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大全(18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和感悟進行總結(jié)和表達的一種形式,通過讀后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和意義,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審美能力。讀后感是讀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把握,還可以促進個人的情感體驗和思想探索。讀后感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和感悟,讓我們感受到文學的魅力和人生的智慧。通過讀后感,我們可以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獲得更多的思考和啟迪。讀后感是一種承載著個人思想和情感的文字,每個人的讀后感都是獨特而有價值的,它是個人閱讀體驗的真實呈現(xiàn)和感悟的表達。在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引用書中的語句、對話或描寫,加強自己觀點的支撐和論證。如果你正在為寫讀后感苦惱,不妨參考以下的范文,或許能夠找到一些靈感和借鑒。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一
    在《大清相國》中,陳廷敬先后處理了山東富倫逼迫百姓捐糧案、山西戴孟雄建龍亭案、云南巡撫王繼文貪污案、戶部銅錢案等等,其人深惡貪污腐敗之事,為人清廉,一心為民,但是陳廷敬在為人為官上卻又與“道德潔癖”海瑞有著很大的不同。
    明珠攬權(quán)過重,且成了實際上的“二皇上”。陳廷敬揣度著皇帝有要收拾明珠的意思了,到底也沒有去直接參明珠,而是假手于人,這正是陳廷敬為官的一大特色,持重、堅忍,不擊則以,一擊必中。后來的“連環(huán)參”更是顯示他的心機超群、智計絕倫。
    初入官場時,衛(wèi)向東大人送給陳廷敬一個“等”字;岳父李老太爺送給陳廷敬一個“忍”字;陳廷敬自己悟出來一個“穩(wěn)”字;“連環(huán)參”案中陳廷敬透出一個“狠”字;至文淵閣大學士后,賢內(nèi)助月媛送了他一個“隱”字,急流勇退謂之知機。
    這是陳廷敬的為官之道。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二
    《大清相國》被媒體形容為"充滿正能量",寫的是清代名臣陳廷敬在特定的歷史境遇中,在官場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他入仕五十三年,歷任康熙帝師,工、吏、戶、刑四部尚書,至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最后老死相位。
    在康熙朝名臣輩出,"宦海"沉浮的年代,明珠罷相削權(quán),索額圖身死囹圄,徐乾學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榮卻被斥退回藉。為何唯陳廷敬獨善其身?王躍文認為,這并不是說陳如何工于心計,或是如何狡猾,他這樣評價《大清相國》中的主人公: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
    《大清相國》中陳廷敬的形象,已經(jīng)影響到不少公職人員。"有些熟悉的朋友找到我,跟我探討陳廷敬的從政經(jīng)歷。"不僅如此,在小說的影響之下,史學界也對陳廷敬其人其事給予了更多關(guān)注。"雖然描寫的是一位我所敬重的古人,但也表達了我對當代現(xiàn)實生活的思考,生活不斷往前走,我相信歷史中有很多值得現(xiàn)代人借鑒的好東西。"王躍文說。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2011年中央組織部印發(fā)了《關(guān)于加強對干部德的考核意見》,具體從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細化了干部"德"的考評標準。要做好干部,首在為人,俗話說"立業(yè)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來,對人的要求,無不以做人為本。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三
    近日再讀王躍文的《大清相國》,感觸頗深。在20__年底,時任北京市長的上調(diào)中央前向同僚們告別之際,推薦了《大清相國》一書。我在20__年4月偶然購得此書,通讀了一遍。此書的主人公陳敬(清順治皇帝賜名陳廷敬),他21歲中進士,晉身官場后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2歲后主動全身而退,康熙評價他“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縱觀陳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輩子、慢慢悟透官場秘訣,終于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他總結(jié)的官場五字訣:等(要沉得住氣),忍(要能經(jīng)受起磨練),穩(wěn)(要謹慎且低調(diào)),狠(要堅決徹底),隱(要會急流勇退)。他的人格、道德和行為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清廷多酷,他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他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儒,他是德官,卻不乏鐵腕。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20字好干部標準有一定重合。就今天的現(xiàn)狀而言,《大清相國》強調(diào)了干部的四種“德”: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職業(yè)道德,就是要精明強干;社會公德,就是要從善如流;從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鐵腕。在《大清相國》中,康熙反反復復對陳廷敬說的一句話是:當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別當官。所以說:要做好干部,首在為人,即“立業(yè)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來,對人的要求,無不以做人為根本。
    “陳廷敬的品格有許多值得現(xiàn)代官員學習的地方?!敝貞c市社科院研究員鄧平表示:現(xiàn)在對于官員的考察也需多方面進行考慮,廉政和勤政只是最基本的方面,還需考慮群眾對他的評價,從而讓官員成為真正的好官。
    作家樊家勤也說:“陳廷敬一生主張清廉,為好官善始善終,這幾乎成為古代官場的一個奇跡,而正是這個奇跡,在今天具有了許多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BR>    陳廷敬在屢次涉險、多次犯上的情況下仍能保全自己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緣于以下四點:一是才學。才學是支撐,是基礎(chǔ),是動力,是叩門磚,無才即滅為官之途也;二是公心。辦差時時發(fā)自公心,讓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誣陷理由,無私心自然強大,無公心必不久長;三是理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陳廷敬也做了不少。當然,你看那件不妥之事能定他的罪?能定罪的,他絕對不干;四才是隱忍而耿直。他是在官場打拼多年的理想形象,他的成功之路是百姓心中好官唯一應該走,也是唯一能走的最佳路線。
    “陳廷敬的主要功績之一是整頓吏治,他個人很剛正和清廉,處理案件鐵面無私,同時很注重策略?!薄洞笄逑鄧纷髡咄踯S文曾告訴《第一財經(jīng)日報》記者,“總體而言,就是自身過硬,對待問題也敢于碰硬?!贝蜩F還需自身硬,要解決自身問題。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把“權(quán)力關(guān)進制度的牢籠里”反腐再掀新風暴。
    作者王躍文表示,“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亂,康熙任命陳廷敬“督理錢法”,用今天的話就是整頓金融秩序、理順貨幣關(guān)系。再比如,后人所稱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葉后,國家逐漸富裕起來,社會的奢靡之風開始盛行,陳廷敬就提出整頓禮儀制度的建議,得到皇帝贊譽。”
    陳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評價:一是堅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習近平1988年在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市時因干部私建住宅問題曾說過:“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不要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熊掌和魚不可兼得,從政就不要想發(fā)財,你既要從政,又要發(fā)財,就只能去當讓人指脊梁骨的貪官、贓官,既名聲不好、又膽戰(zhàn)心驚,總怕被人捉住,最后落個不好的下場”。試想,在一個人治的封建社會里,陳廷敬尚且能夠清正廉明,一心為朝廷;如今在一個講法制的社會主義時代,我們黨員干部更應該廉潔奉公、勤政為民,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四
    陳廷敬為政清廉,《清史稿》給了他“清勤”的評價。胸懷寬廣,為人公道,詩文樂極佳。他牛逼的一生,隨便google一下就會被震驚。
    陳廷敬的為官五字金言在書中步步展開,節(jié)節(jié)深入。當年衛(wèi)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他自己悟出一個穩(wěn)字,最后又被逼出一個狠字,虧得月媛又點醒他一個隱字。
    他為官五十多年的經(jīng)歷十分精彩,即便被皇上猜忌過,即便被同僚記恨過,但正是守著等、忍、穩(wěn)、狠這四個字,度過了最艱難最頭痛的日子。初入官場,年輕氣盛,認為自己胸懷天下,忠于朝廷,辦事就是為了百姓為了國家,但是什么棱角在清朝官場上也得被磨平。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自己位高權(quán)重就可以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而是想著怎么可以將阻礙做到最少,然后做出對于百姓的實事。到了為官頂峰,適時而隱,保全性命,留得清明。
    書中明確點出了陳廷敬為官秘訣是等、忍、穩(wěn)、狠、隱這五個字,但是我覺得最關(guān)鍵的是一個“穩(wěn)”字,只有穩(wěn)穩(wěn)得來,才能想明白事情來龍去脈,摸清楚人情所需所得,辦案子方能步步為營,不得紕漏,不忘關(guān)鍵。
