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一
作為一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古典著作,《論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孔子和他的門徒之間的言行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庫。在我讀完《論語》之后,我的心情感悟復雜,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與體會。
第一段:結構簡潔,言簡意賅
作為一部經典的文化著作,《論語》的語言簡潔,每一個行文都是言簡意賅,讓讀者在沒有過多思考的情況下很容易理解。它富含重要的道德價值觀,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自己的主題,不僅是獨立的,還彼此相互聯(lián)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觀念為后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論語》是孔子的言行錄,它傳承著孔子的思想觀念,闡述了孔子對待人生、世界、政治的態(tài)度與看法??鬃訉τ谌诵缘慕忉寴O為深刻,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惡的,人只有在外在沖突的環(huán)境中才會變得越來越險惡。他教導人們要保持真誠、正直和尊重他人。在《論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所取得的成就,也了解了孔子所創(chuàng)造的偉大影響。
第三段: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
孔子所在的時代是一個動蕩的年代,那時的政治、文化總體上處于劇烈的變革中?!墩撜Z》的產生正是在這樣一種大環(huán)境下的,因此,它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在諸多的篇章中,孔子和他的門徒也深入探討了當時百姓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這讓人們對其當時的情境和人際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第四段:體現(xiàn)著民族的精神傳統(tǒng)
作為一部重要的經典著作,《論語》不僅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也體現(xiàn)了中國的精神傳統(tǒng)。中國的文化精神是包容、文明、和諧的。傳統(tǒng)中的尊重師長、追求知識、慎思明辨的思想等等,都是《論語》所強調的文化核心。正是這一文化精神的傳承讓這部經典著作承載了中國民族的精神傳統(tǒng),并成為了熠熠生輝的文化瑰寶。
第五段:讓我們走近經典,感受人生
在《論語》中,孔子的話語和行為都進一步激發(fā)了我對人生的理解和思考。我開始認識到學會尊重他人是一種優(yōu)秀品質,也開始認識到保持自己優(yōu)秀品質的重要性,縱使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即使身處逆境,我們也應該堅持自己的信仰,為了更高更遠的目標而奮斗。
總而言之,讀《論語》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領略到其中飽含的人生哲理,也更加致力地將其運用到實際中。同時,我也深深體會到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的魅力。這部經典著作不僅讓我們走近歷史與傳統(tǒng),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人類的精神世界。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二
月亮出來了,我在燈光下,伴著月光,又一次游入了《論語》的海洋。
《論語》是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論的一本書,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儒家中最重要的經典著作。
在《論語》這本書中,“仁”字出現(xiàn)過104次,它能夠統(tǒng)率全書,也統(tǒng)率了我的思想。然而很多人會問,什么是“仁”?在《論語》中,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而是將:“仁”字融入到了全文的不同闡述中。而總的來說,就是提倡人們用禮讓與克制的態(tài)度去對待與調和社會矛盾。
在平常的生活中,“仁”字更是不可缺少。而因為“仁”字引發(fā)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仁”的第一點,便是以個體自學的道德修養(yǎng)去達到“仁”。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一此人,他們會路踩到別人的腳時,自覺地彎腰并說出對不起;他們會在人滿為患的公交車上,自覺地讓座位給老人;他們會在生死攸關的緊急時刻,自覺地幫助別人,舍己為人。他們便是做到了“仁”的人。然而也會有一些人,他們會在旁人沒有注意時,伸手偷走別人的錢包;他們會在眾目睽睽的街上,公然地碰瓷;他們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沖進金店里搶劫。這些人則是沒有做到“仁”的人?!盀槿视梢讯珊踉?”“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笨鬃诱f的沒錯,只有不斷反省,循禮而行,才能達到自我的“仁”的境界。
而“仁”的第二點。便是人與人之間的“仁”。也就是“仁者愛人”的思想。有我們鐵生活中,你一定會接收或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而你又會怎么做呢?有的人會自己收下這個棘手的事情,以自己的努力,一點點一點點地將這個事情化解,不求外人幫助或不讓外人知道這件事;有的人會求助于身邊的一切力量,以團結的力量,以自己與幫助者的人力物力,將這件棘手的事情化解,在這過程中學習做事又加深了友誼;有的人則會在求助他人之后,在大家齊心解決問題時,自己卻躲到了一邊,讓別人做事,自己跑路;還有的人會將這件棘手的事情強加給別人,直接讓別人完成自己本應完成的事。相比之下,前兩種做法是對人“仁”,后兩種做法則是對人不“仁”??鬃诱f“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強加別人,我們才能達到這種對人“仁”。
“仁”的最后一點,是為政者與君王對臣民的“仁”,也是理想的充滿仁愛的社會的當權者“仁”。大家應該還記得李世民曾提出的觀: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行舟,亦能覆舟。正是有了這種觀點,李世民當上皇帝后體貼百姓團結各民族,不僅形成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又贏得了“天可汗”的美譽。相比之下,歷史上的商紂王、秦始皇、秦二世等等君王,正是因為為政不“仁”,才讓朝代走向衰弱與毀滅??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斑@也是當權者行政的基礎-----為政“仁”。
在《論語》之中,還有很多很多讓人受益匪淺的話語,這些話語也深深種到了我心里,在我的心里生根、發(fā)芽......
