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根據學科教學要求和教學大綱,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教學過程和內容進行設計和規(guī)劃的一種文件,它對教學活動起著指導和實施的作用,我們需要認真準備一份教案了吧。編寫教案應該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設計一些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的教學活動。通過閱讀這些教案,你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學環(huán)境下的編寫思路和方法。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一
課本第40頁、第41頁例3、例4。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畫一畫等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直角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分析判斷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體驗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初步認識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間觀念。
三角形、三角板、一張不規(guī)則的手工紙、多媒體課件。
1、多媒體課件出示角,角有哪些部分組成?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和什么無關?
(一)找一找,描一描,初步認識直角。
角有大的也有小的,但有一類角很特殊,它的大小是不能改變的,你猜出示什么角了嗎?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直角。(板書課題,并出示教學例3圖片)。
2、觀察例3圖,找出直角并在圖上描畫出來。
(二)、判斷直角。
1、教師出示三角板,問:三角板上有幾個角?有直角嗎?誰能指一指?
2、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到上面的直角,摸一摸這個直角的頂點和邊。
3、學生用一張不規(guī)則的紙動手折一個直角。
過程:(1)、學生動手折。
(2)、老師也折了一個角,怎么判斷它是不是直角呢?我們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教師邊操作邊講方法,
先將三角板上直角的頂點和角的頂點重合,再將三角板上的一條直角邊和角的一條邊重合,看三角板上另一條直角邊是否和角的另一邊重合,如果重合,這個角就是直角,如果沒有重合,這個角就不是直角。
(3)、用所講的方法判斷自己折的角,先把方法說給同桌聽,然后找學生上臺邊演示邊說,同時說出自己是如何折的。
(4)在黑板上出示三個角,和學生一起判斷。在判斷的過程中讓學生發(fā)現:有的角比直角小,有的角比直角大。
(三)、畫直角。
(1)、多媒體演示。
畫法:先畫一個點,從點開始畫一條直直的線,再把三角板上直角的頂點和畫的點重合,一條直角邊和所畫的線重合,沿著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直直的線,然后標出直角符號,最后標上角的各部分名稱。
(2)、學生在練習本上畫直角。
1、教材第40頁“做一做”練習題。
2、找出身邊的直角。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二
1、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
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3、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4、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多媒體課件、鐘表模型。
1、能準確數分(5分5分地數);。
2、能認、讀、寫幾時幾分。
2、正確認識幾時幾分。
一、情景再現,導入新課。
1、這是什么聲音?鐘表可以告訴我們什么?
今天老師帶領同學們到時間王國繼續(xù)探索有關時間的奧秘(板書課題:認識時間)。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一)認識鐘面。
一邊演示,一邊提問:
a、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多少個大格?我們來數一數。
b、一個大格被短線分成幾個小格?一共有多少個小格?
2、你是怎樣數的?
(二)認識分。
1、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
你能記住每個刻度數字表示幾分嗎?和同桌說一說。
(三)認識時。
1、看龜兔賽跑比賽,說說誰贏了?
分針走一圈是多少?當分針走一大圈的時候時針走多少?時針走一大格時間是多少?
認識:1時=60分。
(四)讀時間。
1、我們認時間的時候,不僅要看分針,而且要看誰?
2、這是幾時?你是怎么看出來是8時的?
3、這是幾時幾分?8:05。
寫時間:生說師寫。
那么這個時間在電子表上怎樣表示呢?我們來看,因為是5分,不滿10分,所以我們在小圓點右邊的第一位,添寫一個零。(板書:8:05)這個時間我們還可以寫做8時05分。(板書:8時05分)像這樣的時間,你們會寫吧。
4、讀寫:11:30和3:45。
總結讀時間的方法。
我們要先看時針,再看分針,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分針走了幾個小格就是幾分。
三、練習反饋。
1、連一連。
2、寫一寫:91頁1題小紅的一天。
3、學會了讀寫時間,你們高興嗎?老師也很高興,我們一起聽1分鐘的歌曲。
4、你覺得1分鐘的時間怎么樣?
5、小游戲:時間列車。
時間過得可真快,我們要結束時間王國之旅回家了,用我們手中的智慧卡乘座時間列車回家吧!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三
1.在觀察公園路線圖、公交車站牌、城市平面圖等活動中,認識路線圖,并會運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線。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3.在觀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運用生活經驗幫助思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認識路線圖,會運用方位詞語描述行走路線。
2.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綜合性很強的實際問題(如學會看城市交通圖、平面圖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動畫“做一做怎么走”。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四
1、結合生活情境,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
2、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直觀地認識角,能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
直觀地認識角,會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
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積累,建立起角的概念,從直觀上了解直角、銳角和鈍角的特征。
學生每人準備教具三角尺一套。
實物投影圖片。
教學過程二次設計。
(創(chuàng)設小房子的情境找“直角”,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存在“直角”,利用電腦課件演示,使學生經歷從圖形中抽象出“直角”的過程,通過觀察,能初步感受到“直角”的樣子。)。
”
1.師:請同學在三角板上指出一個“直角”。
學生試著指出“直角”,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師示范指,注意動作強調從頂點開始。
(引導學生正確指出“直角”,為學生獨立畫“直角”做好準備。)。
了解“直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稱。
師:你是怎么判斷的?
生:我用三角板比較的。
這是直角。
這個角比直角小,是銳角。
這個角比直角大,是鈍角。
使同學體會生活中處處有“角”
學生獨立觀察后,在全班匯報。
生:桌子上有角,這是它的頂點和兩條邊。
學習后學生再找“角”,已經能很清晰的找到一個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數學中所說的“角”,不再是隨意的立面上的“角”。
完成p66頁練一練1~6題。
師: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樣比“角”的大小。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五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和說說做做,練習八第1~3題。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粚W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fā)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意識。
3、情感目標:創(chuàng)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互相協(xié)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初步認識角的本質特征;畫角。
三角尺、多媒體課件、尺子、學具盒、一張不規(guī)則白紙,一張長方形紙、三根小棒、圖釘和硬紙條。
一、談話引入課題。
出示一張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提問:為什么叫它三角形?引入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從學生的認識基礎出發(fā),引入課題自然流暢,學生易接受。]。
二、研討互學。
師:同學們對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請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體上有角。
1、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與同位交流,最后展示)。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角,豐富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
師:今天來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學習角的認識,知道它是誰嗎?
電腦出示:小馬背著糧食來到河邊過河,牛伯伯攔住了它的去路說:小馬,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要過河,先看看這些標志物上都有什么?小松鼠跳起來說:角、角、角。小馬迷惑了:角在哪里哪?同學們你們能幫小馬找一找嗎?(同位互相說說,然后電腦演示各種角。)。
2、讓學生折角。
3、摸一摸角的感覺,體會角的特征。(板書)。
4、用折好的角比著在紙上畫角。
5、課件演示怎樣畫角。
6、說說角的組成。
7、讓學生用尺子畫角。(強調尺子的作用。)。
8、師:同學們,小馬繼續(xù)往前走,這回它更加仔細地觀察,所以它又發(fā)現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嗎?(電腦出示)。
師小結:像這些圖形,我們都叫它角。(回顧、強調學生一開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畫上的錯誤。)。
三、拓展練習。
1、認一認,辨一辨。
2、比一比。(哪個角大,哪個角小,讓學生辯論。)。
由如何確定一個角的大小,引出做一個活動的角的活動,讓學生比一比,看一看,從而說明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3、擺角。(用三根小棒擺出三個角)。
4、打擂臺。(用三根小棒看誰擺出的角最大。)。
[這是一個極富挑戰(zhàn)性的題目,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師小結(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過的知識)。
1、師:閉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研究了有關角的哪些知識,想想角是什么樣子的,它由哪幾部分組成,角的大小和誰有關,你是怎樣畫角的。
2、質疑問難。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六
新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39頁例1。
1、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子畫角。
2、豐富學生對角的直觀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能積極參與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畫角。
2、初步學會用尺畫角,理解角的大小。
一、導入
1、猜圖游戲
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猜圖形的游戲,看看這個可能是什么圖形?(師出示圖形)
預設:生:三角形。
師追問: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教師再出示另一個圖形,露出其中一個角讓學生猜測。
預設: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
師追問:那我們是怎樣猜出這些圖形的?
