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的撰寫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問題、總結經(jīng)驗,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zhì)量。在寫心得體會時,要關注自己的真實感受和個人觀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我們可以看到不同人在不同領域和經(jīng)歷下的心得和感悟,從中可以汲取到一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同時,這些范文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心得體會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大家可以一起來看看這些范文,相信會對寫心得體會有所幫助。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一
1.工作很忙萬端緒,別忘小睡在午間。天熱保重多快意,愿你常被歡樂纏。這是本人花心血編制的短信,只有我的朋友才有福收到,請看每句倒數(shù)第二字!
2.端午節(jié)到了,送你甜甜的粽子,愿工作順利日子甜又甜;送你香香的粽子,愿你吃嘛嘛香身體康又健;送你黏黏的粽子,愿你好運接二連三“粽”不斷。祝端午節(jié)快樂!
3.端午龍舟競渡,引來你的關注;幾個粽子下肚,讓你滿足過度;頭插艾草酒喝雄黃,愿你懷抱平安,擁有健康,帶著甜蜜,牽著財運,快樂度過端午節(jié)!
4.酒杯端起祝福送,雄黃美酒健康傍。美味粽子口里嘗,絲絲甜味心里漾。艾葉香包隨身帶,帶來如意和吉祥。端午佳節(jié)人歡笑,國泰民安歲歲安!
5.一句平淡如水的問候,一句平常如紙的祝福;讓我采一清香的粽葉,包一香甜的粽子,裝進真情的信息里送給到你眼前:預祝朋友,端午節(jié)快樂!
6.一行輕如龍舟的問候,泛起我的惦記;一株暗香四溢的艾草,傳遞我的情意;一籠香甜圓潤的粽子,包裹你的幸福;一杯濃郁甘冽的雄黃酒,敬祝你春風得意。端午佳節(jié),愿你事業(yè)像龍舟競技,家庭像艾草溫馨,幸福像粽子香甜,生活像美酒愜意!
7.把祝福做成一個粽子,包成快樂的樣子,順著好運的路子,帶上成功的點子,穿過思念的巷子,在端午走進你的小日子,給你幸福一輩子。
8.邁出一步,生命的眼界就寬廣了;背上行囊,生活的重擔就減輕了;胸有堅持,旅途的困擾就輕松了;懷揣快樂,路上的風景就特別了。端午小長假,讓心去旅行吧!愿你旅途愉快!
9.若一粒米代表想你,我愿是一把米,時時刻刻想著你;若一顆棗代表愛你,我愿是一顆蜜棗,分分秒秒甜著你。端午我要長長久久包著你。
10.茶,用情感去品,越品越濃。酒,用坦誠去喝,越喝越香。情,用真誠去感,越感越深。友,用理解去交,越交越好。祝你及全家人端午節(jié)快樂!
11.有時候很懶,懶得回信息;有時候很忙,忘記回電話;但是,這并不代表遺忘。端午節(jié)到了,我希望看到你的微笑,像五月里的石榴花,愿端午節(jié)快樂!
12.粽子里有米,我心里有你;吃口粽子入嘴,想你想的迷醉;搖搖晃晃真舒服,借助端午包裹祝福,祝愿你愛情好比春風沐,生活快樂又幸福!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二
除粽子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東各地還有端午節(jié)吃艾葉煮雞蛋的習俗。這天一大早,家人便將新鮮的艾草放在鍋里煮雞蛋。雞蛋熟時,蛋皮變成微綠色,還帶著微微的艾草香。
此外,當?shù)囟宋绻?jié)的節(jié)令食品還有涼糕、五毒餅、玫瑰餅、藤蘿餅等。
插艾蒿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jié),山東地區(qū)普遍會在家門口插艾蒿。艾蒿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除了插艾蒿,膠東部分地區(qū)還插桃枝,臨沂地區(qū)則在大門上插柏枝,用以驅(qū)邪。
采藥
端午節(jié),許多地方有采藥習俗。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膠東地區(qū)的人們往往在太陽出來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車前子、紫花地丁、小麥苗、艾蒿等等,裝到籮筐里帶回家,放在院子里曬干后掛起來,留著以后做藥材用。
拉露水
端午節(jié)這天,在膠東一帶,家家戶戶起大早,在日出前,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葉上的露水給孩子擦臉,尤其是擦眼睛和耳朵,據(jù)說可以耳聰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間認為,大人用露水擦臉和胳膊,一年身體好,牲口吃了端午草,不得雜病。
五彩線
五彩線俗稱“長命線”,端午節(jié)系五彩線的習俗至少成于漢代,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歷史。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BR> 五彩線是用5種顏色的絲線捻成,而這5種顏色必須是青、白、紅、黑、黃,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這五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象征東、西、南、北、中,蘊含著五方神力。
五毒兜
端午這一天,小孩子要帶“五毒兜”,上有繡織的五毒圖(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確保健康。媽媽或奶奶會在兜里放一個溫熱的雞蛋,或用溫熱的雞蛋在小肚兒上滾幾滾,邊做邊說“一年不會肚子痛”一類的話。
五毒餅
五毒餅是北方端午節(jié)特有的節(jié)令食品,初夏時節(jié)正是毒物滋生活躍的時候,因此古人會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祈求健康。五毒餅其實就是玫瑰餅,只不過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蓋在酥皮兒玫瑰餅上。有杏蓉、棗泥、綠豆蓉、芝麻等餡料。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苯o孩子戴香包,這是濟南端午節(jié)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qū)蟲除穢的作用。
碧筒飲
碧筒飲是濟南地區(qū)的習俗。采摘剛剛冒出水面的新鮮荷葉盛酒,將葉心捅破使之與葉莖相通,然后從莖管中吸酒,人飲蓮莖,酒流入口中,成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飲。史料記載:古代,大明湖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用簪子將蓮葉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荷莖相通。從荷莖末端吸酒喝,“酒味雜蓮香,香冷勝于水”。
浙江有的地方吃“五黃”,指黃魚、黃鱔、黃瓜、黃泥蛋、雄黃酒,俗信以為可以祛五毒。有的地方小孩吃過粽子,會把粽箬往桃樹干上去貼,一邊還口中反復念叨:“你疰我不疰!”這也是某種古老的語言巫術殘存。而這一帶民間講述端午節(jié)起源,則大多與伍子胥有關。
杭州人過端午節(jié)喜歡游雷峰塔,喜歡看白蛇傳戲曲,則大多與白蛇傳傳說在這一帶深入人心的事實有關,這也是大同中的小異。白蛇傳傳說一開始就和杭州西湖結下了不解之緣。
舊時在武義,有端午日推龍船驅(qū)惡鬼的習俗。這是一種十分古老的風俗,據(jù)老人回憶,當年的人們用毛竹扎制龍船,船上綁五個紙人,稱為“五鬼”。端午上午,一人敲鑼繞船三圈,稱“側船”。午時,七名男青年推船,從城隍廟出發(fā),沿大街向東,一直推出八素門外,然后把這只龍船拋入熟溪河中。
一路上,兩旁人群紛紛向龍船拋擲銀黃炮或茶葉米,以為辟邪,人稱這種活動為“推龍船”。龍船后面還有城隍儀仗和鼓樂,表示城隍押送“五鬼”出城。這樣一種風俗的內(nèi)涵是“送瘟神”,應該是很清楚的。
其實,舊時在浙江各地,類似的“送瘟神”舊俗是很普遍的,各地的民俗學者有過許多有價值的調(diào)查報告,敘述各地端午的民俗事項,諸如送龍船、送紙船、送耗、拔茅船、送花船、送草船、送大暑船、龍船燈等,具體做法五花八門,各不相同,而其民俗內(nèi)涵則大致相仿。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古老的風俗畢竟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順便要提到的是,個別地方的端午節(jié)期也與眾不同。溫州文成的黃坦、西坑一帶,五月初四過端午;縉云的漕頭,六月十五過端午;余杭的和睦,又稱五月十三為小端午。在當?shù)剡€會有傳說,用來解釋這一特殊風俗的由來。在江山一帶,有端午敬師的傳統(tǒng),學生給老師送粽子、饅頭,老師回贈紙扇,這樣的傳統(tǒng)也是充滿著情感的。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shù)爻錾慕裰鞲锩仪镨囊饬x。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端午食粽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jù)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是什么意思
端午節(jié)釋義: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相傳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在這天投江自盡,后人為了紀念他,把這天當做節(jié)日,有吃粽子、劃龍舟等風俗。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午節(jié),代表著人們對中國華夏民族幾千年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追懷,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吃大蒜、兒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的習俗,也是人們品味生活,熱愛生命,發(fā)展文明,抑惡揚善的不懈追求。
古人認為端午節(jié)是五毒月,天氣炎熱,瘟疫流行,人易生病,需要驅(qū)毒避邪,夫婦要克制夫妻房事生活,以保持身體有足夠的抵抗力。在這個節(jié)日里,一般成年人喝雄黃酒、菖蒲酒,小孩佩戴香荷包,采草藥,所以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tǒng)的醫(yī)藥衛(wèi)生節(jié),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jié)日,應當繼續(xù)發(fā)揚和傳承。
端午是二十四節(jié)氣嗎:不是,是傳統(tǒng)節(jié)日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龍節(jié)、正陽節(jié)、天中節(jié)等,節(jié)期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jīng)?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jié)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nèi)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在傳承發(fā)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jié)俗內(nèi)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jié)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jié),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chuàng)立用于拜祭龍祖的節(jié)日。因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ji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偟膩碚f,端午節(jié)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nèi)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chǎn)物。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三
我們莆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有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春節(jié)......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jié),下面就讓我為大家介紹介紹我們的端午節(jié)吧。
端午節(jié)是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有的地方將端午節(jié)稱為重陽節(jié)、女兒節(jié)、潑水節(jié),我們莆田人則稱之為“五日至”,奶奶隨口一句“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讓我對這個“五日至”充滿了期待。
終于盼到了端午節(jié)那天,一大早,奶奶便從市場帶回來一大堆的菜,因為中午是一定要吃湯面的,吃完湯面還要洗澡,大人小孩每個人都要洗,據(jù)說洗了這種用了“五味草”燒煮的洗澡水,一年無病無災,真是太好了!而且最有趣的是用這些草煮出來的蛋,裝在奶奶提前用彩線結成的網(wǎng)袋里,掛在我的脖子上,聽說能消災什么的,好玩吧!
老師說端午節(jié)是用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傳說屈原因為國家被占領而投江自盡,人們怕魚吃了屈原,紛紛往江上投粽子,希望魚只吃粽子不傷屈原......看來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你們喜歡我們莆田的端午節(jié)嗎?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四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慈祥的奶奶,親愛的媽媽,和藹可親的幼兒園阿姨,給我們講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這些民間傳說,就像一杯杯香氣撲鼻的清茶,讓我們回味無窮。下面就讓我說一個我所知道的民間傳說吧!——傳統(tǒng)端午佳節(jié)的由來。
傳統(tǒng)端午佳節(jié)有個傳說,在全國流傳很廣,是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因為秦國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心放棄自己的祖國,然而又有心無力,一氣之下,于當年的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河而死。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非常憂傷,紛紛涌到汨羅河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了船只,托起他的身體滑來滑去,百姓們?yōu)榱思o念屈原,便把米飯捏成團蒸熟扔進江中,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成了我們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五
中午,鍋里冒著熱氣騰騰的熱氣,飯桌上,我們正說說笑笑地吃著﹑談著。咦!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呀!我們正欣賞昨天的勞動成果—粽子哩!
粽子又香又甜,深受人們的喜愛?!棒兆邮窃趺磥淼哪兀俊蔽液闷娴貑枊寢??!俺膼蹏娙恕?,他不滿楚王的殘暴的統(tǒng)治,憤然投江自盡。老百姓們?yōu)榱思o念他,就在每年屈原投江的日子—端午節(jié),人們包粽子投入江中,這個習俗一直沿續(xù)到今天。”媽媽語重心長地說道。
粽子出鍋時,還帶著一股清香。外公告訴我,這是粽葉的香味。粽子剛端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地解開長長的粽繩,剝開軟綿綿的粽葉,露出了里面鮮嫩又光滑的粽肉。我用筷子夾起粽子,小心翼翼地放進嘴里。哇!一股甜甜地汁水立刻流了出來。酸酸甜甜,甜甜酸酸,還散發(fā)著陣陣清香。我張口阿烏阿烏吃了好幾個。外婆見了,笑我是個“饞嘴貓”。直到打了一個飽嗝,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飯桌。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六
今天是端午節(jié),我和我朋友跟著爸爸一起去青屏山游玩。
我們先從東山上,到了半山腰,我和我朋友想涂畫,爸爸不假思索的回答:“好?!蔽遗笥堰x了一幅漂亮的仙女,我選了一幅喜羊羊和美羊羊,我們開始涂了,快涂完了,有一位阿姨過來了,她看我和我朋友涂得很鮮艷,就連聲說好,我心里聽了很高興,我們涂完了,我們涂完的時候,我爸爸不知去哪里了,我就用那位阿姨的手機給我爸爸打電話。
我們涂完畫,爸爸給我們10元,我和朋友到山頂去玩智慧樂園,太好玩了,也太刺激了,一進大門,就看見一座橋,我和朋友一起過橋,這座橋太可怕了,晃來晃去的;接著來到了走鐵絲,我們走到半道就下去了;再接著來到蕩秋千,還有是你追我趕,玩的可高興了。
我喜歡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七
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民間節(jié)日。它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一直流傳至今。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習俗有哪些?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傳統(tǒng)端午節(jié)。
作文。
希望對你有用!
有關這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有很多種說法。在此我只想說我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開始到離家工作幾乎每個端午節(jié)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過的。
有很多年,我爺爺都黎明前就挑過來無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臺上,夾在門把后,還夾在我們姐弟幾個的耳朵上。這過節(jié)的氣氛就是在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彌漫開來。無需任何華麗的語言,滿是對兒孫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時我爺一給我夾上我就能醒過來,而有時卻是聞到那艾蒿的陣陣清香后慢慢才從睡夢里醒來。不管咋醒這天早晨沒喝無根水以前是不能說話的。平時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的我們幾個這天都很乖的,喝完無根水,象征性的用無根水洗洗臉,下一個程序該分雞蛋了。雞蛋是我媽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時雞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爺爺奶奶總分給他十個,而我們姐妹幾個能分到六道八個。每每這時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給我一兩個,還不忘在我后腦勺上輕輕拍一下。
我們揣好分得的雞蛋,叫上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發(fā)。必須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頂端,然后回頭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鄉(xiāng)已綠成一片,每家每戶的孩子,還有鄰村的都從四面八方往這趕。
男孩們領著小狗,吹著口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看誰能第一個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時不穿鞋的,網(wǎng)上褲腿就上,有時還倒?jié)L回去。每爬上一個小山丘拿出雞蛋相互磕一下誰的現(xiàn)碎現(xiàn)吃她的雞蛋,所以分雞蛋時都挑紅皮兒的小一些的。
登上最高處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揮手,喊叫,就這樣邊吃雞蛋邊上。四五個人扯著手唱著歌上,春風伴著歡笑飛舞,春日迎著我們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歡快地在震動。
等瘋累了,玩夠后,滿身是沙子的我們回到家時,香噴噴的韭菜臥雞蛋,還有我媽烙的蕎面餅已經(jīng)擺好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甭牭竭@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jié)。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jié)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qū)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jié)要畫門符。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jù)說這樣做,是為了驅(qū)“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jié)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qū)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chǎn)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jù)內(nèi)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jié)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tǒng)佳節(jié)!
