墻都是,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們就在課文中去看看葉圣陶老先生是怎樣解開這個迷的。
    四、提出目標點撥指導。
    師:請同學們把書輕輕打開到6課,自由讀課文看看你讀懂了爬山虎的哪些特點?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邊讀邊作上記號,開始吧?。▽W生自由讀教師巡視指導)。
    五、學生研究發(fā)現(xiàn)。
    師:現(xiàn)在請仔細結合課文內容在小組里說說你讀懂了什么,不懂的問題請小組同學幫助你解決,如果在小組內不能解決年在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解決,好不好?(學生研究討論)。
    六、合作成功。
    師:剛才同學們都學的很認真,討論的也很激烈?,F(xiàn)在請各小組匯報學習情況,先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從哪看出來的?注意抓住重點詞來說。
    學生匯報第一自然段的收獲,包括:(1)爬山虎生長在墻上。(2)“滿是”看出長得很多、很茂盛。(3)“占了一大片”看出生長的快。(4)爬山虎的生長離不開墻等等。
    師:這部分還有問題嗎?
    那好,同學們的學習效率真高,收獲也很大,我們就按這種方法繼續(xù)匯報。
    (學生匯報1、葉子雜成長中的變化。2、葉子的顏色、形狀分布情況。3、理解“漾起波紋”這句話體會作者用比喻寫出葉子的好看。)。
    指導朗讀。
    師:請一名同學帶有感情地朗讀大家看畫面。(多媒體:葉子隨風浮動的畫面)。
    這部分描寫你還有問題嗎?
    (生沒有后繼續(xù)匯報爬山虎的腳的特點抓住:“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及“顏色是嫩紅色的”來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師:好!現(xiàn)在請大家拿出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你怎樣理解的就怎樣畫,誰愿意到前面來畫?(一生板演)。
    (大家評議腳的位置對不對)。
    出示多媒體畫面,誰愿意說說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學生邊看畫面邊說爬山虎的腳樣子)。
    師:你除了讀懂了腳還讀懂了什么?(生繼續(xù)匯報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
    師:出示課件請同學門看這一自然段把表示爬山虎爬墻的動詞畫出來。
    (生邊讀邊畫)。
    師:說說看,(動詞有:觸、巴、拉、貼、爬教師點出)。
    誰能理解一下這些詞?(就是說爬山虎的腳剛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變成小圓片巴住墻,把莖相上拉一把,讓它緊緊地挨著墻。)指名幾個同學說。
    師:現(xiàn)在我們來一起做個游戲,把你們的手當做爬山虎的腳,手掌當做小圓片,在桌子上試著做一做爬山虎爬墻的動作。誰愿意到黑板來演示一下。
    (請一名同學來邊演示邊說)。
    師:這部分還有一句話你讀懂了嗎?說說看。
    (“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就會想起它像蛟龍的爪子”這是說,爬山虎的腳……有力量,像蛟龍的爪子一牢牢巴住墻。)。
    師:剛才大家共同研究的這部分你還有什么問題嗎?如果沒有了請大家繼續(xù)匯報。
    (學生抓住重點詞,體會“墻”對于爬山虎的重要)。
    七、小結與反思。
    師: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認為這篇文章哪個片段描寫的最精彩?為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
    師:現(xiàn)在就帶著感情把你喜歡的段落美讀給同學聽,并試著背下來。
    總結:這篇課文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這一事物展開描寫,這一片段不僅使我們了解了有關爬山虎的腳的知識,而且好象親眼看到了那滿墻的爬山虎,是怎樣巴住墻,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我們同學在今后的文章中也要學習作者這樣的寫作方法,通過細致的觀察,能圍繞一個意思寫好一個片段。
    下面,把這節(jié)課你學到的知識概括性的寫在紙上,討論把一下板書寫完。
    (學生把爬山虎的葉子及爬墻動詞填上)。
    下面老師給大家留個作業(yè),請你回家仔細觀察一種植物,抓住植物的特點,圍繞莖呀、葉呀、花呀、或者是果實等寫一個片段。
    附板書:
    葉子:新鮮均勻尖朝下。
    腳觸巴拉貼爬。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五
    姚老師執(zhí)教的《爬山虎的腳》這堂課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講究教學方法,著眼發(fā)展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加強了課程意識,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課堂教學形式是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對理論和實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姚老師的這堂課,教學形式靈活多樣,主要體現(xiàn)在:
    1、成功運用情境教學法。上課伊始,姚老師便通過播放課件,緊抓兒童年齡特點,通過感官刺激,鋪墊搭橋引路,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激發(fā)了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
    2、把活動引進課堂。姚老師這堂課,表演式教學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演一演,給影片配音等活動,全面交流互動,達到了以情煽情,有感而發(fā)的教學效果。
