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課教案(精選15篇)

字號:

    教案的編寫需要注意語言簡練、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的原則教案的評價要客觀公正,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接下來是一份優(yōu)秀的語文教案范例,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一
    設計意圖:
    水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幼兒對水的游戲非常喜愛。通過嬉戲、玩耍,孩子可以在不經意中發(fā)現許多關于水的科學知識。本活動試圖通過簡易實驗,幫助孩子了解簡單的科學探究途徑、方法,學習開展科學探究必要的記錄手段,思考生活中的科學現象。
    活動目標:
    1、讓學生在猜測、實驗、記錄中感知沉與浮。
    2、在活動中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活動準備:
    1、在整理箱中提前裝好水。
    2、石頭、磁鐵、乒乓球、積木等若干。
    3、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幼兒探究的興趣。
    (1)出示實驗材料,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材料的特征。
    (2)設計游泳比賽的情景,請幼兒猜想、預測材料“跳人”水中的現象?!斑@么多的東西,要進行一個游泳比賽,它們跳到水里會怎樣呢?”
    2、簡單操作,并記錄。引導幼兒初步建立猜測、假設的概念。
    (1)教師記錄自己的假設,并詳細說明怎樣使用記錄表。
    (2)引導幼兒自己猜想、假設并記錄。提示幼兒:“這些東西跳到水里會是什么樣。
    的呢?我們來猜一猜。不要講出來,先用筆把我們猜到的畫下來。”(老師指導幼兒記錄的方法。)。
    3、實驗操作。
    (1)通過實踐操作,引導幼兒體驗“浮”與“沉”的概念。
    師: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實驗,驗證一下是否和我們的猜測一樣。
    例如:把一個積木和石頭分別投到水里,請幼兒觀察積木在水里是怎樣的?!拔覀冇靡粋€詞來說一一“浮”,表示積木在水的上面。”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觀察石頭是“沉”的,表示石頭在水底下。
    (2)鼓勵幼兒用圖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實驗結果。
    提示:將結果畫下來,必須根據自己看到的情況來畫。
    (3)幼兒自由操作,并記錄結果。
    先記好的幼兒將記錄的結果與自己的預測進行比較,教師幫助幼兒整理對物體沉浮現象的認識。
    4、交流實驗記錄結果(鼓勵幼兒將自己的觀察記錄結果與他人分享與交流)。
    請幼兒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記錄。每一個符號表示什么。假設與實驗是否一樣。
    5、教師小結。
    (1)引導幼兒將猜測、假設與實驗結果對照,強調記錄的真實性。
    (2)與幼兒回憶活動中自己的操作與記錄。
    6、激發(fā)幼兒繼續(xù)探究的興趣,提出延伸問題。
    請幼兒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幼兒把家里的東西放在水里是沉的還是浮的?試試看,并嘗試自己做記錄,帶來與老師、小朋友們分享。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二
    活動目標:
    1、知道耳朵能辨別聲音,了解保護耳朵的方法。
    2、喜歡聽好聽的聲音。
    活動準備:
    1、各種玩具能發(fā)出聲音的玩具若干。
    2、課件(各種各樣的聲音)。
    3、小白兔頭飾一個,(雞、鴨、貓、狗、羊、牛、鳥)頭飾各一個。
    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正確識別各種聲音。
    2、活動難點:區(qū)分樂音和噪音。
    活動過程:
    1、通過辨別小動物的叫聲,激發(fā)幼兒產生興趣。
    (出示小白兔頭飾)今天,小白兔過生日,它請來了許多小動物與它一起慶祝生日,聽,他們來了。(放課件:雞、鴨、貓、狗、羊、牛、鳥的叫聲)。讓幼兒聽一聽并猜出動物的名字,師隨之一一擺放頭飾。
    2、出示各種玩具,讓幼兒自由玩,感受聲音的奇妙,并能辨別不同事物發(fā)出的聲音。