說起端午節(jié),想起了小時候在家過的端午節(jié)來!
在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中,有很多習俗,在離開家鄉(xiāng)的這些年里,不經(jīng)意的深深回憶起來,總覺得有種塵封的感覺!掐指一算,有近20xx年沒有過個正宗的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了!
在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的前個晚上,各家都要備一盆水,水里面泡上艾葉,然后放在外面,在端午節(jié)的早上,全家洗臉的水,都要從這一盆水里面取,人多的家庭可要節(jié)省著用了,免得有人沒的水洗臉。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大早要早早把小孩子叫起來,到外面的池塘,河里,或者湖邊去洗澡,據(jù)說這樣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氣,而且還有避邪的作用,為什么各家要用這樣的水洗臉?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據(jù)說,在端午節(jié)的前晚,月宮里的嫦娥,會讓搗了一年藥的玉兔,把藥撒向人間,讓人們洗去疾病和苦難,而且還有避邪的作用!這里面還要插上一個小插曲就是,在月宮上面,我們總是可以看到有一棵桂花樹,樹下有個貌似人形的玉兔總是跪著作搗藥的動作,所以在小時候,晚上鬧人了,老人們總會哄小孩子說,走走走,到外面看玉兔搗藥去,小孩子們總是記得,月宮里的玉兔搗了一年的藥,終于在5、4日的晚上悄悄的撒向了人間,所以,小孩子們在5、5的早上,總是爭著去外面洗澡,覺得用玉兔撒了藥的水來洗澡是件神圣的事情,而沒有去外面洗澡的,只有用放在屋外面的水來洗一下臉了!當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體好才行,以免感冒,因為在記憶里,5、5那天的早上,還是很冷的,也聽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來說,洗完,好冷。所以,我和弟弟只有在家用艾葉泡過的水洗臉,那樣的水,泡了一夜艾葉后,顏色會變的綠綠的,還伴著一股艾葉特有的香味!用這樣的水洗完了臉,心里總是有種安全感,在想:在這一年里,我又是健康的了!
其次,在5、5日的早上,各家要吃煮雞蛋和剛刨下來的新鮮的蒜!雞蛋和蒜在鍋里煮時,水里面也要放上艾葉!經(jīng)過放了艾葉的水一煮,雞蛋和蒜都會變成另外一種顏色,煞是好看!更是有一股艾葉特有的味道!艾葉同時也是一味中藥,具體治什么病,偶就不知道了!在吃早飯時,這些雞蛋、蒜和粽子,都要擺上飯桌了,同時在飯桌上,還要擺一樣,那就是酒壺,而酒壺里面的酒,和以往喝的酒要有一點不同了。有什么不同呢?那就是在酒里面,加了一味雄黃!酒也被泡成了雄黃的顏色,喝了這樣的雄黃酒,也是為了避邪!有小孩子的人家,還要把喝盛的雄黃酒,擦在小孩子的耳朵上面,所以,吃過飯出去玩耍時,可以看到到處都是耳朵被抹了雄黃的小孩子,這不能不說也是一種特色吧!如果細看的話,還會發(fā)現(xiàn)這些小孩子的身上,都會戴了一個香囊,手、腳、脖子、手指頭都會纏了五色線的,這樣的香囊里面裝的香料同樣也是艾葉。五色線,顧名思義,就是用五種顏色的繡花線拈成的,這樣的說法是為了避免蛇蟲來咬,因為蛇的顏色就象五色線。戴幾天后,把它取下來扔掉,就會變成了蛇,如果戴了幾天還不扔掉,會變成了蛇來咬人的!
在端午節(jié)這天早上,各家還要把艾葉插在門的兩天,有點象清明節(jié)時插柳枝一樣,這樣的說法也是為了驅(qū)病避邪。走在村子里,裊繞的炊煙中,伴著縷縷的艾葉的清香,和著露珠的清新氣息,給這樣一個早晨增添了濃濃的特有的節(jié)日氣氛.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八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歷有一位偉大的民族詩人,叫屈原。他空有滿腔抱負,無處發(fā)揮,后跳江而死。后人為紀念他,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把粽子投入江中,由此人們習慣在那一天包粽子吃粽子。
端午節(jié)那天,大街小巷都飄著濃濃的粽子香,走過那兒的人都會口水直流。
粽子包好了,媽媽把粽子放進鍋里煮,過了幾分種,我聞到了粽子的香味,媽媽說:“已經(jīng)熟了。”終于可以吃了,媽媽把粽子放在盤子里。我拿了一個粽子,把外殼剝了,開始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過端午節(jié)真好,不僅讓我學會了包粽子,又能吃到美味的粽子。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九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家鄉(xiāng)最有特色的一天,端午節(jié)。雖然端午節(jié)在中國人當中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jié)日,但是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都有端午節(jié)的習俗。但是,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jié)比北方更有趣,更濃郁。
端午節(jié)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每一天,我們每個家庭都會包一種“中山綠豆棕”,像圓棍形狀的手臂一樣粗。鮮竹葉是用來綁棕的,里面有食材,有咸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味道。甜粽子包括蓮子、紅豆沙、栗子泥、棗泥:咸的,就是臘肉、燒雞、蛋黃、扇貝、香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鍋里煮。粽子煮好后會聞到淡淡的竹葉味,香味會溢出整個廚房。
這一天,村里的“龍舟”太幼稚了!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過癮。看電視直播的龍舟比賽。在廣闊的江面上,20多條“傳統(tǒng)龍”展開了角逐。長長的龍舟上擠滿了肌肉鼓鼓的大個子。鼓手在中間,前面的人在歡呼,響亮,霸氣。威風,震撼,毛毛雨,河水洶涌。在這里,男人勇敢堅強,這很棒!在北方,“扒龍舟”的習俗并不常見,因為北方的河流沒有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jié)只吃粽子,沒有南方的轟轟烈烈。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的獨特之處。
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你給了我多少歡樂和喜悅!端午節(jié)香,龍舟響,是的男人雙!端午節(jié)流露出真正的故鄉(xiāng)情懷,是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敬仰和贊美。吃著正宗的家鄉(xiāng)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xiāng)龍舟賽,我的心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已不見蹤跡。為了紀念屈原,后每年五月五日百姓都會劃龍舟以表心情。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人員,進行競賽活動。
2、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后來,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3、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
5、吃“五黃”
“五黃”是指黃魚、黃鱔、黃瓜、黃梅和雄黃酒這五種新鮮的食物。這些食物除了是時鮮貨,據(jù)說還包含著祛惡避邪的意思。端午時分,天氣轉熱,正是蛇蟲污穢開始復活的季節(jié),同時還有養(yǎng)生的含義。夏季里,人體消耗最大,需要滋補養(yǎng)生。中醫(yī)認為“黃入脾”,黃色食品對人體有很好的.醫(yī)療保健作用。
6、懸鐘馗像
端午節(jié)時,農(nóng)村許多人家都會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qū)邪。據(jù)傳,唐明皇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一大一小兩鬼,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qū)邪魔。
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國民間過端午節(jié)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shù)爻錾慕裰鞲锩仪镨囊饬x。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xiāng)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jié)。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zhèn)鹘y(tǒng)儀式又注入新的現(xiàn)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nèi),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lián)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jié)。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食粽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蹦媳背瘯r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一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jié)日之一,端午節(jié)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jié)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讀了《我們的節(jié)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jié)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jié)是在中國這么多的節(jié)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jié)、端陽、重五節(jié)、夏節(jié)、天中節(jié)、五月節(jié)、詩人節(jié)等。端午節(jié)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jù)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jié)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jù)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裊裊,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伙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wǎng)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lián)合國申報端午節(jié)為他們國家的遺產(chǎn),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的,怎么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jié)日有關吧!
看了《我們的節(jié)日》,那一個個傳統(tǒng)、有趣的節(jié)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jié)日》一書,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農(nóng)歷五月初五謂之“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中原漢人南徙開發(fā)八閩,帶來了中原紀念屈原的端午風俗,與閩越族的“龍子節(jié)”糅合成八閩傳統(tǒng)的端午趣俗。
端午節(jié)“出生”在中國,習俗由來與傳說甚多。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廣泛深入人心。但總體而言,福建和臺灣的端午節(jié)慶同出一源,民間沿襲習俗亦大致相若,足見臺海兩岸人民一脈相承、魚水相依。
福建泉州地區(qū)端午節(jié)慶更具獨特的風格。明清以來,每逢五月初五都會出現(xiàn)“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的盛況。兩地人民身披節(jié)日盛裝,同江競舟潑水,交融情誼。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古鎮(zhèn)蚶江和臺灣彰化縣和美鎮(zhèn)鎮(zhèn)平里聯(lián)袂舉辦“海峽龍舟競渡邀請賽”系列活動,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海峽情”民俗畫卷,令海峽兩岸同胞流連忘返,期待著“三通”實現(xiàn)日,神龍飛架兩岸來。
福建和臺灣各地,民間在過端午節(jié)時,一般家庭都要吃粽子、掛艾蒲、飲雄黃、佩香囊等作“避邪”保健用。同時在自家門楣間插上艾葉、菖蒲,兼插禾稗莖以及榕樹枝,象征老而彌堅。臺灣民眾采艾插榕的習俗,實際上也是一種思念鄉(xiāng)里故土的寄托。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二
據(jù)歷史文獻記載,我國民間有吃粽子、劃龍船、喝雄黃酒、掛香袋、門上懸艾草等習俗。
這些節(jié)日習俗一直沿習至今。我們黃羊川鄉(xiāng)沒有大江大河,見不到劃龍舟的場面,代之而起的則是聚眾郊游,登山野炊等習俗。
粽子,又名角黍,簡稱粽子,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我們這里因不生產(chǎn)稻米,而恰逢 韭菜上市。所以家家戶戶都用韭菜作餡,夾雜雞蛋、豬油等配料作成包子,或用菜油煎餅,夾上煮熟的大米和紅棗,作成卷膏,不同地方作法也不盡相同。
喝雄黃酒,舊時,每逢端午,人們相聚,大都要喝雄黃酒,以避毒蟲、蚊蠅叮咬。我們黃羊川鄉(xiāng)大都以一種經(jīng)糧食發(fā)酵,配以佐料作成酒醅子。一進夏季人們?yōu)榱吮苁?,家家戶戶都要作一些甜醅子喝起來又香又甜,沁人心脾?,F(xiàn)在隨著人民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也有不少人喝起了雄黃酒。
人們在端午節(jié)這天,紛紛攜家外出,聚集到周圍的名山名川處,共同郊游,聲勢頗為壯觀,屆時四周鄉(xiāng)鄰,或遠或近聚到一起舉辦大型的賽馬會,文藝匯演,集市貿(mào)易等活動這與南方的賽龍舟大體相近。生活富裕者,還會拉上整羊?qū)ひ惶幇惨莸責狙蛉?,使得香味回溢?BR> 黃羊川鄉(xiāng)楊樹成行,香草遍野,一到端午節(jié),男女老少,身掛各式各樣用香草做的荷包等裝飾品,也有的在門框四周插上折來的楊樹枝或柳樹枝從避鬼神,驅(qū)逐瘴氣。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三
俗話說“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為端午節(jié)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動植物生命活動進入旺盛階段,再加上氣候潮濕,病蟲細菌活躍,容易引發(fā)眾多疾病。古時,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瘟瘡蔓延,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而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
過去,端午節(jié)吃的蛋一般為咸鴨蛋,之所以吃咸鴨蛋,也有一番說法。
據(jù)有關資料介紹,咸鴨蛋咸而微寒,能滋陰、清肺,可治夏季膈熱、咳嗽、喉痛、齒痛、泄痢等病癥。直至現(xiàn)代,人們?yōu)樨S富口味,才開始煮起了鮮蛋和茶葉蛋。每逢端午節(jié)這天,一般家庭的主婦起得特別早,用黃金山、金銀花藤、花麥腎、艾草等10多味揮發(fā)性中草藥混合而成的“草頭湯”,來煮鮮蛋和咸鴨蛋,供家人當早餐食用。
接下來,就來教教你如何制作咸鴨蛋吧。
用料:鴨蛋14顆、白酒適量、鹽150克、錫紙適量、腌制用容器1個
做法:生鴨蛋洗干凈擦干。要50度以上的白酒,我這個是56度二鍋頭。鹽倒進大碗里。白酒倒進盆子或大碗里,把洗干凈的鴨蛋放進去泡3分鐘。鴨蛋在酒里泡過拿出來不用擦,連著酒水滾上一層鹽,越濕鹽越滾的厚,鹽厚咸的也比較快。錫紙?zhí)崆凹舨贸煽梢园养喌巴耆玫姆綁K狀。滾好鹽的鴨蛋用錫紙裹嚴實。全部包好裝進容器里,沒有容器塑料袋也可以,裝好扎緊袋口多包兩層塑料袋密封會嚴實些。我這瓶子沒裝下,剩下幾個用兩層塑料袋密封的一樣好。封好放在陰涼處不用管了就等待。一個月以后可以先拿出兩個試試,如果沒有出油繼續(xù)再腌,我這一下就是38天打開的,已經(jīng)爆足了油我這鴨蛋個頭不大,大個的時間也得久一點,小個的可以早幾天就可以了。將鹽沖洗掉,放到鍋里蒸15分鐘。個人覺得蒸比煮好,有時腌制完會有小裂紋煮的話會影響出油。蒸好后用涼水沖一下很容易剝皮。
那么,咸鴨蛋有哪些營養(yǎng)價值呢?
