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優(yōu)質18篇)

字號:

    教案是指教師為指導學生學習某一門課程而編寫的教學設計文稿,它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案既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方面的內容,也包括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等環(huán)節(jié)。編寫一份好的教案,對于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教案需要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任務,選擇適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精選一些教學活動設計的教案,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一
    1、1834年德國物理學家楞次通過實驗總結出:感應電流的方向總是要使感應電流的磁場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
    即磁通量變化感應電流感應電流磁場磁通量變化。
    2、當閉合電路中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引起感應電流時,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楞次定律的內容: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為磁通量變化。
    楞次定律是判斷感應電動勢方向的定律,但它是通過感應電流方向來表述的。按照這個定律,感應電流只能采取這樣一個方向,在這個方向下的感應電流所產生的磁場一定是阻礙引起這個感應電流的那個變化的磁通量的變化。我們把“引起感應電流的那個變化的磁通量”叫做“原磁道”。因此楞次定律可以簡單表達為: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阻礙原磁通的變化。所謂阻礙原磁通的變化是指:當原磁通增加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或磁通)與原磁通方向相反,阻礙它的增加;當原磁通減少時,感應電流的磁場與原磁通方向相同,阻礙它的減少。從這里可以看出,正確理解感應電流的磁場和原磁通的關系是理解楞次定律的關鍵。要注意理解“阻礙”和“變化”這四個字,不能把“阻礙”理解為“阻止”,原磁通如果增加,感應電流的磁場只能阻礙它的增加,而不能阻止它的增加,而原磁通還是要增加的。更不能感應電流的“磁場”阻礙“原磁通”,尤其不能把阻礙理解為感應電流的磁場和原磁道方向相反。正確的理解應該是:通過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和原磁通的方向的相同或相反,來達到“阻礙”原磁通的“變化”即減或增。楞次定律所反映提這樣一個物理過程:原磁通變化時(原變),產生感應電流(i感),這是屬于電磁感應的條件問題;感應電流一經產生就在其周圍空間激發(fā)磁場(感),這就是電流的磁效應問題;而且i感的方向就決定了感的方向(用安培右手螺旋定則判定);感阻礙原的變化——這正是楞次定律所解決的問題。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可以用圖表理順如下:
    楞次定律也可以理解為:感應電流的效果總是要反抗(或阻礙)產生感應電流的原因,即只要有某種可能的過程使磁通量的變化受到阻礙,閉合電路就會努力實現這種過程:
    (1)阻礙原磁通的變化(原始表速);。
    (3)使線圈面積有擴大或縮小的趨勢;。
    (4)阻礙原電流的變化(自感現象)。
    利用上述規(guī)律分析問題可獨辟蹊徑,達到快速準確的效果。如圖1所示,在o點懸掛一輕質導線環(huán),拿一條形磁鐵沿導線環(huán)的軸線方向突然向環(huán)內插入,判斷在插入過程中導環(huán)如何運動。若按常規(guī)方法,應先由楞次定律判斷出環(huán)內感應電流的方向,再由安培定則確定環(huán)形電流對應的磁極,由磁極的相互作用確定導線環(huán)的運動方向。若直接從感應電流的效果來分析:條形磁鐵向環(huán)內插入過程中,環(huán)內磁通量增加,環(huán)內感應電流的效果將阻礙磁通量的增加,由磁通量減小的方向運動。因此環(huán)將向右擺動。顯然,用第二種方法判斷更簡捷。
    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具體步驟:
    (1)查明原磁場的方向及磁通量的變化情況;。
    (2)根據楞次定律中的“阻礙”確定感應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
    (3)由感應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用安培表判斷出感應電流的方向。
    3、當閉合電路中的一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用右手定則可判定感應電流的方向。
    運動切割產生感應電流是磁通量發(fā)生變化引起感應電流的特例,所以判定電流方向的右手定則也是楞次定律的特例。用右手定則能判定的,一定也能用楞次定律判定,只是不少情況下,不如用右手定則判定的方便簡單。反過來,用楞次定律能判定的,并不是用右手定則都能判定出來。如圖2所示,閉合圖形導線中的磁場逐漸增強,因為看不到切割,用右手定則就難以判定感應電流的方向,而用楞次定律就很容易判定。
    要注意左手定則與右手定則應用的區(qū)別,兩個定則的應用可簡單總結為:“因電而動”用右手,“因動而電”用右手,因果關系不可混淆。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物理之間的緊密聯系,提高科學的嚴謹性。
    重點: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動能與勢能之間的轉化關系。
    環(huán)節(jié)一:新課導入
    教師找學生上臺演示實驗:用細繩拴住一個小球,將小球擺動一定的角度,并靠近同學的鼻尖,根據實驗結果讓學生分析并不會碰到鼻子的原因是什么?引入新課“機械能守恒定律”。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動能與勢能餓相互轉化
    通過上述實驗引導學生得到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并通過自由落體得出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的關系。
    教師接下來組織學生進行思考討論,還有哪些動能與勢能之間相互轉化的例子,并找同學分享討論的結果。
