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才能避免同樣的錯誤反復發(fā)生。在寫總結時,要注重突出事物的本質和核心,同時也要注意邏輯嚴密和語言簡練。這些總結范文展示了不同領域的總結方式和表達技巧。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一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十七課《長城》。我將從教材、教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說課。
一、說教材。
《長城》是本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fā)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本組課文都是介紹我國世界遺產的,要求學生能夠認真閱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達方法。
根據教材內容,本著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原則,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現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情感目標: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圖文結合,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難點:展開想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與教學相整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說方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考慮到四年級學生大部分沒有親眼見過長城,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術整合法”,以有關長城的視頻、圖片、聲音等信息技術手段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基本掌握“讀――悟――品”三步學習方法。
三、說過程。
現在,我重點介紹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這節(jié)課我一共設計四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是: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課始,我展示世界各國元首獻給長城的題詞,并有感情地朗讀,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在游覽長城之后,留下了這樣的題詞“我到過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中國的長城是最美的!”聽完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并設疑:長城究竟是一處什么樣的建筑,讓那么多偉人都來贊美呢?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激發(fā)學生探究長城文化的興趣。為本節(jié)課打下情感和價值取向的鋪墊。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自由讀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長城的初步印象。
2、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展示讀,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3、在學生匯報中理清課文思路。
(三)精讀課文,突出重點。
1、“長城遠景”教學。
在教學長城遠景一段時,我準備一幅長城遠景圖。讓學生先從視覺上感受長城像一條長龍的特點,并借助圖畫理解“蜿蜒盤旋”“崇山峻嶺”。而對于數字“一萬三千多里”,我用具體的實例:二十年前,有個年輕人徒步走完了這一萬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次引導學生領會長城的長。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表達長城的雄偉壯觀。
2、“長城近景”教學。
學習長城的近景,在結合圖片了解了“垛子”等以及長城高大堅固的特點之后,我設計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長城示意圖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能真正感受到古代勞動者的智慧。這樣的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3、“聯想”教學。
俗語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作者的聯想這部分教學中,先讓學生放開讀,讀到動情之處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你感觸最深”的形式匯報。如“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學生會用自己的體重來比較?!岸嗌佟薄安拧钡仍~語飽含著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贊嘆。匯報完后,播放一段教學視頻,讓學生觀察并盡情地展開想象,學生可能會想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可能會想到“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詩句或者“孟姜女哭長城”的典故等。此時,學生通過交流,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鳴,便產生了朗讀的欲望。于是,我嘗試著將這部分內容改寫成分行的形式,配上音樂,讓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來讀。老師適當地評價和鼓勵,學生的情感便自然與文本融為一體了。這樣,信息技術與教學獲得了很好整合。
4、陶冶情操。
文章的最后一段,總結全文,抓住氣魄雄偉引導學生讀出自豪和驕傲之情。我設計以學生題詞并署名的方式結束教學,首尾呼應,結構精致。學生展示后,我出示一首小詩,配上《長城長》的音樂,學生的激情在朗讀重再一次迸發(fā)。這樣,就將一條橫貫東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長城演繹成融會古今、堅強剛毅的人文長城。
(四)拓展延伸,提升感情。
課堂雖然畫上了句號,但是情感還在延續(xù)。我設計了三道選做題:
1、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那時,一定會有眾多中外朋友來參觀長城,如果你是一位小導游,你會怎樣介紹長城?請創(chuàng)作一篇解說詞。
2、出一期以“長城”或“世界遺產”為主題的手抄報舉辦小型展覽。
3、把搜集到的“長城”資料貼在“文化窗”,大家一起分享。
四、下面是我的板書設計:17長城。
遠看:像一條長龍近看:高大堅固聯想:凝結著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二
今天,很有幸聽到了閆老師的語文課。其實,一直都很期待去聽一聽優(yōu)秀的有經驗的老師講的課。認認真真的深入課堂聽課,會比培訓指導實在的多。
閆老師講的課是《長城》,這是一篇說明文。我自上學起,最討厭的就是學說明文,總覺得那是沒有意思的。但是,我真的沒有想到閆老師會把一篇描寫長城的文章講的那么生動形象,大氣磅礴。不僅在講課時把說明文的特點方法講的很透徹,而且文章也講的很細致,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作文都有涉及。溫婉的語氣,有趣的活動,熱烈的交流,讓我覺得特別想繼續(xù)聽下去,特別害怕下課鈴聲的響起。聽完課以后,不知不覺自己也記住了很多知識。盡管沒有讀過這篇文章,但是這篇文章的重點詞句,描寫方式以及講課時的技巧方法都熟記于胸,感覺很充實。
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就是要品悟生活。閆老師的課重在品悟,在引導中讓學生品悟,在朗讀中讓學生品悟,在圖片中讓學生品悟,我也在閆老師的課堂上深深地被她吸引,被文章吸引,甚至感覺連圖片都是魅力四射的。
有對比就會有落差。一方面覺得閆老師的課講得真好啊,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急需充電。前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加油!
今天,很有幸聽到了閆老師的語文課。其實,一直都很期待去聽一聽優(yōu)秀的有經驗的老師講的課。認認真真的深入課堂聽課,會比培訓指導實在的多。
閆老師講的課是《長城》,這是一篇說明文。我自上學起,最討厭的就是學說明文,總覺得那是沒有意思的。但是,我真的沒有想到閆老師會把一篇描寫長城的文章講的那么生動形象,大氣磅礴。不僅在講課時把說明文的特點方法講的很透徹,而且文章也講的很細致,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作文都有涉及。溫婉的語氣,有趣的活動,熱烈的交流,讓我覺得特別想繼續(xù)聽下去,特別害怕下課鈴聲的響起。聽完課以后,不知不覺自己也記住了很多知識。盡管沒有讀過這篇文章,但是這篇文章的重點詞句,描寫方式以及講課時的技巧方法都熟記于胸,感覺很充實。
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就是要品悟生活。閆老師的課重在品悟,在引導中讓學生品悟,在朗讀中讓學生品悟,在圖片中讓學生品悟,我也在閆老師的課堂上深深地被她吸引,被文章吸引,甚至感覺連圖片都是魅力四射的。
有對比就會有落差。一方面覺得閆老師的課講得真好啊,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急需充電。前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加油!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三
主要亮點。
1、注重了對課標的研讀,對本課的主干知識及教學重難點把握準確。
2、教學流程明晰。
存在的不足及改進建議。
教師通過設計表格引導學生梳理了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zhàn)役、百團大戰(zhàn)的相關知識要素,落實了知識目標和方法目標,但在此基礎上缺乏生動誘人的歷史細節(jié)的運用,難以讓學生感受歷史鮮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靈的魅力。比如關于臺兒莊戰(zhàn)役,教師可以通過故事講述、親歷者回憶、影視資源播放等方式,給學生呈現中國軍隊是如何與日寇殊死搏斗的,生動的細節(jié)方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戰(zhàn)爭的慘烈,才能體會中國軍民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也才能真正領會血肉筑長城的含義,否則,學完此內容后,學生只是單純地記住了一個“臺兒莊戰(zhàn)役是中國軍隊在抗戰(zhàn)以來取得的重大勝利”的結論,不僅三維目標未能有效達成,歷史課堂應有的情、趣也體現不足,時間一久,歷史課堂就會離學生越來越遙遠,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和好感會逐漸消退,歷史課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也就會事倍功半。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四
說教材:
本課是小學三年級蘇教版第六冊的第一篇課文,主要讓學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辛苦,還要讓學生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說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辛苦,增強民族自豪感。
說教法、學法:
首先,讓學生看圖,介紹長城和運河,讓他們有個大致的了解。
其次,讓學生熟讀課文,講解課文大意,讓學生理解課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印象。通過聽課文磁帶,讓學生欣賞,然后跟讀。在讀中讓學生更理解課文的內容。
最后,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輕松的背誦課文。
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生字詞。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3、哪個詞表達了作者對長城的贊嘆?(不朽)。
二、精讀第二部分。
1、導讀。
聽錄音并跟著默讀第二部分,然后畫出作者感嘆的句子。
2、講讀。
(1)觀察書中插圖,填空并回答問題。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銀光閃閃,伸向天邊、”這句話是把比成它們之間存在之處,你能說說嗎?(相似之處在于:扁,柔,有光澤等)。
(2)比較: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
像綢帶飄落到大地。
像綢帶飄向大地。
3、指導朗讀。
同學們不妨自己試著讀一讀。
指名說說兩大部分讀法的區(qū)別。
同座可分兩大部分互讀,互相糾正讀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讀,其他同學閉眼體會,聽后糾正。
師讀兩部分相同的前兩句,男生讀兩部分關于描寫特點的兩句,女生讀兩部分關于抒情的兩句,齊讀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兩句。
三、總結全文。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讀懂了什么?我們祖國的美僅僅在于兩大奇跡嗎?
2、文章僅贊美了祖國嗎?
