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對自己經(jīng)歷和感悟的深刻總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寫心得體會時要積極思考,對于問題和不足要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和改進措施。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得體會范文,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寫心得體會有所啟發(fā)。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一
袁隆平,這個名字在中國人的心中早已不再陌生,他是稻米之父,也是中國雜交水稻的奠基人,為中國的農(nóng)業(yè)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袁隆平的事跡是一個充滿著拼搏、奉獻和革新精神的傳奇。通過學習袁隆平先生的事跡,我深感到了勤奮、堅持和不怕困難的重要性。
第二段:拼搏的力量。
袁隆平先生從小生長在湖南農(nóng)村的貧困環(huán)境中,但他并沒有向命運低頭。他面對惡劣的環(huán)境,憑借著勤奮和拼搏的精神,不斷探索實驗,終于成功地培育出了雜交水稻。他的事跡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收獲成功。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與挑戰(zhàn),我們都不能輕易放棄,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第三段:堅持的毅力。
袁隆平先生在雜交水稻的研究過程中,遇到了無數(shù)次的失敗,但他從未退縮。在實施雜交水稻的艱苦過程中,他要面對惡劣的環(huán)境和暴風雨般的批評,但他以卓越的智慧和堅強的毅力一一克服了這些困難。他的事跡告訴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地追求,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功。正如袁隆平所說:“只有在不斷嘗試中失敗,才能在失敗中不斷嘗試”。
第四段:永不滿足的探索精神。
袁隆平先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人。他在取得了雜交水稻的突破后,并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繼續(xù)探索其他糧食的高產(chǎn)性。他帶領團隊,努力研究小麥、玉米等農(nóng)作物,為中國的農(nóng)業(yè)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事跡告訴我們,不論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我們都不能自滿,應該時刻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和探索精神。只有不斷學習和創(chuàng)新,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
通過學習袁隆平先生的事跡,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勤奮、堅持和不怕困難的重要性。他的事跡告訴我,只要我堅持不懈地追求,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功。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與挑戰(zhàn),我都不能輕易放棄,只有勇敢地面對困難,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不斷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不斷追求新的突破。
總結:
通過對袁隆平先生的事跡的學習,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勤奮、堅持和不怕困難的重要性。袁隆平先生的拼搏精神、堅持毅力和永不滿足的探索精神,都給予了我巨大的鼓舞和啟示。面對人生中的困難與挑戰(zhàn),我將時刻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和探索精神,不斷學習和創(chuàng)新,堅持不懈地追求,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二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yōu)勢成功地應用于生產(chǎn)的科學家,發(fā)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chuàng)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nóng)業(yè)科學發(fā)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tài)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閱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著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須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zhì)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干、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著無數(shù)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著年輕學子勇闖創(chuàng)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shù)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叭绻舷胫硎?,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后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yōu)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zhàn),未來可期。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三
袁隆平先生是我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通過艱苦的努力和執(zhí)著的追求,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了雜交水稻,為全球解決了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事跡給予了我許多啟發(fā),讓我明白了堅持與夢想的重要性,以及科學精神的力量。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以袁隆平先生的事跡為例,談談我的感悟和體會。
首先,袁隆平先生的事跡讓我深刻認識到堅持不懈的重要性。袁隆平先生從事水稻育種工作長達多年,他曾面臨過許多困難和挫折,但他始終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夢想。正是因為他的堅持,他才能最終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為全球糧食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這讓我明白,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克服困難,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其次,袁隆平先生的事跡讓我感受到了科學精神的力量。袁隆平先生在培育雜交水稻的過程中,秉持著科學精神,通過系統(tǒng)的實踐和總結,不斷改進育種方法,最終獲得了成功。他的科學精神讓我明白,科學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在面臨困難和挑戰(zhàn)時,我們應該發(fā)揚科學精神,運用科學的方法去尋求解決辦法。只有通過科學的研究和實踐,我們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取得長遠的進步。
此外,袁隆平先生的事跡也啟發(fā)了我對于團隊合作的認識。袁隆平先生在培育雜交水稻的過程中,組織了一個龐大的科研團隊,每個人各司其職,共同合作,最終取得了成功。這讓我明白,團隊合作是取得巨大成就的關鍵。在團隊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價值,只有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互相協(xié)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袁隆平先生的事跡讓我明白,團隊的力量是無限的,只有大家齊心協(xié)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最后,袁隆平先生的事跡讓我看到了追求夢想的意義。袁隆平先生一直有著一個遠大的夢想,那就是培育出高產(chǎn)高抗雜交水稻,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為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正是因為他的追求,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袁隆平先生的事跡讓我明白,只有追求夢想,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只有堅定不移地追求,不計較艱辛和困難,才能最終實現(xiàn)夢想。
通過了解袁隆平先生的事跡,我對于堅持不懈、科學精神、團隊合作和追求夢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繼續(xù)發(fā)揚這些精神,用實際行動去踐行袁隆平先生的事跡所傳遞的價值觀。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奉獻,為社會做出貢獻,成為像袁隆平先生一樣的有益之人。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四
1930年的農(nóng)歷七月初九,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里,一個小男孩誕生了,因為出生在北平,便取名叫“隆平”。袁隆平是誰?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yōu)勢的“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首席顧問,他是不開豪車但科研經(jīng)費一投就是幾千萬的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他是名字品牌價值千億但舍不得買貴的衣服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他就是我們的“國寶”,我們心中不折不扣的男神。
致敬堅定理想、永葆信念的“90后男神”。袁隆平說,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飯碗牢牢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樸實的話語彰顯出他深厚的愛國情懷、造福于民的崇高品德,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敬佩和學習。___。
反復多次強調(diào),理想信念就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理想信念從來都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始終體現(xiàn)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中。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燈塔、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不竭的精神動力,任何時候都動搖不得,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奮力開啟實現(xiàn)宏偉藍圖新征程。
致敬不畏艱辛、責任至上的“90后男神”。他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身上最值錢的,是裝在腦子里的知識和一顆責任心?!痹∑嚼先说囊簧蛔隽艘患隆鉀Q吃飯的問題,數(shù)十年來,袁老用自己的堅持和心血,為做好這件事竭盡全力、付出所有。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學習他攻堅克難的責任意識、學習他忘我無私的奉獻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今日之中國,正站在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奮力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征程中,奮戰(zhàn)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qū)、攻堅期,更加需要黨員干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致敬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90后男神”。自稱“90后”的袁隆平,數(shù)十年間從未停下逐夢的腳步,在他的時間表里,沒有暫停,沒有休息。鮐背之年,盡管身體大不如從前,他依然“管不住”那邁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顆向著水稻的心,對雜交水稻事業(yè)一以貫之地執(zhí)著。共產(chǎn)黨人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xiàn)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收官之年,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也許我們只是處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但是只要我們擁有擔當奉獻精神,依舊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致敬堅持夢想、不懈奮斗的“90后男神”。袁隆平曾在公開場合多次暢談自己的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就是追求超級稻高產(chǎn);另一個是覆蓋全球夢,讓超級稻走出國門造福世界。袁隆平從未停下逐夢腳步,埋頭苦干,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把蒼生裝在心頭上!袁隆平老先生教會我們: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見未來?!靶腋6际菉^斗出來的”“現(xiàn)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___。
每一次有關奮斗的話語都飽含激情、富有哲理、催人奮進,不懈奮斗的時代號角已經(jīng)吹響,要以新?lián)敵休d新時代,以新作為開啟新征程,不忘初心,不懈奮斗,在青春的接續(xù)奮斗中書寫新的輝煌。
“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边@句中國諺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他給予了千頃良田新生命,讓億萬人吃得飽一日三餐,他喚醒了萬間廣廈真用途,這就是“90后男神”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五
我是一名小學生,我是在《感動中國》課外讀本上讀到了您的故事后,知道了您就是享譽全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您在中國“綠色革命”的大潮中,攻下了“雜交水稻”的難題,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生產(chǎn)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今天我懷著萬分敬佩之情給您寫這封信。
“民以食為天”,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我們中國耕地面積僅占世界百分之七,人口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而一粒種子改變了一個世界,袁爺爺您創(chuàng)造了奇跡,將水稻畝產(chǎn)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多公斤。您滿懷信心地向世界宣稱,中國人不僅可以自己養(yǎng)活自己,更能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作出巨大貢獻,農(nóng)民伯伯都親切的稱呼您為“米菩薩”。
您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您從1964年開始,4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您領導研究的超級雜交稻項目正朝著畝產(chǎn)900公斤的預期目標順利推進。幾十年來,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稻56億多畝,每年增產(chǎn)的稻谷可以養(yǎng)活7000多萬人口,相當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總和。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您是當之無愧的“雜交水稻之父”。
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在溫室里長大的孩子,住在城市遠離農(nóng)村,不知道農(nóng)民伯伯種莊稼的辛苦!更不知道一日三餐所吃的糧食是怎么種出來的,除了從書本上了解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知識以外,就只能通過在農(nóng)村長大的父母口中聽到關于農(nóng)耕時節(jié)的一些事情。我曾聽爸爸講述過60年代種植稻谷,畝產(chǎn)都不高,每年的清明節(jié)開始從買稻種、下秧、插秧、除草到收割稻子的整個過程。常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到頭來還是吃不飽肚子!直到在您的科學實驗帶領下,有了“雜交水稻”的成功,才解決了我國的糧食欠缺問題,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不但是吃得飽,而且還吃得好,家家戶戶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
衷心感謝您袁爺爺!您在農(nóng)業(yè)領域里的無私奉獻和付出,才換來了今天我們衣食無憂的生活!四十多年來,您和您帶領的科研團隊為研發(fā)優(yōu)質(zhì)高效水稻付出了寶貴的青春年華,付出了畢生精力!我知道您有一個超級水稻夢,在試驗田里種植的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帚還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十萬個穗子形成一棵參天大樹,你坐在稻穗下乘涼,悠閑地給我們講述著盤古開天地以來您的“水稻夢想”!我祝愿您“禾下乘涼夢”早日實現(xiàn)!也祝愿您國慶節(jié)快樂安康!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六
袁隆平同志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杰出的農(nóng)業(yè)科學家、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和帶頭人.他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xiàn)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chǎn)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可以說,袁隆平同志是我國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他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于創(chuàng)新,以農(nóng)業(yè)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斷造福人類.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團結協(xié)作、甘為人梯,桃李滿天下,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他還是杰出的無黨派代表人士,衷心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積極參政議政、獻計出力,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對于這位偉大的、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創(chuàng)造了無限財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評價他的身價何只千億,可他每月的收入連工資加補貼也只有幾千元.依其貢獻,他應該擁有更多的錢,但面對幾千元的工資,他樂呵呵地說:“要生活和生產(chǎn),錢是重要的,但錢的來路一定要正.錢是拿來用的,有錢不用等于沒有錢.但是用錢,第一不要奢侈浪費,第二不要小氣,該用的就用,不該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樸素大方,這是一個原則.穿那么好干什么,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見得你的地位就高.”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錢觀,樸實直白,寓意深刻,發(fā)人深思.有人評價他說:。
“袁隆平院士頭頂藍天,勇攀科技高峰;腳踏實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鉆研,鍥而不舍;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服務人類社會;胸懷祖國,心憂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科學家,袁隆平院士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tǒng)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身處教育戰(zhàn)線的廣大知識分子樹立了學習的典范.
作為奮戰(zhàn)在水利戰(zhàn)線的一員,我發(fā)自內(nèi)心地贊揚袁隆平院士,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認真努力地學習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為自己的信仰,腳踏實地,造福人民.我們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金錢觀.我們除了要宣傳他的科研成果,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志氣外,更應該讓大家都來學習并發(fā)揚光大他做人的態(tài)度和奉獻的精神.