氨基酸:在鴨蛋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zhì),而這種物質(zhì)在腌制的過程中會被分解為氨基酸,除此之外由于鹽腌從而導致鴨蛋中的鹽分增加,致使蛋內(nèi)無機鹽也隨之略增。在新鮮的鴨蛋中,而蛋黃中的脂肪由于與蛋白質(zhì)結合在一起因此看不出含有油脂,而通過腌制一段時間后蛋白質(zhì)會變性并與脂肪分離,而這個時候鴨蛋中的脂肪聚集在一起就成了蛋黃油。
咸鴨蛋的蛋黃中含有大量的紅黃色卵黃素及胡蘿卜素,并且與蛋黃油溶在一起因此才會出現(xiàn)我們看到的紅黃色。咸蛋出油是咸蛋已腌好的標志,可以說咸鴨蛋中的營養(yǎng)價值非常高,與新鮮的鴨蛋中所含有的營養(yǎng)并無多大的區(qū)別。
豐富的鈣:鴨蛋在腌制成為咸蛋之后,其中所含有的蛋白質(zhì)含量會明顯的減少,由鮮蛋的每百克含14.7克下降為10.4克。而這個時候其中所含有的脂肪卻會明顯的增多,從鮮蛋每百克含11.6克,上升為13.1克。不僅如此,咸鴨蛋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也有明顯的增加,由鮮蛋每百克含1.6克,上升為10.7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礦物質(zhì)的保存,鴨蛋中所含有的礦物質(zhì)在腌制的過程中并不會遭到損害,同時還能讓讓鈣在腌制的過程中得到很大的提高,由鮮蛋每百克含55毫克,上升為512毫克。
無機鹽:在咸鴨蛋中除了含鈣量豐富之外,同時還含有鐵、磷等無機鹽,并且專家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咸鴨蛋中所含有的鈣質(zhì)量、鐵質(zhì)量比雞蛋、鮮鴨蛋都高。 所以它們的營養(yǎng)價值是基本相同的各有好處,適當?shù)氖秤脤ι眢w沒有危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放心的食用。
雖然說咸鴨蛋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并且適量食用沒有什么危害,但任何食物都不能吃多,比如咸蛋用鹽量一般在10%左右,如果過量食用的話很有可能會因此而患有高血壓,從而嚴重的危害到人體的健康。
清肺火: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咸鴨蛋中所含有的各種營養(yǎng)都具有很好的滋陰、清肺、豐肌、澤膚等功效,因此非常適合在夏季食用。除此之外,我國中醫(yī)認為咸鴨蛋清肺火、降陰火功能比未腌其中咸蛋黃油可治小兒積食,外敷可治燙傷、濕疹。
咸鴨蛋雖然好吃,但是在端午節(jié)時也不宜多吃哦。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四
下聯(lián):桃符萬戶換新春。
上聯(lián):爆竹聲聲辭舊歲。
下聯(lián):梅花點點慶新春。
上聯(lián):爆竹聲聲辭舊歲。
下聯(lián):春聯(lián)戶戶迎新春。
上聯(lián):喜鵲登枝盈門喜。
下聯(lián):春花爛漫大地春。
上聯(lián):天增歲月人增壽。
下聯(lián):春滿乾坤福滿門。
上聯(lián):發(fā)福生財吉祥地。
下聯(lián):堆金積玉富貴門。
上聯(lián):春回大地風光好。
下聯(lián):喜上心頭氣象新。
上聯(lián):春回大地風光好。
下聯(lián):福滿人間喜事多。
上聯(lián):開門迎春春撲面。
下聯(lián):抬頭見喜喜滿堂。
上聯(lián):向陽門第春常在。
下聯(lián):富貴人家慶有余。
上聯(lián):向陽庭院花開早。
下聯(lián):勤勞人家喜事多。
上聯(lián):春風吹綠門前柳。
下聯(lián):華燈映紅窗上花。
上聯(lián):全家共飲新春酒。
下聯(lián):舉國同迎富貴年。
上聯(lián):華夏有天皆麗日。
下聯(lián):神州無處不春風。
上聯(lián):歡歡喜喜辭舊歲。
下聯(lián):高高興興過新年。
上聯(lián):萬象更新春光好。
下聯(lián):一年巨變喜事多。
上聯(lián):紅梅點點風日麗。
下聯(lián):春意融融人杰靈。
上聯(lián):玉樹暖迎滄海日;珠簾光動錦城春。
下聯(lián):玉府珠林羅典籍;瑤階瑞石出芝蘭。
上聯(lián):玉地祥光開泰運;金門旭日耀陽春。
下聯(lián):玉海金濤千里秀;紅樓綠樹萬家春。
上聯(lián):玉露滋花盈馥郁;春梅報信吐芬芳。
下聯(lián):玉龍吐寶慶吉日;金鳳含珠賀新年。
上聯(lián):玉宇祥和春煦煦;華堂吉慶樂融融。
下聯(lián):古柏青松存晚節(jié);芝蘭翠竹展雄姿。
上聯(lián):古渡橋頭鋪錦繡;新居院里啟仁風。
下聯(lián):龍飛鳳舞升平世;燕語鶯歌錦繡春。
上聯(lián):平安竹長千年碧;富貴花開一品紅。
下聯(lián):節(jié)日人同佳日好;今年花勝去年紅。
上聯(lián):東風一過千里綠;南燕雙飛萬戶春。
下聯(lián):東風已綠南國草;春信才開北嶺梅。
上聯(lián):東風喜報開心事;南燕銜來滿眼春。
下聯(lián):東來紫氣西來福;南進祥光北進財。
上聯(lián):可珍土地忙中樂;有味詩書苦后甜。
下聯(lián):北海云生龍對舞;丹山日上鳳雙飛。
上聯(lián):術業(yè)宜從勤學始;韶華不為少年留。
上聯(lián):四海三江迎新歲;千家萬戶慶豐年。
上聯(lián):四海九州皆麗日;三山五嶺盡春暉。
下聯(lián):四海春光隨處好;滿天雨露應時新。
上聯(lián):四海春新增百福;九州日麗值千金。
下聯(lián):四面青山明眼耳;十分春色怡心胸。
上聯(lián):四面抬頭皆見喜;萬家祝福共迎春。
下聯(lián):舊歲又添幾個喜;新年更上一層樓。
上聯(lián):生涯不老松筠志;造化還添雨露恩。
下聯(lián):生意如春春意好;財源似水水源長。
上聯(lián):生意興隆春意美;財源茂盛水源長。
下聯(lián):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上聯(lián):乍觀小院添新色;多謝春風去舊塵。
下聯(lián):乍觀柳岸千重綠;偏愛寒梅一品紅。
上聯(lián):生活美如竹葉翠;家庭榮似牡丹紅。
下聯(lián):鳥語早隨陽氣發(fā);人心長望暖風吹。
上聯(lián):鳥語花香歌麗日;民康物阜樂堯天。
下聯(lián):鳥韻入簾時正午;花香浮動日初長。
上聯(lián):處處桃花頻送暖。
下聯(lián):年年春色去還來。
玉樹暖迎滄海日;珠簾光動錦城春。
玉府珠林羅典籍;瑤階瑞石出芝蘭。
玉地祥光開泰運;金門旭日耀陽春。
玉海金濤千里秀;紅樓綠樹萬家春。
玉露滋花盈馥郁;春梅報信吐芬芳。
玉龍吐寶慶吉日;金鳳含珠賀新年。
玉宇祥和春煦煦;華堂吉慶樂融融。
古柏青松存晚節(jié);芝蘭翠竹展雄姿。
古渡橋頭鋪錦繡;新居院里啟仁風。
龍飛鳳舞升平世;燕語鶯歌錦繡春。
平安竹長千年碧;富貴花開一品紅。
節(jié)日人同佳日好;今年花勝去年紅。
東風一過千里綠;南燕雙飛萬戶春。
東風已綠南國草;春信才開北嶺梅。
東風喜報開心事;南燕銜來滿眼春。
東來紫氣西來福;南進祥光北進財。
可珍土地忙中樂;有味詩書苦后甜。
北海云生龍對舞;丹山日上鳳雙飛。
術業(yè)宜從勤學始;韶華不為少年留。
四海三江迎新歲;千家萬戶慶豐年。
四海九州皆麗日;三山五嶺盡春暉。
四海春新增百福;九州日麗值千金。
四面青山明眼耳;十分春色怡心胸。
四面抬頭皆見喜;萬家祝福共迎春。
舊歲又添幾個喜;新年更上一層樓。
生涯不老松筠志;造化還添雨露恩。
生意如春春意好;財源似水水源長。
生意興隆春意美;財源茂盛水源長。
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乍觀小院添新色;多謝春風去舊塵。
乍觀柳岸千重綠;偏愛寒梅一品紅。
生活美如竹葉翠;家庭榮似牡丹紅。
鳥語早隨陽氣發(fā);人心長望暖風吹。
鳥語花香歌麗日;民康物阜樂堯天。
鳥韻入簾時正午;花香浮動日初長。
處處桃花頻送暖;年年春色去還來。
冬去堂前迎紫燕;春來枝上舞黃鶯。
冬雷欲白千里草;春暉又紅萬叢花。
冬雪欲白千里草;春暉又紅萬朵花。
冬去猶留詩意在;春來身入畫圖中。
漢瓦當文延年壽;周銅盤銘大吉祥。
對月漫題招月詠;臨池長寫換鵝經(jīng)。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五
再過兩天,就是端午節(jié)了。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端午節(jié)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在這幾天,人們會在門口掛上菖蒲、蒿草、艾葉驅(qū)邪,喝雄黃酒、五加酒,吃粽子,掛香囊,以表達保持健康體魄的美好愿望。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里,端午節(jié)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jīng)慢慢被摒棄,然而事實證明,我們的傳統(tǒng)習俗蘊含著很多養(yǎng)生奧秘。
中醫(yī)認為,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都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總的來說,粽子有清熱除煩、助脾開胃的作用,特別適合初夏食用。
進食時須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較大,過量進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貪食。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痹诙宋绻?jié),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艾葉(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qū)毒除瘟作用。現(xiàn)代研究表明,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的確有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葉、菖蒲還有驅(qū)蚊的作用,慢慢燃燒艾葉驅(qū)蚊效果更好。
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很少在家門口掛艾葉、菖蒲等草本植物。對于這個問題,專家說,可以采取煙熏和噴氣霧劑的方法來解決。普通家庭可以選擇在端午前后把門窗緊閉,然后用菖蒲、艾葉、雄黃合劑煙熏2~4小時以上,這樣可起到殺菌作用。另外,還可以到商店購買殺蟲驅(qū)蚊的氣霧劑來達到滅害蟲的目的。
端午前后,我國南方很多地區(qū)都已步入梅雨季節(jié),天氣條件有利于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nèi)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jié)飲雄黃酒,但由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后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nèi)服。
涂灑雄黃酒是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在端午節(jié),將雄黃摻在酒里制成雄黃酒,甩灑在居室的墻角和床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由于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積涂擦,以防中毒。
盛夏,酷暑難當,人們?yōu)榍蟮靡环輿鏊?,往往忽視了防病保健,而誘發(fā)各種不適感,甚至導致病痛發(fā)生。因此,消暑也要講科學,切不可掉以輕心。
俗話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天氣溫高,濕度大,木頭,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太陽一曬,溫度升高,會向外散發(fā)出濕熱,使人易患皮膚病、風濕和關節(jié)炎等。
在炎熱的夏季,如果胃腸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會加快蠕動,縮短食物在小腸里的停留時間,影響人體對食物營養(yǎng)的吸收。同時,由于夏季氣溫高,體內(nèi)熱量不易散發(fā),胃腸內(nèi)的溫度也較高,如果驟然受冷刺激可導致胃腸痙攣,引起腹痛。
盛夏時節(jié),身上的汗腺不斷向外分泌汗液,以散發(fā)體內(nèi)的熱量,睡著后,機體處于放松狀態(tài),抵抗力暫時下降。此時如果正值夜晚,氣溫下降,再遇冷風襲來,露水加身,容易導致頭痛、腹痛、關節(jié)不適,并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夜晚露宿還易被蚊蟲叮咬,可能染上疾癥,如大腦炎等病。
夏季晝長夜短,氣溫高,人的新陳代謝旺盛,消耗量也大,容易疲勞。加上夜間炎熱,睡不安穩(wěn),導致睡眠不足。因此,中午睡上一二個小時,對健康大有裨益??墒股眢w各系統(tǒng)得到休息,也是防止中暑的一項好措施。
夏天出汗多,有人一下子喝進很多水,會增加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下降,甚至可出現(xiàn)心慌、氣短、出虛汗等現(xiàn)象,渴極了應先喝少量的水,停一會兒再喝。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qū)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jié)喝五加酒。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jié)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后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nèi)或車內(nèi)。這幾味中藥,中醫(yī)認為有散風驅(qū)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六
端午節(jié)是我們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有哪些傳統(tǒng)的食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傳統(tǒng)食俗,歡迎大家閱讀。
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fā)明的,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于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于唐韋巨源《食譜》。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边@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jié)的民謠。
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jié)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F(xiàn)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nèi)含的花色則根據(jù)各地特產(chǎn)和風俗而定。
親親小貼士: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葉子餑,是玉林人的節(jié)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陽這兩節(jié)屬必不可少的美食.關于葉子餑的傳說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歷史頗久遠.到了后來葉子餑漸漸演變成玉林當?shù)匾环N大眾化的地方傳統(tǒng)特色小吃。
葉子餑以糯梗兩種米磨成粉做成,屬蒸制食品,通常單個餑是一巴掌長左右分為甜和咸兩種口味餡料隨喜好可放可不放不放餡的一般為甜味放餡料的則視各人胃口而制。做葉子餑通常是采用芭蕉業(yè),粽子葉竹葉等具有清香味的葉子包著蒸出來的餑泛著淺青色。葉子餑的特色就是色澤嫩亮口感細軟香糯不粘牙。
端午節(jié)玉林人家餐桌上的釀苦瓜是絕對少不了的。這個節(jié)也有部分玉林人叫苦瓜節(jié)因農(nóng)歷五月五正好是苦瓜“大哄”上市苦瓜名雖苦但其實苦盡甘來甘香瓜味留在口腔歷久不散。感覺清爽加上苦瓜有清熱解毒作用在炎熱的夏天吃最合適不過了。
苦瓜釀糯米是玉林人最常見的烹飪據(jù)說這與玉林夏季氣候潮濕多霧有關所以飲食上養(yǎng)成宜溫熱忌寒冷的特點。常見釀苦瓜的做法是糯米加香菇或蝦仁。加糯米可以增加肉的黏度并中和苦瓜的苦味。如果喜歡苦瓜原味可以只用簡單的豬肉餡做成魚肉餡的也有。或以豆芽,竹筍及蔬菜代替?zhèn)鹘y(tǒng)的豬肉餡入口更清新。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七
老家的習俗可真多呀,數(shù)都數(shù)不完,各種節(jié)日都有不同的習俗。我就喜歡端午節(jié)了因為不僅可以吃到粽子還可以親手包粽子呢。
我們在端午節(jié)的前十幾天就開始準備,就只差等待了。
回到家之后粽子已經(jīng)出籠了,我立刻撲上去拿了一個我自己包的粽子吃,因為我包的粽子很難看,還小,所以一眼就認出來了。我把粽子解開以后咬了一口,哇,好香好甜呀!一會兒功夫我就吃完了一個。媽媽說“別吃了,一會兒還有活動呢!”