月亮不見了,只剩我在燈光下,在《論語》中,在一次次心靈的感悟里,慢慢成長。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三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tài),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并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xiàn)代的眼光進行系統(tǒng)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圣賢之間的距離。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墒乾F(xiàn)在,于丹教授將一般人艱澀難懂的《論語》和現(xiàn)在這個繽紛的世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xiàn)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其中,她的許多獨到見解,仿佛讓人欣賞到了一個個曲徑通幽的勝地,宛如久閉的心門打開了一扇窗,絲絲縷縷的陽光透進來,心里明亮了許多;又如涓涓細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队诘ぁ凑撜Z〉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四
《論語》是一部非常古老的典籍,被譽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重要篇章?!墩撜Z》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讓人們認識到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我最近讀了《論語》中的先進篇,深受啟發(fā)和感動。在我看來,《論語》的先進篇是一個富有哲理和智慧的篇章,有著深刻的道德內涵,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和啟示作用。
第二段:對于先進篇的簡述
先進篇是《論語》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它是孔子的一些弟子之間的對話記錄。在這篇文章中,孔子的弟子們相互詢問,討論了多個關于人生的問題,包括如何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學生、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如何符合天命等等。這些問題的回答都充滿了哲學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第三段:先進篇的道德內涵
先進篇中很多問題和回答都涉及了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觀點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不僅是一種道德準則,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這個準則教人們始終保持謙遜,在面對世界和生活時,不要只考慮自己,也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中,這個準則仍然非常重要,讓我們更好地面對各種現(xiàn)實問題。
第四段:先進篇的指導作用
《論語》的先進篇具有指導和啟示作用。文章中的大量觀點可以幫助人們思考和回答在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于在學習、工作、人際關系方面遇到的問題和挑戰(zhàn),我們可以以先進篇作為指導,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在實際行動中,我們可以借鑒《先進篇》中弟子們的思考和做事方式,找到自己的方向,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五段:總結
在我看來,《論語》的先進篇是一篇富有智慧和哲學思想的篇章,它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文章中的道德準則,相信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心中。而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更加需要學習和實踐這些先進篇的道理,用它們來指導我們的行動,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和人生價值。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五
引言:
《論語》是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被譽為成語和格言的源頭,被世人傳頌不已。其中的“鄉(xiāng)黨篇”是孔子在論述如何治理國家的方法時,提到的一個重要原則,這篇文章從中獲得的啟示是無法磨滅的。
正文:
第一段:鄉(xiāng)黨篇讓我了解到“社會兼容性”的重要性
“鄉(xiāng)黨篇”中孔子提到“黨同而敵國異”、“黨異而異國同”,這似乎是商討治理國家的方法,但仔細想想,這其中包含了社會兼容性的重要性。相信每個人都有家鄉(xiāng),都有屬于自己的鄉(xiāng)親,如果這些人之間存在過多的矛盾與互不相容,那么即使他們不同居,他們還是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彼此。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建立一個和平、和諧的社會,在個人和社會之間建立社會兼容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段:鄉(xiāng)黨篇教給我回歸傳統(tǒng)的意義
“鄉(xiāng)黨篇”中提到了尊師重道,“有子曰:少成若未,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是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重要價值觀,孔子在這里告誡我們要明白自己是誰,要遵循自己內心的追求,并以此作為優(yōu)秀人性和道德的基礎。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簡單,但是在這個輕薄的時代,我們往往把傳統(tǒng)文化看做是陳腐過時的東西,反而去追求前所未有的東西,忽視了回歸傳統(tǒng)的意義和重要性。
第三段:鄉(xiāng)黨篇教給我學會寬容與謙遜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這一句話意味深長,很好地表達了“鄉(xiāng)黨篇”的一個主旨——學會寬容與謙遜。一個人想要在社交場合中取得成功,如果僅僅是依靠口才和外在美貌,那么往往并不是最好的選擇。相反,如果能夠真正地學會寬容與謙遜,那么就能夠在與別人互動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價值與人格魅力。
