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書籍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和呼吸,它既是對作者思想的理解,也是對自己人生的映射。在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引用書中的語句、對話或描寫,加強自己觀點的支撐和論證。提供一些經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為您的寫作帶來一些靈感和思路。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一
一直認為三毛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穿越撒哈拉沙漠只為尋找心中的莫名“鄉(xiāng)愁”,永不疲倦地行走于世界各地,掌握多國語言并深陷其中。然而在《親愛的三毛》這本書中,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三毛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三毛更加“入世”了。
每每翻閱,都為三毛語言的魅力而感嘆。其中有一封信是一個署名為“不快樂的女孩”寫的:在她眼中,她自己一無是處。她是一家報關行最底層的辦事員,容貌平凡,工作能力有限,沒有異性對她感興趣。她認為自己真是太卑微了,找不到活著價值,不明白生命的最終目的。于是三毛寫了《如果我是你》的回信,她寫道:如果她是這個女孩子,她做的第一步是加重對自我的期許和看重,將信中那一串又一串自卑的字句從生命中一把掃除,再也不輕看自己。然后她會做一些改變,首先將自己的房間布置得美麗,這是享受生命改變生活的第一步。當她領薪水時,她會用極少的錢給自己買一件美麗又實用的衣服。若是下班后還有四、五個小時的空閑時間,她還會為自己報青年會,沒有壓力地每周上兩節(jié)課,作為充實生活的一種方式。如果三毛是這個女孩子,她慢慢地在變了。慢慢地,她會發(fā)覺,原來大家都很平凡——可是優(yōu)美,正如自己一樣。慢慢地,她會發(fā)覺自己真是一個可愛的女人。在三毛筆下,我感覺到想要改變自己并沒有那么困難,甚至發(fā)現(xiàn)我們的生活竟可變得如此簡單卻讓人愉悅。三毛將生活一點點地寫下來,讓我看到了那文字下涌動著的對生命的期望和熱愛。
書中有一篇文章叫《少年愁》,至今讓我印象深刻。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心中的感覺是難以言表的。就好像是你心里有一種苦,但是你苦于某些原因無法表達它。然而有一天,你突然遇到一個人,她真切地表達出了你的痛苦,并緊握你的手,說道:“我完全理解你?!蹦欠N激動與內心的輕松是說不出來的。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少年人有少年人的心事,青年人有青年人的迷茫,在這種初初面對社會、生活、學業(yè)和前途的一個斷層階段,那種懼慌和壓力,絕對是超過中年的。中年和老年,其實才叫安然,因為這條愁路大半已經走過來了,于是當然可以說風涼話了——對青年人?!?BR> 每每讀這一段話時,都讓我感覺到三毛是真的懂青年人的。雖然我還沒有到這個斷層階段,但是三毛的這段話卻讓我清晰地看見了青年內心一直潛伏著懼慌與迷茫。她不像其他大人,總是用一種經歷了人生百態(tài)的語調說著:“你現(xiàn)在還不懂什么叫苦?!彼鹬孛恳粋€人的痛苦。三毛在這篇文章中也提出了一些“消愁”的方法,但在我看來,這些都沒有她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對青年人的理解讓人感動。畢竟,在人們真正內心痛苦時,他更需要一份理解,而不是一個他最終會自己找到的方法。
合上書本,不知心中滋味如何。我想,我是幸運的,能夠遇到這樣的一本書,能夠看到這樣的三毛。我大概是明白了三毛受到那么多人喜愛的原因。她擁有一顆熱愛生命的赤誠之心,她的作品也好像因此充滿了生命的活力?!队H愛的三毛》里提供了一些為人處世的方法,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應該從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開始。從某個角度來說,我的生活與三毛的生活并沒有多大差別,所有不同都是源于我與她截然不同的心態(tài)罷了。眼之所見,即是心之所向。或許我有時將生活看得太過沉重,那我愿意持著一份對生命的熱愛,從此刻開始,慢慢改變我的心??倳幸惶?,三毛眼中的風景,我也會看到。
三毛,我想寫一封信,寄給不知在何方的你。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二
最大的感受是“心存感謝,不要抱怨生活?!?BR> 每天都看一看三毛的文字,生活就會變得美好許多。
在這個日漸快速的時代里,我張望街頭,每每看見一張張冷漠麻木,沒有表情的面容匆匆而過,我總是警惕自己,不要因為長時間生活在這般的大環(huán)境里,不知不覺也變成了那其中的一個。他們使我黯然到不太敢照影子。
也許,透過書信呼應的方式,加上聲音,我們人與人之間,所豎立起來的高墻,能夠成為透明的。或說,不必那么晶瑩剔透,或而有些光線照亮,一霎間幽暗的心靈,帶來一絲欣慰,然后再不打擾,各自安靜存活。
親愛的三毛,如果我給寫一封信,你會收到,我也會像書中某個男子那樣說我喜歡著你,希望你能夠回復我的信。我不再抱怨生活,你說的很對,不管生活對我們怎樣,我們都是自由的活在這個世界上,開心就好,這完全是由我們自己來掌控的。
每天對自己說:“我是一個好孩子,一個有用的人,我不擔憂明天的日子,可是今天的一日,我要盡可能做得完美。我要常常微笑,真心地笑,我也可能哭,可能不為挫折而哭,我只為了傷害他人之后的羞愧而哭。我要靜聽內心的聲音,看著自己是一塊什么樣的材料,便用來做什么樣的東西,而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是有價值的?!?BR> 有時候,我們就應該像三毛那樣瀟灑的活著。不要問我從哪里來,索性忘了我是誰吧!因為我是個不折不扣的“流浪漢”,一個在陽光下拖著慈悲的影子,默默地一步一步趨向救苦救難的平凡的人。
親愛的三毛說:“我愿在這步入夕陽殘生的階段里,將自己再度化為一座小橋,跨越在淺淺的溪流上,但愿親愛的你,接住我的真誠和擁抱?!?BR> 許多人說,忙碌是忘掉憂傷的良藥,但有時候安靜才是化解苦痛的好方法。其實,心存向善,生活中也就沒有那么多的憂傷與苦痛了。
我不再是那些給你寫信抱怨生活苦惱的讀者,讀你的文字,樸實舒暢,讓人的內心安詳。每天都會看一些你遺留下來的文字,上下班的公交車上看,坐在上海圖書館里看,睡前看,像是每天必做的功課一樣。我也像《親愛的三毛》書中的一位十六歲的高中一樣想要請你指教關于寫作的方法。你回復說:“寫作其實一點也不難,一開始的時候,盡可能踏踏實實地用字,不要寫那種獨白的文體,寫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觀察、所體驗、所感動的真實人生。寫作,便如建筑,結構是一個部分,建材是另一部分,外觀又是一個部分,缺一不可。這也就是肌理、文理和神理三個寫作的基本要素,而這其中,都是生命?!?BR> 在你的書中,我也許找到了些許的答案。但我很明白,個人見解不一定每個人都適應,我也會自己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寫作方式。
謝謝你!讓我懂得一些自己內心里面最想要的是什么,同時也十分感謝你,一直鼓勵著你的讀者,不斷的給予我們幸福的因子。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三
印象中的三毛一直是一位流浪的女子。哪里是盡頭?哪里為故鄉(xiāng)?她或許知道,或許不知道。而我始終不能明白她那顆流浪的心。
在撒哈拉沙漠是她最艱苦的一段歲月,還好,有荷西在身邊。他們在沙漠相熟、相知,最后相愛。可見撒哈拉沙漠對于三毛的意義重大。即使遇到許多困難,以至于生命的安全都危在旦夕的時候,她也從沒有過放棄希望。只要信念還在,便要好好地活下去。那個信念,就是荷西。哪怕后來搬到了小島上,信念,也不曾變過。
在島上的日子是艱苦的,卻也是非常快樂的。荷西每天為工作奔波,身為女子的三毛也為家庭做著精打細算。他們沒有豪華的大房子,卻有美麗的小天臺;他們沒有寬敞的落地窗透明臨海,卻有整片天空的蔚藍。通常在晚飯后,三毛或背著行囊或空身一人獨自去散步,了解她的荷西一直支持她的行為。路途中,她看見嬌艷的美人蕉,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夕陽西下,()風光無限。
這般美好的日子,僅持續(xù)到荷西的離開。
荷西連三毛的最后一面也沒有見到,就這樣離開了,哪怕僅是一眼。三毛怎么都沒有想到早上還沖她溫柔微笑的荷西竟離開了她。她這樣一個女子,她這樣一個弱女子,怎么能承受得了!因為荷西的離開,三毛始終郁郁寡歡,在她身邊的,只有父母了??墒歉改傅膭裾],父母的付出,雖然三毛也很想走出那個陰影,但是始終惦記著荷西。三毛心疼父母,但她更愛荷西。
沒過幾年,三毛自己結束了生命。流浪的生命,結束了。
她或者是去找荷西了吧,她或許是去一個沒有痛苦的地方了吧,她或者是去忘掉記憶了吧。
“記得當時年紀小,你愛談天我愛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樹下,風在樹梢鳥兒在叫。不知怎么睡著了,夢里花落知多少。”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四
文章中的一個個小故事,或許是三毛的真實經歷,或許是三毛的心理想象。但不管怎樣,每一篇作品都透著三毛對人的看法,對人生的啟迪和概括,并且是那么恰如其分。每讀一篇,我的心情都會靜謐起來,盡管情節(jié)也有曲折趺宕,但三毛語言的特色,總不至于讓我有大起大落的心理起伏。游離其中,就仿佛來到漫山遍野的花叢當中,有一條小路,漫步邁向前方,兩旁飄溢著花的芬芳。走著走著,眼前突然閃出一個大花園,頓時讓人豁然開朗,心境明亮。沉浸在這樣的情景當中,總是有所期待,想象著三毛對這件事又會有什么樣的精辟哲理。
其實,吸引我讀下去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化身真實中的三毛,去游覽、去經歷五彩斑斕的生活路程,去感悟、去體驗豐富多采的酸甜心路。一直很崇拜那些飛來飛去的人,當然也喜歡讀他們關于在路上的'書籍作品。三毛就是這樣一個作家。一個中國女孩,年紀輕輕就留美游歐,后來還讓人吃驚地嫁給一個大胡子的西班牙人??山Y婚五年,荷西就意外去世,這使三毛的心靈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有句話說,“每個不幸的東西,都讓我心靈顫動?!蔽蚁矚g三毛的作品,卻不是因為憐惜,而是因為崇拜。
三毛告訴我們,不可以傷感呀,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即使千里搭長棚。當然,最有趣的是街上走過的形形色色的路人――一種好風景,心里好似一條干枯的河正被一道清流穿過似的歡悅起來,在靈魂里多了一份他人沒有的真和誠。
閱讀中我發(fā)現(xiàn),三毛的心理反應竟和我出奇的相似(或許這也是每一個忠實讀者的感覺)。這是人性的善良還是性格的懦弱?我不去追究,只想靜靜地體會。畢竟,意識是我自己的,誰也奪不去,誰也左右不了。就如三毛做的一樣:心靈上受到虧欠,一輩子也不安心,世俗的東西又算得了什么。
三毛作品,給了我太多感悟,人活著,大禮不辭小讓,大行不拘細謹,她做到了;寬厚待人,樂于施舍,不計回報,樂觀生活,她做到了;巨大的精神支柱倒塌了,但為了世上視兒如命的父親母親,她堅強活著,即便要忍受無以言表的痛與煎熬,她也要活者,因為父母親對她同樣重要!要真正做到像她這樣的人,談何容易?現(xiàn)代社會又有幾個如此之人?卻未料想,我一直讀著的三毛,竟真是這樣的人。那絕不是兒女情長、嬌柔做作,她是君子,她是有氣度、有氣魄的大人物!茫茫人生路,有三毛陪伴,我不會寂寞。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五
這一篇講述的是一位在生活和情感中遇到“挫折”而困惑的大學生,給三毛寫信請求鼓勵,三毛在這位大學生某些強迫的情況下也用真心寫下了這么一篇回信。
信中的內容談及了幾個部分,都是應對著這位大學生存在的情況而回答。三毛為這位同學指出了幾個不太正確的情況:一、借寄來照片要求寄回來換取三毛的回信,這是一個勉強他人的行為。二、目前的自己并不快樂,看似倔強卻沒有執(zhí)著而有明確的目標。三、一些行為看似堅定不需要別人插手,潛意識里是徘徊不定卻又強迫自己。四、“向上爬”難道就是去追逐一個所謂的“高點”和那份倔強?五、自己的不快樂,不自信會因為追求到了某個“高點”而改變嗎(“高點”在文中是這位大學生選擇出國留學,而在過程中自己學習語言很吃力,心里覺得很累)六、選擇進“精神病院”和以死解脫的想法是在逃避。
而后每一點的部分三毛都談了談自己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候的方式以及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我讀完這兩篇來往的信,我沒有像往常一樣繼續(xù)往下一章節(jié)讀,而是突然領悟了些什么,因為我能夠感同身受其中的一部分情況。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個達到目的地的過程中,如果處理的方式不當就會出現(xiàn)勉強別人的行為,這些行為看似并不是很大,但也會漸漸的積累。滿足自己,是每個人做每件事最原始的沖動,包括努力工作,努力學習,也是為了能讓自己以后有更好的生活。而我,不論想要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確實很多時候我在勉強著別人,說著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只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有些事我已經有了答案,卻偏偏要求別人來回答我想要的答案,這也算是一種勉強他人的行為。
