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大全(18篇)

字號:

    總結讓我們對自己的努力有更清晰的認識,為接下來的行動提供指導。如何提高寫作能力是許多人關注的問題,可以通過多讀書、多寫作、多思考來不斷提升?!翱偨Y是成功的階梯”,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總結范文,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和借鑒。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周長的含義。掌握不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的測量方法。
    2、 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的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3、 在學習活動中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周長的含義。
    教學難點:多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用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直尺、各種圖形、線繩等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周長。
    今天,老師想請孩子們幫幫忙,你們愿意嗎?前幾天,老師去商店買了一塊圓形的桌布,老師覺得這塊桌布不夠漂亮,想用絲帶在四周圍上花邊,老師要買多長的絲帶,既夠用又不浪費呢?(課件顯示出桌布一周的長度) 生:買和桌布一周一樣長的花邊就可以。
    師:我們只要知道桌布一周的長度就可以了。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桌布一周的長度?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用米尺量、用軟尺量、用繩子量。。。。。。。。
    2、孩子們想的辦法可真不少呀,那桌布一周的長度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周長,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這位生活中的新朋友。板書課題:周長的認識。孩子們,齊讀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周長。
    師邊指邊說:對,像這樣從一個點起繞葉面一周,又回到起點,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孩子們只能是這點能作為起點嗎?還可以從哪里開始呢?請個孩子指一指。(貼樹葉)
    師:是啊,無論從哪一點開始,只要繞葉面一周又回到這個起點就是葉面的周長。(課件顯示葉面的周長并且出示:葉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生讀一讀。
    (2)、師:孩子們,我們最親密的伙伴------數(shù)學書,它的封面是什么形狀的?你能邊指邊說出它的周長嗎?同桌相互說一說。孩子們說得可認真了,誰愿意站起來給全班的同學們演示一下。(聲音真響亮,說得很準確)對,數(shù)學書封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課件顯示)孩子們,舉起數(shù)學書,咱們一起來一邊說一邊指出它的周長。(老師領著說)
    (3)、(舉起手中的三角形)這是什么形狀?你能說出它的周長嗎?學生描、說。課件顯示出三角形的周長。
    (4)、小結:(課件顯示)剛才咱們一起找到一些圖形的周長,桌面是一個圓形,葉面是一個不規(guī)則圖形,數(shù)學書的封面是一個長方形,還有三角形,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圖形都有周長,那什么是圖形的周長呢?用一句話把它說出來。(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板書。
    2、描周長。
    剛才孩子們已經找到了不同圖形的周長,那你能一筆描出不同圖形的周長嗎?這是什么?(碟片、正方形)請兩個孩子上臺試一試。他們描得對嗎? 孩子們是不是也想試一試呢?拿出題卡,用彩色筆描出圖形的周長。 展示學生作品。
    孩子們請看,這些平面圖形,老師描出了它們的周長,老師描的對嗎?
    小結:原來必須要一周的長度才是它的周長。(老師在一周的下面加重點號)
    3、理解封閉。
    生:有個缺口、不能從起點饒一周又回到這個起點。。。。。。。
    師:不能從起點繞一周又回到這個起點,就是沒有封閉,所以這個圖形沒有周長。前面的這些圖形都是封閉的,因此它們才有周長,為了讓周長的概念更完整更清楚,我們在這前面加兩個字------封閉。(板書)只有封閉的圖形才有周長。(老師在封閉的下面加重點號)讀一讀。讀出關鍵詞。這就是周長的概念,打開書本41頁,把這個概念的關鍵詞標上小圓點。讓我們響亮的齊讀一次。
    孩子們讀得真響亮,現(xiàn)在請孩子們來找找,下面的圖形那些有周長,那些沒有周長?
    4、師:其實圖形的周長指的就是它一周的長度,也就是它所有邊長度的總和。所以,量周長要用什么單位?(長度單位)
    四、探究求周長的方法。
    孩子們已經能找出一個封閉圖形的周長,那你能量一量、算一算封閉圖形的周長嗎?
    現(xiàn)在四人一小組坐好,課前老師發(fā)給小組長的學具拿出來,每個小組都有兩個物體,碟片和撲克牌,請你們先找出他們的周長,然后用手里的工具去量一量、算一算。
    匯報,你們測量碟片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1:用繩子圍出它的周長,再量出繩子的長度。
    測量撲克牌用的什么方法。
    生1:用直尺量出每邊的長度再加起來。
    生2、量出兩條邊的長度,就知道對邊了,然后再加起來。
    小結:通過剛才的結論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物體的邊是直的,我們可以直接用直尺來量,一個物體的邊師彎曲的,我們就用繩子圍出它的周長,在量出繩子的長度就可以了。
    五、拓展運用。
    我用兩根同樣長的繩子圍城了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誰的周長大?為什么? 六:總結。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孩子們,周長在生活中的用處可大了,我們買褲子,要知道腰圍,也就是腰的周長。我們操場上的圍欄的長度就是操場的周長,孩子們,課后去我們的身邊找一找,看那些地方還用到了周長的知識。
    江口小學 鐘從英
    一、教學依據
    人教課標版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材第41頁的內容。
    二、設計思路
    (一)指導思想
    本節(jié)課圍繞學生對“周長”的認識和理解,創(chuàng)造讓學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動空間,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去設想、推測、表達、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長”的含義,進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動中體驗、理解周長的實際含義,使學生對周長的認識在實踐中得以升華,并對以后“周長的計算”的學習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
    (二)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習有價值的數(shù)學”,因此,本節(jié)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fā),通過讓學生仔細觀察、親身體驗、動手操作、分析判斷這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理解周長的含義,在活動中掌握測量方法。從而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做數(shù)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提高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shù)學品質。
    (三)教材分析
    有直接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通過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在獲得直接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周長的含義。接著,以已有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實物去量一量它的周長,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知道可以怎樣測量周長。為下節(jié)課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做準備。
    (四)學情分析
    周長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的認知基礎:一是在二年級學會了測量長度,二是在二年級(下)已對長、正方形進行了認識,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這些都有利于學生認識周長。
    三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抽象思維有待發(fā)展,平時我們呈現(xiàn)給學生的所有圖形,學生直觀看到的是一個平面圖形。而要讓學生說到周長就會去想到“圍圖形一周的長度”則是一個較難的認知過程,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則是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挑戰(zhàn),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對此要注意啟發(fā)、指導學生的學習。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周長。初步學會表達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說一說,動手摸一摸、畫一畫,結合實際測量活動,經歷認識周長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鼓勵學生積極與同伴合作,體驗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樂趣。
    四、教學重點
    理解周長的含義,掌握正確地測量物體周長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會用不同方法,不同測量工具能正確測量物體的周長,最終理解周長的含義。
    六、教具準備
    樹葉、國旗、一元硬幣、五角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
    七、學具準備
    直尺、線、軟尺;樹葉、國旗、一元硬幣、五角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表格。
    八、教學過程
    (一)巧用“周”字,引導探索“周長”的含義。
    1.談話引入
    學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圍、一圈兒;人的姓氏;等等。
    2.揭示課題
    師: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知識就與這個“周”字密切相關。
    (教師把樹葉、國旗、一元硬幣、五角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貼于黑板)
    揭題:我們要研究的就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補充板書:長(完善課題“周長”)。
    3.猜測,探索
    師:猜猜看,這些圖形的周長有可能會跟“周”字的哪種意思有關? 生推測:與“周圍”“一圈兒”這種意思有關。
    師:那么,照大家的這種理解,數(shù)學課本的周長應該是指它的?請學生在實物上摸一摸。說一說:怎樣是一周?(從某一點開始繞一圈回到這個點)
    請你將樹葉的周長畫在練習本上。
    4.歸納認識
    師:這些圖形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自己的周長。那么,“周長”究竟是指這些圖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試一試!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長就是它三條邊的長度。
    生2:周長是一個圖形所有邊的長加起來。
    生3:像圓形,沒有直直的邊,它的周長就是它一周的長度。
    師:我們看看課本41頁是怎樣介紹的。
    齊讀: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它的周長。
    師質疑:這里好像有個詞不常見?
    生:封閉。
    師:誰能解釋? 生解釋。教師畫圖說明。(圓、長方形:封閉與不封閉)
    教師小結:像這樣首尾相接起來的就是封閉圖形, 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周長。
    你能指出我們身邊的物體表面的周長嗎?
    師:下面請和你小組同學指一指、說一說自己找到的周長。 指的時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說的時候要說清是哪個面上的周長。 學生活動,匯報交流。
    (二)操作活動,自主體驗“周長”的意義
    1.談話引入
    師:我們有辦法知道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嗎?
    生:可以量一量。
    2.滲透要求
    師:老師準備了 “智慧小手測量單”,請你先看一看。
    師引導:這里有好多活動是一個人很難完成的,需小組合作完成這些活動。接著引導學生認識這些學具,充分利用你現(xiàn)有的學具和測量工具完成這些活動,組長記下數(shù)據和測量的方法。比一比,哪個小組配合得最默契,完成得最多!
