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傳論張芝 陶淵明張掖的詩精選

字號: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陶淵明傳論張芝 陶淵明張掖的詩篇一
     遠哉長公(2),蕭然何事(3)?
     世路多端(4),皆為我異(5)。
     斂轡蝎來(6),獨養(yǎng)其志。
     寢跡窮年(7),誰知斯音(8)!
     (1)這一章述評張長公,頌揚其能保持高潔的節(jié)操。張長公,即張摯,字長公。張釋之之子?!肮僦链蠓?,免。以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什”(《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索引》:“謂性公直,不能曲屈見容于當世,故至免官不仕也。”
     (2)遠:指距寫此文的時間已經(jīng)遙遠。
     (3)蕭然:寂寞冷落的樣子。何事:為了什么。
     (4)世路:指世間的人生道路。多端:即很多。端:頭緒。
     (5)為:與?!墩撜Z。衛(wèi)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BR>     (6)斂轡:收起馬韁繩。指歸隱不再出仕。與“斂策”意同。朅(jiē揭)來:即去來。指張摯辭官歸隱。
     (7)寢跡:隱跡。謂隱居。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备F年:指終生。即上引《史記》所說“以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仕。”
     (8)斯:此,這。
     張摯距今已很遙遠,寂寞冷落竟為何事?人生道路多種多樣,世人竟然皆與我異。收起韁繩辭去官職,獨自修養(yǎng)他那高志。隱居終身不再出仕,誰能理解此中深意!
    陶淵明傳論張芝 陶淵明張掖的詩篇二
     陶淵明一生坎坷曲折,其進退起落緣于其思想的復雜和所處時代的乖謬。晉宋之際,中原淪陷、江南板蕩,曾經(jīng)的龍興大晉已然風雨飄搖。寒門劉氏篡逆之心,昭然若揭。士大夫進退失據(jù)、動輒得咎,恰似釜底游魚。陶淵明徘徊仕途,游走魏闕江湖,乃是其儒道交織性格在因應時代的體現(xiàn)。
     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雖然彌漫著老莊哲學和佛教的出世哲學。但是儒家究竟是一個正統(tǒng)學派,上層社會知識分子對儒家所提倡的六經(jīng),幾乎家喻戶曉。據(jù)《晉書?范寧傳》:“晉太元年間,范寧為豫章太守,大設庠序,至者千余人。課讀五經(jīng),又起學占,資用彌廣”時至二十歲的陶淵明自然會受到此種風氣的影響。又由于他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家庭的社會地位,使他從小熟諳儒家經(jīng)典,有著儒家的入世精神。
     “先師遺訓,云豈云墜!四十無聞,斯不足謂。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不敢至!”(《榮木》)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飲酒》)
     “先師”即孔子,“四十無聞”句用《論語》所紀載孔子所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語意。從這些詩句,可見陶淵明對儒家哲學的向往之情。于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深深植根于陶淵明的思想之中,顯現(xiàn)于其一生的足跡中。
     陶淵明少時有“大濟蒼生”的壯志,并不是想做一名詩人或是隱士,而是希求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吧贂r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這里閃現(xiàn)的是一個意氣風發(fā)的少年形象。陶淵明對其祖父尤為推崇,他曾在《命子》詩中說:“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倍召┳鸪缛鍖W,反對“逸游荒醉,生無益時,死而無聞于后”的所謂疏放行為,這自然影響到陶淵明,于是他產(chǎn)生“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的緊迫感。他還以“直方二臺,惠和千里”的詩句來描述他的祖父,可見在陶淵明的心目中其祖父是一個清官。在《命子》詩中,他不僅讓兒子了解祖上歷史,而且要求他們學習祖上的為人,這些反映出陶在青少年時代富有政治理想,曾也想做一個正直清廉的官吏。
     在動蕩黑暗的年代,陶淵明作為一名有志之士自然會有濟世之心和以期成就偉業(yè)功勛之愿?!峨s詩》其五: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陶淵明出仕了。公元393—405是其仕宦時期。
     在談到出仕動機時,陶淵明本人聲稱是因貧而仕:“疇昔苦長饑,投來去學仕?!边B其朋友顏延之也這樣看他,“母老子幼,就養(yǎng)勤匱,遠惟田生致親之議,追悟得毛子捧檄之杯”(《陶征士諫》)。陶淵明為官固然有改變物質生活窘狀的因素,但這更是其早年“大濟蒼生”思想的必然發(fā)展。陶淵明的仕途之路充滿了艱辛坎坷。初在荊州刺史桓玄處任小官時,官場的爾虞我詐就給他帶來了思想上的愁苦:“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翼坎難與期。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于是他借母親孟氏之故去職回家。但正值盛年的陶淵明,雖辭官,但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闕”。任彭澤令,在“大濟蒼生”的政治理想支配下,陶淵明是留戀官場的,并且以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仕而歸,歸而仕,在五次反復中實踐了儒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政治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