全部好了之后,我們提著籃子上各家各戶交換粽子。回來以后就去參加吃粽子比賽。家里派我作代表參加比賽。我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想吃粽子了。終于開始了,姐姐把粽子解開,我快速地吃,吃到一半吃不下去了。姐姐說:“你還要不要你的大粽子了?!蔽矣矒沃粤讼氯?,終于贏了比賽。獎品是紅豆味的一個超級大粽子。我抱著粽子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累死了,累死了!”我要放松一下,吃我的大粽子啦。
這就是粽子的習俗:“可好吃了呢!”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八
最早出現(xiàn)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妒酚洝贰拔涞郾炯o”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xù)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xiàn)。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jié)食品?!讹L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jié)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jié)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xiàn),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jié)食。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边@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jié)的民謠??傮w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jié)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F(xiàn)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nèi)含的花色則根據(jù)各地特產(chǎn)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好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意思是說財富再多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唯有吃最實惠。
清代的菜系,大略分十個,其中江蘇就有五個,即江寧(南京)、蘇州、鎮(zhèn)江、揚州、淮安 ,雖然相距都在百里之內(nèi),但各成一系,很有特點。清朝人主要的是官宦家庭對吃比較講究在《紅樓夢》記訴劉姥姥進大觀園,茄母請她吃飯。鳳姐夾了一道菜問劉姥姥是什么,劉姥姥搖頭。鳳姐說是茄子。鳳姐說:把茄子刨了皮,切成丁,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胸脯子和香覃、新筍、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切成丁,拿雞湯煨干,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抄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你吃的茄子。一道燒茄子能想到極致,做到極致,的確是烹飪的極致,粗菜細做,家常菜細做這是官府菜的一大特點。
清代的李漁號笠翁和袁枚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美食家,他們分別著有《閑情偶記》《隨園食單》都是非常杰出的飲食著作。李漁酷愛吃蟹,他說:“蟹之為物至美,而其味壞于食之之人。以之為羹者,鮮則鮮矣,而蟹之美質(zhì)何在?以之為膾者,膩則膩矣,而蟹之真味不存。更可厭者,斷為兩截,和油、鹽、豆粉而煎之,使蟹之香與蟹之真味全失。此皆似嫉蟹之美觀,而多方蹂躪,使之泄氣而變形者也。李漁以為最好的做法是以全蟹放在籠屜里蒸熟,貯以潔白如冰的大盤之中,而且必須親自剝著吃,讓別人代勞、味同嚼蠟,自己從蟹的腿、敖乃至軀殼一點一點剝著吃,仔細品嘗,其樂無窮?!痹蹲苑Q:好味、好色、好房、好游、好友、好話草泉石、好名人字畫、好書。袁枚對燕窩有獨到的做法:“燕窩貴物,原不輕用。如用之,每碗必須二兩,先用天泉水泡之,將銀針挑去黑絲。用嫩雞湯、好火腿湯、新蘑菇三樣滾之,看燕窩變成玉色為度。此物至清,不可以油膩雜之;此物至文,不可以武物串之。今人用雞絲,肉絲,非吃燕窩也。卻徒務其名,往往以三前生燕窩蓋碗面,如白發(fā)數(shù)莖,使可一撩不見,空剩粗物滿碗。不得已則蘑菇絲,筍尖絲、鯽魚肚、野雞嫩片尚可用也?!彼f燕窩還有一做法,即冬瓜燕窩,“以柔陪柔,以清入清,重用雞汁而已,燕窩皆作玉色,不燉白也”。
清代飲食集大成者非滿漢全席莫數(shù),主要大菜有五十六種之多。盡管奢侈,但對于宮內(nèi)御膳房的菜譜來說,仍然是小巫見大巫。這是一張溥儀6歲時的一份早膳,雖然已是清末,國家動蕩,宮內(nèi)生活也沒有象乾隆那個時代那么鋪張,但在今天看來,也足夠達到奢靡的地步:口蘑肥雞、五綹雞絲、燉白肉、燉肚肺、肉片燉白菜、黃悶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爐肉燉白菜、羊頭片汆小蘿卜、鴨條溜海參、樣丁溜葛仙米、燒茨菰、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噠絲、炸春卷、黃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鹵煮豆腐、熏干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干、祭神肉片湯、白煮塞肋、烹白肉。
根據(jù)檔案記載:皇上的份例菜肉每天22斤、計三十日份例共660斤,其中:湯肉5斤,共150斤;豬油1斤,共30斤;肥雞2只,共60只;肥鴨3只,共90只;菜雞3只,共90只。太后和貴妃的份例如下:太后:肉1860斤,雞30只,鴨30只;瑾貴妃:肉285斤,雞7只、鴨7只;瑜皇貴妃:肉360斤、雞15只、鴨15只;皇貴妃:肉360斤、雞15只、鴨15只;如果把宮內(nèi)的大臣、侍衛(wèi)、等算進去一個月要豬肉31844斤,豬油840斤、雞鴨4786只、加上魚蝦蛋品,一個月花消14794兩白銀 ,這還不算果品,飲料等。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對皇家的吃飯有細致的描寫: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于吃飯。關于皇帝吃飯有一套術語,是絕對不能說錯的。飯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到了吃飯的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jiān)便照樣向守在養(yǎng)心殿太監(jiān)說一聲:“傳膳!”這樣一道道傳下去,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jīng)走出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jiān)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yǎng)心殿而來。進入明殿里,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jiān)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肴有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桌。餐具上繪著龍紋和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名黃色 瓷器 ,冬天則是銀器。下拖以盛有日水的瓷罐。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并且為了同樣的原因,菜送上來之前都要經(jīng)過一個太監(jiān)嘗過,叫做嘗膳太監(jiān)。在這些都嘗過的東西擺好后,皇帝入坐前,一個太監(jiān)高喊:“打碗蓋”其余小太監(jiān)將銀牌子撤下,皇帝開始就餐。
秦鎮(zhèn)米皮
秦鎮(zhèn)米皮,陜西涼皮“四大花旦”之一,因產(chǎn)于西安戶縣秦鎮(zhèn)而得名,又叫秦鎮(zhèn)涼皮,以大米為主料蒸制而成。
秦鎮(zhèn)米皮用當?shù)爻霎a(chǎn)的一種秈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漿和蒸制。師傅當著顧客的面,用一把幾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張的米皮切成細條,拌上特制的辣椒油(叫“油潑辣子”)、醋和鹽,加上黃瓜絲和豆芽,一碗碗看來紅通通、吃來“筋、薄、細、軟”、涼爽可口的秦鎮(zhèn)米皮就可以上桌食用了。
長期以來,在關中地區(qū)流傳著“乾州的鍋盔岐山的面,秦鎮(zhèn)的皮子繞長安”的俗語??梢?,秦鎮(zhèn)米皮很早以前就與乾州鍋盔、岐山臊子面齊名為關中地區(qū)三大著名面食。
秦鎮(zhèn)即秦渡鎮(zhèn),位于西安戶縣灃河西岸,這里曾是西周的京畿之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稻谷。用這里出產(chǎn)的稻谷磨漿制成的米面皮子,以色白光潤、筋薄細軟、柔韌爽口而著稱。
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關中大旱,灃河缺水,戶縣秦鎮(zhèn)一帶稻子干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還催逼納貢大米,坑得大家無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澆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長出了稻穗。可收割后,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根本沒法向皇帝納貢。大家正在發(fā)愁的時候,有個叫李十二的,用這種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面皮,大家吃后,個個稱奇。于是,李十二帶著面皮,和納貢的人來到咸陽。秦始皇見貢米又少又差,傳旨問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雖差,卻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面皮,望萬歲御品?!鼻厥蓟食粤嗣嫫ぃ湮渡趺?,頗感稀奇。這才赦了眾人之罪,并讓李十二天天蒸上幾張面皮供他食用。
后來,李十二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鎮(zhèn)一帶的人們?yōu)榧o念他,在這天總要蒸些面皮。這種蒸面皮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成了戶縣秦鎮(zhèn)馳名的小吃。
酒
“醫(yī)源于酒”,這從漢字“醫(yī)”字可以證實,醫(yī)本作“醫(yī)”:“醫(yī)”,示外部創(chuàng)作,“殳”示按摩熱敷、針刺以治病,“酉”本為酒器與酒意通,表示酒是內(nèi)服藥。故《說文》云:“醫(yī)之性然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據(jù)《漢書 食貨志》載:“酒,百藥之長”。早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明確記載用酒制藥材以治病。酒最早用作麻醉劑,華陀用的“麻沸教”,即用酒沖服,在現(xiàn)代外科醫(yī)學中,酒也占有重要地位,如碘酒、牙痛水、癢子水、蟲咬水等。適量飲酒對健康長壽有益。古代現(xiàn)代醫(yī)學均主張老年人適量飲酒,中外大量的記載證明了此論有理。西德franke所著《百歲老人》中記載:高壽老人都愛喝點酒。中國歷史上唐人的“九老會”、宋代的“五老圖”,與會者無一不是酒仙,歷史名人孔子76歲,荀子82歲,賀知章86歲,劉禹錫71歲,白居易74歲,陸游86歲,考其生平,都喜喝酒。
鍋盔是西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的民間小吃,尤其在陜甘寧青地區(qū)流傳已久。本源于外婆送給外孫賀彌月而贈的禮品,后發(fā)展成為風味方便的食品。
現(xiàn)在我們提到鍋盔,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陜西,有句順口溜不是說“陜西八大怪,鍋盔象鍋蓋”。不錯,這鍋盔就是陜西八大怪之一。鍋盔制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干硬耐嚼,內(nèi)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相傳武周(唐武則天)時期,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巨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無烹調(diào)用具,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面餅,故取名鍋盔。從此后,筑陵工地上香氣彌漫,總監(jiān)嘗到這種香味異常的饃后,感覺不錯,忙派專人送到京城長安。因此饃不同一般,后來唐王朝每年就要乾縣進貢鍋盔饃。這種烙饃的方法,逐漸流傳到民間。
雖然傳說如此,不過更貼近事實的說法是,鍋盔始于戰(zhàn)國時期長平之戰(zhàn),要比唐早1000多年。
鹵味
就烹飪技法而言,鹵是指將經(jīng)過初步加工后的食物,放入用鹵料制成的濃香汁液中浸煮而成的菜肴。可是翻開中國的烹飪史,我們發(fā)現(xiàn),與燒烤薰臘等古老的烹飪方法不同,鹵出現(xiàn)的時間實在是太晚了。上古的時候,“鹵”指的是制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因含有鈣鎂等離子而味苦有毒,少量雖可用來點化豆腐,多喝卻會緊隨著楊白勞到陰曹地府去見閻王。到了北魏,《齊民要術》中有“腩炙法”曰:“肥鴨,凈治洗,去骨,作臠。酒五合,魚醬汁五合,姜、蔥、橘皮半合,豉汁五合,合和,漬一炊久,便中炙?!崩锩骐m用到了姜、蔥和橘皮等香料和酒、魚醬汁、豉汁等調(diào)味料,但“臠”是將肉切成小塊,“炙”則是燒烤的意思,均與鹵法不合。即使到了清代中期,《調(diào)鼎集》中雖然出現(xiàn)了“五香肉”和“五香肚”,但味型簡單,只有“甜醬、黃酒、橘皮、花椒、茴香”寥寥數(shù)種鹵料。
鹵法之所以發(fā)展緩慢,主要是受到兩類鹵料的制約。第一是香料。鹵味用到的香料俗稱五香,常用的有八角、小茴、桂皮、丁香、花椒、砂仁、豆蔻、草果、香葉、辣椒、芫荽等,這些香料多數(shù)是從國外傳入的,有的歷史較久,如丁香、芫荽(胡荽)和小茴;有的較晚,如八角為宋代,辣椒為明清。問題還在于,這些香料即使傳入之后,主要也是作為中藥材使用,應用于膳食調(diào)味的反而不多。這是因為中國飲食文化歷來偏重火候,對藥材入饌則存著戒心,認為“是藥三分毒”,能不用最好不用。以腌制南京鹽水鴨的白鹵水來說,傳統(tǒng)只用到生姜、蔥、八角和鹽四味鹵料,直到近年才增加了花椒、桂皮、草果、甘草等香料。
第二是醬油。鹵味雖然按加不加醬油存在紅白鹵之分,不過若要滋味濃郁雋永,顏色深沉誘人,含有糖色的醬油還是需要加入的。但是,中國生產(chǎn)豆醬和豉汁的歷史雖然悠久,制取醬油的時間卻不長,醬油之名,要到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才首次出現(xiàn),詳細的制造工藝要明清時期才有了記載,真正普及使用則要等到晚清之后才開始。
我在《潮汕味道》一書中,曾經(jīng)以潮式鹵味為例,開列出一份鹵鵝配方并介紹了鹵制的方法。要將一只活重達30斤的獅頭鵝鹵至味濃香軟,讓鹵獅頭鵝頭成為舉國公認的鹵味極品,整個鹵制過程自然需要很多講究,包括各種鹵料的配比,浸煮時間的長短,火力的大小,顏色的深淺等等。在這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還是對各種滋味進行調(diào)和。誠如俗語所言,五味調(diào)和百味香,這就是鹵味的靈魂。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九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今年的端午節(jié)我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包粽子。
端午節(jié)這一天,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有些人還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較多。香囊的樣子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顏色有紅的、黃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樓道里,樓道里飄香著粽子的味道,真香?。∥业目谒伎煲飨聛砹?,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里,告訴媽媽我也想吃粽子,媽媽不緊不慢的說:“別急,別急,大家等會兒到奶奶家還要包粽子呢!”
開始包粽子了。我自告奮勇,決定第一個試試。我拿起箬葉,包住江米隨便纏了幾圈。纏出了個圓不圓、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東西。我拿出紅絲線,心想:奶奶平時給粽子“五花大綁”,真難看,我可以纏一個漂亮一點的嘛!我用線圍著粽子繞了兩圈,然后系了一個好看的蝴蝶結,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晌覄傄凰墒郑兆泳汀吧⒓堋绷?。箬葉一松,江米從里面掉了出來,讓我白高興一場。
奶奶見了,來給大家做示范。箬葉經(jīng)奶奶三折兩卷就包成了一個粽子。奶奶還教大家包粽子的竅門,大家試了好幾次,終于學會了。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節(jié),我學會了包粽子,收獲可真不小呀!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一
1.工作很忙萬端緒,別忘小睡在午間。天熱保重多快意,愿你常被歡樂纏。這是本人花心血編制的短信,只有我的朋友才有福收到,請看每句倒數(shù)第二字!
