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僅是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參考。教案的編寫需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簡潔性,避免使用模糊和冗長的詞語。想要寫好一份教案,不妨參考一下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教案范文。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一
1.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彈性勢能。
3.理解機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
能的概念的建立。
鋼球、斜槽軌道、小木塊、砝碼、彈簧。
(一)引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能,諸如熱能、電能、能源開發(fā)等等。“能”確是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聯(lián)系。我們說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電流能做功,具有電能;燃料燃燒放熱可以做功,有熱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們學習最常見的能的形式——動能和勢能。
(二)動能
1.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動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頭沖走,流水能做功;飛行的子彈能把木板打穿,飛行的子彈能做功;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流動形成的風能做功。這些物體能做功,它們都具有能。它們的能量由于物體運動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動、子彈由于飛行、空氣由于流動而具有能。
物理學中把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2.請同學們判斷下列物體中哪些物體具有動能。
靜坐的人,足球場上奔跑的運動員,炮膛中準備發(fā)射的炮彈,從飛機上投出的炸彈,被電風扇吹動的空氣。
(學生回答)。
奔跑的運動員,飛機投出的炸彈,被吹動的空氣具有動能。原因是運動員、炸彈和空氣是運動的。而靜坐的人和炮膛中等待發(fā)射的炮彈是靜止的,所以不具有動能。
3.動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關。
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動能的大小決定于哪些因素呢?現(xiàn)在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
這是個帶槽的木板,我們把鋼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滾下,到達平面上打擊一個小木塊,推動木塊做功,根據木塊被推動的距離遠近來判斷鋼球具有的動能的大小。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實驗)
第一次,我們使小鋼球從某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注意木塊被推的距離。
第二次,我們換一個質量大的鋼球,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到達平面上時和剛才的小鋼球具有同樣的速度,再觀察木塊被推動的距離。很顯然,第二次木塊被推的距離比第一次遠得多。說明大鋼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鋼球具有的動能大。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
這個實驗說明了物體的動能大小跟它的質量有關,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我們用同一個鋼球再做兩次實驗。(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第一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低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第二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高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比較兩次實驗中木塊被推的距離大小。
很顯然,鋼球從更高的位置滾下來,到達平面上時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塊被推的更遠。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
這個實驗說明同一個物體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通過以上實驗可知,物體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就越大。
4.課堂練習。
(1)一輛汽車加速運動,它的動能______。
(2)火車進站時做減速運動,它的動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動能=______。
(3)一輛灑水車在馬路上勻速前進并正在灑水,它的動能______。
(三)勢能
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體并沒有運動,但是它們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樣的物體具有重力勢能?
人們在打樁時,必須把重錘高高舉起,當重錘落下時可以做功,因為重錘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重錘下落時沿著重力的方向向下通過了一段距離,所以舉高的重錘可以做功,將木樁打入地里。試想,一個重錘如果靜止地壓在本樁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錘只有在被舉高的情況下才能做功,即重錘被舉高時才具有做功的本領——能。
一池靜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這一池靜止的水如果處在高山上,水落下時就可以做功,把水車沖得轉起來。
被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2.重力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請大家判斷下列物體的重力勢能的大小。
(1)打地基時,質量是20千克的石頭重錘和質量是100千克的鐵制重錘被舉得同樣高,誰的重力勢能大?(學生回答)
(2)同一個重錘,被舉高1米或3米兩種情況下,哪種情況重力勢能大?(學生回答)
通過以上的兩個例子說明大家能判斷出重力勢能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被舉的高度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
3.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彈性勢能?
大家看一個實驗。(教師邊演示,邊講授)
能!放開手,砝碼被彈簧舉起來。
可見,被壓縮的彈簧也具有能。這種能區(qū)別于動能和重力勢能,它是由于物體發(fā)生了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所以,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物體在很多情況下都具有彈性勢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滿時產生彈性形變,具有彈性勢能。鐘表的發(fā)條在卷緊時具有彈性勢能,通過做功來帶動鐘表機件正常轉動。
4.物體的彈性勢能的大小跟形變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越大。
5.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都叫做勢能。
(四)機械能
1.提問:飛行中的飛機具有什么能?(學生回答)
飛機是運動的,它具有動能。飛機從地面飛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勢能。很多物體可以既有動能又有勢能。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機械能。
2.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體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種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鉛球,動能是300焦耳,重力勢能是200焦耳,彈性勢能為0,那么鉛球的機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業(yè)
(1)復習課文
(2)習題1、2、3。(盛重光)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二
1,實驗引課。
觀察滾擺實驗,用板圖幫助分析.。
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滾擺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上升階段速度如何變化.。
實驗結論: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1)分析實例。
4)難點分析:人造地球衛(wèi)星在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分析能量的'轉化.。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名稱】觀察和分析某個動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的實例。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床運動,分析在接觸蹦床過程中,蹦床發(fā)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fā)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1、學生自評.。
2、寫出分析和觀察的過程.。
3、應用到其他的實例.。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三
“動能與勢能”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六節(jié)“合理利用機械能”中的一部分內容,主要是介紹能量、動能和勢能以及機械能的初步概念,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功”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今后學習各種形式的能的起點,因此,引導組織學生學好,能為后續(xù)的教學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動能、勢能、機械能的概念;。
(2)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知道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相關因素。
2、能力目標:
(2)進一步了解利用“控制變量”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發(fā)現(xiàn)探索問題的良好習慣;。
(2)培養(yǎng)學生重視實踐,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心理品質;。
(3)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知道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學難點:用控制變量法研究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二、說教法:
1、實例講授法。
能是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時,運用舉例法進行教學,并結合實例中共同存在著的“有做功的能力”這一因素,推出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概念。
2、實驗探究法。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規(guī)律、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對于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學則采用實驗探究法進行,以實驗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
3、交流討論法。
對于實驗結論的正確與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學性,則采用交流討論法,讓學生相互交流實驗情況形成共識,得出可靠的正確的實驗結論,從中也培養(yǎng)學生交流合作的意識。
此外還采用講練結合的方法鞏固本節(jié)的知識,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三、說學法。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怎樣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和總結出物理規(guī)律,這就要指導學生主動的根據實驗逐項觀察,逐項分析,再綜合考察,綜合分析,達到從實踐到認識上的飛躍。另外要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幫助理解,拓寬知識。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復習提問:
1、物理學上所說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兩個必要因素?
2、功的單位是什么?
(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單位的講授做準備)。
1、首先通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關于“能”方面的俗語,如風能、水能、電能、太陽能、能源等,引入“能”這個概念。
2、從實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義。如流動的水、風、張開的弓、壓縮的彈簧、舉高的鐵錘等都能夠對其他物體施力,并能夠使其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一段距離,即都能對其他物體做功,從而概括出能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就說它具有能。做功越多,表明具有的能量越大。強調做功的過程就是能的轉化過程,從而指出能的單位與功的單位一致也是焦(j)。
3、針對實例中共同存在著的“有做功的能力”這一因素,并結合實例中的物體是由于運動還是舉高或是發(fā)生彈性形變等而能夠做功,得出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概念。
在講完概念后再舉一此實例讓學生分析,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實驗探究1:動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探索課本圖8-35和8-36的實驗,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研究、探索出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和規(guī)律。
實驗1:利用同一個鋼球來控制質量相同時,從不同的高度滾下(速度不同),觀察被撞擊的木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鋼球做功的多少,即具有的動能的大小,得出動能與運動的速度有關,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實驗2:利用木球和鋼球(質量不同)從同一高度滾下(控制速度相同),觀察被撞擊的木塊在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木球和鋼球做功的多少,從而判斷出動能的大小,得出動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以上兩次實驗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兩點結論的基礎上完成的,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加油站”中的信息。
實驗探究2:重力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探索課本中圖8-37和圖8-38的實驗,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研究、探索出決定勢能大小的因素和規(guī)律。
實驗2:讓兩個質量不同的木塊和鐵塊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到小方桌上,觀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進而推斷出重物的勢能與重物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勢能越大。
實驗探究3:彈性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將一只彈簧橫放在一個丁字形架子上,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將一小鋼球向固定端壓縮彈簧,叫學生認真觀察放手后能將小鋼球推出多遠。用大小不同的力壓縮彈簧做兩次,再引導學生探究,最后得出決定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
(四)小結、鞏固練習。
1、讓學生對本課中的知識要點進行小結,訓練學生歸納知識的能力。
2、鞏固練習:
例1:跳傘運動員勻速下落時,動能、勢能、機械能怎樣變化?
例2:一物體機械能為35j,勢能為27j,則它的動能是多少?
例3:灑水車沿街道勻速行駛,將水灑向路面。在此過程中,它的動能將______,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置作業(yè):課后作業(yè)第1題;《學生用書》p116補充習題中的(1)和(2)。
五、板書設計: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四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動能與勢能”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六節(jié)“合理利用機械能”中的一部分內容,主要是介紹能量、動能和勢能以及機械能的初步概念,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功”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今后學習各種形式的能的起點,因此,引導組織學生學好,能為后續(xù)的教學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動能、勢能、機械能的概念;。
(2)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知道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相關因素。
2、能力目標:
(2)進一步了解利用“控制變量”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發(fā)現(xiàn)探索問題的良好習慣;。
(2)培養(yǎng)學生重視實踐,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心理品質;。
(3)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知道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學難點:用控制變量法研究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二、說教法:
1、實例講授法。
能是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時,運用舉例法進行教學,并結合實例中共同存在著的“有做功的能力”這一因素,推出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概念。
2、實驗探究法。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規(guī)律、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對于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學則采用實驗探究法進行,以實驗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
3、交流討論法。
對于實驗結論的正確與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學性,則采用交流討論法,讓學生相互交流實驗情況形成共識,得出可靠的正確的實驗結論,從中也培養(yǎng)學生交流合作的意識。
此外還采用講練結合的方法鞏固本節(jié)的知識,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三、說學法。
另外要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幫助理解,拓寬知識。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復習提問:
1、物理學上所說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兩個必要因素?
2、功的單位是什么?