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為國、為民、為事業(yè)不畏艱難,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黨員,身處教學科研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院系學校及國家、民族的奮斗目標統(tǒng)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專業(yè)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并立身本職,從教學做精、科研做強、專業(yè)做大著眼一步一個腳印.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七
在揭陽,也有這樣一片水稻田,因與袁隆平院士結緣,憑借院士工作站的技術力量,成為創(chuàng)造“水稻神話”的“超級雜交稻百畝示范片”——時間回到2018年1月5日,市科協(xié)牽頭揭陽市燦邦農(nóng)業(yè)有限公司(簡稱“燦邦公司”)與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長沙簽訂共建“揭陽市鄉(xiāng)村振興燦邦院士工作站”合作協(xié)議,采取“政府推動,院士參與,企業(yè)管理,市場運作”模式建站,開展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雜交水稻品種選育、高產(chǎn)栽培技術研究等工作。同時,袁隆平團隊計劃在揭陽開辟超級稻試驗田,篩選水稻品種,并對當?shù)氐漠a(chǎn)量、土壤、氣候、抗性進行全面的考察和評估。
2018年10月26日,市委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領導小組專門召開會議,協(xié)調(diào)推進鄉(xiāng)村振興院士工作站順利落戶揭陽。
2019年1月26日,廣東山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袁趙偉攜旗下子公司——廣東燦邦農(nóng)業(yè)有限公司領導班子一行,應邀到海南省拜訪了袁隆平院士,雙方就推進院士工作站建設等進行了交流和會談。在本次會談中,袁隆平院士表示:“揭陽是個生態(tài)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溫控條件特別適合水稻生長,希望工作站和揭陽的農(nóng)民、技術員合作,努力攻關,共同努力實現(xiàn)超級稻在揭陽畝產(chǎn)超過1000公斤,晚稻實現(xiàn)800公斤,兩季一畝地能夠產(chǎn)1800公斤!”
2019年3月2日,燦邦公司以位于揭東區(qū)新亨鎮(zhèn)大坪埔鄉(xiāng)后的農(nóng)場為實踐基地,與當?shù)剞r(nóng)民簽訂關于燦邦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揭陽實施超級稻“湘兩優(yōu)900”的種植合作協(xié)議并交付種子,標志著袁隆平院士在揭陽開發(fā)實施超級雜交稻百畝示范片工作的落地。
2019年5月,廣東省科協(xié)授予燦邦公司“廣東省院士專家(企業(yè))工作站”的牌子。
2019年7月25日,在揭陽“超級雜交稻百畝示范片”基地里,金色稻浪一望無際,袁隆平院士提供的超級雜交稻“湘兩優(yōu)900”,品種優(yōu)質(zhì),在科學的種植和管理下長勢良好,農(nóng)戶喜獲豐收。盡管當時由于雨水原因,早稻收割比計劃晚了近一個星期,但產(chǎn)量卻沒有受影響,濕谷畝產(chǎn)平均達1000公斤。
2020年,市科協(xié)推薦燦邦公司向省科協(xié)申報建立了“廣東省科技專家工作站”,繼續(xù)與袁院士團隊合作,為社會做貢獻。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八
“我感覺自己是很普通的勞動者,也沒有很突出的成績,也沒有很多感人的事,我覺得自己還是很普通的?!保讜曰墚斶x“齊魯最美職工”時這樣說。
雖然年紀輕輕就擔任醫(yī)院臨床醫(yī)學檢驗部副主任,成為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博士生導師,但白曉卉一直把自己當做一名普通的檢驗人。
7月,喀什出現(xiàn)疫情。白曉卉帶領山東省第二批援疆醫(yī)學檢驗隊支援喀什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耙姷轿遥彼卣f:‘工作的事你來安排,我們聽你的?!笨κ驳貐^(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核酸組組長沙銀中不敢相信,眼前這位聽候自己安排的就是業(yè)內(nèi)赫赫有名的白教授。
輪到白曉卉休息時,她會給沙銀中打個電話,“你們需不需要支援?”一天晚上,實驗室收到五六千管樣本的緊急檢測任務,白曉卉電話得知情況后,帶著隊員立馬趕到,投入檢測工作。
作為一名奮戰(zhàn)在邊疆的檢驗人員,沙銀中深知,白教授絕非“普通”,而是像天山雪蓮花一樣的“珍寶”。
他說,實驗室之前開展核酸檢測一天一個批次,疫情期間一天要做到五六十批次,樣本量激增,風險就會增加。白曉卉和她的山東同行開展了9天培訓,用在全國各地豐富的檢測經(jīng)驗為例,告訴喀什的檢驗人員,大樣本情況下流程如何優(yōu)化,人員如何分工,儀器如何保養(yǎng)……“在最無助的時候,白教授給了我們行動和心理上的支持,是對我們巨大的幫助。”沙銀中說,有位檢驗人員第一次得知接手樣本為陽性后怕得睡不著,經(jīng)過白教授的培訓,成長為應對疫情的頂梁柱。
面對學生,白曉卉像一朵康乃馨。在研究生王麗麗眼中,白曉卉治學嚴謹,是值得尊重的白老師。白曉卉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1項,發(fā)表sci論文50余篇。在生活中,她又是那個在臘八節(jié)訂臘八粥,元宵節(jié)帶大家聚餐看電影,婦女節(jié)送來巧克力的白姐姐。有一次做實驗,前期實驗失敗,王麗麗難過又愧疚。白曉卉拍拍她的肩膀:“這條路不通就換另一條,不是每個實驗都能達到預期效果?!?BR> 在大學同學眼中,白曉卉是熱心腸。大學期間,白曉卉獲得保送研究生資格后,攬過了“后勤部長”的工作——給忙于考研的同學買飯、采購。性格中藏不住的俠氣和豪氣,為她贏得了一個親昵的綽號——“白大哥”。
在中學同學眼中,白曉卉天資聰穎。1980年,白曉卉出生在高唐縣梁村鎮(zhèn)韓寨村?!八龔男〉酱笠恢睋伟嚅L,高中時有次因病請假兩個多月,回校后她考試成績照樣排名前列?!卑讜曰艹醺咧型瑢W、高唐縣人民醫(yī)院醫(yī)生苗靜說。
她還是慈祥的母親,孝順的晚輩。因為工作繁忙,周末也要在實驗室加班,為了多一點親子時間,她經(jīng)常帶兩個孩子一起來實驗室寫作業(yè)?!皶曰芴貏e孝順?!卑讜曰艿氖迨灏自逝e說,曉卉奶奶在世時,她只要有時間就回老家看望奶奶,大包小包給老人買禮品,陪老人聊天,臨走時還執(zhí)意給老人留些錢。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九
20__年10月10日,接受采訪的袁隆平望著遠處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說道,“禾下乘涼夢”會由年輕人繼續(xù)。今天,這位老人永遠停下了手頭的研究,將攻關的重擔交給了后繼者。老人家雖然再也不能出現(xiàn)在他心愛的田間地頭,但他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一心為民謀溫飽,深藏自身功與名”精神卻會永遠照耀人間,永駐我們心頭。
腳踏實地研究,毫不張揚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變了所有中國人“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境況,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雖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奮戰(zhàn)在科研攻關一線,繼續(xù)向更高目標努力著。就是這位雜交水稻之父,乘飛機卻從來只坐普通艙,依舊穿著35元的衣服,晝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說“我研究雜交水稻不是為了當院士,而是為了老百姓有飯吃?!痹凇兜浼锏闹袊防?,導演安排宋應星和袁隆平兩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實為傳神一筆。因為“為了老百姓有飯吃”的共同追求,這兩位科學家身上都體現(xiàn)出了一種為民謀福,不計名利的崇高品質(zhì)。
為了實現(xiàn)“禾下乘涼夢”,在第四期試驗成功的基礎上,袁老帶領著團隊又馬不停蹄開始了第五期的攻關。40多年雜交水稻科研生涯,對于袁老而言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漫長過程。如果硬要說雜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觀點:“第一秘訣”就是不囿于現(xiàn)存結論的創(chuàng)新思維?!昂滔鲁藳鰤簟笔菈粝敫莿?chuàng)新,不滿足于現(xiàn)狀,不停步于所得,這不僅是科學研究持續(xù)進步的動力,也是各項事業(yè)能夠向前發(fā)展的條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鷗,讓雜交水稻技術越過重洋,貢獻人類,為中國人贏得榮譽和尊嚴。是什么支撐著一位耄耋老者不顧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個多月,除了“不讓老百姓挨餓”的樸素為民情懷之外,還有就是他身上那種無私忘我的愛國情懷。這位經(jīng)歷過民族的屈辱和苦難歲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學家不要過分計較個人得失,而是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不斷努力?!薄皣遗d亡,匹夫有責”,將自身的發(fā)展和追求和國家的需要聯(lián)系起來,這是許多做出過偉大貢獻的人所共有的特質(zhì)。忘卻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價值,只有心系天下蒼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動地。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蒼生俱失聲,那位佇立在田間的瘦弱身軀雖然已經(jīng)消失,但那股蘊藏在內(nèi)的精神和力量,將永駐人間;身雖遠去志永存,高風亮節(jié)照后人,這種精神將會永駐青史,也將激勵著后來人在各自的事業(yè)中不斷攻堅克難,再創(chuàng)新高。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
今天我觀看了中國人的年度史詩《感動中國》,剛進入著20_年個英雄,其人他們的平凡生活。
張定宇是一位處在一線的醫(yī)生,她身患漸凍癥,但堅持不懈,依舊搶救他人,日日夜夜的拼命一致,結果導致了她的雙腿病情加重一次,他在下樓梯的時候差一點摔倒了,可他依然埋著所有的一生去救治患者一次他在開會,中才明白自己必須。要將自己的病情告訴一醫(yī)生們。終于在20_年沒一群終于松懈了,一些他才肯這聊自己的雙腿。
張桂梅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伤兄h大的抱負。她決心為山中那些貧窮女子開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她花費了五年時間,可以只籌備到了1萬元。一次她在大會上發(fā)言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記者,并把志向告訴了他。記者梯口發(fā)布了一篇文章。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連兩個政府都愿意。為她幫忙籌集到了100萬元。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終于將自己的女子高中開創(chuàng)了下來。他跋山涉水去尋找那些沒有上學的貧窮女子。用自己的錢去幫助他們。日日夜夜。的操勞,讓他生存23種疾病。可他只靠止痛藥維持自己的病情。一次他不是暈倒醒來后還是為學生們著想。當他度過難關后第二天就立馬返回學校上學?,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在他的學校里畢業(yè)上了高中。
《感動中國》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奇人,偉人,他們有著遠大的抱負,不惜自己的生命代價。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伤麄儾⒉皇鞘裁雌嫒耍⑿?。他們只是一位味,平凡的人。有時遠大的抱負和敢做敢當?shù)男??!陡袆又袊肥侵袊说哪甓仁吩姟?BR>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一
“共產(chǎn)黨處處都是為人民辦事的,為國家昌盛辦事的。只有跟著共產(chǎn)黨,進一步受黨的教育,使自己為黨、為人民做點工作?!?BR> 今年95歲的老革命、老黨員、老干部張富清,這樣講述著自己的入黨初心。
在硝煙彌漫、戰(zhàn)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張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隊一有突擊任務,就報名參加。翻城墻、繳機槍、炸碉堡……越是艱險,越要向前。敵人的子彈和彈片,掀起過他的頭皮,灼燒過他的腋下,撞碎過他的牙齒,但擊不穿他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說,祖國知道我。
在看不見硝煙的建設和改革年代,張富清公忠體國,響應組織號召,脫下軍裝,收起獎章,直奔當時湖北最艱苦、最邊遠的恩施來鳳,一干就是三十年。
時局艱難時,他以身垂范,動員妻子下崗;忠孝兩難全時,他堅守崗位,沒奔母喪成為畢生遺憾;改革開放時,他殫精竭慮,破除陳規(guī)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勞肯干,任勞任怨,不矜不伐。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為國浴血奮戰(zhàn)、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應該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離休了的張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沒有離休。他時刻銘記著自己老黨員的身份。
