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大全(13篇)

字號:

    總結經驗是人類成長的必然過程,它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合理安排時間和進度,按部就班地進行寫作和修改,以提高文章的質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總結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靈感和參考。
    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篇一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和地位。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前后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兩個階段。從內容上看,第一課鴉片戰(zhàn)爭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侵略與抗爭探索,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結構上看,這段歷史有兩大線索,一是列強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漸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ㄉ鐣?,二是中國人民面對侵略進行的反抗斗爭等。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具體感知歷史的基礎上,獲取歷史信息,有效提高多層面、多角度的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落后就要挨打”,感受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2、教學目標:
    1、記?。?1)知道: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2)簡述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
    2、結合《南京條約》的內容,分析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帶來的危害。
    3、認識“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設置依據: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
    3、教學重點:
    侵華戰(zhàn)爭與條約,反抗斗爭與民族英雄。
    教學難點: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4、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同步訓練》。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通過初一的學習,對分析歷史事件有了一定的方法,學習自主性已有很大提高,因此,教學設計突出學生的自主先學。同時,初二學生在對歷史的學習中還是側重于知識點的記憶,缺少對歷史線索構建的有意性和主動性,因此,設計中突出學生對線索的構建和展示。
    三、說教法。
    鑒于上述情況,我采用自主先習、知識結構導學、問題導航、典型例題總結等方法相結合。
    四、說學法。
    自主學習法、對比分析法、歸納法、合作探究等方法相結合。因為學生對學習內容已有了一定預習,自主學習法比較實用,對比、歸納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鑒于初二課時容量大,難度大的特點,用合作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五、說教學流程。
    1、整體感知:通過直接呈現(xiàn)中國近代史的知識線索和分期,讓學生整體感知這段歷史,并設問“中國近代史的社會性質”,以進步區(qū)分“社會性質”“革命性質”。
    【[意圖:呈現(xiàn)線索,整體感知,為課時學習做準備。】。
    3、出示學習目標,進行目標定向?!疽鈭D:學有目的】。
    4、先學后教:依次出示自學指導。
    (一)(二)。
    5、達標練習:學生練習——矯正——點撥【利用練習,鞏固基礎知識】。
    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篇二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惡行徑,清朝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國主權進一步喪失,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
    2.分析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知道它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培養(yǎng)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揭露資本主義列強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在中國所犯的種種罪行,教育學生不忘國恥。
    2.認識一個民族的強與弱,國家的先進與落后與他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緒,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發(fā)憤學習,努力奮斗,進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目標。
    教學重點。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圓明園殘跡和復原的圖片,通過比較,教師設問:昔日富麗堂皇的圓明園為什么會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這場戰(zhàn)爭是如何發(fā)生的?我國又因此遭受了哪些災難,侵略者又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我們來學習《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講授新課]。
    教師講述: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以后,歐洲資產階級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萬萬或四萬萬人開放貿易,大家好像全都發(fā)了瘋似的”。他們滿以為打開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就能大量銷售產品,獲得高額利潤。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英國商人把英國的棉紡織品在中國滯銷的原因歸結為中國開放的口岸太少,英國在中國享受的特權太少。
    教師講述:英法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于1856年10月在美、俄的支持下向中國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多媒體展示課本相關史事:“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
    學生分組討論:如果沒有“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會不會爆發(fā)?
    學生討論后回答:“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只是英法發(fā)動戰(zhàn)爭的借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發(fā)動的根本原因是英法不滿足已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展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形勢圖,了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2.《天津條約》的簽訂。
    教師講述:1858年,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通過該條約西方列強獲得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在隨后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中,又被迫承認了鴉片貿易的合法化。
    (二)火燒圓明園和《北京條約》的簽訂1.火燒圓明園。
    展示圓明園海晏堂圖片,結合課本“相關史事”,介紹圓明園:圓明園由圓明、長春、萬春三園組成,是清代規(guī)模最大的皇家園林。它綜合了中西建筑的精華,舉世閑名園中收藏了不計其數的藝術珍品和圖書文物。圓明園被西方稱為“萬園之園”,3這個美譽是當之無愧。教師講述:但是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宮苑,卻因英法聯(lián)軍的貪欲而遭受破壞。英法聯(lián)軍進北京后,闖入圓明園先進行一番搶劫,把圓明園里的珍寶洗劫一空,他們?yōu)檠谌硕?,又放火把富麗堂皇的宮殿化為灰燼。
    出示火燒圓明園的視頻和圖片。
    材料:在地球上某個角落里有著一個人間奇跡:它叫夏宮。??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創(chuàng)造的一切幾乎是神話性的東西都體現(xiàn)在這座宮殿中??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洗劫,另一個放火焚燒??在歷史的審判臺前,一個強盜叫作法國,另一個則叫作英國??我相信解放了的法國、滌蕩了污泥濁水的法國一定會把這筆不義之財歸還給被搶劫過的中國,這一天是一定會來到的。
    ——[法一維克多·雨果《致巴特力爾上尉》。
    教師點撥:主觀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一再妥協(xié)退讓,造成中國局勢急轉直下。落后就要挨打!自強發(fā)展!它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2.《北京條約》的簽訂。
    學生閱讀課本,掌握《北京條約》的內容。
    (三)俄國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請同學們看《沙俄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敘述沙俄侵占我國領土的情況。
    學生閱讀課本,掌握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偨Y。
    達標測評鞏固新知。
    b.美俄聯(lián)軍。
    c.俄法聯(lián)軍。
    5.法國上尉巴特雷寫信給雨果,要雨果歌頌他們。他認為,“這次遠征行動干得體面而漂亮,是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可雨果卻嚴厲地譴責了他們的行徑?!八麄兊男袕健笔?b)a.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b.火燒圓明園c.割占中國大片領土d.對華傾銷商品教學反思: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承接第一課鴉片戰(zhàn)爭所授課程。在本課中我始終重點圍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進行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的講解。通過引導學習、分組討論、圖片史料等各種方法和輔助材料,讓學生在快樂中掌握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關知識點,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史料、解讀史料的能力。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知識點的銜接要更自然、流暢,要增加邏輯性,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篇三
    2、通過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過程,培養(yǎng)我們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記取鴉片戰(zhàn)爭“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重難點】林則徐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
    正確理解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自學指導】。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1、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的輸入給中國帶來了。
    什么危害?
    2、開展禁煙運動的清朝大臣是誰?他是何時何地采取何種方式。
    開展禁煙運動的?取得了怎樣的結果?
    3、虎門銷煙有什么意義?請簡要評價林則徐?
    二、中英《南京條約》。
    1、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時間、原因、發(fā)動國各是什么?最終結果怎樣?
    2、《南京條約》簽署的時間、雙方、內容各是什么?