現(xiàn)在的我也不快樂,也不自信。這些情緒和情況并不是一下形成的,它們是慢慢積累的。我到現(xiàn)在也不太清楚他們是如何形成的。曾經的我是一個樂觀開朗,積極向上,什么問題也難不倒我的人,渾身上下散發(fā)出來的是一種“攻擊性”:讓人望而卻步,會被人仰望和追求但卻達不到的高度?,F(xiàn)在的我,自我懷疑,做事拖泥帶水,毫無計劃可言。用一個詞來形容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渾渾噩噩”的虛度我的青春。再者,用三毛的話便是,看似倔強,又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對象,對前途一片茫然,卻貌似在為什么而努力著。
現(xiàn)在的我其實有設定目標,但是這對于我是一個“高點”,同樣我在努力朝向它,又在責怪自己努力的不夠,那是因為它給了我很大的壓力,想要到達這個“高點”卻又因為它有期限而讓自己有壓迫感,而又遲遲達不到。
當然,所有的情況于我不會想到用死來解脫,但是確實想過我需要去看心理醫(yī)生,并且的確在某些時候會崩潰,幸運的是我有一幫夠義氣的朋友們陪著我度過了崩潰的邊緣。
現(xiàn)在的我腦子里是在飛速地旋轉著,回想著很多自己做過和即將要做的事情。我不想給自己太大壓力了。我迫切的想要去擺脫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孰不知,我現(xiàn)在的種種行為都是在把自己逼到更惡劣的情況里。這一切都源于我太要強,不服輸。如果我不是選擇了現(xiàn)在的專業(yè),我想我今后一定是一位很可怕的職場女強人。
三毛回信時用了一句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可以有欲望,也應該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抬起頭,何必因為外在的一些情況為自己徒增壓力,相信自己,也要更加的愛自己,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值得我們去付出,去努力,即便會有很多的未知,甚至艱難險阻。調整自己,超越自己,便是最好的狀態(tài),這才是真正要追求的。而真正讓自己變好的也只能是自己。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六
初看書名你可能會覺得有些幼稚,我也是,但讀完之后,我相信你會和我一樣覺得這本書很有味道。
這是三毛和她的讀者之間來信的合集,很適合閑碎時間閱讀。每一篇信件都是不同的故事和人生,相同的都是三毛回信的真誠。在她那里,事無大小,每一件事都需要認真對待,因而三毛的生命雖短暫卻十分飽滿。
三毛活得很通透,明明是一個有著大智慧的人,姿態(tài)卻永遠是謙卑的。她說沒有一個人是禁得起分析的,最重要的其實是自我突破;她開導青春期對家長做法不理解的女生的回信也讓我自己深深反思自己的態(tài)度和認知;她給青少年解惑時永遠沒有說教和指責,只是在平等的基礎上給出自己最真誠的建議,卻那么讓人容易接受。
路遙說“人們寧愿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贝_實,最應該被關注和審視的是人和人的內心,是人造就好山好水,是人講盡百態(tài)人生。三毛十分珍視這些人生故事,她也總是能給出恰當?shù)慕獯稹?BR> 我很是佩服那些看透生活的本質依然能熱愛生活的人,要知道看得太透其實也是一種桎梏,無知有時反而會成為一種幸福,因為看不到盡頭,所以更有盼頭。然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經受過生活的大風大浪后,依然能劃著斷槳出發(fā),還笑著跟別人說:“看,我劃的比你快哦?!蔽夷芨杏X到其實她一直在與生活作斗爭,她是溫柔的,卻不會輕易妥協(xié),她教導著讀者要用平和的心態(tài)去看待生活的種種不快,可是字里行間中我還是感受到她所傳遞的更多的還是要去向上爬的精神。
有的時候我會想為什么會愛上三毛的文字,后來我漸漸看清楚了一點,我愛的更多的是文字背后傳達出來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三毛不會為世俗勞累,因為她早已拋之腦后,她永遠是在路上的,要么是身體,要么是靈魂。她就像《阿飛正傳》里說的無腳鳥,一生飛翔,一生流浪,只有死的時候才會落地。
她的一生是受傷又療傷的過程,卻永遠向上,永遠在路上,永遠光芒萬丈。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她的死亡方式其實是不負責,這讓她之前對別人寄予希望的話語似乎成為一種笑話,可我覺得這真是她的美好所在:自己承受了巨大的重擔卻還要給他人活下去的勇氣。三毛在書中開頭部分說不希望自己不知不覺變成了冷漠麻木、沒有表情的人,我覺得她做到了,盡管生活艱辛,可她的心依舊是滾燙的。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七
翻閱三毛作品集像攀行一座連綿不絕的山,過程高低起伏,有時置于山峰,有時陷于低谷,有時如履平地娓娓道來舒緩平靜。
去年某一天,從日落之前到月升之后,一個人,一家書店,一杯拿鐵,一本書,書里全是三毛與讀者的書信往來,來信多是迷茫與困境,回信卻未必只答疑解惑。近日因某一時刻帶來的恐慌,一直說服自己多做休息少去思想,但翻讀三毛與讀者的書信集,激起了我落筆的欲望。雖然年少叛逆的階段以過多時,但一頁頁有了一定歲月的文字,讓我于今仍能尋得部分答案,那一封封來信像寫給自己,仍能有所得有所獲,領悟與思考。
再讀《親愛的三毛》,第一封回信便拾起了熟悉的筆觸,一年的時間記憶猶新,“不斷地自我突破,自我調整,自我修正,才是一生中向上爬的力量。”修正之路伴隨成長的各方面,是不斷變化的過程,是學習與接納的過程。“了解自己是由內而來的,當你了解了,不必別人來指引,也便能明白。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替你找出生命之路?!?BR> 由此,再次想到尼采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中的一段闡述:“誰也不能為你建造一座你必須踏著它渡過生命之河的橋,除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這么做。盡管有無數(shù)肯載你渡河的馬、橋和半神,但必須以你自己為代價,你將抵押和喪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條唯一的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問,走便是了。”表述方式殊途同歸,又一次被提醒,最重要的生命之路要自渡,先渡己再渡人。
曾經因為弱小,我有過無數(shù)害怕的時刻,看不到光便躲在影子下面畏葸不前,難過不被理解便學叛逆頑命抵抗,慶幸的是大多時候在被溫柔以待,沒太多至黑至暗的經歷與體驗。從呱呱墜地,到可以感知悲喜疼痛的能力,再到有了個我、自我的感受以及相對成熟的性格思想,一路走來見證到自己一路循序成長。
懂得了骨灰與墳墓不過是每一個生命個體最終通往的歸宿;不再糾結靈魂底部的邪惡與人性的復雜,看清了多面人間然后再一如既往地好好活,才更不懼怕被打倒;不再慌張前路的挫折即使會被傷,也要去追求過程,“只有過程是無法被剝奪的”,哪怕要承擔悲傷與失落的結果。
“人,都是以心換心的,起碼百分之七十是如此。請你對人類要有信心,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不肯原諒他人。試試看,再試一次,試著不要太計算,試著以德報怨,好不好?”曾年少不解,現(xiàn)回望,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迷茫,每一階段都有每一階段的困境。人與人之間能做到相互理解實屬難得,當我覺得“我”不被理解時,他可能也未得到“他”的被理解,學會體諒與寬容,用真心換取真心。我有過諸多害怕的時刻,也有過不被理解的.瞬間,但是,請不要難過?!昂煤玫鼗钕氯?,快樂是第一要素,胸襟是基礎,體諒他人,是有學問地另一種解釋?!边@一段語重心長適應范圍極廣,兩代人之間、朋友之間、甚至是陌生人之間。
最后,以劉瑜在《愿你慢慢長大》的結尾來結尾:“愿你有好運,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BR>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八
讀完《親愛的三毛》,感受頗深,很多心事都解開了。整本書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以書信的形式寫出來的,幫大家解決了很多心里的困惑,只有后面幾篇是三毛作的一些散文吧。人的各種情緒從人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情緒帶動了各色各樣的生活。其實人活在這世上的幾十年,真的不容易啊,每個人都有自已的不容易,所以看得開很重要!當你覺得生活對你很不公平的時候,看看親愛的三毛,里面有很多人一同像你一樣有很多煩惱,三毛正在為她們一一開解呢,看完心情會很舒暢,因為自已比很多人都好。真的,不需要自已難為自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失敗了,潦倒了,那又怎么樣,只要自已覺得是對的,符合道德的,那就是值得的。
還有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看完之后很喜歡她的真性情,很羨慕她的經歷。羨慕荷西,因為他有三毛,羨慕三毛,因為她有荷西。要是她們還在世上,我真想去拜訪一下,也許一切都不同了。
為了擺脫這個困境,我只有慢慢培養(yǎng)自已靜下心來好好看書。慢慢的慢慢……我相信,我會踏實下來的,期待著,盼望著……
我覺得一個人的思想很重要,好思想生出好狀態(tài),好狀態(tài)生出好生活!新的學期又開始了,希望學弟學妹多珍惜在學校的時間,這時間是一去就是永遠補不回來的,必須從這一刻開始醒悟!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九
看完了三毛的《親愛的三毛》,是由與讀者互動書信整理成的書籍。三毛1943年出生,1991年去世,真是英年早逝,天妒紅顏。這本書的最后一篇文章剛好寫于1991年新年時,覺得沉重、悲傷。喜歡三毛浪漫、夢幻、真性情的氣質,她以自由不羈的靈魂浪跡天涯,用文字展現(xiàn)了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成就了當時風靡一時的“流浪文化”。
最感動的是三毛描寫的關于走出悲傷的片段。那段時間她感覺生命是停頓而麻木的,明白了行尸走肉的生命的含義。當時身邊無父無母無子無女,為了走出陰影,她開始去田地學會種菜,從翻土最基本的事開始,直到去看“農化”的參考書。從清早忙到黃昏,自家菜種完了,就去朋友家翻土收獲。三年后的一個黃昏,不知不覺在田里哼起歌來,當意識到自己在唱歌時,將鋤頭一丟開始痛哭,她說那種活過來的驚喜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文中雖然沒講,猜測是荷西的早逝給了三毛致命的打擊。所以她說沒有經歷過長夜的痛苦就不會了解人生;沒有經歷過長夜的痛哭就不配談悲傷。
還喜歡三毛提到的一句英文翻譯過來的歌詞“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無論對于情感還是money,我們都要有顆強大的內心,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坦然面對一切,所謂得知我幸,失之我命。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
最大的感受是“心存感謝,不要抱怨生活?!?BR> 每天都看一看三毛的文字,生活就會變得美好許多。
在這個日漸快速的時代里,我張望街頭,每每看見一張張冷漠麻木,沒有表情的面容匆匆而過,我總是警惕自己,不要因為長時間生活在這般的大環(huán)境里,不知不覺也變成了那其中的一個。他們使我黯然到不太敢照影子。
也許,透過書信呼應的方式,加上聲音,我們人與人之間,所豎立起來的高墻,能夠成為透明的?;蛘f,不必那么晶瑩剔透,或而有些光線照亮,一霎間幽暗的心靈,帶來一絲欣慰,然后再不打擾,各自安靜存活。
親愛的三毛,如果我給寫一封信,你會收到,我也會像書中某個男子那樣說我喜歡著你,希望你能夠回復我的信。我不再抱怨生活,你說的很對,不管生活對我們怎樣,我們都是自由的活在這個世界上,開心就好,這完全是由我們自己來掌控的。
每天對自己說:“我是一個好孩子,一個有用的人,我不擔憂明天的日子,可是今天的一日,我要盡可能做得完美。我要常常微笑,真心地笑,我也可能哭,可能不為挫折而哭,我只為了傷害他人之后的羞愧而哭。我要靜聽內心的聲音,看著自己是一塊什么樣的材料,便用來做什么樣的東西,而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是有價值的?!?BR> 有時候,我們就應該像三毛那樣瀟灑的活著。不要問我從哪里來,索性忘了我是誰吧!因為我是個不折不扣的“流浪漢”,一個在陽光下拖著慈悲的影子,默默地一步一步趨向救苦救難的.平凡的人。
親愛的三毛說:“我愿在這步入夕陽殘生的階段里,將自己再度化為一座小橋,跨越在淺淺的溪流上,但愿親愛的你,接住我的真誠和擁抱?!?BR> 許多人說,忙碌是忘掉憂傷的良藥,但有時候安靜才是化解苦痛的好方法。其實,心存向善,生活中也就沒有那么多的憂傷與苦痛了。
我不再是那些給你寫信抱怨生活苦惱的讀者,讀你的文字,樸實舒暢,讓人的內心安詳。每天都會看一些你遺留下來的文字,上下班的公交車上看,坐在上海圖書館里看,睡前看,像是每天必做的功課一樣。我也像《親愛的三毛》書中的一位十六歲的高中一樣想要請你指教關于寫作的方法。你回復說:“寫作其實一點也不難,一開始的時候,盡可能踏踏實實地用字,不要寫那種獨白的文體,寫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觀察、所體驗、所感動的真實人生。寫作,便如建筑,結構是一個部分,建材是另一部分,外觀又是一個部分,缺一不可。這也就是肌理、文理和神理三個寫作的基本要素,而這其中,都是生命?!?BR> 在你的書中,我也許找到了些許的答案。但我很明白,個人見解不一定每個人都適應,我也會自己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寫作方式。
謝謝你!讓我懂得一些自己內心里面最想要的是什么,同時也十分感謝你,一直鼓勵著你的讀者,不斷的給予我們幸福的因子。
