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總結基礎,有利于我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好地前進。在寫總結時,要注重細節(jié),體現(xiàn)個人的思考和成長。總結范文中的思路和觀點或許能夠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方式。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一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是宋代王觀寫得一首送別詞。很多寫離別的詩或詞都像一首悲歌,令人酸,讓人腸斷。但王觀的這首詞卻不同。他表達了對友人一種美好的祝福。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就思考讓學生感受到這與眾不同的情懷呢?這成了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
反思本節(jié)課,有以下幾點還是做的比較好的,第一,朗讀到位,一開始我就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并且在理解的過程當中結合讀。第二,展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在初讀詞之后,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己學習本詞。第三,抓住重點,幫助理解。在學生自學之后,讓學生提出沒有解決的疑問。在這個過程中我抓住“眉眼盈盈處,千萬和春住”。從哪里感覺到很美麗?為什么一定要和春天住在一起?這樣一來本課的難點就自然解決了。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二
原文: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問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才剛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離去。
如果你到江南趕上了春天,
就千萬不要辜負了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與你在一起。
卜算子:詞牌名。
鮑浩然:詩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橫: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要,想要
行人:指作者(王觀)的朋友(鮑浩然)
眉眼盈盈處:山水交匯的地方。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diào),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詩所見自然山水化成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攢的眉峰了。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迹阂恢附系纳剿?,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兩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春語意雙關。
最后兩句是詞人對鮑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jié),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起拍“水是”、“山是”兩句,含意豐富,啟人遐想。詞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喻為美人的.眉峰,極言浙東山水的漂亮可愛。同時,也可以理解為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寫出了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透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
《唐宋詞鑒賞集》:詩貴緣情。這首小詞正是用它所表現(xiàn)的真摯感情條打動讀者的心弦的。且不必問題目云云,它那從民間營養(yǎng)吸取來的健康情調(diào)、鮮明語言、民歌的藝術技巧引起讀者的美感和共鳴,使它臻于詞的上乘。
《能改齋漫錄》:王逐客送鮑浩然游浙東,作長短句云:“水是眼波橫”云云。韓子蒼在海陵送葛亞卿詩云:“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君應萬里隨春去,若到桃源問歸路?!痹姟⒃~意同。
王觀(生卒年不詳),字通叟,北宋高郵(屬江蘇)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曾著《揚州賦》、《芍藥譜》。有《冠柳詞》。今有趙萬里輯本。曾在宋神宗朝當過翰林學生,因作詞得罪而被貶,所以自號“逐客”。王灼說他的詞“新麗處和輕狂處皆是驚人”(《碧雞漫志》),說明他是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作個性的詞家。王觀的作品,風趣而近于俚俗,時有奇想。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三
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賞析。
朽言化作神奇,始稱作手。詞人丟開眼如秋水,眉如春山的俗套譬喻,直說水是眼波橫轉,山是眉峰聚,快人快語,便覺清新可喜。藉此輕快的一筆,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零點個成了美人兒的俏眉眼,活靈活現(xiàn)、盈盈動人了。順此筆勢而下,那詞客的兩大愁事----送春、送友、也全沒了往常的纏綿徘徊,變得做來輕輕巧巧,全不費力。送春也沒什么愁,江南還留得一段春;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還興許趕得上春。不如叮嚀一聲“千萬和春住”吧。你的幸運,也是我的欣慰。
此詞以新巧的構思和輕快的筆調(diào),在送別之作中別具一格。
開篇“水是眼波橫”二句匠心獨運:前人慣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類的譬喻來形容女子容顏之美,如托名于劉歆的《西京雜記》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李白的《長相思》:“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白居易《箏詩》:“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賀《唐兒歌》:“一雙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處則反用其意,說水是眼波橫流、山上眉峰攢聚,其妙處不僅在于推陳出新、發(fā)想奇絕,而且在于運用移情手法,化無情為有情,使原本不預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別的場面,為友人的離去而動容。
“欲問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發(fā),亦見用筆靈動、造語新奇?!懊佳塾帯?,既是喻指友人故鄉(xiāng)的秀麗山水,又令人想見友人妻妾倚欄盼歸之際美目傳恨、秀眉凝愁的情態(tài)。妙語雙關,熔鑄非易。
過片后“才始送春歸”二句抒寫良情別緒: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悵恨;今又“送君”,更添悵恨十分。旦夕之間,兩諳別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卻故意出以淡語,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發(fā)奇想,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對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此詞以新巧的構思和輕快的筆調(diào),在送別之作中別具一格。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四
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江水像姑娘流動的眼波,山峰像姑娘蹙起的眉峰。
想要問行人去哪里,到那眼波眉峰盈盈欲語處(實指江南)。
剛剛送走春天,又送你還鄉(xiāng)。
若你到了江南正好趕上春天,千萬要和春天同住。
《卜算子》是土觀送友人鮑浩然回家之作。這首詞情真意切,構思新巧。
關?!把鄄M”是熱淚盈眶,“眉峰聚”是愁眉緊鎖,有了心思,眉皺得像小山一樣。
“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边@個設問是緊承上文??吹叫腥说难勖忌駪B(tài)異常,必然引起疑竇;f文的解答,正好用來點明題意?!懊佳塾帯保戎铬U浩然浙東家鄉(xiāng)的秀麗山水,又有送別時含情脈脈的神態(tài)。這又是一語雙關。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用“才……又”表示接連不斷。春來是好事,春去卻令人遺憾,再加上摯友又要回去,兩件事頻頻發(fā)生,確實使詞人黯然銷魂。這又有什么辦法呢?不言自痛。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痹跓o可奈何之下,作者只好作臨別祝福了。這里的“春”應是“春心”,或指情人;還有一層深意是“春光”。祝他和愛人長相廝守,希望他春光常在。