    有了穩(wěn)的心態(tài),秉承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他的仕途就沒了大方向的錯誤。
    面對任何一件事,遵循黑即是黑,白即是白的道理。哪怕吃點眼前虧,丟點暫時威風,也會秉承自己的底線,按照原則來辦事??赡苁撬婚_始就選對了方向,不求大功,但求無過。把事情辦漂亮了,之后的事情自有世道評判。官場里最為難測的是風向,和風向斗來斗去是費力不討好的,但是事實永遠擺在那里,不會黑白顛倒。不要把自己命運交給誰,凡事要靠自己,要看事實說話,漂亮還是丑陋的案子是自己做出來,而不是別人說出來的。
    最后還想說一句張英,他是一個安靜的聰明人,成不了英雄,但是絕對可以為重臣,辦不了絕頂案子,但絕不出大紕漏。他不是最重要的那一個,但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五
    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塑造了以陳廷敬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個特定歷史境遇中官場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再現(xiàn)三百多年前的官場風云。
    康熙王朝名臣輩出,千古傳誦。然而宦海風高,沉浮難料。明珠罷相削權(quán),索額圖身死囹圄,徐乾學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榮卻被斥退回藉。滿朝重臣名宦少有善終,陳廷敬卻馳騁官場五十多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
    陳廷敬原名陳敬,二十一歲中進士,因同科進士中有兩個陳敬,順治皇帝給他賜名廷敬,從此聲名鵲起士林。他從晉身官場之日起,就同后來權(quán)傾天下的明珠、索額圖恩怨難斷,又遭遇徐乾學、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爭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陳廷敬如履薄冰半輩子,慢慢悟透官場秘訣,終于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
    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
    讀后感悟:
    第一體會:
    書中,朝上哪一個人在何崗位,可能都有一位大人在背后布局,派系矛盾表面平靜止水,深層波濤洶涌。很多工作能力選人不是第一位的,只要能稱職即可,剩下由其政治作用所決定,他可能是打手、排頭兵為自己的派系沖鋒陷陣(得到了大人的恩惠),也可能墻頭草、八面玲瓏,不出頭而查探其他人的意圖。
    恩惠是一把雙刃劍,有些東西總是要還的,到最后結(jié)果難料。
    第二體會。
    陳廷敬得善終,是由于他善于捕獲分析信息,對周邊干系人進行了明確分析,采取了正確的對策?;噬鲜切枨蠓?,陳是項目經(jīng)理,他知道需求方的要求,一是社稷,二是自己的威信不動搖,三是親近的人問題不太大。絕對的做項目,只從社稷出發(fā),必定無法滿足皇上的最終需求,反而引得殺身之禍。
    第三體會。
    質(zhì)疑,各地報上的政績,其中存在不合邏輯之處,只是看上層是否愿意不過問的接受。其實國人感恩的心,捐款捐物給國家的精神境界沒這么高,自發(fā)啥的不是有利益驅(qū)動就是壓迫得來(自發(fā)的救助救援另當別論),頭腦要清楚,不要被下面的報喜材料給蒙蔽了。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六
    近日,看歷史小說《大清相國》,其中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云南巡撫王繼文如期如數(shù)征收餉銀、餉糧,速度及數(shù)量遠遠超過了其它的省份,康熙皇帝十分高興,要封賞,可當時的陳廷敬卻說:“臣以為,國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愛護百姓。如果只顧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臣說這話并非評說王繼文。”康熙這時非常不高興,覺得陳廷敬和王繼文有過節(jié),陳廷敬是故意詆毀王繼文。而事實證明,王繼文為了升遷,耍了陰招,他把省里國庫的銀子充當餉銀及時上交,并不按國家政策收稅私自許諾減免了百姓商人應交的稅賦,這樣一來,在康熙那里覺得他是一個能及時征收稅賦有才干的官員,在百姓商人眼里他又是一個減免稅賦的青天大老爺、大好人,這種不向百姓收稅賦、挪用庫銀辦協(xié)餉只顧眼前利益的事情,雖然會讓王繼文得到一時之利,讓地方群眾感恩戴德,讓皇帝欣賞提拔重用并博得青天大老爺?shù)暮霉俾暎情L此以往,害處極大。原因在于,其他省份看到王繼文通過這種方式升遷,必定也會糊弄康熙,國庫的虧空必定會越積越大,到最后,損害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利益,一任一任的惡性循環(huán)下去,給這個地方留下的就是一堆亂攤子,到時就誰也不好處理,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裝糊涂,這樣日積月累到紙包不住火的時候就會“崩盤”,長此以往最終吃虧的還是群眾。到最后,就會出現(xiàn)官逼民反的現(xiàn)象,這個時候,國家就離改朝換代不遠了。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還不在此,當陳廷敬押著王繼文要離開云南的時候,那么多的群眾擁上街頭,哭著喊著不讓王繼文離開,并這樣對陳廷敬說道:“你就是欽差嗎?你憑什么要抓走我們的父母官?王大人可是云南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好官哪!”可以說,這種場景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為官者誰不希望在離任時是這種場景!如果不明就里,只看表面,王繼文就是傳頌千古的好官,而真實的情況卻是王繼文糊弄了皇帝,糊弄了群眾,可見只看眼前的場景往往是不真實的,對于官員的評價真是要向陳廷敬學習,從細處入手,從深處挖掘,才能真正找到這個地方官員為政的好壞。
    古今的官場果然都能夠引誘人們?nèi)ヌ骄?,因為實在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只是到了筆下,到了書中,人也變了,事也變了,要么更加有趣,要么更加險惡,真的如何,誰還去管他。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七
    一個十一長假又拖上兩天,終于把《大清相國》看完了,看的很是過癮,不禁就想說點什么。
    說起買《大清相國》這本書,還是有一段機緣。下午下班往家趕的漫長的一個多小時很是熬人,沒有早上的昏昏欲睡,就想找點樂子來打發(fā)時間。這還要感謝智能手機的多種功能,打開收音機漫無目的的搜索,無意中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不錯的頻道,每天下午有一個小時的講書時間。斷斷續(xù)續(xù)的聽了《侯衛(wèi)東官場筆記》、《大清相國》、《步步驚心之年羹堯》,每天只講兩集,有時候忘了聽,有時候別的事耽誤了,覺得《大清相國》的故事還算吸引人,于是就淘了一本。后來,一百度,知道這還是一本挺出名的書,是多次推薦的。作者王躍文也是個寫故事的高手,只是以前從來沒看過他的作品。
    最初看《大清相國》是帶著看故事的心態(tài)去看的,就跟看《隋唐英雄傳》、《七俠五義》、《神探狄仁杰》、《宰相劉羅鍋》沒什么區(qū)別,看完之后還是有一些收獲的。
    首先,《大清相國》的故事能夠引人入勝。雖然一部書從頭至尾寫了陳廷敬的一生,卻沒有敘述生平事跡的感覺,故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跌宕起伏,同時把該介紹的人物和主要事件都交代的比較清楚,更深刻的刻畫了陳廷敬這個人物形象。整體感覺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演繹故事。把陳廷敬寫成了一個完人,無論事業(yè)還是家庭雖然經(jīng)過一些波折,卻是幸福美滿。出身富賈,連中三元,父慈子孝,妻賢妾美,位居相位,難怪連皇帝都要羨慕嫉妒恨。同時,他身邊的人物,大清皇帝順治、康熙,名臣明珠、索額圖、高士奇、徐乾學,個個特點鮮明、栩栩如生,險惡的官場爭斗、權(quán)力與良心的較量、利益的取舍、情義的交織,讓人一讀起來就欲罷不能。只是這種人物只有小說中才能出現(xiàn),陳廷敬作為歷史人物,他的整個官場生涯最終完美收場,只不過各種細節(jié)去靠各種猜測了。
    其次,很多人可能是沖著陳廷敬的為官之道去看的,那就來說說陳廷敬做人和做官的原則。陳廷敬之所以能夠屹立官場幾十年,雖然也有起起落落,但是結(jié)局是圓滿的。他的總結(jié)的那些圍觀之道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管為官還是為民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等、忍、穩(wěn)、狠、隱",前三個字都比較贊賞。"等"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積少成多、積土成山,終究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最大能量。對我們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尤其適用,多少人思想踏上了快車道,抱著等不及的想法,什么都求新求快,反而限制了長遠的發(fā)展。只有耐得住寂寞,撲下身子,專心做事。"忍"對任何人都適用,不是指一味退縮避讓,而是堅持低調(diào)做人,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該做的事。不說別的,就說我們所謂的"易怒"一族,開車的"路怒族",一旦有車超過自己,就要想方設(shè)法超回來,甚至還送對方幾個白眼。更有甚者,車停在你的前面,人走到你的車窗前"哥們兒,想找事是吧,不行下來練練",這種意氣用事的"怒"只能害人害己。"穩(wěn)"字自不必說,記得駕??荚嚽按蠹叶己芫o張,教練說了一句話"心慌者無知",通俗卻在理,雖然大家知道遇事越緊張越對處理事情無益,卻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性,要練得"穩(wěn)"很不容易。對于"狠",大概是官場一種自我保護或者是為了良心正義必須做出的選擇,卻不想提倡做人如此。"隱"已經(jīng)談不上,到了年齡該退休退休,不用再把自己當回事。五個字看似簡單,卻包含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不是簡單看一部小說,談點體會就能懂得,需要的是在人生中細細體會,不斷實踐。
    再次,小說的語言也值得好好去欣賞。文筆帶著一種古樸的文風,讀小說仿佛人也跟著回到那個年代,讀快餐讀多了,猛然換回來有一種愉悅的感受。就像一個年少貪玩的孩子,喜歡纏著老人聽故事,除了故事,還有說故事人的那豐富多彩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每每讓人流連忘返。那些詩、那些句、那些詞,讀來朗朗上口,想來內(nèi)蘊豐厚。另外,看書加上最近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突然覺得,自己有點像個半文盲,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學習。作為一個學習者,有必要多讀多思。
