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對文學作品所引發(fā)的思考和感動,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和體驗。如何突出讀后感的獨到見解和見解的修辭方式?如果你正在苦惱如何寫一篇完美的讀后感,不妨參考一下以下范文。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一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致青年教師》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以前,對于這種書總是三分熱度,因為這些書中的道理未免過于深奧,道理道理,總是讓人看著暈乎,讀著迷茫,草草地看了下目錄,倒是覺得題目一個個取得精辟卻實在,翻看了幾篇,不禁被吸引,想起自己曾經(jīng)的各種教育片段。
從小學開始,我就有個夢想,長大做一名小學老師,因為小學里我非常調皮,確切地說,是在小學五年級之前,那時候的我不愛讀書,只愛玩,甚至喜歡和男孩子打成一片,我被罰過站,扣過星,批評過,甚至把老師氣的趕出教室,連帶著將我書包扔進走廊上的垃圾桶里,面對批評,面對他們的眼光,自尊心很強的我心中埋下了說不出來也不愿意和別人傾訴的秘密,那是一種孤僻,甚至是一種自卑。
直到五年級,來了一位語文老師,她也姓陳,有著圓圓的臉蛋,身形微胖,直到現(xiàn)在我都記得她,她關注到了我,卻沒有放棄我,她曾經(jīng)對我說過一句話:你是一個很重感情的孩子。年幼的我將這句平常的話深深地記在心里,這應該是一種肯定,或是表揚。至少那時候我這么認為。她開始對我嚴格,她對我的嚴格和曾經(jīng)的老師不一樣,曾經(jīng)的老師更愿意用懲罰手段來hole住我,而她卻是無微不至的關心,她關心我的家庭,開始和我母親談心,她和我如朋友般聊天,問我的興趣愛好,接著,我的手臂上就開始別上了各種不同數(shù)量杠杠的徽章,也就是從那以后我變了,或者我成長了。她和我分享喜怒哀樂,也會教我各種知識和音樂,我們的關系沒有師生之間的隔閡甚至畏懼,她鼓勵著我,我感謝她。
就如在第一篇《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里,吳非老師說我們教育孩子們成為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當無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動和傷感時,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作為老師,我們要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老師。說實話,面對學生,我笑過,也哭過。我曾為學生那純潔善良的心靈感動得流淚,也曾為他們中一些同學的不爭氣而傷心落淚。事后,我還埋怨自己太沒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吳非老師這篇文章后,我明白這是我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為教師,就是教學生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人,而不是一個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無動于衷、冷眼處之的人。如果我們教出的學生都是冷血動物,那么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我認為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所以,作為老師,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該是引導學生去關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發(fā)現(xiàn)真善美的引導者。
如今,我成為了一名幼兒教師,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當好學生們領路人,我們還要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原。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所以說,教師胸懷博大,學生自然就“大氣”。這其實跟我們常說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個道理。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我們不能事事斤斤計較,不能嫉賢妒能,不能心胸狹隘,我們不妨也做一個“肚里能撐船”的老師,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
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做一個專業(yè)知識和能力很強的老師。工作中只有愛我們自己專業(yè)才可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而優(yōu)秀教師一定是一個與書為友,勤奮好學,博才多識的人。只有這樣,我們心里的底氣才足,我們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為學生照耀他們的人生之路。當然,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更多地是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讓我們教著、學著、思考著、努力著,期待著那一天。
此書看完,讓我記起曾經(jīng)的點點滴滴,我從一名學者變成一名教者,我該怎么做一名合格或者優(yōu)秀的教師呢?我總結如下:
我們常說,教育無小事,就是這個道理。然而,雖然每名教師都懂得要心里裝著學生,但對學生的關注角度不同,對事件的考量不同,對學生的關注程度、對學生的愛也會顯得不同。是的,雖然我們都愛學生,但愛是不同的,愛的表現(xiàn)方式也是不同的。作為老師,首先,我們不能和一些家長一樣溺愛、縱容學生,其次我們也不能走入嚴苛的誤區(qū)。然而做到了這些還不夠,教師還應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身處地地思考學生的真正需求。此番,才是真正做到了——“心里裝著學生”。
要想心中有學生,首先就的眼中有學生??梢钥吹剑瑫械睦由婕胺秶軓V,讓我們既可以從一件小事中發(fā)現(xiàn)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訴我們不放棄點滴機會,與學生平等會對話。書中有個片段:那一次,幾個男生跑到樓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們叫了上來。其中有一個很老實的孩子,我很生氣:“我不敢相信你也會和別人追跑打逗,而且你為什么不想別人一樣認錯!孩子沉默很久,說:“我一年級的時候也這樣?!蔽乙幌伦託獾貌恢涝趺崔k才好,他是要告訴我她原本就是喜歡追跑打逗學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著他。沒想到他后一句說:“后來老師說我,我就改了?!蔽液鋈缓芾⒕危谷话押⒆酉胂蟪深B固的樣子。那時候我真想跟他說一聲“對不起”,并暗自慶幸,幸好沒有立即批評他,幸好他低著頭沒有看我的眼睛。
孩子們小,還不善于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給他們每個人足夠的時間,聽他們說他們想說的所有事情??墒菚r間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
不管我們個人遭遇如何,一旦我們與孩子相遇,我們就要把內心的陽光傳達給他們,從而啟發(fā)他們陽光一樣的心靈。
正如吳非先生憧憬的那幅幸福的圖景:“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著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jīng)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jīng)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xiāng)同一標準的營養(yǎng)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yè)后,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你還等什么呢?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二
最近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里面的很多觀點是我贊同并且需要學習的:教育是為明天的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所以教師必須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未來的社會超越今天的文明,這就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麗的事業(yè),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喚建立美麗的人格,她當然需要理想。學生的學習過程,實質應當是盡可能有效擺脫教師的過程。
我喜歡有理想的人、純粹的'人。其實讀罷這本書,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老師給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很多,可能是老師不能想象到的或者是不察覺的。老師培養(yǎng)的是未來的人,在明確這一觀點后,我們再來研究我們的教學。研究如果想培養(yǎng)未來的祖國的建設者們,我們需要從哪方面下手。
我認為首要需要解決的是老師的教育觀。老師們需要不斷地汲取知識、營養(yǎng)。多讀書,讀好書。老師只有不斷地汲取知識,才能面對如今知識面如此廣的學生。其次,我覺得老師需要做到的就是明確自己要培養(yǎng)的是什么樣的學生。在授予孩子知識、培養(yǎng)孩子能力之前先要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F(xiàn)在的00后們,都是父母眼中的小公主小阿哥,在家里是集“萬千寵愛為一身”,但是,老師們需要明確,再怎么集大家的寵愛,他到了社會,還是要融入集體,融入社會,必須讓孩子明確自己的道德觀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其次才是課堂知識的吸收。
做一個純粹的人,愛自己,愛學生。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三
讓自己慢下來,用心看學生。首先,我應當放下我的急功近利,放平我的心態(tài)。學生是作為人生存于世上,他們有情感,他們有生活,他們不是制造成績的機器。
在追逐成績的道路上,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生活。他們有的家庭并不完滿,他們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他們有的來自外地,沒有朋友玩伴……尤其,我還是一名初中老師,我所面對的孩子正處于身心急速發(fā)展變化的階段。我想,偶爾閑暇時,和學生們聊聊生活,將課堂教學與他們的生活相連,正如書中所述的那個涉及“離婚”的案例一樣。“心里裝著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溫暖,我想,這是教育的基點。
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情感。我常常對學生的行為感到不理解,常常埋怨他們不成熟。讀著這本書,自己的想法變得有些可笑,他們本身就是孩子啊。我著急地希望學生們快點長大,讓我“省心”一些,卻從未發(fā)現(xiàn)吳老師筆下孩子們的天真活潑。他們愿意表達,他們有很多奇思妙想,他們有時沒心沒肺,有時也脆弱膽怯,他們不是大人,但也有尊嚴。我該反省的地方有太多,我應該常常提醒自己,他們是孩子。慢一點成長也無妨,“揠苗助長”從來不可取。我是引導者,也是陪伴者,平等的對話,尊重學生的想法,是我需要學習的方式。
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總有其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他們是個體不是整體。面對整個班級上課的我,常常會忽略這個事實。每一個孩子學習的速度是不同的,慢下來,看每個學生課堂的表情,聽他們的討論與回答,課下詢問他們的聽課感受,此外,訓練自己的語言,讓我的每一句話精練且通俗易懂,這應當都是我需要學習做到的。
“教育教學是‘慢’的藝術”,吳非老師如是說。我想,我應當慢下來,認真細致地面對學生,走進他們,用心地關心愛護他們,在“慢”中,幫助孩子們穩(wěn)健快樂地成長。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四
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獲甚少??墒牵_《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fā)現(xiàn)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xù)深入閱讀。于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xiàn)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jīng)或者現(xiàn)在正發(fā)生在我身邊的。
