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教案應該包含清晰的教學目標和合理的教學步驟。那么我們該如何撰寫一個高質量的教案呢?首先,我們要明確教學目標和要求,合理設置教學步驟和時間分配;其次,我們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和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能力;最后,我們要合理選用教具和教材,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以下是一些編寫教案的注意事項和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一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xiàn)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
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
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
(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二
1.了解“朦朧詩”和此類詩歌的表現(xiàn)形式;這首詩歌以“星星”象征光明,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本詩是自讀課文,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理解,本單元內容都是詩歌,學習本課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詩歌。
2.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理解詩人對現(xiàn)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1.學生語文基礎已強于八年級時期,但是對詩歌這種形式還不是太熟悉,讓給予適當?shù)囊龑Ш蛦l(fā)。
2.學生認知發(fā)展分析:通過以前學習詩歌和本單元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學習詩歌有一定的基礎。有必要介紹“朦朧詩”產生的背景,熟悉詩歌,理解它想要表達出的意思。
3.學生認知障礙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
過程與方法:
1.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xiàn)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初步感知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三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情感目標:
(1)理解詩人對現(xiàn)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1、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1、教材配套錄音帶,或者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音樂帶。
2、布置學生查找有關描寫星星的詩句、文章片斷、歌詩樂曲等。
(一)朗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1、教師播放朗讀帶,提示學生做字詞、停頓和疑難的標注。
2、提問:通過預習和聽朗讀,能否體會到詩歌中的感情基調?
(學生討論,明確——溫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調。)
3、教師提示:除了這種感情基調,詩中還有一種不同的情感線索,請學生在詩歌的學習中能體會到。
(二)分析詩歌,把握結構和意象。
1、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詩歌,可分組、分段朗讀,提問:詩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復的詩句?
提示:這些詩句就是結構標志,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和“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構成反復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強調前一詩節(jié)是肯定結構,而后一詩節(jié)是否定結構。
3、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xiàn)的物象,請學生體會這些物象的意象。
(明確——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難的詩、冰雪、凍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節(jié)詩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義:
討論、歸納。
(明確——前一節(jié)詩中的意象營造出溫情、浪漫、自由的氛圍,后一節(jié)詩中意象描繪出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三)比較閱讀,體會詩歌主旨:
1、根據(jù)分析,本詩有兩種意境:一種是光明與美好的,一種是寒冷和殘酷的,組織學生討論這兩種意境該如何理解。
討論、歸納——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詩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殘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詩人所厭棄和憎惡的,但也是詩人所生活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
2、問:詩題中的“變奏曲”如何理解?
(明確——本詩前后兩個詩節(jié)在結構上基本一致,但詩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發(fā)上,形成強烈的對照,這正是變奏曲。)
(四)回顧并總結全詩。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本詩在詩歌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和詩歌技巧方面都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jié)組成,每一節(jié)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一氣呵成,詩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東西,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詩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義,它的光芒,不同于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xiàn)的,這正展示現(xiàn)實與理想相背離,寄托了詩人在現(xiàn)實中執(zhí)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星星變奏曲
江河
變奏曲
溫情、浪漫————寒冷、殘酷
《星星變奏曲》以主人公對失落的夢的追憶為構思線索,把夢與血淋淋的現(xiàn)實作殘酷的、令人震顫的對比,從而抒發(fā)詩人心中充滿騷動的苦苦渴望。詩人渴望什么?渴望重建失落了的理性,而重建理性后的感性顯現(xiàn)是什么模樣呢?是陽光普照,每天都是一次美好的回憶,就像一首和諧、生動的詩,就像這首詩中美妙動聽的每一個音節(jié)。有美好而溫柔的夜晚,有生動活潑,潔晶如星,有賞心悅目,馥郁如白丁香。在這樣溫柔的春天,那曾經狂熱地揮動過的旗子和心中曾有的那一團理想的火,應像它本來應有的樣子一樣閃閃發(fā)光。但是,現(xiàn)實卻是另外一副樣子,寒冷、寂寞、孤獨、凄涼、黑暗。詩人只能在深沉的夜里凝望著遙遠的天空,尋找星星的安慰,渴望星星能在心中的太陽熄滅之后,為他驅散寒冷和失望,幫他重新燃起一盞希望的燈。這樣,他便可以停止寫失落了理性后充滿了苦難的詩,可以緩解他那充滿了壓抑的生活。
這首詩的體裁是朦朧詩,朦朧詩的特點就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的表現(xiàn)經驗,使詩含蓄、朦朧、意境優(yōu)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
本著朦朧詩的特點,我在教學設計上巧妙的與音樂學科進行了整合,導入我通過播放理查德的鋼琴曲《星空》把學生帶入一種朦朧的優(yōu)美的意境當中,對后面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其次,在讓學生體會詩歌用凝煉的語言創(chuàng)設意境的時候,我通過多媒體出示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讓學生想像,感受再對比這首詩歌作者創(chuàng)設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意境,朗讀時該用什么樣的感情去讀,學生通過不同的畫面及老師的引導,很快很準的把握住了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另外,作業(yè)布置,我設計一類讓學生調查遠近時代經典歌曲,賞析歌詞,有的就是一首很好的詩。學生對此都很感興趣,我相信他們課后一定會很認真的完成,因為興趣是很好的老師。
這節(jié)課讓我充分的體會到了學科整合的魅力,通過整合不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
1、詩歌教學重在讓學生進入意境當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除了用課件幫助之外重點應該讓學生朗讀,通過朗讀去品味語言。而在整體感知部分,讓學生聽配樂朗讀,很多學生的朗讀欲望被調動起來,但我確沒讓學生讀,而是通過聽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在探究問題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提,教師補充,而我忽視了課堂上應隨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問題是為了讀,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詩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導學生進行了探究,沒有進一步的去讀。
3、拓展寫作我設計讓學生試寫詩歌,這對學生來說難度太大,應該讓學生根據(jù)好的句式進行仿寫,或者通過“增、換、刪、改”語言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進行。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四
學習本詩,進一步了解朦朧詩,理解詩人借助一些物象來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方法。
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xiàn)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江河就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一、積累下列詞語。
1、為下列詞語注音:
顫動() 疲倦() 凝望() 安慰() 寂寞()。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閃閃爍爍 朦朦朧朧。
二、整體感知。
全詩由兩個并列而基本對稱的詩節(jié)組成,每一節(jié)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語氣上有一種一氣呵成的氣勢,顯示了詩人為追求光明不惜犧牲的決心?!靶切恰痹谠娎锵笳髦谝估锏挠邢薰饷?。第一節(jié)的前九行寫人們抬頭凝望星空,把星星當作遙遠的安慰,這是因為黑暗籠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領的這一條件句,構成了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有力的否定。從“誰不愿意”以下七行,寫出了詩人對光明、美好世界的向往。那是一個春天的世界,每天都是一首詩,每一個字都是一顆星。
第二節(jié)詩的頭四行,使用了和前一節(jié)同樣的句式,所用的意象也基本同義,只是稍作變化,各有側重,兩者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一起完成了對現(xiàn)實的否定。由“誰愿意”以下八行,則寫出了現(xiàn)實的寒冷與苦難。在這個現(xiàn)實世界里,詩人一年又一年總寫苦難的詩,夜晚被凍僵,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被風吹落。這兩個部分構成強烈的對照。最后四行,則表現(xiàn)了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現(xiàn)實。整個第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構成了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這首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xiàn)實的否定,抒發(fā)了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這在朦朧詩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藝術上,它也頗能代表朦朧詩的一些特點。如不直接表現(xiàn)或呈現(xiàn)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xiàn)經驗等。譬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丁香等來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xiàn)實等,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朦朧,意境優(yōu)美。
三、思考。
1、“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會顫抖的,是生活的壓抑和束縛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2、一、二兩節(jié)在表達上有哪些異同?
一、二兩段都采用了假設的句式開頭,表達了在現(xiàn)實中掙扎而向往光明、溫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節(jié)正面表達這種企盼,第二節(jié)是從反面表達這種希望。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五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xiàn)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
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
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
(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六
知識與技能:
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詩人對現(xiàn)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xiàn)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設置情境,激發(fā)興趣理解課文內容。合作學習,透過詩歌意象,結合自己的體會,理解詩歌中的意境。結合自己對這首詩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朦朧詩派的語言特色。
教學互動內容設計意圖。
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滲透思想教育。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引導學生總結,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點。
1、分析《帆》的意象。
2、仿寫。(見練習)。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七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在野外,仰望天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誰寫的什么詩?——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齊背這首詩: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shù)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xiàn)了/好像點著無數(shù)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xiàn)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并想一想這兩節(jié)詩在形式有什么關系?