    讀者筆拙,自以為洋洋灑灑幾千言要寫,落諸筆端,卻覺得詞窮,只有以此聊以自慰。但望勤學勤思,耐得住寂寞。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八
    陳廷敬(1639年-1712年),清代澤州府陽城人(今山西晉城市陽城縣),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原名陳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名字中間加了一個“廷”,取效忠朝廷之意。
    小說自然都是加了一些演繹,頗具一點傳奇色彩的?!洞笄逑鄧防?,陳廷敬的一生,主要由幾件大事串聯(lián)起來。少年時的陳敬雖然早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老成持重的氣質(zhì),但畢竟還是有些書生意氣,其實每個人都是在經(jīng)歷過人生的風雨之后才不斷成熟起來的。
    少年時,陳敬參加鄉(xiāng)試,本該是妥妥的第一名,不曾想,一位不學無術(shù)的富家公子朱錫貴卻買通了考官中了頭名,相信賄賂事件不在少數(shù),所以陳敬成了第二十八名。很多名落孫山的書生不服氣,便抬著孔子圣像游街,陳敬本想勸解別人不要參與游街,卻稀里糊涂的和鬧事的書生一塊兒被官兵抓走下了大獄。那時入獄對于陳敬這樣的讀書人來說,無異于毀了前程。這時,陳敬生命中的貴人——欽差衛(wèi)向書出現(xiàn)了,本著愛才之心,衛(wèi)向書設(shè)計救出了陳敬。
    經(jīng)歷了牢獄之災,陳廷敬參加京城會試,所謂好事多磨吧。這次,他攤上了更大的事??荚嚽跋Γ惥礋o意中撞見考官賄賂之事,遭人誣陷背負殺人罪之名。百家筆記網(wǎng)所幸,由于皇帝立志要查清案件,陳敬最后不僅洗清冤屈,還在考試中拔得頭籌。衛(wèi)向東大人出于愛惜保護人才,向皇帝提議不要將陳敬點為狀元,免得少年成名,樹大招風,反倒不利于棟梁成才,皇帝聽從了衛(wèi)大人建議,定了陳敬為二甲頭名。
    陳敬后來得順治帝賜名陳廷敬,官場多年,其先后任職于禮部、吏部、戶部、刑部等重要部門,長期擔任皇帝侍讀、侍講學士,直至文淵閣大學士,一生得皇帝另眼相待,最后平安退休,可謂政壇不倒翁。中間一次因親家公出事,陳廷敬主動請辭,后再次被康熙帝召回。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九
    近日,看歷史小說《大清相國》,該書其中有很多很多具體現(xiàn)實的借鑒意義,我作為一名一直扎根在基層的領(lǐng)導干部,更是從中體會到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情感。作為出賣國家利益、出賣人民利益而來換取自己職務的升遷、滿足自己的貪欲,最后都是要受到黨紀國法懲罰的。下面我將通讀此書的一點體會談談,與大家共勉。
    其中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陳廷敬押著王繼文要離開云南的時候,那么多的群眾擁上街頭,哭著喊著不讓王繼文離開,并這樣對陳廷敬說道:“你就是欽差嗎?你憑什么要抓走我們的父母官?王大人可是云南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好官哪!”可以說,這種場景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為官者誰不希望在離任時是這種場景!如果不明就里,只看表面,王繼文就是傳頌千古的好官,而真實的情況卻是王繼文糊弄了皇帝,糊弄了群眾,可見只看眼前的場景往往是不真實的,對于官員的評價真是要向陳廷敬學習,從細處入手,從深處挖掘,才能真正找到這個地方官員為政的好壞。從這個史實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不是陳廷敬明察秋毫,康熙就被王繼文給糊弄了,可見,選人用人,關(guān)鍵還在考察干部。如果考察失真,不僅僅損害的是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會形成連鎖反應,最終,損害的還是國家和群眾。而政績的體現(xiàn),也正像陳廷敬所說的:“國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愛護百姓。如果只顧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边@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近日提出的:“領(lǐng)導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就是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真正維護好群眾的利益,真正把工作做到實處,做到群眾心坎上去。所以,各級黨政領(lǐng)導干部,在工作中要把“功成不必在我”作為為政之基、謀事之本、做事之源,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甘做鋪墊工作,甘抓未成之事,不唯gdp論英雄,多看長遠,多打基礎(chǔ)。而在干部考察任用中,更應該從細微處著手,不能僅聽群眾說好就好,不能僅看“表面文章”,更要從平時基礎(chǔ)工作上、從長遠打算上、從“內(nèi)部文章”上多方面入手細致考察,才能真正把那些注重打基礎(chǔ)、謀長遠、堅持原則不謀私利的好干部選拔出來。另外對于干部考察組也要落實責任制,責任到人,層層套上“緊箍咒”,確保考察知人善用、不走樣,不失真,才能確保選人用人不出紕漏,才能選出像陳廷敬這樣的清官、好官、能官、德官。
    “兩學一做”活動剛剛開始,這既是基礎(chǔ),也是關(guān)鍵,更要通過此次活動活動,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結(jié)合起來,真正讓基層黨員領(lǐng)導干部從根本上轉(zhuǎn)變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使政績觀體現(xiàn)在平時基礎(chǔ)工作上,體現(xiàn)在長遠謀劃上,體現(xiàn)在內(nèi)部文章上,體現(xiàn)在為民服務上,體現(xiàn)在真抓實干上。只有這樣,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夠被保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會夢想成真。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十
    《大清相國》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以康熙時期的政治斗爭為背景,塑造了清朝名臣陳廷敬為代表的群臣形象,反映了官場中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再現(xiàn)了那一時期的官場風云。由于王岐山的推薦使這部小說一時間名聲鵲起,但我讀這本書并不是因為別人的推薦,而是無意間發(fā)現(xiàn)的。
    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
    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這是書評中的幾句話,是對陳廷敬為官善始善終的回答,也是對陳廷敬的評價。而我覺得陳廷敬之所以能夠善始善終與他的五字箴言有莫大的關(guān)系。下面就具體談談陳廷敬為官的五字箴言——“等、忍、穩(wěn)、狠、隱”。
    (一)“等”字訣。
    “等”字訣并不是陳廷敬自己悟出來的,而是另一名大臣——衛(wèi)向書告誡他的。等,就是慢慢熬,耐著性子等,經(jīng)過時間的慢慢打磨,將經(jīng)歷變成經(jīng)驗,才能有所得、有所為?!吧倌甑弥咀允强上玻[憂亦在此,需得時時警醒。盯著你的人多了,少不得招來嫉妒,反是禍害。”陳廷敬少年得志,但宦海無涯,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如果成名太早,成為眾矢之的,必將會死于官場之爭,不得善終。官場上沒有一番歷練是很難成大氣的,所謂歷練就是經(jīng)事見事。我認為作為選調(diào)生到基層鍛煉也就是到基層經(jīng)事見事,在基層得到歷練,然后將來才能夠成大器,而有些人卻將這必要的等待與磨練看作是混日子?!洞笄逑鄧坊鹚偬岚蔚闹爻家灿泻芏?,但他們大都死于官場政斗,沒有一個人像陳廷敬一樣是壽終正寢的,其中典型的人物就是徐乾學,進入官場比陳廷敬晚,但提拔的速度卻比陳廷敬快很多,最后是在與陳廷敬的斗爭之中敗下陣來。當然,這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貪官有關(guān),但在那個人治的封建年代,他的失敗不僅僅是因為貪,更大的原因是他沒有經(jīng)歷過陳廷敬那樣的磨練,沒有等待的耐心,早早的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一個人的成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的磨練,最新的《黨政干部選拔任用條例》中對與干部的選拔任用都會有年齡與任職的時間限制,我想可能也與這一點有關(guān)吧。做好“等”字訣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忍”字訣。
    當自己被冤枉的時候,就想要去反抗;。
    當看到不良現(xiàn)象時,就想去作斗爭。但我也認識到這只是我的書生意氣,在沒有能的時候去抱不平,去反抗,去斗爭只能是平添傷害而已?!爱斈愕哪芰Σ蛔阋灾文愕谋ж摰臅r候就應該靜下心來多讀書”,我想我可以做的應該就是多多鍛煉,增長才干,用自己的能力去支撐起自己的抱負。前段時間看過一段題為《年輕人可以為這個世界做什么》的演講,演講人提出“當老一代的人走過來,拍拍你的肩膀告訴你:年輕人,你還不懂。你就要勇敢的告訴他:我和你不一樣,我不是來適應社會的,我是來改變這個社會的”。聽了這段演講我也熱血沸騰,我也想做一名斗士,但是真正的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我想,連演講者自己都未必做得到。這并不是說要向不良現(xiàn)象低頭,而是選擇另一種方式去斗爭,有一種更加合理的方式。陳廷敬看不慣明珠的專權(quán)獨斷,看不慣索額圖的貪贓枉法,看不慣徐乾學的狼子野心,看不慣高士奇的阿諛奉承,但他把這一切都忍了下來,最后才等到機會將他們一一除掉。如果陳廷敬像斗士一樣和他們作斗爭,最后的結(jié)果會是怎樣,可能他早早的就死于非命了吧?,F(xiàn)實中可能不至于丟掉性命,但碰壁是難免的,還是學乖點,學會“忍”吧。
    (三)“穩(wěn)”字訣。
