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一
【摘要】《白鹿原》作為一部描繪“民族秘史”的長篇小說,通過寫具體的人物命運在歷史大河中的沉浮,生動地揭示了歷史發(fā)展的內在的隱秘的邏輯性,具有悲劇美學意義。
【關鍵詞】陳忠實;《白鹿原》;悲劇性
陳忠實在《白鹿原》的一開始就引用巴爾扎克的話:“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1]”。
在中國鄉(xiāng)村這塊既保存精華又藏污納垢的深厚土壤上,作為“一直負載著這個民族精神和心理上最輝煌和最痛苦的記憶[2]”,最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與觀念。
近一個世紀以來,社會風起云涌,關中這塊土地上發(fā)生了諸多大事,陳忠實以40萬字的宏大敘事為我們呈現(xiàn)了近現(xiàn)代轉型期的中國“民族秘史”的一隅,演繹了傳統(tǒng)文明遭遇現(xiàn)代文明時所導致了一系列的悲劇。
然而,正如陳忠實所說:“所有悲劇的發(fā)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這個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復壯過程中的必然[2]”。
一
《白鹿原》在整體上具有極強的社會文化悲劇色彩。
它所反映的20世紀上半葉,正是中國歷史處在黎明之前的黑暗時期。
在《白鹿原》中,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靜與動,穩(wěn)與亂,空間與時間這些截然對立的因素被渾然地扭結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異的魅力[3]”。
清末明初之前,古老的白鹿原佇立在關中大地上,幾千年如一日,傳宗接代,生死輪回。
然而,時代的颶風掃過白鹿原的上空,震動了這個古原的內部結構,原始生活的秩序被打亂,安穩(wěn)的日子沒有了,小農經濟所固守的封閉性和被壓抑的強大破壞性,在名利面前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殘酷性,戰(zhàn)禍不已,瘟疫橫行,生靈涂炭,各種政治力量此消彼長,恩怨難了,整個白鹿原成了一個鏊子。
傳統(tǒng)儒家文化在與現(xiàn)代文明的相互激蕩中岌岌可危,矛盾橫生。
人們難以再獲得以往精神信仰的自足,精神世界發(fā)生嚴重裂變,固有的文化心理結構被轉變,被顛覆,失去了平衡性,而新的心理文化結構尚未被建立,人們普遍陷入價值觀喪失指揮效益的迷茫中。
我們基本可以認定,《白鹿原》具有極強的尋根意味與悲劇色彩,尋找的恰恰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規(guī)范中所隱藏的生命活力及深埋在儒家文化厚實土壤中的劣根性。
《白鹿原》在整體文化上的悲劇性體現(xiàn)在:作者一方面有意回歸儒家文化,認同儒家文化所塑造的白嘉軒式的理想人格,譬如白嘉軒一生做事為人光明磊落,恪守耕讀傳家古訓,仁義為本;另一方面又看出儒家文化在本質上的虛偽性和殘酷性,尤其是對中國婦女的身心殘害,譬如人格神白嘉軒拒絕黑娃媳婦進祠堂,維護階級等級制度(懲罰小娥狗蛋卻忽視罪魁禍首鹿子霖)等。
這種封建傳統(tǒng)文化所造成的歷史無意識殺人群體對人的欲望尤其是作為人的女性的欲望的扼殺的本質與魯迅所揭示的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主要指女性被吃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共同為消解女性異化,反對男權中心文化做出了貢獻。
二
在具體的人物形象塑造上,《白鹿原》根植于現(xiàn)實與歷史的土壤,真實地刻畫了人性的復雜多變,揭示了人物命運悲劇的深刻性和必然性。
白嘉軒作為中華文化正統(tǒng)人格的代表,突現(xiàn)在作品中,意義重大。
這個人物,可以說,“他本身就是一部濃縮了的民族精神進化史[2]”。
“他的身上,凝聚著傳統(tǒng)文化的負荷,他在村社的民間性活動,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宗法農民文化的全部要義[2]”。
他的“挺得太直太硬[1]”的腰桿這一意象在作品中具有很深的象征意義。
他具有極強大的人格和心理素質,精明,堅韌,豪狠,寬容,恪守戒律,一絲不茍,對待長工宅心仁厚,對待黑娃寬容有度,對待小娥心狠手辣。
“他的頑強的`存在本身,即無可置疑的證明,封建社會得以維系兩千多年的秘密就在于有他這樣的棟梁和支柱們支持著不絕如縷[2]”,白嘉軒的悲劇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悲劇。
固然他的思想是保守、倒退的,但他的人格是充滿沉郁的美感的,具有充分的精神價值,正是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卻要被這時代所革除,從而顯示出濃厚的悲劇性。
“黑娃”在該著作中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反思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和沖動力,天然的階級性和反抗意識。
可以說前期的黑娃可親可愛可敬可憐,為了婚姻自由違反家族父命,為了朋友拔刀相助,后期的黑娃回歸傳統(tǒng),娶了知書達理的秀才女兒過著清心寡欲的日子,懺悔自己前半身的誤入歧途,重新跪回白家祠堂,但最終卻為鉆入革命陣營的投機分子所害。
究其回歸傳統(tǒng)之原因,當然有黑娃革命失敗后心灰意冷,信念倒塌的緣故,更多的估計還在于其階級立場的模糊性和妥協(xié)性,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這一人物形象的悲劇性集中表現(xiàn)在:儒教傳統(tǒng)對其叛逆性格的消解以及混入革命隊伍中的丑惡勢力對其生命的毀滅。
這不只是人格命運的悲劇,更是文化的悲劇。
白孝文這個徘徊于傳統(tǒng)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的逆子,較之黑娃,二人思想發(fā)展均有大轉變,但令人值得玩味的是黑娃是從現(xiàn)代文明回歸傳統(tǒng)文明,而白孝文卻是盡數(shù)遺棄傳統(tǒng)文明,加入現(xiàn)代文化的負面潮流中。
白嘉軒素來把家族家庭教育視為頭等大事,為了培養(yǎng)族長接班人,言傳身教,深夜講解“耕讀傳家”匾額,責令兒子入山背糧,孝文在父親的耳提面命下,終于從精神到行動都堪稱新一代接班人了。
然而人性是最復雜的東西,內心深處的惡的一面就如同潘多拉的盒子,一打開便無法無天。
田小娥的誘惑使得這個才德兼?zhèn)涞睦硐虢影嗳嘶肓藟櫬涞纳顪Y。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tǒng)教育的脆弱及對人性過度壓抑的一面。
白孝文的悲劇是觸目驚心的,傳統(tǒng)文化在其身上徹底失落了。
陳忠實先生在《白鹿原》中刻畫的人物形象,由于堅持從民族文化性格入手,注重對文化心理結構的剖析,故而真實、深刻,尤其是關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文明沖突的揭示,對于刻畫民族靈魂的裂變是至關重要的。
三
悲劇理論認為悲劇性就是指人對死亡、苦難和外界壓力的抗爭本性。
悲劇主體具有強烈的自我保存和維護獨立人格的欲望,往往表現(xiàn)為因對現(xiàn)狀的不滿而顯示出強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動機,并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諸行動。
在這個古原上,民族主體們在遭遇到苦難與毀滅時,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是超乎尋常的對命運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
天災人禍,饑餓瘟疫阻止不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宗族制度與宗法文化的頑固冷酷扼殺不了民族主體們的羞恥心和是非感;即使命運陷他們與苦難或毀滅境況之中,他們也敢于拼死抗爭,九死不悔。
古原折磨、煎熬著它的“存在者”,甚至不惜死亡的威脅,小娥、仙草、孝文媳婦、鹿三、白靈、鹿兆海和黑娃等均在這片原上曇花一現(xiàn),歸于滅亡。
這些滅亡,觸目驚心,它通過“無”讓人看到“有”的價值,那就是不滅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發(fā)及自我保護能量的最大發(fā)揮。
《白鹿原》展示了歷史主人公們在災難與命運的打擊面前永恒的抗爭意識,傳達出一個民族在反抗宇宙的意志,反抗大自然的威脅,反抗命運的挑戰(zhàn),反抗傳統(tǒng)文化對人性的極端冷漠和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等方面的厚重的悲劇意識與民族精神。
結語
作家在《白鹿原》中所堅持的文化立場和價值觀念是矛盾的,但在終極意義上,它還是對人類更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起有救助作用的。
可以說,“《白鹿原》是一個整體性的世界,自足的世界,飽滿豐富的世界,更是一個關照我們民族靈魂的世界[2]”。
陳忠實的《白鹿原》,其悲劇美學意義可謂深邃而難以言盡,極大地豐富了當代文學的美學風格。
【參考文獻】
[1]陳忠實.白鹿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
[2]雷達.廢墟上的精魂[a].陳忠實資料研究[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3]陳忠實.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二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研究和應用曾經是世界領先的,不少有關天文的記載成為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的珍貴資料。
但是,在我們現(xiàn)今的基礎教育中,天文學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1世紀將是人類著眼太空的時代,世界科技飛速發(fā)展,人類開始開發(fā)宇宙太空。
地球的能源在不斷地耗盡,新的能源也許要向太空尋找,太陽能當然是最直接的。
當?shù)厍蛏系沫h(huán)境不再適合人類的生存時,新的居住地肯定也只能是其他的星球。
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為了適應世界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時代需要,加強素質教育,普及天文知識是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是在文理分開的大學教育中,文科學生對于基礎科學的識了解得不夠全面。
同時,由于人們對天文發(fā)現(xiàn)的廣泛興趣,天文學在教育和科普領域也起著十分獨特的作用。
同時天文學的發(fā)展對人類也有巨大的意義。
天文學是人類認識宇宙的科學,是近代科學革命的搖籃,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源泉之一。
早在遠古時期,隨著人們對日月經天、斗轉星移、晝夜更替、寒來暑往等自然現(xiàn)象觀測和認識的逐漸深化,在中國、巴比倫、埃及和希臘等文明古國,天文學便開始萌芽、發(fā)展了。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已相當發(fā)達。
中國在公元前13世紀甚至更早就建立了天文臺,中國有著世界上歷時最長、保存最完整的豐富的天象記錄,有不斷革新的精確歷法,有見地深刻的宇宙論,還有融合高水平機械技術的天文儀器。
所有這些,都是世界天文學發(fā)展史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寶貴財富。
在望遠鏡用于天文觀測400周年的今天,天文學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
望遠鏡為人類帶來了層出不窮的重大天文發(fā)現(xiàn),極大地增強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能力。
