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熱門18篇)

字號:

    總結(jié)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思緒,提高工作效率。注意總結(jié)的篇幅,不要過長或過短,一般應根據(jù)所總結(jié)的內(nèi)容和要求來合理控制字數(shù)。掌握一些好的總結(jié)寫作技巧和方法,會讓你的總結(jié)更有說服力。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一
    晚清名臣曾國藩說“不為圣人,則為禽獸?!笨鬃邮侨寮业拈_山鼻祖,被尊為圣人。自古讀書人最欽佩最向往的就是成為圣人。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圣人呢?圣人之師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七十一章中有言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無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認為圣人是無病的,即沒有錯誤,之所以能沒有錯誤,是因為圣人把自己的錯誤當作一回大事,知道自己的錯誤就立即想辦法改正,于是錯誤就化為烏有了。后來孔子也說過相似的話便是婦孺皆知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BR>    這樣要求圣人究竟對不對呢?先舉幾個例子。上古時期三皇堯舜禹當政時,官府前都設有一面鼓,供百姓擊鼓后當面對他們指出時政的弊病。朝野里諫臣成群,暢所欲言,執(zhí)政者的過失因及時改正而政治清明,國泰民安,所以三人直到現(xiàn)在還被尊為治政的大圣人。也聽說春秋時期的衛(wèi)大夫賢臣蘧伯玉,每天都要反省前一天的錯誤,并記錄下來,警戒下次絕不重蹈覆轍。以至于到了他知天命的那年,前四十九年的過錯都被糾正,他憑著五十年的堅持硬是把自己鑄成完美無缺的圣人,也把衛(wèi)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外安諸侯,內(nèi)得民心。就是孔子也常常對他贊賞不已。接著就是在論語里留下醒世名言的曾子,他說吾日三省吾身。不過他本人還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君子。
    《孔子家語》里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曾子被父親打了一頓,被打時他不但不勸父親住手,反而叫父親盡力打,還自以為是孝。后來孔子指出他的行為是愚孝,差點陷自己的父親于不義之中。曾子聽后恍然大悟,立刻承認自己“參罪大矣?!彼煸炜鬃佣x過。這個故事中曾子先行愚孝而自以為盡孝,用老子的話說就是“不知知“,是“病”;后來他在孔子的點破后能意識到錯誤是“病病”,最后他改正錯誤乃是“不病?!?BR>    從幾個例子看來,不論誰想成為圣人,都得重復三個過程,一是普通人難免要犯錯誤;二是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三是改正錯誤;只有不斷地重復這三個過程,才能完成人格的升華,從一條平庸的毛毛蟲羽化成靚麗的蝴蝶!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二
    林語堂曾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必須會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會這樣笑,最終會覺得此刻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我就是如此?!蔽蚁脒@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jīng)》的感受了吧。
    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后人,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們要怎樣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我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于“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坝形锘斐桑忍斓厣?,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夠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們后人再次基礎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nèi)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墒抢献佑终f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币馑季褪钦f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說出來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就是天道關系。
    “道”生萬物,可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始。這天,科學技術如此發(fā)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必須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guī)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xiàn)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后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guī)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nèi)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能夠理解理解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tài)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薄吧仙迫羲薄胺蛭▎菔侵^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BR>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夢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于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于萬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可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吧仙迫羲?,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三
    通讀過老子《道德經(jīng)》后我感悟頗多。也改變了我對老子“道”的觀念的理解。我一直認為老子思想是反對仁義智慧,反對革命,主張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甘守懦弱、逆來順受、保守倒退的觀點?,F(xiàn)在我知道老子所說的無為,事實,是不要逞強而為,而要以輔萬物共成長以盡所能,生活中,我們不以個人得失為得失,而以宇宙萬物得失為得失,這才是真正的天道,順應天道才能求得永恒,這是無可爭議!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只是這個世界一個過客,完成我們過客的任務,便是盡我們曾經(jīng)是這個宇宙的一份子。
    為欲望所迷,你會自覺去追求一種心靈審問與詮釋。老子第三章道出了現(xiàn)代人都不能體悟的道理,我們自己掙扎其中,自欺欺人,只能貽笑大方了。
    如果我們沒有名利之心,沒有欲望之爭,便也就不會有人自以為聰明。埋怨現(xiàn)實殘酷的人,有沒有想過,造成這種殘酷的原因就是你內(nèi)心的名利之心呢?正如現(xiàn)在一句流行的話所說:“人生的痛苦一半來自于生活,一半來自于攀比”。老子是總結(jié)的多好呀,雖然人的欲望生來就有,難道我們不應該為了自已的健康生活而有所控制么?其實人的思想進化了千年了,其實還沒有比老子更進步的了。
    一生不可救藥。能看到人所不能看見的細微之處為“明”,懂得守住自己的弱點才能至“強”,使用“明”的領悟,走上光明大道,不給自己帶來災禍,這才是常道。
    水處眾人之所惡,不是不爭上游,而是那里沒人去,而有些事總是要有人做。老子不上進實在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解讀,水為什么處眾人之所惡,仍因其利萬物,而不與人爭長短,這不是上善么,水這特性,就接近于道的本性,想來不是正是如此么,你爭來爭去,最后,還不是要轉(zhuǎn)變成這世界的另一分子,有什么好爭,人與人之間,如果都能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自動尋求平衡相處,那這世界會更加和諧。
    把大樹都拔掉,最柔弱的東西,多厲害。所以老子這種慧心,這種聰明的智慧,感悟,慧眼,慧心,所以他強調(diào),“柔”,“守柔”,“貴柔”——以柔克剛,柔中有剛,百煉成鋼。一個人的成功,需要的可能不是強硬的態(tài)度,我們往往需要的是一種柔的品格。
    老子的告誡會引導著我以后做事的態(tài)度與方法,也將成為我以后為人做事準則。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四
