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可以記錄下自己對書中人物、情節(jié)、主題的獨特理解和感悟。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適當遵循一定的寫作規(guī)范和格式,使文章更具整體性和可讀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讀后感佳作,希望能夠激發(fā)大家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一
說她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部小說也不為過!偉大在她對人生的反思,對命運的探索,對人類的道德訓(xùn)誡,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說,這是反映舊社會壓抑女性的小說。我從頭到尾,除了看到安娜因為婚外戀一步步墮落深淵,最后一頭撞在火車上外,其他女人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戀之前,看看作者怎么描述的:單純,快樂,健康,活潑,一無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guī)蛣e的家庭調(diào)解糾紛。
安娜追求愛情,一步步走向滅亡,毀了家庭,毀了丈夫,也毀了情人。所以有些人說她為愛情而犧牲是多么的崇高時,是愛情完美女性的象征時,我只能無語搖頭。如果那么說的話,安娜卡列尼娜就僅僅是一部支持婚外戀的言情小說,根本不是什么名著,與瓊瑤的小說一樣價值,那么托爾斯泰也僅僅是個男瓊瑤而已,或者張藝謀??擅黠@后面兩人與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一比,就是什么東西。我們應(yīng)當知道列夫托爾斯泰這個名字的精神重量。
他是真正在小說中思索探討人生的價值:人應(yīng)該怎么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給我們提供了這樣兩種活法。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二
我最近接連讀了托爾斯泰的兩部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上海文藝出版社有一套世界十大文學(xué)名著,排在前面的就是這兩本書,而《安娜卡列尼娜》竟又赫然居首,很多評論家認為此書的文學(xué)藝術(shù)已達爐火純青,但我通過閱讀,卻感覺本書是有瑕疵和缺陷的。
首先,說培特西這一類貴族婦女是“最放蕩的女人,用最惡劣的方式欺騙丈夫”,作為一個參照和鏡子來抬高安娜的形象,而我在書中卻沒有讀到有關(guān)培特西放蕩或欺騙丈夫的情節(jié)或故事敘述及心理描寫,盡管作家在諸多細枝末節(jié)上恣意潑灑,但這個環(huán)節(jié)卻惜墨如金。
其次,我在書中多次讀到列文在寫作或與社會名流探討他的著作,強調(diào)他在研究農(nóng)業(yè)制度和勞動力與土地的關(guān)系等問題,但是書中卻未能對阻礙俄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問題進行深刻剖析和思考,即使列文自認為“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都變得明確了”,而具體的論述卻又雜亂無章且貧乏空洞,這是本書一個大的瑕疵。
羅曼羅蘭在《托爾斯泰傳》中指出:“本書的愛情有著一種尖刻的、肉欲的、專橫的特點”以及關(guān)于書中兩條線的敘述“這些平行的故事轉(zhuǎn)換得有點牽強附會,生硬造作,沒有達到《戰(zhàn)爭與和平》的那種交響曲般的有機統(tǒng)一”。這也是明顯的缺陷,盡管托爾斯泰自己不承認這一點。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三
輕輕合上書本,回味似地閉上眼睛,心中還在咀嚼著那詩一樣的文字,安娜·卡列尼娜的身影似從眼前飄過。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描述了一個風華正茂的上層婦女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伏倫斯基一位風度翩翩的貴族青年,但他不是她丈夫,在宗教、丈夫、社會的壓力下,倍受煎熬的她在愛情中也找不到寄托,在無路可走時絕望地選擇了自殺。
3閃爍的光芒,動物的優(yōu)美和靈活……無論誰都會被她迷住。但接著又會為她的而遺憾,如此美麗、聰明、真誠的婦女卻因一場不應(yīng)該的愛情而進退兩難,對謝爾查真摯的愛讓她寢食難安,為了純潔的愛情,她敢于出走,掙扎在投向她的世俗的目光中。
封建的倫理道德,沉重的宗教壓力讓安娜無法與丈夫離婚,追求自由的愛情,最終臥軌自殺。
小說還側(cè)面描寫了列文和吉娣的愛情,兩人都正直純潔,滿足于擁有的幸福,更多地敘述了列文由不信教到獲得信仰的思想,象追求精神的解脫。
我想,在那個動亂的時候,安娜的所作所為是如此勇敢,她竭力沖破宗教組成的無形的大網(wǎng),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這種勇敢不由得讓我敬佩。
讀《安娜·卡列尼娜》我深感文字的魅力,希望我能看到更多的文學(xué)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四
她飛蛾撲火般的愛情燃燒了自己的生命。從最初的優(yōu)雅風情,純真又誠摯,到最后陷入神經(jīng)質(zhì)般瘋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說是她心中的執(zhí)念讓她瘋魔。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狈鸺矣醒匀缡?。慈悲的佛是在說:親愛的孩子,不過分執(zhí)著于愛,不要迷失于恨,云淡風輕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脫。
生命之弦華美而珍貴,只有充滿柔情的手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章。我們是需要愛的,我們需要豐沛的情感來點綴這冰冷的世界。但塵埃中蒙頭追逐的人啊,又總是容易忘記,水滿則溢,過猶不及,擔負太多,生命自然無法承受。
安娜之死,于我們這些無關(guān)緊要的旁觀者而言,是一次華美而壯烈的英勇就義,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無涯的苦難”。于她自己而言,卻是一場一敗涂地的豪賭。凡是有果,則必有因。扼腕嘆息之余,與朦朧淚光之中,我卻也隱約了悟:/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終壓垮了她自己。
于上流社會那一片虛偽泥沼中,安娜勇于放棄榮華的地位轉(zhuǎn)身奔向愛情和自由,這樣純粹又熱烈的勇氣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墒聦嵣?,她高估了她自己,在狂熱愛情的驅(qū)使下,她于某一瞬間奮不顧身,可隨后卻又膽怯畏縮。
安娜太貪心了,紅玫瑰與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愛情,也要名譽。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維持。于是一日日,安娜熬盡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慮,漸至淪喪,終究一敗涂地。
人不可為貪欲所控制,這是眾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幾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將欲有所得,必先有所棄,這樣,才能將自己的生命騰出更大的空間,來安放那些對自己真正彌足珍貴的東西。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五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毙≌f的開篇便表明了書中的主旨——幸與不幸的家庭。列文同吉娣是這個腐朽時代里的清流,他們經(jīng)歷坎坷后幸福的生活著,而安娜是一個悲劇,她的勇敢追求卻為她釀就了悲慘的結(jié)局。
小說開頭安娜到達莫斯科時,她初遇伏倫斯基還有那個被火車軋死的看路工。那時安娜感到十分害怕,而伏倫斯基在她面前作出一幅慈態(tài),給安娜留下了好印象。而后,舞會上的第二次見面就使伏倫斯基拜倒在她的裙下,深深地迷戀安娜,追隨她到彼得堡,不顧身份體面地追求安娜,盡管安娜表明自己已有家庭。而安娜,她渴望愛情,也厭倦了卡列寧的虛偽、功利,最終還是接受了伏倫斯基。
她愛上了伏倫斯基,伏倫斯基成了她的全世界。她為了追求和伏倫斯基的愛情,拋下丈夫兒子,被整個上流社會所嘲笑、厭棄,可她從未后悔過自己的選擇,從未后悔過自己愛上伏倫斯基。
可安娜卻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伏倫斯基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早前他勾引吉娣,卻不曾想過要結(jié)婚,只滿足自己享受樂趣,一點也不顧忌吉娣的感受,被安娜吸引后便拋下了吉娣,且沒有一點自責之心。安娜早就該明白,伏倫斯基并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他自私自利、花心,是注定不會給安娜幸福的,他所能給的只有那么一段時間里的“深愛”罷了。安娜早該想到吉娣的遭遇,早該認清伏倫斯基的。她在伏倫斯基身上寄予的期待越大,后來被厭棄受到的打擊失望就會更大。
安娜本身對伏倫斯基的依賴及她的沖動加上伏倫斯基的毫無責任感是造成安娜悲慘結(jié)局的絕大原因。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死了,可她勇于追求的精神卻永遠活著,托爾斯基傳遞出的對腐朽時代的抨擊精神也永留心間。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六
列夫托爾斯基的《安娜阿卡列尼娜》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上掀起了軒然大波,通過對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的悲劇,她在不斷掙扎之后走的極端的路線,作者渲染的豐富的感情色彩都讓人感受到深刻壓抑的窒息的疼痛感,以及對故事主人公的憐憫與惋惜。
“風中之燭在風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边@句話所表現(xiàn)出來的絕望深刻體現(xiàn)了安娜的懦弱無助,她一直都在勸慰自己,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但是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與愧疚使她深陷矛盾與罪惡之中,她在經(jīng)過無助的痛苦掙扎于煎熬之后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找尋心靈的真諦。我想當它的靈魂脫離身體俯視她的一生時會不會悔恨,她所放棄一切追求的愛情被粉碎,她想以死來抗拒當時的社會,在那個俄國新舊交替的歷史時代,關(guān)于家庭的悲劇層出不窮,她的反抗與對真愛的執(zhí)著是否能夠引起人們對真理性的思考真的值得懷疑。
電影場景里這場愛情悲劇的結(jié)尾是安娜身著一襲與沃倫斯基初次見面時所穿的黑色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臥軌,結(jié)束了自己絕望的愛情與生命,也結(jié)束了一直以來的痛苦與煎熬,她獨自一人承擔了這段為道德和社會所不齒的愛情的后果,在這場吉蒂??袑?,沃倫斯基等多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的對比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一人承擔所有的苦果,然而這場以死亡結(jié)尾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功塑造了那個時期很多像安娜一樣的婦女的形象,這種背叛家庭,拋棄兒女,卻又擔心兒子會被人看不起的女人,至今為止也會被世人所厭惡與摒棄吧,但是柔軟的安娜仍然沒有妥協(xié),她決定讓死亡來作為她最后的堅持,不管世人能不能理解,她要勇于面對自己的感情,不在這紛亂痛苦的世間沉浮煎熬,是她自己一手造就了自己的悲劇,不過猜想安娜也從不后悔,盡管從始至終她都是孤獨的,對她來說清醒的孤獨并不可怕,渾濁的美好的假象才令人窒息,所以她承受了悲慘的宿命,走過了孤獨的命運。
世界的倫理綱常一如既往地堅守著所謂的真理正義與道德,這些與安娜都沒有關(guān)系了,愛恨情仇也離她遠去,讓一切畫上句號吧,誰也不要再打擾她的安靜。而我們,我們?nèi)匀灰Φ卦谶@個世界上正直道德地生活下去,讓悲劇止步于故事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七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自己也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墒切腋?,每個人又是怎么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jié)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不過是她丈夫關(guān)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jié)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qū)ζ拮拥呢熑味?。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jié)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涌,最終沖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xiàn)實便是現(xiàn)實,他們的結(jié)合,雖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磥磉`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guī)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愛情。
可是,最后安娜卻臥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仡櫚材鹊娜松壽E,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愛情”。而這個“愛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八
合上書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爾斯泰為什么選擇安娜作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對自由戀愛的提倡,還是上流社會的諷刺批判,抑或是對女性不忠的宗教審判?但為什么描寫安娜的時候又著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總覺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長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長的縮影吧。
安娜和伏倫斯基因為愛情,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
因為愛情,陷入了一種萬人不容的狀態(tài),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毀滅……。
這樣,值得嗎?究竟愛是什么?