當他認為自己不能再為國家貢獻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歲截肢的他,拒絕在輪椅上被照料,靠著一條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來;白內(nèi)障手術期間,明明可以給自己安一個好的晶體,他卻選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沒人會動他的藥,但他每次都將藥瓶鎖上,生怕別人挪用他全額報銷的一粒藥。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張富清的偉岸,不止在少年從戎時屢立戰(zhàn)功,也在中年轉業(yè)后恪盡職守,還在晚年離休間奮進不息。
張富清曾說,戰(zhàn)場上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信仰和意志。
的確,在人生的征途上,因為信仰,他也一往無前。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二
共產(chǎn)黨員,關鍵時刻能站出來。
206月,北京新發(fā)地發(fā)生疫情,山東省第一時間組派山東醫(yī)學檢驗隊支援北京。得到消息后,白曉卉立即報名。“當時大家考慮到她家里有兩個孩子,大的上小學,小的當時還沒上幼兒園,勸她別去了,可她還是報了名?!鄙綎|省立醫(yī)院臨床基礎檢驗科主任劉蕓說。
這朵綻放在抗疫一線的“鏗鏘玫瑰”,將芬芳灑向大地。
作為山東醫(yī)學檢驗隊隊長兼臨時黨支部書記,她北上支援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核酸檢測工作。她同隊友們與北大人民醫(yī)院檢驗科人員混編,停人不停機,24小時輪班工作。在48小時內(nèi)緊急改造完成了布局相對合理、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具備4個功能區(qū)和高壓滅菌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創(chuàng)造了令北京同行稱贊的“山東速度”。
當年7月,新疆疫情又起。還處在支援北京后隔離期的白曉卉,表達了赴疆抗疫的請戰(zhàn)愿望:“我有經(jīng)驗,讓我上?!?BR> 今年1月,白曉卉再次踏上征途。作為領隊,她帶領由6名同事組成的檢測隊奔赴河南。同行的劉蕓親眼見到她安排各項事宜:進實驗室開展檢測,和當?shù)蒯t(yī)療機構、疾控部門業(yè)務對接,接收標本,協(xié)調(diào)班車司機……忙得甚至難抽出時間與孩子視頻。聽到年幼的孩子在電話里對白曉卉喊“媽媽你什么時候回家”,劉蕓關上門退出去,“不忍心聽?!?BR> 危險、辛苦,但白曉卉無怨無悔?!拔以敢庖晕宜鶎W,盡我全力,用心守護患者健康?!贝饲敖邮懿稍L時,白曉卉吐露心聲。她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白曉卉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誓言。
在以白曉卉醫(yī)生為代表的抗疫一線力量持續(xù)奮戰(zhàn)下,山東疫情防控形勢持續(xù)向好。
百卉芳華,滿目春光;英雄之花,永不凋謝!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三
一檔名為《似是故人來》的節(jié)目專訪了袁隆平先生。在節(jié)目中,袁老對年輕人最想說的8個字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試想來,我們廣大青年黨員干部在奮斗的過程中,也同樣需要這8個字的指引。袁隆平教授給在稻田里講述里的人生一課,我們細細品味:這味道真甜。
用知識武裝頭腦。袁老的雜交水稻是智慧的結晶,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在為人民服務中就只能“望洋興嘆”。一些黨員干部受限于自己的知識結構,解不開難題、捋不清思路,做起事來毫無章法。這種現(xiàn)象不只在老年干部身上存在,同樣也存在在青年干部身上。青年干部崗位和所學專業(yè)不匹配,又沒有相關經(jīng)驗的積累,如果恃才傲物,最終就無法成長成才。所以,我們要不斷加強知識儲備,不只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老同志、老百姓學習,更要從互聯(lián)網(wǎng)汲取知識,這樣才能擔當大任,也能為未來做好準備。
用汗水磨礪人生。袁老說,他帶研究生有一個要求,就是必須能下田。不下田也就吃不了苦,吃不了苦是搞不好農(nóng)業(yè)的。其實黨員干部也是如此,如果不愿意深入鄉(xiāng)間,不愿意爬山路、走泥路,怎么才能了解真正的鄉(xiāng)土中國,又怎么談得上服務群眾?書本里記載的、電視里播放的、新聞里報道的,畢竟只是只言片語,無法涵蓋全面。所以朱有勇才會把實驗室放在泥土里,所以張桂梅才會把學校建在大山中,所以黃文秀才會放棄城里的優(yōu)越生活。他們的汗水也沒有白費,收獲了很多的成果?!扒嗄赀x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了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這也是我們廣大黨員同志需要銘記的。
用靈感突破創(chuàng)新。“靈感,是由于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敝挥懈冻龊顾呐Σ拍塬@得靈感的迸發(fā)。愛迪生的燈泡實驗、雜交水稻的種植成功即是無數(shù)次的努力加一瞬間的靈感獲得的結果。廣大黨員干部在深入實踐、努力奮斗的過程中,期間可能會誕生很多獨到新穎的想法。靈感的產(chǎn)生只在一瞬之間,倏忽就可以煙消云散,此時就一定要及時記錄,并且將它們用于實踐的創(chuàng)新之中。當然有些靈感是思維火花碰撞的結果,閉門造車產(chǎn)生不了靈感,不妨與老百姓和同事們多多交流,讓靈感的火花燒出來熊熊火光。
用機遇實現(xiàn)跨越。因為抓住了雜交水稻研究栽培的機遇,我國極大地緩解了糧食不足的問題??梢姡瑱C遇是如此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diào),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年輕干部要把握住這個歷史機遇期,低頭趕路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抬頭仰望星空。我國發(fā)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這也為個人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機遇,青年黨員干部唯有通過奮斗,用知識武裝頭腦、用汗水砥礪人生、用靈感突破成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實現(xiàn)人生和事業(yè)的跨越。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四
向袁隆平致敬,讓我聯(lián)想起當前全省開展的“治庸問責”活動,百畝試驗田畝產(chǎn)926.6公斤!“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個富有智慧之人,更是一個在某些方面存在“平庸之人”。印象中,一次央視活動中,其拿話筒都沒有拿好的細節(jié)足以說明其在社交領域是一個存在不足之人。
然而,這位樸實厚道、務實求真的科學家一再取得事業(yè)輝煌成績,說明一個道理:人的精力更是有限的,庸與智是相對的,用對地方便會做出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反之,袁隆平如果參加工作起,就琢磨仕途升遷,將智慧用于社交領域,或許現(xiàn)在是一個八面玲瓏之人,但是事業(yè)上永遠沒法取得如今的成就。
“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勞;鳥美在翅膀,人美在思想”,這句鄂西北老河口諺語詮釋出袁隆平同志可敬的人生品質(zhì)。當前,全省上下正在開展“治庸問責”活動,各部門紛紛從下面抽調(diào)精兵強將組成專班,出臺許多方案、制度,不厭其煩地奔向一線督察,結局如何,一言難盡!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無疑上下均沒有達到袁隆平庸與智技術,更沒有感悟出其人生之道?;蛟S,在上級個別官員眼里,文章、數(shù)字出業(yè)績,讓一些秀才閉門造車、繪制藍圖;或許,在上級個別官員眼里,聯(lián)系群眾方式就是“治庸問責”,屁股上掛鏡子——只照別人,不照自己;或許,在下級個別官員眼里,研究研究、來來往往便可以達到上下和諧、考核過關;或許,在下級個別官員眼里,報假數(shù)字、編假匯報等,便可以顯示智慧而掩飾平庸。確實,這些官員社交方面能力比袁隆平高出許多,不會出現(xiàn)拿錯話筒的尷尬局面。
當然,“治庸問責”活動本身沒有錯,是上級為糾正不正之風,提高隊伍整體素質(zhì)的一種途徑而已,問題是方式未必妥當。原因很簡單,從袁隆平庸與智看修養(yǎng),說明每一個公務員內(nèi)在思想的重要性勝于外在考核形式。顯然,人的思想很難通過上級“治庸問責”活動扭轉其看法。不妨來個雙向“治庸問責”活動如何?百姓先對執(zhí)法者不記名投票形式“治庸問責”,下級對上級領導不記名投票形式“治庸問責”;等百姓覺得上級過關后,再來上級對下級“治庸問責”。如此逆向思維后,估計上述從下級抽調(diào)專人來回巡查,擾民之舉便會消聲匿跡。我想:各地上下公務員隊伍均會看清自己崗位責任,明白袁隆平庸與智之道,將主要精力用在對事業(yè)有意義活動之上。
“形相雖惡而心術善者,無言為君子也;形相雖美而心術惡者,無言為小人也?!彼裕瑢⒏刹控熑?、能力定位在外在美,而無視內(nèi)心美是何等的膚淺思想;袁隆平成功得益于其善于正確歷練自己,懂得如何加強自己修養(yǎng)而不是上級“治庸問責”驅(qū)使其成功轉變的思想。因此,筆者建議不妨來個雙向“治庸問責”活動,引導上下單位同志均注重內(nèi)在修養(yǎng)的歷練,讓大家徹底明白放棄內(nèi)在美的修養(yǎng),遲早會一事無成、浪費青春、妨礙事業(yè)的道理。
莎士比亞說過:“沒有德行的美貌是轉瞬即逝的;可是因為在你的美貌中有一顆美好的靈魂,所以,你的美麗是永存的”也充分地印證這一道理。這里,筆者并不反對大家追求外在之美,但是更倡導內(nèi)在修養(yǎng)的歷練。至于“治庸問責”活動有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認識自我加強內(nèi)在美的修養(yǎng)是未來人生路不可或缺的驅(qū)動器。從袁隆平庸與智看修養(yǎng),給予自己啟迪是腳踏實地,永不好高騖遠,一步一個腳印耕耘好身邊的土地,便是靈魂得以凈化、提升的正確路徑!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五
2月27日,是朱彥夫一生最寒冷的日子,相守55年的妻子走了,他第二次失去了“手”和“腳”。
下葬那天,77歲高齡的朱彥夫執(zhí)意要給妻子披麻戴孝,因為在他看來,妻子不光為他生育了6個子女,而且還是他的“四肢”和“拐杖”,母親般呵護著他的生命。他哽咽道:“她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著我的生活。”
那年春天,朱彥夫在康復醫(yī)院邂逅了一位姑娘。她叫希永,剛好20歲,身材高挑,面龐白凈漂亮。第一眼看到朱彥夫這個奇怪的“肉轱轆”,她嚇壞了,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希永有個姑父叫武憲德,時任沂源縣民政局局長,正張羅著給這位戰(zhàn)斗英雄找對象。
“既不能嫌棄殘疾人,還得善良勤快會持家?!卑催@個標準,武局長一連說了好幾個都沒有說成。一個偶然的機會,武憲德想到了他勤勞聰慧的內(nèi)侄女希永。
憋了好幾天,武憲德試探著給內(nèi)侄女做媒,沒想到,希永竟然爽快地同意了,理由很簡單:“朱彥夫是人民功臣,沒人照顧不成?!?BR> 愛情來得有點突然。1955年9月,希永與朱彥夫喜結連理。第二年,她跟著這個“無肢青年”回到了貧瘠的小山村。
希永萬萬沒有想到,婚后的生活會如此艱難。
每天天不亮,她就得起床,為丈夫熬藥、穿衣、洗臉、裝假肢,幫丈夫如廁,伺候完丈夫還得伺候年邁的婆婆。上工號一響,她又要和村民一道下地干活掙工分。
1960年的春天,村里遭遇大饑荒,希永把能吃的東西先端給婆婆和丈夫,再端給孩子,自己則背著家人大把大把吃槐花,臉腫了,眼睛只剩下兩道縫。朱彥夫心疼她,每次吃半碗留半碗,讓希永吃,可她說啥都不肯吃。
最苦的還是心里?;蛟S是因為頭部留有彈片,朱彥夫性格有時比較暴躁,往往會因為一些小事發(fā)脾氣。一次寫作時,因妻子進門打斷了他的思路,他趴在床上大喊大叫。有人私下替希永叫屈,她卻說:“我再苦,還能有老朱苦?”
“妻子這輩子沒享過一天福,她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健康全都獻給了這個家,她守護我的生命,為婆婆養(yǎng)老送終,一手帶大了6個子女,她是我們朱家的恩人。”這是朱彥夫?qū)ζ拮拥脑u價。
受母親言傳身教,子女們都很孝順。只要有時間,他們就會聚到老人身邊。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即便身體殘缺也幸福!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六
新中國成立__年來,無數(shù)人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無聞,砥礪前行。尤其是在醫(yī)療衛(wèi)生戰(zhàn)線上,那些人踐行著醫(yī)者的初心。
李桓英就是見證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變化的親歷者之一。她是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2019年時,已經(jīng)98歲高齡的她仍然是一名“上班族”。每天,她都會到北京熱帶醫(yī)學研究所上班。
“我是中國人,我得回家?!?BR> 1921年,李桓英出生在北京,她先后畢業(yè)于同濟大學醫(yī)學院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9歲就已成為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官員和性病專家。
在世衛(wèi)組織七年任期結束后,李桓英拒絕了續(xù)聘申請,瞞著已經(jīng)移民美國的父母和4個弟弟妹妹,只身一人繞道倫敦,幾經(jīng)周折,在1958年回到祖國。
每一位海歸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為什么選擇回國?