板書設計(一):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對比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厭棄和憎惡。
注:像這樣兩節(jié)詩所表達的內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兩節(jié)詩形成對偶的形式。這種結構形式,我們把它叫做“變奏曲”。(再舉例來說明,如音樂。)所以,標題中的“星星”揭示了詩歌的主題;而“變奏曲”揭示了詩歌的結構。
提示: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征。
2、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1)、為什么說“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愿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2)、“誰不愿一,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體驗該句的含義)。
提示:討論板書:
晚上湖。
黑暗(殘酷)和平(自由、舒暢)。
睡蓮——象征著人的安閑自在。把夜晚的寧靜、平靜、溫馨和自由自在,給人以溫柔和夢的美好感覺。
(3)、“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提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打攪,十分寧靜。“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從而反襯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4)、“閃閃爍爍”是用來描寫什么的?為什么作者卻用來描寫聲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視覺的;
b、“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和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的“閃閃爍爍”相通。而“朦朦朧朧”的白丁香就像聲音一樣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之感。所以,這種用描寫聽覺的詞來寫視覺的方法叫做“痛感”。
提示:(要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歷來講解。)。
a、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犧牲。(在殘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滿的生活。)。
b、在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c、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d、殘酷、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e、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著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一)、閱讀第一節(jié)詩完成:
1、字詞略。
2、這節(jié)詩寫出了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為三層,請具體概括每一層中作者所抒發(fā)的美好意象世界。
a、b、c、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答:
3、“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寫句子:
如:春之生機勃勃;夏之——;秋之——;冬之——。
5、每當仰望夏夜燦爛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請仿照“如果……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詩句抒發(fā)你的感受。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星星》含反思。
地球上的星星觀后感。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八
知識與能力目標:
揣摩詩句,領悟比喻句的寓意,把握詩歌意境。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先學后教的洋思模式。
2、理解本詩在內容和結構上的變奏曲特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感知星星的形象特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重點:誦讀品味,把握意境。
難點:比喻句的含義,變奏曲的特點。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回顧《天上的街市》,引入教學。
二、知識介紹: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xiàn)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fā)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xiàn)代派或后現(xiàn)代派的傳統(tǒng),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自學指導1:(整體感知)。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2、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四、合作展示1:
1、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五、自學指導2: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六、合作展示2:
1、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jié)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jié)的情境,意味發(fā)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點變化。
2、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七、當堂訓練:
1、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lián)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2、根據(jù)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八、提升小結:
這首朦朧詩,運用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達對冰冷的現(xiàn)實的否定,抒發(fā)了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
板書設計:
向往光明未來(正面)。
否定黑暗現(xiàn)實(反面)。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九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 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誦讀,體會詩歌的 情景,意蘊和詩人的 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誦讀法 聯(lián)想想象法
教具準備:錄音機,錄音帶
一、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xiàn)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fā)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xiàn)代派或后現(xiàn)代派的傳統(tǒng),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問題研究
(一)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jié)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jié)的情境,意味發(fā)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 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 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 “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xiàn)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yè)布置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lián)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
這首詩開頭的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幾乎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tài)度,用詰問宣泄著詩人江河內心蓄積已久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著人們心靈的渴望,并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后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
意象的選擇也許是很精心的,當一種壓抑的時代氛圍不斷地扼殺個性與人格,黑暗已掩蓋了光明,但在苦難而堅定的英雄樂觀心靈,“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精神始終昂揚著。這樣,黯淡的星星便會沖破層層云障,化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無奈,誰又會主動擇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誰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詩是美好的,是浪漫的,它注定要成為心靈逃避壓抑、苦悶現(xiàn)實的歸宿。但這樣的審美往往十分遙遠,太脫離現(xiàn)實,盡管每個字都成為一顆小星,寄托著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顫了心弦,卻仍無法將一切化做現(xiàn)實。接著又由“誰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誰不喜歡”的句式引出春天,這些都是詩人渴望的,這種渴望不僅在于詩意的萬物,還在于一切擺脫寒冷僵死狀態(tài)、充滿新鮮蓬勃的活力。顯然,這些營造的詩意隱喻著詩人美麗浪漫的理想,雖因現(xiàn)實之故,理想與生活相距遙遠,星星、螢火、睡蓮、白丁香的意象卻仍是那么生動。
現(xiàn)實是嚴酷的,隨著民族十年悲劇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結出自由的果實。在江河,他不悲觀于惡劣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相反,第二節(jié)重復假設語句,仍以其強力的詰問“誰還需要……,誰還會……”,試圖找出一個極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運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憑著這份堅定的信念,詩人便不再顧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的生存狀態(tài),也不再理會如星星顫抖、白雪覆蓋、夜晚凍僵的現(xiàn)實境遇,一心向往無比美好的理想王國;只是太遙遠的緣故,詩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朧了。詩人借助于不斷重復的“誰不愿意”和“誰不喜歡”句式,復疊強化著一片沉積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緒。最后在英雄主義情緒的支配下,充滿浪漫與樂觀的意象涌出詩行,成為人格與生命的自我激勵。從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動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變奏直接地成為由弱至強的英雄樂觀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兩段式的詩節(jié)構成以及詩節(jié)內部存在的情緒與意象對比化了詩人英雄樂觀的浪漫精神。
面對悲劇現(xiàn)實,一種是逃避,一種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則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而任何一種單純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應如此?!缎切亲冏嗲吩谇榫w整體上顯示了某些豪邁色彩,但詩人對悲劇本身的認識似乎并不深刻,而且,過多的浪漫向往使詩又近于稍稍淺薄了,這也許是一種苛求吧。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一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引入及討論。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xiàn)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fā)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xiàn)代派或后現(xiàn)代派的傳統(tǒng),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問題研究。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jié)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jié)的情境,意味發(fā)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xiàn)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lián)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練習:根據(jù)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二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二、能力目標。
1、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三、德育目標。
感受世代脈搏,體味生活的美好,激發(fā)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讀欣賞文章。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一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
主旨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lián)想想象法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chuàng)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二教具準備。
多媒體。
靜謐的深夜,郭沫若遙望星空,產生美麗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牛郎織女騎著牛兒,提著燈籠在天街閑游。詩人江河面對閃爍的星星,也不禁產生朦朧的憧憬?!?BR> 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這首詩歌,看看詩人江河面對滿天的星星產生了怎樣的遐想。
1、朦朧詩簡說。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朦朧詩孕育于“文革”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fā)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xiàn)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2、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yè)。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fā)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1、學生自讀一遍,體會詩歌的情感,確定朗讀的基調和節(jié)奏。
詩歌沒有字詞障礙,學生大聲朗讀。
請同學們結合朗讀的經驗,討論確定朗讀的情感基調、節(jié)奏、語氣等??梢詤⒖颊n后附錄習題里丁建華的朗讀體會。
詩歌的朗讀基調:深沉而熱烈,含蓄表現(xiàn)詩人對光明的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朗讀的節(jié)奏緩慢有力,詩歌結尾則要有飽滿的激情。注意把握好反問句式、關鍵詞語的停頓和重音。
2、集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比較兩小節(jié)詩的結構和語言有什么異同。
第一節(jié)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領的這一條件句,構成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有力的否定。以后十二行,是由“誰不愿意”“誰不愿意”“誰不喜歡”開頭的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遞進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第二節(jié)使用了與第一節(jié)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前四句與上一節(jié)前四句一樣,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設句式,一起構成對現(xiàn)實的否定,但它的后十二行由上節(jié)的肯定式,變?yōu)椤罢l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的否定式,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向往轉向對現(xiàn)實的否定。
師生小結:詩的上下兩節(jié)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jié)的情境,意味發(fā)生了變化(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的變奏曲,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點變化。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3、兩人一組互讀,思考回答:
詩歌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怎樣的渴望?
在反復的朗讀里,體會詩歌象征手法及主題:星星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詩歌表達了詩人對光明的渴望。
(課件投影)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欣賞的詩句,圈點批注。在老師示范后,同學們也能試著鑒賞詩句。
學生自由發(fā)言,互相補充,在切磋中提高鑒賞水平。
如“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用形象的比喻表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愿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如“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借夜晚的寧靜、平靜、溫馨和自由自在,給人以溫柔和夢的美好感覺,表達對理想生活的渴望。
如“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先運用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后用通感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如“寒冷中寂寞的燃燒”,表示在殘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滿的生活。
“苦難的詩”指詩人在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描繪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表達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夜晚凍僵得像一片土地”暗示殘酷、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粒瘦小的星”指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著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3、師生小結詩歌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這首詩感情句式靈活而整齊,用詞精煉而生動,特別是聯(lián)想想像的意象描述、重疊,使語言新穎,富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
1、分類整理詩歌的語言點,例如雅詞,疊詞,精妙短語,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反復句式等,鼓勵學生自己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去挖掘課文中的語言財富。
如各樣的星星:顫抖的星星瘦小的星金黃的星星。
2、背誦積累:
選取自己喜歡的一節(jié)熟讀背誦,如“誰不原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朦朦朧朧”,鼓勵當堂背誦整首詩。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三
1.江河,原名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fā)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________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2.把你在文中遇見不熟悉的字或者詞寫在下面。
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飄動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4.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這句詩?
導學案。
一、?導語:
二、整體感知: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xiàn)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并想一想這兩節(jié)詩在形式有什么關系?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對比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厭棄和憎惡。
三、局部品味探討:
提示: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
——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征。
2、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1)、為什么說“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
晚上湖。
黑暗(殘酷)和平(自由、舒暢)。
(3)、“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4)、“閃閃爍爍”是用來描寫什么的?為什么作者卻用來描寫聲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視覺的;
提示:(要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歷來講解。)。
b、在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c、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d、殘酷、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e、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著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四、布置作業(yè):
(一)、閱讀第一節(jié)詩完成:
2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答:
3、“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寫句子:
檢測案。
1.給加粗字注音。
寂寞(???)?顫動(???)?覆蓋(???)?凍僵(???)。
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1)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夜里凝望。
(2)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3)只有經歷過心靈劫難的人,才更能體會到這種詩意人生與精神自由的彌足珍貴。
(4)詩人在靜謐的深夜遙望星空。
3.從朗讀的角度看,用“//”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4.根據(jù)示例仿詞。
示例:閃閃爍爍?朦朦朧朧。
5.如果讓你配樂朗誦,你將用哪一首曲子?請說說選擇的理由。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里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6.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7.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8.作者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你認為二者有哪些相似之處?
10.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話,表達一種期盼或愿望。
11.請你再摘抄一首江河的詩歌,并與同學交流。
(二)課外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細,那么軟……現(xiàn)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予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12.這首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13.你認為應該用怎樣的語調朗誦這首詩?