2、揭示課題
師:原來小朋友是根據圖形上的角來猜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走進角的世界,去認識角?。ò鍟航堑某醪秸J識)
二、合作交流,認識角
(一)找角
(二)感受角
1、看!圖中那位老師手中的三角尺變到我手里來了,誰愿意到前面來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呢?(3個角)
2、請你拿出準備好的三角尺,我們一起像剛才那樣摸一摸、指一指,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把你的發(fā)現告訴給你的同桌聽!
(交流學習)
3、匯報:角的兩邊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三)觀察角
2、同桌交流角的特點
3、角的各部分名稱:尖尖的部分我們叫它角的頂點,兩邊平平、直直的線我們叫它邊。
4、小練習:判斷哪些是角。
同學們我從數學王國里帶來幾個圖形,請同學們判斷一下,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學生匯報后,師提問為什么那些不是角呢?說出理由。
(四)用活動角探究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觀察活動角
老師出示教具活動角,請同學們觀察它是怎樣一點一點變大或變小的。
動手操作
拿出手中的活動角,跟著老師一起操作,感受角逐漸變大或變小的過程。
說一說,角在變大,角兩邊的開口也在逐漸怎么樣?所以你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后匯報:角兩邊的開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兩邊的開口越小,角就越小。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七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第四冊第三單元第二節(jié):認識路線。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辨認方向的基礎上,認識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從出發(fā)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離和經過的地方。
2、借助認識路線活動,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與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重點:會看簡單的路線圖,會運用方位詞語描述行走路線。
難點: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出發(fā)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經過的地方。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有了路線圖,還要認識路線圖才能不迷路,所以認識路線很重要,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認識路線”。
到了撫順,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勞動公園去玩,應該做幾路公交車?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一)從十道街到新華大街的行駛路線。
(1)從十道街出發(fā)向行駛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駛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駛站到百貨大樓,再向行駛站到友誼賓館,再向行駛站到勞動公園。
1、瞧,這里是一張1路車從十道街到新華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線圖。仔細看圖,你能按照1路公交車的路線說一說,我們乘車從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勞動公園?請你當小司機,手握方向盤自己說一說。
2、小組討論,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
3、學生匯報,課件演示。
(二)從勞動公園到十道街的行駛路線。
1、笑笑游完勞動公園要回到十道街又該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說一說。
(2)從勞動公園出發(fā)向行駛站到友誼賓館,再向行駛站到百貨大樓,再向行駛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駛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駛站到十道街。
2、把結果記錄在練習卡上。
3、學生匯報,課件演示。
4、對照答案訂正錯誤。
(三)看路線圖回答問題。
(1)小明從三道街出發(fā)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車的?說說他的行車路線。
(2)小紅坐了3站在百貨大樓下車,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車的?她又是怎樣走的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課件演示。
(3)你想從哪兒到哪兒去?在小組內交流你的行車路線。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在小組內交流。
小結:我們在乘車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車的行駛方向,然后根據需要,正確的選擇乘幾路公交車和下車地點。
三、自主參與、拓展練習。
1、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紅上學和放學的回家的路線圖。
說出小紅上學和放學的回家的路線,同桌互相說一說,再填在書上。
學生匯報,課件演示。訂正錯誤。
2、笑笑為了感謝同學們?yōu)樗嘎罚埬銈兊健昂I蠘穲@“去游玩,但是我們要先弄清它的內部路線圖,防止迷路。我想這一定難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樂園“彩圖)。
提問:a海底世界,海上樂園,居民區(qū),果樹林分別在中心公園的什么方向?
b居民區(qū)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五、總結評價。
本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一張從家到學校的導游路線。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八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qū)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角都是直角。
2.通過圍一圍、涂一涂、剪一剪、說一說、找一找等系列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數學知識用于生活中。
【教學重點】。
能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qū)分和辨認四邊形。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不規(guī)則形狀紙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釘子板,水彩筆,學具袋(各種形狀的學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
多媒體課件播放同學們放學時的情景(主題圖)。
師:這是我們熟悉的場景,你都發(fā)現了什么?
(小組討論)。
小組反饋,匯報結果。(學生說的同時,課件閃出各種圖形)。
師:你能將這些圖形進行分類嗎?
各組拿出準備好的學具袋(各種形狀的學具),分一分,看哪組分得合理。
(小組合作,分一分)。
小組反饋,匯報結果。(課件同步顯示分類情況)。
1.課件隱去其他圖形(三角形,圓形),抽象出四邊形。
問:這些圖形是一類的,叫什么名字呢?
(四邊形)(板書課題)。
為什么叫四邊形?它們有什么特征?(小組討論)。
反饋:有四條直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課件在圖形下閃現相應文字)。
2.引申。
師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兩個不規(guī)則四邊形。
師:它們都叫四邊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呢?
師: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們的角,量一量它們的邊,你們能發(fā)現什么?
小組匯報: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它們是特殊的四邊形。
三、動手實踐,尋找四邊形(活動中配以音樂)。
1.圍一圍。
活動內容:請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出自己想象的四邊形,教師參與活動。
反饋展示(有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不規(guī)則四邊形)。
2.涂一涂(教材35頁例1)。
活動內容:(課件)把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涂上你喜歡的顏色。
反饋展示,適當評價。
3.剪一剪。
活動內容:拿出準備好的紙、剪刀,每個學生剪出自己喜歡的四邊形。
(1分鐘,看誰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饋展示,教師評價。(邊要求直直的)。
4.說一說。
活動內容;現實生活中,在哪兒見過四邊形?
5.找一找。
活動內容:在我們的教室,你能找到四邊形嗎?(允許下位尋找)。
四、教學拓展――生活中的四邊形。
師小結:同學們活動得開心嗎?你們和四邊形成為好朋友了嗎?
(配以主題圖放學場景)。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九
提問:
1.1路公交車是從火車站開往哪里的?經過了哪幾個車站?
2.王老師要從火車站到醫(yī)院,有幾站地?
小結:我們在乘車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車的行駛方向,然后根據需要,正確的選擇乘幾路公交車和下車地點,現在你知道我們改乘哪路車了吧!
3.學生討論,回答相應問題。
小結:除了公交線路圖,有時我們到某個地方旅游的時候,總是要先看看游覽的路線圖,要游玩什么景點,怎樣走才能不走重復的路線,路線圖都會告訴我們,因此認識路線圖十分重要!
三、認識方位圖。
師:老師這里有一張中國地圖,出示動畫“中國一些地區(qū)方位圖”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fā)現角、感知認識角的過程。認識常見的各種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學會畫角。
2、經歷觀察、比較、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通過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感受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能正確辨認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能畫出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與邊長無關。
1、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圓形紙、直尺。
2、學具準備:三角板、圓形紙、練習簿等。
一、激趣導入
1、猜圖形游戲
師出示信封,露出圖形的一角,生猜(信封里裝有正方形,三角形)。
質疑:為什么沒有人猜圓形?
(設計意圖:)
2、折角活動建立表象(要不要視頻?)
師:(出示圓形)圓形沒有角,那你能用圓形折出一個角嗎?光說不練可不行,課前,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張圓形紙,請你用它來折一折,看能不能折出角,開始吧!
生動手活動,師巡視。
二、初步感知
1、初步感知
師:折好了嗎?沒折好的同學來跟老師一起折?,F在來摸一摸你折出的角,你有什么感覺?
引導:(1)尖尖的,扎手,這是角的頂點
(2)從尖尖的點出發(fā),往這,是一條直直的線,往另一個方向,也是一條直直的線,這兩條線和頂點就圍成了一個角。
3、揭示課題(書寫)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角。
白板板書課題:角的認識
三、探究體驗
1、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1)找角
師:角不僅存在于平面圖形中,在生活中,角的身影也隨處可見。出示主題圖
這是一幅美麗的校園圖,請仔細觀察,你能找到角嗎?和你的同桌一起,看誰找得最多!
(2)匯報角(插入flash、聚光燈、放大鏡)
師:找到了嗎?你都找到了哪些角?
誰還有補充?(引導學生說出什么組成了角,或者是用手比劃一下)
(3)認識頂點和邊(筆、動畫、手動添加文字)
師:大家的眼睛可真厲害!老師啊,把大家找到的包含角的物體其中的三個展示出來(課件出示)
你能說說這3個角分別在哪嗎?