    “交人要穩(wěn),辦事要穩(wěn),看風向尤其要穩(wěn)。官場里最為難測的是風向,萬不可稍聞風聲就更換門庭。官場中人免不了各有門庭,可投入門庭就難免榮損與共,禍福難料。陳廷敬不投任何門庭,這也是穩(wěn)中要義?!标愅⒕礊楣偃嗄暌恢睕]有拉幫結(jié)派,不像明珠、索額圖都有自己的幫派,相互勾結(jié)包庇,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明珠垮臺之后,索額圖趁機打擊明黨。索額圖賦閑時,明珠也一直壓制索派。陳廷敬不拉幫結(jié)派也不投在任何門庭之下,但同時又受到各個門庭幫派的猜忌,明珠認為他是索額圖一派,索額圖也把他當成明珠一黨,受到的是兩方勢力的共同排擠和壓制,這大概也是陳廷敬隱忍近三十年成為“相國”的原因吧。與陳廷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士奇,雖然只是四品小官,不能與一品大員相提并論,但高士奇去可以在南書房行走,參與奏折的草擬。高士奇雖然自稱是索額圖的奴才,但是在索額圖賦閑時,卻和明珠走的很近,等明珠下臺后又重歸到索額圖門下,最后和徐乾學一起想要參倒索額圖,可謂是一個左右搖擺的小人。最后的結(jié)果也證明了,像這種小人只能是身敗名裂?,F(xiàn)實的社會上可能沒有小說里寫的這樣的露骨,黨派之爭大概也只存在于歷史之中,作為社會人都會有自己交際的圈子,誰和誰關(guān)系好,誰和誰關(guān)系不好,卻是不可避免的。陳廷敬理解的“穩(wěn)”是不拉幫結(jié)派,不投任何門庭,而我理解的“穩(wěn)”卻是慎重交友。雖然都是在機關(guān)政府部門工作的同事,但是在能力、素質(zhì)、追求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差異,作為新人,我應該向那些能力強、素質(zhì)高、有追求的同事學習,而不是那些,沒有追求,每天只是混日子的人學習。
    (四)“狠”字訣。
    狠,是被逼出的,就是在必要的時候,不心慈面軟,敢于趕盡殺絕。陳廷敬先是試探到康熙對明珠的不滿,巧妙的煽動康熙對明珠的火氣,從而搬倒明珠。又借康熙南巡時發(fā)現(xiàn)地方的問題和幾個政治對手之間的矛盾,策動他們互相連環(huán)彈劾,看他們互相撕咬的狗血噴頭,丑態(tài)百出,陳廷敬卻瀟灑的沒事人一般躲在一邊看熱鬧,還裝好人在中間協(xié)調(diào),結(jié)果陳廷敬的三個政治敵人,當然也是大貪官和大陰謀家索額圖,徐乾學,高士奇,一下全部被打倒,康熙還贊揚陳廷敬“寬厚老成,幾近完人”,任用陳廷敬做首輔大臣。狠,是對像明珠、索額圖、徐乾學、高士奇這樣的小人、奸臣,像這種奸佞小人就要一次打倒不能給他們翻身的機會,倘若再不下狠手,將會國無寧日,自己日后也不會有好果子吃,這就是陳廷敬的“狠”字訣。
    (五)“隱”字訣。
    “隱”字訣是將陳廷敬在一舉扳倒索額圖、徐乾學和高士奇,成為首輔大臣之后決定急流勇退,辭官歸隱。陳廷敬歸隱是在當過幾年首輔大臣之后。在這幾年里,陳廷敬可謂是獨攬大權(quán),國家大事無不是他先草擬在交由康熙審閱。也許覺得自己深得康熙的信任,也許是因為自己的想要實現(xiàn)抱負,陳廷敬在這幾年里也多次與康熙相違背,很有些血性,仗義執(zhí)言??粗≌f這樣寫,我心里有種隱約的擔心,因為當年明珠、索額圖都是大權(quán)在握的人物,最后被扳倒也都是在權(quán)力的頂峰。我擔心陳廷敬稍有不慎也會步他們的后塵。而當康熙斥責陳廷敬“老糊涂了”,我真是為他捏了一把汗,我不想讓一個一生清正廉潔的好官也不得善終。最后,陳廷敬還是挺過來了,而原因很簡單,就是在康熙還信任他的時候急流勇退。急流勇退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我想陳廷敬如果沒有選擇“隱”而是繼續(xù)與康熙“對著干”,我想他大概不會善終吧。想想自古急流勇退的例子有很多,反面教材也是不勝枚舉。關(guān)于“隱”字訣就不過多贅述,“隱”的道理不難理解,關(guān)鍵是要想做到可沒有那么簡單。
    介紹完了陳廷敬為官的五字箴言,算是自己讀過《大清相國》的讀后感吧,相信讀過這本書的讀者都會對這五字箴言有自己的理解,也會對其他的內(nèi)容有自己的感悟,我也還有好多體會想說,可又不知從何說起,就像是進入一座寶庫,也不可能將所有的寶物一一拿出。還是以后再說吧,就像在這里提到過其他例子一樣,《大清相國》也會成為一個例子出現(xiàn)在其他地方。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十一
    近日再讀王躍文的《大清相國》,感觸頗深。在底,時任北京市長的王岐山上調(diào)中央前向同僚們告別之際,推薦了《大清相國》一書。我在204月偶然購得此書,通讀了一遍。此書的主人公陳敬(清順治皇帝賜名陳廷敬),他21歲中進士,晉身官場后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2歲后主動全身而退,康熙評價他“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縱觀陳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輩子、慢慢悟透官場秘訣,終于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他總結(jié)的官場五字訣:等(要沉得住氣),忍(要能經(jīng)受起磨練),穩(wěn)(要謹慎且低調(diào)),狠(要堅決徹底),隱(要會急流勇退)。他的人格、道德和行為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清廷多酷,他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他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儒,他是德官,卻不乏鐵腕。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20字好干部標準有一定重合。就今天的現(xiàn)狀而言,《大清相國》強調(diào)了干部的四種“德”: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職業(yè)道德,就是要精明強干;社會公德,就是要從善如流;從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鐵腕。在《大清相國》中,康熙反反復復對陳廷敬說的一句話是:當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別當官。所以說:要做好干部,首在為人,即“立業(yè)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來,對人的要求,無不以做人為根本。
    “陳廷敬的品格有許多值得現(xiàn)代官員學習的地方?!敝貞c市社科院研究員鄧平表示:現(xiàn)在對于官員的考察也需多方面進行考慮,廉政和勤政只是最基本的方面,還需考慮群眾對他的評價,從而讓官員成為真正的好官。
    作家樊家勤也說:“陳廷敬一生主張清廉,為好官善始善終,這幾乎成為古代官場的一個奇跡,而正是這個奇跡,在今天具有了許多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BR>    陳廷敬在屢次涉險、多次犯上的情況下仍能保全自己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緣于以下四點:一是才學。才學是支撐,是基礎(chǔ),是動力,是叩門磚,無才即滅為官之途也;二是公心。辦差時時發(fā)自公心,讓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誣陷理由,無私心自然強大,無公心必不久長;三是理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陳廷敬也做了不少。當然,你看那件不妥之事能定他的罪?能定罪的,他絕對不干;四才是隱忍而耿直。他是在官場打拼多年的理想形象,他的成功之路是百姓心中好官唯一應該走,也是唯一能走的最佳路線。
    “陳廷敬的主要功績之一是整頓吏治,他個人很剛正和清廉,處理案件鐵面無私,同時很注重策略?!薄洞笄逑鄧纷髡咄踯S文曾告訴《第一財經(jīng)日報》記者,“總體而言,就是自身過硬,對待問題也敢于碰硬?!贝蜩F還需自身硬,要解決自身問題。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把“權(quán)力關(guān)進制度的牢籠里”反腐再掀新風暴。
    作者王躍文表示,“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亂,康熙任命陳廷敬“督理錢法”,用今天的話就是整頓金融秩序、理順貨幣關(guān)系。再比如,后人所稱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葉后,國家逐漸富裕起來,社會的奢靡之風開始盛行,陳廷敬就提出整頓禮儀制度的建議,得到皇帝贊譽?!?BR>    陳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評價:一是堅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習近平1988年在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市時因干部私建住宅問題曾說過:“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不要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熊掌和魚不可兼得,從政就不要想發(fā)財,你既要從政,又要發(fā)財,就只能去當讓人指脊梁骨的貪官、贓官,既名聲不好、又膽戰(zhàn)心驚,總怕被人捉住,最后落個不好的下場”。試想,在一個人治的封建社會里,陳廷敬尚且能夠清正廉明,一心為朝廷;如今在一個講法制的社會主義時代,我們黨員干部更應該廉潔奉公、勤政為民,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十二
    陳廷敬原名陳敬,二十一歲中進士,因同科進士中有兩個陳敬,順治皇帝給他賜名廷敬,從此聲名鵲起士林。他從晉身官場之日起,就同后來權(quán)傾天下的明珠、索額圖恩怨難斷,又遭遇徐乾學、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爭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陳廷敬如履薄冰半輩子,慢慢悟透官場秘訣,終于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成為一代名相。
    讀《大清相國》,源于中紀委書記王岐山的推薦。最近很多中學的老師在學生長假期間,也要求很多學生讀這本書。
    本人拜讀了《大清相國》一書,對一代帝師陳廷敬輔國安邦、為民解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陳廷敬生于明末、長于清初,從政53年,歷經(jīng)28次升遷,先后任職于禮部、吏部、戶部、刑部等重要部門,一直做到文源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清朝不設(shè)宰相,大學士就相當于宰相),成為康熙朝代的政壇常青樹。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大清相國》一書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啟示,尤其是以下三點,更對我們當前革弊正風、廉潔發(fā)展有著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大清相國》的啟示一:遠離圈子文化、山頭主義。
    陳廷敬從政期間,索額圖、明珠兩大黨派爭斗多年,都想拉攏其入圈,但他以國家為重、以社稷為重、以百姓為重,對誰都拱手作揖,對誰都委蛇敷衍,不入任何圈子,埋頭干事,盡職盡責,靠多年積累的優(yōu)秀政績逐漸贏得皇帝的信任,最終登上了權(quán)力的高峰,成為一代廉臣,留名后世。