20xx年xx月xx日.谷達均。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一
三毛所著的《親愛的三毛》分為三個部分:談心,親愛的三毛和隨想。前面兩個部分都是作者與讀者通信,回復她對他/她們生活里產生的問題的看法,并且提出一點自己的建議,后一部分則是幾篇類似于小詩的隨想,充滿了哲理。
先說第一部分,談心。在“談心”的信箋中,大多數(shù)是年紀不會很大,有的是少年,有的是青年,他們對生活感到迷茫,也有許許多多的困惑,期盼有一個人能夠給自己指引,三毛亦不辜負所望,每一篇都給出自己的解答。我在看這些信箋的時候,略微想了一下,這里十幾歲的孩子到現(xiàn)在至少也該是個中年人了,不知道他或者她,是否已經解決了當時所存在的的苦惱,到現(xiàn)在是否也有了新的苦惱。人生像是走螺旋樓梯,一層一層向上,一層一層變換視角,昔日的苦惱到今日未必會是苦惱,但今日也會產生新的苦惱,而昔日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到了今日依然在困擾著我們。譬如在《寫作不難》中郭芳廷自稱是一位十六歲的高中生,本身喜歡寫作,閑暇時也會寫文字,但是,她遇到了困難,就是她常常無法用最適當?shù)奈淖謥肀憩F(xiàn)內心感受,雖然常閱讀書籍,但無法吸收精髓。我也常認為這樣,讀的越多,忘掉的閱讀,只能以張三豐教張無忌武功,忘干凈了,就是學會了。
三毛是如此說的。她首先褒獎郭芳廷,十六歲不抱怨人生,只說喜歡寫作,難得可貴,大半的人是“人在福中不知?!?,看了叫人灰心,然后,她讓她避開個人的感受,不要虛寫,先學著實寫,猶如建筑一般,之后,再學會“釀”,文字是急不得的,最后勉勵她,年輕和興趣是寫作最大的本錢。我很喜歡看作家們談閱讀和寫作,這些都是她們心得,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領悟。三毛愿意傾囊相授,我愿相信郭芳廷受益匪淺。
來信的亦云是我看到的所有的信箋中,文字最工整,最整潔的,沒有拖泥帶水,而且文字內容有轉折,又坦言。簡而言之是恩愛多年的丈夫有了婚外情,動用手段,遣走情人,丈夫回歸家庭,卻心中怨懟難消。這一段是俗之又俗的劇情,但因她的文筆格外直白素朗,三毛也沒有彎彎繞繞,直言相對。她講了一個小故事,是自己、丈夫和另一個女子。讓我動容之處在于丈夫死后,她與那個女子的相擁痛哭。從我理解的角度來看,兩個人都失去了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一塊拼圖。如果拍影視劇,至少也是《摩登情愛》的級別。
最后的“隨想”,這一部分的文章,包括了男女、金錢、朋友等主題,看著好像都是正確的,但仔細思量,也有不到之處,就好比是“左右互搏”的功夫,再怎么打,都是自己跟自己打,贏家是自己,輸家也是自己,正如張愛玲所提到的一句“公婆有理,男女平權”,十分對仗。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二
看完了三毛的《親愛的三毛》,是由與讀者互動書信整理成的書籍。三毛1943年出生,1991年去世,真是英年早逝,天妒紅顏。這本書的最后一篇文章剛好寫于1991年新年時,覺得沉重、悲傷。喜歡三毛浪漫、夢幻、真性情的氣質,她以自由不羈的靈魂浪跡天涯,用文字展現(xiàn)了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成就了當時風靡一時的“流浪文化”。
最感動的是三毛描寫的關于走出悲傷的片段。那段時間她感覺生命是停頓而麻木的,明白了行尸走肉的生命的含義。當時身邊無父無母無子無女,為了走出陰影,她開始去田地學會種菜,從翻土最基本的事開始,直到去看“農化”的參考書。從清早忙到黃昏,自家菜種完了,就去朋友家翻土收獲。三年后的一個黃昏,不知不覺在田里哼起歌來,當意識到自己在唱歌時,將鋤頭一丟開始痛哭,她說那種活過來的驚喜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文中雖然沒講,猜測是荷西的早逝給了三毛致命的打擊。所以她說沒有經歷過長夜的痛苦就不會了解人生;沒有經歷過長夜的痛哭就不配談悲傷。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三
讀了《三毛從軍記》這本書,講述了許多三毛當兵打鬼子的有趣又好笑的故事。三毛剛開始當勤務兵,洗衣服、做飯、打掃衛(wèi)生……什么累活臟活他都干,長官和老兵還經常欺負他。在打鬼子的時候,三毛很聰明,又很勇敢,打死了好多鬼子,獲得了英雄獎章。最后,戰(zhàn)爭勝利了,三毛離開了軍隊。從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三毛的童年生活很不幸,舊社會很窮,三毛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經歷了很多苦難。而我生活在富裕美好的新社會里,我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勤奮努力,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長大后成為一名科學家,為祖國爭光。我看了一部影片,影片的名字叫《三毛從軍記》,這是戰(zhàn)爭年代的一部電影,上面寫了三毛的一些故事。
我覺得這幾句寫的最有趣,就是兩三名偵查兵在看有沒有異常情況,那時,三毛正好路過,他躲在草叢里,一只從河里爬上來的螃蟹,爬了過來,要了三毛一口,疼得他吱、吱叫。還有一次就是,一個老人領著同志們摔碗,三毛使勁一摔,結果拽到了自己的腳上,他疼的抱著腳嗚嗚的哭了。
我們現(xiàn)在是和平年代,以前是戰(zhàn)爭年代,就是一些人或者是小孩都要參加革命,攻擊敵人,不讓敵人侵略他們的美好家園。
再后來好像就是幸福年代了。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四
《三毛》這本書,大家一定讀過吧,那個渾身臟兮兮的,頭上只有三根毛的小孩,古靈精通,在那時,那種環(huán)境,他竟有這樣強的生活意識,小小的他,飽受霜,經歷了平常人所未經過的生活。
在《三毛尋親記》中,三毛他找到了媽媽,而他媽媽卻因生活的困難,在舞廳嫌錢,沒法帶三毛,她只好把三毛拋棄,之后三毛踏上了流浪生活,又濱寫了一本《三毛流浪記》,表達了當時,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和當時地位等級,而顯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三毛在這里被人壓迫到當小偷,可是他小小的心靈里存著善良,他把錢偷來,看到別人是用這錢救命,又把錢還給了人家,之后,自己反遭壞人的一頓毒打。這也說明了,當時社會所腐敗,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惡化。
迫不得不已三毛,有一天,走在大街上,聽到喇叭里招人叢軍,三毛以為到那里有飯吃,有衣服穿,但參軍了,而又開始了一部《三毛從軍記》,進述了三毛因個小,而被司令調到家里,名義上軍人,實際上,也就給司令當傭人,這也表示當時的`地位等級的待遇,官大、權大,他就是兇,他可以欺壓百姓,司令有一個兒子,是吃的好,穿的好,一天到晚玩,還挑三撿四,與三毛成了一個對比,也說明了,當時,不的身份地位,可以開表一個人的全部,看他就不能在社會立足。
而如今,也與過去說了再見,三毛的生活,一路所經歷的事,也讓這個小小的身影不時在腦海中浮現(xiàn),由它們故事情節(jié)搞笑,意義也很深刻,讓我覺得:我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也更要認真學習,以后,為國家做社會,不要讓人再像三毛一樣的生活。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五
最近我讀了《三毛流浪記》,讓我更加明白: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yǎng)品,能使你快快長大;書籍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讓你打開知識的大門;書籍是人們不斷進步的階梯,讓你不知疲倦。
這本書主要寫的三毛流浪在舊上海,嘗遍了酸甜苦辣,但初心不改,還是保持一顆善良的心。
讀了這本書,我心潮澎湃,慶幸自己沒有生在舊中國,不會像三毛一樣過著流浪的生活。但讀書讓我更清醒的認識到,只要心中充滿希望,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早晨都是迷人的,都會有清麗景色在窗前閃現(xiàn),都會有朦朧的憧憬在眼前旋轉、升騰,這個世界永遠充滿著美好和希望!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六
我不是一個稱職的讀者,我只是在你的字里行間尋找精神慰藉。你的赤子之心,你的灑脫,你的隨心隨性,你的愛,對我來說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突然的不說話,突然的放棄周邊的一切,心里容不得半點的虛假,半點瑕疵,可自己何嘗不是這么一個虛假之人,自己的心都騙過的人,如何能坦誠去面對別人。
是否,每個人,一生之中,內心之內,都會有這樣一段感情,一個人存在?你對他的感情由來無因,不能用理智去解釋?解不開,放不下,丟不開,忘不了。不同的是,有些,被光陰稀釋了,束縛解開。有些人,在歲月中失散了,漸行漸遠,對他的想念,只剩,夢醒時分隱約的惆悵。光陰荏苒,暗啞無言。
我承認我也癡人一個……。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七
初一時有一同班的女生,相貌平平,微胖,行為舉止多出人所料,但文筆甚好。美術課上老師讓大家講述自己的理想并在畫紙上呈現(xiàn)出來,她說她想成為像三毛一樣的“流浪寫手”。當時我還沒有讀過三毛的文章,只是知道有那樣一個人——會寫文章,梳長長的辮子,穿洗得褪色的牛仔褲,喜歡到處搬家,有些怪誕。所以當我聽說這個女生的理想就是成為三毛一樣的流浪寫手,我的第一反應便是——她也是那種怪誕的人。
然而,就在幾個月后的一天,毫無征兆地,放學后歸來,我發(fā)現(xiàn)書桌上靜躺著五本包裝精美、明顯是同一系列的書。近看,果真就是《三毛文集》。大概是好奇心的驅使,我連問都沒有問一聲就急不可待地撕開了塑料薄膜,翻開了書頁。我看她寫自己的名字,寫自己的父母,寫自己的學校,寫自己的朋友;寫自己怎么逃學、怎么出國、怎么結婚、怎么旅行……我覺得自從我翻開了那書頁,三毛的文字、思想、情感就一直伴隨著我,印在我的內心深處,好像我早就一直捧著她的書在閱讀著。
初二的時候開始看三毛的文章,聽人說,是不早也不晚、十分合適的年紀。
三毛的一生似乎被某種因素所禁錮,抑郁癥從幼年伴隨她到離世。從她的文字中,我覺得她是個熱愛生活的人,但從她朋友的評價中,我卻覺得她是個看不清自己生活的人。
她少年時期充滿著矛盾。她說自己是個“逆子”“問題孩子”,她因為演話劇有了自己的“初戀”,她突然輟學待在家里養(yǎng)心病,她固執(zhí)地去掉自己名字里的“懋”字,她巡游各國以繼續(xù)自己的學業(yè)……她寫自己的過去時我仿佛看到了那樣一個不羈的少女,時而駐足,時而疾走,沒有人能了解她,她也不想讓人了解。
而當她終于在眾多的追求者中選擇了荷西之后,她的'生活開始充滿希望的曙光。他們在撒哈拉的婚禮和朋友,他們在加那利群島的那個溫暖的家,他們一起去過的小島,一起為錢掙扎的日子,一起度過的春夏。秋冬……他們似乎就要像童話里的男女主角一樣一直生活下去了??墒牵莻€工作的時候會突然穿著潛水衣回家看三毛的荷西,那個會和三毛一起分食一顆櫻桃的荷西,那個會和三毛吵架卻總能勸住三毛的荷西,終于在一天潛下海后就再也沒能上來。我記得三毛說,她握著丈夫的手,一夜不合眼地看著她深愛著也深愛著她的離去的人。每次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這樣的場景時,我都會忍不住嘆息。
那段美好的生活是她生活中不滅的印記,不毀的風景,無時無刻不帶她去感受那些傷痛。因此,我不想談論她的死亡,我固執(zhí)地認為,那是個像孩子一樣的人經過深思熟慮后的選擇。
而我,作為一個時隔40年的讀者,就這樣靜靜地觀看著她一筆筆地勾勒出出現(xiàn)在她生命中的一道道風景,心情也隨著筆觸的移動而起伏。她是個絕妙的畫家,總能將她生命里最具美感的片段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那個堅定決心獨自留洋的身影,那個跟朋友在荒山上露宿的身影,那個在撒哈拉的一隅陪著小小新娘的身影,那個在黑夜里獨自哭泣的身影……她就一點點地隨著一行行文字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她友善地微笑著,伸出手來,卻告訴我世上每個人者b是屬于自己的。
她的一生短暫卻活得精彩。相信她的所有讀者都會記得這樣一個獨特的女子,也會記得她筆下的風景——充滿傷痛的迤邐。
初二時看三毛,正是不早不遲的年紀。那個年紀,對生命的細微處開始敏感起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陌生的世界、對未來懷著一種“藍田日暖玉生煙,滄海月明珠有淚”般的向往。這時,三毛的作品就帶著她去流浪,去經歷人世最初的單純、美好與顛簸、迷惘。記著你的風景,走好我的生命之旅,這也許是三毛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八
一口氣讀完十八冊的《三毛作品集》,對三毛和她的作品有了比較粗淺的了解。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在此略談一二,與各位對三毛有興趣的同好交流。
一,三毛的成名三毛自己多次自稱,她不是一個好學生。她只上到初二就休學了,在家歇了六年,靠私人關系到大學做旁聽生。沒有畢業(yè)就休學出國留學,留學三年轉了三個國家,平均一個國家一年,一年的時間分別學一下這三個國家的基礎語言也就差不多了。雖然在《三毛一生大事記》里面有留學回國后“在大學教德文和哲學”的文字,我想,在大學教初級德文比較可信,教哲學則比較可疑。否則,三年前的旁聽生,休學出國轉三年后就能回大學教哲學,豈不成為那個大學的笑柄?然后不久,她遠嫁國外做家庭主婦。三毛能成為風行一時的知名作家,除了她自己的努力外,功勞最大的當屬臺灣《聯(lián)合報》。
