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通用16篇)

字號:

    有時候,我們需要停下來,反思一下過去的種種經(jīng)歷。簡明扼要地陳述事實是寫總結(jié)的基本要求。以下是一些提高工作效率的經(jīng)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一
    1.熟讀這首現(xiàn)代詩,并能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體味意象與意境對于詩歌的表達效果。
    3.嘗試從多種角度對《雨巷》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教學重難點。
    1.分析詩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并賞析這幾種意象所營造出的朦朧凄美的詩歌意境。
    2.從愛情詩、政治詩和哲理詩三重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解讀。
    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
    教學方法。
    朗讀品味法師生合作探究法層入式賞析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首先請學生按照自己預習之后對詩歌的理解,自由地朗讀這首詩,進入課堂教學氛圍。由于這首詩歌的篇幅較短,故將自由朗讀時間控制在8分鐘左右。
    然后請朗讀水平比較高的同學進行示范性朗讀。以男女生各一名為宜,以體現(xiàn)男女聲朗誦的不同效果。師生一起對學生的示范性朗讀進行訂正。訂正內(nèi)容首先是進行字詞的訂正,然后再是評價學生的示范性朗讀對感情的把握是否到位,語調(diào)和節(jié)奏等是否適宜。
    在師生進行初步探討的基礎(chǔ)上,播放《雨巷》的朗誦視頻(女聲版)。并提醒學生注意:看看視頻里面的朗誦者是如何把握朗誦的節(jié)奏、語調(diào)和語速等。
    明確:這首詩歌在朗誦的時候應當用舒緩的節(jié)奏,輕柔的語調(diào)去朗讀,讀出一種凄婉惆悵的韻味。因為這是一首帶有淡淡的哀傷的朦朧詩,詩歌重疊反復的形式特征,要求朗誦者必須要放慢節(jié)奏,例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讀“哀怨”的時候就必須放慢節(jié)奏,用一種輕柔的語調(diào)來讀。
    學生根據(jù)朗誦視頻和上述探討,再將這首詩歌帶感情地朗讀幾遍。
    再聽錄音:同學們,這首《雨巷》是我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永恒的經(jīng)典。通過剛才的朗誦以及朗誦視頻,相信大家都已經(jīng)領(lǐng)略到了這首詩巨大的音樂魅力。那么請大家在欣賞朗誦視頻的同時,從詩歌的形式特點思考一下這首詩的音樂美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明確:《雨巷》作為一首經(jīng)典的現(xiàn)代詩歌,其音樂美是非常突出的。這種音樂美首先表現(xiàn)在它的形式非常齊整,每節(jié)分為六行,每行又長短各異,這樣形式上錯落有致,整體上又不失嚴整。詩歌的風貌是整體齊整,齊整中又有變化。
    它的音樂美還表現(xiàn)在重疊和反復手法的運用。例如“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悠長”就是詩人重疊手法的運用。這種重疊手法具有獨特的音樂效果,那就是使詩歌的節(jié)奏變得舒緩,令人回味。又比如“丁香一樣的”這個短語就反復出現(xiàn),“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惆悵”,同一章節(jié)內(nèi)反復出現(xiàn),使得詩歌的形式頗為整齊,韻律感極強。
    音樂美當然也離不開押韻。《雨巷》這首詩分為六節(jié),大體上是每一節(jié)的第三行和第六行押韻,如“巷”和“娘”;“悠長”和“芬芳”,詞組之間在聲律上也互相呼應,讀起來自然就瑯瑯上口。
    《雨巷》這首詩歌的音樂美,是它一直為人稱道并廣為傳誦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葉圣陶先生就曾經(jīng)對《雨巷》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這首詩歌“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毋庸置疑,當時新詩作為新生事物出現(xiàn)在中國詩壇的時候,它還帶有諸多的不足,尤其在韻律上不太成熟,一些用白話文創(chuàng)作出來的新詩完全不講押韻,頗為時人詬病,而戴望舒的《雨巷》無疑在這一點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藉此奠定了它在詩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課后思考:《雨巷》這首詩寫了哪些物象?他們各自有什么樣的特點?
    第二課時。
    二、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明確:油紙傘、雨巷、丁香和姑娘、籬墻。
    明確:油紙傘——神秘雨巷——惆悵。
    籬墻——凄涼姑娘——美麗。
    丁香——愁怨。
    解讀:油紙傘,因其復古的特點,不融于現(xiàn)代生活,所以顯得神秘;雨巷,則因其悠長且寂寥,故而使人心生惆悵;至于那籬墻,是“頹圮”的,怎不讓人感到凄涼?姑娘,是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以花喻人,可以想見她的美麗。丁香本身作為一種意象,在古詩詞中亦不少見,如南唐李璟的“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在詩歌中,丁香已經(jīng)是“愁怨”的代名詞了。
    上一環(huán)節(jié)的賞析中,我們談到,如何理解女郎和我的短暫“相遇”,這關(guān)系到我們?nèi)绾卫斫膺@首詩歌的涵義。如何解讀《雨巷》的寓意,從本質(zhì)上來講就是如何解讀“女郎”的象征意義。
    第一種視角:愛情詩。
    將“姑娘”理解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女郎,詩人所鐘情的女子。我們不妨做以下解讀:
    場景——悠長、寂寥的雨巷。
    基調(diào)——哀愁。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
    對象——丁香般的“姑娘”
    情景——偶遇即逝。
    這種解讀純粹基于文本,對詩歌進行最淺顯卻也是最通俗的解讀,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并且這種解讀方式似乎也能找到事實支撐。我們從關(guān)于戴望舒現(xiàn)有的傳記材料中,雖不能得到確切的印證,但他的第一次愛情的到來,有書可查的是在1929年前后。他對一位名叫施絳年的姑娘展開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扉頁上印了法文“ajeanne”,其意思是“給絳年”?!锻?zhèn)鳌返膬晌粚W者也認定在這本詩集中的《路上小語》《林下小語》等詩作抒發(fā)了詩人對施絳年熱烈的愛。這兩首小詩大約寫于1928年。而寫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否確指施絳年,我們?nèi)狈Ω鶕?jù)未敢斷定。但是即便是早于《雨巷》的《聞曼陀鈴》《殘葉之歌》,也可以讓我們從中窺見詩人愛的情愫。因而即便我們不能確知《雨巷》是否寫給施絳年,也仍然能夠大膽地認為,這是一首表現(xiàn)愛的情愫的詩,所謂的“姑娘”很可能是有現(xiàn)實生活的“本事”的。因此將它理解為一首愛情詩是可以的。
    第二種視角:政治詩。
    明確:落款時間為1927年,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國民黨大肆“清共”,迫害進步的革命者,中國革命暫時轉(zhuǎn)入低潮。
    引出對詩人的介紹:戴望舒,又名戴朝實、戴夢鷗,浙江杭縣人,現(xiàn)代詩人。在大革命時期曾加入中國共青團,后來又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為“左聯(lián)”的一員。1938年赴港,旋被日軍俘獲,但是戴望舒在獄中保持了高貴的民族氣節(jié)。1949年春戴望舒奔赴解放區(qū),建國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從事譯書工作。
    《雨巷》作于1927年夏,當時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革命力量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許多進步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和迷茫,在失望中極度渴望新的希望出現(xiàn)。而《雨巷》恰恰就是這些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我們不妨作如下解讀:
    場景——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象征黑暗的時局)。
    基調(diào)——困惑、幻滅。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象征革命青年)。
    對象——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新的希望)。
    情景——似有似無。
    這種解讀遵循的正是孟子所謂的“知人論世”的解讀方法,將《雨巷》這首詩歌投至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之中,并聯(lián)系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探討這首詩作為一首政治詩的解讀方式。
