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優(yōu)質(zhì)15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書中的知識。4.借助適當?shù)奈膶W修辭手法,表達個人的感受和思考,并與作品相結(jié)合。您可以在以下范文中找到一些寫作技巧和表達思想的靈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一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翻譯】。
    紅色的荷花已經(jīng)凋謝,僅留一絲殘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涼意,仿佛充滿秋天的憂愁。我輕輕地解下輕柔的絲裙,(換上秋裝,)孤獨地登上美麗的蘭舟。南歸的秋雁從云中掠過,卻沒有將錦書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滿西樓。
    容貌如鮮花一樣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回頭。同樣一種相思,化作兩處的閑愁。難以排遣的,是共同擁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剛離開緊蹙的眉頭,卻又到了煩亂的心頭。
    【賞析】。
    《白雨齋詞話》中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絕倫,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痹~的上片“紅藕香殘玉簟秋”交代了時令,環(huán)境?!凹t藕”“玉簟”不僅表明秋天已至,同時以點帶面,我們可以想象,荷花既已凋謝,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難見到,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荷花凋謝,更讓人感受到青春易逝、紅顏易老。瞬間把人帶入一幅蕭條的畫面??芍^:“自古逢秋悲寂寥?!币粋€少婦孤獨,落寞,在面對眼前種種時孤寂,傷感之情更加濃重。此時,暑退秋來,竹席浸涼,不止是說天氣變涼,其實,也含有丈夫離家日久的慨嘆?!叭巳ハ洹?,她獨守空房的冷清與孤寂。短短幾個字,詞人李清照的心情已躍然紙上。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為了排遣心中的冷漠與孤寂,詞人換上秋裝,獨自蕩舟水上。一個“獨”字用得好,一個人的世界,牽掛的是遠方。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但這種方法,怎能排遣她此刻的心情,過去和夫君雙雙泛舟,充滿詩情畫意,今天卻獨自劃舟,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又怎樣排遣憂愁呢?這是一種背面敷粉的寫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劃船該多好啊!雙雙劃舟,共賞美景,一起唱和詩詞,那該是多么美好的事??!可是眼前只有詞人孤零零的一人。
    “云中誰寄錦書來……月滿西樓?!睍r間在流逝,因思念太深,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所以遙望云空,產(chǎn)生鴻雁傳書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子空回,錦書全無,所以有“誰寄”之嘆,實際是無人寄書,心中愁緒平添一層。不管白日月夜,無論舟上樓中,思念之情縈繞于詞人心頭。
    詞的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這一句在結(jié)構(gòu)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與“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呼應(yīng);啟下,花飄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態(tài),女詞人見此景象,極為傷懷,但花和水不理會她的情懷,依舊不停地飄落,不停地流逝,引出“相思愁”。移情于物,借景抒情。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比司觾傻?,情發(fā)一心。寫自己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及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的,直接點明了夫妻二人的兩相恩愛,足見雙方情愛之篤以及彼此信任之深,足見二人兩心相印。
    總之,這首詞上片主要寫女詞人的獨居生活,下片以抒情為主,整首詞寫出了他們分別的相思之情,坦率大方,不輕佻,不艷麗,具體而真實。詞中我們既能看到一個少婦真摯的剖白內(nèi)心的純真,又能感受到那種無計排遣的愛情。那種愛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癡,真可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愧是“千古才女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BR>    【一剪梅與聲聲慢的對比】。
    細細品讀這兩首詞,我覺得抒情主人公應(yīng)該就是作者本人,作者在這兩首詞中表現(xiàn)的情感直接從詞本身來體現(xiàn)。我認為只要抓住以下信息就可把握詞人的情感。
    《一剪梅》:秋(玉簟秋)、獨(獨上蘭舟)、雁(雁字回時)、月(滿)、花(紅藕香殘)、愁(閑愁)。
    《聲聲慢》:雁(過)、黃花(秋、憔悴堆積)、窗兒(獨守)、梧桐細雨、愁。
    對比上面的信息,這兩首詞有相同之處,如“秋”“花”“獨”“雁”“愁”,也有不同的地方,如《一剪梅》中有“月”,《聲聲慢》中有“梧桐細雨”。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將這些信息對比來品味他們的內(nèi)在意蘊以及詞人的情感。
    首先,從不同的信息來鑒賞?!兑患裘贰分杏小霸隆保矣质恰霸聺M”,月滿本該人團圓,然而卻是“兩處”相隔,徒增思念與幽怨;《聲聲慢》中無月,更煩人心:“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空心,便可感受詞人亦是空心,了無著落;而詞人苦坐感受細雨空滴,這“細雨”分明就是“苦雨”!點點滴滴,拖泥帶水,一種凄苦之況便郁然而生。并且,從古典詩詞的傳統(tǒng)意象的運用來看,“梧桐”加“細雨”本就是凄涼意境的最好表現(xiàn)。