    教師總結:上述例子能夠看出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彈性勢能屬于勢能,并提問學生他們之間有哪些關系?從而引入機械能守恒定律。
    (二)機械能守恒定律
    結合教材中給出的自由落體例子,提示學生在ab兩點的機械能是多少?從a-b動能怎么變化,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之間的關系,并組織學生以4人為一組進行討論,教師加以指導。并提問學生的討論結果。
    教師通過讓學生根據結論總結出規(guī)律后在給出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定義: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物體系統(tǒng)內,動能與勢能可以互相轉化,而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這叫做機械能守恒定律。
    教師強調出機械能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例題鞏固
    學生判斷以下幾種情況機械能是否守恒?( )
    a、豎直上拋運動
    b、做平拋運動的小球
    c、沿光滑的斜面下滑的物體
    d、豎直方向勻速下降的物體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的內容
    作業(yè):完成書后的練習題。
    (略)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三
    注:
    (1)天體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f向=f萬;
    (3)地球同步衛(wèi)星只能運行于赤道上空,運行周期和地球自轉周期相同;
    (4)衛(wèi)星軌道半徑變小時,勢能變小、動能變大、速度變大、周期變小(一同三反);
    (5)地球衛(wèi)星的最大環(huán)繞速度和最小發(fā)射速度均為7.9km/s。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四
    教學難點:地球重力加速度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計算機。
    教學過程:
    一、地球重力加速度。
    問題一:在地球上是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大還是兩極的加速度大?
    這個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
    1、有的學生認為:地球上的加速度是不變化的.。
    2、有的學生認為:兩極的重力加速度大.。
    3、也有的的學生認為: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大.。
    出現以上問題是因為:學生可能沒有考慮到地球是橢球形的,也有不記得公式的等.。
    教師板書并講解:
    在質量為、半徑為的地球表面上,如果忽略地球自轉的影響,質量為的物體的重力加速度,可以認為是由地球對它的萬有引力產生的.由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第二定律有:
    組織學生收集資料,編寫相關論文,可以參考下列題目:
    1、月球有自轉嗎?(針對這一問題,學生會很容易回答出來,但是關于月球的自轉情況卻不一定很清楚,教師可以加以引伸,比如月球自轉周期,為什么我們看不到月球的另一面?)。
    2、觀察月亮。
    有條件的讓學生觀察月亮以及星體,收集相關資料,練習地理天文知識編寫小論文.。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五
    楞次定律作為本章的第3節(jié)內容,與第1節(jié)“劃時代的發(fā)現”、第2節(jié)“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一起,從感應電流的角度來認識電磁感應現象,這是認識電磁感應現象的第一個階段,也是學習電磁感應現象的基礎,為后面深入地從感應電動勢來認識電磁感應現象打下了基礎。
    楞次定律是本章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一是涉及的因素多(磁場方向、磁通量的變化、線圈繞向、電流方向等)關系復雜;二是規(guī)律比較隱蔽,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強。因此學生理解楞次定律有較大的難度,成為本章教學難點。課程標準要求在楞次定律的教學中“通過實驗探究,理解楞次定律”。因此,學習本課需要注意的是引導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總結規(guī)律,培養(yǎng)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識。在探究楞次定律后,通過應用楞次定律進行有關判斷,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順利突破這一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細化過程:
    課程內容標準:通過實驗探究,理解楞次定律。
    第一步:分解內容標準,尋找關鍵詞。
    行為條件+行為動詞+核心名詞。
    第二步:分解關鍵詞,構建概念圖。
    內容概念體系知識地位楞次定律楞次定律的內容、含義重要感應電流的方向非常重要第三步:根據概念圖,分解行為動詞,確定行為條件,確定行為程度。
    內容概念體系特征行為。
    動詞確定行為。
    條件行為。
    程度學生。
    經驗。
    綜合上述思考,得到以下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歸納總結準確說出楞次定律的內容。
    (2)分析實驗數據,準確闡述楞次定律內容中“阻礙變化”的含義。
    (3)熟練運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踐活動,觀察得到的實驗現象,體驗楞次定律實驗探究的過程,提高分析論證,概括及表述的能力。
    (2)通過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培養(yǎng)應用物理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家對規(guī)律的研究過程,學習他們對工作嚴肅認真不怕困難的科學態(tài)度。
    (2)學會欣賞楞次定律的簡潔美。
    【教學重點】。
    1.楞次定律的獲得及理解。
    2.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教學難點】。
    對楞次定律“阻礙變化”的理解及實際應用。
    【學情分析】。
    2.心理基礎與可能產生的思維阻礙:?