送別友人鮑浩然,含蓄地表現(xiàn)了對友人的祝愿和惜別之情。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五
中國的古詩文字字珠璣,經(jīng)歷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古詩文里的靈感、智慧以及音韻之美,是其它很多國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誦”在中國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但現(xiàn)代的語文教師知曉其方法的并不多。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不單單要棄其糟粕,更要繼承精華。而“吟誦”一法,是每個語文教師與學生都應當了解與掌握的。在本節(jié)課當中,雖然嘗試用“吟誦”法來引導學生讀好詞,但由于學生已養(yǎng)成定性,再加之教師本身準備不夠充分,效果并不明顯。雖然如此,但“吟誦”一法,在今后的古詩詞教學中,還是應當多加堅持,這也是每一名語文教師應當相信與始終堅持的一種語文教學方法。語文課,應當尋“根”,追尋祖先優(yōu)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尋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根”,追尋人生根本意義的“根”。這也將是以后本人語文教學的方向。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BR> 學習的目的,既為生存,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讓學生的生命有所成長。從學生的練筆當中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目標達成得很好。
無論如何,每一節(jié)課的首先的立足點要在于學生。衡量一個教師的課的成與敗,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是否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六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問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才剛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離去。
如果你到江南趕上了春天,
就千萬不要辜負了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與你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diào),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詩所見自然山水化成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攢的眉峰了。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迹阂恢附系纳剿?,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兩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春語意雙關。
最后兩句是詞人對鮑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jié),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起拍“水是”、“山是”兩句,含意豐富,啟人遐想。詞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喻為美人的眉峰,極言浙東山水的漂亮可愛。同時,也可以理解為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寫出了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透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七
【設計理念】。
意境與情感是詩歌的核心。體會意境與情感都需要學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復現(xiàn)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繪還原意境。本教學設計力圖使學生在品味這一首詞所蘊含情感的基礎上,走近作者,進行意境復現(xiàn),想象詞境,最后再跳出文字,體會詞帶給自己的感悟與收獲。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詞的知識,在反復誦讀中讀出詞的韻律美。
2.在反復誦讀、品味中,體會詞所表達的情感。
3.在體會該詞的情感中,體悟應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生活乃至未來的人生。
【教學重點】。
在誦讀中體會詞的韻律美,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及作者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一)解題。
(二)了解詞牌,了解作者。
3.介紹作者。
二、學習課文。
(一)行走詞閫,品味情感。
師:這首送別詞讓我們穿越時空“觀看”了一場友人離別的話劇,體會到了一種離別帶來的`傷感,也體會到了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囑托與祝愿。無論詩還是詞,字數(shù)都是有限的,都是極講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蘊含了作者無限豐富的感情。就讓我們到詞中去走一回,去品味這送別的味道,去體會作者的心情與感受!
1.上片:傷離別―__體會作者融于山水間的離愁別緒。
(3)你發(fā)現(xiàn)作者又是怎么寫這山、水的呢?這樣的表達有什么特點呢?
(4)體會一下,作者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
(7)你覺得這個美人是一位真實存在的美人嗎?為什么?
(8)“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边@句話你讀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處”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
(9)這里的“眉眼盈盈”與前面寫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聯(lián)系嗎?
(10)結合前面的“眉”、“眼”兩句,想一想:這個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
(11)在朗讀中體會雙關和設問的修辭手法。
2.祝友人――體會作者情感變化與轉折的直接抒發(fā)。
(1)我們來讀一讀下片,體會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樣的,是依然這么的愁苦、傷感嗎?
(2)你從“才始送春歸”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
(4)你覺得作者用兩個“送”字有什么好處呢?
(5)除了這兩個“送”字,還有兩個……。
(6)兩個“歸”,分別是誰歸呢?
(8)從這兩句詞中,你讀出了什么感受,體會出了詞人的什么情感?
(9)這里“千萬和春住”的“春”是什么意思?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
(10)想象一下,鮑浩然回到家之后,會是一種什么景象。
(二)走近作者,想象詞鏡。
3.我們再來描繪下片的場景和畫面。聽完剛剛友人的回答,你又有什么話要說呢?
還原情境,兩人配合,一人讀,一人回答;然后,兩人交換角色。
4.春去時分,偏逢與友人離別,這真是愁煞人呀!無論多么的不舍,多么的傷感與惆悵,友人都是要走的,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面對這樣的離別,你要怎么跟你的朋友道別呢?是淚流滿面呢,還是痛苦萬分?還是其他的什么樣呢?你就是那作者,你的同桌就是你的朋友,跟他道別吧,把你的話說給你的朋友聽。
然后互換角色說一說。
【評析:在角色扮演中體會作者與友人的道別場面與情感?!俊?BR> (三)走出文字,升華感悟。
1.體會詞的情感。
學生自由說。
(3)如果我們面對的不是離別,而是失敗、挫折呢,你會怎么辦?
【評析: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實現(xiàn),感悟無論遇到了什么困難,我們都要學會面對現(xiàn)實,不要沉浸在痛苦之中,豁達地對待失敗與挫折,要看到未來、看到希望。】2.體會詞的藝術特色。送別,如愛情一樣,是古往今來、大千世界一個永恒的主題。歷朝歷代的送別詩詞有很多,如我們開課之初回憶的那樣,寫法各異。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話相送;有的豪放,有的憂愁,有的豁達。
(1)今天學的這首送別詞的表達有什么特點與獨到之處呢?
(3)從送別詩、送別詞特色的品味中,對你的寫作有什么啟發(fā)?