    其次,我們來分析相同的信息,把握相同之下的`不同內(nèi)涵。
    秋:《一剪梅》中,“秋”由“紅藕香殘玉簟秋”點出,《聲聲慢》未直接點出“秋”,卻可從“滿地黃花堆積”一語斷出(“黃花”即菊花)。不過前者之秋,只是涼秋(“紅藕香殘”、“輕解羅裳”),后者之秋,卻是冷秋(“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秋涼與秋冷,心涼與心冷,略一品嘗,便知況味全異。
    獨:《一剪梅》中的“獨上蘭舟”,其實是有著“雙上蘭舟”的假想的,是對共處時雙雙泛舟湖上的懷想,是一種溫暖感的“喚回”,或者說仍有著“閑情逸致”的。當然,到得湖中,照見的是只身孤影,自然更增孤單了;而《聲聲慢》中,是獨“守著窗兒”,全無閑情可言,且因是苦捱時間(“獨自怎生得黑”)而透露了一種“苦味”。
    雁:《一剪梅》中的雁是“回”,與“去”相對,且能使人聯(lián)想到詞人“目送去,目迎來”,對“鴻雁傳書”有著深深期盼,只是盼后無回信就又是失落:“云中誰寄”之“誰”當然指趙明誠,而又分明指“無人”。但這種“失望”程度與《聲聲慢》一比就輕多了:此時雁并非“回”,而是“過”,便如過客,與詞人似不相干,可見詞人早斷了心中所盼,而“卻是舊時相識”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從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從“失望”到“傷心不過”了。
    花:《一剪梅》中,花已過盛期,正自飄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歸之情;而《聲聲慢》中“滿地黃花堆積”,正是盛時,本該去賞去摘,卻因“憔悴損”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時的詞人更顯得沒有生活的意趣了。
    再比如愁。《一剪梅》中是一種“閑愁”,《聲聲慢》則勝于“愁”?!伴e愁”自是相思之情,有北宋詞人賀方回《青玉案》為證:“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闭f的就是詞人熱切盼望見到曾經(jīng)從家門口經(jīng)過的“凌波”仙子的相思之情。但何謂“閑”愁?此處當然不是“閑來無事”之愁,因為它溢滿了詞人的心懷,無時不在;但此愁若與人言,恐就真有“閑來無事”之嘲了,所以我以為這“閑愁”正是以他人之口吻言己相思之愁,有羞與人言之意?!堵暵暵分袇s以似輕實重的一句將“閑愁”蕩滌干凈:“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里的“了”應(yīng)該加大動態(tài)性,強調(diào)讀出,以突出“了結(jié)”之意,而不宜與“得”連在一起,正如李后主言“春花秋月何時了”一般,透露詞人見所不欲見,感所不欲感的凄苦心緒。
    綜上所述,李清照的心緒從《一剪梅》到《聲聲慢》,其實是由“幽怨”到“凄苦”的流變。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而凄苦,則人事無處尋覓了,是真正的“物是人非”了,因此可以說在這兩首詞中,詞人從相思無限到了相思無地。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二
    此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了全篇。上半句的“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的“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說明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全句的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了詞人情懷。
    花開花落,不但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不但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后世詞評家的極力贊賞。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的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霸浦姓l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
    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了懷遠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舟中所望、所思;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的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了雁足傳書的遐想。
    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
    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三
    李清照的一剪梅寫得情景交融,憂傷但唯美。學習過程中,學生領(lǐng)悟到什么?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流浪茫茫塵世中,多了一分喧鬧,少了一分寧靜,淡泊了心中那抹絢麗,黯然了。灰蒙蒙的天,再也描繪不出任何色彩,春時已過,夢里多愁。心緒,總在眉頭輕蹙,纏繞著百年不醒的夢。前世今生,難以言恨,難以言傷。滴落一世的淚,斷痕不斷傷,留不住的永恒,放不下的憂傷。永遠到底有多遠,現(xiàn)實,真的很善變。
    花飛花落,殘夢易破,望不穿秋水,隔不斷思念,生生死死,不過紅塵一瞬。塵土相依,風起云揚,終躲不開塵歸塵,土歸土,三世情緣,也逃不離背叛。風吹云散,灑落一地的雨,是一世清淚,無聲的滴落,隨夢遠逝。飄到尋也尋不到的方向。
    寒風乍起,涼透了心中僅存的那絲溫暖,昨日憂,今日愁。滑落了唇邊濕濕的冰淚,記憶開始了殘酷的折磨。躲在窗內(nèi)看月光,仰望白色寒光,似一道利劍把心刺穿。月亮失去了一半,也失去了往日的溫和,變得無情了。
    一場云夢一場空,一絲花落紅塵中,終是夢,終成空,沒有永遠的永遠,只有從前的從前,彈指紅顏,易逝易遠,輕撫一曲心弦音,淡遠往日清影舊夢情。誰也終不是誰的永遠,誰也終不是誰的依戀,花自飄零,飄遠輕輕愁,零落淡淡憂。水自流,流走往日情,流走昨日傷。
    生生死死,緣聚緣散,只不過紅塵夢一場,來世一碗孟婆湯,奈河橋上莫回頭,今生無怨,來世無憂......