3、師總結。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堂作業(yè):完成課后習題第三題。
2、課后作業(yè)。
說反思:
通過教學,發(fā)現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很喜歡,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多利用這樣的形式進行教學。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五
在教學《筑起血肉長城》一課中胡老師富有教學激情,教學設計新穎,老師充分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有效的布置了前置性作業(yè),讓學生事先搜集日本侵略中國的史實,并進行了有效的拓展,學生從不同方面了解了日本侵華史實。
課堂上老師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學習要求明確,學生學習熱情很高,發(fā)言很積極。老師出示的一系列關于日本侵華的數據:27萬、3000克……更讓學生深刻地了解到了日軍的冷血、殘忍,激發(fā)了學生奮起反抗的決心。
在課堂上胡婷婷老師讓學生三次聆聽了國歌,每次的方式、認識也不一樣,第一次主要是全體站立齊唱國歌,初步感知國之危難;第二次是全體站立齊唱國歌,是認識日軍的殘暴后激起的反抗聲音;第三次同樣是全體站立,但加了一個手勢,把手放在胸口,齊唱國歌,這是面對革命前輩,面對自己許下的一個承諾,通過三次的歌唱,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拳拳愛國之心。
胡婷婷老師最后出示的一首詩歌:有一種精神叫自強……更將本節(jié)課提升到一個高度。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六
王老師的這堂課,使學生受到了一次中華文化的熏陶,一次愛國精神的洗禮,我們也見識到了王老師獨特的個人教學魅力,感受到了她那飽滿的教學熱情。本節(jié)課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課堂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
課堂伊始,王老師從幾位外國首相給長城的題詞導入,喚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領學生從遠看長城、近觀城墻,面對這樣氣魄雄偉的長城,為之贊嘆,為之佩服。學生在讀中,民族自豪感再次得以升華。
到后來的“為什么說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的解讀,學生的愛國熱情得以激發(fā)。
最后,播放長城的視頻,讓學生從感官上領略到了萬里長城的風貌,王老師的畫外音,文人墨客的詩詞佳句,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長城的堅強、剛毅、莊重,學生的愛國熱情沸騰,所以,用自己的話來為長城題詞時,學生的語言中充滿了贊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思想。
第二、多媒體為教學服務,幫助了解長城特點。
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王老師抓住了長城的長和長城的獨特構造來學習。課件演示(長城地圖,)并講解:從東頭的山海關開始,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直到西頭的嘉峪關,經過甘肅、寧夏、陜西、山西等10來個地方,全長一萬三千里。學生一下子就體會到了長城的長。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體會長城的獨特構造時,通過讓學生畫畫,說說很快就搞清楚了,也明白了這些設施的作用。長城的視頻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了長城的氣魄雄偉,不愧為世界奇跡。
第三、抓重點語句,品味語言,體現了語文味。
第1自然段,抓住比喻句和列數字“一萬三千里”的品讀,體會到了長城長的特點。
第3自然段,教師關注文本,引領學生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比如:“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是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抓住“數不清、兩三千斤重”體會到工程浩大;“沒有……沒有……”體會到設備的簡陋;“無數……無數……”“一步一步地”體會到條件的艱苦。多種形式反復地讀,引導學生體會到無數古代勞動人民再修筑長城時付出的血汗。教學中,教師的描述,也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建造長城的壯舉。練習設計,讓學生為長城題詞,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學生也在朗讀中表現出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
另外,教師的語言非常煽情。她自己飽滿的情感很好的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
如:體會長城的長,王老師是這么說的:全長一萬三千多里,一里等于500米,換算一下,13000多里就有我們學校32500個操場的跑道那么長,你每天跑學校操場的10圈,得跑上8、9年,如此一來,學生就能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了。
還有體會“為什么說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之后,師述:是呀,長城工程浩大,施工艱難,據計算,如果用修筑長城的磚頭和條石筑成一道寬1米,高5米的墻,這道墻可以圍繞地球一周多,這樣的長城修筑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的付出。在完全沒有科學技術支持的古代,能夠修筑如此雄偉的長城,能不說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能不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嗎?這樣的話語是充滿智慧的,富有激情的,一次,學生再次發(fā)出贊嘆時,語氣就非常到位了。
板書語言凝練,思路清晰,便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總之,王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堂精彩的課。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七
課始,我充滿激情地朗讀了世界各國元首獻給長城的題詞:
聽完這些國家元首的題詞,你有些什么感受?
激發(fā)學生的驕傲和自豪感。
2、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自由讀課文后,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印象,“你對長城有什么印象,請你把知道了解的和大家分享。”這樣,對于課文的大概內容就有了一個整體印象。
3、細讀品位,突破難點。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課文的教學難點設計的,通過初讀課文,學生對白天、晚上、陰雨天和冬天這四中情況下的找方向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理解并不一定到位。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配合幻燈片的演示,再通過假設情景的表演,增強了趣味性,突破了課文難點。
4、感情朗讀,突出重點。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出感情,讀出味道。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安排了自由讀、匯報讀、競賽讀和齊讀。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讀法,每個學生都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你的朗讀讓我陶醉”這樣的評價和激勵中,讓學生享受閱讀的喜悅。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發(fā)揮了學生的不同個性。
5、結尾題詞,拓展延伸。
語文學習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教學流程首尾呼應、結構精致,將一條橫貫東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長城演繹成融會古今、堅強剛毅的人文長城。
課終,我先出示各國名人對長城的贊美,再鼓勵學生為長城題詞:
這種仿寫,既有語感的培養(yǎng),又有對課文的拓展延伸。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八
《長城》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學小學五年制第八冊第一課。本節(jié)課是它的第二課時。
《長城》是四年級下學期的開篇課文,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它由兩幅長城的圖片和一篇短文組成,圖文結合,表現了長城的雄偉壯觀和高大堅固,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抒發(fā)了作者的民族自學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認識長城,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結合理解課文,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策略。
本節(jié)課就在于使學生深入的`理解課文,深化并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四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分析、理解能力,也會有自己的獨立的看法,同時對計算機的學習與基本的實際操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以此為根據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知識目標:
1、感知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2、了解長城史今,理解長城構造,體會作者抒發(fā)的民族自豪感。
3、學會搜集、整理網上資料,制作簡單的幻燈片演示文稿。
4、學會注冊并使用bbs,學會發(fā)表網址時進行的相關鏈接。
能力目標:
1、通過文字的描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2、通過對圖片的觀察,指導學生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觀察能力。
3、通過網上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提高計算機及網絡的操作能力。
德育目標:
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通過網上資料的`搜集與整理,了解長城史今,理解長城構造,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
教學難點:
通過網上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體會作者抒發(fā)的民族自豪感。能展開聯想,在bbs中發(fā)表自己獨道的見地。
自主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網上豐富的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基礎,本身網絡學習語文的這種形式就吸引著學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欲望,這本身就為突破重點、難點做好的鋪襯。
在bbs中了表自己的合理化見解,這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講稍有難度,但我相信教師大膽的引導與勇敢的鼓勵,這一難點會得以很好的解決。
三、課堂教學結構及各要素和諧發(fā)展的基本構思。
本節(jié)課我大膽的將計算機網絡教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根據本節(jié)課《長城》適合全面搜集資料的特點,而計算機的網絡教學恰好可以滿足這一條件,二者的結合,在形式上首先就給學生以學習的好奇心,有了強烈的渴知欲;而在實效上更是相輔相承。計算機網絡的加入,大大的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學習效果,完全的體現了新的教學改革理念,使學生的學習更主動、更自由、更民主、更平等、更公平;學生如果想更好的學習到本節(jié)課的內容,首先他得有一定的計算機網絡實際操作基礎,會瀏覽網頁,能進行簡單的圖文復制與粘貼,會制作簡單的演示文稿,學會注冊bbs會員,并學會發(fā)表與回復貼子,發(fā)表貼子如果發(fā)表的是網址還要會學會如果進行鏈接,等等這一切又充分要學生去動腦、去動手,去實際的操作與應用來展現他的計算機水平。學生在bbs中的發(fā)表見解所面向的區(qū)域更為寬廣,不再是只對老師,或只對學生,他所要面對的是所有的人及所有人的全部,給了學生展現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
教師在本節(jié)課是一個調控者與指導者。指導學生如何在網絡中更好的進行語文課的學習,諧調各小組或每個同學生之間知識的共享。在學習中,又是同學生一起學習的學員,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九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15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城素描》。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評價六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長城素描》這課原出自清華大學“信息技術教學一條龍”實驗教材,教材共四個單元,主要圍繞學習金山畫王20xx,我根據我校的信息技術課程安排和學生的知識及技能水平,針對四年級上冊設計了學習金山畫王20xx教學計劃,《長城素描》是學生初識金山畫王20xx的第一課。利用金山畫王在電腦上繪畫,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通過繪制長城素描,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2、教學目標的確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鉛筆工具畫直線和曲線的方法。
(2)會使用橡皮工具,了解三種擦除效果的區(qū)別。
(3)能利用“檔案管理”保存畫檔并重命名。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利用金山畫王在電腦上繪畫,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濃厚興趣。
(2)通過繪制長城素描,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靈活使用鉛筆工具畫直線和曲線。
教學難點:
會利用“檔案管理”保存作品,并重命名。
二、學生狀況分析。
1、學生心理特征。
四年級小學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問、好奇,他們對理論性強的、枯燥的知識點不易理解,對具體的操作較容易接受,本節(jié)課以長城畫素描為任務來驅動學生的積極性。
2、學生知識與能力水平。
通過三年級課程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熟練的掌握了鼠標和鍵盤的使用技能。在此基礎上學習金山畫王20xx.比較容易接受。但學生間技能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考慮在完成任務時能力強的學生分配指導困難學生。
三、采用的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2、演示法3、協(xié)作學習法。
四、學法。
學生課前了解有關長城的資料。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通過運用已學知識,自己動手實踐操作完成任務。
五、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講練結合,初識金山畫王。
(三)完成任務,長城素描。
(四)練習鞏固、隨堂小考。
(五)總結交流,提升愛國主義情感。
具體闡述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講練結合,初識金山畫王。
作為新課知識講授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完成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啟動金山畫王20xx。
2、使用鉛筆工具畫直線和曲線。
(1)單機“直線”按鈕——畫直線。
(2)單機“涂鴉”按鈕——畫曲線。
演練結合,教師演示后,學生練習畫筆,拖動滑塊調整筆頭粗細,調整筆尖寬窄,畫不一樣的直線和曲線以熟悉使用畫素描的鉛筆工具。
3、橡皮工具(橡皮擦修改錯誤)。
(1)硬橡皮——擦出線條邊沿比較清晰。
(2)軟橡皮——擦出線條邊沿比較柔和。
(3)矩形清除——可擦出選定矩形范圍的所有內容(作用大)。
學生自主探索配合教師指導學習。
(三)完成任務,長城素描。
此時學生已經掌握了給長城畫素描的基本工具,即鉛筆和橡皮。但是怎么可以把長城在“空白畫紙”上安排好位置以及畫長城的步驟應該如何把握,這些問題需要教師給以一些美術學科方面的指導。
1、幻燈片講解長城素描畫面布局。
2、直線按鈕,畫出烽火臺的輪。
3、涂鴉按鈕,畫出蜿蜒的城墻和起伏的山脈。
在畫長城的過程中完成快的學生可以指導有困難的同學,提升學生之間協(xié)作學習的意識。
4、保存畫檔并重命名(第四個教學目標)。
對自己畫好的作品如何來保存這是學生很關心的事。保存保存畫檔并重命名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教師需要多加講解。也可以請學生上來進行二次講解,同伴的語言學生接受起來更容易。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5、完成長城素描后退出金山畫王。
(四)練習鞏固、隨堂小考。
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加深印象。隨堂小考中僅僅設計了四個問題。
1、啟動金山畫王20xx的方法有?