李桓英對此的回答是:我是中國人,我在北京出生,我不忘本,我應該回,回家正當其時。我要把我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
“我要跟麻風病患者擁抱,這樣做是為了讓病人對我有信心?!?BR> 回國后,李桓英深入到傳染病這一領域。1978年,她被調(diào)到北京友誼醫(yī)院熱帶醫(yī)學研究所,從那時開始,讓大家聞風喪膽的麻風病伴隨她余下的工作生涯。
在過去,無論是在歐洲還是舊時的中國,麻風病患者往往被視為魔鬼,不僅很少被救治,還會被趕到一個封閉的地方自生自滅,有些病人甚至被活活燒死或者直接活埋。新中國成立時,中國還有52萬同胞飽受著麻風病的折磨。
在眾人“談麻色變”的時期,李桓英始終在為消除麻風病做著努力。她為病人爭取到世衛(wèi)組織的免費藥物,她深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風寨,還會和病人握手和擁抱。她說過,這樣做就是要讓病人對她有信心,相信醫(yī)生能夠治好這個病。
李桓英深入到麻風寨時,還發(fā)生過意外,當時她的肋骨裂了七根,汽車滾下山來,她從汽車里飛了出去。事后,她還打趣說:“發(fā)生車禍時還好臉沒爛?!?BR> 在李桓英和防麻工作人員的耐心說服和指導下,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勐臘縣的麻風病患者全部由版納衛(wèi)生局頒發(fā)了“治愈證”。李桓英用不爭的事實證明,麻風病短程聯(lián)合化療方案有效率達到百分之百。
從1985年起,李桓英就開始給云貴川三省的省、州、縣麻防人員辦學習班。每個班40人,迄今上萬人次接受過她的培訓。
1994年,在中國試驗成功的短程聯(lián)合化療療法開始向全世界推廣。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國內(nèi)開展消除麻風運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wǎng)相結合的模式,這個方法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
2007年,中國向世界宣布,在經(jīng)過五十多年的努力后,中國終于終結了麻風病時代。
因為在麻風病防治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李桓英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醫(yī)德楷模”等榮譽。2016年9月,第19屆國際麻風大會在北京召開,李桓英榮獲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
“回國不后悔,一輩子跟麻風病打交道也不后悔,但不入黨會后悔?!?BR> 2016年12月27日,北京友誼醫(yī)院舉行了一場非同尋常的入黨宣誓儀式,95歲的李桓英與數(shù)十名友誼醫(yī)院的新黨員一同宣誓入黨,正式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預備黨員,李桓英在一年后成為正式黨員。她對北京友誼醫(yī)院黨委書記辛有清說:“我回國不后悔,一輩子跟麻風病打交道也不后悔,但不入黨會后悔?!?BR> 李桓英一生未曾結婚,雖然已經(jīng)98歲,但她一直堅持一個人居住。為照顧她,她的身邊只安排了一名助手,負責協(xié)調(diào)李桓英白天的工作和生活;另外還有一名夜間陪護人員,負責李桓英的夜間起居。李桓英曾說,自己對生活的要求不多,很能將就。下鄉(xiāng)時她也從不叫苦,因為總是能從中得到滿足。
如今,老人年紀大了,去西南的時間較以往少了,但那里的鳳尾竹牽掛她,那里的麻風病人更是忘不了她,高齡的李桓英依然矢志麻防工作。
98歲的李桓英還有一個心愿,就是再去一次她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云南。她心里牽掛著那些治愈的麻風病人,更惦記著尚未破譯的麻風病發(fā)病機制。但隨著年齡增長,醫(yī)院不敢再做這樣的安排,只能安排當?shù)氐姆酪吖ぷ髡邅肀本┫蛩齾R報情況。
目前,我國現(xiàn)存麻風病人不到3000人,“實現(xiàn)一個沒有麻風病的世界”是李桓英的理想。為此,她給自己定下了目標,要努力工作到100歲。
作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見證者,李桓英不僅為我國的醫(yī)療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更加傳承了中華大地的民族之魂,堅持為祖國做事,造福人民。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七
生命不息,沖鋒不止。近日,時代楷模朱彥夫同志的先進事跡傳遍大江南北。一個在戰(zhàn)場失去四肢的鐵血漢子,一個身殘志堅的農(nóng)村帶頭人,一個挑戰(zhàn)人類極限的精神楷模,朱彥夫用自己不平凡的事跡和精神力量感染了無數(shù)人。
在山東省委發(fā)出的向朱彥夫?qū)W習的決定中,提出要學習朱彥夫的“四種精神”,這就是奉獻犧牲精神、奮斗拼搏精神、公仆精神和嚴于律己、立黨為公、勤政廉潔精神。時至今日,朱彥夫精神又有了新的含義,全國掀起學習“朱彥夫同志先進事跡”的熱潮,號召大家學習朱彥夫無比堅定的理想信念、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和敢于擔當?shù)膶嵏删瘛?BR> 專訪了數(shù)位全國各地農(nóng)村黨支部書記和基層干部,看看在他們心中,是如何理解和學習朱彥夫精神的。
作為一名基層村書記,我要時刻將朱彥夫的奉獻犧牲、頑強拼搏、人民公仆和立黨為公這“四種精神”作為一面鏡子,細照、深學、篤行,為建設美麗定山奉獻自己的一切。
村看村,戶看戶,莊戶人就看黨支部!好的支部書記就是“領頭雁”,能讓村民心里像吃了秤砣一樣踏實。我們要向朱彥夫書記學習,一心為村民生活著想,把全部精力奉獻到新農(nóng)村建設和城鎮(zhèn)化發(fā)展上。
我完全可以想象,朱彥夫同志多次經(jīng)歷生死考驗而存活下來,他一定是大徹大悟的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家鄉(xiāng)父老,也是對逝去戰(zhàn)友的最好回報。我曾是一名和平年代的戰(zhàn)士,今天已在村書記的崗位上工作了十八年,一定會以朱彥夫同志為榜樣,把富民強村當作自已最大的價值追求。
朱彥夫同志先進事跡像一盞明燈,點亮了我前進的目標,點燃了扎根農(nóng)村務實為民的激情,我將用實際行動傳承和發(fā)揚朱彥夫精神,竭盡全力帶領全村父老鄉(xiāng)親走上群眾期望的幸福之路。
朱彥夫同志是基層黨員的一面旗幟,作為一名基層黨總支書記,我更應該學習朱彥夫與民心貼心,為民辦實事的精神,帶領全村上下迅速把朱彥夫精神轉化為具體的工作行動,真抓實干,為建設美好橋頭、美麗橋頭、富裕橋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八
初次知道李桓英的名字,是在去年央視《面對面》的采訪節(jié)目上(原諒我的孤陋寡聞,這位老人太低調(diào)),此時的李桓英已是98歲高齡,但面對采訪卻精神健碩,吐詞清晰,思維活躍,這完全顛覆了我對一位百歲老人的印象。
或許有人知道李桓英,知道她是中國抗擊麻風病第一人的身份標簽,但卻很少人知道她孑然一生,一直過著獨居卻又充實的生活,每天清晨,一個蘋果,一杯咖啡,便是這位老人新一天的開始。
01。
1921年出身于北京官宦之家的李桓英,1945年畢業(yè)于同濟大學醫(yī)學院,1946年前往美國學習細菌學和衛(wèi)生學碩士學位,由于成績過于優(yōu)秀,在1950年由導師推薦成為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一名官員和性病專家。
七年任期結束后,她拒絕了繼續(xù)聘任的機會,瞞著父母和四個弟妹輾轉從英國倫敦,最終在1958年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此時的李桓英37歲,用她的話說,這個年紀回來是正當年,如果太晚回來年紀大了,就沒多大用處了。
1978年李桓英被派往北京友誼醫(yī)院熱帶醫(yī)學研究所,從事麻風病的研究和防治,這時李桓英已是57歲的退休人員,但這一次卻成就了李桓英偉大的一生,重啟了她的第二次生命,也從此讓她和麻風病開啟了一段不解之緣。
在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仍然有52萬的麻風病人,由于當時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得了此病的人也就只能等死或自己被迫去往偏遠山區(qū),故當時會有一些麻風寨的地方,里面的人全都是麻風病人,人人避而不及。
然而,李桓英卻偏偏跑到廣西和云南的麻風村去考察,和這些人進行“親密的接觸”。記者問她:老百姓都害怕的病,你為什么不怕?李桓英答:“我不是老百性,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醫(yī)療工作者,我從來沒有恐懼。”(說此話時,老人很幽默的說了一句“我很愿意跟人家抬杠”)。
麻風病人的主要特點是:會傳染,病人雙腳皮膚潰爛萎縮,面部塌陷,五官扭曲,人們會把它們視為魔鬼一樣的躲避。
然而,李桓英的到來,就像是一位活菩薩,為這些人帶來了希望,得以重生。
李桓英和他們親切的握手,擁抱,到他們家吃飯,聊天,這一切看上去都猶如平常人家里發(fā)生的事一樣自然和諧。
別人用木棍給他們送藥,李桓英就親自給他們喂藥吃,別人害怕,她不怕。
因為李桓英懂得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這一切,懂得用醫(yī)學的手段保護自己,懂得如何治療他們,并給以生的希望。
李桓英去往很多麻風病有效治療的國家學習取經(jīng),爭取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免費藥物支持和事業(yè)項目,終于在1985年獲得了世衛(wèi)組織百萬美金的支持。
1990年云南當年的麻風村在李桓英多年的努力下摘掉了這個讓人一聽就害怕的稱呼,這里已然變成了一個新生的村寨。
02。
2016年12月27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北京的友誼醫(yī)院里,已是95歲的李桓英帶著十幾位年輕人莊嚴的宣誓,成為了其中的一名預備黨員,李桓英的心愿終于在這天得以實現(xiàn)。
李桓英的父母早已移民美國,當時她偷偷回國以后,他們在香港團聚了一次,想把她帶回美國,但是李桓英拒絕了,他們回到美國,而李桓英回到祖國,一個向東,一個向西。
然而,這一次,也是她與父母最后的相見,拍下了最后的一張合影。
人生有遺憾嗎?有。
她是不孝嗎?不是,她是大孝。
她孝于人民,孝于國家,孝于天下最偉大的醫(yī)療事業(yè)。
李桓英一生都沒有結婚,她把最時間與精力都獻給了這個社會,這個她熱愛的祖國,這個充滿希望的生命科學。
如今,我國的麻風病人不到3000人,遠低于世衛(wèi)組織1%的要求,這是李桓英多年付出的心血,與麻風病戰(zhàn)斗了一生,她,贏了。
03。
李桓英說:我要干到100歲,100歲是我的極限,在100歲之前我還要好好工作,如果把這些時間用在看電視看小說上,那么也就浪費掉了。
她不愿意這樣活。
她說過,人的生活是自己找的,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生命。
到底是工作為了生活,還是生活為了工作?