    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一個首先要辨明的問題。根據(jù)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gòu)钟洝芬锻鈧鳌吩?“易安結(jié)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庇械脑~選認為,此說“和作品內(nèi)容大體符合。上片開頭三句寫分別的時令和地點;下片起句‘花自飄零水自流’回應(yīng)這三句。這些都是寫分別時情景,其他各句是設(shè)想別后的思念心情”(見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唐。
    宋詞。
    選》)。有的選本則認為,“就詞的內(nèi)容考察,是寫別后的思念,并非送別”;開頭三句也是寫“別離后”的情景(見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
    詩詞。
    選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選注》)。玩味詞意,比較兩說,似以后一說為勝。首先,《瑯?gòu)钟洝返挠浭霰静豢煽?,如王學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游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何況《瑯?gòu)钟洝繁臼莻螘?,所引《外傳》更不知為何書,是不足為?jù)的。當然,更重要的是應(yīng)就詞句本身來尋繹它的內(nèi)容、推斷它的寫作背景。從上闋開頭三句看,決不像柳永《雨霖鈴》詞所寫的“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那樣一個分別時的場面,而是寫詞人已與趙明誠分離,在孤獨中感物傷秋、泛舟遣懷的情狀。次句中的“羅裳”,固明指婦女服裝;第三句中的“獨上”,也只能是詞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設(shè)想別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實寫別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一些詞評家或稱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或贊賞其“精秀特絕”(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詩)。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詞句,如“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晏殊《訴衷情》),“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以及“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玉樓明月長相憶”(溫庭筠《菩薩蠻》),“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馮延巳《三臺令》),其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果聯(lián)系這首詞的起句,還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題作《寫情》的七絕:“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詞與詩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覺非常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fā),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jīng)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詩的結(jié)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而明人俞彥《長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兩句,又是善于盜用李清照的詞句。這說明,詩詞創(chuàng)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xiàn)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為范句雖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shù)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shù)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機的《草堂詩余評林》稱此詞“語意超逸,令人醒目”,讀者之所以特別易于為它的藝術(shù)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李清照的《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dian)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四
    1.對這首詞的理解,不完全恰當?shù)囊豁検?)。
    a.上片首句通過視覺、觸覺的感受,點明時間已進入深秋,接下兩句寫詞人輕輕解開絲羅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態(tài)。
    b.“云中”三句是說,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說,自己與丈夫分居兩地,“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直接點明了夫妻的兩相恩愛,充分體現(xiàn)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說,這種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飄零水自流”一樣,是沒有辦法可以消除的。
    2.對這首詞的分析,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寫詞人思念其丈夫趙明誠,下片寫離愁無法排遣。
    b.上片寫相思,雖無一字道出,卻句句包孕,極為含蓄。
    c.“云中”句雖是詞人的主觀臆想,卻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切懷念。
    d.后三句新穎別致,以淺近樸實的語言,生動地寫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歷來為人稱道,請試作分析。
    1.a。
    2.c。
    3.“情”至于要用“計”來“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無計可消除”,其深可見。更可貴的是,李清照將“情”說成是一種能運動的有形之物,“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表現(xiàn)其“情”運動之速。詞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現(xiàn)新奇的意境。而且從一“下”一“上”之中還可領(lǐng)略到她的萬般愁緒,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表現(xiàn)出詞人深婉細膩的風格。(意對即可)。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五
