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編寫過程中需要注意教學目標的明確性和達成度的評估。教案要運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請參考以下教案范本,了解如何設計出高質(zhì)量的教學內(nèi)容。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一
2、指名讀字卡,然后指名組詞,自薦用上那個詞說句話。
3、小組內(nèi)進行讀字、組詞、說話練習。
二、讀課文,感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生自由讀,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時間什么人去干什么?
(2)齊讀。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輕聲讀,說說植物園怎么樣?同學們參觀認真嗎?你怎么知道的?
(2)交流。
(3)朗讀指導。
3、學習3—6自然段。
(1)引讀3—6自然段。
(2)師:發(fā)生什么事了?
(3)師生交流。
(4)朗讀指導。
3、各自讀第7自然段,說說如果當時是自己在場會怎樣想,怎樣做。
4、齊讀第8自然段,師提示“會心的微笑”處要讀得緩慢、高興。
5、討論“會心的微笑”是什么意思,適當擴展。
6、自薦讀,比比誰讀得更生動(從語音、語氣、表情等方面評價)。
7、各自讀課文,要求:
完整、仔細,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多讀讀。努力讀出自己的'最佳樣子。
8、反饋(選一兩個段落即可)。
三、練習。
一()眼睛一()小手。
一()嘴一()人。
句式訓練:第六段。
這里有一片農(nóng)田。這里有一片()農(nóng)田。
小光舉起一個書包。小光舉起一個()書包。
四、指導寫字。
同字框要打開;專的點不要太短;雙耳旁要兩筆寫成。
五、作業(yè)。
a、讀生字卡片,朗讀課文,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b、在校園或其他地方找到失物,該怎么辦?
教學反思:
這是失敗的教學,表現(xiàn)在:
1、“同、級”的書寫應放在學完第1小節(jié)后,保證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書寫。
2、朗讀指導不夠,我很困惑:這樣的課文,怎樣進行朗讀練習。
但也有好的一面:
作業(yè)的布置倒是體現(xiàn)了語文與生活的結(jié)合。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二
四、實驗: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通過學生實驗,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機械效率取決于有用功在總功里所占的成分,(即百分比)從而了解提高機械效率的途徑。
刻度尺、鉤碼、彈簧秤、鐵架臺、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長約2米的細繩。
學生實驗與討論。
首先討論上節(jié)課留的課外作業(yè),指出:
1.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是盡可能減少額外功,即減少克服額外阻力所做的功。
2.p171想想議議。
克服水重所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水桶、繩子重所做的功為額外功。
從井里撈水桶時,克服水桶重所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水桶里所帶的水以及繩子重所做的功為額外功。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可見有用功,額外功主要取決于我們做功的目的性,加以區(qū)別,不是固定不變的。
【例如】我們用車推貨物而做功,由于貨物重而影響的摩擦力,克服這個摩擦阻力所做的功為有用,但由于車重而影響的摩擦力,克服這個摩擦阻力而做的功就是額外的功。
引言:本節(jié)課我們要通過測滑輪的機械效率,要進一步明確決定機械效率的兩個條件,通過幾個不同的方法所測定的效率,進一步認識提高機械效率的實際意義。
學會測定滑輪組機械效率的一些技術性問題。
實驗中注意事項;
1.在實驗中要將距離測量的準確些。
2.注意會將細繩繞在滑輪上。
2.盡可能在豎直方向上使用彈簧秤。
4.注意彈簧秤的示數(shù)要用n頓表示。
5.拉動的過程中,盡可能使物體勻速上升。
6.可將各數(shù)據(jù)填入書中表格內(nèi)。
7.注意分析實驗中所出現(xiàn)誤差的原因。
通過學生實驗,教師巡視糾正實驗中所存在的問題。指出有用功還可以這樣來求得,
作業(yè):p176—177,8、9。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三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說明與建議。
有用功和總功。
首先讓學生看課本圖14.4-1,弄明白三幅畫的意思,然后討論用圖中三種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運上三樓,哪種辦法最好。學生可能對第二、三兩種方法的區(qū)別不太理解,可引導學生注意桶的重量與口袋重量的不同。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每種情況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
想想議議。
這里意在使學生加深了解有用功、額外功的概念。實際使用機械時,人們總是希望額外功少些。杠桿、起重機、電梯等所有機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額外功。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額外功。
為了使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引入機械效率這一概念,懂得機械效率的意義,在講述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后,應強調(diào)指出,使用機械做功,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等原因,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用水桶從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來,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額外功,而為了把水提上來,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額外功是我們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費能量,因此應盡量減小它。使用不同的機械來提起物體,我們希望做的額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說,有用功與總功越接近越好。不同機器這方面的差別,通常用有用功在總功中占的百分比來表示,叫做機械效率,給出機械效率的公式。一臺機器所做的有用功與總功越接近,這臺機器的機械效率就越高。
課本列舉了一個計算機械效率的例題,意在練習機械效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認識有用功和總功的概念。
最后指出,提高機械效率有重要的經(jīng)濟意義,可以減少能耗,降低生產(chǎn)成本,應對這個問題重視。還可以讓學生議議:除了用機械做功有個效率問題外,干別的事情有沒有效率問題,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對效率問題有個初步觀念。
這個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通過探究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摩擦是影響機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
教師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后,要讓學生獨立完成探究過程。同時還可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進一步探究摩擦對機械效率的影響。
動手動腦學物理。
1.有用功是14400j,總功是24000j,機械效率是60%,起重機提升裝貨物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各部件之間的摩擦做功等都是額外功。
2.略。
3.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辦法是:改進機械的結(jié)構(gòu),例如提水時用容積較大而重量較輕的水桶等;按規(guī)程進行保養(yǎng)、合理使用以減小摩擦。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四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根據(jù)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學習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準備。
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jié)論?