14.請用“/”給下列詩句按意義劃分節(jié)奏。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予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15.詩中畫橫線一句里的“運”改換為“用”,好不好?請談談看法。
16.這首詩可分為兩部分,均是運用幻覺來構筑詩篇,但彼此之間有細微的區(qū)別,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17.你了解戴望舒嗎?請你查閱資料摘錄一些有關他的介紹或詩文,并與同學相互交流。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引入及討論。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xiàn)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fā)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xiàn)代派或后現(xiàn)代派的傳統(tǒng),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問題研究。
(一)。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jié)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jié)的情境,意味發(fā)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xiàn)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lián)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練習:根據(jù)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五
知識與技能: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理解詩人對現(xiàn)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互動內容。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xiàn)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設置情境,激發(fā)興趣理解課文內容。合作學習,透過詩歌意象,結合自己的體會,理解詩歌中的意境。結合自己對這首詩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朦朧詩派的語言特色。
教學互動內容設計意圖。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滲透思想教育。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教學小結:引導學生總結,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點。
作業(yè)設計:1、分析《帆》的意象。2、仿寫。(見練習)。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六
【設計思路】。
《小星星變奏曲》是音樂新教材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三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欣賞莫扎特的通過歌曲《閃爍的小星》、聽賞鋼琴曲《小星星變奏曲》、感受不同]體裁和演奏形式的《閃爍的小星》,使學生學會了有表情地演唱這首歌曲,學會欣賞同一音樂主題器樂作品的方法,同時在親生參與中融入到音樂之中,體驗到了音樂變化的魅力,獲得了審美愉悅。
教材提供的《小星星變奏曲》原版有五次變奏,但這五次的變奏不是很明顯,如果讓學生區(qū)分的話會有一點困難,因此教師截取了第一、第二、第五次,節(jié)奏變化比較明顯的片段讓學生欣賞,降低了聽辨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聆聽”為手段,“游戲”為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做到以感受為主線,以動作為中心。達到聽、唱、表演一體化的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1、歌曲復習《閃爍的小星》。
3、拓展欣賞及表演《小星星》。
【教學目標】。
2、通過欣賞《小星星變奏曲》的片段,在游戲、模仿、表演等音樂活動中體會樂曲不同的情緒。
3、欣賞不同版本的“小星星”,在感受樂曲的同時,選擇自己喜歡的版本為其配上不同的表演動作,結合歌唱,做到以情感為主線,以動作為中心,達到唱聽一體化。
【教學重、難點】。
1、用斷、連的方法唱好歌曲《閃爍的小星》。
2、欣賞幾種版本的“小星星”音樂,體會、感受樂曲的不同情緒,并能根據(jù)情緒即興配上合適的動作。
【教學過程】。
一、歌曲復習。
(一)復習演唱《閃爍的小星》。
(二)教師指導學生演唱《閃爍的小星》,并進行歌曲處理。
(三)創(chuàng)設情景。
教師啟發(fā)學生想象夜晚的情景,一起動手營造安靜、祥和的氛圍。
(四)歌表演。
要求:學生手拿熒光棒,即興擺造型并邊唱邊表演,表達對歌曲的體驗。同時教師用鈴鼓為學生伴奏。
(一)初聽。
要求:學生初步感受樂曲的主旋律以及音樂的變化,并了解其演奏形式是鋼琴演奏。
(二)復聽:游戲“變變變”
1、教師介紹游戲要求。
2、學生聽音樂,變造型。
3、學生反饋。
(三)完整欣賞音樂并看多媒體畫面,自找音樂“變幾次”答案。
要求:通過觀看媒體,讓原本比較抽象的音樂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感受、體驗樂曲中的情緒變化,并為下面的表演做鋪墊。
(四)即興表演。
三、拓展欣賞。
(一)欣賞兩個不同版本的“小星星”?(迪斯科節(jié)奏版本,3/4拍節(jié)奏版本)。
(二)分組,為樂曲起名字。
要求:首先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自主結合分成兩組,并請他們討論并回答,師生共同歸納兩個名字。教師把學生起的名字即興打在媒體課件上。
(三)即興模仿。
1、學生跟音樂模仿教師動作。
2、師生評價,(可以個別表演)。
(四)匯總表演。
要求:教師在匯總表演之前一定要交代清楚表演的順序。
唱〈閃爍的小星〉——表演迪斯科節(jié)奏版本〈閃爍的小星〉——唱〈閃爍的小星〉——表演3/4拍節(jié)奏版本〈閃爍的小星〉——唱〈閃爍的小星〉,同時打擊樂器伴奏。
四、小結。
師:在今天的課中,我們不但和小星星成為了好朋友,還和小星星一起唱了歌曲、欣賞了音樂,感受了音樂給我們帶來的快樂。以后,我們還會通過學習認識更多的音樂朋友。
【教學反思】。
整節(jié)的教學安排是三段式的結構,第一段歌曲演唱、第二段主題鋼琴變奏欣賞、第三段其他體裁器樂曲拓展欣賞。
第一段從輕聲演唱歌曲開始,進而用斷和連的方法對歌曲進行演唱處理,然后在由學生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有表情地進行歌表演,這種歌唱教學是非常有效的。第二段欣賞部分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有一點難度,但由于有了演唱的鋪墊,同一主題在樂曲演奏中的變化發(fā)展反而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利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變奏曲的“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總要的是,這一環(huán)節(jié)強調對學生“聆聽”能力的培養(yǎng),符合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而媒體的使用在此處起到了“輔助”和“提升”的作用。當學生有了相當?shù)母行泽w驗和一定的思考以后。第三段“拓展欣賞”自然而然就成了鞏固學習內容,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推動課堂氣氛到達高潮的必然結果。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七
教?學?過?程?。
步驟?教?程?設?計?學?程?設?計?時間分配?。
步驟?教?程?設?計?學?程?設?計?時間分配?。
板書設計?星星變奏曲?江河?對理想的向往,對黑暗的否定?。
練習處理?1.熟讀成誦。?在理解詩的思路結構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詩。?。
教后記?。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八
《星星變奏曲》以主人公對失落的夢的追憶為構思線索,把夢與血淋淋的現(xiàn)實作殘酷的、令人震顫的對比,從而抒發(fā)詩人心中充滿騷動的苦苦渴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帶來《星星變奏曲》教案及反思,歡迎閱讀。
一、導入新課。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xiàn)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
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
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
(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
一是對朦朧詩的理解,二是對《星星變奏曲》的解悟。朦朧詩是特定年代特定詩人的特定詩歌,是當代的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一種新詩潮。有論者稱,朦朧詩,是“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惘與清醒、痛苦與莊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的一個新的詩學主題”。像顧城、江河和其他“朦朧詩人”所代表的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長大,心靈的成熟包括著對苦難的承擔,或者是在不斷的受傷害中經歷成長,然而苦難卻給予了他們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們時時企圖透過時代的陰暗尋找光明,時時企圖在精神的向往與追尋中戰(zhàn)勝苦難。這些,正是要讀透的內容。
由“朦朧詩”導入,但不夠簡潔,事實上學生也不見得明白,后來,我干脆直接讓學生閱讀教輔資料中的相關內容,讓在3分鐘后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從而獲得了對“朦朧詩”和課文的第一認識。這樣引入,學生理解更明確,加上是的自主學習,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在教學過程中,我用一組閃爍的星星的圖片導入后,讓學生回憶了馬致遠的《秋思》,文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事物就是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凄清,傷感,蒼涼的意境。那么這首詩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呢?學生有了意象的感性認識,知道這首詩的主要意象是“星星”。聯(lián)系當時的背景,詩中的星星這一意象象征著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這兩個問題是課后的習題,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到星星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由朗讀切入,重點引導學生要入情朗讀,這節(jié)課感覺做得較好。學生朗誦進步很大,在句子的品析“我喜歡……因為……”時,學生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發(fā)言的人很多。雖然占用了較多的時間,影響了后面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進行,但我還是很滿意的,因為這個班的學生一向不愛說話,能在學校集中觀課時有這樣的表現(xiàn),讓我看到了的進步。
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實現(xiàn)的自主學習,我堅信這是省時、省力、高效的最佳途徑。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九
一、教材分析: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詩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xiàn)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xiàn)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語言清麗流暢,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這些都很適合學生學習并運用到寫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第一,朗讀課文,展開想象,領悟詩的思想內涵;第二,賞析課文,揣摩語言,在品味中享受審美樂趣,第三,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第四,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教會學生自己賞析文章,尤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點定為兩點: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讀欣賞文章。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但是由于學生還是初中生,知識結構等還比較欠缺,為此,我把品讀文章,體味文章的思想內涵(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作為本文的難點。
二、教法分析: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可以用指導朗讀、合作探究、比較閱讀等方法進行教學。
“文學的本質是始于感情而終于感情,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中同樣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這篇文章時,要注意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物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述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發(fā)共鳴。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必須打破那種“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從而完成賞析文章的教學目標。
除此之外,還打算用進行比較閱讀的方法,詩歌的上下節(jié)本身就是對比。
在教學中用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手段加大課堂的容量,也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三、學法指導:
《綱要》明確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據(jù)此,我準備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教學程序:
首先,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第二步,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第三步,進行朗讀感知,提出朗讀應思考的問題。
第四步,配樂朗讀,激發(fā)興趣。通過配樂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的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全班朗讀,在朗讀中進行整體感知。我設計了三個題目: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xiàn)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六步:賞析文章,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討論賞析一篇文章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結合所學方式賞析文章。
教師進行小結。
第七步:歸納本詩的主題。
第八步:隨堂練筆。
1、詩中之象,即作者筆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這些是詩的根本,因為作者必須借形象來說活,請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
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么?它把什么拋棄在故鄉(xiāng)?……。
呼嘯的海風翻卷著波浪,桅桿的弓身在嘎吱作響……。
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也不是逃離幸福的樂疆!
下面涌著清澈的碧流。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
(1)意象是a???的???的帆。
b???的大海,???的海風,???的浪。
c???的碧流,???的陽光,???的異地。
(2)意象組合構成了三幅畫面,分別是???????、?????????、??????。
2.詩之魂,詩人無論怎樣塑造人、物、景,都絕不單單是人、物、景,詩的意象是為詩魂服務的,詩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觀點、感情等。
(1)請找出《帆》這首詩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話。
(2)從這些話中你覺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畫面象征什么?
