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讀曹劌論戰(zhàn)有感 曹劌論戰(zhàn)讀后感(通用8篇)

字號: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曹劌論戰(zhàn)有感篇一
    《曹劌論戰(zhàn)》選自左丘明的《左傳》。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是記敘這次戰(zhàn)役的進程,而是記錄曹劌關于戰(zhàn)爭的論述。它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掌握戰(zhàn)機,是弱國戰(zhàn)勝強國的必要條件。關于曹劌,課文集中體現了他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而關于魯莊公,課文集中體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
    讀曹劌論戰(zhàn)有感篇二
    曹劌論戰(zhàn)記錄的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場戰(zhàn)役,曹劌用自己的智慧幫助魯莊公戰(zhàn)勝了強大的齊軍。這篇文章的精髓在于曹劌準確抓住了時機,給魯國帶來了勝利。從這篇文章中我認為我們應該像曹劌那樣能夠抓住時機,出奇制勝。
    抓住時機,對于職場上或即將進入職場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曹劌就是通過擊鼓和車轍觀察齊軍的狀態(tài),從而抓住了戰(zhàn)勝齊軍的時機。但在實際生活中,而時機并非像《曹劌論戰(zhàn)》中那樣是能夠看到,它需要我們用心去發(fā)現。所以,我們每個人在工作和學習過程中,時刻都要運用我們的五官去發(fā)現可以向他人展現自己才能或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一旦發(fā)現,我們就要時刻抓住。同時我還要說的是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曹劌之所以能夠抓住機會,就是因為他熟悉各種兵法,能夠熟練應用各種兵法。所以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在機會到來之前,我們還要做好準備。這些準備其實就是我們的專業(yè)知識、社會經驗、人際交往等等方面。只有在這些方面達到一定程度,在機會到來之時,我們才能很好的抓住它。
    作為保煙一名新進的員工,我認為抓住每一個向廠領導和各位同仁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能力的機會,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我必須積極向老員工學習工作技能,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熟悉保煙的廠規(guī)廠紀和基本的運作流程,盡快盡好地適應工作環(huán)境。與此同時我還要努力踏實地、認真地做好每件事情。雖然現在我暫時在保全班工作,但在工作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最基本的是三車間機組的有幾臺,具體位置在哪。其次保全班的工作涉及到三車間各個領域,我們大概了解到這些領域的工作情況。還有我們還進行了相關培訓,增長了我們的見識。最重要的是,我在保全班學到了什么是細節(jié)。由于三車間的衛(wèi)生很重要,所以任何角落都要干凈,我們每天的工作都要細致到一個膠點,一個細節(jié)的錯過,就會導致我們一天的工作滿盤皆輸。注重細節(jié),是我在保全班最大的體會。
    雖然我并不確定自己今后會在哪個職位上工作,但是無論在哪我都要時刻保持學習的態(tài)度,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能夠在工作過程中抓住屬于自己的機會,從而得到能力和事業(yè)上的提升。
    讀曹劌論戰(zhàn)有感篇三
    歷史上的長勺之戰(zhàn),是春秋時期的一次著名戰(zhàn)役,記載了這次戰(zhàn)役的文字就有一篇叫《曹劌論戰(zhàn)》。文章以傳神的筆墨記載了曹劌自薦與破敵的經過。
    讀完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后,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曹劌論戰(zhàn)是個擔心國家,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同鄉(xiāng)問他為何要去管國家的事。曹劌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币馑际悄切┻_官貴人沒有遠謀的。這里可以發(fā)現他作為一個老百姓卻擔心國家大事,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一個普通百姓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品質。
