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心得體會不僅是對自己的一種回顧,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分享和借鑒,有助于推動共同進步。那么,在寫心得體會時,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要真實客觀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得,不夸大也不縮小,客觀地記錄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體驗。其次,在寫作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寫作的重點和主題,突出自己的核心想法和主要感悟,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領會。此外,語言表達要簡潔明了,避免使用過于復雜的詞匯和長句,使讀者易于理解。最后,在寫作結束時,要進行適當的總結和思考,回顧自己的成長和收獲,也可以給出對未來的規(guī)劃和展望。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學生的心得體會分享,對于我們更好地學習和成長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一
20xx年7月26日,我和家人一起,來到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這是我向往已久,期待已久的地方。這次參觀,使我們對陜西文化精華以及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過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來到門口,辦理好門票,我就迫不及待地順著噴泉徑直走入陜西博物館的大門,來到了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展覽館面前。這座館雄渾博大,主次井然有序,有著中國傳統(tǒng)宮殿軸對稱,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古樸大方。一進大門,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映入眼前,從門口的介紹詞得知,陜西博物館的展覽館展出面積5051.64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分三個展廳,集中展示了陜西古代文明孕育、產生、發(fā)展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奉獻。展廳由7個單元組成,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重點,以青銅器、歷代陶俑、唐墓壁畫和唐代金銀器為藏品精華。根據朝代從遠到近,分為不同展示廳。都包含有陶器,瓷器,飾品,武器等等。
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文物就是鑲金獸首瑪瑙杯。這個容器在以前是作為君王的盛酒器。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
那些珍貴的文物真可謂琳瑯滿目、精品薈萃...在這整個參觀的過程中,使我對古代人的智慧和藝術創(chuàng)造感受到無比的震撼,我不禁贊嘆著贊嘆著我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西安又作為十三朝古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遺產。
我為古人們所留下的寶貴遺產而驚嘆,一多個小時的時間轉眼間過去,雖然這么匆匆一轉,沒有來得及仔細欣賞每一件文物,從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到盛唐時挖掘出來的生活用品精美的金銀器,使我感覺就像時空穿梭一樣,領略到了中華大地幾千年的發(fā)展變遷。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二
2012年的夏秋之際,我懷著一顆對歷史的崇高敬畏之心,興致勃勃的參觀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心中頗有些感觸,愿講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位于陜西西安的一座國家級的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她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的遺愿建設的。該館籌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之日正式對外開放。它的建筑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布局成軸線對稱,主從有序;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筑群組成。它把唐代的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區(qū)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qū)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370萬余件。
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芍^是館藏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品位之高、價值之廣泛。例如: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有千姿百態(tài)的歷代陶俑(兩千多件漢、北朝、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陶、釉陶和唐三彩等),以及漢、唐銀器,唐墓壁畫(四百多幅,畫面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等??煽胺Q是陜西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象征。
在詳細參觀了上述諸多館藏歷史展覽物件后,我就在思索:三秦大地是我們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是華夏文明誕生、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之一;而陜西西安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所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都曾于此建都立國稱帝,以號令天下。
可以說,陜西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這種文化的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其中三大古國文明皆有中斷,唯有我中華文明未曾中斷,一直綿延至今。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教授曾說:后人對中華文化遺產,應抱以敬畏之心,贊頌之意,驕傲之情,欣賞之趣,而行守護之職,關愛之意,學習之心,弘揚之責。
是啊!作為炎黃子孫,特別是陜西人,且又是一名歷史的學習與鉆研者。我覺得,我們這些當世的后輩子孫有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這一歷史使命和責任。我由衷的希望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切身實際的感觸一下悠久淵源的中華文明史和民族文化氣息。極力呼吁廣大社會青少年朋友能夠以身作則,行使“弘揚中華之文化,傳承民族之精神,立中華之美德”的光榮傳統(tǒng)習俗!
注:三秦大地:歷史上楚漢相爭之時,以秦都咸陽為中心,關中地區(qū)被楚霸王項羽一分為三,封給了當時的秦朝三位降將。即司馬欣封塞王,管轄咸陽以東地區(qū),建都櫟陽(今西安及臨潼一帶);封董翳為翟王,管轄陜北地區(qū),建都高奴(今陜西延安);封章邯為雍王,管轄咸陽以西地區(qū),建都廢丘(今陜西興平)。此三王互為犄角之勢,共同防御遠在漢中之地的漢王劉邦,故稱“三秦大地”。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三
20xx年5月26日,我們集體參加了學院組織的青馬工程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活動,充分感受了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經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里建都。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陜西歷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通風設施好,裝飾古樸典雅,給人凝重、舒暢、清新之感。整個陳列分為序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辟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序廳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順陵石獅復制品),襯以黃河巨幅彩照,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陜西古代史陳列,它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陜西地區(qū)古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狀況。該陳列展廳面積4600平方米,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選的2000余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興起與鼎盛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tǒng)一天下氣勢的青銅劍、經機、兵馬等,以及顯示秦漢奮發(fā)崛起精神的鋼建筑構件、大型瓦當,還有反映封建盛世繁榮景象的精美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并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tǒng)地展現了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陜西地區(qū)的古代歷史。由于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陜西地區(qū)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既突出反映了陜西地區(qū)古代燦爛的'文化,也反映了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最高水平。
專題展覽廳位于序廳西側,陜西青銅器珍品展和陜西歷代陶俑精華展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首次推出的兩個專題展覽。展廳面積約2600余平方米,展出文物600多件(組)。其中陜西青銅器珍品展選取這個陜西歷史上文物最宏富、最突出的橫斷面,從種類與用途、銘文與書法、造型與裝飾、隨葬與窖藏、青銅鑄造工藝五個方面予以展示。展出青銅器260件(組),整個青銅器展室給人一種厚重凝煉的感覺。陜西歷代陶俑精華展展出文物341件,以時間為序,分為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代五個階段,分別以神武鷹揚、氣勢古拙、神韻質樸、儀態(tài)軒昂、典雅華美、灰色凝練、余光明媚為主題展示了陜西乃至中國陶俑的發(fā)展過程。
其中展示了八大類,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漫步在五個大的展覽廳中,可以感受到陜西洶涌、博大的文化,在博物館的幾個小時中,我們一舉跨越了從公元前21世紀到現代社會。通過一件件的文物,我們無聲的與古人默默對話,感受著幾千年甚至數千年勞動技術結晶所帶來的沖擊。思想接受著歷史大浪的沖刷,歷史推著我們的好奇發(fā)笑。通過這次活動相信同學們對歷史文化也會有新的體驗和理解。
如今的中國,已經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走得穩(wěn)健而自信,但是在世界形勢愈發(fā)復雜的情況下,中國仍面臨著來自經濟、政治、安全等等方面的挑戰(zhàn),我們不能安于現狀,讓我們每一個參觀的同學懷著對中國璀璨文化歷史的感受和理解更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投身于學習和實踐,繼續(xù)革命前輩們奮斗終身的事業(yè),積極發(fā)揮現代大學生團員的特色,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fā)展。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四
20xx年的夏秋之際,我懷著一顆對歷史的崇高敬畏之心,興致勃勃的參觀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心中頗有些感觸,愿講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位于陜西西安的一座國家級的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她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的遺愿建設的。該館籌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之日正式對外開放。它的建筑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布局成軸線對稱,主從有序;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筑群組成。它把唐代的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區(qū)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qū)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370萬余件。
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芍^是館藏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品位之高、價值之廣泛。例如: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有千姿百態(tài)的歷代陶俑(兩千多件漢、北朝、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陶、釉陶和唐三彩等),以及漢、唐銀器,唐墓壁畫(四百多幅,畫面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等。可堪稱是陜西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象征。
在詳細參觀了上述諸多館藏歷史展覽物件后,我就在思索:三秦大地是我們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是華夏文明誕生、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之一;而陜西西安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所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都曾于此建都立國稱帝,以號令天下。
可以說,陜西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這種文化的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其中三大古國文明皆有中斷,唯有我中華文明未曾中斷,一直綿延至今。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教授曾說:后人對中華文化遺產,應抱以敬畏之心,贊頌之意,驕傲之情,欣賞之趣,而行守護之職,關愛之意,學習之心,弘揚之責。
是??!作為炎黃子孫,特別是陜西人,且又是一名歷史的學習與鉆研者。我覺得,我們這些當世的后輩子孫有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這一歷史使命和責任。我由衷的希望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切身實際的感觸一下悠久淵源的中華文明史和民族文化氣息。極力呼吁廣大社會青少年朋友能夠以身作則,行使“弘揚中華之文化,傳承民族之精神,立中華之美德”的光榮傳統(tǒng)習俗!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五
我和家人一起,來到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這也是我向往已久,期待已久的地方。這次參觀,使我們對陜西文化精華以及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過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來到門口,辦理好門票,我就迫不及待地順著噴泉徑直走入陜西博物館的大門,來到了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展覽館面前。這座館雄渾博大,主次井然有序,有著中國傳統(tǒng)宮殿軸對稱,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古樸大方。一進大門,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映入眼前,從門口的介紹詞得知,陜西博物館的展覽館展出面積5051.64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分三個展廳,集中展示了陜西古代文明孕育、產生、發(fā)展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奉獻。展廳由7個單元組成,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重點,以青銅器、歷代陶俑、唐墓壁畫和唐代金銀器為藏品精華。根據朝代從遠到近,分為不同展示廳。都包含有陶器,瓷器,飾品,武器等等。
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文物就是鑲金獸首瑪瑙杯。這個容器在以前是作為君王的盛酒器。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