    從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看,大多數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還比較低,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判斷、分析、推理常常表現出一定的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能夠理解“楞次定律”,必須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在物理觀念上要有所更新。
    【教法和學法】。
    1.教法:秉承“科學探究”、“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利用“中介”研究和表述問題的方法、比較總結法等教學方式,運用觀察、引導、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展開教學。
    2.學法:實驗觀察、小組討論、歸納總結、抽象概括等。
    【教學器材】。
    1.教師實驗:鋁管兩根(1米)、小圓柱形磁鐵和木塊、條形磁鐵、電池、靈敏電流計、線圈、楞次定律演示儀等。
    2.學生實驗:靈敏電流計、線圈、條形磁鐵、電池、導線等。
    3.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
    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新課。
    引入演示實驗:
    1、永磁鐵靠近、遠離楞次定律演示儀的鋁圓環(huán)。
    2、小圓柱形磁鐵和木塊分別通過兩根相同鋁管。
    提問1、提問: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2、演示上節(jié)課的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并回答:
    =1gb3①靈敏電流表指針偏轉說明回路中產生了感應電流,左右偏轉又能說明什么?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六
    3、通過應用萬有引力定律使學生能在頭腦中建立一個清晰的解決天體問題的圖景:衛(wèi)星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是兩行星間的萬有引力提供的。
    能力目標。
    情感目標。
    教學建議。
    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天體問題主要解決的是:天體的質量、天體的密度、天體的重力加速度、天體運行的速度天文學的初步知識等。教師在備課時應了解下列問題:
    1、天體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由天體的質量和半徑決定的.
    2、地球上物體的重力和地球對物體的萬有引力的關系:物體隨地球的自轉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地球對物體引力的一個分力提供的,引力的另一個分力才是通常所說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相關內容可以參考擴展資料)。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七
    內容:
    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這就是楞次定律.。
    應用:
    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步驟:
    1確定原磁場方向;
    2判斷穿過閉合電路磁通量的變化情況;
    3根據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
    4根據安培定則判斷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八
    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思路和過程;知道什么是萬有引力定律;知道萬有引力常量以及它的測量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逐步建立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提高演繹思維能力與歸納概括能力,學習物理規(guī)律“提出猜想--理論推導--實驗檢驗”的科學研究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物理學的`科學魅力,形成嚴謹的思維方式。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難點】。
    月--地檢驗的思路。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太陽與行星的引力公式。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引出猜想:拉住月球使它繞地球運動的力,與拉著蘋果下落的力是否是同種力?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九
    1.掌握楞次定律的內容,能運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
    2.培養(yǎng)觀察實驗的能力以及對實驗現象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3.能夠熟練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4.掌握右手定則,并理解右手定則實際上為楞次定律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踐活動,觀察得到的實驗現象,再通過分析論證,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2.通過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培養(yǎng)學生應用物理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同學們直接參與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過程,體驗了一次自然規(guī)律發(fā)現過程中的樂趣和美的享受,并在頭腦中進一步強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楞次定律的獲得及理解。
    2.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3.利用右手定則判斷導體切割磁感線時感應電流的方向。
    教學難點: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實際應用。
    教學方法。
    探究法,講練結合法。
    教學手段。
    靈敏電流表、外標有明確繞向的大線圈、條形磁鐵、導線。
    教學過程。
    引入:鋁環(huán)在通電的線圈上方漂浮。
    一、復習提問。
    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么?(學生回答)。
    穿過閉合回路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
    二、實驗設想:探究感應電流的方向,我們可以探究感應電流的磁場和原磁場的關系。
    1.實驗探究:(學生分組實驗)。
    (1)選舊干電池用試觸的方法查明電流方向與電流表指針偏轉方向的關系.