    3、把評價引進課堂。姚教師鼓勵學生之間互評,小組之間賽評,加上老師的導評,使課堂教學一次次推上高潮。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高昂的學習興趣,又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此外,姚老師還運用了討論法、比較法等,讓學生不斷參與實踐。多種形式的交叉、合理運用,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課堂上,姚老師安排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議一議,畫一畫,如爬山虎的腳有什么特點呢?、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呢?一腳一腳能換成別的詞嗎?,對于這些問題,姚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真正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尊重;姚老師還特別注意學生的參與形式,如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給影片配音、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等等,讓學生參與面更廣,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參與的滿足感、成就感,調動了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充分體現(xiàn)了教為學的思想,從而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是實現(xiàn)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這堂課,姚老師以小組學習為主的合作學習把個人學習、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教師點撥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生生互動,又在師生交流。在探究學習方面,老師設計了幾個啟迪思維、質量很高的問題讓學生研討,進而畫畫、配音、表演。這些問題,注意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讓學生的個性特長有了發(fā)揮的機會,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過去,不少教師把課程僅僅理解為教科書,理解為教師教的材料。其實,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huán)境四個因素的整合。這姚老師通過安排情境創(chuàng)設,畫一畫、演一演、給影片配音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的經(jīng)驗背景,帶著自己的獨特感受,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這就是對課程的創(chuàng)新的開發(fā),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課程建設,學生從同學身上、教師身上學到了不少教科書上沒有的東西。
    除此之外,這堂課從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學難點突破、多媒體的運用等方面都是做得較為合理和到位的,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記得有位哲學家說過:因為缺陷而完美。也就是說,姚教師這堂課也并非完全無可挑剔。假如給影片配音時多給些時間讓學生邊看影片邊練習,這樣效果會珧好一些;讓學生畫了爬山虎的腳之后,多讓些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這堂課就更加完美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姚老師執(zhí)教的《爬山虎的腳》是一堂成功的、優(yōu)秀的、典型的閱讀教學課。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六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課前準備】。
    1.課前觀察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課。
    1.出示圖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圖片,問:知道這是什么植物嗎?(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介紹爬山虎: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開花,花小,黃綠色,漿果紫黑色,常攀緣在墻壁或巖石上,是可作為垂直綠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寫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腳》,就是介紹爬山虎這種植物的。
    2.板書課題,齊讀。
    3.質疑課題:看著課題,你有疑問嗎?(學生質疑)。
    4.導入:是啊,爬山虎怎么會長腳呢?它的腳有什么特點呢?我們來學習課文。
    二、整體感知。
    1.自由地朗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檢查交流:
    (1)認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
    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3.理清脈絡。
    (1)哪幾個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3-5)。
    (2)第二自然段介紹什么特點?(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3)主要內容?(這篇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書寫生字。
    1.指名讀生字。
    2.指導書寫難寫字“疊、痕、逐”。
    “疊”上面三個又的“捺”變成“點”。
    “痕”偏旁是病字旁,里面是“艮”(gen)。
    “逐”豕(shi)的“捺”變成“點”。
    3.學生練習。
    四、布置作業(yè)。
    1.抄寫詞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課。
    1.認讀詞語。
    2.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
    二、朗讀感悟。
    (一)第一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么?(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
    2.欣賞爬山虎爬到巖石、屋頂、墻上的圖片。
    3.不管爬山虎生長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個什么共同特點?(都是順著墻往上爬。)。
    (二)第二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二段,思考: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
    2.全班交流。
    (1)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
    a.嫩紅、嫩綠。
    b.師導語:是的,作者是抓住顏色由嫩紅到嫩綠的特點來寫的。還有別的特點嗎?