    這首詞是寫閨情的。這首詞筆調(diào)清新,風格細膩,耐人尋味。
    上片主要寫女詞人的獨居生活?!凹t藕香殘”是以點代面的寫法,因為荷花既已凋謝,其它草之花就更難見到了,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再深一層說,季節(jié)的變遷,還會使女詞人產(chǎn)生丈夫離家日久的感覺,使她覺得孤獨寂寞。
    “玉簟秋”,也不止是說天氣變涼,跟她獨守空房關(guān)系倒更為密切,也是表現(xiàn)她的孤獨感的。于是她想到了一個排遣寂寞的方法:“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边@個“獨”字用的很妙,這是背面敷粉的寫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劃船該多么快樂啊。
    正因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卻仍然想著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該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會告訴她歸來的日期,這又給予她很大的安慰。這樣一想,她仿佛覺得自己身處西樓上,望著天上的月兒,在計算著丈夫離家的日子。
    忽然間,女詞人又回到現(xiàn)實中來,“花自飄零水自流”,這是寫她在舟中所見?;h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態(tài),女詞人見此景象,極為傷懷,但花和水卻不理會她的情懷,依舊不停地飄落,不停地流逝。
    詞中“自”字也很妙,女詞人移情于物又轉(zhuǎn)過來借物抒情而煉字,表達了韶光易逝的感慨。由此再轉(zhuǎn)入直白:“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边@是把夫妻雙方合在一起寫,表明女詞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細膩處。
    但這不過是一種鋪墊,詞的主旨其實落在最后兩句上:“情”至于要用“計”來“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無計可消除”,其深可見。這是女詞人特有的深婉細膩的風格的具體表現(xiàn)。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边@兩句表現(xiàn)了李清照特有的語言風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現(xiàn)新奇的意境?!懊碱^”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別人看得見的,而藏在“心頭“的感情別人卻看不見。按常理來說,愁鎖眉間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發(fā)而為形,才有愁鎖眉間之態(tài)。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六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diào)。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gòu)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yīng)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罢l”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zhuǎn)為直接抒情,用內(nèi)心獨自的方式展開?!耙环N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shù)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七
    “紅藕香殘玉簟秋”。紅藕即盛開的荷花,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名。其亭亭玉立的仙姿為人們所鐘情,有荷花仙子之稱。深秋,乘著游船,在湖中飄蕩,只見荷花抗拒不了秋天的蕭殺,已失去了美姿,但仍殘留香氣。玉簟,即華美的竹席,船上華美的竹席讓人感到了秋天的涼意,季節(jié)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zhuǎn)換。秋天是催生離愁別緒、感慨良多的季節(jié),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弊髡叩拇司錇槿婇_宗明義,概括全詩的時間、景物和情感,隱含濃濃的秋愁和對春意即美好過去的留戀。又隱含一種既往不可追的無奈之情。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輕解羅裳”這句又再一次強調(diào)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此句雖沒有點明解羅裳換上秋裝,但我們明白,她這一次泛舟而游,衣著也隨季節(jié)變化了?!蔼毶咸m舟”重點突出“獨”,即孤獨。注明原來是有伴而游,如今獨自一人。一種悲秋加上孤獨感,增加了作者對處境和心境的悲愁。
    接下來點明愁從何來?!霸浦姓l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卞\書即書信,鴻雁寄書,即是古代十分遠古的手段,也往往是將無奈之情相寄托的一廂情愿,首信無憑的巴望和幻想。作者在西樓居所盼到天黑月亮,凄清的.月光照亮繡樓,等到雁字回時,有否得到書信卻不得而知,作者望空寄情的心情和景況刻劃得如此深刻。一個盼字在這句里委婉而存。
    下闋,作者把對親人的想念和無奈的情懷進一步和盤托出。
    “花自飄零水自流。”“自”注明花的飄零和水的流動都是自然規(guī)律。所謂“青春易老,時光易逝”。“人與花一樣都遵循自然規(guī)律變化。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這里作者進一步道出了他的愁在于“相思”。這首詞是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新婚后離別之情的披露。
    “此情無計可消除”別后的相思之情,無法消失排遣,進一步注明李、趙二人愛情的熾熱。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竭力控制感情,努力排遣相思之苦。迫使眉峰舒展,可相思之情又立即涌上心頭。
    作者在這首詞中,觸景生情,見物生情,寄情景物,盼雁傳情。自白相思難排遣,無法躲避。一個情字,抒發(fā)自己對丈夫的愛,感情一波又一波,由隱而露,由遠而近,由外而內(nèi),層層遞進。讓人一讀三嘆,心隨之起伏,深受感染。
    在過去的中國封建社會里,以愛情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可謂多矣,李清照《一剪梅》詞,就是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她的詞不但表達深摯的愛,還表達了她對美好感情的執(zhí)著追求和忠誠。這種性格和精神與她那“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壯詩句同出一爐。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八
    池塘里,昔日燦爛的荷花已清香消歇,一片孤零零的葉子也蜷起了身,低下了頭,默默地為逝去的夏天哀悼.瑟瑟的秋風吹過,屋內(nèi)精美的枕席也頓生冰涼.