    明確:對電流表而言,電流從哪個接線柱流入,指針向哪邊偏轉.
    (2)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的情況:
    實線箭頭表示原磁場方向,虛線箭頭表示感應電流磁場方向.
    分析:
    (甲)圖:當把條形磁鐵n極插入線圈中時,穿過線圈的磁通量增加,由實驗可知,這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跟磁鐵的磁場方向相反.
    (乙)圖:當把條形磁鐵n極拔出線圈中時,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減少,由實驗可知,這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跟磁鐵的磁場方向相同.
    (丙)圖:當把條形磁鐵s極插入線圈中時,穿過線圈的磁通量增加,由實驗可知,這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跟磁鐵的磁場方向相反.
    (丁)圖:當條形磁鐵s極拔出線圈中時,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減少,由實驗可知,這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跟磁鐵的磁場方向相同.
    在兩種情況中,感應電流的磁場都阻礙了原磁通量的變化.
    學生填寫下表:
    圖號動作原磁場b0的方向原磁通量的變化感應電流的方向感應電流磁場b’的方向b0與b’方向的關系甲插入n極乙插入s極丙拔出n極丁拔出s極2、實驗結論:凡是由磁通量的增加引起的感應電流,它所激發(fā)的磁場一定阻礙原來磁通量的增加;凡是由磁通量的減少引起的感應電流,它所激發(fā)的磁場一定阻礙原來磁通量的減少.(讓學生上講臺表述自己的結論,然后教師引導得出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感應電流具有這樣的方向,就是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十
    本節(jié)內容選自滬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節(jié),在本節(jié)課之前,已經介紹了開普勒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本節(jié)主要應用萬有引力定律求天體的質量和密度,是一節(jié)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課。
    【學習者分析】。
    在本節(jié)課之前已經接觸了萬有引力提供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向心力,也掌握了向心力的不同表達式,并且在初中階段學習了球體的體積公式和物質的密度公式,這些知識為學生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經過快一年的高中學習,學生在抽象思維能力方面已經有了很大提升,能夠在腦海里建構物理模型并進行分析推導,這也是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必要條件。
    同時,雖然本節(jié)課用到的知識學生已經基本都有所接觸,但是將不同板塊的知識進行綜合應用的能力還欠佳,因此可以預判學生在分析推導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阻礙,另一方面,學生形成了一定的計算習慣,不注意區(qū)分物理字母所代表的具體含義,往往容易將字母搞混,要解決這兩點問題,就需要發(fā)揮小組討論的力量,通過小組討論將組內個別不能完成推導計算的同學掌握邏輯思路和求解過程。所以本節(jié)課將主要以學生自學、組內合作討論、學生展示、教師點評、課堂練習鞏固等環(huán)節(jié)組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1.教法:講授法、多媒體演示。
    (1)對重點難點內容,通過教師精講使學生掌握。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十一
    l、深化對電阻的認識,掌握電阻定律及電阻率的物理意義,并了解電阻率與溫度的關系。
    2、知道半導體、超導體及其應用.。
    (二)能力目標。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各種材料電阻率的介紹,加強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
    2、通過我國對超導現象的研究介紹,激發(fā)學生愛國和奮發(fā)學習的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電阻定律的單位,可以讓學生導出,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銅、鐵、鋁的電阻率講課時要重點說明.。
    教學設計方案。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十二
    5。知道什么是元電荷。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初中知識的復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然界中的兩種電荷。
    2、通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chuàng)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tǒng),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jié)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十三
    三種起電方式:
    1、摩擦起電:由于與其他物體發(fā)生摩擦而使物體帶電的方式。(如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會帶正電,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會帶負電,干燥的天氣手摩擦頭發(fā)也會使頭發(fā)帶電)。
    2、接觸起電:由于相互接觸而使物體帶電的方式。(如一個帶電的金屬小球跟另一個不帶電的`金屬小球接觸后,不帶的金屬小球會帶電)。
    接觸起電的電荷分配原則:
    (1)如果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帶同種電荷的金屬小球接觸,接觸后兩個小球平分所帶電荷量的總和。
    (2)如果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帶異種電荷的金屬小球,那么接接觸后先中和在平分。
    3、感應起電:由于物體之間發(fā)生感應而使物體帶電的方式。(如一個不帶電的金屬小球靠近帶電的金屬小球時,不帶電的金屬小球中的自由電荷受到帶電金屬小球的作用而重新分布,使之兩端帶電)。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十四
    洛侖茲力的方向是重點,實驗結合理論探究洛侖茲力方向,再由安培力的表達式推導出洛侖茲力的表達式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好機會,一定要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這一過程。
    二、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洛倫茲力對粒子不做功.