    (2)“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BR>    a.葉子的特點;綠、整齊均勻;。
    b.“一順兒”是指同一個方向或順序,沒有一片葉子是朝另一個方向的。
    c.從“一順兒……沒有……也……”說明作者觀察得認真。
    e.指導朗讀:讀出綠的特點。
    f.這句話寫出葉子的靜態(tài)美。
    (3)當微風吹來,滿墻的葉子更是美麗,誰來告訴我們?
    a.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b.同學們再讀一讀這一句,你覺得這一句寫得怎么樣?
    教師點撥:漾、波紋是說水的,在這里來形容葉子被風吹得顫動時美麗的樣子,很形象,很生動。
    c.這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
    d.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
    (4)同學們,你們知道葉圣陶爺爺怎么能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這么形象生動嗎?(學生試著回答)對了,是因為他細心地觀察了,正因為細心觀察了,才知道葉的顏色和樣子。板書(細心觀察)。
    3.感情朗讀,背誦。
    (1)出示圖片問:看著這么可愛的綠葉,你感覺怎樣?(學生匯報感覺,并用朗讀表達自己的心情。)。
    (2)葉圣陶先生這么準確生動的描寫,我們應該把它背下來。試著背一背第二段吧。(學生背誦)。
    (3)看屏幕背誦。
    三、作業(yè)布置。
    背誦第2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舊知導入。
    1.檢查背誦。
    2.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么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研讀交流。
    過渡: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爬山虎葉的特點,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和是怎樣爬的。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有關寫腳的特點和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
    (一)學習第三段。
    (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寫出了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是莖上。
    (2)“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形狀。
    (3)“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睂懗隽四_的顏色。
    2.點撥寫法。
    (2)寫法上的好處:第四句寫出了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還寫出了像蝸牛的觸角。很具體,很生動。
    (3)小結:是的,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葉圣陶爺爺非常善于細心觀察,不僅如此,他還善于運用了生動具體的描寫,為我們展示了爬山虎腳的特點的,這種寫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指導朗讀背誦。
    (1)學生朗讀句子。
    (2)指導背誦: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知道爬山虎腳的特點了嗎?看著圖片給你的同桌介紹一下。
    (3)師生一起介紹。
    (二)學習第四、五段。
    1.找學生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認真聽一聽,我們來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找出能夠表現(xiàn)爬的過程的詞語,再體會一下爬的過程。
    (2)學生匯報:觸、巴、彎、拉、緊貼、爬。
    (3)齊讀。
    (4)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5)小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正是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后長出一只腳往上爬,所以他的葉子很均勻,沒有重疊的。著也體現(xiàn)了爬山虎的聰明,均勻無重疊的葉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陽光。
    師講解:這些詞是有先后順序的,不能互換,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系,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墻的距離,產(chǎn)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墻上貼得緊?,F(xiàn)在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墻上了吧是因為產(chǎn)生了拉力。葉圣陶爺爺運用了這些動詞,準確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2.學習最后一段。
    (1)爬山虎的腳還有哪些特點呢?請自讀第五段。
    (2)出示: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
    (3)“……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xù)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當然也說明作者親自體驗過。)。
    3.通過剛才學習第四段爬山虎爬的過程,第五段腳的變化,你知道,葉圣陶爺爺?shù)挠^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圣陶爺爺懂得連續(xù)的觀察,才為我們展示了這么可愛的爬山虎。
    三、歸納概括。
    1.導語:同學們看著板書,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點,和怎樣爬的。
    (2)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
    (3)按順序表達。(引導學生看黑板寫葉的部分寫腳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的)。
    2.學生抄寫表達方法。
    3.讀“閱讀鏈接”,體會觀察,記錄的好處。
    師點撥: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連續(xù)的主要手段。我們應該從小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這樣,我們會終生受益的。
    四、鞏固應用。
    2.每一個小組寫一處。分別找各小組匯報。
    五、拓展創(chuàng)新。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許多大自然的奧秘。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丶矣^察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做記錄。也可以讓媽媽幫忙泡豆子,看看他們有什么變化。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七
    通過初讀和研讀,掌握描寫爬山虎腳的特點的修辭手法,并且能運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這篇爬山虎的學習,一方面建立起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建立起對身邊大自然的喜愛。
    教學重點: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
    教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
    學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一)創(chuàng)設情景,圖片導入
    師:同學們,在上課前我們來玩猜一猜游戲,大家想不想玩啊?