    (1)小動物們?yōu)樾“淄脦砹嗽S多禮物,我們看看,都有什么?(出示各種玩具)聽小動物們說,這些玩具都能發(fā)出奇妙的聲音,那它們到底怎樣發(fā)出的聲音呢?能發(fā)出什么樣的聲音?我們和小白兔一起玩玩吧?。ㄓ變鹤杂赏嫱婢吆?,請幼兒來說說。)。
    小結:每一種東西所發(fā)出的聲音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只有當它們產生振動時,才能有了聲音。
    (2)現在,我們玩?zhèn)€《誰的耳朵靈》的游戲,看誰能猜出這些聲音是哪種玩具發(fā)出的?(師敲、拍、打玩具,幼兒猜)。
    (3)引導幼兒感受各種聲音的奇妙。
    在日常生活中,你們還聽到哪些聲音?現在,我們來聽聽,這些都是什么聲音?(放課件:雨聲、雷聲、喧鬧聲、船鳴聲、火車開聲、鞭炮聲、車喇叭聲)。
    3、引導幼兒學會保護聲音。
    小結:不要隨便挖耳朵,也不要把東西放進耳朵。當聽到聲音大時,要張大嘴巴或捂住耳朵。
    (2)引導幼兒辨別樂音和噪音。
    (放課件)提醒幼兒當聽到噪音捂耳朵,好聽的聲音拍手。
    4、活動延伸:感受周圍環(huán)境的聲音,并教育幼兒不要制造噪音。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三
    教學理念:
    聲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聽到,好多的聲音對小班孩子來說并不陌生。他們對周圍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喜歡擺弄。對任何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都會玩玩、摸摸、看看,對能發(fā)出聲響的東西就尤為感興趣。特別對于動聽的聲音更能吸引孩子的關注,激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本活動通過豐富的活動材料,吸引孩子們用自己的耳朵積極地去感知、去發(fā)現聲音的奇妙和多樣性,豐富已有的知識經驗,更好地認識周圍的世界。
    活動目標:
    1、知道耳朵能辨別聲音,了解保護耳朵的方法。
    2、簡單區(qū)分樂音和噪音,喜歡聽好聽的聲音。
    活動流程:
    情景導入――感知各種聲音――玩打擊樂器探索――健康教育。
    活動準備:
    各種聲音的磁帶、打擊樂器、課件。
    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幼兒感知聲音的多樣性。
    孩子們,動物園里要召開運動會。聽聽是誰的聲音?他是坐什么車來的?(各種動物的叫聲,汽車喇叭聲、火車發(fā)動的聲音、鞭炮聲、敲鑼打鼓聲、雨聲、雷聲)。
    2、說說自己喜歡的聲音。(笑聲、媽媽的聲音等)。
    3、讓幼兒聽一些典型的樂音和噪音,再次感受,結合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說一說樂音和噪音還有哪些。
    小結:教育幼兒聽好聽的聲音,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噪音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少制造噪音。
    4、播放課件,醫(yī)生教幼兒了解護耳常識。
    分析:小班孩子的思維和認知是直觀形象的,讓醫(yī)生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是比較有效的。讓孩子知道不隨便挖耳朵,不把東西放到耳朵里,聲音大的時候要捂住耳朵或張大嘴巴等。
    活動延伸:
    學做“小喇叭”。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四
    在愉快的游戲過程中,了解電池的用處,并嘗試安裝電池。
    感知電池給生活帶來的便利與危害,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活動準備。
    電池、電動玩具、廢舊電池回收箱。
    活動過程。
    一、幼兒玩玩具,引起幼兒探索興趣。
    1.引入。
    和孩子一起玩電動玩具,一些裝了電池,一些沒裝電池。
    今天小朋友有帶了一些玩具來,老師都沒玩過呢,咱們一起來玩好不好?
    2.猜想預測。
    剛才一些小朋友問我們,為什么他的玩具不會動也沒有聲音呢?(s:沒有裝電池、沒有電了。)。
    看看,是不是因為沒裝電池。
    原來,電動玩具有個好朋友——電池寶寶。(出示電池)。
    找找你們玩具里的電池寶寶躲在哪里了?
    我們把電池寶寶拿出來,看看電池寶寶長什么樣?(上面有一個圓圓的頭,下面有一個大一點的圓圓的身體。)。
    3.送電池寶寶回家。
    現在我們做一個游戲,叫“送電池寶寶回家”,我們來比賽,看誰的電池裝的最快,玩具第一個動起來。
    (幼兒嘗試自己安裝電池。)。
    你們的玩具都高興了嗎?