    輕輕地撩起我的羅裙,獨自一人靜靜地來到湖邊,登上同樣寂寞的小舟.呆呆地望著清清的湖水里消瘦的倒影,那種悲涼的感受又一次向我襲來,揮之不去.
    寂寞的聲音在空氣里蒼白地飄搖著.沒有人回答我.心在剎那間空了,仿佛跌入谷地般,僅有惆悵和無助緊緊地糾纏著我.陰陰冷冷的月光灑落寂靜的.西樓,只覺一團濃濃的愁霧圍在我眼前,怎么也化不開.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九
    流年似水,經(jīng)不起跌蕩的年華。歲月輕愁,抵不過耳鬢的白絲??傇谙﹃枆嬄涞陌?,眺望失落江山;總在滴答漫長的雨夜,輾轉(zhuǎn)無眠軀體;總在秋風蕭瑟的落葉中,彳亍待人歸。在無才是德的摧朽年代,情之所獲浮動于世;在戰(zhàn)亂國破的流離年代,心之所向愁苦滿腸。
    秋似乎來的太快,雖未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窘境,卻也滿心的凄凄慘慘兮兮??戳T,湖上的荷花已然凋謝,芬芳早已破敗,夏末的風迎面吹來,增添多少的凄涼;一個人待的久了身心疲憊,而隨著秋意逼近,竹席小憩不禁有些涼意。心中的哀怨不由言表,暗暗思來,自己妄為一代宦家才女,妄讀了圣賢的諄諄教誨,煩悶神傷何苦來哉,君子立于世而不倒,女子諳于俗而情牽。
    不想太多,輕輕解開衣服,拿上一壺好酒,獨自劃上小船,暢游在稍顯落寞的湖面上,小船輕輕波動清水,喝著好酒,好不痛快自在。舉頭向天,明月圓圓;低頭觀水,明月盈盈。中間卻只立著一個貪戀凡塵的女子,無人相伴。不知不覺已然昏睡,可恨自己文不能千杯不醉,武不能馳騁沙場。后知后覺間被一群鷗鷺的飛鳴驚醒,雙雙逃離巢穴,不禁酒醒一半,覺得自己甚是可憐。月影雙雙照,鷗鷺齊齊飛,而自己孤獨一人放逐湖上,與破敗的小船相擁,冷笑一番,不知又增添多少白發(fā)。
    回去吧,很快回到岸邊,湖上豁的靜了許多。突然家奴跑來,攜帶一封家書,是誰從遠方稍來的書信?大雁迎著風,結(jié)隊的飛過晴朗夜空,此刻月光撒滿西樓,空氣中增添了怎樣的落寞,想到夢里的“人月兩團圓”,這種心境何人能懂?是那皎皎的明月,還是那排排的大雁,不知良人何時回,空許佳人待閨中。
    急迫的打開停留在手中的書信,知曉良人筆跡,滿心的歡喜,細細瀏覽,良人此刻定是牽掛著我,信中寫道:“落花飄零卷入泥塵,水自東流無留意,一樣的相思帶來的卻是兩地愁苦?!崩汕殒獠幌嘭?,待到他日,這樣的愛情定會成為佳話而流傳千古。
    寒意刺骨般灼痛,似乎是從月亮上照射出來的,來到樓上,關(guān)上閨門。信還拿在手中,久久不肯放下。安臥在床上,想到良心寫信的樣子,不禁舒展開緊鎖的眉頭??墒强纯纯帐幨幋T大的屋子,滿屋的珠光寶氣,榮華富貴系一身那又怎樣,一股濃濃的別愁卻又涌上心頭。席子的涼意與心中的不快相互交織,酒喝的也好不痛快,愁沒澆滅,反而徒增許多,還有這及時的家書。睡意全無,此刻的心境冰到了極點。
    來到桌案前,想給良人寫封回信,思忖良久。提筆寫道《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擱筆細觀,四韻懼成,心中之情無遮無掩,盡吐詞中。待到他日月滿之夜,再讓這歸來的大雁,捎去我對良人的思戀和牽掛吧!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十
    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兑装布贰ⅰ妒窦?,宋人早有著錄。其詞流傳至今的,據(jù)今人所輯約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詞》既男性亦為之驚嘆。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yǎng),而且有大膽的創(chuàng)造精神。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xiàn)出前后期不同的特點。
    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于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發(fā)傷時念舊和懷鄉(xiāng)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
    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于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如《如夢令》二首,活潑秀麗,語新意雋?!而P凰臺上憶吹簫》、《一剪梅》、《醉花陰》等詞,通過描繪孤獨的生活和抒發(fā)相思之情,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轉(zhuǎn)曲折,清俊疏朗。《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寫對女伴們的留戀,感情也極其真摯。她的詞雖多是描寫寂寞的生活,抒發(fā)憂郁的感情,但從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這出自一個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間派”代言體的閨怨詞來要有價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fā)傷時念舊和懷鄉(xiāng)悼亡的情感。
    在流離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鄉(xiāng),如《菩薩蠻》寫的“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蝶戀花》寫的“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流露出她對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懷戀。她更留戀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詞《永遇樂》,回憶“中州盛日”的京洛舊事;《轉(zhuǎn)調(diào)滿庭芳》“芳草池塘”回憶當年的“勝賞”,都將過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涼憔悴作對比,寄托了故國之思。
    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通過寫"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聲聲慢》通過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處境,運用疊詞,表達了自己難以克制、無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樂》中“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的悲傷,《孤雁兒》中的悼亡情緒,都是在國破家亡、孤苦凄慘的生活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所以她的這部分詞作正是對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shù)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還寫過一篇《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說法,是宋代的重要詞論,也成為她詞創(chuàng)作的理論依據(jù),著有《漱玉詞》,李清照詞的風格以婉約為主,屹然為一大宗,人稱“婉約詞宗”。沈謙《填詞雜說》將李清照與李后主并提說:“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BR>    易安詞在群花爭艷的宋代詞苑中,獨樹一幟,自名一家,人稱“易安體”。“易安體”之稱始于宋人。侯寅《眼兒媚》調(diào)下題曰:“效易安體”。辛棄疾《丑奴兒近》調(diào)下題曰:“博山道中效易安體”。詞作自成一體,表明已形成鮮明的個性風神。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十一