(五)小結(jié)。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六)作業(yè)。
2、動手動腦學物理。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五
教學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理解,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總功的概念的概念。
教學用具: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教學方法: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二、引入新課。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引導學生學習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物理概念。
1、板書課題讓學生朗讀課文。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2、結(jié)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討論如下四個問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二)講解的物理意義和它的公式。
1、讓學生讀課文,結(jié)合前面的結(jié)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的物理意義。要求學生回答下面的幾個問題: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義式,具體計算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四、引導學生通讀課文自己作出本課小結(jié)。老師適當指導討論如下問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五、課堂練習: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六、布置作業(yè):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1,2。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六
蘇科版教材《九上》第十一章第五節(jié)為《機械效率》,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是省示范初三實驗班學生??紤]到教學內(nèi)容及授課對象的特征,筆者設計并實施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現(xiàn)將其展示如下:
1.引入。
生a:0.8。
生b:80%。
師:用小數(shù)表示效率不符合人們用法習慣,將學習時間除以總時間再乘以100%就可以計算出學習效率。既然學習上有效率,那么使用機械時也應該有效率,我們將其稱為機械效率。下面一起學習11-5節(jié)內(nèi)容。
2.有用功、額外功及總功概念的建立。
生:克服大米重力做功。
師:米裝入盒中,又需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盒子的重力做功。
生:有用功為100j、額外功為10j。
師:小明克服大米和盒子的總重力做功為多少焦耳?
生:110j。
師:110j即為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我們將其稱為總功,用表示。
(板書:一、有用功—人們使用機械時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需要做得功;額外功—達到目的的過程中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
師:下面我們再看幾副圖片,圖2(a)中展示了從井中打水的情況,請問拉力對水做的。
功是什么功?拉力對桶做的功又是什么功?
生a:拉力對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對桶做的功是額外功。
生b:拉力對桶做的功是額外功,對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師:如果老師用手拉著動滑輪兩端的繩子將鉤碼提升高度h,動滑輪被提升高度為多少?
(教師演示用兩只手同時拉著繩頭提升動滑輪和重物。)。
生:動滑輪和物體一起上升高度h。
師:在上升過程中,克服什么力做功是有用功,什么又是額外功?
生:克服鉤碼重力做功為有用功,克服動滑輪重力做功為額外功。
生:克服摩擦力做功。
師:只有克服摩擦力么?如果這根繩子是粗麻繩,什么力會明顯顯現(xiàn)出來?
生:重力。
師:也就是說還要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繩重做功。
生:不是,是額外功。
師:看來動滑輪提升物體的額外功有兩項,一是克服動滑輪重力做功,二是克服繩重和摩擦力做功,我們不妨簡記為和。假如動滑輪重力為0.2n、兩個鉤碼總重力為1.0n、鉤碼被提升的高度為1m以及克服繩重和摩擦力做功為0.3j,有用功、克服動滑輪重力做的功以及總功分別是多少?請三位同學分別回答。
生a:有用功是1j。
生b:克服動滑輪重力做功是0.2j。
生c:總功為1.5j。
(教師板演計算過程。)。
(板書二、公式:,=80%表示有用功占總功80%)。
生:用1j除以1.5j,計算結(jié)果為67%。
生:用1j除以1.2,計算結(jié)果為83.3%。
師:看來在有用功一定時,額外功越小,動滑輪的機械效率越高。額外功由原先的兩項變?yōu)橐豁?,我們也不妨試著推導忽略繩重和摩擦情況下動滑輪機械效率公式:
(板書三、忽略繩重和摩擦:)。
生:可以測出拉力f及繩頭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
師:f和s的乘積是哪一個力做的功?