    2、理解帶電粒子的初速度方向與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垂直時,粒子在勻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
    3、會推導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周期公式,并會用它們解答有關問題.知道質譜儀的工作原理。
    4、知道回旋加速器的基本構造、工作原理、及用途。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綜合運用力學知識、電磁學知識解決帶電粒子在復合場(電場、磁場)中的問題.
    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jié)的學習,充分了解科技的巨大威力,體會科技的創(chuàng)新歷程。
    三、重點難點。
    重點: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和周期公式,并能用分析有關問題.
    難點:1.粒子在洛倫茲力作用下做勻速圓周運動.
    四、學情分析。
    本節(jié)是安培力的延續(xù),又是后面學習帶電體在磁場中運動的基礎,還是力學分析中重要的一部分。學好本節(jié),對以后力學綜合中涉及洛倫茲力的分析,對利用功能關系解力學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五、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法、邏輯推理法、講解法。
    六、前準備。
    1、學生的準備:認真預習本及學案內容。
    2、教師的準備:多媒體制作,前預習學案,內探究學案,后延伸拓展學案。
    演示實驗。
    七、時安排:
    1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標。
    前面我們學習了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下面思考兩個問題:
    (1)如圖,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2)電流是如何形成的?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磁場對電流有力的作用,電流是由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的,大家會想到什么?
    這個力可能是作用在運動電荷上的,而安培力是作用在運動電荷上的力的宏觀表現。
    [演示實驗]用陰極射線管研究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如圖3.5-1。
    說明電子射線管的原理:
    從陰極發(fā)射出電子,在陰陽兩極間的高壓作用下,使電子加速,形成電子束,轟擊到長條形的熒光屏上激發(fā)出熒光,可以顯示電子束的運動軌跡。
    實驗現象:在沒有外磁場時,電子束沿直線運動,將蹄形磁鐵靠近陰極射線管,發(fā)現電子束運動軌跡發(fā)生了彎曲。
    分析得出結論: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播。
    1、洛倫茲力的方向和大小。
    運動電荷在磁場中受到的作用力稱為洛倫茲力。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所受安培力實際是洛倫茲力的宏觀表現。
    方向(左手定則:伸開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個手指垂直,并且都和手掌在一個平面內,讓磁感線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開的四指指向正電荷運動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運動的正電荷在磁場中所受洛倫茲力的方向。
    如果運動的是負電荷,則四指指向負電荷運動的反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負電荷所受洛倫茲力的方向。
    思考:
    1、試判斷下圖中所示的帶電粒子剛進入磁場時所受的洛倫茲力的方向。
    甲乙丙丁。
    下面我們討論b、v、f三者方向間的相互關系。如圖所示。
    結論:f總垂直于b與v所在的平面。b與v可以垂直,可以不垂直。
    洛倫茲力的大小。
    若有一段長度為l的通電導線,橫截面積為s,單位體積中含有的自由電荷數為n,每個自由電荷的電量為q,定向移動的平均速率為v,將這段導線垂直于磁場方向放入磁感應強度為b的磁場中。
    這段導體所受的安培力為f安=bil。
    電流強度i的微觀表達式為i=nqsv。
    這段導體中含有自由電荷數為n=nls。
    上式中各量的單位:
    為牛(n),q為庫倫(c),v為米/秒(m/s),b為特斯拉(t)。
    思考與討論:
    同學們討論一下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時,洛倫茲力對帶電粒子是否做功?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
    洛倫茲力的方向垂直于v和b組成的平面即洛倫茲力垂直于速度方向,因此。
    洛倫茲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所以洛倫茲力對電荷不做功。
    思考:
    a.豎直向下沿直線射向地面b.相對于預定地面向東偏轉。
    c.相對于預定點稍向西偏轉d.相對于預定點稍向北偏轉。
    2、電視顯像管的工作原理。
    在圖3.5-4中,如圖所示:
    (1)要是電子打在a點,偏轉磁場應該沿什么方向?垂直紙面向外。
    (2)要是電子打在b點,偏轉磁場應該沿什么方向?垂直紙面向里。
    (3)要是電子打從a點向b點逐漸移動,偏轉磁場應該怎樣變化?