《聯(lián)合報》是臺灣的兩大報之一,三毛的成名系列散文《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在該報副刊上首次發(fā)表,然后逐漸流傳開的。這個系列散文出現(xiàn)的年代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正趕上臺灣經濟騰飛和走向世界,人們沒有時間坐下來看長篇大論,同時又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所以富有異域風情的撒哈拉故事適時地滿足了讀者的需求。正如某些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僅僅“撒哈拉”這三個字就足以吸引讀者的眼球。
緊接著西撒哈拉脫離西班牙的殖民地統(tǒng)治引起那里的局勢動蕩又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今天有一位作家在報上為我們連續(xù)推出“伊拉克的故事”或“阿富汗的故事”,將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當然,僅僅靠時事熱點掀起的讀者熱情是不能長久的,正當讀者對撒哈拉故事中的三毛和荷西產生興趣的時候,荷西意外逝世。這個意外立刻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堵?lián)合報》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絕好的炒作機會,三毛熱由此掀起新高潮。《聯(lián)合報》的具體步驟是出錢讓三毛周游中南美洲各國寫游記,還派一位攝像記者為她的游記提供圖像資料。周游結束后,緊接著就安排三毛做環(huán)臺灣島的演講,這已經與演員“做秀”非常相似了。演講的后面是在報刊上開設專欄,回答讀者提問,這樣就更加拉近了三毛與讀者的距離。與這些相配合的還有寫歌詞,教學,拍電影等。三毛想不出名也不行了。
二,三毛的作品三毛的作品很有意思,作品集雖然多達十八冊,但除了一冊是電影劇本外,其余均為散文。而且三毛自己也多次強調她“只會用第一人稱寫作,不會用第三人稱寫別人的故事”,她說她寫的故事都是她親身經歷或親身感受的東西。在這十八冊作品里面,我最喜歡的是《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駱駝》這兩本,我甚至認為,她的所有作品,都沒有能夠超越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的水平。
的習作,就連三毛自己對它也評價不高。在三毛成名以后,她感受到了成名后的寫作壓力,原來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休閑式寫作,如今成了她的精神負擔。正如她自己在作品中所說的那樣,她長時間地冥思苦想,卻寫不出一個字來,甚至有十個月的時間,基本上停止了寫作。當然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她還是寫出了比較好的文章,那就是散文集《哭泣的駱駝》,可以看成是《撒哈拉的故事》續(xù)集,這本文集也幾乎榨干了她關于撒哈拉的最后生活積累。
隨著她和荷西離開西撒哈拉,荷西先是失業(yè),然后又在1979年意外去世,這樣的打擊使三毛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心態(tài)都受到了重創(chuàng),從那以后,可以說,她一直沒有從這種打擊中恢復過來。1981年回到臺灣以后,她被傳媒和盛名所驅使,幾乎失去了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幾乎都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她去演講,她回答讀者的來信等,她已經從一個作家蛻變成一個社會工作者,或者說一個布道者。從某種角度來看,1991年三毛的自殺,可以看成是一個布道者最完美的結局。
當撒哈拉一旦離三毛而去,她的文章中只能出現(xiàn)一些“回憶”,“答讀者來信”,甚至“收藏物介紹”之類的內容。當三毛的文章內容回到了普通老百姓熟悉的生活中來之后,三毛的光環(huán)也就自然暗淡了。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九
興致沖沖地讀完剛入手的這一本書。讀三毛的文字,內心永遠都是那么地歡喜。陸陸續(xù)續(xù)買了她的全套。太喜歡她的文字了。
她和荷西的愛情和婚姻生活,每次讀來總是會心一笑。真的很真實,很特別。所以,每次讀到荷西去世之后三毛的文字,心里面總是一緊。在讀者的我看來,有多少的意難平。如果荷西沒有去世,會不會有更多的世界畫卷在我們眼前鋪開。真的好可惜。
這個手稿的影印部分,看完總是有莫名的感動。一字一字寫出來的字,賞心悅目。
永遠都不會有撒哈拉之心了。
讀完別人的文字,看完別人的生活片段,似乎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愛情和人生。何其幸運,在分開之后還能重逢,還能一起走下去。
手上有的兩本《撒哈拉的故事》,一本是別人送的,一本是自己買的。是全套里面最愛的一本了。雖然只通讀過一次,但是,當時讀的時候的感受,一直在心里面。讓人心曠神怡,讓人震撼不已。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二十
在一次學校組織的書會上,偶然間看到有書商在賣三毛的作品。高中時候來自同學的感染讓我對三毛有一種迷之喜愛,所以看到書商有三毛的作品,毫不猶豫的上前買了向往已久的《我的寶貝》、《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把三毛的《我的寶貝》也當成我的寶貝收藏和保護起來。
《我的寶貝》列出了好些三毛的收藏,有首飾、衣服、器具、陶塑等等。她說自己是守財奴,守著這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舍不得用,舍不得穿。每一樣東西來歷的背后,多多少少都躲藏著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故事。我想,這樣的東西便是無價,曾經的.我也是這般的執(zhí)著,執(zhí)著于各種能散發(fā)回憶的事與物。念舊的人,總是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小東西,學不會斷舍離。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成長帶來的不只是越來越多的思維,還有無止盡的遺失,所以我們總需要點什么來懷念一下以往的時光和回憶。
我眼中的三毛不是守財奴,是內心無比富有的大富翁。
這個富有的三毛,也不是那樣的吝嗇,她會把自己收集到的寶貝分享給朋友和親人,送給能體現(xiàn)自己收藏的寶貝價值的人,哪怕這件東西承載著滿滿的回憶。她說到:那三尺高的古老水漏、半人高的非洲鼓、百年前的鐵箱、石磨、整套的瓷器杯盤,還有許許多多的書畫、石頭、羅盤、牛犁,以及苦心收集來的老鐘、老椅子和老家具跑到另外一個又一個家庭去的時候,我看見了對方收到這些禮物時的欣喜,也看清楚了那些東西的緣分,在那一刻,對我,已經結束。不,我沒有悲傷,我很明白這一切的秩序——它們的來和去,都不只是偶然。
三毛的這些感慨不就是生活的真諦么?
品三毛的書,不僅僅是看她的寶貝多寶貝,還看了如何學會收集和舍棄生活中的寶貝。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二十一
三毛,就像是一部現(xiàn)代史。30年代,三毛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40年代,三毛從軍、流浪,就有了大家最熟悉的《三毛從軍記》和《三毛流浪記》。后來,三毛又迎來了新中國,那就是《三毛新生記》。
《三毛新生記》里,講了三毛的快樂生活,他和無數(shù)個小朋友在一起,有衣服穿,有飯吃,就像一個現(xiàn)代的.快樂小孩。
在《三毛今昔》里,看看過去,又比比現(xiàn)在,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三毛學雷鋒》里,三毛樂于助人,不怕苦、不怕累,不知疲倦地幫助他人。
《三毛旅游記》寫了三毛的聰明機智,給老爺爺當拐杖,在大石像下躲雨……。
《三毛學法》寫了三毛小小年紀,幫助別人抓住小偷,發(fā)現(xiàn)有人在做壞事給他講道理……。
三毛真可愛,他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小朋友們還不快去看看他!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二十二
三根毛耷在額頭上,大大的眼睛看著冰冷的世界,破爛不堪的衣服配著臟兮兮的鞋子,這就是張樂平爺爺筆下的三毛,張樂平爺爺不愧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藝術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漫畫,尤其是這活靈活現(xiàn)的三毛深受我們兒童的喜愛。
《三毛流浪記》就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晚上,坐在暖暖的被窩里,我又一次看起了這本書,又漸漸進入了三毛的世界。三毛于1935年誕生于中國作家張樂平的筆下,他從小失去了父母親,和其他的兄弟流落街頭乞討,但舊社會的困苦早已使人們變得麻木不仁,三毛這些孩子經常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悲慘生活,即使是去給有錢人做干兒子,也是在利用他賺錢,黑暗的舊社會使三毛這些孩子根本無法生存……看著看著,我的眼眶不知不覺地濕潤了,我為三毛生活在那個年代深深嘆息,也為我生活在新社會感到慶幸,讀后感《三毛流浪記》――讀后感--銘敏》??赐陼?,我緩緩地合攏,又在暖和的被窩里伸伸懶腰,我想我的童年真幸福,我雖然不是富家千金,但在奶奶的呵護下,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好日子,三毛那種饑餓我永遠也體會不到,我的零食足夠開一家小超市了,本來我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但看完這一本書,我沉睡的神經被刺痛了,難道我在接受著幸福生活的同時不應該回報什么嗎?我是一名即將小學畢業(yè)的學生,我應該以學習為主,刻苦學習,取得好成績,這樣才使我無愧于面對愛我的人、關心我的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二十三
小時候覺得三毛就是《三毛流浪記》里的三毛,沒有去深究,就是這樣以為以為了20幾年。從小就知道三毛,那是很小,看電視,電視里的三毛一直流浪,是個很可憐的人,那是的我很小吧,大概不到十歲,時間模糊了我的記憶。原來三毛本名陳平出生在重慶的浙江人,又生活在臺灣。原來三毛的真的源自于《三毛流浪記》,張樂平也是他父親。
三毛是一個幸福的人,有至死不渝的愛人,雙足流浪那么多個國家,歐洲非洲,大陸臺灣恢復通信以來,也回國探親,是豐富的一生,哪里都能尋到她的足跡。
荷西,三毛,他們的愛情,連在一起的名字。
滾滾紅塵,太多突然而至,更應該好好對待身旁人,讓自己不留遺憾。
如果真的有靈魂,有來世,我們也不過是背著一副皮囊依附在肉體上,被肉體捆綁,解脫后,靈魂自由了,在這一世也圓滿了,至于活成什么樣由后人評說。在下一世又借著另一副皮囊活著,生生世世,循環(huán)不歇,誰又記得前世的種種呢。不求來世做今世人,只求今生做“好”人。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二十四
三毛是我最喜歡的一位作家,喜歡她的人生,喜歡她的作為,喜歡她的追求與心情,從而有種羨慕的情緒,知道自己心靈空虛太多,決心努力去彌補。
《圣經》上說,“你看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天父尚且看顧他們,你們做人的,為什么總憂慮明天呢?一天的憂慮一天擔就夠了?!?BR> ——三毛《五月花》倚欄軒文學網
“請你告訴我——為什么,為什么,這世上有那么多寂寞的人啊---”。夜,像一張?zhí)鹤?,溫柔地向我覆蓋上來。
----三毛《溫柔的夜》
文章中的一個個小故事,或許是三毛的真實經歷,或許是三毛的心理想象。但不管怎樣,每一篇作品都透著三毛對人的看法,對人生的啟迪和概括,并且是那么恰如其分。每讀一篇,我的心情都會靜謐起來,盡管情節(jié)也有曲折趺宕,但三毛語言的特色,總不至于讓我有大起大落的心理起伏。游離其中,就仿佛來到漫山遍野的花叢當中,有一條小路,漫步邁向前方,兩旁飄溢著花的芬芳。走著走著,眼前突然閃出一個大花園,頓時讓人豁然開朗,心境明亮。沉浸在這樣的情景當中,總是有所期待,想象著三毛對這件事又會有什么樣的精辟哲理。
其實,吸引我讀下去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化身真實中的三毛,去游覽、去經歷五彩斑斕的生活路程,去感悟、去體驗豐富多采的酸甜心路。一直很崇拜那些飛來飛去的人,當然也喜歡讀他們關于在路上的書籍作品。三毛就是這樣一個作家。一個中國女孩,年紀輕輕就留美游歐,后來還讓人吃驚地嫁給一個大胡子的西班牙人。可結婚五年,荷西就意外去世,這使三毛的心靈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有句話說,“每個不幸的東西,都讓我心靈顫動?!蔽蚁矚g三毛的作品,卻不是因為憐惜,而是因為崇拜。
三毛告訴我們,不可以傷感呀,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即使千里搭長棚。當然,最有趣的是街上走過的形形色色的路人——一種好風景,心里好似一條干枯的河正被一道清流穿過似的歡悅起來,在靈魂里多了一份他人沒有的真和誠。
閱讀中我發(fā)現(xiàn),三毛的心理反應竟和我出奇的相似(或許這也是每一個忠實讀者的感覺)。這是人性的善良還是性格的懦弱?我不去追究,只想靜靜地體會。畢竟,意識是我自己的,誰也奪不去,誰也左右不了。就如三毛做的一樣:心靈上受到虧欠,一輩子也不安心,世俗的東西又算得了什么。