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吳非老師主要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yǎng)。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發(fā)現(xiàn)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yè)、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fā)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fā)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于爆發(fā)了,他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著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松,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于他們人性的蘇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yè)。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yè),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yè)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yè)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優(yōu)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fā)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
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五
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給我的感覺是作為一名教師我還有很多不足,這本書并沒有大談什么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而是用飽含情感的筆墨把自己幾十年的教育經(jīng)驗用生動的事例與我們共用分享,向我們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yǎng),如要樹立服務意識、要學會感恩、學會學習、學會讀書、關注細節(jié)、錘煉業(yè)務等。全書一共有85篇文章,每讀一篇文章,我都會不由自主地與自己的教育實踐聯(lián)系起來,雖然有的文章不是我們這代人經(jīng)歷的,但是做老師的道理是很深刻的,值得我們深深地去體會。下面我就幾篇印象深刻的文章談談我的體會:
我讀了《作業(yè)評價未必要用同一標準》一文感觸很深。覺得語文作業(yè)的答案有時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數(shù)學作業(yè)更多時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學生作業(yè)中出現(xiàn)了錯誤,和標準答案不一樣,我們數(shù)學老師也應該盡可能問問學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學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現(xiàn)了一點小錯誤,這時的問,了解學生思維的過程,幫助他在結點處打開關鍵的點,這樣比單純的打個錯點讓學生訂正效果好的多,我們應該更多關注學生思考的過程,不要僅僅關注思考的結果。文中的最后一小段說:“有位理科教師對我說,他上小學時,數(shù)學學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業(yè)做錯,老師批改時用紅比打叉,那個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點兒還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對了,老師筆下的那鉤鉤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學老師是個有心人,他是在積極批改學生的作業(yè)?。 毕胂胱约浩綍r的工作,我沒有關注這一點,相反,如果學生的作業(yè)有錯題,我會把錯點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們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打叉也會和學生的感受有關,更沒有想到可能會使學生產(chǎn)生挫敗感。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注意重視學生的感受,給他們足夠的鼓勵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做到不要傷害他們。
在《珍視我們的專業(yè)》里講到:進德修業(yè)是個人的事,是自覺的追求,對于一個勞動者來說,專業(yè)素養(yǎng)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對于一名現(xiàn)代教師而言,持續(xù)的學習將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撐自己作為一個文明人的操守??梢韵胂笠粋€連自己的專業(yè)都不愛的教師怎么能教好學?怎么可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通常說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也是這個道理,“學高”,就是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拓寬知識,豐富知識內涵,加深對自身專業(yè)和相關學科的鉆研并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運用于實踐。“身正”,就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端正的師風,嚴明的師紀,高尚的師范。
就如書中說到:“優(yōu)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于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fā)光,一直在照耀著學生面前的道路;教師的進德修業(yè)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終止。”所以,過去我們那種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就得有一桶水的觀點已經(jīng)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我們的一桶水已經(jīng)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F(xiàn)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而知識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我們遲早會被淘汰。
書中有很多話語使我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一定努力充實自己,做一名有主見的教師。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六
最近讀了《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書中通過一個個案例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并從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這一篇。為什么要這么急躁?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
語文教學要做真正為學生長遠發(fā)展的事。于永正老師說教語文要做好三件事,讀書、寫字、寫作。讓學生愛上閱讀,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學習不大可能太過糟糕。相反不愛閱讀孩子的學習會比較困難。兒童的學習越困難,就應該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fā)智力的刺激。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出于追求分數(shù),像猴子種果樹一樣急于求成,把語文課上成了訓練課,讓學生做許多的練習,有基礎知識的,也有閱讀短文的??珊⒆拥恼Z文素養(yǎng)還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學五六年級還不能寫一篇字通文順的作文。因為做題浪費了時間,學生讀書、思考以及說話的時間大大縮水,有的孩子因為成績不理想,上課完全變成聽眾,上課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久而久之變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懶于動腦筋,等著老師和同學的答案。與其費力不討好做題,還不如簡簡單單地學語文,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練練字、讀讀書,寫寫日記、讀后感。老師、學生的腳步也放松下來,享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育是慢的藝術,欲速則不達。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個漫長的歲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遵循教育的規(guī)律,拔苗助長,學生的根基沒有牢固,將來很難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還要有耐心。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的心態(tài)去從事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教育要好。只要我們有愛心、耐心,靜聽花開的聲音,相信孩子們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七
讀了吳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師》后,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tài)、教育行為,卻不由汗顏。在很多地方,我都與吳非先生對青年教師的期待相距尚遠。
“捍衛(wèi)常識”--先生在振臂疾呼著。一些本該是常識的東西,在這個國度里顯得無比稀缺?;蛟S,在這個年代里,很多領域都普遍缺乏常識。很多時候,我們常??梢匀萑趟酥嘎篂轳R。但是,“如果沒有人挺身而出,那么我們身邊的兒童就會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認為那長角的動物就是馬?!边@是怎樣可笑又可嘆的情形?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是教師,我們必須捍衛(wèi)常識。那些常識,我和我的很多同行們,真做到了么?真捍衛(wèi)了么?看看先生自己秉持的常識:“教師不可以犧牲自己的尊嚴去取悅學生和家長”;“教育不是比賽,我們不需要戰(zhàn)勝誰”;“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把學生的成長放在第一位”;“教師在黑板上寫字,是一種文化熏陶”;“教師可以懲罰學生,但不要戲弄學生”;“我們是教育者,我們沒有權利去審判學生”;“我們今天不可能準確地評價自己;而過高或者過早地自我評價必定自欺欺人”;“文明習慣不能靠懲罰的方式來培養(yǎng)”…一條條摘錄,一次次對照。反思中有欣慰,有恍然大悟,也有羞愧!然而,即使羞愧,依然令自己欣喜--為自己遇見先生提點的常識,為自己有機會更好地捍衛(wèi)常識。
“對教師職業(yè)生命負責”,是先生著作中的另一個聲音。這是他一貫以來的追求,是他對青年教師的期待,也該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只有教師自己敬重自己的職業(yè),自覺進德修業(yè),才會真正擁有職業(yè)幸福感。而只有擁有職業(yè)幸福感的教師,他才會更像一個教師吧?真的發(fā)自內心地喜歡先生這個詞--“負責”,而不是常見的“熱愛”。沒有道理要求每一個職業(yè)人都熱愛自己的`崗位,但是“負責”卻是從事每一項職業(yè)的堅定前提,不可動搖。
我愿意自己一直是那個人--真正對自己職業(yè)生命負責的人,我愿意將這樣的心態(tài)落實到自己的工作中,我更愿意這樣的心態(tài)不因為歲月的流逝、生活環(huán)境的變遷而會有所改變。
msn(中國大學網(wǎng))。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八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既缺少經(jīng)驗,心理素質也差?;诖?,學校讓青年教師每周上一次公開課,這對我們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業(yè)務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首先,因為要講公開課,而且有很多老師都去聽,所以為了準備這節(jié)課備課會精益求精,在備課的過程中要翻閱大量有關的資料,把這節(jié)課涉及到的內容分門別類,進行總結。這無形中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儲備量。而且,上課以前反復聽老教師的課,學習老教師講課的方式,比如:對于同一個知識點,要看老教師是怎樣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述清楚的。尤其是對于那些難懂的物理原理,要學習老教師化繁為簡的本領。有時自己心里非常明白,但是總覺得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表述清楚,總有一種“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的感覺,通過用心去聽別的老師的課正可以彌補這一點不足。雖然只講一節(jié)課,但是準備工作確實做了不少,而正是這些準備工作促進了我們青年教師的業(yè)務素質。