回顧天文學的發(fā)展及其對人類的意義是適時和恰當?shù)?,也是對即將落幕的國際天文年的最好總結和紀念。
天文學對于人類文明進步與自然科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天文觀測對重大科學理論的建立提供依據(jù)和進行正確性檢驗;另一方面在對地球、生命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認識過程中,新的天文觀測發(fā)現(xiàn)逐漸地、不斷地深刻改變著整個人類的宇宙觀。
新的天文觀測和發(fā)現(xiàn)必將并繼續(xù)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整個人類的宇宙觀,不斷加深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這種在理性指導下的實踐活動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的科學探索精神,也必將為人類認識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無窮的益處。
天文學研究的意義[2]
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fā)展,都是天文學這門學科所研究的對象。
其中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guī)律是天文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天文學研究的過程當中,天文學家主要通過觀測天體發(fā)射到地球的輻射,發(fā)現(xiàn)并且比較準確地測量它們所在的位置。
從而根據(jù)它們的位置來探索它們的運動規(guī)律,對他們身體上所存在的物質進行物理性質、化學組成、內部結構能量來源、演化規(guī)律的研究,天體物理學的研究歷史非常古老,可以說,自從人類文明史誕生以來,天文學也就隨之誕生。
談到天文學研究的意義,那么大家最關心的當然是天文學的研究對我們生活的實際意義,一方面天文學研究影響著我們人類的自然觀,就拿古代的天文學家觀測太陽月球和其他一些天體及天象來說,這些觀測幫助人們確定了時間方向和歷法這些方便人們日常生活的研究成果。
這些研究成果是天體測量學的開端,人類觀測天體,記錄天象已經有了五六千年的悠久歷史。
在人類早期的文明史當中,天文學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埃及的金字塔,歐洲的巨石陣在史前都是非常著名的天文觀測地點,到現(xiàn)在仍然是聞名海外的天文學觀測遺址。
許多天文學家可能正是意識到了天文學研究對人類的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因此才出現(xiàn)了像哥白尼的日心說,康德和拉普拉斯關于太陽系起源的星云說等等一系列天文學領域的重要理論。
這些理論不僅奠定了之后的天文學家對天體的觀測以及研究,而且還推動了近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的提前到來。
牛頓力學,核能的發(fā)現(xiàn)也是天文學研究當中非常重要的成果。
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在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當中,天文學家對高能天體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從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推動了現(xiàn)代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天文學家對太陽和太陽系天體的研究包括有地球和人造衛(wèi)星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在航天、測地、通訊導航等部門當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其實天文學研究最早起源于人類時令的獲得和占卜活動,往往要經歷觀測,理論,再到觀測的三個必經的發(fā)展途徑,通過這三個途徑把我們的視野伸展到宇宙的最深處。
同時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天文學的研究對象也從太陽系發(fā)展到太陽系以外的整個宇宙,同時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天體物理學這三大分支學科構成了現(xiàn)代天文學的研究方法體系。
而光學天文學、射電天文學、空間天文學這幾個分支學科則成為了天文學觀測的必要手段,如果要對天文學研究的意義進行進一步的說明,那必定離不開天文學研究的各個對象層次,包括有行星層次和恒星層次,星系層次等等。
這些星體層次的研究幫助我們能夠進一步地了解宇宙,從而能夠使我們未來的生活越來越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三
內容提要:《圍城》是一部以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為題材的批判小說,它以“出國留洋”問題、“高等教育”問題、“現(xiàn)代女性”問題為切入點,深刻反省了啟蒙現(xiàn)代性所帶來的真實效果。
作品文本的中心主題是對現(xiàn)代知識精英的神話揭秘,其輻射意義至今仍對我們具有思想啟迪作用。
關鍵詞:《圍城》出國留洋真相高等教育質疑現(xiàn)代女性揭秘啟蒙精英神話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四
摘要:
中國古代天文學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自神話時期興起,綿延千年不衰。但中外學者對于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質疑也從未停止過。本文從科學哲學角度,敘述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興起與發(fā)展,詳細分析其功能效用與歷史影響,從而辨別中國古代天文學是否為真科學。
關鍵詞:
中國古代天文學;科學哲學;真科學
一、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興起
從眾多資料來看,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歷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傳說在少昊氏時,人人私下研習天文,都搞起了溝通上天的巫術,致使天下大亂。顓頊帝命令重、黎二人“絕地天通”,禁止了平民與上天溝通交流。之后與天交流的權利就專屬于天子,也只有天子欽定的巫覡才有資格去溝通上天。從此天文學在古代中國就成了皇家的專屬品,而天子也開始擁有了對“天命”的解讀權。這也就是中國漫長天文學史的開端。
二、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fā)展
我國天文學至于夏商周代時已經有了一定水準的歷法。特別是到了周代,已經有人開始觀測流星、行星等天象及星辰。相比于上古時代,這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傳統(tǒng)的天文學體系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正式完成的。在這一時期,不僅二十八星宿體系確立,而且在歷法方面有了重大的進步。我們古人開始通過觀測日影長短的周年變化來確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并且在這一時期流傳了大量人們觀測流星、彗星等天象的詳細記錄。這些都成了我國歷史上的寶貴資料。
自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傳統(tǒng)天文學大框架建立之后,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天文學進一步蓬勃發(fā)展。不僅歷法得到統(tǒng)一,二十四節(jié)氣,渾天儀等天文知識以及天文學儀器的進一步發(fā)明使得我國的天文學一路高歌猛進。到了元朝,由于鐵木真締造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輝煌帝國,我國古代天文學甚至傳到阿拉伯等國,可謂是盛極一時。明清時期,中國開放了千年來“嚴禁私習天文”的禁令,使得我國古代天文學有機會走向一個新的巔峰。
三、對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質疑
也正是因為我國古代天文學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服務于皇室,很多中西方學者就質疑中國古代天文學是否是真正的科學。甚至有些激進派的學者直接將中國古代天文學打入偽科學的深淵。在此,筆者持有不同看法。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認為,科學是歷史發(fā)展總過程的產物,它抽象地表現(xiàn)了這一歷史發(fā)展總過程的精華,這個精華顯然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每一種不同的運動形式都構成每一門具體科學的研究對象,而整個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在總體上便構成總體科學的研究對象。因此,所謂科學就是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運動、變化規(guī)律的概括,都是人們在感覺經驗基礎之上用“理性方法”整理概括的結果。此外在科學的本質與功能上,馬克思還突出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是一種在人類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的思想。
按照馬克思的觀念,我們反觀中國古代天文學,這是一門有著上千年悠久歷史的學科,毫無疑問它也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無數(shù)古代先賢們定歷法、造儀器、編文獻來研究這浩渺天空中天體運轉的奧秘。這分明就是在研究自然界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對社會發(fā)展變革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古代天文學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便是航海。早在戰(zhàn)國時期中國人就根據(jù)天文學中觀測到的星辰位置,發(fā)明了具有指向性功能的“司南”。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為日后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果大家覺得航海之術離我們日常生活過于遙遠,不能說對社會變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那么,中國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國,農業(yè)該是我們的立身之本了吧。中國古代天文學對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石器時代,人們保持著刀耕火種的農業(yè)經營方式,這種粗放的耕作模式導致了極端的低產。不過正是伴隨著天文學的發(fā)展,歷法的完善,節(jié)氣的確立,使得傳統(tǒng)農業(yè)高度關注農時后,精耕細作的優(yōu)良方式才逐步趨于成熟,造福了無數(shù)黎民百姓。
參考文獻:
[1]江曉原,鈕衛(wèi)星.中國天學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遵媯.中國天文學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3]張之滄.科學哲學導論[m].人民出版社,.