師:掌聲送給這位同學!為了方便觀察,我將這些實物隱去,這3個角有什么共同點呢?(若生已經說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就讓他上臺用筆標出頂點和邊)
學生匯報,師出示頂點、和兩條邊。
師:尖尖的點是角的頂點,直直的線是角的兩條邊。你能指出其他兩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4)、練習
判斷
師:判斷,下面圖形哪一個是角?
生判斷,師:為什么不是?是的,指出頂點和邊。
師小結:角的兩條邊必須是直直的。
2、畫角
(1)師示范畫角
師:角真是一個有趣的圖形,怎樣畫一個角呢?你有什么想法?
生匯報(用尺子、有頂點、兩條邊)
師小結:先畫一個頂點,再從這個點起,用尺子先畫一條直直直的線,再向另一個方向畫一條直直的線,然后再標出頂點和邊,最后標上角的符號,這樣,就畫成了一個完整的角。(強調第二條邊的方向任意,邊說邊畫一個角)
(2)師:想不想自己也動手畫一個?在你的本上畫一個角吧!生畫,師巡視。
(3)展示學生作品
展示(用投影儀):規(guī)范的;不標頂點、邊的;銳角;鈍角等
3、比較角的大小
生比較角的大小。
(2)匯報:
師:你倆誰畫得角大?為什么?
預設:邊長
開口大
(3)觀察角的大小變化
出示變化角的課件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一組角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生匯報。
它們的邊長發(fā)生變化了嗎?
那你覺得角的大小是什么決定的,跟邊長有關嗎?
(2)師小結: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開口越大,角越大;開口越小,角越??;與邊長無關。
三、練習
老師收集了一些圖形,你能在下面的圖形中找到幾個角?
出示練習八第三題。
四、欣賞生活中的角
角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的世界也因為角的存在而變得異常美麗。下面請欣賞生活中的角。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獲?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一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理解早晨、白天、晚上、黑夜的含義,并能正確運用這些詞匯。
2、讓幼兒初步感知晝夜更替的概念,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時間觀念。
3、發(fā)展目測力、判斷力。
4、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發(fā)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5、初步培養(yǎng)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活動準備:
早上、白天、晚上、夜晚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1、認識早晨。出示早晨圖:圖上有什么?這是什么時候?(早晨)為什么?(因為太陽升起來了,小朋友在洗漱)帶幼兒念讀詞語:早晨。早晨起床后小朋友該干什么呢?教育小朋友早早起床來園參加晨間鍛煉。
2、認識白天。出示白天圖,讓幼兒說說圖上畫了什么?這是什么時候(白天)為什么?(天上掛著太陽,小朋友在做游戲。)帶幼兒念讀詞匯:白天。現在是白天嗎?(是)為什么?(不開燈,我們可以看到遠處的東西)白天,我們小朋友做些什么事情?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
4、認識黑夜。出示黑夜圖:圖上有什么?是什么時候?(黑夜)為什么?(有月亮和星星,電燈關了,小朋友在床上睡著了)帶幼兒念詞匯:黑夜。讓幼兒說說黑夜里自己是不是和圖片上的小朋友一樣睡著了。教育幼兒早睡早起。
二、了解時間的晝、夜更替。
1、早晨我們小朋友起床后,上幼兒園。白天我們一起游戲,晚上我們回家,夜里就睡覺休息。第二天我們又開始活動,一天又一天地過去,小朋友就慢慢地長大了。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3、來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
學生發(fā)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物體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五、隨堂練習。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三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四冊112113頁角的初步認識和說說做做,練習二十二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從一個點起畫角)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技能。
4.通過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掌握角的畫法。
教學難點:通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圖形和掌握角的畫法。
教具:三角板、紅領巾、扇面、棋盤面
學具:兩根硬紙條、圖釘、橡皮頭、直尺、小棒、彩紙
教學程序:
一、導入
師板書:角。問:這個字你們認識嗎?(齊讀)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來認識角、研究角。在日常生活中,你們見過有角的圖形嗎?說說看,哪些圖形上有角?(生舉例)
說到紅領巾,師再出示紅領巾,紅領巾上有幾個角呢?誰來指一指?
老師也把它貼到黑板上,把這兩個角描下來(銳角和鈍角)。
看,黑板上現在留下的這些圖形就叫角。
二、初步認識角
1.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黑板上的這三個角,說說你看到的角是什么樣的?(兩條直直的線,一個尖尖的點)
師:這兩條直直的線和這個尖尖的點,都有個好聽的名字,有誰知道?(如果學生不知道,師介紹)我們把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兩條邊(板書)這個尖尖的點叫做角的頂點。角就是由1個頂點和2條邊組成的。
2.在我們認識角的時候,有幾個小動物也找來了他們認為的角,你們看,他們找的對嗎?
出示小兔,我們先來看小兔找的角,對嗎?
小羊找的對嗎?(對)
看,這是什么?(出示扇面)扇面上有幾個角?(指名上來指)
再出示棋盤(六邊形),這是我們小朋友玩的飛行棋的棋盤,這個棋盤上又能找到幾個角呢?(指名上來指)
誰來和小朋友匯報一下,(口答校對)。如果有圖形學生有爭議的,師出示圖片請學生上來指一指。
三、畫角
1.我們已經認識了角,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動手來畫一個角,會畫嗎?試試看(師巡視,找一個畫法正確的小朋友板演)我們來看看這個小朋友是怎么畫的?下面我們就按照這個小朋友的畫法再來畫一個角,好嗎?(生練習紙上練習畫)
找?guī)兹松虾诎瀹嫞ó嫴煌较虻模?BR> 2.畫好后,和同桌小朋友說說你是怎樣畫的?
四、做角
2.小朋友動手能力真強,我們一起來玩玩自己做的活動角,好嗎?
我們一起來變一個大一些的角,能再變大些嗎?變小些呢?
(指名上來拉)說說你是怎么做的?
原來角的大小只要看兩條邊張開的大小,兩條邊張開的大,角就大,張開的小,角就小。
五、總結
今天,周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學了哪些本領?(學生自由說)學生說到學會了畫角,師: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我們一起在腦子里畫一個角,想一想,要先畫一個頂點,然后從頂點出發(fā)畫一條邊,再從這個頂點出發(fā)畫另一條邊你畫好了嗎?把眼睛睜開。
六、游戲
小朋友學得都很認真,下面老師要帶小朋友一起來玩幾個游戲。開心嗎?
1.我們先來玩折紙游戲。請你拿出一張白紙,用這張紙折出一個角,折好后指給同桌小朋友看你折的這個角的頂點和邊。
師巡視,選取不同的剪法展示。說說現在紙上留下了幾個角?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四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鐘的表面結構及時針、分針運轉規(guī)律,學習看整點。
2、養(yǎng)成按時作息,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3、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發(fā)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4、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5、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內容:
《時鐘》。
活動準備:
時鐘模型一個、小時鐘若個。
活動過程:
一、游戲:猜謎語你見過什么樣的鐘?(鬧鐘、座鐘、落地鐘)鐘有什么作用?(起床)。
小結:最短的叫時針,較長的是分針。鐘面上有數字1-12,數字緊挨著數字之間為1格,一共有12格。
三、《龜兔賽跑》故事導入師:誰贏了?
小結:分針跑一圈,時針跑一格,也就是一小時。
四:出示三個鐘,請幼兒觀察。
師:這三個鐘一樣嗎?哪里一樣?有不一樣的'地方嗎?請幼兒回答。
例: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1,是1點整。
(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整)游戲:考考你,請幼兒撥鐘。
那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來記錄時間?(幾點整就寫幾,兩個點,兩個0,表示整點)。
五、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
幼兒說:老狼老狼幾點了?教師出示卡片,幼兒撥。
六、出示兩幅圖,你發(fā)現了什么?
為什么時間一樣,而小朋友干的卻不一樣?