生:拉力做的功。
師:實驗中拉力f、鉤碼重力g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鉤碼上升的高度h及繩頭移動距離s用刻度尺測量,大家聽好了么?各小組一起動手做實驗,完成后將數(shù)據(jù)填入表格中,比比看,fs是否大于gh+g動h。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點釋疑,實驗完畢后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實驗數(shù)據(jù))。
鉤碼的重力g/n1.5。
鉤碼上升的高度h/m0.1。
有用功/j。
0.15。
動滑輪重力/n。
0.3。
動滑輪上升高度h/m0.1。
克服動滑輪重力做功h/j。
0.03。
拉力f/n1.0。
繩頭自由端移動距離s/m0.2。
+h/j。
0.18。
()fs/j0.2。
師:根據(jù)數(shù)據(jù),fs是否大于+h?
生:大于。
師:多出了多少?
生:多出了0.02j。
師:這0.02j是克服什么力做的功?
生:克服繩重和摩擦力做功。
生:總功。
師:太棒了,請將名稱寫在表格中括號里。fs即為使用動滑輪時的總功,如果在動滑輪的基礎上再加一個定滑輪就變成了一定一動的滑輪組,定滑輪只起到改變力的方向作用,fs仍然是此滑輪組的總功,對于其他的滑輪組我們也可用fs計算總功?,F(xiàn)在我們將機械效率公式完善一下:
(板書四:考慮繩重和摩擦、)。
4.課堂當堂反饋。
這個公式不僅適用于有繩重和摩擦情況同時也適用于無繩重和摩擦情況,下面我們通過習題一起來鞏固一下:(學案展示,學生上黑板操練,教師給予相應點評)。
解:s=2h=2×2m=4m。
=fs=100n×4m=400j=h=184n×2m=368j。
答:動滑輪的重力為6n,總功為368j,機械效率為92%。
如圖5所示,拉力f=80n,物體重g=120n,若繩子自由端勻速拉動的距離s=4m,物體被提高的距離h=2m,求:(1)拉力所做的有用功;(2)拉力所做的總功(3)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解:s=2h=2×2m=4m。
=gh=120n×2m=240j=fs=80n×4m=320j。
答:有用功為總功為240j,總功為320j,機械效率為75%。
5.總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機械效率,機械效率本是一個抽象難懂的概念,慶幸地是我們從實驗中探尋突破口,逐層深入揭開了它迷人的面紗。由于任何機械的機械效率不可能為100%,所以人們需不斷改良機械以提高機械的機械效率,我相信各位長大后也能積極投身于機械的生產(chǎn)、制造中去,創(chuàng)造出更多機械效率更高的機械,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服務!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七
按照九年級上冊物理課本的章節(jié)順序進行復習,并輔以試卷進行練習,熟練各類題型,由簡入深,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足,及時給于修整。
二、預計達到的目標:平均分為49分,及格率為31%,優(yōu)秀率為6%,低分率控制在14%以下。
三、學情分析。
這這兩個班兩極分化非常嚴重,后進生對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大多數(shù)學生基礎差,對物理學習還沒有找到一定的方法,雖學習刻苦,但成績很不理想。
四、進度安排。
12、3-----12、4根據(jù)練習冊章末總結(jié)復習第11章。
12、5-----12、7完成兩套練習卷。
12、8-----12、8根據(jù)練習冊章末總結(jié)復習第12章。
12、9----12、11完成三套練習卷。
12、12---12、13根據(jù)練習冊章末總結(jié)復習第13章。
12、14--------杠桿滑輪作圖練習。
12、15---12、16完成兩套練習卷。
12、17---12、19根據(jù)練習冊章末總結(jié)復習第14章。
12、20--------壓強浮力專項訓練。
12、21---12、22完成兩套練習卷。
12、23---12、27模擬考試和講評。
五、復習措施。
(1)、把握命題脈搏,做到心中有數(shù)。
考試要考好,老師給于正確的指導是關鍵。認真研究了去年的抽考命題特點,得到以下結(jié)論:命題是以《物理課程標準》的目標、理念、內(nèi)容標準為依據(jù),以現(xiàn)行課本為依據(jù)全面體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要求。依照這樣的要求,方向明確了,心中有數(shù)了,老師才能有的放失的指導學生復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2)、有計劃性,針對性復習。
1、梳理知識,形成結(jié)構(gòu)---便于記憶;。
2、重點內(nèi)容,細講多練---技能知識需要過手、過腦、過心;。
3、注意糾錯,規(guī)范習慣---易錯點是難點,找出錯誤,分析原因,規(guī)范格式,養(yǎng)成習慣。
4、綜合練習,評講拓展---練中記憶,練中鞏固,練中知新,
講中糾錯,講中深化,講中思維。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八
1.本節(jié)課首先通過具體的情景讓學生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在此基礎上理解機械效率,并通過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加深機械效率的認識。
2。通過對機械效率的學習,讓學生對效率問題在更廣闊的背景下有個初步的概念,使學生把物理學習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學態(tài)度。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過程與方法。
1.根據(jù)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學習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理解機構(gòu)效率。
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討論,探究。
教具和媒體。
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棉、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實錄】。
一、引入新課。
生:小組討論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裝入桶中,用動滑輪把沙子拉到樓上;在地面與樓面之間搭上木板,將沙子裝入袋子沿著木板推到樓上……)。
二、進行新課。
師: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媒體顯示)。
生:觀察思考。
師: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生:對沙子做的功。
師:(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動滑輪的重力所做的功。
師:(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師:(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體顯示),有用功、總功、額外功各是多少?