李桓英有自己的見解,她覺得是工作為了生活,先有工作,才有生活。工作才得以支撐著你有意義有追求的生活。
她依然堅持自己每天做飯,外出坐公交,買菜,早上還是一個蘋果,一杯咖啡,這是她多年的習慣,吃得簡單,但健康。
李桓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醫(yī)德楷模,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等抖殊榮。
她一直心心念念的想著回云南當年戰(zhàn)斗過的地方看看,知道當年的麻風村人們已經(jīng)安居樂業(yè),過得很好了,她放心了。
100歲,李桓英老人的一百歲也在悄悄來臨,有的人一生都在虛度光陰,而像李桓英一樣默默奉獻低調(diào)做事的人,在這一百年里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奇跡,把這一百年活成了一個世紀,太有意義,有偉大的一百年。
每個人的生命應該怎么活,每一天應該怎么過,追求怎樣的生命價值,活成什么樣的人,全憑一個人的認知與心態(tài)。
李桓英用她的實際行動與付出,在為我們真實的講述著人生活著的意義,一位有光的人,在哪里都會散發(fā)出燦爛的光芒,照亮別人,也照亮著自己每一天的新生。
人生的方向是自己走出來的,沒有人會為你真正的指引,別人給你指的一條道,自己走出來的才叫路。
我們?nèi)绾稳ヘQ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是追求無謂的物資享樂,還是極高的精神世界,如何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它將引導著我們的認知與行為,去成為一位怎樣的人。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一
袁隆平,這個名字在中國人的心中早已不再陌生,他是稻米之父,也是中國雜交水稻的奠基人,為中國的農(nóng)業(yè)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袁隆平的事跡是一個充滿著拼搏、奉獻和革新精神的傳奇。通過學習袁隆平先生的事跡,我深感到了勤奮、堅持和不怕困難的重要性。
第二段:拼搏的力量。
袁隆平先生從小生長在湖南農(nóng)村的貧困環(huán)境中,但他并沒有向命運低頭。他面對惡劣的環(huán)境,憑借著勤奮和拼搏的精神,不斷探索實驗,終于成功地培育出了雜交水稻。他的事跡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收獲成功。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與挑戰(zhàn),我們都不能輕易放棄,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第三段:堅持的毅力。
袁隆平先生在雜交水稻的研究過程中,遇到了無數(shù)次的失敗,但他從未退縮。在實施雜交水稻的艱苦過程中,他要面對惡劣的環(huán)境和暴風雨般的批評,但他以卓越的智慧和堅強的毅力一一克服了這些困難。他的事跡告訴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地追求,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功。正如袁隆平所說:“只有在不斷嘗試中失敗,才能在失敗中不斷嘗試”。
第四段:永不滿足的探索精神。
袁隆平先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人。他在取得了雜交水稻的突破后,并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繼續(xù)探索其他糧食的高產(chǎn)性。他帶領團隊,努力研究小麥、玉米等農(nóng)作物,為中國的農(nóng)業(yè)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事跡告訴我們,不論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我們都不能自滿,應該時刻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和探索精神。只有不斷學習和創(chuàng)新,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
通過學習袁隆平先生的事跡,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勤奮、堅持和不怕困難的重要性。他的事跡告訴我,只要我堅持不懈地追求,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功。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與挑戰(zhàn),我都不能輕易放棄,只有勇敢地面對困難,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不斷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不斷追求新的突破。
總結:
通過對袁隆平先生的事跡的學習,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勤奮、堅持和不怕困難的重要性。袁隆平先生的拼搏精神、堅持毅力和永不滿足的探索精神,都給予了我巨大的鼓舞和啟示。面對人生中的困難與挑戰(zhàn),我將時刻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和探索精神,不斷學習和創(chuàng)新,堅持不懈地追求,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二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yōu)勢成功地應用于生產(chǎn)的科學家,發(fā)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chuàng)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nóng)業(yè)科學發(fā)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tài)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閱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著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須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zhì)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干、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著無數(shù)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著年輕學子勇闖創(chuàng)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shù)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叭绻舷胫硎?,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后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yōu)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zhàn),未來可期。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三
袁隆平先生是我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通過艱苦的努力和執(zhí)著的追求,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了雜交水稻,為全球解決了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事跡給予了我許多啟發(fā),讓我明白了堅持與夢想的重要性,以及科學精神的力量。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以袁隆平先生的事跡為例,談談我的感悟和體會。
首先,袁隆平先生的事跡讓我深刻認識到堅持不懈的重要性。袁隆平先生從事水稻育種工作長達多年,他曾面臨過許多困難和挫折,但他始終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夢想。正是因為他的堅持,他才能最終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為全球糧食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這讓我明白,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克服困難,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其次,袁隆平先生的事跡讓我感受到了科學精神的力量。袁隆平先生在培育雜交水稻的過程中,秉持著科學精神,通過系統(tǒng)的實踐和總結,不斷改進育種方法,最終獲得了成功。他的科學精神讓我明白,科學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在面臨困難和挑戰(zhàn)時,我們應該發(fā)揚科學精神,運用科學的方法去尋求解決辦法。只有通過科學的研究和實踐,我們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取得長遠的進步。
此外,袁隆平先生的事跡也啟發(fā)了我對于團隊合作的認識。袁隆平先生在培育雜交水稻的過程中,組織了一個龐大的科研團隊,每個人各司其職,共同合作,最終取得了成功。這讓我明白,團隊合作是取得巨大成就的關鍵。在團隊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價值,只有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互相協(xié)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袁隆平先生的事跡讓我明白,團隊的力量是無限的,只有大家齊心協(xié)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最后,袁隆平先生的事跡讓我看到了追求夢想的意義。袁隆平先生一直有著一個遠大的夢想,那就是培育出高產(chǎn)高抗雜交水稻,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為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正是因為他的追求,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袁隆平先生的事跡讓我明白,只有追求夢想,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只有堅定不移地追求,不計較艱辛和困難,才能最終實現(xiàn)夢想。
通過了解袁隆平先生的事跡,我對于堅持不懈、科學精神、團隊合作和追求夢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繼續(xù)發(fā)揚這些精神,用實際行動去踐行袁隆平先生的事跡所傳遞的價值觀。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奉獻,為社會做出貢獻,成為像袁隆平先生一樣的有益之人。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四
1930年的農(nóng)歷七月初九,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里,一個小男孩誕生了,因為出生在北平,便取名叫“隆平”。袁隆平是誰?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yōu)勢的“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首席顧問,他是不開豪車但科研經(jīng)費一投就是幾千萬的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他是名字品牌價值千億但舍不得買貴的衣服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他就是我們的“國寶”,我們心中不折不扣的男神。
致敬堅定理想、永葆信念的“90后男神”。袁隆平說,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飯碗牢牢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樸實的話語彰顯出他深厚的愛國情懷、造福于民的崇高品德,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敬佩和學習。___。
反復多次強調(diào),理想信念就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理想信念從來都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始終體現(xiàn)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中。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燈塔、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不竭的精神動力,任何時候都動搖不得,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奮力開啟實現(xiàn)宏偉藍圖新征程。
致敬不畏艱辛、責任至上的“90后男神”。他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身上最值錢的,是裝在腦子里的知識和一顆責任心?!痹∑嚼先说囊簧蛔隽艘患隆鉀Q吃飯的問題,數(shù)十年來,袁老用自己的堅持和心血,為做好這件事竭盡全力、付出所有。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學習他攻堅克難的責任意識、學習他忘我無私的奉獻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今日之中國,正站在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奮力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征程中,奮戰(zhàn)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qū)、攻堅期,更加需要黨員干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致敬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90后男神”。自稱“90后”的袁隆平,數(shù)十年間從未停下逐夢的腳步,在他的時間表里,沒有暫停,沒有休息。鮐背之年,盡管身體大不如從前,他依然“管不住”那邁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顆向著水稻的心,對雜交水稻事業(yè)一以貫之地執(zhí)著。共產(chǎn)黨人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xiàn)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收官之年,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也許我們只是處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但是只要我們擁有擔當奉獻精神,依舊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致敬堅持夢想、不懈奮斗的“90后男神”。袁隆平曾在公開場合多次暢談自己的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就是追求超級稻高產(chǎn);另一個是覆蓋全球夢,讓超級稻走出國門造福世界。袁隆平從未停下逐夢腳步,埋頭苦干,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把蒼生裝在心頭上!袁隆平老先生教會我們: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見未來?!靶腋6际菉^斗出來的”“現(xiàn)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___。
每一次有關奮斗的話語都飽含激情、富有哲理、催人奮進,不懈奮斗的時代號角已經(jīng)吹響,要以新?lián)敵休d新時代,以新作為開啟新征程,不忘初心,不懈奮斗,在青春的接續(xù)奮斗中書寫新的輝煌。
“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边@句中國諺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他給予了千頃良田新生命,讓億萬人吃得飽一日三餐,他喚醒了萬間廣廈真用途,這就是“90后男神”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五
我是一名小學生,我是在《感動中國》課外讀本上讀到了您的故事后,知道了您就是享譽全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您在中國“綠色革命”的大潮中,攻下了“雜交水稻”的難題,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生產(chǎn)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今天我懷著萬分敬佩之情給您寫這封信。
“民以食為天”,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我們中國耕地面積僅占世界百分之七,人口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而一粒種子改變了一個世界,袁爺爺您創(chuàng)造了奇跡,將水稻畝產(chǎn)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多公斤。您滿懷信心地向世界宣稱,中國人不僅可以自己養(yǎng)活自己,更能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作出巨大貢獻,農(nóng)民伯伯都親切的稱呼您為“米菩薩”。
您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您從1964年開始,4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您領導研究的超級雜交稻項目正朝著畝產(chǎn)900公斤的預期目標順利推進。幾十年來,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稻56億多畝,每年增產(chǎn)的稻谷可以養(yǎng)活7000多萬人口,相當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總和。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您是當之無愧的“雜交水稻之父”。
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在溫室里長大的孩子,住在城市遠離農(nóng)村,不知道農(nóng)民伯伯種莊稼的辛苦!更不知道一日三餐所吃的糧食是怎么種出來的,除了從書本上了解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知識以外,就只能通過在農(nóng)村長大的父母口中聽到關于農(nóng)耕時節(jié)的一些事情。我曾聽爸爸講述過60年代種植稻谷,畝產(chǎn)都不高,每年的清明節(jié)開始從買稻種、下秧、插秧、除草到收割稻子的整個過程。常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到頭來還是吃不飽肚子!直到在您的科學實驗帶領下,有了“雜交水稻”的成功,才解決了我國的糧食欠缺問題,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不但是吃得飽,而且還吃得好,家家戶戶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
衷心感謝您袁爺爺!您在農(nóng)業(yè)領域里的無私奉獻和付出,才換來了今天我們衣食無憂的生活!四十多年來,您和您帶領的科研團隊為研發(fā)優(yōu)質(zhì)高效水稻付出了寶貴的青春年華,付出了畢生精力!我知道您有一個超級水稻夢,在試驗田里種植的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帚還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十萬個穗子形成一棵參天大樹,你坐在稻穗下乘涼,悠閑地給我們講述著盤古開天地以來您的“水稻夢想”!我祝愿您“禾下乘涼夢”早日實現(xiàn)!也祝愿您國慶節(jié)快樂安康!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六
袁隆平同志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杰出的農(nóng)業(yè)科學家、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和帶頭人.他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xiàn)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chǎn)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可以說,袁隆平同志是我國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他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于創(chuàng)新,以農(nóng)業(yè)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斷造福人類.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團結協(xié)作、甘為人梯,桃李滿天下,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他還是杰出的無黨派代表人士,衷心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積極參政議政、獻計出力,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對于這位偉大的、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創(chuàng)造了無限財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評價他的身價何只千億,可他每月的收入連工資加補貼也只有幾千元.依其貢獻,他應該擁有更多的錢,但面對幾千元的工資,他樂呵呵地說:“要生活和生產(chǎn),錢是重要的,但錢的來路一定要正.錢是拿來用的,有錢不用等于沒有錢.但是用錢,第一不要奢侈浪費,第二不要小氣,該用的就用,不該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樸素大方,這是一個原則.穿那么好干什么,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見得你的地位就高.”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錢觀,樸實直白,寓意深刻,發(fā)人深思.有人評價他說:。
“袁隆平院士頭頂藍天,勇攀科技高峰;腳踏實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鉆研,鍥而不舍;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服務人類社會;胸懷祖國,心憂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科學家,袁隆平院士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tǒng)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身處教育戰(zhàn)線的廣大知識分子樹立了學習的典范.
作為奮戰(zhàn)在水利戰(zhàn)線的一員,我發(fā)自內(nèi)心地贊揚袁隆平院士,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認真努力地學習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為自己的信仰,腳踏實地,造福人民.我們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金錢觀.我們除了要宣傳他的科研成果,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志氣外,更應該讓大家都來學習并發(fā)揚光大他做人的態(tài)度和奉獻的精神.