    3、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精講透析。
    【思維拓展】為什么說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知識拓展】:
    學生自己閱讀,教師適當解釋,幫助學生理解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情況,理解難懂的概念。
    按照社會性質劃分,人類社會經歷的由低級到高級的主要社會形態(tài)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五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介于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中間的社會形態(tài)。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控制和壓迫的國家。半封建社會的含義是原有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的社會。
    【自我評價】掌握的很好好一般。
    【學習心得】。
    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篇四
    本教學設計綜合多種教學手法。
    1.歸納法。像鴉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條約》的影響等內容,都需用到此法。
    2.講述法。對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等內容,可以用講述法來解決。
    3.分析法。19世紀上半期中英貿易情況及原因、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等,可用此法。
    4.影像資料輔助法。為了加深學生對鴉片戰(zhàn)爭的印象,可以通過影像等動態(tài)畫面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5.討論法。鴉片的危害,對林則徐虎門銷煙的評價,都可以引導學生討論解決。
    6.圖文結合法。要想掌握好本課的內容,必須充分利用好地圖,比如《鴉片戰(zhàn)爭形勢示意圖》《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示意圖》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并由此發(fā)動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的基本史實。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硝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分組討論的方法,使學生得出結論。分析材料,學會從史料中獲得有效信息,構建論據,運動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運用所學知識從多角度評價歷史人物林則徐的禁煙措施。合作探究分析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與現(xiàn)實的問題,加深對中國近代史進程的理解,對此做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資本主義發(fā)家史的骯臟和血腥,資本主義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
    體會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
    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生發(fā)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林則徐虎門銷煙(包含鴉片走私、危害及銷煙)。
    2.中英《南京條約》(包含鴉片戰(zhàn)爭、條約內容及影響)。
    【難點】。
    怎樣理解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媒體。
    1.投影儀、電腦。
    教學結構和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同學們請看屏幕。
    [投影顯示]。
    《炮子謠》(節(jié)選)。
    清?陳澧。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里。
    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
    君知炮打肢體裂,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產業(yè),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
    嗚呼!太平無事吃鴉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
    同學們,這首《炮子謠》里講的是鴉片輸入中國后,民眾吸食,造成體質下降、傾家蕩產、社會風氣敗壞等惡劣影響,一個主題便是鴉片之害甚于殺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鴉片又是如何進入中國的?是誰把鴉片輸入進來的?其目的是什么?鴉片進入中國后給社會帶來哪些危害?中國政府態(tài)度如何等等。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就會明白的。
    [導入語例示二]。
    請同學們看課本導入框中的內容,框中左邊是一艘稱為“快蟹”的走私船,專門在海上走私鴉片。船上有很多櫓,并攜帶武器,與緝私船相遇,既可以抗拒,又可以逃離。在19世紀30至40年代,這種船大量活躍在廣東伶仃洋上,替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英國為什么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的輸入引起中國社會什么變化?鴉片戰(zhàn)爭是由鴉片引起的嗎?下面我們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來共同解決這些問題。
    [導入語例示三]。
    我們經常說,中國歷史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階段。這與馬克思說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有所區(qū)別,那就是我國沒有資本主義社會,而多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含義是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怎樣形成的?它是以什么為標志的?為什么說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下面,我們共同來學習這些內容。
    [導入語例示四]。
    同學們請看課后的“自由閱讀卡”的內容《從罌粟到毒品》?!袄浰谑且环N看起來很美麗的花,卻能制成鴉片、嗎啡和海洛因等毒品。罌粟經過初步加工后,可以制成鴉片。鴉片里面大約含有10%左右的嗎啡成分。嗎啡可以從鴉片中提煉出來,毒性比鴉片更大。如果再在嗎啡里加入其他一些化學物質,就可以制成白色粉末狀海洛因,海洛因比鴉片和嗎啡毒性更大。一旦吸上了鴉片、嗎啡或海洛因這些毒品,就很容易上癮,每天幾次不斷,不然就涕淚齊下,渾身癱軟;吸食時間一長,吸食者就滿臉煙容,最后骨瘦如柴,直至死去。毒品很貴,癮君子們?yōu)榱说玫蕉酒罚p者傾家蕩產,負債累累,重者鋌而走險,殺人搶劫,危害社會?!痹谶@里,我想問的是,這些鴉片是從哪兒來的?是由誰運進來的?他們?yōu)槭裁匆养f片輸進中國?目的是什么?鴉片進來后除了吸食者的身體、家庭受害外,對社會還有哪些影響?當時的中國政府在此事上態(tài)度如何?這些都是我們這一節(jié)課將要學到的內容。
    [板書]。
    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1.世紀上半期的中英貿易。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19世紀上半期,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開辟國外的市場,推銷工業(yè)品、掠奪廉價的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
    [學生回答]19世紀上半期,在中英進出口貿易中,英國向中國輸出呢絨、布匹,但很難賣出去,相反,它要從中國購買大量的茶葉、生絲、瓷器。在中英兩國貿易中,許多白銀流入中國。
    [教師分析]同學們請看:英國輸入中國的是呢絨、布匹。這是機器生產的產品。這一時期,英國正在進行工業(yè)革命。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勞動。大量的產品被制造出來,本國民眾消費不了,只能到國外去尋找市場。中國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經濟落后,成了英國的目標。我們再看中國當時的情況。中國輸往英國的是茶葉、生絲、瓷器。中國當時是以封建經濟為主,其特點是“一家一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也就是產品的生產主要是自己消費。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國的農民和市場發(fā)生聯(lián)系很少。自然經濟是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的經濟,因此,外國商品進來之后沒有市場。細究起來,當時外國商品在中國沒有銷路的主要原因還有兩點:一是清廷對外政策上的嚴格限制。康熙五十八年,一向果敢而英明的康熙大帝宣布禁止南洋貿易,規(guī)定片板不許下海,夷人不許進內,直至雍正五年才解禁。到乾隆二十一年,規(guī)定廣州為惟一通商口岸,以示天朝體恤地處荒僻的“四夷”,清朝管理夷商的辦法是設立“行商”。所謂“行商”,就是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的人。由于清朝體面的大吏們不能直接與未開化的夷人接觸,所以采取了以官制商(行商)、以商制夷的間接管理辦法以免有傷國體。二是當時外國商品初入中國時只是貴族人家的奢侈擺設,平常百姓很少有人買,甚至見都少見。就像《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入賈府,到寶玉的屋內,看到大鐘擺心里還奇怪為什么把個大稱砣掛起來,站在西洋鏡前,還不知道那滿頭插花的老太婆是自己,反而指鏡云:人老不知羞,花兒插滿頭。因此,外國商品最初在中國確實沒有被各個消費階層的人廣泛接受。而中國的茶葉、大黃、絲綢等在英國卻非常受歡迎。中國茶堂而皇之地位列英國上層紳士淑女、下層平民百姓的家中。當時在英國飲茶竟成為一種時尚。英商不得不用大把的銀錢來到中國購進茶葉。所以19世紀上半期(特別是20年代前),中國對英貿易一直處于出超地位,而英國對中國的貿易卻處于入超地位,而且這種逆差一年大似一年。而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工業(yè)革命蓬勃興起,急需向外輸出商品,它不能容忍這種不利處境的繼續(xù),開始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況。
    [教師提問]英國資產階級是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的?