[4]吳國盛.什么是科學[m].民出版社,.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五
我認為文學是一顆巨鉆,但不是一塊普通的鉆石,而是一顆顆小鉆石共同拼成的。接下來本站小編為你帶來文學的議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個民族的文學,是這個民族的歷史。中國的文學,也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見證?,F(xiàn)在越來越多的西洋文化來到中國,中國人也即將忘掉自己的本。
一個月前的萬圣節(jié),半個月后的圣誕節(jié),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樣的節(jié)日,甚至比過自己國家的節(jié)日還要隆重?,F(xiàn)在還有許多家長不顧一切地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國外,讓他們接受國外的教育。漸漸地人們漸漸的忘記自己國家的文學、文化,甚至忘了自己是中國人。
中國的文學是豐富多彩的,唐代李白的詩、宋代李清照的詞、明代羅貫中的小說、民國魯迅的白話文、民國朱自清的
散文
……歷代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文學名著,可我們呢,卻不好好研究、學習,甚至有些荒廢它們。我記得《全城高考》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任雪,他的父親想讓她放棄高考,去美國留學??伤齾s堅決反對,還說:“美國前總統(tǒng)曾說過:‘中國人忘記自己民族的那一天,我們就可以攻打這個民族了’。”這句話給我很大的震撼,我當時覺得學會中國的文學是至關重要的。可是我卻做不到好好學它。
要想保護好歷代文人給我們留下的名著,必定要愛上這種高尚的文學并學習。我們并非要仿照李白那短小精煉的古詩,而是要多閱讀那些名著,讓自己懂得中國的文學是豐富多彩的,不要出門是被外國人笑話說:“你連中國的文學一點也不知道,還算中國人嗎?”
是中國人,起碼要知道中國的文學是獨一無二的,是豐富多彩的,是博大精深的;起碼要知道
唐詩
宋詞,明清小說;起碼要知道中國歷史是上下五千年。
一個民族的文學,是這個民族的歷史。中國的文學,也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見證。學好文學,做個真正的中國人。
我漫步在文學的長廊中,感受到了文學的美麗,聞到了人間最香的氣息。
----題記
啊!文學,我追慕著你,感謝著你。曾幾何時,你陪我站在高山之巔,領略那一覽眾山小的氣概;曾幾何時,你伴我徜徉于滄海之邊,感悟有容乃大的壯美情懷;如果沒有你,我的生活將變得暗淡無比,頭腦一片空白。
文學可以包容一切,你的美麗是我全部的動力。心中的鴻鵠遠志,最好的訴說對象就是你。
文學,你能描繪出人類潔白如雪的品行,熊熊烈火般的意志!
文學你是人間最美的語言,人類靈魂永久的支流!
后記:
文學乃人間最美的語言,你把人間的一切描寫得淋漓盡致,文學我把你追尋,愿你在千百世的輪回中愈放光彩!
縱然我看了那么多的書,卻還是難以理解“文學”二字的深刻含義。“文學”是什么?這或許是纏繞一個人一生的問題,很少有人能完全理解其中包含的顛覆世界的哲理……(中國
作文
網)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的認識了“文學”?,F(xiàn)在的“文學”庸俗不堪,或許只有在動亂年代的“文學”才算得上真正的“文學”。文學是能讓人改變的這里蚊文字,是能讓人拯救別人的文字,是能讓人放棄一切,不顧一切的文字!歷年以來,在“文學”上造詣頗高的人層出不窮,改變別人一生的文章也層出不窮,但真正理解“文學”內涵的又有幾個呢?或許只有像魯迅,托爾斯泰這樣不顧名利的人才了解吧。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六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研究和應用曾經是世界領先的,不少有關天文的記載成為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的珍貴資料。
但是,在我們現(xiàn)今的基礎教育中,天文學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1世紀將是人類著眼太空的時代,世界科技飛速發(fā)展,人類開始開發(fā)宇宙太空。
地球的能源在不斷地耗盡,新的能源也許要向太空尋找,太陽能當然是最直接的。
當?shù)厍蛏系沫h(huán)境不再適合人類的生存時,新的居住地肯定也只能是其他的星球。
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為了適應世界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時代需要,加強素質教育,普及天文知識是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是在文理分開的大學教育中,文科學生對于基礎科學的識了解得不夠全面。
同時,由于人們對天文發(fā)現(xiàn)的廣泛興趣,天文學在教育和科普領域也起著十分獨特的作用。
同時天文學的發(fā)展對人類也有巨大的意義。
天文學是人類認識宇宙的科學,是近代科學革命的搖籃,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源泉之一。
早在遠古時期,隨著人們對日月經天、斗轉星移、晝夜更替、寒來暑往等自然現(xiàn)象觀測和認識的逐漸深化,在中國、巴比倫、埃及和希臘等文明古國,天文學便開始萌芽、發(fā)展了。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已相當發(fā)達。
中國在公元前13世紀甚至更早就建立了天文臺,中國有著世界上歷時最長、保存最完整的豐富的天象記錄,有不斷革新的精確歷法,有見地深刻的宇宙論,還有融合高水平機械技術的天文儀器。
所有這些,都是世界天文學發(fā)展史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寶貴財富。
在望遠鏡用于天文觀測400周年的今天,天文學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
望遠鏡為人類帶來了層出不窮的重大天文發(fā)現(xiàn),極大地增強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能力。
回顧天文學的發(fā)展及其對人類的意義是適時和恰當?shù)?,也是對即將落幕的國際天文年的最好總結和紀念。
天文學對于人類文明進步與自然科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天文觀測對重大科學理論的建立提供依據(jù)和進行正確性檢驗;另一方面在對地球、生命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認識過程中,新的天文觀測發(fā)現(xiàn)逐漸地、不斷地深刻改變著整個人類的宇宙觀。
新的天文觀測和發(fā)現(xiàn)必將并繼續(xù)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整個人類的宇宙觀,不斷加深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這種在理性指導下的實踐活動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的科學探索精神,也必將為人類認識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無窮的益處。
天文學研究的意義[2]
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fā)展,都是天文學這門學科所研究的對象。
其中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guī)律是天文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天文學研究的過程當中,天文學家主要通過觀測天體發(fā)射到地球的輻射,發(fā)現(xiàn)并且比較準確地測量它們所在的位置。
從而根據(jù)它們的位置來探索它們的運動規(guī)律,對他們身體上所存在的物質進行物理性質、化學組成、內部結構能量來源、演化規(guī)律的研究,天體物理學的研究歷史非常古老,可以說,自從人類文明史誕生以來,天文學也就隨之誕生。
談到天文學研究的意義,那么大家最關心的當然是天文學的研究對我們生活的實際意義,一方面天文學研究影響著我們人類的自然觀,就拿古代的天文學家觀測太陽月球和其他一些天體及天象來說,這些觀測幫助人們確定了時間方向和歷法這些方便人們日常生活的研究成果。
這些研究成果是天體測量學的開端,人類觀測天體,記錄天象已經有了五六千年的悠久歷史。
在人類早期的文明史當中,天文學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埃及的金字塔,歐洲的巨石陣在史前都是非常著名的天文觀測地點,到現(xiàn)在仍然是聞名海外的天文學觀測遺址。
許多天文學家可能正是意識到了天文學研究對人類的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因此才出現(xiàn)了像哥白尼的日心說,康德和拉普拉斯關于太陽系起源的星云說等等一系列天文學領域的重要理論。
這些理論不僅奠定了之后的天文學家對天體的觀測以及研究,而且還推動了近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的提前到來。
牛頓力學,核能的發(fā)現(xiàn)也是天文學研究當中非常重要的成果。
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在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當中,天文學家對高能天體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從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推動了現(xiàn)代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天文學家對太陽和太陽系天體的研究包括有地球和人造衛(wèi)星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在航天、測地、通訊導航等部門當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其實天文學研究最早起源于人類時令的獲得和占卜活動,往往要經歷觀測,理論,再到觀測的三個必經的發(fā)展途徑,通過這三個途徑把我們的視野伸展到宇宙的最深處。
同時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天文學的研究對象也從太陽系發(fā)展到太陽系以外的整個宇宙,同時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天體物理學這三大分支學科構成了現(xiàn)代天文學的研究方法體系。
而光學天文學、射電天文學、空間天文學這幾個分支學科則成為了天文學觀測的必要手段,如果要對天文學研究的意義進行進一步的說明,那必定離不開天文學研究的各個對象層次,包括有行星層次和恒星層次,星系層次等等。
這些星體層次的研究幫助我們能夠進一步地了解宇宙,從而能夠使我們未來的生活越來越好。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七
摘要:比較文學是一門研究跨越國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學思潮、流派、運動、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學發(fā)展有關的各種現(xiàn)象的學科。