    每個人都想從書本中汲取點什么,不同層次的人考慮會有所不同。由于這種差異性的原因,我的眼光從當今移開,去古書中找尋。讀點自己不懂得東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論,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質(zhì)。經(jīng)朋友的推薦,找到一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道德經(jīng)解讀》,試讀之后,雖不甚理解,僅得皮毛,但堅持靜靜看完,零散地記載了些東西。結(jié)合現(xiàn)實,生發(fā)些個人的東西,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國。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稱,而老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曾做過小官,職位不高。這和傳統(tǒng)的文人沒有太多的不同,后來辭官歸隱,生活平靜,精通修養(yǎng)之術。據(jù)說活了200歲,是道教的開山鼻祖,都尊他為太上老君。他的哲學思想與其他的偉人有太多的不同,我們總說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撐我們活下去?!暗婪ㄗ匀弧?、“無為而治”,想探尋一下“道”為何物。
    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說“道”是空虛無形,但不是空無所有。如果從物質(zhì)層面而言,創(chuàng)萬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國之道,再回歸到個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說“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種宇宙萬物存在和發(fā)展所依賴的力量。
    “道”,是對付應變之術,是法則和智慧,是自然規(guī)律?!暗揽傻?,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說的,它一落到語言上,人就無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內(nèi)涵?!本痛蟮姆矫?,老子的治國之道是清靜無為的統(tǒng)治方式,就個人而言,我們該成為一個有“道”之士。
    《道德經(jīng)》告訴我們,“道”是人類自然和社會的法則。其實讀書學習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然,順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恒長存。領悟之后,尋求解脫。心浮氣躁的我們,孔子的“禮”“仁”,有時顯得蒼白。莊子亦如老子一樣,看開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悅,我亦滿心期待,于是記之。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五
    《道德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哲學經(jīng)典,也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的創(chuàng)作歷史悠久,作者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老子,被譽為中國道家思想的奠基人。雖然時至今日,道德經(jīng)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但在今天的世界上,它依然為許多人提供著智慧、啟示和安慰。
    第二段:道德經(jīng)的重要意義。
    作為一部哲學著作,道德經(jīng)已經(jīng)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它為人們提供了實用的道德準則,幫助人們建立堅實的人生信念。通過深入了解和研究這本書,我們可以學到更好地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管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提高我們的人格品質(zhì)。因此,我們可以說,這本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我閱讀《道德經(jīng)》時,尤其是在深入理解其中的教義之后,我領悟到了很多關于人生道路和個人成長的新思想。這本書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人們無法掌控自然界,并且我們必須與它和諧相處。我們應該注重內(nèi)在的力量,而不是功利和虛榮,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忠誠、正直和寬容。這本書也提醒我們不要過分追求財富和榮譽。我們能夠真正擁有的,只有我們自己的品質(zhì)和內(nèi)心。
    第四段:道德經(jīng)對我的啟迪和影響。
    在閱讀《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我的思想、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都得到了深刻的影響。我認為,這本書向我們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即生活應該注重自然、簡單和真實。我們應該學會尊重和享受共同的資源,促進和平、寬容和團結(jié)。同時,我還通過學習道德經(jīng)學到了一些有關管理和領導方面的知識,這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受益良多。
    第五段:結(jié)論。
    整個閱讀《道德經(jīng)》的過程,向我證明了這本書歷久彌新的價值。它在時間的考驗中經(jīng)受了無數(shù)的挑戰(zhàn),但仍然不斷地吸引著新一代的人們。它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通過這本書認識到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而且它給我?guī)淼膯⑹九c反思是非常寶貴和難得的。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六
    《道德經(jīng)》乃是古今一奇書,細讀之后方才覺得“相知甚晚”。此書雖僅八十一章或簡言之僅八十一句話,可也句句經(jīng)典傳世。其中的哲理奧妙需時時品味才不會覺得陌生。每個人讀經(jīng)典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那我想說說我對《道德經(jīng)》里幾句經(jīng)典的理解,也許偏執(zhí)或者誤解吧。但總覺得這是幸福的事。在這個浮浮沉沉的喧囂時代若想活的灑脫需要有些“東西”來充實,不斷的給自己提供源泉動力才會持續(xù)。我們需要這樣的一抷凈土苦苦修行!需簡言述“道”字。這里只作為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此字為中心字眼。此八十一章中有些章節(jié)我是理解的,有些偏是有別個釋義,便拿來說說。有的已深知,有的正解也便不說了。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贝死献又螄?,然論其正確性于今日我不敢茍同。若“不尚賢”雖民不爭,然無賢能之人何以有治國良策?“不貴難得之貨”人雖無貴賤,但物什卻實是不同的。使民不盜需要的是禮、德的教誨而非不貴難得之貨也。欲亦分高雅、下流之別。若不可見欲,人皆走肉,何如?走肉之軀定是民心不亂!后者幾句均是對上者的細解。此之無為,在當今是不能夠變通的?!兜赖陆?jīng)》里的東西也要古為今用。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逼浯筚t之人總是能夠在萬人危難之際現(xiàn)身,救人于水火而后不見神尾。此等之人乃真是佛道中的釋迦摩尼、老子也!救人而不圖回報。人所為善惡自有天地知,日后定有福祿之報。此等人也只希望修身養(yǎng)性安樂今生了,因為他們把救世濟人作為樂事去做,而不是為了功力,所以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贝司湮沂菢O喜愛的?!吧仙迫羲边@四個字更是常常細品。每次讀到這句總覺得失落,不僅自己做不到,又有幾人可為?若如此,也可稱得是“活佛”在世了。無聊在家的時候總是找到一泉靜水而后癡癡地發(fā)呆,只是盯著這水就覺得心靜似如止水了。我也愿意做一個利萬物而不爭的人,處眾人之所惡,為上述所寫。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字字如金,細細思量都倒是真理。此章議論絕是警示之言,無事的時候多讀讀也許就變的精通事理了?!按ФJ之,不可長保”更是一語道的和儒家中庸之道完全詮釋。方做人外圓內(nèi)方才是最恰的。其后幾句更是對中庸一詞的填補。福則濟貧,全事而退,真乃天籟般的話。需時時警心。越發(fā)覺得佩服老子的經(jīng)歷和認知了。古今到底幾人可與其比?真真的五體投地了。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此句甚合辨物法。有和無到底那個作用的更大呢?實在難以辯論,有無結(jié)合虛實相彰,相互結(jié)合便是最好的理解以及對事物的極大利用。有是實形可見的,無是空靈萬物的結(jié)合。有可即用,無可無限應用!再嘆老子之思。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萬物運行之理甚是如此。若古之王朝必是:起、盛、衰、亡。何人能夠逃脫的了呢?所以月未全圓花為蕾時最誘人!