我欣賞為愛,義無反顧;
但不贊同。一切以愛的名義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負責。愛是責任!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對安娜這個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但我覺得對她應(yīng)該既有贊美又有批判,因為她是一個性格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一面,也有她消極落后的一面。讀完這本書,一種蒼涼感不覺涌向心頭,自己也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_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幸福的,因為上帝給了她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以及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墒敲總€人對幸福卻有著不一樣的定義。安娜感到自己是不幸福的,她沒有得到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jié)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她好,可這些“好”只不過是丈夫關(guān)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jié)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qū)ζ拮拥呢熑味?,那種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涸。
火車站上的相遇,讓她已死的心重新點燃。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與熱流的相涌,沖破了她的堤防,讓她陷入了愛的泥潭,不能自拔??墒撬麄兊膼矍椴荒艿玫缴鐣某姓J,既違反了婚姻制度,又失去了母親的職責,最可怕的是他們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guī)則。但是安娜卻頭也不回的擁有了愛情,最后的結(jié)局卻讓人悲憫,安娜自殺了,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
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生活到與伏倫斯基的相遇,擁有了他們的愛情,而這個愛情卻帶走了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生命。她誠實,勇敢,有人格尊嚴,她擁有了愛情后,卻不能容忍自己原來“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勇敢地向丈夫決裂。她曾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痹谫F族社會虛偽的污泥中,她追求真正的生活。
安娜的一生是美麗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這種美麗,雖然流言蜚語踐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奪取了她的生命,卻沒有任何力量改變她內(nèi)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著自己,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個性,她的勇敢,使她就像一個天使,只是那個時代那個環(huán)境不允許?,F(xiàn)實很殘酷,真誠的人們往往活的很辛苦,她的悲劇也說明我們生活在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中,必須遵守它的原則去生活,否則安娜的悲劇將會重現(xiàn),我們也看到,世上的愛情本就如此,蕩氣回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水長流的也有……,但在愛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
愛情固然美好,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愛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zhàn)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jié)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jié)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將粉碎,經(jīng)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zhí)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現(xiàn)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現(xiàn)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xiàn)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fā)現(xiàn)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jié)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自己也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么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jié)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不過是她丈夫關(guān)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jié)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qū)ζ拮拥呢熑味?。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jié)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涌,最終沖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xiàn)實便是現(xiàn)實,他們的結(jié)合,雖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看來違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guī)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愛情。
可是,最后安娜卻臥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仡櫚材鹊娜松壽E,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愛情”。而這個“愛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和列文在農(nóng)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xiāng)下鄉(xiāng)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jīng)有五個孩子的情況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diào)節(jié)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于是,這個糾結(jié)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說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xué)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著吉提的列文從鄉(xiāng)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來安娜已經(jīng)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xué)有點一根經(jīng),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jié)束了,可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里應(yīng),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注定了他們的悲劇。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九
所謂“生命誠可貴,感情價更高”,為了更好的理解《安娜卡列尼娜》,所以特意去看了同名電影,然而,從頭到尾,她們的感情都給我?guī)硪环N壓抑的心境,所以我個人并不看好她們的感情。
書中的介紹是,小說主要由兩條線索構(gòu)成。一條是安娜卡列尼娜和伏倫斯基之間感情婚姻的感情糾葛,展現(xiàn)彼得堡上流社會、沙皇政府官場的生活;另一條寫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現(xiàn)宗法制農(nóng)村的生活圖畫。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xiāng)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后描述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書中所涉及的資料很廣,在文中難以一一概括,所以我單獨談?wù)勊麄兊母星椤?BR> 書中描述到:安娜是一個追求新生活,具有個性解放特點的女性,她的杯具是她的性格與社會環(huán)境產(chǎn)生尖銳沖突的必然結(jié)果。在影視作品中,我看到的安娜沒有遇到伏倫斯基之前,是一個家庭和諧,地位顯赫的上流女性,她擁有她的孩子,丈夫卡列寧是一個官場達人,活躍于政界高層。安娜與伏倫斯基相遇是安娜卡列尼娜去為哥嫂調(diào)節(jié)關(guān)系的時候在車上認識的,當時的伏倫斯基是個有著一副和藹、漂亮而又異常沉靜和果斷的面孔,年輕英俊而風流倜儻的強壯男子,他的容貌和風采,令許多貴族小姐傾心,包括了安娜嫂子的妹妹吉提,可是伏倫斯基只是與她調(diào)情,并不想和她結(jié)婚。首遇安娜,伏倫斯基變被她的氣質(zhì)所吸引,所以跟隨安娜的腳步,出此刻安娜出席的許多舞會大獻殷勤,從而逐步俘獲了安娜的心。
書中是褒揚安娜的,對她的敢愛敢于追求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我在觀看影視作品的時候,并不為她們的感情所動容。感覺她們的戀愛是不見得光的,是不負職責的行為。即使不是在那個年代,放置到現(xiàn)代社會,他們也會遭受到世人異樣的眼光。最近國內(nèi)的汪峰和章子怡之間的感情鬧得沸沸揚揚,然而世人們的評價很低,幾乎是一種鄙夷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有些人說,感情是自由的,人們要忠于自我的真實感受??墒侨プ非蟾星闀r候,是否承擔了該有的職責。汪峰已經(jīng)有了自我的家庭和孩子,而孩子那么年幼。章子怡前期也和撒貝寧有戀愛關(guān)系。在今年,汪峰突然宣布和妻子離婚,不知情的我也沒有什么看法。而之后明白是因為章子怡的出現(xiàn)而果斷的離婚,拋妻棄子,這不是當代的陳世美嗎!感情的自由,不是想分手就分手,自我是大膽去愛了,可是有沒有研究到他人的感受,有可能是一輩子的不幸與遺憾。
安娜是一個有夫之婦,而伏倫斯基的出現(xiàn),我覺得是一個小三在干擾他人的生活。雖然說卡列寧缺乏情調(diào),不懂感情,可是在電影中卡列寧始終包容安娜,在那個社會,他明白安娜的出軌是一條不歸路,在這條路上必須是困難重重的??袑帉Π材日f自我沒有一點錯誤,他的寬容以往使伏倫斯基陷入苦惱,一度想放棄對于安娜的感情。為了追求感情,安娜拋棄了自我的家庭,雖然想念兒子,可是卻選擇離開。安娜的感情并不能走遠,偷來的感情總會有累了的一天。伏倫斯基開始追求安娜的時候是狂熱的,不顧世人的眼光,而得到安娜的時候,卻開始研究到自我的地位與面子了。伏倫斯基擁有帥氣的容顏,他沒有矜持,而是和其他貴族女性調(diào)情,到達自身內(nèi)心的滿足。他總是不顧后果的,傷害到的是喜歡他的女子們。是伏倫斯基給她們許多幻想與痛苦絕望,朝秦暮楚的。書中批判卡列寧虛偽,而伏倫斯基不是偽君子嗎?在世人的譴責下,伏倫斯基開始畏懼了,安娜能夠為了他放棄一切,而他不能。他累了,他對安娜越來越冷淡,一次吵架,伏倫斯基憤然離去,她覺得一切都完了,安娜準備自我坐火車去找他,她想象著正和他母親及他喜歡的小姐談心,她回想起這段生活,明白了自我是一個被侮辱、被拋棄的人,她跑到車站,在候車室里接到了渥倫斯基的來信,說他10點鐘才能回來,她決心不讓伏倫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種絕望而決心報復(fù)的心態(tài),最終安娜身著一襲黑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jié)束了自我無望的感情和生命,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最終的結(jié)果由安娜獨立承擔,留下了無限感傷。