縱觀世界比較文學發(fā)展史,我們可以看出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累進式發(fā)展的三大階段,即影響研究的歐洲階段(法國)、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階段(美國)和跨文化研究的亞洲階段(中國)。
關鍵詞:比較文學世界文學跨文明研究
在當今世界學術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無疑是最引人矚目的學科之一。
自它在中華大地上復興以來,發(fā)展迅猛,至今仍然方興未艾。
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概念
比較文學法國學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較文學》藝術中對比較文學進行了定義:“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支;它研究國際間的精神關系,研究拜倫與普希金、歌德與卡萊爾、司各特與維涅之間的事實聯(lián)系,研究各國文學的作品之間、靈感來源之間與作家生平之間的事實聯(lián)系。
比較文學主要不考慮作品的獨創(chuàng)價值,而特別關懷每個國家、每位作家對其所取材料的演變。
美國學派代表人物雷馬克對比較文學進行定義:“比較文學是超越一國范圍之外的文學研究,并且研究文學和其他知識領域及信仰領域之間的關系,包括藝術(如繪畫、雕刻、建筑、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等,簡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xiàn)領域的比較。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八
學習英美文學的價值和意義論文【1】
摘要:在經濟發(fā)展地推動下,全球化趨勢在不斷深入,各國在經濟、政治等的發(fā)展過程中均不可避免地進行相應的溝通和交流,國際間的交往已經成為各國經濟及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用環(huán)節(jié)。
國際間的文學交往也同樣具有其重要的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英美文學;文學;價值
在我國高校的教育系統(tǒng)中,英美文學作為英語專業(yè)一門主要的課程存在。
開設該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了解到更多的西方文化及風俗人情,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化及思維特征地了解。
英美文學在世界文化體系中一直占據(jù)著不可替代的重用地位,其經歷了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具有很高的學習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學習英美文學的價值分析
第一,英美文學作品中所表達的東西更具直觀性,對自我人格的完善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在西方文化及語言應用習慣中,西方語言的表達方式均較為直白,同時有不缺乏幽默感和諷刺性。
因此,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寫作目的均較容易把握,使讀者一目了然。
通過直白的語言,鮮明的情感,更容易激發(fā)其讀者的思想共鳴。
直白又不缺幽默的人物諷刺,極易讓讀者在作品欣賞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而對人物大膽、明確地贊頌也同樣對讀者的情感產生極大的沖擊,給讀者以激勵。
第二,多數(shù)英美文學作品均是作者對其自身經歷及感受進行闡述的縮影,具有較大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
在英美文學中,多數(shù)作品中所講述的人物、事件、所表達的情感等均是作者親身所感或者傾耳所聞、親眼所見的。
作者將其真切經歷過的事件進行整理,并經過藝術加工后,以文學作品的方式展示給讀者。
其是一個社會制度及社會環(huán)境中相關人物及事件的真實反映。
因此,在對英美文學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可對作品所處時代存在的相關問題及現(xiàn)象進行了解,從中感受某個社會制度或歷史發(fā)展階段中存在的弊端或優(yōu)點,具有較大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
第三,通過學習英美文學,可有效提高語言表達及操控能力。
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常被稱為語言大師,其可應用語言文字巧妙地表達個人情感及思維,應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文字將一個鮮活的事件、鮮明的情感展現(xiàn)給讀者。
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隨便從任何一個角度來敘述一個事件或者表達一種情感,均能給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一針見血的感覺。
這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者超強語言操控能力的表現(xiàn)。
通過對文學作品進行學習不但可以學習到作者的思想感悟,同時也可以學習到作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言操控能力,提高學習者的語言表達和應用能力。
二、學習英美文學的現(xiàn)實意義分析
在英美文學的學習過程中,除了可以使學習者獲得閱讀上的滿足和享受外,還可以讓學習者深刻體會到不同文化體現(xiàn)出來來的現(xiàn)實意義。
學習英美文學所體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實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第一,英美文學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藝術表達形式。
在英美文學文學中,每部作品幾乎都是文學創(chuàng)作者人生經歷及情感歷程的真實展現(xiàn)。
文學作品是作家將自身的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進行藝術加工,運用語言文字對其進行提煉并加以總結,然后展示給讀者。
每部作品均是作者一種獨特的人生留言方式。
因此,在英美文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中了解到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閱歷、家庭及情感生活等,并從作品中體驗作者的感受,領悟人生真善美。
第二,英美文學作品是西方國家相關現(xiàn)實生活的獨特表現(xiàn)形式之一。
所有的文學創(chuàng)作均源自現(xiàn)實生活,是創(chuàng)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狀況及感受的一種高度提煉和總結。
文學作品既是一種歷史的再現(xiàn),而又不是全部歷史的展現(xiàn)。
因此,通過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學習,作品中所講述的現(xiàn)實生活及人生感悟可以讓讀者體驗到一種獨特的、與別的藝術形式不一樣的情感收獲。
第三,對英美文學進行學習,可有效激發(fā)英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有效提高。
興趣是所有學習有效進行的最好老師。
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英美文學中描寫和講述的精彩事件及人物故事往往比單純地進行英語語法、詞匯等學習更加富有吸引力。
通過對文學的學習,讀者可以了解到諸多異國風情,體驗到作品人物人生的酸甜苦辣,從而使讀者獲得豐富多樣的精神享受。
這個過程便可有效地激發(fā)讀者進行英語學習的興趣。
同時,對英美文學進行學習,可使學習者感受到人生中的各種情感,在西方文化氛圍中感受到另一種人生的憧憬和希望,體會到西方文學獨具特色的感染力及號召力,激發(fā)讀者進行英語學習的欲望。
第四,通過對英美文學進行學習,可有效鍛煉讀者的理性思維。
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極具幽默性、諷刺性和精煉性。
在文學作品的學習過程中,其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往往能有效地將讀者帶入作品創(chuàng)設的情景當中,讓讀者真切地體味到英語語言的豐富內涵及魅力,激發(fā)讀者對英美文化獨有的特點進行積極探索與追求。
在探索與追求的過程中,讀者的理性思維得到良好地鍛煉,促進其人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
三、結束語
通過對英美文學進行學習,不僅使學生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體驗到不同的語言表達藝術魅力,同時可使學生了解和體驗不同文化背景、社會制度下人們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和方法,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這些情感體驗成為學生完善健康人格、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良好基礎,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羅云;論英美文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04期
[2]曾琛;學習英美文學的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j];科技風;01期
英美文學的價值觀及現(xiàn)實意義【2】
摘要:本文介紹了文學的內涵,并論述了英美文學的特征及功能,揭示了英美文學的價值觀及現(xiàn)實意義,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關鍵詞:英美文學;價值觀;現(xiàn)實意義
引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是文化,而文化的載體是文學,處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藝術。
文學是利用語言的途徑去反映社會現(xiàn)象、表現(xiàn)作者感情的一個藝術形式。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一
【摘要】《白鹿原》作為一部描繪“民族秘史”的長篇小說,通過寫具體的人物命運在歷史大河中的沉浮,生動地揭示了歷史發(fā)展的內在的隱秘的邏輯性,具有悲劇美學意義。
【關鍵詞】陳忠實;《白鹿原》;悲劇性
陳忠實在《白鹿原》的一開始就引用巴爾扎克的話:“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1]”。
在中國鄉(xiāng)村這塊既保存精華又藏污納垢的深厚土壤上,作為“一直負載著這個民族精神和心理上最輝煌和最痛苦的記憶[2]”,最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與觀念。