    “將欲與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余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贝苏铝钗蚁肫鹨痪湓挘河枞嗣倒迨钟杏嘞?。雖不是很合適,但理兒是一樣的。正可謂是欲擒故縱吧!至其中的哲學時時領悟吧!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庇梦渲肆暤萌绱苏婵墒侨f民的福氣。用武用人之道,真乃是道之極。謙遜、卑恭、和善,之后便為人上人了。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贝司淇偸侵档锰崞鸬?。為政治人長以此統(tǒng)治民眾,遲遲也不能領悟。民本無畏,用酷刑死刑有何用?唯有教誨了才是出路的。結(jié)束生命并不是斷絕惡性的根本。為何有的人還如此愚笨!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這句是最現(xiàn)實的了,社會財富掌握在極少數(shù)人手里,大多數(shù)人屬于貧且困的了,難道也只有依仗著“道”來濟世嗎?何時人之道可以損有余而補不足。以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睘橛阎来司渖跏恰_@些也都是至善至賢之人才領悟的到的。還是利用這里面的一句話說的最恰當:天之道利而不害。
    其實《道德經(jīng)》里的各句各章若是理解了便是萬福了,再用些拙詞爛字解釋反倒是玷污了此等美文。越寫越覺得笨拙了,字也越發(fā)的無力了。若是例例解說恐是說不完的了。但凡有一句話需要道出來:略懂了點《道德經(jīng)》對我自己真是越發(fā)的心胸開闊,遠見世事,一定要做一個至真的自己了,至死也不違這幾十載了!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七
    (山頂洞人,自幼孤僻、倔強,喜好戰(zhàn)爭。曾致力于財色名利的追求,為達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擇手段,結(jié)果碰得頭破血流。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開始接觸佛道,卻為了追求神通而屢屢被邪師所騙。但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懸崖勒馬,棄惡從善,精進修行,同時發(fā)愿解出《道德經(jīng)》,因為這一念善心,終于獲得上天的垂青)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山頂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經(jīng)》
    解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爸苏咧?,自知者明”,譯文為: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這樣翻譯從文字上來說好像沒什么問題,但從內(nèi)容上來說是完全錯誤的。
    老子最反對的是“智”,這種“智”也就是現(xiàn)代社會大家都具有的世智辯聰,說白了就是小聰明,我們被自己的小聰明害慘了。老子高瞻遠矚,早就知道我們要被“智”所害,所以反復提醒,遺憾的是我們看不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正確翻譯應該是: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聰明,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大智慧。有句話叫做認識一個人難,認識自己更難,還有幾分靠譜。
    就我們的人體而言,經(jīng)絡、穴位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學發(fā)展到如今,只是承認了有,還是解釋不了。我們到底有沒有靈魂?現(xiàn)在的科學不敢完全否認了,甚至有科學家開始偷偷研究,但依然模棱兩可。為什么同樣是人,性格、命運會相差那么懸殊?我們?nèi)祟悓ψ陨淼牧私膺€非常少。
    然而,佛陀、老子早已經(jīng)把這些問題洞穿了,可惜我們學不懂!我們對法界有多無知,對自己就有多無知,反過來,如果能夠完全徹底地把自己搞明白,也就明白了十法界。明白自己才是大智慧!“自知者明”的“明”就是破除“無明”之后的“明”,就是開悟!不開悟的人哪怕?lián)碛惺澜缟献盥斆鞯哪X袋,依然只是小聰明而已。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譯文為: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譯文從文字上看很清楚,但想想還是模糊。這句話的真實義就是,要戰(zhàn)勝別人并不是難事,要戰(zhàn)勝自己就太難了。
    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我們用錢、用權勢、用武力就能夠讓別人臣服,但是要真正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太難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都被自己的因果業(yè)力捆綁著,不管我們表面上多牛,我們的都是業(yè)力捆綁下的囚徒!再大的權勢、再多的金錢也解脫不了!而要掙斷這根繩索,除了行善、修行,別無他法。
    有人說,我有錢有勢還要改變什么命運?請問,生老病死哪一個我們能用金錢和權勢解決得了?所謂家大業(yè)大,金錢和權勢如果不善于應用,只是造業(yè)的工具而已,還有什么值得稱道的?閻王那一關我們是想憑本事闖過去呢?還是憑金錢買通過去呢?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迷信,隨便,到那時不信也得信。
    人都有軟弱的時候,或貧窮,或疾病,這時候,誰都渴望得到特別的幫助,但能如愿以償?shù)膶嵲谏僦稚?!從表面上看,這些弱者實在值得同情,但如果誰能看到他們的過去世,也許會發(fā)現(xiàn)他們過去世其實是很風光的,而且落到今生這個樣子也是有原因的。那我們再反推,現(xiàn)在市面上的風光人物下輩子會怎么樣呢?所以,風光也好,困苦也好,都只是暫時的假象,我們只有不跳出輪回,就只能永遠在苦樂間搖擺。當我們樂的時候,往往以為自己多了不起,誰要告訴我們將來要受苦,基本上是不會信的,而當果報現(xiàn)前的時候,誰又救得了?所以,我們的苦是自己造成的,自己選擇的。如果不覺悟自心,即使誰能救得我們眼下一時之苦,接下去無盡輪回之苦誰來救?觀音難救世間苦,就是這個道理。
    “知足者富”。這個“富”不是世間財富的“富”,是精神上的快樂安詳。我們的幸福指數(shù)是與欲望成反比的,不在乎我們擁有多少,而在乎我們感覺夠不夠。哪怕我們有十個億,如果我們覺得在千億富翁面前抬不起頭,就依然是窮人。
    再說很多人雖然富有,但內(nèi)心無時不被苦痛、煩惱、不安困擾著,生活過得很緊張、很忙碌,這些錢對我們到底是一種束縛,還是一種快樂呢?這樣的“富”有意義嗎?所以,真正的富有是內(nèi)心的安詳、自在、快樂,即所謂知足常樂。
    “強行者有志”的“強行”是什么意思?不是努力讀書,拼命搞事業(yè)就算“強行”,更不是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叫“強行”。所謂“強行”就是我們把世俗的人物看明白了,覺得這樣無止境的輪回沒意思,扔掉不玩了,掙脫業(yè)力的束縛,以至于最終與道合一。這可是大丈夫的行為,也只有這樣才算“強行”。
    “不失其所”就是不迷失我們的依止處,知道生從哪里來,死往哪里去。也就是了悟了生死大事,這時候的輕安、自在是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比擬的?!安皇渌呔谩钡摹熬谩本褪歉ń缛転橐惑w,不生不滅了。這時候,我們的肉身反而是個累贅,還要他干什么呢?扔掉這個肉殼子,剩下真正的“我”,這個“我”就是“道”,就是“佛”,就是“上帝”,所以說“死而不亡者壽”。
    當然,世俗人扔掉肉殼子后,也同樣有個“我”,只是這個“我”還債務纏身,還是一個帶著枷鎖的奴隸,還在服勞役。這一點誰都可以不信,但再不信也沒法阻擋他去親身體驗。
    佛祖在《法華經(jīng)》里把我們比喻成火宅中瘋玩的孩子!有些人還沾沾自喜,以為他不在火宅中,他學佛了,是個佛子,殊不知他學的是愚癡佛。若問,佛還有愚智之別嗎?有??!愚癡佛滿世界都是,智慧佛只有向自己的內(nèi)心去悟。
    這個世界很奇怪,大凡能進監(jiān)獄的,很多都是有本事的人,甚至是大人物。同樣,大凡能下地獄的,很多都是學佛修道的人,甚至是大師!