    [學生回答]英國發(fā)現(xiàn),從事毒品鴉片的貿易,可以牟取暴利,就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
    [教師提問]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使許多白銀流入英國,加劇了中國的貧弱。鴉片還嚴重摧殘了吸食者的體質。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板書]2.鴉片走私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教師講述]英國的資產階級不允許貿易逆差的長期存在,為了利益,它可以不擇手段。鴉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可恥的商人們輸進中國的。鴉片,俗稱“大煙”、“阿芙蓉”,是由紅罌粟的青果汁液,經過割取、曬干,凝縮而成的軟膏。紅罌粟本是一種二年生草本植物,這種草本植物原產于歐洲。鴉片的主要成分是嗎啡,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它原為藥用,用于止痛、鎮(zhèn)定,但若過量吸食,毒性便會傷害身體,而且極易上癮。煙癮發(fā)作時,人極其痛苦,非鴉片不可解。天長日久,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會被鴉片這個惡魔侵蝕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終弄得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英鴉片商走私鴉片的利潤高得驚人。在當時,每箱(約100斤)印度鴉片成本在20盧比,而走私到中國出賣,竟可獲利100倍以上,達到至3000盧比的高價。在暴利的驅動下,他們所信仰的基督教應有的仁愛精神和作為人應有的良知被泯滅,越來越多的鴉片被輸入中國。在1767年以前,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煙土不超過200箱。然而到了1820年,平均每年輸入達40000多箱。1835年東印度公司被解散,其對華貿易的專利權不存在了。英國的新興資產階級都可以有權對華貿易,這些工業(yè)革命的暴發(fā)戶們爭先恐后地瞄準對華鴉片貿易,瘋狂地向中國運送鴉片,瘋狂地從中國人口袋里撈取銀元,而他們送來的鴉片又在瘋狂地吞食中國人。僅僅東印度公司解散的當年,走私到中國的鴉片已達2萬多箱。到1839年鴉片戰(zhàn)爭前夕,已高達4萬多箱。英政府僅僅印度鴉片稅一項稅收就達422萬多元。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鴉片戰(zhàn)爭前,英商向中國輸入鴉片達42萬多箱,給他們帶走了三四億銀元的財富。
    請同學們看下面的圖表:
    [投影顯示]。
    [教師提問]同學們,從這個圖表中能看出什么呢?
    [學生回答]從圖表中可以看出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增長的速度特別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僅僅過了十九年,到1839年時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師引導]由此,我們能否認識到鴉片輸入的激增會給中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請大家根據課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據自己想像,討論一下,歸納成幾點。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答案一:隨著鴉片輸入的猛增,大量銀元流向國外也是自然的事。這無疑加劇了中國的貧困。
    答案二:從課本所選的《炮子謠》里可以看出四個字:鴉片吃人。正如歌謠所寫:“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BR>    答案三:《炮子謠》里還有一層含義就是耗錢毀體。這從“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二句可以看得出來。
    ……。
    [教師歸納]下面我們來把鴉片的危害歸納一下:
    一是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至1839年,中國外流白銀多達1億兩)。二是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這是指銅錢兌換白銀的比值提高了。由原來的1000文抵一兩到1500文抵一兩。清政府規(guī)定要以白銀納稅,這就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先把糧食賣成銅錢,再把銅錢折成白銀交稅,原來100斤稻谷賣1000文銅錢,即可納一兩白銀的稅。現(xiàn)在納一兩白銀的稅卻需賣150斤稻谷)。三是腐蝕了統(tǒng)治機構,清政府因腐敗而受賄放私,又因受賄放私而更加腐敗。四是毒害了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定因素與日俱增。由于軍隊也吸食鴉片,嚴重地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五是民風日下。全國各地煙館林立,吸食人數竟達200萬。各色人等如王公大臣,軍官將領,庶民百姓,甚至連婦女、僧尼也沾染惡習,整個社會一片萎頓蕭條,種種罪惡因此而生。
    [教師提問]針對鴉片輸入帶來的種種危害,清政府有哪些反應呢?
    [學生回答]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請求禁煙,道光帝派林則徐到廣東禁煙。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三個小問題——林則徐虎門銷煙。
    [板書]3.林則徐虎門銷煙。
    [教師指導]請同學們看課本相關內容,了解林則徐的生平及主要政績,試著評價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大家可以通過討論來掌握。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林則徐是福建侯官人。任湖廣總督期間,就在漢口、長沙等地捉拿煙販,設禁煙局,收繳煙土、煙槍,配制戒煙藥丸,限定吸煙人定期戒絕。取得了很大成效。
    林則徐到廣州后,強迫外商交出鴉片二百多萬斤。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鴉片全部銷毀?;㈤T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教師引導]有人說,鴉片戰(zhàn)爭是由林則徐虎門銷煙引起的。這種說法對不對?
    [學生回答]不對。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這場戰(zhàn)爭是英國資產階級保護鴉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的必然和繼續(xù),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是要這樣做的,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教師講述]從嘉慶皇帝開始明令禁止鴉片進口,當時多出于維護道德民風的原因,那時的朝臣們誰也不愿意被人當作傷風敗俗的辯護者而被指控,后來發(fā)現(xiàn)屢禁不止,煙害已成為一個嚴重的財政問題時,以大臣許乃濟為代表的弛禁派出場提出新論,主張鴉片貿易合法化,并照章納稅,允許內地種植罌粟,以國產鴉片來抵制外來鴉片,從而阻止白銀外流。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立即予以反對,從生產力、商業(yè)、國防等方面歷數鴉片危害,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用“銀荒兵弱”來敲中道光帝的心病,終于于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12月31日委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中國近代最徹底的一場禁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林則徐于3月10日到達廣州后,立即召見行商,責成行商敦促洋商們交出鴉片,有趣的是英國的商人們關心的是中國政府會以什么樣的價格收去鴉片。林則徐嚴厲警告鴉片商迅速無條件地交出鴉片,鴉片商們合伙湊出一千多箱想蒙混過關,哪知林則徐義正詞嚴:“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3月24日,林則徐下令封倉圍館,一面不準停泊在黃埔的洋商貨船上下卸貨物,停止貿易,一面將商館四周所有的街道封鎖起來,限期令洋商交出所藏鴉片。當時英國駐華商務總監(jiān)義律明白解決困境的惟一出路就是繳煙,3月27日,義律以駐華商務總監(jiān)的身份向英商發(fā)出了繳煙通知,到5月18日,共收繳鴉片二萬多箱。