    原文: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賞析:
    元伊世珍《瑯?gòu)钟洝肪碇休d:“易安結(jié)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以詞來抒寫相思之情,這并不是什么新鮮的題材,但李清照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調(diào),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xiàn)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顯得越發(fā)難能可貴。
    “紅藕香殘玉簟秋”,首句詞人描述與夫君別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殘,回房欹靠竹席,頗有涼意,原來秋天已至。詞人不經(jīng)意地道出自己滯后的節(jié)令意識,實是寫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對環(huán)境變化渾然無覺的情形。“紅藕香殘”的意境,“玉簟”的涼意,也襯托出女詞人的冷清與孤寂。此外,首句的語淡情深,如渾然天成,不經(jīng)意道來。故前人評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其實尋常不經(jīng)意語也”(《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贝螌懺陂|中無法排遣愁悶與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悶。詞人在一首《如夢令》中曾生動地記述一次她乘舟盡興游玩的情景,不僅歸舟晚,還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情調(diào)歡快?,F(xiàn)如今卻是“獨上蘭舟”,不僅無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顯悵惘和憂郁?!霸浦姓l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女詞人獨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陣南翔,捎回夫君的書信。而“月滿西樓”,則當理解為他日夫妻相聚之時,臨窗望月,共話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頗有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詩句的意境。另外,“月滿”也蘊含夫妻團圓之意。這三句,女詞人的思維與想象大大超越現(xiàn)實,與首句恰形成鮮明對照。表明了詞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盎ㄗ燥h零水自流”,詞人的思緒又由想象回到現(xiàn)實,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飄零,流水自去。由盼望書信的到來,到眼前的抒寫流水落花,詞人的無可奈何的傷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兩個“自”字的運用,更表露了詞人對現(xiàn)狀的無奈。“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次寫詞人自己思念丈夫趙明誠,也設(shè)想趙明誠同樣在思念自己。這樣的斷語,這樣的心有靈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愛的基礎(chǔ)上的。末三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詞人以逼近口語的詞句,描述自己不僅無法暫時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兩個副詞“才”、“卻”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詞人揮之又來、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這是一首相當富有詩情畫意的詞作。詞人越是把她的.別情抒寫得淋漓盡致,就越能顯出她的夫妻恩愛的甜蜜,也越能表現(xiàn)出她對生活的熱愛。此外,這首詞在意境的刻畫,真摯、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語言運用的藝術(shù)上,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十二
    李清照的一剪梅主要是寄托作者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各位,我們看看下面吧!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賞析】。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diào)。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gòu)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yīng)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罢l”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zhuǎn)為直接抒情,用內(nèi)心獨自的方式展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比渥顬槭廊怂Q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shù)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十三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
    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diào)。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gòu)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yīng)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罢l”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zhuǎn)為直接抒情,用內(nèi)心獨自的方式展開。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比渥顬槭廊怂Q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shù)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十四
    閱讀李清照的《一剪梅》,完成1~3題。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對這首詞的理解,不完全恰當?shù)囊豁検?)。