    曲煥章白藥-誕生于1902曲煥章白藥創(chuàng)始人——曲煥章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八
    道是一種哲學,是一種思想境界,它表明了對整個物質(zhì)世界的看法,即世界是運動變化的,并提出了處理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的準則,對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可以想象,當這套思想為整個人類所理解和接收后,人類將有著怎樣長且久的發(fā)展,社會將是怎樣的一幅和諧局面。
    道最令人深思的一個思想便是清靜無為的思想,在這個思想的統(tǒng)籌下,無論是人的自身修養(yǎng),還是統(tǒng)治者的御民之道,更包括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都擁有自然無為、遵循天命即自然規(guī)律的色彩?,F(xiàn)代社會,人類常常做一些逆規(guī)律而行的蠢事,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一再上演,當我們回頭看看祖宗的思想時,該是怎樣復雜的心情?欽佩?肯定的。還該有無地自容的羞愧吧。我們走了太遠,以至于忘了為什么要前進;我們走得太匆忙,以至于很多的寶貝都落在身后。不妨試試這樣: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順從規(guī)律,看我們通向哪個方向。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薄熬由频?,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忘卻功名利祿,將欲望降到最低,遵從內(nèi)心意愿行事,保持內(nèi)心純凈和安寧,于是爭端便少了,矛盾便少了,世界和諧,何愁自身修養(yǎng)實現(xiàn)不了。
    國家統(tǒng)治者或者領導人也不妨借鑒無為而治?!安簧匈t,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辈淮笏僚d建面子工程,不要用太多太繁復的法令干預經(jīng)濟與生活,不要剛頒布命令未及實施便急著啟用新的命令,不折騰不鬧騰才是順應規(guī)律,才是自然的御民安民之道。
    當自然已經(jīng)被我們破壞的千瘡百孔時,我們是該尋找新的與自然相處之道了。土地,與其拿給貪婪的地產(chǎn)商建造惹人紛爭的高樓大廈,不妨用來栽種植物,更或者什么都不種,留給人們一片綠地。在上面踢兩腳球,打幾個滾,放放風箏,散散步,溜溜狗,無論哪種給人帶去的都是愉悅。樹木,不要動不動就砍伐移栽,長在哪兒都給人一片綠蔭,都能防風擋沙,都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撤ナ窃谧栽旃撞淖跃驂災?,移栽是在浪費人力破壞美感。讓它們待在它們原來的地方吧,自然把它們安排在那兒,就讓它們站好自己的崗吧。萬物各司其職,人類不與過多干預,自然便真的自然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便也自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為法則,以自然無為為法則,人類才能求得自身以及整個世界的和諧。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九
    山間涓流幾許,林中清泉幾灣,落英繽紛,水居山野而潤物無聲。星辰交替的歲月里,百川順道入海,又悄然西歸,滋養(yǎng)一方生靈,繁榮一帶文明,卻從未張揚炫耀。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林海莽原,沒有潤物之水,哪來心儀的鳥語花香、草低牛羊;江上往來船舶,沒有載舟之水,國富民強怕也只是空中樓閣。
    哲人如水,平淡卻不平凡。像綿綿春雨喚醒大地般,滋養(yǎng)人們心中的信仰;像滂沱大雨傾盆而下,洗滌文明里的糟粕;樁樁件件在人類發(fā)展歷程中莫不是舉足輕重,功德無量,然而這一切只是一場雨罷了,無驚無喜,哲人只是做了些該做的事情。
    作為水文人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常泛一葉孤舟,終日與水為伴,量度水流緩急、河勢演變,通曉日月之行、星漢之理,力保航道安全、江河通暢、流域富庶、國家興旺。而我們只是隨著潮漲潮落,安放儀器,記錄數(shù)據(jù),亦如行船的航道,靜靜得在那,不爭不搶。可謂“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人生如水,時而波平浪靜,閑魚蒼狗江海同游,時而驚濤駭浪;翻云覆雨滄海桑田;然而,無論是怎么樣的狀態(tài),都有需要遵循的規(guī)則,正如國家大型水利工程(三峽大壩、深水航道等),若不因勢利導,了解一方水系的規(guī)律,又怎能行盤古之舉,奪天工之作,福澤萬民。
    人生如水,少年似雨,輕快肆意,無憂無慮;青年似溪,跌跌撞撞,穿林沐雨;中年似江,叱咤風云,縱橫山岳;老年似海,波瀾不驚,靜水流深。然而,無論何時,都有需要恪守的道德,正如江上的行船,只有沿著航道而行,才能入海遠洋,若冒然逾越航道的束縛,那多半是船毀人忙,遺恨千古。
    人生如水,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整個人類的生命是無限的,正如江河東流,當進入自然地往復循環(huán)中,江河便奔流不息,滔滔不絕。為人類文明的繁榮昌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奉獻著。
    人生如水,是清是濁,是深是淺,亦或是動是靜,皆需順其自然。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十
    兵,是不祥的東西,天地可能很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輕易使用它。君子以居左邊為尊重,而用兵則以右邊為尊貴。所以,兵者不是君子的工具,不得已的時候才會用它。把鋒利的武器遮蓋起來才是正確的,不要贊美它。如果贊美這些武器,就是喜歡殺人。這種喜歡殺人的人,不可能統(tǒng)領天下做領導者。所以喜事以左邊為尊,喪事以右邊為上。因此在部隊打仗列隊時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說是按辦喪禮的方法排列。殺人多了,要為死者悲哀哭泣。戰(zhàn)勝了,按喪禮的儀式辦理。
    【延伸解讀】。
    這是老子對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說的,而不是對軍事將領說的。一個領導者要深深地明白,不能以炫耀武力為榮,軍事斗爭只是政治、斗爭的延續(xù),當一切外交努力都無效之后,軍事斗爭才是最后的手段。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動蕩不安的.年代,國君們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因此他感覺特別深刻。這一篇是老子對于戰(zhàn)爭的態(tài)度。
    中國古人認為左為陽升,右為陰降。陽為主,陰為從,因此左邊尊貴。這一句老子用來說明用兵與正常的循序、觀念是相反的。所以君子并輕易用兵,不得已才用的,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用兵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說“兵者不祥之器也”?,F(xiàn)代企業(yè)經(jīng)營中,有些企業(yè)只重視銷售,幾乎把公司的所有資源都用在銷售上,在生產(chǎn)管理與產(chǎn)品研發(fā)上投入資源不足。在市場上大打銷售戰(zhàn),擴張很快,但一遇到挫折,公司后繼乏力,可能很快就倒閉?,F(xiàn)實中這樣的例子很多。
    铦,鋒利的兵器。襲,遮蓋起來。
    老子在這里認為,戰(zhàn)爭是因為君王的德行還不足以感化對手,這是一件不得以而為之的事情。這是一件不祥的事情,因為戰(zhàn)爭本身會死很多人,所以戰(zhàn)爭的儀式如喪禮一樣。要對雙方戰(zhàn)死的士兵悲泣,戰(zhàn)勝了也不應該慶功,而是按喪禮處理,以對犧牲將士的哀悼。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十一