    為什么xx的電池裝好了,可玩具還是不會動呢?我們請小朋友一起來看看吧。
    哦,原來是電池裝反了。原來電池寶寶有一個秘密:這兒突出的地方就是電池寶寶的頭,下面是電池寶寶的`身體,在裝電池的時候,要找到玩具中的彈簧,然后把電池寶寶的身體朝彈簧上一靠就行了。(老師邊講邊演示。)。
    請裝錯的小朋友,在裝一次電池寶寶??纯茨銈兊碾妱油婢呤遣皇嵌几吲d了?
    二、幼兒討論。
    除了你的玩具之外,你還看到哪些東西也是要用電池的?
    三、環(huán)保教育。
    因人們亂扔廢舊電池造成土地荒漠化。請小朋友想想辦法怎樣解決?
    活動延伸。
    出示廢舊電池回收箱,引導幼兒收集廢舊電池。_兒童網。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五
    設計意圖:
    孩子的學習要來源于游戲,來源于生活。糖果是幼兒熟悉、喜愛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裝、形態(tài)各異的外形、鮮艷美麗的色彩、奇特豐富的口味,都對幼兒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對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設計《糖果小屋》這個幼兒既熟悉又感興趣的內容,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探索,獲得直接經驗。
    活動目標:
    1、感知、了解各種糖果的特征,能大膽表述自己的發(fā)現。
    2、初步知道按形狀分類擺放物品。
    3、愿意參與活動,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重、難點:
    重點:知道按形狀分類擺放物品。
    難點:了解各種糖果的特征,能大膽表述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準備:
    小糖果若干,糖果盒圓形、方形各一個,布袋2個,課件,糖果小屋。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開始)提問:小朋友吃過糖嗎?那你吃過什么糖?
    (二)展開部分。
    1、認識各種糖果:
    糖果小屋里住著好多的糖果寶寶,看誰先說出它的名字。
    2、送糖果寶寶回家(按形狀分類)幼兒動手操作:每位幼兒拿一塊糖,分別將圓圓的糖和方方的糖送回圓圓的家和方方的家。
    檢驗:糖果寶寶你有沒有去別人家啊?我們一起來看看。
    3、判斷數量,軟硬。
    出示布袋,布袋里也有糖果寶寶哦,布袋里的糖果寶寶可不一樣哦。
    判斷數量:幼兒用手摸摸,哪個多,哪個少?
    判斷軟硬:哎,怎么感覺哪里不一樣呢?為什么感覺不一樣呢?摸上去什么感覺?
    小結:一邊多,一邊少,一邊軟,一邊硬。
    (三)結束部分:
    1、今天小朋友表現都很好,老師請你們吃糖,想不想吃?
    每人拿一塊糖果,說說自己的是什么樣的,并分享糖果帶來的樂趣。
    2、延伸:用糖紙一起裝扮糖果小屋。
    教學反思:
    幼兒在認識各種各樣的糖果,品嘗糖果,制作糖果的過程中,好奇心、動手能力、語言表達力、想象能力得到了發(fā)展,也讓孩子們進行了大膽地探索、感知、想象。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六
    設計意圖:
    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我?guī)е⒆觽內ふ掖禾斓幕?,新村的道路上,看著開著的這么多有名的或叫不出名的花花草草,孩子們開心不已,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于是我們不時的停下腳步摸摸花瓣,問問花香,說說花色,看著他們如此興奮的表情,本次活動的設計雛形也在我心中生成。
    活動目標:
    1、認識花朵的用途。
    2、認識花朵和人們的生活關系。
    3、增加生活體驗。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1、以花仙子的身份出現:小朋友,大家好!我是漂亮的花仙子,我有許多許多的花兒朋友,我可喜歡它們了,每天和它們生活在一起是我最快樂的事情!對了,你們也像我一樣喜歡花嗎?為什么呀?(用小魔棒指點幼兒回答,以控制常規(guī))。
    2、下面,和我一起去看看我的花兒朋友吧?(觀看vcr)。
    3、可不可以告訴我,看了這些漂亮的花兒有什么感覺呀?(幼兒回答,師做簡單小結:花兒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讓我們心情變得很好,我們應該對花兒說聲-謝謝花兒)。
    4、你們知道,花兒除了可以讓我們欣賞,還有什么用呢?(視幼兒回答情況,逐一出示準備好的物品)。
    (2)出示花茶袋,我還有一樣好東西帶給你們呢,看一看知道這是什么嗎?(可以讓幼兒相互傳看一會兒)還是讓花仙子來告訴你們答案吧:這是用花做的花草茶,我們可以用開水泡著喝,喝了花草茶,可以讓我們變得健康,還可以讓我們變得更漂亮哦。
    (3)出示桂花糕:捂住口袋,故作神秘狀--咦?是誰在我的口袋里跳啊?哦,原來是你呀?小朋友你們認識它嗎?告訴幼兒,這里面也藏著一些花兒寶寶,可以讓幼兒找一找,聞一聞。
    5、為幼兒分發(fā)茶和糕點,活動自然結束:我的口袋里還有許多用花做的神奇寶貝,如果你們還想知道的話,下次再一起欣賞吧!今天時間不早了,我要回去找我的花兒朋友們玩了,不過臨走時,我想請你們一起來品嘗花茶和花糕(花仙子手持托盤分發(fā)點心和茶水)。