三、作業(yè)。
1.背誦這首詞。
2.根據(jù)你對這首詞的理解,繪制一幅或多幅圖畫,描繪你腦海中的送別圖。3.推薦閱讀。老師推薦幾首相同詞牌的詞,同學們課下閱讀。找出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它們表達的內(nèi)容、方法一樣嗎,然后總結一下。(課件出示: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陸游《卜算子?詠梅》;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板書設計】。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八
1.理解詞義,有感情朗讀,體會作者與朋友分別時候的心情。
2.通過歸納總結,體會送別詩的表達特點,并從中汲取習作營養(yǎng)。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送別詩的表達特點以及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體會這首宋詞與其他送別詩詞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
一、談話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用一封書信的片段引出在即將畢業(yè)的時候,同學們的心情怎樣,會彼此或與老師說些什么?之后導入本課所學。
二、理解詩意,誦讀悟情。
1.讀詩題,匯報獲得的信息。
2.采取自讀,匯報讀及教師范讀相結合的方式初步感受這首詞的感情色彩。
3.自學理解詞意,探討交流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
4.設疑檢驗自學效果,板書點撥,體會感情色彩。
5.探討表達特點,體會寫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歸納總結。
結合以往所學送別詩詞:《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分析送別詩的寫作特點,并為己所用,提高寫作水平。
四、勵志感悟,品味人生。
引導學生以王觀的這首詞為例,積極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并用意味深長的祝福結束本節(jié)課。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九
令人期待的寶安區(qū)語文教學總決賽已告一段落?;仡檪湔n、賽賽的整個歷程,心潮澎湃,諸多感動,幾分遺憾?,F(xiàn)將幾點思索,記于文字當中,懇請前輩與同行們多多指教。
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該如何上?這是所有有責任有良知的語文老師都應該思索的基本問題。在上課之前與賽課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無論如何,也要努力讓學生在課里有真的收獲。
著名特級語文教師于漪曾經(jīng)說過:“每一節(jié)課,都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因此,在備課之初,我先思索的是這一節(jié)課究竟會給學生帶來怎樣有益的幫助,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什么樣的正能量與影響。因此,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如下三個方面:1、品讀詞句,感悟詞的意境與語言之美。2、學習吟誦,掌握“平長仄短”的基本吟誦技巧。
3、積累送別詩詞,聯(lián)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對離別。
新《語文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提到: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好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肯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于是,本人將本節(jié)課的第一個目標確定為“品讀詞句,感悟詞的意境與語言之美”。該目標主要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縱觀課堂,學生基本上達成了第一目標。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十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一路莫早停。
年少須及春。
若到江南趕上春。
千萬惜春和春住。
——《讀詩》·校中。
柳絲拂面,煙雨三月。我的愛人,這一方清澈的春水,是伊人的綽約風姿么?亦或是,伊人眼中流淌出的盼歸么?伊人眼波假假的一橫,便就深深地緊緊地捆住了遠方一顆思念的心。
陽光明媚,輕風和煦。我的愛人,這一抹青黛的山巒,是伊人的鳳愁鸞怨么?幻見伊,嘟著小嘴,攢聚眉頭,輕跺腳,那撒嬌的可愛極致,那風情的杏雨梨云。千頭萬緒,伊人期許的目光,總是在我的耳際呢喃不休。
抑制不住驛動的心,切切,切切,歸家,歸家。送行的好友問我的家鄉(xiāng)美不美,我說情同這里的越州。有晚風拂笛,也有柳絮弄雨,更有水做的女子。
那綠蔭里的沙堤,跳躍的魚兒;那燕子銜泥,斜風細雨中;那披著蓑戴著笠的父老鄉(xiāng)親,總是我永遠的江南鄉(xiāng)夢。身在行旅,心在伊處。青山綠水,家窗倩影,都是伊人的眉眼盈盈處。
但是,我的好友王觀,脈脈情深,拉手細語階前:這里春剛去,未了傷春愁;今又送君歸,平添離別苦。淡語情濃,難掩他心底的落寞。長看流水,放眼青山,一把惆悵都在我們手中緊握......
我的愛人,世上最難是分別。但我的好友故作輕松,又以輕快的語言叮囑我道:一路莫早停,年少須及春;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惜春和春住。
我的愛人,現(xiàn)在我聞及到家的灶火在歡笑,還有伊人驚喜的羞澀之情。指日可待,相逢的愉悅,在那江南的山水里纏綿,在那碧空的鴿哨里清純......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十一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二、初讀詩詞。
(散讀——個讀——齊讀。)。
2、賞析:
王觀(生卒年不詳),字通叟,如皋(今江蘇省縣名)人。曾在宋神宗朝當過翰林學生,因作詞得罪而被貶,所以自號“逐客”。王灼說他的詞“新麗處和輕狂處皆是驚人”(《碧雞漫志》),說明他是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作個性的詞家。王觀的作品,風趣而近于俚俗,時有奇想。
【注釋】。
[1]眼波橫:形容眼神閃動,狀如水波橫流。
[2]眉峰聚:形容雙眉蹙皺,狀如二峰并峙。
[3]眉神盈盈處:喻指山水秀麗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樣子。
【賞評】: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diào)、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峰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迹阂恢附系纳剿妍惷餍?,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上片寫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達了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愿。過片兩句,正面點明送別。作者用兩個“送”字遞進,將作者“黯然銷魂”的愁苦之情描寫得極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離長江不遠的如皋,欲歸不得,羈旅之愁益覺難以為懷。結末兩句,是詞人強壓心中沉痛之情而對遠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與叮嚀: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萬要與美好的春光同住。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譯文】。
(3)通過品讀,你們從中體會到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背景: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diào)、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峰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
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江水像佳人的眼波一樣清亮,山像美女微微蹙著眉。朋友要去哪里呢?就是要到像南方佳麗眉眼之間風情萬種的地方。才剛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還能趕上春天的話,千萬要把春光留住。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十二
意境與情感是詩歌的核心。體會意境與情感都需要學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復現(xiàn)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繪還原意境。本教學設計力圖使學生在品味這一首詞所蘊含情感的基礎上,走近作者,進行意境復現(xiàn),想象詞境,最后再跳出文字,體會詞帶給自己的感悟與收獲。
1、初步了解詞的知識,在反復誦讀中讀出詞的韻律美。
2、在反復誦讀、品味中,體會詞所表達的情感。
3、在體會該詞的情感中,體悟應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生活乃至未來的人生。
在誦讀中體會詞的韻律美,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及作者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一、引入課題。
(一)解題。
(二)了解詞牌,了解作者。
3、介紹作者。
二、學習課文。
(一)行走詞閫,品味情感。
師:這首送別詞讓我們穿越時空“觀看”了一場友人離別的話劇,體會到了一種離別帶來的傷感,也體會到了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囑托與祝愿。無論詩還是詞,字數(shù)都是有限的,都是極講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蘊含了作者無限豐富的感情。就讓我們到詞中去走一回,去品味這送別的味道,去體會作者的心情與感受!