    第三種視角:象征詩(哲理詩)。
    這種視角將“姑娘”這一意象理解為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的理想”,然而這種事物、理想雖然美好,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雨巷》就是現(xiàn)代版的《詩經(jīng)蒹葭》。解讀如下:
    場景——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象征漫長的人生追求歷程)。
    基調(diào)——無可奈何。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追求理想的人)。
    對象——丁香般的姑娘(美好事物、理想的象征)。
    這種解讀所包含的范圍更為廣泛,不再局限于將“姑娘”的象征意義理解為某個具體的事物或者人物,而是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高屋建瓴,從中提煉出了具有廣泛共性的一種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對于我們而言并不陌生。我們大家想必都有過這種苦苦追求卻又追求不得的情感經(jīng)歷,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無奈與失落等情感體驗。美好的事物總是那樣讓人艷羨,讓人想去努力追求,但是我們卻似乎總是追求不到,這種美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仿佛前一秒她還停留在我們前方,倏忽之間,已經(jīng)飄然而逝了,只留下惆悵失落的我們,佇立在原地。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二
    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思考,生成各種思維能力。
    二、運用對話教學,降低學習難度。
    為了能準確的表達思想,我在教學中采用避免空洞的理論知識的講解,以自由對話的形式引導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
    鑒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詩歌教學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
    詩歌教學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對于像《雨巷》這樣朦朧意境的現(xiàn)代詩更需要反復斟酌。理想的詩歌教學應以引導學生審美體驗的達成為宏旨,拿捏好虛實之間的尺度,在營造整體美感的氛圍中將教學指向明確化,讓學生在個體體驗中進入詩歌的內(nèi)部世界,體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學設(shè)計在對《雨巷》所傳達的情感傾向的引導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讓學生在對詩人生平資料的大面積占有之上和對主要意象的立體式解讀之中達到對《雨巷》的情感共鳴。
    課后有三首丁香的詩歌,我沒有對這三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三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fā)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三
    了解作家作品。
    理解全詩的意象,初步學會鑒賞詩歌。
    對詩歌情感基調(diào)的把握,理解全詩的意象。
    2課時。
    投影幾首現(xiàn)代詩。
    《天上的街市》《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當然還有很多詩人,這些詩人就像明星一樣的璀璨奪目,他們的詩作到今天讀來都讓我們覺得意韻悠長。
    【作者,作品】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戴望舒的《雨巷》,說起戴望舒,就會把他和雨巷聯(lián)系在一起,的確,因為寫了《雨巷》,當時年僅22歲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詩人的美譽。
    戴望舒,原名戴夢鷗,浙江金華人。中國著名的現(xiàn)代詩人,他的代表作還有《我用殘損的手掌》,詩集《望舒詩稿》《望舒草》《我底記憶》。
    【引入】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法國象征詩派的影響,因而詩作呈現(xiàn)出孤獨抑郁消沉的特點。
    音韻之美。
    結(jié)構(gòu)之美。
    意象之美。
    意境之美。
    (講述戴望舒的《雨巷》發(fā)表的故事)簡單介紹詩歌鑒賞的幾個方面:
    這篇課文大家應該很充分地預習了,那么請大家來說說看,這首詩說了個怎樣的故事?
    【思考并回答】。
    【總結(jié)回答】同學們都回答得很好,但是大家也發(fā)現(xiàn)了這么一個問題,一首詩我們要說出它的內(nèi)容總是顯得比較困難,但是如果我們要想說出詩的感情就比較容易了。的確,我們學詩,讀詩,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詩的情感基調(diào)。
    【再說】那么請大家再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回答】。
    【參考答案】朦朧愁怨凄清的等等(答案不限)。
    引導學生具體地說出這些情感,比如本詩寫了怎樣的人和事。
    注意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體會詩的感情特征。
    【學生自讀劃分節(jié)奏】可以選擇一個小節(jié)劃分節(jié)奏。
    準備下節(jié)課表演背誦。
    第二課時。
    回顧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作者、作品、鑒賞的方法、詩歌的音樂美、結(jié)構(gòu)美)。
    檢查朗讀以及背誦(每一小組推薦一個人上臺表演)教師給予點評,富有情感,聲情并茂。
    所謂的三分文章七分讀,在誦讀中我們能夠不斷地與作者進行對話,體會作品的情感意味,常讀常新,不斷獲得新的,全面的體驗。(學習方法:本單元的詩歌學習也是以誦讀為主。)(補充詩歌的音節(jié)美,結(jié)構(gòu)美)。
    詩歌除了情感以外,它帶給我們的還有許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這些意象就構(gòu)成了我們詩歌的意境,構(gòu)成了詩歌的情感之美。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東西。就是指那些客觀的具體的事物帶上了人的痕跡,烙上了人感情印記。一句話,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鑒賞時,必須先明確作者是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情的。
    [思考、討論]本詩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參考答案]雨巷丁香。
    丁香是古典詩詞里常見的意象。(投影圖片)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一直以來就是純潔、高貴的象征,丁香花顏色淡雅但不輕佻,姣好可惜花期比較短,容易凋謝。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對丁香花傾注了許多情感,但是丁香總是和愁聯(lián)系在一起。(看課后的練習四,齊讀課后詩與詞,明確丁香與愁的關(guān)系。在詩歌當中,固定的景物或者事物都有其比較固定的含義,比如梅花象征高潔真情像梅花開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沒;松柏竹菊象征堅強;云象征游子;)。
    [參考答案]聯(lián)系姑娘和丁香,是因為我心目中的姑娘具有丁香般的氣質(zhì),有丁香般的憂郁、高貴和超凡脫俗的感覺。
    姑娘的象征意義可以有很多理解,可以指現(xiàn)實中的姑娘,她是我邂逅的女子;也可以是我的理想,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里(1927年張作霖的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我的追求。甚至也可以是我自己。
    雨巷:悠長、寂寥、雨的哀曲。
    丁香:愁怨、(顏色、芬芳、憂愁)、惆悵。
    姑娘:(顏色、芬芳、憂愁)、哀怨彷徨、默默、
    彳亍、冷漠、凄清、惆悵、靜默、凄婉、迷茫。
    我:獨自、彷徨。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四
    1、課外收集資料,了解戴望舒這一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心路及其創(chuàng)作。
    2、品味語言,感悟生活,認識《雨巷》尋夢者的彷徨,以及內(nèi)心頑強的追求。
    3、課內(nèi)外有意地進行語言遷移訓練,提高觀察和讀寫聽說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雨巷》思想感情較復雜,象征色彩濃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難點確定為:1、分析清楚意象所隱含的思想感情。2、弄清《雨巷》中尋夢者的彷徨、頑強。
    1、小組合作,收集關(guān)于作品的文字介紹和圖信。
    2、預習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小組合作學習。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嗎?能給大家朗誦嗎?