    《道德經(jīng)》是一部蘊藏人類智慧的經(jīng)典著作,雖然只有五千余字,卻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研讀。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無為而無不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等經(jīng)典名句,它們都出自《道德經(jīng)》。這些智慧能量滿滿的文字,滲透在中華文化中傳遞千年,歷久彌新,哪怕隨手翻出來一兩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獲,這就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所在。
    無為,是《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之一。歷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讀認為無為的思想過于消極,是不思進取。其實,老子倡導的無為并非目的,而是一種常人很難企及的狀態(tài),是“為”到極致才能達到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種“為”與“無為”之間的轉(zhuǎn)化就像陰陽兩極的關系,是辯證的客關規(guī)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環(huán)滬事業(yè)部有著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爾設置一些小激勵,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務,可以獲取精美小禮物。從“為”的角度來看,單次5km對于不常鍛煉的人來說是需要一點毅力來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對于跑半馬甚至全馬的大神級人物來說,完成單次5km不在話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樣,不用刻意,輕松完成,那么這種狀態(tài)就有點接近“無為”了。
    又比如,我們地產(chǎn)開發(fā)是一個綜合性很強、涉獵面很廣的行業(yè),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復雜,所以對流程的規(guī)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過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為種種不合規(guī)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線下溝通不到位而導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復雜的流程要反復“折騰”,刻意而“為”,才能通過審批。隨著工作熟練度的增加,我們走流程前已經(jīng)懂得做好線下溝通,流程規(guī)范也早就心中有數(shù)。這時,走流程這項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為”就可以順利完成,這種工作狀態(tài)也可以說是離“無為”近了一點。
    結(jié)合上面的小案例我們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導的“無為”,是“為”到極致才能到達的一種境界,俗語中的“熟能生巧”、哲學三大辯證法規(guī)律中的“量變引起質(zhì)變”理論也都具有類似的概念,這些概念強調(diào)的不是結(jié)果,而是具備這種能力的狀態(tài)。
    所以,《道德經(jīng)》帶給我們的不是虛無縹緲的消極不作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種客關規(guī)律,對人的作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目標——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十二
    春秋時期,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在離開函谷關隱遁之前,留下一本傳世巨著——《道德經(jīng)》。其書按內(nèi)容分為《道經(jīng)》與《德經(jīng)》兩個部分,其中《道經(jīng)》闡述何為運行日月,包羅天地萬物的大道,《道德經(jīng)》提出了圣人順應道而體現(xiàn)出怎樣的德行本性。
    后世有人評價《道德經(jīng)》,說它不僅是哲學著作,更是文學巨著。道德經(jīng)全書僅五千余字,但其書思想深邃,語言質(zhì)樸世所僅有,為后世道家奉為不二之圣經(jīng)。
    要完全讀懂《道德經(jīng)》,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要了解道家思想,《道德經(jīng)》是不能避而不讀的。要讀懂《道德經(jīng)》,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老子所說的道。只有懂得順應道而行事,才能體現(xiàn)出圣人之德。因此,道和德雖然是兩個內(nèi)容,但是道卻是二者中的根基,無道者自然無德可以體現(xiàn)。
    《道德經(jīng)》開篇,老子擲地有聲的扔下了六個字:“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言辭精煉樸實,看似簡單的六個字,卻是將我們引入對這個道的理解的至關重要的一句話。
    要解讀這句話,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句讀方法。
    將原句分為三部分進行解讀:
    1、道。
    2、可道。
    3、非常道。
    解讀:
    道:這個道,先天地而生成的,彌漫于宇宙之間,處于混沌的狀態(tài)之中。雖無形無質(zhì),卻是構成世界的本源動力,涵蓋于萬事萬物之中。道,無生無滅,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jié)束。正如佛家《心經(jīng)》中所言: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因它具有的永恒的特性,我們既可以稱之為“上帝”,也可以借用科學的說法,稱之為能量(能量具有守恒的特征)。在這里,我們排除一切有關于神創(chuàng)世界的可能性,即便神存在,它也只是被創(chuàng)造者,而我們此處所指的“上帝”只是對于大道的一個別名。無論我們順應道,還是違背道,我們都無法逃離道的范圍,就像我們無法脫離空氣而存活一樣。
    可道:道的本體雖不可見,但道的性質(zhì)在卻一切事物中均有顯露。中國神話故事中盤古開天用一把巨斧劈開混沌,始分天地,始有陰陽萬物;而西方天文學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宇宙誕生于大爆炸之中。這樣的論述都符合道家無中生有的一個過程。可道,正是道在世界上具體的體現(xiàn),是由道所創(chuàng)造的萬物所體現(xiàn)出來的道性。我們可以用感官去觀測來把握到的一些道的具體表現(xiàn),如四季變化,植物枯榮,日月交替、陰陽五行的生克,都是可道的范疇。不過,我們雖能從道的具體體現(xiàn)中尋找道的影子,但是我們所看到的遠非道的實質(zhì),我們需要不斷去感悟,才能逐漸與道相合??梢粤私獾?,可道,并不是道本身。
    非常道:明白了道的恒久和無形無質(zhì)的特性,進而理解什么是“非常道”就更為簡單了。一切變化之中的事物,雖含義道的性質(zhì),但因其本身有形有質(zhì),有生有滅,不能恒久,故與恒常的大道對比,我們將之稱為非常道。非常道雖具有道性,在道之中,其特征卻是與道相違背的。
    我們時常把科學家當做真理的代言人,認為他們總是能夠把準確無誤的真理揭示給我們的權威,但事實上科學家能夠探求到的道,仍然是“可道”的范圍。我們的科學在不斷打破舊的權威,不斷否定前人的結(jié)論中取得發(fā)展進步的,但至今仍然沒有揭開宇宙萬物最終的秘密所在。
    老子所感悟的大道,是涵蓋萬物的,究竟終極所在??茖W研究,自然也是涵蓋其中的,也只不過是研究道,尋找道的一種手段罷了??茖W家作為科學的探索者,在一個時期內(nèi)所能夠感悟到的,了解的科學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即便是擁有了比肉眼具有更好觀測效果的顯微鏡,望遠鏡,我們也只是相對比起以前,對世界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而已。要說徹底了解了這個世界,那絕對是瘋言瘋語。正如哥白尼用科學證明了基督教會的地心說的錯誤性,而他根據(jù)自己的研究所得出的日心說卻也在后來被證實存在著嚴重缺憾。