2.端午節(jié)到了,送你甜甜的粽子,愿工作順利日子甜又甜;送你香香的粽子,愿你吃嘛嘛香身體康又健;送你黏黏的粽子,愿你好運接二連三“粽”不斷。祝端午節(jié)快樂!
3.端午龍舟競渡,引來你的關注;幾個粽子下肚,讓你滿足過度;頭插艾草酒喝雄黃,愿你懷抱平安,擁有健康,帶著甜蜜,牽著財運,快樂度過端午節(jié)!
4.酒杯端起祝福送,雄黃美酒健康傍。美味粽子口里嘗,絲絲甜味心里漾。艾葉香包隨身帶,帶來如意和吉祥。端午佳節(jié)人歡笑,國泰民安歲歲安!
5.一句平淡如水的問候,一句平常如紙的祝福;讓我采一清香的粽葉,包一香甜的粽子,裝進真情的信息里送給到你眼前:預祝朋友,端午節(jié)快樂!
6.一行輕如龍舟的問候,泛起我的惦記;一株暗香四溢的艾草,傳遞我的情意;一籠香甜圓潤的粽子,包裹你的幸福;一杯濃郁甘冽的雄黃酒,敬祝你春風得意。端午佳節(jié),愿你事業(yè)像龍舟競技,家庭像艾草溫馨,幸福像粽子香甜,生活像美酒愜意!
7.把祝福做成一個粽子,包成快樂的樣子,順著好運的路子,帶上成功的點子,穿過思念的巷子,在端午走進你的小日子,給你幸福一輩子。
8.邁出一步,生命的眼界就寬廣了;背上行囊,生活的重擔就減輕了;胸有堅持,旅途的困擾就輕松了;懷揣快樂,路上的風景就特別了。端午小長假,讓心去旅行吧!愿你旅途愉快!
9.若一粒米代表想你,我愿是一把米,時時刻刻想著你;若一顆棗代表愛你,我愿是一顆蜜棗,分分秒秒甜著你。端午我要長長久久包著你。
10.茶,用情感去品,越品越濃。酒,用坦誠去喝,越喝越香。情,用真誠去感,越感越深。友,用理解去交,越交越好。祝你及全家人端午節(jié)快樂!
11.有時候很懶,懶得回信息;有時候很忙,忘記回電話;但是,這并不代表遺忘。端午節(jié)到了,我希望看到你的微笑,像五月里的石榴花,愿端午節(jié)快樂!
12.粽子里有米,我心里有你;吃口粽子入嘴,想你想的迷醉;搖搖晃晃真舒服,借助端午包裹祝福,祝愿你愛情好比春風沐,生活快樂又幸福!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二
除粽子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東各地還有端午節(jié)吃艾葉煮雞蛋的習俗。這天一大早,家人便將新鮮的艾草放在鍋里煮雞蛋。雞蛋熟時,蛋皮變成微綠色,還帶著微微的艾草香。
此外,當?shù)囟宋绻?jié)的節(jié)令食品還有涼糕、五毒餅、玫瑰餅、藤蘿餅等。
插艾蒿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jié),山東地區(qū)普遍會在家門口插艾蒿。艾蒿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除了插艾蒿,膠東部分地區(qū)還插桃枝,臨沂地區(qū)則在大門上插柏枝,用以驅(qū)邪。
采藥
端午節(jié),許多地方有采藥習俗。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膠東地區(qū)的人們往往在太陽出來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車前子、紫花地丁、小麥苗、艾蒿等等,裝到籮筐里帶回家,放在院子里曬干后掛起來,留著以后做藥材用。
拉露水
端午節(jié)這天,在膠東一帶,家家戶戶起大早,在日出前,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葉上的露水給孩子擦臉,尤其是擦眼睛和耳朵,據(jù)說可以耳聰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間認為,大人用露水擦臉和胳膊,一年身體好,牲口吃了端午草,不得雜病。
五彩線
五彩線俗稱“長命線”,端午節(jié)系五彩線的習俗至少成于漢代,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歷史。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BR> 五彩線是用5種顏色的絲線捻成,而這5種顏色必須是青、白、紅、黑、黃,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這五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象征東、西、南、北、中,蘊含著五方神力。
五毒兜
端午這一天,小孩子要帶“五毒兜”,上有繡織的五毒圖(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確保健康。媽媽或奶奶會在兜里放一個溫熱的雞蛋,或用溫熱的雞蛋在小肚兒上滾幾滾,邊做邊說“一年不會肚子痛”一類的話。
五毒餅
五毒餅是北方端午節(jié)特有的節(jié)令食品,初夏時節(jié)正是毒物滋生活躍的時候,因此古人會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祈求健康。五毒餅其實就是玫瑰餅,只不過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蓋在酥皮兒玫瑰餅上。有杏蓉、棗泥、綠豆蓉、芝麻等餡料。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苯o孩子戴香包,這是濟南端午節(jié)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qū)蟲除穢的作用。
碧筒飲
碧筒飲是濟南地區(qū)的習俗。采摘剛剛冒出水面的新鮮荷葉盛酒,將葉心捅破使之與葉莖相通,然后從莖管中吸酒,人飲蓮莖,酒流入口中,成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飲。史料記載:古代,大明湖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用簪子將蓮葉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荷莖相通。從荷莖末端吸酒喝,“酒味雜蓮香,香冷勝于水”。
浙江有的地方吃“五黃”,指黃魚、黃鱔、黃瓜、黃泥蛋、雄黃酒,俗信以為可以祛五毒。有的地方小孩吃過粽子,會把粽箬往桃樹干上去貼,一邊還口中反復念叨:“你疰我不疰!”這也是某種古老的語言巫術殘存。而這一帶民間講述端午節(jié)起源,則大多與伍子胥有關。
杭州人過端午節(jié)喜歡游雷峰塔,喜歡看白蛇傳戲曲,則大多與白蛇傳傳說在這一帶深入人心的事實有關,這也是大同中的小異。白蛇傳傳說一開始就和杭州西湖結下了不解之緣。
舊時在武義,有端午日推龍船驅(qū)惡鬼的習俗。這是一種十分古老的風俗,據(jù)老人回憶,當年的人們用毛竹扎制龍船,船上綁五個紙人,稱為“五鬼”。端午上午,一人敲鑼繞船三圈,稱“側船”。午時,七名男青年推船,從城隍廟出發(fā),沿大街向東,一直推出八素門外,然后把這只龍船拋入熟溪河中。
一路上,兩旁人群紛紛向龍船拋擲銀黃炮或茶葉米,以為辟邪,人稱這種活動為“推龍船”。龍船后面還有城隍儀仗和鼓樂,表示城隍押送“五鬼”出城。這樣一種風俗的內(nèi)涵是“送瘟神”,應該是很清楚的。
其實,舊時在浙江各地,類似的“送瘟神”舊俗是很普遍的,各地的民俗學者有過許多有價值的調(diào)查報告,敘述各地端午的民俗事項,諸如送龍船、送紙船、送耗、拔茅船、送花船、送草船、送大暑船、龍船燈等,具體做法五花八門,各不相同,而其民俗內(nèi)涵則大致相仿。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古老的風俗畢竟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順便要提到的是,個別地方的端午節(jié)期也與眾不同。溫州文成的黃坦、西坑一帶,五月初四過端午;縉云的漕頭,六月十五過端午;余杭的和睦,又稱五月十三為小端午。在當?shù)剡€會有傳說,用來解釋這一特殊風俗的由來。在江山一帶,有端午敬師的傳統(tǒng),學生給老師送粽子、饅頭,老師回贈紙扇,這樣的傳統(tǒng)也是充滿著情感的。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shù)爻錾慕裰鞲锩仪镨囊饬x。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端午食粽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jù)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是什么意思
端午節(jié)釋義: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相傳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在這天投江自盡,后人為了紀念他,把這天當做節(jié)日,有吃粽子、劃龍舟等風俗。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午節(jié),代表著人們對中國華夏民族幾千年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追懷,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吃大蒜、兒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的習俗,也是人們品味生活,熱愛生命,發(fā)展文明,抑惡揚善的不懈追求。
古人認為端午節(jié)是五毒月,天氣炎熱,瘟疫流行,人易生病,需要驅(qū)毒避邪,夫婦要克制夫妻房事生活,以保持身體有足夠的抵抗力。在這個節(jié)日里,一般成年人喝雄黃酒、菖蒲酒,小孩佩戴香荷包,采草藥,所以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tǒng)的醫(yī)藥衛(wèi)生節(jié),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jié)日,應當繼續(xù)發(fā)揚和傳承。
端午是二十四節(jié)氣嗎:不是,是傳統(tǒng)節(jié)日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龍節(jié)、正陽節(jié)、天中節(jié)等,節(jié)期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jīng)?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jié)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nèi)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在傳承發(fā)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jié)俗內(nèi)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jié)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jié),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chuàng)立用于拜祭龍祖的節(jié)日。因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ji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偟膩碚f,端午節(jié)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nèi)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chǎn)物。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三
我們莆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有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春節(jié)......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jié),下面就讓我為大家介紹介紹我們的端午節(jié)吧。
端午節(jié)是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有的地方將端午節(jié)稱為重陽節(jié)、女兒節(jié)、潑水節(jié),我們莆田人則稱之為“五日至”,奶奶隨口一句“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讓我對這個“五日至”充滿了期待。
終于盼到了端午節(jié)那天,一大早,奶奶便從市場帶回來一大堆的菜,因為中午是一定要吃湯面的,吃完湯面還要洗澡,大人小孩每個人都要洗,據(jù)說洗了這種用了“五味草”燒煮的洗澡水,一年無病無災,真是太好了!而且最有趣的是用這些草煮出來的蛋,裝在奶奶提前用彩線結成的網(wǎng)袋里,掛在我的脖子上,聽說能消災什么的,好玩吧!
老師說端午節(jié)是用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傳說屈原因為國家被占領而投江自盡,人們怕魚吃了屈原,紛紛往江上投粽子,希望魚只吃粽子不傷屈原......看來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你們喜歡我們莆田的端午節(jié)嗎?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四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慈祥的奶奶,親愛的媽媽,和藹可親的幼兒園阿姨,給我們講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這些民間傳說,就像一杯杯香氣撲鼻的清茶,讓我們回味無窮。下面就讓我說一個我所知道的民間傳說吧!——傳統(tǒng)端午佳節(jié)的由來。
傳統(tǒng)端午佳節(jié)有個傳說,在全國流傳很廣,是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因為秦國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心放棄自己的祖國,然而又有心無力,一氣之下,于當年的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河而死。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非常憂傷,紛紛涌到汨羅河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了船只,托起他的身體滑來滑去,百姓們?yōu)榱思o念屈原,便把米飯捏成團蒸熟扔進江中,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成了我們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五
中午,鍋里冒著熱氣騰騰的熱氣,飯桌上,我們正說說笑笑地吃著﹑談著。咦!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呀!我們正欣賞昨天的勞動成果—粽子哩!
粽子又香又甜,深受人們的喜愛?!棒兆邮窃趺磥淼哪兀俊蔽液闷娴貑枊寢??!俺膼蹏娙恕?,他不滿楚王的殘暴的統(tǒng)治,憤然投江自盡。老百姓們?yōu)榱思o念他,就在每年屈原投江的日子—端午節(jié),人們包粽子投入江中,這個習俗一直沿續(xù)到今天。”媽媽語重心長地說道。
粽子出鍋時,還帶著一股清香。外公告訴我,這是粽葉的香味。粽子剛端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地解開長長的粽繩,剝開軟綿綿的粽葉,露出了里面鮮嫩又光滑的粽肉。我用筷子夾起粽子,小心翼翼地放進嘴里。哇!一股甜甜地汁水立刻流了出來。酸酸甜甜,甜甜酸酸,還散發(fā)著陣陣清香。我張口阿烏阿烏吃了好幾個。外婆見了,笑我是個“饞嘴貓”。直到打了一個飽嗝,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飯桌。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六
今天是端午節(jié),我和我朋友跟著爸爸一起去青屏山游玩。
我們先從東山上,到了半山腰,我和我朋友想涂畫,爸爸不假思索的回答:“好?!蔽遗笥堰x了一幅漂亮的仙女,我選了一幅喜羊羊和美羊羊,我們開始涂了,快涂完了,有一位阿姨過來了,她看我和我朋友涂得很鮮艷,就連聲說好,我心里聽了很高興,我們涂完了,我們涂完的時候,我爸爸不知去哪里了,我就用那位阿姨的手機給我爸爸打電話。
我們涂完畫,爸爸給我們10元,我和朋友到山頂去玩智慧樂園,太好玩了,也太刺激了,一進大門,就看見一座橋,我和朋友一起過橋,這座橋太可怕了,晃來晃去的;接著來到了走鐵絲,我們走到半道就下去了;再接著來到蕩秋千,還有是你追我趕,玩的可高興了。
我喜歡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七
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民間節(jié)日。它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一直流傳至今。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習俗有哪些?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傳統(tǒng)端午節(jié)。
作文。
希望對你有用!
有關這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有很多種說法。在此我只想說我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開始到離家工作幾乎每個端午節(jié)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過的。
有很多年,我爺爺都黎明前就挑過來無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臺上,夾在門把后,還夾在我們姐弟幾個的耳朵上。這過節(jié)的氣氛就是在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彌漫開來。無需任何華麗的語言,滿是對兒孫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時我爺一給我夾上我就能醒過來,而有時卻是聞到那艾蒿的陣陣清香后慢慢才從睡夢里醒來。不管咋醒這天早晨沒喝無根水以前是不能說話的。平時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的我們幾個這天都很乖的,喝完無根水,象征性的用無根水洗洗臉,下一個程序該分雞蛋了。雞蛋是我媽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時雞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爺爺奶奶總分給他十個,而我們姐妹幾個能分到六道八個。每每這時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給我一兩個,還不忘在我后腦勺上輕輕拍一下。
我們揣好分得的雞蛋,叫上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發(fā)。必須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頂端,然后回頭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鄉(xiāng)已綠成一片,每家每戶的孩子,還有鄰村的都從四面八方往這趕。
男孩們領著小狗,吹著口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看誰能第一個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時不穿鞋的,網(wǎng)上褲腿就上,有時還倒?jié)L回去。每爬上一個小山丘拿出雞蛋相互磕一下誰的現(xiàn)碎現(xiàn)吃她的雞蛋,所以分雞蛋時都挑紅皮兒的小一些的。
登上最高處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揮手,喊叫,就這樣邊吃雞蛋邊上。四五個人扯著手唱著歌上,春風伴著歡笑飛舞,春日迎著我們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歡快地在震動。
等瘋累了,玩夠后,滿身是沙子的我們回到家時,香噴噴的韭菜臥雞蛋,還有我媽烙的蕎面餅已經(jīng)擺好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甭牭竭@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jié)。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jié)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qū)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jié)要畫門符。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jù)說這樣做,是為了驅(qū)“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jié)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qū)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chǎn)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jù)內(nèi)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jié)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tǒng)佳節(jié)!