    你熟悉馬致遠的《秋思》嗎?能給大家朗誦嗎?
    你能說說你對上面兩首詩的理解嗎?
    2、資料交流并談感受。
    各小組投影展示,邊看圖片邊作介紹邊談感受(教師適時也將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展示出來)。
    收集資料時,你有什么感受。
    1、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其他在配樂聲中聆聽內(nèi)容,感受詩作內(nèi)容。
    2、如果你來讀某節(jié),你將如何把握,給同學們說說,
    3、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詩作的內(nèi)容嗎?
    1、將你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四人一組,組內(nèi)交流,然后找出一個你們認為最難的或最有價值的問題向其他組的同學提問。
    (學生思考,交流、提問、答問)。
    2、老師也設(shè)計了一些問題(投影展示)。有些問題同學們也已經(jīng)問過,有些還需我們討論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點?滲透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戴望舒為什么用“丁香”來寫姑娘?寫姑娘時的“行”能否換成“徘徊”、“投吧”能否換成“謝”、“消了”能否換成“淡了”、“散了”能否換成“失了”?請分別說說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著作者什么情感?
    (4)“我”著墨并不多,但給人印象特深,為什么?
    (5)“我”、“姑娘”找尋下去的結(jié)果會是什么?
    這樣的心、這樣的`情,你熟悉嗎?讓我們聯(lián)想一下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人生旅途也曾感受過的“雨巷”的情感。
    人類該有怎樣的情懷才能走出“雨巷”?
    1、請記錄下自己讀完后的感受,或課堂上沒有來得及說的話。
    2、自選題(三選一)。
    (1)配樂朗讀。
    (2)搜集戴望舒的詩歌,制作戴詩專題匯報。
    (3)給讀者寫一封薦讀《雨巷》的信。
    戴望舒的《雨巷》寫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詩歌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guān)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jīng)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zhuǎn),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xiàn)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fā)生教學師生互動是借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xiàn)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fā)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chǎn)生現(xiàn)實的牽引作用。這節(jié)課較好地達到我預想中的效果。
    我先讓學生在配樂中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范讀的基礎(chǔ)上,我展示課件,抓住這首詩的學習重點,讓學生共同探究兩個問題:“《雨巷》的多義性主題,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色?大家可以根據(jù)詩人背景、具體詩句盡情發(fā)揮”“《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征義(包括“我”、“油紙傘”、“雨巷”、“丁香”等)?”
    這兩個問題,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見,然后我叫事先準備好的兩個課外研究小組的學生上講臺將他們的研究結(jié)果進行課件演示,讓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對兩組的小老師很感興趣,也很羨慕,紛紛表示以后也想試試這種研究活動,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我講《雨巷》時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學生自主活動,可能有時過于追求課堂活動的活躍性了,對個別學生的把握就會顯得松散。
    還有學生代表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并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fā)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我也沒有及時補充說明,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五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guān)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園》的音樂烘托氣氛。
    自此,學生豁然明白。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六
    1.熟讀這首現(xiàn)代詩,并能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體味意象與意境對于詩歌的表達效果。
    3.嘗試從多種角度對《雨巷》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1.分析詩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并賞析這幾種意象所營造出的朦朧凄美的詩歌意境。
    2.從愛情詩、政治詩和哲理詩三重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解讀。
    多媒體教學。
    朗讀品味法師生合作探究法層入式賞析法。
    兩課時。
    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首先請學生按照自己預習之后對詩歌的理解,自由地朗讀這首詩,進入課堂教學氛圍。由于這首詩歌的篇幅較短,故將自由朗讀時間控制在8分鐘左右。
    然后請朗讀水平比較高的同學進行示范性朗讀。以男女生各一名為宜,以體現(xiàn)男女聲朗誦的不同效果。師生一起對學生的示范性朗讀進行訂正。訂正內(nèi)容首先是進行字詞的訂正,然后再是評價學生的示范性朗讀對感情的把握是否到位,語調(diào)和節(jié)奏等是否適宜。
    在師生進行初步探討的基礎(chǔ)上,播放《雨巷》的朗誦視頻(女聲版)。并提醒學生注意:看看視頻里面的朗誦者是如何把握朗誦的節(jié)奏、語調(diào)和語速等。
    明確:這首詩歌在朗誦的時候應當用舒緩的節(jié)奏,輕柔的語調(diào)去朗讀,讀出一種凄婉惆悵的韻味。因為這是一首帶有淡淡的哀傷的朦朧詩,詩歌重疊反復的形式特征,要求朗誦者必須要放慢節(jié)奏,例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讀“哀怨”的時候就必須放慢節(jié)奏,用一種輕柔的語調(diào)來讀。
    學生根據(jù)朗誦視頻和上述探討,再將這首詩歌帶感情地朗讀幾遍。
    再聽錄音:同學們,這首《雨巷》是我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永恒的經(jīng)典。通過剛才的朗誦以及朗誦視頻,相信大家都已經(jīng)領(lǐng)略到了這首詩巨大的音樂魅力。那么請大家在欣賞朗誦視頻的同時,從詩歌的形式特點思考一下這首詩的音樂美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明確:《雨巷》作為一首經(jīng)典的現(xiàn)代詩歌,其音樂美是非常突出的。這種音樂美首先表現(xiàn)在它的形式非常齊整,每節(jié)分為六行,每行又長短各異,這樣形式上錯落有致,整體上又不失嚴整。詩歌的風貌是整體齊整,齊整中又有變化。
    它的音樂美還表現(xiàn)在重疊和反復手法的運用。例如“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悠長”就是詩人重疊手法的運用。這種重疊手法具有獨特的音樂效果,那就是使詩歌的節(jié)奏變得舒緩,令人回味。又比如“丁香一樣的”這個短語就反復出現(xiàn),“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惆悵”,同一章節(jié)內(nèi)反復出現(xiàn),使得詩歌的形式頗為整齊,韻律感極強。
    音樂美當然也離不開押韻。《雨巷》這首詩分為六節(jié),大體上是每一節(jié)的第三行和第六行押韻,如“巷”和“娘”;“悠長”和“芬芳”,詞組之間在聲律上也互相呼應,讀起來自然就瑯瑯上口。
    《雨巷》這首詩歌的音樂美,是它一直為人稱道并廣為傳誦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葉圣陶先生就曾經(jīng)對《雨巷》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這首詩歌“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毋庸置疑,當時新詩作為新生事物出現(xiàn)在中國詩壇的時候,它還帶有諸多的不足,尤其在韻律上不太成熟,一些用白話文創(chuàng)作出來的新詩完全不講押韻,頗為時人詬病,而戴望舒的《雨巷》無疑在這一點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藉此奠定了它在詩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課后思考:《雨巷》這首詩寫了哪些物象?他們各自有什么樣的特點?