1、上片:傷離別體會作者融于山水間的離愁別緒。
(3)你發(fā)現(xiàn)作者又是怎么寫這山、水的呢?這樣的表達有什么特點呢?
(4)體會一下,作者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
(7)你覺得這個美人是一位真實存在的美人嗎?為什么?
(8)“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這句話你讀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處”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
(9)這里的“眉眼盈盈”與前面寫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聯(lián)系嗎?
(10)結合前面的“眉”、“眼”兩句,想一想:這個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
(11)在朗讀中體會雙關和設問的修辭手法。
2、祝友人——體會作者情感變化與轉折的直接抒發(fā)。
(1)我們來讀一讀下片,體會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樣的,是依然這么的愁苦、傷感嗎?
(2)你從“才始送春歸”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
(4)你覺得作者用兩個“送”字有什么好處呢?
(5)除了這兩個“送”字,還有兩個……。
(6)兩個“歸”,分別是誰歸呢?
(8)從這兩句詞中,你讀出了什么感受,體會出了詞人的什么情感?
(9)這里“千萬和春住”的“春”是什么意思?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
(10)想象一下,鮑浩然回到家之后,會是一種什么景象。
(二)走近作者,想象詞鏡。
3、我們再來描繪下片的場景和畫面。聽完剛剛友人的回答,你又有什么話要說呢?
還原情境,兩人配合,一人讀,一人回答;然后,兩人交換角色。
4、春去時分,偏逢與友人離別,這真是愁煞人呀!無論多么的不舍,多么的傷感與惆悵,友人都是要走的,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面對這樣的離別,你要怎么跟你的朋友道別呢?是淚流滿面呢,還是痛苦萬分?還是其他的什么樣呢?你就是那作者,你的同桌就是你的朋友,跟他道別吧,把你的話說給你的朋友聽。
然后互換角色說一說。
【評析:在角色扮演中體會作者與友人的道別場面與情感?!?。
(三)走出文字,升華感悟。
1、體會詞的情感。
學生自由說。
(3)如果我們面對的不是離別,而是失敗、挫折呢,你會怎么辦?
2、體會詞的藝術特色。送別,如愛情一樣,是古往今來、大千世界一個永恒的主題。歷朝歷代的送別詩詞有很多,如我們開課之初回憶的那樣,寫法各異。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話相送;有的豪放,有的憂愁,有的豁達。
(1)今天學的這首送別詞的表達有什么特點與獨到之處呢?
(3)從送別詩、送別詞特色的品味中,對你的寫作有什么啟發(fā)?
三、作業(yè)。
1、背誦這首詞。
2、根據(jù)你對這首詞的理解,繪制一幅或多幅圖畫,描繪你腦海中的送別圖。3、推薦閱讀。老師推薦幾首相同詞牌的詞,同學們課下閱讀。找出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它們表達的內(nèi)容、方法一樣嗎,然后總結一下。(課件出示: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陸游《卜算子·詠梅》;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借景。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抒情。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十三
王觀(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蘇如皋),北宋著名詞人。王安石為開封府試官時,他得中科舉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進士。其后,歷任大理寺丞、江都知縣等職,在任時作《揚州賦》,宋神宗閱后大喜,大加褒賞;又撰《揚州芍藥譜》一卷,遂被重用為翰林學士凈土。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十四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問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才剛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離去。
如果你到江南趕上了春天,
就千萬不要辜負了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與你在一起。
卜算子:詞牌名。
鮑浩然:詩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橫: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要,想要。
行人:指作者(王觀)的朋友(鮑浩然)。
眉眼盈盈處:山水交匯的地方。
此詞構思新巧,筆調(diào)輕快,在送別之作中別具一格。開篇“水是眼波橫”二句匠心獨運:前人慣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類的譬喻來形容女子容顏之美,而作者此處則反用其意,說水是眼波橫流、山是眉峰攢聚,其妙處不僅在于推陳出新、發(fā)想奇絕,而且在于運用移情手法,化無情為有情,使原本不預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別的場面,為友人的離去而動容?!坝麊栃腥恕倍洌跃汀懊佳邸奔右陨l(fā),亦見用筆靈動、造語新奇?!懊佳塾帯?,既是喻指友人故鄉(xiāng)的秀麗山水,又令人想見友人妻妾倚欄盼歸之際美目傳恨、秀眉凝愁的情態(tài)。妙語雙關,熔鑄非易。過片后“才始送春歸”二句抒寫良情別緒: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悵恨;今又“送君”,更添悵恨十分。旦夕之間,兩諳別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卻故意出以淡語,含而不露?!叭舻浇稀倍湓侔l(fā)奇想,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對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一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是宋代王觀寫得一首送別詞。很多寫離別的詩或詞都像一首悲歌,令人酸,讓人腸斷。但王觀的這首詞卻不同。他表達了對友人一種美好的祝福。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就思考讓學生感受到這與眾不同的情懷呢?這成了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
反思本節(jié)課,有以下幾點還是做的比較好的,第一,朗讀到位,一開始我就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并且在理解的過程當中結合讀。第二,展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在初讀詞之后,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己學習本詞。第三,抓住重點,幫助理解。在學生自學之后,讓學生提出沒有解決的疑問。在這個過程中我抓住“眉眼盈盈處,千萬和春住”。從哪里感覺到很美麗?為什么一定要和春天住在一起?這樣一來本課的難點就自然解決了。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二
原文: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問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才剛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離去。
如果你到江南趕上了春天,