那些珍貴的文物真可謂琳瑯滿目、精品薈萃...在這整個參觀的過程中,使我對古代人的智慧和藝術創(chuàng)造感受到無比的震撼,我不禁贊嘆著贊嘆著我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西安又作為十三朝古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遺產。
我為古人們所留下的寶貴遺產而驚嘆,一多個小時的時間轉眼間過去,雖然這么匆匆一轉,沒有來得及仔細欣賞每一件文物,從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到盛唐時挖掘出來的生活用品精美的金銀器,使我感覺就像時空穿梭一樣,領略到了中華大地幾千年的發(fā)展變遷。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六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中國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它以陜西豐富的歷史遺產和文化資源而聞名。最近我有幸參觀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并對此有了一些深刻的體會。以下是我對其參觀經歷的總結。
首先,博物館的展覽設計非常精心。博物館分為許多不同的展廳,每個展廳都以不同的歷史時期或主題文化為中心。當我踏進第一展廳時,立刻被展示的古代陜西文明所吸引。從黃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到秦漢時期的輝煌,每一個展覽都以大量的文物和圖片展示了這段歷史時期的重要性。此外,博物館還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如立體投影和觸摸屏,使觀眾能夠更加生動地了解陜西的歷史。
其次,博物館中所展示的文物見證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中,我看到了許多聞名于世的文物,如兵馬俑、金雀花等。通過這些文物,我深刻體會到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和創(chuàng)造力的豐富。尤其是兵馬俑,這些精裝雕塑是秦始皇陵的守護神,數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當我看到這些生動、栩栩如生的造型時,我感受到了古代工匠們的智慧和技藝。同時,博物館還用精心設計的展陳方式,將文物與背后的歷史故事相結合,更加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古代文明。
此外,博物館還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和參觀體驗,使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在博物館中,我參加了一場主題講座,了解了更多關于陜西歷史的知識。講座中,專家詳細講解了兵馬俑的制作技術和發(fā)現過程,為觀眾提供了更多背后的故事和細節(jié)。此外,博物館還提供了一些互動體驗,如穿越秦漢、書法體驗等,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歷史的魅力。
最后,參觀博物館讓我對陜西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增加了我對中國歷史的興趣。陜西歷史博物館不僅展示了陜西的獨特歷史,還將其與中國更廣泛的歷史聯系起來。通過觀看博物館中的展品,我了解到陜西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陜西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受到了多元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格。通過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我對中國歷史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總而言之,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給了我一次難忘的體驗。博物館的展覽設計精心,文物豐富多樣,教育活動豐富而有趣。通過參觀,我對陜西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陜西歷史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展示歷史文化的地方,更是一個讓人回顧過去、思考未來的場所。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七
作為中國豐富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歷史博物館位于中國歷史悠久的寶塔山下。博物館建于1983年,是一個全面展示陜西歷史文物的重要地方,收藏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如秦始皇兵馬俑、漢高祖劉邦的陵墓、唐三彩等。由于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卓越的歷史價值,陜西歷史博物館成為了吸引大量游客的熱門景點。
第二段:博物館的布局和展覽(250字)。
我去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的那一天,恰逢博物館進行了新的布展,讓整體陳列更加清晰和有序。博物館按照歷史時期和主題進行了分類,使游客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參觀。我特別喜歡兵器陳列區(qū)域,那里展示了中國歷史兵器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比如可以看到秦代銅劍、唐代刀劍等。此外,博物館還有專門的展廳陳列了精彩的絲綢之路文物,給人帶來了身臨其境的感覺。
第三段:深入了解歷史文化(300字)。
陜西歷史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陳列文物的地方,更是一個了解歷史文化的窗口。在博物館的展覽解說員的講解下,我對于歷史文物的背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秦始皇兵馬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兵馬俑不僅展示了秦代的武器裝備,更體現了古代社會的軍事統(tǒng)治和資源統(tǒng)一管理。此外,我還關注了唐三彩的陳列,深入了解了唐代文化和手工藝的繁榮,以及唐代的社會風貌。通過博物館的參觀,我更加意識到了歷史文化對于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第四段:感受與啟迪(300字)。
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啟迪。首先,我意識到歷史文物的珍貴和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這些文物不僅僅是展示給游客觀賞的,更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紐帶,是我們了解和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其次,我感受到了中國悠久歷史的底蘊和文化的多樣性。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國家,每個時期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通過參觀博物館,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歷史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最后,我被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所震撼。他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偉大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五段:對未來的思考和展望(200字)。
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讓我意識到了歷史文化的重要性,也激發(fā)了我對未來的思考。作為當代中國人,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自己的歷史文化。同時,我們還應該加強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學習,以更好地傳播中國的歷史文化,促進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來到陜西歷史博物館,親身感受中國歷史的魅力,并為自己的未來和社會發(fā)展汲取力量和智慧。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八
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陜西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而聞名于世。陜西歷史博物館作為陜西省內最大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不僅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文物,還展示了陜西幾千年的歷史變遷。最近,我有幸去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這次的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一段:博物館的氛圍和布局給人以震撼。
當我第一次踏進陜西歷史博物館時,眼前的景象讓我感到震撼。整個博物館的建筑設計既莊重又典雅,給人一種古代宮殿的感覺。進入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展覽大廳。大廳中間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歷史文物,包括青銅器、玉器、瓷器、繪畫等,形成了一個震撼人心的觀賞景觀。在博物館的不同展廳,每一處都有精心設計的布置,使人們可以很好地理解歷史的發(fā)展和變遷。
第二段:歷史文物展示讓人對古代文明產生敬意。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我見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秦始皇兵馬俑。在展示區(qū)里,我看到了各種形態(tài)的兵馬俑,有的高大威武,有的身姿各異,展現出古代中國豐富的戰(zhàn)爭文化和藝術風格。這些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墓中的守衛(wèi)者,是中國古代壯麗的墓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觀看這些文物的過程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古代文明的偉大和深厚。
第三段: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的詳細解讀讓我對陜西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博物館的陳列區(qū),我看到了許多關于陜西歷史的詳細解讀。這些解讀文字詳實,內容詳盡,讓我對陜西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在碑林展廳,我了解到西安是唐朝的都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在圖文并茂的解讀中,我看到了許多唐代的文物和歷史文獻,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唐朝的輝煌和文化的繁榮。
第四段:博物館的科技化展示給人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
除了傳統(tǒng)的陳列展覽,陜西歷史博物館還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了更加豐富多樣的展覽。在博物館的電子沙盤區(qū),我可以通過觸摸屏幕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地理變遷和文化發(fā)展,這種科技化的展示方式不僅使展覽內容更加生動,也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展體驗。另外,在陳列區(qū)的角落里,還有一些交互式的展品,觀眾可以通過互動方式更好地了解文物的背后故事。這些科技化手段的運用不僅增添了趣味性,還提升了觀眾的參與度。
第五段: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對社會大眾具有重要影響。
陜西歷史博物館作為地方博物館,不僅承擔著保存文物的重要任務,同時肩負著教育大眾歷史文化的使命。博物館每年都有大量的學生和參觀者來訪,博物館內設有專門的教育區(qū)域,經常舉辦各種講座、講解活動和教育培訓,引導和幫助觀眾更好地了解和學習歷史。這種教育功能的發(fā)揮,不僅對于社會大眾的歷史素養(yǎng)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也對于傳承和保護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起到了積極作用。
總結:通過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我對陜西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博物館的布局設計和展覽安排給人以震撼,而歷史文物的展示引起了我對古代文明的敬意。博物館詳細的文物解讀和科技化的展示方式,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展體驗。此外,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對于社會大眾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這次參觀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歷史的強大魅力,也讓我更加熱愛和珍惜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九
今天,我乘公共汽車去上海博物館,參觀了夏商時期的青銅器。
剛到里面,環(huán)顧四周,“哇!這里有這么多青銅器!估計有幾百塊?!弊咧咧蠋熃o我們介紹了這些青銅器,它們是用來喝酒、做飯、煮肉、洗手和制作武器的。
印象最深的是《達丁》。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這個丁原來是一個廚師的,他的名字叫柯。這個三腳架高931cm,重201.5kg。里面有290個字。真的很壯觀!這么大的三腳架,廚師恐怕搬不動。接下來,我們還聽到了最完整的側鐘敲出美妙的音樂,看到了動物圖案和鳥類圖案的立體雕刻工藝。
青銅時代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我們被當時人類的智慧所驚嘆!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十
夏秋之際,我懷著一顆對歷史的崇高敬畏之心,興致勃勃的參觀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心中頗有些感觸,愿講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觀陜西歷史博物館有感。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位于陜西西安的一座國家級的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她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的遺愿建設的。該館籌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之日正式對外開放。它的建筑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布局成軸線對稱,主從有序;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筑群組成。它把唐代的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區(qū)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qū)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370萬余件。
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芍^是館藏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品位之高、價值之廣泛。例如: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有千姿百態(tài)的歷代陶俑(兩千多件漢、北朝、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陶、釉陶和唐三彩等),以及漢、唐銀器,唐墓壁畫(四百多幅,畫面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等??煽胺Q是陜西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象征。
在詳細參觀了上述諸多館藏歷史展覽物件后,我就在思索:三秦大地是我們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是華夏文明誕生、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之一;而陜西西安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所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都曾于此建都立國稱帝,以號令天下,觀后感《觀陜西歷史博物館有感》。
可以說,陜西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這種文化的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其中三大古國文明皆有中斷,唯有我中華文明未曾中斷,一直綿延至今。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教授曾說:后人對中華文化遺產,應抱以敬畏之心,贊頌之意,驕傲之情,欣賞之趣,而行守護之職,關愛之意,學習之心,弘揚之責。
是啊!作為炎黃子孫,特別是陜西人,且又是一名歷史的學習與鉆研者。我覺得,我們這些當世的后輩子孫有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這一歷史使命和責任。我由衷的希望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切身實際的感觸一下悠久淵源的中華文明史和民族文化氣息。極力呼吁廣大社會青少年朋友能夠以身作則,行使“弘揚中華之文化,傳承民族之精神,立中華之美德”的光榮傳統(tǒng)習俗!