生:(計算回答)。
師: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媒體顯示),
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么?
生: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生:
師: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生:計算回答。
師:觀察計算結(jié)果,對“機械效率”,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生:討論回答。(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媒體顯示)。
生:觀察思考。
師: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師: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機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長、高一定時,斜面越光滑,機械效率越大。)。
師:請同學們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生: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jù)設計的實驗方案,選擇桌面上的器材進行實驗。
生: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
師: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jié)論?
生:小組回答。
師:回想實驗的過程,影響實驗的誤差是什么?
生:討論回答。
三、小結(jié)。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四、動動腦。
生:討論回答。
五、布置作業(yè)。
設計實驗,測定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板書設計】。
1.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額外功: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
2.機械效率:有用功與總功之比公式?jīng)]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提出問題。
猜想。
設計實驗方案。
進行實驗。
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
評估。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九
1.能結(jié)合實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明確機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能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能設計實驗,測定某種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使用動滑輪的特點,知道使用機械就要做額外功。
2.通過實驗與討論,認識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實際意義和方法,有合理改進機械、提高效率的意識,增強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責任感。
本節(jié)內(nèi)容由“有用功和額外功”“機械效率”兩部分構(gòu)成,機械效率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教學中要通過實例分析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使學生真正認識機械效率的含義。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本節(jié)的難點。教學中要組織學生經(jīng)歷測量的全過程,如讓學生經(jīng)歷組裝實驗裝置、測量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加他們的實踐體驗。
重點:機械效率的概念和有關計算。
難點: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以“利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為背景,提出問題:動力對繩子做功等于動滑輪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嗎?讓學生猜測并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經(jīng)過數(shù)據(jù)分析后發(fā)現(xiàn),動力對繩子做的功總是大于動滑輪提升物體做的功。進一步分析討論,引出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和效率的概念。通過理解、運用機械效率解決實際問題,認識到提高機械效率的兩種方法:減小額外功和增加有用功。在討論了怎樣提高機械效率的問題之后,把效率問題延伸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使學生明白只有提高學習效率才能順利完成任務。
多媒體設備、實物投影儀、動滑輪、鉤碼、鐵架臺、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等。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
教學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用具: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教學方法: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二、引入新課。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機械效率”,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引導學生學習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物理概念。
1板書課題讓學生朗讀課文。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2結(jié)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討論如下四個問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二)講解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和它的公式。
1讓學生讀課文,結(jié)合前面的結(jié)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物理教案《機械效率》。要求學生回答下面的幾個問題:
(1)機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機械效率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機械效率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機械效率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5)按機械效率的定義式,具體計算機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四、引導學生通讀課文自己作出本課小結(jié)。老師適當指導討論如下問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五、課堂練習: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六、布置作業(yè):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1,2。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一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理解機械效率,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 機械效率
:總功的概念 機械效率的概念
: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 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物理教案-機械效率。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機械效率”,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一)引導學生學習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物理概念
1板書課題讓學生朗讀課文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2結(jié)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討論如下四個問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二)講解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和它的公式
1讓學生讀課文,結(jié)合前面的結(jié)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機械效率》。要求學生回答 下面的幾個問題:
(1)機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機械效率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機械效率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機械效率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5)按機械效率的定義式,具體計算機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 1 ,2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二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理解機械效率,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 機械效率的概念
教學用具: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教學方法: 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機械效率”,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1讓學生讀課文,結(jié)合前面的結(jié)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要求學生回答 下面的幾個問題:
(1)機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機械效率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機械效率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機械效率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5)按機械效率的定義式,具體計算機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 1,2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三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理解,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總功的概念 的概念
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復習舊知識:(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二、引入新課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引導學生學習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物理概念
1、板書課題讓學生朗讀課文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2、結(jié)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討論如下四個問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二)講解的物理意義和它的公式
1、讓學生讀課文,結(jié)合前面的結(jié)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的物理意義。要求學生回答 下面的幾個問題: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義式,具體計算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四、引導學生通讀課文自己作出本課小結(jié)。老師適當指導討論如下問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五、課堂練習: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六、布置作業(yè):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 1 ,2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四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教學重點。
1、理解機構(gòu)效率。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后記。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創(chuàng)設情景,明確目標。
一、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jié)論?