    活動點評:
    結合園內課題的研究,引導孩子關注身邊的事物,發(fā)展幼兒社會性是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ǘ涫怯變喝粘I钪械目吹囊姟⒚闹某R娢锲?,通過調動幼兒多感官的參與,使幼兒的參與興趣大為提高,所以本次活動在目標的設定上是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貼近幼兒生活的?;顒舆^程中,通過多媒體的使用,實物的演示,小游戲的插入,為幼兒帶來了多元化的感官刺激,但不足的是,作為科學活動,欠缺孩子的自主探索過程,沒能提供給孩子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但基于幼兒人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人員配備等方面的客觀限制,也是我們平時實施低年齡幼兒科學活動的難點之一,有待在日后的實踐中去改善、解決。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七
    今天我們上了科學實驗課,我覺得這堂課特別有意思,還能動手做實驗。
    我們做實驗的用品有:小車、摩擦力測量器、鉤碼,老師他別會講課,她不直接講摩擦力,而是轉著彎講,老師對我們說:“你們一進這個教室我最不愿意聽到的聲音出來了,誰能告訴我是什么聲音?!崩蠋熤v完,同學們都踴躍舉手,老師叫了一個同學,那個同學說:“是噪音?!比缓罄蠋熡謫枺骸笆鞘裁串a生的噪音。”底下就有同學說是摩擦力,然后老師就給我們說:“我們今天要講的是摩擦力?!崩蠋熃o我們講了許多知識以后,就讓我們做實驗了,先從組長開始,用摩擦力測量器的鉤子,勾住小車,然后用勻速拉小車,看看是幾牛,牛是摩擦力的單位,我們開始拉了,組長對我們說是0。2牛,然后我們依次拉了一下,都是0。2牛,然后老師又讓我們做兩次實驗,第一次是把小車平著放,我們實驗的結果是0。2牛,第二次是把小車豎著放,我們的實驗結果還是0。2牛,所以我們得出了結論,物品的重量不變,不管怎樣放,它的摩擦力一樣的。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我們學到了知識,也能動手做實驗。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八
    內容摘要:上好科學實驗課,不僅要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認識,而且要注重探究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求知欲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探究活動的目標,聯系實際,因地制宜,對學生進行實驗指導。
    關鍵詞:轉變觀念提高認識以生為主注重探究聯系實際因地制宜。
    我任三年級科學課已經有多年,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科學課,這是一門新的學科,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感到很新鮮,面對許多實驗器材,非常好奇,動不動就要看一看、摸一摸,如何把三年級科學實驗課上好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轉變教學觀念,提高科學認識,《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語,發(fā)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茖W課是研究小學生身邊的事物,貼近小學生的生活,是很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我認為學生學好了科學,再用學科學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任何科目,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很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獲得發(fā)展。因此,科學老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二、以學生為主,注重探究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求知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教師應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而探究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課程改革六年了,不僅僅語、數講究以學生為主,把空間還給學生,科學更是這樣,教師注意保護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嘴巴去說,用自己的心靈去悟。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大膽地猜想,還可以以小組的形式自行設計實驗去探究、驗證,最后得出實驗的結論。