    生:想......
    師:好,那大家可都看仔細了啊,老師手上有一些圖片,同學們來猜猜這是什么?(教師模擬第一張圖片)大家看看這個圖片上畫的是什么呀?我們來看看那個同學平時最善于觀察了。
    (這時學生思考,紛紛舉手想要回答)
    就這樣通過小貓腳圖片、小鴨子腳圖片、小狗圖片和爬山虎腳的圖片,引出腳這個話題。
    生:好......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爬山虎的腳》
    (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研讀課文
    1、初讀課文,學生自由拉朗讀,勾畫出不會、不懂得字詞,同座之間通過查字典的方式相互幫助學習。
    2、再度課文,以前后四人為一小組,先自己勾畫出爬山虎腳的描寫句子,然后四人通過討論合作的方式得出爬山虎的特點?從哪些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引導學生從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和如何爬的這四個方面去尋找)。
    3、深入研讀課文
    整體閱讀課文,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例如:葉圣陶爺爺為什么要這么仔細的描寫爬山虎啊?)感知作者寫這篇課文的目的,以及要表達怎樣的感情,在這過程中,通過分析句子來介紹文中所用到的一些新的修辭手法。
    (三)你說我演,加深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
    通過一個游戲來加深學生對課文描述的爬山虎的腳的爬行方式的理解。
    游戲一:一個同學說爬山虎的腳樣子以及運動方式,一個同學根據(jù)同學的敘述一步一步的做出相應的動作。
    游戲二:貼紙游戲,在黑板上展現(xiàn)課堂開始的圖片,讓學生把對應的圖片上腳的特點貼在對應的圖片中來。
    (四)鞏固提高
    通過游戲的方式鞏固回憶字詞。
    從第一小組的同學開始:
    師:爬山虎爬呀爬,爬到…同學
    生:我是爬山虎,這個是我的腳,它讀….,它可以這樣來造句,我身邊有這樣的….植物,它的腳是這樣的…..。
    通過爬山虎腳移動這樣的方式來讓學生起來分享自己這篇課文學習到的字詞和修辭手法以及身邊的其他相似的有腳植物。
    (五)小結和作業(yè)
    1、課堂小結采用發(fā)散式+收束式,通過提問的方式完成:
    師:同學們我們這節(jié)課學的是什么呀?
    生:《爬山虎的腳》
    師:那有那個善于總結的同學能告訴老師,這節(jié)課你都學到了那些新本事呢?
    生:我學到新的生字和新的修辭手法
    師:這個同學非常棒,還有哪位同學能起來和大家分享嗎?
    ………..
    同學們,這節(jié)課老師帶領大家一起認識了我們的一個新朋友-爬山虎,一起了解了植物爬山虎的腳,知道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以及它是如何的爬,在這之中呢,我們也學到了新的生字寶寶和新的修辭手法。最后,讓我們再次的自由朗讀課文,去再一次感受爬山虎的神奇運動腳步吧!