    (三)全班交流,展示學生的成果
    師:各小組通過測量和探索這么多圖形的周長,你們組測量的周長是多少呢?又獲得了哪些好的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最簡便?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發(fā)現(xiàn)有很多圖形的周長,測量時不用測出它所有邊的長度,只要測出一部分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條邊都一樣長,只要測出一條邊的長度,讓十個一樣的數(shù)加起來就可以了。
    生2:長方形的周長,不必將四條邊的長度都量出來,只要量出一條長邊、一條短邊就知道其他的邊了,長方形的對邊是相等的。
    生3:我發(fā)現(xiàn)圓形的周長很難量,用直尺不行,我們用線繞它一圈兒,卻發(fā)現(xiàn)稍微用點力,線就拉直了,很不容易測量。
    生4:有辦法,可以把它對折,這樣可以只繞出它半圓的長度,然后乘2就行了。
    生5:還可以再對折,這樣要量的曲線就更短了,測量這段曲線的長度再乘4。
    生6:測腰圍時,我發(fā)現(xiàn)從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進去了,不準確,應該貼著肚皮量。
    生7:我知道了什么是圖形的周長,還能測量出很多圖形的周長。
    (四)總結激勵,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你學得快樂嗎?
    3.教師評價
    教師小結:這節(jié)課里,大家不僅知道了什么是圖形的周長,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難時,大家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智慧,還從這些活動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數(shù)學知識。真不簡單!這與你們每兩個搭檔的團結是分不開的,祝賀你們!希望你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把自己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發(fā)揮出來!
    (五)布置作業(yè):小練習冊第27—28頁。
    板書設計:
    周長
    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它的周長。
    “卡片”、“圖形”
    九、教學反思
    《周長的認識》教學反思
    《認識周長》是孩子們以后計算圖形周長的重要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識到以下優(yōu)點和不足。
    一、優(yōu)點
    1. 導課設計與語文學科整合
    度(不規(guī)則圖形),體現(xiàn)了從多種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也避免了學生產生只有長方形、正方形、圓等規(guī)則圓形才能求周長的思維定勢。
    二、不足之處
    1. 在學生動手測量樹葉的周長時,由于在進行測量之前缺少對學生方法選擇的引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測量方法的選擇很隨意,不能較準確的測出葉子的周長,如果在測量之前加上個“你打算怎樣來測量?”問題的探討,也許孩子們完成的會更好一些。
    2. 學生在測量自己的腰圍時,教師指導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學生對腰圍的認識還不夠,掌握的測量能力不熟悉。以后的教學要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3. 縱觀整節(jié)課,我感覺最遺憾的還是小組合作,讓學生運用手中的學具測量實物的周長,雖然我讓學生進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優(yōu)等生控制著整個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樣發(fā)揮每個成員的作用,加強小組建設,還需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xù)探索。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操作中感受、體驗、探索圖形的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
    2.在實際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圓形的鐘面卡片,國旗的卡片,蝴蝶標本等。
    學生準備:直尺、線、軟尺,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標準五角星、圓形的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巧用“周”字,引導探索“周長”的含義
    (一)談話引入
    學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圍、一圈兒;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課題
    師: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知識就與這個“周”字密切相關。
    (教師把樹葉、國旗卡片、鐘面卡片、蝴蝶標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標準五角星形的卡片貼于黑板)
    揭題:我們要研究的就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補充板書:長(完善課題“周長”)。
    (三)猜測,探索
    師:猜猜看,這些圖形的周長有可能會跟“周”字的哪種意思有關? 生推測:與“周圍”“一圈兒”這種意思有關。
    師:那么,照大家的這種理解,樹葉的周長應該是指它的?請學生在實物上指出。
    (四)歸納認識
    師:這些圖形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自己的周長。那么,“周長”究竟是指這些圖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試一試!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長就是它三條邊的長度。
    生2:周長是一個圖形所有邊的長加起來。
    生3:像圓形,沒有直直的邊,它的周長就是它一周的長度。
    看書對比課本上對周長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一)談話引入
    師:我們有辦法知道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嗎?
    生:可以量一量。
    師:你有信心測出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嗎?
    (二)滲透要求
    師:老師為每人都準備了如下一張“智慧小手測量單”,先看一看。
    長方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樹葉的周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圓形的周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角星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引導:這里有好多活動是一個人很難完成的,你可以找個搭檔,共同完成這些活動。充分利用你現(xiàn)有的學具和測量工具完成這些活動,并記錄下數(shù)據。比一比,哪些搭檔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
    三、交流小結,展示學生的成果
    師:你通過測量和探索這么多圖形的周長,又獲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發(fā)現(xiàn)有很多圖形的周長,測量時不用測出它所有邊的長度,只要測出一部分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條邊都一樣長,只要測出一條邊的長度,讓十個一樣的數(shù)加起來就可以了。
    生2:長方形的周長,不必將四條邊的長度都量出來,只要量出一條長邊、一條短邊就知道其他的邊了,長方形的對邊是相等的。
    生3:我發(fā)現(xiàn)圓形的周長很難量,用直尺不行,我們用線繞它一圈兒,卻發(fā)現(xiàn)稍微用點力,線就拉直了,很不容易測量。
    生4:有辦法,可以把它對折,這樣可以只繞出它半圓的長度,然后乘2就行了。
    生5:還可以再對折,這樣要量的曲線就更短了,測量這段曲線的長度再乘4。
    生6:測腰圍時,我發(fā)現(xiàn)從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進去了,不準確,應該貼著肚皮量。
    生7:我知道了什么是圖形的周長,還能測量出很多圖形的周長。
    四、總結激勵,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教師小結:這節(jié)課里,大家不僅知道了什么是圖形的周長,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難時,大家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智慧,還從這些活動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數(shù)學知識。真不簡單!這與你們每兩個搭檔的團結是分不開的,祝賀你們!希望你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把自己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發(fā)揮出來!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二
    1、通過觀察、操作,感知圖形的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
    2、使學生建立周長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以及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數(shù)學知識的內在美,陶冶學生熱愛數(shù)學的情操。
    理解周長的意義,學會探索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
    周長意義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白板課件、圓形鐘、筆筒、兩根同樣長的繩子、沒有包邊的鏡子。
    學具:若干平面圖形(圓形、長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形、月牙形、樹葉形)棉線、直尺。
    一、利用白板課件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引入新課。
    1、師:小動物們準備舉行一次運動會,這幾天,小動物們都忙著鍛煉呢?。ò装逭n件演示:小動物跑步畫面)。
    預設:形狀不同。有的是五角星形、有的是圓形、有的是長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月牙形。
    師:接下來,請大家仔細觀察,小動物們是怎樣跑的?(白板課件動畫演示:小動物繞各自的跑道跑一周)。
    預設1:小動物是沿著圖形的邊跑的。
    預設2:它們是從哪兒開始還是回到哪兒。
    預設3:繞圖形的邊跑了一圈。
    師:小動物們呀,就是繞著這些圖形跑了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它們的周長。
    2、揭題并板書: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學習“周長”。(白板課件播放毛毛蟲在樹葉上爬一周的動畫并用白板的淡入效果顯示“周長”這一課題。)。
    二、感知周長。
    1、理解周長的意義。
    師:有誰認識周長?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什么是周長嗎?
    預設1:圖形一圈的長度。
    預設2:圖形所有邊的長度。
    師:同學們的發(fā)言非常精彩!這是你們對周長的理解,我們來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并把你在書上看到的內容說給同桌聽。(利用白板的拖拉標簽拖拉出提前隱藏的“周長的定義”。并用放大鏡效果突出關鍵詞。)。
    師:對于周長的定義,你有什么想問或想說的嗎?預設:什么是封閉圖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抓住了關鍵,這樣吧,誰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預設1:封閉圖形就是封住口的圖形。
    預設2:封閉圖形就是一點縫隙都不留的圖形。
    預設3:密封起來的圖形就是封閉圖形。
    白板課件出示:兩組缺口和不缺口的圖形(也可以試著讓學生在白板上用書寫筆畫一畫。)。
    師:這兩組圖形有什么不同?
    預設1:第一組圖形有缺口,而第二組圖形沒缺口,是完整的。
    預設2:第一組圖形有開口,第二組圖形是封閉的。
    師:對!像第二組這樣首尾相接的圖形就是封閉圖形。(教師用書寫筆在白板上畫三角形解釋首尾相接)。
    2、指一指生活中物體表面的周長。
    師:剛才認識了周長,其實,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周長。
    (1)出示:圓形鐘、筆筒。
    師:誰來指鐘面的周長和筆筒底面的周長?
    抽生上前指。
    師:誰能說說指周長時應注意什么?
    預設1:從哪兒開始還是回到哪兒。
    預設2:首尾相接。
    師:對!指周長時一定要注意從哪兒開始還是回到哪兒,也就是首尾相接。
    三、探究測量方法。
    1、設疑。
    預設1:看誰繞的彎多。
    預設2:我覺得要量出它們的周長。
    師:那用什么辦法來測量這些圖形的周長呢?想不想親自動手量一量這些圖形的周長?
    生:(異口同聲)想。
    2、六人小組合作,探究測量方法。
    要求:拿到圖形后,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測量最好?然后再動手測量。
    學生小組合作。
    3、匯報:你測量的是哪個圖形的周長?你是怎樣測量的?
    4、比較歸納。
    生:像五角星、三角形、長方形都有直直的邊就可直接用直尺量,像圓形、月牙形、樹葉形邊是彎的就得先拿繩子繞一圈。
    5、小結。
    師:一個圖形的邊比較平直就可以直接用尺子來量它的周長,沒有直直的邊就得先用繩子繞一周。
    四、拓展練習。
    1、用兩根同樣長的繩子圍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誰的周長長?
    2、給圓形小鏡子包邊。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的: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知道周長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周長的含義。
    教學關鍵:結合教材提供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體驗、交流活動中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樹葉、長方形紙一張。
    學具準備:卷尺、小棒、彩筆、直尺、長方形紙一張。
    教學過程:
    1、(課件出示圖片)問:
    (!)這些花壇是什么形狀?