更重要的是,這里面融進了一股互幫、互助,團結、合作,銳意進取,追求卓越的精神。通過講公開課,以達到“以備促聽,以聽促講,以講促評,以評促教,增強自己的業(yè)務素質,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的目的。來到衡中快一學期了,感覺到衡中就像一個和睦、溫暖的大家庭,她不但是學生成才的搖籃也是青年教師成才的搖籃。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九
剛剛步入教師的職業(yè)兩年,從小就覺得老師是特崇高的一個職業(yè),小時候對老師也是常常抱有敬意之情。但是真正成了一名老師之后才發(fā)現(xiàn)老師其實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工作,但卻是一個充滿藝術的職業(yè),因為它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是學會與人的相處,自己的品格常常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也許以前在自己做學生的時候覺得懶散一點并沒有什么,但是現(xiàn)在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塑造著學生的為人處事方式。想到這里,不禁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但是在實踐的教學中卻是充滿了各種的困惑。
無意中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他以自己的豐富經(jīng)驗給青年教師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作為一名青年教師,這本書解答了我很多教學中遇到的困惑,看著吳非老師自身的經(jīng)歷,仿佛讓我看到一個老教師走過教育之路的背影,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在書的自序中看到“對教師職業(yè)生命負責”的話時,讓我有點惶恐。也許當初我更多的是因為自己對教師的職業(yè)好感,或者說是對校園生活的親睞而走上了教學的崗位?,F(xiàn)階段的工作熱情更多的是建立在對事物的新鮮感和好奇的心態(tài)上,真的不曾想過自己教師的職業(yè)生命。讀完這本書后,讓我對教師的職業(yè)生命開始有了思考。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應該以一種謙卑的姿態(tài)不斷學習,不斷努力,這樣才能讓我們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發(fā)展的機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所以我們應該多向同事學習,多去聽聽別人的課,甚至聽一些不是同科目的課,看看那些老師是如何帶動課堂氛圍,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些都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
在《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里,吳非老師告訴我們要以真實的情感來面對學生,不要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圣人自居,我們可以讓學生感受你的喜怒哀樂,分享你真實的情感。作為老師我們常常會為學生稚嫩而又善良的心靈感動,但時常也為學生的不成熟和犯錯而苦惱。從吳非老師的文字里我明白了我們面對學生的時候以真摯的情感面對他們,這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當學生進步時我們毫不保留的贊美會讓學生感覺溫暖,當學生犯錯時我們寬容的體諒讓學生抱有感恩之心去改正錯誤。我們教育的最終目地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是有健全人格的人。所以,作為一名老師我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引導學生具有真善美的情感。只有擁有博大胸懷的老師才能讓學生感覺學習是心靈的樂園,感覺學校是溫馨的港灣,也能夠讓我們可以成為學生信賴的傾聽者。
我們經(jīng)常說:“教育需要等待”。我們常常在上課的時候急著讓學生學會知識,在學生犯錯的時候急著讓學生改正錯誤。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我們需要去等待學生的改變。教育并不是捏泥人,不是根據(jù)你的意志去塑造他,我們應該根據(jù)學生自身的情況用愛心和耐心去引導他,對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施以持之以恒的教育和關懷。同時,教育應該是是動態(tài)的,我們不能始終只憑自己已有的知識來教學生,應該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思考實際的問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在實踐中就不斷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就會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這樣我們才能跟學生一起學習,才會有更多專業(yè)發(fā)展的追求。因為我們青年教師的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應該更多的去教導和引導學生,與他們一起進步,收獲學習的快樂。
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怎么樣的老師就會在他們的學生身上發(fā)現(xiàn)一些這個老師的影子,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會對我們的學生產(chǎn)生或好或壞的影響。就像吳非老師在《不能忽視的教育細節(jié)》中所告訴我們的,不能在教學的同時忽略了一些生活的細節(jié),要注意自己的習慣,以免對學生產(chǎn)生不好的影響。我想教育更多的是需要責任。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能教給學生思想,氣質,品格。這些比知識要重要的多。讀了這本書,我發(fā)覺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需要學習一些比專業(yè)知識更加重要的東西。我們教師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未來,我們要反思過去,做好現(xiàn)在,做一個有深度的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和創(chuàng)造者。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十
讀一本書,是一次心靈的旅程,一次自我的升華,一次豐富的收獲。與作者在書中相會,思維地碰撞讓自我得到了成長,這是一次啟迪,一場智慧的邂逅。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就是如此,在我做青年教師的旅程中我很幸運,遇到了這盞心燈。
讀到“你一定能寫好”給了我一些想法: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也是常常注意鼓勵孩子,讓學生自信起來大膽說大膽地寫,但是在對一個孩子無數(shù)次鼓勵沒有效果之后,我們的耐心好像瞬間消失了。這是一種失望出來的體現(xiàn),隨之就會出現(xiàn)一些無意識說的傷害學生的語言,比如說“你上課到底有沒有聽?”“我說不行就不行!”“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你可真行,竟做出這種事!”“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別人!”“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了精神。”……這樣的話有時是隨口說出,確不知對孩子有無形的傷害,前面所做的也就功虧一簣了,所以這鼓勵的話還是要持之以恒地說,孩子們是有感情的,孩子的心是最純凈的,你對他們的真誠他們總有一天會領悟,等待花開的,畢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讓我們做一個會“說話”的老師。
讀“為什么你的學生缺乏氣度”我想到了發(fā)生在班級的事情:那是的12月,記得那天是進行了古詩文誦讀大賽和早操的比賽,比賽結束完,結果還沒有出來,但是跟孩子們已經(jīng)說好了,只要努力了,就好!
當時我是5年級古詩背誦的評委,六個年級的比賽是一起進行的,我從五年級下來的時候就看見董晨陽在班級哭,見我下來,大家都圍著我,七嘴八舌的說起來,聽了好半天才知道,原來是背誦古詩的時候董晨陽《勸學》沒有背出來,大家都指責他,所以孩子就哭了。我把孩子叫到跟前,其實我也是非常詫異的,昨天在我這里過關的時候背的好好的,怎么到比賽的時候就背不出了呢,我想大概是緊張了吧。
“怎么了?”
“老師,我勸學沒有背出來”,眼睛里眼淚還在流。
“今天早上不是告訴我只有《小兒垂釣》背誦不出來嗎?”
“是的,可是老師叫我的背誦的時候我就什么都忘記了?!?BR> ……。
“你努力了嗎?昨天回去背了嗎?”
“恩,我背的”
“那就好,只要你努力了,老師和同學都不會怪你的,以后我們要提前做準備,下次的比賽我們有把握了”
“盛老師,謝謝你原諒我……我以為你也會怪我”
孩子的眼中又流出了眼淚。
我抹去孩子的淚水。
我們教師,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如果多些諒解、寬容,而不是一味發(fā)火指責的話,孩子們得到的也許會更多,我們常常會誤解孩子,這樣的誤解對孩子是多大的傷害呀,一個不分青紅皂白的`老師教出來的孩子也一定是個蠻不講理的,教育中多一些寬容、理解,孩子和我們就更進一點,我想這次的比賽對董晨陽會是一次很好的體驗,對我,同樣是。
讀吳老師的“作業(yè)評價未必要用同一標準”讓我感觸頗深,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葉子,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的都是特別的花朵,也許這個孩子沒有牡丹的國色天香,也許那個孩子沒有百合的清新脫俗,也許他們沒有郁金香的乖巧內斂,但是我們教師一定要知道,他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的芳香自有他的特別之處。也許他現(xiàn)在沒有完全開放,他還是小花蕾也許只要你細細的聞,慢慢的品,等待他展開花瓣,那時,肯定是芳香撲鼻,香艷滿園。
只是,我們要慢慢等,多一些耐心。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十一
當我利用一周的時間讀完《致青年教師》此書時,我不禁拍案叫絕。在書中,作者吳非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們感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這種精心的文字創(chuàng)設,實在令人折服。讀吳非老師的文字,讓我真正懂得:教齡、資歷、經(jīng)驗,未必就意味著你是一個成熟、理性的教師!
書中《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一文中寫道:“哭泣與落淚未必是軟弱,因為你的悲天憫人,因為你的正義沖動,因為你的仁愛和幸福。屈原不畏死,不也‘長太息以掩涕兮’嗎?魯迅冷眼看世界,不也曾‘又為斯民哭健兒’嗎?”作為教師,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應該有情感宣泄的時候,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墚斨鴮W生的面流淚呢?教師是孩子們的指引者,我們應當引導他們認認真真地關注,并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記得20xx級二班的孩子們畢業(yè)前對我說過的那句話:“老師,和您分別的時候,我們都不準落淚?!蔽椅⑿χ嬖V孩子們:“我一定會落淚。那種情況下,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逼渲幸粋€孩子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并且問我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我激動地說:“與每位孩子相處了六年,這六年之間的情感,用文字都難以描述,何況是在現(xiàn)實中。你們馬上就要離開我了,叫我無動于衷,我怎能做到呢?”畢業(yè)典禮快結束時,孩子們唱起了李俠老師編寫的那首《情誼》之歌,我情不自禁地落淚了。孩子們與我分別時,使勁地擁抱我,也落淚了,而且久久不肯離去。一個人的閱讀積累只有越豐厚,他的人生感悟力才會越強。教師的閱讀經(jīng)驗、人生的情感體驗一定對學生有極強的啟示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把自己的愛、悲傷與失望,真實地坦露在孩子們的面前。
在《讓學生追求詩意的人生》篇章中作者講述道:“語文教育除了教學生能正確使用母語,還應當有更重要的目標,那就是在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母語和發(fā)展母語文化的過程中,懂得愛,懂得美。如果沒有這樣的追求,語文學科也就不成其為基礎學科?!碧K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fā)展?!奔毤毦捉酪环?,我覺得這段文字說得很在理。我們的教學不僅不能脫離現(xiàn)實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為了孩子們的長遠利益及精神追求。歲月悠悠,光陰輾轉。每一門學科的教學不要一味地為了考試。短短的學業(yè)路程中,我們不能讓孩子們覺得腳步太沉重,心靈不快樂,更不能讓孩子們再回首,就有滄海桑田的感覺。人生的意義,應該是心靈的富足,靈魂的怡然。請給孩子們的心靈更多輕松與自由的時間,拋棄那極度功利的教學評價標準,讓孩子們在我們的教育引領之下,追求詩意的人生吧!