說起端午節(jié),想起了小時候在家過的端午節(jié)來!
在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中,有很多習俗,在離開家鄉(xiāng)的這些年里,不經(jīng)意的深深回憶起來,總覺得有種塵封的感覺!掐指一算,有近20xx年沒有過個正宗的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了!
在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的前個晚上,各家都要備一盆水,水里面泡上艾葉,然后放在外面,在端午節(jié)的早上,全家洗臉的水,都要從這一盆水里面取,人多的家庭可要節(jié)省著用了,免得有人沒的水洗臉。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大早要早早把小孩子叫起來,到外面的池塘,河里,或者湖邊去洗澡,據(jù)說這樣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氣,而且還有避邪的作用,為什么各家要用這樣的水洗臉?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據(jù)說,在端午節(jié)的前晚,月宮里的嫦娥,會讓搗了一年藥的玉兔,把藥撒向人間,讓人們洗去疾病和苦難,而且還有避邪的作用!這里面還要插上一個小插曲就是,在月宮上面,我們總是可以看到有一棵桂花樹,樹下有個貌似人形的玉兔總是跪著作搗藥的動作,所以在小時候,晚上鬧人了,老人們總會哄小孩子說,走走走,到外面看玉兔搗藥去,小孩子們總是記得,月宮里的玉兔搗了一年的藥,終于在5、4日的晚上悄悄的撒向了人間,所以,小孩子們在5、5的早上,總是爭著去外面洗澡,覺得用玉兔撒了藥的水來洗澡是件神圣的事情,而沒有去外面洗澡的,只有用放在屋外面的水來洗一下臉了!當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體好才行,以免感冒,因為在記憶里,5、5那天的早上,還是很冷的,也聽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來說,洗完,好冷。所以,我和弟弟只有在家用艾葉泡過的水洗臉,那樣的水,泡了一夜艾葉后,顏色會變的綠綠的,還伴著一股艾葉特有的香味!用這樣的水洗完了臉,心里總是有種安全感,在想:在這一年里,我又是健康的了!
其次,在5、5日的早上,各家要吃煮雞蛋和剛刨下來的新鮮的蒜!雞蛋和蒜在鍋里煮時,水里面也要放上艾葉!經(jīng)過放了艾葉的水一煮,雞蛋和蒜都會變成另外一種顏色,煞是好看!更是有一股艾葉特有的味道!艾葉同時也是一味中藥,具體治什么病,偶就不知道了!在吃早飯時,這些雞蛋、蒜和粽子,都要擺上飯桌了,同時在飯桌上,還要擺一樣,那就是酒壺,而酒壺里面的酒,和以往喝的酒要有一點不同了。有什么不同呢?那就是在酒里面,加了一味雄黃!酒也被泡成了雄黃的顏色,喝了這樣的雄黃酒,也是為了避邪!有小孩子的人家,還要把喝盛的雄黃酒,擦在小孩子的耳朵上面,所以,吃過飯出去玩耍時,可以看到到處都是耳朵被抹了雄黃的小孩子,這不能不說也是一種特色吧!如果細看的話,還會發(fā)現(xiàn)這些小孩子的身上,都會戴了一個香囊,手、腳、脖子、手指頭都會纏了五色線的,這樣的香囊里面裝的香料同樣也是艾葉。五色線,顧名思義,就是用五種顏色的繡花線拈成的,這樣的說法是為了避免蛇蟲來咬,因為蛇的顏色就象五色線。戴幾天后,把它取下來扔掉,就會變成了蛇,如果戴了幾天還不扔掉,會變成了蛇來咬人的!
在端午節(jié)這天早上,各家還要把艾葉插在門的兩天,有點象清明節(jié)時插柳枝一樣,這樣的說法也是為了驅(qū)病避邪。走在村子里,裊繞的炊煙中,伴著縷縷的艾葉的清香,和著露珠的清新氣息,給這樣一個早晨增添了濃濃的特有的節(jié)日氣氛.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八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歷有一位偉大的民族詩人,叫屈原。他空有滿腔抱負,無處發(fā)揮,后跳江而死。后人為紀念他,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把粽子投入江中,由此人們習慣在那一天包粽子吃粽子。
端午節(jié)那天,大街小巷都飄著濃濃的粽子香,走過那兒的人都會口水直流。
粽子包好了,媽媽把粽子放進鍋里煮,過了幾分種,我聞到了粽子的香味,媽媽說:“已經(jīng)熟了。”終于可以吃了,媽媽把粽子放在盤子里。我拿了一個粽子,把外殼剝了,開始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過端午節(jié)真好,不僅讓我學會了包粽子,又能吃到美味的粽子。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九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家鄉(xiāng)最有特色的一天,端午節(jié)。雖然端午節(jié)在中國人當中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jié)日,但是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都有端午節(jié)的習俗。但是,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jié)比北方更有趣,更濃郁。
端午節(jié)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每一天,我們每個家庭都會包一種“中山綠豆棕”,像圓棍形狀的手臂一樣粗。鮮竹葉是用來綁棕的,里面有食材,有咸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味道。甜粽子包括蓮子、紅豆沙、栗子泥、棗泥:咸的,就是臘肉、燒雞、蛋黃、扇貝、香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鍋里煮。粽子煮好后會聞到淡淡的竹葉味,香味會溢出整個廚房。
這一天,村里的“龍舟”太幼稚了!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過癮。看電視直播的龍舟比賽。在廣闊的江面上,20多條“傳統(tǒng)龍”展開了角逐。長長的龍舟上擠滿了肌肉鼓鼓的大個子。鼓手在中間,前面的人在歡呼,響亮,霸氣。威風,震撼,毛毛雨,河水洶涌。在這里,男人勇敢堅強,這很棒!在北方,“扒龍舟”的習俗并不常見,因為北方的河流沒有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jié)只吃粽子,沒有南方的轟轟烈烈。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的獨特之處。
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你給了我多少歡樂和喜悅!端午節(jié)香,龍舟響,是的男人雙!端午節(jié)流露出真正的故鄉(xiāng)情懷,是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敬仰和贊美。吃著正宗的家鄉(xiāng)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xiāng)龍舟賽,我的心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已不見蹤跡。為了紀念屈原,后每年五月五日百姓都會劃龍舟以表心情。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人員,進行競賽活動。
2、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后來,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3、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
5、吃“五黃”
“五黃”是指黃魚、黃鱔、黃瓜、黃梅和雄黃酒這五種新鮮的食物。這些食物除了是時鮮貨,據(jù)說還包含著祛惡避邪的意思。端午時分,天氣轉熱,正是蛇蟲污穢開始復活的季節(jié),同時還有養(yǎng)生的含義。夏季里,人體消耗最大,需要滋補養(yǎng)生。中醫(yī)認為“黃入脾”,黃色食品對人體有很好的.醫(yī)療保健作用。
6、懸鐘馗像
端午節(jié)時,農(nóng)村許多人家都會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qū)邪。據(jù)傳,唐明皇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一大一小兩鬼,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qū)邪魔。
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國民間過端午節(jié)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shù)爻錾慕裰鞲锩仪镨囊饬x。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xiāng)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jié)。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zhèn)鹘y(tǒng)儀式又注入新的現(xiàn)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nèi),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lián)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jié)。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食粽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蹦媳背瘯r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一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jié)日之一,端午節(jié)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jié)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讀了《我們的節(jié)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jié)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jié)是在中國這么多的節(jié)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jié)、端陽、重五節(jié)、夏節(jié)、天中節(jié)、五月節(jié)、詩人節(jié)等。端午節(jié)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jù)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jié)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jù)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裊裊,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伙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wǎng)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lián)合國申報端午節(jié)為他們國家的遺產(chǎn),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的,怎么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jié)日有關吧!
看了《我們的節(jié)日》,那一個個傳統(tǒng)、有趣的節(jié)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jié)日》一書,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農(nóng)歷五月初五謂之“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中原漢人南徙開發(fā)八閩,帶來了中原紀念屈原的端午風俗,與閩越族的“龍子節(jié)”糅合成八閩傳統(tǒng)的端午趣俗。
端午節(jié)“出生”在中國,習俗由來與傳說甚多。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廣泛深入人心。但總體而言,福建和臺灣的端午節(jié)慶同出一源,民間沿襲習俗亦大致相若,足見臺海兩岸人民一脈相承、魚水相依。
福建泉州地區(qū)端午節(jié)慶更具獨特的風格。明清以來,每逢五月初五都會出現(xiàn)“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的盛況。兩地人民身披節(jié)日盛裝,同江競舟潑水,交融情誼。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古鎮(zhèn)蚶江和臺灣彰化縣和美鎮(zhèn)鎮(zhèn)平里聯(lián)袂舉辦“海峽龍舟競渡邀請賽”系列活動,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海峽情”民俗畫卷,令海峽兩岸同胞流連忘返,期待著“三通”實現(xiàn)日,神龍飛架兩岸來。
福建和臺灣各地,民間在過端午節(jié)時,一般家庭都要吃粽子、掛艾蒲、飲雄黃、佩香囊等作“避邪”保健用。同時在自家門楣間插上艾葉、菖蒲,兼插禾稗莖以及榕樹枝,象征老而彌堅。臺灣民眾采艾插榕的習俗,實際上也是一種思念鄉(xiāng)里故土的寄托。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二
據(jù)歷史文獻記載,我國民間有吃粽子、劃龍船、喝雄黃酒、掛香袋、門上懸艾草等習俗。
這些節(jié)日習俗一直沿習至今。我們黃羊川鄉(xiāng)沒有大江大河,見不到劃龍舟的場面,代之而起的則是聚眾郊游,登山野炊等習俗。
粽子,又名角黍,簡稱粽子,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我們這里因不生產(chǎn)稻米,而恰逢 韭菜上市。所以家家戶戶都用韭菜作餡,夾雜雞蛋、豬油等配料作成包子,或用菜油煎餅,夾上煮熟的大米和紅棗,作成卷膏,不同地方作法也不盡相同。
喝雄黃酒,舊時,每逢端午,人們相聚,大都要喝雄黃酒,以避毒蟲、蚊蠅叮咬。我們黃羊川鄉(xiāng)大都以一種經(jīng)糧食發(fā)酵,配以佐料作成酒醅子。一進夏季人們?yōu)榱吮苁?,家家戶戶都要作一些甜醅子喝起來又香又甜,沁人心脾?,F(xiàn)在隨著人民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也有不少人喝起了雄黃酒。
人們在端午節(jié)這天,紛紛攜家外出,聚集到周圍的名山名川處,共同郊游,聲勢頗為壯觀,屆時四周鄉(xiāng)鄰,或遠或近聚到一起舉辦大型的賽馬會,文藝匯演,集市貿(mào)易等活動這與南方的賽龍舟大體相近。生活富裕者,還會拉上整羊?qū)ひ惶幇惨莸責狙蛉?,使得香味回溢?BR> 黃羊川鄉(xiāng)楊樹成行,香草遍野,一到端午節(jié),男女老少,身掛各式各樣用香草做的荷包等裝飾品,也有的在門框四周插上折來的楊樹枝或柳樹枝從避鬼神,驅(qū)逐瘴氣。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三
俗話說“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為端午節(jié)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動植物生命活動進入旺盛階段,再加上氣候潮濕,病蟲細菌活躍,容易引發(fā)眾多疾病。古時,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瘟瘡蔓延,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而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
過去,端午節(jié)吃的蛋一般為咸鴨蛋,之所以吃咸鴨蛋,也有一番說法。
據(jù)有關資料介紹,咸鴨蛋咸而微寒,能滋陰、清肺,可治夏季膈熱、咳嗽、喉痛、齒痛、泄痢等病癥。直至現(xiàn)代,人們?yōu)樨S富口味,才開始煮起了鮮蛋和茶葉蛋。每逢端午節(jié)這天,一般家庭的主婦起得特別早,用黃金山、金銀花藤、花麥腎、艾草等10多味揮發(fā)性中草藥混合而成的“草頭湯”,來煮鮮蛋和咸鴨蛋,供家人當早餐食用。
接下來,就來教教你如何制作咸鴨蛋吧。
用料:鴨蛋14顆、白酒適量、鹽150克、錫紙適量、腌制用容器1個
做法:生鴨蛋洗干凈擦干。要50度以上的白酒,我這個是56度二鍋頭。鹽倒進大碗里。白酒倒進盆子或大碗里,把洗干凈的鴨蛋放進去泡3分鐘。鴨蛋在酒里泡過拿出來不用擦,連著酒水滾上一層鹽,越濕鹽越滾的厚,鹽厚咸的也比較快。錫紙?zhí)崆凹舨贸煽梢园养喌巴耆玫姆綁K狀。滾好鹽的鴨蛋用錫紙裹嚴實。全部包好裝進容器里,沒有容器塑料袋也可以,裝好扎緊袋口多包兩層塑料袋密封會嚴實些。我這瓶子沒裝下,剩下幾個用兩層塑料袋密封的一樣好。封好放在陰涼處不用管了就等待。一個月以后可以先拿出兩個試試,如果沒有出油繼續(xù)再腌,我這一下就是38天打開的,已經(jīng)爆足了油我這鴨蛋個頭不大,大個的時間也得久一點,小個的可以早幾天就可以了。將鹽沖洗掉,放到鍋里蒸15分鐘。個人覺得蒸比煮好,有時腌制完會有小裂紋煮的話會影響出油。蒸好后用涼水沖一下很容易剝皮。
那么,咸鴨蛋有哪些營養(yǎng)價值呢?