就千萬不要辜負了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與你在一起。
卜算子:詞牌名。
鮑浩然:詩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橫: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要,想要
行人:指作者(王觀)的朋友(鮑浩然)
眉眼盈盈處:山水交匯的地方。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diào),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詩所見自然山水化成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攢的眉峰了。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迹阂恢附系纳剿?,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兩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春語意雙關。
最后兩句是詞人對鮑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jié),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起拍“水是”、“山是”兩句,含意豐富,啟人遐想。詞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喻為美人的.眉峰,極言浙東山水的漂亮可愛。同時,也可以理解為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寫出了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透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
《唐宋詞鑒賞集》:詩貴緣情。這首小詞正是用它所表現(xiàn)的真摯感情條打動讀者的心弦的。且不必問題目云云,它那從民間營養(yǎng)吸取來的健康情調(diào)、鮮明語言、民歌的藝術技巧引起讀者的美感和共鳴,使它臻于詞的上乘。
《能改齋漫錄》:王逐客送鮑浩然游浙東,作長短句云:“水是眼波橫”云云。韓子蒼在海陵送葛亞卿詩云:“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君應萬里隨春去,若到桃源問歸路?!痹姟⒃~意同。
王觀(生卒年不詳),字通叟,北宋高郵(屬江蘇)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曾著《揚州賦》、《芍藥譜》。有《冠柳詞》。今有趙萬里輯本。曾在宋神宗朝當過翰林學生,因作詞得罪而被貶,所以自號“逐客”。王灼說他的詞“新麗處和輕狂處皆是驚人”(《碧雞漫志》),說明他是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作個性的詞家。王觀的作品,風趣而近于俚俗,時有奇想。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三
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賞析。
朽言化作神奇,始稱作手。詞人丟開眼如秋水,眉如春山的俗套譬喻,直說水是眼波橫轉,山是眉峰聚,快人快語,便覺清新可喜。藉此輕快的一筆,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零點個成了美人兒的俏眉眼,活靈活現(xiàn)、盈盈動人了。順此筆勢而下,那詞客的兩大愁事----送春、送友、也全沒了往常的纏綿徘徊,變得做來輕輕巧巧,全不費力。送春也沒什么愁,江南還留得一段春;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還興許趕得上春。不如叮嚀一聲“千萬和春住”吧。你的幸運,也是我的欣慰。
此詞以新巧的構思和輕快的筆調(diào),在送別之作中別具一格。
開篇“水是眼波橫”二句匠心獨運:前人慣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類的譬喻來形容女子容顏之美,如托名于劉歆的《西京雜記》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李白的《長相思》:“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白居易《箏詩》:“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賀《唐兒歌》:“一雙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處則反用其意,說水是眼波橫流、山上眉峰攢聚,其妙處不僅在于推陳出新、發(fā)想奇絕,而且在于運用移情手法,化無情為有情,使原本不預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別的場面,為友人的離去而動容。
“欲問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發(fā),亦見用筆靈動、造語新奇?!懊佳塾帯?,既是喻指友人故鄉(xiāng)的秀麗山水,又令人想見友人妻妾倚欄盼歸之際美目傳恨、秀眉凝愁的情態(tài)。妙語雙關,熔鑄非易。
過片后“才始送春歸”二句抒寫良情別緒: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悵恨;今又“送君”,更添悵恨十分。旦夕之間,兩諳別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卻故意出以淡語,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發(fā)奇想,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對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此詞以新巧的構思和輕快的筆調(diào),在送別之作中別具一格。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四
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江水像姑娘流動的眼波,山峰像姑娘蹙起的眉峰。
想要問行人去哪里,到那眼波眉峰盈盈欲語處(實指江南)。
剛剛送走春天,又送你還鄉(xiāng)。
若你到了江南正好趕上春天,千萬要和春天同住。
《卜算子》是土觀送友人鮑浩然回家之作。這首詞情真意切,構思新巧。
關?!把鄄M”是熱淚盈眶,“眉峰聚”是愁眉緊鎖,有了心思,眉皺得像小山一樣。
“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边@個設問是緊承上文??吹叫腥说难勖忌駪B(tài)異常,必然引起疑竇;f文的解答,正好用來點明題意?!懊佳塾帯保戎铬U浩然浙東家鄉(xiāng)的秀麗山水,又有送別時含情脈脈的神態(tài)。這又是一語雙關。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用“才……又”表示接連不斷。春來是好事,春去卻令人遺憾,再加上摯友又要回去,兩件事頻頻發(fā)生,確實使詞人黯然銷魂。這又有什么辦法呢?不言自痛。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痹跓o可奈何之下,作者只好作臨別祝福了。這里的“春”應是“春心”,或指情人;還有一層深意是“春光”。祝他和愛人長相廝守,希望他春光常在。
送別友人鮑浩然,含蓄地表現(xiàn)了對友人的祝愿和惜別之情。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五