對于安娜和伏倫斯基的感情,我始終無法送上祝福。因為感情需要感性和理性相結(jié)合,不能為了一時的歡愉而不顧后果,那種結(jié)果無論如何都是一個杯具。愛一個人需要研究對方的家庭以及將來的生活,敢于愛,但也不要過分自私。如果沒有伏倫斯基的出現(xiàn),安娜會一向陪伴這卡列寧到老,并且他的兒子謝遼沙也會有一個愛他的母親、一個完整的家庭。唉一個人并沒有錯,可是如果愛錯了,不可是戀愛雙方的杯具,也是自我家庭的不幸?!吧\可貴,感情價更高”,不要愛錯一個人而遺恨終身。當然,也期望一些人不要為了個人私欲而破壞其他人的家庭,小三的行為是可恥的,是令人深惡痛疾的。偷情者能夠表現(xiàn)出自我的無比鐘情,可是那也是一種矯情而已。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
這本書主要寫了面容姣好,心地善良的安娜·卡列尼娜為了追求愛情,毅然離開了丈夫卡列寧,與伏倫斯基結(jié)合,卻因為上流社會人們的鄙視和伏倫斯基的漸漸冷淡而選擇臥軌自殺的一場悲劇。
其實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更加喜愛列文一家和陶麗,因為我覺得列文一家是那種樸樸實實,白頭偕老的幸福家庭,而陶麗之所以能在安娜的勸導(dǎo)下原諒奧布朗斯基,不僅僅是因為普通的愛,也許還有一種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積累下來的更厚重的感情,也許是親情吧。而我覺得安娜雖然心地善良,可親可愛,但我始終不能理解她拋夫棄子的行為。
之后我看了一些別人的讀后感,又重新讀了讀這本書。我發(fā)現(xiàn)卡列寧的心中根本沒有什么愛情,只要能保全自己的聲名,安娜對他忠不忠心,他根本無所謂。安娜是個好女人,她成功調(diào)解了奧布朗斯基一家,也征服了原本不喜歡她的列文。她很愛自己的兒子,但是她已經(jīng)受夠了沒有真正純粹愛情的家庭和虛偽的上流社會,所以她是為了自己生活的意義才會這么做的,她想要純粹的愛情。
從閱讀中,我感受到安娜十分沒有安全感,一直抓著伏倫斯基不放,然而伏倫斯基卻慢慢地待她冷淡了,最終安娜絕望地臥軌自殺。但是最后讀到安娜對自己的舉動害怕了,但是火車已無情碾過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之前一直覺得鮮活動人,努力反抗的安娜原來竟然如此弱小,她只是想得到她想要的,她為此放棄了原有的安定生活,因為這些遭到侮辱,但最終令她失去最后一絲希望的是伏倫斯基。她有錯嗎?也許有一點,但是錯的更多的是社會,是整個上流社會讓安娜感到絕望。
把這本書看完,我感覺心臟都在隱隱作痛,這場悲劇實在令我痛心。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一
準確的說很久之前就看過這本小說了,前幾天又看了12版的電影,突然間多了點感想,就說說吧。
名著不好讀。不在于它的故事不好看、情節(jié)不吸引人,而在于它沾了“名著”兩個字,瞬間就讓讀者覺得高端大氣上檔次,總覺得要拋開故事與情節(jié),讀出點諸如歷史啊,意義啊,批判了舊制度啊等不同的東西來,要是讀不出來,就是沒讀好——重來一遍。于是很少人“真正”喜歡讀名著(打引號的目的是強調(diào),排除那些裝裝樣子的人),反而是一些故事性較強的小說容易吸引人。但是別忘了,名著的前提是它是一個故事,所以我們首先要從故事出發(fā),了解這個故事,理解故事里人物的悲歡離合,最后了解一些人情世故,做事方法等。當然,名著之所以是名著,絕不僅僅在于故事,也一定是需要讀很多遍才能體會作者的目的的。對于真正愛著名著的人不消說,他自會一遍又一遍的去讀,對于只想讀一讀故事,沾沾名著的光的,讀一遍也就差不離了,只是幾年以后,還可以拿出來翻一翻,又有什么新感想了也說不準呢。
對于《安娜卡列尼娜》這個故事來說,以前我一直不能理解的是,安娜明明有一個愛她的丈夫,為什么還要出軌呢?盡管現(xiàn)在我也還不明白為什么她要出軌,但至少我明白了,卡列寧未必愛安娜,安娜也一定不愛卡列寧。他們的結(jié)合沒準比現(xiàn)在的相親還不靠譜(盡管我一直覺得相親是一件靠譜的事情,但大家都說不靠譜,那就暫時“不靠譜”一下),就只是兩個家族的聯(lián)姻而已,所以要有情感維系是不太可能的。但卡列寧實在是個好男人,盡管他不一定愛安娜,但他一直都是寬容大度,一直都在盡一個丈夫、一個父親的責任。而安娜在遇見渥倫斯基之后,不論這是真愛還是披著真愛外衣的誘惑,她變得不能自拔。跟卡列寧相比,自持與自制明顯落了一大截——安娜配不上卡列寧!
好吧我承認我實在是喜歡卡列寧這個角色,我一度覺得要是生活中有這樣一個人我一定會放下矜持去追他的。所以連帶著討厭起安娜來。我們要追求真愛,這一生何其短暫、何其悲苦,是應(yīng)該找一個既愛自己、自己又愛的人度過艱難的一生,至少添點溫暖不是?可是真愛就像鬼,說的人多,見的人少。哪有那么多幸運兒幸福安穩(wěn)過一生的?找個差不多的,就算不是那么愛你,也能遵守教條禮法不出軌,用最大力盡一個丈夫、父親的責任,還是高級國家公務(wù)員,不愁吃喝(而且在我看來還挺帥的,至少比渥倫斯基成熟穩(wěn)重)。這樣便宜的事情哪里找去?作為一個妻子,一個母親,所做的只要好好經(jīng)營這個家庭,愛自己的孩子,給丈夫提供溫暖就可以了。有誰能反駁這不是愛呢?更何況愛是持久的,跟一見鐘情的激情不同,是一種責任與習慣。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二
簡介: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冷漠和弗龍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臥軌自殺、陳尸車站的下場。莊園主萊溫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nóng)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深受我國讀者喜愛,它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安娜·卡列尼娜這個人物的性格,是俄國人特有性格的體現(xiàn),帶有很強的民族色彩。這跟魯迅筆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劇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雖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內(nèi)心卻是極其“叛逆”,或者說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違背自己的本質(zhì),在原則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運的神。這絕非是自我中心主義,相反我認為這是一種人性至上的體現(xiàn)。也許這在我們的國度是會被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所摒棄的,把她看成是一個不忠的婦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時代,顯然這種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絕非不可理解。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換句話說:我們被這種傳統(tǒng)的枷鎖牢牢禁錮,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個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數(shù)人的每一個大腦細胞。
如此看來她似乎是一個幸福的人,有過一段邂逅,在她看來曾經(jīng)是完美的。愛情是文學(xué)永恒的主題,這個被壓抑的生氣勃勃的女人愛上了外表俊美,內(nèi)心空虛的伏倫斯基,這使她忘卻了一切煩惱,恐懼,在幻想中只為了愛情而活。在這個既短暫又漫長的過程中,她也曾徘徊,猶豫,極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難以適從。她想起了家庭與道德,但此中并沒有是非之分,對錯之分,只有理智與情感不懈的抗爭。
愛情的力量曾使她幾度沖破世俗的蕃籬,但自私、罪惡感很快會降臨,將她團團包圍。另一方面一種虛妄的狂熱使伏倫斯基在一種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是膚淺的,同時他并非喪失責任與義務(wù),他是一個始終屬于世俗的人,無力反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脫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最終將其帶入痛苦的深淵。
耐著性子讀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書,簡直可以說是磨練人耐性的一本書。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赐赀@本書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 一個不凡的人生。
吃飯時候還在思索,卻感到頭腦混亂,只是清晰記得安娜死了,而且是臥軌自殺的,很殘忍的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方法。無異于埃及艷后克里奧帕特拉以蛇自殺,這些可憐的人啊!都說紅顏薄命,一些不假的,這些紅顏幾乎都是蘭心惠質(zhì),沉魚落雁。哎,可嘆,可惜,可憐 !
列夫托爾斯泰的文筆十分之細膩,以至于讓我覺得有些情節(jié)和話語很繁瑣,描寫上流社會晚宴和沙龍情景,濃彩重墨,鋪展開來,一點不遜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應(yīng)。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龍斯基是在火車站,并且看到了一個臥軌自殺的女人,安娜表現(xiàn)出莫名的憂傷,因此弗龍斯基給那個自殺的女人家屬給了些安葬費,從此兩人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則是安娜自己臥軌自殺,弗龍斯基奔去火車站見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訣別都在火車站,此種筆觸相當獨到,不過未免使故事更具悲傷性。
安娜,弗龍斯基,亞歷山德羅維奇,阿爾卡季奇,多莉,基季,萊溫。這七個人之間有著極為復(fù)雜的關(guān)系,安娜嫁給了亞歷山德羅維奇,并且生下一子,后來在調(diào)節(jié)表哥阿爾卡季奇與其妻子多莉之間婚姻矛盾時候遇到了阿爾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龍斯基,兩人相見恨晚,彼此一見傾心,墜入愛河。后來經(jīng)過安娜的調(diào)節(jié),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卻因此陷入了尷尬境地。
阿爾卡季奇的好友萊溫喜歡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歡弗龍斯基,安娜的出現(xiàn)使得整個故事進入了另一種狀態(tài),基季因安娜 奪走了 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萊溫則因為弗龍斯基的出現(xiàn)被基季拒絕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龍斯基也沒有放棄他們之間真摯而熱烈的愛戀。但是從道德觀念出發(fā),安娜這種拋夫 棄子 的做法確實不當,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愿成全她的母愛罷了。這就是懲罰,以至于她的慘死也成了宗教懲罰的象征,對這種違背道德做法的懲罰。即便安娜對大她20歲的丈夫沒有一點感情,而對弗龍斯基是真正的愛戀,也為世俗和上流社會所不容。
安娜處在夾縫中,后來安娜懷孕生女兒時險些送命,之后兩人去了國外,幾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龍斯基一再勸導(dǎo)下,安娜給丈夫?qū)懶乓箅x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兒子看不起,被上流社會摒棄。在這種狀況下,她不斷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亂,懷疑弗龍斯基對她的愛,于是她毀掉了自己 基季最后與萊溫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龍斯基則傷心欲絕,為了處理掉沒有意義的生命,他自費帶著一個連隊去前線參加了塞爾維亞戰(zhàn)爭。亞歷山德羅維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點與他離婚,而最后多莉變賣自己的家產(chǎn)還幫他還了高利息貸款,于是和好如初 。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三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歡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感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期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zhàn)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感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可是,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夢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我的方式結(jié)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jié)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將粉碎,經(jīng)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zhí)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此刻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xiàn)實給不了。