你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回家和媽媽一起制定一個時間表。
教學反思:
幼兒興趣非常高,并記住了時間,培養(yǎng)了他們熱愛時間的好習慣。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五
活動目標:
1、使幼兒認識米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較連貫的語言描述。
2、讓幼兒知道米和人們生活的關系。
3、探索、發(fā)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yǎng)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裝有米的無毒不透明塑料瓶每組1個;每組1張16開或8開紙。
活動組織:
1、讓幼兒搖動桌上的瓶子,以引發(fā)幼兒活動的興趣。
教師用語參考:“小朋友,你們輪流搖桌子上的瓶子,聽聽有沒有聲音,猜猜里面是什么。一個搖過了要給另一個,不要爭?!?BR> 2、引發(fā)幼兒猜想瓶中的東西是什么。
教師用語參考:“剛才每個小朋友都搖過了,那你們猜猜瓶子里是什么呢?”
3、引導幼觀察米,說出米的特征。
教師用語參考:“剛才有的小朋友說瓶子里是米,好,現在我們把瓶子蓋開開,把瓶子里的東西倒在紙上,可以用手摸摸,看看是什么東西,它是什么顏色的,什么樣子的。小朋友可以一邊看一邊講給旁邊的小朋友聽?!薄罢l愿意告訴大家米是什么顏色的,是什么樣子的?”“好,剛才許多小朋友都說了,米是白色的,小小的,一粒粒的,有的長,有點圓,捏在手里硬硬的像個睡著的小娃娃?!?BR> 4、引導幼兒說出米的好處。
教師用語參考:“小朋友知道米有什么用嗎?”“對了,米可以做成飯,可以讓小朋友吃飽,長身體,米是糧食?!薄昂茫蠹野衙讚斓狡孔永锶?,我們一起把它送到廚房的阿姨把它們做成飯。要小心點,千萬別弄到地上,這是農民叔叔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一會吃飯時也要小心,不要灑到地上,要愛惜糧食?!?BR>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六
教學內容:
教材解析:
倍是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這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初步認識了除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有關倍數、分數、比例等知識的基礎。教材選取了老師帶領同學們到大海邊采集貝殼標本的情境,以解決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義,建立倍的概念,溝通倍與幾個幾之間的聯系,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計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通過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理解倍的意義,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2、在比較兩個數量時溝通同樣多和1倍的聯系以及幾個幾和倍的聯系,使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4、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體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對數學的興趣,養(yǎng)成樂于動腦的良好習慣,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倍的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貝殼圖片,練習作業(yè)紙,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素材。
2、交流反饋問題。
預設一:學生可能提出有關和、差的問題,說明:同學們提的是我們以前學的兩個數量之間的和、差關系的問題。
預設二:學生可能提出有關倍的問題。
(說明:預設二是根據上課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提出倍的問題這一生成而設計的。)。
3、談話:王晶也提了一個問題,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生齊讀問題,師板貼問題。
4、談話:讀完后,你有什么問題嗎?(生可能提問:什么是倍?)是啊,倍的知識咱們以前沒有見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喜歡的海邊拾貝殼的情境導入新課,容易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新課的教學做好情感的鋪墊。利用課件出示的問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認識倍的意義。
1、談話:請同學們再仔細讀一遍問題。(生齊讀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到哪些數學信息?(指生說)。
2、擺一擺:用你手中的學具把王丁和李飛的貝殼數擺出來。
生操作學具,師巡視指導。
交流展示擺法。
3、觀察:李飛拾的6只貝殼和王丁拾的3只貝殼有什么關系。
預設一:(1)李飛拾的貝殼數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貝殼數比李飛拾的少3只。
預設二:李飛拾的貝殼數有兩個王丁拾的那么多。
預設三:李飛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這是上課時課堂上生成的內容。)。
4、(1)根據預設一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談話:有什么辦法,能讓我們一眼就看出李飛的貝殼數比王丁的多3個?
預設一:畫豎線(在李飛和王丁同樣多的3只貝殼后面畫豎線)。
預設二:分一分(將李飛的貝殼數分成3只和3只兩部分)。
談話:現在李飛的貝殼數分成了幾部分?
預設:兩部分。
談話:(師指著每一部分)李飛的這一部分和王丁的貝殼數有什么關系?這一部分呢?
預設:同樣多。
預設:也是同樣多。
(2)根據預設二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談話:你能給大家擺一擺,讓我們一眼就看出李飛拾的貝殼數有兩個王丁拾的那么多嗎?
生到黑板擺一擺,分一分。
談話:現在李飛的貝殼數分成了幾部分?
預設:兩部分。
談話:(師指著每一部分)李飛的這一部分和王丁的貝殼數有什么關系?
預設:同樣多。
這一部分呢?
預設:也是同樣多。
(3)根據預設三即課堂生成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談話: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給大家說一說嗎?
課堂生成:李飛的貝殼數里面有2個3,所以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
談話:你真棒!老師這節(jié)課要講的內容你都提前會了。真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
談話:同學們看,如果把王丁的貝殼數3只看做1個3,根據這位同學說的,李飛的貝殼數里面是否有2個3?(預設:是)。
談話:那誰能上來指一指,說一說?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說一說。
5、講解:我們把王丁拾的3只貝殼看作一份,是1個3,李飛拾的貝殼數里面有這樣的2個3。
小結:6里面有2個3,我們就說,6是3的2倍。
6、談話: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師一起來指一指,圈一圈,說一說。
同位互相說。
7、談話:現在請你再動手擺一擺學具,看誰最棒,能讓老師一眼看出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
學生再擺一擺,讓生到前面展示。
追問:為什么要3個一份,3個一份的擺?是根據誰的只數擺的?
談話:李飛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幾倍?現在你知道了嗎?誰來說一說。
(二)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
學生擺,師巡視,指導。
3、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擺的?追問:為什么要2個2個地擺?
4、課件演示:6里面有3個2,6是2的3倍。
設計意圖:在本環(huán)節(jié)中,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為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的操作活動,并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的操作,然后通過操作之后的追問,幫助學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動的意義,使學生初步體會倍的含義。
三、借助素材,總結概念。
1、談話:李飛同樣是6只海螺殼,為什么一會兒是王丁的3倍,一會兒又是王丁的2倍?
生交流想法。
2、回顧總結:我們是用什么方法認識倍的?
引導學生梳理認識倍的方法:擺一擺,圈一圈。
3、揭示課題:我們通過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認識了6里面有2個3,6是3的2倍,同學們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設計意圖:在本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發(fā)現倍數會因比較標準的改變而改變,初步體會比較標準的重要性,進一步加深對倍的認識。
四、鞏固拓展,應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說一說,深入理解倍的意義。
學生獨立完成作業(yè)紙的內容,然后展示交流。
2、解決問題。
談話:再讓我們回到大海邊,你還能提出有關倍的問題嗎?
生提問題,師選擇其中三個問題解決。
(1)劉林拾的貝殼數是王晶的幾倍?
生圈一圈,匯報結果:8里面有2個4,8是4的2倍。
師說明:8是4的2倍??梢杂靡粋€除法算式來表示:84=2。
讓學生說一說:8表示什么?4和2分別表示什么?
師說明:倍不是單位名稱。學生齊讀有關倍的小知識。
(2)學生獨立解決丁明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幾倍?交流算式,訂正結果。
(3)解決林杰拾的貝殼數是李飛的幾倍?,
學生獨立解決,交流想法,認識3是3的1倍。
遷移學習:4是4的1倍,5是5的1倍。
學生舉例:說一說誰還是誰的1倍。
觀察:這三個問題有什么共同點?學生交流看法。
小結:像這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設計意圖:在本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圈一圈的操作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倍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學生體會,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解決。通過解決問題,遷移學習1倍的知識。然后讓學生通過閱讀有關倍的小知識,理解倍是表示兩個量的關系,不能做單位名稱。
五、回顧梳理,總結提升。
談話: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方面進行回顧總結。)。
設計意圖:在本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方面進行回顧總結,梳理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倍,解決倍,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七
(2)鐘面上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1個大格有5個小格。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1大格是5分鐘。
(3)時針走1大格分針要走一圈,所以1時=60分;。
(4)半小時=30分,一刻鐘=15分鐘。
(5)時間的讀與寫:如3:30,可以讀作3時30分,也可以讀作3點半;8時零5分應寫作8:05。
2、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要按著時間的先后順序安排事件,時間上不能重復。
(2)問過幾分鐘后是幾時,先要讀出現在是幾時,再推算過幾分鐘后是幾時幾分。
(3)時針和分針能形成直角的時刻是3時和9時。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一
課本第40頁、第41頁例3、例4。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畫一畫等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直角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分析判斷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體驗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初步認識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間觀念。
三角形、三角板、一張不規(guī)則的手工紙、多媒體課件。
1、多媒體課件出示角,角有哪些部分組成?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和什么無關?