中國的古詩文字字珠璣,經(jīng)歷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古詩文里的靈感、智慧以及音韻之美,是其它很多國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誦”在中國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但現(xiàn)代的語文教師知曉其方法的并不多。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不單單要棄其糟粕,更要繼承精華。而“吟誦”一法,是每個語文教師與學生都應當了解與掌握的。在本節(jié)課當中,雖然嘗試用“吟誦”法來引導學生讀好詞,但由于學生已養(yǎng)成定性,再加之教師本身準備不夠充分,效果并不明顯。雖然如此,但“吟誦”一法,在今后的古詩詞教學中,還是應當多加堅持,這也是每一名語文教師應當相信與始終堅持的一種語文教學方法。語文課,應當尋“根”,追尋祖先優(yōu)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尋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根”,追尋人生根本意義的“根”。這也將是以后本人語文教學的方向。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BR> 學習的目的,既為生存,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讓學生的生命有所成長。從學生的練筆當中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目標達成得很好。
無論如何,每一節(jié)課的首先的立足點要在于學生。衡量一個教師的課的成與敗,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是否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六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問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才剛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離去。
如果你到江南趕上了春天,
就千萬不要辜負了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與你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diào),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詩所見自然山水化成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攢的眉峰了。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迹阂恢附系纳剿?,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兩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春語意雙關。
最后兩句是詞人對鮑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jié),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起拍“水是”、“山是”兩句,含意豐富,啟人遐想。詞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喻為美人的眉峰,極言浙東山水的漂亮可愛。同時,也可以理解為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寫出了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透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七
【設計理念】。
意境與情感是詩歌的核心。體會意境與情感都需要學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復現(xiàn)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繪還原意境。本教學設計力圖使學生在品味這一首詞所蘊含情感的基礎上,走近作者,進行意境復現(xiàn),想象詞境,最后再跳出文字,體會詞帶給自己的感悟與收獲。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詞的知識,在反復誦讀中讀出詞的韻律美。
2.在反復誦讀、品味中,體會詞所表達的情感。
3.在體會該詞的情感中,體悟應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生活乃至未來的人生。
【教學重點】。
在誦讀中體會詞的韻律美,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及作者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一)解題。
(二)了解詞牌,了解作者。
3.介紹作者。
二、學習課文。
(一)行走詞閫,品味情感。
師:這首送別詞讓我們穿越時空“觀看”了一場友人離別的話劇,體會到了一種離別帶來的`傷感,也體會到了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囑托與祝愿。無論詩還是詞,字數(shù)都是有限的,都是極講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蘊含了作者無限豐富的感情。就讓我們到詞中去走一回,去品味這送別的味道,去體會作者的心情與感受!
1.上片:傷離別―__體會作者融于山水間的離愁別緒。
(3)你發(fā)現(xiàn)作者又是怎么寫這山、水的呢?這樣的表達有什么特點呢?
(4)體會一下,作者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
(7)你覺得這個美人是一位真實存在的美人嗎?為什么?
(8)“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边@句話你讀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處”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
(9)這里的“眉眼盈盈”與前面寫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聯(lián)系嗎?
(10)結合前面的“眉”、“眼”兩句,想一想:這個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
(11)在朗讀中體會雙關和設問的修辭手法。
2.祝友人――體會作者情感變化與轉折的直接抒發(fā)。
(1)我們來讀一讀下片,體會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樣的,是依然這么的愁苦、傷感嗎?
(2)你從“才始送春歸”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
(4)你覺得作者用兩個“送”字有什么好處呢?
(5)除了這兩個“送”字,還有兩個……。
(6)兩個“歸”,分別是誰歸呢?
(8)從這兩句詞中,你讀出了什么感受,體會出了詞人的什么情感?
(9)這里“千萬和春住”的“春”是什么意思?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
(10)想象一下,鮑浩然回到家之后,會是一種什么景象。
(二)走近作者,想象詞鏡。
3.我們再來描繪下片的場景和畫面。聽完剛剛友人的回答,你又有什么話要說呢?
還原情境,兩人配合,一人讀,一人回答;然后,兩人交換角色。
4.春去時分,偏逢與友人離別,這真是愁煞人呀!無論多么的不舍,多么的傷感與惆悵,友人都是要走的,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面對這樣的離別,你要怎么跟你的朋友道別呢?是淚流滿面呢,還是痛苦萬分?還是其他的什么樣呢?你就是那作者,你的同桌就是你的朋友,跟他道別吧,把你的話說給你的朋友聽。
然后互換角色說一說。
【評析:在角色扮演中體會作者與友人的道別場面與情感?!俊?BR> (三)走出文字,升華感悟。
1.體會詞的情感。
學生自由說。
(3)如果我們面對的不是離別,而是失敗、挫折呢,你會怎么辦?
【評析: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實現(xiàn),感悟無論遇到了什么困難,我們都要學會面對現(xiàn)實,不要沉浸在痛苦之中,豁達地對待失敗與挫折,要看到未來、看到希望。】2.體會詞的藝術特色。送別,如愛情一樣,是古往今來、大千世界一個永恒的主題。歷朝歷代的送別詩詞有很多,如我們開課之初回憶的那樣,寫法各異。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話相送;有的豪放,有的憂愁,有的豁達。
(1)今天學的這首送別詞的表達有什么特點與獨到之處呢?
(3)從送別詩、送別詞特色的品味中,對你的寫作有什么啟發(fā)?