    二、曹劌善于抓住戰(zhàn)機,既謹慎又有耐心。齊軍擊鼓三次后,曹劌才進軍,打得齊軍落荒而逃,這里說明他有耐心,沉得住氣,很理智。當魯軍個個迫不及待地想要上陣殺敵時,他可以忍住,不會盲目沖上去??伤麨楹我三R軍擊鼓三通后再出軍,可以用他的那句名言來解釋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就是他善于抓住戰(zhàn)機的表現。齊軍逃后,魯莊公下令追擊,曹劌說不可。隨后跳下車,俯身看敵軍敗退的車轍,又上車遙望敵軍旗幟,才下令追擊。原來他是要看看敵軍敗退的車轍是否紛亂,旗幟是否東倒西歪,以此來判斷身在曹是否真的敗退,這里也體現了曹劌很謹慎,不貿然追擊敵人。而他竟能從車轍、旗幟中觀察到敵軍沒有埋伏,是真的敗退,也能體現他很聰明機智。
    不過,我有一點不大明白:若齊軍有埋伏,假裝敗退時也是車轍紛亂,旗幟東倒西歪,裝得十分逼真,那么曹劌豈不中計了?總而言之,這篇文章體現了曹劌非凡的作戰(zhàn)的智慧,雖然現在已經不經常打仗了,但曹劌非凡的作戰(zhàn)的智慧依然令我欽佩。
    讀曹劌論戰(zhàn)有感篇四
    《曹劌論戰(zhàn)》是《左傳》中的一段,題目是編者后加上去的。短短的二百余字,簡潔地敘述齊魯長勺之戰(zhàn)的事件,通過對話和行動的描寫,生動地刻畫了曹劌的形象。
    全文側重在曹劌的“論戰(zhàn)”。通過戰(zhàn)前“曹劌請見”原因的表達--“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開始,重點塑造曹劌“遠謀”的形象。在戰(zhàn)前“問戰(zhàn)”的環(huán)節(jié)中,曹劌單刀直入問魯莊公“何以戰(zhàn)”,呼應前文戰(zhàn)爭背景的敘述--“公將戰(zhàn)”,直接引出莊公“將戰(zhàn)”的原因。第一,莊公著眼自己身邊的近臣,于是有了“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這一點被曹劌直接否定,原因很簡單,小的恩惠不能遍及所有人,百姓不會因為自己國家的君主總是小恩小惠自己身邊的近臣,而為自己的君主打仗的。第二,莊公著眼自己對神明的敬畏,于是有了“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這一點也被曹劌否定,曹劌認為祭祀時對神明的祭品都是“小信”,不能使神明保佑,憑借神明的保佑來打仗,實在是不靠譜。第三,莊公著眼于自己對國家的治理方面,于是有了“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一點才真是君主應該做的事情,于是得到了曹劌的肯定,“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
    曹劌的形象
    從戰(zhàn)前的論戰(zhàn)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曹劌的“民本思想”,兩國交戰(zhàn),是要依靠百姓來打仗的,不能依靠貴族,更不能依靠虛無的神明,只有百姓擁護自己的國君,才能真的拼命為國君而戰(zhàn),只有百姓支持,才能打仗。曹劌思考的方面很明確,也很直接,因此在戰(zhàn)前準備的環(huán)節(jié)就明確表現出了曹劌對戰(zhàn)爭的認識,也表現出了曹劌不同于“肉食者”的“遠謀”--政治遠見。
    曹劌并不是在戰(zhàn)前品頭論足,而是要親赴疆場,與魯莊公并肩作戰(zhàn)。在戰(zhàn)場上,曹劌展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文章在敘述時略寫戰(zhàn)爭時的具體情況,通過兩個“未可”,兩個“可矣”,寫出了當時戰(zhàn)場上關鍵時刻曹劌的表現,同樣通過對話,描寫出曹劌的形象。
    戰(zhàn)場上的表現,在戰(zhàn)后論戰(zhàn)中有了具體的解釋,這也是本文突出的寫作特色--通過對話側重“論戰(zhàn)”。在戰(zhàn)勝齊師后,莊公問取勝原因,曹劌具體解釋了兩個“未可”和兩個“可矣”,于是有了“夫戰(zhàn),勇氣也”的精彩論述,有了“一鼓作氣”的戰(zhàn)術思想,有了“轍亂旗靡”的追擊時機的準確把握,這些文字緊密的呼應戰(zhàn)場上關鍵時刻的決定,也展示出了曹劌的指揮才能。
    整體來看,曹劌在這場戰(zhàn)役中,有為國分憂的精神,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有“當機立斷”的才干,深知“戰(zhàn)場虛實”,有指揮若定的才能,可謂是:國難當頭,智曹劌挺身而出退齊師。
    莊公的形象
    對曹劌的評價可以說是一幅對聯的下聯,如果要為這幅對聯對一個上聯,恐怕就要重點關注文中的另一個形象魯莊公了。
    魯莊公在文中經常容易被誤認為是“不能遠謀的肉食者”,因為莊公不懂“取信于民”,把作戰(zhàn)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神明上;因為莊公不懂戰(zhàn)術,不能在戰(zhàn)場上把握時機,文中的兩個“未可”和兩個“可矣”可以看出;因為戰(zhàn)爭打勝了,卻不知道為什么會勝,在“既克”后,還“問其故”?;谝陨先c,魯莊公經常被冠以“鄙”的評價。
    魯莊公是真的“鄙”嗎?