    先垂直紙面向外并逐漸減小,然后垂直紙面向里并逐漸增大。
    學生閱讀教材,進一步了解顯像管的工作過程。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五)發(fā)導學案、布置作業(yè)。
    完成p103“問題與練習”第1、2、5題。書面完成第3、4題。
    九、板書設計。
    1、洛倫茲力的方向:左手定則。
    2、洛倫茲力的大?。?BR>    3、電視顯像管的工作原理。
    十、教學反思。
    “思考與討論”在堂上可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根據線索的實際情況靈活鋪設臺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討論中有比較深刻的感受,然后通過交流發(fā)言得出正確結論。
    臨清三中―物理―朱廣明―盛淑貞。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十五
    教學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庫侖定律,要求知道點電荷的概念,理解庫侖定律的含義及其公式表達,知道靜電力常量.
    2.會用庫侖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庫侖扭秤的實驗原理.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演示讓學生探究影響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再得出庫侖定律。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探索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庫侖定律。
    難點:會用庫侖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課時相關知識。
    (二)新課教學【板書】----第2節(jié)、庫侖定律。
    提出問題: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關?
    【演示】:帶正電的物體和帶正電的小球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同學通過觀察分析出結論(參見課本圖1.2-1).
    【板書】:1、影響兩電荷之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1.距離.2.電量.
    公式:
    靜電力常量k=9.0×109nom2/c2。
    適用條件:真空中,點電荷——理想化模型。
    【介紹】:(1).關于“點電荷”,應讓學生理解這是相對而言的,只要帶電體本身的大小跟它們之間的距離相比可以忽略,帶電體就可以看作點電荷.嚴格地說點電荷是一個理想模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這里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力學中的質點的概念.容易出現的錯誤是:只要體積小就能當點電荷,這一點在教學中應結合實例予以糾正.
    (2).要強調說明課本中表述的庫侖定律只適用于真空,也可近似地用于氣體介質,對其它介質對電荷間庫侖力的影響不便向學生多作解釋,只能簡單地指出:為了排除其他介質的影響,將實驗和定律約束在真空的條件下.
    擴展:任何一個帶電體都可以看成是由許多點電荷組成的.任意兩點電荷之間的作用力都遵守庫侖定律.用矢量求和法求合力.
    利用微積分計算得:帶電小球可等效看成電量都集中在球心上的點電荷.
    靜電力同樣具有力的共性,遵循牛頓第三定律,遵循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板書】:3、庫侖扭秤實驗(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
    【演示】:庫侖扭秤(模型或掛圖)介紹:物理簡史及庫侖的實驗技巧.
    實驗技巧:(1).小量放大.(2).電量的確定.
    【例題1】:試比較電子和質子間的靜電引力和萬有引力.已知電子的質量m1=9.10×10-31kg,質子的質量m2=1.67×10-27kg.電子和質子的電荷量都是1.60×10-19c.
    分析:這個問題不用分別計算電子和質子間的靜電引力和萬有引力,而是列公式,化簡之后,再求解.
    解:電子和質子間的靜電引力和萬有引力分別是。
    可以看出,萬有引力公式和庫侖定律公式在表面上很相似,表述的都是力,這是相同之處;它們的實質區(qū)別是:首先萬有引力公式計算出的力只能是相互吸引的力,絕沒有相排斥的力.其次,由計算結果看出,電子和質子間的萬有引力比它們之間的靜電引力小的很多,因此在研究微觀帶電粒子間的相互作用時,主要考慮靜電力,萬有引力雖然存在,但相比之下非常小,所以可忽略不計.
    【例題2】:詳見課本p9。
    【小結】對本節(jié)內容做簡要的小結。
    (三)鞏固練習。
    復習本節(jié)課文及閱讀科學漫步。
    引導學生完成問題與練習,練習1、2、4,作業(yè)紙。
    參考題。
    a.3f/64b.0c.3f/82d.3f/16。
    2.如圖14-1所示,a、b、c三點在一條直線上,各點都有一個點電荷,它們所帶電量相等.a、b兩處為正電荷,c處為負電荷,且bc=2ab.那么a、b、c三個點電荷所受庫侖力的大小之比為________.