(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單位的講授做準備)。
1、首先通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關于“能”方面的俗語,如風能、水能、電能、太陽能、能源等,引入“能”這個概念。
2、從實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義。如流動的水、風、張開的'弓、壓縮的彈簧、舉高的鐵錘等都能夠對其他物體施力,并能夠使其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一段距離,即都能對其他物體做功,從而概括出能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就說它具有能。做功越多,表明具有的能量越大。強調做功的過程就是能的轉化過程,從而指出能的單位與功的單位一致也是焦(j)。
3、針對實例中共同存在著的“有做功的能力”這一因素,并結合實例中的物體是由于運動還是舉高或是發(fā)生彈性形變等而能夠做功,得出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概念。
在講完概念后再舉一此實例讓學生分析,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例題:公路上奔馳的汽車具有_______能;空中飛行的飛機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壓彎了的撐桿具有_________能。
(三)進行實驗探究發(fā)現(xiàn)物理規(guī)律。
實驗探究1:動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探索課本圖8-35和8-36的實驗,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研究、探索出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和規(guī)律。
實驗1:利用同一個鋼球來控制質量相同時,從不同的高度滾下(速度不同),觀察被撞擊的木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鋼球做功的多少,即具有的動能的大小,得出動能與運動的速度有關,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實驗2:利用木球和鋼球(質量不同)從同一高度滾下(控制速度相同),觀察被撞擊的木塊在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木球和鋼球做功的多少,從而判斷出動能的大小,得出動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以上兩次實驗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兩點結論的基礎上完成的,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加油站”中的信息。
實驗探究2:重力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五
《動能和勢能》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三節(jié),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功》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又為后面學習《機械能及其轉化》奠定基礎。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切為了學生,為學生設計教學。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
二、說學情。
本年級的學生在上節(jié)課已經學習了《功》的知識,所以可以通過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本節(jié)課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較大,本班學生在平時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能夠把生活中的現(xiàn)象與課本學習的知識進行聯(lián)系,所以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比較容易。
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并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xiàn)在過程與方法中。因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并且通過實驗了解動能和勢能受哪些因素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物體的動能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實驗,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實驗探究加強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對物理學科的喜愛。
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我的教學重難點是: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以及它們受哪些因素影響。
【難點】。
對質量相同,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速度相同,質量越大,動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學方法。
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chuàng)造豐富的教學情景。在教學方法上我將采用: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
【設計意圖】我之所以采用這種舉生活實例的方法,是因為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都是離生活很近的例子,這樣的例子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且能夠將例子與本節(jié)課知識很好的結合,不顯突兀。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這就是我要進行下一個知識點講授――探究物體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
按照教材中的實驗裝置上進行兩次實驗演示: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和同桌之間進行5分鐘的小組討論,通過以上兩次實驗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生給我的反饋是: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越大。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初中學生好表達,設置小組討論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同時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借鑒分析問題的思路,這為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時可以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講完動能,自然到了勢能的講解,我是這樣操作的:展示打樁機在工作的視頻,這個過程中說明高處的重錘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接著介紹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是什么?并由學生回答:物體的質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
那么接著就要講另一種勢能――彈性勢能。我會展示圖片:發(fā)生形變的網球拍和拉彎的弓,同時提問:它們具有什么能量?根據重力勢能的學習和遷移學生回答:彈性勢能。追問:彈性勢能受什么因素影響?學生會回答: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
在講完以上兩個知識點后我會說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是常見的兩種勢能。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給出四個題目,分別讓學生來判斷它們都具有什么類型的能量:
1、在水平公路上行駛的汽車;
2、懸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
3、在空中飛行的飛機;
4、發(fā)生形變的網球拍。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并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jié)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
在小結時,我將請學生來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這樣能加深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和系統(tǒng)化。
七、板書設計。
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tǒng)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抓住本節(jié)課的核心。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六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xiàn)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xiàn)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本節(jié)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lián)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xiàn)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fā)現(xiàn)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xiàn)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lián)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中“統(tǒng)稱”的含義。
【重點和難點分析】動能和勢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勢能概念建立:由于實際看到的下落物體做功都表現(xiàn)為有速度的物體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勢能概念時,要強化能夠做功的物體就有能量。
1、引入新課。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由功和能的關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怎樣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條件和單位;分析具體實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實驗:演示鋼球從斜面上滾下,在水平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學生分析在碰撞過程中,做功的情況。由分析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梢娫谖锢韺W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lián)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新授課:動能。
1)動能概念的建立。
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實例: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對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水對石頭做了功,運動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鋼球對木塊做了功。
利用板圖幫助學生找到不同現(xiàn)象的共性的內容: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我們把它們所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從板圖上,學生應當能夠總結出“物體由于運動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由學生總結結論,也可以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的尋求共同點,得到結論。
2)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實驗步驟1:讓同一個鋼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滾下,觀察小球撞擊木塊的現(xiàn)象,并分析得到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要思考的問題:鋼球先后從不同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距離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同一個鋼球,原來的位置越高,滾到斜面下端時的速度越大,把木塊推得越遠,做的功越多,說明具有的動能越大,所以動能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
實驗步驟2:觀察鋼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塊發(fā)生的現(xiàn)象,并分析實驗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木塊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到達斜面底部時速度相同,鋼球的質量大,把木塊推得遠,做功多,具有動能大,所以動能的大小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綜上所述:物體的動能大小和物體的質量、運動速度有關。
3、新授課:勢能。
1)力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重錘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錘被舉高,當下落時,能夠把木樁打入地里,對木樁做功,所以它因能夠做功而具有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重力勢能。
學生列舉生活中存在重力勢能的實例。并結合實例分析出物體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勢能(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都是以地面為參考,來分析重力勢能的)。
學生從實例中分析重力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并結合實際現(xiàn)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勢能、重力勢能大小比較、重力勢能的變化三個方面的問題。
2)彈性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建議學習方法為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什么是彈性勢能;舉例說明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可以做功;分析壓縮彈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實例;列舉并分析彈性勢能大小比較和彈性勢能變化的實例。
4、新授課:機械能。
講清機械能上動能和勢能的統(tǒng)稱其中統(tǒng)稱的含義:表示動能和勢能都屬于機械能,即機械能有兩種表示方式:動能和勢能。一個物體既可以有動能也可以有勢能。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七
1、知道功能關系。
4、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類比遷移理解功能關系。
2、通過觀察知道動能、勢能的存在。
3、通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4、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出影響動能及勢能的因素。
5、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出各因素對能量的影響。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并領悟科學探究方法,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素材出示和教師引導,適當進行思想教育和學科滲透。
1、觀察歸納得出動能及勢能的概念。
2、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
功能關系。
干電池、多媒體課件,斜面,銅圓柱、鐵圓柱,木塊,橡皮泥,橡皮筋,刻度尺,不同的(粗細)彈簧,長度相同、粗細不同的橡皮筋。導線,開關,小燈泡。
將學生分4人一組分為10個小組。
一、創(chuàng)設情境、趣味導入(2分鐘)。
1、播放小鳥撞飛機新聞報道。學生觀看。
2、師:小小的小鳥為什么會撞壞巨大的飛機?要搞清這一問題,我們要學習能量的相關知識。能量這一詞我們并不陌生,在八年級電學部分我們已正式接觸過了。下面我們先來復習電學中能量知識。
二、功能關系(5分鐘)。
生:接入一個小燈泡,如果亮,就說明它存有能量。小燈炮發(fā)光,說明有電能轉化為熱能和光能。電流正在做功。
師:如果我們斷開開關,電池是否儲存有能量呢?說出你判斷的理由。
生:也有。如果把電路連通,會看到小燈泡發(fā)光,電流會做功,所以它也具有能量。
師投影:
1、現(xiàn)在正在做功。
2、現(xiàn)在沒有做功,接通電路后,能夠做功。
師投影如下圖片,并提問:請判斷下列各圖物體是否具有能量?
1、流動的河水。
2、黃山上聳立的巨石。
3、拉彎的弓。
生思考與討論。畢。交流。
生1:流動的河水具有能量。因為它對竹排有力的作用,竹排又在力的方向上前進了一段距離,所以流水對竹排做正在做功。
生2:黃山上聳立的巨石具有能量?,F(xiàn)在它雖然沒有做功。但一旦從山上滾下來,就可以對其它的物體做功,所以它肯定具有能量。
生3:拉彎的弓具有能量。它現(xiàn)在雖然沒有做功,但放手后,可以把箭射出去,對箭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
師:力學里我們又該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能量的?
生總結:也分兩種情況:
一、物體正在做功,肯定具有能量。
二,物體現(xiàn)在沒有做功,但條件改變時,如杲它能夠做功,也具有能量。
師:大家請看教材中是如何判斷的?
生找到并閱讀: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
師投影:一、功能關系: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
生(沉默后):能夠。
師:能具體點嗎?
生:能夠做功,包含了兩種情況:
一、現(xiàn)在正在做功。
二、現(xiàn)在沒有做功,但具有做功的能力。
師投影:“能夠”的兩層含義:
1、一個物體現(xiàn)在正在做功;
2、一個物體現(xiàn)在沒有做功,但條件改變時,它具有做功的能力。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八
本節(jié)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2》(必修)中,第7章第4節(jié)“重力勢能”中的內容?!爸亓菽堋笔窍鹿?jié)“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識基礎,是本章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本節(jié)進述重力勢能及其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以及與重力做功的關系。由于與動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學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學時最好能結合一些實例,從功能關系、能量轉化的角度分析,解開學生的困惑,為下節(jié)講機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做好準備。學情分析1.高一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lián)系,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視頻畫面來支持。
2.學生在初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要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及體驗建立過程。
3.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
設計思想首先,引入重力勢能概念時著重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概念,通過一些自生活實例,讓學生體驗到高處物理具有潛在的能力——重力勢能。通過實驗,體驗重力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引導得出重力勢能的公式。
接著,以例題計算引出高度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與高度有關,在研究重力勢能時應選取參考平面或零勢能面。在零勢能上,物體的重力勢能為零,解釋重力勢能“+”“—”號的含義。
最后,通過例題,引導學生得出重力勢能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推出的wg=mgh初–mgh末,得出結論,正功勢能減少,負功勢能增加。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回憶前面的知識,為新的學習打下基礎;。
結合已有工具,配合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自己推導關系,發(fā)現(xiàn)新的學習;。
過程中配合練習,加深學生對公式、結論的理解和應用,同時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
[情感目標]。
1.本節(jié)課重點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師的鋪設、引導,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物理的研究過程,對物理產生更大的興趣。
2.滲透社會公德教育:預防高空墜物的危險教學重點重力勢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教學難點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
教學方法。
教學時間40分鐘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時間引入新課播放雪崩視頻?