    其實,對魯莊公形象的分析,恰恰是本文最值得挖掘的教學價值。
    昏君還是明君?
    在具體的文章分析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魯莊公并不是一個昏君,也不是一個“鄙”的君主。在“齊師伐我”之時,“公將戰(zhàn)”,可見莊公作為小國君主(魯國當時是小國,齊國是大國),并沒有在大兵壓境之時茍且退縮,而是堅決迎戰(zhàn),可見其決心。這種情形我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三國演義》中曹操大軍兵臨東吳的場景,東吳內部馬上就分出兩派,投降派和主戰(zhàn)派,孫權在面對各方面的意見時一直“沉吟不語”。莊公面對這種情景時,非常果斷地決定迎戰(zhàn),可見其決策的果斷。
    在“曹劌請見”時,莊公立刻接見曹劌,于是“乃入見”,可見莊公當時求賢若渴的狀態(tài),當曹劌“問何以戰(zhàn)”之時,我們可以聯想一下當時的畫面:莊公很可能與一群大臣在作戰(zhàn)地圖前,一起商量如何打仗,如何埋伏等等策略,但卻沒有一點進展,因為齊國太強大了。在這個情況下,曹劌來了。于是曹劌單刀直入:“何以戰(zhàn)?”先不說如何打仗,首先要說的是我們憑借什么來打仗,這是戰(zhàn)爭的根本。也許,當曹劌此語一出,大廳中的人一定是被曹劌都吸引過去了。如此緊急的情況下,大家可能都顧不上什么繁冗的君臣之禮了,于是,莊公認真回答,“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這句話也許是非常自然地對著周圍一起商議計策的心腹大臣們說的,從莊公的角度來說,他首先就得考慮到直到現在,“大兵壓境”之時,還能跟君子站在一起,共同御敵的大臣,這些人是魯國的股肱之臣啊。但是曹劌對這個回答并不滿意,因為從曹劌來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些大臣能力不夠;還因為“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打仗是需要老百姓的,小的恩惠老百姓是感受不到的,所以老百姓不會賣命去打仗的。
    然后莊公又說了第二條理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把希望轉向神明,于是又被曹劌否定了,因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祭祀的這些方面,在戰(zhàn)爭面前,真的屬于小的信用,不值一提,因為神明不會幫助某一方來打贏一場戰(zhàn)斗。
    接著莊公說了第三條理由:“小大之獄,雖不能查,必以情”,終于指向了“民”。于是,曹劌高度肯定了這一條打仗的理由,認為是“忠之屬也”,可以憑借這一點來打一仗。
    莊公列舉三條理由,從“近臣、貴族”到“神明”,再到“庶民、百姓”,即使前兩條原因被曹劌直接否定,也并沒有怒色,而是繼續(xù)陳述理由。最關鍵的是,莊公對百姓的“忠之屬”,是莊公一直在實施的,并不是曹劌啟發(fā)莊公之后,才去做的。從莊公陳述的三條理由我們可以看出,莊公很重“分享”,很重“信用”,很重“公正公平”,無論是對近臣還是虛無的神明,抑或是平頭百姓,可見魯莊公還是很重視“取信于民”的政治基礎的。
    從曹劌的“入見”行動及“問戰(zhàn)”的對話,恰恰可以看出,莊公廣開言路的狀態(tài),虛心納諫誠意,這樣的君主一定是一個明君。
    當曹劌肯定魯莊公最后一條原因后,說“戰(zhàn)則請從”時,莊公便攜同曹劌一起參戰(zhàn)了,并且“與之乘”,君主與曹劌同坐一輛戰(zhàn)車,可見莊公對曹劌的信任與欣賞。在戰(zhàn)場上,曹劌的兩個“未可”和兩個“可矣”,是在關鍵時刻對莊公下達軍事命令的建議,莊公及時聽從并執(zhí)行,可見莊公并不是我們原來想象的那樣“鄙”。
    在戰(zhàn)勝后,莊公沒有沉浸在取勝后的狂歡中,而是“問其故”,讓曹劌進一步解釋戰(zhàn)場上做出判斷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莊公并不清楚當時為什么要如此決策,只是基于對曹劌的信任,才按曹劌建議進行的,這里突顯了曹劌的軍事才能,也同時突顯了莊公具有知人善任的能力。