    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干部信奉拉幫結(jié)派的圈子文化和山頭主義,個人利益至上,追名逐利,搞親疏遠近、拉拉扯扯,使上下級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和工作氛圍利益化、部門化,使黨內(nèi)上下級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工作氛圍不和諧、不健康。
    在作風建設(shè)和從嚴治黨的新常態(tài)下,我們黨員干部必須堅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則,始終保持公道正派的政治本色,嚴格按照黨內(nèi)政治生活準則和各項規(guī)定辦事、依規(guī)矩行事,自覺遠離利益小圈子、放棄個人“小九九”,不站隊,不拉幫結(jié)派,不搞小團體,不打小算盤,不搞利益集團,秉公用權(quán)、廉潔自律,在其位、謀其政、擔其責,自覺維護團結(jié),爭做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好干部、好公仆,為促進黨風政風好轉(zhuǎn)提供正能量。
    《大清相國》的啟示二:做干吏、做能吏,更要做廉吏。
    云南巡撫王繼文、山東巡撫福倫等一大批封疆大吏都是才華出眾,為國家做出一定成績的干吏、能吏,但為了個人聲譽、個人政績,欺上瞞下,枉法徇私,最終丟官罷職。
    當前,“能人腐敗”的問題層出不窮,眾多曾經(jīng)能力出眾、愛民為民的能吏、干吏隨著走上高位,放松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忘記了持續(xù)加強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改造,最終蛻變?yōu)樨澙?、污吏?BR>    為政不廉是腐敗,為政不勤也是腐敗。黨員干部身負人民重托,肩挑事業(yè)重擔,履職盡責是使命所在、擔當所系,乃天經(jīng)地義。本事再大,做事再多,一旦踏上為官不廉的邪路,那將是一條不歸之路。如何讓“能吏”與“廉吏”兼得?如何讓“能吏”成為常保清風的“廉吏”?這要靠理想信念教育,明確誰是主人、權(quán)力誰給,為誰服務、用權(quán)為誰,怎樣服務、怎樣用權(quán);要靠自警自省,自覺以先進典型為鏡,把黨性修養(yǎng)提一提,把群眾觀點正一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關(guān)愛群眾;靠監(jiān)督制衡,自覺接受組織和群眾的監(jiān)督,把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貫穿于權(quán)力運行的全過程,正確認識權(quán)力,謹慎使用權(quán)力,監(jiān)督制約權(quán)力,用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權(quán)力。
    《大清相國》的啟示三:做人要知足,工作要知不足,學習要不知足。
    陳廷敬輔佐康熙長達半個多世紀,成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滴趸实蹖﹃愅⒕锤鼜V為人知的評價是八個字:“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陳廷敬如何能夠獲得這樣的評價,無疑是胸懷大理想,心有大格局,把輔國安邦、為民解難作為己任,無疑是把全部的熱情、心血和精力都傾注在國家昌盛、百姓幸福中。
    知識是學來的,能力是練出來的,而人的德行、境界、胸懷、格局卻是修出來的。人有多大格局,有多大境界,有多大責任,才能挑多大擔子。各級黨員干部要帶領(lǐng)廣大職工加強自我學習、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將持續(xù)不斷提升綜合素養(yǎng)當作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價值取向,一種人生態(tài)度。補足精神之鈣,主動作為,勇于擔當,以履職盡責、為民服務為己任,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膽識體現(xiàn)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現(xiàn)在“會干事”上,把目標落實在“干成事”上。在不斷的實踐中深化對規(guī)律的理解認識,真正做到干工作沖在前,轉(zhuǎn)作風做在前,謀發(fā)展想在前,帶隊伍抓在前,成為熟悉業(yè)務的“活字典”、心明眼亮的“工作通”,能說會寫的“多面手”,以點石成金之智,難題之謀,攻克重點、突破難點,在薄弱環(huán)節(jié)上有新突破,在干成大事上有新作為。
    當前,經(jīng)濟下行壓力加大,煤炭行業(yè)持續(xù)低迷。廣大黨員干部要努力挖掘和運用古今智慧、中西方文化,在戰(zhàn)略方面發(fā)動職工,在決策部署順意職工,在具體實施依靠職工,不斷激發(fā)廣大干部職工以新思維適應經(jīng)濟新常態(tài),以新形象贏得發(fā)展新機遇,以新機遇打造創(chuàng)新新引擎,做好省委省政府“六大發(fā)展”與企業(yè)的融合、與企業(yè)的對接,全面深化改革,由表及里、由外而內(nèi)、由易到難,有重點、有步驟、有秩序的突破難點,解決主要矛盾和關(guān)鍵問題,使其在企業(yè)落地、發(fā)芽、生根,枝繁葉茂,最終開花結(jié)果,用實際行動當好推動攻堅克難、深化改革、化危為機、逆勢而上的主力軍和排頭兵,開創(chuàng)革弊正風、廉潔發(fā)展貢獻自身的力量。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十三
    看完了妻子給我借回來的王躍文先生寫于20xx年的《大清相國》,因為書中的主人翁是山西300年前非常著名的入仕53年、歷任經(jīng)筵講官(康熙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的陳廷敬,我又于20xx年去參觀過他家的私宅皇城相府,所以看完一半時就迫不及待地寫了一篇《大清相國讀中感》,上周全部讀完后,頓時覺得醍醐灌頂,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對人生也突然有了好多新的認知和看法??纯串斀窆賵?,一個個落馬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無才或有才無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陳廷敬那樣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穩(wěn)、狠、隱"的幾乎少之又少。全書的內(nèi)容其實就是圍著"等、忍、穩(wěn)、狠、隱"五個字展開的。
    "等"——即厚積薄發(fā),相機而動。陳廷敬的老師、山西老鄉(xiāng)衛(wèi)向東大人告老還鄉(xiāng)之時送給陳廷敬的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等".結(jié)合當時的形勢和陳廷敬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其實我們不難理解。陳廷敬作為當時的青年才俊,可謂少年得志,在學業(yè)上一路高歌猛進,深受皇帝欣賞。但是,當時的制度環(huán)境下,就是中了進士,也得在翰林院繼續(xù)學習幾年。此時,如果陳廷敬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過于急功近利的話,那估計也不會有后期的發(fā)展。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為領(lǐng)導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在得意之時千萬不能忘形,在機會不好時也千萬不要強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這段時間,加強學習,從而做到厚積薄發(fā)、相機而動,等到機會到來的時候我們早已做好準備。
    "忍"——即心胸豁達,顧全大局。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陳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個"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訴他這個道理。事實上,陳廷敬在日后的為人處事過程中也是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屢次拿假的古玩、字畫哄騙皇上,他雖心知肚明,但考慮到對國家、對君王不會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沒有揭穿。像這樣的例子書中還有很多。"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身在官場,特別是身處陳廷敬這樣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動,如果不能做到一個"忍"字,今天參這個,明天參那個,四面樹敵,那最終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殺頭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愛莫能助。因為,"一把手"得顧全大局,很多時候他得綜合考慮、綜合權(quán)衡。泱泱大國,穩(wěn)定與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為干部,特別是領(lǐng)導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撐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穩(wěn)"——即遇事沉著,處事嚴謹。"穩(wěn)"并不是說該說的話不說,該做的事不做,而是在說話與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處事原則,不能毫無主見、人云亦云。山西鄉(xiāng)試,當學子們因考場腐敗而怒砸孔子像的時候,陳廷敬就感覺到了其中的不妥而未盲目參與;了解到老友張汧想帶暗藏機關(guān)的硯臺上考場,他極力勸阻,勸阻不成,就暗中拿走了機關(guān)中所藏之物,不但維護了張汧的面子,也暗中救了老友一命;山東奏報全省糧食豐收,群眾為感激皇恩,自愿捐建龍亭,正當康熙皇帝欲全國推廣的時候,陳廷敬卻提出了"大凡提群眾自愿者未必真實"的觀點,后經(jīng)查核果然發(fā)現(xiàn)問題,避免了一次全國性的決策失誤。像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場中的他從不輕易站隊等,無不體現(xiàn)了他的老成、智慧與穩(wěn)重。當然,穩(wěn)重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豐富的實踐中加以歷練,經(jīng)歷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這也是為什么當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層工作經(jīng)歷、多崗位鍛煉的重要原因吧!