感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fā)現(xiàn)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jié)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四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安娜是美麗優(yōu)雅溫柔聰慧的貴族少婦,伏倫斯基是英俊瀟灑聰明多金的高貴武官。他們相遇在莫斯科火車站,他對她一見傾心,瘋狂熱烈地追求她。他們陷入不倫之戀中不能自拔。安娜最終臥軌自殺,為愛情和自由獻出了生命。文學(xué)史上不乏為愛情和自由奉獻所有的動人女性形象,但安娜這朵嬌艷脫俗的玫瑰無疑是最經(jīng)典的,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如果只是講述一段簡單的不被世俗接受的愛情故事,這部作品不會被譽為社會百科全書式的杰作。與安娜這一條線索同時進行的是列文,作為貴族地主,他在面對當時農(nóng)村劍拔弩張的矛盾危機時,進行了不懈改革與探索,志在解決當時的社會矛盾。從莫斯科到外省鄉(xiāng)村,150多個鮮活的人物,生動再現(xiàn)當時的社會矛盾。
關(guān)于俄國文學(xué)我們很容易想起兩個人:一個是陀思妥耶夫思基,代表俄國的深度;另一個則是托爾斯泰,代表俄國的廣度。托爾斯泰的三部代表作創(chuàng)造了他文學(xué)生涯的巔峰,《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之一。
“幸福的家庭都是想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边@句家喻戶曉的名句即出自于《安娜》。因這部著作這句經(jīng)典的名言還引發(fā)出“安娜.卡烈尼娜原則”:一件事情要成功有許多必定的要素,缺一便將會導(dǎo)致失敗,并且這些要素各自獨立。
托爾斯泰站在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角度審視俄國社會與人生,以一個女子安娜為中心,引發(fā)起一場高廣度的思考。
小說主要給我們呈現(xiàn)出三種典型的家庭模式:安娜的不幸家庭,烈文的幸福家庭,介于二者之間的安娜的哥哥的家庭。三種家庭的背后隱藏著不同的人格、人心、人性、人們對權(quán)利地位對個性解放的選擇和追求,同時也反映出俄國當時政治社會人文的真實面貌。由小及大,像一個擴視鏡一樣一點點展現(xiàn)出一部大格局的場面,由表及里,像一個外科醫(yī)生一樣用手術(shù)刀一層層深入病理的主心骨。橫豎的轉(zhuǎn)向充滿了矛盾和混亂,一個不變的東西就是托爾斯泰的絕對的真誠,這也是這部作品帶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guān)于烈文的幸福家庭并不是童話般的完美不真實。它是一場歷經(jīng)曲折波瀾的心路,而且這些波折將一直不停息的跟隨著他們的一生。畢竟,幸福是一場修行。
托爾斯泰的一生經(jīng)歷過兩個階段:悔改性主前和悔改性主后。托爾斯泰晚年時寫過一段肺腑之言:“我一生中曾是個不折不扣的虛無主義者,不是個社會主義革命者,而是什么都不信。后來信仰臨到我,我相信了耶穌的道理,整個生命經(jīng)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大改變。我不再絕望,反而嘗到喜樂,是連死亡也不能奪去的?!绷椅牡男叛鲋泛屯袪査固┍旧肀憩F(xiàn)得尤為相似。當面臨農(nóng)村破產(chǎn)進行土地改革的種種困境的掙扎中,他在宗教信仰中獲得從容與淡然。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陰暗和光明構(gòu)成的。烈文如此,安娜亦是如此。
我們歌頌安娜崇高的人格追求。贊嘆她渾身煥發(fā)的美麗的生命元氣和青春活力。欽佩她極其珍視自己的愛情,不愿意像其他貴婦人一樣,偷偷摸摸當情婦,以喪失個性的人格尊嚴來獲得上流社會的默許。暫且看看作者用怎樣的筆觸來描寫這位迷人的少婦:“她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tài)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jié)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發(fā)是迷人的,她的小腳小手的優(yōu)雅的輕快的動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一連毫不保留的用了六個“迷人”,相必作者是用一種盡滿的方式表達安娜的迷人??墒撬旧斫^不是個神人的化身,她一方面吶喊著“我要愛,我要生活”,另一方面在宗教的管制下又承認自己是一個有罪的女人。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這個世界只有更美,沒有最美。而靠近完美的一刻,也是走向相反的時刻。所以,安娜必須選擇自殺。
安娜和烈文同在宗教的影響下獲得截然不同的人生結(jié)局。當宗教成為教條,它就變成可怕的殺人的利劍,當宗教成為一種信仰它就是救贖人的魔法。事物的復(fù)雜性在于此,世間的多樣性亦是如此。
終將歸于平靜。即使如此,人們從不乏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地尋找,因為生命總該有它盛華的絢爛才不枉這一場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五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么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愛情。安娜單純,她前半生沒有為自己作住,聽從姑母安排,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jié)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不過是她丈夫關(guān)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jié)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qū)ζ拮拥呢熑味选C客磉M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渴。難道她的人生和青春就要在這樣空虛的模式下度過?丈夫冷冰冰的,卻有可愛令人心疼的兒子。安娜單純地以為,沒有了愛情,并將所有情感寄托在小兒子謝遼沙身上。既然愛情甸園上荒蕪一片,起碼起能讓親情花開遍野。
安娜單純地這樣想著,想著就寵著孩子過她的一生。即使,她心靈上干枯得就快她呼吸不了。她卻沒有發(fā)現(xiàn),她越逃避著,就越發(fā)得渴望。
一度相逢,二度相思,三度便是沉淪。
火車站下的相遇,萍水相逢的夫人,竟然是哥哥朋友的媽媽。安娜細細地打量這個男人。渥倫斯基也心跳了,安娜第一次出現(xiàn)時的音容笑貌令人難以忘懷:她姿態(tài)端麗、溫雅,一雙濃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壓抑的生氣在她的臉上流露…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違反她的意志。"。
渥倫斯基留意到了,這個美麗的女人需要的是愛。他能有幸給到她嗎?第一次相見已經(jīng)傾心的渥倫斯基,在舞會上遇到安娜,更加堅定自己心甘情愿地埋進去了,即使是個深淵,他也愿意踩埋進去。安娜也知道自己難以控制自己,再三回避,甚至馬上動身回家,壓抑著自己的情欲。在這點上,起碼安娜她也作出過努力。她也曾做到逃避和壓抑,并不是一心地想著出軌。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六
在經(jīng)歷了一場奇怪的感情歷程以后,為了讓自己靜下來,準備看幾本小說,滋養(yǎng)一下心靈。最近剛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又犯了愛入戲的毛病,夜里輾轉(zhuǎn)反側(cè),揣摩書中的人物,閉上眼睛,頭腦中雪亮一片,全無睡意。
對于安娜這個人物,即是可愛又是可憐的。男人紛紛為之傾倒,連沃倫斯基的母親也忍不住說“我都愛上您了”,足見安娜的可愛。但安娜品嘗到愛情的'甜美和幸福后,整個身心仿佛被喚醒了,尊嚴、教養(yǎng)、理性、地位,甚至母親的職責都成了讓她痛苦的桎梏。人性里有有真善美,也有自私和欲望,假如人可以退去光鮮的面具和外衣,徹頭徹尾的真實,人心里的魔也會無所畏忌的沖出來,讓人失去內(nèi)在的平和,走向精神崩潰和自我毀滅。雖說安娜在不懂得愛情的時候就嫁人生子,雖說卡列寧比不上沃倫斯基玉樹臨風、風流倜儻,醉心仕途,循規(guī)蹈矩,死要面子都讓安娜不稱心,甚至厭惡,也都不是安娜出軌的有說服力的理由。和很多生氣勃勃的人們一樣,安娜性格里有一股不安分,不惜代價獲取成就感的力量。作為一個無所事事的貴婦,實在缺乏獲得成就感的途徑,那么擁有一場空前絕后的愛情,正好滿足了這份缺憾。從安娜在火車站上與沃倫斯基第一次邂逅的回眸,在吉提家舞會上嫵媚動人的打扮,都能看到她心里的魔。以及小說快到尾聲處,安娜對愛人疑神疑鬼,心態(tài)失衡,見到吉提的丈夫列文時的那段描寫,她那么清楚自己的魅力,貌似不經(jīng)意地魅惑著男人,然后一轉(zhuǎn)身又把他們完全忘了。后來還在吉提面前刻意提到與列文的見面,強調(diào)自己很喜歡他。她心里的魔就這樣在“追求真實”的召喚下,被引誘出來,擾亂了她的心智,腦子里充斥著妒忌、報復(fù)和自我毀滅。這種性格的女人可愛又危險,即使第一段婚姻還算如意,也會因為追求完美且不能自制而早晚要出軌。
愛情能當飯吃嗎?安娜就是那種把愛情當飯吃的人,愛人就是生命,就是一切。她不能接受愛人的心里除了她還放下其他的人和事,她在愛人“因為愛而犧牲了一切”“為愛差點殺掉自己”這些表象中獲得無上的滿足和愛的高潮感。但這正是女人的天真和愚蠢的所在。男人是不能僅靠愛情而活的。雙方需求的不對等最終會導(dǎo)致悲劇的結(jié)局。安娜得到了愛情,卻沒能好好把握。她要的太多,要的太不理智。但如果她理智,也就不會出軌了。她的愛情來勢洶洶,壓倒一切,有瘋狂的成分。男人們夢想得到女人瘋狂的愛,但得到了也就滿意了。瘋狂的必不持久。
另外我想說,小說中展示了俄國19世紀貴族們的生活場景,主人們頭腦發(fā)熱,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寫成神秘的紙條,讓仆人、車夫們穿梭傳遞,窮苦人跑斷了腿也沒人可憐。假如安娜、沃倫斯基都是平頭百姓,工薪族,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忙得四腳朝天,每天算計著如何付房租,還房貸,柴米油鹽……是否還有時間談這個轟轟烈烈的婚外戀嗎?轟轟烈烈的超凡脫俗的愛情是奢侈品,只屬于有閑有錢的人們啊。我等窮人,還是在大學(xué)畢業(yè)剛工作的那幾年里在同學(xué)同事朋友里,找個談得來看著順眼的,然后結(jié)婚生娃,好好工作好好過日子,為人類做點有益的事,培養(yǎng)個質(zhì)量合格的下一代,有空去游歷下大好河山,沒事微信上曬曬美食。什么初戀、什么安娜,一切都隨風去吧!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七
每個人對愛情都很憧憬,想著愛情的美好,但是愛情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那種,所以我們不要太沉迷于愛情里。
愛情固然美好,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愛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zhàn)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jié)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jié)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將粉碎,經(jīng)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zhí)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現(xiàn)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現(xiàn)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xiàn)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fā)現(xiàn)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jié)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看了安娜卡列寧娜對愛情還會那么盲目嗎?你還會那么執(zhí)著的追求愛情嗎?有時候緣分到了,就能收獲你想要的愛情。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一
說她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部小說也不為過!偉大在她對人生的反思,對命運的探索,對人類的道德訓(xùn)誡,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說,這是反映舊社會壓抑女性的小說。我從頭到尾,除了看到安娜因為婚外戀一步步墮落深淵,最后一頭撞在火車上外,其他女人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戀之前,看看作者怎么描述的:單純,快樂,健康,活潑,一無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guī)蛣e的家庭調(diào)解糾紛。
安娜追求愛情,一步步走向滅亡,毀了家庭,毀了丈夫,也毀了情人。所以有些人說她為愛情而犧牲是多么的崇高時,是愛情完美女性的象征時,我只能無語搖頭。如果那么說的話,安娜卡列尼娜就僅僅是一部支持婚外戀的言情小說,根本不是什么名著,與瓊瑤的小說一樣價值,那么托爾斯泰也僅僅是個男瓊瑤而已,或者張藝謀??擅黠@后面兩人與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一比,就是什么東西。我們應(yīng)當知道列夫托爾斯泰這個名字的精神重量。