三毛作品,給了我太多感悟,人活著,大禮不辭小讓,大行不拘細謹,她做到了;寬厚待人,樂于施舍,不計回報,樂觀生活,她做到了;巨大的精神支柱倒塌了,但為了世上視兒如命的父親母親,她堅強活著,即便要忍受無以言表的痛與煎熬,她也要活者,因為父母親對她同樣重要!要真正做到像她這樣的人,談何容易?現(xiàn)代社會又有幾個如此之人?卻未料想,我一直讀著的三毛,竟真是這樣的人。那絕不是兒女情長、嬌柔做作,她是君子,她是有氣度、有氣魄的大人物!茫茫人生路,有三毛陪伴,我不會寂寞。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一
一直認為三毛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穿越撒哈拉沙漠只為尋找心中的莫名“鄉(xiāng)愁”,永不疲倦地行走于世界各地,掌握多國語言并深陷其中。然而在《親愛的三毛》這本書中,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三毛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三毛更加“入世”了。
每每翻閱,都為三毛語言的魅力而感嘆。其中有一封信是一個署名為“不快樂的女孩”寫的:在她眼中,她自己一無是處。她是一家報關行最底層的辦事員,容貌平凡,工作能力有限,沒有異性對她感興趣。她認為自己真是太卑微了,找不到活著價值,不明白生命的最終目的。于是三毛寫了《如果我是你》的回信,她寫道:如果她是這個女孩子,她做的第一步是加重對自我的期許和看重,將信中那一串又一串自卑的字句從生命中一把掃除,再也不輕看自己。然后她會做一些改變,首先將自己的房間布置得美麗,這是享受生命改變生活的第一步。當她領薪水時,她會用極少的錢給自己買一件美麗又實用的衣服。若是下班后還有四、五個小時的空閑時間,她還會為自己報青年會,沒有壓力地每周上兩節(jié)課,作為充實生活的一種方式。如果三毛是這個女孩子,她慢慢地在變了。慢慢地,她會發(fā)覺,原來大家都很平凡——可是優(yōu)美,正如自己一樣。慢慢地,她會發(fā)覺自己真是一個可愛的女人。在三毛筆下,我感覺到想要改變自己并沒有那么困難,甚至發(fā)現(xiàn)我們的生活竟可變得如此簡單卻讓人愉悅。三毛將生活一點點地寫下來,讓我看到了那文字下涌動著的對生命的期望和熱愛。
書中有一篇文章叫《少年愁》,至今讓我印象深刻。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心中的感覺是難以言表的。就好像是你心里有一種苦,但是你苦于某些原因無法表達它。然而有一天,你突然遇到一個人,她真切地表達出了你的痛苦,并緊握你的手,說道:“我完全理解你?!蹦欠N激動與內心的輕松是說不出來的。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少年人有少年人的心事,青年人有青年人的迷茫,在這種初初面對社會、生活、學業(yè)和前途的一個斷層階段,那種懼慌和壓力,絕對是超過中年的。中年和老年,其實才叫安然,因為這條愁路大半已經走過來了,于是當然可以說風涼話了——對青年人?!?BR> 每每讀這一段話時,都讓我感覺到三毛是真的懂青年人的。雖然我還沒有到這個斷層階段,但是三毛的這段話卻讓我清晰地看見了青年內心一直潛伏著懼慌與迷茫。她不像其他大人,總是用一種經歷了人生百態(tài)的語調說著:“你現(xiàn)在還不懂什么叫苦?!彼鹬孛恳粋€人的痛苦。三毛在這篇文章中也提出了一些“消愁”的方法,但在我看來,這些都沒有她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對青年人的理解讓人感動。畢竟,在人們真正內心痛苦時,他更需要一份理解,而不是一個他最終會自己找到的方法。
合上書本,不知心中滋味如何。我想,我是幸運的,能夠遇到這樣的一本書,能夠看到這樣的三毛。我大概是明白了三毛受到那么多人喜愛的原因。她擁有一顆熱愛生命的赤誠之心,她的作品也好像因此充滿了生命的活力?!队H愛的三毛》里提供了一些為人處世的方法,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應該從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開始。從某個角度來說,我的生活與三毛的生活并沒有多大差別,所有不同都是源于我與她截然不同的心態(tài)罷了。眼之所見,即是心之所向。或許我有時將生活看得太過沉重,那我愿意持著一份對生命的熱愛,從此刻開始,慢慢改變我的心??倳幸惶?,三毛眼中的風景,我也會看到。
三毛,我想寫一封信,寄給不知在何方的你。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二
最大的感受是“心存感謝,不要抱怨生活?!?BR> 每天都看一看三毛的文字,生活就會變得美好許多。
在這個日漸快速的時代里,我張望街頭,每每看見一張張冷漠麻木,沒有表情的面容匆匆而過,我總是警惕自己,不要因為長時間生活在這般的大環(huán)境里,不知不覺也變成了那其中的一個。他們使我黯然到不太敢照影子。
也許,透過書信呼應的方式,加上聲音,我們人與人之間,所豎立起來的高墻,能夠成為透明的。或說,不必那么晶瑩剔透,或而有些光線照亮,一霎間幽暗的心靈,帶來一絲欣慰,然后再不打擾,各自安靜存活。
親愛的三毛,如果我給寫一封信,你會收到,我也會像書中某個男子那樣說我喜歡著你,希望你能夠回復我的信。我不再抱怨生活,你說的很對,不管生活對我們怎樣,我們都是自由的活在這個世界上,開心就好,這完全是由我們自己來掌控的。
每天對自己說:“我是一個好孩子,一個有用的人,我不擔憂明天的日子,可是今天的一日,我要盡可能做得完美。我要常常微笑,真心地笑,我也可能哭,可能不為挫折而哭,我只為了傷害他人之后的羞愧而哭。我要靜聽內心的聲音,看著自己是一塊什么樣的材料,便用來做什么樣的東西,而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是有價值的?!?BR> 有時候,我們就應該像三毛那樣瀟灑的活著。不要問我從哪里來,索性忘了我是誰吧!因為我是個不折不扣的“流浪漢”,一個在陽光下拖著慈悲的影子,默默地一步一步趨向救苦救難的平凡的人。
親愛的三毛說:“我愿在這步入夕陽殘生的階段里,將自己再度化為一座小橋,跨越在淺淺的溪流上,但愿親愛的你,接住我的真誠和擁抱?!?BR> 許多人說,忙碌是忘掉憂傷的良藥,但有時候安靜才是化解苦痛的好方法。其實,心存向善,生活中也就沒有那么多的憂傷與苦痛了。
我不再是那些給你寫信抱怨生活苦惱的讀者,讀你的文字,樸實舒暢,讓人的內心安詳。每天都會看一些你遺留下來的文字,上下班的公交車上看,坐在上海圖書館里看,睡前看,像是每天必做的功課一樣。我也像《親愛的三毛》書中的一位十六歲的高中一樣想要請你指教關于寫作的方法。你回復說:“寫作其實一點也不難,一開始的時候,盡可能踏踏實實地用字,不要寫那種獨白的文體,寫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觀察、所體驗、所感動的真實人生。寫作,便如建筑,結構是一個部分,建材是另一部分,外觀又是一個部分,缺一不可。這也就是肌理、文理和神理三個寫作的基本要素,而這其中,都是生命?!?BR> 在你的書中,我也許找到了些許的答案。但我很明白,個人見解不一定每個人都適應,我也會自己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寫作方式。
謝謝你!讓我懂得一些自己內心里面最想要的是什么,同時也十分感謝你,一直鼓勵著你的讀者,不斷的給予我們幸福的因子。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三
印象中的三毛一直是一位流浪的女子。哪里是盡頭?哪里為故鄉(xiāng)?她或許知道,或許不知道。而我始終不能明白她那顆流浪的心。
在撒哈拉沙漠是她最艱苦的一段歲月,還好,有荷西在身邊。他們在沙漠相熟、相知,最后相愛。可見撒哈拉沙漠對于三毛的意義重大。即使遇到許多困難,以至于生命的安全都危在旦夕的時候,她也從沒有過放棄希望。只要信念還在,便要好好地活下去。那個信念,就是荷西。哪怕后來搬到了小島上,信念,也不曾變過。
在島上的日子是艱苦的,卻也是非常快樂的。荷西每天為工作奔波,身為女子的三毛也為家庭做著精打細算。他們沒有豪華的大房子,卻有美麗的小天臺;他們沒有寬敞的落地窗透明臨海,卻有整片天空的蔚藍。通常在晚飯后,三毛或背著行囊或空身一人獨自去散步,了解她的荷西一直支持她的行為。路途中,她看見嬌艷的美人蕉,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夕陽西下,()風光無限。
這般美好的日子,僅持續(xù)到荷西的離開。
荷西連三毛的最后一面也沒有見到,就這樣離開了,哪怕僅是一眼。三毛怎么都沒有想到早上還沖她溫柔微笑的荷西竟離開了她。她這樣一個女子,她這樣一個弱女子,怎么能承受得了!因為荷西的離開,三毛始終郁郁寡歡,在她身邊的,只有父母了??墒歉改傅膭裾],父母的付出,雖然三毛也很想走出那個陰影,但是始終惦記著荷西。三毛心疼父母,但她更愛荷西。
沒過幾年,三毛自己結束了生命。流浪的生命,結束了。
她或者是去找荷西了吧,她或許是去一個沒有痛苦的地方了吧,她或者是去忘掉記憶了吧。
“記得當時年紀小,你愛談天我愛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樹下,風在樹梢鳥兒在叫。不知怎么睡著了,夢里花落知多少。”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四
文章中的一個個小故事,或許是三毛的真實經歷,或許是三毛的心理想象。但不管怎樣,每一篇作品都透著三毛對人的看法,對人生的啟迪和概括,并且是那么恰如其分。每讀一篇,我的心情都會靜謐起來,盡管情節(jié)也有曲折趺宕,但三毛語言的特色,總不至于讓我有大起大落的心理起伏。游離其中,就仿佛來到漫山遍野的花叢當中,有一條小路,漫步邁向前方,兩旁飄溢著花的芬芳。走著走著,眼前突然閃出一個大花園,頓時讓人豁然開朗,心境明亮。沉浸在這樣的情景當中,總是有所期待,想象著三毛對這件事又會有什么樣的精辟哲理。
其實,吸引我讀下去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化身真實中的三毛,去游覽、去經歷五彩斑斕的生活路程,去感悟、去體驗豐富多采的酸甜心路。一直很崇拜那些飛來飛去的人,當然也喜歡讀他們關于在路上的'書籍作品。三毛就是這樣一個作家。一個中國女孩,年紀輕輕就留美游歐,后來還讓人吃驚地嫁給一個大胡子的西班牙人??山Y婚五年,荷西就意外去世,這使三毛的心靈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有句話說,“每個不幸的東西,都讓我心靈顫動?!蔽蚁矚g三毛的作品,卻不是因為憐惜,而是因為崇拜。
三毛告訴我們,不可以傷感呀,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即使千里搭長棚。當然,最有趣的是街上走過的形形色色的路人――一種好風景,心里好似一條干枯的河正被一道清流穿過似的歡悅起來,在靈魂里多了一份他人沒有的真和誠。
閱讀中我發(fā)現(xiàn),三毛的心理反應竟和我出奇的相似(或許這也是每一個忠實讀者的感覺)。這是人性的善良還是性格的懦弱?我不去追究,只想靜靜地體會。畢竟,意識是我自己的,誰也奪不去,誰也左右不了。就如三毛做的一樣:心靈上受到虧欠,一輩子也不安心,世俗的東西又算得了什么。
三毛作品,給了我太多感悟,人活著,大禮不辭小讓,大行不拘細謹,她做到了;寬厚待人,樂于施舍,不計回報,樂觀生活,她做到了;巨大的精神支柱倒塌了,但為了世上視兒如命的父親母親,她堅強活著,即便要忍受無以言表的痛與煎熬,她也要活者,因為父母親對她同樣重要!要真正做到像她這樣的人,談何容易?現(xiàn)代社會又有幾個如此之人?卻未料想,我一直讀著的三毛,竟真是這樣的人。那絕不是兒女情長、嬌柔做作,她是君子,她是有氣度、有氣魄的大人物!茫茫人生路,有三毛陪伴,我不會寂寞。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五
這一篇講述的是一位在生活和情感中遇到“挫折”而困惑的大學生,給三毛寫信請求鼓勵,三毛在這位大學生某些強迫的情況下也用真心寫下了這么一篇回信。
信中的內容談及了幾個部分,都是應對著這位大學生存在的情況而回答。三毛為這位同學指出了幾個不太正確的情況:一、借寄來照片要求寄回來換取三毛的回信,這是一個勉強他人的行為。二、目前的自己并不快樂,看似倔強卻沒有執(zhí)著而有明確的目標。三、一些行為看似堅定不需要別人插手,潛意識里是徘徊不定卻又強迫自己。四、“向上爬”難道就是去追逐一個所謂的“高點”和那份倔強?五、自己的不快樂,不自信會因為追求到了某個“高點”而改變嗎(“高點”在文中是這位大學生選擇出國留學,而在過程中自己學習語言很吃力,心里覺得很累)六、選擇進“精神病院”和以死解脫的想法是在逃避。
而后每一點的部分三毛都談了談自己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候的方式以及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我讀完這兩篇來往的信,我沒有像往常一樣繼續(xù)往下一章節(jié)讀,而是突然領悟了些什么,因為我能夠感同身受其中的一部分情況。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個達到目的地的過程中,如果處理的方式不當就會出現(xiàn)勉強別人的行為,這些行為看似并不是很大,但也會漸漸的積累。滿足自己,是每個人做每件事最原始的沖動,包括努力工作,努力學習,也是為了能讓自己以后有更好的生活。而我,不論想要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確實很多時候我在勉強著別人,說著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只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有些事我已經有了答案,卻偏偏要求別人來回答我想要的答案,這也算是一種勉強他人的行為。
現(xiàn)在的我也不快樂,也不自信。這些情緒和情況并不是一下形成的,它們是慢慢積累的。我到現(xiàn)在也不太清楚他們是如何形成的。曾經的我是一個樂觀開朗,積極向上,什么問題也難不倒我的人,渾身上下散發(fā)出來的是一種“攻擊性”:讓人望而卻步,會被人仰望和追求但卻達不到的高度?,F(xiàn)在的我,自我懷疑,做事拖泥帶水,毫無計劃可言。用一個詞來形容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渾渾噩噩”的虛度我的青春。再者,用三毛的話便是,看似倔強,又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對象,對前途一片茫然,卻貌似在為什么而努力著。