注:三秦大地:歷史上楚漢相爭之時,以秦都咸陽為中心,關中地區(qū)被楚霸王項羽一分為三,封給了當時的秦朝三位降將。即司馬欣封塞王,管轄咸陽以東地區(qū),建都櫟陽(今西安及臨潼一帶);封董翳為翟王,管轄陜北地區(qū),建都高奴(今陜西延安);封章邯為雍王,管轄咸陽以西地區(qū),建都廢丘(今陜西興平)。此三王互為犄角之勢,共同防御遠在漢中之地的漢王劉邦,故稱“三秦大地”。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十一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組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的仿唐建筑群就是陜西歷史博物館了,它豎家級現代化的大型博物館,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匯集了陜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過程,鑒于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這座博物館,于1991年建成開放。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由著名建筑設計師張錦秋女士設計的,在建筑造型上繼承了唐代的建筑風格,借鑒我國傳統(tǒng)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布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館內珍藏了陜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為陜西古代史陳列,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我們主要參觀的是陜西古代史陳列展部分,在這里我們可以欣賞到3000多件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陜西歷史文物珍品,按歷史順序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部分。參觀完陜西古代史陳列這部分展覽大約需要走1.5公里的路程,那么現在請大家作好準備隨我一起出發(fā)吧!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序言大廳,墻上的巨幅照片展示的是奔騰咆哮的黃河和廣闊的黃土高原,這是陜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黃土高原孕育了中國最早的華夏文化,奔騰咆哮的黃河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及不斷進步的動力。大家來看大廳中央的這頭巨獅,它最早是立于中國第一位女皇武則天母親的順陵前,是一個有莊嚴氣度的走獅的形象,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被成為“東方第一獅”,我國古代石獅及獅子雕刻藝術是由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巨獅不但是陜西歷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合壁的見證。
了解完了陜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來讓我們看看在陜西境內發(fā)現的最早的“人”是什么樣的?,F在我們處于史前時期,這一時期的跨度為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些藍田猿人的頭骨化石復制品和發(fā)現的石器,是1964年在陜西藍田發(fā)現的,藍田猿人是目前已知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所以陜西也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繼藍田猿人之后,這塊于1978年在我省發(fā)現的距今約20~18萬年的大荔人頭骨化石,是我國迄今發(fā)現最完整的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約8000~7020xx年的老官臺文化是我省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這里最著名的就是距今約7000~5020xx年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因為最早在河南仰韶發(fā)現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最著名的代表要屬西安半坡遺址了,這個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在物質發(fā)展的同時,人們開始了精神的追求,這是半坡出土的陶塤,是我國迄今發(fā)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在半坡遺址中還發(fā)現了一些早期文字的萌芽。大家看到的這把石斧能充分反映出半坡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初步掌握了一些事物的規(guī)律性,能夠利用簡單的工具改造自然。到了距今約5020xx年前,我們踏入了龍山文化時期,龍山文化屬于新石器晚期,這時的人類進入了父系公社時期,這個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并取代了仰韶時期的彩陶。生活在距今約4700多年前的杰出的父系氏族部落首領黃帝被視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父系社會里私有制的出現,導致了奴隸社會的形成。
我們從原始社會進化到了奴隸社會,這個展廳展示的是陜西古代歷史的第二部分——周。這里介紹的周,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和西周王朝三個歷史發(fā)展階段。周族是龍山文化后期由生活在涇、渭河流域的若干部落融合而成,以善于農耕而聞名,這里展出的炭化的高粱是在我省長武縣發(fā)現的中國最早的高粱,這是陜西農業(yè)悠久歷史的證明??脊艑W家把周族時期的文化遺存稱為先周文化。到了公元前16世紀,周族為了躲避一些游牧部落的侵擾,遷移到了扶風、歧山一帶建立都城,設立官制,并得到了商王朝的承認,被封為“方國”,其都城就是今天著名的周原。到了公元前11世紀,商王朝滅亡,西周王朝取而代之。眾所周知,我國的商周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而周代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峰。在陜西境內迄今發(fā)現了大量的青銅器,僅這座博物館中就收藏了20xx多件,在這里展出的不過是其中很小一部分精品,包括有禮樂器,生產、生活用具,也有實戰(zhàn)兵器。青銅器在當時是禮器更是權利與等級的象征。大家現在看到的獅胸虎足圓鼎,逝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烹煮肉類,就象現在的鍋,但在夏商周三代,銅鼎不僅僅是炊具,更大的意義是作為禮器,在奴隸主貴族祭祀、飲宴等活動中才使用,而且只能用與主人身份級別相符的青銅禮器。在當時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這里展出的一套五鼎四簋是屬于卿大夫一級的,這些鼎造型莊重,紋飾精美,有些還鑄有文字。我國還流傳下來了很多與鼎有關的成語,比如說:一言九鼎、三足鼎立、楚王問鼎、鼎鼎大名、鐘鳴鼎池等等,足以看出古人對鼎的喜愛和推崇了。來看這件牛尊,它通體作牛形,膘肥體壯,蹄腿柱立,造型別致,紋飾生動,它顯示了西周高超的青銅鑄造水平。這里還有西周時期使用的貝幣、玉器、車馬器等,用以說明西周商品交換,制玉和造車手工業(yè)及交通的發(fā)達。
西周末年,由于周幽王的昏庸導致了西周的滅亡,秦襄公因為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而被封為諸侯,在今陜西風翔縣建立雍城,秦人逐漸在陜西興起。秦國的社會經濟仍然以農業(yè)為主,這里展出的大量鐵農具可以證明。這件金釭是迄今發(fā)現我國最早用于連接房屋木構架的金屬建筑構件。再來看這個墓的模型,是秦公一號大墓的模型,考古學家推測墓主可能是秦景公。秦國經過幾代的發(fā)展,不斷強大起來,秦穆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再到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用十年的時間滅了其它六國,結束了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專制王朝,他不僅統(tǒng)一了國土,還統(tǒng)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等。大家看到的這個圓形方孔錢就是秦半兩,這是秦統(tǒng)一后全國通行的貨幣,外圓內方的形狀使錢幣不易磨損又能穿起來便于攜帶,以后歷代的銅錢都仿照秦朝的式樣,一直到清末沿襲了20xx多年。這件是兩詔銅橢量是秦二世胡亥時的量具,為什么要叫兩詔呢?因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時已經規(guī)定了這樣的量具,到胡亥即位又重新下詔改了這樣的量具標準,在它的內壁上鑲嵌有兩次詔書的內容,是非常珍貴的史料內容。
秦代末年,民不聊生,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而在起義中,又有一位人物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就是后來的漢高祖——劉邦,他所建立的漢朝從公元前220xx年至公元220xx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而我們漢族也是這時正式形成的。漢朝自建立后,經過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發(fā)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漢長安城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漢代除了大力發(fā)展農業(yè)和畜牧業(yè)之外,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yè)的規(guī)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大家請先來看這件國寶級的文物——皇后玉璽,它是在距劉邦和呂后的長陵一公里處發(fā)現的,印文是“皇后之璽”四個字,極可能是呂雉生前所用。這件茂陵出土的華麗的竹節(jié)熏爐是漢武帝姐姐陽信長公主的陪葬品。現在大家看到的雁魚燈可稱的上是我國最早的環(huán)保燈了,這件燈整體呈鴻雁回首銜魚形,燈盤圓形,一側有直柄,可控制燈盤轉動,燈罩可左右開合,既能擋風又可調節(jié)燈的亮度,燈點燃后,煙塵通過雁頸導入盛滿清水的雁腹,使煙塵得到了凈化,燈就不會冒黑煙了。再來看這些1957年在灞橋出土的西漢紙,別看它是殘片可又是一件國寶喲,它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20xx年,它的發(fā)現將我國的造紙時間向前推進了200多年呢。大家都知道,漢長安城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這里展出的絲綢殘片就是在絲綢之路沿線發(fā)現的。漢武帝當年開通“絲綢之路”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求西域良馬,當找到“天馬”后,漢武帝下令鑄造的“馬蹄金”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紀念幣”了。還有這些在咸陽楊家灣出土的彩繪俑和在漢陽陵出土的裸體陶俑,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比較一下漢代兵馬俑和秦代的兵馬俑有什么不同。
所謂天下合久必分,在經歷了秦、漢時代的大一統(tǒng),到了公元220xx年至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時代是我國歷史上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我們可以從在歧山五丈原古戰(zhàn)場上發(fā)現的鐵鍋和這件據說是諸葛亮發(fā)明的鐵蒺藜上依稀看到古代戰(zhàn)爭的影子。南北朝時期的關中屬于北朝,這一時期先后有前趙、前秦、后秦、大夏等少數民族在陜西建立,這一時期的陶俑、武士俑數量相當多,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及濃郁的軍事氣氛。從展廳中間的這幾尊佛像可以看出宗教藝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興盛,因為人民在這期間飽受戰(zhàn)亂之苦,希望能在求神拜佛中得到解脫,長安也是西來佛教和本土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當然在大動蕩中,也有民族的大融合。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在這張《少數民族姓氏演化表》上看看自己姓氏的族源,現在陜西許多漢姓實際都是由少數民族姓氏演化來的。現在請大家來看這件多面體煤精組印,這是個有意思的藝術珍品,這個印的主人的身份更奇特,他叫獨孤信,鮮卑族人,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的明帝(鮮卑族),隋文帝(漢族)和唐高祖的父親李昞(漢族,唐高祖曾尊他的父親為世祖,元皇帝),三個女婿分別是三個朝代的皇帝,這樣尊貴的老丈人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而這樣的事情也只能發(fā)生在那個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年代。
天下分久必合,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的鼎盛時期,也是陜西古代歷史的黃金時代。唐代的鼎盛與繁榮我們不僅可以從唐代疆域版圖中看出來,還可以從各個文物來反映。展出的這些瓷器說明唐代瓷器制造業(yè)非常發(fā)達,并遠銷國外,使中國開始有“瓷器之國”的美譽。再來看這件鴛鴦蓮瓣金碗,是屬于國寶級的文物,于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發(fā)現的,它運用了多種工藝手段,反映了唐代金銀工藝的最高水平。這件五馬銜杯銀壺也是一件文物珍品。這里展出的這么多的金銀制的日常生活用具,也從側面反映出唐代生活的富庶和國家的富強。這些銅錢是“開元通寶”,它不僅在流通中起貨幣作用,還可以做為重量和長度的單位,一個開元通寶重一錢,十個就是一兩,十個開元通寶排成一排是唐代的一小尺,十二個排起來就是一大尺,“開元通寶”四個字出自歐陽詢之手,有些人把這幾個字念做“開通元寶”,元寶這個詞也是由這里得來的。由于社會經濟發(fā)達,文化生活豐富,對外交流頻繁,因此隋唐時期的服飾色彩斑斕,樣式眾多。這一組三彩女俑的衣著非常開放,是受到胡服的影響,當時長安城的婦女以穿胡服為時尚,這體現了大唐王朝的開放性和世界性。唐代的音樂舞蹈和體育活動也豐富多彩,我們可以從這件三彩駝載樂舞俑和打馬球圖中看出。打馬球是當時最時髦的體育活動,相傳楊貴妃與唐玄宗都是打馬球的高手,這幅壁畫出土于乾陵的章懷太子墓,有二十多米長。這幅《客使圖》反映的是其他國家的使者出使唐朝的情況,可見唐朝的對外交流也是十分廣泛的。這是獸首瑪瑙杯,是利用瑪瑙的天然紋理加工,呈牛角狀,一端雕以牛頭,牛頭上又雕出兩只羚羊角,牛嘴部鑲以金帽,取下金帽后,杯中的液體就可以流出,這件文物從造型和工藝上都具有典型的中亞風格。
安史之亂后唐代逐步走向衰敗,到朱溫脅迫唐昭宗到洛陽,整個中國的重心東移,從宋代以后陜西失去了京都的地位但仍然是西北地區(qū)的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的中心。最后這個展室系統(tǒng)地展出了宋、元、明、清這幾個朝代的文物精品。這是宋代銅質的象棋子,數量和名稱與我們現在的象棋完全相同。從我省甘泉縣出土的宋代秧歌畫像磚說明,在宋代就有了扭秧歌這樣的活動。這件交鈔銅版是金代用來印刷紙幣的,使用紙幣是貨幣發(fā)展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元代在陜西設立中書省,陜西就是由這是開始稱省的。大家來看這件鐵板幻方,是1957年元代安西王府遺址發(fā)現的,上面鑄著36個阿拉伯數字,這36個數字排列成方陣,橫、豎、對角的6個數字之和是111,古人認為奇妙莫測,所以稱幻方,壓在房子的地基下,作為辟邪、防災的物品,這件文物是我國數學上應用阿拉伯數字最早的實物資料。公元1369年,明朝攻占陜西,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這是西安得名的開始。這件萬歷九年的魚鱗冊,是明代的一份土地丈量記錄,這是目前見到的年代最早的魚鱗冊實物。想必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科舉制度,可有誰見過真的科舉試卷呢?來看這件光緒年間陜西的一份鄉(xiāng)試題,清朝科舉每三年舉行一次,但有特殊情況有額外開恩加試的,叫“恩科”,這份試題上有恩科的字樣,是為了慶祝光緒皇帝登基大典而舉行的加試。大家再來看這些宋代至明代的陶俑,它們的服飾造型各異,具有各個不同時代的特征。而這邊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俑群,是明代秦王朱樉的陪葬品,這個俑群的發(fā)現填補了明代陶俑藝術的空白。我們中國以瓷器聞名,宋代至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八大窯也是這時形成的,我們陜西銅川的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宋代最為興盛,這件青釉提梁倒流壺是北宋耀州瓷的代表,它的蓋子是象征性的,不能打開,提梁為一鳳凰,壺嘴上是一對母子獅,壺的四周雕刻的是牡丹花,壺底中心有一孔,灌水時將壺倒持,當水從壺嘴流出時表示水已灌滿,再翻過來后壺嘴可正常出水而壺底不漏,它是利用連通器內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制成的,而這個壺的裝飾上采用了百鳥之王、百獸之王和百花之王的圖案也說明它的等級和檔次之高。