    (2)如果有3只甲蟲以同樣的速度分別繞花壇走一周,你們猜哪一只先到?
    2、學生觀察、思考、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體演示,思考:為什么(3)號先到?
    教師指出:看哪只甲蟲先到,要比較花壇的周長。(板書:周長的認識)。
    1、初步感知:
    (1)你認為周長是什么意思?能舉例說明嗎?
    (2)如果花壇是圓形,你知道它的周長嗎?
    (3)(出示樹葉)誰能指出這片樹葉的周長?(課件演示螞蟻運行圖)。
    2、視覺再次感知(課件演示):
    (1)多個圖形的周長。
    (2)辨析:螞蟻圖。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學生用彩筆描44頁和45頁題1圖形邊線,教師巡視,指學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數(shù)學課本封面的周長嗎?你還知道那些物體的周長,和同桌說一說。
    (3)量一量:用卷尺測量自己的頭圍和腰圍,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小組交流。
    4、周長的概念: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
    1、口算花壇的周長。
    師:(出示花壇圖片)你們能想什么辦法,知道這三個花壇的周長?
    電腦顯示出各邊長度,學生逐一口算出周長。
    2、45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度量計算,接著在小組內交流,集體訂正。
    (1)擺小棒:(課件出示圖形)你能移動小棒把下列圖形變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嗎?動手操作,小組交流,代表發(fā)言。
    (2)想一想:(45頁第3題)每小題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你怎樣想的?
    撕紙活動:
    1、先看課件演示,師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紙。
    2、想一想: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為什么?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四
    《周長的認識》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學習了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時也為后面將要學習面積及面積的計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學好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今后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把握此課教學,我在研讀本課教材的基礎上觀看了本課的配套課例錄像。在課例中,教師整個教學的預設是很精心的,體現(xiàn)了:
    1、通過多種活動感知周長的含義。
    2、給予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是值得我在教學中學習的方面。在學習經驗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這節(jié)數(shù)學課的主要探究活動“測量圖形周長的方法”,能如何發(fā)揮探究學習的實效性?由此對探究活動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作個探討。
    師:你有什么辦法知道這些圖形的周長?
    生1:長方形、三角形都可以用尺子量出來。
    圓形可以用線繞一圈作個標簽,再量繩子有多長。
    師:他剛才說了兩種測量方法,一種用尺子量,一種用線量。你想不想自己量一量?
    讓學生利用學具開始小組活動。
    活動中教師提示:完成的小組想想還有別的測量方法嗎?想想怎么匯報。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生1:用繩子繞一圈,再量繩子的長。
    生2:用尺子量出一條邊長,再乘以4。
    師追問:這是抓住了正方形的什么特點?(四邊相等的特點)。
    生3:用尺子分別量出三條邊的長,加起來。
    生4:量一條邊,數(shù)有幾條邊就乘以幾。
    生5:沿尺子滾動就可以流量出周長(操作一遍)。
    師追問:所有圖形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測量嗎?
    生齊答:可以。
    師讓生嘗試用此方法測量,證明可以。推測也可以。
    師又出示,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適合。
    師:剛才我們用尺子、用繩子、用滾動、用計算的方法測量出周長。哪種方法比較方便?
    師小結:在測量時,用哪種方法都可以,選擇比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測量比較準確。
    在實施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預設和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同等的價值,它們是辨證統(tǒng)一的關系,是不可以截然分開的。不管是預設,還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學目標。因此,我們應正確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預設與生成的不同作用,恰當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并善于抓住合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才能發(fā)揮自主探究的應有作用。
    1、科學預設活動程序。
    教者科學分組、科學分工,科學選材,認真預設師生互動的程序,一切預設都講究策略方法,其生成的結果必然是: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合作學習開展有條不紊,每個組員各盡其責,每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整個過程都在教師預設的范圍內,教學效果才會顯著。可見,有怎樣的預設就會有怎樣的生成。在本課例中,在進行小組探究活動時,小組成員懂得分工協(xié)作,活動有序,由此可體現(xiàn)科學分組和科學分工。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測量周長的圖形形式多種,有規(guī)則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也有不規(guī)則的月亮形、樹葉形等。這樣科學選材就自然生成了學生的多種測量周長的方法,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xiàn)了用尺子量、繞繩子、滾動法等測量周長的有效方法。
    2、及時捕捉生成促進預設。
    在課例中,學生上臺匯報交流所測量周長時,有兩處生成教師捕捉得很好。一處是對正方形周長的測量。當學生發(fā)現(xiàn)只用測量一條邊乘以4就可以得周長時,教師及時提升這一方法的原理就是“抓住了正方形的特點”,為后面學習周長計算作好了鋪墊。第二處是學生操作匯報圓形可以用滾動法測量時,教師及時追問:所有圖形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測量嗎?引導學生繼續(xù)討論滾動法測量的適用性。由此引出“有凹凸不平的圖形就不適合用滾動法測量”的結論。這正是教師恰當把握學生的生成,從而能將預設問題推向更有科學性和深度的結論。
    但是在本課例的探究活動中,也有幾處讓我們斟酌的。當學生在動手操作測量時,學生的很多操作是不科學規(guī)范的,而教師只提示“完成的`小組想想還有別的測量方法嗎?想想怎么匯報?!?。這就沒有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生成,錯過了科學指導的機會。還有當學生發(fā)現(xiàn)五角星、月亮形不適合用滾動法測量后,教師在總結測量周長方法時,也沒有將生成的結論加以提升運用,只是泛泛而談“選擇比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測量比較準確”。由此可見,課堂上的生成是可以在預設之外的。因為兒童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的思維、知識、經驗與成人不盡相同。因此,在學習活動中會呈現(xiàn)豐富性、多變性,這就決定了教學生成可以是豐富的,多變的。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加大力度研究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個性特征,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及已有知識經驗;加深對教材的研究,反復推敲教學活動實施方案等,也就是說,教學活動的生成反過來促進了教師的發(fā)展,從而促進了教學活動預設的發(fā)展。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內容:周長的認識。課本44頁“什么是周長”及第45頁“練一練”中1、2、3題。
    教學目的: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知道周長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周長的含義。
    教學關鍵:結合教材提供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體驗、交流活動中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樹葉、長方形紙一張。
    學具準備:卷尺、小棒、彩筆、直尺、長方形紙一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出示圖片)問:
    (!)這些花壇是什么形狀?
    (2)如果有3只甲蟲以同樣的速度分別繞花壇走一周,你們猜哪一只先到?
    2、學生觀察、思考、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體演示,思考:為什么(3)號先到?
    教師指出:看哪只甲蟲先到,要比較花壇的周長。(板書:周長的認識)。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認為周長是什么意思?能舉例說明嗎?
    (2)如果花壇是圓形,你知道它的周長嗎?
    (3)(出示樹葉)誰能指出這片樹葉的周長?(課件演示螞蟻運行圖)。
    2、視覺再次感知(課件演示):
    (1)多個圖形的周長。
    (2)辨析:螞蟻圖。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學生用彩筆描44頁和45頁題1圖形邊線,教師巡視,指學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數(shù)學課本封面的周長嗎?你還知道那些物體的周長,和同桌說一說。
    (3)量一量:用卷尺測量自己的頭圍和腰圍,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小組交流。
    4、周長的概念: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
    三、鞏固練習。
    1、口算花壇的周長。
    師:(出示花壇圖片)你們能想什么辦法,知道這三個花壇的周長?
    電腦顯示出各邊長度,學生逐一口算出周長。
    2、45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度量計算,接著在小組內交流,集體訂正。
    四、實踐活動。
    (1)擺小棒:(課件出示圖形)你能移動小棒把下列圖形變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嗎?動手操作,小組交流,代表發(fā)言。
    (2)想一想:(45頁第3題)每小題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你怎樣想的?
    五、全課小結。
    六、思維拓展。
    撕紙活動:
    1、先看課件演示,師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紙。
    2、想一想: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為什么?
    課堂引領者:店口一?。阂槨?BR>    一、教學內容:
    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41頁內容。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理解、掌握周長的概念。
    2、通過實踐、操作探究周長測量策略,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學生建立周長的概念,引導學生探究周長的測量策略。
    四、教學用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直尺、各種圖形、線繩等。
    教學過程。
    一、猜圖游戲,導入新課。
    談話: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小畫家,他畫畫可有點特別!我們一起去欣賞欣賞他的作品吧!
    〈多媒體演示:小畫筆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輪廓〉。
    師:猜猜,他畫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別演示:手機、國旗的輪廓〉。
    請學生發(fā)揮想象去猜測。
    小結:剛才小畫家沿著這些物體所畫的長度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周長(板書課題)。
    二、實踐中理解周長。
    1、理解封閉圖形。
    師:誰聽說過“周長”,能給大家介紹一下?
    生:……。
    師:我們看看課本41頁是怎樣介紹的。
    齊讀: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它的周長。
    師質疑:這里好象有個詞不常見?
    生:封閉。
    師:誰能解釋?
    生:四周都不漏縫的。
    ……。
    師:那么下面這些圖形哪些是封閉圖形呢?
    〈多媒體演示:〉。
    師:這些圖形中那些是封閉圖形?為什么?
    生:……。
    小結:像這樣首尾相接起來的就是封閉圖形,
    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周長。
    〈多媒體同時演示封閉圖形首尾相接的過程〉。
    2、指一指,從實物中找周長。
    (1)師生合作。
    出示鐘。
    師:誰能指一指鐘面的周長?