(五)小結(jié)。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五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理解機械效率,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機械效率。
教學用具: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教學方法: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機械效率”,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1讓學生讀課文,結(jié)合前面的結(jié)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要求學生回答下面的幾個問題:
(1)機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為什么機械效率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機械效率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1,2。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一
2、指名讀字卡,然后指名組詞,自薦用上那個詞說句話。
3、小組內(nèi)進行讀字、組詞、說話練習。
二、讀課文,感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生自由讀,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時間什么人去干什么?
(2)齊讀。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輕聲讀,說說植物園怎么樣?同學們參觀認真嗎?你怎么知道的?
(2)交流。
(3)朗讀指導。
3、學習3—6自然段。
(1)引讀3—6自然段。
(2)師:發(fā)生什么事了?
(3)師生交流。
(4)朗讀指導。
3、各自讀第7自然段,說說如果當時是自己在場會怎樣想,怎樣做。
4、齊讀第8自然段,師提示“會心的微笑”處要讀得緩慢、高興。
5、討論“會心的微笑”是什么意思,適當擴展。
6、自薦讀,比比誰讀得更生動(從語音、語氣、表情等方面評價)。
7、各自讀課文,要求:
完整、仔細,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多讀讀。努力讀出自己的'最佳樣子。
8、反饋(選一兩個段落即可)。
三、練習。
一()眼睛一()小手。
一()嘴一()人。
句式訓練:第六段。
這里有一片農(nóng)田。這里有一片()農(nóng)田。
小光舉起一個書包。小光舉起一個()書包。
四、指導寫字。
同字框要打開;專的點不要太短;雙耳旁要兩筆寫成。
五、作業(yè)。
a、讀生字卡片,朗讀課文,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b、在校園或其他地方找到失物,該怎么辦?
教學反思:
這是失敗的教學,表現(xiàn)在:
1、“同、級”的書寫應放在學完第1小節(jié)后,保證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書寫。
2、朗讀指導不夠,我很困惑:這樣的課文,怎樣進行朗讀練習。
但也有好的一面:
作業(yè)的布置倒是體現(xiàn)了語文與生活的結(jié)合。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二
四、實驗: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通過學生實驗,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機械效率取決于有用功在總功里所占的成分,(即百分比)從而了解提高機械效率的途徑。
刻度尺、鉤碼、彈簧秤、鐵架臺、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長約2米的細繩。
學生實驗與討論。
首先討論上節(jié)課留的課外作業(yè),指出:
1.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是盡可能減少額外功,即減少克服額外阻力所做的功。
2.p171想想議議。
克服水重所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水桶、繩子重所做的功為額外功。
從井里撈水桶時,克服水桶重所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水桶里所帶的水以及繩子重所做的功為額外功。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可見有用功,額外功主要取決于我們做功的目的性,加以區(qū)別,不是固定不變的。
【例如】我們用車推貨物而做功,由于貨物重而影響的摩擦力,克服這個摩擦阻力所做的功為有用,但由于車重而影響的摩擦力,克服這個摩擦阻力而做的功就是額外的功。
引言:本節(jié)課我們要通過測滑輪的機械效率,要進一步明確決定機械效率的兩個條件,通過幾個不同的方法所測定的效率,進一步認識提高機械效率的實際意義。
學會測定滑輪組機械效率的一些技術性問題。
實驗中注意事項;
1.在實驗中要將距離測量的準確些。
2.注意會將細繩繞在滑輪上。
2.盡可能在豎直方向上使用彈簧秤。
4.注意彈簧秤的示數(shù)要用n頓表示。
5.拉動的過程中,盡可能使物體勻速上升。
6.可將各數(shù)據(jù)填入書中表格內(nèi)。
7.注意分析實驗中所出現(xiàn)誤差的原因。
通過學生實驗,教師巡視糾正實驗中所存在的問題。指出有用功還可以這樣來求得,
作業(yè):p176—177,8、9。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三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說明與建議。
有用功和總功。
首先讓學生看課本圖14.4-1,弄明白三幅畫的意思,然后討論用圖中三種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運上三樓,哪種辦法最好。學生可能對第二、三兩種方法的區(qū)別不太理解,可引導學生注意桶的重量與口袋重量的不同。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每種情況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
想想議議。
這里意在使學生加深了解有用功、額外功的概念。實際使用機械時,人們總是希望額外功少些。杠桿、起重機、電梯等所有機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額外功。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額外功。
為了使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引入機械效率這一概念,懂得機械效率的意義,在講述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后,應強調(diào)指出,使用機械做功,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等原因,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用水桶從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來,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額外功,而為了把水提上來,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額外功是我們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費能量,因此應盡量減小它。使用不同的機械來提起物體,我們希望做的額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說,有用功與總功越接近越好。不同機器這方面的差別,通常用有用功在總功中占的百分比來表示,叫做機械效率,給出機械效率的公式。一臺機器所做的有用功與總功越接近,這臺機器的機械效率就越高。
課本列舉了一個計算機械效率的例題,意在練習機械效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認識有用功和總功的概念。
最后指出,提高機械效率有重要的經(jīng)濟意義,可以減少能耗,降低生產(chǎn)成本,應對這個問題重視。還可以讓學生議議:除了用機械做功有個效率問題外,干別的事情有沒有效率問題,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對效率問題有個初步觀念。
這個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通過探究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摩擦是影響機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
教師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后,要讓學生獨立完成探究過程。同時還可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進一步探究摩擦對機械效率的影響。
動手動腦學物理。
1.有用功是14400j,總功是24000j,機械效率是60%,起重機提升裝貨物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各部件之間的摩擦做功等都是額外功。
2.略。
3.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辦法是:改進機械的結(jié)構(gòu),例如提水時用容積較大而重量較輕的水桶等;按規(guī)程進行保養(yǎng)、合理使用以減小摩擦。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四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根據(jù)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學習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準備。
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jié)論?