他是真正在小說中思索探討人生的價值:人應(yīng)該怎么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給我們提供了這樣兩種活法。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二
我最近接連讀了托爾斯泰的兩部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上海文藝出版社有一套世界十大文學(xué)名著,排在前面的就是這兩本書,而《安娜卡列尼娜》竟又赫然居首,很多評論家認為此書的文學(xué)藝術(shù)已達爐火純青,但我通過閱讀,卻感覺本書是有瑕疵和缺陷的。
首先,說培特西這一類貴族婦女是“最放蕩的女人,用最惡劣的方式欺騙丈夫”,作為一個參照和鏡子來抬高安娜的形象,而我在書中卻沒有讀到有關(guān)培特西放蕩或欺騙丈夫的情節(jié)或故事敘述及心理描寫,盡管作家在諸多細枝末節(jié)上恣意潑灑,但這個環(huán)節(jié)卻惜墨如金。
其次,我在書中多次讀到列文在寫作或與社會名流探討他的著作,強調(diào)他在研究農(nóng)業(yè)制度和勞動力與土地的關(guān)系等問題,但是書中卻未能對阻礙俄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問題進行深刻剖析和思考,即使列文自認為“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都變得明確了”,而具體的論述卻又雜亂無章且貧乏空洞,這是本書一個大的瑕疵。
羅曼羅蘭在《托爾斯泰傳》中指出:“本書的愛情有著一種尖刻的、肉欲的、專橫的特點”以及關(guān)于書中兩條線的敘述“這些平行的故事轉(zhuǎn)換得有點牽強附會,生硬造作,沒有達到《戰(zhàn)爭與和平》的那種交響曲般的有機統(tǒng)一”。這也是明顯的缺陷,盡管托爾斯泰自己不承認這一點。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三
輕輕合上書本,回味似地閉上眼睛,心中還在咀嚼著那詩一樣的文字,安娜·卡列尼娜的身影似從眼前飄過。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描述了一個風華正茂的上層婦女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伏倫斯基一位風度翩翩的貴族青年,但他不是她丈夫,在宗教、丈夫、社會的壓力下,倍受煎熬的她在愛情中也找不到寄托,在無路可走時絕望地選擇了自殺。
3閃爍的光芒,動物的優(yōu)美和靈活……無論誰都會被她迷住。但接著又會為她的而遺憾,如此美麗、聰明、真誠的婦女卻因一場不應(yīng)該的愛情而進退兩難,對謝爾查真摯的愛讓她寢食難安,為了純潔的愛情,她敢于出走,掙扎在投向她的世俗的目光中。
封建的倫理道德,沉重的宗教壓力讓安娜無法與丈夫離婚,追求自由的愛情,最終臥軌自殺。
小說還側(cè)面描寫了列文和吉娣的愛情,兩人都正直純潔,滿足于擁有的幸福,更多地敘述了列文由不信教到獲得信仰的思想,象追求精神的解脫。
我想,在那個動亂的時候,安娜的所作所為是如此勇敢,她竭力沖破宗教組成的無形的大網(wǎng),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這種勇敢不由得讓我敬佩。
讀《安娜·卡列尼娜》我深感文字的魅力,希望我能看到更多的文學(xué)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四
她飛蛾撲火般的愛情燃燒了自己的生命。從最初的優(yōu)雅風情,純真又誠摯,到最后陷入神經(jīng)質(zhì)般瘋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說是她心中的執(zhí)念讓她瘋魔。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狈鸺矣醒匀缡?。慈悲的佛是在說:親愛的孩子,不過分執(zhí)著于愛,不要迷失于恨,云淡風輕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脫。
生命之弦華美而珍貴,只有充滿柔情的手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章。我們是需要愛的,我們需要豐沛的情感來點綴這冰冷的世界。但塵埃中蒙頭追逐的人啊,又總是容易忘記,水滿則溢,過猶不及,擔負太多,生命自然無法承受。
安娜之死,于我們這些無關(guān)緊要的旁觀者而言,是一次華美而壯烈的英勇就義,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無涯的苦難”。于她自己而言,卻是一場一敗涂地的豪賭。凡是有果,則必有因。扼腕嘆息之余,與朦朧淚光之中,我卻也隱約了悟:/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終壓垮了她自己。
于上流社會那一片虛偽泥沼中,安娜勇于放棄榮華的地位轉(zhuǎn)身奔向愛情和自由,這樣純粹又熱烈的勇氣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墒聦嵣?,她高估了她自己,在狂熱愛情的驅(qū)使下,她于某一瞬間奮不顧身,可隨后卻又膽怯畏縮。
安娜太貪心了,紅玫瑰與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愛情,也要名譽。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維持。于是一日日,安娜熬盡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慮,漸至淪喪,終究一敗涂地。
人不可為貪欲所控制,這是眾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幾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將欲有所得,必先有所棄,這樣,才能將自己的生命騰出更大的空間,來安放那些對自己真正彌足珍貴的東西。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五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毙≌f的開篇便表明了書中的主旨——幸與不幸的家庭。列文同吉娣是這個腐朽時代里的清流,他們經(jīng)歷坎坷后幸福的生活著,而安娜是一個悲劇,她的勇敢追求卻為她釀就了悲慘的結(jié)局。
小說開頭安娜到達莫斯科時,她初遇伏倫斯基還有那個被火車軋死的看路工。那時安娜感到十分害怕,而伏倫斯基在她面前作出一幅慈態(tài),給安娜留下了好印象。而后,舞會上的第二次見面就使伏倫斯基拜倒在她的裙下,深深地迷戀安娜,追隨她到彼得堡,不顧身份體面地追求安娜,盡管安娜表明自己已有家庭。而安娜,她渴望愛情,也厭倦了卡列寧的虛偽、功利,最終還是接受了伏倫斯基。
她愛上了伏倫斯基,伏倫斯基成了她的全世界。她為了追求和伏倫斯基的愛情,拋下丈夫兒子,被整個上流社會所嘲笑、厭棄,可她從未后悔過自己的選擇,從未后悔過自己愛上伏倫斯基。
可安娜卻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伏倫斯基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早前他勾引吉娣,卻不曾想過要結(jié)婚,只滿足自己享受樂趣,一點也不顧忌吉娣的感受,被安娜吸引后便拋下了吉娣,且沒有一點自責之心。安娜早就該明白,伏倫斯基并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他自私自利、花心,是注定不會給安娜幸福的,他所能給的只有那么一段時間里的“深愛”罷了。安娜早該想到吉娣的遭遇,早該認清伏倫斯基的。她在伏倫斯基身上寄予的期待越大,后來被厭棄受到的打擊失望就會更大。
安娜本身對伏倫斯基的依賴及她的沖動加上伏倫斯基的毫無責任感是造成安娜悲慘結(jié)局的絕大原因。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死了,可她勇于追求的精神卻永遠活著,托爾斯基傳遞出的對腐朽時代的抨擊精神也永留心間。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六
列夫托爾斯基的《安娜阿卡列尼娜》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上掀起了軒然大波,通過對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的悲劇,她在不斷掙扎之后走的極端的路線,作者渲染的豐富的感情色彩都讓人感受到深刻壓抑的窒息的疼痛感,以及對故事主人公的憐憫與惋惜。
“風中之燭在風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边@句話所表現(xiàn)出來的絕望深刻體現(xiàn)了安娜的懦弱無助,她一直都在勸慰自己,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但是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與愧疚使她深陷矛盾與罪惡之中,她在經(jīng)過無助的痛苦掙扎于煎熬之后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找尋心靈的真諦。我想當它的靈魂脫離身體俯視她的一生時會不會悔恨,她所放棄一切追求的愛情被粉碎,她想以死來抗拒當時的社會,在那個俄國新舊交替的歷史時代,關(guān)于家庭的悲劇層出不窮,她的反抗與對真愛的執(zhí)著是否能夠引起人們對真理性的思考真的值得懷疑。
電影場景里這場愛情悲劇的結(jié)尾是安娜身著一襲與沃倫斯基初次見面時所穿的黑色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臥軌,結(jié)束了自己絕望的愛情與生命,也結(jié)束了一直以來的痛苦與煎熬,她獨自一人承擔了這段為道德和社會所不齒的愛情的后果,在這場吉蒂??袑?,沃倫斯基等多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的對比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一人承擔所有的苦果,然而這場以死亡結(jié)尾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功塑造了那個時期很多像安娜一樣的婦女的形象,這種背叛家庭,拋棄兒女,卻又擔心兒子會被人看不起的女人,至今為止也會被世人所厭惡與摒棄吧,但是柔軟的安娜仍然沒有妥協(xié),她決定讓死亡來作為她最后的堅持,不管世人能不能理解,她要勇于面對自己的感情,不在這紛亂痛苦的世間沉浮煎熬,是她自己一手造就了自己的悲劇,不過猜想安娜也從不后悔,盡管從始至終她都是孤獨的,對她來說清醒的孤獨并不可怕,渾濁的美好的假象才令人窒息,所以她承受了悲慘的宿命,走過了孤獨的命運。
世界的倫理綱常一如既往地堅守著所謂的真理正義與道德,這些與安娜都沒有關(guān)系了,愛恨情仇也離她遠去,讓一切畫上句號吧,誰也不要再打擾她的安靜。而我們,我們?nèi)匀灰Φ卦谶@個世界上正直道德地生活下去,讓悲劇止步于故事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七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自己也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墒切腋?,每個人又是怎么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jié)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不過是她丈夫關(guān)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jié)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qū)ζ拮拥呢熑味?。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jié)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涌,最終沖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xiàn)實便是現(xiàn)實,他們的結(jié)合,雖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磥磉`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guī)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愛情。
可是,最后安娜卻臥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仡櫚材鹊娜松壽E,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愛情”。而這個“愛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八
合上書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爾斯泰為什么選擇安娜作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對自由戀愛的提倡,還是上流社會的諷刺批判,抑或是對女性不忠的宗教審判?但為什么描寫安娜的時候又著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總覺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長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長的縮影吧。
安娜和伏倫斯基因為愛情,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
因為愛情,陷入了一種萬人不容的狀態(tài),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毀滅……。
這樣,值得嗎?究竟愛是什么?