    生指。
    師:你是怎么指的給大家說一說。
    生:我是從這里開始繞一圈再回到這里。
    ……。
    指葉片、粉筆盒、數(shù)學課本表面的周長。
    引導理解周長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們身邊的物體表面的周長嗎?
    師:下面請和你小組同學指一指、說一說自己找到的周長。
    指的時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說的時候要說清是哪個面上的周長。
    學生活動,匯報。
    師:我們身邊能指出很多周長,例如:操場上也有。
    三、探究中體驗測量方法。
    1、創(chuàng)情境。
    師:這段時間,同學們都在操場上忙著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師:小動物們也和大家一樣忙著鍛煉呢?
    〈多媒體演示:小動物們繞圖形一周跑一圈〉。
    師:怎么同時到達終點,那么他們跑得一樣快吧?
    生:……。
    生:可以用線、用尺。
    師:那下面我們就來測量一下圖形的周長評出冠軍。
    2、量周長。
    師提出合作要求:每個小組長的信封里有這些圖形,每人選一種圖形,老師為你們準備了繩子,你們可以選擇喜歡的方法測量。量的過程中有不滿整厘米的可以選擇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組長把每個同學的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學生活動。
    匯報結果。
    對照測量結果,承認誤差。
    師:誰的周長最長?
    生:長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為了這次比賽的冠軍!
    四、全課總結。
    說說這一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課后反思: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fā)現(xiàn)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guī)律和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經常進行合作學習訓練,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觀點激烈交鋒,在磨擦碰撞中閃耀出智慧的火花,實現(xiàn)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chuàng)造。
    縱觀本課,從周長概念的歸納,到圓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長方形等圖形的周長的測量、探究、歸納,再到課末的匯報小結,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新知、理解運用的過程,而教師自始至終只是充當著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們去探究知識。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合作意識。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六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41頁的內容。
    1.使學生在操作中感受、體驗、探索圖形的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
    2.在實際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師準備: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圓形的鐘面卡片,國旗的卡片,蝴蝶標本等。
    學生準備:直尺、線、軟尺,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標準五角星、圓形的卡片等。
    (一)談話引入
    課始,教師采用機動靈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書:周。
    師:大家知道這個“周”字是什么意思嗎?
    學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圍、一圈兒;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課題
    師: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知識就與這個“周”字密切相關。
    (教師把樹葉、國旗卡片、鐘面卡片、蝴蝶標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標準五角星形的卡片貼于黑板)
    揭題:我們要研究的就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補充板書:長(完善課題“周長”)。
    (三)猜測,探索
    師:猜猜看,這些圖形的周長有可能會跟“周”字的'哪種意思有關?
    生推測:與“周圍”“一圈兒”這種意思有關。
    師:那么,照大家的這種理解,樹葉的周長應該是指它的……?請學生在實物上指出。
    (四)歸納認識
    師:這些圖形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自己的周長。那么,“周長”究竟是指這些圖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試一試!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長就是它三條邊的長度。
    生2:周長是一個圖形所有邊的長加起來。
    生3:像圓形,沒有直直的邊,它的周長就是它一周的長度。
    ……
    看書對比課本上對周長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七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白話文整理的《周長的認識》優(yōu)秀教學設計【最新4篇】,如果能幫助到您,小編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1.經歷從現(xiàn)實生活中認識周長的過程,理解周長的含義,會指出并能測量物體的表面和簡單圖形的周長。
    2.通過觀察、測量、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
    3.通過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操作中分析問題,又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現(xiàn)實生活里的數(shù)學。
    4、發(fā)展對數(shù)學的興趣,培養(yǎng)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數(shù)學思想和創(chuàng)新精神。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并計算出周長。教學準備:線、直尺、皮尺、樹葉、課件預習:
    內容:數(shù)學書45頁。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它個子小小的、力氣卻大大的,能舉起自身重量100倍的物體,被稱作動物界的大力士,你們能猜到它是誰嗎?生:螞蟻。
    師:同學們太棒了!它就是小螞蟻淘淘,快跟淘淘打個招呼吧!生:淘淘好!
    師:今天這節(jié)課淘淘就和我們一起來研究數(shù)學問題!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自學提示。
    1、描一描。
    2、說一說什么是周長?
    把書打到45頁,開始自學上半部分內容,學生匯報交流。
    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任何一個物體,指一指或摸一摸它們的邊線,如摸一摸桌面的邊線、文具盒的邊線。
    辨一辨下面哪些圖形有周長,哪些沒有,為什么?
    (二)、量一量。怎樣能得到樹葉和數(shù)學書封面的周長呢?
    師:淘淘知道你們知道了什么是周長,可是它還想知道自己爬樹葉和數(shù)學書的封面到底爬了多少厘米?該怎么辦?同桌討論,指名匯報。議一議:
    1、可能有哪些測量方法?你們準備用哪種?
    2、選擇哪些測量工具?
    3、小組內如何分工?做一做:實際測量,師巡視。說一說:
    1、使用了什么測量方法?
    2、選擇的測量工具有哪些?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測量的結果是什么?指2名學生匯報。
    (三)數(shù)一數(shù)。
    三、鞏固練習。
    2、淘淘看大家這么聰明,他又帶來了一道題,想考考大家,練一練第二題。
    四、總結。
    師:這節(jié)課上到這里就要結束了!我們回想一下,我們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1、通過觀察、操作,感知圖形的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
    2、使學生建立周長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以及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數(shù)學知識的內在美,陶冶學生熱愛數(shù)學的情操。
    理解周長的意義,學會探索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
    周長意義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白板課件、圓形鐘、筆筒、兩根同樣長的繩子、沒有包邊的鏡子。
    學具:若干平面圖形(圓形、長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形、月牙形、樹葉形)棉線、直尺。
    一、利用白板課件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引入新課。
    1、師:小動物們準備舉行一次運動會,這幾天,小動物們都忙著鍛煉呢?。ò装逭n件演示:小動物跑步畫面)。
    預設:形狀不同。有的是五角星形、有的是圓形、有的是長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月牙形。
    師:接下來,請大家仔細觀察,小動物們是怎樣跑的?(白板課件動畫演示:小動物繞各自的跑道跑一周)。
    預設1:小動物是沿著圖形的邊跑的。
    預設2:它們是從哪兒開始還是回到哪兒。
    預設3:繞圖形的邊跑了一圈。
    師:小動物們呀,就是繞著這些圖形跑了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它們的周長。
    2、揭題并板書: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學習“周長”。(白板課件播放毛毛蟲在樹葉上爬一周的動畫并用白板的淡入效果顯示“周長”這一課題。)。
    二、感知周長。
    1、理解周長的意義。
    師:有誰認識周長?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什么是周長嗎?
    預設1:圖形一圈的長度。
    預設2:圖形所有邊的長度。
    師:同學們的發(fā)言非常精彩!這是你們對周長的理解,我們來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并把你在書上看到的內容說給同桌聽。(利用白板的拖拉標簽拖拉出提前隱藏的“周長的定義”。并用放大鏡效果突出關鍵詞。)。
    師:對于周長的定義,你有什么想問或想說的嗎?預設:什么是封閉圖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抓住了關鍵,這樣吧,誰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預設1:封閉圖形就是封住口的圖形。
    預設2:封閉圖形就是一點縫隙都不留的圖形。
    預設3:密封起來的圖形就是封閉圖形。
    白板課件出示:兩組缺口和不缺口的圖形(也可以試著讓學生在白板上用書寫筆畫一畫。)。
    師:這兩組圖形有什么不同?
    預設1:第一組圖形有缺口,而第二組圖形沒缺口,是完整的。
    預設2:第一組圖形有開口,第二組圖形是封閉的。
    師:對!像第二組這樣首尾相接的圖形就是封閉圖形。(教師用書寫筆在白板上畫三角形解釋首尾相接)。
    2、指一指生活中物體表面的周長。
    師:剛才認識了周長,其實,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周長。
    (1)出示:圓形鐘、筆筒。
    師:誰來指鐘面的周長和筆筒底面的周長?
    抽生上前指。
    師:誰能說說指周長時應注意什么?
    預設1:從哪兒開始還是回到哪兒。
    預設2:首尾相接。
    師:對!指周長時一定要注意從哪兒開始還是回到哪兒,也就是首尾相接。
    三、探究測量方法。
    1、設疑。
    預設1:看誰繞的彎多。
    預設2:我覺得要量出它們的周長。
    師:那用什么辦法來測量這些圖形的周長呢?想不想親自動手量一量這些圖形的周長?
    生:(異口同聲)想。
    2、六人小組合作,探究測量方法。
    要求:拿到圖形后,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測量最好?然后再動手測量。
    學生小組合作。
    3、匯報:你測量的是哪個圖形的周長?你是怎樣測量的?
    4、比較歸納。
    生:像五角星、三角形、長方形都有直直的邊就可直接用直尺量,像圓形、月牙形、樹葉形邊是彎的就得先拿繩子繞一圈。
    5、小結。
    師:一個圖形的邊比較平直就可以直接用尺子來量它的周長,沒有直直的邊就得先用繩子繞一周。
    四、拓展練習。
    1、用兩根同樣長的繩子圍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誰的周長長?
    2、給圓形小鏡子包邊。
    《周長的認識》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時也為后面將要學習面積及面積的計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學好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今后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把握此課教學,我在研讀本課教材的基礎上觀看了本課的配套課例錄像。在課例中,教師整個教學的預設是很精心的,體現(xiàn)了:
    1、通過多種活動感知周長的含義。
    2、給予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是值得我在教學中學習的方面。在學習經驗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這節(jié)數(shù)學課的主要探究活動“測量圖形周長的方法”,能如何發(fā)揮探究學習的實效性?由此對探究活動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作個探討。
    師:你有什么辦法知道這些圖形的周長?