    只有君臣同心,才能面對來犯之敵,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曹劌的主動請見,在體現曹劌具有為國分憂的精神同時,也能顯示出魯莊公治國所施的德政,否則在關鍵時刻怎么會有人挺身而出?只有曹劌,沒有莊公,絕不會有歷史上著名的“長勺之戰(zhàn)”。
    于是,我們可以從容地寫出上聯:
    大兵壓境,明莊公知人善任納賢士
    讀曹劌論戰(zhàn)有感篇五
    曹劌,一個布衣(即今天的百姓),是個不在其位的人。常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曹劌卻因為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就主動向魯莊公自我推薦,愿意跟隨魯莊公參與戰(zhàn)爭。曹劌的鄰居們對此不理解,就對他說;“戰(zhàn)爭,是國家的事,有當官的人出謀畫策,就足之夠矣,你何必去多操那份心?”他的看法卻與眾不同,他認為,作官的人,許多人只是想當官發(fā)財,沒有什么深謀遠慮。為了整個國家的利益,他就主動向魯莊公自薦。
    在魯莊公面前,他正確地分析了戰(zhàn)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談到了戰(zhàn)前應有的準備。在跟隨莊公參戰(zhàn)的過程中,他又根據戰(zhàn)爭不同情況,為其出謀畫策,終于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
    曹劌在戰(zhàn)爭過程中的作用功不可沒。不過,這場戰(zhàn)爭,若沒有魯莊公的英明,能勝利么?魯莊公是個賢明君主,對于一個布衣的曹劌,他并沒有小視他。他能聽取曹劌的意見,做到言聽計從,這是十分不容易的。這是任何妒賢嫉能,獨斷專行的領導者做不到的。若莊公沒有廣納賢才的胸襟,他不會接見曹劌,若莊公被層層官吏包圍,曹劌也見不著他。若莊公不是實事求是、禮賢下士而又十分虛心的.人,他不會認真聽取曹劌的意見。若莊公沒有知人之明,而在短暫談話中,就盲目相信曹劌,就把國家重大事情托付給曹劌,也是十分錯誤的。莊公相信曹劌,是他有知人之明的表現。所以曹劌是了不起的,魯莊公更是了不起的。
    魯莊公能做到“衣食所安,必以分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說明他是很不錯的領導者。他能作到為百姓、下人謀利,能作到真誠、守信,作到按具體情況處理具體事情,這是十分不錯的。不過,他更了不起的,是在于知人。如果他不能在短時間內知道曹劌的能力,盲目相信曹劌,若曹劌是個虛名的自薦者,其結果就是長勺之戰(zhàn)必敗。如果他已探出曹劌的能力,卻又懷疑曹劌,而不言聽計從,其結果也將是失敗。這就是說,長勺之戰(zhàn)的勝利,是在曹劌見莊公的短暫時間內就決定了的。這就是,莊公在短時間內,已經知道了曹劌的才能,而且又十分相信他,才取得勝利的。
    讀曹劌論戰(zhàn)有感篇六
    《曹劌論戰(zhàn)》寫的是歷史上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戰(zhàn)。是齊魯兩國戰(zhàn)略轉折點。在戰(zhàn)火紛飛的春秋戰(zhàn)國,諸侯國個個虎視眈眈,曹劌是長勺之戰(zhàn)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薦精神,取信于民的戰(zhàn)略思想,把握戰(zhàn)機的卓越才能,確實令人敬佩。但是,人們卻忽略了關鍵人物——魯莊公。
    曹劌這個人,我們不得不說他膽子大到極點了,面對一代君王,依然措辭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評,“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銳意見,這些都可以取他項上人頭。如果不是魯莊公仍能虛懷若谷,唯才是用,曹劌早就長眠于地下了!