近一個世紀以來,社會風起云涌,關中這塊土地上發(fā)生了諸多大事,陳忠實以40萬字的宏大敘事為我們呈現(xiàn)了近現(xiàn)代轉型期的中國“民族秘史”的一隅,演繹了傳統(tǒng)文明遭遇現(xiàn)代文明時所導致了一系列的悲劇。
然而,正如陳忠實所說:“所有悲劇的發(fā)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這個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復壯過程中的必然[2]”。
一
《白鹿原》在整體上具有極強的社會文化悲劇色彩。
它所反映的20世紀上半葉,正是中國歷史處在黎明之前的黑暗時期。
在《白鹿原》中,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靜與動,穩(wěn)與亂,空間與時間這些截然對立的因素被渾然地扭結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異的魅力[3]”。
清末明初之前,古老的白鹿原佇立在關中大地上,幾千年如一日,傳宗接代,生死輪回。
然而,時代的颶風掃過白鹿原的上空,震動了這個古原的內部結構,原始生活的秩序被打亂,安穩(wěn)的日子沒有了,小農經濟所固守的封閉性和被壓抑的強大破壞性,在名利面前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殘酷性,戰(zhàn)禍不已,瘟疫橫行,生靈涂炭,各種政治力量此消彼長,恩怨難了,整個白鹿原成了一個鏊子。
傳統(tǒng)儒家文化在與現(xiàn)代文明的相互激蕩中岌岌可危,矛盾橫生。
人們難以再獲得以往精神信仰的自足,精神世界發(fā)生嚴重裂變,固有的文化心理結構被轉變,被顛覆,失去了平衡性,而新的心理文化結構尚未被建立,人們普遍陷入價值觀喪失指揮效益的迷茫中。
我們基本可以認定,《白鹿原》具有極強的尋根意味與悲劇色彩,尋找的恰恰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規(guī)范中所隱藏的生命活力及深埋在儒家文化厚實土壤中的劣根性。
《白鹿原》在整體文化上的悲劇性體現(xiàn)在:作者一方面有意回歸儒家文化,認同儒家文化所塑造的白嘉軒式的理想人格,譬如白嘉軒一生做事為人光明磊落,恪守耕讀傳家古訓,仁義為本;另一方面又看出儒家文化在本質上的虛偽性和殘酷性,尤其是對中國婦女的身心殘害,譬如人格神白嘉軒拒絕黑娃媳婦進祠堂,維護階級等級制度(懲罰小娥狗蛋卻忽視罪魁禍首鹿子霖)等。
這種封建傳統(tǒng)文化所造成的歷史無意識殺人群體對人的欲望尤其是作為人的女性的欲望的扼殺的本質與魯迅所揭示的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主要指女性被吃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共同為消解女性異化,反對男權中心文化做出了貢獻。
二
在具體的人物形象塑造上,《白鹿原》根植于現(xiàn)實與歷史的土壤,真實地刻畫了人性的復雜多變,揭示了人物命運悲劇的深刻性和必然性。
白嘉軒作為中華文化正統(tǒng)人格的代表,突現(xiàn)在作品中,意義重大。
這個人物,可以說,“他本身就是一部濃縮了的民族精神進化史[2]”。
“他的身上,凝聚著傳統(tǒng)文化的負荷,他在村社的民間性活動,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宗法農民文化的全部要義[2]”。
他的“挺得太直太硬[1]”的腰桿這一意象在作品中具有很深的象征意義。
他具有極強大的人格和心理素質,精明,堅韌,豪狠,寬容,恪守戒律,一絲不茍,對待長工宅心仁厚,對待黑娃寬容有度,對待小娥心狠手辣。
“他的頑強的`存在本身,即無可置疑的證明,封建社會得以維系兩千多年的秘密就在于有他這樣的棟梁和支柱們支持著不絕如縷[2]”,白嘉軒的悲劇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悲劇。
固然他的思想是保守、倒退的,但他的人格是充滿沉郁的美感的,具有充分的精神價值,正是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卻要被這時代所革除,從而顯示出濃厚的悲劇性。
“黑娃”在該著作中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反思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和沖動力,天然的階級性和反抗意識。
可以說前期的黑娃可親可愛可敬可憐,為了婚姻自由違反家族父命,為了朋友拔刀相助,后期的黑娃回歸傳統(tǒng),娶了知書達理的秀才女兒過著清心寡欲的日子,懺悔自己前半身的誤入歧途,重新跪回白家祠堂,但最終卻為鉆入革命陣營的投機分子所害。
究其回歸傳統(tǒng)之原因,當然有黑娃革命失敗后心灰意冷,信念倒塌的緣故,更多的估計還在于其階級立場的模糊性和妥協(xié)性,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這一人物形象的悲劇性集中表現(xiàn)在:儒教傳統(tǒng)對其叛逆性格的消解以及混入革命隊伍中的丑惡勢力對其生命的毀滅。
這不只是人格命運的悲劇,更是文化的悲劇。
白孝文這個徘徊于傳統(tǒng)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的逆子,較之黑娃,二人思想發(fā)展均有大轉變,但令人值得玩味的是黑娃是從現(xiàn)代文明回歸傳統(tǒng)文明,而白孝文卻是盡數(shù)遺棄傳統(tǒng)文明,加入現(xiàn)代文化的負面潮流中。
白嘉軒素來把家族家庭教育視為頭等大事,為了培養(yǎng)族長接班人,言傳身教,深夜講解“耕讀傳家”匾額,責令兒子入山背糧,孝文在父親的耳提面命下,終于從精神到行動都堪稱新一代接班人了。
然而人性是最復雜的東西,內心深處的惡的一面就如同潘多拉的盒子,一打開便無法無天。
田小娥的誘惑使得這個才德兼?zhèn)涞睦硐虢影嗳嘶肓藟櫬涞纳顪Y。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tǒng)教育的脆弱及對人性過度壓抑的一面。
白孝文的悲劇是觸目驚心的,傳統(tǒng)文化在其身上徹底失落了。
陳忠實先生在《白鹿原》中刻畫的人物形象,由于堅持從民族文化性格入手,注重對文化心理結構的剖析,故而真實、深刻,尤其是關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文明沖突的揭示,對于刻畫民族靈魂的裂變是至關重要的。
三
悲劇理論認為悲劇性就是指人對死亡、苦難和外界壓力的抗爭本性。
悲劇主體具有強烈的自我保存和維護獨立人格的欲望,往往表現(xiàn)為因對現(xiàn)狀的不滿而顯示出強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動機,并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諸行動。
在這個古原上,民族主體們在遭遇到苦難與毀滅時,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是超乎尋常的對命運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
天災人禍,饑餓瘟疫阻止不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宗族制度與宗法文化的頑固冷酷扼殺不了民族主體們的羞恥心和是非感;即使命運陷他們與苦難或毀滅境況之中,他們也敢于拼死抗爭,九死不悔。
古原折磨、煎熬著它的“存在者”,甚至不惜死亡的威脅,小娥、仙草、孝文媳婦、鹿三、白靈、鹿兆海和黑娃等均在這片原上曇花一現(xiàn),歸于滅亡。
這些滅亡,觸目驚心,它通過“無”讓人看到“有”的價值,那就是不滅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發(fā)及自我保護能量的最大發(fā)揮。
《白鹿原》展示了歷史主人公們在災難與命運的打擊面前永恒的抗爭意識,傳達出一個民族在反抗宇宙的意志,反抗大自然的威脅,反抗命運的挑戰(zhàn),反抗傳統(tǒng)文化對人性的極端冷漠和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等方面的厚重的悲劇意識與民族精神。
結語
作家在《白鹿原》中所堅持的文化立場和價值觀念是矛盾的,但在終極意義上,它還是對人類更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起有救助作用的。
可以說,“《白鹿原》是一個整體性的世界,自足的世界,飽滿豐富的世界,更是一個關照我們民族靈魂的世界[2]”。
陳忠實的《白鹿原》,其悲劇美學意義可謂深邃而難以言盡,極大地豐富了當代文學的美學風格。
【參考文獻】
[1]陳忠實.白鹿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
[2]雷達.廢墟上的精魂[a].陳忠實資料研究[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3]陳忠實.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二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研究和應用曾經是世界領先的,不少有關天文的記載成為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的珍貴資料。
但是,在我們現(xiàn)今的基礎教育中,天文學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1世紀將是人類著眼太空的時代,世界科技飛速發(fā)展,人類開始開發(fā)宇宙太空。
地球的能源在不斷地耗盡,新的能源也許要向太空尋找,太陽能當然是最直接的。
當?shù)厍蛏系沫h(huán)境不再適合人類的生存時,新的居住地肯定也只能是其他的星球。
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為了適應世界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時代需要,加強素質教育,普及天文知識是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是在文理分開的大學教育中,文科學生對于基礎科學的識了解得不夠全面。
同時,由于人們對天文發(fā)現(xiàn)的廣泛興趣,天文學在教育和科普領域也起著十分獨特的作用。
同時天文學的發(fā)展對人類也有巨大的意義。
天文學是人類認識宇宙的科學,是近代科學革命的搖籃,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源泉之一。
早在遠古時期,隨著人們對日月經天、斗轉星移、晝夜更替、寒來暑往等自然現(xiàn)象觀測和認識的逐漸深化,在中國、巴比倫、埃及和希臘等文明古國,天文學便開始萌芽、發(fā)展了。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已相當發(fā)達。
中國在公元前13世紀甚至更早就建立了天文臺,中國有著世界上歷時最長、保存最完整的豐富的天象記錄,有不斷革新的精確歷法,有見地深刻的宇宙論,還有融合高水平機械技術的天文儀器。
所有這些,都是世界天文學發(fā)展史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寶貴財富。
在望遠鏡用于天文觀測400周年的今天,天文學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
望遠鏡為人類帶來了層出不窮的重大天文發(fā)現(xiàn),極大地增強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能力。
回顧天文學的發(fā)展及其對人類的意義是適時和恰當?shù)?,也是對即將落幕的國際天文年的最好總結和紀念。
天文學對于人類文明進步與自然科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天文觀測對重大科學理論的建立提供依據(jù)和進行正確性檢驗;另一方面在對地球、生命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認識過程中,新的天文觀測發(fā)現(xiàn)逐漸地、不斷地深刻改變著整個人類的宇宙觀。