    生1:長方形、三角形都可以用尺子量出來。
    圓形可以用線繞一圈作個標簽,再量繩子有多長。
    師:他剛才說了兩種測量方法,一種用尺子量,一種用線量。你想不想自己量一量?
    讓學生利用學具開始小組活動。
    活動中教師提示:完成的小組想想還有別的測量方法嗎?想想怎么匯報。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生1:用繩子繞一圈,再量繩子的長。
    生2:用尺子量出一條邊長,再乘以4。
    師追問:這是抓住了正方形的什么特點?(四邊相等的特點)。
    生3:用尺子分別量出三條邊的長,加起來。
    生4:量一條邊,數(shù)有幾條邊就乘以幾。
    生5:沿尺子滾動就可以流量出周長(操作一遍)。
    師追問:所有圖形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測量嗎?
    生齊答:可以。
    師讓生嘗試用此方法測量,證明可以。推測也可以。
    師又出示,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適合。
    師:剛才我們用尺子、用繩子、用滾動、用計算的方法測量出周長。哪種方法比較方便?
    師小結:在測量時,用哪種方法都可以,選擇比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測量比較準確。
    在實施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預設和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同等的價值,它們是辨證統(tǒng)一的關系,是不可以截然分開的。不管是預設,還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學目標。因此,我們應正確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預設與生成的不同作用,恰當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并善于抓住合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才能發(fā)揮自主探究的應有作用。
    1、科學預設活動程序。
    教者科學分組、科學分工,科學選材,認真預設師生互動的程序,一切預設都講究策略方法,其生成的結果必然是: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合作學習開展有條不紊,每個組員各盡其責,每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整個過程都在教師預設的范圍內,教學效果才會顯著??梢姡性鯓拥念A設就會有怎樣的生成。
    在本課例中,在進行小組探究活動時,小組成員懂得分工協(xié)作,活動有序,由此可體現(xiàn)科學分組和科學分工。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測量周長的圖形形式多種,有規(guī)則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也有不規(guī)則的月亮形、樹葉形等。這樣科學選材就自然生成了學生的多種測量周長的方法,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xiàn)了用尺子量、繞繩子、滾動法等測量周長的有效方法。
    2、及時捕捉生成促進預設。
    在課例中,學生上臺匯報交流所測量周長時,有兩處生成教師捕捉得很好。一處是對正方形周長的測量。當學生發(fā)現(xiàn)只用測量一條邊乘以4就可以得周長時,教師及時提升這一方法的原理就是“抓住了正方形的特點”,為后面學習周長計算作好了鋪墊。第二處是學生操作匯報圓形可以用滾動法測量時,教師及時追問:所有圖形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測量嗎?引導學生繼續(xù)討論滾動法測量的適用性。由此引出“有凹凸不平的圖形就不適合用滾動法測量”的結論。這正是教師恰當把握學生的生成,從而能將預設問題推向更有科學性和深度的結論。
    但是在本課例的探究活動中,也有幾處讓我們斟酌的。當學生在動手操作測量時,學生的很多操作是不科學規(guī)范的,而教師只提示“完成的小組想想還有別的測量方法嗎?想想怎么匯報?!薄_@就沒有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生成,錯過了科學指導的機會。還有當學生發(fā)現(xiàn)五角星、月亮形不適合用滾動法測量后,教師在總結測量周長方法時,也沒有將生成的結論加以提升運用,只是泛泛而談“選擇比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測量比較準確”。由此可見,課堂上的生成是可以在預設之外的。
    因為兒童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的思維、知識、經驗與成人不盡相同。因此,在學習活動中會呈現(xiàn)豐富性、多變性,這就決定了教學生成可以是豐富的,多變的。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加大力度研究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個性特征,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及已有知識經驗;加深對教材的研究,反復推敲教學活動實施方案等,也就是說,教學活動的生成反過來促進了教師的發(fā)展,從而促進了教學活動預設的發(fā)展。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41頁的內容。
    《周長的認識》學生在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主要是了解周長的概念,形成并建立初步的認知,為學面圖形周長的計算奠定基礎。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在學生掌握了周長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本課講的周長不僅僅局限于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圖形的周長,既有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也有不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長概念。讓學生觀察、動手操作、鼓勵他們相互談論交流,啟發(fā)他們積極思考、總結歸納。三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習慣于形象思維,且具備一定的觀察、操作能力,能從活動中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
    1、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習有價值的數(shù)學”,所以我在選取例子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具體事物出發(fā)展開教學,通過觀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動中,獲得對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直觀經驗,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2、讓學生親歷“做數(shù)學”的過程。
    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通過觀察、測量、計算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掌握測量方法,在計算中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通過拓展練習體會做數(shù)學的樂趣。
    知識與技能:能夠建立周長的概念。
    情感與態(tài)度:經歷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并在過程中體驗成功,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解決問題:通過操作活動,能夠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學會與他人合作。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和計算周長。
    結合具體事物,理解周長的意義。
    教師準備:電腦課件、不同的平面圖形。
    (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半圓、五角星、月牙等卡片)。
    學生準備:直尺、棉線、記錄紙。
    (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五角星、樹葉、月牙等卡片)。
    一、巧用“周”字,引導探索“周長”的含義(14分鐘)。
    (一)談話引入(1分)。
    上課伊始,師在黑板上寫板書:“周”字。
    師:同學們,大家認識這個字嗎?大家知道這個“周”字是什么意思嗎?
    學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圍、一圈兒;人的姓氏,姓周,周老師,周總理等等。
    (二)揭示課題(1分)。
    師:同學們真聰明,知道我們的漢字真有意思,一字多意!可是,我們這節(jié)課不是語文課,而是數(shù)學課呢,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與這個“周”字密切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爸荛L”。補充板書:長(完善課題“周長”)。
    (三)猜測,探索(4分)。
    師:猜猜看,這個“周長”有可能會跟“周”字的哪種意思有關?周長是什么意思呢?生推測:與“周圍”、“一圈兒”這種意思有關。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對,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
    師:請問角有周長嗎?為什么?
    生:沒有!因為它沒有一周。它的邊是分開的,沒連在一起。(板書)。
    師:理解得真好。一周就是從起點走啊走,到終點時,起點和終點會重合在一起。對嗎?師:同學們請看:(依次貼出樹葉、月牙、圓形圖片、五角星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卡片在黑板上)。
    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就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那么,請問樹葉的周長應該是指它的???五角星的周長又是指???請學生到黑板上指出。
    (四)歸納認識(4分)。
    師:這些圖形都有什么特點呢?
    生:這些圖形都沒有開口,都由一些邊連在一起,圍得嚴嚴實實的??
    師:你們說得很正確。沒開口,我們可以用“封閉”這個詞。也就是說,這些圖形都是封閉圖形。
    師:這些圖形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自己的周長。那么,“周長”究竟是指這些圖形的什么?能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試一試!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長就是它三條邊的長度和。
    生2:周長是一個圖形所有邊的長加起來。
    生3:像圓形,沒有直直的邊,它的周長就是它一周的長度。
    師:同學們積極發(fā)言,真棒!請打開書p41,對比課本上對周長的描述,理解“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師:請大家大聲整齊讀一遍:“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師板書,并在“封閉”,“一周”兩詞下劃紅線,重點突出)。
    (五)練一練:(課件出示)(4分)。
    1、(指一指下列圖形的周長)課件依次出現(xiàn)下列圖形:
    (分別請三個學生到屏幕前指出,并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觀察和傾聽。強調“封閉”、“一周”的動作。)。
    2、哪條繩子的長度是獎狀的周長?
    3、下面哪些圖形能找出周長,哪些不能,為什么?
    二、操作活動,自主體驗“周長”的意義(18分鐘)。
    (一)(談話引入)(1分)。
    師:我們有辦法知道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嗎?
    生:可以量一量。
    師:說得好,之前我們學習過的“長度”,也就是量出來的?!爸荛L”也是長度呀,所以可以用量的辦法量出來。
    師:你有信心測出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嗎?
    (二)合作交流,探索求周長的策略(9分)。
    1、小組出示:三角板、月牙、樹葉、圓形紙片、五角星、正方形、長方形等紙片。
    來源:網絡整理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content_2();。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八
    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41頁內容。
    1、通過指一指、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理解、掌握周長的概念。
    2、通過實踐、操作探究周長測量策略,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學生建立周長的概念,引導學生探究周長的測量策略。
    多媒體課件、直尺、各種圖形、線繩等。
    教學過程。
    一、猜圖游戲,導入新課。
    談話: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小畫家,他畫畫可有點特別!我們一起去欣賞欣賞他的作品吧!
    〈多媒體演示:小畫筆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輪廓〉。
    師:猜猜,他畫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別演示:手機、國旗的輪廓〉。
    請學生發(fā)揮想象去猜測。
    小結:剛才小畫家沿著這些物體所畫的長度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周長(板書課題)。
    二、實踐中理解周長。
    1、理解封閉圖形。
    師:誰聽說過“周長”,能給大家介紹一下?
    生:……。
    師:我們看看課本41頁是怎樣介紹的。
    齊讀: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它的周長。
    師質疑:這里好象有個詞不常見?
    生:封閉。
    師:誰能解釋?
    生:四周都不漏縫的。
    ……。
    師:那么下面這些圖形哪些是封閉圖形呢?