    3.真空中有兩個點電荷,分別帶電q1=5×10-3c,q2=-2×10-2c,它們相距375px,現引入第三個點電荷,它應帶電量為________,放在________位置才能使三個點電荷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
    4.把一電荷q分為電量為q和(q-q)的兩部分,使它們相距一定距離,若想使它們有最大的斥力,則q和q的關系是________.
    說明:
    1.點電荷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這一點應該使學生有明確的認識.
    2.通過本書的例題,應該使學生明確地知道,在研究微觀帶電粒子的相互作用時為什么可以忽略萬有引力不計.
    3.在用庫侖定律進行計算時,要用電荷量的絕對值代入公式進行計算,然后根據是同種電荷,還是異種電荷來判斷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引力還是斥力.
    4.庫侖扭秤的實驗原理是選學內容,但考慮到庫侖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庫侖扭秤的實驗對檢驗庫侖定律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希望教師介紹給學生,可利用模型或掛圖來介紹.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十六
    我省進入新課改,使用新課標教材剛好一輪,我有幸成為第一批課改的參入者。在新課改中,如何協調探究與有效課堂之間的關系,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近幾年的教研教學活動中,我也親身經歷了不少成功或失敗的嘗試,反思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如何協調有效課堂與探究性學習,我有些許體會,想就“電荷及其守恒定律”這堂課談談我的體會。
    “電荷及其守恒定律”中摩擦起電、接觸起電、驗電器等知識和概念初中都已學過,因而我把重點放在靜電感應中,靜電感應對學生是個全新的東西,不能想象,理解上有難度,更別說把它和摩擦起電、接觸起電歸于一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我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一、做好靜電感應實驗是引起學生興趣的關鍵。
    一定要做好這個實驗。這個實驗受太多天氣及空氣濕度的影響,考慮到這些,我對這個實驗條件進行了一些控制:實驗開始前我就用兩臺取暖器把室內空氣烤熱,達到干燥的目的;接著我又在枕形導體兩端貼上小且輕的金鉑紙作為兩個指針,這樣若枕形體帶上少量電也能檢驗出來。通過改進這個實驗效果很好。
    如何探究這個實驗,得到它并不創(chuàng)造電荷,只是發(fā)生了電荷的轉移,這個坡度也很大,可以進行猜測,但是猜測并不是盲目的,科學家的猜測也是基于其科學常識的認識和拓展的,因而我事先也做了一些必有的知識儲備:如導體的微觀結構、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相吸等這些早已熟知的知識??墒?,沒有一個按鈕按動它,學生仍舊很難把它們聯系在一起,這時候,如何提問就很關鍵了。
    二、在不斷追問中發(fā)散學生思維。
    我在本版塊設計了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金屬導體的微觀結構是怎樣的?
    2.帶電體靠近導體時,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會導致什么?
    3.如果按這種猜想,那么各部分電性、電量會如何?怎樣驗證你的猜想?
    這三個問題層層推進,從第二個問題,學生就開始了思維的碰撞,討論變得激烈,學生有各種想法,通過互相辯論,最后都能認同導體帶電有可能是因為電荷移動的`結果,而內部的異種電荷有可能被吸引到近端,遠端就帶上同種電荷。
    這時再拋出第三個問題,也就能深入下去了:(1)如何驗證不是創(chuàng)造的電荷而是轉移的電荷?(2)能否用實驗來驗證導體兩端帶的是等量的異種電荷?學生經過小組合作探究、實驗驗證,基本都能作答。
    在成功的實驗基礎上,帶著猜測的問題去尋找、去探究,這樣才符合物理這門建立在實驗上的學科。
    (作者單位湖北省咸寧市鄂南高級中學)。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十七
    1.知道電流的熱效應.
    2.理解焦耳定律的內容、公式、單位及其運用.
    能力目標。
    知道科學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變量法在本節(jié)實驗中的運用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焦耳生平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勇于克服困難的信念.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驗出發(fā)定性研究了電熱與電流、電阻和時間的關系,這樣做的好處是體現物理研究問題的方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體會的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開始就從理論上推導給學生造成理解的困難和對純電阻電路的理解的困難.在實驗基礎上再去推導學生更信服.同時啟發(fā)學生從實驗和理論兩方面學習物理知識.
    做好實驗是本節(jié)課的關鍵.
    教法建議。
    本節(jié)課題主題突出,就是研究電熱問題.可以從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入手,可以舉例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驗親身體驗.然后進入定性實驗.