新的天文觀測和發(fā)現(xiàn)必將并繼續(xù)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整個人類的宇宙觀,不斷加深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這種在理性指導下的實踐活動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的科學探索精神,也必將為人類認識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無窮的益處。
天文學研究的意義[2]
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fā)展,都是天文學這門學科所研究的對象。
其中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guī)律是天文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天文學研究的過程當中,天文學家主要通過觀測天體發(fā)射到地球的輻射,發(fā)現(xiàn)并且比較準確地測量它們所在的位置。
從而根據(jù)它們的位置來探索它們的運動規(guī)律,對他們身體上所存在的物質進行物理性質、化學組成、內部結構能量來源、演化規(guī)律的研究,天體物理學的研究歷史非常古老,可以說,自從人類文明史誕生以來,天文學也就隨之誕生。
談到天文學研究的意義,那么大家最關心的當然是天文學的研究對我們生活的實際意義,一方面天文學研究影響著我們人類的自然觀,就拿古代的天文學家觀測太陽月球和其他一些天體及天象來說,這些觀測幫助人們確定了時間方向和歷法這些方便人們日常生活的研究成果。
這些研究成果是天體測量學的開端,人類觀測天體,記錄天象已經有了五六千年的悠久歷史。
在人類早期的文明史當中,天文學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埃及的金字塔,歐洲的巨石陣在史前都是非常著名的天文觀測地點,到現(xiàn)在仍然是聞名海外的天文學觀測遺址。
許多天文學家可能正是意識到了天文學研究對人類的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因此才出現(xiàn)了像哥白尼的日心說,康德和拉普拉斯關于太陽系起源的星云說等等一系列天文學領域的重要理論。
這些理論不僅奠定了之后的天文學家對天體的觀測以及研究,而且還推動了近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的提前到來。
牛頓力學,核能的發(fā)現(xiàn)也是天文學研究當中非常重要的成果。
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在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當中,天文學家對高能天體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從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推動了現(xiàn)代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天文學家對太陽和太陽系天體的研究包括有地球和人造衛(wèi)星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在航天、測地、通訊導航等部門當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其實天文學研究最早起源于人類時令的獲得和占卜活動,往往要經歷觀測,理論,再到觀測的三個必經的發(fā)展途徑,通過這三個途徑把我們的視野伸展到宇宙的最深處。
同時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天文學的研究對象也從太陽系發(fā)展到太陽系以外的整個宇宙,同時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天體物理學這三大分支學科構成了現(xiàn)代天文學的研究方法體系。
而光學天文學、射電天文學、空間天文學這幾個分支學科則成為了天文學觀測的必要手段,如果要對天文學研究的意義進行進一步的說明,那必定離不開天文學研究的各個對象層次,包括有行星層次和恒星層次,星系層次等等。
這些星體層次的研究幫助我們能夠進一步地了解宇宙,從而能夠使我們未來的生活越來越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三
內容提要:《圍城》是一部以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為題材的批判小說,它以“出國留洋”問題、“高等教育”問題、“現(xiàn)代女性”問題為切入點,深刻反省了啟蒙現(xiàn)代性所帶來的真實效果。
作品文本的中心主題是對現(xiàn)代知識精英的神話揭秘,其輻射意義至今仍對我們具有思想啟迪作用。
關鍵詞:《圍城》出國留洋真相高等教育質疑現(xiàn)代女性揭秘啟蒙精英神話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四
摘要:
中國古代天文學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自神話時期興起,綿延千年不衰。但中外學者對于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質疑也從未停止過。本文從科學哲學角度,敘述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興起與發(fā)展,詳細分析其功能效用與歷史影響,從而辨別中國古代天文學是否為真科學。
關鍵詞:
中國古代天文學;科學哲學;真科學
一、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興起
從眾多資料來看,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歷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傳說在少昊氏時,人人私下研習天文,都搞起了溝通上天的巫術,致使天下大亂。顓頊帝命令重、黎二人“絕地天通”,禁止了平民與上天溝通交流。之后與天交流的權利就專屬于天子,也只有天子欽定的巫覡才有資格去溝通上天。從此天文學在古代中國就成了皇家的專屬品,而天子也開始擁有了對“天命”的解讀權。這也就是中國漫長天文學史的開端。
二、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fā)展
我國天文學至于夏商周代時已經有了一定水準的歷法。特別是到了周代,已經有人開始觀測流星、行星等天象及星辰。相比于上古時代,這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傳統(tǒng)的天文學體系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正式完成的。在這一時期,不僅二十八星宿體系確立,而且在歷法方面有了重大的進步。我們古人開始通過觀測日影長短的周年變化來確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并且在這一時期流傳了大量人們觀測流星、彗星等天象的詳細記錄。這些都成了我國歷史上的寶貴資料。
自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傳統(tǒng)天文學大框架建立之后,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天文學進一步蓬勃發(fā)展。不僅歷法得到統(tǒng)一,二十四節(jié)氣,渾天儀等天文知識以及天文學儀器的進一步發(fā)明使得我國的天文學一路高歌猛進。到了元朝,由于鐵木真締造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輝煌帝國,我國古代天文學甚至傳到阿拉伯等國,可謂是盛極一時。明清時期,中國開放了千年來“嚴禁私習天文”的禁令,使得我國古代天文學有機會走向一個新的巔峰。
三、對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質疑
也正是因為我國古代天文學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服務于皇室,很多中西方學者就質疑中國古代天文學是否是真正的科學。甚至有些激進派的學者直接將中國古代天文學打入偽科學的深淵。在此,筆者持有不同看法。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認為,科學是歷史發(fā)展總過程的產物,它抽象地表現(xiàn)了這一歷史發(fā)展總過程的精華,這個精華顯然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每一種不同的運動形式都構成每一門具體科學的研究對象,而整個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在總體上便構成總體科學的研究對象。因此,所謂科學就是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運動、變化規(guī)律的概括,都是人們在感覺經驗基礎之上用“理性方法”整理概括的結果。此外在科學的本質與功能上,馬克思還突出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是一種在人類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的思想。
按照馬克思的觀念,我們反觀中國古代天文學,這是一門有著上千年悠久歷史的學科,毫無疑問它也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無數(shù)古代先賢們定歷法、造儀器、編文獻來研究這浩渺天空中天體運轉的奧秘。這分明就是在研究自然界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對社會發(fā)展變革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古代天文學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便是航海。早在戰(zhàn)國時期中國人就根據(jù)天文學中觀測到的星辰位置,發(fā)明了具有指向性功能的“司南”。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為日后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果大家覺得航海之術離我們日常生活過于遙遠,不能說對社會變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那么,中國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國,農業(yè)該是我們的立身之本了吧。中國古代天文學對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石器時代,人們保持著刀耕火種的農業(yè)經營方式,這種粗放的耕作模式導致了極端的低產。不過正是伴隨著天文學的發(fā)展,歷法的完善,節(jié)氣的確立,使得傳統(tǒng)農業(yè)高度關注農時后,精耕細作的優(yōu)良方式才逐步趨于成熟,造福了無數(shù)黎民百姓。
參考文獻:
[1]江曉原,鈕衛(wèi)星.中國天學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遵媯.中國天文學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3]張之滄.科學哲學導論[m].人民出版社,.