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為國、為民、為事業(yè)不畏艱難,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黨員,身處教學科研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院系學校及國家、民族的奮斗目標統(tǒng)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專業(yè)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并立身本職,從教學做精、科研做強、專業(yè)做大著眼一步一個腳印.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七
在揭陽,也有這樣一片水稻田,因與袁隆平院士結緣,憑借院士工作站的技術力量,成為創(chuàng)造“水稻神話”的“超級雜交稻百畝示范片”——時間回到2018年1月5日,市科協(xié)牽頭揭陽市燦邦農(nóng)業(yè)有限公司(簡稱“燦邦公司”)與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長沙簽訂共建“揭陽市鄉(xiāng)村振興燦邦院士工作站”合作協(xié)議,采取“政府推動,院士參與,企業(yè)管理,市場運作”模式建站,開展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雜交水稻品種選育、高產(chǎn)栽培技術研究等工作。同時,袁隆平團隊計劃在揭陽開辟超級稻試驗田,篩選水稻品種,并對當?shù)氐漠a(chǎn)量、土壤、氣候、抗性進行全面的考察和評估。
2018年10月26日,市委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領導小組專門召開會議,協(xié)調(diào)推進鄉(xiāng)村振興院士工作站順利落戶揭陽。
2019年1月26日,廣東山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袁趙偉攜旗下子公司——廣東燦邦農(nóng)業(yè)有限公司領導班子一行,應邀到海南省拜訪了袁隆平院士,雙方就推進院士工作站建設等進行了交流和會談。在本次會談中,袁隆平院士表示:“揭陽是個生態(tài)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溫控條件特別適合水稻生長,希望工作站和揭陽的農(nóng)民、技術員合作,努力攻關,共同努力實現(xiàn)超級稻在揭陽畝產(chǎn)超過1000公斤,晚稻實現(xiàn)800公斤,兩季一畝地能夠產(chǎn)1800公斤!”
2019年3月2日,燦邦公司以位于揭東區(qū)新亨鎮(zhèn)大坪埔鄉(xiāng)后的農(nóng)場為實踐基地,與當?shù)剞r(nóng)民簽訂關于燦邦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揭陽實施超級稻“湘兩優(yōu)900”的種植合作協(xié)議并交付種子,標志著袁隆平院士在揭陽開發(fā)實施超級雜交稻百畝示范片工作的落地。
2019年5月,廣東省科協(xié)授予燦邦公司“廣東省院士專家(企業(yè))工作站”的牌子。
2019年7月25日,在揭陽“超級雜交稻百畝示范片”基地里,金色稻浪一望無際,袁隆平院士提供的超級雜交稻“湘兩優(yōu)900”,品種優(yōu)質(zhì),在科學的種植和管理下長勢良好,農(nóng)戶喜獲豐收。盡管當時由于雨水原因,早稻收割比計劃晚了近一個星期,但產(chǎn)量卻沒有受影響,濕谷畝產(chǎn)平均達1000公斤。
2020年,市科協(xié)推薦燦邦公司向省科協(xié)申報建立了“廣東省科技專家工作站”,繼續(xù)與袁院士團隊合作,為社會做貢獻。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八
“我感覺自己是很普通的勞動者,也沒有很突出的成績,也沒有很多感人的事,我覺得自己還是很普通的?!保讜曰墚斶x“齊魯最美職工”時這樣說。
雖然年紀輕輕就擔任醫(yī)院臨床醫(yī)學檢驗部副主任,成為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博士生導師,但白曉卉一直把自己當做一名普通的檢驗人。
7月,喀什出現(xiàn)疫情。白曉卉帶領山東省第二批援疆醫(yī)學檢驗隊支援喀什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耙姷轿遥彼卣f:‘工作的事你來安排,我們聽你的?!笨κ驳貐^(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核酸組組長沙銀中不敢相信,眼前這位聽候自己安排的就是業(yè)內(nèi)赫赫有名的白教授。
輪到白曉卉休息時,她會給沙銀中打個電話,“你們需不需要支援?”一天晚上,實驗室收到五六千管樣本的緊急檢測任務,白曉卉電話得知情況后,帶著隊員立馬趕到,投入檢測工作。
作為一名奮戰(zhàn)在邊疆的檢驗人員,沙銀中深知,白教授絕非“普通”,而是像天山雪蓮花一樣的“珍寶”。
他說,實驗室之前開展核酸檢測一天一個批次,疫情期間一天要做到五六十批次,樣本量激增,風險就會增加。白曉卉和她的山東同行開展了9天培訓,用在全國各地豐富的檢測經(jīng)驗為例,告訴喀什的檢驗人員,大樣本情況下流程如何優(yōu)化,人員如何分工,儀器如何保養(yǎng)……“在最無助的時候,白教授給了我們行動和心理上的支持,是對我們巨大的幫助。”沙銀中說,有位檢驗人員第一次得知接手樣本為陽性后怕得睡不著,經(jīng)過白教授的培訓,成長為應對疫情的頂梁柱。
面對學生,白曉卉像一朵康乃馨。在研究生王麗麗眼中,白曉卉治學嚴謹,是值得尊重的白老師。白曉卉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1項,發(fā)表sci論文50余篇。在生活中,她又是那個在臘八節(jié)訂臘八粥,元宵節(jié)帶大家聚餐看電影,婦女節(jié)送來巧克力的白姐姐。有一次做實驗,前期實驗失敗,王麗麗難過又愧疚。白曉卉拍拍她的肩膀:“這條路不通就換另一條,不是每個實驗都能達到預期效果?!?BR> 在大學同學眼中,白曉卉是熱心腸。大學期間,白曉卉獲得保送研究生資格后,攬過了“后勤部長”的工作——給忙于考研的同學買飯、采購。性格中藏不住的俠氣和豪氣,為她贏得了一個親昵的綽號——“白大哥”。
在中學同學眼中,白曉卉天資聰穎。1980年,白曉卉出生在高唐縣梁村鎮(zhèn)韓寨村?!八龔男〉酱笠恢睋伟嚅L,高中時有次因病請假兩個多月,回校后她考試成績照樣排名前列?!卑讜曰艹醺咧型瑢W、高唐縣人民醫(yī)院醫(yī)生苗靜說。
她還是慈祥的母親,孝順的晚輩。因為工作繁忙,周末也要在實驗室加班,為了多一點親子時間,她經(jīng)常帶兩個孩子一起來實驗室寫作業(yè)?!皶曰芴貏e孝順?!卑讜曰艿氖迨灏自逝e說,曉卉奶奶在世時,她只要有時間就回老家看望奶奶,大包小包給老人買禮品,陪老人聊天,臨走時還執(zhí)意給老人留些錢。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九
20__年10月10日,接受采訪的袁隆平望著遠處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說道,“禾下乘涼夢”會由年輕人繼續(xù)。今天,這位老人永遠停下了手頭的研究,將攻關的重擔交給了后繼者。老人家雖然再也不能出現(xiàn)在他心愛的田間地頭,但他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一心為民謀溫飽,深藏自身功與名”精神卻會永遠照耀人間,永駐我們心頭。
腳踏實地研究,毫不張揚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變了所有中國人“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境況,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雖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奮戰(zhàn)在科研攻關一線,繼續(xù)向更高目標努力著。就是這位雜交水稻之父,乘飛機卻從來只坐普通艙,依舊穿著35元的衣服,晝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說“我研究雜交水稻不是為了當院士,而是為了老百姓有飯吃?!痹凇兜浼锏闹袊防?,導演安排宋應星和袁隆平兩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實為傳神一筆。因為“為了老百姓有飯吃”的共同追求,這兩位科學家身上都體現(xiàn)出了一種為民謀福,不計名利的崇高品質(zhì)。
為了實現(xiàn)“禾下乘涼夢”,在第四期試驗成功的基礎上,袁老帶領著團隊又馬不停蹄開始了第五期的攻關。40多年雜交水稻科研生涯,對于袁老而言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漫長過程。如果硬要說雜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觀點:“第一秘訣”就是不囿于現(xiàn)存結論的創(chuàng)新思維?!昂滔鲁藳鰤簟笔菈粝敫莿?chuàng)新,不滿足于現(xiàn)狀,不停步于所得,這不僅是科學研究持續(xù)進步的動力,也是各項事業(yè)能夠向前發(fā)展的條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鷗,讓雜交水稻技術越過重洋,貢獻人類,為中國人贏得榮譽和尊嚴。是什么支撐著一位耄耋老者不顧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個多月,除了“不讓老百姓挨餓”的樸素為民情懷之外,還有就是他身上那種無私忘我的愛國情懷。這位經(jīng)歷過民族的屈辱和苦難歲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學家不要過分計較個人得失,而是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不斷努力?!薄皣遗d亡,匹夫有責”,將自身的發(fā)展和追求和國家的需要聯(lián)系起來,這是許多做出過偉大貢獻的人所共有的特質(zhì)。忘卻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價值,只有心系天下蒼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動地。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蒼生俱失聲,那位佇立在田間的瘦弱身軀雖然已經(jīng)消失,但那股蘊藏在內(nèi)的精神和力量,將永駐人間;身雖遠去志永存,高風亮節(jié)照后人,這種精神將會永駐青史,也將激勵著后來人在各自的事業(yè)中不斷攻堅克難,再創(chuàng)新高。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
今天我觀看了中國人的年度史詩《感動中國》,剛進入著20_年個英雄,其人他們的平凡生活。
張定宇是一位處在一線的醫(yī)生,她身患漸凍癥,但堅持不懈,依舊搶救他人,日日夜夜的拼命一致,結果導致了她的雙腿病情加重一次,他在下樓梯的時候差一點摔倒了,可他依然埋著所有的一生去救治患者一次他在開會,中才明白自己必須。要將自己的病情告訴一醫(yī)生們。終于在20_年沒一群終于松懈了,一些他才肯這聊自己的雙腿。
張桂梅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伤兄h大的抱負。她決心為山中那些貧窮女子開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她花費了五年時間,可以只籌備到了1萬元。一次她在大會上發(fā)言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記者,并把志向告訴了他。記者梯口發(fā)布了一篇文章。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連兩個政府都愿意。為她幫忙籌集到了100萬元。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終于將自己的女子高中開創(chuàng)了下來。他跋山涉水去尋找那些沒有上學的貧窮女子。用自己的錢去幫助他們。日日夜夜。的操勞,讓他生存23種疾病。可他只靠止痛藥維持自己的病情。一次他不是暈倒醒來后還是為學生們著想。當他度過難關后第二天就立馬返回學校上學?,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在他的學校里畢業(yè)上了高中。
《感動中國》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奇人,偉人,他們有著遠大的抱負,不惜自己的生命代價。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伤麄儾⒉皇鞘裁雌嫒耍⑿?。他們只是一位味,平凡的人。有時遠大的抱負和敢做敢當?shù)男??!陡袆又袊肥侵袊说哪甓仁吩姟?BR>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一
“共產(chǎn)黨處處都是為人民辦事的,為國家昌盛辦事的。只有跟著共產(chǎn)黨,進一步受黨的教育,使自己為黨、為人民做點工作?!?BR> 今年95歲的老革命、老黨員、老干部張富清,這樣講述著自己的入黨初心。
在硝煙彌漫、戰(zhàn)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張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隊一有突擊任務,就報名參加。翻城墻、繳機槍、炸碉堡……越是艱險,越要向前。敵人的子彈和彈片,掀起過他的頭皮,灼燒過他的腋下,撞碎過他的牙齒,但擊不穿他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說,祖國知道我。
在看不見硝煙的建設和改革年代,張富清公忠體國,響應組織號召,脫下軍裝,收起獎章,直奔當時湖北最艱苦、最邊遠的恩施來鳳,一干就是三十年。
時局艱難時,他以身垂范,動員妻子下崗;忠孝兩難全時,他堅守崗位,沒奔母喪成為畢生遺憾;改革開放時,他殫精竭慮,破除陳規(guī)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勞肯干,任勞任怨,不矜不伐。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為國浴血奮戰(zhàn)、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應該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離休了的張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沒有離休。他時刻銘記著自己老黨員的身份。