3.根據(jù)要求寫兩段話。每段話都要包括下面三個詞語,且不少于40個字。
高山???溪流???大海。
(1)描繪一種情景。
(2)表達一種感悟。
第十步:布置作業(yè)。
(一)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
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
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
(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
(二)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xiàn)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fā)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xiàn)代派或后現(xiàn)代派的傳統(tǒng),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問題研究。
(一)。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jié)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jié)的情境,意味發(fā)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xiàn)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lián)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課后反思:
把握詩歌內容,整體領悟詩意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個極具有個性的精神活動。整體把握其實是對詩歌的解讀,要認真閱讀,理解詩歌的寫作思路,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感受。與文本對話,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二十
江河是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星星變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詩作。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xiàn)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xiàn)了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xiàn)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xiàn)的點點光明,寄托了詩人在現(xiàn)實中執(zhí)著追求的理想。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jié)組成,每一節(jié)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現(xiàn)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第一節(jié)的前四行,寫人們抬頭凝望星空,把星星當做遙遠的安慰,這是因為黑暗籠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領的這一條件句,構成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誰不愿意”“誰不愿意”“誰不喜歡”開頭的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遞進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節(jié)使用了與第一節(jié)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肯定式,變?yōu)椤罢l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的否定式,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向往轉向對現(xiàn)實的否定,隨著意象的變換,詩中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這一節(jié)前四句與上一節(jié)前四句一樣,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設句式,一起構成對現(xiàn)實的否定,并由正面表達對自由的企盼轉而從反面加以表達。由“誰愿意”以下八行,寫出現(xiàn)實的寒冷與苦難。在這個現(xiàn)實世界里,詩人一年又一年總在寫著苦難的詩,夜晚被凍僵,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被風吹落。這些描寫與第一節(jié)的氛圍構成強烈的對照。最后四行,則又恢復了第一節(jié)用過的“誰不喜歡……”的肯定句式,表現(xiàn)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這首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xiàn)實的否定,抒發(fā)了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這在朧詩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藝術上,它也頗能體現(xiàn)朧詩的一些特點。如不直接表現(xiàn)或呈現(xiàn)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xiàn)經驗等。譬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xiàn)實世界等,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朧,意境優(yōu)美。這種表現(xiàn)方式,和我國古代的詩詞非常相像。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jié)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xiàn),謂之變奏。系統(tǒng)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星星變奏曲》一詩的上下兩節(jié),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xiàn)追求光明的主題,并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jié)與上一節(jié)相比,情境、意味發(fā)生變化并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xiàn),使上、下兩節(jié)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2.“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剛接到作品時我開始有一些猶疑,因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間都透著陽剛氣?!x了兩遍還是找到了一些適合女性表達的東西,抒情,細膩,有濃濃的感情色彩,漸漸地深入到詩的里面,會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于是,漸漸地喜歡了……我想我不僅是一個塑造聲音的誦者,一個演員,更是一個角色,一個傳達思想的哲人或導師……我站在舞臺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識,只想著聲音怎么樣,表演怎么樣,而是發(fā)自內心的,像一個思想家那樣,通過我的朗誦向觀眾闡述一個哲理,一份感情……讓觀眾跟隨你走進詩人的心境。
(播音員丁建華談朗讀《星星變奏曲》的感受)。
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情感,把握全詩的主旨。
星星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二、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揣摩語言,學習細致地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和詩中的意境。
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xiàn)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lián)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學習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一、有必要簡介當時“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chuàng)作現(xiàn)象與社會整體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有利于把握詩歌的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
二、熟讀這首詩,最好能背誦。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這首詩的抒情性很強,很宜于朗誦,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忽視。
三、“變奏曲”這一借用的音樂術語,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的。要認真體會“星星”在不同的情景出現(xiàn)和不同的事物相結合所表現(xiàn)的情境、氛圍有哪些不同。
四、詩中多用比喻。理解這些比喻的寓意,把握其中“螢火蟲”“春天”“鳥”“白丁香”“旗子”“火”等形象的內涵,借助對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五、授課的形式可以靈活,如談到星星的形象的時候,同學們之間可以展開討論,教師適當點撥。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yè)。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fā)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他在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黃祖民)。
有人說過,一個聰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視的民族。發(fā)生于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朧詩”運動,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輕的中國知識分子,在詩歌方面開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這次運動的主將之一。他的《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的“火把”,卻更感受著時代的脈搏,它是真正的對于光明的呼喚。
詩人選擇“星星”這一意象表現(xiàn)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為“星星”是最先點燃詩人靈感源的導火索,但我認為,重要的是,借用人們對星星的凝望,更襯出現(xiàn)實的黑暗和殘酷。在這個現(xiàn)實里,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風吹落。星星是“一首詩”,一個“柔軟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個朧著鳥語花香的“春天”,是“飄動的旗子”,是“火”。詩人對這一切愈是盡情地謳歌,愈顯出愿望與現(xiàn)實的反差,也愈讓人于溫柔的靜穆中體驗了咸澀的況味和沉重。“在濃重的失落感中萌發(fā)出來的追求與尋找,既給這些詩篇蒙上一片迷憫與感傷的情調,又浸透著不甘湮沒與泯滅的內在力的沖擊與奔突”(謝冕語)。
在詩的結構上,兩節(jié)詩的外觀構造幾乎相同(但內部結構稍有變化),這正像我國古代《詩經》中的某些一唱三嘆的詩的結構,意在營造一種濃郁的詩的氛圍,來增強詩的內趨力和表達效果,讓人于輕松中心靈發(fā)生震動。
(選自《中外現(xiàn)代抒情名詩鑒賞辭典》,學苑出版社1989年版)。
(楊益萍、阿剛)。
這首詩開頭的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幾乎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tài)度,用詰問宣泄著詩人江河內心蓄積已久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著人們心靈的渴望,并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后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
意象的選擇也許是很精心的,當一種壓抑的時代氛圍不斷地扼殺個性與人格,黑暗已掩蓋了光明,但在苦難而堅定的英雄樂觀心靈,“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精神始終昂揚著。這樣,黯淡的星星便會沖破層層云障,化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無奈,誰又會主動擇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誰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詩是美好的,它注定要成為心靈逃避壓抑、苦悶現(xiàn)實的歸宿,但這樣的審美往往十分遙遠,盡管每個字都成為一顆小星,寄托著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顫了心弦,卻仍無法將一切化做現(xiàn)實。接著又由“誰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誰不喜歡”的句式引出春天,這些都是詩人渴望的,這種渴望不僅在于詩意的萬物,還在于一切擺脫寒冷僵死狀態(tài)、充滿新鮮蓬勃的活力。顯然,這些營造的詩意隱喻著詩人美麗浪漫的理想,雖因現(xiàn)實之故,理想與生活相距遙遠,星星、螢火、睡蓮、白丁香的意象卻仍是那么生動。
現(xiàn)實是嚴酷的,隨著民族十年悲劇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結出自由的果實。在江河,他不悲觀于惡劣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相反,第二節(jié)重復假設語句,仍以其強力的詰問“誰還需要……,誰還會……”,試圖找出一個極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運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憑著這份堅定的信念,詩人便不再顧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的生存狀態(tài),也不再理會如星星顫抖、白雪覆蓋、夜晚凍僵的現(xiàn)實境遇,一心向往無比美好的理想王國;只是太遙遠的緣故,詩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朧了。詩人借助于不斷重復的“誰不愿意”和“誰不喜歡”句式,復疊強化著一片沉積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緒。最后在英雄主義情緒的支配下,充滿浪漫與樂觀的意象涌出詩行,成為人格與生命的自我激勵。從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動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變奏直接地成為由弱至強的英雄樂觀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兩段式的詩節(jié)構成以及詩節(jié)內部存在的情緒與意象對比化了詩人英雄樂觀的浪漫精神。
面對悲劇現(xiàn)實,一種是逃避,一種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則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而任何一種單純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應如此。《星星變奏曲》在情緒整體上顯示了某些豪邁色彩,但詩人對悲劇本身的認識似乎并不深刻,而且,過多的浪漫向往使詩又近于稍稍淺薄了,這也許是一種苛求吧。
(選自《二十世紀中國新詩》,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稱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朧詩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fā)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xiàn)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秘的探索構成了朧詩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擱淺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劇命運(《船》),面對神女峰這千年流傳的人間神話“煽動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鑰匙的丟失來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楊煉在大雁塔的歷史中觀照人民的命運(《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壘進“紀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難(《紀念碑》)。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惘與清醒、痛苦與莊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詩學主題。
朧詩對傳統(tǒng)詩歌藝術規(guī)范的變革和反叛,為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鮮的審美經驗。意象化、象征化和立體化,是朧詩藝術表現(xiàn)上的重要特征。朧詩高揚主體意識,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觀真實而摒棄客觀再現(xiàn),意象的瞬間撞擊和組合、語言的變形與隱喻構成整體象征,使詩的內涵具有多義性。捕捉直覺與印象,用情感邏輯取代物理邏輯,以時空轉換和蒙太奇造成詩歌情緒結構的跳躍性和立體感,使詩歌情緒內涵獲得了彈性張力空間。朧詩意味著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探索的再出發(fā),意味著詩壇恢復了與世界現(xiàn)代詩壇的某些聯(lián)系。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二十一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xiàn)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xiàn)代派或后現(xiàn)代派的傳統(tǒng),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問題研究。
(一)。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jié)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jié)的情境,意味發(fā)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xiàn)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lián)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練習:根據(jù)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二十二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xiàn)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并想一想這兩節(jié)詩在形式有什么關系??。
板書設計(一):?。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對比?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厭棄和憎惡?。
三、?局部品味探討:?。
提示:?。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
——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征。?。
2、?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1)、為什么說“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討論板書:?。
晚上?湖?。
黑暗(殘酷)?和平(自由、舒暢)?。
(3)、“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4)、“閃閃爍爍”是用來描寫什么的?為什么作者卻用來描寫聲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視覺的;?。
提示:(要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歷來講解。)?。
b、?在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c、?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d、?殘酷、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e、?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著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四、?布置作業(yè):?。
(一)、閱讀第一節(jié)詩完成:?。
1、字詞略?。
a、?b、?c、?。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答:?。
3、?“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寫句子:?。
5、每當仰望夏夜燦爛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請仿照“如果……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詩句抒發(fā)你的感受。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二十三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四、問題研究。
(一)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五、練習:
根據(jù)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二十四
在夜里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一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一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xiàn)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
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
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
(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二
1.了解“朦朧詩”和此類詩歌的表現(xiàn)形式;這首詩歌以“星星”象征光明,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本詩是自讀課文,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理解,本單元內容都是詩歌,學習本課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詩歌。
2.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理解詩人對現(xiàn)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1.學生語文基礎已強于八年級時期,但是對詩歌這種形式還不是太熟悉,讓給予適當?shù)囊龑Ш蛦l(fā)。
2.學生認知發(fā)展分析:通過以前學習詩歌和本單元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學習詩歌有一定的基礎。有必要介紹“朦朧詩”產生的背景,熟悉詩歌,理解它想要表達出的意思。
3.學生認知障礙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
過程與方法:
1.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xiàn)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初步感知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三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情感目標:
(1)理解詩人對現(xiàn)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1、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1、教材配套錄音帶,或者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音樂帶。
2、布置學生查找有關描寫星星的詩句、文章片斷、歌詩樂曲等。
(一)朗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1、教師播放朗讀帶,提示學生做字詞、停頓和疑難的標注。
2、提問:通過預習和聽朗讀,能否體會到詩歌中的感情基調?