    "狠"——即意志堅定,行為果斷。一旦看準了,就得堅持不懈。遇山開路,遇河架橋。這才是英雄當有的氣魄與擔當。陳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間,在幕后組織的那場連環(huán)參,皇上身邊的大臣彼此間幾乎被參了個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誰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組織者卻是這個老謀深算的陳相國。對于"狠",可能我們理解起來會有所偏差,總認為這樣做似乎不太地道,有點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實際上,我理解這恰恰體現(xiàn)了一個官員的執(zhí)行力,有了前期的"穩(wěn)",必須要有后期的"狠",它體現(xiàn)的恰恰是一種敢于擔當、勇于碰硬的膽量和一往無前、一抓到底的氣魄。
    "隱"——即審時度勢,急流勇退。能夠在風華正茂的年齡不斷追求、積極向上,成就一番事業(yè),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夠?qū)彆r度勢、急流勇退,愉快地將接力棒交給后人,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其實說實話,書中的明珠大人同樣是一個比較厲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謀絲毫不遜于陳廷敬,但他在"隱"字上的功力卻顯然比陳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權(quán)重卻不能正確定位,終于落得一個老來深陷圇圄的下場。反而,陳廷敬70高齡時的裝聾賣傻讓他得到了一個完美的收場。身在官場,善始者未必能善終,如何把握好一個度,掛好前進擋,踩好急剎車,確實是當前很多官員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十四
    王岐山叔叔的力推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作者王躍文主要描素了陳延敬從滿懷壯志豪情不怕艱險的青年時代到韜光養(yǎng)晦歷經(jīng)坎坷的中年時代再到退隱山林老練沉穩(wěn)的老年時代,用他完美的一生撰寫了縱橫康熙一朝五十年的政壇不倒翁。
    在文章的開頭衛(wèi)尚書有這樣一段話:“陳延敬才二十一歲,早早的中了狀元,未必就是好事。官是熬出來了,沒到那把年紀,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眾目睽睽之下,沒毛病也會被人盯出毛病來?!辈唤?jīng)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這不僅僅闡述了當時的為官之道,放眼觀于當前,無不是這個道理呢!神童是只存在于智力上的,而現(xiàn)實生活閱歷都是靠一年一年的經(jīng)驗慢慢積累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多少人才華橫溢,最終驕傲自負,碌碌無為一生;多少人默默無聞最終功成名就,流芳百世。正是這樣耐的住寂寞的性子,才造就了陳延敬大起大落仍節(jié)操始終為官一世。
    在文章的結(jié)尾有這樣一段話:“當年衛(wèi)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自己悟出一個“穩(wěn)”字,最后又被逼出一個“狠”字,月媛有點醒他一個“隱”字。如若不是這個“隱”字,他哪能全身而退?”所謂等,就是在等待中積聚崛起的力量;所謂穩(wěn),就是正確把握發(fā)展方向穩(wěn)步上前;所謂忍,就是在忍讓中避開突如其來的鋒芒;所謂狠,就是在時機成熟時狠下心來做事;所謂隱,就是在輝煌中達到急流勇退的境界。在我看來這“等、忍、穩(wěn)、狠、隱”五個字是全書的點金之筆,正是這樣的大智若愚,才造就了陳延敬韜光養(yǎng)晦的一生。
    總結(jié)全書,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眼看當前,為官者不正是缺少了清廉、仁厚、強干、鐵腕如此的心機和為官形象嚒!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十五
    《大清相國》中陳廷敬的形象,已經(jīng)影響到不少公職人員?!坝行┦煜さ呐笥颜业轿遥姨接戧愅⒕吹膹恼?jīng)歷。”不僅如此,在小說的影響之下,史學界也對陳廷敬其人其事給予了更多關(guān)注?!半m然描寫的是一位我所敬重的古人,但也表達了我對當代現(xiàn)實生活的思考,生活不斷往前走,我相信歷史中有很多值得現(xiàn)代人借鑒的好東西?!蓖踯S文說。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中央組織部印發(fā)了《關(guān)于加強對干部德的考核意見》,具體從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細化了干部“德”的考評標準。要做好干部,首在為人,俗話說“立業(yè)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來,對人的要求,無不以做人為本。
    且不論書中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爭權(quán)奪利,只看隨著科考腐敗窩案、山東百姓自愿捐糧案、官匪勾結(jié)霸占民宅案、陽曲百姓捐建龍亭案、銅錢短缺錢法重理案、云南庫銀虧空案、皇上微服私訪杭州連環(huán)事等等,一代名相的光輝形象逐步樹立并熠熠生輝,而其如何待人、處事、言談的道理也緩緩道出。
    如何做人、待人,一直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也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存技能。在《大清相國》里的主人公陳廷敬,就是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的榜樣。首先待人不可太絕。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待人不可太絕,對人對己都適用。畢竟是以人為本、以天下蒼生為念。對人,能幫人處多幫人,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個人,可能是友人、親人、故人,可能是敵人、仇人、小人,也可能是好人、壞人、陌生人。能幫助的人越多,說明你的能力越大。幫助他人的過程也是積累正能量的過程,內(nèi)含一個反饋循環(huán),如同福報。一個人一個人地去幫,那是點對點的應對,正能量的積累如同加減乘除,畢竟有限;取仕之路,為官一任,若能造福一方,那是點對面的輻射。官做得越大,能福澤的區(qū)域越廣,正能量的積累是指數(shù)或者階乘。內(nèi)含的福報就像一個光環(huán),光照當代,輝映千秋。能饒恕的人越多,說明你的境界越高。饒恕的前提是有錯,而這種錯又不在律法懲戒的范疇之內(nèi)。有些錯,說是錯,卻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角度和立場不同,得出的結(jié)論也往往不一樣。在人治的朝廷當中更是如此。如果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而把不同于自己的觀點就歸入錯類,那么就無法與他人形成合力,自然也辦不成大事。正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想來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對己,能嚴格處多從嚴,須寬容時亦寬容。事前多嚴格,我們可以修身;事后多寬容,我們可以立世。
    處事也是現(xiàn)代人一個重要的修為課程。在《大清相國》里的陳廷敬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基本理念是,不必太盡,物極必反,過猶不及,事做得太盡了,不但讓自己筋疲力盡,也讓他人少了發(fā)揮的空間。即便是自己能力所及,也需要留有余地。尤其是作為領(lǐng)導,更應如此。即便領(lǐng)導再能干,也需要留給下屬成長的空間。如是,事不必太盡,至少應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事本身不盡,而人精力有限。其二是指做事的程度,不必太盡。尤其是在資源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更是我們做成事情的一種有效法則。二八定律很好地用科學解釋了這個道理。而如陳廷敬所言:我只能做我做得到的事,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都做不了!