    對焦耳定律內容的講解應注意學生對電流平方成正比不易理解,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數據幫助他們理解.推導中應注意條件的交代.定律內容清楚后,反過來解決課本中在課前的問題.
    教學設計方案。
    提問:
    燈泡發(fā)光一段時間后,用手觸摸燈泡,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電風扇使用一段時間后,用手觸摸電動機部分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學生回答:發(fā)燙.是電流的熱效應.
    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
    1、
    介紹如圖9-7的實驗裝置,在兩個相同的燒瓶中裝滿煤油,瓶中各裝一根電阻絲,甲瓶中電阻絲的電阻比乙瓶中的大,串聯起來,通電后電流通過電阻絲產生的熱量使煤油的溫度升高,體積膨脹,煤油在玻璃管里會上升,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煤油上升得越高.觀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況,就可以比較電流產生的熱量.
    2、
    三種情況:
    第一次實驗:兩個電阻串聯它們的電流相等,加熱的時間相同,甲瓶相對乙瓶中的電阻較大,甲瓶中的煤油上升得高.表明:電阻越大,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第二次實驗:在兩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來的高度后,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加大電流,重做實驗,讓通電的時間與前次相同,兩次實驗比較甲瓶前后兩次煤油上升的高度,第二交煤油上升的高,表明:電流越大,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第三次實驗:如果加長通電的時間,瓶中煤油上升越高,表明:通電時間越長,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實驗于1840年最先精確地確定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這個規(guī)律叫做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表示:q=i2rt。
    公式中的電流i的單位要用安培(a),電阻r的單位要用歐姆,通過的時間t的單位要用秒這樣,熱量q的單位就是焦耳(j).
    例題一根60ω的電阻絲接在36v的電流上,在5min內共產生多少熱量.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教案篇十八
    《電荷及其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新課標選修3-1(人教版)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主要學習電荷的基本概念及電荷守恒定律。同學們在初中階段就接觸了本節(jié)知識(自然界只存在兩種電荷、電荷間的性質、電荷守恒定律等),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加深、提高。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電量的概念;知道摩擦起電,知道摩擦起電不是創(chuàng)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知道靜電感應現象,知道靜電感應起電不是創(chuàng)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知道電荷守恒定律;知道什么是元電荷。
    這章節(jié)內容看起來似乎十分簡單,這些內容有的大部分知識點是初中已經講過的,有的是為后面的知識學習作準備或導入用的,經過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們并不是簡單地重復初中所展示過的實驗,而是采用探究性思維展開本節(jié)教學內容。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然界中的兩種電荷,通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chuàng)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tǒng),電荷的代數和不變。我把這節(jié)課的重點定位在通過比較摩擦起電、接觸起電、感應起電三種帶電方式,找出它們的本質特征,抽象概括出電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學難點感應起電這部分內容,要做好演示實驗,使學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靜電感應現象,在此基礎上,使學生知道,感應起電也不是創(chuàng)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使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這次教學過程中我用到多種教學資源,包括絲綢,玻璃棒,毛皮,硬橡膠棒,表面包鋁箔的輕質小球,感應器電機,金屬導體,主要是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作為教育教學的工具。這些資源的利用對學生掌握新知識起到預期的良好效果。
    整節(jié)課的流程非常順利,學生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達成了教學目標,經過后期的習題練習可以使學生更深刻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容。
    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以及個人臨場發(fā)揮的原因,使得感應起電實驗的演示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學生對感應起電的微觀過程掌握不足以致不能靈活運用于習題之中。
    2.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在重難點教學中還不能一針見血。我會在以后的備課以及教學過程中不斷磨練自己,最終到達這一目標。
    3.對于學生回答問題后的評價過于單一,不能達到鼓勵學生學習,給學生以包容之感,好的評價還能使課堂的學習氣氛得到升級。
    4.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備課不足,導致課堂教學過程不夠順利,對本節(jié)課的預設不足。應該針對教學班級的理解程度,和當堂課的教學進度制作多套習題方案,以使學生更深刻理解本節(jié)課的抽象微觀內容。
    5.交互式電子白板的運用不夠熟練,使得它教學過程中起的作用不夠好,如果加上現場拖拽用三種帶電方式比較圖表得出抽象的電荷守恒定律的內容就更好了。這樣的方法同樣可以在總結的時候讓學生回憶并加深本節(jié)課的全部內容。
    6.教學過程應飽滿而且要動靜結合,使得學生在重難點問題的攻克變得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