2、涂鴉按鈕的作用是?
3、“金山畫王”為我們提供了哪幾種橡皮擦?
4、保存畫檔時單機什么按鈕?
這些問題僅僅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學中的重難點而設立,使學生在完成任務同時進行了知識建構。
(五)總結交流,提升愛國主義情感。
通過畫長城,隨堂小考兩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已經對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和技能深深的建構在腦海中,學生交流心得,說出自己的收獲,把課堂活躍的氣氛調動到了高潮,大家都有話可說。在交流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領悟:今天我們用金山畫王畫出——中華巨龍“長城”,明天我們可以用我們的智慧和雙手繪制祖國美好的江山。在這個氛圍下發(fā)出呼喚:
同學們!
你們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請大家把握好今天,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最終較好的完成愛國主義情感建立的教學目標。
六、反思。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也就越顯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強調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放到首位,提高綜合運用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可以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了學生相互協(xié)作的精神。提升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結束語: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希望在座的各位領導、老師能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成長!謝謝!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十
一、課程標準方面: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教學目標的確立,應是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徐老師執(zhí)教的《長城》一課,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都能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徐老師以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法,做到講與讀結合,扶與放結合,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設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二、落實本課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方面:
1.結合本校學生的.學情來看,多數學生從未到過北京,從未親眼見過長城,所以對于文中體現其氣勢雄偉的語句“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體現高大堅固的特點的語句“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筑成”“五六匹馬可以并行”等理解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徐老師在教學中就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感受長城的氣勢。教學“高大堅固”這一特點時,落實了教學重點。
2.《長城》一課的教學難點是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以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產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之所以將情感的目標作為教學難點,是因為情感是基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作者觀點的認同而產生的共鳴,不能是生搬硬套,也不能是強加于人,而是自然生發(fā)的,徐老師為此設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引領學生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fā)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
三、教學設計方面:
教學思路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靈魂所在。徐老師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具有實效性,突出了以學生為本對的思想,積極引導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四、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習慣培養(yǎng)方面:
課堂不僅是教師展示的舞臺,更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平臺。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從以下幾方面關注了學生的活動。
(一)學生的注意力很集中。
徐老師采用學生互評的方法,學生只有在認真聽的情況下,才能對同學做出恰當,準確地評價,這也是約束學生注意力的好方法。
(二)學生的思維很活躍。
徐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恰當的活動,想法設法去點燃學生大腦中的火把,激發(fā)學生潛在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活動起來,自主進行學習。
徐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關注到不同學生,特別是待進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他們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
徐老師在教學中,從始至終都不停地強調學生保持良好的正確讀寫姿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在默讀環(huán)節(jié)能夠要求學生邊讀邊標注,做到“三到”,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十一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可先確定如下教學目標:指導看圖和學文,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大綱“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要求,體現教材“滲透思想教育”的特點。其次,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的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這是根據長城氣勢雄偉的遠景和高大堅固的近景來確定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觀察長城之后自然產生的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的贊嘆,是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關鍵。
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進行學習情況分析。(略)。
1.課前。分兩頭準備:學生預習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認知和知識儲備,并提出疑難問題,以備課中質疑;教師尋找有關長城的歷史資料,準備電教教具、教學掛圖及生字卡片,并準備課中解疑?!敖獭迸c“學”的課前準備為課中教學的有效實施打下基礎。
2.課中。本課計劃兩課時,貫穿一條教學主線:觀察、聯想、贊美。觀察的對象是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圖,聯想的對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贊美的對象是工程的雄偉和奇跡。這一脈絡清晰的教學思路既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合理地串聯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從知識的層次性看,由淺人深;從兒童心理看,符合認知規(guī)律。
可采用“情景教學法”,三次運用投影,創(chuàng)設情景。第一次,課始,定格投影,靜態(tài)展現長城的遠景,整體感知長城全貌;第二次,學習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長城近景的各個部位,學生圖文對照,說各部位的位置、樣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動式投影,有重點地依次出現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并配上相關的解說詞和樂曲,深入體會作者的聯想和發(fā)自肺腑的心聲。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動、靜態(tài)情景,既可以從宏觀上展示長城的雄偉、壯觀,又可以從微觀上真切地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從而縮短學生的歷史認識距離。
本課側重指導“預習”和“觀察自悟”的方法。課前預習發(fā)現疑難,造成學生急待解決問題的緊迫感。課中求教于教師或同學,呈現主動學習的態(tài)勢;重點明確而有序的畫面,有益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觀察、思維和想象能力。在預習指導上,我們要求學生先看導讀和預習,總攬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讀課文,了解內容;尋找疑點,記入預習本子并由小組長檢查落實。課前做到學習什么,解決什么問題,胸有成竹。在“觀察自悟”指導上,我們借助長城遠景、近景的投影,引導觀察,悟出方法。如,遠景投影,先顯示主體鏡頭長城(觀察重點),再慢慢擴展周圍崇山峻嶺的鏡頭,讓學生揣摩、體會,并說說觀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點)近景投影,按照課文各個部位敘述的先后順序,逐個投出“長城腳下”“八達嶺上”“城墻頂上的方磚”“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臺”等分鏡頭。領會描寫過程應有先后(順序)的理由。通過觀察、誘導,學生便悟出了方法。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十二
本組課文教材以“我國的世界遺產”為專題,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長城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無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長城》一課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這是遠看長城;第二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三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第四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贊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跡”。全文不僅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氣勢雄偉,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抒發(fā)了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本課教學是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理解了本課生字生詞,對整篇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
依據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結合本組教材的教學要求、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擬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結合課文,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情感目標: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在教法上采用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筆品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引導學生品讀、討論、領悟,讓學生用眼睛去接觸文本,用大腦去思考和體驗文本,用朗讀去轉換、表現文本,用語言去表達體現自己對文本的感悟,并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勾畫、批注,在體會感情的同時,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語言文字的訓練、表達方法的滲透,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形成自己讀懂課文的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配樂播放《世界遺產景觀》課件。),引出所學內容,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思考:作者在游覽長城后發(fā)出了怎樣的感嘆?這樣讀會使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想,邊讀邊劃作批注,更是要求學生要讀有所感,讀有所悟。學生找出課文的中心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三)深入品讀,感受長城的魅力。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就圍繞“為什么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怎樣理解這句話展開的。我因勢利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觀察長城,感受長城的魅力。
1、從遠處看長城,感受長城的雄姿。我先是讓學生讀一讀、找一找作者是怎樣描寫長城長的,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猶如一條巨龍。接著我便追問,長城的確猶如一條巨龍,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峭的山嶺就直沖云天,遇到低矮的峽谷就俯沖直下,它時而盤旋時而筆挺,作者用了一個詞描寫它的這一姿態(tài),是什么?繼而帶領學生理解蜿蜒盤旋,并指導學生讀出蜿蜒盤旋的姿態(tài),氣魄雄偉的氣勢。
在學習第二句話,了解長城具體長度時。我先列舉一個具體事例幫助學生理解“一萬三千多里”,二十年前,有個年輕人徒步走完了這一萬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導學生領會長城的長。再為學生展示一張長城行徑路線圖,使他們更直觀的感受到長城蜿蜒盤旋,橫向貫穿全國的氣勢。這樣學生也會由衷的發(fā)出贊嘆——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遠看長城就像是一條巨龍,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都會令人胸襟開闊、思緒萬千。難怪,成千上萬的參觀者登上長城,目睹這氣魄雄偉的景象,都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這樣的贊嘆——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2、近處看長城,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設計巧妙。
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近看長城又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就順勢追問,古代勞動人民為什么要修筑長城呢?他們要來做什么?用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里合作學習,共同探究長城有怎樣的結構,能夠起到防御外敵侵略的作用。接著在問,除了近看長城設計巧妙外,長城還有怎樣的特點?繼續(xù)板書高大堅固。