氨基酸:在鴨蛋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zhì),而這種物質(zhì)在腌制的過程中會被分解為氨基酸,除此之外由于鹽腌從而導致鴨蛋中的鹽分增加,致使蛋內(nèi)無機鹽也隨之略增。在新鮮的鴨蛋中,而蛋黃中的脂肪由于與蛋白質(zhì)結合在一起因此看不出含有油脂,而通過腌制一段時間后蛋白質(zhì)會變性并與脂肪分離,而這個時候鴨蛋中的脂肪聚集在一起就成了蛋黃油。
咸鴨蛋的蛋黃中含有大量的紅黃色卵黃素及胡蘿卜素,并且與蛋黃油溶在一起因此才會出現(xiàn)我們看到的紅黃色。咸蛋出油是咸蛋已腌好的標志,可以說咸鴨蛋中的營養(yǎng)價值非常高,與新鮮的鴨蛋中所含有的營養(yǎng)并無多大的區(qū)別。
豐富的鈣:鴨蛋在腌制成為咸蛋之后,其中所含有的蛋白質(zhì)含量會明顯的減少,由鮮蛋的每百克含14.7克下降為10.4克。而這個時候其中所含有的脂肪卻會明顯的增多,從鮮蛋每百克含11.6克,上升為13.1克。不僅如此,咸鴨蛋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也有明顯的增加,由鮮蛋每百克含1.6克,上升為10.7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礦物質(zhì)的保存,鴨蛋中所含有的礦物質(zhì)在腌制的過程中并不會遭到損害,同時還能讓讓鈣在腌制的過程中得到很大的提高,由鮮蛋每百克含55毫克,上升為512毫克。
無機鹽:在咸鴨蛋中除了含鈣量豐富之外,同時還含有鐵、磷等無機鹽,并且專家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咸鴨蛋中所含有的鈣質(zhì)量、鐵質(zhì)量比雞蛋、鮮鴨蛋都高。 所以它們的營養(yǎng)價值是基本相同的各有好處,適當?shù)氖秤脤ι眢w沒有危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放心的食用。
雖然說咸鴨蛋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并且適量食用沒有什么危害,但任何食物都不能吃多,比如咸蛋用鹽量一般在10%左右,如果過量食用的話很有可能會因此而患有高血壓,從而嚴重的危害到人體的健康。
清肺火: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咸鴨蛋中所含有的各種營養(yǎng)都具有很好的滋陰、清肺、豐肌、澤膚等功效,因此非常適合在夏季食用。除此之外,我國中醫(yī)認為咸鴨蛋清肺火、降陰火功能比未腌其中咸蛋黃油可治小兒積食,外敷可治燙傷、濕疹。
咸鴨蛋雖然好吃,但是在端午節(jié)時也不宜多吃哦。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四
下聯(lián):桃符萬戶換新春。
上聯(lián):爆竹聲聲辭舊歲。
下聯(lián):梅花點點慶新春。
上聯(lián):爆竹聲聲辭舊歲。
下聯(lián):春聯(lián)戶戶迎新春。
上聯(lián):喜鵲登枝盈門喜。
下聯(lián):春花爛漫大地春。
上聯(lián):天增歲月人增壽。
下聯(lián):春滿乾坤福滿門。
上聯(lián):發(fā)福生財吉祥地。
下聯(lián):堆金積玉富貴門。
上聯(lián):春回大地風光好。
下聯(lián):喜上心頭氣象新。
上聯(lián):春回大地風光好。
下聯(lián):福滿人間喜事多。
上聯(lián):開門迎春春撲面。
下聯(lián):抬頭見喜喜滿堂。
上聯(lián):向陽門第春常在。
下聯(lián):富貴人家慶有余。
上聯(lián):向陽庭院花開早。
下聯(lián):勤勞人家喜事多。
上聯(lián):春風吹綠門前柳。
下聯(lián):華燈映紅窗上花。
上聯(lián):全家共飲新春酒。
下聯(lián):舉國同迎富貴年。
上聯(lián):華夏有天皆麗日。
下聯(lián):神州無處不春風。
上聯(lián):歡歡喜喜辭舊歲。
下聯(lián):高高興興過新年。
上聯(lián):萬象更新春光好。
下聯(lián):一年巨變喜事多。
上聯(lián):紅梅點點風日麗。
下聯(lián):春意融融人杰靈。
上聯(lián):玉樹暖迎滄海日;珠簾光動錦城春。
下聯(lián):玉府珠林羅典籍;瑤階瑞石出芝蘭。
上聯(lián):玉地祥光開泰運;金門旭日耀陽春。
下聯(lián):玉海金濤千里秀;紅樓綠樹萬家春。
上聯(lián):玉露滋花盈馥郁;春梅報信吐芬芳。
下聯(lián):玉龍吐寶慶吉日;金鳳含珠賀新年。
上聯(lián):玉宇祥和春煦煦;華堂吉慶樂融融。
下聯(lián):古柏青松存晚節(jié);芝蘭翠竹展雄姿。
上聯(lián):古渡橋頭鋪錦繡;新居院里啟仁風。
下聯(lián):龍飛鳳舞升平世;燕語鶯歌錦繡春。
上聯(lián):平安竹長千年碧;富貴花開一品紅。
下聯(lián):節(jié)日人同佳日好;今年花勝去年紅。
上聯(lián):東風一過千里綠;南燕雙飛萬戶春。
下聯(lián):東風已綠南國草;春信才開北嶺梅。
上聯(lián):東風喜報開心事;南燕銜來滿眼春。
下聯(lián):東來紫氣西來福;南進祥光北進財。
上聯(lián):可珍土地忙中樂;有味詩書苦后甜。
下聯(lián):北海云生龍對舞;丹山日上鳳雙飛。
上聯(lián):術業(yè)宜從勤學始;韶華不為少年留。
上聯(lián):四海三江迎新歲;千家萬戶慶豐年。
上聯(lián):四海九州皆麗日;三山五嶺盡春暉。
下聯(lián):四海春光隨處好;滿天雨露應時新。
上聯(lián):四海春新增百福;九州日麗值千金。
下聯(lián):四面青山明眼耳;十分春色怡心胸。
上聯(lián):四面抬頭皆見喜;萬家祝福共迎春。
下聯(lián):舊歲又添幾個喜;新年更上一層樓。
上聯(lián):生涯不老松筠志;造化還添雨露恩。
下聯(lián):生意如春春意好;財源似水水源長。
上聯(lián):生意興隆春意美;財源茂盛水源長。
下聯(lián):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上聯(lián):乍觀小院添新色;多謝春風去舊塵。
下聯(lián):乍觀柳岸千重綠;偏愛寒梅一品紅。
上聯(lián):生活美如竹葉翠;家庭榮似牡丹紅。
下聯(lián):鳥語早隨陽氣發(fā);人心長望暖風吹。
上聯(lián):鳥語花香歌麗日;民康物阜樂堯天。
下聯(lián):鳥韻入簾時正午;花香浮動日初長。
上聯(lián):處處桃花頻送暖。
下聯(lián):年年春色去還來。
玉樹暖迎滄海日;珠簾光動錦城春。
玉府珠林羅典籍;瑤階瑞石出芝蘭。
玉地祥光開泰運;金門旭日耀陽春。
玉海金濤千里秀;紅樓綠樹萬家春。
玉露滋花盈馥郁;春梅報信吐芬芳。
玉龍吐寶慶吉日;金鳳含珠賀新年。
玉宇祥和春煦煦;華堂吉慶樂融融。
古柏青松存晚節(jié);芝蘭翠竹展雄姿。
古渡橋頭鋪錦繡;新居院里啟仁風。
龍飛鳳舞升平世;燕語鶯歌錦繡春。
平安竹長千年碧;富貴花開一品紅。
節(jié)日人同佳日好;今年花勝去年紅。
東風一過千里綠;南燕雙飛萬戶春。
東風已綠南國草;春信才開北嶺梅。
東風喜報開心事;南燕銜來滿眼春。
東來紫氣西來福;南進祥光北進財。
可珍土地忙中樂;有味詩書苦后甜。
北海云生龍對舞;丹山日上鳳雙飛。
術業(yè)宜從勤學始;韶華不為少年留。
四海三江迎新歲;千家萬戶慶豐年。
四海九州皆麗日;三山五嶺盡春暉。
四海春新增百福;九州日麗值千金。
四面青山明眼耳;十分春色怡心胸。
四面抬頭皆見喜;萬家祝福共迎春。
舊歲又添幾個喜;新年更上一層樓。
生涯不老松筠志;造化還添雨露恩。
生意如春春意好;財源似水水源長。
生意興隆春意美;財源茂盛水源長。
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乍觀小院添新色;多謝春風去舊塵。
乍觀柳岸千重綠;偏愛寒梅一品紅。
生活美如竹葉翠;家庭榮似牡丹紅。
鳥語早隨陽氣發(fā);人心長望暖風吹。
鳥語花香歌麗日;民康物阜樂堯天。
鳥韻入簾時正午;花香浮動日初長。
處處桃花頻送暖;年年春色去還來。
冬去堂前迎紫燕;春來枝上舞黃鶯。
冬雷欲白千里草;春暉又紅萬叢花。
冬雪欲白千里草;春暉又紅萬朵花。
冬去猶留詩意在;春來身入畫圖中。
漢瓦當文延年壽;周銅盤銘大吉祥。
對月漫題招月詠;臨池長寫換鵝經(jīng)。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五
再過兩天,就是端午節(jié)了。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端午節(jié)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在這幾天,人們會在門口掛上菖蒲、蒿草、艾葉驅(qū)邪,喝雄黃酒、五加酒,吃粽子,掛香囊,以表達保持健康體魄的美好愿望。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里,端午節(jié)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jīng)慢慢被摒棄,然而事實證明,我們的傳統(tǒng)習俗蘊含著很多養(yǎng)生奧秘。
中醫(yī)認為,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都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總的來說,粽子有清熱除煩、助脾開胃的作用,特別適合初夏食用。
進食時須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較大,過量進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貪食。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痹诙宋绻?jié),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艾葉(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qū)毒除瘟作用。現(xiàn)代研究表明,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的確有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葉、菖蒲還有驅(qū)蚊的作用,慢慢燃燒艾葉驅(qū)蚊效果更好。
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很少在家門口掛艾葉、菖蒲等草本植物。對于這個問題,專家說,可以采取煙熏和噴氣霧劑的方法來解決。普通家庭可以選擇在端午前后把門窗緊閉,然后用菖蒲、艾葉、雄黃合劑煙熏2~4小時以上,這樣可起到殺菌作用。另外,還可以到商店購買殺蟲驅(qū)蚊的氣霧劑來達到滅害蟲的目的。
端午前后,我國南方很多地區(qū)都已步入梅雨季節(jié),天氣條件有利于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nèi)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jié)飲雄黃酒,但由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后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nèi)服。
涂灑雄黃酒是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在端午節(jié),將雄黃摻在酒里制成雄黃酒,甩灑在居室的墻角和床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由于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積涂擦,以防中毒。
盛夏,酷暑難當,人們?yōu)榍蟮靡环輿鏊?,往往忽視了防病保健,而誘發(fā)各種不適感,甚至導致病痛發(fā)生。因此,消暑也要講科學,切不可掉以輕心。
俗話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天氣溫高,濕度大,木頭,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太陽一曬,溫度升高,會向外散發(fā)出濕熱,使人易患皮膚病、風濕和關節(jié)炎等。
在炎熱的夏季,如果胃腸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會加快蠕動,縮短食物在小腸里的停留時間,影響人體對食物營養(yǎng)的吸收。同時,由于夏季氣溫高,體內(nèi)熱量不易散發(fā),胃腸內(nèi)的溫度也較高,如果驟然受冷刺激可導致胃腸痙攣,引起腹痛。
盛夏時節(jié),身上的汗腺不斷向外分泌汗液,以散發(fā)體內(nèi)的熱量,睡著后,機體處于放松狀態(tài),抵抗力暫時下降。此時如果正值夜晚,氣溫下降,再遇冷風襲來,露水加身,容易導致頭痛、腹痛、關節(jié)不適,并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夜晚露宿還易被蚊蟲叮咬,可能染上疾癥,如大腦炎等病。
夏季晝長夜短,氣溫高,人的新陳代謝旺盛,消耗量也大,容易疲勞。加上夜間炎熱,睡不安穩(wěn),導致睡眠不足。因此,中午睡上一二個小時,對健康大有裨益??墒股眢w各系統(tǒng)得到休息,也是防止中暑的一項好措施。
夏天出汗多,有人一下子喝進很多水,會增加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下降,甚至可出現(xiàn)心慌、氣短、出虛汗等現(xiàn)象,渴極了應先喝少量的水,停一會兒再喝。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qū)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jié)喝五加酒。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jié)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后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nèi)或車內(nèi)。這幾味中藥,中醫(yī)認為有散風驅(qū)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六
端午節(jié)是我們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有哪些傳統(tǒng)的食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傳統(tǒng)食俗,歡迎大家閱讀。
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fā)明的,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于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于唐韋巨源《食譜》。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边@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jié)的民謠。
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jié)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F(xiàn)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nèi)含的花色則根據(jù)各地特產(chǎn)和風俗而定。
親親小貼士: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葉子餑,是玉林人的節(jié)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陽這兩節(jié)屬必不可少的美食.關于葉子餑的傳說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歷史頗久遠.到了后來葉子餑漸漸演變成玉林當?shù)匾环N大眾化的地方傳統(tǒng)特色小吃。
葉子餑以糯梗兩種米磨成粉做成,屬蒸制食品,通常單個餑是一巴掌長左右分為甜和咸兩種口味餡料隨喜好可放可不放不放餡的一般為甜味放餡料的則視各人胃口而制。做葉子餑通常是采用芭蕉業(yè),粽子葉竹葉等具有清香味的葉子包著蒸出來的餑泛著淺青色。葉子餑的特色就是色澤嫩亮口感細軟香糯不粘牙。
端午節(jié)玉林人家餐桌上的釀苦瓜是絕對少不了的。這個節(jié)也有部分玉林人叫苦瓜節(jié)因農(nóng)歷五月五正好是苦瓜“大哄”上市苦瓜名雖苦但其實苦盡甘來甘香瓜味留在口腔歷久不散。感覺清爽加上苦瓜有清熱解毒作用在炎熱的夏天吃最合適不過了。
苦瓜釀糯米是玉林人最常見的烹飪據(jù)說這與玉林夏季氣候潮濕多霧有關所以飲食上養(yǎng)成宜溫熱忌寒冷的特點。常見釀苦瓜的做法是糯米加香菇或蝦仁。加糯米可以增加肉的黏度并中和苦瓜的苦味。如果喜歡苦瓜原味可以只用簡單的豬肉餡做成魚肉餡的也有。或以豆芽,竹筍及蔬菜代替?zhèn)鹘y(tǒng)的豬肉餡入口更清新。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七
老家的習俗可真多呀,數(shù)都數(shù)不完,各種節(jié)日都有不同的習俗。我就喜歡端午節(jié)了因為不僅可以吃到粽子還可以親手包粽子呢。
我們在端午節(jié)的前十幾天就開始準備,就只差等待了。
回到家之后粽子已經(jīng)出籠了,我立刻撲上去拿了一個我自己包的粽子吃,因為我包的粽子很難看,還小,所以一眼就認出來了。我把粽子解開以后咬了一口,哇,好香好甜呀!一會兒功夫我就吃完了一個。媽媽說“別吃了,一會兒還有活動呢!”