    〈多媒體演示:〉。
    師:這些圖形中那些是封閉圖形?為什么?
    生:……。
    小結:像這樣首尾相接起來的就是封閉圖形,
    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周長。
    〈多媒體同時演示封閉圖形首尾相接的過程〉。
    2、指一指,從實物中找周長。
    (1)師生合作。
    出示鐘。
    師:誰能指一指鐘面的周長?
    生指。
    師:你是怎么指的給大家說一說。
    生:我是從這里開始繞一圈再回到這里。
    ……。
    指葉片、粉筆盒、數(shù)學課本表面的周長。
    引導理解周長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們身邊的物體表面的周長嗎?
    師:下面請和你小組同學指一指、說一說自己找到的周長。
    指的時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說的時候要說清是哪個面上的周長。
    學生活動,匯報。
    師:我們身邊能指出很多周長,例如:操場上也有。
    三、探究中體驗測量方法。
    1、創(chuàng)情境。
    師:這段時間,同學們都在操場上忙著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師:小動物們也和大家一樣忙著鍛煉呢?
    〈多媒體演示:小動物們繞圖形一周跑一圈〉。
    師:怎么同時到達終點,那么他們跑得一樣快吧?
    生:……。
    生:可以用線、用尺。
    師:那下面我們就來測量一下圖形的周長評出冠軍。
    2、量周長。
    師提出合作要求:每個小組長的信封里有這些圖形,每人選一種圖形,老師為你們準備了繩子,你們可以選擇喜歡的方法測量。量的過程中有不滿整厘米的'可以選擇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組長把每個同學的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學生活動。
    匯報結果。
    對照測量結果,承認誤差。
    師:誰的周長最長?
    生:長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為了這次比賽的冠軍!
    四、全課總結。
    說說這一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課后反思: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fā)現(xiàn)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guī)律和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經常進行合作學習訓練,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觀點激烈交鋒,在磨擦碰撞中閃耀出智慧的火花,實現(xiàn)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chuàng)造。
    縱觀本課,從周長概念的歸納,到圓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長方形等圖形的周長的測量、探究、歸納,再到課末的匯報小結,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新知、理解運用的過程,而教師自始至終只是充當著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們去探究知識。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合作意識。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九
    1.經歷從現(xiàn)實生活中認識周長的過程,理解周長的含義,會指出并能測量物體的表面和簡單圖形的周長。
    2.通過觀察、測量、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
    3.通過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操作中分析問題,又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現(xiàn)實生活里的數(shù)學。
    4、發(fā)展對數(shù)學的興趣,培養(yǎng)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數(shù)學思想和創(chuàng)新精神。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并計算出周長。教學準備:線、直尺、皮尺、樹葉、課件預習:
    內容:數(shù)學書45頁。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它個子小小的、力氣卻大大的,能舉起自身重量100倍的物體,被稱作動物界的大力士,你們能猜到它是誰嗎?生:螞蟻。
    師:同學們太棒了!它就是小螞蟻淘淘,快跟淘淘打個招呼吧!生:淘淘好!
    師:今天這節(jié)課淘淘就和我們一起來研究數(shù)學問題!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自學提示。
    1、描一描。
    2、說一說什么是周長?
    把書打到45頁,開始自學上半部分內容,學生匯報交流。
    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任何一個物體,指一指或摸一摸它們的邊線,如摸一摸桌面的邊線、文具盒的邊線。
    辨一辨下面哪些圖形有周長,哪些沒有,為什么?
    (二)、量一量。怎樣能得到樹葉和數(shù)學書封面的周長呢?
    師:淘淘知道你們知道了什么是周長,可是它還想知道自己爬樹葉和數(shù)學書的封面到底爬了多少厘米?該怎么辦?同桌討論,指名匯報。議一議:
    1、可能有哪些測量方法?你們準備用哪種?
    2、選擇哪些測量工具?
    3、小組內如何分工?做一做:實際測量,師巡視。說一說:
    1、使用了什么測量方法?
    2、選擇的測量工具有哪些?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測量的結果是什么?指2名學生匯報。
    (三)數(shù)一數(shù)。
    三、鞏固練習。
    2、淘淘看大家這么聰明,他又帶來了一道題,想考考大家,練一練第二題。
    四、總結。
    師:這節(jié)課上到這里就要結束了!我們回想一下,我們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
    《周長的認識》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時也為后面將要學習面積及面積的計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學好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今后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把握此課教學,我在研讀本課教材的基礎上觀看了本課的配套課例錄像。在課例中,教師整個教學的預設是很精心的,體現(xiàn)了:
    1、通過多種活動感知周長的含義。
    2、給予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是值得我在教學中學習的方面。在學習經驗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這節(jié)數(shù)學課的主要探究活動“測量圖形周長的方法”,能如何發(fā)揮探究學習的實效性?由此對探究活動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作個探討。
    師:你有什么辦法知道這些圖形的周長?
    生1:長方形、三角形都可以用尺子量出來。
    圓形可以用線繞一圈作個標簽,再量繩子有多長。
    師:他剛才說了兩種測量方法,一種用尺子量,一種用線量。你想不想自己量一量?
    讓學生利用學具開始小組活動。
    活動中教師提示:完成的小組想想還有別的測量方法嗎?想想怎么匯報。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生1:用繩子繞一圈,再量繩子的長。
    生2:用尺子量出一條邊長,再乘以4。
    師追問:這是抓住了正方形的什么特點?(四邊相等的特點)。
    生3:用尺子分別量出三條邊的長,加起來。
    生4:量一條邊,數(shù)有幾條邊就乘以幾。
    生5:沿尺子滾動就可以流量出周長(操作一遍)。
    師追問:所有圖形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測量嗎?
    生齊答:可以。
    師讓生嘗試用此方法測量,證明可以。推測也可以。
    師又出示,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適合。
    師:剛才我們用尺子、用繩子、用滾動、用計算的方法測量出周長。哪種方法比較方便?
    師小結:在測量時,用哪種方法都可以,選擇比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測量比較準確。
    在實施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預設和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同等的價值,它們是辨證統(tǒng)一的關系,是不可以截然分開的。不管是預設,還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學目標。因此,我們應正確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預設與生成的不同作用,恰當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并善于抓住合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才能發(fā)揮自主探究的應有作用。
    1、科學預設活動程序。
    教者科學分組、科學分工,科學選材,認真預設師生互動的程序,一切預設都講究策略方法,其生成的結果必然是: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合作學習開展有條不紊,每個組員各盡其責,每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整個過程都在教師預設的范圍內,教學效果才會顯著??梢姡性鯓拥念A設就會有怎樣的生成。
    在本課例中,在進行小組探究活動時,小組成員懂得分工協(xié)作,活動有序,由此可體現(xiàn)科學分組和科學分工。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測量周長的圖形形式多種,有規(guī)則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也有不規(guī)則的月亮形、樹葉形等。這樣科學選材就自然生成了學生的多種測量周長的方法,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xiàn)了用尺子量、繞繩子、滾動法等測量周長的有效方法。
    2、及時捕捉生成促進預設。
    在課例中,學生上臺匯報交流所測量周長時,有兩處生成教師捕捉得很好。一處是對正方形周長的測量。當學生發(fā)現(xiàn)只用測量一條邊乘以4就可以得周長時,教師及時提升這一方法的原理就是“抓住了正方形的特點”,為后面學習周長計算作好了鋪墊。第二處是學生操作匯報圓形可以用滾動法測量時,教師及時追問:所有圖形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測量嗎?引導學生繼續(xù)討論滾動法測量的適用性。由此引出“有凹凸不平的圖形就不適合用滾動法測量”的結論。這正是教師恰當把握學生的生成,從而能將預設問題推向更有科學性和深度的結論。
    但是在本課例的探究活動中,也有幾處讓我們斟酌的。當學生在動手操作測量時,學生的很多操作是不科學規(guī)范的,而教師只提示“完成的小組想想還有別的測量方法嗎?想想怎么匯報。”。這就沒有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生成,錯過了科學指導的機會。還有當學生發(fā)現(xiàn)五角星、月亮形不適合用滾動法測量后,教師在總結測量周長方法時,也沒有將生成的結論加以提升運用,只是泛泛而談“選擇比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測量比較準確”。由此可見,課堂上的生成是可以在預設之外的。
    因為兒童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的思維、知識、經驗與成人不盡相同。因此,在學習活動中會呈現(xiàn)豐富性、多變性,這就決定了教學生成可以是豐富的,多變的。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加大力度研究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個性特征,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及已有知識經驗;加深對教材的研究,反復推敲教學活動實施方案等,也就是說,教學活動的生成反過來促進了教師的發(fā)展,從而促進了教學活動預設的發(fā)展。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一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41頁的內容。
    《周長的認識》學生在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主要是了解周長的概念,形成并建立初步的認知,為學面圖形周長的計算奠定基礎。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在學生掌握了周長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本課講的周長不僅僅局限于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圖形的周長,既有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也有不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長概念。讓學生觀察、動手操作、鼓勵他們相互談論交流,啟發(fā)他們積極思考、總結歸納。三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習慣于形象思維,且具備一定的觀察、操作能力,能從活動中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
    1、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習有價值的數(shù)學”,所以我在選取例子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具體事物出發(fā)展開教學,通過觀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動中,獲得對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直觀經驗,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2、讓學生親歷“做數(shù)學”的過程。
    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通過觀察、測量、計算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掌握測量方法,在計算中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通過拓展練習體會做數(shù)學的樂趣。
    知識與技能:能夠建立周長的概念。
    情感與態(tài)度:經歷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并在過程中體驗成功,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解決問題:通過操作活動,能夠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學會與他人合作。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和計算周長。
    結合具體事物,理解周長的意義。
    教師準備:電腦課件、不同的平面圖形。
    (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半圓、五角星、月牙等卡片)。
    學生準備:直尺、棉線、記錄紙。
    (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五角星、樹葉、月牙等卡片)。
    一、巧用“周”字,引導探索“周長”的含義(14分鐘)。
    (一)談話引入(1分)。
    上課伊始,師在黑板上寫板書:“周”字。
    師:同學們,大家認識這個字嗎?大家知道這個“周”字是什么意思嗎?