    了解到了科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我們反過來解讀老子的話,就迎刃而解了。道,就像是科學的最終真理,是究竟的,恒遠的,無形無質(zhì)卻又無所不在的,但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也只能通過不斷的感悟和探求去接近,只能夠感受不能夠碰觸,通過觀察“可道”,從而尋求大道。在這樣的大道之前,我們的一切語言都只能顯得蒼白無力,唯有意會于心。而我們學道,只不過是學習如何能夠體悟到道的方法而已。若說誰能夠?qū)⑹裁词堑乐v的透徹,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所謂悟道,落實到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同一個師父教導出來的弟子,同一個教授帶出的學生,參悟到的道,研究出的成果,也可能是天差地別的。我們的一切努力,修行,也只不過是為了給悟道,接近道,提供一個切實的方便罷了。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十三
    老子的《道德經(jīng)》雖然篇幅不長,但論述精辟、意義深遠、思想廣博。不同時代、不同學派、不同價值觀的人可能都能讀出不同的理解,和《紅樓夢》一樣,也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筆者今天想要寫的讀書筆記,是關于《道德經(jīng)》中“水接近道”的理解。
    老子對“水”的評價非常高,稱之為“故幾于道”,意思也就是水的境界已經(jīng)接近于道。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的品德和修養(yǎng)非常高,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又處于眾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水的這種道德非常高尚,是一種不爭不搶、無私奉獻、接近于道的境界,當然這種不爭不搶和當今現(xiàn)在流行的佛系不一樣,佛系是用佛來保護自己用佛來安慰自己,而水的這種“不爭”是胸懷和境界的不爭?!阜蛭ú粻?,故無尤」,因為水不和萬物相爭,所以不會引來他人的埋怨和責怪。
    雖然水利萬物不爭,而且水是柔弱的,但是老子又說水的力量非常強大。「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意思就是說天下最為柔弱的事物莫過于水了,但是不能小看水外在的柔弱,它內(nèi)在很強大,沖擊和戰(zhàn)勝堅韌這一方面也沒有什么事物能夠勝過水,水是任何物質(zhì)都無法取代的。正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水滴石穿”、“水淹八軍”,看似堅不可摧的事物,碰到水也戰(zhàn)勝不了,這就是水“外柔內(nèi)剛、剛?cè)岵钡钠沸泽w現(xiàn)。
    老子說不能小看「水」,也不能小看「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幾句話非常高深、充滿了哲學的道理。人出生的時候是非常柔軟的,而死亡的時候卻是非常堅硬的,正如新生的草木也是最為柔脆的,但卻是最有生命力的時候,而枯萎的草木則干硬了。這個道理說明強硬代表的可能是死亡,柔弱代表的可能是存活。做人也一樣,凡事爭強好勝,永不低頭反而容易受到傷害,做人有時候要能伸能屈,靈活一些反而更好;凡事謙和,看似柔弱低下,但反而活得更為長久。
    《道德經(jīng)》非常推崇「水」的境界,水無處不在,水看似不爭不搶但卻有非常大的力量和非常壯闊的存在。比如66章就有「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也就是說江海為什么能成為眾多河流匯聚的地方,,那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低下的位置,處在低處成就了江海的寬廣、壯闊和浩瀚。
    《道德經(jīng)》通過水的一系列論述,告訴了我們寬容、柔弱、謙和、無私、大度、忍讓等等品質(zhì)背后蘊含著的強大力量,正所謂「靜水流深」,水看似平靜不聲不響,卻蘊藏著非常大的智慧。
    前些天偶爾也看了下白巖松老師在全國大學生的演講視頻——《對白》,作為知名媒體人,白巖松老師也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經(jīng)》,演講中不止一次引用了《道德經(jīng)》的經(jīng)典原文和講解其背后的哲學含義和道理,我覺得非常好,《道德經(jīng)》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結(jié)晶,是優(yōu)秀中華文明留給我們的寶藏,值得深度和細悟。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十四
    大道的根本是虛無自然的,順天而動,率性以往 ,能全然地與天地同其造化、與日月一起升恒,無有而無不有,無為而無不為。
    當人修持大道還沒達到生成、充盈的時候,過程中不無有作有為的痕跡,也可以觀察到些形象,讓人覺得自己修行有進益,進而感到自滿自足,不勝欣然。而待到大成之候,又好象有很多缺陷,大成反倒好象沒有什么成就一樣;大盈而有余,卻好象沖漠無狀,大盈反若未盈一樣。難道是越學越差、越優(yōu)而越不足了嗎?其實不是的。
    因為,大道是人生本來固有之良,它清空無物、靜定無痕。一旦達到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地步,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如果是有成有盈,那與道還是分而為二的、未能達到神化的極處。所以修道之士,越有、越多,感受就越無、越少,一點看不到有成、有盈,因而大成若缺、大盈若沖。(這不是一般的成、一般的盈啊)
    因此,當人能修到萬象咸空、一真獨抱之候,因物為緣,隨時自然地回應,天地之間、古往今來,不論何時何地,皆能自如地符合,其用哪里能會破壞、哪里會有窮盡呢?那時:
    心空似海、神靜如岳,又覺毫無足用者。然而其氣浩然常伸,至大至剛,是何等壯大,卻反而覺得盤屈得困窘。
    他神妙無方,處常也可、處變也可,是何等的巧妙???卻仍覺得愚拙而無知。
    他用淺近的言語、表達的道理卻深遠,用詞簡約而道理精微,不因情義不說、不到時候不講,善辯如此,卻看起來總是訥訥的樣子,有東西說不出來。
    只有象這樣的如屈、如拙、如訥,所以他的心能愈來愈謙虛、志氣越來越謙下,品德也就會越來越廣大,功業(yè)會越來越崇高。道返回虛無、學歸于自在,他能與天地日月合度、而運轉(zhuǎn)往來,這大概就是他能成其大、成其久的原因。人若能一直能立足于太極之理、順應陰陽之常,久久薰蒸,鉛火充盈,數(shù)九寒天堪御;打坐能一直鎮(zhèn)定,三伏之暑熱而能忘,功夫到這個地步,就是太上所說的躁勝寒、靜勝熱吧。待到清明在身、虛靈而無一物,一歸渾穆之天真,一派和平之象,又有什么躁、靜、熱之感呢?學者具備清靜之心,便能化寒暑節(jié)氣的外來影響,而吾身中正氣凝定,就是天下正道已立。從此不必擔心旁門迭出之患了。
    這一章:大道本來至虛至無,至平至常。當人們未能達到虛無之境、平常之域時,只看到事物的增益、看不見事物的欠缺;只看到事物的優(yōu)點,看不到事物的不足。所以,太上說:少則得,多則惑。諺語也說:洪鐘無聲,滿瓶不響。皆非虛言?!按蟮虏坏?、是以有德;大為無為,是以有為。這些都不是過于謙虛的說法。
    道原為虛無一氣,修士若覺有得,其實是無得;未覺有得,那才是真有得。因此,道行愈高的人,心越謙下;品德越廣大的人,志越謙卑,這樣便是與道相符合的。如果, 每當有所長進,便自夸起來,驕傲盈滿,盛氣凌人,便明顯是無道無德。太上所以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到這個地步才算是得之。
    學者切勿把修道煉丹看做百工手藝類的技術,以自覺有益為進境。要知道,修道總歸以虛無為宗。見功以至于忘功,這是進步;待到能連有意去忘功也不用了,那就是達到化境。學道之人, 在退讓中進步,在守弱中強大,以虛空為盈持,以無為有,以反為正,以減為增。學道人進步與不進步,只要看他的心忘與不忘就可以了。
    上一章講知足、知止。這一章講,不但在命功是要知足,在心性工夫上,也要懂得越近道,人越會感到的自己的不足,勉勵自己、警醒自己,一直走向與道合真的境界。
    見過真正的大,才會覺悟今天的自己真的很小;同時,又能相信未來的自己可以和道一樣大,也不小看今天的自己。