(學生討論,明確——溫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調。)
3、教師提示:除了這種感情基調,詩中還有一種不同的情感線索,請學生在詩歌的學習中能體會到。
(二)分析詩歌,把握結構和意象。
1、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詩歌,可分組、分段朗讀,提問:詩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復的詩句?
提示:這些詩句就是結構標志,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和“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構成反復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強調前一詩節(jié)是肯定結構,而后一詩節(jié)是否定結構。
3、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xiàn)的物象,請學生體會這些物象的意象。
(明確——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難的詩、冰雪、凍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節(jié)詩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義:
討論、歸納。
(明確——前一節(jié)詩中的意象營造出溫情、浪漫、自由的氛圍,后一節(jié)詩中意象描繪出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三)比較閱讀,體會詩歌主旨:
1、根據(jù)分析,本詩有兩種意境:一種是光明與美好的,一種是寒冷和殘酷的,組織學生討論這兩種意境該如何理解。
討論、歸納——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詩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殘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詩人所厭棄和憎惡的,但也是詩人所生活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
2、問:詩題中的“變奏曲”如何理解?
(明確——本詩前后兩個詩節(jié)在結構上基本一致,但詩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發(fā)上,形成強烈的對照,這正是變奏曲。)
(四)回顧并總結全詩。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本詩在詩歌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和詩歌技巧方面都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jié)組成,每一節(jié)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一氣呵成,詩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東西,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詩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義,它的光芒,不同于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xiàn)的,這正展示現(xiàn)實與理想相背離,寄托了詩人在現(xiàn)實中執(zhí)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星星變奏曲
江河
變奏曲
溫情、浪漫————寒冷、殘酷
《星星變奏曲》以主人公對失落的夢的追憶為構思線索,把夢與血淋淋的現(xiàn)實作殘酷的、令人震顫的對比,從而抒發(fā)詩人心中充滿騷動的苦苦渴望。詩人渴望什么?渴望重建失落了的理性,而重建理性后的感性顯現(xiàn)是什么模樣呢?是陽光普照,每天都是一次美好的回憶,就像一首和諧、生動的詩,就像這首詩中美妙動聽的每一個音節(jié)。有美好而溫柔的夜晚,有生動活潑,潔晶如星,有賞心悅目,馥郁如白丁香。在這樣溫柔的春天,那曾經狂熱地揮動過的旗子和心中曾有的那一團理想的火,應像它本來應有的樣子一樣閃閃發(fā)光。但是,現(xiàn)實卻是另外一副樣子,寒冷、寂寞、孤獨、凄涼、黑暗。詩人只能在深沉的夜里凝望著遙遠的天空,尋找星星的安慰,渴望星星能在心中的太陽熄滅之后,為他驅散寒冷和失望,幫他重新燃起一盞希望的燈。這樣,他便可以停止寫失落了理性后充滿了苦難的詩,可以緩解他那充滿了壓抑的生活。
這首詩的體裁是朦朧詩,朦朧詩的特點就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的表現(xiàn)經驗,使詩含蓄、朦朧、意境優(yōu)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
本著朦朧詩的特點,我在教學設計上巧妙的與音樂學科進行了整合,導入我通過播放理查德的鋼琴曲《星空》把學生帶入一種朦朧的優(yōu)美的意境當中,對后面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其次,在讓學生體會詩歌用凝煉的語言創(chuàng)設意境的時候,我通過多媒體出示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讓學生想像,感受再對比這首詩歌作者創(chuàng)設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意境,朗讀時該用什么樣的感情去讀,學生通過不同的畫面及老師的引導,很快很準的把握住了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另外,作業(yè)布置,我設計一類讓學生調查遠近時代經典歌曲,賞析歌詞,有的就是一首很好的詩。學生對此都很感興趣,我相信他們課后一定會很認真的完成,因為興趣是很好的老師。
這節(jié)課讓我充分的體會到了學科整合的魅力,通過整合不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
1、詩歌教學重在讓學生進入意境當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除了用課件幫助之外重點應該讓學生朗讀,通過朗讀去品味語言。而在整體感知部分,讓學生聽配樂朗讀,很多學生的朗讀欲望被調動起來,但我確沒讓學生讀,而是通過聽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在探究問題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提,教師補充,而我忽視了課堂上應隨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問題是為了讀,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詩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導學生進行了探究,沒有進一步的去讀。
3、拓展寫作我設計讓學生試寫詩歌,這對學生來說難度太大,應該讓學生根據(jù)好的句式進行仿寫,或者通過“增、換、刪、改”語言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進行。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四
學習本詩,進一步了解朦朧詩,理解詩人借助一些物象來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方法。
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xiàn)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江河就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一、積累下列詞語。
1、為下列詞語注音:
顫動() 疲倦() 凝望() 安慰() 寂寞()。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閃閃爍爍 朦朦朧朧。
二、整體感知。
全詩由兩個并列而基本對稱的詩節(jié)組成,每一節(jié)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語氣上有一種一氣呵成的氣勢,顯示了詩人為追求光明不惜犧牲的決心?!靶切恰痹谠娎锵笳髦谝估锏挠邢薰饷?。第一節(jié)的前九行寫人們抬頭凝望星空,把星星當作遙遠的安慰,這是因為黑暗籠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領的這一條件句,構成了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有力的否定。從“誰不愿意”以下七行,寫出了詩人對光明、美好世界的向往。那是一個春天的世界,每天都是一首詩,每一個字都是一顆星。
第二節(jié)詩的頭四行,使用了和前一節(jié)同樣的句式,所用的意象也基本同義,只是稍作變化,各有側重,兩者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一起完成了對現(xiàn)實的否定。由“誰愿意”以下八行,則寫出了現(xiàn)實的寒冷與苦難。在這個現(xiàn)實世界里,詩人一年又一年總寫苦難的詩,夜晚被凍僵,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被風吹落。這兩個部分構成強烈的對照。最后四行,則表現(xiàn)了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現(xiàn)實。整個第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構成了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這首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xiàn)實的否定,抒發(fā)了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這在朦朧詩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藝術上,它也頗能代表朦朧詩的一些特點。如不直接表現(xiàn)或呈現(xiàn)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xiàn)經驗等。譬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丁香等來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xiàn)實等,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朦朧,意境優(yōu)美。
三、思考。
1、“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會顫抖的,是生活的壓抑和束縛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2、一、二兩節(jié)在表達上有哪些異同?
一、二兩段都采用了假設的句式開頭,表達了在現(xiàn)實中掙扎而向往光明、溫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節(jié)正面表達這種企盼,第二節(jié)是從反面表達這種希望。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五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xiàn)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
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
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
(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六
知識與技能:
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詩人對現(xiàn)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xiàn)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設置情境,激發(fā)興趣理解課文內容。合作學習,透過詩歌意象,結合自己的體會,理解詩歌中的意境。結合自己對這首詩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朦朧詩派的語言特色。
教學互動內容設計意圖。
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滲透思想教育。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引導學生總結,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點。
1、分析《帆》的意象。
2、仿寫。(見練習)。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七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在野外,仰望天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誰寫的什么詩?——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齊背這首詩: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shù)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xiàn)了/好像點著無數(shù)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xiàn)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并想一想這兩節(jié)詩在形式有什么關系?