第四段:鄉(xiāng)黨篇幫助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鄉(xiāng)黨篇》中,孔子提到了做人的準則:“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边@是孔子對做人的基本要求,讓人感覺到很古老很有道理。在今天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對于我們來說,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才能夠像孔子一樣不懼忙碌,否則很可能會在追求瞬間的榮耀中迷失自我,而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第五段:結尾
總的來說,《鄉(xiāng)黨篇》教給我們的東西非常多,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哲學思考。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這篇文章不僅讓我們認識了孔子的思想,更讓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了解到人的存在價值和自身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性。對生活和帶給我們平靜、寬容和生命的智慧,這顆“滋養(yǎng)之水”將流傳千古。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六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既像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像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幫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讀《論語》,讓我領略到的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一、用正常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是《論語心得》的精華之一。
首先,要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背姓J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二、修身養(yǎng)性的意義
論語中,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
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么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yōu)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fā)現(xiàn)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tài)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明確自己的修身養(yǎng)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三、積極的態(tài)度,樂觀生活
在現(xiàn)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被大家稱為圣人的孔子及其《論語》,對大家來說很神圣,甚至高不可及,我們得仰望它。其實,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墩撜Z》告訴大家的東西,也是最簡單的?!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這是《論語心得》帶給我們的啟迪。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
《論語》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曾被譽為治國之本,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深厚的古典修養(yǎng),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yǎng)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解讀詮釋了《論語》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義,這種智慧、心態(tài),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就是開啟我們教書育人的快樂之門的那把金鑰匙。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七
《論語。顏淵》有錄: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子夏稱自己名為商,勸導司馬牛說,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都由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并順應。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卻是可以提高自身修養(yǎng)做到的。一個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于丹在百家講壇上說,人首先要能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問天問在,這樣只能加重你痛苦。其次,要盡可能用自己所做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那就如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將錯過星星了?!币环N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少呢?它可以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生命的質量。比如:當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的時候,如果用一個測量儀來檢測你呼吸出來的空氣,它是灰色的,其中二氧化碳特別多。所以,長期困擾于人生的遺憾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是會有所損害的。既然生活中遺憾不能避免,那么如何對待遺憾的心態(tài)和方式就尤為重要了。這里也就是我寫這篇博客的中心意義,那就圣賢們早就在千年之前用文字告訴我們,無力改變事實,卻可以改變看待事情的態(tài)度。那就是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所有儒家理論的核心無非常三個字:仁、智、恕。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放得下,就是恕。你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馬上就去做。什么人最重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推已及人地,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所謂拿得起放得下,除了仁、智、恕外,還要有“勇”,有大勇。如此,內心有約制,得失在心中。一切苦難均可以笑傲。