    曹劌善于運用戰(zhàn)術,控制軍心這是無可否認的,但是魯莊公也善于總結經驗。不懂裝懂是不少君王的壞毛病,他們才不想讓別人認為他們笨,面對勝利只會享受和慶祝。然而魯莊公在“既克”之后能“問其故”,向內行請教,學習戰(zhàn)爭的規(guī)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們說明了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虛心。
    讀曹劌論戰(zhàn)有感篇七
    這是一篇描寫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場戰(zhàn)爭的著名文章。主要是表現曹劌的“遠謀”,圍繞“論戰(zhàn)”展開。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把戰(zhàn)爭的開始、發(fā)展、高潮和結局記述得清清楚楚。文章主題明確,結構緊湊,邊記邊議、有實有虛,前后照應,相輔相成,突出了“取信于民”,堪稱論文之典范。然而,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有人就問了,“一個老百姓能說見就能見到皇上?”,“皇上能聽老百姓的話并向老百姓匯報工作?”,“曹劌一個庶民,怎么能指揮一場戰(zhàn)爭?”等等??墒牵聦嵕褪侨绱?。所以,從更深層次說,當時的魯國是很民主的,至少魯莊公是民主的,他體恤官民,敬天畏神,尊重人才。他之所以不怕強齊,敢于迎戰(zhàn),他是心中有數的。只不過是曹劌目中無人了,覺得“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弊鳛榇呵锸纷鳎艺J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應該不是表面看來的,曹劌是多少才智多謀,而是反映了魯莊公的體恤民情,知人善任。
    其實,從文中看,表現魯莊公民主的理據充分,而表現曹劌謀略的卻十分膚淺?!胺驊?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边@不過一般作戰(zhàn)常識,哪里算得上謀略!曹劌不過是文章為表現魯莊公民主的需要,而特選的一位角色罷了。
    民心所向是取勝保證,民主和愛民是取勝的根本。
    讀曹劌論戰(zhàn)有感篇八
    《曹劌論戰(zhàn)》主要是講魯莊公想要和齊國打仗,被一個百姓——曹劌聽見了。他認為當權的人非常的無知,所以想要去請諫魯莊公。曹劌問許多問題而最后才同意魯莊公去打仗。在戰(zhàn)場時,他也做了許多奇怪的事而一一解釋給魯莊公聽。
    讀完了這一篇《曹劌論戰(zhàn)》,我覺得曹劌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對每一件事都要有一個適當的理由才會去做。當他進諫魯莊公時,他就問魯莊公憑借什么來跟齊國作戰(zhàn),而且還問到適當的理由才愿意出兵作戰(zhàn)!曹劌也是一個細心而善于觀察的和判斷的`人。
    當他們在長勺打仗時,魯莊公想要擊鼓進軍,可是曹劌說要等齊兵擊三鼓后才能擊鼓進軍。打敗齊國后,齊兵落荒而逃,魯莊公想追殺他們,可是曹劌在觀察一番后才下令殺敵。戰(zhàn)勝后,曹劌才向魯莊公解釋他所做的用意。從他的解釋,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善于觀察和判斷的人。
    我非常地慶幸我能讀到這一篇古文,這一篇古文啟發(fā)了我要像曹劌一樣做一個有遠見、善于觀察和判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