我們走出展廳的這扇門,就從古代又回到了現代,我們也結束了陜西古代史的參觀,謝謝大家。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十二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古城西安參觀游覽,我是你們的導游員xx。有一句話這么說,“秦中自古帝王都,陜西文物甲天下”。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參觀具有“古都名珠,華夏寶庫”之稱的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的西北側,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于1991年6月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它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愿作為國家715重點工程而建,由張錦秋女士設計,是一座仿唐建筑,再現了大唐時期恢弘大氣的時代特征。在建筑布局上,體現了“中央殿堂、四隅重樓、中軸對稱、主從有序”的特點,整體給人以古樸凝重、典雅大氣之美。
陜西歷史博物館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大部分。館藏各類文物37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859件,國寶級文物18組,主要有青銅器、歷代陶俑、唐金銀器、唐墓壁畫四大主題。
我們今日參觀的是它的基本陳列?;娟惲幸詴r間為序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個展段。系統(tǒng)地展示了陜西自藍田猿人到鴉片戰(zhàn)爭的發(fā)展歷程。
進入序言大廳,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尊唐代的走獅和一組黃河、黃土高原的巨型雕塑。眼前這座走獅,既有東方的雄渾厚重,又有西方的瑰麗神奇之美,堪稱東方第一獅。襯托獅子背景的是奔騰不息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黃土高原則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它們是陜西人和陜西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這個序言大廳以無言之序實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F在我們就來到了陜西古代史陳列的第一個展段—史前史。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頭骨化石。它是1964年科學工作者在藍田公主嶺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的,距今約有115萬年,藍田猿人是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人類就是由此蹣跚站立起來,書寫了屬于人類的文明。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距今約5000-60,人類進入了仰韶文化時期,屬于母系氏族的繁榮時期。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遺址中最為典型和較完整的一處遺址,半坡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器,這些器皿的形狀、色彩和用途各異,著名的有人面魚紋盆、尖底瓶等。人面魚紋盆是半坡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史前史展段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以農興國、以禮定邦的周文化展段,這里的周包括周民族、周方國和西周王朝。
周人的先祖姓姬,名棄,他曾在關中大地上教民稼穡,數藝五谷,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原始農業(yè)。公元1046年,西周定都陜西,由此開創(chuàng)了陜西作為中國14個王朝都城的序幕。周人依托富饒的關中平原和改良的政治制度創(chuàng)造了奴隸社會最鼎盛的時代。琳瑯滿目的青銅器是這一盛世的重要見證。
五祀衛(wèi)鼎為國寶級青銅器,內壁鑄有銘文,記載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銘文中還有確切紀年,五祀衛(wèi)鼎是西周中期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
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頂峰,但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西周最終走向了滅亡。
到了公元2,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為加強統(tǒng)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法律、車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個虎符是古代調集軍隊的憑證,它為虎形,分鑄兩半,兩半吻合,方可調兵,現代漢語“符合”一詞就來源于此?;⑸碛绣e金銘文,銘文內容表明50人以上的軍事行動必需有國君的命令,這是我國古代用兵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
秦之后,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頂峰時期,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在這一時期正式形成,中國的方塊字也從這時候起也被稱為漢字。漢幾乎成為中華民族一個文化符號,“漢字”“漢語”“漢人”都是漢曾經輝煌的印記。
大家先來看看這件國寶級文物——皇后玉璽。玉璽上方凸雕螭虎鈕,底面篆書“皇后之璽”四字。質地為藍闐羊脂玉,很可能是呂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盎屎笾t”是迄今發(fā)現的唯一漢代皇后玉璽,對研究秦漢帝后璽印制度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漢朝滅亡后,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個戰(zhàn)爭紛亂、社會動蕩、民族融合的時期,因此這一時期的文物具有濃郁的地域特征和軍事色彩。
大家請看這件“多面體煤精組印”。它由26個面組成,其中14個正方形印面上刻有文字。這枚印章的主人是鮮卑族上層人物獨孤信,因為官職太多,公務繁忙,所以特制此印,以便簽署公文。值得一提的是,獨孤信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皇帝級的人物,因此他有“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之稱。
走過動蕩的魏晉南北朝,讓我們步入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代——隋唐。這一時期是陜西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都達到空前繁榮,對后世影響深遠,至今一些僑居海外的華人仍被稱為“唐人”,他們所居住的地方也被稱為“唐人街”。
這里有一件國寶級文物——獸首瑪瑙杯,它做工精湛,堪稱這座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此杯選料精良,用極為罕見的纏絲瑪瑙制成。器形如同號角,獸眼向外突出,顯得炯炯有神,獸角自然彎曲為螺狀,獸嘴鑲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是當之無愧的唐代藝術精品。
這幅是出土于章懷太子墓的《迎賓圖》,這幅圖形象地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代活躍的外交活動。最后,讓我們進入宋元明清部分看看,我們重點關注一下青釉提梁倒灌壺。它為國寶級文物,壺把上雕刻著一只精美的鳳凰,壺嘴上是一只仰臥的母獅和一只正在吸吮乳汁的幼獅,壺面雕刻著牡丹花,壺蓋、梁、身連為一體,注水口在壺底中央,是一個梅花形小孔。注水時將壺身倒翻過來,水從壺嘴中流出為盛滿,這時再把壺身翻正,壺嘴正常出水而壺底不漏水,這運用了連通器的原理,反映了工匠的睿智巧思。
各位游客,徜徉于陜西5000年文明之后,我們可能已被燦若繁星的精美文物所折服,更為先祖?zhèn)兊膭?chuàng)造與智慧而驕傲,走進陜西歷史博物館,感受文明的獨特魅力將是你在陜西最美的旅程。
開放的陜西歡迎您再次走進陜西參觀游覽。
謝謝大家。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十三
被譽為“古都明珠,中原寶庫”的陜西汗青博物館是展示陜西汗青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跟著旅游業(yè)的成長,到陜西汗青博物館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下面是我愛導游詞小編為各人清算的陜西汗青博物館導游詞,接待參考!
陜西汗青博物館是位于陜西西安市內的一座國度級綜合性汗青類大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當代化的辦法的大型國度級博物館。被譽為“古都明珠,中原寶庫”的陜西汗青博物館是展示陜西汗青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陜西汗青博物館建成后,齊集珍藏陜西地域出土的貴重文物37萬余件。大多為漢唐文物,對付看慣了明清文物的喜愛者來說,是一大特色。較量典范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青銅器、唐代墓葬壁畫、歷代陶俑、歷代陶瓷器、歷代建材、漢唐銅鏡、金銀玉器、歷代錢幣。
西安自古帝王都,汗青上先后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很是富厚。形成了陜西奇異的汗青文化風采。陜西汗青博物館建成后,齊集珍藏陜西地域出土的貴重文物37萬余件五祀衛(wèi)鼎。較量典范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
青銅器。
已登錄注冊的有3900多件。藏品期間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武器、車馬器、糊口用品和出產器材。個中最為典范的商周青銅器,很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代價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范的有先周鳳柱受、西周牛尊、它較、戰(zhàn)國鳥蓋部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唐代墓葬壁畫。
400多幅,畫面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年先后從陜西關中地域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衛(wèi)、構筑、打獵、糊口及唐與四鄰的友愛交往等。是反應唐代社會的重要形象資料。
歷代陶俑。
已注冊的有20xx多件。藏品期間包羅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藝術形象有文武官員、甲士侍衛(wèi)、男仆女婢、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鎮(zhèn)墓獸和馬、駱駝等各類動物。
歷代陶瓷器。
已注冊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漢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窯青瓷等。器物種類包羅糊口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歷代建材。
已注冊的有1000多件。藏品期間上起兩周秦漢,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種類有陶制的瓦、瓦當、磚、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屬構筑構件。
竹節(jié)熏爐漢唐銅鏡。
已注冊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樣,圖案精細。有些還鑄刻著吉利語句。
金銀玉器。
包羅湮金望銀的銅器。已注冊的有20xx多件。個中如西周玉制禮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鳥、西漢皇后玉婆、攀金銀竹節(jié)銅熏爐和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塞金獸首瑪瑙杯、八棱樂位金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赤金走龍等,均屬全球有數的佳構。
歷代錢幣。
已注冊的有10000多件。未整理造冊(即不包羅在總藏品數之內)的另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種類繁多,有西周貝幣、戰(zhàn)國刀幣、秦半兩、西漢金、王五株、王莽時的各類錢幣、唐金銀幣以及罕有的古代外幣。
除上述八大類外,尚有書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當代文物和習慣民族文物。
陜西汗青博物館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籌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竣工開放,是它的建成符號著中國博物館奇跡邁入了新的成長里程。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構筑群,主次有條不紊,坎坷犬牙交織,氣魄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tǒng)、處所特色和期間精力于一體。
館區(qū)占地65000平方米。構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qū)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370000余件,上起遠昔人類初始階段行使的簡樸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糊口中的種種器物,時刻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只數目多、種類全,并且品位高、代價廣,個中的商周青銅器盡善盡美,歷代陶俑千姿百態(tài),漢唐金銀器獨步世界,唐墓壁畫全球無雙。可謂琳瑯滿目、佳構群集。
陜西汗青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佳構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遼闊,照明裝備機動多用。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根基陳列、專題展覽、姑且展覽和已開發(fā)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門。館內設有當代化文物庫房、文物掩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具備多種說話同聲傳譯成果的陳訴廳。
博物館序言廳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龐大的千年石獅(唐代順陵石獅復成品),襯以奔馳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導觀眾去明確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迂腐文明。
陜西古代文明以汗青歷程為線索,選取各期間的典范文物舉辦組合陳列,來展現陜西地域古代社會文明成長狀況。該陳列展出頭積5051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在中央大廳,分上下兩層,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門(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十四
2011年7月7日,是我們來到陜師大的第5天,今天衣博士帶著我們頂著太陽,一行徒步來到了陜西歷史博物館,這也是我向往已久,期待已久的地方。來到門口,衣博士給我們辦理好門票,我就迫不及待地順著噴泉徑直走入陜西博物館的大門,來到了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展覽館面前。一進大門,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映入眼前,并從門口的介紹詞得知,陜西博物館的展覽館展出面積5051.64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分三個展廳,集中展示了陜西古代文明孕育、產生、發(fā)展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奉獻。展廳由7個單元組成,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陜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qū),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在這整個參觀的過程中,我們無人不贊嘆著贊嘆著我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西安又作為十三朝古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遺產。我為古人們所留下的寶貴遺產而驚嘆,驚嘆古人們在各個領域里的智慧和成果,也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久負盛名的古城而感到自豪。
兩個小時的時間轉眼間過去,雖然這么匆匆一轉,沒有來得及仔細欣賞每一件文物,但是我感覺就像時空穿梭一樣,領略到了中華大地幾千年的發(fā)展變遷。正如陜博門票上的宣傳語一樣“給我一天時間,還你一萬年歷史”。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一