    林則徐收繳鴉片后命人在虎門鎮(zhèn)口村碼頭旁挖掘了兩個長寬各15丈多的方形大池準備銷煙。5月31日,萬事俱備,林則徐搭設祭壇,莊嚴地舉行祭告海神儀式,宣讀祭海神文,請海神眾水族暫行避開,以免鴉片入海傷及海神諸水族。6月22日,銷煙開始,兵勇們先將池內倒入了水,然后撒鹽成鹵,將箱內的鴉片投入池內,浸泡半日后,再將燒透的石灰倒入池中,池內鴉片遇到石灰傾刻便像開鍋一樣滾沸起來,兵丁們再用木耙在池內來回翻攪,使池內鴉片全部燒化。這樣一直燒到6月25日,才將2萬多箱鴉片處理干凈。
    虎門銷煙是從嘉慶皇帝頒布禁煙令以來最為徹底、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真正的禁煙,它第一次向世界表現(xiàn)出中國人純潔的道德心和反侵蝕的堅決性,洗刷了百余年來中國人民的恥辱。
    (講完之后,向學生播放電影《林則徐》中虎門銷煙片斷,增強學生對課本的理解)。
    [教師過渡]當虎門海灘煙云滾滾時,一絲戰(zhàn)云也隱隱浮起,義律將中國禁煙情況報告給英外相巴麥尊,稱中國政府強行收繳英王臣民的鴉片,侵犯了英王陛下臣民的私有財產。提議英國出兵中國,并提出一系列具體的建議。他的建議被英國政府接受,緊接著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板書]二、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本目內容。要求:(1)閱讀完之后,能簡述戰(zhàn)爭的經過;(2)正確理解《南京條約》的內容;(3)了解《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開始。
    [學生看書]……。
    [教師提問]先請同學們簡述一下鴉片戰(zhàn)爭的經過。
    [板書]1.英國發(fā)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
    [學生簡述]1840年6月,英國艦隊開到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林則徐積極防御,英軍無隙可乘,就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又繼續(xù)北上,直逼天津。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談判,后將林則徐撤職查辦。1841年初,英軍占香港島。清同英作戰(zhàn),1842年失敗。英艦到達南京長江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軍求和。
    [教師講述]同學們請看《鴉片戰(zhàn)爭形勢示意圖》(投影打出或直接用掛圖)。
    1839年10月1日,英國政府正式通過了武裝出兵中國的決議,1840年4月7日,英議院正式通過了對華用兵的方案,任命喬治?懿律和查理?義律為侵華正副公使,由伯麥為海軍司令,帶軍艦16只,運輸艦27只,大炮540門,海軍1.5萬人由印度來華。6月到達香港,因為林則徐防范甚嚴,6月30日北上廈門,被閩浙總督鄧廷楨擊退。7月5日北上定海,定海失陷。8月初,進攻天津大沽白河口。道光皇帝在朝中主和派大臣的鼓噪下,把林則徐撤職,發(fā)配新疆。命直隸總督琦善前去議和。9月15日,由于季節(jié)已經入秋,東南季風已退,來自西伯利亞的強勁西北風不利于英國海軍有效地發(fā)動進攻,在琦善的竭力勸退下,英軍撤走。道光帝認為琦善退敵有功,派他為欽差大臣,赴粵議和。
    琦善到達廣州,義律提出既已議和罷兵,就應撤除內河的防守設備,裁減兵勇,以示誠意。琦善下令解除戒備,裁減兵勇2/3,撤去虎門海面的鐵欄木柵。等琦善做完這一切后,義律提出賠償煙款、兩國官員以平禮相交、割讓香港島,廢除行商制度、償還商欠等要求,琦善對割讓香港島一條萬萬不敢答應,因為這是史無前例的。1841年1月6日,義律再次向琦善提出要求,由于沒有得到滿足,第二天英軍便向大角、沙角炮臺發(fā)動攻擊。守將陳連升及部下600多人全部陣亡,兩炮臺失陷。1月21日,在琦善口頭答應義律條件的前提下,義律宣布“穿鼻草約”訂立,并于26日宣布正式占據香港,并宣布香港為自由港。道光接到消息后,立即宣布將琦善革職查辦。并向英軍宣戰(zhàn)。2月下旬,虎門炮臺失守,老將關天培殉國。英軍直逼廣州。8月15日,先侵入廈門,然后攻破定海、寧波、上海等地。8月29日,在英國軍艦開到南京城下和武力逼迫下,中英雙方在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zhàn)爭結束。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南京條約》的詳細內容。
    [板書]2.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講解]同學們,關于《南京條約》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四點,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把它歸納出來。
    [學生歸納]《南京條約》的內容可歸納為割地、賠款、通商、議稅八字。
    [教師分析]確實是這樣,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些條款。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關于香港問題,我們應清楚,它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三個部分。香港島是《南京條約》割出去的。九龍半島是在《北京條約》割出去的。新界是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借的,租期99年,一直到1997年我國政府才把這三個部分連同附近的島嶼全收了回來。(教師講香港島被割時,應結合下面地圖講解,增強學生的空間概念)。
    香港地區(qū)示意圖。
    關于賠款問題。2100萬銀元約合白銀1500多萬兩,這個沉重的負擔全部加在農民頭上。關于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和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兩款。使外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對中國自然經濟的破產起了推動作用。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成為世界上關稅最低的國家。中國東南沿海的手工業(yè)受到外來商品的沖擊,開始解體。
    [教師過渡]既然鴉片戰(zhàn)爭使清政府從領土、關稅、貿易方面喪失了一系列主權,那么,這勢必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產生巨大影響。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最后一個問題。
    [板書]3.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引導]我們先來看一看課本上最后一句話: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經濟上是封建。半殖民地的含義是名義上、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列強控制和壓迫。是喪失了部分的主權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它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的含義是原有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有了一定資本主義成分,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即既保留了封建主義,又在一定程度上發(fā)展了資本主義。我們再結合《南京條約》的內容,就會明白:《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雖然是形式上獨立的國家,但其獨立自主的政治已開始受到外來的干預;以自然經濟為特征的封建社會也受到外來資本主義的沖擊,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因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義,結合《南京條約》內容,經過討論后得出結論)。
    [布置作業(yè)]。
    1.到廣東領導禁煙運動的清朝大臣是()。
    a.林則徐。
    b.鄧廷楨。
    c.琦善。
    d.奕山。
    答案:a。
    2.在《南京條約》里割出去的香港部分是()。
    a.九龍半島。
    b.新界。
    c.香港島。
    d.整個香港地區(qū)。
    答案:c。
    3.下列城市中不是《南京條約》里規(guī)定的通商口岸的是()。
    a.廣州。
    b.福州。
    c.上海。
    d.南京。
    答案:d。
    4.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危害?