    學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圍、一圈兒;人的姓氏,姓周,周老師,周總理等等。
    (二)揭示課題(1分)。
    師:同學們真聰明,知道我們的漢字真有意思,一字多意!可是,我們這節(jié)課不是語文課,而是數(shù)學課呢,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與這個“周”字密切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爸荛L”。補充板書:長(完善課題“周長”)。
    (三)猜測,探索(4分)。
    師:猜猜看,這個“周長”有可能會跟“周”字的哪種意思有關?周長是什么意思呢?生推測:與“周圍”、“一圈兒”這種意思有關。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對,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
    師:請問角有周長嗎?為什么?
    生:沒有!因為它沒有一周。它的邊是分開的,沒連在一起。(板書)。
    師:理解得真好。一周就是從起點走啊走,到終點時,起點和終點會重合在一起。對嗎?師:同學們請看:(依次貼出樹葉、月牙、圓形圖片、五角星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卡片在黑板上)。
    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就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那么,請問樹葉的周長應該是指它的???五角星的周長又是指???請學生到黑板上指出。
    (四)歸納認識(4分)。
    師:這些圖形都有什么特點呢?
    生:這些圖形都沒有開口,都由一些邊連在一起,圍得嚴嚴實實的??
    師:你們說得很正確。沒開口,我們可以用“封閉”這個詞。也就是說,這些圖形都是封閉圖形。
    師:這些圖形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自己的周長。那么,“周長”究竟是指這些圖形的什么?能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試一試!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長就是它三條邊的長度和。
    生2:周長是一個圖形所有邊的長加起來。
    生3:像圓形,沒有直直的邊,它的周長就是它一周的長度。
    師:同學們積極發(fā)言,真棒!請打開書p41,對比課本上對周長的描述,理解“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師:請大家大聲整齊讀一遍:“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師板書,并在“封閉”,“一周”兩詞下劃紅線,重點突出)。
    (五)練一練:(課件出示)(4分)。
    1、(指一指下列圖形的周長)課件依次出現(xiàn)下列圖形:
    (分別請三個學生到屏幕前指出,并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觀察和傾聽。強調“封閉”、“一周”的動作。)。
    2、哪條繩子的長度是獎狀的周長?
    3、下面哪些圖形能找出周長,哪些不能,為什么?
    二、操作活動,自主體驗“周長”的意義(18分鐘)。
    (一)(談話引入)(1分)。
    師:我們有辦法知道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嗎?
    生:可以量一量。
    師:說得好,之前我們學習過的“長度”,也就是量出來的。“周長”也是長度呀,所以可以用量的辦法量出來。
    師:你有信心測出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嗎?
    (二)合作交流,探索求周長的策略(9分)。
    1、小組出示:三角板、月牙、樹葉、圓形紙片、五角星、正方形、長方形等紙片。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二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3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比較等活動感知周長,能正確指出物體表面或簡單圖形的一周。
    3、能結合具體情形,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情景感知,初步建立周長概念表象。
    1、從一圈抽象到一周。
    1、今天我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位好朋友,你們想認識他嗎?
    2、小胖要減肥,爸爸制定了一個鍛煉計劃,讓他每天圍著操場跑一圈,我們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觀察圖1同學們要認真的看小胖是怎么運動的)。
    3、他跑對了嗎?
    4、圖2第二天這回跑完一圈了嗎?
    5、圖3第三天讓我們陪著小胖一起跑,好嗎?伸出小手,一起出發(fā)、一起喊停,預備出發(fā)。(學生結合老師的演示手勢比劃,齊聲喊停)。
    6、指出:圍著操場跑一一圈也可以說成圍著操場跑一周。(板書:一周。)。
    結合圖2來說一說怎樣就夠一圈?(不是封閉圖形)強調封閉圖形,板書:封閉圖形)。
    這個操場的一周有多長呢?為此小胖的爸爸進行了測量,我們一起去看看。
    (直道90米、彎道110米、直道90米、彎道110米)。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認識周長”。板書課題。
    通過學生的觀察和比較,認識一圈就是一周。
    1、自主探究。
    操作演示,出示個圖形的變相(保持原圖形狀)。
    師:好,請大家停一下。咱們看看哪一個組坐得最好。瞧他們小組做好了,反應真快,咱們大家要想他們學習啊!
    師:來,那個小組來匯報一下你們的方法?
    樹葉表面:三角尺:數(shù)學書封面:鐘面:
    板書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他的周長。
    1找一找我們周圍那些物體表面也有周長?
    2、增加干擾,強化周長。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三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4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操作中感受、體驗、探索圖形的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
    2.在實際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圓形的鐘面卡片,國旗的卡片,蝴蝶標本等。
    學生準備:直尺、線、軟尺,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標準五角星、圓形的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巧用“周”字,引導探索“周長”的含義。
    (一)談話引入。
    課始,教師采用機動靈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書:周。
    師:大家知道這個“周”字是什么意思嗎?
    學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圍、一圈兒;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課題。
    師: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知識就與這個“周”字密切相關。
    (教師把樹葉、國旗卡片、鐘面卡片、蝴蝶標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標準五角星形的卡片貼于黑板)。
    揭題:我們要研究的就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補充板書:長(完善課題“周長”)。
    (三)猜測,探索。
    師:猜猜看,這些圖形的周長有可能會跟“周”字的哪種意思有關?
    生推測:與“周圍”“一圈兒”這種意思有關。
    師:那么,照大家的這種理解,樹葉的周長應該是指它的……?請學生在實物上指出。
    師:這些圖形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自己的周長。那么,“周長”究竟是指這些圖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試一試!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長就是它三條邊的長度。
    生2:周長是一個圖形所有邊的長加起來。
    生3:像圓形,沒有直直的邊,它的周長就是它一周的長度。
    ……。
    看書對比課本上對周長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二、操作活動,自主體驗“周長”的意義。
    (一)談話引入。
    師:我們有辦法知道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嗎?
    生:可以量一量。
    師:你有信心測出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嗎?
    (二)滲透要求。
    師:老師為每人都準備了如下一張“智慧小手測量單”,先看一看。
    長方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樹葉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圓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角星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引導:這里有好多活動是一個人很難完成的,你可以找個搭檔,共同完成這些活動。充分利用你現(xiàn)有的學具和測量工具完成這些活動,并記錄下數(shù)據。比一比,哪些搭檔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
    三、交流小結,展示學生的成果。
    師:你通過測量和探索這么多圖形的周長,又獲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發(fā)現(xiàn)有很多圖形的周長,測量時不用測出它所有邊的長度,只要測出一部分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條邊都一樣長,只要測出一條邊的長度,讓十個一樣的數(shù)加起來就可以了。
    生2:長方形的周長,不必將四條邊的長度都量出來,只要量出一條長邊、一條短邊就知道其他的邊了,長方形的對邊是相等的。
    生3:我發(fā)現(xiàn)圓形的周長很難量,用直尺不行,我們用線繞它一圈兒,卻發(fā)現(xiàn)稍微用點力,線就拉直了,很不容易測量。
    生4:有辦法,可以把它對折,這樣可以只繞出它半圓的長度,然后乘2就行了。
    生5:還可以再對折,這樣要量的曲線就更短了,測量這段曲線的長度再乘4。
    生6:測腰圍時,我發(fā)現(xiàn)從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進去了,不準確,應該貼著肚皮量。
    生7:我知道了什么是圖形的周長,還能測量出很多圖形的周長。
    ……。
    四、總結激勵,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教師小結:這節(jié)課里,大家不僅知道了什么是圖形的周長,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難時,大家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智慧,還從這些活動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數(shù)學知識。真不簡單!這與你們每兩個搭檔的團結是分不開的,祝賀你們!希望你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把自己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發(fā)揮出來!
    【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圍繞學生對“周長”的認識和理解,創(chuàng)造讓學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動空間,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去設想、推測、表達、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長”的含義,進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動中體驗、理解周長的實際含義,使學生對周長的認識在實踐中得以升華,并對以后“周長的計算”的學習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
    【評析】。
    本節(jié)課教學“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新穎、獨特,是概念教學的一次大膽嘗試,體現(xiàn)了新的教學理念,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概括起來有如下特點。
    1.引入新課“新”。妙用“周”字引入新課,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課上也能用到“漢字知識”,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加強了學科間的整合;同時有效利用了學生的認知經驗,為理解“周長”的含義打下基礎。
    2.活動設計“新”。教師在讓學生自主體驗“周長意義”的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測量活動,其中有規(guī)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等;有不規(guī)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樹葉的周長等;還有頭圍、腰圍等的測量活動。整個活動中,教師完全放手,使每個測量活動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需要動腦的全新的探索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較大的探索空間。
    3.學習方式“新”。本節(jié)課中,自主學習貫穿整個學習活動的始終:學生自主理解“周長”的意義,自主測量圖形的周長,在測量活動中自主探索、自主合作,學在其中、樂在其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學習活動中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四
    一、教學內容:
    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41頁內容。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理解、掌握周長的概念。
    2、通過實踐、操作探究周長測量策略,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學生建立周長的概念,引導學生探究周長的測量策略。
    四、教學用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直尺、各種圖形、線繩等。
    五、教學過程設計及分析:
    教學過程。
    一、猜圖游戲,導入新課。
    談話: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小畫家,他畫畫可有點特別!我們一起去欣賞欣賞他的作品吧!