教師在和學生的接觸中,必然會把自身的.價值觀傳達給學生;如果為人處世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常識,對生活中美好的人情熟視無睹,怎么能當教師?當校長?一開始有道德情感的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最不能容忍的是教育者的思想低俗與言行粗俗。這是《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比業(yè)務跟更重要》中的一段文字,從中我感悟到教師的思想、品德、才華、修養(yǎng)對于孩子們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在與孩子們交流時,那副寬容可親的面容和心態(tài)會讓他們覺得這是一件令人輕松愉快的事。孩子們面對這樣的教師,更能傾訴心中的煩惱與夢想。
書末,作者在《讓我回到童年》文章的篇末中說道:“孩子們本當有正常的童年,最好不要驚醒他們的夢想。做過夢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夢想的孩子也會永遠幸福。人如果過于現(xiàn)實,也就很容易走向猥瑣。”想想看,如果我們每天都能與一群愿意給我們分享他們在家里喜歡玩什么玩具,看什么電視節(jié)目,玩什么游戲,讀什么課外書籍、什么東西最好吃的孩子在一起,我們會不善待他們,善待自己嗎?我們要清楚地明白:小小年紀就懂得生活的孩子是精致的。適當?shù)沫h(huán)境教育,更能培養(yǎng)孩子們的愛心及同情心,那是教師講大道理也無法取代的。盡管我們教師已是成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失去的東西太多,但我們永遠不要失去飽滿的熱情,無論是對待自己的事業(yè)還是對待家庭,都要擁有一顆善良的愛心。如果愛的暖流在心中不斷地涌動,就能像甘泉那樣滋潤身邊的孩子們及家人們。每天到校,我們都應用自己充滿愛的笑容給予孩子們一份好心情,并用愛的魅力將教育教學工作干得出色,讓我們的人生多一份快樂!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十二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獲甚少??墒牵_《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fā)現(xiàn)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xù)深入閱讀。于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xiàn)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jīng)或者現(xiàn)在正發(fā)生在我身邊的。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
吳非老師主要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yǎng)。作為一名踏上工作崗位近二十年的中年教師,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發(fā)現(xiàn)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讀師范時的一名實習語文老師—徐軍。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yè)、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fā)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fā)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徐老師終于爆發(fā)了,他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著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松,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于他們人性的蘇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yè)。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yè),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yè)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yè)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優(yōu)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fā)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反思自己的教學,課后偶爾會習慣性地問學生一句:聽懂了嗎?有問題嗎?學生都會說:沒問題。這時,我會很滿足地以為學生已經(jīng)消化了知識,課堂教學進行得很順利。但是,讀了吳老師的書,我在想,學生是真的全部掌握了嗎,還是他們缺乏問題意識,提不出問題啊?有句話說: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記得以前有位老師,很喜歡學生問他問題,每天的作業(yè)就是讓學生對他的學科問一個問題。還有一位老師,要是學生問他一個問題,就獎賞一根棒棒糖。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A教育階段我們到底要培養(yǎng)學生什么樣的能力呢?難道僅僅是學會解題和應付考試就足夠了嗎?顯然不是,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皼]有問題”才是大問題。
通讀吳老師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愛換來了愛。他不僅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吳老師很講究語言藝術,一般老師找學生談話,都會說:到我辦公室來一下或者跟我到辦公室去。但是吳老師則會對學生說:你愿意到我的辦公室來玩嗎?這前后兩種表達方式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學生聽了前者的表達,心里可能會默默地緊張,是要到辦公室被批嗎?心里踹踹不安。而吳老師的問法,不僅體現(xiàn)了師生平等,他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學生的尊重,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也就學會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吳老師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都很尊重學生,心里裝著學生的心。
合上書頁,默默回味著吳老師的點點滴滴,每一個平凡而真實的故事都折射出吳老師的人生觀和教育觀。融入心中的同時我也被吳老師的理想深深感動,他的經(jīng)驗為我們青年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導,他的故事是我們青年在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讓我們一起用行動和理想教著、學著、思考著、努力著、幸福著,和吳老師一樣。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十三
《致青年教師》一書在手頭上已經(jīng)有段時間了,翻過幾次,但不曾細看。這幾日又拿起此書,認認真真看了一遍,甚感此書確為青年教師的必讀之物。在讀書過程中,平日的困惑迷茫之處,常有茅塞頓開之感;有時為書中渾然天成的絕妙之語而拍案叫絕;也會因書中所言與我心中所想不謀而合而竊喜;而讀到作者所列的當今教育現(xiàn)狀及不良后果,也會眉頭緊皺、扼腕嘆息。
讀罷此書,感慨良多。現(xiàn)將我心中所思的三點內容呈上,與各位交流。
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曾聽過這樣一個例子:病人到醫(yī)院看病,從不會對醫(yī)生指手畫腳,只覺得醫(yī)生是專業(yè)人士,應言聽計從,方能手到病除;另一方面,??吹接腥藢處熀徒逃奉^論足,侃侃而談,似乎有點文化,有點“教育思想”的人,都是教育家。
“教師專業(yè)化”是這些年一直在說的一個詞。我想,就現(xiàn)今的情況而言,教師的知識水平一般是比學生高的,在學術知識方面,教師基本具備了“專業(yè)化”的要求。而我們“不夠專業(yè)”的地方是什么?是教育知識。
不得不承認,我們目前的教育理念與某些發(fā)達國家相比,是存在差距的。而就是這樣相對“落后”的教育理念,也并不普及。不管是在職多年的老教師或是走上崗位不久的青年教師,或多或少都存受著落后陳舊的教育理念的影響,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我們覺得,這十幾年來,我們的教育“軟件”沒什么發(fā)展。
所以,當被人品頭論足的時候,我們要思考:我們是不是確實不夠專業(yè)?我們也要想著辦法讓自己“專業(yè)”起來。
除了“專業(yè)”,吳非老師在書中(尤其第一輯)還提到過幾個關鍵詞:情感、大氣、教養(yǎng)、陽光。這幾點是老師所應具備,也更是一個“人”所應該具備的。而提出這些詞語,難道說老師不是“人”?我想借著之前很流行的一個詞來說明:教師應該是一個傳播著“正能量”的人。
教學生做一個大氣的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這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這種教育理念在中國古代的教育事例中很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而如今,我們不得不重提這些。
人的心中要有陽光,否則他的世界將是昏暗的。教師應該指引學生尋找陽光、發(fā)現(xiàn)陽光,這樣學生的人生才會被光明照亮。
情感、大氣、教養(yǎng)、陽光。這些是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也是我們自己應該具備的。因為你是怎樣的人,你就會教出怎樣的學生。
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教育是“春風化雨”的藝術。我們要注重教的內容,也要講究教的方式。我還是用幾個關鍵詞來說:慢、溫和、理解、平等。
吳非老師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慢”。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總是慢的,急不得。我們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既然這些道理我們都懂,那為什么還急于求成呢?哲學上說,要按照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辦事。所以教師的工作,一定是按照學生成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的。
我們應該都有過叫學生到辦公室的經(jīng)歷?;叵胍幌?,我們對學生提出這個要求時是怎樣說的?可能說法不一,但有一個共性:會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恐懼。吳非老師在書里說,他是這樣問的:“你愿意到我的辦公室來玩嗎?”這樣說的結果是:孩子們不害怕去老師的辦公室了,甚至有些期待。其實,就算學生犯了錯,需要找他單獨談談,至少我們在提出這個要求時,語氣可以溫和點。
你遇到過很調皮、很好動、很不聽話的學生嗎?你是不是覺得很頭疼、很惱火、很不理解?怎么能這么皮??!一刻也閑不?。】墒悄阆脒^嗎?孩子是充滿好奇心的??赡芩暮闷嫘谋纫话銓W生都強,他對這個世界和身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他渴望探索那些未知。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就是控制不住地想動――他有多動癥。如果你能想到這些,就能理解學生。
“動手”大概是絕對不該有的。那么“動口”呢?很多時候,我們往往以“我是為了你(學生)好”這樣的理由對學生“動口動手”。我相信大部分老師這樣做的初衷的確是為了學生好。但是這樣的手段,這樣的方式,恰當嗎?我們常常教育學生要尊重老師,那么老師是否也尊重了學生呢?在學識上,教師要優(yōu)于學生,所以老師有“特權”,但在人格上,教師和學生應當是平等的。
前面說,老師既要注重教的內容,也要注重教的方式。其實我們可以想一想:人的一生中所擁有的知識,有多少是小學老師教的呢?我們給學生的教育,是除了知識以外剩下的,是在潛移默化中,老師的“身教”。
三、現(xiàn)實再骨感,理想也要豐滿。
吳非老師化用了林庚先生的話,說教育本身是“詩”。詩是什么?是詩人的夢想。而教育就是教育者的夢想。有夢有理想的教師才能教出真正的人。
不得不說,現(xiàn)在的教師確實不如曾經(jīng)那樣神圣和高尚。究其原因,社會現(xiàn)實與個人因素都有。
人總歸要吃飯,不能餓著肚子談教育信仰。但作為一名教師,如果僅僅把“教師”作為吃飯的工具,那么很難想象,他會熱愛這份職業(yè),很難想象,他會付出多少努力,很難想象,他能取得多大成功,很難想象,他能教給孩子什么。
我之所謂,是希望教師能“莫忘初衷”,堅持“最初的夢想”。即使世事維艱,即使不得已做一些違心之事,也不忘教育的本質,不忘自己的理想。做一個有“夢”的人,更重要的,是點亮孩子的“夢”。
吳非老師說,教師應該“心里裝著學生的心”。我想起學校大廳的一副對聯(lián),就用它結尾吧:
”為師不忘童年夢,常與學生心比心?!啊?BR>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一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致青年教師》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以前,對于這種書總是三分熱度,因為這些書中的道理未免過于深奧,道理道理,總是讓人看著暈乎,讀著迷茫,草草地看了下目錄,倒是覺得題目一個個取得精辟卻實在,翻看了幾篇,不禁被吸引,想起自己曾經(jīng)的各種教育片段。