    參考答案:割香港島,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五口通商、協(xié)定關稅有利于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板書。
    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1.世紀上半期的中英貿易。
    2.鴉片走私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3.林則徐虎門銷煙。
    二、中英《南京條約》。
    1.英國發(fā)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
    2.中英《南京條約》。
    3.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篇五
    《鴉片戰(zhàn)爭》是人教版新課標歷史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的教學重點之一,又是引導學生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門檻。認真思考本課的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八年級學生進一步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對民族歷史、民族精神的認同感。
    一、研讀”新課標”,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要求”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薄而f片戰(zhàn)爭》一課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要求。教材內容滲透了歷史比較方法、心態(tài)史學方法、計量史學方法、口述史學方法等。
    1.歷史比較法。英國處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是19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處于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統(tǒng)治腐敗的封建沒落時期。
    2.心態(tài)史學方法。林則徐痛陳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采取了嚴厲有效的禁煙措施,將收繳的230多萬斤鴉片當眾銷毀。林則徐的壯舉并非當時外國人想象的想發(fā)大財。虎門銷毀的舉措令許多外國人都對林則徐心悅誠服,贊嘆不已。知道這段歷史,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情感體驗。
    3.計量史學方法?!队斎胫袊f片激增表》,將描述對象的歷史過程抽象為數字關系,設計成數理模型,直觀、形象地說明鴉片輸入的激增情況,從而讓學生對英國”從事毒品鴉片的貿易,可以牟取暴利……許多白銀流入英國,加劇了中國的貧窮”這一歷史教訓有一個深刻、明晰的認識。
    4.口述史學方法?!杜谧又{》說明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驗證鴉片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嚴重災難的史實。
    本課為八年級教材的第一課,也是本學期歷史教學的第一堂課,教學設計中,盡可能通過歷史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學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點創(chuàng)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而f片戰(zhàn)爭》一課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開發(fā)學生的智能。
    1、言語智能,通過”自由閱讀卡”,讓學生表述從罌粟到毒品的過程,通過《炮子謠》的朗讀,加深理解鴉片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
    2、空間智能,通過閱讀地圖冊,了解英國的三次進軍路線,強化空間意識。
    3、數理邏輯智能,了解鴉片輸入數量增加的具體數目,銀貴錢賤的掠奪賬,逐步形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篇六
    了解英法兩國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逼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等基本史實;認識近代中國遭受的深重苦難是列強入侵和腐朽黑暗的專制統(tǒng)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閱讀本課“相關史事”“材料研讀”“知識拓展”等,運用材料分析歷史問題;識讀《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形勢示意圖》《沙俄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沙俄割占中國大片領土等侵略史實,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斷壁殘垣圓明園圖片]提問:你去北京參觀過圓明園嗎?你知道它的斷壁殘垣是怎樣造成的嗎?你知道有關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內容探究】。
    一、英法再次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
    師:為什么叫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學生討論)師歸納:鴉片戰(zhàn)爭后簽訂的《南京條約》,并沒有滿足西方侵略者貪婪的欲望,西方列強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這一目的同鴉片戰(zhàn)爭是一脈相承的。因此,此次戰(zhàn)爭在歷史上稱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生: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戰(zhàn)爭;1857年,英法聯(lián)軍,攻陷廣州;1858年,英法聯(lián)軍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
    生:特權: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承認了鴉片貿易的合法化。
    [過渡]《天津條約》的簽訂是否使侵略者得到滿足呢?
    生:英法聯(lián)軍的腐敗無能。
    師:正是由于清政府腐敗無能,在火燒圓明園之后,英法聯(lián)軍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請同學們簡要歸納《北京條約》的內容。
    生: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xù)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賠款額大幅度增加。
    [過渡]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獲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三、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多媒體展示《沙俄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過渡]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前后,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師:請觀察地圖,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哪一條約割占的土地最多?生: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
    師總結:沙俄在中國近代史上所割占領土面積,相當于歐洲德法兩國面積的總和,外加一條與多瑙河一樣長的黑龍江,是19世紀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多媒體展示《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內容]師:談談你對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理解。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總結: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英國、法國等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沙俄占領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主權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鴉片戰(zhàn)爭中所受侵害更大。因此,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課堂小結】。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并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一、原因:
    (1)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2)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
    二、時間:1856—1860年。
    三、經過:1856年占領廣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燒圓明園。
    四、結果:失敗,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五、影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教學至此,請使用學案同步訓練部分。
    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篇七
    掌握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原因、性質和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火燒圓明園;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
    分析《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學習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通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教材分析。
    重點分析: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是重點。資本主義列強所獲取或擴大的侵略權益正是通過這些條約而得到的。應指導學生通過比較、推理的方法,分析條約的內容,弄清列強又獲取或擴大了哪些侵略權益,對中國的經濟政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難點分析: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是難點。學生缺乏足夠的世界近代史知識的儲備和一定的哲學、政治理論。應幫助學生從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并對比說明兩次戰(zhàn)爭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從而使學生得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繼續(xù)的認識。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50年代,西方主要國家先后完成工業(yè)革命,為打開中國市場,將中國變?yōu)槠渖唐肥袌龊驮袭a地,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進一步加深。
    教材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
    通過對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危害進行逐項分析,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為綜合考察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lián)系。
    關于“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的建議:
    教師可利用教材13頁表格和14頁圖,制成電子課件,以增強形象性,使學生對俄國的貪婪有更深刻的印象。
    因為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高一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建議教師以中國性質的變化為重點,以教師講授為主,在講授中,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由(學生能夠概括的)歷史表象到(學生不能夠概括的)歷史實質的提煉過程。
    關于“英法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建議:
    要注意讓學生理解英法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區(qū)別。關于根本原因,為了方便學生理解,教師可以首先提問學生19世紀50年代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特點,指出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業(yè)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內容整理成相應的表格讓學生分析英國商人和政府的感想及要求。這樣使學生很自然的得出結論--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關于借口,學生初中已經學過,教師只要強調一下它只是發(fā)動戰(zhàn)爭的借口而已。
    第三節(jié)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重點:
    (1)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2)《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3)3)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難點:分析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
    課型設計:新授課。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第三節(jié)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一、英法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
    1、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及實質。
    二、《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條約》的簽訂。
    2、英、法聯(lián)軍占領北京和《北京條約》的簽訂。
    三、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四、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篇八
    今天,我觀看了《鴉片戰(zhàn)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銷毀鴉片的那一刻,當時,人們把許多害人的鴉片倒進水里,老百姓叫啊、跳啊、唱啊,十分的高興!