    2、同學們下去后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有哪些植物是有腳的,用今天新學到的修辭手法來描述出來,明天上課的時候我們一起來分享,看看哪位同學觀察最仔細,描述的最生動。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八
    學校操場北邊墻上滿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墻爬上去,在房頂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此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步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觀察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第7冊的課文《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學習課文3~5自然段?!杜郎交⒌哪_》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fā)人們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3、情感目標:
    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為經(jīng),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發(fā)全腦為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在藝術的熏陶下激發(fā)學生興趣,在兼容并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fā)展性、創(chuàng)造性,從而達到激發(fā)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導入。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教師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xiàn)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fā)學生情感,然后老師就問: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里面藏著什么?這樣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
    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后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后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一節(jié)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閱讀的開始。布置的作業(yè)是:以《我發(fā)現(xiàn)的秘密》寫片段。
    【板書設計】。
    一、教法。
    1、多媒體直觀法:
    教師利用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多種情景,使學生完全置身于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2、質疑問難法:
    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手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fā)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chuàng)新思維。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姚老師引導學生采用“自瀆、自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九
    學校操場北邊墻上滿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墻爬上去,在房頂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此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步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觀察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我提問:關于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么?這樣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于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解讀文本,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葉子,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本課的不足:
    一是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二是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細致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爬山虎的腳》一文的教學的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
    在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步驟進行學習:
    1、讀有關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語句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觀看課件,對照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3、與此同時,理解比喻句“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從而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
    4、最后,引導孩子結合板書,練習背誦段落。在讀、說、看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練讀,有助于學生讀懂課文。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接著通過做動作體會詞語,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緊貼著墻往上爬的課件,引導觀察直觀理解,從而突破理解上的難點。
    由于教學經(jīng)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還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理解,品味。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十
    知識: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
    能力:在朗讀、感悟、積累、合作學習中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思想: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加強朗讀,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教學過程:
    一、啟情導入。
    1.談話:同學們,你們見過爬山虎嗎?誰能說說你見過的爬山虎是什么樣的?
    2.課件出示:請看屏幕,這就是爬山虎。平時我們看爬山虎都比較關注它的葉子,但是你知道嗎,在爬山虎葉子下面卻隱藏著不被我們關注的“腳”,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隨葉圣陶老先生一同走進第六課。
    3.齊讀課題,思考: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感知。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出示詞語領讀并解釋詞義。
    (爬山虎的腳)。
    三、研讀感悟。
    (一)下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三到五自然段,邊讀邊想,看看自己知道了什么?并畫出有關句子來理解。
    (二)學生匯報。
    1.介紹爬山虎的腳,要引導學生抓住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來理解。
    (1)學生介紹。
    (3)誰能看圖來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哪?什么樣?
    (4)這一自然段作者抓住爬山虎的腳。的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方法向我們介紹的?(抓住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運用比喻、對比的寫法)。
    (5)作者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觀察細致)從這一段中那個詞能看出?(注意)。
    (6)指導朗讀。
    2.介紹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要抓住動詞來理解。
    (1)先畫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動詞,理解后再用自己的話說說。
    (2)出示課件:看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3)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為什么?
    (4)你能通過你的朗讀把爬山虎爬的過程表現(xiàn)出來嗎?(指導朗讀,讀出緩慢、用勁地爬的感覺。)。
    3.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巴住墻,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會怎么樣呢?
    (1)指讀第五自然段。
    (2)出示課件:學生觀察。
    (3)從這一段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腳與什么有關?
    (4)課文哪一自然段還說明爬山虎的腳與墻有關系?(一自然段)指讀一、五自然段。想想這兩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首尾照應)。
    4.總結,朗讀三到五自然段。
    爬山虎的腳如此吸引我們,那么作者又是怎樣觀察它的葉子呢?
    5.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讀,提問:讀后你有何感受?(美)。
    (2)從哪體會到的?作者是通過什么寫出葉子的美的?
    (3)指讀。
    四、總結練習拓展。
    1.學完本課你有什么收獲?(內容和寫作方法)。
    2.生活中有那些植物與爬山虎的特點是相似的?
    3.感情朗讀全文。
    五、作業(yè)。
    請同學們選一種植物進行觀察,抓其特點寫一個片斷。
    板書設計:??????6、爬山虎的腳。
    位置:墻上。
    葉子:綠、朝下、均勻。
    長在哪兒。
    腳???形狀、顏色。
    怎樣爬。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十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通讀全文,能正確、流利地讀課文;學習課本生字,正確讀寫“均勻,重疊,空隙”等詞。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討論、創(chuàng)設情境,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以及爬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作者細致觀察事物,培養(yǎng)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文本中爬山虎的特點以及爬的過程。
    難點:學習作者細致觀察事物,培養(yǎng)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三、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出示爬山虎的圖片)同學們,誰知道這是什么植物呢?老師聽見同學們說是爬山虎,那誰知道它是怎么爬到高處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種有腳的植物吧。(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學生圈出的生字新詞。
    (2)多媒體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
    明確:均勻重疊。
    (3)課文圍繞著爬山虎寫了幾部分的內容?(三部分:第一部分,講爬山虎的生長位置;第二部分,寫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第三部分,講爬山虎腳的特點以及如何爬的。)。
    (4)爬山虎是什么樣子的呢?