《論語。憲問》記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弊迂曉唬骸胺蜃幼缘酪??!?BR>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要做到讓內心真正的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清身外之物有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稱為:“鄙夫”。
《論語。陽貸》中有錄: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出,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北煞?,意義幾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臺面鄙陋的人??鬃釉浾f過:像這樣的小人,你能讓他去謀劃國家大事嗎?不能。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會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利益。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論語。公冶長》所言: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君所眾知,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很率性,對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別在乎??鬃佑写握{侃說,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這個世界是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云了。到時能跟隨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聽到這話很得意。結果老師后面還有一句話,我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子路這個人除了勇敢,別的什么都沒有?!昂糜隆笔亲勇返奶攸c,但他的勇敢又缺少點內涵。
《論語。陽貸》中,子路師:“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無勇而無義為盜”意思就是說子路真去問老師:“君子應該不應該崇尚勇敢呢?”孔子說,君子崇尚勇敢沒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亂犯,一個小人會以勇敢淪為盜賊。試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戶,甚至殺人越貨,你能說他不勇敢嗎?但這種沒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而這個“道”“道義”卻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
《論語。里仁》有記:子曰:“以失約之者,鮮矣!”意思正是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假如一個人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就做到了約制。而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更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蘇軾曾在《留候論》中論過這種勇敢,并稱其為“大勇”。原文: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論語》中,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來越強調內心,越到后來越從容和緩。而在這從容之前,其實要經歷千錘百煉。
于丹說,其實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還有社會年齡。如果我們在二十歲、三十歲能提前感悟到四十、五十的境界,已經建立了明晰的內心價值系統(tǒng),已經能把社會給予的壓力變?yōu)橐环N生命反張力,已經可以做到從心所欲那樣的一種淡定從容,那么我們說,這樣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因此,《論語》中睿智的人生經驗,穿越千古滄桑溫暖著我們,光芒著我們,照亮我們心中的暗夜。品著孔子,微笑中受益的心智再次開朗,讓我們不斷有勇氣解剖自己,征服自己,超越自己。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八
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一樣,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保@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必須與我們今日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
文化
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夫子以往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鬃右幌蚧畹搅似呤q,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zhèn)?,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我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也許是有限的,可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資料,就打破了原先的舊的規(guī)律?!安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人也?!笨鬃影言捯呀浾f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xiàn)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我去不斷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能夠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此刻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適宜??鬃訒宰畈┐蟮男貞眩ソ尤莅{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一