提問:為什么圣潔漂亮的雪一旦形成雪崩,就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
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
帶著問題引入新課。
3分鐘展示目標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重點)。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系。(重點)。
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和系統(tǒng)性。(難點)。
聽教師解讀,并記錄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1分鐘。
進行新課。
什么是重力勢能?閱讀課本。從而引出重力勢能的定義。
重力勢能:物體處于一定的高度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用ep表示。
并提出問題:影響重力勢能的因素有哪些呢?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進行分析得出定義。
猜想與假設通過對運動實例的觀察與分析。2分鐘2、重力勢能大小。
在一個透明的塑料瓶子內裝上沙子。
實驗一:將同一個沙袋從不同的高度釋放,觀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實驗二:用大小不同的兩個沙袋從同高一度釋放,觀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學生回答觀察的現(xiàn)象:沙袋的釋放高度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沙袋的質量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
歸納上述演示,我們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勢能跟物體的質量和高度都有關系,且物體的質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勢能就越大。
物理學中就用mgh這個式子來表示物體的重力勢能.?
(板書):重力勢能公式:ep=mgh。
5.相對性(板書)。
例題:
一個質量為10kg的投影儀,把它吊在一張高1m的桌面上空2m處,這個投影儀是否具有重力勢能呢?此投影儀的重力勢能是多少呢?(取g=10m/s2)。
重力勢能與參考平面的選擇有關,其數值由參考平面的改變而改變。
(板書)。
上方。
參考平面。
下方。
計算重力勢能之前需要先選定參考平面。
例:如圖,質量0.5kg的小球,從桌面以上h1=1.2m的a點落到地面的b點,桌面高h2=0.8m.請按要求填寫下表.(g=10m/s2)。
結論:
重力做功的多少和重力勢能的變化與參考面的選擇無關。
動手計算,讓兩個同學上講臺把答案寫出。
認真聽講并記錄筆記。
認真做筆記。
思考、動手計算。
訓練學生的觀察及總結歸納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學與致用的能力。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九
2、知道什么是彈性勢能。
3、理解機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能的概念的建立。
鋼球、斜槽軌道、小木塊、砝碼、彈簧。
(一)引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能,諸如熱能、電能、能源開發(fā)等等。“能”確是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聯(lián)系。我們說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電流能做功,具有電能;燃料燃燒放熱可以做功,有熱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們學習最常見的能的形式——動能和勢能。
(二)動能。
1、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動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頭沖走,流水能做功;飛行的子彈能把木板打穿,飛行的子彈能做功;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流動形成的風能做功。這些物體能做功,它們都具有能。它們的能量由于物體運動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動、子彈由于飛行、空氣由于流動而具有能。
物理學中把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2、請同學們判斷下列物體中哪些物體具有動能。
靜坐的人,足球場上奔跑的運動員,炮膛中準備發(fā)射的炮彈,從飛機上投出的炸彈,被電風扇吹動的空氣。
(學生回答)。
奔跑的運動員,飛機投出的炸彈,被吹動的空氣具有動能。原因是運動員、炸彈和空氣是運動的。而靜坐的人和炮膛中等待發(fā)射的炮彈是靜止的,所以不具有動能。
3、動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關。
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動能的大小決定于哪些因素呢?現(xiàn)在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
這是個帶槽的木板,我們把鋼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滾下,到達平面上打擊一個小木塊,推動木塊做功,根據木塊被推動的距離遠近來判斷鋼球具有的動能的大小。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實驗)。
第一次,我們使小鋼球從某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注意木塊被推的距離。
第二次,我們換一個質量大的鋼球,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到達平面上時和剛才的小鋼球具有同樣的速度,再觀察木塊被推動的`距離。很顯然,第二次木塊被推的距離比第一次遠得多。說明大鋼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鋼球具有的動能大。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
這個實驗說明了物體的動能大小跟它的質量有關,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我們用同一個鋼球再做兩次實驗。(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第一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低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第二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高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比較兩次實驗中木塊被推的距離大小。
很顯然,鋼球從更高的位置滾下來,到達平面上時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塊被推的更遠。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
這個實驗說明同一個物體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通過以上實驗可知,物體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就越大。
4、課堂練習。
(1)一輛汽車加速運動,它的動能______。
(2)火車進站時做減速運動,它的動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動能=______。
(3)一輛灑水車在馬路上勻速前進并正在灑水,它的動能______。
(三)勢能。
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體并沒有運動,但是它們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樣的物體具有重力勢能?
人們在打樁時,必須把重錘高高舉起,當重錘落下時可以做功,因為重錘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重錘下落時沿著重力的方向向下通過了一段距離,所以舉高的重錘可以做功,將木樁打入地里。試想,一個重錘如果靜止地壓在本樁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錘只有在被舉高的情況下才能做功,即重錘被舉高時才具有做功的本領——能。
一池靜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這一池靜止的水如果處在高山上,水落下時就可以做功,把水車沖得轉起來。
被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2、重力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請大家判斷下列物體的重力勢能的大小。
(1)打地基時,質量是20千克的石頭重錘和質量是100千克的鐵制重錘被舉得同樣高,誰的重力勢能大?(學生回答)。
(2)同一個重錘,被舉高1米或3米兩種情況下,哪種情況重力勢能大?(學生回答)。
通過以上的兩個例子說明大家能判斷出重力勢能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被舉的高度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
3、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彈性勢能?
大家看一個實驗。(教師邊演示,邊講授)。
能!放開手,砝碼被彈簧舉起來。
可見,被壓縮的彈簧也具有能。這種能區(qū)別于動能和重力勢能,它是由于物體發(fā)生了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所以,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物體在很多情況下都具有彈性勢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滿時產生彈性形變,具有彈性勢能。鐘表的發(fā)條在卷緊時具有彈性勢能,通過做功來帶動鐘表機件正常轉動。
4、物體的彈性勢能的大小跟形變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越大。
5、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都叫做勢能。
(四)機械能。
1、提問:飛行中的飛機具有什么能?(學生回答)。
飛機是運動的,它具有動能。飛機從地面飛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勢能。很多物體可以既有動能又有勢能。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機械能。
2、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體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種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鉛球,動能是300焦耳,重力勢能是200焦耳,彈性勢能為0,那么鉛球的機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業(yè)。
(1)復習課文。
(2)習題1、2、3。(盛重光)。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
1.能量: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則該物體的能量就越大。
2.動能和勢能: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它由于運動具有的能量叫動能;物體的運動速度越大,物體的質量越大,物體的動能就越大。
物體由于被舉高或發(fā)生彈性形變所具有的能叫勢能,前者稱為重力勢能,后者稱為彈性勢能。物體的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3.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機械能是種常見的能量形式,初中英語,一個物體通常具有動能和勢能,它們的總和就是該物體的機械能。
4.能量的`單位:因為物體能量的多少是通過其能夠做功的多少表示和定義的,所以能量的單位應當與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j)。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一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xiàn)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xiàn)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議。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lián)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xiàn)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fā)現(xiàn)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xiàn)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lián)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中“統(tǒng)稱”的含義。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分析】動能和勢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勢能概念建立:由于實際看到的下落物體做功都表現(xiàn)為有速度的物體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勢能概念時,要強化能夠做功的物體就有能量。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由功和能的關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怎樣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條件和單位;分析具體實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實驗:演示鋼球從斜面上滾下,在水平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學生分析在碰撞過程中,做功的情況。由分析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梢娫谖锢韺W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lián)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新授課:動能。
1),動能概念的建立。
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實例: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對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水對石頭做了功,運動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鋼球對木塊做了功。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二
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往往有一定的難度。課本從“公路限速”和“滑板下滑”兩個實例直接告訴學生,能夠做功的物體就具有了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這樣設計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揭示了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在進行探究影響動能大小因素的教學中,我通過多媒體展示和課堂演示實驗,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讓學生上臺操作演示實驗,失敗時適當進行挫折教育,完善實驗效果。在探究彈性勢能時,我采用讓學生分組討論,課前進行小制作,展示自己的成果,如“會跳的卡片”,“魔罐”等,學生參與的熱情較高,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澳M打樁”演示實驗中,提醒演示的同學注意控制重錘下落的高度,使實驗效果明顯。在“觀察擺球的動能與勢能的轉化”教學中,先讓學生進行演示,通過實驗觀察和實例分析得出結論。為了加深這一概念,我又增加了“滾擺”實驗讓學生演示,并且用多媒體展示了一些相關的錄像(如過山車,蕩秋千)等,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本節(jié)課,我把我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運用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嘗試,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演示實驗的模式,在實驗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改一套實驗儀器為多套實驗儀器,把老師演示變?yōu)閷W生演示,將實驗設計過程交給學生完成,并用多媒體展示配合,多方面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對比之下發(fā)現(xiàn),這樣課堂比較活躍,同學們爭先恐后要求演示,并自找合作伙伴,加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當然也突顯了一些不足.在完成演示實驗時,發(fā)現(xiàn)學生上臺操作的同時配合講解的能力不夠,我就注意適當的激勵,鼓勵他們失敗了重新開始,培養(yǎng)面對挫折的本領.有些問題同學們雖然發(fā)揮了想象,但是參與面不廣泛(例如小制作),上臺交流實驗成果的時候,膽子也不夠大,遇到這種情況,我通過小組討論,同學合作互助的形式,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由于本節(jié)課演示實驗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并在課前作了一些準備,因此,在問題質疑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能較好的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并且還能自己提出一些疑問.當然,在研究并具體在課堂上實施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從課堂實際出發(fā),為了節(jié)省時間,有的問題我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直接給出了結果,課后反思下來,感覺到如果能夠多引導學生,讓他們自己得出實驗的最終結論,教學效果應該更好一些.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三
3,分析和解釋實例,說明過程,動能、勢能、機械能的變化情況.。
5、通過分析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養(yǎng)成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習慣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法建議。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節(jié)。
【課題】。
【重點難點解析】;分析轉化過程.人造地球衛(wèi)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過程.。
【】。
1,實驗引課。
觀察滾擺實驗,用板圖幫助分析.。
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滾擺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上升階段速度如何變化.。
2,新授課:.。
1)分析實例。
4)難點分析:人造地球衛(wèi)星在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分析能量的轉化.。
【】。
探究活動。
【課題名稱】觀察和分析某個動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的實例。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床運動,分析在接觸蹦床過程中,蹦床發(fā)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fā)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1、學生自評.。
2、寫出分析和觀察的過程.。
3、應用到其他的實例.。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四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xiàn)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xiàn)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議。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lián)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xiàn)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fā)現(xiàn)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xiàn)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lián)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中“統(tǒng)稱”的含義。
教學設計示例。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五
1.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彈性勢能。
3.理解機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鋼球、斜槽軌道、小木塊、砝碼、彈簧。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能,諸如熱能、電能、能源開發(fā)等等。“能”確是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聯(lián)系。我們說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電流能做功,具有電能;燃料燃燒放熱可以做功,有熱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們學習最常見的能的形式――動能和勢能。