總結,近看長城的高大堅固,設計之巧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因此當世人當上長城后都會情不自禁的發(fā)出這樣的贊嘆——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3、登上長城產生聯想,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
引導學生學習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落。這一部分我將通過默讀、有感情朗讀、想象讀等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感情充沛地讀,淋漓盡致地讀,在讀中體會古代勞動人民修筑萬里長城時的艱辛。
新課標指出,各個階段都要重視默讀。默讀是用眼看,用心想,讓學生在課堂中安安靜靜的去思考、揣摩、品味。這樣,學生在思考中才會變得自信而睿智,浮躁的心境由此才能變得安靜,思維也將由膚淺逐步走向深入。在這一段中,幾乎每字、每詞,字里行間都寫出了勞動人民的艱辛。從沉重的山石、陡峭的山峰中可以感受到勞動人民的步履艱難。從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時代背景中可以體會到勞動人民修筑時的艱辛。從數不清、前不見頭、后不見尾可以想象到修筑長城的時間之長,克服的困難之多。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只有通過默讀這種方式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有感情朗讀。引導學生把剛才所體會到的情感都帶回到這段話中,看看誰能讀出勞動人民的艱辛。
三想象讀。引導學生想象當時勞動人民修筑長城時的場景,思考透過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引領學生在一段段遐想后再去讀,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朗讀的欲望。
通過一遍遍讀,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切身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為他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感到自豪,最終從心底里發(fā)出贊嘆——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至此,學生就分別通過遠看長城蜿蜒盤旋、近看長城高大堅固設計巧、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這三個方面全面的、深刻的體會到長城的偉大,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中華民族的偉大。
(四)拓展延伸,贊美長城。
出示名人登上長城后說的話,學生寫下自己的心聲。
(五)結語:
長城已被列入世界遺產文物,長城的故事說不完,長城的歷史道不盡,如果你還想對長城有更多的了解,你可以課后搜集長城相關的更多資料,你們定會了解到更多的奇跡。
(六)板書設計。
這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緊緊圍繞課文內容,從學生的交流體會中提煉重點詞語,體現作者的觀察方法,體現長城的結構特點和歷史作用,重點突出,簡明扼要。
本節(jié)課能將三維目標有效確立,采用了科學有效的自主合作學習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參與中成長,在快樂中收獲,我運用語言激情、學生朗讀激情、相關資料滲透激情等策略,挖掘了語文教育的豐富內涵,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這節(jié)課的缺憾是學生由于時間、環(huán)境的限制,課前預習不夠充分,參與積極性受到了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沒得到充分的調動。以后的教學中我將多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想辦法解決他們的困難,真正實現全員參與,整體互動。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十三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上却_定如下教學目標:指導看圖和學文,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大綱“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要求,體現教材“滲透思想教育”的特點。其次,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的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這是根據長城氣勢雄偉的遠景和高大堅固的近景來確定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觀察長城之后自然產生的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的贊嘆,是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關鍵。
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進行學習情況分析。(略)。
1.課前。分兩頭準備:學生預習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認知和知識儲備,并提出疑難問題,以備課中質疑;教師尋找有關長城的歷史資料,準備電教教具、教學掛圖及生字卡片,并準備課中解疑?!敖獭迸c“學”的課前準備為課中教學的有效實施打下基礎。
2.課中。本課計劃兩課時,貫穿一條教學主線:觀察、聯想、贊美。觀察的對象是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圖,聯想的對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贊美的對象是工程的雄偉和奇跡。這一脈絡清晰的教學思路既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合理地串聯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從知識的層次性看,由淺人深;從兒童心理看,符合認知規(guī)律。
可采用“情景教學法”,三次運用投影,創(chuàng)設情景。第一次,課始,定格投影,靜態(tài)展現長城的遠景,整體感知長城全貌;第二次,學習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長城近景的各個部位,學生圖文對照,說各部位的位置、樣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動式投影,有重點地依次出現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并配上相關的解說詞和樂曲,深入體會作者的聯想和發(fā)自肺腑的心聲。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動、靜態(tài)情景,既可以從宏觀上展示長城的雄偉、壯觀,又可以從微觀上真切地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從而縮短學生的歷史認識距離。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十四
本課是小學三年級蘇教版第六冊的第一篇課文,主要讓學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辛苦,還要讓學生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辛苦,增強民族自豪感。
首先,讓學生看圖,介紹長城和運河,讓他們有個大致的了解。
其次,讓學生熟讀課文,講解課文大意,讓學生理解課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印象。通過聽課文磁帶,讓學生欣賞,然后跟讀。在讀中讓學生更理解課文的內容。
最后,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輕松的背誦課文。
一、復習導入。
1、聽寫生字詞。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3、哪個詞表達了作者對長城的贊嘆?(不朽)。
二、精讀第二部分。
1、導讀。
聽錄音并跟著默讀第二部分,然后畫出作者感嘆的句子。
2、講讀。
(1)觀察書中插圖,填空并回答問題。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銀光閃閃,伸向天邊、”這句話是把比成它們之間存在之處,你能說說嗎?(相似之處在于:扁,柔,有光澤等)。
(2)比較: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
像綢帶飄落到大地。
像綢帶飄向大地。
3、指導朗讀。
同學們不妨自己試著讀一讀。
指名說說兩大部分讀法的區(qū)別。
同座可分兩大部分互讀,互相糾正讀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讀,其他同學閉眼體會,聽后糾正。
師讀兩部分相同的前兩句,男生讀兩部分關于描寫特點的兩句,女生讀兩部分關于抒情的兩句,齊讀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兩句。
三、總結全文。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讀懂了什么?我們祖國的美僅僅在于兩大奇跡嗎?
2、文章僅贊美了祖國嗎?
3、師總結。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堂作業(yè):完成課后習題第三題。
2、課后作業(yè)。
通過教學,發(fā)現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很喜歡,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多利用這樣的形式進行教學。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十五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上却_定如下教學目標:指導看圖和學文,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大綱“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要求,體現教材“滲透思想教育”的特點。其次,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的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這是根據長城氣勢雄偉的遠景和高大堅固的近景來確定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觀察長城之后自然產生的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的贊嘆,是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關鍵。
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進行學習情況分析。(略)。
1。課前。分兩頭準備:學生預習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認知和知識儲備,并提出疑難問題,以備課中質疑;教師尋找有關長城的歷史資料,準備電教教具、教學掛圖及生字卡片,并準備課中解疑?!敖獭迸c“學”的課前準備為課中教學的有效實施打下基礎。
2。課中。本課計劃兩課時,貫穿一條教學主線:觀察、聯想、贊美。觀察的對象是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圖,聯想的對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贊美的對象是工程的雄偉和奇跡。這一脈絡清晰的教學思路既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合理地串聯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從知識的層次性看,由淺人深;從兒童心理看,符合認知規(guī)律。
可采用“情景教學法”,三次運用投影,創(chuàng)設情景。第一次,課始,定格投影,靜態(tài)展現長城的遠景,整體感知長城全貌;第二次,學習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長城近景的各個部位,學生圖文對照,說各部位的位置、樣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動式投影,有重點地依次出現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并配上相關的解說詞和樂曲,深入體會作者的聯想和發(fā)自肺腑的心聲。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動、靜態(tài)情景,既可以從宏觀上展示長城的雄偉、壯觀,又可以從微觀上真切地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從而縮短學生的歷史認識距離。
本課側重指導“預習”和“觀察自悟”的方法。課前預習發(fā)現疑難,造成學生急待解決問題的緊迫感。課中求教于教師或同學,呈現主動學習的態(tài)勢;重點明確而有序的畫面,有益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觀察、思維和想象能力。在預習指導上,我們要求學生先看導讀和預習,總攬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讀課文,了解內容;尋找疑點,記入預習本子并由小組長檢查落實。課前做到學習什么,解決什么問題,胸有成竹。在“觀察自悟”指導上,我們借助長城遠景、近景的投影,引導觀察,悟出方法。如,遠景投影,先顯示主體鏡頭長城(觀察重點),再慢慢擴展周圍崇山峻嶺的鏡頭,讓學生揣摩、體會,并說說觀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點)近景投影,按照課文各個部位敘述的先后順序,逐個投出“長城腳下”“八達嶺上”“城墻頂上的方磚”“垛子”“t望口”“射口”和“城臺”等分鏡頭。領會描寫過程應有先后(順序)的理由。通過觀察、誘導,學生便悟出了方法。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十六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十七課《長城》。我將從教材、教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說課。
《長城》是本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fā)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本組課文都是介紹我國世界遺產的,要求學生能夠認真閱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達方法。
根據教材內容,本著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原則,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現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情感目標: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圖文結合,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難點:展開想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與教學相整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考慮到四年級學生大部分沒有親眼見過長城,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術整合法”,以有關長城的視頻、圖片、聲音等信息技術手段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基本掌握“讀——悟——品”三步學習方法。
現在,我重點介紹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這節(jié)課我一共設計四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是: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課始,我展示世界各國元首獻給長城的題詞,并有感情地朗讀,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在游覽長城之后,留下了這樣的題詞“我到過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中國的長城是最美的!”聽完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并設疑:長城究竟是一處什么樣的建筑,讓那么多偉人都來贊美呢?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激發(fā)學生探究長城文化的興趣。為本節(jié)課打下情感和價值取向的鋪墊。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自由讀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長城的初步印象。