    配圖說明:登上過高山的人,當他站在山頂時,他往往不會自夸自己是多么的神勇,征服了高山或自己;更多的情況,是會驚嘆于他眼前壯觀的自然,而它面前,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自己還有什么可狂妄的呢。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十五
    道者,萬物之奧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先駟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歟?故為天下貴。
    道是萬物中最尊貴的,是善良人的寶貝,是不善良人的保護者。稱贊道的功用可以換取人們的尊重,按照道的方法去力行可以獲得增益。不善良的人,為什么要放棄他們呢?所以上天設立天子、三卿管理天下,雖然會有各種珍貴的東西供其使用,但是不如坐下來進入到道的境界。古人為什么認為道是最尊貴的呢?還不是說求就可以得到,有罪可以免除嗎?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貴的。
    奧,房子里西南角,過去是祭神的,所以這是最尊貴的地方?!吧迫恕敝赣小暗馈钡念I導者?!安簧迫恕?,未悟道的,不善良的人。那么,為什么道是不善良的人的保障、保護者呢?因為,如果都沒有“道”的話,這不善良的人,壞人永遠壞下去,這社會就沒指望了。不善良人有了“道”才能有保障的活下去,而等他們明白“道”以后,也會慢慢的改變,他們才有希望,我們的社會才有希望。
    經(jīng)常稱贊“道”的功用,可以讓你博得大家的尊重。雖然“道”的原則告訴我們做好事不計回報,可是這么跟大家一講不計回報,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有一種方法是先告訴你是有好處的,做著做著,慢慢明白“道”了,真的道理明白了,讀書筆記.可能就不在乎好處,但是好處還是存在的,只不過你不在意它而已。佛家也這么做,叫方便法門的做法。傳播道,遵行道,人生會獲得提升。
    “行可以賀人”,就是你按照“道”的方法去力行,你的人生可以增加、增益,增加了很多內(nèi)容,會越來越好。老子這里強調(diào),單單去夸耀“道”的功用還是不夠的,光嘴上說是不行,還要去行,去踐行?!叭酥簧埔?,何棄之有?”,也就是說那些并不善良的人,難道要放棄他嗎?我們不斷用道啟發(fā)他善的一面,讓他把惡的一面忘記,這人慢慢也可以做到不斷增益自己的人生,變成一個好人。
    三卿,即為三公,周朝級別最高的官員。老子這講的是上天在人間設置領導這樣的職務,以天子、三卿等職位泛指領導者,因此我們就翻譯成領導者就行。拱璧是需要手環(huán)抱一樣拿著的大玉石。這個拱璧當年是上朝的時候用的,后世有一個詞叫視若拱璧,就是特別珍視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玉石一樣。駟馬,并排用四匹馬拉的馬車。在古代,坐這種馬車的人地位很高,非常尊貴的。
    榮華富貴都不如“道”尊貴。明白“道”以后,人生會有明顯的改變。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十六
    問題”相通的。但是這種發(fā)展應該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的,因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規(guī)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對自然和自然規(guī)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學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還給我們提供了修身的準則,或者說榜樣?!吧仙迫羲薄f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卻與萬物毫無利害沖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毫無所求,甘居眾人厭惡的卑下,污濁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熬由频兀纳茰Y,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崩献油ㄟ^這個句子詳細地指出了人應該效法水怎樣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時刻讓自己保持謙虛卑下的態(tài)度。有了功勛卻不占據(jù),不與人爭,不自以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應效仿水的沉靜沒有物欲。人類應該恢復自己心靈的透徹明凈,拋棄眾多物價的束縛。并不是說一點物欲都沒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貪圖,不強求。身處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的我們,更應該以此為標準,審視自己的心靈。除此,還應效法水的仁愛之情,帶著一顆不求回報的心真誠地幫助別人、關心別人。還要效仿水的誠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時機。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絕對的。許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會變成壞事的開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樣的智者說,禍和福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發(fā)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這是由于人們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禍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樂,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也應居安思危,因為災禍隨時可能降臨。同樣,面對不愉快、災難也不必絕望,因為災禍背后常倚伏著幸福。但福禍誰都不能說得很準確,所以到最后還不如和諧地去面對一切,透過長遠時空、利弊并重地思考問題,這樣自然就產(chǎn)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會帶給我們和諧以及待人的寬容心。
    除開這幾點,《道德經(jīng)》中還蘊含了許多的生活哲理。盡管道家思想在幾千年來不斷豐富與發(fā)展,但老子的修身養(yǎng)性學說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動搖?!兜赖陆?jīng)》的內(nèi)容不僅是人類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類由平庸、卑微走向偉大、神圣的科學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處世、安邦治國思想的源泉和基礎。弘揚它,不僅對修身養(yǎng)性,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在科學地審視宇宙、社會歷史、自然萬物的前提下重建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理想,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十七
    《道德經(jīng)》,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tǒng)政治社會的反對。由“道”、“德”兩局部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jīng)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假設能合二為一,那么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jīng)》“德”的局部,我覺得,并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于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xiàn)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么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jīng)》,我又查閱了資料,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jīng)》,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暗碌馈背擞械赖碌膬?nèi)涵,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yǎng)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jīng)》,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響,我自己就是如此?!毕M约耗軌驁猿謱W習《道德經(jīng)》,修德明道。