作為一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古典著作,《論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孔子和他的門徒之間的言行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庫。在我讀完《論語》之后,我的心情感悟復雜,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與體會。
第一段:結構簡潔,言簡意賅
作為一部經典的文化著作,《論語》的語言簡潔,每一個行文都是言簡意賅,讓讀者在沒有過多思考的情況下很容易理解。它富含重要的道德價值觀,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自己的主題,不僅是獨立的,還彼此相互聯(lián)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觀念為后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論語》是孔子的言行錄,它傳承著孔子的思想觀念,闡述了孔子對待人生、世界、政治的態(tài)度與看法??鬃訉τ谌诵缘慕忉寴O為深刻,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惡的,人只有在外在沖突的環(huán)境中才會變得越來越險惡。他教導人們要保持真誠、正直和尊重他人。在《論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所取得的成就,也了解了孔子所創(chuàng)造的偉大影響。
第三段: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
孔子所在的時代是一個動蕩的年代,那時的政治、文化總體上處于劇烈的變革中?!墩撜Z》的產生正是在這樣一種大環(huán)境下的,因此,它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在諸多的篇章中,孔子和他的門徒也深入探討了當時百姓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這讓人們對其當時的情境和人際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第四段:體現(xiàn)著民族的精神傳統(tǒng)
作為一部重要的經典著作,《論語》不僅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也體現(xiàn)了中國的精神傳統(tǒng)。中國的文化精神是包容、文明、和諧的。傳統(tǒng)中的尊重師長、追求知識、慎思明辨的思想等等,都是《論語》所強調的文化核心。正是這一文化精神的傳承讓這部經典著作承載了中國民族的精神傳統(tǒng),并成為了熠熠生輝的文化瑰寶。
第五段:讓我們走近經典,感受人生
在《論語》中,孔子的話語和行為都進一步激發(fā)了我對人生的理解和思考。我開始認識到學會尊重他人是一種優(yōu)秀品質,也開始認識到保持自己優(yōu)秀品質的重要性,縱使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即使身處逆境,我們也應該堅持自己的信仰,為了更高更遠的目標而奮斗。
總而言之,讀《論語》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領略到其中飽含的人生哲理,也更加致力地將其運用到實際中。同時,我也深深體會到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的魅力。這部經典著作不僅讓我們走近歷史與傳統(tǒng),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人類的精神世界。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二
月亮出來了,我在燈光下,伴著月光,又一次游入了《論語》的海洋。
《論語》是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論的一本書,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儒家中最重要的經典著作。
在《論語》這本書中,“仁”字出現(xiàn)過104次,它能夠統(tǒng)率全書,也統(tǒng)率了我的思想。然而很多人會問,什么是“仁”?在《論語》中,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而是將:“仁”字融入到了全文的不同闡述中。而總的來說,就是提倡人們用禮讓與克制的態(tài)度去對待與調和社會矛盾。
在平常的生活中,“仁”字更是不可缺少。而因為“仁”字引發(fā)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仁”的第一點,便是以個體自學的道德修養(yǎng)去達到“仁”。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一此人,他們會路踩到別人的腳時,自覺地彎腰并說出對不起;他們會在人滿為患的公交車上,自覺地讓座位給老人;他們會在生死攸關的緊急時刻,自覺地幫助別人,舍己為人。他們便是做到了“仁”的人。然而也會有一些人,他們會在旁人沒有注意時,伸手偷走別人的錢包;他們會在眾目睽睽的街上,公然地碰瓷;他們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沖進金店里搶劫。這些人則是沒有做到“仁”的人?!盀槿视梢讯珊踉?”“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笨鬃诱f的沒錯,只有不斷反省,循禮而行,才能達到自我的“仁”的境界。
而“仁”的第二點。便是人與人之間的“仁”。也就是“仁者愛人”的思想。有我們鐵生活中,你一定會接收或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而你又會怎么做呢?有的人會自己收下這個棘手的事情,以自己的努力,一點點一點點地將這個事情化解,不求外人幫助或不讓外人知道這件事;有的人會求助于身邊的一切力量,以團結的力量,以自己與幫助者的人力物力,將這件棘手的事情化解,在這過程中學習做事又加深了友誼;有的人則會在求助他人之后,在大家齊心解決問題時,自己卻躲到了一邊,讓別人做事,自己跑路;還有的人會將這件棘手的事情強加給別人,直接讓別人完成自己本應完成的事。相比之下,前兩種做法是對人“仁”,后兩種做法則是對人不“仁”??鬃诱f“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強加別人,我們才能達到這種對人“仁”。
“仁”的最后一點,是為政者與君王對臣民的“仁”,也是理想的充滿仁愛的社會的當權者“仁”。大家應該還記得李世民曾提出的觀: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行舟,亦能覆舟。正是有了這種觀點,李世民當上皇帝后體貼百姓團結各民族,不僅形成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又贏得了“天可汗”的美譽。相比之下,歷史上的商紂王、秦始皇、秦二世等等君王,正是因為為政不“仁”,才讓朝代走向衰弱與毀滅??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斑@也是當權者行政的基礎-----為政“仁”。
在《論語》之中,還有很多很多讓人受益匪淺的話語,這些話語也深深種到了我心里,在我的心里生根、發(fā)芽......