    二、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明確:油紙傘、雨巷、丁香和姑娘、籬墻。
    明確:油紙傘——神秘雨巷——惆悵。
    籬墻——凄涼姑娘——美麗。
    丁香——愁怨。
    解讀:油紙傘,因其復古的特點,不融于現(xiàn)代生活,所以顯得神秘;雨巷,則因其悠長且寂寥,故而使人心生惆悵;至于那籬墻,是“頹圮”的,怎不讓人感到凄涼?姑娘,是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以花喻人,可以想見她的美麗。丁香本身作為一種意象,在古詩詞中亦不少見,如南唐李璟的“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在詩歌中,丁香已經(jīng)是“愁怨”的代名詞了。
    上一環(huán)節(jié)的賞析中,我們談到,如何理解女郎和我的短暫“相遇”,這關(guān)系到我們?nèi)绾卫斫膺@首詩歌的涵義。如何解讀《雨巷》的寓意,從本質(zhì)上來講就是如何解讀“女郎”的象征意義。
    第一種視角:愛情詩。
    將“姑娘”理解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女郎,詩人所鐘情的女子。我們不妨做以下解讀:
    場景——悠長、寂寥的雨巷。
    基調(diào)——哀愁。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
    對象——丁香般的“姑娘”
    情景——偶遇即逝。
    這種解讀純粹基于文本,對詩歌進行最淺顯卻也是最通俗的解讀,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并且這種解讀方式似乎也能找到事實支撐。我們從關(guān)于戴望舒現(xiàn)有的傳記材料中,雖不能得到確切的印證,但他的第一次愛情的到來,有書可查的是在1929年前后。他對一位名叫施絳年的姑娘展開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扉頁上印了法文“ajeanne”,其意思是“給絳年”?!锻?zhèn)鳌返膬晌粚W者也認定在這本詩集中的《路上小語》《林下小語》等詩作抒發(fā)了詩人對施絳年熱烈的愛。這兩首小詩大約寫于1928年。而寫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否確指施絳年,我們?nèi)狈Ω鶕?jù)未敢斷定。但是即便是早于《雨巷》的《聞曼陀鈴》《殘葉之歌》,也可以讓我們從中窺見詩人愛的情愫。因而即便我們不能確知《雨巷》是否寫給施絳年,也仍然能夠大膽地認為,這是一首表現(xiàn)愛的情愫的詩,所謂的“姑娘”很可能是有現(xiàn)實生活的“本事”的。因此將它理解為一首愛情詩是可以的。
    第二種視角:政治詩。
    明確:落款時間為1927年,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國民黨大肆“清共”,迫害進步的革命者,中國革命暫時轉(zhuǎn)入低潮。
    引出對詩人的介紹:戴望舒,又名戴朝實、戴夢鷗,浙江杭縣人,現(xiàn)代詩人。在大革命時期曾加入中國共青團,后來又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為“左聯(lián)”的一員。1938年赴港,旋被日軍俘獲,但是戴望舒在獄中保持了高貴的民族氣節(jié)。1949年春戴望舒奔赴解放區(qū),建國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從事譯書工作。
    《雨巷》作于1927年夏,當時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革命力量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許多進步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和迷茫,在失望中極度渴望新的希望出現(xiàn)。而《雨巷》恰恰就是這些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我們不妨作如下解讀:
    場景——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象征黑暗的時局)。
    基調(diào)——困惑、幻滅。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象征革命青年)。
    對象——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新的希望)。
    情景——似有似無。
    這種解讀遵循的正是孟子所謂的“知人論世”的解讀方法,將《雨巷》這首詩歌投至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之中,并聯(lián)系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探討這首詩作為一首政治詩的解讀方式。
    第三種視角:象征詩(哲理詩)。
    這種視角將“姑娘”這一意象理解為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的理想”,然而這種事物、理想雖然美好,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雨巷》就是現(xiàn)代版的《詩經(jīng)蒹葭》。解讀如下:
    場景——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象征漫長的人生追求歷程)。
    基調(diào)——無可奈何。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追求理想的人)。
    對象——丁香般的姑娘(美好事物、理想的象征)。
    這種解讀所包含的范圍更為廣泛,不再局限于將“姑娘”的象征意義理解為某個具體的事物或者人物,而是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高屋建瓴,從中提煉出了具有廣泛共性的一種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對于我們而言并不陌生。我們大家想必都有過這種苦苦追求卻又追求不得的情感經(jīng)歷,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無奈與失落等情感體驗。美好的事物總是那樣讓人艷羨,讓人想去努力追求,但是我們卻似乎總是追求不到,這種美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仿佛前一秒她還停留在我們前方,倏忽之間,已經(jīng)飄然而逝了,只留下惆悵失落的我們,佇立在原地。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七
    1、課外收集資料,了解戴望舒這一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心路及其創(chuàng)作。
    2、品味語言,感悟生活,認識《雨巷》尋夢者的彷徨,以及內(nèi)心頑強的追求。
    3、課內(nèi)外有意地進行語言遷移訓練,提高觀察和讀寫聽說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雨巷》思想感情較復雜,象征色彩濃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難點確定為:
    1、分析清楚意象所隱含的思想感情。
    1、小組合作,收集關(guān)于作品的文字介紹和圖信。
    2、預習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小組合作學習。
    一、導入課題。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嗎?能給大家朗誦嗎?
    你熟悉馬致遠的《秋思》嗎?能給大家朗誦嗎?
    你能說說你對上面兩首詩的理解嗎?
    2、資料交流并談感受。
    各小組投影展示,邊看圖片邊作介紹邊談感受(教師適時也將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展示出來)。
    收集資料時,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其他在配樂聲中聆聽內(nèi)容,感受詩作內(nèi)容。
    2、如果你來讀某節(jié),你將如何把握,給同學們說說,
    3、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詩作的內(nèi)容嗎?
    三、相互質(zhì)疑,探究寫作意圖。
    1、將你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四人一組,組內(nèi)交流,然后找出一個你們認為最難的或最有價值的問題向其他組的同學提問。
    (學生思考,交流、提問、答問)。
    2、老師也設(shè)計了一些問題(投影展示)。有些問題同學們也已經(jīng)問過,有些還需我們討論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點?滲透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戴望舒為什么用“丁香”來寫姑娘?寫姑娘時的“行”能否換成“徘徊”、“投吧”能否換成“謝”、“消了”能否換成“淡了”、“散了”能否換成“失了”?請分別說說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著作者什么情感?
    (4)“我”著墨并不多,但給人印象特深,為什么?
    (5)“我”、“姑娘”找尋下去的結(jié)果會是什么?
    四、啟發(fā)聯(lián)想。
    這樣的心、這樣的情,你熟悉嗎?讓我們聯(lián)想一下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人生旅途也曾感受過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遷移。
    人類該有怎樣的情懷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業(yè)。
    1、請記錄下自己讀完后的感受,或課堂上沒有來得及說的話。
    2、自選題(三選一)。
    (1)配樂朗讀。
    (2)搜集戴望舒的詩歌,制作戴詩專題匯報。
    (3)給讀者寫一封薦讀《雨巷》的信。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八
    戴望舒的《雨巷》寫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詩歌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guān)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jīng)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zhuǎn),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xiàn)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fā)生教學師生互動是借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xiàn)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fā)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chǎn)生現(xiàn)實的牽引作用。這節(jié)課較好地達到我預想中的效果。
    我先讓學生在配樂中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范讀的基礎(chǔ)上,我展示課件,抓住這首詩的學習重點,讓學生共同探究兩個問題:“《雨巷》的多義性主題,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色?大家可以根據(jù)詩人背景、具體詩句盡情發(fā)揮”“《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征義(包括“我”、“油紙傘”、“雨巷”、“丁香”等)?”