現(xiàn)在的我其實有設定目標,但是這對于我是一個“高點”,同樣我在努力朝向它,又在責怪自己努力的不夠,那是因為它給了我很大的壓力,想要到達這個“高點”卻又因為它有期限而讓自己有壓迫感,而又遲遲達不到。
當然,所有的情況于我不會想到用死來解脫,但是確實想過我需要去看心理醫(yī)生,并且的確在某些時候會崩潰,幸運的是我有一幫夠義氣的朋友們陪著我度過了崩潰的邊緣。
現(xiàn)在的我腦子里是在飛速地旋轉著,回想著很多自己做過和即將要做的事情。我不想給自己太大壓力了。我迫切的想要去擺脫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孰不知,我現(xiàn)在的種種行為都是在把自己逼到更惡劣的情況里。這一切都源于我太要強,不服輸。如果我不是選擇了現(xiàn)在的專業(yè),我想我今后一定是一位很可怕的職場女強人。
三毛回信時用了一句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可以有欲望,也應該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抬起頭,何必因為外在的一些情況為自己徒增壓力,相信自己,也要更加的愛自己,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值得我們去付出,去努力,即便會有很多的未知,甚至艱難險阻。調整自己,超越自己,便是最好的狀態(tài),這才是真正要追求的。而真正讓自己變好的也只能是自己。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六
初看書名你可能會覺得有些幼稚,我也是,但讀完之后,我相信你會和我一樣覺得這本書很有味道。
這是三毛和她的讀者之間來信的合集,很適合閑碎時間閱讀。每一篇信件都是不同的故事和人生,相同的都是三毛回信的真誠。在她那里,事無大小,每一件事都需要認真對待,因而三毛的生命雖短暫卻十分飽滿。
三毛活得很通透,明明是一個有著大智慧的人,姿態(tài)卻永遠是謙卑的。她說沒有一個人是禁得起分析的,最重要的其實是自我突破;她開導青春期對家長做法不理解的女生的回信也讓我自己深深反思自己的態(tài)度和認知;她給青少年解惑時永遠沒有說教和指責,只是在平等的基礎上給出自己最真誠的建議,卻那么讓人容易接受。
路遙說“人們寧愿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贝_實,最應該被關注和審視的是人和人的內心,是人造就好山好水,是人講盡百態(tài)人生。三毛十分珍視這些人生故事,她也總是能給出恰當?shù)慕獯稹?BR> 我很是佩服那些看透生活的本質依然能熱愛生活的人,要知道看得太透其實也是一種桎梏,無知有時反而會成為一種幸福,因為看不到盡頭,所以更有盼頭。然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經受過生活的大風大浪后,依然能劃著斷槳出發(fā),還笑著跟別人說:“看,我劃的比你快哦?!蔽夷芨杏X到其實她一直在與生活作斗爭,她是溫柔的,卻不會輕易妥協(xié),她教導著讀者要用平和的心態(tài)去看待生活的種種不快,可是字里行間中我還是感受到她所傳遞的更多的還是要去向上爬的精神。
有的時候我會想為什么會愛上三毛的文字,后來我漸漸看清楚了一點,我愛的更多的是文字背后傳達出來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三毛不會為世俗勞累,因為她早已拋之腦后,她永遠是在路上的,要么是身體,要么是靈魂。她就像《阿飛正傳》里說的無腳鳥,一生飛翔,一生流浪,只有死的時候才會落地。
她的一生是受傷又療傷的過程,卻永遠向上,永遠在路上,永遠光芒萬丈。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她的死亡方式其實是不負責,這讓她之前對別人寄予希望的話語似乎成為一種笑話,可我覺得這真是她的美好所在:自己承受了巨大的重擔卻還要給他人活下去的勇氣。三毛在書中開頭部分說不希望自己不知不覺變成了冷漠麻木、沒有表情的人,我覺得她做到了,盡管生活艱辛,可她的心依舊是滾燙的。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七
翻閱三毛作品集像攀行一座連綿不絕的山,過程高低起伏,有時置于山峰,有時陷于低谷,有時如履平地娓娓道來舒緩平靜。
去年某一天,從日落之前到月升之后,一個人,一家書店,一杯拿鐵,一本書,書里全是三毛與讀者的書信往來,來信多是迷茫與困境,回信卻未必只答疑解惑。近日因某一時刻帶來的恐慌,一直說服自己多做休息少去思想,但翻讀三毛與讀者的書信集,激起了我落筆的欲望。雖然年少叛逆的階段以過多時,但一頁頁有了一定歲月的文字,讓我于今仍能尋得部分答案,那一封封來信像寫給自己,仍能有所得有所獲,領悟與思考。
再讀《親愛的三毛》,第一封回信便拾起了熟悉的筆觸,一年的時間記憶猶新,“不斷地自我突破,自我調整,自我修正,才是一生中向上爬的力量。”修正之路伴隨成長的各方面,是不斷變化的過程,是學習與接納的過程。“了解自己是由內而來的,當你了解了,不必別人來指引,也便能明白。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替你找出生命之路?!?BR> 由此,再次想到尼采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中的一段闡述:“誰也不能為你建造一座你必須踏著它渡過生命之河的橋,除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這么做。盡管有無數(shù)肯載你渡河的馬、橋和半神,但必須以你自己為代價,你將抵押和喪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條唯一的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問,走便是了。”表述方式殊途同歸,又一次被提醒,最重要的生命之路要自渡,先渡己再渡人。
曾經因為弱小,我有過無數(shù)害怕的時刻,看不到光便躲在影子下面畏葸不前,難過不被理解便學叛逆頑命抵抗,慶幸的是大多時候在被溫柔以待,沒太多至黑至暗的經歷與體驗。從呱呱墜地,到可以感知悲喜疼痛的能力,再到有了個我、自我的感受以及相對成熟的性格思想,一路走來見證到自己一路循序成長。
懂得了骨灰與墳墓不過是每一個生命個體最終通往的歸宿;不再糾結靈魂底部的邪惡與人性的復雜,看清了多面人間然后再一如既往地好好活,才更不懼怕被打倒;不再慌張前路的挫折即使會被傷,也要去追求過程,“只有過程是無法被剝奪的”,哪怕要承擔悲傷與失落的結果。
“人,都是以心換心的,起碼百分之七十是如此。請你對人類要有信心,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不肯原諒他人。試試看,再試一次,試著不要太計算,試著以德報怨,好不好?”曾年少不解,現(xiàn)回望,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迷茫,每一階段都有每一階段的困境。人與人之間能做到相互理解實屬難得,當我覺得“我”不被理解時,他可能也未得到“他”的被理解,學會體諒與寬容,用真心換取真心。我有過諸多害怕的時刻,也有過不被理解的.瞬間,但是,請不要難過?!昂煤玫鼗钕氯?,快樂是第一要素,胸襟是基礎,體諒他人,是有學問地另一種解釋?!边@一段語重心長適應范圍極廣,兩代人之間、朋友之間、甚至是陌生人之間。
最后,以劉瑜在《愿你慢慢長大》的結尾來結尾:“愿你有好運,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BR>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八
讀完《親愛的三毛》,感受頗深,很多心事都解開了。整本書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以書信的形式寫出來的,幫大家解決了很多心里的困惑,只有后面幾篇是三毛作的一些散文吧。人的各種情緒從人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情緒帶動了各色各樣的生活。其實人活在這世上的幾十年,真的不容易啊,每個人都有自已的不容易,所以看得開很重要!當你覺得生活對你很不公平的時候,看看親愛的三毛,里面有很多人一同像你一樣有很多煩惱,三毛正在為她們一一開解呢,看完心情會很舒暢,因為自已比很多人都好。真的,不需要自已難為自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失敗了,潦倒了,那又怎么樣,只要自已覺得是對的,符合道德的,那就是值得的。
還有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看完之后很喜歡她的真性情,很羨慕她的經歷。羨慕荷西,因為他有三毛,羨慕三毛,因為她有荷西。要是她們還在世上,我真想去拜訪一下,也許一切都不同了。
為了擺脫這個困境,我只有慢慢培養(yǎng)自已靜下心來好好看書。慢慢的慢慢……我相信,我會踏實下來的,期待著,盼望著……
我覺得一個人的思想很重要,好思想生出好狀態(tài),好狀態(tài)生出好生活!新的學期又開始了,希望學弟學妹多珍惜在學校的時間,這時間是一去就是永遠補不回來的,必須從這一刻開始醒悟!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九
看完了三毛的《親愛的三毛》,是由與讀者互動書信整理成的書籍。三毛1943年出生,1991年去世,真是英年早逝,天妒紅顏。這本書的最后一篇文章剛好寫于1991年新年時,覺得沉重、悲傷。喜歡三毛浪漫、夢幻、真性情的氣質,她以自由不羈的靈魂浪跡天涯,用文字展現(xiàn)了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成就了當時風靡一時的“流浪文化”。
最感動的是三毛描寫的關于走出悲傷的片段。那段時間她感覺生命是停頓而麻木的,明白了行尸走肉的生命的含義。當時身邊無父無母無子無女,為了走出陰影,她開始去田地學會種菜,從翻土最基本的事開始,直到去看“農化”的參考書。從清早忙到黃昏,自家菜種完了,就去朋友家翻土收獲。三年后的一個黃昏,不知不覺在田里哼起歌來,當意識到自己在唱歌時,將鋤頭一丟開始痛哭,她說那種活過來的驚喜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文中雖然沒講,猜測是荷西的早逝給了三毛致命的打擊。所以她說沒有經歷過長夜的痛苦就不會了解人生;沒有經歷過長夜的痛哭就不配談悲傷。
還喜歡三毛提到的一句英文翻譯過來的歌詞“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無論對于情感還是money,我們都要有顆強大的內心,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坦然面對一切,所謂得知我幸,失之我命。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
最大的感受是“心存感謝,不要抱怨生活?!?BR> 每天都看一看三毛的文字,生活就會變得美好許多。
在這個日漸快速的時代里,我張望街頭,每每看見一張張冷漠麻木,沒有表情的面容匆匆而過,我總是警惕自己,不要因為長時間生活在這般的大環(huán)境里,不知不覺也變成了那其中的一個。他們使我黯然到不太敢照影子。
也許,透過書信呼應的方式,加上聲音,我們人與人之間,所豎立起來的高墻,能夠成為透明的?;蛘f,不必那么晶瑩剔透,或而有些光線照亮,一霎間幽暗的心靈,帶來一絲欣慰,然后再不打擾,各自安靜存活。
親愛的三毛,如果我給寫一封信,你會收到,我也會像書中某個男子那樣說我喜歡著你,希望你能夠回復我的信。我不再抱怨生活,你說的很對,不管生活對我們怎樣,我們都是自由的活在這個世界上,開心就好,這完全是由我們自己來掌控的。
每天對自己說:“我是一個好孩子,一個有用的人,我不擔憂明天的日子,可是今天的一日,我要盡可能做得完美。我要常常微笑,真心地笑,我也可能哭,可能不為挫折而哭,我只為了傷害他人之后的羞愧而哭。我要靜聽內心的聲音,看著自己是一塊什么樣的材料,便用來做什么樣的東西,而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是有價值的?!?BR> 有時候,我們就應該像三毛那樣瀟灑的活著。不要問我從哪里來,索性忘了我是誰吧!因為我是個不折不扣的“流浪漢”,一個在陽光下拖著慈悲的影子,默默地一步一步趨向救苦救難的.平凡的人。
親愛的三毛說:“我愿在這步入夕陽殘生的階段里,將自己再度化為一座小橋,跨越在淺淺的溪流上,但愿親愛的你,接住我的真誠和擁抱?!?BR> 許多人說,忙碌是忘掉憂傷的良藥,但有時候安靜才是化解苦痛的好方法。其實,心存向善,生活中也就沒有那么多的憂傷與苦痛了。
我不再是那些給你寫信抱怨生活苦惱的讀者,讀你的文字,樸實舒暢,讓人的內心安詳。每天都會看一些你遺留下來的文字,上下班的公交車上看,坐在上海圖書館里看,睡前看,像是每天必做的功課一樣。我也像《親愛的三毛》書中的一位十六歲的高中一樣想要請你指教關于寫作的方法。你回復說:“寫作其實一點也不難,一開始的時候,盡可能踏踏實實地用字,不要寫那種獨白的文體,寫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觀察、所體驗、所感動的真實人生。寫作,便如建筑,結構是一個部分,建材是另一部分,外觀又是一個部分,缺一不可。這也就是肌理、文理和神理三個寫作的基本要素,而這其中,都是生命?!?BR> 在你的書中,我也許找到了些許的答案。但我很明白,個人見解不一定每個人都適應,我也會自己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寫作方式。
謝謝你!讓我懂得一些自己內心里面最想要的是什么,同時也十分感謝你,一直鼓勵著你的讀者,不斷的給予我們幸福的因子。
20xx年xx月xx日.谷達均。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一
三毛所著的《親愛的三毛》分為三個部分:談心,親愛的三毛和隨想。前面兩個部分都是作者與讀者通信,回復她對他/她們生活里產生的問題的看法,并且提出一點自己的建議,后一部分則是幾篇類似于小詩的隨想,充滿了哲理。