    明確:位置(長在莖上)。
    形狀(枝狀的細絲)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請大家口頭自己也用“像……”自由造句說一說。
    顏色(嫩紅)。
    (三)深入研讀。
    1.全班齊讀第四自然段。思考,第四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2.小組合作探究,找出爬的過程的動詞。
    明確:“觸著墻”“巴住墻”“拉一把”“緊緊地貼”
    為什么要“巴住墻”?(這樣莖才不會掉下來)這是往上爬的基礎,這個“巴”字用得可真好,如果改成“貼在墻上”,怎么樣?(沒有把爬山虎的腳牢牢吸住墻的樣子寫出來)這么細小的腳,怎么可能巴住墻的呢?(因為六七根細絲的頭上都變成小圓片了)“拉一把”才能繼續(xù)往上爬,最后為了不掉下來“緊緊地貼”。
    3.爬山虎的腳不太會引起我們的注意,但作者寫的如此詳細又具體?為什么?
    (作者觀察生活仔細、善于抓住細微的特點)。
    4.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啟發(fā)?
    (1)觀察細致。(2)要抓住特點觀察。(3)連續(xù)觀察。
    (四)拓展延伸。
    分享一下你曾經(jīng)仔細觀察過的植物或者動物。(螞蟻搬家)。
    (五)小結作業(yè)。
    小結:學生談收獲,教師總結。
    作業(yè):仔細觀察你感興趣的植物或者動物,寫一寫。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十二
    一、注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教學設計中通過展示爬山虎的畫面,讓學生認識爬山虎的同時,感受心情趨于舒適、平緩的過程,從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品讀課文流暢優(yōu)美的語言,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從而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語文課堂的喜愛。
    二、以讀為主,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和訓練。
    在讀中明確寫作對象;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生動形象;在詩意化的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入情朗讀、入境誦讀,學習課文詩一般的語言,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三、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給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可言,讓課堂充滿瑯瑯的讀書聲,讓快樂溢滿整個課堂。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十三
    1、認識12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0個生詞。
    2、朗讀課文,背誦第2至第4自然段。
    2)過程、方法。
    用讀讀畫畫說說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特點進行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爬山虎的腳的特點說明白的。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爬山虎圖片。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條件,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爬山虎實物,進行觀察,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對爬山虎了解多少?可以給大家深入介紹一下。(教師指出什么是爬山虎的腳)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經(jīng)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了爬山虎的腳的秘密。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整體感知。
    1、首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各自放開聲音讀一遍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愿意站起來朗讀嗎?用比一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站起來分段朗讀課文。
    3、還想讀嗎?這次我們拿起筆來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試著自己概括一下寫在旁邊。
    (二)細讀感悟。
    1、同學們通過默讀課文,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想不想去看看那些可愛的爬山虎?來我們一起欣賞。(放錄像)。
    2、喜歡爬山虎嗎?你最喜歡它的什么?
    3、下面我們就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深入學習,看誰收獲最大。(學生分組活動,喜歡相同部分的在一起學習)。
    (1)喜歡爬山虎的葉子的同學可以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葉子的美展示出來。
    (2)想研究爬山虎的腳的同學可以畫一畫的學習方法。
    (3)想研究爬山虎會爬墻的秘密的同學可以采用讀一讀、想一想、演一演的學習方法。
    4、剛才,同學們學習很投入,愿意把你的收獲與大家分享嗎?