    這兩個問題,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見,然后我叫事先準備好的兩個課外研究小組的學生上講臺將他們的研究結(jié)果進行課件演示,讓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對兩組的小老師很感興趣,也很羨慕,紛紛表示以后也想試試這種研究活動,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我講《雨巷》時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學生自主活動,可能有時過于追求課堂活動的活躍性了,對個別學生的把握就會顯得松散。
    還有學生代表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并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fā)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我也沒有及時補充說明,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九
    1.感知詩歌的意想及特征。
    2.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
    3.并嘗試新詩的寫作。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詩的意象及主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初讀詩歌,試著給詩劃分節(jié)奏,體會其音樂美;
    再讀詩歌,初步感受詩人表達的情感;
    自主質(zhì)疑,提出你在讀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檢查學生朗讀,你覺得在這首詩中彌漫著一種什么樣的情緒,請用一個形容詞概括。
    學生活動。
    教師引導明確:憂愁、哀怨、惆悵……。
    (二)品讀詩歌,把握意象。
    結(jié)合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
    你從詩中哪些地方感受到這種情感?(通過學生的活動引出對意象的把握)。
    教師明確:“雨巷”、“油紙傘”、“丁香一樣的姑娘”等。
    (三)賞析意象,把握主旨。
    著重品讀“丁香一樣的姑娘”這一意象。
    詩人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
    學生活動。
    教師補充: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別,一結(jié)一結(jié)的,人們習慣地稱為丁香結(jié)。古代文人常以它作為憂愁情緒的代詞,它是一種愁怨的代表,是悲傷的情緒(請同學一起看圖片)。以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獨創(chuàng)。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李商隱的《代贈》詩中也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戴望舒在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gòu)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開在暮春時節(jié),很容易引發(fā)文人的傷春情緒,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傷連在一起成為孤高、美麗、憂傷的代詞。
    學生活動:討論、發(fā)言。
    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適時適當?shù)难a充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相關(guān)生平,幫助學生理解詩的主旨。
    (四)再讀詩歌,品味感悟。
    在把握詩人情感和詩歌主旨的前提下,再次誦讀全詩。
    (五)教師總結(jié)讀詩的方法。
    1.整體感悟:初讀感覺。
    2.把握意象:吟讀推敲。
    3.知人論世(史學價值):拓展閱讀。
    4.個性體驗。
    (六)拓展閱讀:
    1.在古典詩詞中有很多類似“丁香”這樣的意象,如:柳、明月、黃花、杜鵑……,請你選擇一兩個意象,找出相關(guān)詩詞,并對詩中意象作簡單賞析。
    2.嘗試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并在詩中用意象來表達情感。
    3.請把《雨巷》與胡適的《兩只蝴蝶》作一比較,并作一簡單評析。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通過誦讀及對意象的把握體味詩歌的內(nèi)涵。
    理解詩中丁香姑娘這個意象的象征義。
    1、誦讀法。通過誦讀走近作者,理解主題,品味語言,體會意境。
    2、教師點撥與學生合作探究相結(jié)合。
    一課時。
    由網(wǎng)絡歌曲《丁香花》導入(伴著音樂)。
    丁香花,大家并不陌生,我國古詩里就有許多吟詠丁香的名句“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薄鞍沤恫徽苟∠憬Y(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花開在仲春時節(jié),詩人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它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在他們眼中它是美麗、高潔、愁怨的代表。丁香如此那么“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個什么樣的女子?讓我們一起走進雨巷去看看。
    (見課件)。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指導節(jié)奏、體會情感),談談自己的初始體驗。
    師引導:你覺得這是一首什么詩,你認為它美嗎,美在何處?
    (二)再讀本詩,體會意境。
    (課件音配像朗讀)。
    1、說說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圍。
    2、同桌交流,找出本詩的意象,體會意境。
    (三)三讀全詩,感悟內(nèi)涵。
    1、根據(jù)已領(lǐng)悟的內(nèi)容,揣測詩人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本詩。
    (可提示學生結(jié)合詩中的表現(xiàn)內(nèi)心情感的詞語進一步理解)。
    2、教師補充介紹必要的創(chuàng)作背景。
    指導學生結(jié)合背景再讀全詩,之后說說自己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理解不僅在表層實際意義更應探求其象征義,力求對詩歌內(nèi)涵多角度思考并鼓勵個性化理解。(課件)。
    (四)四讀全詩,加深感悟。
    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
    戴望舒的早期作品《煩憂》,體會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綿長情感及和諧流暢的音節(jié),更全面的了解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
    煩憂。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背誦這首詩。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一
    1.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2.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3.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培養(yǎng)學生鑒賞與領(lǐng)悟能力。
    同學們:我們今天又要學詩了,這使我想起書記說過的一句話:“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苯裉煳覀儊碜x戴望舒的詩《雨巷》,讓我們一起去感受詩人的情,詩人的志,詩人的人。請大家合上書本,閉上眼睛,我們先一起來聆聽這首詩。
    明確:孤獨,寂寞,憂郁,哀怨,憂傷,彷徨等(感情基調(diào))。一般來說,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讀,而憂郁凄苦的感情適合用緩讀。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這首詩里邊,總共描寫了幾位人物?(兩位)分別是誰呢?(“我”和“姑娘”)在前邊我講了一個專門術(shù)語,我們說這個術(shù)語是用來形容詩詞中所描寫的具體事物,這個術(shù)語是什么呢?()(板書),所以,這首詩歌中出現(xiàn)的意象,從人物方面來講,就有“”和(板書),那在詩歌中,“我”和“姑娘”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我”獨自彷徨(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在悠長又寂寥(靜寂、空曠)的雨巷中,是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著姑娘。請大家找找看,詩歌中用了哪些語句來描寫這個姑娘?待會我請同學來回答。一節(jié)一節(jié)地找。
    詩人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姑娘,描寫姑娘的動作,描寫姑娘的情緒,他還用了許多別的意象來襯托這個姑娘,首先他寫到,姑娘是出現(xiàn)在一個什么地方?(雨巷)好,請大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細雨朦朧中,你走在這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巷子里,這里遠離塵囂,冷清不熱鬧,她的腳下,踩著幽暗的、濕漉漉的青石板,透著寒氣,透著冷清。在這樣的一條雨巷中,你感覺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樣?(朦朧的、陰沉的)所以,雨巷這個意象,首先給我們規(guī)定了這個姑娘出現(xiàn)時候的大環(huán)境,是朦朧的、陰沉的。說明“我”是想要追尋這個姑娘,這個姑娘也象征著詩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寫姑娘的篇幅中,我們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樣子?(看不清)。為什么呢?因為她撐著一把油紙傘,我也撐著一把油紙傘,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你在哪里見到過油紙傘。(電視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中,因此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的特點,給人今不如昔的感覺,這樣一把傘出現(xiàn)在姑娘的肩上,更給這個姑娘增添了神秘、朦朧的色彩,給人更多的想象和懷念。