    另外在言談上面,《大清相國》的陳廷敬也給出了不少啟示:言不論多寡。遇到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們可以暢談通宵;碰上話不投機的人士,我們可以閉口不言;生氣的時候大罵,抑郁的時候緘默,含冤的時候辯解,委屈的時候訴說。如是,我們就只有甘心平凡。人在官場,其實是言不論多寡的,有的時候是言多必失,有的時候言少冷場。道一千,說一萬,我們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用氣話傷害自己,不要用惡語毀謗他人,讓自己成為更加完美的人。
    最后,不可不道的官場五字訣——等忍穩(wěn)狠隱,五個字總結(jié)了陳廷敬50年的官場生涯,可謂十年一字。沒有前人傳授的等和忍,悟不出穩(wěn)的要義;沒有穩(wěn)的定力,做不了狠的事情;倘若狠而不隱,終將引火燒身,而不能全身而退。書雖小說,但確有其人,書中描述的很多事情也是真實發(fā)生的。當然,亦古亦今,亦真亦假,如疑如信,任君斷奪。
    暑假里學校下發(fā)了一本《大清相國》,供黨員同志學習。抽空閱讀了王躍文先生的這篇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一書,心情很是有一種沖動的欲望。沖動的是我很景仰這樣的作家這樣的水平,因為他寫出了那個時代的權(quán)利和官場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和猥瑣,以及為官為人為文為事的紛紜復雜,《大清相國》這本書的封頁上有這樣一段話:康熙朝名臣輩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罷官,索額圖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終被貶回原籍,徐乾學去官早逝,滿朝重臣中,但見陳廷敬馳騁官場五十余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最終成為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
    王躍文集中筆墨來寫陳廷敬為官的一生,寫他如何從一個擁有正義感的青年舉子,逐步成長為胸有城府、老練沉穩(wěn)的官僚。晚年回到家鄉(xiāng),他總結(jié)自己近50年的官華考宦生涯,記得小說的最后又有這樣一段話:“當年衛(wèi)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自己悟出一個穩(wěn)字,最后又被逼出一個狠字,虧得月媛又點醒他一個隱字。若不是這一隱字,他哪能全身而退?”這段話是小說的點睛之筆,也算是全書的文眼。等、忍、穩(wěn)、狠、隱,陳廷敬的一生幾乎就是這5個字的形象寫照,總結(jié)起來,“等、穩(wěn)、忍、狠、隱”與“識時務者為俊杰”是陳廷敬馳騁官場的真經(jīng)秘訣。陳廷敬能夠耐得住寂寞,一步步做到了“等、穩(wěn)、忍、狠、隱”,不參與派系與集團斗爭,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講究政治謀略又不去害人,能夠更新觀念、迅速轉(zhuǎn)變角色,從錯誤的思想中走出來,識時務、處處小心謹慎、避免鋒芒畢露。用自己的方式報效朝廷、造福子民。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康熙皇帝稱其:“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十六
    主角陳廷敬看起來仿佛幾近完人。年輕時考場得意,差點連中三元。中年雖有得失,卻無大錯。老了更是性子成精,做事幾乎圓滑。但觀其一生,基本上都是一個擔驚受怕。捺著性子等了大半輩子,硬著頭皮忍了無數(shù)不平,才終得裝病歸引,告老還鄉(xiāng)。這難道就是一個臣子幸福的一生?先天下之憂而憂無用,后天下之樂而樂不得。
    文章最后,陳廷敬坐在回家馬車上,一路不語,多半是醒著的,但有時也是真睡著了,醒著的時候回想他自己近五十年的官宦生涯,卻只得兩個字:“無趣”。
    想來也是無趣。士人抱著一顆懷天下的心,卻總要言不由衷,行不達意。皇帝在上面坐著,一不小心就是殺頭的罪名,因言稱罪,也只能小心翼翼。
    值得嗎?對于鰲拜來說,可能不值,他一心想做皇上,追求極高的權(quán)利,但小皇帝太聰明,功虧一簣。對于納蘭明珠來說,可能也不值,位極人臣,玩弄權(quán)術(shù),想要富貴終身,也得差之毫厘。對于索額圖來說,也許也不值,一屆莽夫,仗著父親索尼的開國元勛身份作威作福,不把人當人看,終得慘死獄中??墒菍τ谥魅斯愅⒕磥碚f,難道這一輩子就值得嗎?為天下人做官的理想磕磕絆絆,與其說為了天下人,不如說最終是為了康熙勤懇一生。不過生于集權(quán)之下,陳也算是老百姓心中的一曲贊歌了。
    世上事情大多都是這樣: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
    不過說來說去,還是無趣。
    少年時期的陳,一腔熱血,有不平則鳴,可還沒等鳴響,就已經(jīng)被一連串的現(xiàn)實打趴下了。科舉舞弊案,歷練的是一顆少年的火熱之心,熬過去了,學會一個等,也就不是之前的自己了。
    “所謂歷練,自是經(jīng)事見世,咋看起來就是熬日子?!啊?BR>    熬來熬去數(shù)十年,又學會一個“忍“字。
    說到底,每個人都不想太過圓滑,但人在朝堂,身不由己。一上來就一連串勾魂索命,不長大就要你命,你變還是不變?等還是不等?忍還是不忍?順著性子來,終究是在這個有趣的社會中活不長久的。
    陳等啊等,等到了中年,等出了魚尾紋,等的都換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終于覺得自己應該要做些什么了。于是在天子面前全然忘了自己辛辛苦苦悟出來的“穩(wěn)“字。德州捐糧、陽曲建龍亭、寶泉局銅料虧空案、云南盜庫銀協(xié)餉案,一樁一件都是小事,卻每每都觸的龍顏大怒,幾近人頭落地。但在作者筆下,件件都像劇本一般,起承轉(zhuǎn)合紛紛落落,作者有些刻意去表現(xiàn)陳的性格特征,但卻有些過猶不及,刻意營造一個完人,反而顯得有些刻板化了。
    其實據(jù)山西學人的研究史料來看,陳的中年起起落落,在朝任職五十四年,二十八次升遷,確實是小說一般的精彩。他有著山西人的大精明,說話時候總是知道什么時候該閉嘴,每次感覺就差那么一丁點就要性命不保,但卻總是化險為夷。如果說陳的少年還是少年心性,人到中年,則顯得過分老成了。
    康熙南巡杭州時,陳似乎已經(jīng)年近70.,整本書的高潮也是這里的連環(huán)參。老都老了,在官場做事還是避免不了心狠手辣。書中的陳穩(wěn)了大半輩子,不站隊,不弄權(quán),不結(jié)黨,不貪婪,但結(jié)果卻是所有人都視他為眼中釘。這個官場,人人皆為利益所向,表面上陳什么都不貪,但實際陳貪得是天下蒼生,重的是君臣情誼。你獲得了皇上的恩寵,就算你什么都沒有,大家還是要恨你的。場面來往,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不能指望別人都對你雪中送炭,嘴皮子功夫雖不動刀動槍,卻殺人不見血。
    這時候陳與其說是悟出一個“狠“字,不如說是終于想清楚該如何自保。所有的勢力都覺得他是那個該最先死的人,他若不狠,早就命喪黃泉。
    還有最后的“隱“,裝傻充愣,還不是被逼無奈。
    觀整本書下來,皇帝不殺他不是他太能干,而是他最不爭。但正如老子所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十七
    翻過《大清相國》這部歷史小說的最后一頁,書中的人物形象依舊活躍眼前。圍繞主人公陳廷敬,作者描繪了順治、康熙兩朝的官場眾生相。這部歷史小說稱不上恢弘浩大、卷帙浩繁,卻宛轉(zhuǎn)曲折、內(nèi)容深刻,充分現(xiàn)出了主人公陳廷敬性格的豐富性與多面性,這一歷史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
    陳廷敬,山西澤州人士,歷任經(jīng)筵講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的總編修等職。他年少成名,歷經(jīng)宦海五十余年,壽終正寢,被康熙帝追謚文貞。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既寫出了主人公性格發(fā)展的延續(xù)性,也刻畫出了性格的矛盾性。性格的延續(xù)性體現(xiàn)在從最初的書生意氣、年少輕狂到后來的沉穩(wěn)老練、股肱之臣。剛剛參加科舉之時,他天真無邪,但是,經(jīng)歷過科考舞弊案,險些命喪黃泉之后,他領(lǐng)悟到忍、穩(wěn)二字的為官要訣,歷盡濤濤宦海的打磨,終于學會了寶刀無鋒、其力自現(xiàn)。性格的矛盾性則體現(xiàn)在追求清平盛世與現(xiàn)實良莠不齊的矛盾、希望除惡務盡與現(xiàn)實委曲求全的矛盾以及鞠躬盡瘁與功遂身退之間的矛盾。海清河宴、天下太平是每個治世之臣的最求和理想,但是善與惡、廉與貪、白與黑,總是相生相克的存在,無法避免。在終于領(lǐng)悟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道理之后,陳廷敬轉(zhuǎn)變了之前對貪官、庸官一查到底、一個不留的觀念,選擇了一條既顧全國家顏面又維護百姓利益的退路,也為自己在黨同伐異的朋黨之爭中謀求了一條生路。最終,他選擇了乞歸回鄉(xiāng)、頤養(yǎng)天年,以道家的無為而治結(jié)束了他追求儒家立身立德的政治人生。