    三、聯系實際,開發(fā)課程?!犊茖W課程標準》指出:設計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時應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敖探滩摹钡慕虒W,常常把目標單一定位于教知識;“用教材教”則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yǎng)能力、態(tài)度的過程中。而我們的老師還停留在“教教材”,死扣書上,書上的東西沒有,就不知道變通。比如:書上要求種鳳仙花,老師說我們沒有鳳仙花,就不種,你沒有鳳仙花,可以開發(fā)本地資源,種其它的植物啊,本地的植物很多,你可以要學生種向日葵、缸豆、豌豆、蓖麻等等都可以,然后研究它們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關鍵是掌握研究的方法。沒有蠶卵,有蝌蚪啊,一樣的可以研究。
    四、因地制宜,自制器材。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探究為主的學習空間,就需要很多的實驗器材,于是有很多老師就抱怨學校實驗器材太少,其實,學校除了準備化學、物理試驗需要的諸如:試管、鐵架臺、酒精燈、顯微鏡等器材外,由于科學知識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學生生活,也就要求教師或者學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再說你平時只要留心,做個有心人,也可積累一些實驗器材的。
    五、引領學生充分利用資源,耐心指導,探討實驗結論。
    小學科學具有豐富的可用資源,教師要引領學生在家里和生活中去學科學用科學。小學科學教學中,室外觀察題、技能訓練題、創(chuàng)造思維題大多與周圍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事物,以敏銳機警的視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學資源。用小制作和發(fā)生在身邊的現象,去探究問題的實質,進而獲得結論。讓學生養(yǎng)成善于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的習慣。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多種發(fā)展機會、發(fā)展條件、發(fā)展時空和發(fā)展途徑,進而激發(fā)學生觀察身邊現象的習慣。例如:汽車司機夜間行車時,駕駛室內不能開燈,為什么?教師因陋就簡,巧借身邊的事物來解釋。晚上將室內電燈打開,讓學生站在玻璃窗前觀察玻璃:當電燈亮時看到的盡是室內物體,而看不到室外的物體;當電燈熄滅時隔著玻璃可看到窗外的物體,就看不到室內物體了。因此,讓學生自己觀察、總結、嘗試說明汽車司機夜間開車為什么不能開燈的原因。
    總之,我認為只要老師們認識到了科學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因地制宜,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動腦、動口、親身體驗科學的探究過程,那么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他們后來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打下了基礎。善于利用課外資源,自主地進行科學實踐活動,學到知識,學到技能,培養(yǎng)情感,培養(yǎng)素養(yǎng),有效地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三年級科學實驗課一定會取得一定的成效。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九
    科學實驗教學是貫穿整個小學科學課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技能,并培養(yǎng)他們觀察和實驗的能力,使他們養(yǎng)成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如何上好實驗課成為了每個科學教師傾心研究的一個細節(jié).
    作者:常海燕作者單位:潛江市實驗小學,湖北,潛江,4331000刊名: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英文刊名:duyuxie年,卷(期):“”(7)分類號:關鍵詞: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十
    今天上午最后一節(jié)課是科學課,老師說:“今天我們上實驗課,我們都很高興,我本以為實驗教室里的東西非常的多,可是到了實驗教室,我才知道我錯了,有好幾個大桌子,我們分組,一個組在一個大桌子上,桌子上有一個吃飯的盆、酒精燈、鹽、石棉網、三腳架。
    老師給我們問了一個問題,把鹽放進水里會兒分解嗎?我們都紛紛問老師,老師給我們做了個示范。然后,把鹽放在水里,我們看到沒有分解,在沉底。老師讓我們自己做一做,我們先按老師說的辦了。然后,老師老師把酒精燈點燃了,過了一會兒,盆兒里冒出來一層厚厚的白皮兒,我們拿著放大鏡,仔細看著,看到白皮兒上有閃閃發(fā)亮的東西。
    今天我們學到了鹽放在水里會怎么樣,實驗課真有趣呀!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十一