    1837年的中國,鴉片已成為危機中國民生的嚴重弊害,許多人因為吸食了鴉片而做出些十分怪的動作,有的還面臨死亡,商家也因為沒有錢而破產。林則徐提出了六條禁煙方案。1839年在廣州收繳英國船上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銷毀,20天共銷毀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254斤。這是多么大的數字呀!雖然現(xiàn)在已經沒有鴉片了,但我們一定要記住鴉片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篇九
    知識目標:了解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并由此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以及對中國的影響。
    能力目標:分析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以及南京條約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知道學生閱讀插圖資料,自由閱讀卡,從中獲取與課本相關的知識。
    【教學內容】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鴉片,吸毒有何危害。
    【師生活動】我: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六頁,看一下ppt上展示的罌粟花圖片,這種妖艷美麗的花朵與鴉片有怎樣的關系呢?什么是鴉片?吸食鴉片有怎樣的危害呢?請在閱讀卡里找到答案。
    學生:(閱讀之后給出答案)鴉片是一種毒品,吸食可上癮,致命。使吸食者傾家蕩產,敗壞社會風氣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看圖片和讀材料中認識鴉片,有意識地提取有效信息。這樣的導入比較適合八年級的學生,使他們注意力能夠快速集中到圖片上,然后帶著問題進入閱讀狀態(tài)?!編熒顒印课遥何菊咭话愣脊鞘萑绮?,精神萎靡,失去勞動能力,因而毒品在全世界都是被嚴禁濫用的,只能取少量作為醫(yī)療用途。而正是這樣一種危險致命的毒品,卻在十九世紀初期被英國商人大量地走私傾銷到中國。
    學生:從圖表中可以看出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增長的速度特別快。17是4000箱,18是7889箱,僅僅過了十九年,到1839年時便猛增到40200箱。我:如此大量的鴉片流入中國會造成怎樣的危害呢?請同學們閱讀第二頁到第三頁的內容來總結一下。
    學生:一是白銀外流,二是腐蝕了統(tǒng)治機構,清政府因腐敗而受賄放私,又因受賄放私而更加腐敗。三是毒害了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定因素與日俱增。由于軍隊也吸食鴉片,嚴重地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是民風日下。整個社會一片萎頓蕭條,種.種罪惡因此而生。
    【教學內容】講述虎門銷煙的故事。了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重要意義【師生活動】我: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注意到了有這么多的鴉片進入中國,腐蝕著當時的中國社會,于是朝廷中出現(xiàn)了兩種主張,一部分大臣認為,不用過于緊張,慢慢禁毒就可以了,而另外一部分則認為禁煙刻不容緩。那么同學們,假如你們是當時的大臣,你們會建議皇帝采取怎樣的措施呢?學生:立即禁煙。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這個社會問題,真正體會當時愛國人士的憂心,假如答案出現(xiàn)說不必立即禁煙,要進一步詢問學生這樣回答是出于怎樣的思考,同時根據情況給予肯定,因為歷史上確實有朝臣有著同樣的建議。而最終皇帝決定聽從林則徐建議立即禁煙,也是因為林則徐奏章中說出了皇帝最在乎的統(tǒng)治大權的問題,財政。所以很容易引導學生去理解,為什么立即禁煙是當時中國不可選擇的自救道路。
    【師生活動】我:同學們的想法與大臣林則徐不謀而合,他當時就上書給道光帝說到,如果不盡早禁煙,清朝恐怕沒有能作戰(zhàn)的士兵,也沒有能當軍餉的白銀了。這一下就讓道光皇帝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于是便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奔赴廣州查禁鴉片。同學們閱讀一下第三頁剩下的文字資料,回答我的問題,林則徐采取了哪些禁煙措施呢?學生:緝拿煙販,收繳鴉片,虎門銷煙。我:之前讓同學們自己學習了虎門銷煙的故事,請一位同學來給我們講一講他所知道的虎門銷煙。(學生講完之后根據時間來決定是否播放視頻,以及給學生講解銷煙與燒煙的區(qū)別)我:那么老師接下來就要提出問題了,請同學們一起回答,虎門銷煙有什么重大意義?學生: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教學內容】了解鴉片戰(zhàn)爭的時間,結局以及影響。
    學生:從船上的大炮上看出來。
    我:英國在海上的實力遠超過當時的中國,中國顯然是不能贏得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了,但是我們看一下第五頁左邊的戰(zhàn)爭形勢圖,有沒有同學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呢?為什么英國軍隊同樣的路線進攻了兩次呢?這又是什么原因呢?請同學們閱讀第四頁的正文部分,來告訴我答案吧。學生:因為前期林則徐在海上有積極防御,后來被撤職查辦,南方海域才徹底失守。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讀圖的同時,學會在圖片細節(jié)中收獲不同的歷史信息,帶著信息中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來進行針對性的閱讀,自己提問自己解答,讓他們明白歷史作為一種圖文結合的知識是非常有趣的,每一個歷史細節(jié),都是值得去深入了解探究的。
    【師生活動】我:戰(zhàn)爭的結局,當然是中國戰(zhàn)敗,清政府同英國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一條約使當時的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fā)生了轉變,從一個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的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么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呢?我給大家分別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解釋一下,半殖民地半封建指的是一個國家在政治上失去了部分主權,一部分自主,失去的部分主權由殖民國家行使。在經濟上呢,半殖民地半封建指的是當時中國既保留著當時自己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同時還被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了列強殖民經濟的一部分。接下來,我們帶著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疑問,來解析一下南京條約,同學們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南京條約有哪些內容呢?學生:答出四條內容。我:首先,我們看到,香港島作為我們國家的領土,在條約中被割讓給了英國,這就意味著國家的主權以及領土完整遭到了破壞,香港島變成了殖民地,歸英國管理,這就是我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再看賠款一條,這一條雖然不關乎主權,但是金額巨大的賠款并不是從皇帝的腰包里出,而是從國庫里拿錢,國庫的錢來自于當時農民上交的稅收,所以賠款無疑會加重勞動人民的負擔,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成為了英國殖民者傾銷貨物的地區(qū),沖擊了自然經濟,在經濟上使中國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路,同時也讓他們的侵略勢力突破了海上防線,漸漸向沿海地區(qū)滲透。最后一條,則是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使中國的關稅始終處在英國人的監(jiān)視之下。所以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社會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學生:不對。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這場戰(zhàn)爭是英國資產階級保護鴉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的必然和繼續(xù),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是要這樣做的,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設計意圖】這一提問如果學生可以直接給出答案,說明前面的解讀應該基本已經被了解,如果學生有懵懂的感覺,就繼續(xù)回到南京條約的解讀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鴉片在條約中幾乎沒有被提到,賠款也不是主要項目,結合香港的地理位置,以及通商口岸的位置,讓學生明白,通商才是英國人的最終目的,然后回答這一問題,自然而然便可以得出答案。
    【師生活動】我:最后,我們一起來回憶今天學過的內容,復習過后有一道思考題,大家下節(jié)課來一起回答。
    本課結束。
    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篇十
    本課是八年級新學期的第一課,因此在導入語的設計上,我主要體現(xiàn)上下冊銜接兼本書導入功能特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教學過程我主要采用提問、啟發(fā)誘導、設疑等思維訓練的方式啟發(fā)學生多種器官協(xié)調合作活動,充分利用課本小字及課后檢測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課程,從而瀝青本課線索及知識重難點,積極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千方百計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及主動創(chuàng)造思維,完成課程目標及情感教育,效果良好,不足部分在于學生課后作業(yè)歷史專業(yè)術語及語言整合能力,還待于不斷提高。
    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篇十一
    本課主要敘述中國是怎樣從一個政治上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和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的過程。教材從學生年齡特點、心理水平出發(fā),配合較多的圖片、故事、文獻、動腦筋等資料,使學生很有興趣地理解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歷史知識積累得較少,若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逐漸培養(yǎng)起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本課設計:課前師生共同搜集有關鴉片戰(zhàn)爭的資料??梢哉f,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討論發(fā)言更是體現(xiàn)學生課堂上的主體參與。媒體的運用也是從這個目的出發(fā)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19世紀上半期中英貿易情況。
    2.掌握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3.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
    5.掌握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對鴉片輸入危害、戰(zhàn)爭原因等分析)。