    雖然,陳廷敬的性格如同經(jīng)過了三棱鏡的折射,展現(xiàn)出不同的側(cè)面,但是,他性格的主線依舊鮮明突出,那就是忠君、愛民。
    陳家世代忠貞、和睦鄉(xiāng)里。明崇禎五年,秦匪南竄,燒殺搶掠。陳家費時七月,修建了河山樓。全村八百多人,靠著樓中的水井、石碾、石磨、石碓,保住了性命。到陳廷敬為官之時,父親的唯一教誨就是為國盡忠、為民造福。
    他力懲貪腐、為民請命。陳廷敬憑借著智慧、勇氣,采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計策,先后查處了山東巡撫富倫逼迫百姓捐糧案、云南巡撫王繼文貪污案、兩江總督阿山借端科派案等,解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面對皇親國戚也面無怯色。一個個黑幕的揭開,讓百姓的生活重見天日;一個個貪官的懲處,讓百姓的腰桿重新挺直。曾經(jīng)食不果腹的餓殍有糧可食,曾經(jīng)賦稅繁重的農(nóng)民兜有余糧。然而,在為百姓爭取到一條條活路的時候,陳廷敬確把自己逼上了絕路。被觸犯了利益的親王貝勒、權(quán)重之臣,處處對陳廷敬設(shè)計陷害。陳廷敬面對一次次詰難,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小心應對,卻從無后悔。
    他目光如炬、直言不諱。在10歲的康熙皇帝要聽王莽篡漢的典故時,唯有陳廷敬敢于直陳其事,毫不避諱。即使當時鰲拜權(quán)傾朝野、耳目眾多,他卻犀利地指出王莽之所以有機可乘,在于幼帝軟弱。而年少的玄燁雄心勃勃、志存高遠,必不會重演歷史的悲劇。多年以后,在康熙皇帝表彰云南巡撫王繼文治理有方、按時上繳地方稅賦的時候,陳廷敬一針見血地指出云南土地貧瘠、賦無所出的疑慮,請求深入徹查。雖然,他冒著悖逆圣意的風險,卻最終揭開了一起隱藏多年的府庫銀兩虧空案。陳廷敬憑借著深刻銳利的洞察力和無所畏懼的伶牙俐齒,讓一件件違法之事昭然若揭。
    他不結(jié)朋黨、潔身自好??滴跻怀?,索黨與明黨之爭曾經(jīng)難解難分、不可開交。想入朝為官,或拜在索額圖門下,或拜在明珠門下。更有像高士奇般的機關(guān)算盡之徒,貌似投靠明珠,實則授意于索額圖。要想潔身自好,何其難也,更何況是一個二品大員。但是,陳廷敬從入值以來,既不與索額圖為伍,也不與明珠同流合污。明珠、索額圖耗費心力地拉攏陳廷敬,最終也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陳廷敬循著一顆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為官做事,終于揚名青史。
    大清相國讀后感大清相國讀書心得篇十八
    最近單位組織讀王躍文的《大清相國》,這本小說我以前看過,再次閱讀,感觸頗深。下面從陳廷敬的個人境界、修身齊家方面談一點感受。
    陳廷敬,他21歲中進士,晉身官場后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0歲后主動全身而退,安全著陸。在老家頤養(yǎng)天年并發(fā)揮余熱,編纂了《康熙字典》與《欽定詞譜》,康熙評價他“寬大老成,幾近完人”。他不參與派系與集團斗爭,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講究政治謀略又不去害人,能夠更新觀念、迅速轉(zhuǎn)變角色,從錯誤的思想中走出來,識時務、處處小心謹慎、避免鋒芒畢露。用自己的方式報效朝廷、造福子民??v觀他的一生,有如下三重境界:沉得住氣、低得下頭;耐得往寂寞、經(jīng)得起誘惑;看得透人、想得開事。先修身、齊家,然后再干大事,陳廷敬為后世樹立了榜樣,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重境界:沉得住氣、低得下頭。
    陳廷敬年輕時候也和大多數(shù)年輕人一樣有棱有角,熱血沸騰,所幸遇上一個好岳父,書中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官是靠熬出來的,沒到那把年紀,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眾目睽睽之下,沒毛病也會叫人盯出毛病來?!薄吧倌甑弥臼强上?,但隱憂亦在,須得時時警醒,盯著你的人多,少不得招來嫉妒,反是禍害。官場上沒有一番歷練,難成大器。所謂歷練,即是經(jīng)事見世,乍看起來就是熬日子。任勞是不怕的,要緊的是能夠任怨,那就是忍功!”凡成大事者都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明朝的張居正也是如此,很小時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華,所幸遇上顧璘這樣的好導師,沒有讓他在年輕時鋒芒畢露而得意忘形。這,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等”(要沉得住氣)和“忍”(要能經(jīng)受起磨練)。
    第二重境界:耐得往寂寞、經(jīng)得起誘惑。
    面對索額圖與明珠的爭斗,陳廷敬自始至終沒有選擇站隊,兩人都想方設(shè)法把他拉入自己的陣容,給出了很多誘惑,陳廷敬一直沒有動容,甘于寂寞,甚至有很多次皇帝誤會他差點斷送前程,每每遇到逆境,他總是巋然不動,穩(wěn)若泰山?!熬佑写笪费剑纱笫抡?,必須有所畏。所謂無大畏者流,其實不過莽夫耳?!薄胺€(wěn),一時興許會吃些虧,但是不會倒大霉?!边@,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穩(wěn)”(要謹慎且低調(diào))。
    第三重境界:看得透人、想得開事。
    能將身邊的人看透,能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準確判斷,迅速作出處理,干凈利落,不優(yōu)柔寡斷,事后不貪功,做到功成而退,這是陳廷敬最高的境界。這需要一番歷練,一個人沒有經(jīng)歷很多事,沒有接觸很多人,不善于總結(jié)和思考,就算有高人指點也不可能達到這層境界的。這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狠”(要堅決徹底),“隱”(要會急流勇退)。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遞進關(guān)系,修身與齊家是基礎(chǔ),若沒有做好是不可能做好治國平天下的。近代史上曾國藩、蔣介石是典范,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家書、日記中學到很多很多。修身,包含正己、慎獨、貞信、擔當、約束、涵養(yǎng)。陳廷敬也有孤寂的時候,也有受委屈的時候,他都是一個人撫琴,靜靜地思考,反復反省自己,這其實就是一個修身的過程。齊家,俗話說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我們常??吹胶枚嗳艘簧碚龤鈨尚淝屣L,最后被家里人給害了。漢代霍光就是個典型例子,他功德蓋世,因為沒有管好自己家里的人,在他死后整個家族遭受滅族之災。陳廷敬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弟弟多次想通過特殊途徑,甚至打著哥哥的旗號謀取不正當利益,陳廷敬每次知道后總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公正嚴明地處理,用理智的手段維護好親情。德,永遠比才更重要,我們要教育子女先做一個有德之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說:“德才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彼讶朔譃樗念悾旱虏偶?zhèn)涞姆Q為圣人,有德無才的稱為君子,有才無德的稱為小人,無才無德的稱為愚人。在找不到圣人與君子的情況下,寧愿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對于工程結(jié)算審計人員來說,提升我們的業(yè)務能力固然重要,政治修養(yǎng)也不容忽略。我們每天面對的復雜的工程項目,每天都會與工程老板打交道,會遇到太多的誘惑,工作過程中也會迷惘,難免受委屈,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注重人格的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時刻反省自己,注重修身與治家,懂得簡單清淡的日子才最幸福最長久。這樣,我們才能慢慢提高、慢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