20xx年7月26日,我和家人一起,來到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這是我向往已久,期待已久的地方。這次參觀,使我們對陜西文化精華以及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過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來到門口,辦理好門票,我就迫不及待地順著噴泉徑直走入陜西博物館的大門,來到了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展覽館面前。這座館雄渾博大,主次井然有序,有著中國傳統(tǒng)宮殿軸對稱,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古樸大方。一進大門,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映入眼前,從門口的介紹詞得知,陜西博物館的展覽館展出面積5051.64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分三個展廳,集中展示了陜西古代文明孕育、產生、發(fā)展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奉獻。展廳由7個單元組成,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重點,以青銅器、歷代陶俑、唐墓壁畫和唐代金銀器為藏品精華。根據朝代從遠到近,分為不同展示廳。都包含有陶器,瓷器,飾品,武器等等。
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文物就是鑲金獸首瑪瑙杯。這個容器在以前是作為君王的盛酒器。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
那些珍貴的文物真可謂琳瑯滿目、精品薈萃...在這整個參觀的過程中,使我對古代人的智慧和藝術創(chuàng)造感受到無比的震撼,我不禁贊嘆著贊嘆著我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西安又作為十三朝古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遺產。
我為古人們所留下的寶貴遺產而驚嘆,一多個小時的時間轉眼間過去,雖然這么匆匆一轉,沒有來得及仔細欣賞每一件文物,從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到盛唐時挖掘出來的生活用品精美的金銀器,使我感覺就像時空穿梭一樣,領略到了中華大地幾千年的發(fā)展變遷。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二
2012年的夏秋之際,我懷著一顆對歷史的崇高敬畏之心,興致勃勃的參觀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心中頗有些感觸,愿講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位于陜西西安的一座國家級的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她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的遺愿建設的。該館籌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之日正式對外開放。它的建筑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布局成軸線對稱,主從有序;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筑群組成。它把唐代的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區(qū)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qū)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370萬余件。
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芍^是館藏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品位之高、價值之廣泛。例如: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有千姿百態(tài)的歷代陶俑(兩千多件漢、北朝、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陶、釉陶和唐三彩等),以及漢、唐銀器,唐墓壁畫(四百多幅,畫面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等??煽胺Q是陜西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象征。
在詳細參觀了上述諸多館藏歷史展覽物件后,我就在思索:三秦大地是我們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是華夏文明誕生、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之一;而陜西西安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所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都曾于此建都立國稱帝,以號令天下。
可以說,陜西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這種文化的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其中三大古國文明皆有中斷,唯有我中華文明未曾中斷,一直綿延至今。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教授曾說:后人對中華文化遺產,應抱以敬畏之心,贊頌之意,驕傲之情,欣賞之趣,而行守護之職,關愛之意,學習之心,弘揚之責。
是啊!作為炎黃子孫,特別是陜西人,且又是一名歷史的學習與鉆研者。我覺得,我們這些當世的后輩子孫有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這一歷史使命和責任。我由衷的希望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切身實際的感觸一下悠久淵源的中華文明史和民族文化氣息。極力呼吁廣大社會青少年朋友能夠以身作則,行使“弘揚中華之文化,傳承民族之精神,立中華之美德”的光榮傳統(tǒng)習俗!
注:三秦大地:歷史上楚漢相爭之時,以秦都咸陽為中心,關中地區(qū)被楚霸王項羽一分為三,封給了當時的秦朝三位降將。即司馬欣封塞王,管轄咸陽以東地區(qū),建都櫟陽(今西安及臨潼一帶);封董翳為翟王,管轄陜北地區(qū),建都高奴(今陜西延安);封章邯為雍王,管轄咸陽以西地區(qū),建都廢丘(今陜西興平)。此三王互為犄角之勢,共同防御遠在漢中之地的漢王劉邦,故稱“三秦大地”。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三
20xx年5月26日,我們集體參加了學院組織的青馬工程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活動,充分感受了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經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里建都。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陜西歷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通風設施好,裝飾古樸典雅,給人凝重、舒暢、清新之感。整個陳列分為序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辟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序廳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順陵石獅復制品),襯以黃河巨幅彩照,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陜西古代史陳列,它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陜西地區(qū)古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狀況。該陳列展廳面積4600平方米,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選的2000余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興起與鼎盛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tǒng)一天下氣勢的青銅劍、經機、兵馬等,以及顯示秦漢奮發(fā)崛起精神的鋼建筑構件、大型瓦當,還有反映封建盛世繁榮景象的精美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并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tǒng)地展現了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陜西地區(qū)的古代歷史。由于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陜西地區(qū)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既突出反映了陜西地區(qū)古代燦爛的'文化,也反映了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最高水平。
專題展覽廳位于序廳西側,陜西青銅器珍品展和陜西歷代陶俑精華展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首次推出的兩個專題展覽。展廳面積約2600余平方米,展出文物600多件(組)。其中陜西青銅器珍品展選取這個陜西歷史上文物最宏富、最突出的橫斷面,從種類與用途、銘文與書法、造型與裝飾、隨葬與窖藏、青銅鑄造工藝五個方面予以展示。展出青銅器260件(組),整個青銅器展室給人一種厚重凝煉的感覺。陜西歷代陶俑精華展展出文物341件,以時間為序,分為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代五個階段,分別以神武鷹揚、氣勢古拙、神韻質樸、儀態(tài)軒昂、典雅華美、灰色凝練、余光明媚為主題展示了陜西乃至中國陶俑的發(fā)展過程。
其中展示了八大類,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漫步在五個大的展覽廳中,可以感受到陜西洶涌、博大的文化,在博物館的幾個小時中,我們一舉跨越了從公元前21世紀到現代社會。通過一件件的文物,我們無聲的與古人默默對話,感受著幾千年甚至數千年勞動技術結晶所帶來的沖擊。思想接受著歷史大浪的沖刷,歷史推著我們的好奇發(fā)笑。通過這次活動相信同學們對歷史文化也會有新的體驗和理解。
如今的中國,已經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走得穩(wěn)健而自信,但是在世界形勢愈發(fā)復雜的情況下,中國仍面臨著來自經濟、政治、安全等等方面的挑戰(zhàn),我們不能安于現狀,讓我們每一個參觀的同學懷著對中國璀璨文化歷史的感受和理解更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投身于學習和實踐,繼續(xù)革命前輩們奮斗終身的事業(yè),積極發(fā)揮現代大學生團員的特色,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fā)展。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四
20xx年的夏秋之際,我懷著一顆對歷史的崇高敬畏之心,興致勃勃的參觀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心中頗有些感觸,愿講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位于陜西西安的一座國家級的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她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的遺愿建設的。該館籌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之日正式對外開放。它的建筑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布局成軸線對稱,主從有序;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筑群組成。它把唐代的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區(qū)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qū)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370萬余件。
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芍^是館藏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品位之高、價值之廣泛。例如: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有千姿百態(tài)的歷代陶俑(兩千多件漢、北朝、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陶、釉陶和唐三彩等),以及漢、唐銀器,唐墓壁畫(四百多幅,畫面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等。可堪稱是陜西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象征。
在詳細參觀了上述諸多館藏歷史展覽物件后,我就在思索:三秦大地是我們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是華夏文明誕生、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之一;而陜西西安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所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都曾于此建都立國稱帝,以號令天下。
可以說,陜西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這種文化的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其中三大古國文明皆有中斷,唯有我中華文明未曾中斷,一直綿延至今。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教授曾說:后人對中華文化遺產,應抱以敬畏之心,贊頌之意,驕傲之情,欣賞之趣,而行守護之職,關愛之意,學習之心,弘揚之責。
是??!作為炎黃子孫,特別是陜西人,且又是一名歷史的學習與鉆研者。我覺得,我們這些當世的后輩子孫有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這一歷史使命和責任。我由衷的希望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切身實際的感觸一下悠久淵源的中華文明史和民族文化氣息。極力呼吁廣大社會青少年朋友能夠以身作則,行使“弘揚中華之文化,傳承民族之精神,立中華之美德”的光榮傳統(tǒng)習俗!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五
我和家人一起,來到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這也是我向往已久,期待已久的地方。這次參觀,使我們對陜西文化精華以及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過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來到門口,辦理好門票,我就迫不及待地順著噴泉徑直走入陜西博物館的大門,來到了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展覽館面前。這座館雄渾博大,主次井然有序,有著中國傳統(tǒng)宮殿軸對稱,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古樸大方。一進大門,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映入眼前,從門口的介紹詞得知,陜西博物館的展覽館展出面積5051.64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分三個展廳,集中展示了陜西古代文明孕育、產生、發(fā)展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奉獻。展廳由7個單元組成,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重點,以青銅器、歷代陶俑、唐墓壁畫和唐代金銀器為藏品精華。根據朝代從遠到近,分為不同展示廳。都包含有陶器,瓷器,飾品,武器等等。
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文物就是鑲金獸首瑪瑙杯。這個容器在以前是作為君王的盛酒器。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
那些珍貴的文物真可謂琳瑯滿目、精品薈萃...在這整個參觀的過程中,使我對古代人的智慧和藝術創(chuàng)造感受到無比的震撼,我不禁贊嘆著贊嘆著我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西安又作為十三朝古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遺產。
我為古人們所留下的寶貴遺產而驚嘆,一多個小時的時間轉眼間過去,雖然這么匆匆一轉,沒有來得及仔細欣賞每一件文物,從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到盛唐時挖掘出來的生活用品精美的金銀器,使我感覺就像時空穿梭一樣,領略到了中華大地幾千年的發(fā)展變遷。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六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中國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它以陜西豐富的歷史遺產和文化資源而聞名。最近我有幸參觀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并對此有了一些深刻的體會。以下是我對其參觀經歷的總結。