三、作業(yè)。
1.背誦這首詞。
2.根據(jù)你對這首詞的理解,繪制一幅或多幅圖畫,描繪你腦海中的送別圖。3.推薦閱讀。老師推薦幾首相同詞牌的詞,同學們課下閱讀。找出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它們表達的內(nèi)容、方法一樣嗎,然后總結一下。(課件出示: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陸游《卜算子?詠梅》;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板書設計】。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八
1.理解詞義,有感情朗讀,體會作者與朋友分別時候的心情。
2.通過歸納總結,體會送別詩的表達特點,并從中汲取習作營養(yǎng)。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送別詩的表達特點以及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體會這首宋詞與其他送別詩詞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
一、談話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用一封書信的片段引出在即將畢業(yè)的時候,同學們的心情怎樣,會彼此或與老師說些什么?之后導入本課所學。
二、理解詩意,誦讀悟情。
1.讀詩題,匯報獲得的信息。
2.采取自讀,匯報讀及教師范讀相結合的方式初步感受這首詞的感情色彩。
3.自學理解詞意,探討交流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
4.設疑檢驗自學效果,板書點撥,體會感情色彩。
5.探討表達特點,體會寫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歸納總結。
結合以往所學送別詩詞:《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分析送別詩的寫作特點,并為己所用,提高寫作水平。
四、勵志感悟,品味人生。
引導學生以王觀的這首詞為例,積極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并用意味深長的祝福結束本節(jié)課。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九
令人期待的寶安區(qū)語文教學總決賽已告一段落?;仡檪湔n、賽賽的整個歷程,心潮澎湃,諸多感動,幾分遺憾?,F(xiàn)將幾點思索,記于文字當中,懇請前輩與同行們多多指教。
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該如何上?這是所有有責任有良知的語文老師都應該思索的基本問題。在上課之前與賽課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無論如何,也要努力讓學生在課里有真的收獲。
著名特級語文教師于漪曾經(jīng)說過:“每一節(jié)課,都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因此,在備課之初,我先思索的是這一節(jié)課究竟會給學生帶來怎樣有益的幫助,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什么樣的正能量與影響。因此,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如下三個方面:1、品讀詞句,感悟詞的意境與語言之美。2、學習吟誦,掌握“平長仄短”的基本吟誦技巧。
3、積累送別詩詞,聯(lián)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對離別。
新《語文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提到: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好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肯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于是,本人將本節(jié)課的第一個目標確定為“品讀詞句,感悟詞的意境與語言之美”。該目標主要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縱觀課堂,學生基本上達成了第一目標。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十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一路莫早停。
年少須及春。
若到江南趕上春。
千萬惜春和春住。
——《讀詩》·校中。
柳絲拂面,煙雨三月。我的愛人,這一方清澈的春水,是伊人的綽約風姿么?亦或是,伊人眼中流淌出的盼歸么?伊人眼波假假的一橫,便就深深地緊緊地捆住了遠方一顆思念的心。
陽光明媚,輕風和煦。我的愛人,這一抹青黛的山巒,是伊人的鳳愁鸞怨么?幻見伊,嘟著小嘴,攢聚眉頭,輕跺腳,那撒嬌的可愛極致,那風情的杏雨梨云。千頭萬緒,伊人期許的目光,總是在我的耳際呢喃不休。
抑制不住驛動的心,切切,切切,歸家,歸家。送行的好友問我的家鄉(xiāng)美不美,我說情同這里的越州。有晚風拂笛,也有柳絮弄雨,更有水做的女子。
那綠蔭里的沙堤,跳躍的魚兒;那燕子銜泥,斜風細雨中;那披著蓑戴著笠的父老鄉(xiāng)親,總是我永遠的江南鄉(xiāng)夢。身在行旅,心在伊處。青山綠水,家窗倩影,都是伊人的眉眼盈盈處。
但是,我的好友王觀,脈脈情深,拉手細語階前:這里春剛去,未了傷春愁;今又送君歸,平添離別苦。淡語情濃,難掩他心底的落寞。長看流水,放眼青山,一把惆悵都在我們手中緊握......
我的愛人,世上最難是分別。但我的好友故作輕松,又以輕快的語言叮囑我道:一路莫早停,年少須及春;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惜春和春住。
我的愛人,現(xiàn)在我聞及到家的灶火在歡笑,還有伊人驚喜的羞澀之情。指日可待,相逢的愉悅,在那江南的山水里纏綿,在那碧空的鴿哨里清純......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十一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二、初讀詩詞。
(散讀——個讀——齊讀。)。
2、賞析:
王觀(生卒年不詳),字通叟,如皋(今江蘇省縣名)人。曾在宋神宗朝當過翰林學生,因作詞得罪而被貶,所以自號“逐客”。王灼說他的詞“新麗處和輕狂處皆是驚人”(《碧雞漫志》),說明他是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作個性的詞家。王觀的作品,風趣而近于俚俗,時有奇想。
【注釋】。
[1]眼波橫:形容眼神閃動,狀如水波橫流。
[2]眉峰聚:形容雙眉蹙皺,狀如二峰并峙。
[3]眉神盈盈處:喻指山水秀麗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樣子。
【賞評】: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diào)、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峰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迹阂恢附系纳剿妍惷餍?,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上片寫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達了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愿。過片兩句,正面點明送別。作者用兩個“送”字遞進,將作者“黯然銷魂”的愁苦之情描寫得極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離長江不遠的如皋,欲歸不得,羈旅之愁益覺難以為懷。結末兩句,是詞人強壓心中沉痛之情而對遠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與叮嚀: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萬要與美好的春光同住。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譯文】。
(3)通過品讀,你們從中體會到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背景: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diào)、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峰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
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江水像佳人的眼波一樣清亮,山像美女微微蹙著眉。朋友要去哪里呢?就是要到像南方佳麗眉眼之間風情萬種的地方。才剛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還能趕上春天的話,千萬要把春光留住。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十二
意境與情感是詩歌的核心。體會意境與情感都需要學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復現(xiàn)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繪還原意境。本教學設計力圖使學生在品味這一首詞所蘊含情感的基礎上,走近作者,進行意境復現(xiàn),想象詞境,最后再跳出文字,體會詞帶給自己的感悟與收獲。
1、初步了解詞的知識,在反復誦讀中讀出詞的韻律美。
2、在反復誦讀、品味中,體會詞所表達的情感。
3、在體會該詞的情感中,體悟應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生活乃至未來的人生。
在誦讀中體會詞的韻律美,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及作者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一、引入課題。
(一)解題。
(二)了解詞牌,了解作者。
3、介紹作者。
二、學習課文。
(一)行走詞閫,品味情感。
師:這首送別詞讓我們穿越時空“觀看”了一場友人離別的話劇,體會到了一種離別帶來的傷感,也體會到了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囑托與祝愿。無論詩還是詞,字數(shù)都是有限的,都是極講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蘊含了作者無限豐富的感情。就讓我們到詞中去走一回,去品味這送別的味道,去體會作者的心情與感受!