(二)動能。
1.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動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頭沖走,流水能做功;飛行的子彈能把木板打穿,飛行的子彈能做功;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流動形成的風能做功。這些物體能做功,它們都具有能。它們的能量由于物體運動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動、子彈由于飛行、空氣由于流動而具有能。
物理學中把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2.請同學們判斷下列物體中哪些物體具有動能。
靜坐的人,足球場上奔跑的運動員,炮膛中準備發(fā)射的炮彈,從飛機上投出的炸彈,被電風扇吹動的空氣。
(學生回答)。
奔跑的運動員,飛機投出的炸彈,被吹動的空氣具有動能。原因是運動員、炸彈和空氣是運動的。而靜坐的人和炮膛中等待發(fā)射的炮彈是靜止的,所以不具有動能。
3.動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關。
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動能的大小決定于哪些因素呢?現(xiàn)在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
這是個帶槽的木板,我們把鋼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滾下,到達平面上打擊一個小木塊,推動木塊做功,根據木塊被推動的距離遠近來判斷鋼球具有的動能的大小。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實驗)。
第一次,我們使小鋼球從某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注意木塊被推的距離。
第二次,我們換一個質量大的鋼球,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到達平面上時和剛才的小鋼球具有同樣的速度,再觀察木塊被推動的距離。很顯然,第二次木塊被推的距離比第一次遠得多。說明大鋼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鋼球具有的動能大。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
這個實驗說明了物體的動能大小跟它的質量有關,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我們用同一個鋼球再做兩次實驗。(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第一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低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第二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高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比較兩次實驗中木塊被推的距離大小。
很顯然,鋼球從更高的位置滾下來,到達平面上時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塊被推的更遠。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
這個實驗說明同一個物體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通過以上實驗可知,物體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就越大。
4.課堂練習。
(1)一輛汽車加速運動,它的動能______。
(2)火車進站時做減速運動,它的動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動能=______。
(3)一輛灑水車在馬路上勻速前進并正在灑水,它的動能______。
(三)勢能。
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體并沒有運動,但是它們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樣的物體具有重力勢能?
人們在打樁時,必須把重錘高高舉起,當重錘落下時可以做功,因為重錘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重錘下落時沿著重力的方向向下通過了一段距離,所以舉高的重錘可以做功,將木樁打入地里。試想,一個重錘如果靜止地壓在本樁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錘只有在被舉高的情況下才能做功,即重錘被舉高時才具有做功的本領――能。
一池靜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這一池靜止的水如果處在高山上,水落下時就可以做功,把水車沖得轉起來。
被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2.重力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請大家判斷下列物體的重力勢能的大小。
(1)打地基時,質量是20千克的石頭重錘和質量是100千克的鐵制重錘被舉得同樣高,誰的重力勢能大?(學生回答)。
(2)同一個重錘,被舉高1米或3米兩種情況下,哪種情況重力勢能大?(學生回答)。
通過以上的兩個例子說明大家能判斷出重力勢能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被舉的高度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
3.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彈性勢能?
大家看一個實驗。(教師邊演示,邊講授)。
能!放開手,砝碼被彈簧舉起來。
可見,被壓縮的彈簧也具有能。這種能區(qū)別于動能和重力勢能,它是由于物體發(fā)生了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所以,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物體在很多情況下都具有彈性勢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滿時產生彈性形變,具有彈性勢能。鐘表的發(fā)條在卷緊時具有彈性勢能,通過做功來帶動鐘表機件正常轉動。
4.物體的彈性勢能的大小跟形變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越大。
5.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都叫做勢能。
1.提問:飛行中的飛機具有什么能?(學生回答)。
飛機是運動的,它具有動能。飛機從地面飛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勢能。很多物體可以既有動能又有勢能。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機械能。
2.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體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種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鉛球,動能是300焦耳,重力勢能是200焦耳,彈性勢能為0,那么鉛球的機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業(yè)。
(1)復習課文。
(2)習題1、2、3。(盛重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六
講完《電荷》這節(jié)課,主要存在以下幾點體會:
(1)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不出來。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學生是教學認知的主體,教師是教學認知的主導。在這節(jié)課上,由于我的設計和在課上的教學行為處處體現(xiàn)教師的行為的示范,替代了學生的意見表述、思考、討論,沒有給學生說話的時間,“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學生也許正在思考,而教師就迫不及待的演示了結論,從而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
(2)實驗的演示不太成功,原因是實驗的準備不充分,實驗的設計過于墨守成規(guī)。這節(jié)課帶電物體的吸引和排斥實驗,應該是三個,只做成功了一個,教師對實驗的研究不透,不深,不能把這個實驗設計成用其他學生常用的三角尺等工具來做,沒有盡可能地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學生只有親身經歷過的,對他們來說印象是很深的,是不容易忘記的。
(3)對多媒體計算機過于依賴。過于看重計算機的地位和作用,忽視了學生認知的是客觀世界,是現(xiàn)實的。用flash動畫代替了學生的實驗,學生只能從假象中學習,但是,對現(xiàn)實中的器材的操作、以及產生的現(xiàn)象對學生的影響是全面的,也可能帶來失敗,學生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師用計算機是好事,比以前的干巴巴的講授要形象多了,但,對于物理這門實驗科學來說,重點應該放在實驗上,放在動手動腦上。
(4)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沒有體現(xiàn)出來。關于原子結構的內容是了解性的,比較簡單,應該讓學生自主學習,老師用講授代替了,電荷相互作用實驗、電荷在導體中移動實驗結論是要讓學生合作探究、討論完成的',教師只讓個別學生總結了,大部分學生并沒有來的及參與到探究討論中,這些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是今后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能力,必須得到教師的重視。
(5)各部分知識點的過渡銜接過于生硬。教師在設計上,對各個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沒有弄清楚,使上課時處理上就自然而然產生了過渡不自然的現(xiàn)象。教師吃透教材是教學成功的因素之一。
(6)學生自己總結學到了什么知識的環(huán)節(jié)做的比較成功。不少學生進行總結,學生講出來,就比教師講出來效果好。這一點做法今后值得推廣。
(7)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很重要。關于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處理,是建立在電荷在導體中移動實驗基礎之上,如果再做個電荷在絕緣體中不能移動的對比實驗,再進行總結效果更好。然而,我做過電荷在塑料中不能移動實驗了,效果與電荷在導體中移動實驗基本相同。因此,不能對比下結論。我認為導體和絕緣體概念的引入,讓學生用電池、燈泡、導線、開關等材料連成電路進行檢測各種物體,然后根據燈泡是否發(fā)光來分類效果會更好。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七
《動能和勢能》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三節(jié),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功》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又為后面學習《機械能及其轉化》奠定基礎。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渡句)一切為了學生,為學生設計教學。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
二、說學情。
本年級的學生在上節(jié)課已經學習了《功》的知識,所以可以通過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本節(jié)課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較大,本班學生在平時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能夠把生活中的現(xiàn)象與課本學習的知識進行聯(lián)系,所以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比較容易。
(過渡句)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并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xiàn)在過程與方法中。因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并且通過實驗了解動能和勢能受哪些因素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物體的動能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實驗,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實驗探究加強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對物理學科的喜愛。
(過渡句)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我的教學重難點是: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以及它們受哪些因素影響。
【難點】。
對質量相同,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速度相同,質量越大,動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學方法。
(過渡句)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chuàng)造豐富的教學情景。在教學方法上我將采用: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將在多媒體上展示一些圖片如:湍急的流水能推動水車,拉開的彈弓能將彈丸射出,并指出:流水、彈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動水車,將彈丸射出。這時候我將引導學生思考,它們都具有能量,而這個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由此引出今天的課題——動能和勢能(板書)。
【設計意圖】我之所以采用這種舉生活實例的方法,是因為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都是離生活很近的例子,這樣的例子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且能夠將例子與本節(jié)課知識很好的結合,不顯突兀。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這就是我要進行下一個知識點講授——探究物體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和同桌之間進行5分鐘的小組討論,通過以上兩次實驗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生給我的反饋是: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越大。(板書)。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初中學生好表達,設置小組討論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同時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借鑒分析問題的思路,這為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時可以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講完動能,自然到了勢能的講解,我是這樣操作的:展示打樁機在工作的視頻,這個過程中說明高處的重錘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板書)接著介紹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是什么?并由學生回答:物體的質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板書)。
那么接著就要講另一種勢能——彈性勢能。我會展示圖片:發(fā)生形變的網球拍和拉彎的弓,同時提問:它們具有什么能量?根據重力勢能的學習和遷移學生回答:彈性勢能。(板書)追問:彈性勢能受什么因素影響?學生會回答: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板書)。
在講完以上兩個知識點后我會說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是常見的兩種勢能。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給出四個題目,分別讓學生來判斷它們都具有什么類型的能量:1、在水平公路上行駛的汽車;2、懸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3、在空中飛行的飛機;4、發(fā)生形變的網球拍。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并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jié)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
在小結時,我將請學生來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這樣能加深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和系統(tǒng)化。
七、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tǒng)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抓住本節(jié)課的核心。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一
1.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彈性勢能。
3.理解機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
能的概念的建立。
鋼球、斜槽軌道、小木塊、砝碼、彈簧。
(一)引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能,諸如熱能、電能、能源開發(fā)等等。“能”確是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聯(lián)系。我們說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電流能做功,具有電能;燃料燃燒放熱可以做功,有熱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們學習最常見的能的形式——動能和勢能。
(二)動能
1.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動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頭沖走,流水能做功;飛行的子彈能把木板打穿,飛行的子彈能做功;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流動形成的風能做功。這些物體能做功,它們都具有能。它們的能量由于物體運動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動、子彈由于飛行、空氣由于流動而具有能。
物理學中把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2.請同學們判斷下列物體中哪些物體具有動能。
靜坐的人,足球場上奔跑的運動員,炮膛中準備發(fā)射的炮彈,從飛機上投出的炸彈,被電風扇吹動的空氣。
(學生回答)。
奔跑的運動員,飛機投出的炸彈,被吹動的空氣具有動能。原因是運動員、炸彈和空氣是運動的。而靜坐的人和炮膛中等待發(fā)射的炮彈是靜止的,所以不具有動能。
3.動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關。
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動能的大小決定于哪些因素呢?現(xiàn)在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
這是個帶槽的木板,我們把鋼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滾下,到達平面上打擊一個小木塊,推動木塊做功,根據木塊被推動的距離遠近來判斷鋼球具有的動能的大小。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實驗)
第一次,我們使小鋼球從某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注意木塊被推的距離。
第二次,我們換一個質量大的鋼球,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到達平面上時和剛才的小鋼球具有同樣的速度,再觀察木塊被推動的距離。很顯然,第二次木塊被推的距離比第一次遠得多。說明大鋼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鋼球具有的動能大。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
這個實驗說明了物體的動能大小跟它的質量有關,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我們用同一個鋼球再做兩次實驗。(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第一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低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第二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高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比較兩次實驗中木塊被推的距離大小。
很顯然,鋼球從更高的位置滾下來,到達平面上時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塊被推的更遠。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
這個實驗說明同一個物體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通過以上實驗可知,物體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就越大。
4.課堂練習。
(1)一輛汽車加速運動,它的動能______。
(2)火車進站時做減速運動,它的動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動能=______。
(3)一輛灑水車在馬路上勻速前進并正在灑水,它的動能______。
(三)勢能
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體并沒有運動,但是它們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樣的物體具有重力勢能?