    a.上片首句通過視覺、觸覺的感受,點明時間已進入深秋,接下兩句寫詞人輕輕解開絲羅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態(tài)。
    b.“云中”三句是說,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說,自己與丈夫分居兩地,“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直接點明了夫妻的兩相恩愛,充分體現(xiàn)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說,這種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飄零水自流”一樣,是沒有辦法可以消除的。
    2、對這首詞的分析,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寫詞人思念其丈夫趙明誠,下片寫離愁無法排遣。
    b.上片寫相思,雖無一字道出,卻句句包孕,極為含蓄。
    c.“云中”句雖是詞人的'主觀臆想,卻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切懷念。
    d.后三句新穎別致,以淺近樸實的語言,生動地寫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歷來為人稱道,請試作分析。
    參考答案:
    1、a。
    2、c。
    3、“情”至于要用“計”來“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無計可消除”,其深可見。更可貴的是,李清照將“情”說成是一種能運動的有形之物,“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表現(xiàn)其“情”運動之速。詞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現(xiàn)新奇的意境。而且從一“下”一“上”之中還可領(lǐng)略到她的萬般愁緒,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表現(xiàn)出詞人深婉細膩的風格。(意對即可)。
    一剪梅李清照讀后感篇十五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寫出時間是在一個荷花凋謝、竹席嫌涼的秋天?!凹t藕”,即紅色荷花?!坝耵 ?,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時節(jié),指出就是這樣一個蕭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顯示出全詞的傾向性。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如“紅藕香殘”,雖然是表示出秋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席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現(xiàn)手法及其含義來看,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銷翠葉殘”相類似。同樣是說荷花凋殘,秋天來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詩意:“菡萏香銷”,無疑是不及“紅藕香殘”那樣既通俗又是色澤鮮明;“翠葉殘”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銷”一樣,是指秋來荷葉落。但“玉簟秋”,卻不同了,又有一層新的意思。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來表現(xiàn)秋的到來,那么,“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竹席生涼來表達秋的到來。一句話里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顯然,同是七個字,但它的涵義就比之李璟句豐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陳廷焯贊賞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但這一句“精秀特絕”,卻是事實,并非過譽。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一些詞評家或稱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或贊賞其“精秀特絕”(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詩)。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姡~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詞句,如“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晏殊《訴衷情》),“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以及“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玉樓明月長相憶”(溫庭筠《菩薩蠻》),“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馮延巳《三臺令》),其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果聯(lián)系這首詞的起句,還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題作《寫情》的七絕:“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詞與詩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覺非常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fā),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jīng)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詩的結(jié)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而明人俞彥《長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兩句,又是善于盜用李清照的詞句。這說明,詩詞創(chuàng)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xiàn)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為范句雖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shù)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shù)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機的《草堂詩余評林》稱此詞“語意超逸,令人醒目”,讀者之所以特別易于為它的藝術(shù)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