(五)小結(jié)。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六)作業(yè)。
2、動手動腦學物理。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五
教學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理解,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總功的概念的概念。
教學用具: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教學方法: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二、引入新課。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引導學生學習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物理概念。
1、板書課題讓學生朗讀課文。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2、結(jié)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討論如下四個問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二)講解的物理意義和它的公式。
1、讓學生讀課文,結(jié)合前面的結(jié)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的物理意義。要求學生回答下面的幾個問題: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義式,具體計算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四、引導學生通讀課文自己作出本課小結(jié)。老師適當指導討論如下問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五、課堂練習: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六、布置作業(yè):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1,2。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六
蘇科版教材《九上》第十一章第五節(jié)為《機械效率》,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是省示范初三實驗班學生??紤]到教學內(nèi)容及授課對象的特征,筆者設計并實施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現(xiàn)將其展示如下:
1.引入。
生a:0.8。
生b:80%。
師:用小數(shù)表示效率不符合人們用法習慣,將學習時間除以總時間再乘以100%就可以計算出學習效率。既然學習上有效率,那么使用機械時也應該有效率,我們將其稱為機械效率。下面一起學習11-5節(jié)內(nèi)容。
2.有用功、額外功及總功概念的建立。
生:克服大米重力做功。
師:米裝入盒中,又需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盒子的重力做功。
生:有用功為100j、額外功為10j。
師:小明克服大米和盒子的總重力做功為多少焦耳?
生:110j。
師:110j即為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我們將其稱為總功,用表示。
(板書:一、有用功—人們使用機械時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需要做得功;額外功—達到目的的過程中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
師:下面我們再看幾副圖片,圖2(a)中展示了從井中打水的情況,請問拉力對水做的。
功是什么功?拉力對桶做的功又是什么功?
生a:拉力對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對桶做的功是額外功。
生b:拉力對桶做的功是額外功,對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師:如果老師用手拉著動滑輪兩端的繩子將鉤碼提升高度h,動滑輪被提升高度為多少?
(教師演示用兩只手同時拉著繩頭提升動滑輪和重物。)。
生:動滑輪和物體一起上升高度h。
師:在上升過程中,克服什么力做功是有用功,什么又是額外功?
生:克服鉤碼重力做功為有用功,克服動滑輪重力做功為額外功。
生:克服摩擦力做功。
師:只有克服摩擦力么?如果這根繩子是粗麻繩,什么力會明顯顯現(xiàn)出來?
生:重力。
師:也就是說還要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繩重做功。
生:不是,是額外功。
師:看來動滑輪提升物體的額外功有兩項,一是克服動滑輪重力做功,二是克服繩重和摩擦力做功,我們不妨簡記為和。假如動滑輪重力為0.2n、兩個鉤碼總重力為1.0n、鉤碼被提升的高度為1m以及克服繩重和摩擦力做功為0.3j,有用功、克服動滑輪重力做的功以及總功分別是多少?請三位同學分別回答。
生a:有用功是1j。
生b:克服動滑輪重力做功是0.2j。
生c:總功為1.5j。
(教師板演計算過程。)。
(板書二、公式:,=80%表示有用功占總功80%)。
生:用1j除以1.5j,計算結(jié)果為67%。
生:用1j除以1.2,計算結(jié)果為83.3%。
師:看來在有用功一定時,額外功越小,動滑輪的機械效率越高。額外功由原先的兩項變?yōu)橐豁?,我們也不妨試著推導忽略繩重和摩擦情況下動滑輪機械效率公式:
(板書三、忽略繩重和摩擦:)。
生:可以測出拉力f及繩頭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
師:f和s的乘積是哪一個力做的功?