人們在打樁時,必須把重錘高高舉起,當重錘落下時可以做功,因為重錘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重錘下落時沿著重力的方向向下通過了一段距離,所以舉高的重錘可以做功,將木樁打入地里。試想,一個重錘如果靜止地壓在本樁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錘只有在被舉高的情況下才能做功,即重錘被舉高時才具有做功的本領——能。
一池靜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這一池靜止的水如果處在高山上,水落下時就可以做功,把水車沖得轉起來。
被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2.重力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請大家判斷下列物體的重力勢能的大小。
(1)打地基時,質量是20千克的石頭重錘和質量是100千克的鐵制重錘被舉得同樣高,誰的重力勢能大?(學生回答)
(2)同一個重錘,被舉高1米或3米兩種情況下,哪種情況重力勢能大?(學生回答)
通過以上的兩個例子說明大家能判斷出重力勢能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被舉的高度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
3.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彈性勢能?
大家看一個實驗。(教師邊演示,邊講授)
能!放開手,砝碼被彈簧舉起來。
可見,被壓縮的彈簧也具有能。這種能區(qū)別于動能和重力勢能,它是由于物體發(fā)生了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所以,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物體在很多情況下都具有彈性勢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滿時產生彈性形變,具有彈性勢能。鐘表的發(fā)條在卷緊時具有彈性勢能,通過做功來帶動鐘表機件正常轉動。
4.物體的彈性勢能的大小跟形變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越大。
5.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都叫做勢能。
(四)機械能
1.提問:飛行中的飛機具有什么能?(學生回答)
飛機是運動的,它具有動能。飛機從地面飛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勢能。很多物體可以既有動能又有勢能。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機械能。
2.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體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種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鉛球,動能是300焦耳,重力勢能是200焦耳,彈性勢能為0,那么鉛球的機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業(yè)
(1)復習課文
(2)習題1、2、3。(盛重光)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二
1,實驗引課。
觀察滾擺實驗,用板圖幫助分析.。
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滾擺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上升階段速度如何變化.。
實驗結論: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1)分析實例。
4)難點分析:人造地球衛(wèi)星在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分析能量的'轉化.。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名稱】觀察和分析某個動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的實例。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床運動,分析在接觸蹦床過程中,蹦床發(fā)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fā)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1、學生自評.。
2、寫出分析和觀察的過程.。
3、應用到其他的實例.。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三
“動能與勢能”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六節(jié)“合理利用機械能”中的一部分內容,主要是介紹能量、動能和勢能以及機械能的初步概念,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功”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今后學習各種形式的能的起點,因此,引導組織學生學好,能為后續(xù)的教學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動能、勢能、機械能的概念;。
(2)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知道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相關因素。
2、能力目標:
(2)進一步了解利用“控制變量”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發(fā)現(xiàn)探索問題的良好習慣;。
(2)培養(yǎng)學生重視實踐,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心理品質;。
(3)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知道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學難點:用控制變量法研究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二、說教法:
1、實例講授法。
能是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時,運用舉例法進行教學,并結合實例中共同存在著的“有做功的能力”這一因素,推出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概念。
2、實驗探究法。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規(guī)律、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對于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學則采用實驗探究法進行,以實驗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
3、交流討論法。
對于實驗結論的正確與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學性,則采用交流討論法,讓學生相互交流實驗情況形成共識,得出可靠的正確的實驗結論,從中也培養(yǎng)學生交流合作的意識。
此外還采用講練結合的方法鞏固本節(jié)的知識,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三、說學法。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怎樣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和總結出物理規(guī)律,這就要指導學生主動的根據實驗逐項觀察,逐項分析,再綜合考察,綜合分析,達到從實踐到認識上的飛躍。另外要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幫助理解,拓寬知識。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復習提問:
1、物理學上所說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兩個必要因素?
2、功的單位是什么?
(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單位的講授做準備)。
1、首先通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關于“能”方面的俗語,如風能、水能、電能、太陽能、能源等,引入“能”這個概念。
2、從實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義。如流動的水、風、張開的弓、壓縮的彈簧、舉高的鐵錘等都能夠對其他物體施力,并能夠使其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一段距離,即都能對其他物體做功,從而概括出能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就說它具有能。做功越多,表明具有的能量越大。強調做功的過程就是能的轉化過程,從而指出能的單位與功的單位一致也是焦(j)。
3、針對實例中共同存在著的“有做功的能力”這一因素,并結合實例中的物體是由于運動還是舉高或是發(fā)生彈性形變等而能夠做功,得出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概念。
在講完概念后再舉一此實例讓學生分析,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實驗探究1:動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探索課本圖8-35和8-36的實驗,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研究、探索出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和規(guī)律。
實驗1:利用同一個鋼球來控制質量相同時,從不同的高度滾下(速度不同),觀察被撞擊的木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鋼球做功的多少,即具有的動能的大小,得出動能與運動的速度有關,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實驗2:利用木球和鋼球(質量不同)從同一高度滾下(控制速度相同),觀察被撞擊的木塊在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木球和鋼球做功的多少,從而判斷出動能的大小,得出動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以上兩次實驗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兩點結論的基礎上完成的,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加油站”中的信息。
實驗探究2:重力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探索課本中圖8-37和圖8-38的實驗,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研究、探索出決定勢能大小的因素和規(guī)律。
實驗2:讓兩個質量不同的木塊和鐵塊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到小方桌上,觀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進而推斷出重物的勢能與重物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勢能越大。
實驗探究3:彈性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將一只彈簧橫放在一個丁字形架子上,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將一小鋼球向固定端壓縮彈簧,叫學生認真觀察放手后能將小鋼球推出多遠。用大小不同的力壓縮彈簧做兩次,再引導學生探究,最后得出決定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
(四)小結、鞏固練習。
1、讓學生對本課中的知識要點進行小結,訓練學生歸納知識的能力。
2、鞏固練習:
例1:跳傘運動員勻速下落時,動能、勢能、機械能怎樣變化?
例2:一物體機械能為35j,勢能為27j,則它的動能是多少?
例3:灑水車沿街道勻速行駛,將水灑向路面。在此過程中,它的動能將______,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置作業(yè):課后作業(yè)第1題;《學生用書》p116補充習題中的(1)和(2)。
五、板書設計: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四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動能與勢能”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六節(jié)“合理利用機械能”中的一部分內容,主要是介紹能量、動能和勢能以及機械能的初步概念,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功”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今后學習各種形式的能的起點,因此,引導組織學生學好,能為后續(xù)的教學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動能、勢能、機械能的概念;。
(2)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知道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相關因素。
2、能力目標:
(2)進一步了解利用“控制變量”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發(fā)現(xiàn)探索問題的良好習慣;。
(2)培養(yǎng)學生重視實踐,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心理品質;。
(3)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知道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學難點:用控制變量法研究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二、說教法:
1、實例講授法。
能是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時,運用舉例法進行教學,并結合實例中共同存在著的“有做功的能力”這一因素,推出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概念。
2、實驗探究法。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規(guī)律、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對于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學則采用實驗探究法進行,以實驗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
3、交流討論法。
對于實驗結論的正確與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學性,則采用交流討論法,讓學生相互交流實驗情況形成共識,得出可靠的正確的實驗結論,從中也培養(yǎng)學生交流合作的意識。
此外還采用講練結合的方法鞏固本節(jié)的知識,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三、說學法。
另外要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幫助理解,拓寬知識。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復習提問:
1、物理學上所說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兩個必要因素?
2、功的單位是什么?