    (1)當學生交流葉子部分時:
    a、請他給同學們讀一遍。(課件出示葉子畫面)學生評價。
    b、交流:
    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些語句體會出來的?
    c、指導朗讀:
    爬山虎的葉子綠得如此新鮮,排列如此均勻,不僅靜止的時候很美,動起來就更美了。請看(課件演示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的畫面)讓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用怎樣的感情朗讀這段?指名讀。評價。
    (2)哪位同學畫出了爬山虎的腳?愿意展示一下嗎?
    a、一生展示自己的畫。
    b、請同學們讀一遍第三自然段,對照課文的描寫評一評他畫得怎么樣。
    (3)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呢?誰來為大家揭開這個秘密?
    a、一生讀第四自然段。
    b、哪位同學能夠一邊介紹一邊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腳表演一下?
    c、自讀第四自然段,用筆全圈出作者用了哪幾個表示動作的詞?
    d、邊讀課文,邊用手在桌子上做做這幾個動作,體會體會。
    (三)學生質疑課件演示爬山虎的腳是怎能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交流收獲,課堂評價: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爬山虎的腳。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會讓你有無窮無盡的收獲。希望同學們都能成為善于觀察的孩子。
    1、積累文章中你最喜歡的句段。
    2、選擇一種植物,仔細觀察它最有特點的的部分,再把觀察到的寫下來。
    五、鞏固練習。
    1、自學生字詞。
    2、指導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十四
    10月2日,我去爬了諸暨的東白山。
    東白山雖然不怎么有名,但也十分美麗。它由幾座山峰組成,高的頂天立地,矮的卻只有高的一半。雖然秋天已經(jīng)來到,但遠遠望去還是滿山翠綠,那清澈的溪水映出了那一座座青山,一朵朵白云,還有那金燦燦的太陽。
    我們開始爬山,山上的小溪處處可見,泉水也非常充沛。一條條小溪流在那嫩綠、翠綠、墨綠中間;踩在溪水中的墊腳石上,看著那溪底的圓圓的鵝卵石,這讓我感到現(xiàn)在的季節(jié)不是那漸漸冷下去的秋天,而是那陽光明媚的春天。
    拐過一處急轉彎,路過一座亭子,我們來到了“如意泉”,這泉水一年四季、一天到晚地流著,真像一個不怕累的工人,片刻也不休息,為那工資而奮斗著。那工人就是大自然,它的工資就是我們這些生物的幸福。摸摸那泉水,冰涼冰涼的,呵呵,大自然還是個冰箱呢。
    爬著爬著,那平坦的石塊路時而變成凹凸不平的、硌腳的石子路,時而變成泥濘不堪、容易打滑的泥路,往上爬變得越來越難了。
    終于,我們爬到了一片平坦的、沒有遮擋物的大平地,導游說,不想再爬的可以在這里等大部隊。有一些人留下了。不過,我可沒有留下,我跟著大部隊,繼續(xù)爬著。
    爬呀爬呀,我們終于爬到了太白峰的峰頂。往下望去,眾山的美景盡收眼底,真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崩习终f,我們足足爬了垂直1000米呢!雖然此山?jīng)]有泰山高,也足夠我累的了。
    秋日一游,真是一舉兩得:既鍛煉了身體,又領略了美麗的風景。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十五
    一出示實物,引入: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么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磥砟阏媸莻€會觀察的孩子。葉圣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的,又是怎么寫的,自由讀課文。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十六
    今天的這節(jié)課跟往常的一樣,是我們的語文課。老師講了一篇關于爬山虎的課文《送你一片綠蔭》,老師說,爬山虎有腳!小小的爬山虎怎么可能有腳?植物的腳?像壁虎的腳還是老虎的腳?……一連串神奇的問題從我腦袋里蹦出來,使我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找到答案,我便吵著要爸爸媽媽帶我去農(nóng)村老家去看看爬山虎。
    爸媽欣然應允,于是我們驅車前往。一路上,我邊哼著歌,邊欣賞著快速從車邊消失的美景。有著那綠油油的大樹,也有著那各種不知名的小花,更有著高低不平、連綿起伏的山峰,像被山神撕得參差不齊的油畫紙一樣,我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陶醉在這美麗的大自然中,我仿佛變成了一朵云,輕悠悠地就飄到了農(nóng)村老家。
    首先印入我的眼簾的,是西院白墻上那綠綠的爬山虎。一陣微風拂過,撩起了媽媽的長發(fā),可爬山虎卻是只是微微的晃了晃葉片。這可真的有點神奇,那么纖弱的枝蔓,竟沒有被風吹起,甚至連一點兒痛苦的掙扎也沒有。這著實讓我有些意外。我決定要走上前去,細細地看個究竟。我?guī)讉€箭步跨了過去,靠近這面綠墻時,爬山虎的葉子送來清新的空氣,夾雜著一絲泥土的芳香,讓我心曠神怡。
    我輕輕地掀開葉片,我尋思著:“爬山虎的腳呢?怎么沒看到呢?”我扒開更多的葉片,仔細地搜索著?!斑祝窟@白白灰灰的細絲是什么東西?莫非是根?”我扯下兩根細絲認真的觀察起來,“不對呀!根不是應該長在泥土里?這細絲看起來似乎只攀附在表面呀!”我把臉貼近墻壁,繼續(xù)尋找答案。
    “爸爸快來看!這灰灰的、圓圓的小顆粒是什么?”不等爸爸回答,我又自言自語道:“難道這就是爬山虎的腳?圓圓的,小小的,仿佛是個小吸盤!”