(一)找一找,描一描,初步認識直角。
角有大的也有小的,但有一類角很特殊,它的大小是不能改變的,你猜出示什么角了嗎?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直角。(板書課題,并出示教學例3圖片)。
2、觀察例3圖,找出直角并在圖上描畫出來。
(二)、判斷直角。
1、教師出示三角板,問:三角板上有幾個角?有直角嗎?誰能指一指?
2、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到上面的直角,摸一摸這個直角的頂點和邊。
3、學生用一張不規(guī)則的紙動手折一個直角。
過程:(1)、學生動手折。
(2)、老師也折了一個角,怎么判斷它是不是直角呢?我們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教師邊操作邊講方法,
先將三角板上直角的頂點和角的頂點重合,再將三角板上的一條直角邊和角的一條邊重合,看三角板上另一條直角邊是否和角的另一邊重合,如果重合,這個角就是直角,如果沒有重合,這個角就不是直角。
(3)、用所講的方法判斷自己折的角,先把方法說給同桌聽,然后找學生上臺邊演示邊說,同時說出自己是如何折的。
(4)在黑板上出示三個角,和學生一起判斷。在判斷的過程中讓學生發(fā)現:有的角比直角小,有的角比直角大。
(三)、畫直角。
(1)、多媒體演示。
畫法:先畫一個點,從點開始畫一條直直的線,再把三角板上直角的頂點和畫的點重合,一條直角邊和所畫的線重合,沿著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直直的線,然后標出直角符號,最后標上角的各部分名稱。
(2)、學生在練習本上畫直角。
1、教材第40頁“做一做”練習題。
2、找出身邊的直角。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二
1、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
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3、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4、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多媒體課件、鐘表模型。
1、能準確數分(5分5分地數);。
2、能認、讀、寫幾時幾分。
2、正確認識幾時幾分。
一、情景再現,導入新課。
1、這是什么聲音?鐘表可以告訴我們什么?
今天老師帶領同學們到時間王國繼續(xù)探索有關時間的奧秘(板書課題:認識時間)。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一)認識鐘面。
一邊演示,一邊提問:
a、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多少個大格?我們來數一數。
b、一個大格被短線分成幾個小格?一共有多少個小格?
2、你是怎樣數的?
(二)認識分。
1、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
你能記住每個刻度數字表示幾分嗎?和同桌說一說。
(三)認識時。
1、看龜兔賽跑比賽,說說誰贏了?
分針走一圈是多少?當分針走一大圈的時候時針走多少?時針走一大格時間是多少?
認識:1時=60分。
(四)讀時間。
1、我們認時間的時候,不僅要看分針,而且要看誰?
2、這是幾時?你是怎么看出來是8時的?
3、這是幾時幾分?8:05。
寫時間:生說師寫。
那么這個時間在電子表上怎樣表示呢?我們來看,因為是5分,不滿10分,所以我們在小圓點右邊的第一位,添寫一個零。(板書:8:05)這個時間我們還可以寫做8時05分。(板書:8時05分)像這樣的時間,你們會寫吧。
4、讀寫:11:30和3:45。
總結讀時間的方法。
我們要先看時針,再看分針,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分針走了幾個小格就是幾分。
三、練習反饋。
1、連一連。
2、寫一寫:91頁1題小紅的一天。
3、學會了讀寫時間,你們高興嗎?老師也很高興,我們一起聽1分鐘的歌曲。
4、你覺得1分鐘的時間怎么樣?
5、小游戲:時間列車。
時間過得可真快,我們要結束時間王國之旅回家了,用我們手中的智慧卡乘座時間列車回家吧!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三
1.在觀察公園路線圖、公交車站牌、城市平面圖等活動中,認識路線圖,并會運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線。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3.在觀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運用生活經驗幫助思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認識路線圖,會運用方位詞語描述行走路線。
2.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綜合性很強的實際問題(如學會看城市交通圖、平面圖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動畫“做一做怎么走”。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四
1、結合生活情境,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
2、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直觀地認識角,能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
直觀地認識角,會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
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積累,建立起角的概念,從直觀上了解直角、銳角和鈍角的特征。
學生每人準備教具三角尺一套。
實物投影圖片。
教學過程二次設計。
(創(chuàng)設小房子的情境找“直角”,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存在“直角”,利用電腦課件演示,使學生經歷從圖形中抽象出“直角”的過程,通過觀察,能初步感受到“直角”的樣子。)。
”
1.師:請同學在三角板上指出一個“直角”。
學生試著指出“直角”,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師示范指,注意動作強調從頂點開始。
(引導學生正確指出“直角”,為學生獨立畫“直角”做好準備。)。
了解“直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稱。
師:你是怎么判斷的?
生:我用三角板比較的。
這是直角。
這個角比直角小,是銳角。
這個角比直角大,是鈍角。
使同學體會生活中處處有“角”
學生獨立觀察后,在全班匯報。
生:桌子上有角,這是它的頂點和兩條邊。
學習后學生再找“角”,已經能很清晰的找到一個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數學中所說的“角”,不再是隨意的立面上的“角”。
完成p66頁練一練1~6題。
師: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樣比“角”的大小。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五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和說說做做,練習八第1~3題。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粚W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fā)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意識。
3、情感目標:創(chuàng)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互相協(xié)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初步認識角的本質特征;畫角。
三角尺、多媒體課件、尺子、學具盒、一張不規(guī)則白紙,一張長方形紙、三根小棒、圖釘和硬紙條。
一、談話引入課題。
出示一張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提問:為什么叫它三角形?引入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從學生的認識基礎出發(fā),引入課題自然流暢,學生易接受。]。
二、研討互學。
師:同學們對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請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體上有角。
1、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與同位交流,最后展示)。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角,豐富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
師:今天來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學習角的認識,知道它是誰嗎?
電腦出示:小馬背著糧食來到河邊過河,牛伯伯攔住了它的去路說:小馬,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要過河,先看看這些標志物上都有什么?小松鼠跳起來說:角、角、角。小馬迷惑了:角在哪里哪?同學們你們能幫小馬找一找嗎?(同位互相說說,然后電腦演示各種角。)。
2、讓學生折角。
3、摸一摸角的感覺,體會角的特征。(板書)。
4、用折好的角比著在紙上畫角。
5、課件演示怎樣畫角。
6、說說角的組成。
7、讓學生用尺子畫角。(強調尺子的作用。)。
8、師:同學們,小馬繼續(xù)往前走,這回它更加仔細地觀察,所以它又發(fā)現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嗎?(電腦出示)。
師小結:像這些圖形,我們都叫它角。(回顧、強調學生一開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畫上的錯誤。)。
三、拓展練習。
1、認一認,辨一辨。
2、比一比。(哪個角大,哪個角小,讓學生辯論。)。
由如何確定一個角的大小,引出做一個活動的角的活動,讓學生比一比,看一看,從而說明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3、擺角。(用三根小棒擺出三個角)。
4、打擂臺。(用三根小棒看誰擺出的角最大。)。
[這是一個極富挑戰(zhàn)性的題目,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師小結(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過的知識)。
1、師:閉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研究了有關角的哪些知識,想想角是什么樣子的,它由哪幾部分組成,角的大小和誰有關,你是怎樣畫角的。
2、質疑問難。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六
新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39頁例1。
1、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子畫角。
2、豐富學生對角的直觀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能積極參與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畫角。
2、初步學會用尺畫角,理解角的大小。
一、導入
1、猜圖游戲
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猜圖形的游戲,看看這個可能是什么圖形?(師出示圖形)
預設:生:三角形。
師追問: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教師再出示另一個圖形,露出其中一個角讓學生猜測。
預設: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
師追問:那我們是怎樣猜出這些圖形的?