板書設計(一):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對比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厭棄和憎惡。
注:像這樣兩節(jié)詩所表達的內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兩節(jié)詩形成對偶的形式。這種結構形式,我們把它叫做“變奏曲”。(再舉例來說明,如音樂。)所以,標題中的“星星”揭示了詩歌的主題;而“變奏曲”揭示了詩歌的結構。
提示: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征。
2、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1)、為什么說“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愿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2)、“誰不愿一,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體驗該句的含義)。
提示:討論板書:
晚上湖。
黑暗(殘酷)和平(自由、舒暢)。
睡蓮——象征著人的安閑自在。把夜晚的寧靜、平靜、溫馨和自由自在,給人以溫柔和夢的美好感覺。
(3)、“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提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打攪,十分寧靜。“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從而反襯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4)、“閃閃爍爍”是用來描寫什么的?為什么作者卻用來描寫聲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視覺的;
b、“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和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的“閃閃爍爍”相通。而“朦朦朧朧”的白丁香就像聲音一樣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之感。所以,這種用描寫聽覺的詞來寫視覺的方法叫做“痛感”。
提示:(要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歷來講解。)。
a、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犧牲。(在殘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滿的生活。)。
b、在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c、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d、殘酷、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e、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著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一)、閱讀第一節(jié)詩完成:
1、字詞略。
2、這節(jié)詩寫出了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為三層,請具體概括每一層中作者所抒發(fā)的美好意象世界。
a、b、c、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答:
3、“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寫句子:
如:春之生機勃勃;夏之——;秋之——;冬之——。
5、每當仰望夏夜燦爛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請仿照“如果……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詩句抒發(fā)你的感受。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星星》含反思。
地球上的星星觀后感。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八
知識與能力目標:
揣摩詩句,領悟比喻句的寓意,把握詩歌意境。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先學后教的洋思模式。
2、理解本詩在內容和結構上的變奏曲特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感知星星的形象特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重點:誦讀品味,把握意境。
難點:比喻句的含義,變奏曲的特點。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回顧《天上的街市》,引入教學。
二、知識介紹: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xiàn)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fā)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xiàn)代派或后現(xiàn)代派的傳統(tǒng),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自學指導1:(整體感知)。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2、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四、合作展示1:
1、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五、自學指導2: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六、合作展示2:
1、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jié)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jié)的情境,意味發(fā)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點變化。
2、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七、當堂訓練:
1、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lián)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2、根據(jù)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八、提升小結:
這首朦朧詩,運用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達對冰冷的現(xiàn)實的否定,抒發(fā)了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
板書設計:
向往光明未來(正面)。
否定黑暗現(xiàn)實(反面)。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九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 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誦讀,體會詩歌的 情景,意蘊和詩人的 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誦讀法 聯(lián)想想象法
教具準備:錄音機,錄音帶
一、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xiàn)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fā)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xiàn)代派或后現(xiàn)代派的傳統(tǒng),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問題研究
(一)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jié)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jié)的情境,意味發(fā)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 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 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 “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xiàn)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yè)布置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lián)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
這首詩開頭的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幾乎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tài)度,用詰問宣泄著詩人江河內心蓄積已久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著人們心靈的渴望,并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后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
意象的選擇也許是很精心的,當一種壓抑的時代氛圍不斷地扼殺個性與人格,黑暗已掩蓋了光明,但在苦難而堅定的英雄樂觀心靈,“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精神始終昂揚著。這樣,黯淡的星星便會沖破層層云障,化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無奈,誰又會主動擇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誰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詩是美好的,是浪漫的,它注定要成為心靈逃避壓抑、苦悶現(xiàn)實的歸宿。但這樣的審美往往十分遙遠,太脫離現(xiàn)實,盡管每個字都成為一顆小星,寄托著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顫了心弦,卻仍無法將一切化做現(xiàn)實。接著又由“誰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誰不喜歡”的句式引出春天,這些都是詩人渴望的,這種渴望不僅在于詩意的萬物,還在于一切擺脫寒冷僵死狀態(tài)、充滿新鮮蓬勃的活力。顯然,這些營造的詩意隱喻著詩人美麗浪漫的理想,雖因現(xiàn)實之故,理想與生活相距遙遠,星星、螢火、睡蓮、白丁香的意象卻仍是那么生動。
現(xiàn)實是嚴酷的,隨著民族十年悲劇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結出自由的果實。在江河,他不悲觀于惡劣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相反,第二節(jié)重復假設語句,仍以其強力的詰問“誰還需要……,誰還會……”,試圖找出一個極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運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憑著這份堅定的信念,詩人便不再顧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的生存狀態(tài),也不再理會如星星顫抖、白雪覆蓋、夜晚凍僵的現(xiàn)實境遇,一心向往無比美好的理想王國;只是太遙遠的緣故,詩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朧了。詩人借助于不斷重復的“誰不愿意”和“誰不喜歡”句式,復疊強化著一片沉積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緒。最后在英雄主義情緒的支配下,充滿浪漫與樂觀的意象涌出詩行,成為人格與生命的自我激勵。從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動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變奏直接地成為由弱至強的英雄樂觀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兩段式的詩節(jié)構成以及詩節(jié)內部存在的情緒與意象對比化了詩人英雄樂觀的浪漫精神。
面對悲劇現(xiàn)實,一種是逃避,一種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則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而任何一種單純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應如此?!缎切亲冏嗲吩谇榫w整體上顯示了某些豪邁色彩,但詩人對悲劇本身的認識似乎并不深刻,而且,過多的浪漫向往使詩又近于稍稍淺薄了,這也許是一種苛求吧。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一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引入及討論。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xiàn)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fā)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xiàn)代派或后現(xiàn)代派的傳統(tǒng),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問題研究。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jié)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jié)的情境,意味發(fā)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xiàn)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lián)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練習:根據(jù)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二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二、能力目標。
1、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三、德育目標。
感受世代脈搏,體味生活的美好,激發(fā)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讀欣賞文章。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一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
主旨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lián)想想象法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chuàng)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二教具準備。
多媒體。
靜謐的深夜,郭沫若遙望星空,產生美麗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牛郎織女騎著牛兒,提著燈籠在天街閑游。詩人江河面對閃爍的星星,也不禁產生朦朧的憧憬?!?BR> 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這首詩歌,看看詩人江河面對滿天的星星產生了怎樣的遐想。
1、朦朧詩簡說。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朦朧詩孕育于“文革”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fā)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xiàn)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2、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yè)。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fā)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1、學生自讀一遍,體會詩歌的情感,確定朗讀的基調和節(jié)奏。
詩歌沒有字詞障礙,學生大聲朗讀。
請同學們結合朗讀的經驗,討論確定朗讀的情感基調、節(jié)奏、語氣等??梢詤⒖颊n后附錄習題里丁建華的朗讀體會。
詩歌的朗讀基調:深沉而熱烈,含蓄表現(xiàn)詩人對光明的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朗讀的節(jié)奏緩慢有力,詩歌結尾則要有飽滿的激情。注意把握好反問句式、關鍵詞語的停頓和重音。
2、集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比較兩小節(jié)詩的結構和語言有什么異同。
第一節(jié)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領的這一條件句,構成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有力的否定。以后十二行,是由“誰不愿意”“誰不愿意”“誰不喜歡”開頭的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遞進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第二節(jié)使用了與第一節(jié)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前四句與上一節(jié)前四句一樣,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設句式,一起構成對現(xiàn)實的否定,但它的后十二行由上節(jié)的肯定式,變?yōu)椤罢l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的否定式,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向往轉向對現(xiàn)實的否定。
師生小結:詩的上下兩節(jié)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jié)的情境,意味發(fā)生了變化(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的變奏曲,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點變化。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3、兩人一組互讀,思考回答:
詩歌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怎樣的渴望?
在反復的朗讀里,體會詩歌象征手法及主題:星星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詩歌表達了詩人對光明的渴望。
(課件投影)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欣賞的詩句,圈點批注。在老師示范后,同學們也能試著鑒賞詩句。
學生自由發(fā)言,互相補充,在切磋中提高鑒賞水平。
如“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用形象的比喻表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愿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如“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借夜晚的寧靜、平靜、溫馨和自由自在,給人以溫柔和夢的美好感覺,表達對理想生活的渴望。
如“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先運用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后用通感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如“寒冷中寂寞的燃燒”,表示在殘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滿的生活。
“苦難的詩”指詩人在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描繪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表達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夜晚凍僵得像一片土地”暗示殘酷、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粒瘦小的星”指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著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3、師生小結詩歌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這首詩感情句式靈活而整齊,用詞精煉而生動,特別是聯(lián)想想像的意象描述、重疊,使語言新穎,富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
1、分類整理詩歌的語言點,例如雅詞,疊詞,精妙短語,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反復句式等,鼓勵學生自己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去挖掘課文中的語言財富。
如各樣的星星:顫抖的星星瘦小的星金黃的星星。
2、背誦積累:
選取自己喜歡的一節(jié)熟讀背誦,如“誰不原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朦朦朧朧”,鼓勵當堂背誦整首詩。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三
1.江河,原名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fā)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________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2.把你在文中遇見不熟悉的字或者詞寫在下面。
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飄動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4.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這句詩?
導學案。
一、?導語:
二、整體感知: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xiàn)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并想一想這兩節(jié)詩在形式有什么關系?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對比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厭棄和憎惡。
三、局部品味探討:
提示: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
——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征。
2、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1)、為什么說“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
晚上湖。
黑暗(殘酷)和平(自由、舒暢)。
(3)、“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4)、“閃閃爍爍”是用來描寫什么的?為什么作者卻用來描寫聲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視覺的;
提示:(要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歷來講解。)。
b、在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c、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d、殘酷、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e、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著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四、布置作業(yè):
(一)、閱讀第一節(jié)詩完成:
2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答:
3、“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寫句子:
檢測案。
1.給加粗字注音。
寂寞(???)?顫動(???)?覆蓋(???)?凍僵(???)。
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1)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夜里凝望。
(2)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3)只有經歷過心靈劫難的人,才更能體會到這種詩意人生與精神自由的彌足珍貴。
(4)詩人在靜謐的深夜遙望星空。
3.從朗讀的角度看,用“//”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4.根據(jù)示例仿詞。
示例:閃閃爍爍?朦朦朧朧。
5.如果讓你配樂朗誦,你將用哪一首曲子?請說說選擇的理由。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里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6.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7.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8.作者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你認為二者有哪些相似之處?
10.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話,表達一種期盼或愿望。
11.請你再摘抄一首江河的詩歌,并與同學交流。
(二)課外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細,那么軟……現(xiàn)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予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12.這首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13.你認為應該用怎樣的語調朗誦這首詩?