(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單位的講授做準備)。
1、首先通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關于“能”方面的俗語,如風能、水能、電能、太陽能、能源等,引入“能”這個概念。
2、從實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義。如流動的水、風、張開的'弓、壓縮的彈簧、舉高的鐵錘等都能夠對其他物體施力,并能夠使其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一段距離,即都能對其他物體做功,從而概括出能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就說它具有能。做功越多,表明具有的能量越大。強調做功的過程就是能的轉化過程,從而指出能的單位與功的單位一致也是焦(j)。
3、針對實例中共同存在著的“有做功的能力”這一因素,并結合實例中的物體是由于運動還是舉高或是發(fā)生彈性形變等而能夠做功,得出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概念。
在講完概念后再舉一此實例讓學生分析,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例題:公路上奔馳的汽車具有_______能;空中飛行的飛機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壓彎了的撐桿具有_________能。
(三)進行實驗探究發(fā)現(xiàn)物理規(guī)律。
實驗探究1:動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探索課本圖8-35和8-36的實驗,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研究、探索出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和規(guī)律。
實驗1:利用同一個鋼球來控制質量相同時,從不同的高度滾下(速度不同),觀察被撞擊的木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鋼球做功的多少,即具有的動能的大小,得出動能與運動的速度有關,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實驗2:利用木球和鋼球(質量不同)從同一高度滾下(控制速度相同),觀察被撞擊的木塊在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木球和鋼球做功的多少,從而判斷出動能的大小,得出動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以上兩次實驗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兩點結論的基礎上完成的,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加油站”中的信息。
實驗探究2:重力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五
《動能和勢能》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三節(jié),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功》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又為后面學習《機械能及其轉化》奠定基礎。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切為了學生,為學生設計教學。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
二、說學情。
本年級的學生在上節(jié)課已經學習了《功》的知識,所以可以通過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本節(jié)課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較大,本班學生在平時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能夠把生活中的現(xiàn)象與課本學習的知識進行聯(lián)系,所以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比較容易。
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并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xiàn)在過程與方法中。因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并且通過實驗了解動能和勢能受哪些因素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物體的動能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實驗,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實驗探究加強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對物理學科的喜愛。
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我的教學重難點是: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以及它們受哪些因素影響。
【難點】。
對質量相同,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速度相同,質量越大,動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學方法。
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chuàng)造豐富的教學情景。在教學方法上我將采用: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
【設計意圖】我之所以采用這種舉生活實例的方法,是因為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都是離生活很近的例子,這樣的例子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且能夠將例子與本節(jié)課知識很好的結合,不顯突兀。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這就是我要進行下一個知識點講授――探究物體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
按照教材中的實驗裝置上進行兩次實驗演示: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和同桌之間進行5分鐘的小組討論,通過以上兩次實驗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生給我的反饋是: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越大。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初中學生好表達,設置小組討論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同時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借鑒分析問題的思路,這為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時可以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講完動能,自然到了勢能的講解,我是這樣操作的:展示打樁機在工作的視頻,這個過程中說明高處的重錘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接著介紹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是什么?并由學生回答:物體的質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
那么接著就要講另一種勢能――彈性勢能。我會展示圖片:發(fā)生形變的網球拍和拉彎的弓,同時提問:它們具有什么能量?根據重力勢能的學習和遷移學生回答:彈性勢能。追問:彈性勢能受什么因素影響?學生會回答: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
在講完以上兩個知識點后我會說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是常見的兩種勢能。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給出四個題目,分別讓學生來判斷它們都具有什么類型的能量:
1、在水平公路上行駛的汽車;
2、懸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
3、在空中飛行的飛機;
4、發(fā)生形變的網球拍。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并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jié)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
在小結時,我將請學生來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這樣能加深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和系統(tǒng)化。
七、板書設計。
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tǒng)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抓住本節(jié)課的核心。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六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xiàn)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xiàn)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本節(jié)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lián)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xiàn)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fā)現(xiàn)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xiàn)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lián)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中“統(tǒng)稱”的含義。
【重點和難點分析】動能和勢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勢能概念建立:由于實際看到的下落物體做功都表現(xiàn)為有速度的物體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勢能概念時,要強化能夠做功的物體就有能量。
1、引入新課。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由功和能的關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怎樣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條件和單位;分析具體實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實驗:演示鋼球從斜面上滾下,在水平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學生分析在碰撞過程中,做功的情況。由分析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梢娫谖锢韺W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lián)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新授課:動能。
1)動能概念的建立。
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實例: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對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水對石頭做了功,運動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鋼球對木塊做了功。
利用板圖幫助學生找到不同現(xiàn)象的共性的內容: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我們把它們所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從板圖上,學生應當能夠總結出“物體由于運動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由學生總結結論,也可以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的尋求共同點,得到結論。
2)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實驗步驟1:讓同一個鋼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滾下,觀察小球撞擊木塊的現(xiàn)象,并分析得到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要思考的問題:鋼球先后從不同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距離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同一個鋼球,原來的位置越高,滾到斜面下端時的速度越大,把木塊推得越遠,做的功越多,說明具有的動能越大,所以動能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
實驗步驟2:觀察鋼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塊發(fā)生的現(xiàn)象,并分析實驗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木塊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到達斜面底部時速度相同,鋼球的質量大,把木塊推得遠,做功多,具有動能大,所以動能的大小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綜上所述:物體的動能大小和物體的質量、運動速度有關。
3、新授課:勢能。
1)力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重錘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錘被舉高,當下落時,能夠把木樁打入地里,對木樁做功,所以它因能夠做功而具有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重力勢能。
學生列舉生活中存在重力勢能的實例。并結合實例分析出物體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勢能(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都是以地面為參考,來分析重力勢能的)。
學生從實例中分析重力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并結合實際現(xiàn)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勢能、重力勢能大小比較、重力勢能的變化三個方面的問題。
2)彈性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建議學習方法為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什么是彈性勢能;舉例說明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可以做功;分析壓縮彈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實例;列舉并分析彈性勢能大小比較和彈性勢能變化的實例。
4、新授課:機械能。
講清機械能上動能和勢能的統(tǒng)稱其中統(tǒng)稱的含義:表示動能和勢能都屬于機械能,即機械能有兩種表示方式:動能和勢能。一個物體既可以有動能也可以有勢能。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七
1、知道功能關系。
4、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類比遷移理解功能關系。
2、通過觀察知道動能、勢能的存在。
3、通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4、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出影響動能及勢能的因素。
5、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出各因素對能量的影響。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并領悟科學探究方法,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素材出示和教師引導,適當進行思想教育和學科滲透。
1、觀察歸納得出動能及勢能的概念。
2、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
功能關系。
干電池、多媒體課件,斜面,銅圓柱、鐵圓柱,木塊,橡皮泥,橡皮筋,刻度尺,不同的(粗細)彈簧,長度相同、粗細不同的橡皮筋。導線,開關,小燈泡。
將學生分4人一組分為10個小組。
一、創(chuàng)設情境、趣味導入(2分鐘)。
1、播放小鳥撞飛機新聞報道。學生觀看。
2、師:小小的小鳥為什么會撞壞巨大的飛機?要搞清這一問題,我們要學習能量的相關知識。能量這一詞我們并不陌生,在八年級電學部分我們已正式接觸過了。下面我們先來復習電學中能量知識。
二、功能關系(5分鐘)。
生:接入一個小燈泡,如果亮,就說明它存有能量。小燈炮發(fā)光,說明有電能轉化為熱能和光能。電流正在做功。
師:如果我們斷開開關,電池是否儲存有能量呢?說出你判斷的理由。
生:也有。如果把電路連通,會看到小燈泡發(fā)光,電流會做功,所以它也具有能量。
師投影:
1、現(xiàn)在正在做功。
2、現(xiàn)在沒有做功,接通電路后,能夠做功。
師投影如下圖片,并提問:請判斷下列各圖物體是否具有能量?
1、流動的河水。
2、黃山上聳立的巨石。
3、拉彎的弓。
生思考與討論。畢。交流。
生1:流動的河水具有能量。因為它對竹排有力的作用,竹排又在力的方向上前進了一段距離,所以流水對竹排做正在做功。
生2:黃山上聳立的巨石具有能量?,F(xiàn)在它雖然沒有做功。但一旦從山上滾下來,就可以對其它的物體做功,所以它肯定具有能量。
生3:拉彎的弓具有能量。它現(xiàn)在雖然沒有做功,但放手后,可以把箭射出去,對箭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
師:力學里我們又該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能量的?
生總結:也分兩種情況:
一、物體正在做功,肯定具有能量。
二,物體現(xiàn)在沒有做功,但條件改變時,如杲它能夠做功,也具有能量。
師:大家請看教材中是如何判斷的?
生找到并閱讀: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
師投影:一、功能關系: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
生(沉默后):能夠。
師:能具體點嗎?
生:能夠做功,包含了兩種情況:
一、現(xiàn)在正在做功。
二、現(xiàn)在沒有做功,但具有做功的能力。
師投影:“能夠”的兩層含義:
1、一個物體現(xiàn)在正在做功;
2、一個物體現(xiàn)在沒有做功,但條件改變時,它具有做功的能力。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八
本節(jié)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2》(必修)中,第7章第4節(jié)“重力勢能”中的內容?!爸亓菽堋笔窍鹿?jié)“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識基礎,是本章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本節(jié)進述重力勢能及其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以及與重力做功的關系。由于與動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學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學時最好能結合一些實例,從功能關系、能量轉化的角度分析,解開學生的困惑,為下節(jié)講機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做好準備。學情分析1.高一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lián)系,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視頻畫面來支持。
2.學生在初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要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及體驗建立過程。
3.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
設計思想首先,引入重力勢能概念時著重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概念,通過一些自生活實例,讓學生體驗到高處物理具有潛在的能力——重力勢能。通過實驗,體驗重力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引導得出重力勢能的公式。
接著,以例題計算引出高度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與高度有關,在研究重力勢能時應選取參考平面或零勢能面。在零勢能上,物體的重力勢能為零,解釋重力勢能“+”“—”號的含義。
最后,通過例題,引導學生得出重力勢能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推出的wg=mgh初–mgh末,得出結論,正功勢能減少,負功勢能增加。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回憶前面的知識,為新的學習打下基礎;。
結合已有工具,配合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自己推導關系,發(fā)現(xiàn)新的學習;。
過程中配合練習,加深學生對公式、結論的理解和應用,同時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
[情感目標]。
1.本節(jié)課重點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師的鋪設、引導,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物理的研究過程,對物理產生更大的興趣。
2.滲透社會公德教育:預防高空墜物的危險教學重點重力勢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教學難點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
教學方法。
教學時間40分鐘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時間引入新課播放雪崩視頻?