2、揭示課題
師:原來小朋友是根據圖形上的角來猜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走進角的世界,去認識角?。ò鍟航堑某醪秸J識)
二、合作交流,認識角
(一)找角
(二)感受角
1、看!圖中那位老師手中的三角尺變到我手里來了,誰愿意到前面來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呢?(3個角)
2、請你拿出準備好的三角尺,我們一起像剛才那樣摸一摸、指一指,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把你的發(fā)現告訴給你的同桌聽!
(交流學習)
3、匯報:角的兩邊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三)觀察角
2、同桌交流角的特點
3、角的各部分名稱:尖尖的部分我們叫它角的頂點,兩邊平平、直直的線我們叫它邊。
4、小練習:判斷哪些是角。
同學們我從數學王國里帶來幾個圖形,請同學們判斷一下,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學生匯報后,師提問為什么那些不是角呢?說出理由。
(四)用活動角探究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觀察活動角
老師出示教具活動角,請同學們觀察它是怎樣一點一點變大或變小的。
動手操作
拿出手中的活動角,跟著老師一起操作,感受角逐漸變大或變小的過程。
說一說,角在變大,角兩邊的開口也在逐漸怎么樣?所以你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后匯報:角兩邊的開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兩邊的開口越小,角就越小。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七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第四冊第三單元第二節(jié):認識路線。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辨認方向的基礎上,認識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從出發(fā)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離和經過的地方。
2、借助認識路線活動,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與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重點:會看簡單的路線圖,會運用方位詞語描述行走路線。
難點: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出發(fā)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經過的地方。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有了路線圖,還要認識路線圖才能不迷路,所以認識路線很重要,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認識路線”。
到了撫順,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勞動公園去玩,應該做幾路公交車?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一)從十道街到新華大街的行駛路線。
(1)從十道街出發(fā)向行駛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駛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駛站到百貨大樓,再向行駛站到友誼賓館,再向行駛站到勞動公園。
1、瞧,這里是一張1路車從十道街到新華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線圖。仔細看圖,你能按照1路公交車的路線說一說,我們乘車從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勞動公園?請你當小司機,手握方向盤自己說一說。
2、小組討論,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
3、學生匯報,課件演示。
(二)從勞動公園到十道街的行駛路線。
1、笑笑游完勞動公園要回到十道街又該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說一說。
(2)從勞動公園出發(fā)向行駛站到友誼賓館,再向行駛站到百貨大樓,再向行駛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駛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駛站到十道街。
2、把結果記錄在練習卡上。
3、學生匯報,課件演示。
4、對照答案訂正錯誤。
(三)看路線圖回答問題。
(1)小明從三道街出發(fā)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車的?說說他的行車路線。
(2)小紅坐了3站在百貨大樓下車,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車的?她又是怎樣走的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課件演示。
(3)你想從哪兒到哪兒去?在小組內交流你的行車路線。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在小組內交流。
小結:我們在乘車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車的行駛方向,然后根據需要,正確的選擇乘幾路公交車和下車地點。
三、自主參與、拓展練習。
1、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紅上學和放學的回家的路線圖。
說出小紅上學和放學的回家的路線,同桌互相說一說,再填在書上。
學生匯報,課件演示。訂正錯誤。
2、笑笑為了感謝同學們?yōu)樗嘎罚埬銈兊健昂I蠘穲@“去游玩,但是我們要先弄清它的內部路線圖,防止迷路。我想這一定難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樂園“彩圖)。
提問:a海底世界,海上樂園,居民區(qū),果樹林分別在中心公園的什么方向?
b居民區(qū)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五、總結評價。
本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一張從家到學校的導游路線。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八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qū)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角都是直角。
2.通過圍一圍、涂一涂、剪一剪、說一說、找一找等系列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數學知識用于生活中。
【教學重點】。
能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qū)分和辨認四邊形。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不規(guī)則形狀紙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釘子板,水彩筆,學具袋(各種形狀的學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
多媒體課件播放同學們放學時的情景(主題圖)。
師:這是我們熟悉的場景,你都發(fā)現了什么?
(小組討論)。
小組反饋,匯報結果。(學生說的同時,課件閃出各種圖形)。
師:你能將這些圖形進行分類嗎?
各組拿出準備好的學具袋(各種形狀的學具),分一分,看哪組分得合理。
(小組合作,分一分)。
小組反饋,匯報結果。(課件同步顯示分類情況)。
1.課件隱去其他圖形(三角形,圓形),抽象出四邊形。
問:這些圖形是一類的,叫什么名字呢?
(四邊形)(板書課題)。
為什么叫四邊形?它們有什么特征?(小組討論)。
反饋:有四條直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課件在圖形下閃現相應文字)。
2.引申。
師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兩個不規(guī)則四邊形。
師:它們都叫四邊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呢?
師: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們的角,量一量它們的邊,你們能發(fā)現什么?
小組匯報: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它們是特殊的四邊形。
三、動手實踐,尋找四邊形(活動中配以音樂)。
1.圍一圍。
活動內容:請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出自己想象的四邊形,教師參與活動。
反饋展示(有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不規(guī)則四邊形)。
2.涂一涂(教材35頁例1)。
活動內容:(課件)把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涂上你喜歡的顏色。
反饋展示,適當評價。
3.剪一剪。
活動內容:拿出準備好的紙、剪刀,每個學生剪出自己喜歡的四邊形。
(1分鐘,看誰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饋展示,教師評價。(邊要求直直的)。
4.說一說。
活動內容;現實生活中,在哪兒見過四邊形?
5.找一找。
活動內容:在我們的教室,你能找到四邊形嗎?(允許下位尋找)。
四、教學拓展――生活中的四邊形。
師小結:同學們活動得開心嗎?你們和四邊形成為好朋友了嗎?
(配以主題圖放學場景)。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九
提問:
1.1路公交車是從火車站開往哪里的?經過了哪幾個車站?
2.王老師要從火車站到醫(yī)院,有幾站地?
小結:我們在乘車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車的行駛方向,然后根據需要,正確的選擇乘幾路公交車和下車地點,現在你知道我們改乘哪路車了吧!
3.學生討論,回答相應問題。
小結:除了公交線路圖,有時我們到某個地方旅游的時候,總是要先看看游覽的路線圖,要游玩什么景點,怎樣走才能不走重復的路線,路線圖都會告訴我們,因此認識路線圖十分重要!
三、認識方位圖。
師:老師這里有一張中國地圖,出示動畫“中國一些地區(qū)方位圖”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fā)現角、感知認識角的過程。認識常見的各種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學會畫角。
2、經歷觀察、比較、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通過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感受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能正確辨認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能畫出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與邊長無關。
1、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圓形紙、直尺。
2、學具準備:三角板、圓形紙、練習簿等。
一、激趣導入
1、猜圖形游戲
師出示信封,露出圖形的一角,生猜(信封里裝有正方形,三角形)。
質疑:為什么沒有人猜圓形?
(設計意圖:)
2、折角活動建立表象(要不要視頻?)
師:(出示圓形)圓形沒有角,那你能用圓形折出一個角嗎?光說不練可不行,課前,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張圓形紙,請你用它來折一折,看能不能折出角,開始吧!
生動手活動,師巡視。
二、初步感知
1、初步感知
師:折好了嗎?沒折好的同學來跟老師一起折?,F在來摸一摸你折出的角,你有什么感覺?
引導:(1)尖尖的,扎手,這是角的頂點
(2)從尖尖的點出發(fā),往這,是一條直直的線,往另一個方向,也是一條直直的線,這兩條線和頂點就圍成了一個角。
3、揭示課題(書寫)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角。
白板板書課題:角的認識
三、探究體驗
1、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1)找角
師:角不僅存在于平面圖形中,在生活中,角的身影也隨處可見。出示主題圖
這是一幅美麗的校園圖,請仔細觀察,你能找到角嗎?和你的同桌一起,看誰找得最多!
(2)匯報角(插入flash、聚光燈、放大鏡)
師:找到了嗎?你都找到了哪些角?
誰還有補充?(引導學生說出什么組成了角,或者是用手比劃一下)
(3)認識頂點和邊(筆、動畫、手動添加文字)
師:大家的眼睛可真厲害!老師啊,把大家找到的包含角的物體其中的三個展示出來(課件出示)
你能說說這3個角分別在哪嗎?