    實驗材料:
    燒杯酒精燈滴管鐵盤石棉網試管夾土壤水玻璃棒水槽玻璃片三角架。
    實驗過程:
    1、把土壤放進盛有水的燒杯里,觀察現象。
    2、把土壤放進盛有水的燒杯里,盡量攪拌,靜置后觀察現象。
    3、用滴管取上層清夜滴在玻璃片上,放在酒精燈上加熱,水燒干后觀察現象。
    4、把土壤放在鐵盤里用酒精燈加熱,觀察現象,聞一聞有什么氣味?實驗現象:
    1、把土壤放進盛有水的燒杯里,有氣泡冒出。
    2、靜置后,發(fā)現土壤分層,下層是粗粒的沙,上層是很細的黏土。
    3、水燒干后,發(fā)現玻璃片上有一些“臟”的痕跡。
    4、把土壤在鐵盤里加熱,先看到由氣體冒出,聞一聞沒有氣味;繼續(xù)加熱冒煙,聞一聞有糊焦味。
    實驗結論:
    土壤里含有空氣、沙、黏土、空氣、腐殖質及溶入水的物質,如:鹽類等。
    2、實驗名稱:怎樣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開。
    實驗目的:想辦法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開。
    實驗材料:燒杯、玻璃棒、水、土壤。
    實驗過程:1、在燒杯中裝半杯水。
    2、把土壤慢慢倒入水中。
    3、用玻璃棒沿著一個方向輕輕攪拌。
    4、靜置一會兒,觀察水中的土壤。
    實驗現象:土壤分成了兩層。
    實驗結論:上層的土壤顆粒小,是粘土;下層的土壤顆粒大,是砂。
    3、實驗名稱:認識水。
    實驗目的:了解水的性質。
    實驗材料:燒杯、水。
    實驗步驟:
    1、觀察燒杯中的水。
    2、用鼻子聞一聞燒杯中的水。
    3、用筷子沾少量燒杯中的水放入口中。
    實驗現象:
    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
    實驗結論:
    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
    注意事項:
    在老師的指導下聞和嘗。
    4、實驗名稱:測量水的多少。
    實驗目的:學會使用量筒。
    實驗材料:量筒、水、滴管。
    實驗步驟:
    1、用量筒量取液體體積時必須選用合適規(guī)格的量筒。
    2、量取指定體積的液體時,應先倒入接近所需體積的液體,然后改用膠頭滴管滴加。
    3、應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視線和液體凹面的.最低點在同一水平面上,讀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不可用手舉起量筒看刻度。
    實驗結論:
    量筒能準確測量水的體積。
    注意事項:
    1、不能加熱,量筒上一般標有20℃字樣,這就要求所量液體的溫度應控制在20℃左右,若相差太多,一是量取的體積有誤,二是容易損壞量筒。
    2、讀數時,視線應與液體凹液面的最低點相平(若仰視,造成讀數偏小,所量液體體積偏大,俯視反之)。
    5、實驗名稱:讓小水輪轉起來。
    實驗目的:怎樣使小水輪轉得更快。
    實驗材料:滴水器、小水輪。
    實驗過程:
    1、把小水輪安裝好。
    2、用大孔的滴水器裝滿水,讓滴水器中的水從低處沖擊小水輪葉片的邊緣。
    3、再選用大孔的滴水器,裝同樣多的水,沖擊小水輪葉片相同的部位,從高處沖擊小水輪。
    4、用小孔的滴水器裝滿水,讓滴水器中的水從一定的高度沖擊小水輪葉片的邊緣。
    5、用大孔的滴水器裝滿水,讓滴水器中的水從相同的高度沖擊小水輪葉片的邊緣。
    實驗現象:從低處沖擊小水輪轉得比較慢;從高處沖擊小水輪轉得比較快。
    用小孔滴水器小水輪轉得慢,用大孔滴水器小水輪轉得快。
    實驗結論:水流位置高,小水輪轉得快。水量大,小水輪轉得快。
    6、實驗名稱:水的浮力。
    實驗目的:認識水的浮力。
    實驗材料:
    鉤碼、橡皮筋、尺子、水槽、水。
    實驗步驟:
    1、把鉤碼掛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測量橡皮筋的長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測量橡皮筋的長度。
    3、比較兩次橡皮筋的長度。
    實驗現象:
    同一個鉤碼,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氣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實驗結論:
    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
    注意事項:
    實驗中,注意提橡皮筋的手要保持穩(wěn)定,不要讓橡皮筋顫動,以免產生誤差。
    7、實驗名稱: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實驗目的:
    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實驗材料:
    橡皮泥、牙膏皮、雞蛋、大頭針、泡沫塑料、鹽、水槽。
    實驗步驟:
    1、把準備的材料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看那些在水中是浮著的?哪些是下沉的?