首先,博物館的展覽設計非常精心。博物館分為許多不同的展廳,每個展廳都以不同的歷史時期或主題文化為中心。當我踏進第一展廳時,立刻被展示的古代陜西文明所吸引。從黃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到秦漢時期的輝煌,每一個展覽都以大量的文物和圖片展示了這段歷史時期的重要性。此外,博物館還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如立體投影和觸摸屏,使觀眾能夠更加生動地了解陜西的歷史。
其次,博物館中所展示的文物見證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中,我看到了許多聞名于世的文物,如兵馬俑、金雀花等。通過這些文物,我深刻體會到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和創(chuàng)造力的豐富。尤其是兵馬俑,這些精裝雕塑是秦始皇陵的守護神,數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當我看到這些生動、栩栩如生的造型時,我感受到了古代工匠們的智慧和技藝。同時,博物館還用精心設計的展陳方式,將文物與背后的歷史故事相結合,更加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古代文明。
此外,博物館還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和參觀體驗,使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在博物館中,我參加了一場主題講座,了解了更多關于陜西歷史的知識。講座中,專家詳細講解了兵馬俑的制作技術和發(fā)現過程,為觀眾提供了更多背后的故事和細節(jié)。此外,博物館還提供了一些互動體驗,如穿越秦漢、書法體驗等,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歷史的魅力。
最后,參觀博物館讓我對陜西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增加了我對中國歷史的興趣。陜西歷史博物館不僅展示了陜西的獨特歷史,還將其與中國更廣泛的歷史聯系起來。通過觀看博物館中的展品,我了解到陜西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陜西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受到了多元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格。通過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我對中國歷史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總而言之,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給了我一次難忘的體驗。博物館的展覽設計精心,文物豐富多樣,教育活動豐富而有趣。通過參觀,我對陜西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陜西歷史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展示歷史文化的地方,更是一個讓人回顧過去、思考未來的場所。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七
作為中國豐富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歷史博物館位于中國歷史悠久的寶塔山下。博物館建于1983年,是一個全面展示陜西歷史文物的重要地方,收藏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如秦始皇兵馬俑、漢高祖劉邦的陵墓、唐三彩等。由于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卓越的歷史價值,陜西歷史博物館成為了吸引大量游客的熱門景點。
第二段:博物館的布局和展覽(250字)。
我去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的那一天,恰逢博物館進行了新的布展,讓整體陳列更加清晰和有序。博物館按照歷史時期和主題進行了分類,使游客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參觀。我特別喜歡兵器陳列區(qū)域,那里展示了中國歷史兵器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比如可以看到秦代銅劍、唐代刀劍等。此外,博物館還有專門的展廳陳列了精彩的絲綢之路文物,給人帶來了身臨其境的感覺。
第三段:深入了解歷史文化(300字)。
陜西歷史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陳列文物的地方,更是一個了解歷史文化的窗口。在博物館的展覽解說員的講解下,我對于歷史文物的背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秦始皇兵馬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兵馬俑不僅展示了秦代的武器裝備,更體現了古代社會的軍事統(tǒng)治和資源統(tǒng)一管理。此外,我還關注了唐三彩的陳列,深入了解了唐代文化和手工藝的繁榮,以及唐代的社會風貌。通過博物館的參觀,我更加意識到了歷史文化對于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第四段:感受與啟迪(300字)。
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啟迪。首先,我意識到歷史文物的珍貴和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這些文物不僅僅是展示給游客觀賞的,更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紐帶,是我們了解和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其次,我感受到了中國悠久歷史的底蘊和文化的多樣性。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國家,每個時期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通過參觀博物館,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歷史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最后,我被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所震撼。他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偉大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五段:對未來的思考和展望(200字)。
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讓我意識到了歷史文化的重要性,也激發(fā)了我對未來的思考。作為當代中國人,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自己的歷史文化。同時,我們還應該加強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學習,以更好地傳播中國的歷史文化,促進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來到陜西歷史博物館,親身感受中國歷史的魅力,并為自己的未來和社會發(fā)展汲取力量和智慧。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八
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陜西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而聞名于世。陜西歷史博物館作為陜西省內最大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不僅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文物,還展示了陜西幾千年的歷史變遷。最近,我有幸去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這次的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一段:博物館的氛圍和布局給人以震撼。
當我第一次踏進陜西歷史博物館時,眼前的景象讓我感到震撼。整個博物館的建筑設計既莊重又典雅,給人一種古代宮殿的感覺。進入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展覽大廳。大廳中間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歷史文物,包括青銅器、玉器、瓷器、繪畫等,形成了一個震撼人心的觀賞景觀。在博物館的不同展廳,每一處都有精心設計的布置,使人們可以很好地理解歷史的發(fā)展和變遷。
第二段:歷史文物展示讓人對古代文明產生敬意。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我見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秦始皇兵馬俑。在展示區(qū)里,我看到了各種形態(tài)的兵馬俑,有的高大威武,有的身姿各異,展現出古代中國豐富的戰(zhàn)爭文化和藝術風格。這些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墓中的守衛(wèi)者,是中國古代壯麗的墓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觀看這些文物的過程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古代文明的偉大和深厚。
第三段: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的詳細解讀讓我對陜西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博物館的陳列區(qū),我看到了許多關于陜西歷史的詳細解讀。這些解讀文字詳實,內容詳盡,讓我對陜西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在碑林展廳,我了解到西安是唐朝的都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在圖文并茂的解讀中,我看到了許多唐代的文物和歷史文獻,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唐朝的輝煌和文化的繁榮。
第四段:博物館的科技化展示給人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
除了傳統(tǒng)的陳列展覽,陜西歷史博物館還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了更加豐富多樣的展覽。在博物館的電子沙盤區(qū),我可以通過觸摸屏幕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地理變遷和文化發(fā)展,這種科技化的展示方式不僅使展覽內容更加生動,也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展體驗。另外,在陳列區(qū)的角落里,還有一些交互式的展品,觀眾可以通過互動方式更好地了解文物的背后故事。這些科技化手段的運用不僅增添了趣味性,還提升了觀眾的參與度。
第五段: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對社會大眾具有重要影響。
陜西歷史博物館作為地方博物館,不僅承擔著保存文物的重要任務,同時肩負著教育大眾歷史文化的使命。博物館每年都有大量的學生和參觀者來訪,博物館內設有專門的教育區(qū)域,經常舉辦各種講座、講解活動和教育培訓,引導和幫助觀眾更好地了解和學習歷史。這種教育功能的發(fā)揮,不僅對于社會大眾的歷史素養(yǎng)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也對于傳承和保護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起到了積極作用。
總結:通過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我對陜西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博物館的布局設計和展覽安排給人以震撼,而歷史文物的展示引起了我對古代文明的敬意。博物館詳細的文物解讀和科技化的展示方式,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展體驗。此外,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對于社會大眾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這次參觀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歷史的強大魅力,也讓我更加熱愛和珍惜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九
今天,我乘公共汽車去上海博物館,參觀了夏商時期的青銅器。
剛到里面,環(huán)顧四周,“哇!這里有這么多青銅器!估計有幾百塊?!弊咧咧蠋熃o我們介紹了這些青銅器,它們是用來喝酒、做飯、煮肉、洗手和制作武器的。
印象最深的是《達丁》。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這個丁原來是一個廚師的,他的名字叫柯。這個三腳架高931cm,重201.5kg。里面有290個字。真的很壯觀!這么大的三腳架,廚師恐怕搬不動。接下來,我們還聽到了最完整的側鐘敲出美妙的音樂,看到了動物圖案和鳥類圖案的立體雕刻工藝。
青銅時代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我們被當時人類的智慧所驚嘆!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十
夏秋之際,我懷著一顆對歷史的崇高敬畏之心,興致勃勃的參觀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心中頗有些感觸,愿講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觀陜西歷史博物館有感。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位于陜西西安的一座國家級的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她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的遺愿建設的。該館籌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之日正式對外開放。它的建筑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布局成軸線對稱,主從有序;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筑群組成。它把唐代的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區(qū)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qū)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370萬余件。
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芍^是館藏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品位之高、價值之廣泛。例如: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有千姿百態(tài)的歷代陶俑(兩千多件漢、北朝、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陶、釉陶和唐三彩等),以及漢、唐銀器,唐墓壁畫(四百多幅,畫面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等??煽胺Q是陜西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象征。
在詳細參觀了上述諸多館藏歷史展覽物件后,我就在思索:三秦大地是我們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是華夏文明誕生、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之一;而陜西西安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所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都曾于此建都立國稱帝,以號令天下,觀后感《觀陜西歷史博物館有感》。
可以說,陜西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這種文化的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其中三大古國文明皆有中斷,唯有我中華文明未曾中斷,一直綿延至今。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教授曾說:后人對中華文化遺產,應抱以敬畏之心,贊頌之意,驕傲之情,欣賞之趣,而行守護之職,關愛之意,學習之心,弘揚之責。
是啊!作為炎黃子孫,特別是陜西人,且又是一名歷史的學習與鉆研者。我覺得,我們這些當世的后輩子孫有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這一歷史使命和責任。我由衷的希望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切身實際的感觸一下悠久淵源的中華文明史和民族文化氣息。極力呼吁廣大社會青少年朋友能夠以身作則,行使“弘揚中華之文化,傳承民族之精神,立中華之美德”的光榮傳統(tǒng)習俗!