生:拉力做的功。
師:實驗中拉力f、鉤碼重力g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鉤碼上升的高度h及繩頭移動距離s用刻度尺測量,大家聽好了么?各小組一起動手做實驗,完成后將數(shù)據(jù)填入表格中,比比看,fs是否大于gh+g動h。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點釋疑,實驗完畢后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實驗數(shù)據(jù))。
鉤碼的重力g/n1.5。
鉤碼上升的高度h/m0.1。
有用功/j。
0.15。
動滑輪重力/n。
0.3。
動滑輪上升高度h/m0.1。
克服動滑輪重力做功h/j。
0.03。
拉力f/n1.0。
繩頭自由端移動距離s/m0.2。
+h/j。
0.18。
()fs/j0.2。
師:根據(jù)數(shù)據(jù),fs是否大于+h?
生:大于。
師:多出了多少?
生:多出了0.02j。
師:這0.02j是克服什么力做的功?
生:克服繩重和摩擦力做功。
生:總功。
師:太棒了,請將名稱寫在表格中括號里。fs即為使用動滑輪時的總功,如果在動滑輪的基礎上再加一個定滑輪就變成了一定一動的滑輪組,定滑輪只起到改變力的方向作用,fs仍然是此滑輪組的總功,對于其他的滑輪組我們也可用fs計算總功?,F(xiàn)在我們將機械效率公式完善一下:
(板書四:考慮繩重和摩擦、)。
4.課堂當堂反饋。
這個公式不僅適用于有繩重和摩擦情況同時也適用于無繩重和摩擦情況,下面我們通過習題一起來鞏固一下:(學案展示,學生上黑板操練,教師給予相應點評)。
解:s=2h=2×2m=4m。
=fs=100n×4m=400j=h=184n×2m=368j。
答:動滑輪的重力為6n,總功為368j,機械效率為92%。
如圖5所示,拉力f=80n,物體重g=120n,若繩子自由端勻速拉動的距離s=4m,物體被提高的距離h=2m,求:(1)拉力所做的有用功;(2)拉力所做的總功(3)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解:s=2h=2×2m=4m。
=gh=120n×2m=240j=fs=80n×4m=320j。
答:有用功為總功為240j,總功為320j,機械效率為75%。
5.總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機械效率,機械效率本是一個抽象難懂的概念,慶幸地是我們從實驗中探尋突破口,逐層深入揭開了它迷人的面紗。由于任何機械的機械效率不可能為100%,所以人們需不斷改良機械以提高機械的機械效率,我相信各位長大后也能積極投身于機械的生產(chǎn)、制造中去,創(chuàng)造出更多機械效率更高的機械,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服務!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七
按照九年級上冊物理課本的章節(jié)順序進行復習,并輔以試卷進行練習,熟練各類題型,由簡入深,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足,及時給于修整。
二、預計達到的目標:平均分為49分,及格率為31%,優(yōu)秀率為6%,低分率控制在14%以下。
三、學情分析。
這這兩個班兩極分化非常嚴重,后進生對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大多數(shù)學生基礎差,對物理學習還沒有找到一定的方法,雖學習刻苦,但成績很不理想。
四、進度安排。
12、3-----12、4根據(jù)練習冊章末總結(jié)復習第11章。
12、5-----12、7完成兩套練習卷。
12、8-----12、8根據(jù)練習冊章末總結(jié)復習第12章。
12、9----12、11完成三套練習卷。
12、12---12、13根據(jù)練習冊章末總結(jié)復習第13章。
12、14--------杠桿滑輪作圖練習。
12、15---12、16完成兩套練習卷。
12、17---12、19根據(jù)練習冊章末總結(jié)復習第14章。
12、20--------壓強浮力專項訓練。
12、21---12、22完成兩套練習卷。
12、23---12、27模擬考試和講評。
五、復習措施。
(1)、把握命題脈搏,做到心中有數(shù)。
考試要考好,老師給于正確的指導是關鍵。認真研究了去年的抽考命題特點,得到以下結(jié)論:命題是以《物理課程標準》的目標、理念、內(nèi)容標準為依據(jù),以現(xiàn)行課本為依據(jù)全面體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要求。依照這樣的要求,方向明確了,心中有數(shù)了,老師才能有的放失的指導學生復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2)、有計劃性,針對性復習。
1、梳理知識,形成結(jié)構(gòu)---便于記憶;。
2、重點內(nèi)容,細講多練---技能知識需要過手、過腦、過心;。
3、注意糾錯,規(guī)范習慣---易錯點是難點,找出錯誤,分析原因,規(guī)范格式,養(yǎng)成習慣。
4、綜合練習,評講拓展---練中記憶,練中鞏固,練中知新,
講中糾錯,講中深化,講中思維。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八
1.本節(jié)課首先通過具體的情景讓學生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在此基礎上理解機械效率,并通過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加深機械效率的認識。
2。通過對機械效率的學習,讓學生對效率問題在更廣闊的背景下有個初步的概念,使學生把物理學習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學態(tài)度。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過程與方法。
1.根據(jù)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學習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理解機構(gòu)效率。
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討論,探究。
教具和媒體。
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棉、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實錄】。
一、引入新課。
生:小組討論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裝入桶中,用動滑輪把沙子拉到樓上;在地面與樓面之間搭上木板,將沙子裝入袋子沿著木板推到樓上……)。
二、進行新課。
師: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媒體顯示)。
生:觀察思考。
師: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生:對沙子做的功。
師:(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動滑輪的重力所做的功。
師:(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師:(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體顯示),有用功、總功、額外功各是多少?