當他認為自己不能再為國家貢獻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歲截肢的他,拒絕在輪椅上被照料,靠著一條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來;白內(nèi)障手術期間,明明可以給自己安一個好的晶體,他卻選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沒人會動他的藥,但他每次都將藥瓶鎖上,生怕別人挪用他全額報銷的一粒藥。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張富清的偉岸,不止在少年從戎時屢立戰(zhàn)功,也在中年轉業(yè)后恪盡職守,還在晚年離休間奮進不息。
張富清曾說,戰(zhàn)場上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信仰和意志。
的確,在人生的征途上,因為信仰,他也一往無前。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二
共產(chǎn)黨員,關鍵時刻能站出來。
206月,北京新發(fā)地發(fā)生疫情,山東省第一時間組派山東醫(yī)學檢驗隊支援北京。得到消息后,白曉卉立即報名。“當時大家考慮到她家里有兩個孩子,大的上小學,小的當時還沒上幼兒園,勸她別去了,可她還是報了名?!鄙綎|省立醫(yī)院臨床基礎檢驗科主任劉蕓說。
這朵綻放在抗疫一線的“鏗鏘玫瑰”,將芬芳灑向大地。
作為山東醫(yī)學檢驗隊隊長兼臨時黨支部書記,她北上支援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核酸檢測工作。她同隊友們與北大人民醫(yī)院檢驗科人員混編,停人不停機,24小時輪班工作。在48小時內(nèi)緊急改造完成了布局相對合理、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具備4個功能區(qū)和高壓滅菌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創(chuàng)造了令北京同行稱贊的“山東速度”。
當年7月,新疆疫情又起。還處在支援北京后隔離期的白曉卉,表達了赴疆抗疫的請戰(zhàn)愿望:“我有經(jīng)驗,讓我上?!?BR> 今年1月,白曉卉再次踏上征途。作為領隊,她帶領由6名同事組成的檢測隊奔赴河南。同行的劉蕓親眼見到她安排各項事宜:進實驗室開展檢測,和當?shù)蒯t(yī)療機構、疾控部門業(yè)務對接,接收標本,協(xié)調(diào)班車司機……忙得甚至難抽出時間與孩子視頻。聽到年幼的孩子在電話里對白曉卉喊“媽媽你什么時候回家”,劉蕓關上門退出去,“不忍心聽?!?BR> 危險、辛苦,但白曉卉無怨無悔?!拔以敢庖晕宜鶎W,盡我全力,用心守護患者健康?!贝饲敖邮懿稍L時,白曉卉吐露心聲。她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白曉卉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誓言。
在以白曉卉醫(yī)生為代表的抗疫一線力量持續(xù)奮戰(zhàn)下,山東疫情防控形勢持續(xù)向好。
百卉芳華,滿目春光;英雄之花,永不凋謝!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三
一檔名為《似是故人來》的節(jié)目專訪了袁隆平先生。在節(jié)目中,袁老對年輕人最想說的8個字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試想來,我們廣大青年黨員干部在奮斗的過程中,也同樣需要這8個字的指引。袁隆平教授給在稻田里講述里的人生一課,我們細細品味:這味道真甜。
用知識武裝頭腦。袁老的雜交水稻是智慧的結晶,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在為人民服務中就只能“望洋興嘆”。一些黨員干部受限于自己的知識結構,解不開難題、捋不清思路,做起事來毫無章法。這種現(xiàn)象不只在老年干部身上存在,同樣也存在在青年干部身上。青年干部崗位和所學專業(yè)不匹配,又沒有相關經(jīng)驗的積累,如果恃才傲物,最終就無法成長成才。所以,我們要不斷加強知識儲備,不只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老同志、老百姓學習,更要從互聯(lián)網(wǎng)汲取知識,這樣才能擔當大任,也能為未來做好準備。
用汗水磨礪人生。袁老說,他帶研究生有一個要求,就是必須能下田。不下田也就吃不了苦,吃不了苦是搞不好農(nóng)業(yè)的。其實黨員干部也是如此,如果不愿意深入鄉(xiāng)間,不愿意爬山路、走泥路,怎么才能了解真正的鄉(xiāng)土中國,又怎么談得上服務群眾?書本里記載的、電視里播放的、新聞里報道的,畢竟只是只言片語,無法涵蓋全面。所以朱有勇才會把實驗室放在泥土里,所以張桂梅才會把學校建在大山中,所以黃文秀才會放棄城里的優(yōu)越生活。他們的汗水也沒有白費,收獲了很多的成果?!扒嗄赀x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了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這也是我們廣大黨員同志需要銘記的。
用靈感突破創(chuàng)新。“靈感,是由于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敝挥懈冻龊顾呐Σ拍塬@得靈感的迸發(fā)。愛迪生的燈泡實驗、雜交水稻的種植成功即是無數(shù)次的努力加一瞬間的靈感獲得的結果。廣大黨員干部在深入實踐、努力奮斗的過程中,期間可能會誕生很多獨到新穎的想法。靈感的產(chǎn)生只在一瞬之間,倏忽就可以煙消云散,此時就一定要及時記錄,并且將它們用于實踐的創(chuàng)新之中。當然有些靈感是思維火花碰撞的結果,閉門造車產(chǎn)生不了靈感,不妨與老百姓和同事們多多交流,讓靈感的火花燒出來熊熊火光。
用機遇實現(xiàn)跨越。因為抓住了雜交水稻研究栽培的機遇,我國極大地緩解了糧食不足的問題??梢姡瑱C遇是如此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diào),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年輕干部要把握住這個歷史機遇期,低頭趕路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抬頭仰望星空。我國發(fā)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這也為個人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機遇,青年黨員干部唯有通過奮斗,用知識武裝頭腦、用汗水砥礪人生、用靈感突破成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實現(xiàn)人生和事業(yè)的跨越。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四
向袁隆平致敬,讓我聯(lián)想起當前全省開展的“治庸問責”活動,百畝試驗田畝產(chǎn)926.6公斤!“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個富有智慧之人,更是一個在某些方面存在“平庸之人”。印象中,一次央視活動中,其拿話筒都沒有拿好的細節(jié)足以說明其在社交領域是一個存在不足之人。
然而,這位樸實厚道、務實求真的科學家一再取得事業(yè)輝煌成績,說明一個道理:人的精力更是有限的,庸與智是相對的,用對地方便會做出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反之,袁隆平如果參加工作起,就琢磨仕途升遷,將智慧用于社交領域,或許現(xiàn)在是一個八面玲瓏之人,但是事業(yè)上永遠沒法取得如今的成就。
“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勞;鳥美在翅膀,人美在思想”,這句鄂西北老河口諺語詮釋出袁隆平同志可敬的人生品質(zhì)。當前,全省上下正在開展“治庸問責”活動,各部門紛紛從下面抽調(diào)精兵強將組成專班,出臺許多方案、制度,不厭其煩地奔向一線督察,結局如何,一言難盡!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無疑上下均沒有達到袁隆平庸與智技術,更沒有感悟出其人生之道?;蛟S,在上級個別官員眼里,文章、數(shù)字出業(yè)績,讓一些秀才閉門造車、繪制藍圖;或許,在上級個別官員眼里,聯(lián)系群眾方式就是“治庸問責”,屁股上掛鏡子——只照別人,不照自己;或許,在下級個別官員眼里,研究研究、來來往往便可以達到上下和諧、考核過關;或許,在下級個別官員眼里,報假數(shù)字、編假匯報等,便可以顯示智慧而掩飾平庸。確實,這些官員社交方面能力比袁隆平高出許多,不會出現(xiàn)拿錯話筒的尷尬局面。
當然,“治庸問責”活動本身沒有錯,是上級為糾正不正之風,提高隊伍整體素質(zhì)的一種途徑而已,問題是方式未必妥當。原因很簡單,從袁隆平庸與智看修養(yǎng),說明每一個公務員內(nèi)在思想的重要性勝于外在考核形式。顯然,人的思想很難通過上級“治庸問責”活動扭轉其看法。不妨來個雙向“治庸問責”活動如何?百姓先對執(zhí)法者不記名投票形式“治庸問責”,下級對上級領導不記名投票形式“治庸問責”;等百姓覺得上級過關后,再來上級對下級“治庸問責”。如此逆向思維后,估計上述從下級抽調(diào)專人來回巡查,擾民之舉便會消聲匿跡。我想:各地上下公務員隊伍均會看清自己崗位責任,明白袁隆平庸與智之道,將主要精力用在對事業(yè)有意義活動之上。
“形相雖惡而心術善者,無言為君子也;形相雖美而心術惡者,無言為小人也?!彼裕瑢⒏刹控熑?、能力定位在外在美,而無視內(nèi)心美是何等的膚淺思想;袁隆平成功得益于其善于正確歷練自己,懂得如何加強自己修養(yǎng)而不是上級“治庸問責”驅(qū)使其成功轉變的思想。因此,筆者建議不妨來個雙向“治庸問責”活動,引導上下單位同志均注重內(nèi)在修養(yǎng)的歷練,讓大家徹底明白放棄內(nèi)在美的修養(yǎng),遲早會一事無成、浪費青春、妨礙事業(yè)的道理。
莎士比亞說過:“沒有德行的美貌是轉瞬即逝的;可是因為在你的美貌中有一顆美好的靈魂,所以,你的美麗是永存的”也充分地印證這一道理。這里,筆者并不反對大家追求外在之美,但是更倡導內(nèi)在修養(yǎng)的歷練。至于“治庸問責”活動有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認識自我加強內(nèi)在美的修養(yǎng)是未來人生路不可或缺的驅(qū)動器。從袁隆平庸與智看修養(yǎng),給予自己啟迪是腳踏實地,永不好高騖遠,一步一個腳印耕耘好身邊的土地,便是靈魂得以凈化、提升的正確路徑!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五
2月27日,是朱彥夫一生最寒冷的日子,相守55年的妻子走了,他第二次失去了“手”和“腳”。
下葬那天,77歲高齡的朱彥夫執(zhí)意要給妻子披麻戴孝,因為在他看來,妻子不光為他生育了6個子女,而且還是他的“四肢”和“拐杖”,母親般呵護著他的生命。他哽咽道:“她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著我的生活。”
那年春天,朱彥夫在康復醫(yī)院邂逅了一位姑娘。她叫希永,剛好20歲,身材高挑,面龐白凈漂亮。第一眼看到朱彥夫這個奇怪的“肉轱轆”,她嚇壞了,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希永有個姑父叫武憲德,時任沂源縣民政局局長,正張羅著給這位戰(zhàn)斗英雄找對象。
“既不能嫌棄殘疾人,還得善良勤快會持家?!卑催@個標準,武局長一連說了好幾個都沒有說成。一個偶然的機會,武憲德想到了他勤勞聰慧的內(nèi)侄女希永。
憋了好幾天,武憲德試探著給內(nèi)侄女做媒,沒想到,希永竟然爽快地同意了,理由很簡單:“朱彥夫是人民功臣,沒人照顧不成?!?BR> 愛情來得有點突然。1955年9月,希永與朱彥夫喜結連理。第二年,她跟著這個“無肢青年”回到了貧瘠的小山村。
希永萬萬沒有想到,婚后的生活會如此艱難。
每天天不亮,她就得起床,為丈夫熬藥、穿衣、洗臉、裝假肢,幫丈夫如廁,伺候完丈夫還得伺候年邁的婆婆。上工號一響,她又要和村民一道下地干活掙工分。
1960年的春天,村里遭遇大饑荒,希永把能吃的東西先端給婆婆和丈夫,再端給孩子,自己則背著家人大把大把吃槐花,臉腫了,眼睛只剩下兩道縫。朱彥夫心疼她,每次吃半碗留半碗,讓希永吃,可她說啥都不肯吃。
最苦的還是心里?;蛟S是因為頭部留有彈片,朱彥夫性格有時比較暴躁,往往會因為一些小事發(fā)脾氣。一次寫作時,因妻子進門打斷了他的思路,他趴在床上大喊大叫。有人私下替希永叫屈,她卻說:“我再苦,還能有老朱苦?”
“妻子這輩子沒享過一天福,她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健康全都獻給了這個家,她守護我的生命,為婆婆養(yǎng)老送終,一手帶大了6個子女,她是我們朱家的恩人。”這是朱彥夫?qū)ζ拮拥脑u價。
受母親言傳身教,子女們都很孝順。只要有時間,他們就會聚到老人身邊。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即便身體殘缺也幸福!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六
新中國成立__年來,無數(shù)人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無聞,砥礪前行。尤其是在醫(yī)療衛(wèi)生戰(zhàn)線上,那些人踐行著醫(yī)者的初心。
李桓英就是見證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變化的親歷者之一。她是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2019年時,已經(jīng)98歲高齡的她仍然是一名“上班族”。每天,她都會到北京熱帶醫(yī)學研究所上班。
“我是中國人,我得回家?!?BR> 1921年,李桓英出生在北京,她先后畢業(yè)于同濟大學醫(yī)學院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9歲就已成為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官員和性病專家。
在世衛(wèi)組織七年任期結束后,李桓英拒絕了續(xù)聘申請,瞞著已經(jīng)移民美國的父母和4個弟弟妹妹,只身一人繞道倫敦,幾經(jīng)周折,在1958年回到祖國。
每一位海歸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為什么選擇回國?