注:三秦大地:歷史上楚漢相爭之時,以秦都咸陽為中心,關中地區(qū)被楚霸王項羽一分為三,封給了當時的秦朝三位降將。即司馬欣封塞王,管轄咸陽以東地區(qū),建都櫟陽(今西安及臨潼一帶);封董翳為翟王,管轄陜北地區(qū),建都高奴(今陜西延安);封章邯為雍王,管轄咸陽以西地區(qū),建都廢丘(今陜西興平)。此三王互為犄角之勢,共同防御遠在漢中之地的漢王劉邦,故稱“三秦大地”。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十一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組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的仿唐建筑群就是陜西歷史博物館了,它豎家級現代化的大型博物館,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匯集了陜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過程,鑒于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這座博物館,于1991年建成開放。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由著名建筑設計師張錦秋女士設計的,在建筑造型上繼承了唐代的建筑風格,借鑒我國傳統(tǒng)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布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館內珍藏了陜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為陜西古代史陳列,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我們主要參觀的是陜西古代史陳列展部分,在這里我們可以欣賞到3000多件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陜西歷史文物珍品,按歷史順序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部分。參觀完陜西古代史陳列這部分展覽大約需要走1.5公里的路程,那么現在請大家作好準備隨我一起出發(fā)吧!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序言大廳,墻上的巨幅照片展示的是奔騰咆哮的黃河和廣闊的黃土高原,這是陜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黃土高原孕育了中國最早的華夏文化,奔騰咆哮的黃河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及不斷進步的動力。大家來看大廳中央的這頭巨獅,它最早是立于中國第一位女皇武則天母親的順陵前,是一個有莊嚴氣度的走獅的形象,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被成為“東方第一獅”,我國古代石獅及獅子雕刻藝術是由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巨獅不但是陜西歷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合壁的見證。
了解完了陜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來讓我們看看在陜西境內發(fā)現的最早的“人”是什么樣的?,F在我們處于史前時期,這一時期的跨度為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些藍田猿人的頭骨化石復制品和發(fā)現的石器,是1964年在陜西藍田發(fā)現的,藍田猿人是目前已知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所以陜西也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繼藍田猿人之后,這塊于1978年在我省發(fā)現的距今約20~18萬年的大荔人頭骨化石,是我國迄今發(fā)現最完整的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約8000~7020xx年的老官臺文化是我省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這里最著名的就是距今約7000~5020xx年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因為最早在河南仰韶發(fā)現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最著名的代表要屬西安半坡遺址了,這個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在物質發(fā)展的同時,人們開始了精神的追求,這是半坡出土的陶塤,是我國迄今發(fā)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在半坡遺址中還發(fā)現了一些早期文字的萌芽。大家看到的這把石斧能充分反映出半坡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初步掌握了一些事物的規(guī)律性,能夠利用簡單的工具改造自然。到了距今約5020xx年前,我們踏入了龍山文化時期,龍山文化屬于新石器晚期,這時的人類進入了父系公社時期,這個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并取代了仰韶時期的彩陶。生活在距今約4700多年前的杰出的父系氏族部落首領黃帝被視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父系社會里私有制的出現,導致了奴隸社會的形成。
我們從原始社會進化到了奴隸社會,這個展廳展示的是陜西古代歷史的第二部分——周。這里介紹的周,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和西周王朝三個歷史發(fā)展階段。周族是龍山文化后期由生活在涇、渭河流域的若干部落融合而成,以善于農耕而聞名,這里展出的炭化的高粱是在我省長武縣發(fā)現的中國最早的高粱,這是陜西農業(yè)悠久歷史的證明??脊艑W家把周族時期的文化遺存稱為先周文化。到了公元前16世紀,周族為了躲避一些游牧部落的侵擾,遷移到了扶風、歧山一帶建立都城,設立官制,并得到了商王朝的承認,被封為“方國”,其都城就是今天著名的周原。到了公元前11世紀,商王朝滅亡,西周王朝取而代之。眾所周知,我國的商周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而周代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峰。在陜西境內迄今發(fā)現了大量的青銅器,僅這座博物館中就收藏了20xx多件,在這里展出的不過是其中很小一部分精品,包括有禮樂器,生產、生活用具,也有實戰(zhàn)兵器。青銅器在當時是禮器更是權利與等級的象征。大家現在看到的獅胸虎足圓鼎,逝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烹煮肉類,就象現在的鍋,但在夏商周三代,銅鼎不僅僅是炊具,更大的意義是作為禮器,在奴隸主貴族祭祀、飲宴等活動中才使用,而且只能用與主人身份級別相符的青銅禮器。在當時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這里展出的一套五鼎四簋是屬于卿大夫一級的,這些鼎造型莊重,紋飾精美,有些還鑄有文字。我國還流傳下來了很多與鼎有關的成語,比如說:一言九鼎、三足鼎立、楚王問鼎、鼎鼎大名、鐘鳴鼎池等等,足以看出古人對鼎的喜愛和推崇了。來看這件牛尊,它通體作牛形,膘肥體壯,蹄腿柱立,造型別致,紋飾生動,它顯示了西周高超的青銅鑄造水平。這里還有西周時期使用的貝幣、玉器、車馬器等,用以說明西周商品交換,制玉和造車手工業(yè)及交通的發(fā)達。
西周末年,由于周幽王的昏庸導致了西周的滅亡,秦襄公因為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而被封為諸侯,在今陜西風翔縣建立雍城,秦人逐漸在陜西興起。秦國的社會經濟仍然以農業(yè)為主,這里展出的大量鐵農具可以證明。這件金釭是迄今發(fā)現我國最早用于連接房屋木構架的金屬建筑構件。再來看這個墓的模型,是秦公一號大墓的模型,考古學家推測墓主可能是秦景公。秦國經過幾代的發(fā)展,不斷強大起來,秦穆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再到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用十年的時間滅了其它六國,結束了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專制王朝,他不僅統(tǒng)一了國土,還統(tǒng)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等。大家看到的這個圓形方孔錢就是秦半兩,這是秦統(tǒng)一后全國通行的貨幣,外圓內方的形狀使錢幣不易磨損又能穿起來便于攜帶,以后歷代的銅錢都仿照秦朝的式樣,一直到清末沿襲了20xx多年。這件是兩詔銅橢量是秦二世胡亥時的量具,為什么要叫兩詔呢?因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時已經規(guī)定了這樣的量具,到胡亥即位又重新下詔改了這樣的量具標準,在它的內壁上鑲嵌有兩次詔書的內容,是非常珍貴的史料內容。
秦代末年,民不聊生,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而在起義中,又有一位人物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就是后來的漢高祖——劉邦,他所建立的漢朝從公元前220xx年至公元220xx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而我們漢族也是這時正式形成的。漢朝自建立后,經過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發(fā)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漢長安城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漢代除了大力發(fā)展農業(yè)和畜牧業(yè)之外,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yè)的規(guī)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大家請先來看這件國寶級的文物——皇后玉璽,它是在距劉邦和呂后的長陵一公里處發(fā)現的,印文是“皇后之璽”四個字,極可能是呂雉生前所用。這件茂陵出土的華麗的竹節(jié)熏爐是漢武帝姐姐陽信長公主的陪葬品。現在大家看到的雁魚燈可稱的上是我國最早的環(huán)保燈了,這件燈整體呈鴻雁回首銜魚形,燈盤圓形,一側有直柄,可控制燈盤轉動,燈罩可左右開合,既能擋風又可調節(jié)燈的亮度,燈點燃后,煙塵通過雁頸導入盛滿清水的雁腹,使煙塵得到了凈化,燈就不會冒黑煙了。再來看這些1957年在灞橋出土的西漢紙,別看它是殘片可又是一件國寶喲,它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20xx年,它的發(fā)現將我國的造紙時間向前推進了200多年呢。大家都知道,漢長安城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這里展出的絲綢殘片就是在絲綢之路沿線發(fā)現的。漢武帝當年開通“絲綢之路”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求西域良馬,當找到“天馬”后,漢武帝下令鑄造的“馬蹄金”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紀念幣”了。還有這些在咸陽楊家灣出土的彩繪俑和在漢陽陵出土的裸體陶俑,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比較一下漢代兵馬俑和秦代的兵馬俑有什么不同。
所謂天下合久必分,在經歷了秦、漢時代的大一統(tǒng),到了公元220xx年至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時代是我國歷史上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我們可以從在歧山五丈原古戰(zhàn)場上發(fā)現的鐵鍋和這件據說是諸葛亮發(fā)明的鐵蒺藜上依稀看到古代戰(zhàn)爭的影子。南北朝時期的關中屬于北朝,這一時期先后有前趙、前秦、后秦、大夏等少數民族在陜西建立,這一時期的陶俑、武士俑數量相當多,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及濃郁的軍事氣氛。從展廳中間的這幾尊佛像可以看出宗教藝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興盛,因為人民在這期間飽受戰(zhàn)亂之苦,希望能在求神拜佛中得到解脫,長安也是西來佛教和本土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當然在大動蕩中,也有民族的大融合。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在這張《少數民族姓氏演化表》上看看自己姓氏的族源,現在陜西許多漢姓實際都是由少數民族姓氏演化來的。現在請大家來看這件多面體煤精組印,這是個有意思的藝術珍品,這個印的主人的身份更奇特,他叫獨孤信,鮮卑族人,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的明帝(鮮卑族),隋文帝(漢族)和唐高祖的父親李昞(漢族,唐高祖曾尊他的父親為世祖,元皇帝),三個女婿分別是三個朝代的皇帝,這樣尊貴的老丈人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而這樣的事情也只能發(fā)生在那個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年代。
天下分久必合,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的鼎盛時期,也是陜西古代歷史的黃金時代。唐代的鼎盛與繁榮我們不僅可以從唐代疆域版圖中看出來,還可以從各個文物來反映。展出的這些瓷器說明唐代瓷器制造業(yè)非常發(fā)達,并遠銷國外,使中國開始有“瓷器之國”的美譽。再來看這件鴛鴦蓮瓣金碗,是屬于國寶級的文物,于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發(fā)現的,它運用了多種工藝手段,反映了唐代金銀工藝的最高水平。這件五馬銜杯銀壺也是一件文物珍品。這里展出的這么多的金銀制的日常生活用具,也從側面反映出唐代生活的富庶和國家的富強。這些銅錢是“開元通寶”,它不僅在流通中起貨幣作用,還可以做為重量和長度的單位,一個開元通寶重一錢,十個就是一兩,十個開元通寶排成一排是唐代的一小尺,十二個排起來就是一大尺,“開元通寶”四個字出自歐陽詢之手,有些人把這幾個字念做“開通元寶”,元寶這個詞也是由這里得來的。由于社會經濟發(fā)達,文化生活豐富,對外交流頻繁,因此隋唐時期的服飾色彩斑斕,樣式眾多。這一組三彩女俑的衣著非常開放,是受到胡服的影響,當時長安城的婦女以穿胡服為時尚,這體現了大唐王朝的開放性和世界性。唐代的音樂舞蹈和體育活動也豐富多彩,我們可以從這件三彩駝載樂舞俑和打馬球圖中看出。打馬球是當時最時髦的體育活動,相傳楊貴妃與唐玄宗都是打馬球的高手,這幅壁畫出土于乾陵的章懷太子墓,有二十多米長。這幅《客使圖》反映的是其他國家的使者出使唐朝的情況,可見唐朝的對外交流也是十分廣泛的。這是獸首瑪瑙杯,是利用瑪瑙的天然紋理加工,呈牛角狀,一端雕以牛頭,牛頭上又雕出兩只羚羊角,牛嘴部鑲以金帽,取下金帽后,杯中的液體就可以流出,這件文物從造型和工藝上都具有典型的中亞風格。
安史之亂后唐代逐步走向衰敗,到朱溫脅迫唐昭宗到洛陽,整個中國的重心東移,從宋代以后陜西失去了京都的地位但仍然是西北地區(qū)的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的中心。最后這個展室系統(tǒng)地展出了宋、元、明、清這幾個朝代的文物精品。這是宋代銅質的象棋子,數量和名稱與我們現在的象棋完全相同。從我省甘泉縣出土的宋代秧歌畫像磚說明,在宋代就有了扭秧歌這樣的活動。這件交鈔銅版是金代用來印刷紙幣的,使用紙幣是貨幣發(fā)展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元代在陜西設立中書省,陜西就是由這是開始稱省的。大家來看這件鐵板幻方,是1957年元代安西王府遺址發(fā)現的,上面鑄著36個阿拉伯數字,這36個數字排列成方陣,橫、豎、對角的6個數字之和是111,古人認為奇妙莫測,所以稱幻方,壓在房子的地基下,作為辟邪、防災的物品,這件文物是我國數學上應用阿拉伯數字最早的實物資料。公元1369年,明朝攻占陜西,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這是西安得名的開始。這件萬歷九年的魚鱗冊,是明代的一份土地丈量記錄,這是目前見到的年代最早的魚鱗冊實物。想必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科舉制度,可有誰見過真的科舉試卷呢?來看這件光緒年間陜西的一份鄉(xiāng)試題,清朝科舉每三年舉行一次,但有特殊情況有額外開恩加試的,叫“恩科”,這份試題上有恩科的字樣,是為了慶祝光緒皇帝登基大典而舉行的加試。大家再來看這些宋代至明代的陶俑,它們的服飾造型各異,具有各個不同時代的特征。而這邊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俑群,是明代秦王朱樉的陪葬品,這個俑群的發(fā)現填補了明代陶俑藝術的空白。我們中國以瓷器聞名,宋代至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八大窯也是這時形成的,我們陜西銅川的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宋代最為興盛,這件青釉提梁倒流壺是北宋耀州瓷的代表,它的蓋子是象征性的,不能打開,提梁為一鳳凰,壺嘴上是一對母子獅,壺的四周雕刻的是牡丹花,壺底中心有一孔,灌水時將壺倒持,當水從壺嘴流出時表示水已灌滿,再翻過來后壺嘴可正常出水而壺底不漏,它是利用連通器內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制成的,而這個壺的裝飾上采用了百鳥之王、百獸之王和百花之王的圖案也說明它的等級和檔次之高。