2、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展示讀,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3、在學生匯報中理清課文思路。
(三)精讀課文,突出重點。
1、“長城遠景”教學。
在教學長城遠景一段時,我準備一幅長城遠景圖。讓學生先從視覺上感受長城像一條長龍的特點,并借助圖畫理解“蜿蜒盤旋”“崇山峻嶺”。而對于數字“一萬三千多里”,我用具體的實例:二十年前,有個年輕人徒步走完了這一萬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次引導學生領會長城的長。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表達長城的雄偉壯觀。
2、“長城近景”教學。
學習長城的近景,在結合圖片了解了“垛子”等以及長城高大堅固的特點之后,我設計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長城示意圖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能真正感受到古代勞動者的智慧。這樣的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3、“聯想”教學。
俗語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作者的聯想這部分教學中,先讓學生放開讀,讀到動情之處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你感觸最深”的形式匯報。如“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學生會用自己的體重來比較?!岸嗌佟薄安拧钡仍~語飽含著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贊嘆。匯報完后,播放一段教學視頻,讓學生觀察并盡情地展開想象,學生可能會想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可能會想到“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詩句或者“孟姜女哭長城”的典故等。此時,學生通過交流,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鳴,便產生了朗讀的欲望。于是,我嘗試著將這部分內容改寫成分行的形式,配上音樂,讓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來讀。老師適當地評價和鼓勵,學生的情感便自然與文本融為一體了。這樣,信息技術與教學獲得了很好整合。
4、陶冶情操。
文章的最后一段,總結全文,抓住氣魄雄偉引導學生讀出自豪和驕傲之情。我設計以學生題詞并署名的方式結束教學,首尾呼應,結構精致。學生展示后,我出示一首小詩,配上《長城長》的音樂,學生的激情在朗讀重再一次迸發(fā)。這樣,就將一條橫貫東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長城演繹成融會古今、堅強剛毅的人文長城。
(四)拓展延伸,提升感情。
課堂雖然畫上了句號,但是情感還在延續(xù)。我設計了三道選做題:
1、2008年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那時,一定會有眾多中外朋友來參觀長城,如果你是一位小導游,你會怎樣介紹長城?請創(chuàng)作一篇解說詞。
2、出一期以“長城”或“世界遺產”為主題的手抄報舉辦小型展覽。
3、把搜集到的“長城”資料貼在“文化窗”,大家一起分享。
遠看:像一條長龍近看:高大堅固聯想:凝結著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一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十七課《長城》。我將從教材、教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說課。
一、說教材。
《長城》是本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fā)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本組課文都是介紹我國世界遺產的,要求學生能夠認真閱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達方法。
根據教材內容,本著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原則,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現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情感目標: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圖文結合,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難點:展開想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與教學相整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說方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考慮到四年級學生大部分沒有親眼見過長城,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術整合法”,以有關長城的視頻、圖片、聲音等信息技術手段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基本掌握“讀――悟――品”三步學習方法。
三、說過程。
現在,我重點介紹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這節(jié)課我一共設計四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是: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課始,我展示世界各國元首獻給長城的題詞,并有感情地朗讀,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在游覽長城之后,留下了這樣的題詞“我到過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中國的長城是最美的!”聽完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并設疑:長城究竟是一處什么樣的建筑,讓那么多偉人都來贊美呢?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激發(fā)學生探究長城文化的興趣。為本節(jié)課打下情感和價值取向的鋪墊。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自由讀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長城的初步印象。
2、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展示讀,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3、在學生匯報中理清課文思路。
(三)精讀課文,突出重點。
1、“長城遠景”教學。
在教學長城遠景一段時,我準備一幅長城遠景圖。讓學生先從視覺上感受長城像一條長龍的特點,并借助圖畫理解“蜿蜒盤旋”“崇山峻嶺”。而對于數字“一萬三千多里”,我用具體的實例:二十年前,有個年輕人徒步走完了這一萬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次引導學生領會長城的長。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表達長城的雄偉壯觀。
2、“長城近景”教學。
學習長城的近景,在結合圖片了解了“垛子”等以及長城高大堅固的特點之后,我設計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長城示意圖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能真正感受到古代勞動者的智慧。這樣的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3、“聯想”教學。
俗語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作者的聯想這部分教學中,先讓學生放開讀,讀到動情之處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你感觸最深”的形式匯報。如“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學生會用自己的體重來比較?!岸嗌佟薄安拧钡仍~語飽含著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贊嘆。匯報完后,播放一段教學視頻,讓學生觀察并盡情地展開想象,學生可能會想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可能會想到“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詩句或者“孟姜女哭長城”的典故等。此時,學生通過交流,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鳴,便產生了朗讀的欲望。于是,我嘗試著將這部分內容改寫成分行的形式,配上音樂,讓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來讀。老師適當地評價和鼓勵,學生的情感便自然與文本融為一體了。這樣,信息技術與教學獲得了很好整合。
4、陶冶情操。
文章的最后一段,總結全文,抓住氣魄雄偉引導學生讀出自豪和驕傲之情。我設計以學生題詞并署名的方式結束教學,首尾呼應,結構精致。學生展示后,我出示一首小詩,配上《長城長》的音樂,學生的激情在朗讀重再一次迸發(fā)。這樣,就將一條橫貫東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長城演繹成融會古今、堅強剛毅的人文長城。
(四)拓展延伸,提升感情。
課堂雖然畫上了句號,但是情感還在延續(xù)。我設計了三道選做題:
1、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那時,一定會有眾多中外朋友來參觀長城,如果你是一位小導游,你會怎樣介紹長城?請創(chuàng)作一篇解說詞。
2、出一期以“長城”或“世界遺產”為主題的手抄報舉辦小型展覽。
3、把搜集到的“長城”資料貼在“文化窗”,大家一起分享。
四、下面是我的板書設計:17長城。
遠看:像一條長龍近看:高大堅固聯想:凝結著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二
今天,很有幸聽到了閆老師的語文課。其實,一直都很期待去聽一聽優(yōu)秀的有經驗的老師講的課。認認真真的深入課堂聽課,會比培訓指導實在的多。
閆老師講的課是《長城》,這是一篇說明文。我自上學起,最討厭的就是學說明文,總覺得那是沒有意思的。但是,我真的沒有想到閆老師會把一篇描寫長城的文章講的那么生動形象,大氣磅礴。不僅在講課時把說明文的特點方法講的很透徹,而且文章也講的很細致,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作文都有涉及。溫婉的語氣,有趣的活動,熱烈的交流,讓我覺得特別想繼續(xù)聽下去,特別害怕下課鈴聲的響起。聽完課以后,不知不覺自己也記住了很多知識。盡管沒有讀過這篇文章,但是這篇文章的重點詞句,描寫方式以及講課時的技巧方法都熟記于胸,感覺很充實。
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就是要品悟生活。閆老師的課重在品悟,在引導中讓學生品悟,在朗讀中讓學生品悟,在圖片中讓學生品悟,我也在閆老師的課堂上深深地被她吸引,被文章吸引,甚至感覺連圖片都是魅力四射的。
有對比就會有落差。一方面覺得閆老師的課講得真好啊,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急需充電。前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加油!
今天,很有幸聽到了閆老師的語文課。其實,一直都很期待去聽一聽優(yōu)秀的有經驗的老師講的課。認認真真的深入課堂聽課,會比培訓指導實在的多。
閆老師講的課是《長城》,這是一篇說明文。我自上學起,最討厭的就是學說明文,總覺得那是沒有意思的。但是,我真的沒有想到閆老師會把一篇描寫長城的文章講的那么生動形象,大氣磅礴。不僅在講課時把說明文的特點方法講的很透徹,而且文章也講的很細致,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作文都有涉及。溫婉的語氣,有趣的活動,熱烈的交流,讓我覺得特別想繼續(xù)聽下去,特別害怕下課鈴聲的響起。聽完課以后,不知不覺自己也記住了很多知識。盡管沒有讀過這篇文章,但是這篇文章的重點詞句,描寫方式以及講課時的技巧方法都熟記于胸,感覺很充實。
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就是要品悟生活。閆老師的課重在品悟,在引導中讓學生品悟,在朗讀中讓學生品悟,在圖片中讓學生品悟,我也在閆老師的課堂上深深地被她吸引,被文章吸引,甚至感覺連圖片都是魅力四射的。
有對比就會有落差。一方面覺得閆老師的課講得真好啊,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急需充電。前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加油!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三
主要亮點。
1、注重了對課標的研讀,對本課的主干知識及教學重難點把握準確。
2、教學流程明晰。
存在的不足及改進建議。
教師通過設計表格引導學生梳理了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zhàn)役、百團大戰(zhàn)的相關知識要素,落實了知識目標和方法目標,但在此基礎上缺乏生動誘人的歷史細節(jié)的運用,難以讓學生感受歷史鮮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靈的魅力。比如關于臺兒莊戰(zhàn)役,教師可以通過故事講述、親歷者回憶、影視資源播放等方式,給學生呈現中國軍隊是如何與日寇殊死搏斗的,生動的細節(jié)方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戰(zhàn)爭的慘烈,才能體會中國軍民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也才能真正領會血肉筑長城的含義,否則,學完此內容后,學生只是單純地記住了一個“臺兒莊戰(zhàn)役是中國軍隊在抗戰(zhàn)以來取得的重大勝利”的結論,不僅三維目標未能有效達成,歷史課堂應有的情、趣也體現不足,時間一久,歷史課堂就會離學生越來越遙遠,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和好感會逐漸消退,歷史課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也就會事倍功半。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四
說教材:
本課是小學三年級蘇教版第六冊的第一篇課文,主要讓學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辛苦,還要讓學生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說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辛苦,增強民族自豪感。
說教法、學法:
首先,讓學生看圖,介紹長城和運河,讓他們有個大致的了解。
其次,讓學生熟讀課文,講解課文大意,讓學生理解課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印象。通過聽課文磁帶,讓學生欣賞,然后跟讀。在讀中讓學生更理解課文的內容。
最后,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輕松的背誦課文。
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生字詞。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3、哪個詞表達了作者對長城的贊嘆?(不朽)。
二、精讀第二部分。
1、導讀。
聽錄音并跟著默讀第二部分,然后畫出作者感嘆的句子。
2、講讀。
(1)觀察書中插圖,填空并回答問題。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銀光閃閃,伸向天邊、”這句話是把比成它們之間存在之處,你能說說嗎?(相似之處在于:扁,柔,有光澤等)。
(2)比較: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
像綢帶飄落到大地。
像綢帶飄向大地。
3、指導朗讀。
同學們不妨自己試著讀一讀。
指名說說兩大部分讀法的區(qū)別。
同座可分兩大部分互讀,互相糾正讀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讀,其他同學閉眼體會,聽后糾正。
師讀兩部分相同的前兩句,男生讀兩部分關于描寫特點的兩句,女生讀兩部分關于抒情的兩句,齊讀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兩句。
三、總結全文。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讀懂了什么?我們祖國的美僅僅在于兩大奇跡嗎?
2、文章僅贊美了祖國嗎?