    爸爸笑瞇瞇地看著我說:“這就是你要找的爬山虎的腳!”
    “這么小的腳,在墻壁上能爬得穩(wěn)嗎?”爸爸指著爬山虎說:“你試試?”我迫不及待地抓住爬山虎的藤蔓,我使足了勁兒,好不容易才把爬山虎的藤蔓拽下來??杀M管如此,爬山虎那白白灰灰的小腳卻依然留在了墻上。
    爬山虎不過是一種細弱的植物,可它卻有著這樣的虎勁兒,不屈不撓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它雖是那么的普通和不起眼,但是它們那頑強的生命力和堅毅、踏實的步伐不得不讓我折服!
    后來,我離開了爬山虎,但爬山虎的精神卻讓我久久不忘。每當我在遇到困難而難過想放棄的時候,我只要想到爬山虎我就擁有了信心,植物尚且能那么勇敢,我又怎么能放棄呢!爬山虎的信念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像一只老虎堅韌不拔、勇敢兇猛,風雨中也要迎難而上!
    回家后,我又拜讀了葉圣陶先生寫下的《爬山虎的腳》,正如葉老先生所言,爬山虎真的有腳,它的力量更不容小覷。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十七
    清明節(jié)假期,陽光燦爛,到處都是春天的氣息。爸爸、媽媽、姑姑、哥哥和我一起去崔崗藝術村游玩。
    到了那兒,只見路兩旁都是錯落有致的房子。有的房子墻上畫著各種各樣的涂鴉,有的房子門上掛著有趣的牌子,還有的`房子蓋得很奇特。我來到一間美麗的房屋前,被一片綠色的墻深深地吸引了。我疑惑地問媽媽:“這綠色的東西是什么呀?”媽媽笑著說:“這長在墻上的植物是爬山虎?!蔽液闷娴刈哌M一看,整面墻都被嫩綠的葉子鋪滿了,猶如薄薄的綠被子鋪在整面墻上。
    爬山虎的莖很粗,差不多有胡蘿卜那么粗。往上看它的莖能分出許多個枝條。在枝條上,冒出了一個個小嫩芽,拿在手里剝開一看,外面有一層透明的皮,聞起來有淡淡草味。不過它的芽和別的植物不一樣,它每顆芽會長出兩片葉子。爬山虎的葉子有大有小。小的顏色是嫩綠色的,成熟的葉子是深綠色的,但是每片葉子的邊緣有一點淡淡的紅色。葉子的形狀,像小雞的爪子隨風飄蕩。爬山虎的枝條上長了一個個“小腳”緊緊地貼在墻面上。你用九牛二虎之力,都拽不動。有的是去年留下的干枯的“小腳”,有的是剛剛長出的“嫩腳”。每個“小腳”前端都有好幾個小圓點,就像一顆顆珍珠緊緊地貼在墻上。仔細看,枝條上還結出了一些圓圓的黑黑的種子,稀稀落落地掛在上面。
    臨走前,我還帶了幾顆種子。帶回家種一種,希望明年能長出新的爬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