我們走出展廳的這扇門,就從古代又回到了現代,我們也結束了陜西古代史的參觀,謝謝大家。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十二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古城西安參觀游覽,我是你們的導游員xx。有一句話這么說,“秦中自古帝王都,陜西文物甲天下”。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參觀具有“古都名珠,華夏寶庫”之稱的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的西北側,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于1991年6月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它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愿作為國家715重點工程而建,由張錦秋女士設計,是一座仿唐建筑,再現了大唐時期恢弘大氣的時代特征。在建筑布局上,體現了“中央殿堂、四隅重樓、中軸對稱、主從有序”的特點,整體給人以古樸凝重、典雅大氣之美。
陜西歷史博物館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大部分。館藏各類文物37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859件,國寶級文物18組,主要有青銅器、歷代陶俑、唐金銀器、唐墓壁畫四大主題。
我們今日參觀的是它的基本陳列?;娟惲幸詴r間為序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個展段。系統(tǒng)地展示了陜西自藍田猿人到鴉片戰(zhàn)爭的發(fā)展歷程。
進入序言大廳,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尊唐代的走獅和一組黃河、黃土高原的巨型雕塑。眼前這座走獅,既有東方的雄渾厚重,又有西方的瑰麗神奇之美,堪稱東方第一獅。襯托獅子背景的是奔騰不息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黃土高原則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它們是陜西人和陜西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這個序言大廳以無言之序實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F在我們就來到了陜西古代史陳列的第一個展段—史前史。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頭骨化石。它是1964年科學工作者在藍田公主嶺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的,距今約有115萬年,藍田猿人是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人類就是由此蹣跚站立起來,書寫了屬于人類的文明。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距今約5000-60,人類進入了仰韶文化時期,屬于母系氏族的繁榮時期。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遺址中最為典型和較完整的一處遺址,半坡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器,這些器皿的形狀、色彩和用途各異,著名的有人面魚紋盆、尖底瓶等。人面魚紋盆是半坡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史前史展段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以農興國、以禮定邦的周文化展段,這里的周包括周民族、周方國和西周王朝。
周人的先祖姓姬,名棄,他曾在關中大地上教民稼穡,數藝五谷,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原始農業(yè)。公元1046年,西周定都陜西,由此開創(chuàng)了陜西作為中國14個王朝都城的序幕。周人依托富饒的關中平原和改良的政治制度創(chuàng)造了奴隸社會最鼎盛的時代。琳瑯滿目的青銅器是這一盛世的重要見證。
五祀衛(wèi)鼎為國寶級青銅器,內壁鑄有銘文,記載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銘文中還有確切紀年,五祀衛(wèi)鼎是西周中期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
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頂峰,但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西周最終走向了滅亡。
到了公元2,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為加強統(tǒng)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法律、車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個虎符是古代調集軍隊的憑證,它為虎形,分鑄兩半,兩半吻合,方可調兵,現代漢語“符合”一詞就來源于此?;⑸碛绣e金銘文,銘文內容表明50人以上的軍事行動必需有國君的命令,這是我國古代用兵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
秦之后,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頂峰時期,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在這一時期正式形成,中國的方塊字也從這時候起也被稱為漢字。漢幾乎成為中華民族一個文化符號,“漢字”“漢語”“漢人”都是漢曾經輝煌的印記。
大家先來看看這件國寶級文物——皇后玉璽。玉璽上方凸雕螭虎鈕,底面篆書“皇后之璽”四字。質地為藍闐羊脂玉,很可能是呂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盎屎笾t”是迄今發(fā)現的唯一漢代皇后玉璽,對研究秦漢帝后璽印制度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漢朝滅亡后,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個戰(zhàn)爭紛亂、社會動蕩、民族融合的時期,因此這一時期的文物具有濃郁的地域特征和軍事色彩。
大家請看這件“多面體煤精組印”。它由26個面組成,其中14個正方形印面上刻有文字。這枚印章的主人是鮮卑族上層人物獨孤信,因為官職太多,公務繁忙,所以特制此印,以便簽署公文。值得一提的是,獨孤信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皇帝級的人物,因此他有“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之稱。
走過動蕩的魏晉南北朝,讓我們步入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代——隋唐。這一時期是陜西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都達到空前繁榮,對后世影響深遠,至今一些僑居海外的華人仍被稱為“唐人”,他們所居住的地方也被稱為“唐人街”。
這里有一件國寶級文物——獸首瑪瑙杯,它做工精湛,堪稱這座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此杯選料精良,用極為罕見的纏絲瑪瑙制成。器形如同號角,獸眼向外突出,顯得炯炯有神,獸角自然彎曲為螺狀,獸嘴鑲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是當之無愧的唐代藝術精品。
這幅是出土于章懷太子墓的《迎賓圖》,這幅圖形象地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代活躍的外交活動。最后,讓我們進入宋元明清部分看看,我們重點關注一下青釉提梁倒灌壺。它為國寶級文物,壺把上雕刻著一只精美的鳳凰,壺嘴上是一只仰臥的母獅和一只正在吸吮乳汁的幼獅,壺面雕刻著牡丹花,壺蓋、梁、身連為一體,注水口在壺底中央,是一個梅花形小孔。注水時將壺身倒翻過來,水從壺嘴中流出為盛滿,這時再把壺身翻正,壺嘴正常出水而壺底不漏水,這運用了連通器的原理,反映了工匠的睿智巧思。
各位游客,徜徉于陜西5000年文明之后,我們可能已被燦若繁星的精美文物所折服,更為先祖?zhèn)兊膭?chuàng)造與智慧而驕傲,走進陜西歷史博物館,感受文明的獨特魅力將是你在陜西最美的旅程。
開放的陜西歡迎您再次走進陜西參觀游覽。
謝謝大家。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十三
被譽為“古都明珠,中原寶庫”的陜西汗青博物館是展示陜西汗青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跟著旅游業(yè)的成長,到陜西汗青博物館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下面是我愛導游詞小編為各人清算的陜西汗青博物館導游詞,接待參考!
陜西汗青博物館是位于陜西西安市內的一座國度級綜合性汗青類大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當代化的辦法的大型國度級博物館。被譽為“古都明珠,中原寶庫”的陜西汗青博物館是展示陜西汗青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陜西汗青博物館建成后,齊集珍藏陜西地域出土的貴重文物37萬余件。大多為漢唐文物,對付看慣了明清文物的喜愛者來說,是一大特色。較量典范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青銅器、唐代墓葬壁畫、歷代陶俑、歷代陶瓷器、歷代建材、漢唐銅鏡、金銀玉器、歷代錢幣。
西安自古帝王都,汗青上先后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很是富厚。形成了陜西奇異的汗青文化風采。陜西汗青博物館建成后,齊集珍藏陜西地域出土的貴重文物37萬余件五祀衛(wèi)鼎。較量典范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
青銅器。
已登錄注冊的有3900多件。藏品期間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武器、車馬器、糊口用品和出產器材。個中最為典范的商周青銅器,很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代價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范的有先周鳳柱受、西周牛尊、它較、戰(zhàn)國鳥蓋部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唐代墓葬壁畫。
400多幅,畫面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年先后從陜西關中地域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衛(wèi)、構筑、打獵、糊口及唐與四鄰的友愛交往等。是反應唐代社會的重要形象資料。
歷代陶俑。
已注冊的有20xx多件。藏品期間包羅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藝術形象有文武官員、甲士侍衛(wèi)、男仆女婢、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鎮(zhèn)墓獸和馬、駱駝等各類動物。
歷代陶瓷器。
已注冊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漢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窯青瓷等。器物種類包羅糊口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歷代建材。
已注冊的有1000多件。藏品期間上起兩周秦漢,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種類有陶制的瓦、瓦當、磚、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屬構筑構件。
竹節(jié)熏爐漢唐銅鏡。
已注冊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樣,圖案精細。有些還鑄刻著吉利語句。
金銀玉器。
包羅湮金望銀的銅器。已注冊的有20xx多件。個中如西周玉制禮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鳥、西漢皇后玉婆、攀金銀竹節(jié)銅熏爐和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塞金獸首瑪瑙杯、八棱樂位金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赤金走龍等,均屬全球有數的佳構。
歷代錢幣。
已注冊的有10000多件。未整理造冊(即不包羅在總藏品數之內)的另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種類繁多,有西周貝幣、戰(zhàn)國刀幣、秦半兩、西漢金、王五株、王莽時的各類錢幣、唐金銀幣以及罕有的古代外幣。
除上述八大類外,尚有書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當代文物和習慣民族文物。
陜西汗青博物館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籌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竣工開放,是它的建成符號著中國博物館奇跡邁入了新的成長里程。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構筑群,主次有條不紊,坎坷犬牙交織,氣魄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tǒng)、處所特色和期間精力于一體。
館區(qū)占地65000平方米。構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qū)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370000余件,上起遠昔人類初始階段行使的簡樸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糊口中的種種器物,時刻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只數目多、種類全,并且品位高、代價廣,個中的商周青銅器盡善盡美,歷代陶俑千姿百態(tài),漢唐金銀器獨步世界,唐墓壁畫全球無雙。可謂琳瑯滿目、佳構群集。
陜西汗青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佳構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遼闊,照明裝備機動多用。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根基陳列、專題展覽、姑且展覽和已開發(fā)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門。館內設有當代化文物庫房、文物掩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具備多種說話同聲傳譯成果的陳訴廳。
博物館序言廳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龐大的千年石獅(唐代順陵石獅復成品),襯以奔馳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導觀眾去明確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迂腐文明。
陜西古代文明以汗青歷程為線索,選取各期間的典范文物舉辦組合陳列,來展現陜西地域古代社會文明成長狀況。該陳列展出頭積5051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在中央大廳,分上下兩層,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門(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游陜西歷史博物館之心得體會篇十四
2011年7月7日,是我們來到陜師大的第5天,今天衣博士帶著我們頂著太陽,一行徒步來到了陜西歷史博物館,這也是我向往已久,期待已久的地方。來到門口,衣博士給我們辦理好門票,我就迫不及待地順著噴泉徑直走入陜西博物館的大門,來到了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展覽館面前。一進大門,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映入眼前,并從門口的介紹詞得知,陜西博物館的展覽館展出面積5051.64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分三個展廳,集中展示了陜西古代文明孕育、產生、發(fā)展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奉獻。展廳由7個單元組成,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陜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qū),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在這整個參觀的過程中,我們無人不贊嘆著贊嘆著我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西安又作為十三朝古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遺產。我為古人們所留下的寶貴遺產而驚嘆,驚嘆古人們在各個領域里的智慧和成果,也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久負盛名的古城而感到自豪。
兩個小時的時間轉眼間過去,雖然這么匆匆一轉,沒有來得及仔細欣賞每一件文物,但是我感覺就像時空穿梭一樣,領略到了中華大地幾千年的發(fā)展變遷。正如陜博門票上的宣傳語一樣“給我一天時間,還你一萬年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