師:掌聲送給這位同學!為了方便觀察,我將這些實物隱去,這3個角有什么共同點呢?(若生已經說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就讓他上臺用筆標出頂點和邊)
學生匯報,師出示頂點、和兩條邊。
師:尖尖的點是角的頂點,直直的線是角的兩條邊。你能指出其他兩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4)、練習
判斷
師:判斷,下面圖形哪一個是角?
生判斷,師:為什么不是?是的,指出頂點和邊。
師小結:角的兩條邊必須是直直的。
2、畫角
(1)師示范畫角
師:角真是一個有趣的圖形,怎樣畫一個角呢?你有什么想法?
生匯報(用尺子、有頂點、兩條邊)
師小結:先畫一個頂點,再從這個點起,用尺子先畫一條直直直的線,再向另一個方向畫一條直直的線,然后再標出頂點和邊,最后標上角的符號,這樣,就畫成了一個完整的角。(強調第二條邊的方向任意,邊說邊畫一個角)
(2)師:想不想自己也動手畫一個?在你的本上畫一個角吧!生畫,師巡視。
(3)展示學生作品
展示(用投影儀):規(guī)范的;不標頂點、邊的;銳角;鈍角等
3、比較角的大小
生比較角的大小。
(2)匯報:
師:你倆誰畫得角大?為什么?
預設:邊長
開口大
(3)觀察角的大小變化
出示變化角的課件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一組角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生匯報。
它們的邊長發(fā)生變化了嗎?
那你覺得角的大小是什么決定的,跟邊長有關嗎?
(2)師小結: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開口越大,角越大;開口越小,角越??;與邊長無關。
三、練習
老師收集了一些圖形,你能在下面的圖形中找到幾個角?
出示練習八第三題。
四、欣賞生活中的角
角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的世界也因為角的存在而變得異常美麗。下面請欣賞生活中的角。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獲?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一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理解早晨、白天、晚上、黑夜的含義,并能正確運用這些詞匯。
2、讓幼兒初步感知晝夜更替的概念,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時間觀念。
3、發(fā)展目測力、判斷力。
4、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發(fā)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5、初步培養(yǎng)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活動準備:
早上、白天、晚上、夜晚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1、認識早晨。出示早晨圖:圖上有什么?這是什么時候?(早晨)為什么?(因為太陽升起來了,小朋友在洗漱)帶幼兒念讀詞語:早晨。早晨起床后小朋友該干什么呢?教育小朋友早早起床來園參加晨間鍛煉。
2、認識白天。出示白天圖,讓幼兒說說圖上畫了什么?這是什么時候(白天)為什么?(天上掛著太陽,小朋友在做游戲。)帶幼兒念讀詞匯:白天。現在是白天嗎?(是)為什么?(不開燈,我們可以看到遠處的東西)白天,我們小朋友做些什么事情?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
4、認識黑夜。出示黑夜圖:圖上有什么?是什么時候?(黑夜)為什么?(有月亮和星星,電燈關了,小朋友在床上睡著了)帶幼兒念詞匯:黑夜。讓幼兒說說黑夜里自己是不是和圖片上的小朋友一樣睡著了。教育幼兒早睡早起。
二、了解時間的晝、夜更替。
1、早晨我們小朋友起床后,上幼兒園。白天我們一起游戲,晚上我們回家,夜里就睡覺休息。第二天我們又開始活動,一天又一天地過去,小朋友就慢慢地長大了。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3、來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
學生發(fā)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物體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五、隨堂練習。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三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四冊112113頁角的初步認識和說說做做,練習二十二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從一個點起畫角)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技能。
4.通過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掌握角的畫法。
教學難點:通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圖形和掌握角的畫法。
教具:三角板、紅領巾、扇面、棋盤面
學具:兩根硬紙條、圖釘、橡皮頭、直尺、小棒、彩紙
教學程序:
一、導入
師板書:角。問:這個字你們認識嗎?(齊讀)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來認識角、研究角。在日常生活中,你們見過有角的圖形嗎?說說看,哪些圖形上有角?(生舉例)
說到紅領巾,師再出示紅領巾,紅領巾上有幾個角呢?誰來指一指?
老師也把它貼到黑板上,把這兩個角描下來(銳角和鈍角)。
看,黑板上現在留下的這些圖形就叫角。
二、初步認識角
1.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黑板上的這三個角,說說你看到的角是什么樣的?(兩條直直的線,一個尖尖的點)
師:這兩條直直的線和這個尖尖的點,都有個好聽的名字,有誰知道?(如果學生不知道,師介紹)我們把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兩條邊(板書)這個尖尖的點叫做角的頂點。角就是由1個頂點和2條邊組成的。
2.在我們認識角的時候,有幾個小動物也找來了他們認為的角,你們看,他們找的對嗎?
出示小兔,我們先來看小兔找的角,對嗎?
小羊找的對嗎?(對)
看,這是什么?(出示扇面)扇面上有幾個角?(指名上來指)
再出示棋盤(六邊形),這是我們小朋友玩的飛行棋的棋盤,這個棋盤上又能找到幾個角呢?(指名上來指)
誰來和小朋友匯報一下,(口答校對)。如果有圖形學生有爭議的,師出示圖片請學生上來指一指。
三、畫角
1.我們已經認識了角,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動手來畫一個角,會畫嗎?試試看(師巡視,找一個畫法正確的小朋友板演)我們來看看這個小朋友是怎么畫的?下面我們就按照這個小朋友的畫法再來畫一個角,好嗎?(生練習紙上練習畫)
找?guī)兹松虾诎瀹嫞ó嫴煌较虻模?BR> 2.畫好后,和同桌小朋友說說你是怎樣畫的?
四、做角
2.小朋友動手能力真強,我們一起來玩玩自己做的活動角,好嗎?
我們一起來變一個大一些的角,能再變大些嗎?變小些呢?
(指名上來拉)說說你是怎么做的?
原來角的大小只要看兩條邊張開的大小,兩條邊張開的大,角就大,張開的小,角就小。
五、總結
今天,周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學了哪些本領?(學生自由說)學生說到學會了畫角,師: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我們一起在腦子里畫一個角,想一想,要先畫一個頂點,然后從頂點出發(fā)畫一條邊,再從這個頂點出發(fā)畫另一條邊你畫好了嗎?把眼睛睜開。
六、游戲
小朋友學得都很認真,下面老師要帶小朋友一起來玩幾個游戲。開心嗎?
1.我們先來玩折紙游戲。請你拿出一張白紙,用這張紙折出一個角,折好后指給同桌小朋友看你折的這個角的頂點和邊。
師巡視,選取不同的剪法展示。說說現在紙上留下了幾個角?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四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鐘的表面結構及時針、分針運轉規(guī)律,學習看整點。
2、養(yǎng)成按時作息,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3、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發(fā)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4、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5、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內容:
《時鐘》。
活動準備:
時鐘模型一個、小時鐘若個。
活動過程:
一、游戲:猜謎語你見過什么樣的鐘?(鬧鐘、座鐘、落地鐘)鐘有什么作用?(起床)。
小結:最短的叫時針,較長的是分針。鐘面上有數字1-12,數字緊挨著數字之間為1格,一共有12格。
三、《龜兔賽跑》故事導入師:誰贏了?
小結:分針跑一圈,時針跑一格,也就是一小時。
四:出示三個鐘,請幼兒觀察。
師:這三個鐘一樣嗎?哪里一樣?有不一樣的'地方嗎?請幼兒回答。
例: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1,是1點整。
(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整)游戲:考考你,請幼兒撥鐘。
那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來記錄時間?(幾點整就寫幾,兩個點,兩個0,表示整點)。
五、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
幼兒說:老狼老狼幾點了?教師出示卡片,幼兒撥。
六、出示兩幅圖,你發(fā)現了什么?
為什么時間一樣,而小朋友干的卻不一樣?