從小學開始,我就有個夢想,長大做一名小學老師,因為小學里我非常調皮,確切地說,是在小學五年級之前,那時候的我不愛讀書,只愛玩,甚至喜歡和男孩子打成一片,我被罰過站,扣過星,批評過,甚至把老師氣的趕出教室,連帶著將我書包扔進走廊上的垃圾桶里,面對批評,面對他們的眼光,自尊心很強的我心中埋下了說不出來也不愿意和別人傾訴的秘密,那是一種孤僻,甚至是一種自卑。
直到五年級,來了一位語文老師,她也姓陳,有著圓圓的臉蛋,身形微胖,直到現(xiàn)在我都記得她,她關注到了我,卻沒有放棄我,她曾經(jīng)對我說過一句話:你是一個很重感情的孩子。年幼的我將這句平常的話深深地記在心里,這應該是一種肯定,或是表揚。至少那時候我這么認為。她開始對我嚴格,她對我的嚴格和曾經(jīng)的老師不一樣,曾經(jīng)的老師更愿意用懲罰手段來hole住我,而她卻是無微不至的關心,她關心我的家庭,開始和我母親談心,她和我如朋友般聊天,問我的興趣愛好,接著,我的手臂上就開始別上了各種不同數(shù)量杠杠的徽章,也就是從那以后我變了,或者我成長了。她和我分享喜怒哀樂,也會教我各種知識和音樂,我們的關系沒有師生之間的隔閡甚至畏懼,她鼓勵著我,我感謝她。
就如在第一篇《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里,吳非老師說我們教育孩子們成為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當無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動和傷感時,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作為老師,我們要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老師。說實話,面對學生,我笑過,也哭過。我曾為學生那純潔善良的心靈感動得流淚,也曾為他們中一些同學的不爭氣而傷心落淚。事后,我還埋怨自己太沒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吳非老師這篇文章后,我明白這是我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為教師,就是教學生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人,而不是一個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無動于衷、冷眼處之的人。如果我們教出的學生都是冷血動物,那么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我認為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所以,作為老師,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該是引導學生去關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發(fā)現(xiàn)真善美的引導者。
如今,我成為了一名幼兒教師,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當好學生們領路人,我們還要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原。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所以說,教師胸懷博大,學生自然就“大氣”。這其實跟我們常說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個道理。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我們不能事事斤斤計較,不能嫉賢妒能,不能心胸狹隘,我們不妨也做一個“肚里能撐船”的老師,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
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做一個專業(yè)知識和能力很強的老師。工作中只有愛我們自己專業(yè)才可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而優(yōu)秀教師一定是一個與書為友,勤奮好學,博才多識的人。只有這樣,我們心里的底氣才足,我們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為學生照耀他們的人生之路。當然,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更多地是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讓我們教著、學著、思考著、努力著,期待著那一天。
此書看完,讓我記起曾經(jīng)的點點滴滴,我從一名學者變成一名教者,我該怎么做一名合格或者優(yōu)秀的教師呢?我總結如下:
我們常說,教育無小事,就是這個道理。然而,雖然每名教師都懂得要心里裝著學生,但對學生的關注角度不同,對事件的考量不同,對學生的關注程度、對學生的愛也會顯得不同。是的,雖然我們都愛學生,但愛是不同的,愛的表現(xiàn)方式也是不同的。作為老師,首先,我們不能和一些家長一樣溺愛、縱容學生,其次我們也不能走入嚴苛的誤區(qū)。然而做到了這些還不夠,教師還應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身處地地思考學生的真正需求。此番,才是真正做到了——“心里裝著學生”。
要想心中有學生,首先就的眼中有學生??梢钥吹剑瑫械睦由婕胺秶軓V,讓我們既可以從一件小事中發(fā)現(xiàn)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訴我們不放棄點滴機會,與學生平等會對話。書中有個片段:那一次,幾個男生跑到樓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們叫了上來。其中有一個很老實的孩子,我很生氣:“我不敢相信你也會和別人追跑打逗,而且你為什么不想別人一樣認錯!孩子沉默很久,說:“我一年級的時候也這樣?!蔽乙幌伦託獾貌恢涝趺崔k才好,他是要告訴我她原本就是喜歡追跑打逗學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著他。沒想到他后一句說:“后來老師說我,我就改了?!蔽液鋈缓芾⒕危谷话押⒆酉胂蟪深B固的樣子。那時候我真想跟他說一聲“對不起”,并暗自慶幸,幸好沒有立即批評他,幸好他低著頭沒有看我的眼睛。
孩子們小,還不善于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給他們每個人足夠的時間,聽他們說他們想說的所有事情??墒菚r間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
不管我們個人遭遇如何,一旦我們與孩子相遇,我們就要把內心的陽光傳達給他們,從而啟發(fā)他們陽光一樣的心靈。
正如吳非先生憧憬的那幅幸福的圖景:“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著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jīng)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jīng)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xiāng)同一標準的營養(yǎng)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yè)后,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你還等什么呢?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二
最近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里面的很多觀點是我贊同并且需要學習的:教育是為明天的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所以教師必須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未來的社會超越今天的文明,這就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麗的事業(yè),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喚建立美麗的人格,她當然需要理想。學生的學習過程,實質應當是盡可能有效擺脫教師的過程。
我喜歡有理想的人、純粹的'人。其實讀罷這本書,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老師給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很多,可能是老師不能想象到的或者是不察覺的。老師培養(yǎng)的是未來的人,在明確這一觀點后,我們再來研究我們的教學。研究如果想培養(yǎng)未來的祖國的建設者們,我們需要從哪方面下手。
我認為首要需要解決的是老師的教育觀。老師們需要不斷地汲取知識、營養(yǎng)。多讀書,讀好書。老師只有不斷地汲取知識,才能面對如今知識面如此廣的學生。其次,我覺得老師需要做到的就是明確自己要培養(yǎng)的是什么樣的學生。在授予孩子知識、培養(yǎng)孩子能力之前先要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F(xiàn)在的00后們,都是父母眼中的小公主小阿哥,在家里是集“萬千寵愛為一身”,但是,老師們需要明確,再怎么集大家的寵愛,他到了社會,還是要融入集體,融入社會,必須讓孩子明確自己的道德觀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其次才是課堂知識的吸收。
做一個純粹的人,愛自己,愛學生。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三
讓自己慢下來,用心看學生。首先,我應當放下我的急功近利,放平我的心態(tài)。學生是作為人生存于世上,他們有情感,他們有生活,他們不是制造成績的機器。
在追逐成績的道路上,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生活。他們有的家庭并不完滿,他們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他們有的來自外地,沒有朋友玩伴……尤其,我還是一名初中老師,我所面對的孩子正處于身心急速發(fā)展變化的階段。我想,偶爾閑暇時,和學生們聊聊生活,將課堂教學與他們的生活相連,正如書中所述的那個涉及“離婚”的案例一樣。“心里裝著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溫暖,我想,這是教育的基點。
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情感。我常常對學生的行為感到不理解,常常埋怨他們不成熟。讀著這本書,自己的想法變得有些可笑,他們本身就是孩子啊。我著急地希望學生們快點長大,讓我“省心”一些,卻從未發(fā)現(xiàn)吳老師筆下孩子們的天真活潑。他們愿意表達,他們有很多奇思妙想,他們有時沒心沒肺,有時也脆弱膽怯,他們不是大人,但也有尊嚴。我該反省的地方有太多,我應該常常提醒自己,他們是孩子。慢一點成長也無妨,“揠苗助長”從來不可取。我是引導者,也是陪伴者,平等的對話,尊重學生的想法,是我需要學習的方式。
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總有其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他們是個體不是整體。面對整個班級上課的我,常常會忽略這個事實。每一個孩子學習的速度是不同的,慢下來,看每個學生課堂的表情,聽他們的討論與回答,課下詢問他們的聽課感受,此外,訓練自己的語言,讓我的每一句話精練且通俗易懂,這應當都是我需要學習做到的。
“教育教學是‘慢’的藝術”,吳非老師如是說。我想,我應當慢下來,認真細致地面對學生,走進他們,用心地關心愛護他們,在“慢”中,幫助孩子們穩(wěn)健快樂地成長。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四
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獲甚少??墒牵_《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fā)現(xiàn)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xù)深入閱讀。于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xiàn)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jīng)或者現(xiàn)在正發(fā)生在我身邊的。