    4.在這首詩里邊,詩人還多次用了同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姑娘,他將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個時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個令人窒息的時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無法實現(xiàn),有可心的姑娘無法得到)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所以丁香也是我們這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意象。
    丁香一般是開在暮春時節(jié),也就是春天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再加上它雖然嬌美,卻非常容易凋謝,所以古人對著丁香,容易傷春,因此,丁香常用來象征愁怨。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有不少詩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還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的“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這些詩句啊,都是將丁香和愁怨聯(lián)系在一起。
    這種花的顏色主要有兩種,淡紫色和白色,開花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芬芳,它給人一種柔弱、純潔、素凈的感覺。所以,在古典詩詞中,丁香一般象征著美麗、高潔。這也說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總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樣的令人神往,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5.“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獨自彷徨,希望能夠逢著一個丁香般的姑娘,終于,姑娘出現(xiàn)了,她也跟我一樣,撐著油紙傘。姑娘慢慢地走過來,越走越近,我感覺到她投來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當我想說句什么話的時候,她跟我擦肩而過,而且,慢慢地遠離我,越走越遠,到了頹圮的籬墻,消失在雨巷的盡頭。只剩下我,仍然獨自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中,繼續(xù)等待,繼續(xù)追尋。在這首詩歌中,我是以一個等待者,一個追尋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難以實現(xiàn)。雨巷中的“頹圮的籬墻”是愛情失敗或理想破滅的一個微觀層面的象征。
    a:我們小組認為是愛情詩,這首詩已經(jīng)明確地寫清楚了我希望能夠遇到丁香姑娘,雖然這個愛情故事的結(jié)局不完美,但是我還是站在原地等待著丁香姑娘。
    b:我們小組的成員認為是愛情詩,但是我自己覺得是政治詩。(為什么?)戴望舒所處的時代比較黑暗,社會環(huán)境也比較亂,可能作者當時想表達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說出來,所以只能寫得比較朦朧。所以我覺得表面上是愛情詩,實質(zhì)上是政治詩?!凶非蟮闹R分子的形象。他們在時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尋“我向何處去”,想走一條光明的道路,但他們又感到前途渺茫,無路可走。因此我們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敗這一特定背景為憑借,將它理解為一曲表達理想哀歌的政治詩。
    3.每個讀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這首詩歌主旨的'時候要聯(lián)系作者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時代背景,這種方法,早在幾千年前,孟子提出過,他說,讀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論世,要研究作者的生平,要研究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夢鷗。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队晗铩穼懹?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墮入了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xiàn),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队晗铩芬部梢允且徊糠诌M步青年的這種心境的反映。雨巷這個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的地方,正象征著此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丁香姑娘,是他們美好理想的象征。
    關(guān)于這個時期進步青年的這種彷徨,我們前面也學習過一篇散文,作者在當時也是身處于這種彷徨中。是哪一篇課文???《荷塘月色》。
    6.這首詩到底是寫愛情呢,還是寫政治?我們無法確定。這首詩歌充滿著象征色彩,對它的這些朦朧意象,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個姑娘是美麗高潔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這首詩是1928年發(fā)表在《小說月報》上面的,當時《小說月報》的主編葉圣陶看完這首詩之后,就給戴望舒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說,《雨巷》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這是對本詩的藝術(shù)特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本詩的藝術(shù)美表現(xiàn)如下:
    (一)、音樂美:
    1、詩歌的節(jié)奏美:
    詞語的反復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悵等,也加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美。
    2、詩歌的韻律美:押韻:長、巷、娘、悵、樣等;排比的運用加強了詩歌的韻律感。
    (二)、象征性。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閱讀欣賞了戴望舒的《雨巷》,我們在讀詩歌的時候感受由于時代和環(huán)境的原因使我們感到憂郁、哀怨,我們讀了這首詩以后給我們哪些思考和啟迪呢?我想通過讀這首詩使我們更加理解總書的那段關(guān)于學習的論述,不管環(huán)境如何頹圮、艱難,道路如何狹窄、悠長,統(tǒng)治階級如何反動、落后,我們都不要彷徨、彳亍,不要惆悵,不要迷茫,要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當然我們不能只讀詩,還要學歷史,學倫理,學習各門科學知識,尤其要學好專業(yè)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shù)和本領(lǐng)。
    1.誦讀,整體感知。讀,讀了一遍沒有感覺,再讀。
    2.確定詩歌感情基調(diào)。讀到你能夠確定出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為止。
    3.品味詩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調(diào)我們已經(jīng)確定下來了,第三步應該怎么做呢,分析詩歌的意象。
    4.知人論世。那分析詩歌意象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結(jié)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來分析,用一個成語來講就是知人論世。
    5.探詢詩歌主旨。而從對意象的分析和對作者身平和時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們分析詩歌的主旨。
    6.感受詩歌語言美、藝術(shù)美。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二
    高一學生具備初步閱讀能力,可以通過預習領(lǐng)會課文內(nèi)容,把握文章大意。黎平四中學生缺乏自覺性,沒有良好學習習慣,這些學生智力不差,關(guān)鍵在于情商,在于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方法。如果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語文學習方法,讓他們從中領(lǐng)會到學習的快樂及成就,他們將能夠投入到課堂中。
    《雨巷》選自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單元,這個單元主要學習現(xiàn)代新詩。高一學生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用詩歌的美感染熏陶他們,有助于他們熱愛生活,培養(yǎng)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雨巷有著極其濃重的象征意義,人生處處有“雨巷”,詩人在黑暗孤獨中從未放棄對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會學生語文知識,培養(yǎng)他們語文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引導他們勇往直前尋找人生出路,讓青春之樹結(jié)出燦爛飽滿的果實。此外,《雨巷》這篇課文抽象,只有將學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
    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輔導書疏通文章,掌握生字詞,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感知文章內(nèi)容。品味重點語句的關(guān)鍵詞語,探究語句內(nèi)涵,把握作者感情。
    過程與方法互助合作,通過了解作者及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自由詩的特點。通過自主思考探討交流,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風格,品味語言,把握意象,領(lǐng)會表達技巧,領(lǐng)悟作者感情。生動講解分析歸納,讓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技巧,做到“舉一反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在孤獨迷茫中收放自如的寬遠情懷。