1、上片:傷離別體會作者融于山水間的離愁別緒。
(3)你發(fā)現(xiàn)作者又是怎么寫這山、水的呢?這樣的表達有什么特點呢?
(4)體會一下,作者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
(7)你覺得這個美人是一位真實存在的美人嗎?為什么?
(8)“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這句話你讀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處”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
(9)這里的“眉眼盈盈”與前面寫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聯(lián)系嗎?
(10)結合前面的“眉”、“眼”兩句,想一想:這個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
(11)在朗讀中體會雙關和設問的修辭手法。
2、祝友人——體會作者情感變化與轉折的直接抒發(fā)。
(1)我們來讀一讀下片,體會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樣的,是依然這么的愁苦、傷感嗎?
(2)你從“才始送春歸”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
(4)你覺得作者用兩個“送”字有什么好處呢?
(5)除了這兩個“送”字,還有兩個……。
(6)兩個“歸”,分別是誰歸呢?
(8)從這兩句詞中,你讀出了什么感受,體會出了詞人的什么情感?
(9)這里“千萬和春住”的“春”是什么意思?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
(10)想象一下,鮑浩然回到家之后,會是一種什么景象。
(二)走近作者,想象詞鏡。
3、我們再來描繪下片的場景和畫面。聽完剛剛友人的回答,你又有什么話要說呢?
還原情境,兩人配合,一人讀,一人回答;然后,兩人交換角色。
4、春去時分,偏逢與友人離別,這真是愁煞人呀!無論多么的不舍,多么的傷感與惆悵,友人都是要走的,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面對這樣的離別,你要怎么跟你的朋友道別呢?是淚流滿面呢,還是痛苦萬分?還是其他的什么樣呢?你就是那作者,你的同桌就是你的朋友,跟他道別吧,把你的話說給你的朋友聽。
然后互換角色說一說。
【評析:在角色扮演中體會作者與友人的道別場面與情感?!?。
(三)走出文字,升華感悟。
1、體會詞的情感。
學生自由說。
(3)如果我們面對的不是離別,而是失敗、挫折呢,你會怎么辦?
2、體會詞的藝術特色。送別,如愛情一樣,是古往今來、大千世界一個永恒的主題。歷朝歷代的送別詩詞有很多,如我們開課之初回憶的那樣,寫法各異。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話相送;有的豪放,有的憂愁,有的豁達。
(1)今天學的這首送別詞的表達有什么特點與獨到之處呢?
(3)從送別詩、送別詞特色的品味中,對你的寫作有什么啟發(fā)?
三、作業(yè)。
1、背誦這首詞。
2、根據(jù)你對這首詞的理解,繪制一幅或多幅圖畫,描繪你腦海中的送別圖。3、推薦閱讀。老師推薦幾首相同詞牌的詞,同學們課下閱讀。找出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它們表達的內(nèi)容、方法一樣嗎,然后總結一下。(課件出示: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陸游《卜算子·詠梅》;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借景。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抒情。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十三
王觀(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蘇如皋),北宋著名詞人。王安石為開封府試官時,他得中科舉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進士。其后,歷任大理寺丞、江都知縣等職,在任時作《揚州賦》,宋神宗閱后大喜,大加褒賞;又撰《揚州芍藥譜》一卷,遂被重用為翰林學士凈土。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篇十四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問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才剛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離去。
如果你到江南趕上了春天,
就千萬不要辜負了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與你在一起。
卜算子:詞牌名。
鮑浩然:詩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橫: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要,想要。
行人:指作者(王觀)的朋友(鮑浩然)。
眉眼盈盈處:山水交匯的地方。
此詞構思新巧,筆調(diào)輕快,在送別之作中別具一格。開篇“水是眼波橫”二句匠心獨運:前人慣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類的譬喻來形容女子容顏之美,而作者此處則反用其意,說水是眼波橫流、山是眉峰攢聚,其妙處不僅在于推陳出新、發(fā)想奇絕,而且在于運用移情手法,化無情為有情,使原本不預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別的場面,為友人的離去而動容?!坝麊栃腥恕倍洌跃汀懊佳邸奔右陨l(fā),亦見用筆靈動、造語新奇?!懊佳塾帯?,既是喻指友人故鄉(xiāng)的秀麗山水,又令人想見友人妻妾倚欄盼歸之際美目傳恨、秀眉凝愁的情態(tài)。妙語雙關,熔鑄非易。過片后“才始送春歸”二句抒寫良情別緒: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悵恨;今又“送君”,更添悵恨十分。旦夕之間,兩諳別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卻故意出以淡語,含而不露?!叭舻浇稀倍湓侔l(fā)奇想,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對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