李桓英對此的回答是:我是中國人,我在北京出生,我不忘本,我應該回,回家正當其時。我要把我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
“我要跟麻風病患者擁抱,這樣做是為了讓病人對我有信心?!?BR> 回國后,李桓英深入到傳染病這一領域。1978年,她被調(diào)到北京友誼醫(yī)院熱帶醫(yī)學研究所,從那時開始,讓大家聞風喪膽的麻風病伴隨她余下的工作生涯。
在過去,無論是在歐洲還是舊時的中國,麻風病患者往往被視為魔鬼,不僅很少被救治,還會被趕到一個封閉的地方自生自滅,有些病人甚至被活活燒死或者直接活埋。新中國成立時,中國還有52萬同胞飽受著麻風病的折磨。
在眾人“談麻色變”的時期,李桓英始終在為消除麻風病做著努力。她為病人爭取到世衛(wèi)組織的免費藥物,她深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風寨,還會和病人握手和擁抱。她說過,這樣做就是要讓病人對她有信心,相信醫(yī)生能夠治好這個病。
李桓英深入到麻風寨時,還發(fā)生過意外,當時她的肋骨裂了七根,汽車滾下山來,她從汽車里飛了出去。事后,她還打趣說:“發(fā)生車禍時還好臉沒爛?!?BR> 在李桓英和防麻工作人員的耐心說服和指導下,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勐臘縣的麻風病患者全部由版納衛(wèi)生局頒發(fā)了“治愈證”。李桓英用不爭的事實證明,麻風病短程聯(lián)合化療方案有效率達到百分之百。
從1985年起,李桓英就開始給云貴川三省的省、州、縣麻防人員辦學習班。每個班40人,迄今上萬人次接受過她的培訓。
1994年,在中國試驗成功的短程聯(lián)合化療療法開始向全世界推廣。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國內(nèi)開展消除麻風運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wǎng)相結合的模式,這個方法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
2007年,中國向世界宣布,在經(jīng)過五十多年的努力后,中國終于終結了麻風病時代。
因為在麻風病防治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李桓英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醫(yī)德楷模”等榮譽。2016年9月,第19屆國際麻風大會在北京召開,李桓英榮獲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
“回國不后悔,一輩子跟麻風病打交道也不后悔,但不入黨會后悔?!?BR> 2016年12月27日,北京友誼醫(yī)院舉行了一場非同尋常的入黨宣誓儀式,95歲的李桓英與數(shù)十名友誼醫(yī)院的新黨員一同宣誓入黨,正式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預備黨員,李桓英在一年后成為正式黨員。她對北京友誼醫(yī)院黨委書記辛有清說:“我回國不后悔,一輩子跟麻風病打交道也不后悔,但不入黨會后悔?!?BR> 李桓英一生未曾結婚,雖然已經(jīng)98歲,但她一直堅持一個人居住。為照顧她,她的身邊只安排了一名助手,負責協(xié)調(diào)李桓英白天的工作和生活;另外還有一名夜間陪護人員,負責李桓英的夜間起居。李桓英曾說,自己對生活的要求不多,很能將就。下鄉(xiāng)時她也從不叫苦,因為總是能從中得到滿足。
如今,老人年紀大了,去西南的時間較以往少了,但那里的鳳尾竹牽掛她,那里的麻風病人更是忘不了她,高齡的李桓英依然矢志麻防工作。
98歲的李桓英還有一個心愿,就是再去一次她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云南。她心里牽掛著那些治愈的麻風病人,更惦記著尚未破譯的麻風病發(fā)病機制。但隨著年齡增長,醫(yī)院不敢再做這樣的安排,只能安排當?shù)氐姆酪吖ぷ髡邅肀本┫蛩齾R報情況。
目前,我國現(xiàn)存麻風病人不到3000人,“實現(xiàn)一個沒有麻風病的世界”是李桓英的理想。為此,她給自己定下了目標,要努力工作到100歲。
作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見證者,李桓英不僅為我國的醫(yī)療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更加傳承了中華大地的民族之魂,堅持為祖國做事,造福人民。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七
生命不息,沖鋒不止。近日,時代楷模朱彥夫同志的先進事跡傳遍大江南北。一個在戰(zhàn)場失去四肢的鐵血漢子,一個身殘志堅的農(nóng)村帶頭人,一個挑戰(zhàn)人類極限的精神楷模,朱彥夫用自己不平凡的事跡和精神力量感染了無數(shù)人。
在山東省委發(fā)出的向朱彥夫?qū)W習的決定中,提出要學習朱彥夫的“四種精神”,這就是奉獻犧牲精神、奮斗拼搏精神、公仆精神和嚴于律己、立黨為公、勤政廉潔精神。時至今日,朱彥夫精神又有了新的含義,全國掀起學習“朱彥夫同志先進事跡”的熱潮,號召大家學習朱彥夫無比堅定的理想信念、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和敢于擔當?shù)膶嵏删瘛?BR> 專訪了數(shù)位全國各地農(nóng)村黨支部書記和基層干部,看看在他們心中,是如何理解和學習朱彥夫精神的。
作為一名基層村書記,我要時刻將朱彥夫的奉獻犧牲、頑強拼搏、人民公仆和立黨為公這“四種精神”作為一面鏡子,細照、深學、篤行,為建設美麗定山奉獻自己的一切。
村看村,戶看戶,莊戶人就看黨支部!好的支部書記就是“領頭雁”,能讓村民心里像吃了秤砣一樣踏實。我們要向朱彥夫書記學習,一心為村民生活著想,把全部精力奉獻到新農(nóng)村建設和城鎮(zhèn)化發(fā)展上。
我完全可以想象,朱彥夫同志多次經(jīng)歷生死考驗而存活下來,他一定是大徹大悟的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家鄉(xiāng)父老,也是對逝去戰(zhàn)友的最好回報。我曾是一名和平年代的戰(zhàn)士,今天已在村書記的崗位上工作了十八年,一定會以朱彥夫同志為榜樣,把富民強村當作自已最大的價值追求。
朱彥夫同志先進事跡像一盞明燈,點亮了我前進的目標,點燃了扎根農(nóng)村務實為民的激情,我將用實際行動傳承和發(fā)揚朱彥夫精神,竭盡全力帶領全村父老鄉(xiāng)親走上群眾期望的幸福之路。
朱彥夫同志是基層黨員的一面旗幟,作為一名基層黨總支書記,我更應該學習朱彥夫與民心貼心,為民辦實事的精神,帶領全村上下迅速把朱彥夫精神轉化為具體的工作行動,真抓實干,為建設美好橋頭、美麗橋頭、富裕橋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袁隆平人物事跡心得體會感悟篇十八
初次知道李桓英的名字,是在去年央視《面對面》的采訪節(jié)目上(原諒我的孤陋寡聞,這位老人太低調(diào)),此時的李桓英已是98歲高齡,但面對采訪卻精神健碩,吐詞清晰,思維活躍,這完全顛覆了我對一位百歲老人的印象。
或許有人知道李桓英,知道她是中國抗擊麻風病第一人的身份標簽,但卻很少人知道她孑然一生,一直過著獨居卻又充實的生活,每天清晨,一個蘋果,一杯咖啡,便是這位老人新一天的開始。
01。
1921年出身于北京官宦之家的李桓英,1945年畢業(yè)于同濟大學醫(yī)學院,1946年前往美國學習細菌學和衛(wèi)生學碩士學位,由于成績過于優(yōu)秀,在1950年由導師推薦成為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一名官員和性病專家。
七年任期結束后,她拒絕了繼續(xù)聘任的機會,瞞著父母和四個弟妹輾轉從英國倫敦,最終在1958年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此時的李桓英37歲,用她的話說,這個年紀回來是正當年,如果太晚回來年紀大了,就沒多大用處了。
1978年李桓英被派往北京友誼醫(yī)院熱帶醫(yī)學研究所,從事麻風病的研究和防治,這時李桓英已是57歲的退休人員,但這一次卻成就了李桓英偉大的一生,重啟了她的第二次生命,也從此讓她和麻風病開啟了一段不解之緣。
在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仍然有52萬的麻風病人,由于當時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得了此病的人也就只能等死或自己被迫去往偏遠山區(qū),故當時會有一些麻風寨的地方,里面的人全都是麻風病人,人人避而不及。
然而,李桓英卻偏偏跑到廣西和云南的麻風村去考察,和這些人進行“親密的接觸”。記者問她:老百姓都害怕的病,你為什么不怕?李桓英答:“我不是老百性,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醫(yī)療工作者,我從來沒有恐懼。”(說此話時,老人很幽默的說了一句“我很愿意跟人家抬杠”)。
麻風病人的主要特點是:會傳染,病人雙腳皮膚潰爛萎縮,面部塌陷,五官扭曲,人們會把它們視為魔鬼一樣的躲避。
然而,李桓英的到來,就像是一位活菩薩,為這些人帶來了希望,得以重生。
李桓英和他們親切的握手,擁抱,到他們家吃飯,聊天,這一切看上去都猶如平常人家里發(fā)生的事一樣自然和諧。
別人用木棍給他們送藥,李桓英就親自給他們喂藥吃,別人害怕,她不怕。
因為李桓英懂得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這一切,懂得用醫(yī)學的手段保護自己,懂得如何治療他們,并給以生的希望。
李桓英去往很多麻風病有效治療的國家學習取經(jīng),爭取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免費藥物支持和事業(yè)項目,終于在1985年獲得了世衛(wèi)組織百萬美金的支持。
1990年云南當年的麻風村在李桓英多年的努力下摘掉了這個讓人一聽就害怕的稱呼,這里已然變成了一個新生的村寨。
02。
2016年12月27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北京的友誼醫(yī)院里,已是95歲的李桓英帶著十幾位年輕人莊嚴的宣誓,成為了其中的一名預備黨員,李桓英的心愿終于在這天得以實現(xiàn)。
李桓英的父母早已移民美國,當時她偷偷回國以后,他們在香港團聚了一次,想把她帶回美國,但是李桓英拒絕了,他們回到美國,而李桓英回到祖國,一個向東,一個向西。
然而,這一次,也是她與父母最后的相見,拍下了最后的一張合影。
人生有遺憾嗎?有。
她是不孝嗎?不是,她是大孝。
她孝于人民,孝于國家,孝于天下最偉大的醫(yī)療事業(yè)。
李桓英一生都沒有結婚,她把最時間與精力都獻給了這個社會,這個她熱愛的祖國,這個充滿希望的生命科學。
如今,我國的麻風病人不到3000人,遠低于世衛(wèi)組織1%的要求,這是李桓英多年付出的心血,與麻風病戰(zhàn)斗了一生,她,贏了。
03。
李桓英說:我要干到100歲,100歲是我的極限,在100歲之前我還要好好工作,如果把這些時間用在看電視看小說上,那么也就浪費掉了。
她不愿意這樣活。
她說過,人的生活是自己找的,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生命。
到底是工作為了生活,還是生活為了工作?
李桓英有自己的見解,她覺得是工作為了生活,先有工作,才有生活。工作才得以支撐著你有意義有追求的生活。
她依然堅持自己每天做飯,外出坐公交,買菜,早上還是一個蘋果,一杯咖啡,這是她多年的習慣,吃得簡單,但健康。
李桓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醫(yī)德楷模,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等抖殊榮。
她一直心心念念的想著回云南當年戰(zhàn)斗過的地方看看,知道當年的麻風村人們已經(jīng)安居樂業(yè),過得很好了,她放心了。
100歲,李桓英老人的一百歲也在悄悄來臨,有的人一生都在虛度光陰,而像李桓英一樣默默奉獻低調(diào)做事的人,在這一百年里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奇跡,把這一百年活成了一個世紀,太有意義,有偉大的一百年。
每個人的生命應該怎么活,每一天應該怎么過,追求怎樣的生命價值,活成什么樣的人,全憑一個人的認知與心態(tài)。
李桓英用她的實際行動與付出,在為我們真實的講述著人生活著的意義,一位有光的人,在哪里都會散發(fā)出燦爛的光芒,照亮別人,也照亮著自己每一天的新生。
人生的方向是自己走出來的,沒有人會為你真正的指引,別人給你指的一條道,自己走出來的才叫路。
我們?nèi)绾稳ヘQ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是追求無謂的物資享樂,還是極高的精神世界,如何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它將引導著我們的認知與行為,去成為一位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