    教學重點。
    1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語言,意象,表達技巧,情感。
    2重要語句的賞析。
    教學難點領(lǐng)悟作者感情,讓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技巧,做到“舉一反三”。
    1教學本文,重在指導學生感悟文中內(nèi)涵,培養(yǎng)語文能力,既學會又會學,領(lǐng)會文章內(nèi)容,情感,寫作技巧,掌握詩歌鑒賞方法。這篇課文抽象,難點較多,是探究性學習的好材料,要讓學生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有步驟地進行探究。體現(xiàn)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
    2運用講授法,朗讀法,問答法,情境導入法,點撥法等技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參與,發(fā)散思維的良好習慣,構(gòu)建開放,有序,充滿活力的課堂。這篇課文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有創(chuàng)意多角度地理解。
    4依總-分-總的思路安排教學步驟。先整體感知課文,再探究局部性疑難問題,體會作者感情。
    5運用管理能力,組織能力,特別是專業(yè)技能,把課堂帶入學習的氣氛中,尤其是本詩歌的情境中,塑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第一課時。
    1、導入。
    “愿我在最后的時間,將來的時候看見你,愿我在垂死的時候用我的虛弱的手把握著你?!保ㄗ髡叽魍娴母姘自~)從這句話大家可以看出詩人對愛情有著浪漫而美好的追求,愛情是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以聯(lián)想詩人對生活的向往是何其唯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戴望舒的《雨巷》,一起感受他的多樣情懷。
    2、檢查預習情況。
    一抽學生朗讀課文,糾正字音,強調(diào)生詞含義,掃清閱讀障礙。掌握下列詞語的讀音及含義。
    彷徨。
    寂寥。
    彳亍。
    凄婉。
    頹圮。
    惆悵。
    二提問學生“本文用了哪些意象?”(問答,點撥,講解)。
    明確:雨巷,油紙傘,哀曲,籬墻,丁香姑娘,我,大息般的眼光。
    3、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共同探討,抽代表回答)。
    帶著問題“全文寫了什么內(nèi)容?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有何特點?”朗讀。
    4、深入文章的準備(師生共同完成)。
    一與文章相關(guān)的知識。
    (一)作者。
    現(xiàn)代詩人,又稱“雨巷詩人”,中國現(xiàn)代派象征主義詩人。
    (二)寫作背景介紹。
    1927年政治風云激蕩,詩人內(nèi)心苦悶彷徨。反動派屠殺革命者,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
    (三)文學常識。
    現(xiàn)代派代表詩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施蟄存。他們提倡“純?nèi)坏默F(xiàn)代詩”,追求詩歌的散文美,內(nèi)涵豐富。
    5、精讀,鑒賞課文,突破重難點。(學生齊讀,自由思考,老師點撥講解)。
    a第一節(jié)“獨自”寫出“我”的孤獨寂寞?!坝崎L”“寂寥”象征當時社會的黑暗。孤獨的“我”,寂寥的“雨巷”,都凄清迷茫,有強烈的象征意義,“雨巷”的泥濘陰暗,沒有陽光與溫暖,正是沉悶窒息的黑暗現(xiàn)實寫照。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希望,理想與一切美好的事物。
    b第三節(jié)丁香姑娘是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表達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的渺茫憧憬。三個句式一致的句子,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邦伾薄胺曳肌薄皯n愁”,由實到虛,切合詩的意境。
    c“我期待的姑娘和我一樣彷徨而又迷茫?!边@說明丁香姑娘和作者在某個層面上相契合,她象征著作者某一方面的性格特質(zhì)。
    6、小結(jié)。
    彷徨,尋找,期待----遇見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消失,繼續(xù)彷徨,尋找,期待。
    7、作業(yè)布置。
    掌握生字詞,思考詩人為什么使用丁香這個意象?
    第二課時。
    1、復習導入(提問)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著什么?(集體回答,師點撥明確。)。
    明確: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丁香姑娘表達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xiàn)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
    2、重點語句賞析,突破重難點。(學生朗讀思考,師用情景導入,進行點撥。)。
    明確:不能?!帮h”字與“夢”字構(gòu)成最佳組合,“飄”字生動描寫出詩人幻想中丁香姑娘飄忽朦朧的特點。
    二第六節(jié)描寫這位姑娘在雨的哀曲里逐漸消失,能否將這個“雨的哀曲”去掉?
    明確:不能,“雨的哀曲”有力烘托了凄迷清涼的氣氛,渲染了詩人的心情,“雨的哀曲”這個音樂恰如其分表達詩人內(nèi)心無以言表的悲哀。
    3、a疑點探究,“雨巷”的多重解讀?(學生先思考,老師后明確)。
    一、從社會背景(白色恐怖籠罩,革命者面臨屠殺)看,“雨巷”代表現(xiàn)實黑暗,而作者在黑暗中一直彷徨,期待,遇見“丁香姑娘”卻抓不住,象征他理想幻滅。
    二、從文章內(nèi)容及作者個人經(jīng)歷看,“雨巷”代表感情上找不到歸宿,得得失失,起起落落,他向往的愛戀,他想要的歸宿,總是求而不得。
    三、讀者體驗。人生每個階段都有“雨巷”,放諸在生命中正如一個個此起彼伏的困難。
    b如果能夠穿越時空,進入詩人所處的雨巷,你會做些什么?
    答案不是唯一的,同學們盡情發(fā)揮自己想象,拓展思維。
    4雨巷寫作特點(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歸納)。
    一、豐富的寓意。雨巷,風雨如晦的社會背景。詩中“我”正是被時代環(huán)境逼得透不過氣的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
    二、濃重的象征意味。詩中“我”“雨巷”“姑娘”并非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
    三、富于音樂性。運用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和婉轉(zhuǎn)悅耳的音樂感。
    5點撥技法,拓展延伸,現(xiàn)代詩歌的重點。
    一、詩歌的語言。
    二、詩歌的形象。詩歌是通過藝術(shù)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有些詩雖然沒有描繪具體形象,但能喚起讀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體形象。
    三、詩歌的感情。
    四、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
    6總結(jié)。
    生活中大家都會遇到“雨巷”,當我們迷茫時要想起戴望舒的追求精神,笑對人生起伏。
    “學生能做的我不做,學生思考不及的點撥引導,重難點一起探究?!蔽以诤葑セA(chǔ)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及勤于思考習慣。本堂課整體性良好,目的明確,邏輯嚴密,重難點突出。學生表現(xiàn)積極得益于課堂設(shè)計靈活科學,緊扣新課標,讓學生成為主人,會思考,愿思考,勇于思考。
    缺點在于時間分配欠妥,學生歸納能力有待提高,能抓住關(guān)鍵點,卻不能完整組織語言。
    黎平四中沒有多媒體,所有重要內(nèi)容及文章主干均板書。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三
    [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義。
    2、激活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潛在能力。
    [教學方法]:
    1、朗讀感悟法。
    2、問題法。
    3、演繹法。
    [教學準備]:錄音機及磁帶,雨巷圖片。
    [師生互動活動設(shè)計]:
    1教師引導、點撥,并示范誦讀。
    2學生通過反復吟誦,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對詩歌中生動、鮮明的意象進行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象,把握詩歌的情感意蘊。
    3、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自主學習、發(fā)展思維。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四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在初中時,他們對古典詩詞背誦比較多,但是在對現(xiàn)代詩歌賞析這一塊,還出于混沌狀態(tài)。所以,在本節(jié)課上,我注重引導他們欣賞詩歌的情境美,另外,“授之以漁”,把本首詩作為一個范例,希望在引導他們欣賞詩歌情境美的同時,滲透詩歌賞析的基本方法—從理解意象到把握意境再到領(lǐng)會情感。這點,我覺得應該是這堂課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
    另外,羅生布拉特曾說:“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xiàn)某種一致性時,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好。”創(chuàng)設(shè)閱讀與鑒賞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就無內(nèi)化可言。所以我希望通過圖畫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始的感受構(gòu)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這點,亦是我在本堂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然而,本堂課還有些地方值得我不斷探索。