你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回家和媽媽一起制定一個時間表。
教學反思:
幼兒興趣非常高,并記住了時間,培養(yǎng)了他們熱愛時間的好習慣。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五
活動目標:
1、使幼兒認識米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較連貫的語言描述。
2、讓幼兒知道米和人們生活的關系。
3、探索、發(fā)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yǎng)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裝有米的無毒不透明塑料瓶每組1個;每組1張16開或8開紙。
活動組織:
1、讓幼兒搖動桌上的瓶子,以引發(fā)幼兒活動的興趣。
教師用語參考:“小朋友,你們輪流搖桌子上的瓶子,聽聽有沒有聲音,猜猜里面是什么。一個搖過了要給另一個,不要爭?!?BR> 2、引發(fā)幼兒猜想瓶中的東西是什么。
教師用語參考:“剛才每個小朋友都搖過了,那你們猜猜瓶子里是什么呢?”
3、引導幼觀察米,說出米的特征。
教師用語參考:“剛才有的小朋友說瓶子里是米,好,現在我們把瓶子蓋開開,把瓶子里的東西倒在紙上,可以用手摸摸,看看是什么東西,它是什么顏色的,什么樣子的。小朋友可以一邊看一邊講給旁邊的小朋友聽?!薄罢l愿意告訴大家米是什么顏色的,是什么樣子的?”“好,剛才許多小朋友都說了,米是白色的,小小的,一粒粒的,有的長,有點圓,捏在手里硬硬的像個睡著的小娃娃?!?BR> 4、引導幼兒說出米的好處。
教師用語參考:“小朋友知道米有什么用嗎?”“對了,米可以做成飯,可以讓小朋友吃飽,長身體,米是糧食?!薄昂茫蠹野衙讚斓狡孔永锶?,我們一起把它送到廚房的阿姨把它們做成飯。要小心點,千萬別弄到地上,這是農民叔叔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一會吃飯時也要小心,不要灑到地上,要愛惜糧食?!?BR>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六
教學內容:
教材解析:
倍是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這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初步認識了除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有關倍數、分數、比例等知識的基礎。教材選取了老師帶領同學們到大海邊采集貝殼標本的情境,以解決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義,建立倍的概念,溝通倍與幾個幾之間的聯系,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計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通過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理解倍的意義,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2、在比較兩個數量時溝通同樣多和1倍的聯系以及幾個幾和倍的聯系,使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4、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體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對數學的興趣,養(yǎng)成樂于動腦的良好習慣,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倍的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貝殼圖片,練習作業(yè)紙,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素材。
2、交流反饋問題。
預設一:學生可能提出有關和、差的問題,說明:同學們提的是我們以前學的兩個數量之間的和、差關系的問題。
預設二:學生可能提出有關倍的問題。
(說明:預設二是根據上課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提出倍的問題這一生成而設計的。)。
3、談話:王晶也提了一個問題,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生齊讀問題,師板貼問題。
4、談話:讀完后,你有什么問題嗎?(生可能提問:什么是倍?)是啊,倍的知識咱們以前沒有見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喜歡的海邊拾貝殼的情境導入新課,容易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新課的教學做好情感的鋪墊。利用課件出示的問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認識倍的意義。
1、談話:請同學們再仔細讀一遍問題。(生齊讀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到哪些數學信息?(指生說)。
2、擺一擺:用你手中的學具把王丁和李飛的貝殼數擺出來。
生操作學具,師巡視指導。
交流展示擺法。
3、觀察:李飛拾的6只貝殼和王丁拾的3只貝殼有什么關系。
預設一:(1)李飛拾的貝殼數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貝殼數比李飛拾的少3只。
預設二:李飛拾的貝殼數有兩個王丁拾的那么多。
預設三:李飛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這是上課時課堂上生成的內容。)。
4、(1)根據預設一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談話:有什么辦法,能讓我們一眼就看出李飛的貝殼數比王丁的多3個?
預設一:畫豎線(在李飛和王丁同樣多的3只貝殼后面畫豎線)。
預設二:分一分(將李飛的貝殼數分成3只和3只兩部分)。
談話:現在李飛的貝殼數分成了幾部分?
預設:兩部分。
談話:(師指著每一部分)李飛的這一部分和王丁的貝殼數有什么關系?這一部分呢?
預設:同樣多。
預設:也是同樣多。
(2)根據預設二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談話:你能給大家擺一擺,讓我們一眼就看出李飛拾的貝殼數有兩個王丁拾的那么多嗎?
生到黑板擺一擺,分一分。
談話:現在李飛的貝殼數分成了幾部分?
預設:兩部分。
談話:(師指著每一部分)李飛的這一部分和王丁的貝殼數有什么關系?
預設:同樣多。
這一部分呢?
預設:也是同樣多。
(3)根據預設三即課堂生成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談話: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給大家說一說嗎?
課堂生成:李飛的貝殼數里面有2個3,所以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
談話:你真棒!老師這節(jié)課要講的內容你都提前會了。真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
談話:同學們看,如果把王丁的貝殼數3只看做1個3,根據這位同學說的,李飛的貝殼數里面是否有2個3?(預設:是)。
談話:那誰能上來指一指,說一說?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說一說。
5、講解:我們把王丁拾的3只貝殼看作一份,是1個3,李飛拾的貝殼數里面有這樣的2個3。
小結:6里面有2個3,我們就說,6是3的2倍。
6、談話: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師一起來指一指,圈一圈,說一說。
同位互相說。
7、談話:現在請你再動手擺一擺學具,看誰最棒,能讓老師一眼看出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
學生再擺一擺,讓生到前面展示。
追問:為什么要3個一份,3個一份的擺?是根據誰的只數擺的?
談話:李飛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幾倍?現在你知道了嗎?誰來說一說。
(二)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
學生擺,師巡視,指導。
3、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擺的?追問:為什么要2個2個地擺?
4、課件演示:6里面有3個2,6是2的3倍。
設計意圖:在本環(huán)節(jié)中,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為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的操作活動,并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的操作,然后通過操作之后的追問,幫助學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動的意義,使學生初步體會倍的含義。
三、借助素材,總結概念。
1、談話:李飛同樣是6只海螺殼,為什么一會兒是王丁的3倍,一會兒又是王丁的2倍?
生交流想法。
2、回顧總結:我們是用什么方法認識倍的?
引導學生梳理認識倍的方法:擺一擺,圈一圈。
3、揭示課題:我們通過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認識了6里面有2個3,6是3的2倍,同學們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設計意圖:在本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發(fā)現倍數會因比較標準的改變而改變,初步體會比較標準的重要性,進一步加深對倍的認識。
四、鞏固拓展,應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說一說,深入理解倍的意義。
學生獨立完成作業(yè)紙的內容,然后展示交流。
2、解決問題。
談話:再讓我們回到大海邊,你還能提出有關倍的問題嗎?
生提問題,師選擇其中三個問題解決。
(1)劉林拾的貝殼數是王晶的幾倍?
生圈一圈,匯報結果:8里面有2個4,8是4的2倍。
師說明:8是4的2倍??梢杂靡粋€除法算式來表示:84=2。
讓學生說一說:8表示什么?4和2分別表示什么?
師說明:倍不是單位名稱。學生齊讀有關倍的小知識。
(2)學生獨立解決丁明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幾倍?交流算式,訂正結果。
(3)解決林杰拾的貝殼數是李飛的幾倍?,
學生獨立解決,交流想法,認識3是3的1倍。
遷移學習:4是4的1倍,5是5的1倍。
學生舉例:說一說誰還是誰的1倍。
觀察:這三個問題有什么共同點?學生交流看法。
小結:像這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設計意圖:在本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圈一圈的操作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倍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學生體會,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解決。通過解決問題,遷移學習1倍的知識。然后讓學生通過閱讀有關倍的小知識,理解倍是表示兩個量的關系,不能做單位名稱。
五、回顧梳理,總結提升。
談話: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方面進行回顧總結。)。
設計意圖:在本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方面進行回顧總結,梳理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倍,解決倍,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案篇十七
(2)鐘面上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1個大格有5個小格。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1大格是5分鐘。
(3)時針走1大格分針要走一圈,所以1時=60分;。
(4)半小時=30分,一刻鐘=15分鐘。
(5)時間的讀與寫:如3:30,可以讀作3時30分,也可以讀作3點半;8時零5分應寫作8:05。
2、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要按著時間的先后順序安排事件,時間上不能重復。
(2)問過幾分鐘后是幾時,先要讀出現在是幾時,再推算過幾分鐘后是幾時幾分。
(3)時針和分針能形成直角的時刻是3時和9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