月亮不見了,只剩我在燈光下,在《論語》中,在一次次心靈的感悟里,慢慢成長。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三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tài),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并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xiàn)代的眼光進行系統(tǒng)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圣賢之間的距離。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墒乾F(xiàn)在,于丹教授將一般人艱澀難懂的《論語》和現(xiàn)在這個繽紛的世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xiàn)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其中,她的許多獨到見解,仿佛讓人欣賞到了一個個曲徑通幽的勝地,宛如久閉的心門打開了一扇窗,絲絲縷縷的陽光透進來,心里明亮了許多;又如涓涓細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队诘ぁ凑撜Z〉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四
《論語》是一部非常古老的典籍,被譽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重要篇章?!墩撜Z》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讓人們認識到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我最近讀了《論語》中的先進篇,深受啟發(fā)和感動。在我看來,《論語》的先進篇是一個富有哲理和智慧的篇章,有著深刻的道德內涵,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和啟示作用。
第二段:對于先進篇的簡述
先進篇是《論語》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它是孔子的一些弟子之間的對話記錄。在這篇文章中,孔子的弟子們相互詢問,討論了多個關于人生的問題,包括如何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學生、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如何符合天命等等。這些問題的回答都充滿了哲學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第三段:先進篇的道德內涵
先進篇中很多問題和回答都涉及了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觀點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不僅是一種道德準則,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這個準則教人們始終保持謙遜,在面對世界和生活時,不要只考慮自己,也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中,這個準則仍然非常重要,讓我們更好地面對各種現(xiàn)實問題。
第四段:先進篇的指導作用
《論語》的先進篇具有指導和啟示作用。文章中的大量觀點可以幫助人們思考和回答在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于在學習、工作、人際關系方面遇到的問題和挑戰(zhàn),我們可以以先進篇作為指導,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在實際行動中,我們可以借鑒《先進篇》中弟子們的思考和做事方式,找到自己的方向,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五段:總結
在我看來,《論語》的先進篇是一篇富有智慧和哲學思想的篇章,它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文章中的道德準則,相信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心中。而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更加需要學習和實踐這些先進篇的道理,用它們來指導我們的行動,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和人生價值。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五
引言:
《論語》是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被譽為成語和格言的源頭,被世人傳頌不已。其中的“鄉(xiāng)黨篇”是孔子在論述如何治理國家的方法時,提到的一個重要原則,這篇文章從中獲得的啟示是無法磨滅的。
正文:
第一段:鄉(xiāng)黨篇讓我了解到“社會兼容性”的重要性
“鄉(xiāng)黨篇”中孔子提到“黨同而敵國異”、“黨異而異國同”,這似乎是商討治理國家的方法,但仔細想想,這其中包含了社會兼容性的重要性。相信每個人都有家鄉(xiāng),都有屬于自己的鄉(xiāng)親,如果這些人之間存在過多的矛盾與互不相容,那么即使他們不同居,他們還是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彼此。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建立一個和平、和諧的社會,在個人和社會之間建立社會兼容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段:鄉(xiāng)黨篇教給我回歸傳統(tǒng)的意義
“鄉(xiāng)黨篇”中提到了尊師重道,“有子曰:少成若未,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是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重要價值觀,孔子在這里告誡我們要明白自己是誰,要遵循自己內心的追求,并以此作為優(yōu)秀人性和道德的基礎。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簡單,但是在這個輕薄的時代,我們往往把傳統(tǒng)文化看做是陳腐過時的東西,反而去追求前所未有的東西,忽視了回歸傳統(tǒng)的意義和重要性。
第三段:鄉(xiāng)黨篇教給我學會寬容與謙遜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這一句話意味深長,很好地表達了“鄉(xiāng)黨篇”的一個主旨——學會寬容與謙遜。一個人想要在社交場合中取得成功,如果僅僅是依靠口才和外在美貌,那么往往并不是最好的選擇。相反,如果能夠真正地學會寬容與謙遜,那么就能夠在與別人互動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價值與人格魅力。
第四段:鄉(xiāng)黨篇幫助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鄉(xiāng)黨篇》中,孔子提到了做人的準則:“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边@是孔子對做人的基本要求,讓人感覺到很古老很有道理。在今天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對于我們來說,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才能夠像孔子一樣不懼忙碌,否則很可能會在追求瞬間的榮耀中迷失自我,而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第五段:結尾
總的來說,《鄉(xiāng)黨篇》教給我們的東西非常多,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哲學思考。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這篇文章不僅讓我們認識了孔子的思想,更讓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了解到人的存在價值和自身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性。對生活和帶給我們平靜、寬容和生命的智慧,這顆“滋養(yǎng)之水”將流傳千古。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六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既像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像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幫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讀《論語》,讓我領略到的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一、用正常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是《論語心得》的精華之一。
首先,要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背姓J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二、修身養(yǎng)性的意義
論語中,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
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么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yōu)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fā)現(xiàn)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tài)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明確自己的修身養(yǎng)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三、積極的態(tài)度,樂觀生活