14.請用“/”給下列詩句按意義劃分節(jié)奏。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予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15.詩中畫橫線一句里的“運”改換為“用”,好不好?請談談看法。
16.這首詩可分為兩部分,均是運用幻覺來構筑詩篇,但彼此之間有細微的區(qū)別,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17.你了解戴望舒嗎?請你查閱資料摘錄一些有關他的介紹或詩文,并與同學相互交流。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引入及討論。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xiàn)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fā)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xiàn)代派或后現(xiàn)代派的傳統(tǒng),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問題研究。
(一)。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jié)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jié)的情境,意味發(fā)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xiàn)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lián)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練習:根據(jù)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五
知識與技能: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理解詩人對現(xiàn)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互動內容。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xiàn)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設置情境,激發(fā)興趣理解課文內容。合作學習,透過詩歌意象,結合自己的體會,理解詩歌中的意境。結合自己對這首詩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朦朧詩派的語言特色。
教學互動內容設計意圖。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滲透思想教育。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教學小結:引導學生總結,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點。
作業(yè)設計:1、分析《帆》的意象。2、仿寫。(見練習)。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六
【設計思路】。
《小星星變奏曲》是音樂新教材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三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欣賞莫扎特的通過歌曲《閃爍的小星》、聽賞鋼琴曲《小星星變奏曲》、感受不同]體裁和演奏形式的《閃爍的小星》,使學生學會了有表情地演唱這首歌曲,學會欣賞同一音樂主題器樂作品的方法,同時在親生參與中融入到音樂之中,體驗到了音樂變化的魅力,獲得了審美愉悅。
教材提供的《小星星變奏曲》原版有五次變奏,但這五次的變奏不是很明顯,如果讓學生區(qū)分的話會有一點困難,因此教師截取了第一、第二、第五次,節(jié)奏變化比較明顯的片段讓學生欣賞,降低了聽辨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聆聽”為手段,“游戲”為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做到以感受為主線,以動作為中心。達到聽、唱、表演一體化的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1、歌曲復習《閃爍的小星》。
3、拓展欣賞及表演《小星星》。
【教學目標】。
2、通過欣賞《小星星變奏曲》的片段,在游戲、模仿、表演等音樂活動中體會樂曲不同的情緒。
3、欣賞不同版本的“小星星”,在感受樂曲的同時,選擇自己喜歡的版本為其配上不同的表演動作,結合歌唱,做到以情感為主線,以動作為中心,達到唱聽一體化。
【教學重、難點】。
1、用斷、連的方法唱好歌曲《閃爍的小星》。
2、欣賞幾種版本的“小星星”音樂,體會、感受樂曲的不同情緒,并能根據(jù)情緒即興配上合適的動作。
【教學過程】。
一、歌曲復習。
(一)復習演唱《閃爍的小星》。
(二)教師指導學生演唱《閃爍的小星》,并進行歌曲處理。
(三)創(chuàng)設情景。
教師啟發(fā)學生想象夜晚的情景,一起動手營造安靜、祥和的氛圍。
(四)歌表演。
要求:學生手拿熒光棒,即興擺造型并邊唱邊表演,表達對歌曲的體驗。同時教師用鈴鼓為學生伴奏。
(一)初聽。
要求:學生初步感受樂曲的主旋律以及音樂的變化,并了解其演奏形式是鋼琴演奏。
(二)復聽:游戲“變變變”
1、教師介紹游戲要求。
2、學生聽音樂,變造型。
3、學生反饋。
(三)完整欣賞音樂并看多媒體畫面,自找音樂“變幾次”答案。
要求:通過觀看媒體,讓原本比較抽象的音樂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感受、體驗樂曲中的情緒變化,并為下面的表演做鋪墊。
(四)即興表演。
三、拓展欣賞。
(一)欣賞兩個不同版本的“小星星”?(迪斯科節(jié)奏版本,3/4拍節(jié)奏版本)。
(二)分組,為樂曲起名字。
要求:首先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自主結合分成兩組,并請他們討論并回答,師生共同歸納兩個名字。教師把學生起的名字即興打在媒體課件上。
(三)即興模仿。
1、學生跟音樂模仿教師動作。
2、師生評價,(可以個別表演)。
(四)匯總表演。
要求:教師在匯總表演之前一定要交代清楚表演的順序。
唱〈閃爍的小星〉——表演迪斯科節(jié)奏版本〈閃爍的小星〉——唱〈閃爍的小星〉——表演3/4拍節(jié)奏版本〈閃爍的小星〉——唱〈閃爍的小星〉,同時打擊樂器伴奏。
四、小結。
師:在今天的課中,我們不但和小星星成為了好朋友,還和小星星一起唱了歌曲、欣賞了音樂,感受了音樂給我們帶來的快樂。以后,我們還會通過學習認識更多的音樂朋友。
【教學反思】。
整節(jié)的教學安排是三段式的結構,第一段歌曲演唱、第二段主題鋼琴變奏欣賞、第三段其他體裁器樂曲拓展欣賞。
第一段從輕聲演唱歌曲開始,進而用斷和連的方法對歌曲進行演唱處理,然后在由學生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有表情地進行歌表演,這種歌唱教學是非常有效的。第二段欣賞部分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有一點難度,但由于有了演唱的鋪墊,同一主題在樂曲演奏中的變化發(fā)展反而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利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變奏曲的“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總要的是,這一環(huán)節(jié)強調對學生“聆聽”能力的培養(yǎng),符合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而媒體的使用在此處起到了“輔助”和“提升”的作用。當學生有了相當?shù)母行泽w驗和一定的思考以后。第三段“拓展欣賞”自然而然就成了鞏固學習內容,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推動課堂氣氛到達高潮的必然結果。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七
教?學?過?程?。
步驟?教?程?設?計?學?程?設?計?時間分配?。
步驟?教?程?設?計?學?程?設?計?時間分配?。
板書設計?星星變奏曲?江河?對理想的向往,對黑暗的否定?。
練習處理?1.熟讀成誦。?在理解詩的思路結構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詩。?。
教后記?。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八
《星星變奏曲》以主人公對失落的夢的追憶為構思線索,把夢與血淋淋的現(xiàn)實作殘酷的、令人震顫的對比,從而抒發(fā)詩人心中充滿騷動的苦苦渴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帶來《星星變奏曲》教案及反思,歡迎閱讀。
一、導入新課。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xiàn)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
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
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
(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
一是對朦朧詩的理解,二是對《星星變奏曲》的解悟。朦朧詩是特定年代特定詩人的特定詩歌,是當代的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一種新詩潮。有論者稱,朦朧詩,是“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惘與清醒、痛苦與莊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的一個新的詩學主題”。像顧城、江河和其他“朦朧詩人”所代表的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長大,心靈的成熟包括著對苦難的承擔,或者是在不斷的受傷害中經歷成長,然而苦難卻給予了他們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們時時企圖透過時代的陰暗尋找光明,時時企圖在精神的向往與追尋中戰(zhàn)勝苦難。這些,正是要讀透的內容。
由“朦朧詩”導入,但不夠簡潔,事實上學生也不見得明白,后來,我干脆直接讓學生閱讀教輔資料中的相關內容,讓在3分鐘后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從而獲得了對“朦朧詩”和課文的第一認識。這樣引入,學生理解更明確,加上是的自主學習,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在教學過程中,我用一組閃爍的星星的圖片導入后,讓學生回憶了馬致遠的《秋思》,文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事物就是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凄清,傷感,蒼涼的意境。那么這首詩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呢?學生有了意象的感性認識,知道這首詩的主要意象是“星星”。聯(lián)系當時的背景,詩中的星星這一意象象征著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這兩個問題是課后的習題,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到星星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由朗讀切入,重點引導學生要入情朗讀,這節(jié)課感覺做得較好。學生朗誦進步很大,在句子的品析“我喜歡……因為……”時,學生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發(fā)言的人很多。雖然占用了較多的時間,影響了后面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進行,但我還是很滿意的,因為這個班的學生一向不愛說話,能在學校集中觀課時有這樣的表現(xiàn),讓我看到了的進步。
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實現(xiàn)的自主學習,我堅信這是省時、省力、高效的最佳途徑。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十九
一、教材分析: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詩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xiàn)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xiàn)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語言清麗流暢,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這些都很適合學生學習并運用到寫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第一,朗讀課文,展開想象,領悟詩的思想內涵;第二,賞析課文,揣摩語言,在品味中享受審美樂趣,第三,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第四,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教會學生自己賞析文章,尤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點定為兩點: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讀欣賞文章。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但是由于學生還是初中生,知識結構等還比較欠缺,為此,我把品讀文章,體味文章的思想內涵(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作為本文的難點。
二、教法分析: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可以用指導朗讀、合作探究、比較閱讀等方法進行教學。
“文學的本質是始于感情而終于感情,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中同樣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這篇文章時,要注意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物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述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發(fā)共鳴。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必須打破那種“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從而完成賞析文章的教學目標。
除此之外,還打算用進行比較閱讀的方法,詩歌的上下節(jié)本身就是對比。
在教學中用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手段加大課堂的容量,也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三、學法指導:
《綱要》明確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據(jù)此,我準備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教學程序:
首先,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第二步,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第三步,進行朗讀感知,提出朗讀應思考的問題。
第四步,配樂朗讀,激發(fā)興趣。通過配樂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的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全班朗讀,在朗讀中進行整體感知。我設計了三個題目: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xiàn)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六步:賞析文章,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討論賞析一篇文章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結合所學方式賞析文章。
教師進行小結。
第七步:歸納本詩的主題。
第八步:隨堂練筆。
1、詩中之象,即作者筆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這些是詩的根本,因為作者必須借形象來說活,請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
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么?它把什么拋棄在故鄉(xiāng)?……。
呼嘯的海風翻卷著波浪,桅桿的弓身在嘎吱作響……。
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也不是逃離幸福的樂疆!
下面涌著清澈的碧流。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
(1)意象是a???的???的帆。
b???的大海,???的海風,???的浪。
c???的碧流,???的陽光,???的異地。
(2)意象組合構成了三幅畫面,分別是???????、?????????、??????。
2.詩之魂,詩人無論怎樣塑造人、物、景,都絕不單單是人、物、景,詩的意象是為詩魂服務的,詩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觀點、感情等。
(1)請找出《帆》這首詩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話。
(2)從這些話中你覺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畫面象征什么?