先說第一部分,談心。在“談心”的信箋中,大多數(shù)是年紀不會很大,有的是少年,有的是青年,他們對生活感到迷茫,也有許許多多的困惑,期盼有一個人能夠給自己指引,三毛亦不辜負所望,每一篇都給出自己的解答。我在看這些信箋的時候,略微想了一下,這里十幾歲的孩子到現(xiàn)在至少也該是個中年人了,不知道他或者她,是否已經解決了當時所存在的的苦惱,到現(xiàn)在是否也有了新的苦惱。人生像是走螺旋樓梯,一層一層向上,一層一層變換視角,昔日的苦惱到今日未必會是苦惱,但今日也會產生新的苦惱,而昔日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到了今日依然在困擾著我們。譬如在《寫作不難》中郭芳廷自稱是一位十六歲的高中生,本身喜歡寫作,閑暇時也會寫文字,但是,她遇到了困難,就是她常常無法用最適當?shù)奈淖謥肀憩F(xiàn)內心感受,雖然常閱讀書籍,但無法吸收精髓。我也常認為這樣,讀的越多,忘掉的閱讀,只能以張三豐教張無忌武功,忘干凈了,就是學會了。
三毛是如此說的。她首先褒獎郭芳廷,十六歲不抱怨人生,只說喜歡寫作,難得可貴,大半的人是“人在福中不知?!?,看了叫人灰心,然后,她讓她避開個人的感受,不要虛寫,先學著實寫,猶如建筑一般,之后,再學會“釀”,文字是急不得的,最后勉勵她,年輕和興趣是寫作最大的本錢。我很喜歡看作家們談閱讀和寫作,這些都是她們心得,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領悟。三毛愿意傾囊相授,我愿相信郭芳廷受益匪淺。
來信的亦云是我看到的所有的信箋中,文字最工整,最整潔的,沒有拖泥帶水,而且文字內容有轉折,又坦言。簡而言之是恩愛多年的丈夫有了婚外情,動用手段,遣走情人,丈夫回歸家庭,卻心中怨懟難消。這一段是俗之又俗的劇情,但因她的文筆格外直白素朗,三毛也沒有彎彎繞繞,直言相對。她講了一個小故事,是自己、丈夫和另一個女子。讓我動容之處在于丈夫死后,她與那個女子的相擁痛哭。從我理解的角度來看,兩個人都失去了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一塊拼圖。如果拍影視劇,至少也是《摩登情愛》的級別。
最后的“隨想”,這一部分的文章,包括了男女、金錢、朋友等主題,看著好像都是正確的,但仔細思量,也有不到之處,就好比是“左右互搏”的功夫,再怎么打,都是自己跟自己打,贏家是自己,輸家也是自己,正如張愛玲所提到的一句“公婆有理,男女平權”,十分對仗。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二
看完了三毛的《親愛的三毛》,是由與讀者互動書信整理成的書籍。三毛1943年出生,1991年去世,真是英年早逝,天妒紅顏。這本書的最后一篇文章剛好寫于1991年新年時,覺得沉重、悲傷。喜歡三毛浪漫、夢幻、真性情的氣質,她以自由不羈的靈魂浪跡天涯,用文字展現(xiàn)了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成就了當時風靡一時的“流浪文化”。
最感動的是三毛描寫的關于走出悲傷的片段。那段時間她感覺生命是停頓而麻木的,明白了行尸走肉的生命的含義。當時身邊無父無母無子無女,為了走出陰影,她開始去田地學會種菜,從翻土最基本的事開始,直到去看“農化”的參考書。從清早忙到黃昏,自家菜種完了,就去朋友家翻土收獲。三年后的一個黃昏,不知不覺在田里哼起歌來,當意識到自己在唱歌時,將鋤頭一丟開始痛哭,她說那種活過來的驚喜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文中雖然沒講,猜測是荷西的早逝給了三毛致命的打擊。所以她說沒有經歷過長夜的痛苦就不會了解人生;沒有經歷過長夜的痛哭就不配談悲傷。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三
讀了《三毛從軍記》這本書,講述了許多三毛當兵打鬼子的有趣又好笑的故事。三毛剛開始當勤務兵,洗衣服、做飯、打掃衛(wèi)生……什么累活臟活他都干,長官和老兵還經常欺負他。在打鬼子的時候,三毛很聰明,又很勇敢,打死了好多鬼子,獲得了英雄獎章。最后,戰(zhàn)爭勝利了,三毛離開了軍隊。從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三毛的童年生活很不幸,舊社會很窮,三毛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經歷了很多苦難。而我生活在富裕美好的新社會里,我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勤奮努力,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長大后成為一名科學家,為祖國爭光。我看了一部影片,影片的名字叫《三毛從軍記》,這是戰(zhàn)爭年代的一部電影,上面寫了三毛的一些故事。
我覺得這幾句寫的最有趣,就是兩三名偵查兵在看有沒有異常情況,那時,三毛正好路過,他躲在草叢里,一只從河里爬上來的螃蟹,爬了過來,要了三毛一口,疼得他吱、吱叫。還有一次就是,一個老人領著同志們摔碗,三毛使勁一摔,結果拽到了自己的腳上,他疼的抱著腳嗚嗚的哭了。
我們現(xiàn)在是和平年代,以前是戰(zhàn)爭年代,就是一些人或者是小孩都要參加革命,攻擊敵人,不讓敵人侵略他們的美好家園。
再后來好像就是幸福年代了。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四
《三毛》這本書,大家一定讀過吧,那個渾身臟兮兮的,頭上只有三根毛的小孩,古靈精通,在那時,那種環(huán)境,他竟有這樣強的生活意識,小小的他,飽受霜,經歷了平常人所未經過的生活。
在《三毛尋親記》中,三毛他找到了媽媽,而他媽媽卻因生活的困難,在舞廳嫌錢,沒法帶三毛,她只好把三毛拋棄,之后三毛踏上了流浪生活,又濱寫了一本《三毛流浪記》,表達了當時,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和當時地位等級,而顯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三毛在這里被人壓迫到當小偷,可是他小小的心靈里存著善良,他把錢偷來,看到別人是用這錢救命,又把錢還給了人家,之后,自己反遭壞人的一頓毒打。這也說明了,當時社會所腐敗,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惡化。
迫不得不已三毛,有一天,走在大街上,聽到喇叭里招人叢軍,三毛以為到那里有飯吃,有衣服穿,但參軍了,而又開始了一部《三毛從軍記》,進述了三毛因個小,而被司令調到家里,名義上軍人,實際上,也就給司令當傭人,這也表示當時的`地位等級的待遇,官大、權大,他就是兇,他可以欺壓百姓,司令有一個兒子,是吃的好,穿的好,一天到晚玩,還挑三撿四,與三毛成了一個對比,也說明了,當時,不的身份地位,可以開表一個人的全部,看他就不能在社會立足。
而如今,也與過去說了再見,三毛的生活,一路所經歷的事,也讓這個小小的身影不時在腦海中浮現(xiàn),由它們故事情節(jié)搞笑,意義也很深刻,讓我覺得:我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也更要認真學習,以后,為國家做社會,不要讓人再像三毛一樣的生活。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五
最近我讀了《三毛流浪記》,讓我更加明白: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yǎng)品,能使你快快長大;書籍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讓你打開知識的大門;書籍是人們不斷進步的階梯,讓你不知疲倦。
這本書主要寫的三毛流浪在舊上海,嘗遍了酸甜苦辣,但初心不改,還是保持一顆善良的心。
讀了這本書,我心潮澎湃,慶幸自己沒有生在舊中國,不會像三毛一樣過著流浪的生活。但讀書讓我更清醒的認識到,只要心中充滿希望,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早晨都是迷人的,都會有清麗景色在窗前閃現(xiàn),都會有朦朧的憧憬在眼前旋轉、升騰,這個世界永遠充滿著美好和希望!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六
我不是一個稱職的讀者,我只是在你的字里行間尋找精神慰藉。你的赤子之心,你的灑脫,你的隨心隨性,你的愛,對我來說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突然的不說話,突然的放棄周邊的一切,心里容不得半點的虛假,半點瑕疵,可自己何嘗不是這么一個虛假之人,自己的心都騙過的人,如何能坦誠去面對別人。
是否,每個人,一生之中,內心之內,都會有這樣一段感情,一個人存在?你對他的感情由來無因,不能用理智去解釋?解不開,放不下,丟不開,忘不了。不同的是,有些,被光陰稀釋了,束縛解開。有些人,在歲月中失散了,漸行漸遠,對他的想念,只剩,夢醒時分隱約的惆悵。光陰荏苒,暗啞無言。
我承認我也癡人一個……。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七
初一時有一同班的女生,相貌平平,微胖,行為舉止多出人所料,但文筆甚好。美術課上老師讓大家講述自己的理想并在畫紙上呈現(xiàn)出來,她說她想成為像三毛一樣的“流浪寫手”。當時我還沒有讀過三毛的文章,只是知道有那樣一個人——會寫文章,梳長長的辮子,穿洗得褪色的牛仔褲,喜歡到處搬家,有些怪誕。所以當我聽說這個女生的理想就是成為三毛一樣的流浪寫手,我的第一反應便是——她也是那種怪誕的人。
然而,就在幾個月后的一天,毫無征兆地,放學后歸來,我發(fā)現(xiàn)書桌上靜躺著五本包裝精美、明顯是同一系列的書。近看,果真就是《三毛文集》。大概是好奇心的驅使,我連問都沒有問一聲就急不可待地撕開了塑料薄膜,翻開了書頁。我看她寫自己的名字,寫自己的父母,寫自己的學校,寫自己的朋友;寫自己怎么逃學、怎么出國、怎么結婚、怎么旅行……我覺得自從我翻開了那書頁,三毛的文字、思想、情感就一直伴隨著我,印在我的內心深處,好像我早就一直捧著她的書在閱讀著。
初二的時候開始看三毛的文章,聽人說,是不早也不晚、十分合適的年紀。
三毛的一生似乎被某種因素所禁錮,抑郁癥從幼年伴隨她到離世。從她的文字中,我覺得她是個熱愛生活的人,但從她朋友的評價中,我卻覺得她是個看不清自己生活的人。
她少年時期充滿著矛盾。她說自己是個“逆子”“問題孩子”,她因為演話劇有了自己的“初戀”,她突然輟學待在家里養(yǎng)心病,她固執(zhí)地去掉自己名字里的“懋”字,她巡游各國以繼續(xù)自己的學業(yè)……她寫自己的過去時我仿佛看到了那樣一個不羈的少女,時而駐足,時而疾走,沒有人能了解她,她也不想讓人了解。
而當她終于在眾多的追求者中選擇了荷西之后,她的'生活開始充滿希望的曙光。他們在撒哈拉的婚禮和朋友,他們在加那利群島的那個溫暖的家,他們一起去過的小島,一起為錢掙扎的日子,一起度過的春夏。秋冬……他們似乎就要像童話里的男女主角一樣一直生活下去了??墒牵莻€工作的時候會突然穿著潛水衣回家看三毛的荷西,那個會和三毛一起分食一顆櫻桃的荷西,那個會和三毛吵架卻總能勸住三毛的荷西,終于在一天潛下海后就再也沒能上來。我記得三毛說,她握著丈夫的手,一夜不合眼地看著她深愛著也深愛著她的離去的人。每次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這樣的場景時,我都會忍不住嘆息。
那段美好的生活是她生活中不滅的印記,不毀的風景,無時無刻不帶她去感受那些傷痛。因此,我不想談論她的死亡,我固執(zhí)地認為,那是個像孩子一樣的人經過深思熟慮后的選擇。
而我,作為一個時隔40年的讀者,就這樣靜靜地觀看著她一筆筆地勾勒出出現(xiàn)在她生命中的一道道風景,心情也隨著筆觸的移動而起伏。她是個絕妙的畫家,總能將她生命里最具美感的片段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那個堅定決心獨自留洋的身影,那個跟朋友在荒山上露宿的身影,那個在撒哈拉的一隅陪著小小新娘的身影,那個在黑夜里獨自哭泣的身影……她就一點點地隨著一行行文字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她友善地微笑著,伸出手來,卻告訴我世上每個人者b是屬于自己的。
她的一生短暫卻活得精彩。相信她的所有讀者都會記得這樣一個獨特的女子,也會記得她筆下的風景——充滿傷痛的迤邐。
初二時看三毛,正是不早不遲的年紀。那個年紀,對生命的細微處開始敏感起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陌生的世界、對未來懷著一種“藍田日暖玉生煙,滄海月明珠有淚”般的向往。這時,三毛的作品就帶著她去流浪,去經歷人世最初的單純、美好與顛簸、迷惘。記著你的風景,走好我的生命之旅,這也許是三毛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八
一口氣讀完十八冊的《三毛作品集》,對三毛和她的作品有了比較粗淺的了解。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在此略談一二,與各位對三毛有興趣的同好交流。
一,三毛的成名三毛自己多次自稱,她不是一個好學生。她只上到初二就休學了,在家歇了六年,靠私人關系到大學做旁聽生。沒有畢業(yè)就休學出國留學,留學三年轉了三個國家,平均一個國家一年,一年的時間分別學一下這三個國家的基礎語言也就差不多了。雖然在《三毛一生大事記》里面有留學回國后“在大學教德文和哲學”的文字,我想,在大學教初級德文比較可信,教哲學則比較可疑。否則,三年前的旁聽生,休學出國轉三年后就能回大學教哲學,豈不成為那個大學的笑柄?然后不久,她遠嫁國外做家庭主婦。三毛能成為風行一時的知名作家,除了她自己的努力外,功勞最大的當屬臺灣《聯(lián)合報》。
《聯(lián)合報》是臺灣的兩大報之一,三毛的成名系列散文《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在該報副刊上首次發(fā)表,然后逐漸流傳開的。這個系列散文出現(xiàn)的年代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正趕上臺灣經濟騰飛和走向世界,人們沒有時間坐下來看長篇大論,同時又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所以富有異域風情的撒哈拉故事適時地滿足了讀者的需求。正如某些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僅僅“撒哈拉”這三個字就足以吸引讀者的眼球。