    2.通過英國發(fā)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過程,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通過歷史現(xiàn)象分析本質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
    1.林則徐虎門銷煙(包含鴉片走私、危害及銷煙)。
    2.中英《南京條約》(包含鴉片戰(zhàn)爭、條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
    怎樣理解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方法】。
    1.歸納法。像鴉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條約》的影響等內容,都需用到此法。
    2.講述法。對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等內容,可以用講述法來解決。
    3.分析法。19世紀上半期中英貿易情況及原因、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等,可用此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炮子謠》(節(jié)選)。
    清陳澧。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里。
    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
    君知炮打肢體裂,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產業(yè),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
    嗚呼!太平無事吃鴉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學們,這首《炮子謠》里講的是鴉片輸入中國后,民眾吸食,造成體質下降、傾家蕩產、社會風氣敗壞等惡劣影響,一個主題便是鴉片之害甚于殺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鴉片又是如何進入中國的?是誰把鴉片輸入進來的?其目的是什么?鴉片進入中國后給社會帶來哪些危害?中國政府態(tài)度如何?等等。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就會明白的。
    [板書]。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1.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貿易。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19世紀上半期,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開辟國外的市場,推銷工業(yè)品、掠奪廉價的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
    [學生回答]19世紀上半期,在中英進出口貿易中,英國向中國輸出呢絨、布匹,但很難賣出去,相反,它要從中國購買大量的茶葉、生絲、瓷器。在中英兩國貿易中,許多白銀流入中國。
    [教師分析]同學們請看:英國輸入中國的是呢絨、布匹。這是機器生產的產品。這一時期,英國正在進行工業(yè)革命。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勞動。大量的產品被制造出來,本國民眾消費不了,只能到國外去尋找市場。中國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經濟落后,成了英國的目標。我們再看中國當時的情況。中國輸往英國的是茶葉、生絲、瓷器。中國當時是以封建經濟為主,其特點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國的農民和市場發(fā)生聯(lián)系很少。因此,外國商品進來之后沒有市場。而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等在英國卻非常受歡迎。這樣英國大量的白銀流入了中國,它不能容忍這種不利處境的繼續(xù),開始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況。
    [教師提問]英國資產階級是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的?
    [學生回答]英國發(fā)現(xiàn),從事毒品鴉片的貿易,可以牟取暴利,就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
    [板書]2.鴉片走私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教師講述]英國的資產階級不允許貿易逆差的長期存在,為了利益,它可以不擇手段。鴉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可恥的商人們輸進中國的。鴉片,俗稱“大煙”是由罌粟的果汁,經過割取、曬干,凝縮而成的軟膏。鴉片的主要成分是嗎啡,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它原為藥用,用于止痛、鎮(zhèn)定,但若過量吸食,毒性便會傷害身體,而且極易上癮。煙癮發(fā)作時,人極其痛苦,非鴉片不可解。天長日久,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會被鴉片這個惡魔侵蝕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終弄得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請同學們看下面的圖表:
    [教師提問]同學們,從這個圖表中能看出什么呢?
    [學生回答]從圖表中可以看出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增長的速度特別快。17是4000箱,18是7889箱,僅僅過了十九年,到1839年時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師引導]由此,我們能否認識到鴉片輸入的激增會給中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請大家根據課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據自己想像,討論一下,歸納成幾點。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答案一:隨著鴉片輸入的猛增,大量銀元流向國外也是自然的事。這無疑加劇了中國的貧困。
    答案二:從課本所選的《炮子謠》里可以看出四個字:鴉片吃人。正如歌謠所寫:“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BR>    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篇十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并由此發(fā)動侵略中國戰(zhàn)爭的基本史實。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2、能力目標。
    通過英國發(fā)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過程,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認識資本主義發(fā)家史的骯臟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汲取取鴉片戰(zhàn)爭“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導入:請大家觀看視頻《輝煌中國》片段。觀看完畢后,問大家有什么收獲和體會?(感覺中國現(xiàn)在強大了,在國際上的地位提高了)說導語:只有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她曾經遭受的屈辱??下面就讓我們走進中國屈辱歷史上的第一課:鴉片戰(zhàn)爭。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現(xiàn)代中國的崛起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通過今夕對比,能更好的反思和理解鴉片戰(zhàn)爭帶給我們的災難和痛苦。
    展示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中國周邊形勢圖,讓同學們對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和西方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一是中國的閉關鎖國而盲目自大的心態(tài),二是西方列強對外殖民擴張的野心與日俱增。
    展示材料:中國禁煙運動“給了我們一個戰(zhàn)爭的機會??可以使我們終于乘戰(zhàn)勝之余威,提出我們自己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這種機會也許不會再來,是不可能輕易放過的?!?BR>    第一步,引導學生明白在正常的中英貿易中,中國對英國是貿易順差,而英國對中國是貿易逆差。并展示相關數據。第二步,分析得出兩個結論,一是英國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而對中國走私鴉片,因為走私鴉片而對中國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學生根據課本相關內容討論回答具體危害,教師點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這閉關鎖國進行剖析,思考兩個國家政治經濟狀況,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在政治上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在這一制度下,政治腐敗。而這一時期英國,民主政治進一步發(fā)展,基本完成工業(yè)革命。中英兩國沿著不同的軌跡發(fā)展,其所代表的東西方文明,必將有遭遇的那一天。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
    中國軍隊總人數80萬,英國遠征軍18000人。鴉片戰(zhàn)爭,清軍傷亡4600人(死3300人);英軍傷亡401人(死59人)。清軍犧牲高級將領十一人,正一品到從三品。英軍無一名高級將領死亡。
    學生聽到相關數據,會自覺對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感覺到震驚。進而對清政府的腐敗和愚昧有更深更直觀的理解和體會。
    2、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過渡,通過展示展示材料,說明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并沒有達到英國列強銷售商品的預期,他們渴望著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大門。
    材料:當《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簽訂之后,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西方商人簡直是欣喜若狂。英國商人夢想,“只要中國人每人每年需要一個棉織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蘭現(xiàn)有的工廠就已經供不應求了”
    2、結合課本p52下面的地圖,讓學生說出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開放的通商口岸分別有哪些,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兩批通商口岸有什么不同。得出西方列強侵略加劇的認識。
    【設計意圖】時空觀念是現(xiàn)在歷史學習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通過引導學生看地圖,讓學生明白一個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一定是在一定時間內,在特殊的地域中發(fā)生的。由此通過積累,能夠讓學生在兩個方面進一步的學習的思考歷史:一是在同一地域內,不同的歷史階段中都發(fā)生過什么事,它們會有怎樣的規(guī)律;二是在同一時間段內,不同的地域內又有哪些不同的事情發(fā)生。