    2、改變橡皮泥、牙膏皮的體積,放入水中。
    3、在塑料泡沫上用大頭針固定橡皮泥,放入水中。
    4、把雞蛋放入水中,向水中不斷加入鹽。
    實驗現象:
    1、
    2、
    3、
    實驗結論:
    改變浮沉的規(guī)律:改變物體的形狀、給物體附著浮或沉的物體,改變液體的比重或。
    改換不同比重的液體。
    8、實驗名稱:探究毛細現象的實驗。
    實驗目的:
    了解水能順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實驗材料:
    水槽、布條、實心和空心的玻璃棒、各種吸管、紙片。
    實驗步驟:
    1、在水槽中到入一半水,并滴入幾滴紅墨水,使水變淺紅。
    2、將實驗材料的一端分別浸入水槽中,仔細實驗,那些材料可以讓水往上爬,做好記錄。
    實驗現象:水沿著布條、空心玻璃棒、吸管、制片等材料上升。
    實驗結論:水能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9、實驗名稱:空氣在哪里。
    實驗目的:
    探究杯子里面有空氣。
    實驗材料:
    紙、玻璃杯、水槽、水。
    實驗過程:
    2、再把杯子豎直壓入水中,在水中慢慢傾斜杯子,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1、紙團沒有濕。
    2、杯子里有氣泡冒出,紙團濕了。
    實驗結論:
    我們身邊到處都有空氣,空氣占據空間。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十二
    “哇……”“哦……”“咦……”一陣陣或驚嘆、或感慨,又夾雜著疑問的聲音充斥著禮堂。你猜我們在干什么?是來自寶島臺灣的老師們在給我們上科學實驗課呢。
    一上課,我就被老師幽默詼諧的戲劇性授課方式所吸引,“空氣大炮”、“大號吹風機”、“吹氣球”、“干冰汽水”……一個個有趣的科學實驗和老師們生動的表演將我們帶入夢幻奇妙的科學世界。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干冰造霧”的實驗,老師將干冰放入兩個水桶中,不一會霧氣就從桶中涌起、泛出、流淌,?整個場地宛如西游記中呈現的仙境一般,同學們在這清涼的霧氣中早已按捺不住心里的興奮,現場一片歡呼雀躍。坐在前面的同學更是爬上講臺,有的試圖抓住這縹緲的仙氣,有的干脆盤腿坐在這愜意的霧氣中自得一份神仙的逍遙快樂。原來干冰就是固態(tài)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固體變成氣體時吸收大量的熱,使周圍空氣的溫度降得很快,空氣溫度降了,它對水蒸氣的溶解度變小,水蒸氣發(fā)生液化反應,放出熱量,就變成了小液滴,也就是我們看到的“仙霧”。老師們通過與我們的互動交流,教會我們如何運用眼、耳、口、鼻、手在科學的世界里去觀察和探索。此時,我覺得“伯努利原理”、“玻意耳定律”、“干冰”這些深奧的名詞不再那么遙不可及。更感受到科學原來如此神奇,又這么簡單,還十分好玩。
    “仙氣”彌漫,人群喝彩,我被眼前這似夢似幻的科學盛宴所震撼、陶醉,更感動于同學們對科學神奇的向往和對神奇背后原理知識的渴求,這才是促進科學知識不斷普及和發(fā)展的動力啊。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十三
    今天早上,我和我的好搭檔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這個實驗是什么?它是用樟腦球在移動的螞蟻前面畫一條線,看看螞蟻是如何反應的。于是我找到了樟腦,我的同伴在沙灘旁發(fā)現了許多螞蟻。我抓住了地上的螞蟻,我的好朋友劉暢在它前面畫了一條線。螞蟻不去了!螞蟻在原地停了五六秒鐘,然后立刻轉身。我快速地在螞蟻面前畫了一條線,螞蟻沒有動。它似乎對樟腦的氣味有強烈的反應。然后我把它封起來。這時,螞蟻們來回地跑著。真是螞蟻在火鍋上團團轉。最后,螞蟻干脆停在了中間。然后,在劉暢的幫助下,我畫了小圓圈。這時,螞蟻不宜撤退,也不宜進入,好像它走不動似的,于是螞蟻在那里呆了幾秒鐘。當我畫了一個不到一角錢的圓圈時,螞蟻動了!它絕望地繼續(xù)著,看上去好像很費勁。走了大約三分鐘后,螞蟻終于突破了防線,自由地爬行。?。∥覀儽晃浵伈磺粨系木裆钌畹卣鸷沉?。是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我們仔細想想,我們似乎不如螞蟻。甚至螞蟻也有這種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我們人類不去找螞蟻嗎?因此,當我們在人生旅途中遇到困難時,我們不能輕易放棄。我們必須盡力解決這些問題。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十四
    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
    整整一周,我們在家的網課已經上了整整一周了。在這一周里,我從不習慣這樣上網課的方式,到習慣了這樣上網課的方式,再到現在竟然有些愛上了這樣上網課的方式,連我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我竟然在一周的時間里對上網課改觀了這么多。