提問:為什么圣潔漂亮的雪一旦形成雪崩,就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
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
帶著問題引入新課。
3分鐘展示目標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重點)。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系。(重點)。
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和系統(tǒng)性。(難點)。
聽教師解讀,并記錄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1分鐘。
進行新課。
什么是重力勢能?閱讀課本。從而引出重力勢能的定義。
重力勢能:物體處于一定的高度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用ep表示。
并提出問題:影響重力勢能的因素有哪些呢?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進行分析得出定義。
猜想與假設通過對運動實例的觀察與分析。2分鐘2、重力勢能大小。
在一個透明的塑料瓶子內裝上沙子。
實驗一:將同一個沙袋從不同的高度釋放,觀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實驗二:用大小不同的兩個沙袋從同高一度釋放,觀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學生回答觀察的現(xiàn)象:沙袋的釋放高度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沙袋的質量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
歸納上述演示,我們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勢能跟物體的質量和高度都有關系,且物體的質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勢能就越大。
物理學中就用mgh這個式子來表示物體的重力勢能.?
(板書):重力勢能公式:ep=mgh。
5.相對性(板書)。
例題:
一個質量為10kg的投影儀,把它吊在一張高1m的桌面上空2m處,這個投影儀是否具有重力勢能呢?此投影儀的重力勢能是多少呢?(取g=10m/s2)。
重力勢能與參考平面的選擇有關,其數值由參考平面的改變而改變。
(板書)。
上方。
參考平面。
下方。
計算重力勢能之前需要先選定參考平面。
例:如圖,質量0.5kg的小球,從桌面以上h1=1.2m的a點落到地面的b點,桌面高h2=0.8m.請按要求填寫下表.(g=10m/s2)。
結論:
重力做功的多少和重力勢能的變化與參考面的選擇無關。
動手計算,讓兩個同學上講臺把答案寫出。
認真聽講并記錄筆記。
認真做筆記。
思考、動手計算。
訓練學生的觀察及總結歸納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學與致用的能力。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九
2、知道什么是彈性勢能。
3、理解機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能的概念的建立。
鋼球、斜槽軌道、小木塊、砝碼、彈簧。
(一)引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能,諸如熱能、電能、能源開發(fā)等等。“能”確是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聯(lián)系。我們說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電流能做功,具有電能;燃料燃燒放熱可以做功,有熱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們學習最常見的能的形式——動能和勢能。
(二)動能。
1、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動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頭沖走,流水能做功;飛行的子彈能把木板打穿,飛行的子彈能做功;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流動形成的風能做功。這些物體能做功,它們都具有能。它們的能量由于物體運動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動、子彈由于飛行、空氣由于流動而具有能。
物理學中把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2、請同學們判斷下列物體中哪些物體具有動能。
靜坐的人,足球場上奔跑的運動員,炮膛中準備發(fā)射的炮彈,從飛機上投出的炸彈,被電風扇吹動的空氣。
(學生回答)。
奔跑的運動員,飛機投出的炸彈,被吹動的空氣具有動能。原因是運動員、炸彈和空氣是運動的。而靜坐的人和炮膛中等待發(fā)射的炮彈是靜止的,所以不具有動能。
3、動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關。
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動能的大小決定于哪些因素呢?現(xiàn)在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
這是個帶槽的木板,我們把鋼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滾下,到達平面上打擊一個小木塊,推動木塊做功,根據木塊被推動的距離遠近來判斷鋼球具有的動能的大小。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實驗)。
第一次,我們使小鋼球從某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注意木塊被推的距離。
第二次,我們換一個質量大的鋼球,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到達平面上時和剛才的小鋼球具有同樣的速度,再觀察木塊被推動的`距離。很顯然,第二次木塊被推的距離比第一次遠得多。說明大鋼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鋼球具有的動能大。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
這個實驗說明了物體的動能大小跟它的質量有關,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我們用同一個鋼球再做兩次實驗。(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第一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低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第二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高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比較兩次實驗中木塊被推的距離大小。
很顯然,鋼球從更高的位置滾下來,到達平面上時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塊被推的更遠。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
這個實驗說明同一個物體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通過以上實驗可知,物體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就越大。
4、課堂練習。
(1)一輛汽車加速運動,它的動能______。
(2)火車進站時做減速運動,它的動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動能=______。
(3)一輛灑水車在馬路上勻速前進并正在灑水,它的動能______。
(三)勢能。
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體并沒有運動,但是它們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樣的物體具有重力勢能?
人們在打樁時,必須把重錘高高舉起,當重錘落下時可以做功,因為重錘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重錘下落時沿著重力的方向向下通過了一段距離,所以舉高的重錘可以做功,將木樁打入地里。試想,一個重錘如果靜止地壓在本樁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錘只有在被舉高的情況下才能做功,即重錘被舉高時才具有做功的本領——能。
一池靜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這一池靜止的水如果處在高山上,水落下時就可以做功,把水車沖得轉起來。
被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2、重力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請大家判斷下列物體的重力勢能的大小。
(1)打地基時,質量是20千克的石頭重錘和質量是100千克的鐵制重錘被舉得同樣高,誰的重力勢能大?(學生回答)。
(2)同一個重錘,被舉高1米或3米兩種情況下,哪種情況重力勢能大?(學生回答)。
通過以上的兩個例子說明大家能判斷出重力勢能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被舉的高度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
3、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彈性勢能?
大家看一個實驗。(教師邊演示,邊講授)。
能!放開手,砝碼被彈簧舉起來。
可見,被壓縮的彈簧也具有能。這種能區(qū)別于動能和重力勢能,它是由于物體發(fā)生了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所以,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物體在很多情況下都具有彈性勢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滿時產生彈性形變,具有彈性勢能。鐘表的發(fā)條在卷緊時具有彈性勢能,通過做功來帶動鐘表機件正常轉動。
4、物體的彈性勢能的大小跟形變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越大。
5、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都叫做勢能。
(四)機械能。
1、提問:飛行中的飛機具有什么能?(學生回答)。
飛機是運動的,它具有動能。飛機從地面飛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勢能。很多物體可以既有動能又有勢能。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機械能。
2、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體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種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鉛球,動能是300焦耳,重力勢能是200焦耳,彈性勢能為0,那么鉛球的機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業(yè)。
(1)復習課文。
(2)習題1、2、3。(盛重光)。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
1.能量: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則該物體的能量就越大。
2.動能和勢能: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它由于運動具有的能量叫動能;物體的運動速度越大,物體的質量越大,物體的動能就越大。
物體由于被舉高或發(fā)生彈性形變所具有的能叫勢能,前者稱為重力勢能,后者稱為彈性勢能。物體的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3.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機械能是種常見的能量形式,初中英語,一個物體通常具有動能和勢能,它們的總和就是該物體的機械能。
4.能量的`單位:因為物體能量的多少是通過其能夠做功的多少表示和定義的,所以能量的單位應當與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j)。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一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xiàn)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xiàn)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議。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lián)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xiàn)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fā)現(xiàn)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xiàn)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lián)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中“統(tǒng)稱”的含義。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分析】動能和勢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勢能概念建立:由于實際看到的下落物體做功都表現(xiàn)為有速度的物體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勢能概念時,要強化能夠做功的物體就有能量。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由功和能的關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怎樣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條件和單位;分析具體實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實驗:演示鋼球從斜面上滾下,在水平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學生分析在碰撞過程中,做功的情況。由分析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梢娫谖锢韺W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lián)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新授課:動能。
1),動能概念的建立。
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實例: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對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水對石頭做了功,運動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鋼球對木塊做了功。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二
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往往有一定的難度。課本從“公路限速”和“滑板下滑”兩個實例直接告訴學生,能夠做功的物體就具有了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這樣設計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揭示了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在進行探究影響動能大小因素的教學中,我通過多媒體展示和課堂演示實驗,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讓學生上臺操作演示實驗,失敗時適當進行挫折教育,完善實驗效果。在探究彈性勢能時,我采用讓學生分組討論,課前進行小制作,展示自己的成果,如“會跳的卡片”,“魔罐”等,學生參與的熱情較高,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澳M打樁”演示實驗中,提醒演示的同學注意控制重錘下落的高度,使實驗效果明顯。在“觀察擺球的動能與勢能的轉化”教學中,先讓學生進行演示,通過實驗觀察和實例分析得出結論。為了加深這一概念,我又增加了“滾擺”實驗讓學生演示,并且用多媒體展示了一些相關的錄像(如過山車,蕩秋千)等,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本節(jié)課,我把我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運用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嘗試,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演示實驗的模式,在實驗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改一套實驗儀器為多套實驗儀器,把老師演示變?yōu)閷W生演示,將實驗設計過程交給學生完成,并用多媒體展示配合,多方面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對比之下發(fā)現(xiàn),這樣課堂比較活躍,同學們爭先恐后要求演示,并自找合作伙伴,加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當然也突顯了一些不足.在完成演示實驗時,發(fā)現(xiàn)學生上臺操作的同時配合講解的能力不夠,我就注意適當的激勵,鼓勵他們失敗了重新開始,培養(yǎng)面對挫折的本領.有些問題同學們雖然發(fā)揮了想象,但是參與面不廣泛(例如小制作),上臺交流實驗成果的時候,膽子也不夠大,遇到這種情況,我通過小組討論,同學合作互助的形式,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由于本節(jié)課演示實驗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并在課前作了一些準備,因此,在問題質疑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能較好的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并且還能自己提出一些疑問.當然,在研究并具體在課堂上實施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從課堂實際出發(fā),為了節(jié)省時間,有的問題我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直接給出了結果,課后反思下來,感覺到如果能夠多引導學生,讓他們自己得出實驗的最終結論,教學效果應該更好一些.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三
3,分析和解釋實例,說明過程,動能、勢能、機械能的變化情況.。
5、通過分析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養(yǎng)成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習慣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法建議。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節(jié)。
【課題】。
【重點難點解析】;分析轉化過程.人造地球衛(wèi)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過程.。
【】。
1,實驗引課。
觀察滾擺實驗,用板圖幫助分析.。
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滾擺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上升階段速度如何變化.。
2,新授課:.。
1)分析實例。
4)難點分析:人造地球衛(wèi)星在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分析能量的轉化.。
【】。
探究活動。