    〈多媒體演示:小畫筆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輪廓〉。
    師:猜猜,他畫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別演示:手機、國旗的輪廓〉。
    請學生發(fā)揮想象去猜測。
    小結:剛才小畫家沿著這些物體所畫的長度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周長(板書課題)。
    二、實踐中理解周長。
    1、理解封閉圖形。
    師:誰聽說過“周長”,能給大家介紹一下?
    生:……。
    師:我們看看課本41頁是怎樣介紹的。
    齊讀: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它的周長。
    師質疑:這里好象有個詞不常見?
    生:封閉。
    師:誰能解釋?
    生:四周都不漏縫的。
    ……。
    師:那么下面這些圖形哪些是封閉圖形呢?
    〈多媒體演示:〉。
    師:這些圖形中那些是封閉圖形?為什么?
    生:……。
    小結:像這樣首尾相接起來的就是封閉圖形,
    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周長。
    〈多媒體同時演示封閉圖形首尾相接的過程〉。
    2、指一指,從實物中找周長。
    (1)師生合作。
    出示鐘。
    師:誰能指一指鐘面的周長?
    生指。
    師:你是怎么指的給大家說一說。
    生:我是從這里開始繞一圈再回到這里。
    ……。
    指葉片、粉筆盒、數(shù)學課本表面的周長。
    引導理解周長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們身邊的物體表面的周長嗎?
    師:下面請和你小組同學指一指、說一說自己找到的周長。
    指的時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說的時候要說清是哪個面上的周長。
    學生活動,匯報。
    師:我們身邊能指出很多周長,例如:操場上也有。
    三、探究中體驗測量方法。
    1、創(chuàng)情境。
    師:這段時間,同學們都在操場上忙著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師:小動物們也和大家一樣忙著鍛煉呢?
    〈多媒體演示:小動物們繞圖形一周跑一圈〉。
    師:怎么同時到達終點,那么他們跑得一樣快吧?
    生:……。
    生:可以用線、用尺。
    師:那下面我們就來測量一下圖形的周長評出冠軍。
    師提出合作要求:每個小組長的信封里有這些圖形,每人選一種圖形,老師為你們準備了繩子,你們可以選擇喜歡的方法測量。量的過程中有不滿整厘米的可以選擇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組長把每個同學的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學生活動。
    匯報結果。
    對照測量結果,承認誤差。
    師:誰的周長最長?
    生:長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為了這次比賽的冠軍!
    四、全課總結。
    說說這一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課后反思: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fā)現(xiàn)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guī)律和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經常進行合作學習訓練,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觀點激烈交鋒,在磨擦碰撞中閃耀出智慧的火花,實現(xiàn)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chuàng)造。
    縱觀本課,從周長概念的歸納,到圓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長方形等圖形的周長的測量、探究、歸納,再到課末的匯報小結,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新知、理解運用的過程,而教師自始至終只是充當著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們去探究知識。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合作意識。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五
    汪老師通過剪一剪、指一指、描一描等操作活動,使學生感知并認識周長的含義,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很快地投入學習狀態(tài)。整個教學層次分明,層層遞進:周長概念的建立——周長測量方向探究——生活中的應用——總結梳理。
    另外我覺得也有一些不妥的地方:
    1、學生的基礎僅有對厘米的測量,教師讓學生測量書本的長度,而書本不是整厘米,學生很難表達。
    2、在實物投影上指硬幣周長時,起點用彩筆標一下,其余用鉛筆,并標一下,很顯然畫了一周。
    3、在量硬幣教師給學生提供了線,二年級孩子的動手能力比較差,是否選用粗一些的紙條更好。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六
    本節(jié)課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時也為后面將要學習面積及面積的計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學好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今后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節(jié)課我首先在黑板上板書了一個“周”字,請學生說這個字的意思。學生根據自己已有語文知識經驗的基礎,很快就說出:“周就是一周、一圈的意思?!蔽翼槃輰胄抡n:“今天我們要研究的知識就與這個周字有關。”接著,我又在“周”字的后面加了一個“長”字,問學生:“那你知道“周長”這個詞語的意思嗎?”學生很自然的答道:“那就是一周、一圈的長度?!笨磥?,學生對于“周長”的概念還是有一定的認識的,怎樣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概念呢?這就是我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在教學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學生通過用手摸一摸樹葉的周長、用繩子圍一圍課桌的周長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并理解實物外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為后面的教學做好準備。
    教學的第三個步就是要讓學生理解“封閉圖形”這個詞。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不封閉的圖形,問:這個圖形有周長嗎?學生異口同聲說:“沒有,因為它沒有封起來?!睆膶W生的回答中,說明學生對封閉這個詞已經理解,就是不能正確地表述。在學生理解了“封閉圖形”這個詞語的基礎上,我請學生說說:“你認為什么叫周長?”學生很快說出了周長的概念,教師順勢完善周長的板書。
    在教學的最后,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我還增加了將幾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或一個十字架型,讓學生描出并算出拼成后圖形的周長。這個訓練,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周長的理解,而且還為以后的計算打好了基礎。
    總之,我感覺今天這節(jié)課最遺憾的還是小組合作,雖然我讓學生進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優(yōu)等生控制著整個局面,有的學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樣發(fā)揮每個成員的作用,還需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xù)探索。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七
    教科書第134頁.練習二十的第l10題。
    使學生掌握周長和面積的含義,以及周長和面積的公式是怎樣導出的。并能根據它們的含義和公式計算所學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教師把教科書第134頁的兩個圖畫在小黑板上。
    教師:我們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請說出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分別說一說多邊形和圓的周長的含義。然后,教師用教科書上的結語進行概括: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計量周長要用什么計量單位?(要用長度單位。)。
    教師:我們還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請說出什么是平面圖形的面積?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然后,教師用結語進行概括: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頃、平方千米。)。
    請你用手勢比劃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大小。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第134頁中間的圖,讓學生比較一下每組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讓學生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直接比較。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左圖中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而平行四邊形的周長長一些(它的高與長方形的寬相等,那么兩斜邊就要長一些);右圖中的兩個圖形的面積不相等,但是周長是相等的。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第134頁下面的圖。
    教師:我們已經學過這些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請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各是怎樣計算的。它們的計算公式是怎樣導出的?先復習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公式,然后,復習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公式。使學生清楚地看到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公式是基礎,正方形的有關公式是在長方形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因為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導出的?(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導出的?(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圓的周長公式是怎樣導出的?(通過實驗導出的。)。
    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有怎樣的關系?
    表示什么?它是哪兩個數(shù)量的比值?
    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導出的?(把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教師:從前面的復習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哪個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最基礎的?(長方形。)。
    教師還可以把圖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整理成下表:
    1.做練習三十的第1題。
    教師說明要求,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2.做練習三十的第2題。
    題目中沒有給出數(shù)據,讓學生先判斷要求面積需要哪些數(shù)據,然后自己想辦法量出數(shù)據,再解決問題。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看學生做題有什么問題。集體訂正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有沒有不同的做法。
    3.做練習三十的第3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說一說思考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話簡單說明道理。必要時,教師可以畫圖演示。
    4.做練習三十的第9題。
    練習三十的第4、5、6、7、8、10題。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篇十八
    周長的認識。課本44頁“什么是周長”及第45頁“練一練”中1、2、3題。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結合教材提供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體驗、交流活動中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
    多媒體課件、樹葉、長方形紙一張。
    卷尺、小棒、彩筆、直尺、長方形紙一張.
    1、(課件出示圖片)問:
    (?。┻@些花壇是什么形狀?
    (2)如果有3只甲蟲以同樣的速度分別繞花壇走一周,你們猜哪一只先到?
    2、學生觀察、思考、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體演示,思考:為什么(3)號先到?
    教師指出:看哪只甲蟲先到,要比較花壇的周長。(板書:周長的認識)。
    1、初步感知:
    (1)你認為周長是什么意思?能舉例說明嗎?
    (2)如果花壇是圓形,你知道它的周長嗎?
    (3)(出示樹葉)誰能指出這片樹葉的周長?(課件演示螞蟻運行圖)。
    2、視覺再次感知(課件演示):
    (1)多個圖形的周長。
    (2)辨析:螞蟻圖。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學生用彩筆描44頁和45頁題1圖形邊線,教師巡視,指學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數(shù)學課本封面的周長嗎?你還知道那些物體的周長,和同桌說一說。
    (3)量一量:用卷尺測量自己的頭圍和腰圍,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小組交流。
    4、周長的概念: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
    1、口算花壇的周長。
    師:(出示花壇圖片)你們能想什么辦法,知道這三個花壇的周長?
    電腦顯示出各邊長度,學生逐一口算出周長。
    2、45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度量計算,接著在小組內交流,集體訂正。
    (1)擺小棒:(課件出示圖形)你能移動小棒把下列圖形變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嗎?動手操作,小組交流,代表發(fā)言。
    (2)想一想:(45頁第3題)每小題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你怎樣想的?
    撕紙活動:
    1、先看課件演示,師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紙。
    2、想一想: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