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吳非老師主要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yǎng)。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發(fā)現(xiàn)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yè)、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fā)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fā)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于爆發(fā)了,他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著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松,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于他們人性的蘇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yè)。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yè),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yè)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yè)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優(yōu)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fā)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
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五
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給我的感覺是作為一名教師我還有很多不足,這本書并沒有大談什么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而是用飽含情感的筆墨把自己幾十年的教育經(jīng)驗用生動的事例與我們共用分享,向我們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yǎng),如要樹立服務意識、要學會感恩、學會學習、學會讀書、關注細節(jié)、錘煉業(yè)務等。全書一共有85篇文章,每讀一篇文章,我都會不由自主地與自己的教育實踐聯(lián)系起來,雖然有的文章不是我們這代人經(jīng)歷的,但是做老師的道理是很深刻的,值得我們深深地去體會。下面我就幾篇印象深刻的文章談談我的體會:
我讀了《作業(yè)評價未必要用同一標準》一文感觸很深。覺得語文作業(yè)的答案有時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數(shù)學作業(yè)更多時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學生作業(yè)中出現(xiàn)了錯誤,和標準答案不一樣,我們數(shù)學老師也應該盡可能問問學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學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現(xiàn)了一點小錯誤,這時的問,了解學生思維的過程,幫助他在結點處打開關鍵的點,這樣比單純的打個錯點讓學生訂正效果好的多,我們應該更多關注學生思考的過程,不要僅僅關注思考的結果。文中的最后一小段說:“有位理科教師對我說,他上小學時,數(shù)學學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業(yè)做錯,老師批改時用紅比打叉,那個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點兒還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對了,老師筆下的那鉤鉤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學老師是個有心人,他是在積極批改學生的作業(yè)?。 毕胂胱约浩綍r的工作,我沒有關注這一點,相反,如果學生的作業(yè)有錯題,我會把錯點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們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打叉也會和學生的感受有關,更沒有想到可能會使學生產(chǎn)生挫敗感。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注意重視學生的感受,給他們足夠的鼓勵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做到不要傷害他們。
在《珍視我們的專業(yè)》里講到:進德修業(yè)是個人的事,是自覺的追求,對于一個勞動者來說,專業(yè)素養(yǎng)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對于一名現(xiàn)代教師而言,持續(xù)的學習將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撐自己作為一個文明人的操守??梢韵胂笠粋€連自己的專業(yè)都不愛的教師怎么能教好學?怎么可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通常說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也是這個道理,“學高”,就是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拓寬知識,豐富知識內涵,加深對自身專業(yè)和相關學科的鉆研并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運用于實踐。“身正”,就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端正的師風,嚴明的師紀,高尚的師范。
就如書中說到:“優(yōu)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于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fā)光,一直在照耀著學生面前的道路;教師的進德修業(yè)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終止。”所以,過去我們那種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就得有一桶水的觀點已經(jīng)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我們的一桶水已經(jīng)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F(xiàn)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而知識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我們遲早會被淘汰。
書中有很多話語使我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一定努力充實自己,做一名有主見的教師。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六
最近讀了《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書中通過一個個案例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并從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這一篇。為什么要這么急躁?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
語文教學要做真正為學生長遠發(fā)展的事。于永正老師說教語文要做好三件事,讀書、寫字、寫作。讓學生愛上閱讀,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學習不大可能太過糟糕。相反不愛閱讀孩子的學習會比較困難。兒童的學習越困難,就應該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fā)智力的刺激。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出于追求分數(shù),像猴子種果樹一樣急于求成,把語文課上成了訓練課,讓學生做許多的練習,有基礎知識的,也有閱讀短文的??珊⒆拥恼Z文素養(yǎng)還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學五六年級還不能寫一篇字通文順的作文。因為做題浪費了時間,學生讀書、思考以及說話的時間大大縮水,有的孩子因為成績不理想,上課完全變成聽眾,上課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久而久之變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懶于動腦筋,等著老師和同學的答案。與其費力不討好做題,還不如簡簡單單地學語文,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練練字、讀讀書,寫寫日記、讀后感。老師、學生的腳步也放松下來,享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育是慢的藝術,欲速則不達。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個漫長的歲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遵循教育的規(guī)律,拔苗助長,學生的根基沒有牢固,將來很難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還要有耐心。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的心態(tài)去從事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教育要好。只要我們有愛心、耐心,靜聽花開的聲音,相信孩子們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七
讀了吳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師》后,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tài)、教育行為,卻不由汗顏。在很多地方,我都與吳非先生對青年教師的期待相距尚遠。
“捍衛(wèi)常識”--先生在振臂疾呼著。一些本該是常識的東西,在這個國度里顯得無比稀缺?;蛟S,在這個年代里,很多領域都普遍缺乏常識。很多時候,我們常??梢匀萑趟酥嘎篂轳R。但是,“如果沒有人挺身而出,那么我們身邊的兒童就會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認為那長角的動物就是馬?!边@是怎樣可笑又可嘆的情形?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是教師,我們必須捍衛(wèi)常識。那些常識,我和我的很多同行們,真做到了么?真捍衛(wèi)了么?看看先生自己秉持的常識:“教師不可以犧牲自己的尊嚴去取悅學生和家長”;“教育不是比賽,我們不需要戰(zhàn)勝誰”;“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把學生的成長放在第一位”;“教師在黑板上寫字,是一種文化熏陶”;“教師可以懲罰學生,但不要戲弄學生”;“我們是教育者,我們沒有權利去審判學生”;“我們今天不可能準確地評價自己;而過高或者過早地自我評價必定自欺欺人”;“文明習慣不能靠懲罰的方式來培養(yǎng)”…一條條摘錄,一次次對照。反思中有欣慰,有恍然大悟,也有羞愧!然而,即使羞愧,依然令自己欣喜--為自己遇見先生提點的常識,為自己有機會更好地捍衛(wèi)常識。
“對教師職業(yè)生命負責”,是先生著作中的另一個聲音。這是他一貫以來的追求,是他對青年教師的期待,也該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只有教師自己敬重自己的職業(yè),自覺進德修業(yè),才會真正擁有職業(yè)幸福感。而只有擁有職業(yè)幸福感的教師,他才會更像一個教師吧?真的發(fā)自內心地喜歡先生這個詞--“負責”,而不是常見的“熱愛”。沒有道理要求每一個職業(yè)人都熱愛自己的`崗位,但是“負責”卻是從事每一項職業(yè)的堅定前提,不可動搖。
我愿意自己一直是那個人--真正對自己職業(yè)生命負責的人,我愿意將這樣的心態(tài)落實到自己的工作中,我更愿意這樣的心態(tài)不因為歲月的流逝、生活環(huán)境的變遷而會有所改變。
msn(中國大學網(wǎng))。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八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既缺少經(jīng)驗,心理素質也差?;诖?,學校讓青年教師每周上一次公開課,這對我們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業(yè)務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首先,因為要講公開課,而且有很多老師都去聽,所以為了準備這節(jié)課備課會精益求精,在備課的過程中要翻閱大量有關的資料,把這節(jié)課涉及到的內容分門別類,進行總結。這無形中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儲備量。而且,上課以前反復聽老教師的課,學習老教師講課的方式,比如:對于同一個知識點,要看老教師是怎樣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述清楚的。尤其是對于那些難懂的物理原理,要學習老教師化繁為簡的本領。有時自己心里非常明白,但是總覺得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表述清楚,總有一種“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的感覺,通過用心去聽別的老師的課正可以彌補這一點不足。雖然只講一節(jié)課,但是準備工作確實做了不少,而正是這些準備工作促進了我們青年教師的業(yè)務素質。