全部好了之后,我們提著籃子上各家各戶交換粽子。回來以后就去參加吃粽子比賽。家里派我作代表參加比賽。我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想吃粽子了。終于開始了,姐姐把粽子解開,我快速地吃,吃到一半吃不下去了。姐姐說:“你還要不要你的大粽子了?!蔽矣矒沃粤讼氯?,終于贏了比賽。獎品是紅豆味的一個超級大粽子。我抱著粽子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累死了,累死了!”我要放松一下,吃我的大粽子啦。
這就是粽子的習俗:“可好吃了呢!”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八
最早出現(xiàn)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妒酚洝贰拔涞郾炯o”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xù)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xiàn)。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jié)食品?!讹L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jié)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jié)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xiàn),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jié)食。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边@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jié)的民謠??傮w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jié)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F(xiàn)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nèi)含的花色則根據(jù)各地特產(chǎn)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好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意思是說財富再多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唯有吃最實惠。
清代的菜系,大略分十個,其中江蘇就有五個,即江寧(南京)、蘇州、鎮(zhèn)江、揚州、淮安 ,雖然相距都在百里之內(nèi),但各成一系,很有特點。清朝人主要的是官宦家庭對吃比較講究在《紅樓夢》記訴劉姥姥進大觀園,茄母請她吃飯。鳳姐夾了一道菜問劉姥姥是什么,劉姥姥搖頭。鳳姐說是茄子。鳳姐說:把茄子刨了皮,切成丁,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胸脯子和香覃、新筍、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切成丁,拿雞湯煨干,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抄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你吃的茄子。一道燒茄子能想到極致,做到極致,的確是烹飪的極致,粗菜細做,家常菜細做這是官府菜的一大特點。
清代的李漁號笠翁和袁枚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美食家,他們分別著有《閑情偶記》《隨園食單》都是非常杰出的飲食著作。李漁酷愛吃蟹,他說:“蟹之為物至美,而其味壞于食之之人。以之為羹者,鮮則鮮矣,而蟹之美質(zhì)何在?以之為膾者,膩則膩矣,而蟹之真味不存。更可厭者,斷為兩截,和油、鹽、豆粉而煎之,使蟹之香與蟹之真味全失。此皆似嫉蟹之美觀,而多方蹂躪,使之泄氣而變形者也。李漁以為最好的做法是以全蟹放在籠屜里蒸熟,貯以潔白如冰的大盤之中,而且必須親自剝著吃,讓別人代勞、味同嚼蠟,自己從蟹的腿、敖乃至軀殼一點一點剝著吃,仔細品嘗,其樂無窮?!痹蹲苑Q:好味、好色、好房、好游、好友、好話草泉石、好名人字畫、好書。袁枚對燕窩有獨到的做法:“燕窩貴物,原不輕用。如用之,每碗必須二兩,先用天泉水泡之,將銀針挑去黑絲。用嫩雞湯、好火腿湯、新蘑菇三樣滾之,看燕窩變成玉色為度。此物至清,不可以油膩雜之;此物至文,不可以武物串之。今人用雞絲,肉絲,非吃燕窩也。卻徒務其名,往往以三前生燕窩蓋碗面,如白發(fā)數(shù)莖,使可一撩不見,空剩粗物滿碗。不得已則蘑菇絲,筍尖絲、鯽魚肚、野雞嫩片尚可用也?!彼f燕窩還有一做法,即冬瓜燕窩,“以柔陪柔,以清入清,重用雞汁而已,燕窩皆作玉色,不燉白也”。
清代飲食集大成者非滿漢全席莫數(shù),主要大菜有五十六種之多。盡管奢侈,但對于宮內(nèi)御膳房的菜譜來說,仍然是小巫見大巫。這是一張溥儀6歲時的一份早膳,雖然已是清末,國家動蕩,宮內(nèi)生活也沒有象乾隆那個時代那么鋪張,但在今天看來,也足夠達到奢靡的地步:口蘑肥雞、五綹雞絲、燉白肉、燉肚肺、肉片燉白菜、黃悶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爐肉燉白菜、羊頭片汆小蘿卜、鴨條溜海參、樣丁溜葛仙米、燒茨菰、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噠絲、炸春卷、黃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鹵煮豆腐、熏干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干、祭神肉片湯、白煮塞肋、烹白肉。
根據(jù)檔案記載:皇上的份例菜肉每天22斤、計三十日份例共660斤,其中:湯肉5斤,共150斤;豬油1斤,共30斤;肥雞2只,共60只;肥鴨3只,共90只;菜雞3只,共90只。太后和貴妃的份例如下:太后:肉1860斤,雞30只,鴨30只;瑾貴妃:肉285斤,雞7只、鴨7只;瑜皇貴妃:肉360斤、雞15只、鴨15只;皇貴妃:肉360斤、雞15只、鴨15只;如果把宮內(nèi)的大臣、侍衛(wèi)、等算進去一個月要豬肉31844斤,豬油840斤、雞鴨4786只、加上魚蝦蛋品,一個月花消14794兩白銀 ,這還不算果品,飲料等。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對皇家的吃飯有細致的描寫: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于吃飯。關于皇帝吃飯有一套術語,是絕對不能說錯的。飯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到了吃飯的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jiān)便照樣向守在養(yǎng)心殿太監(jiān)說一聲:“傳膳!”這樣一道道傳下去,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jīng)走出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jiān)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yǎng)心殿而來。進入明殿里,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jiān)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肴有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桌。餐具上繪著龍紋和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名黃色 瓷器 ,冬天則是銀器。下拖以盛有日水的瓷罐。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并且為了同樣的原因,菜送上來之前都要經(jīng)過一個太監(jiān)嘗過,叫做嘗膳太監(jiān)。在這些都嘗過的東西擺好后,皇帝入坐前,一個太監(jiān)高喊:“打碗蓋”其余小太監(jiān)將銀牌子撤下,皇帝開始就餐。
秦鎮(zhèn)米皮
秦鎮(zhèn)米皮,陜西涼皮“四大花旦”之一,因產(chǎn)于西安戶縣秦鎮(zhèn)而得名,又叫秦鎮(zhèn)涼皮,以大米為主料蒸制而成。
秦鎮(zhèn)米皮用當?shù)爻霎a(chǎn)的一種秈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漿和蒸制。師傅當著顧客的面,用一把幾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張的米皮切成細條,拌上特制的辣椒油(叫“油潑辣子”)、醋和鹽,加上黃瓜絲和豆芽,一碗碗看來紅通通、吃來“筋、薄、細、軟”、涼爽可口的秦鎮(zhèn)米皮就可以上桌食用了。
長期以來,在關中地區(qū)流傳著“乾州的鍋盔岐山的面,秦鎮(zhèn)的皮子繞長安”的俗語??梢?,秦鎮(zhèn)米皮很早以前就與乾州鍋盔、岐山臊子面齊名為關中地區(qū)三大著名面食。
秦鎮(zhèn)即秦渡鎮(zhèn),位于西安戶縣灃河西岸,這里曾是西周的京畿之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稻谷。用這里出產(chǎn)的稻谷磨漿制成的米面皮子,以色白光潤、筋薄細軟、柔韌爽口而著稱。
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關中大旱,灃河缺水,戶縣秦鎮(zhèn)一帶稻子干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還催逼納貢大米,坑得大家無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澆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長出了稻穗。可收割后,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根本沒法向皇帝納貢。大家正在發(fā)愁的時候,有個叫李十二的,用這種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面皮,大家吃后,個個稱奇。于是,李十二帶著面皮,和納貢的人來到咸陽。秦始皇見貢米又少又差,傳旨問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雖差,卻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面皮,望萬歲御品?!鼻厥蓟食粤嗣嫫ぃ湮渡趺?,頗感稀奇。這才赦了眾人之罪,并讓李十二天天蒸上幾張面皮供他食用。
后來,李十二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鎮(zhèn)一帶的人們?yōu)榧o念他,在這天總要蒸些面皮。這種蒸面皮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成了戶縣秦鎮(zhèn)馳名的小吃。
酒
“醫(yī)源于酒”,這從漢字“醫(yī)”字可以證實,醫(yī)本作“醫(yī)”:“醫(yī)”,示外部創(chuàng)作,“殳”示按摩熱敷、針刺以治病,“酉”本為酒器與酒意通,表示酒是內(nèi)服藥。故《說文》云:“醫(yī)之性然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據(jù)《漢書 食貨志》載:“酒,百藥之長”。早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明確記載用酒制藥材以治病。酒最早用作麻醉劑,華陀用的“麻沸教”,即用酒沖服,在現(xiàn)代外科醫(yī)學中,酒也占有重要地位,如碘酒、牙痛水、癢子水、蟲咬水等。適量飲酒對健康長壽有益。古代現(xiàn)代醫(yī)學均主張老年人適量飲酒,中外大量的記載證明了此論有理。西德franke所著《百歲老人》中記載:高壽老人都愛喝點酒。中國歷史上唐人的“九老會”、宋代的“五老圖”,與會者無一不是酒仙,歷史名人孔子76歲,荀子82歲,賀知章86歲,劉禹錫71歲,白居易74歲,陸游86歲,考其生平,都喜喝酒。
鍋盔是西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的民間小吃,尤其在陜甘寧青地區(qū)流傳已久。本源于外婆送給外孫賀彌月而贈的禮品,后發(fā)展成為風味方便的食品。
現(xiàn)在我們提到鍋盔,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陜西,有句順口溜不是說“陜西八大怪,鍋盔象鍋蓋”。不錯,這鍋盔就是陜西八大怪之一。鍋盔制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干硬耐嚼,內(nèi)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相傳武周(唐武則天)時期,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巨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無烹調(diào)用具,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面餅,故取名鍋盔。從此后,筑陵工地上香氣彌漫,總監(jiān)嘗到這種香味異常的饃后,感覺不錯,忙派專人送到京城長安。因此饃不同一般,后來唐王朝每年就要乾縣進貢鍋盔饃。這種烙饃的方法,逐漸流傳到民間。
雖然傳說如此,不過更貼近事實的說法是,鍋盔始于戰(zhàn)國時期長平之戰(zhàn),要比唐早1000多年。
鹵味
就烹飪技法而言,鹵是指將經(jīng)過初步加工后的食物,放入用鹵料制成的濃香汁液中浸煮而成的菜肴。可是翻開中國的烹飪史,我們發(fā)現(xiàn),與燒烤薰臘等古老的烹飪方法不同,鹵出現(xiàn)的時間實在是太晚了。上古的時候,“鹵”指的是制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因含有鈣鎂等離子而味苦有毒,少量雖可用來點化豆腐,多喝卻會緊隨著楊白勞到陰曹地府去見閻王。到了北魏,《齊民要術》中有“腩炙法”曰:“肥鴨,凈治洗,去骨,作臠。酒五合,魚醬汁五合,姜、蔥、橘皮半合,豉汁五合,合和,漬一炊久,便中炙?!崩锩骐m用到了姜、蔥和橘皮等香料和酒、魚醬汁、豉汁等調(diào)味料,但“臠”是將肉切成小塊,“炙”則是燒烤的意思,均與鹵法不合。即使到了清代中期,《調(diào)鼎集》中雖然出現(xiàn)了“五香肉”和“五香肚”,但味型簡單,只有“甜醬、黃酒、橘皮、花椒、茴香”寥寥數(shù)種鹵料。
鹵法之所以發(fā)展緩慢,主要是受到兩類鹵料的制約。第一是香料。鹵味用到的香料俗稱五香,常用的有八角、小茴、桂皮、丁香、花椒、砂仁、豆蔻、草果、香葉、辣椒、芫荽等,這些香料多數(shù)是從國外傳入的,有的歷史較久,如丁香、芫荽(胡荽)和小茴;有的較晚,如八角為宋代,辣椒為明清。問題還在于,這些香料即使傳入之后,主要也是作為中藥材使用,應用于膳食調(diào)味的反而不多。這是因為中國飲食文化歷來偏重火候,對藥材入饌則存著戒心,認為“是藥三分毒”,能不用最好不用。以腌制南京鹽水鴨的白鹵水來說,傳統(tǒng)只用到生姜、蔥、八角和鹽四味鹵料,直到近年才增加了花椒、桂皮、草果、甘草等香料。
第二是醬油。鹵味雖然按加不加醬油存在紅白鹵之分,不過若要滋味濃郁雋永,顏色深沉誘人,含有糖色的醬油還是需要加入的。但是,中國生產(chǎn)豆醬和豉汁的歷史雖然悠久,制取醬油的時間卻不長,醬油之名,要到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才首次出現(xiàn),詳細的制造工藝要明清時期才有了記載,真正普及使用則要等到晚清之后才開始。
我在《潮汕味道》一書中,曾經(jīng)以潮式鹵味為例,開列出一份鹵鵝配方并介紹了鹵制的方法。要將一只活重達30斤的獅頭鵝鹵至味濃香軟,讓鹵獅頭鵝頭成為舉國公認的鹵味極品,整個鹵制過程自然需要很多講究,包括各種鹵料的配比,浸煮時間的長短,火力的大小,顏色的深淺等等。在這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還是對各種滋味進行調(diào)和。誠如俗語所言,五味調(diào)和百味香,這就是鹵味的靈魂。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心得體會篇十九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今年的端午節(jié)我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包粽子。
端午節(jié)這一天,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有些人還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較多。香囊的樣子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顏色有紅的、黃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樓道里,樓道里飄香著粽子的味道,真香?。∥业目谒伎煲飨聛砹?,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里,告訴媽媽我也想吃粽子,媽媽不緊不慢的說:“別急,別急,大家等會兒到奶奶家還要包粽子呢!”
開始包粽子了。我自告奮勇,決定第一個試試。我拿起箬葉,包住江米隨便纏了幾圈。纏出了個圓不圓、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東西。我拿出紅絲線,心想:奶奶平時給粽子“五花大綁”,真難看,我可以纏一個漂亮一點的嘛!我用線圍著粽子繞了兩圈,然后系了一個好看的蝴蝶結,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晌覄傄凰墒郑兆泳汀吧⒓堋绷?。箬葉一松,江米從里面掉了出來,讓我白高興一場。
奶奶見了,來給大家做示范。箬葉經(jīng)奶奶三折兩卷就包成了一個粽子。奶奶還教大家包粽子的竅門,大家試了好幾次,終于學會了。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節(jié),我學會了包粽子,收獲可真不小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