3、師總結。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堂作業(yè):完成課后習題第三題。
2、課后作業(yè)。
說反思:
通過教學,發(fā)現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很喜歡,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多利用這樣的形式進行教學。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五
在教學《筑起血肉長城》一課中胡老師富有教學激情,教學設計新穎,老師充分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有效的布置了前置性作業(yè),讓學生事先搜集日本侵略中國的史實,并進行了有效的拓展,學生從不同方面了解了日本侵華史實。
課堂上老師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學習要求明確,學生學習熱情很高,發(fā)言很積極。老師出示的一系列關于日本侵華的數據:27萬、3000克……更讓學生深刻地了解到了日軍的冷血、殘忍,激發(fā)了學生奮起反抗的決心。
在課堂上胡婷婷老師讓學生三次聆聽了國歌,每次的方式、認識也不一樣,第一次主要是全體站立齊唱國歌,初步感知國之危難;第二次是全體站立齊唱國歌,是認識日軍的殘暴后激起的反抗聲音;第三次同樣是全體站立,但加了一個手勢,把手放在胸口,齊唱國歌,這是面對革命前輩,面對自己許下的一個承諾,通過三次的歌唱,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拳拳愛國之心。
胡婷婷老師最后出示的一首詩歌:有一種精神叫自強……更將本節(jié)課提升到一個高度。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六
王老師的這堂課,使學生受到了一次中華文化的熏陶,一次愛國精神的洗禮,我們也見識到了王老師獨特的個人教學魅力,感受到了她那飽滿的教學熱情。本節(jié)課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課堂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
課堂伊始,王老師從幾位外國首相給長城的題詞導入,喚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領學生從遠看長城、近觀城墻,面對這樣氣魄雄偉的長城,為之贊嘆,為之佩服。學生在讀中,民族自豪感再次得以升華。
到后來的“為什么說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的解讀,學生的愛國熱情得以激發(fā)。
最后,播放長城的視頻,讓學生從感官上領略到了萬里長城的風貌,王老師的畫外音,文人墨客的詩詞佳句,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長城的堅強、剛毅、莊重,學生的愛國熱情沸騰,所以,用自己的話來為長城題詞時,學生的語言中充滿了贊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思想。
第二、多媒體為教學服務,幫助了解長城特點。
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王老師抓住了長城的長和長城的獨特構造來學習。課件演示(長城地圖,)并講解:從東頭的山海關開始,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直到西頭的嘉峪關,經過甘肅、寧夏、陜西、山西等10來個地方,全長一萬三千里。學生一下子就體會到了長城的長。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體會長城的獨特構造時,通過讓學生畫畫,說說很快就搞清楚了,也明白了這些設施的作用。長城的視頻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了長城的氣魄雄偉,不愧為世界奇跡。
第三、抓重點語句,品味語言,體現了語文味。
第1自然段,抓住比喻句和列數字“一萬三千里”的品讀,體會到了長城長的特點。
第3自然段,教師關注文本,引領學生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比如:“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是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抓住“數不清、兩三千斤重”體會到工程浩大;“沒有……沒有……”體會到設備的簡陋;“無數……無數……”“一步一步地”體會到條件的艱苦。多種形式反復地讀,引導學生體會到無數古代勞動人民再修筑長城時付出的血汗。教學中,教師的描述,也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建造長城的壯舉。練習設計,讓學生為長城題詞,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學生也在朗讀中表現出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
另外,教師的語言非常煽情。她自己飽滿的情感很好的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
如:體會長城的長,王老師是這么說的:全長一萬三千多里,一里等于500米,換算一下,13000多里就有我們學校32500個操場的跑道那么長,你每天跑學校操場的10圈,得跑上8、9年,如此一來,學生就能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了。
還有體會“為什么說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之后,師述:是呀,長城工程浩大,施工艱難,據計算,如果用修筑長城的磚頭和條石筑成一道寬1米,高5米的墻,這道墻可以圍繞地球一周多,這樣的長城修筑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的付出。在完全沒有科學技術支持的古代,能夠修筑如此雄偉的長城,能不說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能不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嗎?這樣的話語是充滿智慧的,富有激情的,一次,學生再次發(fā)出贊嘆時,語氣就非常到位了。
板書語言凝練,思路清晰,便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總之,王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堂精彩的課。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七
課始,我充滿激情地朗讀了世界各國元首獻給長城的題詞:
聽完這些國家元首的題詞,你有些什么感受?
激發(fā)學生的驕傲和自豪感。
2、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自由讀課文后,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印象,“你對長城有什么印象,請你把知道了解的和大家分享。”這樣,對于課文的大概內容就有了一個整體印象。
3、細讀品位,突破難點。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課文的教學難點設計的,通過初讀課文,學生對白天、晚上、陰雨天和冬天這四中情況下的找方向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理解并不一定到位。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配合幻燈片的演示,再通過假設情景的表演,增強了趣味性,突破了課文難點。
4、感情朗讀,突出重點。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出感情,讀出味道。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安排了自由讀、匯報讀、競賽讀和齊讀。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讀法,每個學生都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你的朗讀讓我陶醉”這樣的評價和激勵中,讓學生享受閱讀的喜悅。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發(fā)揮了學生的不同個性。
5、結尾題詞,拓展延伸。
語文學習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教學流程首尾呼應、結構精致,將一條橫貫東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長城演繹成融會古今、堅強剛毅的人文長城。
課終,我先出示各國名人對長城的贊美,再鼓勵學生為長城題詞:
這種仿寫,既有語感的培養(yǎng),又有對課文的拓展延伸。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八
《長城》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學小學五年制第八冊第一課。本節(jié)課是它的第二課時。
《長城》是四年級下學期的開篇課文,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它由兩幅長城的圖片和一篇短文組成,圖文結合,表現了長城的雄偉壯觀和高大堅固,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抒發(fā)了作者的民族自學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認識長城,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結合理解課文,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策略。
本節(jié)課就在于使學生深入的`理解課文,深化并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四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分析、理解能力,也會有自己的獨立的看法,同時對計算機的學習與基本的實際操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以此為根據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知識目標:
1、感知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2、了解長城史今,理解長城構造,體會作者抒發(fā)的民族自豪感。
3、學會搜集、整理網上資料,制作簡單的幻燈片演示文稿。
4、學會注冊并使用bbs,學會發(fā)表網址時進行的相關鏈接。
能力目標:
1、通過文字的描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2、通過對圖片的觀察,指導學生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觀察能力。
3、通過網上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提高計算機及網絡的操作能力。
德育目標:
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通過網上資料的`搜集與整理,了解長城史今,理解長城構造,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
教學難點:
通過網上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體會作者抒發(fā)的民族自豪感。能展開聯想,在bbs中發(fā)表自己獨道的見地。
自主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網上豐富的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基礎,本身網絡學習語文的這種形式就吸引著學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欲望,這本身就為突破重點、難點做好的鋪襯。
在bbs中了表自己的合理化見解,這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講稍有難度,但我相信教師大膽的引導與勇敢的鼓勵,這一難點會得以很好的解決。
三、課堂教學結構及各要素和諧發(fā)展的基本構思。
本節(jié)課我大膽的將計算機網絡教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根據本節(jié)課《長城》適合全面搜集資料的特點,而計算機的網絡教學恰好可以滿足這一條件,二者的結合,在形式上首先就給學生以學習的好奇心,有了強烈的渴知欲;而在實效上更是相輔相承。計算機網絡的加入,大大的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學習效果,完全的體現了新的教學改革理念,使學生的學習更主動、更自由、更民主、更平等、更公平;學生如果想更好的學習到本節(jié)課的內容,首先他得有一定的計算機網絡實際操作基礎,會瀏覽網頁,能進行簡單的圖文復制與粘貼,會制作簡單的演示文稿,學會注冊bbs會員,并學會發(fā)表與回復貼子,發(fā)表貼子如果發(fā)表的是網址還要會學會如果進行鏈接,等等這一切又充分要學生去動腦、去動手,去實際的操作與應用來展現他的計算機水平。學生在bbs中的發(fā)表見解所面向的區(qū)域更為寬廣,不再是只對老師,或只對學生,他所要面對的是所有的人及所有人的全部,給了學生展現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
教師在本節(jié)課是一個調控者與指導者。指導學生如何在網絡中更好的進行語文課的學習,諧調各小組或每個同學生之間知識的共享。在學習中,又是同學生一起學習的學員,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九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15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城素描》。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評價六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長城素描》這課原出自清華大學“信息技術教學一條龍”實驗教材,教材共四個單元,主要圍繞學習金山畫王20xx,我根據我校的信息技術課程安排和學生的知識及技能水平,針對四年級上冊設計了學習金山畫王20xx教學計劃,《長城素描》是學生初識金山畫王20xx的第一課。利用金山畫王在電腦上繪畫,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通過繪制長城素描,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2、教學目標的確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鉛筆工具畫直線和曲線的方法。
(2)會使用橡皮工具,了解三種擦除效果的區(qū)別。
(3)能利用“檔案管理”保存畫檔并重命名。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利用金山畫王在電腦上繪畫,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濃厚興趣。
(2)通過繪制長城素描,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靈活使用鉛筆工具畫直線和曲線。
教學難點:
會利用“檔案管理”保存作品,并重命名。
二、學生狀況分析。
1、學生心理特征。
四年級小學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問、好奇,他們對理論性強的、枯燥的知識點不易理解,對具體的操作較容易接受,本節(jié)課以長城畫素描為任務來驅動學生的積極性。
2、學生知識與能力水平。
通過三年級課程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熟練的掌握了鼠標和鍵盤的使用技能。在此基礎上學習金山畫王20xx.比較容易接受。但學生間技能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考慮在完成任務時能力強的學生分配指導困難學生。
三、采用的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2、演示法3、協(xié)作學習法。
四、學法。
學生課前了解有關長城的資料。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通過運用已學知識,自己動手實踐操作完成任務。
五、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講練結合,初識金山畫王。
(三)完成任務,長城素描。
(四)練習鞏固、隨堂小考。
(五)總結交流,提升愛國主義情感。
具體闡述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講練結合,初識金山畫王。
作為新課知識講授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完成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啟動金山畫王20xx。
2、使用鉛筆工具畫直線和曲線。
(1)單機“直線”按鈕——畫直線。
(2)單機“涂鴉”按鈕——畫曲線。
演練結合,教師演示后,學生練習畫筆,拖動滑塊調整筆頭粗細,調整筆尖寬窄,畫不一樣的直線和曲線以熟悉使用畫素描的鉛筆工具。
3、橡皮工具(橡皮擦修改錯誤)。
(1)硬橡皮——擦出線條邊沿比較清晰。
(2)軟橡皮——擦出線條邊沿比較柔和。
(3)矩形清除——可擦出選定矩形范圍的所有內容(作用大)。
學生自主探索配合教師指導學習。
(三)完成任務,長城素描。
此時學生已經掌握了給長城畫素描的基本工具,即鉛筆和橡皮。但是怎么可以把長城在“空白畫紙”上安排好位置以及畫長城的步驟應該如何把握,這些問題需要教師給以一些美術學科方面的指導。
1、幻燈片講解長城素描畫面布局。
2、直線按鈕,畫出烽火臺的輪。
3、涂鴉按鈕,畫出蜿蜒的城墻和起伏的山脈。
在畫長城的過程中完成快的學生可以指導有困難的同學,提升學生之間協(xié)作學習的意識。
4、保存畫檔并重命名(第四個教學目標)。
對自己畫好的作品如何來保存這是學生很關心的事。保存保存畫檔并重命名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教師需要多加講解。也可以請學生上來進行二次講解,同伴的語言學生接受起來更容易。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5、完成長城素描后退出金山畫王。
(四)練習鞏固、隨堂小考。
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加深印象。隨堂小考中僅僅設計了四個問題。
1、啟動金山畫王20xx的方法有?