【課題名稱】觀察和分析某個動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的實例。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床運動,分析在接觸蹦床過程中,蹦床發(fā)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fā)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1、學生自評.。
2、寫出分析和觀察的過程.。
3、應用到其他的實例.。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四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xiàn)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xiàn)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議。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lián)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xiàn)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fā)現(xiàn)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xiàn)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lián)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中“統(tǒng)稱”的含義。
教學設計示例。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五
1.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彈性勢能。
3.理解機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鋼球、斜槽軌道、小木塊、砝碼、彈簧。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能,諸如熱能、電能、能源開發(fā)等等。“能”確是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聯(lián)系。我們說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電流能做功,具有電能;燃料燃燒放熱可以做功,有熱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們學習最常見的能的形式――動能和勢能。
(二)動能。
1.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動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頭沖走,流水能做功;飛行的子彈能把木板打穿,飛行的子彈能做功;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流動形成的風能做功。這些物體能做功,它們都具有能。它們的能量由于物體運動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動、子彈由于飛行、空氣由于流動而具有能。
物理學中把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2.請同學們判斷下列物體中哪些物體具有動能。
靜坐的人,足球場上奔跑的運動員,炮膛中準備發(fā)射的炮彈,從飛機上投出的炸彈,被電風扇吹動的空氣。
(學生回答)。
奔跑的運動員,飛機投出的炸彈,被吹動的空氣具有動能。原因是運動員、炸彈和空氣是運動的。而靜坐的人和炮膛中等待發(fā)射的炮彈是靜止的,所以不具有動能。
3.動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關。
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動能的大小決定于哪些因素呢?現(xiàn)在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
這是個帶槽的木板,我們把鋼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滾下,到達平面上打擊一個小木塊,推動木塊做功,根據木塊被推動的距離遠近來判斷鋼球具有的動能的大小。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實驗)。
第一次,我們使小鋼球從某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注意木塊被推的距離。
第二次,我們換一個質量大的鋼球,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到達平面上時和剛才的小鋼球具有同樣的速度,再觀察木塊被推動的距離。很顯然,第二次木塊被推的距離比第一次遠得多。說明大鋼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鋼球具有的動能大。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
這個實驗說明了物體的動能大小跟它的質量有關,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我們用同一個鋼球再做兩次實驗。(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第一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低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第二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高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比較兩次實驗中木塊被推的距離大小。
很顯然,鋼球從更高的位置滾下來,到達平面上時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塊被推的更遠。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
這個實驗說明同一個物體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通過以上實驗可知,物體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就越大。
4.課堂練習。
(1)一輛汽車加速運動,它的動能______。
(2)火車進站時做減速運動,它的動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動能=______。
(3)一輛灑水車在馬路上勻速前進并正在灑水,它的動能______。
(三)勢能。
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體并沒有運動,但是它們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樣的物體具有重力勢能?
人們在打樁時,必須把重錘高高舉起,當重錘落下時可以做功,因為重錘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重錘下落時沿著重力的方向向下通過了一段距離,所以舉高的重錘可以做功,將木樁打入地里。試想,一個重錘如果靜止地壓在本樁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錘只有在被舉高的情況下才能做功,即重錘被舉高時才具有做功的本領――能。
一池靜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這一池靜止的水如果處在高山上,水落下時就可以做功,把水車沖得轉起來。
被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2.重力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請大家判斷下列物體的重力勢能的大小。
(1)打地基時,質量是20千克的石頭重錘和質量是100千克的鐵制重錘被舉得同樣高,誰的重力勢能大?(學生回答)。
(2)同一個重錘,被舉高1米或3米兩種情況下,哪種情況重力勢能大?(學生回答)。
通過以上的兩個例子說明大家能判斷出重力勢能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被舉的高度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
3.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彈性勢能?
大家看一個實驗。(教師邊演示,邊講授)。
能!放開手,砝碼被彈簧舉起來。
可見,被壓縮的彈簧也具有能。這種能區(qū)別于動能和重力勢能,它是由于物體發(fā)生了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所以,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物體在很多情況下都具有彈性勢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滿時產生彈性形變,具有彈性勢能。鐘表的發(fā)條在卷緊時具有彈性勢能,通過做功來帶動鐘表機件正常轉動。
4.物體的彈性勢能的大小跟形變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越大。
5.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都叫做勢能。
1.提問:飛行中的飛機具有什么能?(學生回答)。
飛機是運動的,它具有動能。飛機從地面飛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勢能。很多物體可以既有動能又有勢能。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機械能。
2.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體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種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鉛球,動能是300焦耳,重力勢能是200焦耳,彈性勢能為0,那么鉛球的機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業(yè)。
(1)復習課文。
(2)習題1、2、3。(盛重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六
講完《電荷》這節(jié)課,主要存在以下幾點體會:
(1)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不出來。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學生是教學認知的主體,教師是教學認知的主導。在這節(jié)課上,由于我的設計和在課上的教學行為處處體現(xiàn)教師的行為的示范,替代了學生的意見表述、思考、討論,沒有給學生說話的時間,“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學生也許正在思考,而教師就迫不及待的演示了結論,從而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
(2)實驗的演示不太成功,原因是實驗的準備不充分,實驗的設計過于墨守成規(guī)。這節(jié)課帶電物體的吸引和排斥實驗,應該是三個,只做成功了一個,教師對實驗的研究不透,不深,不能把這個實驗設計成用其他學生常用的三角尺等工具來做,沒有盡可能地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學生只有親身經歷過的,對他們來說印象是很深的,是不容易忘記的。
(3)對多媒體計算機過于依賴。過于看重計算機的地位和作用,忽視了學生認知的是客觀世界,是現(xiàn)實的。用flash動畫代替了學生的實驗,學生只能從假象中學習,但是,對現(xiàn)實中的器材的操作、以及產生的現(xiàn)象對學生的影響是全面的,也可能帶來失敗,學生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師用計算機是好事,比以前的干巴巴的講授要形象多了,但,對于物理這門實驗科學來說,重點應該放在實驗上,放在動手動腦上。
(4)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沒有體現(xiàn)出來。關于原子結構的內容是了解性的,比較簡單,應該讓學生自主學習,老師用講授代替了,電荷相互作用實驗、電荷在導體中移動實驗結論是要讓學生合作探究、討論完成的',教師只讓個別學生總結了,大部分學生并沒有來的及參與到探究討論中,這些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是今后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能力,必須得到教師的重視。
(5)各部分知識點的過渡銜接過于生硬。教師在設計上,對各個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沒有弄清楚,使上課時處理上就自然而然產生了過渡不自然的現(xiàn)象。教師吃透教材是教學成功的因素之一。
(6)學生自己總結學到了什么知識的環(huán)節(jié)做的比較成功。不少學生進行總結,學生講出來,就比教師講出來效果好。這一點做法今后值得推廣。
(7)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很重要。關于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處理,是建立在電荷在導體中移動實驗基礎之上,如果再做個電荷在絕緣體中不能移動的對比實驗,再進行總結效果更好。然而,我做過電荷在塑料中不能移動實驗了,效果與電荷在導體中移動實驗基本相同。因此,不能對比下結論。我認為導體和絕緣體概念的引入,讓學生用電池、燈泡、導線、開關等材料連成電路進行檢測各種物體,然后根據燈泡是否發(fā)光來分類效果會更好。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篇十七
《動能和勢能》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三節(jié),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功》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又為后面學習《機械能及其轉化》奠定基礎。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渡句)一切為了學生,為學生設計教學。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
二、說學情。
本年級的學生在上節(jié)課已經學習了《功》的知識,所以可以通過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本節(jié)課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較大,本班學生在平時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能夠把生活中的現(xiàn)象與課本學習的知識進行聯(lián)系,所以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比較容易。
(過渡句)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并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xiàn)在過程與方法中。因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并且通過實驗了解動能和勢能受哪些因素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物體的動能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實驗,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實驗探究加強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對物理學科的喜愛。
(過渡句)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我的教學重難點是: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以及它們受哪些因素影響。
【難點】。
對質量相同,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速度相同,質量越大,動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學方法。
(過渡句)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chuàng)造豐富的教學情景。在教學方法上我將采用: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將在多媒體上展示一些圖片如:湍急的流水能推動水車,拉開的彈弓能將彈丸射出,并指出:流水、彈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動水車,將彈丸射出。這時候我將引導學生思考,它們都具有能量,而這個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由此引出今天的課題——動能和勢能(板書)。
【設計意圖】我之所以采用這種舉生活實例的方法,是因為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都是離生活很近的例子,這樣的例子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且能夠將例子與本節(jié)課知識很好的結合,不顯突兀。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這就是我要進行下一個知識點講授——探究物體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和同桌之間進行5分鐘的小組討論,通過以上兩次實驗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生給我的反饋是: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越大。(板書)。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初中學生好表達,設置小組討論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同時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借鑒分析問題的思路,這為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時可以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講完動能,自然到了勢能的講解,我是這樣操作的:展示打樁機在工作的視頻,這個過程中說明高處的重錘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板書)接著介紹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是什么?并由學生回答:物體的質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板書)。
那么接著就要講另一種勢能——彈性勢能。我會展示圖片:發(fā)生形變的網球拍和拉彎的弓,同時提問:它們具有什么能量?根據重力勢能的學習和遷移學生回答:彈性勢能。(板書)追問:彈性勢能受什么因素影響?學生會回答: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板書)。
在講完以上兩個知識點后我會說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是常見的兩種勢能。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給出四個題目,分別讓學生來判斷它們都具有什么類型的能量:1、在水平公路上行駛的汽車;2、懸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3、在空中飛行的飛機;4、發(fā)生形變的網球拍。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并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jié)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
在小結時,我將請學生來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這樣能加深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和系統(tǒng)化。
七、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tǒng)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抓住本節(jié)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