緊接著西撒哈拉脫離西班牙的殖民地統(tǒng)治引起那里的局勢動蕩又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今天有一位作家在報上為我們連續(xù)推出“伊拉克的故事”或“阿富汗的故事”,將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當然,僅僅靠時事熱點掀起的讀者熱情是不能長久的,正當讀者對撒哈拉故事中的三毛和荷西產生興趣的時候,荷西意外逝世。這個意外立刻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堵?lián)合報》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絕好的炒作機會,三毛熱由此掀起新高潮。《聯(lián)合報》的具體步驟是出錢讓三毛周游中南美洲各國寫游記,還派一位攝像記者為她的游記提供圖像資料。周游結束后,緊接著就安排三毛做環(huán)臺灣島的演講,這已經與演員“做秀”非常相似了。演講的后面是在報刊上開設專欄,回答讀者提問,這樣就更加拉近了三毛與讀者的距離。與這些相配合的還有寫歌詞,教學,拍電影等。三毛想不出名也不行了。
二,三毛的作品三毛的作品很有意思,作品集雖然多達十八冊,但除了一冊是電影劇本外,其余均為散文。而且三毛自己也多次強調她“只會用第一人稱寫作,不會用第三人稱寫別人的故事”,她說她寫的故事都是她親身經歷或親身感受的東西。在這十八冊作品里面,我最喜歡的是《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駱駝》這兩本,我甚至認為,她的所有作品,都沒有能夠超越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的水平。
的習作,就連三毛自己對它也評價不高。在三毛成名以后,她感受到了成名后的寫作壓力,原來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休閑式寫作,如今成了她的精神負擔。正如她自己在作品中所說的那樣,她長時間地冥思苦想,卻寫不出一個字來,甚至有十個月的時間,基本上停止了寫作。當然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她還是寫出了比較好的文章,那就是散文集《哭泣的駱駝》,可以看成是《撒哈拉的故事》續(xù)集,這本文集也幾乎榨干了她關于撒哈拉的最后生活積累。
隨著她和荷西離開西撒哈拉,荷西先是失業(yè),然后又在1979年意外去世,這樣的打擊使三毛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心態(tài)都受到了重創(chuàng),從那以后,可以說,她一直沒有從這種打擊中恢復過來。1981年回到臺灣以后,她被傳媒和盛名所驅使,幾乎失去了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幾乎都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她去演講,她回答讀者的來信等,她已經從一個作家蛻變成一個社會工作者,或者說一個布道者。從某種角度來看,1991年三毛的自殺,可以看成是一個布道者最完美的結局。
當撒哈拉一旦離三毛而去,她的文章中只能出現(xiàn)一些“回憶”,“答讀者來信”,甚至“收藏物介紹”之類的內容。當三毛的文章內容回到了普通老百姓熟悉的生活中來之后,三毛的光環(huán)也就自然暗淡了。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十九
興致沖沖地讀完剛入手的這一本書。讀三毛的文字,內心永遠都是那么地歡喜。陸陸續(xù)續(xù)買了她的全套。太喜歡她的文字了。
她和荷西的愛情和婚姻生活,每次讀來總是會心一笑。真的很真實,很特別。所以,每次讀到荷西去世之后三毛的文字,心里面總是一緊。在讀者的我看來,有多少的意難平。如果荷西沒有去世,會不會有更多的世界畫卷在我們眼前鋪開。真的好可惜。
這個手稿的影印部分,看完總是有莫名的感動。一字一字寫出來的字,賞心悅目。
永遠都不會有撒哈拉之心了。
讀完別人的文字,看完別人的生活片段,似乎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愛情和人生。何其幸運,在分開之后還能重逢,還能一起走下去。
手上有的兩本《撒哈拉的故事》,一本是別人送的,一本是自己買的。是全套里面最愛的一本了。雖然只通讀過一次,但是,當時讀的時候的感受,一直在心里面。讓人心曠神怡,讓人震撼不已。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二十
在一次學校組織的書會上,偶然間看到有書商在賣三毛的作品。高中時候來自同學的感染讓我對三毛有一種迷之喜愛,所以看到書商有三毛的作品,毫不猶豫的上前買了向往已久的《我的寶貝》、《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把三毛的《我的寶貝》也當成我的寶貝收藏和保護起來。
《我的寶貝》列出了好些三毛的收藏,有首飾、衣服、器具、陶塑等等。她說自己是守財奴,守著這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舍不得用,舍不得穿。每一樣東西來歷的背后,多多少少都躲藏著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故事。我想,這樣的東西便是無價,曾經的.我也是這般的執(zhí)著,執(zhí)著于各種能散發(fā)回憶的事與物。念舊的人,總是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小東西,學不會斷舍離。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成長帶來的不只是越來越多的思維,還有無止盡的遺失,所以我們總需要點什么來懷念一下以往的時光和回憶。
我眼中的三毛不是守財奴,是內心無比富有的大富翁。
這個富有的三毛,也不是那樣的吝嗇,她會把自己收集到的寶貝分享給朋友和親人,送給能體現(xiàn)自己收藏的寶貝價值的人,哪怕這件東西承載著滿滿的回憶。她說到:那三尺高的古老水漏、半人高的非洲鼓、百年前的鐵箱、石磨、整套的瓷器杯盤,還有許許多多的書畫、石頭、羅盤、牛犁,以及苦心收集來的老鐘、老椅子和老家具跑到另外一個又一個家庭去的時候,我看見了對方收到這些禮物時的欣喜,也看清楚了那些東西的緣分,在那一刻,對我,已經結束。不,我沒有悲傷,我很明白這一切的秩序——它們的來和去,都不只是偶然。
三毛的這些感慨不就是生活的真諦么?
品三毛的書,不僅僅是看她的寶貝多寶貝,還看了如何學會收集和舍棄生活中的寶貝。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二十一
三毛,就像是一部現(xiàn)代史。30年代,三毛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40年代,三毛從軍、流浪,就有了大家最熟悉的《三毛從軍記》和《三毛流浪記》。后來,三毛又迎來了新中國,那就是《三毛新生記》。
《三毛新生記》里,講了三毛的快樂生活,他和無數(shù)個小朋友在一起,有衣服穿,有飯吃,就像一個現(xiàn)代的.快樂小孩。
在《三毛今昔》里,看看過去,又比比現(xiàn)在,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三毛學雷鋒》里,三毛樂于助人,不怕苦、不怕累,不知疲倦地幫助他人。
《三毛旅游記》寫了三毛的聰明機智,給老爺爺當拐杖,在大石像下躲雨……。
《三毛學法》寫了三毛小小年紀,幫助別人抓住小偷,發(fā)現(xiàn)有人在做壞事給他講道理……。
三毛真可愛,他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小朋友們還不快去看看他!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二十二
三根毛耷在額頭上,大大的眼睛看著冰冷的世界,破爛不堪的衣服配著臟兮兮的鞋子,這就是張樂平爺爺筆下的三毛,張樂平爺爺不愧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藝術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漫畫,尤其是這活靈活現(xiàn)的三毛深受我們兒童的喜愛。
《三毛流浪記》就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晚上,坐在暖暖的被窩里,我又一次看起了這本書,又漸漸進入了三毛的世界。三毛于1935年誕生于中國作家張樂平的筆下,他從小失去了父母親,和其他的兄弟流落街頭乞討,但舊社會的困苦早已使人們變得麻木不仁,三毛這些孩子經常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悲慘生活,即使是去給有錢人做干兒子,也是在利用他賺錢,黑暗的舊社會使三毛這些孩子根本無法生存……看著看著,我的眼眶不知不覺地濕潤了,我為三毛生活在那個年代深深嘆息,也為我生活在新社會感到慶幸,讀后感《三毛流浪記》――讀后感--銘敏》??赐陼?,我緩緩地合攏,又在暖和的被窩里伸伸懶腰,我想我的童年真幸福,我雖然不是富家千金,但在奶奶的呵護下,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好日子,三毛那種饑餓我永遠也體會不到,我的零食足夠開一家小超市了,本來我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但看完這一本書,我沉睡的神經被刺痛了,難道我在接受著幸福生活的同時不應該回報什么嗎?我是一名即將小學畢業(yè)的學生,我應該以學習為主,刻苦學習,取得好成績,這樣才使我無愧于面對愛我的人、關心我的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二十三
小時候覺得三毛就是《三毛流浪記》里的三毛,沒有去深究,就是這樣以為以為了20幾年。從小就知道三毛,那是很小,看電視,電視里的三毛一直流浪,是個很可憐的人,那是的我很小吧,大概不到十歲,時間模糊了我的記憶。原來三毛本名陳平出生在重慶的浙江人,又生活在臺灣。原來三毛的真的源自于《三毛流浪記》,張樂平也是他父親。
三毛是一個幸福的人,有至死不渝的愛人,雙足流浪那么多個國家,歐洲非洲,大陸臺灣恢復通信以來,也回國探親,是豐富的一生,哪里都能尋到她的足跡。
荷西,三毛,他們的愛情,連在一起的名字。
滾滾紅塵,太多突然而至,更應該好好對待身旁人,讓自己不留遺憾。
如果真的有靈魂,有來世,我們也不過是背著一副皮囊依附在肉體上,被肉體捆綁,解脫后,靈魂自由了,在這一世也圓滿了,至于活成什么樣由后人評說。在下一世又借著另一副皮囊活著,生生世世,循環(huán)不歇,誰又記得前世的種種呢。不求來世做今世人,只求今生做“好”人。
親愛的三毛讀后感篇二十四
三毛是我最喜歡的一位作家,喜歡她的人生,喜歡她的作為,喜歡她的追求與心情,從而有種羨慕的情緒,知道自己心靈空虛太多,決心努力去彌補。
《圣經》上說,“你看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天父尚且看顧他們,你們做人的,為什么總憂慮明天呢?一天的憂慮一天擔就夠了?!?BR> ——三毛《五月花》倚欄軒文學網
“請你告訴我——為什么,為什么,這世上有那么多寂寞的人啊---”。夜,像一張?zhí)鹤?,溫柔地向我覆蓋上來。
----三毛《溫柔的夜》
文章中的一個個小故事,或許是三毛的真實經歷,或許是三毛的心理想象。但不管怎樣,每一篇作品都透著三毛對人的看法,對人生的啟迪和概括,并且是那么恰如其分。每讀一篇,我的心情都會靜謐起來,盡管情節(jié)也有曲折趺宕,但三毛語言的特色,總不至于讓我有大起大落的心理起伏。游離其中,就仿佛來到漫山遍野的花叢當中,有一條小路,漫步邁向前方,兩旁飄溢著花的芬芳。走著走著,眼前突然閃出一個大花園,頓時讓人豁然開朗,心境明亮。沉浸在這樣的情景當中,總是有所期待,想象著三毛對這件事又會有什么樣的精辟哲理。
其實,吸引我讀下去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化身真實中的三毛,去游覽、去經歷五彩斑斕的生活路程,去感悟、去體驗豐富多采的酸甜心路。一直很崇拜那些飛來飛去的人,當然也喜歡讀他們關于在路上的書籍作品。三毛就是這樣一個作家。一個中國女孩,年紀輕輕就留美游歐,后來還讓人吃驚地嫁給一個大胡子的西班牙人。可結婚五年,荷西就意外去世,這使三毛的心靈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有句話說,“每個不幸的東西,都讓我心靈顫動?!蔽蚁矚g三毛的作品,卻不是因為憐惜,而是因為崇拜。
三毛告訴我們,不可以傷感呀,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即使千里搭長棚。當然,最有趣的是街上走過的形形色色的路人——一種好風景,心里好似一條干枯的河正被一道清流穿過似的歡悅起來,在靈魂里多了一份他人沒有的真和誠。
閱讀中我發(fā)現(xiàn),三毛的心理反應竟和我出奇的相似(或許這也是每一個忠實讀者的感覺)。這是人性的善良還是性格的懦弱?我不去追究,只想靜靜地體會。畢竟,意識是我自己的,誰也奪不去,誰也左右不了。就如三毛做的一樣:心靈上受到虧欠,一輩子也不安心,世俗的東西又算得了什么。
三毛作品,給了我太多感悟,人活著,大禮不辭小讓,大行不拘細謹,她做到了;寬厚待人,樂于施舍,不計回報,樂觀生活,她做到了;巨大的精神支柱倒塌了,但為了世上視兒如命的父親母親,她堅強活著,即便要忍受無以言表的痛與煎熬,她也要活者,因為父母親對她同樣重要!要真正做到像她這樣的人,談何容易?現(xiàn)代社會又有幾個如此之人?卻未料想,我一直讀著的三毛,竟真是這樣的人。那絕不是兒女情長、嬌柔做作,她是君子,她是有氣度、有氣魄的大人物!茫茫人生路,有三毛陪伴,我不會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