更重要的是,這里面融進了一股互幫、互助,團結、合作,銳意進取,追求卓越的精神。通過講公開課,以達到“以備促聽,以聽促講,以講促評,以評促教,增強自己的業(yè)務素質,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的目的。來到衡中快一學期了,感覺到衡中就像一個和睦、溫暖的大家庭,她不但是學生成才的搖籃也是青年教師成才的搖籃。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九
剛剛步入教師的職業(yè)兩年,從小就覺得老師是特崇高的一個職業(yè),小時候對老師也是常常抱有敬意之情。但是真正成了一名老師之后才發(fā)現(xiàn)老師其實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工作,但卻是一個充滿藝術的職業(yè),因為它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是學會與人的相處,自己的品格常常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也許以前在自己做學生的時候覺得懶散一點并沒有什么,但是現(xiàn)在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塑造著學生的為人處事方式。想到這里,不禁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但是在實踐的教學中卻是充滿了各種的困惑。
無意中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他以自己的豐富經(jīng)驗給青年教師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作為一名青年教師,這本書解答了我很多教學中遇到的困惑,看著吳非老師自身的經(jīng)歷,仿佛讓我看到一個老教師走過教育之路的背影,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在書的自序中看到“對教師職業(yè)生命負責”的話時,讓我有點惶恐。也許當初我更多的是因為自己對教師的職業(yè)好感,或者說是對校園生活的親睞而走上了教學的崗位?,F(xiàn)階段的工作熱情更多的是建立在對事物的新鮮感和好奇的心態(tài)上,真的不曾想過自己教師的職業(yè)生命。讀完這本書后,讓我對教師的職業(yè)生命開始有了思考。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應該以一種謙卑的姿態(tài)不斷學習,不斷努力,這樣才能讓我們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發(fā)展的機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所以我們應該多向同事學習,多去聽聽別人的課,甚至聽一些不是同科目的課,看看那些老師是如何帶動課堂氛圍,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些都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
在《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里,吳非老師告訴我們要以真實的情感來面對學生,不要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圣人自居,我們可以讓學生感受你的喜怒哀樂,分享你真實的情感。作為老師我們常常會為學生稚嫩而又善良的心靈感動,但時常也為學生的不成熟和犯錯而苦惱。從吳非老師的文字里我明白了我們面對學生的時候以真摯的情感面對他們,這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當學生進步時我們毫不保留的贊美會讓學生感覺溫暖,當學生犯錯時我們寬容的體諒讓學生抱有感恩之心去改正錯誤。我們教育的最終目地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是有健全人格的人。所以,作為一名老師我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引導學生具有真善美的情感。只有擁有博大胸懷的老師才能讓學生感覺學習是心靈的樂園,感覺學校是溫馨的港灣,也能夠讓我們可以成為學生信賴的傾聽者。
我們經(jīng)常說:“教育需要等待”。我們常常在上課的時候急著讓學生學會知識,在學生犯錯的時候急著讓學生改正錯誤。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我們需要去等待學生的改變。教育并不是捏泥人,不是根據(jù)你的意志去塑造他,我們應該根據(jù)學生自身的情況用愛心和耐心去引導他,對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施以持之以恒的教育和關懷。同時,教育應該是是動態(tài)的,我們不能始終只憑自己已有的知識來教學生,應該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思考實際的問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在實踐中就不斷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就會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這樣我們才能跟學生一起學習,才會有更多專業(yè)發(fā)展的追求。因為我們青年教師的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應該更多的去教導和引導學生,與他們一起進步,收獲學習的快樂。
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怎么樣的老師就會在他們的學生身上發(fā)現(xiàn)一些這個老師的影子,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會對我們的學生產(chǎn)生或好或壞的影響。就像吳非老師在《不能忽視的教育細節(jié)》中所告訴我們的,不能在教學的同時忽略了一些生活的細節(jié),要注意自己的習慣,以免對學生產(chǎn)生不好的影響。我想教育更多的是需要責任。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能教給學生思想,氣質,品格。這些比知識要重要的多。讀了這本書,我發(fā)覺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需要學習一些比專業(yè)知識更加重要的東西。我們教師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未來,我們要反思過去,做好現(xiàn)在,做一個有深度的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和創(chuàng)造者。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十
讀一本書,是一次心靈的旅程,一次自我的升華,一次豐富的收獲。與作者在書中相會,思維地碰撞讓自我得到了成長,這是一次啟迪,一場智慧的邂逅。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就是如此,在我做青年教師的旅程中我很幸運,遇到了這盞心燈。
讀到“你一定能寫好”給了我一些想法: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也是常常注意鼓勵孩子,讓學生自信起來大膽說大膽地寫,但是在對一個孩子無數(shù)次鼓勵沒有效果之后,我們的耐心好像瞬間消失了。這是一種失望出來的體現(xiàn),隨之就會出現(xiàn)一些無意識說的傷害學生的語言,比如說“你上課到底有沒有聽?”“我說不行就不行!”“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你可真行,竟做出這種事!”“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別人!”“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了精神。”……這樣的話有時是隨口說出,確不知對孩子有無形的傷害,前面所做的也就功虧一簣了,所以這鼓勵的話還是要持之以恒地說,孩子們是有感情的,孩子的心是最純凈的,你對他們的真誠他們總有一天會領悟,等待花開的,畢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讓我們做一個會“說話”的老師。
讀“為什么你的學生缺乏氣度”我想到了發(fā)生在班級的事情:那是的12月,記得那天是進行了古詩文誦讀大賽和早操的比賽,比賽結束完,結果還沒有出來,但是跟孩子們已經(jīng)說好了,只要努力了,就好!
當時我是5年級古詩背誦的評委,六個年級的比賽是一起進行的,我從五年級下來的時候就看見董晨陽在班級哭,見我下來,大家都圍著我,七嘴八舌的說起來,聽了好半天才知道,原來是背誦古詩的時候董晨陽《勸學》沒有背出來,大家都指責他,所以孩子就哭了。我把孩子叫到跟前,其實我也是非常詫異的,昨天在我這里過關的時候背的好好的,怎么到比賽的時候就背不出了呢,我想大概是緊張了吧。
“怎么了?”
“老師,我勸學沒有背出來”,眼睛里眼淚還在流。
“今天早上不是告訴我只有《小兒垂釣》背誦不出來嗎?”
“是的,可是老師叫我的背誦的時候我就什么都忘記了?!?BR> ……。
“你努力了嗎?昨天回去背了嗎?”
“恩,我背的”
“那就好,只要你努力了,老師和同學都不會怪你的,以后我們要提前做準備,下次的比賽我們有把握了”
“盛老師,謝謝你原諒我……我以為你也會怪我”
孩子的眼中又流出了眼淚。
我抹去孩子的淚水。
我們教師,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如果多些諒解、寬容,而不是一味發(fā)火指責的話,孩子們得到的也許會更多,我們常常會誤解孩子,這樣的誤解對孩子是多大的傷害呀,一個不分青紅皂白的`老師教出來的孩子也一定是個蠻不講理的,教育中多一些寬容、理解,孩子和我們就更進一點,我想這次的比賽對董晨陽會是一次很好的體驗,對我,同樣是。
讀吳老師的“作業(yè)評價未必要用同一標準”讓我感觸頗深,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葉子,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的都是特別的花朵,也許這個孩子沒有牡丹的國色天香,也許那個孩子沒有百合的清新脫俗,也許他們沒有郁金香的乖巧內斂,但是我們教師一定要知道,他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的芳香自有他的特別之處。也許他現(xiàn)在沒有完全開放,他還是小花蕾也許只要你細細的聞,慢慢的品,等待他展開花瓣,那時,肯定是芳香撲鼻,香艷滿園。
只是,我們要慢慢等,多一些耐心。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十一
當我利用一周的時間讀完《致青年教師》此書時,我不禁拍案叫絕。在書中,作者吳非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們感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這種精心的文字創(chuàng)設,實在令人折服。讀吳非老師的文字,讓我真正懂得:教齡、資歷、經(jīng)驗,未必就意味著你是一個成熟、理性的教師!
書中《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一文中寫道:“哭泣與落淚未必是軟弱,因為你的悲天憫人,因為你的正義沖動,因為你的仁愛和幸福。屈原不畏死,不也‘長太息以掩涕兮’嗎?魯迅冷眼看世界,不也曾‘又為斯民哭健兒’嗎?”作為教師,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應該有情感宣泄的時候,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墚斨鴮W生的面流淚呢?教師是孩子們的指引者,我們應當引導他們認認真真地關注,并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記得20xx級二班的孩子們畢業(yè)前對我說過的那句話:“老師,和您分別的時候,我們都不準落淚?!蔽椅⑿χ嬖V孩子們:“我一定會落淚。那種情況下,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逼渲幸粋€孩子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并且問我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我激動地說:“與每位孩子相處了六年,這六年之間的情感,用文字都難以描述,何況是在現(xiàn)實中。你們馬上就要離開我了,叫我無動于衷,我怎能做到呢?”畢業(yè)典禮快結束時,孩子們唱起了李俠老師編寫的那首《情誼》之歌,我情不自禁地落淚了。孩子們與我分別時,使勁地擁抱我,也落淚了,而且久久不肯離去。一個人的閱讀積累只有越豐厚,他的人生感悟力才會越強。教師的閱讀經(jīng)驗、人生的情感體驗一定對學生有極強的啟示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把自己的愛、悲傷與失望,真實地坦露在孩子們的面前。
在《讓學生追求詩意的人生》篇章中作者講述道:“語文教育除了教學生能正確使用母語,還應當有更重要的目標,那就是在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母語和發(fā)展母語文化的過程中,懂得愛,懂得美。如果沒有這樣的追求,語文學科也就不成其為基礎學科?!碧K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fā)展?!奔毤毦捉酪环?,我覺得這段文字說得很在理。我們的教學不僅不能脫離現(xiàn)實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為了孩子們的長遠利益及精神追求。歲月悠悠,光陰輾轉。每一門學科的教學不要一味地為了考試。短短的學業(yè)路程中,我們不能讓孩子們覺得腳步太沉重,心靈不快樂,更不能讓孩子們再回首,就有滄海桑田的感覺。人生的意義,應該是心靈的富足,靈魂的怡然。請給孩子們的心靈更多輕松與自由的時間,拋棄那極度功利的教學評價標準,讓孩子們在我們的教育引領之下,追求詩意的人生吧!