3.根據(jù)要求寫兩段話。每段話都要包括下面三個詞語,且不少于40個字。
高山???溪流???大海。
(1)描繪一種情景。
(2)表達一種感悟。
第十步:布置作業(yè)。
(一)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
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
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
(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
(二)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xiàn)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fā)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xiàn)代派或后現(xiàn)代派的傳統(tǒng),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問題研究。
(一)。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jié)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jié)的情境,意味發(fā)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xiàn)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lián)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課后反思:
把握詩歌內容,整體領悟詩意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個極具有個性的精神活動。整體把握其實是對詩歌的解讀,要認真閱讀,理解詩歌的寫作思路,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感受。與文本對話,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二十
江河是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星星變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詩作。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xiàn)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xiàn)了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xiàn)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xiàn)的點點光明,寄托了詩人在現(xiàn)實中執(zhí)著追求的理想。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jié)組成,每一節(jié)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現(xiàn)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第一節(jié)的前四行,寫人們抬頭凝望星空,把星星當做遙遠的安慰,這是因為黑暗籠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領的這一條件句,構成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誰不愿意”“誰不愿意”“誰不喜歡”開頭的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遞進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節(jié)使用了與第一節(jié)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肯定式,變?yōu)椤罢l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的否定式,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向往轉向對現(xiàn)實的否定,隨著意象的變換,詩中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這一節(jié)前四句與上一節(jié)前四句一樣,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設句式,一起構成對現(xiàn)實的否定,并由正面表達對自由的企盼轉而從反面加以表達。由“誰愿意”以下八行,寫出現(xiàn)實的寒冷與苦難。在這個現(xiàn)實世界里,詩人一年又一年總在寫著苦難的詩,夜晚被凍僵,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被風吹落。這些描寫與第一節(jié)的氛圍構成強烈的對照。最后四行,則又恢復了第一節(jié)用過的“誰不喜歡……”的肯定句式,表現(xiàn)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這首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xiàn)實的否定,抒發(fā)了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這在朧詩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藝術上,它也頗能體現(xiàn)朧詩的一些特點。如不直接表現(xiàn)或呈現(xiàn)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xiàn)經驗等。譬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xiàn)實世界等,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朧,意境優(yōu)美。這種表現(xiàn)方式,和我國古代的詩詞非常相像。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jié)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xiàn),謂之變奏。系統(tǒng)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星星變奏曲》一詩的上下兩節(jié),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xiàn)追求光明的主題,并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jié)與上一節(jié)相比,情境、意味發(fā)生變化并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xiàn),使上、下兩節(jié)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2.“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剛接到作品時我開始有一些猶疑,因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間都透著陽剛氣?!x了兩遍還是找到了一些適合女性表達的東西,抒情,細膩,有濃濃的感情色彩,漸漸地深入到詩的里面,會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于是,漸漸地喜歡了……我想我不僅是一個塑造聲音的誦者,一個演員,更是一個角色,一個傳達思想的哲人或導師……我站在舞臺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識,只想著聲音怎么樣,表演怎么樣,而是發(fā)自內心的,像一個思想家那樣,通過我的朗誦向觀眾闡述一個哲理,一份感情……讓觀眾跟隨你走進詩人的心境。
(播音員丁建華談朗讀《星星變奏曲》的感受)。
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情感,把握全詩的主旨。
星星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二、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揣摩語言,學習細致地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和詩中的意境。
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xiàn)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lián)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學習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一、有必要簡介當時“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chuàng)作現(xiàn)象與社會整體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有利于把握詩歌的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
二、熟讀這首詩,最好能背誦。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這首詩的抒情性很強,很宜于朗誦,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忽視。
三、“變奏曲”這一借用的音樂術語,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的。要認真體會“星星”在不同的情景出現(xiàn)和不同的事物相結合所表現(xiàn)的情境、氛圍有哪些不同。
四、詩中多用比喻。理解這些比喻的寓意,把握其中“螢火蟲”“春天”“鳥”“白丁香”“旗子”“火”等形象的內涵,借助對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五、授課的形式可以靈活,如談到星星的形象的時候,同學們之間可以展開討論,教師適當點撥。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yè)。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fā)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他在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黃祖民)。
有人說過,一個聰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視的民族。發(fā)生于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朧詩”運動,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輕的中國知識分子,在詩歌方面開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這次運動的主將之一。他的《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的“火把”,卻更感受著時代的脈搏,它是真正的對于光明的呼喚。
詩人選擇“星星”這一意象表現(xiàn)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為“星星”是最先點燃詩人靈感源的導火索,但我認為,重要的是,借用人們對星星的凝望,更襯出現(xiàn)實的黑暗和殘酷。在這個現(xiàn)實里,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風吹落。星星是“一首詩”,一個“柔軟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個朧著鳥語花香的“春天”,是“飄動的旗子”,是“火”。詩人對這一切愈是盡情地謳歌,愈顯出愿望與現(xiàn)實的反差,也愈讓人于溫柔的靜穆中體驗了咸澀的況味和沉重。“在濃重的失落感中萌發(fā)出來的追求與尋找,既給這些詩篇蒙上一片迷憫與感傷的情調,又浸透著不甘湮沒與泯滅的內在力的沖擊與奔突”(謝冕語)。
在詩的結構上,兩節(jié)詩的外觀構造幾乎相同(但內部結構稍有變化),這正像我國古代《詩經》中的某些一唱三嘆的詩的結構,意在營造一種濃郁的詩的氛圍,來增強詩的內趨力和表達效果,讓人于輕松中心靈發(fā)生震動。
(選自《中外現(xiàn)代抒情名詩鑒賞辭典》,學苑出版社1989年版)。
(楊益萍、阿剛)。
這首詩開頭的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幾乎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tài)度,用詰問宣泄著詩人江河內心蓄積已久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著人們心靈的渴望,并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后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
意象的選擇也許是很精心的,當一種壓抑的時代氛圍不斷地扼殺個性與人格,黑暗已掩蓋了光明,但在苦難而堅定的英雄樂觀心靈,“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精神始終昂揚著。這樣,黯淡的星星便會沖破層層云障,化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無奈,誰又會主動擇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誰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詩是美好的,它注定要成為心靈逃避壓抑、苦悶現(xiàn)實的歸宿,但這樣的審美往往十分遙遠,盡管每個字都成為一顆小星,寄托著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顫了心弦,卻仍無法將一切化做現(xiàn)實。接著又由“誰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誰不喜歡”的句式引出春天,這些都是詩人渴望的,這種渴望不僅在于詩意的萬物,還在于一切擺脫寒冷僵死狀態(tài)、充滿新鮮蓬勃的活力。顯然,這些營造的詩意隱喻著詩人美麗浪漫的理想,雖因現(xiàn)實之故,理想與生活相距遙遠,星星、螢火、睡蓮、白丁香的意象卻仍是那么生動。
現(xiàn)實是嚴酷的,隨著民族十年悲劇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結出自由的果實。在江河,他不悲觀于惡劣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相反,第二節(jié)重復假設語句,仍以其強力的詰問“誰還需要……,誰還會……”,試圖找出一個極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運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憑著這份堅定的信念,詩人便不再顧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的生存狀態(tài),也不再理會如星星顫抖、白雪覆蓋、夜晚凍僵的現(xiàn)實境遇,一心向往無比美好的理想王國;只是太遙遠的緣故,詩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朧了。詩人借助于不斷重復的“誰不愿意”和“誰不喜歡”句式,復疊強化著一片沉積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緒。最后在英雄主義情緒的支配下,充滿浪漫與樂觀的意象涌出詩行,成為人格與生命的自我激勵。從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動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變奏直接地成為由弱至強的英雄樂觀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兩段式的詩節(jié)構成以及詩節(jié)內部存在的情緒與意象對比化了詩人英雄樂觀的浪漫精神。
面對悲劇現(xiàn)實,一種是逃避,一種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則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而任何一種單純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應如此。《星星變奏曲》在情緒整體上顯示了某些豪邁色彩,但詩人對悲劇本身的認識似乎并不深刻,而且,過多的浪漫向往使詩又近于稍稍淺薄了,這也許是一種苛求吧。
(選自《二十世紀中國新詩》,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稱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朧詩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fā)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xiàn)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秘的探索構成了朧詩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擱淺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劇命運(《船》),面對神女峰這千年流傳的人間神話“煽動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鑰匙的丟失來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楊煉在大雁塔的歷史中觀照人民的命運(《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壘進“紀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難(《紀念碑》)。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惘與清醒、痛苦與莊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詩學主題。
朧詩對傳統(tǒng)詩歌藝術規(guī)范的變革和反叛,為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鮮的審美經驗。意象化、象征化和立體化,是朧詩藝術表現(xiàn)上的重要特征。朧詩高揚主體意識,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觀真實而摒棄客觀再現(xiàn),意象的瞬間撞擊和組合、語言的變形與隱喻構成整體象征,使詩的內涵具有多義性。捕捉直覺與印象,用情感邏輯取代物理邏輯,以時空轉換和蒙太奇造成詩歌情緒結構的跳躍性和立體感,使詩歌情緒內涵獲得了彈性張力空間。朧詩意味著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探索的再出發(fā),意味著詩壇恢復了與世界現(xiàn)代詩壇的某些聯(lián)系。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二十一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xiàn)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xiàn)代派或后現(xiàn)代派的傳統(tǒng),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問題研究。
(一)。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jié)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jié)的情境,意味發(fā)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xiàn)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lián)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練習:根據(jù)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二十二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xiàn)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并想一想這兩節(jié)詩在形式有什么關系??。
板書設計(一):?。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對比?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厭棄和憎惡?。
三、?局部品味探討:?。
提示:?。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
——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征。?。
2、?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1)、為什么說“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討論板書:?。
晚上?湖?。
黑暗(殘酷)?和平(自由、舒暢)?。
(3)、“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4)、“閃閃爍爍”是用來描寫什么的?為什么作者卻用來描寫聲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視覺的;?。
提示:(要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歷來講解。)?。
b、?在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c、?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d、?殘酷、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e、?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著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四、?布置作業(yè):?。
(一)、閱讀第一節(jié)詩完成:?。
1、字詞略?。
a、?b、?c、?。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答:?。
3、?“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寫句子:?。
5、每當仰望夏夜燦爛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請仿照“如果……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詩句抒發(fā)你的感受。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二十三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四、問題研究。
(一)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五、練習:
根據(jù)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星星變奏曲教案篇二十四
在夜里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一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