    首先,我認為,課堂情境是引發(fā)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chǎn)生現(xiàn)實的牽引作用。這對于《雨巷》這首有著朦朧凄迷的優(yōu)美意境的詩歌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所以,在賞析《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guān)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園》的音樂烘托氣氛。進入詩歌賞析前,先用有關(guān)江南的詩句和景物導入《雨巷》,目的是能引發(fā)學生的相關(guān)聯(lián)想,創(chuàng)設(shè)江南小巷的情景,這對學生學習《雨巷》有了一個知識與情感上的準備。并且在朗讀課文時,通過播放雨巷flash課件與創(chuàng)設(shè)氛圍讓學生進入詩歌境界,發(fā)揮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達到預想中的效果。
    其次,我在講《雨巷》時一直希望追求一種詩意化的語言,總認為沒有很好的語言,就難以把這篇朦朧詩講到極致,但無形中卻掉入了另一個誤區(qū):語言容易脫離學生,使學生無法很好的和課堂融會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語,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這也引發(fā)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對于學生的情感關(guān)注不夠,雖然我在教學設(shè)計時充分考慮到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但是,因為沒有考慮到學情,造成學生在課堂上顯得木然。
    詩歌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是,對于現(xiàn)在的很多學生來說,這種文體顯得曲高和寡。所以,要讓學生真正把自己融入詩歌,而不僅僅只是聽教師賞析,還需要教師在調(diào)動學生學習詩歌積極性方面下功夫。
    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這是我的目標,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五
    作為現(xiàn)代名詩,《雨巷》的夢幻一般的意境,難以言傳的主題,舒緩有致的節(jié)奏,莫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問題也在這里,怎樣讓學生能夠揣摩出那難以言說的主題,怎樣讓學生把握到那舒緩而有韻津的節(jié)奏?這就是上《雨巷》一課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反過來說,倘若教師能把這三個問題給學生講透了,以后的現(xiàn)代詩的賞析都可迎刃而解,但假如這三個問題沒得到解決或解決得不好,就會給后來的詩歌賞析設(shè)下障礙。編者把這首詩作為詩歌單元的重點,其用意恐怕也在此。所以,我給《雨巷》的定位是:反復朗誦以體現(xiàn)詩歌的音樂美,營造情景以體現(xiàn)詩歌的意境美,鼓勵創(chuàng)新以體現(xiàn)詩歌主題的多義性。
    作為人教版必2的教材,主要是針對高一的學生.而該階段的學生對現(xiàn)代詩歌的接觸是比較少的,他們對于現(xiàn)代詩歌主題意境、節(jié)奏多方面的把握,都缺乏技巧和經(jīng)驗,可以說,在現(xiàn)代詩歌的賞析方面,他們幾乎是一張白紙,而他們對現(xiàn)代詩歌的把握絕大多數(shù)都是依靠自己的一種直覺。所以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就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直覺”開始,慢慢引導并把他們推到鑒賞的“塔尖”,從而對現(xiàn)代詩歌作出精確的判定。
    “愛好是學習的動力”。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所有的教法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愛好,使全班每一個人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所以,我設(shè)計的教法有三:1、朗誦競爭法。由集體朗讀到分組朗讀,由分組朗讀到個別朗誦,由個別朗誦到優(yōu)秀朗誦。2、意境創(chuàng)設(shè)優(yōu)秀獎。把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仿造老師的營造意境的方法各設(shè)量一個詩節(jié)的藝術(shù)畫面(mtv),各小組完成后教師給設(shè)置得最好的一組的一定的獎勵(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小禮品),3、主題推論法。把確定題的任務分派給學生,指導學生從書刊、雜志、網(wǎng)絡等資源收集《雨巷》主題的相關(guān)資料,通過分析討論得出自己的看法,并寫成小論文,教師選擇其中優(yōu)秀的推薦到刊物上發(fā)表??偟恼f業(yè)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愛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上主要設(shè)置了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朗讀競賽環(huán)節(jié)。通過老師的精心指導和學生的自我感受,能正確地處理好停頓、輕、主音、語速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能使學生的朗誦水平達到一定要求。也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意境分折打埋伏。
    2、意境營造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情感創(chuàng)設(shè)意境,再通過意境來反映情感,從而為引出主題作鋪墊。
    3、主題探尋法。抓住詩歌中的兩個經(jīng)典意象,讓學生通過各種媒介去收集、歸納、整理資料。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一是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自立、合作、探究的精神。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材料整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推進、嚴謹有序,有機統(tǒng)一。
    《雨巷》這一課,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yǎng)了學生一定的朗誦能力、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積極參與,課堂氣象,熱烈而有序。但其中也有幾處不很理想,比如在“朗誦”這一環(huán)節(jié),還有幾個學生希望上臺表演,但因課堂時間所限,無法讓她們一一展示;又如在“意境——情愿”的分折中,結(jié)尾應對二者的一一對應關(guān)系作一個高度的歸納,使之成為一條定理或法則,這樣學生就更輕易接受。希望在以后的課中,考慮得更深入、更完面,對學生更有利我愿足點!
    雨巷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六
    1.感知詩歌的意想及特征。
    2.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
    3.并嘗試新詩的寫作。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詩的意象及主旨。
    課時安排:
    1課時。
    初讀詩歌,試著給詩劃分節(jié)奏,體會其音樂美;
    再讀詩歌,初步感受詩人表達的情感;
    自主質(zhì)疑,提出你在讀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檢查學生朗讀,你覺得在這首詩中彌漫著一種什么樣的情緒,請用一個形容詞概括。
    學生活動。
    教師引導明確:憂愁、哀怨、惆悵……。
    (二)品讀詩歌,把握意象。
    結(jié)合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
    你從詩中哪些地方感受到這種情感?(通過學生的活動引出對意象的把握)。
    教師明確:“雨巷”、“油紙傘”、“丁香一樣的姑娘”等。
    (三)賞析意象,把握主旨。
    著重品讀“丁香一樣的姑娘”這一意象。
    詩人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
    學生活動。
    教師補充: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別,一結(jié)一結(jié)的,人們習慣地稱為丁香結(jié)。古代文人常以它作為憂愁情緒的代詞,它是一種愁怨的代表,是悲傷的情緒(請同學一起看圖片)。以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獨創(chuàng)。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李商隱的《代贈》詩中也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戴望舒在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gòu)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開在暮春時節(jié),很容易引發(fā)文人的傷春情緒,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傷連在一起成為孤高、美麗、憂傷的代詞。
    學生活動:討論、發(fā)言。
    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適時適當?shù)难a充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相關(guān)生平,幫助學生理解詩的主旨。
    (四)再讀詩歌,品味感悟。
    在把握詩人情感和詩歌主旨的前提下,再次誦讀全詩。
    (五)教師總結(jié)讀詩的方法。
    1.整體感悟:初讀感覺。
    2.把握意象:吟讀推敲。
    3.知人論世(史學價值):拓展閱讀。
    4.個性體驗。
    (六)拓展閱讀:
    1.在古典詩詞中有很多類似“丁香”這樣的意象,如:柳、明月、黃花、杜鵑……,請你選擇一兩個意象,找出相關(guān)詩詞,并對詩中意象作簡單賞析。
    2.嘗試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并在詩中用意象來表達情感。
    3.請把《雨巷》與胡適的《兩只蝴蝶》作一比較,并作一簡單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