2、涂鴉按鈕的作用是?
3、“金山畫王”為我們提供了哪幾種橡皮擦?
4、保存畫檔時單機什么按鈕?
這些問題僅僅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學中的重難點而設立,使學生在完成任務同時進行了知識建構。
(五)總結交流,提升愛國主義情感。
通過畫長城,隨堂小考兩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已經對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和技能深深的建構在腦海中,學生交流心得,說出自己的收獲,把課堂活躍的氣氛調動到了高潮,大家都有話可說。在交流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領悟:今天我們用金山畫王畫出——中華巨龍“長城”,明天我們可以用我們的智慧和雙手繪制祖國美好的江山。在這個氛圍下發(fā)出呼喚:
同學們!
你們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請大家把握好今天,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最終較好的完成愛國主義情感建立的教學目標。
六、反思。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也就越顯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強調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放到首位,提高綜合運用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可以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了學生相互協(xié)作的精神。提升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結束語: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希望在座的各位領導、老師能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成長!謝謝!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十
一、課程標準方面: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教學目標的確立,應是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徐老師執(zhí)教的《長城》一課,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都能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徐老師以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法,做到講與讀結合,扶與放結合,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設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二、落實本課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方面:
1.結合本校學生的.學情來看,多數學生從未到過北京,從未親眼見過長城,所以對于文中體現其氣勢雄偉的語句“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體現高大堅固的特點的語句“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筑成”“五六匹馬可以并行”等理解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徐老師在教學中就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感受長城的氣勢。教學“高大堅固”這一特點時,落實了教學重點。
2.《長城》一課的教學難點是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以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產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之所以將情感的目標作為教學難點,是因為情感是基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作者觀點的認同而產生的共鳴,不能是生搬硬套,也不能是強加于人,而是自然生發(fā)的,徐老師為此設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引領學生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fā)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
三、教學設計方面:
教學思路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靈魂所在。徐老師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具有實效性,突出了以學生為本對的思想,積極引導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四、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習慣培養(yǎng)方面:
課堂不僅是教師展示的舞臺,更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平臺。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從以下幾方面關注了學生的活動。
(一)學生的注意力很集中。
徐老師采用學生互評的方法,學生只有在認真聽的情況下,才能對同學做出恰當,準確地評價,這也是約束學生注意力的好方法。
(二)學生的思維很活躍。
徐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恰當的活動,想法設法去點燃學生大腦中的火把,激發(fā)學生潛在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活動起來,自主進行學習。
徐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關注到不同學生,特別是待進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他們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
徐老師在教學中,從始至終都不停地強調學生保持良好的正確讀寫姿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在默讀環(huán)節(jié)能夠要求學生邊讀邊標注,做到“三到”,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十一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可先確定如下教學目標:指導看圖和學文,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大綱“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要求,體現教材“滲透思想教育”的特點。其次,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的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這是根據長城氣勢雄偉的遠景和高大堅固的近景來確定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觀察長城之后自然產生的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的贊嘆,是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關鍵。
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進行學習情況分析。(略)。
1.課前。分兩頭準備:學生預習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認知和知識儲備,并提出疑難問題,以備課中質疑;教師尋找有關長城的歷史資料,準備電教教具、教學掛圖及生字卡片,并準備課中解疑?!敖獭迸c“學”的課前準備為課中教學的有效實施打下基礎。
2.課中。本課計劃兩課時,貫穿一條教學主線:觀察、聯想、贊美。觀察的對象是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圖,聯想的對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贊美的對象是工程的雄偉和奇跡。這一脈絡清晰的教學思路既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合理地串聯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從知識的層次性看,由淺人深;從兒童心理看,符合認知規(guī)律。
可采用“情景教學法”,三次運用投影,創(chuàng)設情景。第一次,課始,定格投影,靜態(tài)展現長城的遠景,整體感知長城全貌;第二次,學習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長城近景的各個部位,學生圖文對照,說各部位的位置、樣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動式投影,有重點地依次出現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并配上相關的解說詞和樂曲,深入體會作者的聯想和發(fā)自肺腑的心聲。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動、靜態(tài)情景,既可以從宏觀上展示長城的雄偉、壯觀,又可以從微觀上真切地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從而縮短學生的歷史認識距離。
本課側重指導“預習”和“觀察自悟”的方法。課前預習發(fā)現疑難,造成學生急待解決問題的緊迫感。課中求教于教師或同學,呈現主動學習的態(tài)勢;重點明確而有序的畫面,有益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觀察、思維和想象能力。在預習指導上,我們要求學生先看導讀和預習,總攬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讀課文,了解內容;尋找疑點,記入預習本子并由小組長檢查落實。課前做到學習什么,解決什么問題,胸有成竹。在“觀察自悟”指導上,我們借助長城遠景、近景的投影,引導觀察,悟出方法。如,遠景投影,先顯示主體鏡頭長城(觀察重點),再慢慢擴展周圍崇山峻嶺的鏡頭,讓學生揣摩、體會,并說說觀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點)近景投影,按照課文各個部位敘述的先后順序,逐個投出“長城腳下”“八達嶺上”“城墻頂上的方磚”“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臺”等分鏡頭。領會描寫過程應有先后(順序)的理由。通過觀察、誘導,學生便悟出了方法。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十二
本組課文教材以“我國的世界遺產”為專題,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長城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無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長城》一課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這是遠看長城;第二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三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第四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贊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跡”。全文不僅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氣勢雄偉,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抒發(fā)了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本課教學是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理解了本課生字生詞,對整篇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
依據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結合本組教材的教學要求、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擬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結合課文,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情感目標: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在教法上采用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筆品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引導學生品讀、討論、領悟,讓學生用眼睛去接觸文本,用大腦去思考和體驗文本,用朗讀去轉換、表現文本,用語言去表達體現自己對文本的感悟,并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勾畫、批注,在體會感情的同時,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語言文字的訓練、表達方法的滲透,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形成自己讀懂課文的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配樂播放《世界遺產景觀》課件。),引出所學內容,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思考:作者在游覽長城后發(fā)出了怎樣的感嘆?這樣讀會使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想,邊讀邊劃作批注,更是要求學生要讀有所感,讀有所悟。學生找出課文的中心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三)深入品讀,感受長城的魅力。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就圍繞“為什么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怎樣理解這句話展開的。我因勢利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觀察長城,感受長城的魅力。
1、從遠處看長城,感受長城的雄姿。我先是讓學生讀一讀、找一找作者是怎樣描寫長城長的,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猶如一條巨龍。接著我便追問,長城的確猶如一條巨龍,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峭的山嶺就直沖云天,遇到低矮的峽谷就俯沖直下,它時而盤旋時而筆挺,作者用了一個詞描寫它的這一姿態(tài),是什么?繼而帶領學生理解蜿蜒盤旋,并指導學生讀出蜿蜒盤旋的姿態(tài),氣魄雄偉的氣勢。
在學習第二句話,了解長城具體長度時。我先列舉一個具體事例幫助學生理解“一萬三千多里”,二十年前,有個年輕人徒步走完了這一萬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導學生領會長城的長。再為學生展示一張長城行徑路線圖,使他們更直觀的感受到長城蜿蜒盤旋,橫向貫穿全國的氣勢。這樣學生也會由衷的發(fā)出贊嘆——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遠看長城就像是一條巨龍,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都會令人胸襟開闊、思緒萬千。難怪,成千上萬的參觀者登上長城,目睹這氣魄雄偉的景象,都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這樣的贊嘆——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2、近處看長城,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設計巧妙。
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近看長城又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就順勢追問,古代勞動人民為什么要修筑長城呢?他們要來做什么?用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里合作學習,共同探究長城有怎樣的結構,能夠起到防御外敵侵略的作用。接著在問,除了近看長城設計巧妙外,長城還有怎樣的特點?繼續(xù)板書高大堅固。
總結,近看長城的高大堅固,設計之巧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因此當世人當上長城后都會情不自禁的發(fā)出這樣的贊嘆——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3、登上長城產生聯想,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
引導學生學習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落。這一部分我將通過默讀、有感情朗讀、想象讀等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感情充沛地讀,淋漓盡致地讀,在讀中體會古代勞動人民修筑萬里長城時的艱辛。
新課標指出,各個階段都要重視默讀。默讀是用眼看,用心想,讓學生在課堂中安安靜靜的去思考、揣摩、品味。這樣,學生在思考中才會變得自信而睿智,浮躁的心境由此才能變得安靜,思維也將由膚淺逐步走向深入。在這一段中,幾乎每字、每詞,字里行間都寫出了勞動人民的艱辛。從沉重的山石、陡峭的山峰中可以感受到勞動人民的步履艱難。從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時代背景中可以體會到勞動人民修筑時的艱辛。從數不清、前不見頭、后不見尾可以想象到修筑長城的時間之長,克服的困難之多。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只有通過默讀這種方式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有感情朗讀。引導學生把剛才所體會到的情感都帶回到這段話中,看看誰能讀出勞動人民的艱辛。