教師在和學生的接觸中,必然會把自身的.價值觀傳達給學生;如果為人處世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常識,對生活中美好的人情熟視無睹,怎么能當教師?當校長?一開始有道德情感的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最不能容忍的是教育者的思想低俗與言行粗俗。這是《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比業(yè)務跟更重要》中的一段文字,從中我感悟到教師的思想、品德、才華、修養(yǎng)對于孩子們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在與孩子們交流時,那副寬容可親的面容和心態(tài)會讓他們覺得這是一件令人輕松愉快的事。孩子們面對這樣的教師,更能傾訴心中的煩惱與夢想。
書末,作者在《讓我回到童年》文章的篇末中說道:“孩子們本當有正常的童年,最好不要驚醒他們的夢想。做過夢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夢想的孩子也會永遠幸福。人如果過于現(xiàn)實,也就很容易走向猥瑣。”想想看,如果我們每天都能與一群愿意給我們分享他們在家里喜歡玩什么玩具,看什么電視節(jié)目,玩什么游戲,讀什么課外書籍、什么東西最好吃的孩子在一起,我們會不善待他們,善待自己嗎?我們要清楚地明白:小小年紀就懂得生活的孩子是精致的。適當?shù)沫h(huán)境教育,更能培養(yǎng)孩子們的愛心及同情心,那是教師講大道理也無法取代的。盡管我們教師已是成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失去的東西太多,但我們永遠不要失去飽滿的熱情,無論是對待自己的事業(yè)還是對待家庭,都要擁有一顆善良的愛心。如果愛的暖流在心中不斷地涌動,就能像甘泉那樣滋潤身邊的孩子們及家人們。每天到校,我們都應用自己充滿愛的笑容給予孩子們一份好心情,并用愛的魅力將教育教學工作干得出色,讓我們的人生多一份快樂!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十二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獲甚少??墒牵_《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fā)現(xiàn)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xù)深入閱讀。于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xiàn)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jīng)或者現(xiàn)在正發(fā)生在我身邊的。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
吳非老師主要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yǎng)。作為一名踏上工作崗位近二十年的中年教師,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發(fā)現(xiàn)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讀師范時的一名實習語文老師—徐軍。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yè)、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fā)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fā)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徐老師終于爆發(fā)了,他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著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松,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于他們人性的蘇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yè)。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yè),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yè)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yè)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優(yōu)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fā)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反思自己的教學,課后偶爾會習慣性地問學生一句:聽懂了嗎?有問題嗎?學生都會說:沒問題。這時,我會很滿足地以為學生已經(jīng)消化了知識,課堂教學進行得很順利。但是,讀了吳老師的書,我在想,學生是真的全部掌握了嗎,還是他們缺乏問題意識,提不出問題啊?有句話說: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記得以前有位老師,很喜歡學生問他問題,每天的作業(yè)就是讓學生對他的學科問一個問題。還有一位老師,要是學生問他一個問題,就獎賞一根棒棒糖。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A教育階段我們到底要培養(yǎng)學生什么樣的能力呢?難道僅僅是學會解題和應付考試就足夠了嗎?顯然不是,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皼]有問題”才是大問題。
通讀吳老師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愛換來了愛。他不僅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吳老師很講究語言藝術,一般老師找學生談話,都會說:到我辦公室來一下或者跟我到辦公室去。但是吳老師則會對學生說:你愿意到我的辦公室來玩嗎?這前后兩種表達方式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學生聽了前者的表達,心里可能會默默地緊張,是要到辦公室被批嗎?心里踹踹不安。而吳老師的問法,不僅體現(xiàn)了師生平等,他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學生的尊重,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也就學會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吳老師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都很尊重學生,心里裝著學生的心。
合上書頁,默默回味著吳老師的點點滴滴,每一個平凡而真實的故事都折射出吳老師的人生觀和教育觀。融入心中的同時我也被吳老師的理想深深感動,他的經(jīng)驗為我們青年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導,他的故事是我們青年在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讓我們一起用行動和理想教著、學著、思考著、努力著、幸福著,和吳老師一樣。
青年教師讀后感篇十三
《致青年教師》一書在手頭上已經(jīng)有段時間了,翻過幾次,但不曾細看。這幾日又拿起此書,認認真真看了一遍,甚感此書確為青年教師的必讀之物。在讀書過程中,平日的困惑迷茫之處,常有茅塞頓開之感;有時為書中渾然天成的絕妙之語而拍案叫絕;也會因書中所言與我心中所想不謀而合而竊喜;而讀到作者所列的當今教育現(xiàn)狀及不良后果,也會眉頭緊皺、扼腕嘆息。
讀罷此書,感慨良多。現(xiàn)將我心中所思的三點內容呈上,與各位交流。
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曾聽過這樣一個例子:病人到醫(yī)院看病,從不會對醫(yī)生指手畫腳,只覺得醫(yī)生是專業(yè)人士,應言聽計從,方能手到病除;另一方面,??吹接腥藢處熀徒逃奉^論足,侃侃而談,似乎有點文化,有點“教育思想”的人,都是教育家。
“教師專業(yè)化”是這些年一直在說的一個詞。我想,就現(xiàn)今的情況而言,教師的知識水平一般是比學生高的,在學術知識方面,教師基本具備了“專業(yè)化”的要求。而我們“不夠專業(yè)”的地方是什么?是教育知識。
不得不承認,我們目前的教育理念與某些發(fā)達國家相比,是存在差距的。而就是這樣相對“落后”的教育理念,也并不普及。不管是在職多年的老教師或是走上崗位不久的青年教師,或多或少都存受著落后陳舊的教育理念的影響,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我們覺得,這十幾年來,我們的教育“軟件”沒什么發(fā)展。
所以,當被人品頭論足的時候,我們要思考:我們是不是確實不夠專業(yè)?我們也要想著辦法讓自己“專業(yè)”起來。
除了“專業(yè)”,吳非老師在書中(尤其第一輯)還提到過幾個關鍵詞:情感、大氣、教養(yǎng)、陽光。這幾點是老師所應具備,也更是一個“人”所應該具備的。而提出這些詞語,難道說老師不是“人”?我想借著之前很流行的一個詞來說明:教師應該是一個傳播著“正能量”的人。
教學生做一個大氣的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這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這種教育理念在中國古代的教育事例中很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而如今,我們不得不重提這些。
人的心中要有陽光,否則他的世界將是昏暗的。教師應該指引學生尋找陽光、發(fā)現(xiàn)陽光,這樣學生的人生才會被光明照亮。
情感、大氣、教養(yǎng)、陽光。這些是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也是我們自己應該具備的。因為你是怎樣的人,你就會教出怎樣的學生。
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教育是“春風化雨”的藝術。我們要注重教的內容,也要講究教的方式。我還是用幾個關鍵詞來說:慢、溫和、理解、平等。
吳非老師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慢”。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總是慢的,急不得。我們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既然這些道理我們都懂,那為什么還急于求成呢?哲學上說,要按照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辦事。所以教師的工作,一定是按照學生成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的。
我們應該都有過叫學生到辦公室的經(jīng)歷?;叵胍幌?,我們對學生提出這個要求時是怎樣說的?可能說法不一,但有一個共性:會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恐懼。吳非老師在書里說,他是這樣問的:“你愿意到我的辦公室來玩嗎?”這樣說的結果是:孩子們不害怕去老師的辦公室了,甚至有些期待。其實,就算學生犯了錯,需要找他單獨談談,至少我們在提出這個要求時,語氣可以溫和點。
你遇到過很調皮、很好動、很不聽話的學生嗎?你是不是覺得很頭疼、很惱火、很不理解?怎么能這么皮??!一刻也閑不?。】墒悄阆脒^嗎?孩子是充滿好奇心的??赡芩暮闷嫘谋纫话銓W生都強,他對這個世界和身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他渴望探索那些未知。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就是控制不住地想動――他有多動癥。如果你能想到這些,就能理解學生。
“動手”大概是絕對不該有的。那么“動口”呢?很多時候,我們往往以“我是為了你(學生)好”這樣的理由對學生“動口動手”。我相信大部分老師這樣做的初衷的確是為了學生好。但是這樣的手段,這樣的方式,恰當嗎?我們常常教育學生要尊重老師,那么老師是否也尊重了學生呢?在學識上,教師要優(yōu)于學生,所以老師有“特權”,但在人格上,教師和學生應當是平等的。
前面說,老師既要注重教的內容,也要注重教的方式。其實我們可以想一想:人的一生中所擁有的知識,有多少是小學老師教的呢?我們給學生的教育,是除了知識以外剩下的,是在潛移默化中,老師的“身教”。
三、現(xiàn)實再骨感,理想也要豐滿。
吳非老師化用了林庚先生的話,說教育本身是“詩”。詩是什么?是詩人的夢想。而教育就是教育者的夢想。有夢有理想的教師才能教出真正的人。
不得不說,現(xiàn)在的教師確實不如曾經(jīng)那樣神圣和高尚。究其原因,社會現(xiàn)實與個人因素都有。
人總歸要吃飯,不能餓著肚子談教育信仰。但作為一名教師,如果僅僅把“教師”作為吃飯的工具,那么很難想象,他會熱愛這份職業(yè),很難想象,他會付出多少努力,很難想象,他能取得多大成功,很難想象,他能教給孩子什么。
我之所謂,是希望教師能“莫忘初衷”,堅持“最初的夢想”。即使世事維艱,即使不得已做一些違心之事,也不忘教育的本質,不忘自己的理想。做一個有“夢”的人,更重要的,是點亮孩子的“夢”。
吳非老師說,教師應該“心里裝著學生的心”。我想起學校大廳的一副對聯(lián),就用它結尾吧:
”為師不忘童年夢,常與學生心比心?!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