我欣賞為愛,義無反顧;
但不贊同。一切以愛的名義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負責。愛是責任!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對安娜這個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但我覺得對她應(yīng)該既有贊美又有批判,因為她是一個性格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一面,也有她消極落后的一面。讀完這本書,一種蒼涼感不覺涌向心頭,自己也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_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幸福的,因為上帝給了她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以及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墒敲總€人對幸福卻有著不一樣的定義。安娜感到自己是不幸福的,她沒有得到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jié)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她好,可這些“好”只不過是丈夫關(guān)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jié)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qū)ζ拮拥呢熑味?,那種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涸。
火車站上的相遇,讓她已死的心重新點燃。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與熱流的相涌,沖破了她的堤防,讓她陷入了愛的泥潭,不能自拔??墒撬麄兊膼矍椴荒艿玫缴鐣某姓J,既違反了婚姻制度,又失去了母親的職責,最可怕的是他們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guī)則。但是安娜卻頭也不回的擁有了愛情,最后的結(jié)局卻讓人悲憫,安娜自殺了,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
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生活到與伏倫斯基的相遇,擁有了他們的愛情,而這個愛情卻帶走了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生命。她誠實,勇敢,有人格尊嚴,她擁有了愛情后,卻不能容忍自己原來“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勇敢地向丈夫決裂。她曾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痹谫F族社會虛偽的污泥中,她追求真正的生活。
安娜的一生是美麗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這種美麗,雖然流言蜚語踐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奪取了她的生命,卻沒有任何力量改變她內(nèi)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著自己,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個性,她的勇敢,使她就像一個天使,只是那個時代那個環(huán)境不允許?,F(xiàn)實很殘酷,真誠的人們往往活的很辛苦,她的悲劇也說明我們生活在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中,必須遵守它的原則去生活,否則安娜的悲劇將會重現(xiàn),我們也看到,世上的愛情本就如此,蕩氣回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水長流的也有……,但在愛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
愛情固然美好,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愛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zhàn)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jié)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jié)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將粉碎,經(jīng)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zhí)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現(xiàn)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現(xiàn)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xiàn)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fā)現(xiàn)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jié)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自己也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么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jié)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不過是她丈夫關(guān)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jié)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qū)ζ拮拥呢熑味?。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jié)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涌,最終沖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xiàn)實便是現(xiàn)實,他們的結(jié)合,雖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看來違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guī)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愛情。
可是,最后安娜卻臥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仡櫚材鹊娜松壽E,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愛情”。而這個“愛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和列文在農(nóng)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xiāng)下鄉(xiāng)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jīng)有五個孩子的情況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diào)節(jié)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于是,這個糾結(jié)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說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xué)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著吉提的列文從鄉(xiāng)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來安娜已經(jīng)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xué)有點一根經(jīng),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jié)束了,可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里應(yīng),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注定了他們的悲劇。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九
所謂“生命誠可貴,感情價更高”,為了更好的理解《安娜卡列尼娜》,所以特意去看了同名電影,然而,從頭到尾,她們的感情都給我?guī)硪环N壓抑的心境,所以我個人并不看好她們的感情。
書中的介紹是,小說主要由兩條線索構(gòu)成。一條是安娜卡列尼娜和伏倫斯基之間感情婚姻的感情糾葛,展現(xiàn)彼得堡上流社會、沙皇政府官場的生活;另一條寫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現(xiàn)宗法制農(nóng)村的生活圖畫。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xiāng)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后描述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書中所涉及的資料很廣,在文中難以一一概括,所以我單獨談?wù)勊麄兊母星椤?BR> 書中描述到:安娜是一個追求新生活,具有個性解放特點的女性,她的杯具是她的性格與社會環(huán)境產(chǎn)生尖銳沖突的必然結(jié)果。在影視作品中,我看到的安娜沒有遇到伏倫斯基之前,是一個家庭和諧,地位顯赫的上流女性,她擁有她的孩子,丈夫卡列寧是一個官場達人,活躍于政界高層。安娜與伏倫斯基相遇是安娜卡列尼娜去為哥嫂調(diào)節(jié)關(guān)系的時候在車上認識的,當時的伏倫斯基是個有著一副和藹、漂亮而又異常沉靜和果斷的面孔,年輕英俊而風流倜儻的強壯男子,他的容貌和風采,令許多貴族小姐傾心,包括了安娜嫂子的妹妹吉提,可是伏倫斯基只是與她調(diào)情,并不想和她結(jié)婚。首遇安娜,伏倫斯基變被她的氣質(zhì)所吸引,所以跟隨安娜的腳步,出此刻安娜出席的許多舞會大獻殷勤,從而逐步俘獲了安娜的心。
書中是褒揚安娜的,對她的敢愛敢于追求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我在觀看影視作品的時候,并不為她們的感情所動容。感覺她們的戀愛是不見得光的,是不負職責的行為。即使不是在那個年代,放置到現(xiàn)代社會,他們也會遭受到世人異樣的眼光。最近國內(nèi)的汪峰和章子怡之間的感情鬧得沸沸揚揚,然而世人們的評價很低,幾乎是一種鄙夷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有些人說,感情是自由的,人們要忠于自我的真實感受??墒侨プ非蟾星闀r候,是否承擔了該有的職責。汪峰已經(jīng)有了自我的家庭和孩子,而孩子那么年幼。章子怡前期也和撒貝寧有戀愛關(guān)系。在今年,汪峰突然宣布和妻子離婚,不知情的我也沒有什么看法。而之后明白是因為章子怡的出現(xiàn)而果斷的離婚,拋妻棄子,這不是當代的陳世美嗎!感情的自由,不是想分手就分手,自我是大膽去愛了,可是有沒有研究到他人的感受,有可能是一輩子的不幸與遺憾。
安娜是一個有夫之婦,而伏倫斯基的出現(xiàn),我覺得是一個小三在干擾他人的生活。雖然說卡列寧缺乏情調(diào),不懂感情,可是在電影中卡列寧始終包容安娜,在那個社會,他明白安娜的出軌是一條不歸路,在這條路上必須是困難重重的??袑帉Π材日f自我沒有一點錯誤,他的寬容以往使伏倫斯基陷入苦惱,一度想放棄對于安娜的感情。為了追求感情,安娜拋棄了自我的家庭,雖然想念兒子,可是卻選擇離開。安娜的感情并不能走遠,偷來的感情總會有累了的一天。伏倫斯基開始追求安娜的時候是狂熱的,不顧世人的眼光,而得到安娜的時候,卻開始研究到自我的地位與面子了。伏倫斯基擁有帥氣的容顏,他沒有矜持,而是和其他貴族女性調(diào)情,到達自身內(nèi)心的滿足。他總是不顧后果的,傷害到的是喜歡他的女子們。是伏倫斯基給她們許多幻想與痛苦絕望,朝秦暮楚的。書中批判卡列寧虛偽,而伏倫斯基不是偽君子嗎?在世人的譴責下,伏倫斯基開始畏懼了,安娜能夠為了他放棄一切,而他不能。他累了,他對安娜越來越冷淡,一次吵架,伏倫斯基憤然離去,她覺得一切都完了,安娜準備自我坐火車去找他,她想象著正和他母親及他喜歡的小姐談心,她回想起這段生活,明白了自我是一個被侮辱、被拋棄的人,她跑到車站,在候車室里接到了渥倫斯基的來信,說他10點鐘才能回來,她決心不讓伏倫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種絕望而決心報復(fù)的心態(tài),最終安娜身著一襲黑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jié)束了自我無望的感情和生命,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最終的結(jié)果由安娜獨立承擔,留下了無限感傷。