    1、先讓學生總結出兩次鴉片戰(zhàn)爭所簽訂的三個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并總結出規(guī)律性的內容,如割地、賠款和開放通商口岸。另外還可以總結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所取得的新的特權,主要有內河航運和內地游歷、傳教的特權。
    2、進而從這些內容中引申出鴉片戰(zhàn)爭對于中國的深刻影響和危害。一是獨立發(fā)展道路被迫中斷,二是主權和領土完整破壞,三是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設計意圖】分析影響最能看出西方列強的侵略本性和對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更能激發(fā)出同學們的愛國情懷。
    1、展示兩個材料:
    材料一19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為世界之最,擁有各類艦船400余艘;軍艦較大,排水量從百余噸至千余噸;設炮較多,10-120門不等。清朝水師艦船體積小,火炮數量少,其中最大戰(zhàn)船的噸位尚不及英軍裝備最差的軍艦;設炮最多之戰(zhàn)船,其火炮數量也只與英軍設炮最少的軍艦相當。
    材料二清軍主要沿驛站線路運兵,一省一次調兵僅一兩千人,且因道路狹窄和當地供給能力有限,一兩千軍隊也只能分“起”調動,每“起”200-300人。據估計,清軍調兵的速度鄰省需要30-40天,間隔一二省,費時50天,隔三省70天,隔四省則需90天以上。而當時英軍的海軍艦船從印度開來只需30-40天,從南非的開普敦駛至香港也不過60天。
    2、讓學生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認識,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偤蠼處熆偨Y,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國的政治腐敗、軍事落后和統(tǒng)治集團的指揮失當;另外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英國是軍事先進,并且蓄謀已久。
    3、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以及對中國造成的嚴重傷害,給中國人民一個深刻的教訓,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為此,先進的中國人開啟了一系列的探索模式。先后有地主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遺憾的是,他們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歷史的重任落在工人階級特別是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身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篇章,并最后取得了勝利。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最后得出結論:是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歷史決定了中國必須要走社會主義道路。
    第五個環(huán)節(jié):情感升華。
    通過展示中美歷年gdp的對比、中國新型軍艦遠航的圖片、觀看視頻《輝煌中國》相關片段,來彰顯當代中國的崛起,進而引起作為當代中國人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能夠樹立起為中國實現(xiàn)偉大復興而奮斗和努力的動力。
    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篇十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記住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時間及意義;知道虎門銷煙的過程;理解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和性質,記住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時間;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在地圖上指出《南京條約》規(guī)定開放的口岸。
    2、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對鴉片戰(zhàn)爭前西方國家和中國社會的對比,分析出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培養(yǎng)學生學會把中國近代歷史放在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學會宏觀分析歷史現(xiàn)象,把握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引導學生逐條分析《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內容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影響,提高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比較戰(zhàn)前的中國和世界,了解迅速發(fā)展中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掠奪原材料和傾銷商品,怎樣把侵略矛頭指向正在走向腐朽沒落的中國,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從而使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通過揭露鴉片貿易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嚴重危害,使學生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的卑鄙丑惡,認識鴉片作為毒品對吸食者身心帶來的巨大痛苦和傷害,教育學生自覺地遠離毒品,珍愛生命。
    通過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引導學生樹立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地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統(tǒng)一。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虎門銷煙,《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其影響難點: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史是一部輝煌燦爛的歷史,是一部中國人引以為驕傲的歷史,曾創(chuàng)造了舉世文明的文化成就,古代的天文歷法、建筑、醫(yī)學、數學等諸多方面領先于世界,商文化、秦漢文化、隋唐文化和宋元文化對世界來說有著無窮的魅力。商代青銅制造藝術,漢代的絲綢、冶煉鑄造等都遠播到中亞、羅馬和歐洲地區(qū)。隋唐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全面輝煌,既影響了亞洲文明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宋元文化中的印刷術、指南針及火藥技術的對外傳播,這對以后整個世界面貌的改變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當歷史演進到17世紀時,我們卻落后了,中國一步步走向屈辱挨打的歷史,這是怎么一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學習——鴉片戰(zhàn)爭。
    學習新課。
    (一)虎門銷煙。
    1、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師:看圖片,這是什么?生:罌粟。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鴉片倉庫。
    師:閱讀課本第2頁,想一想為什么英國要向中國走私鴉片呢?生:
    師:這就要從當時的世界形勢來分析。
    生:不好。中國。中國人不喜歡它們的毛、棉制品。它們喜歡中國的茶葉、絲織品。
    圖表說明了什么?
    生: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數量激增。
    師:我們已經知道這鴉片的毒性巨大。但是中國吸食的人卻超過了200萬。鴉片的大量輸入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比一比:請你把鴉片對中國的危害歸納成幾條寫出來。比一比看誰歸納得內容全面、文字簡練。生:
    師:毒品有這么多的危害,但目前我國的禁毒形勢不是很嚴峻的。我們青少年對毒品應該持什么態(tài)度呢?生: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師:對,他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痛陳鴉片泛濫的危害。他是怎么說的呢?大家來齊讀一下。學生齊讀:“鴉片流毒于天下,則危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睅煟旱拦饣实弁鉀]有呢?生:同意了。
    師:道光皇帝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到達廣州后,采取果斷措施,迫使英國商人交出了110多萬公斤鴉片。于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虎門銷煙發(fā)生了。為什么用“銷”,不用“燒”?生:
    師:銷更環(huán)保。
    生:虎門銷煙沉重打擊的英國侵略者,振奮了民族精神,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維護民族尊嚴和堅強意志。林則徐出色的領導了禁煙運動,不愧為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師:討論:有人認為鴉片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是林則徐禁煙,有人認為不是,你的觀點呢?英國如此多的鴉片被銷毀了,英國是不會甘心的,英國政府的駐華代表義律向致信達憤怒,英國國會同意決定向中國派出一支侵華遠征軍,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了。
    師:1840年6月,英國軍艦40多艘駛進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進行挑釁,鴉片戰(zhàn)爭開始。
    看一看:
    師:思考戰(zhàn)爭的性質。
    師:對英國來說,侵略的非正義戰(zhàn)爭,對中國來說是一次正義的反侵略戰(zhàn)爭。簡要敘述:在廣州由于林則徐做了充分的戰(zhàn)爭準備,英國艦隊只好沿途北上,攻陷定海,打到天津大沽炮臺,直逼京師。道光皇帝嚇得要命,派直隸總督琦善去南京談判。
    師:結果是什么?師:為什么會失?。?BR>    生:由于清王朝政治腐敗,經濟和軍事技術落后,加上道光帝舉棋不定,忽戰(zhàn)忽和,雖有廣大愛國官兵和人民群眾英勇抵抗,仍挽救不了中國戰(zhàn)敗的命運。師:看關天培的英勇事跡。生:
    (三)中英《南京條約》。
    師:歸納《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生:
    師:逐條分析對中國的主要危害。師:香港島與香港的區(qū)別師:《南京條約》的附件是什么條約?簽訂時間取得了哪些侵略權益?生:
    師:美國和法國趁火打劫也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什么條約?獲得了什么權益?生:
    師: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師:反思和教訓。
    小結:圖示。
    齊讀歷史歌謠回答問題鞏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