在現(xiàn)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被大家稱為圣人的孔子及其《論語》,對大家來說很神圣,甚至高不可及,我們得仰望它。其實,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墩撜Z》告訴大家的東西,也是最簡單的?!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這是《論語心得》帶給我們的啟迪。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
《論語》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曾被譽為治國之本,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深厚的古典修養(yǎng),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yǎng)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解讀詮釋了《論語》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義,這種智慧、心態(tài),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就是開啟我們教書育人的快樂之門的那把金鑰匙。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七
《論語。顏淵》有錄: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子夏稱自己名為商,勸導司馬牛說,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都由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并順應。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卻是可以提高自身修養(yǎng)做到的。一個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于丹在百家講壇上說,人首先要能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問天問在,這樣只能加重你痛苦。其次,要盡可能用自己所做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那就如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將錯過星星了?!币环N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少呢?它可以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生命的質量。比如:當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的時候,如果用一個測量儀來檢測你呼吸出來的空氣,它是灰色的,其中二氧化碳特別多。所以,長期困擾于人生的遺憾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是會有所損害的。既然生活中遺憾不能避免,那么如何對待遺憾的心態(tài)和方式就尤為重要了。這里也就是我寫這篇博客的中心意義,那就圣賢們早就在千年之前用文字告訴我們,無力改變事實,卻可以改變看待事情的態(tài)度。那就是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所有儒家理論的核心無非常三個字:仁、智、恕。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放得下,就是恕。你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馬上就去做。什么人最重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推已及人地,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所謂拿得起放得下,除了仁、智、恕外,還要有“勇”,有大勇。如此,內心有約制,得失在心中。一切苦難均可以笑傲。
《論語。憲問》記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弊迂曉唬骸胺蜃幼缘酪??!?BR>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要做到讓內心真正的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清身外之物有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稱為:“鄙夫”。
《論語。陽貸》中有錄: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出,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北煞?,意義幾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臺面鄙陋的人??鬃釉浾f過:像這樣的小人,你能讓他去謀劃國家大事嗎?不能。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會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利益。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論語。公冶長》所言: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君所眾知,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很率性,對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別在乎??鬃佑写握{侃說,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這個世界是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云了。到時能跟隨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聽到這話很得意。結果老師后面還有一句話,我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子路這個人除了勇敢,別的什么都沒有?!昂糜隆笔亲勇返奶攸c,但他的勇敢又缺少點內涵。
《論語。陽貸》中,子路師:“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無勇而無義為盜”意思就是說子路真去問老師:“君子應該不應該崇尚勇敢呢?”孔子說,君子崇尚勇敢沒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亂犯,一個小人會以勇敢淪為盜賊。試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戶,甚至殺人越貨,你能說他不勇敢嗎?但這種沒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而這個“道”“道義”卻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
《論語。里仁》有記:子曰:“以失約之者,鮮矣!”意思正是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假如一個人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就做到了約制。而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更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蘇軾曾在《留候論》中論過這種勇敢,并稱其為“大勇”。原文: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論語》中,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來越強調內心,越到后來越從容和緩。而在這從容之前,其實要經歷千錘百煉。
于丹說,其實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還有社會年齡。如果我們在二十歲、三十歲能提前感悟到四十、五十的境界,已經建立了明晰的內心價值系統(tǒng),已經能把社會給予的壓力變?yōu)橐环N生命反張力,已經可以做到從心所欲那樣的一種淡定從容,那么我們說,這樣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因此,《論語》中睿智的人生經驗,穿越千古滄桑溫暖著我們,光芒著我們,照亮我們心中的暗夜。品著孔子,微笑中受益的心智再次開朗,讓我們不斷有勇氣解剖自己,征服自己,超越自己。
論語述而篇心得體會篇八
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一樣,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保@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必須與我們今日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
文化
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夫子以往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鬃右幌蚧畹搅似呤q,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zhèn)?,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我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也許是有限的,可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資料,就打破了原先的舊的規(guī)律?!安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人也?!笨鬃影言捯呀浾f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xiàn)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我去不斷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能夠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此刻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適宜??鬃訒宰畈┐蟮男貞眩ソ尤莅{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