[4]吳國盛.什么是科學[m].民出版社,.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五
我認為文學是一顆巨鉆,但不是一塊普通的鉆石,而是一顆顆小鉆石共同拼成的。接下來本站小編為你帶來文學的議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個民族的文學,是這個民族的歷史。中國的文學,也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見證?,F(xiàn)在越來越多的西洋文化來到中國,中國人也即將忘掉自己的本。
一個月前的萬圣節(jié),半個月后的圣誕節(jié),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樣的節(jié)日,甚至比過自己國家的節(jié)日還要隆重?,F(xiàn)在還有許多家長不顧一切地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國外,讓他們接受國外的教育。漸漸地人們漸漸的忘記自己國家的文學、文化,甚至忘了自己是中國人。
中國的文學是豐富多彩的,唐代李白的詩、宋代李清照的詞、明代羅貫中的小說、民國魯迅的白話文、民國朱自清的
散文
……歷代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文學名著,可我們呢,卻不好好研究、學習,甚至有些荒廢它們。我記得《全城高考》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任雪,他的父親想讓她放棄高考,去美國留學??伤齾s堅決反對,還說:“美國前總統(tǒng)曾說過:‘中國人忘記自己民族的那一天,我們就可以攻打這個民族了’。”這句話給我很大的震撼,我當時覺得學會中國的文學是至關重要的。可是我卻做不到好好學它。
要想保護好歷代文人給我們留下的名著,必定要愛上這種高尚的文學并學習。我們并非要仿照李白那短小精煉的古詩,而是要多閱讀那些名著,讓自己懂得中國的文學是豐富多彩的,不要出門是被外國人笑話說:“你連中國的文學一點也不知道,還算中國人嗎?”
是中國人,起碼要知道中國的文學是獨一無二的,是豐富多彩的,是博大精深的;起碼要知道
唐詩
宋詞,明清小說;起碼要知道中國歷史是上下五千年。
一個民族的文學,是這個民族的歷史。中國的文學,也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見證。學好文學,做個真正的中國人。
我漫步在文學的長廊中,感受到了文學的美麗,聞到了人間最香的氣息。
----題記
啊!文學,我追慕著你,感謝著你。曾幾何時,你陪我站在高山之巔,領略那一覽眾山小的氣概;曾幾何時,你伴我徜徉于滄海之邊,感悟有容乃大的壯美情懷;如果沒有你,我的生活將變得暗淡無比,頭腦一片空白。
文學可以包容一切,你的美麗是我全部的動力。心中的鴻鵠遠志,最好的訴說對象就是你。
文學,你能描繪出人類潔白如雪的品行,熊熊烈火般的意志!
文學你是人間最美的語言,人類靈魂永久的支流!
后記:
文學乃人間最美的語言,你把人間的一切描寫得淋漓盡致,文學我把你追尋,愿你在千百世的輪回中愈放光彩!
縱然我看了那么多的書,卻還是難以理解“文學”二字的深刻含義。“文學”是什么?這或許是纏繞一個人一生的問題,很少有人能完全理解其中包含的顛覆世界的哲理……(中國
作文
網)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的認識了“文學”?,F(xiàn)在的“文學”庸俗不堪,或許只有在動亂年代的“文學”才算得上真正的“文學”。文學是能讓人改變的這里蚊文字,是能讓人拯救別人的文字,是能讓人放棄一切,不顧一切的文字!歷年以來,在“文學”上造詣頗高的人層出不窮,改變別人一生的文章也層出不窮,但真正理解“文學”內涵的又有幾個呢?或許只有像魯迅,托爾斯泰這樣不顧名利的人才了解吧。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六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研究和應用曾經是世界領先的,不少有關天文的記載成為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的珍貴資料。
但是,在我們現(xiàn)今的基礎教育中,天文學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1世紀將是人類著眼太空的時代,世界科技飛速發(fā)展,人類開始開發(fā)宇宙太空。
地球的能源在不斷地耗盡,新的能源也許要向太空尋找,太陽能當然是最直接的。
當?shù)厍蛏系沫h(huán)境不再適合人類的生存時,新的居住地肯定也只能是其他的星球。
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為了適應世界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時代需要,加強素質教育,普及天文知識是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是在文理分開的大學教育中,文科學生對于基礎科學的識了解得不夠全面。
同時,由于人們對天文發(fā)現(xiàn)的廣泛興趣,天文學在教育和科普領域也起著十分獨特的作用。
同時天文學的發(fā)展對人類也有巨大的意義。
天文學是人類認識宇宙的科學,是近代科學革命的搖籃,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源泉之一。
早在遠古時期,隨著人們對日月經天、斗轉星移、晝夜更替、寒來暑往等自然現(xiàn)象觀測和認識的逐漸深化,在中國、巴比倫、埃及和希臘等文明古國,天文學便開始萌芽、發(fā)展了。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已相當發(fā)達。
中國在公元前13世紀甚至更早就建立了天文臺,中國有著世界上歷時最長、保存最完整的豐富的天象記錄,有不斷革新的精確歷法,有見地深刻的宇宙論,還有融合高水平機械技術的天文儀器。
所有這些,都是世界天文學發(fā)展史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寶貴財富。
在望遠鏡用于天文觀測400周年的今天,天文學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
望遠鏡為人類帶來了層出不窮的重大天文發(fā)現(xiàn),極大地增強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能力。
回顧天文學的發(fā)展及其對人類的意義是適時和恰當?shù)?,也是對即將落幕的國際天文年的最好總結和紀念。
天文學對于人類文明進步與自然科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天文觀測對重大科學理論的建立提供依據(jù)和進行正確性檢驗;另一方面在對地球、生命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認識過程中,新的天文觀測發(fā)現(xiàn)逐漸地、不斷地深刻改變著整個人類的宇宙觀。
新的天文觀測和發(fā)現(xiàn)必將并繼續(xù)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整個人類的宇宙觀,不斷加深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這種在理性指導下的實踐活動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的科學探索精神,也必將為人類認識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無窮的益處。
天文學研究的意義[2]
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fā)展,都是天文學這門學科所研究的對象。
其中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guī)律是天文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天文學研究的過程當中,天文學家主要通過觀測天體發(fā)射到地球的輻射,發(fā)現(xiàn)并且比較準確地測量它們所在的位置。
從而根據(jù)它們的位置來探索它們的運動規(guī)律,對他們身體上所存在的物質進行物理性質、化學組成、內部結構能量來源、演化規(guī)律的研究,天體物理學的研究歷史非常古老,可以說,自從人類文明史誕生以來,天文學也就隨之誕生。
談到天文學研究的意義,那么大家最關心的當然是天文學的研究對我們生活的實際意義,一方面天文學研究影響著我們人類的自然觀,就拿古代的天文學家觀測太陽月球和其他一些天體及天象來說,這些觀測幫助人們確定了時間方向和歷法這些方便人們日常生活的研究成果。
這些研究成果是天體測量學的開端,人類觀測天體,記錄天象已經有了五六千年的悠久歷史。
在人類早期的文明史當中,天文學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埃及的金字塔,歐洲的巨石陣在史前都是非常著名的天文觀測地點,到現(xiàn)在仍然是聞名海外的天文學觀測遺址。
許多天文學家可能正是意識到了天文學研究對人類的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因此才出現(xiàn)了像哥白尼的日心說,康德和拉普拉斯關于太陽系起源的星云說等等一系列天文學領域的重要理論。
這些理論不僅奠定了之后的天文學家對天體的觀測以及研究,而且還推動了近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的提前到來。
牛頓力學,核能的發(fā)現(xiàn)也是天文學研究當中非常重要的成果。
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在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當中,天文學家對高能天體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從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推動了現(xiàn)代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天文學家對太陽和太陽系天體的研究包括有地球和人造衛(wèi)星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在航天、測地、通訊導航等部門當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其實天文學研究最早起源于人類時令的獲得和占卜活動,往往要經歷觀測,理論,再到觀測的三個必經的發(fā)展途徑,通過這三個途徑把我們的視野伸展到宇宙的最深處。
同時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天文學的研究對象也從太陽系發(fā)展到太陽系以外的整個宇宙,同時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天體物理學這三大分支學科構成了現(xiàn)代天文學的研究方法體系。
而光學天文學、射電天文學、空間天文學這幾個分支學科則成為了天文學觀測的必要手段,如果要對天文學研究的意義進行進一步的說明,那必定離不開天文學研究的各個對象層次,包括有行星層次和恒星層次,星系層次等等。
這些星體層次的研究幫助我們能夠進一步地了解宇宙,從而能夠使我們未來的生活越來越好。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七