對于安娜和伏倫斯基的感情,我始終無法送上祝福。因為感情需要感性和理性相結(jié)合,不能為了一時的歡愉而不顧后果,那種結(jié)果無論如何都是一個杯具。愛一個人需要研究對方的家庭以及將來的生活,敢于愛,但也不要過分自私。如果沒有伏倫斯基的出現(xiàn),安娜會一向陪伴這卡列寧到老,并且他的兒子謝遼沙也會有一個愛他的母親、一個完整的家庭。唉一個人并沒有錯,可是如果愛錯了,不可是戀愛雙方的杯具,也是自我家庭的不幸?!吧\可貴,感情價更高”,不要愛錯一個人而遺恨終身。當然,也期望一些人不要為了個人私欲而破壞其他人的家庭,小三的行為是可恥的,是令人深惡痛疾的。偷情者能夠表現(xiàn)出自我的無比鐘情,可是那也是一種矯情而已。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
這本書主要寫了面容姣好,心地善良的安娜·卡列尼娜為了追求愛情,毅然離開了丈夫卡列寧,與伏倫斯基結(jié)合,卻因為上流社會人們的鄙視和伏倫斯基的漸漸冷淡而選擇臥軌自殺的一場悲劇。
其實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更加喜愛列文一家和陶麗,因為我覺得列文一家是那種樸樸實實,白頭偕老的幸福家庭,而陶麗之所以能在安娜的勸導(dǎo)下原諒奧布朗斯基,不僅僅是因為普通的愛,也許還有一種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積累下來的更厚重的感情,也許是親情吧。而我覺得安娜雖然心地善良,可親可愛,但我始終不能理解她拋夫棄子的行為。
之后我看了一些別人的讀后感,又重新讀了讀這本書。我發(fā)現(xiàn)卡列寧的心中根本沒有什么愛情,只要能保全自己的聲名,安娜對他忠不忠心,他根本無所謂。安娜是個好女人,她成功調(diào)解了奧布朗斯基一家,也征服了原本不喜歡她的列文。她很愛自己的兒子,但是她已經(jīng)受夠了沒有真正純粹愛情的家庭和虛偽的上流社會,所以她是為了自己生活的意義才會這么做的,她想要純粹的愛情。
從閱讀中,我感受到安娜十分沒有安全感,一直抓著伏倫斯基不放,然而伏倫斯基卻慢慢地待她冷淡了,最終安娜絕望地臥軌自殺。但是最后讀到安娜對自己的舉動害怕了,但是火車已無情碾過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之前一直覺得鮮活動人,努力反抗的安娜原來竟然如此弱小,她只是想得到她想要的,她為此放棄了原有的安定生活,因為這些遭到侮辱,但最終令她失去最后一絲希望的是伏倫斯基。她有錯嗎?也許有一點,但是錯的更多的是社會,是整個上流社會讓安娜感到絕望。
把這本書看完,我感覺心臟都在隱隱作痛,這場悲劇實在令我痛心。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一
準確的說很久之前就看過這本小說了,前幾天又看了12版的電影,突然間多了點感想,就說說吧。
名著不好讀。不在于它的故事不好看、情節(jié)不吸引人,而在于它沾了“名著”兩個字,瞬間就讓讀者覺得高端大氣上檔次,總覺得要拋開故事與情節(jié),讀出點諸如歷史啊,意義啊,批判了舊制度啊等不同的東西來,要是讀不出來,就是沒讀好——重來一遍。于是很少人“真正”喜歡讀名著(打引號的目的是強調(diào),排除那些裝裝樣子的人),反而是一些故事性較強的小說容易吸引人。但是別忘了,名著的前提是它是一個故事,所以我們首先要從故事出發(fā),了解這個故事,理解故事里人物的悲歡離合,最后了解一些人情世故,做事方法等。當然,名著之所以是名著,絕不僅僅在于故事,也一定是需要讀很多遍才能體會作者的目的的。對于真正愛著名著的人不消說,他自會一遍又一遍的去讀,對于只想讀一讀故事,沾沾名著的光的,讀一遍也就差不離了,只是幾年以后,還可以拿出來翻一翻,又有什么新感想了也說不準呢。
對于《安娜卡列尼娜》這個故事來說,以前我一直不能理解的是,安娜明明有一個愛她的丈夫,為什么還要出軌呢?盡管現(xiàn)在我也還不明白為什么她要出軌,但至少我明白了,卡列寧未必愛安娜,安娜也一定不愛卡列寧。他們的結(jié)合沒準比現(xiàn)在的相親還不靠譜(盡管我一直覺得相親是一件靠譜的事情,但大家都說不靠譜,那就暫時“不靠譜”一下),就只是兩個家族的聯(lián)姻而已,所以要有情感維系是不太可能的。但卡列寧實在是個好男人,盡管他不一定愛安娜,但他一直都是寬容大度,一直都在盡一個丈夫、一個父親的責任。而安娜在遇見渥倫斯基之后,不論這是真愛還是披著真愛外衣的誘惑,她變得不能自拔。跟卡列寧相比,自持與自制明顯落了一大截——安娜配不上卡列寧!
好吧我承認我實在是喜歡卡列寧這個角色,我一度覺得要是生活中有這樣一個人我一定會放下矜持去追他的。所以連帶著討厭起安娜來。我們要追求真愛,這一生何其短暫、何其悲苦,是應(yīng)該找一個既愛自己、自己又愛的人度過艱難的一生,至少添點溫暖不是?可是真愛就像鬼,說的人多,見的人少。哪有那么多幸運兒幸福安穩(wěn)過一生的?找個差不多的,就算不是那么愛你,也能遵守教條禮法不出軌,用最大力盡一個丈夫、父親的責任,還是高級國家公務(wù)員,不愁吃喝(而且在我看來還挺帥的,至少比渥倫斯基成熟穩(wěn)重)。這樣便宜的事情哪里找去?作為一個妻子,一個母親,所做的只要好好經(jīng)營這個家庭,愛自己的孩子,給丈夫提供溫暖就可以了。有誰能反駁這不是愛呢?更何況愛是持久的,跟一見鐘情的激情不同,是一種責任與習慣。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二
簡介: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冷漠和弗龍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臥軌自殺、陳尸車站的下場。莊園主萊溫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nóng)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深受我國讀者喜愛,它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安娜·卡列尼娜這個人物的性格,是俄國人特有性格的體現(xiàn),帶有很強的民族色彩。這跟魯迅筆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劇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雖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內(nèi)心卻是極其“叛逆”,或者說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違背自己的本質(zhì),在原則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運的神。這絕非是自我中心主義,相反我認為這是一種人性至上的體現(xiàn)。也許這在我們的國度是會被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所摒棄的,把她看成是一個不忠的婦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時代,顯然這種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絕非不可理解。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換句話說:我們被這種傳統(tǒng)的枷鎖牢牢禁錮,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個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數(shù)人的每一個大腦細胞。
如此看來她似乎是一個幸福的人,有過一段邂逅,在她看來曾經(jīng)是完美的。愛情是文學(xué)永恒的主題,這個被壓抑的生氣勃勃的女人愛上了外表俊美,內(nèi)心空虛的伏倫斯基,這使她忘卻了一切煩惱,恐懼,在幻想中只為了愛情而活。在這個既短暫又漫長的過程中,她也曾徘徊,猶豫,極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難以適從。她想起了家庭與道德,但此中并沒有是非之分,對錯之分,只有理智與情感不懈的抗爭。
愛情的力量曾使她幾度沖破世俗的蕃籬,但自私、罪惡感很快會降臨,將她團團包圍。另一方面一種虛妄的狂熱使伏倫斯基在一種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是膚淺的,同時他并非喪失責任與義務(wù),他是一個始終屬于世俗的人,無力反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脫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最終將其帶入痛苦的深淵。
耐著性子讀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書,簡直可以說是磨練人耐性的一本書。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赐赀@本書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 一個不凡的人生。
吃飯時候還在思索,卻感到頭腦混亂,只是清晰記得安娜死了,而且是臥軌自殺的,很殘忍的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方法。無異于埃及艷后克里奧帕特拉以蛇自殺,這些可憐的人啊!都說紅顏薄命,一些不假的,這些紅顏幾乎都是蘭心惠質(zhì),沉魚落雁。哎,可嘆,可惜,可憐 !
列夫托爾斯泰的文筆十分之細膩,以至于讓我覺得有些情節(jié)和話語很繁瑣,描寫上流社會晚宴和沙龍情景,濃彩重墨,鋪展開來,一點不遜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應(yīng)。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龍斯基是在火車站,并且看到了一個臥軌自殺的女人,安娜表現(xiàn)出莫名的憂傷,因此弗龍斯基給那個自殺的女人家屬給了些安葬費,從此兩人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則是安娜自己臥軌自殺,弗龍斯基奔去火車站見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訣別都在火車站,此種筆觸相當獨到,不過未免使故事更具悲傷性。
安娜,弗龍斯基,亞歷山德羅維奇,阿爾卡季奇,多莉,基季,萊溫。這七個人之間有著極為復(fù)雜的關(guān)系,安娜嫁給了亞歷山德羅維奇,并且生下一子,后來在調(diào)節(jié)表哥阿爾卡季奇與其妻子多莉之間婚姻矛盾時候遇到了阿爾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龍斯基,兩人相見恨晚,彼此一見傾心,墜入愛河。后來經(jīng)過安娜的調(diào)節(jié),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卻因此陷入了尷尬境地。
阿爾卡季奇的好友萊溫喜歡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歡弗龍斯基,安娜的出現(xiàn)使得整個故事進入了另一種狀態(tài),基季因安娜 奪走了 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萊溫則因為弗龍斯基的出現(xiàn)被基季拒絕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龍斯基也沒有放棄他們之間真摯而熱烈的愛戀。但是從道德觀念出發(fā),安娜這種拋夫 棄子 的做法確實不當,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愿成全她的母愛罷了。這就是懲罰,以至于她的慘死也成了宗教懲罰的象征,對這種違背道德做法的懲罰。即便安娜對大她20歲的丈夫沒有一點感情,而對弗龍斯基是真正的愛戀,也為世俗和上流社會所不容。
安娜處在夾縫中,后來安娜懷孕生女兒時險些送命,之后兩人去了國外,幾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龍斯基一再勸導(dǎo)下,安娜給丈夫?qū)懶乓箅x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兒子看不起,被上流社會摒棄。在這種狀況下,她不斷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亂,懷疑弗龍斯基對她的愛,于是她毀掉了自己 基季最后與萊溫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龍斯基則傷心欲絕,為了處理掉沒有意義的生命,他自費帶著一個連隊去前線參加了塞爾維亞戰(zhàn)爭。亞歷山德羅維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點與他離婚,而最后多莉變賣自己的家產(chǎn)還幫他還了高利息貸款,于是和好如初 。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三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歡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感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期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zhàn)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感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可是,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夢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我的方式結(jié)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jié)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將粉碎,經(jīng)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zhí)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此刻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xiàn)實給不了。