    道德讀書筆記心得篇十八
    【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
    【現(xiàn)代漢語解讀】。
    以無為的態(tài)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以小為大,以少為多。對于怨恨要以恩德來回報。對難的事有所圖謀就要從它簡單的地方開始,要做大事就要從細節(jié)上一點點去做。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從點點滴滴小事做起。所以圣人不說要做大事,但是從點滴小事做起最后做成了大事。輕易的承諾就一定會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結(jié)果做事中必定會有很多困難出現(xiàn)。所以有道的領導者做事都嚴謹認真的當作大事來做,做起事來就最終沒有困難。
    【延伸解讀】。
    “為無為”就是以“無為”的心態(tài)去做事。就是沒有特別強烈的企圖心,不是為了我獲得什么什么去做事,我放輕松,輕裝前進,放下企圖心去做事,反而會做得更好。“事無事”,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以“無事”的心態(tài)去做事,這樣做事情結(jié)果反而做得更好,境界更高。“無味”,可以解釋成樸素和本真的心態(tài),你以這種樸素和本真的心態(tài)去體會人生的話,那么您的人生一定會體味出更多的精彩來。所以,消除企圖心,輕裝前行,凡事盡力而已,這樣收益反而越來越多,境界也會越來越高。
    老子講的意思是,把小事當作大事去做,把細節(jié)當作重要的事去做,把少的東西當作多的東西去做。也就是說,你看著那東西少,你覺得任務很小,但是你把它當作一個重要的、一個特別多的事去認真去做,這是做事的具體方法。這其實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真理,也就是說,每一個有所成就的人,他莫不是把這小事做好了,不斷提升積累,然后最終成為高手。所謂細節(jié)決定成敗,就是這個道理。我在工作中是,遇到這樣的一位上級機關的領導,雖然他并不懂林業(yè),但每一件事不管我們的認為重要或者不重要,他都很認真對待,都當作重要的事情來做,或者來要求我們來做,結(jié)果他始終把工作做得好好的。
    孔子說“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而老子說“以德報怨”。后世就為這個問題開始爭論了,爭論到底老子高明還是孔子高明。其實這是沒有搞清楚兩者講話對象到底是誰。老子《道德經(jīng)》寫的是管理的內(nèi)容,是給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寫的,所以,在當年老子這些東西都是治國的內(nèi)容。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是公司的最高領導,下面的員工由于種種原因有怨言,那么作為公司的管理者應該怎么辦?難道馬上以怨報怨,與員工斗爭,甚至開除員工嗎?長期這樣做肯定不合適,那樣的話你的公司可能很快就倒閉了。作為領導,應該反思自己的管理問題,主動感化員工,解決問題,繼續(xù)給予恩惠,讓員工成為一個善人,這就叫“抱怨以德”??鬃又v話對象基本都是老百姓,普遍人。對于普通人不能用領導者的標準要求他,而是要求堅持“以直抱怨”的道德底線?!爸薄本褪枪?、正直,譬如起爭執(zhí)了,要裁決,上法院,這是“以直抱怨”。老百姓之間能保持一個“直”,一個公平這就非常好了。
    另外一個角度,強者對于弱者“以德報怨”,顯示出強者的氣度、格局。譬如,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藺相如是相國,大權在握,但面對廉頗的挑釁主動避讓,這是以德報怨。廉頗知道真相后也被感動,負荊請罪,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將相和。平等的雙方只要“以直報怨”就行,社會顯得公平。而弱者對于強者說“以德報怨”,那是自欺欺人的懦弱行為。譬如抗戰(zhàn)勝利以后,我們不敢向日本索賠、不敢到日本駐兵、不敢管轄硫球群島,都是一種懦弱行為,美其名為“以德報怨”,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
    與“以德報怨”相對應的是“以怨報德”。你一直做好事,可反被別人埋怨,被別人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一個家庭里兄弟姐妹幾個人,最小的是兒子,前面都是姐姐,這家里面就讓姐姐無休無止的去為弟弟付出。姐姐家里邊省吃儉用,把在外面打工賺的錢,全都往家里匯,弟弟基本上不干活,但是家里面父母認為這是應該的。就算這樣無休止的付出,一遇到事,還責怪姐姐,這就叫"以怨報德"。讀后感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你只要少付出一點,你就是對不起我了,你就傷害我了,我就跟你沒完。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堅持的原則就是,第一,我們該做好事,還要做。千萬不要因為別人沒有回報,甚至回報不好我不做了。第二,要反思做好事的方法了。為什么我們發(fā)出善的信息,回饋的卻是惡的東西?說明幫助的方式有問題,要調(diào)整方式,冷靜一下、反思一下,換一種方式。“大善是小惡”,“升米恩,斗米仇”,等等都是相同的道理,做好事善事也要得法。做好事不當,也可能害人害己。
    “圖”是圖謀,要去做的事。中醫(yī)講治未病,這是《黃帝內(nèi)經(jīng)》里的思想,意思就是別等到有病了再治病,有病了再治病相當于要去打仗了您現(xiàn)拿錘子砸兵器;渴了您現(xiàn)挖井,這個時候已經(jīng)來不及了。所以,一定要打提前量,我們要學會御敵于戰(zhàn)壕之外。真的到大病爆發(fā)出來了,這時候醫(yī)學往往力不從心。
    細節(jié)決定一切,好的壞的都是取決于細節(jié)。簡單的道理往往被忽視,細節(jié)上的高標準嚴要求是成大事的關鍵。老子告訴大家要做好工作,從細節(jié)上開做,從細節(jié)開始、點滴做起,這是修行的方法。有人認為,“無為”是老子希望大家什么都不做,清空自己,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就是“無為”。這是胡解,把《道德經(jīng)》解偏了。實際老子說“無為”是對自己的,對于自己的欲望,那種需求;對大家要“為”,老子講“為大乎其細也”,明顯是要“為大”的,希望做出大事的。
    “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您要做一個很宏大、很了不起的事,先不要想著這么宏大的事情如何做,而是只把它當成你的努力方向。而只要朝這個方向努力,一步一步把細節(jié)做好,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過一段時間以后,您回頭一看,您原來所期望的目標其實早已完成了。一個人怎么做才會成功?你只要按以下三點去努力,肯定會成功。第一,你的事業(yè)是對眾生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壞事,這是方向。第二,你對它有興趣,做這事感覺到快樂了,然后認認真真去做。第三,你能夠堅持下去,愿意堅持十年。如果你能夠做到以上三點,你肯定能夠有所成就。
    凡是容易輕諾的人,因為他看輕這種承諾,他覺得承諾可以隨便給,很簡單。如果您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更容易“寡信”。如果許下了諾言,那么不管再小的一件事,都一定要做到。把每件事都要當作難事來做,不要輕視任何一件事,不要貪多,這樣做事才會沒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