生:(計算回答)。
師: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媒體顯示),
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么?
生: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生:
師: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生:計算回答。
師:觀察計算結(jié)果,對“機械效率”,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生:討論回答。(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媒體顯示)。
生:觀察思考。
師: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師: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機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長、高一定時,斜面越光滑,機械效率越大。)。
師:請同學們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生: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jù)設計的實驗方案,選擇桌面上的器材進行實驗。
生: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
師: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jié)論?
生:小組回答。
師:回想實驗的過程,影響實驗的誤差是什么?
生:討論回答。
三、小結(jié)。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四、動動腦。
生:討論回答。
五、布置作業(yè)。
設計實驗,測定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板書設計】。
1.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額外功: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
2.機械效率:有用功與總功之比公式?jīng)]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提出問題。
猜想。
設計實驗方案。
進行實驗。
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
評估。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九
1.能結(jié)合實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明確機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能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能設計實驗,測定某種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使用動滑輪的特點,知道使用機械就要做額外功。
2.通過實驗與討論,認識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實際意義和方法,有合理改進機械、提高效率的意識,增強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責任感。
本節(jié)內(nèi)容由“有用功和額外功”“機械效率”兩部分構(gòu)成,機械效率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教學中要通過實例分析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使學生真正認識機械效率的含義。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本節(jié)的難點。教學中要組織學生經(jīng)歷測量的全過程,如讓學生經(jīng)歷組裝實驗裝置、測量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加他們的實踐體驗。
重點:機械效率的概念和有關計算。
難點: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以“利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為背景,提出問題:動力對繩子做功等于動滑輪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嗎?讓學生猜測并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經(jīng)過數(shù)據(jù)分析后發(fā)現(xiàn),動力對繩子做的功總是大于動滑輪提升物體做的功。進一步分析討論,引出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和效率的概念。通過理解、運用機械效率解決實際問題,認識到提高機械效率的兩種方法:減小額外功和增加有用功。在討論了怎樣提高機械效率的問題之后,把效率問題延伸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使學生明白只有提高學習效率才能順利完成任務。
多媒體設備、實物投影儀、動滑輪、鉤碼、鐵架臺、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等。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
教學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用具: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教學方法: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二、引入新課。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機械效率”,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引導學生學習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物理概念。
1板書課題讓學生朗讀課文。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2結(jié)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討論如下四個問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二)講解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和它的公式。
1讓學生讀課文,結(jié)合前面的結(jié)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物理教案《機械效率》。要求學生回答下面的幾個問題:
(1)機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機械效率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機械效率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機械效率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5)按機械效率的定義式,具體計算機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四、引導學生通讀課文自己作出本課小結(jié)。老師適當指導討論如下問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五、課堂練習: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六、布置作業(yè):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1,2。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一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理解機械效率,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 機械效率
:總功的概念 機械效率的概念
: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 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物理教案-機械效率。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機械效率”,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一)引導學生學習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物理概念
1板書課題讓學生朗讀課文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2結(jié)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討論如下四個問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二)講解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和它的公式
1讓學生讀課文,結(jié)合前面的結(jié)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機械效率》。要求學生回答 下面的幾個問題:
(1)機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機械效率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機械效率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機械效率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5)按機械效率的定義式,具體計算機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 1 ,2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二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理解機械效率,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 機械效率的概念
教學用具: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教學方法: 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機械效率”,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1讓學生讀課文,結(jié)合前面的結(jié)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要求學生回答 下面的幾個問題:
(1)機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機械效率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機械效率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機械效率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5)按機械效率的定義式,具體計算機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 1,2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三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理解,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總功的概念 的概念
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復習舊知識:(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二、引入新課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引導學生學習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物理概念
1、板書課題讓學生朗讀課文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2、結(jié)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討論如下四個問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二)講解的物理意義和它的公式
1、讓學生讀課文,結(jié)合前面的結(jié)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的物理意義。要求學生回答 下面的幾個問題: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義式,具體計算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四、引導學生通讀課文自己作出本課小結(jié)。老師適當指導討論如下問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五、課堂練習: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六、布置作業(yè):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 1 ,2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四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教學重點。
1、理解機構(gòu)效率。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后記。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創(chuàng)設情景,明確目標。
一、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jié)論?
(五)小結(jié)。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五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理解機械效率,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機械效率。
教學用具: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教學方法: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機械效率”,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1讓學生讀課文,結(jié)合前面的結(jié)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要求學生回答下面的幾個問題:
(1)機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為什么機械效率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機械效率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