摘要:比較文學是一門研究跨越國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學思潮、流派、運動、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學發(fā)展有關的各種現(xiàn)象的學科。
縱觀世界比較文學發(fā)展史,我們可以看出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累進式發(fā)展的三大階段,即影響研究的歐洲階段(法國)、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階段(美國)和跨文化研究的亞洲階段(中國)。
關鍵詞:比較文學世界文學跨文明研究
在當今世界學術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無疑是最引人矚目的學科之一。
自它在中華大地上復興以來,發(fā)展迅猛,至今仍然方興未艾。
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概念
比較文學法國學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較文學》藝術中對比較文學進行了定義:“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支;它研究國際間的精神關系,研究拜倫與普希金、歌德與卡萊爾、司各特與維涅之間的事實聯(lián)系,研究各國文學的作品之間、靈感來源之間與作家生平之間的事實聯(lián)系。
比較文學主要不考慮作品的獨創(chuàng)價值,而特別關懷每個國家、每位作家對其所取材料的演變。
美國學派代表人物雷馬克對比較文學進行定義:“比較文學是超越一國范圍之外的文學研究,并且研究文學和其他知識領域及信仰領域之間的關系,包括藝術(如繪畫、雕刻、建筑、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等,簡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xiàn)領域的比較。
比較文學的論文篇八
學習英美文學的價值和意義論文【1】
摘要:在經濟發(fā)展地推動下,全球化趨勢在不斷深入,各國在經濟、政治等的發(fā)展過程中均不可避免地進行相應的溝通和交流,國際間的交往已經成為各國經濟及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用環(huán)節(jié)。
國際間的文學交往也同樣具有其重要的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英美文學;文學;價值
在我國高校的教育系統(tǒng)中,英美文學作為英語專業(yè)一門主要的課程存在。
開設該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了解到更多的西方文化及風俗人情,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化及思維特征地了解。
英美文學在世界文化體系中一直占據(jù)著不可替代的重用地位,其經歷了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具有很高的學習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學習英美文學的價值分析
第一,英美文學作品中所表達的東西更具直觀性,對自我人格的完善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在西方文化及語言應用習慣中,西方語言的表達方式均較為直白,同時有不缺乏幽默感和諷刺性。
因此,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寫作目的均較容易把握,使讀者一目了然。
通過直白的語言,鮮明的情感,更容易激發(fā)其讀者的思想共鳴。
直白又不缺幽默的人物諷刺,極易讓讀者在作品欣賞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而對人物大膽、明確地贊頌也同樣對讀者的情感產生極大的沖擊,給讀者以激勵。
第二,多數(shù)英美文學作品均是作者對其自身經歷及感受進行闡述的縮影,具有較大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
在英美文學中,多數(shù)作品中所講述的人物、事件、所表達的情感等均是作者親身所感或者傾耳所聞、親眼所見的。
作者將其真切經歷過的事件進行整理,并經過藝術加工后,以文學作品的方式展示給讀者。
其是一個社會制度及社會環(huán)境中相關人物及事件的真實反映。
因此,在對英美文學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可對作品所處時代存在的相關問題及現(xiàn)象進行了解,從中感受某個社會制度或歷史發(fā)展階段中存在的弊端或優(yōu)點,具有較大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
第三,通過學習英美文學,可有效提高語言表達及操控能力。
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常被稱為語言大師,其可應用語言文字巧妙地表達個人情感及思維,應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文字將一個鮮活的事件、鮮明的情感展現(xiàn)給讀者。
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隨便從任何一個角度來敘述一個事件或者表達一種情感,均能給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一針見血的感覺。
這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者超強語言操控能力的表現(xiàn)。
通過對文學作品進行學習不但可以學習到作者的思想感悟,同時也可以學習到作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言操控能力,提高學習者的語言表達和應用能力。
二、學習英美文學的現(xiàn)實意義分析
在英美文學的學習過程中,除了可以使學習者獲得閱讀上的滿足和享受外,還可以讓學習者深刻體會到不同文化體現(xiàn)出來來的現(xiàn)實意義。
學習英美文學所體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實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第一,英美文學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藝術表達形式。
在英美文學文學中,每部作品幾乎都是文學創(chuàng)作者人生經歷及情感歷程的真實展現(xiàn)。
文學作品是作家將自身的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進行藝術加工,運用語言文字對其進行提煉并加以總結,然后展示給讀者。
每部作品均是作者一種獨特的人生留言方式。
因此,在英美文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中了解到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閱歷、家庭及情感生活等,并從作品中體驗作者的感受,領悟人生真善美。
第二,英美文學作品是西方國家相關現(xiàn)實生活的獨特表現(xiàn)形式之一。
所有的文學創(chuàng)作均源自現(xiàn)實生活,是創(chuàng)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狀況及感受的一種高度提煉和總結。
文學作品既是一種歷史的再現(xiàn),而又不是全部歷史的展現(xiàn)。
因此,通過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學習,作品中所講述的現(xiàn)實生活及人生感悟可以讓讀者體驗到一種獨特的、與別的藝術形式不一樣的情感收獲。
第三,對英美文學進行學習,可有效激發(fā)英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有效提高。
興趣是所有學習有效進行的最好老師。
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英美文學中描寫和講述的精彩事件及人物故事往往比單純地進行英語語法、詞匯等學習更加富有吸引力。
通過對文學的學習,讀者可以了解到諸多異國風情,體驗到作品人物人生的酸甜苦辣,從而使讀者獲得豐富多樣的精神享受。
這個過程便可有效地激發(fā)讀者進行英語學習的興趣。
同時,對英美文學進行學習,可使學習者感受到人生中的各種情感,在西方文化氛圍中感受到另一種人生的憧憬和希望,體會到西方文學獨具特色的感染力及號召力,激發(fā)讀者進行英語學習的欲望。
第四,通過對英美文學進行學習,可有效鍛煉讀者的理性思維。
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極具幽默性、諷刺性和精煉性。
在文學作品的學習過程中,其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往往能有效地將讀者帶入作品創(chuàng)設的情景當中,讓讀者真切地體味到英語語言的豐富內涵及魅力,激發(fā)讀者對英美文化獨有的特點進行積極探索與追求。
在探索與追求的過程中,讀者的理性思維得到良好地鍛煉,促進其人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
三、結束語
通過對英美文學進行學習,不僅使學生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體驗到不同的語言表達藝術魅力,同時可使學生了解和體驗不同文化背景、社會制度下人們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和方法,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這些情感體驗成為學生完善健康人格、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良好基礎,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羅云;論英美文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04期
[2]曾琛;學習英美文學的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j];科技風;01期
英美文學的價值觀及現(xiàn)實意義【2】
摘要:本文介紹了文學的內涵,并論述了英美文學的特征及功能,揭示了英美文學的價值觀及現(xiàn)實意義,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關鍵詞:英美文學;價值觀;現(xiàn)實意義
引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是文化,而文化的載體是文學,處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藝術。
文學是利用語言的途徑去反映社會現(xiàn)象、表現(xiàn)作者感情的一個藝術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