    如果要細究出這其中的原因,我以為是因為我發(fā)現了上網課的一個優(yōu)勢!過去我們在教室里上課,是老師直接講,我們有什么不懂的,得再找時間去找老師問?,F在上網課徹底解決了這個麻煩事兒,因為網課的視頻是有存檔的,我們做學生的可以反復地查看,這給我們上課有些沒聽得懂的同學有了再學習的機會。
    我這段時間的網課便是這樣學的。在上網課的時候,有些我沒聽明白的地方,我還會等到下了課之后,再抽時間去看,一遍不懂,我就再看第二遍,第二遍還不懂,我就再看第三遍,反正直到自己學懂為止!試問,這樣的反復學習,在學校里上課的話,又如何做到呢?問一遍老師或者同學,別人還非常樂意,問多幾遍,就已經不是別人樂不樂意的事情,而是直接耽誤了別人時間的'問題了。在家上網課的這一周,我實現了“自學成才”。
    現在回看自己最開始對不喜歡上網課的抱怨,我想是我自己過分矯情了。學習,在哪里學習,用什么方式學習,這對于一個想要學習、愛好學習、懂得學習的人來說,又有什么區(qū)別呢?網課什么錯也沒有,甚至于還幫我解決了以往學習的一個弊端。我又有什么理由繼續(xù)對上網課的吐槽呢?珍惜剩下的網課日子,珍惜這么好的學習方式,成就我們的學習吧!
    科學實驗課教案篇十五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學情分析:
    《科學》三年級上冊是整套科學教材的起始冊,三年級一期的學生初涉科學課程,所以將教學定位在扶和引。
    三年級小學生對于自然事物與現象的把握是很具體的,只有便于體驗和理解的內容在他們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過程中才有意義,因此科學課堂主要將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huán)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三年級學生擅長于用感官觀察、識別物體的基本特征。根據物體的相同和不同點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符合這階段學生的認識特點,因此,教學中將注重發(fā)展學生此項技能,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其他技能。
    三、教材分析:
    《科學》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以學生“尋訪、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第一單元是對學生科學意識的培養(yǎng),啟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第二單元是考驗學生平時的觀察能力,并在以后各單元中安排了“水”、“天氣”、“空氣”等三個單元的內容。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命,自己去發(fā)現自然現象和物質,并對物質現象進行觀察,認識物質成分、作用、與我們生活的關系,認識常見的材料,了解簡單物質的基本構成,學會簡單的科學測量、思維方式。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學習了一些淺顯的科學知識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實驗操作,觀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養(yǎng)。
    四、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愿意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3.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4.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5.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6.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fā)展。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思維方法。
    2.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1.本冊課本開篇之初,便設計了很多的對比分析、對比實驗、對比研究,對于初涉科學的小學生此項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2.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認知習慣,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又一難點。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教學具準備:
    玩具、文具、量杯、不倒翁、雨量器、風向儀、改變浮和沉實驗盒、實物、掛圖、課件七、課時安排:
    八、教學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