感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fā)現(xiàn)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jié)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四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安娜是美麗優(yōu)雅溫柔聰慧的貴族少婦,伏倫斯基是英俊瀟灑聰明多金的高貴武官。他們相遇在莫斯科火車站,他對她一見傾心,瘋狂熱烈地追求她。他們陷入不倫之戀中不能自拔。安娜最終臥軌自殺,為愛情和自由獻出了生命。文學(xué)史上不乏為愛情和自由奉獻所有的動人女性形象,但安娜這朵嬌艷脫俗的玫瑰無疑是最經(jīng)典的,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如果只是講述一段簡單的不被世俗接受的愛情故事,這部作品不會被譽為社會百科全書式的杰作。與安娜這一條線索同時進行的是列文,作為貴族地主,他在面對當時農(nóng)村劍拔弩張的矛盾危機時,進行了不懈改革與探索,志在解決當時的社會矛盾。從莫斯科到外省鄉(xiāng)村,150多個鮮活的人物,生動再現(xiàn)當時的社會矛盾。
關(guān)于俄國文學(xué)我們很容易想起兩個人:一個是陀思妥耶夫思基,代表俄國的深度;另一個則是托爾斯泰,代表俄國的廣度。托爾斯泰的三部代表作創(chuàng)造了他文學(xué)生涯的巔峰,《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之一。
“幸福的家庭都是想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边@句家喻戶曉的名句即出自于《安娜》。因這部著作這句經(jīng)典的名言還引發(fā)出“安娜.卡烈尼娜原則”:一件事情要成功有許多必定的要素,缺一便將會導(dǎo)致失敗,并且這些要素各自獨立。
托爾斯泰站在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角度審視俄國社會與人生,以一個女子安娜為中心,引發(fā)起一場高廣度的思考。
小說主要給我們呈現(xiàn)出三種典型的家庭模式:安娜的不幸家庭,烈文的幸福家庭,介于二者之間的安娜的哥哥的家庭。三種家庭的背后隱藏著不同的人格、人心、人性、人們對權(quán)利地位對個性解放的選擇和追求,同時也反映出俄國當時政治社會人文的真實面貌。由小及大,像一個擴視鏡一樣一點點展現(xiàn)出一部大格局的場面,由表及里,像一個外科醫(yī)生一樣用手術(shù)刀一層層深入病理的主心骨。橫豎的轉(zhuǎn)向充滿了矛盾和混亂,一個不變的東西就是托爾斯泰的絕對的真誠,這也是這部作品帶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guān)于烈文的幸福家庭并不是童話般的完美不真實。它是一場歷經(jīng)曲折波瀾的心路,而且這些波折將一直不停息的跟隨著他們的一生。畢竟,幸福是一場修行。
托爾斯泰的一生經(jīng)歷過兩個階段:悔改性主前和悔改性主后。托爾斯泰晚年時寫過一段肺腑之言:“我一生中曾是個不折不扣的虛無主義者,不是個社會主義革命者,而是什么都不信。后來信仰臨到我,我相信了耶穌的道理,整個生命經(jīng)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大改變。我不再絕望,反而嘗到喜樂,是連死亡也不能奪去的?!绷椅牡男叛鲋泛屯袪査固┍旧肀憩F(xiàn)得尤為相似。當面臨農(nóng)村破產(chǎn)進行土地改革的種種困境的掙扎中,他在宗教信仰中獲得從容與淡然。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陰暗和光明構(gòu)成的。烈文如此,安娜亦是如此。
我們歌頌安娜崇高的人格追求。贊嘆她渾身煥發(fā)的美麗的生命元氣和青春活力。欽佩她極其珍視自己的愛情,不愿意像其他貴婦人一樣,偷偷摸摸當情婦,以喪失個性的人格尊嚴來獲得上流社會的默許。暫且看看作者用怎樣的筆觸來描寫這位迷人的少婦:“她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tài)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jié)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發(fā)是迷人的,她的小腳小手的優(yōu)雅的輕快的動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一連毫不保留的用了六個“迷人”,相必作者是用一種盡滿的方式表達安娜的迷人??墒撬旧斫^不是個神人的化身,她一方面吶喊著“我要愛,我要生活”,另一方面在宗教的管制下又承認自己是一個有罪的女人。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這個世界只有更美,沒有最美。而靠近完美的一刻,也是走向相反的時刻。所以,安娜必須選擇自殺。
安娜和烈文同在宗教的影響下獲得截然不同的人生結(jié)局。當宗教成為教條,它就變成可怕的殺人的利劍,當宗教成為一種信仰它就是救贖人的魔法。事物的復(fù)雜性在于此,世間的多樣性亦是如此。
終將歸于平靜。即使如此,人們從不乏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地尋找,因為生命總該有它盛華的絢爛才不枉這一場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五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么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愛情。安娜單純,她前半生沒有為自己作住,聽從姑母安排,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jié)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不過是她丈夫關(guān)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jié)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qū)ζ拮拥呢熑味选C客磉M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渴。難道她的人生和青春就要在這樣空虛的模式下度過?丈夫冷冰冰的,卻有可愛令人心疼的兒子。安娜單純地以為,沒有了愛情,并將所有情感寄托在小兒子謝遼沙身上。既然愛情甸園上荒蕪一片,起碼起能讓親情花開遍野。
安娜單純地這樣想著,想著就寵著孩子過她的一生。即使,她心靈上干枯得就快她呼吸不了。她卻沒有發(fā)現(xiàn),她越逃避著,就越發(fā)得渴望。
一度相逢,二度相思,三度便是沉淪。
火車站下的相遇,萍水相逢的夫人,竟然是哥哥朋友的媽媽。安娜細細地打量這個男人。渥倫斯基也心跳了,安娜第一次出現(xiàn)時的音容笑貌令人難以忘懷:她姿態(tài)端麗、溫雅,一雙濃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壓抑的生氣在她的臉上流露…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違反她的意志。"。
渥倫斯基留意到了,這個美麗的女人需要的是愛。他能有幸給到她嗎?第一次相見已經(jīng)傾心的渥倫斯基,在舞會上遇到安娜,更加堅定自己心甘情愿地埋進去了,即使是個深淵,他也愿意踩埋進去。安娜也知道自己難以控制自己,再三回避,甚至馬上動身回家,壓抑著自己的情欲。在這點上,起碼安娜她也作出過努力。她也曾做到逃避和壓抑,并不是一心地想著出軌。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六
在經(jīng)歷了一場奇怪的感情歷程以后,為了讓自己靜下來,準備看幾本小說,滋養(yǎng)一下心靈。最近剛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又犯了愛入戲的毛病,夜里輾轉(zhuǎn)反側(cè),揣摩書中的人物,閉上眼睛,頭腦中雪亮一片,全無睡意。
對于安娜這個人物,即是可愛又是可憐的。男人紛紛為之傾倒,連沃倫斯基的母親也忍不住說“我都愛上您了”,足見安娜的可愛。但安娜品嘗到愛情的'甜美和幸福后,整個身心仿佛被喚醒了,尊嚴、教養(yǎng)、理性、地位,甚至母親的職責都成了讓她痛苦的桎梏。人性里有有真善美,也有自私和欲望,假如人可以退去光鮮的面具和外衣,徹頭徹尾的真實,人心里的魔也會無所畏忌的沖出來,讓人失去內(nèi)在的平和,走向精神崩潰和自我毀滅。雖說安娜在不懂得愛情的時候就嫁人生子,雖說卡列寧比不上沃倫斯基玉樹臨風、風流倜儻,醉心仕途,循規(guī)蹈矩,死要面子都讓安娜不稱心,甚至厭惡,也都不是安娜出軌的有說服力的理由。和很多生氣勃勃的人們一樣,安娜性格里有一股不安分,不惜代價獲取成就感的力量。作為一個無所事事的貴婦,實在缺乏獲得成就感的途徑,那么擁有一場空前絕后的愛情,正好滿足了這份缺憾。從安娜在火車站上與沃倫斯基第一次邂逅的回眸,在吉提家舞會上嫵媚動人的打扮,都能看到她心里的魔。以及小說快到尾聲處,安娜對愛人疑神疑鬼,心態(tài)失衡,見到吉提的丈夫列文時的那段描寫,她那么清楚自己的魅力,貌似不經(jīng)意地魅惑著男人,然后一轉(zhuǎn)身又把他們完全忘了。后來還在吉提面前刻意提到與列文的見面,強調(diào)自己很喜歡他。她心里的魔就這樣在“追求真實”的召喚下,被引誘出來,擾亂了她的心智,腦子里充斥著妒忌、報復(fù)和自我毀滅。這種性格的女人可愛又危險,即使第一段婚姻還算如意,也會因為追求完美且不能自制而早晚要出軌。
愛情能當飯吃嗎?安娜就是那種把愛情當飯吃的人,愛人就是生命,就是一切。她不能接受愛人的心里除了她還放下其他的人和事,她在愛人“因為愛而犧牲了一切”“為愛差點殺掉自己”這些表象中獲得無上的滿足和愛的高潮感。但這正是女人的天真和愚蠢的所在。男人是不能僅靠愛情而活的。雙方需求的不對等最終會導(dǎo)致悲劇的結(jié)局。安娜得到了愛情,卻沒能好好把握。她要的太多,要的太不理智。但如果她理智,也就不會出軌了。她的愛情來勢洶洶,壓倒一切,有瘋狂的成分。男人們夢想得到女人瘋狂的愛,但得到了也就滿意了。瘋狂的必不持久。
另外我想說,小說中展示了俄國19世紀貴族們的生活場景,主人們頭腦發(fā)熱,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寫成神秘的紙條,讓仆人、車夫們穿梭傳遞,窮苦人跑斷了腿也沒人可憐。假如安娜、沃倫斯基都是平頭百姓,工薪族,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忙得四腳朝天,每天算計著如何付房租,還房貸,柴米油鹽……是否還有時間談這個轟轟烈烈的婚外戀嗎?轟轟烈烈的超凡脫俗的愛情是奢侈品,只屬于有閑有錢的人們啊。我等窮人,還是在大學(xué)畢業(yè)剛工作的那幾年里在同學(xué)同事朋友里,找個談得來看著順眼的,然后結(jié)婚生娃,好好工作好好過日子,為人類做點有益的事,培養(yǎng)個質(zhì)量合格的下一代,有空去游歷下大好河山,沒事微信上曬曬美食。什么初戀、什么安娜,一切都隨風去吧!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讀后感篇十七
每個人對愛情都很憧憬,想著愛情的美好,但是愛情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那種,所以我們不要太沉迷于愛情里。
愛情固然美好,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愛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zhàn)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jié)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jié)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將粉碎,經(jīng)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zhí)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現(xiàn)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現(xiàn)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xiàn)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fā)現(xiàn)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jié)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看了安娜卡列寧娜對愛情還會那么盲目嗎?你還會那么執(zhí)著的追求愛情嗎?有時候緣分到了,就能收獲你想要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