三想象讀。引導學生想象當時勞動人民修筑長城時的場景,思考透過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引領學生在一段段遐想后再去讀,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朗讀的欲望。
通過一遍遍讀,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切身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為他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感到自豪,最終從心底里發(fā)出贊嘆——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至此,學生就分別通過遠看長城蜿蜒盤旋、近看長城高大堅固設計巧、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這三個方面全面的、深刻的體會到長城的偉大,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中華民族的偉大。
(四)拓展延伸,贊美長城。
出示名人登上長城后說的話,學生寫下自己的心聲。
(五)結語:
長城已被列入世界遺產文物,長城的故事說不完,長城的歷史道不盡,如果你還想對長城有更多的了解,你可以課后搜集長城相關的更多資料,你們定會了解到更多的奇跡。
(六)板書設計。
這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緊緊圍繞課文內容,從學生的交流體會中提煉重點詞語,體現作者的觀察方法,體現長城的結構特點和歷史作用,重點突出,簡明扼要。
本節(jié)課能將三維目標有效確立,采用了科學有效的自主合作學習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參與中成長,在快樂中收獲,我運用語言激情、學生朗讀激情、相關資料滲透激情等策略,挖掘了語文教育的豐富內涵,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這節(jié)課的缺憾是學生由于時間、環(huán)境的限制,課前預習不夠充分,參與積極性受到了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沒得到充分的調動。以后的教學中我將多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想辦法解決他們的困難,真正實現全員參與,整體互動。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十三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上却_定如下教學目標:指導看圖和學文,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大綱“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要求,體現教材“滲透思想教育”的特點。其次,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的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這是根據長城氣勢雄偉的遠景和高大堅固的近景來確定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觀察長城之后自然產生的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的贊嘆,是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關鍵。
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進行學習情況分析。(略)。
1.課前。分兩頭準備:學生預習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認知和知識儲備,并提出疑難問題,以備課中質疑;教師尋找有關長城的歷史資料,準備電教教具、教學掛圖及生字卡片,并準備課中解疑?!敖獭迸c“學”的課前準備為課中教學的有效實施打下基礎。
2.課中。本課計劃兩課時,貫穿一條教學主線:觀察、聯想、贊美。觀察的對象是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圖,聯想的對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贊美的對象是工程的雄偉和奇跡。這一脈絡清晰的教學思路既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合理地串聯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從知識的層次性看,由淺人深;從兒童心理看,符合認知規(guī)律。
可采用“情景教學法”,三次運用投影,創(chuàng)設情景。第一次,課始,定格投影,靜態(tài)展現長城的遠景,整體感知長城全貌;第二次,學習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長城近景的各個部位,學生圖文對照,說各部位的位置、樣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動式投影,有重點地依次出現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并配上相關的解說詞和樂曲,深入體會作者的聯想和發(fā)自肺腑的心聲。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動、靜態(tài)情景,既可以從宏觀上展示長城的雄偉、壯觀,又可以從微觀上真切地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從而縮短學生的歷史認識距離。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十四
本課是小學三年級蘇教版第六冊的第一篇課文,主要讓學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辛苦,還要讓學生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辛苦,增強民族自豪感。
首先,讓學生看圖,介紹長城和運河,讓他們有個大致的了解。
其次,讓學生熟讀課文,講解課文大意,讓學生理解課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印象。通過聽課文磁帶,讓學生欣賞,然后跟讀。在讀中讓學生更理解課文的內容。
最后,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輕松的背誦課文。
一、復習導入。
1、聽寫生字詞。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3、哪個詞表達了作者對長城的贊嘆?(不朽)。
二、精讀第二部分。
1、導讀。
聽錄音并跟著默讀第二部分,然后畫出作者感嘆的句子。
2、講讀。
(1)觀察書中插圖,填空并回答問題。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銀光閃閃,伸向天邊、”這句話是把比成它們之間存在之處,你能說說嗎?(相似之處在于:扁,柔,有光澤等)。
(2)比較: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
像綢帶飄落到大地。
像綢帶飄向大地。
3、指導朗讀。
同學們不妨自己試著讀一讀。
指名說說兩大部分讀法的區(qū)別。
同座可分兩大部分互讀,互相糾正讀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讀,其他同學閉眼體會,聽后糾正。
師讀兩部分相同的前兩句,男生讀兩部分關于描寫特點的兩句,女生讀兩部分關于抒情的兩句,齊讀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兩句。
三、總結全文。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讀懂了什么?我們祖國的美僅僅在于兩大奇跡嗎?
2、文章僅贊美了祖國嗎?
3、師總結。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堂作業(yè):完成課后習題第三題。
2、課后作業(yè)。
通過教學,發(fā)現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很喜歡,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多利用這樣的形式進行教學。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十五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上却_定如下教學目標:指導看圖和學文,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大綱“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要求,體現教材“滲透思想教育”的特點。其次,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的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這是根據長城氣勢雄偉的遠景和高大堅固的近景來確定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觀察長城之后自然產生的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的贊嘆,是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關鍵。
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進行學習情況分析。(略)。
1。課前。分兩頭準備:學生預習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認知和知識儲備,并提出疑難問題,以備課中質疑;教師尋找有關長城的歷史資料,準備電教教具、教學掛圖及生字卡片,并準備課中解疑?!敖獭迸c“學”的課前準備為課中教學的有效實施打下基礎。
2。課中。本課計劃兩課時,貫穿一條教學主線:觀察、聯想、贊美。觀察的對象是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圖,聯想的對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贊美的對象是工程的雄偉和奇跡。這一脈絡清晰的教學思路既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合理地串聯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從知識的層次性看,由淺人深;從兒童心理看,符合認知規(guī)律。
可采用“情景教學法”,三次運用投影,創(chuàng)設情景。第一次,課始,定格投影,靜態(tài)展現長城的遠景,整體感知長城全貌;第二次,學習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長城近景的各個部位,學生圖文對照,說各部位的位置、樣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動式投影,有重點地依次出現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并配上相關的解說詞和樂曲,深入體會作者的聯想和發(fā)自肺腑的心聲。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動、靜態(tài)情景,既可以從宏觀上展示長城的雄偉、壯觀,又可以從微觀上真切地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從而縮短學生的歷史認識距離。
本課側重指導“預習”和“觀察自悟”的方法。課前預習發(fā)現疑難,造成學生急待解決問題的緊迫感。課中求教于教師或同學,呈現主動學習的態(tài)勢;重點明確而有序的畫面,有益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觀察、思維和想象能力。在預習指導上,我們要求學生先看導讀和預習,總攬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讀課文,了解內容;尋找疑點,記入預習本子并由小組長檢查落實。課前做到學習什么,解決什么問題,胸有成竹。在“觀察自悟”指導上,我們借助長城遠景、近景的投影,引導觀察,悟出方法。如,遠景投影,先顯示主體鏡頭長城(觀察重點),再慢慢擴展周圍崇山峻嶺的鏡頭,讓學生揣摩、體會,并說說觀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點)近景投影,按照課文各個部位敘述的先后順序,逐個投出“長城腳下”“八達嶺上”“城墻頂上的方磚”“垛子”“t望口”“射口”和“城臺”等分鏡頭。領會描寫過程應有先后(順序)的理由。通過觀察、誘導,學生便悟出了方法。
說課稿小學語文長城篇十六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十七課《長城》。我將從教材、教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說課。
《長城》是本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fā)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本組課文都是介紹我國世界遺產的,要求學生能夠認真閱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達方法。
根據教材內容,本著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原則,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現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情感目標: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圖文結合,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難點:展開想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與教學相整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考慮到四年級學生大部分沒有親眼見過長城,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術整合法”,以有關長城的視頻、圖片、聲音等信息技術手段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基本掌握“讀——悟——品”三步學習方法。
現在,我重點介紹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這節(jié)課我一共設計四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是: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課始,我展示世界各國元首獻給長城的題詞,并有感情地朗讀,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在游覽長城之后,留下了這樣的題詞“我到過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中國的長城是最美的!”聽完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并設疑:長城究竟是一處什么樣的建筑,讓那么多偉人都來贊美呢?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激發(fā)學生探究長城文化的興趣。為本節(jié)課打下情感和價值取向的鋪墊。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自由讀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長城的初步印象。
2、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展示讀,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3、在學生匯報中理清課文思路。
(三)精讀課文,突出重點。
1、“長城遠景”教學。
在教學長城遠景一段時,我準備一幅長城遠景圖。讓學生先從視覺上感受長城像一條長龍的特點,并借助圖畫理解“蜿蜒盤旋”“崇山峻嶺”。而對于數字“一萬三千多里”,我用具體的實例:二十年前,有個年輕人徒步走完了這一萬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次引導學生領會長城的長。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表達長城的雄偉壯觀。
2、“長城近景”教學。
學習長城的近景,在結合圖片了解了“垛子”等以及長城高大堅固的特點之后,我設計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長城示意圖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能真正感受到古代勞動者的智慧。這樣的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3、“聯想”教學。
俗語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作者的聯想這部分教學中,先讓學生放開讀,讀到動情之處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你感觸最深”的形式匯報。如“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學生會用自己的體重來比較?!岸嗌佟薄安拧钡仍~語飽含著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贊嘆。匯報完后,播放一段教學視頻,讓學生觀察并盡情地展開想象,學生可能會想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可能會想到“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詩句或者“孟姜女哭長城”的典故等。此時,學生通過交流,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鳴,便產生了朗讀的欲望。于是,我嘗試著將這部分內容改寫成分行的形式,配上音樂,讓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來讀。老師適當地評價和鼓勵,學生的情感便自然與文本融為一體了。這樣,信息技術與教學獲得了很好整合。
4、陶冶情操。
文章的最后一段,總結全文,抓住氣魄雄偉引導學生讀出自豪和驕傲之情。我設計以學生題詞并署名的方式結束教學,首尾呼應,結構精致。學生展示后,我出示一首小詩,配上《長城長》的音樂,學生的激情在朗讀重再一次迸發(fā)。這樣,就將一條橫貫東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長城演繹成融會古今、堅強剛毅的人文長城。
(四)拓展延伸,提升感情。
課堂雖然畫上了句號,但是情感還在延續(xù)。我設計了三道選做題:
1、2008年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那時,一定會有眾多中外朋友來參觀長城,如果你是一位小導游,你會怎樣介紹長城?請創(chuàng)作一篇解說詞。
2、出一期以“長城”或“世界遺產”為主題的手抄報舉辦小型展覽。
3、把搜集到的“長城”資料貼在“文化窗”,大家一起分享。
遠看:像一條長龍近看:高大堅固聯想:凝結著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