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優(yōu)秀18篇)

字號:

    總結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它可以加深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好的總結應該簡明扼要地回顧過去的經(jīng)驗,并結合個人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接下來是一些經(jīng)典案例的總結,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經(jīng)驗可以借鑒。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一
    1、了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4、歸納整理文言文常見字詞、句式。
    過程與方法。
    1、問題式。以問題層層推進,梳理故事情節(jié)。
    3、對比式。燭之武、鄒忌、魏征、觸龍等說話藝術之對比。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燭之武臨危授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教學重難點:
    2、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帶給我們的啟示。
    3、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式。
    課時安排:2課時。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二
    教學目標:
    1、掌握實詞:若、鄙、說、辭、知等,虛詞:之、以、于等。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2、能理解課文內(nèi)容、層次結構和人物形象。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1、理解并概括幾個人物的性格。
    2、掌握實詞:若、鄙、說、辭、知等,虛詞:之、以、于等。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教學難點:對燭之武的說辭作出自己的評價。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要求。
    1、給生字注音2、能流暢地誦讀課文。
    二:導入新課。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三:檢查預習。
    1、注音貳、汜、佚、縋、說、戍、敝、共、逢、闕。
    2、填空《左傳》是我國第一部體史書,傳說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對史書《》所作的傳注,所以又稱《》,初中我們曾學過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語有。
    四:誦讀課文。
    1、老師范讀。
    2、學生齊讀。
    3、自由誦讀。
    五:解釋字詞。
    1、且貳于楚也2、晉軍函陵。
    3、師必退4、今急而求子。
    5、夜縋而出6、朝濟而夕設版焉。
    7、既東封鄭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與10、亦去之。
    六:翻譯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
    2、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讀。
    先自己對照注釋研讀課文,對難解之處相互討論,然后集中提問,老師解疑。
    (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理解課文。
    (先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一到兩遍)。
    1、秦晉為何圍鄭?(用原文回答)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結: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埋下了伏筆。
    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語句回答并作分析)。
    4、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fā)。
    異:鄭伯:直截了當。
    燭之武:迂回曲折。
    提:(1)略。
    (2)都以本國利益為中心。
    (3)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現(xiàn)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國轟炸我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是對我國主權的公然挑釁和侵犯,而我國政府沒有感情用事,而是從根本利益出發(fā),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這一事端是完全正確的。(此題可引導學生自由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二、結合課文內(nèi)容分析本文結構特點。
    提示小結:組織嚴密,曲折有致,首尾呼應。
    三:結合原文語句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提示:愛國,睿智超群,能言善辯。
    (以上兩個問題可稍作討論,不必深入探討。)。
    四、自由誦讀,檢查背誦;完成練習三。
    五、知識積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釋,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學課文中與此相同的例句。
    例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之b:是寡人之過也助詞,的。
    c:子犯請擊之代詞,指秦軍。
    d:唯君圖之指示代詞,這件事。
    a: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d: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學課文中實詞“鄙、若、知、說、辭”的用例,并解釋。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淺陋。
    鄙:蜀之鄙有二僧邊境、邊邑。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鄙陋。
    越國以鄙遠邊境、邊邑。
    六、閱讀遷移。
    孫權襲荊州(公元2,孫權派呂蒙襲荊州殺關羽),先主(劉備)大怒,欲討權。云(趙云)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竊取帝位),當因(順應)眾心,早圖關中(泛指函谷關以西一帶),據(jù)河(黃河)渭(渭河)上游以討兇逆(叛逆,指曹魏勢力),關東(函谷關以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放在一邊)魏,先與吳戰(zhàn);兵勢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毕戎鞑宦牎?BR>    《三國志·蜀書·趙云傳》裴松之注。
    討論:趙云的話有道理嗎?先主為何不聽?結果怎樣?這對你有何啟示?
    板書設計。
    一、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二、闡明厲害動搖秦君。
    三、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四、引史為例挑撥離間。
    五、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三
    1、掌握實詞:若、鄙、說、辭、知等,虛詞:之、以、于等。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2、能理解課文內(nèi)容、層次結構和人物形象。
    3、背誦課文。
    在掌握字詞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nèi)容。
    以誦讀、討論、練習為主
    兩課時
    教具:投影儀
    1、給生字注音
    2、能流暢地誦讀課文
    (第一教時)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1、注音
    貳、汜、佚、縋、說、戍、敝、共、逢、闕
    2、填空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體史書,傳說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對史書《》所作的傳注,所以又稱《》,初中我們曾學過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語有。
    1、老師范讀
    2、學生齊讀
    3、自由誦讀
    1、且貳于楚也
    2、晉軍函陵
    3、師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縋而出
    6、朝濟而夕設版焉
    7、既東封鄭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與
    10、亦去之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
    2、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先自己對照注釋研讀課文,對難解之處相互討論,然后集中提問,老師解疑。
    (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先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一到兩遍)
    1、秦晉為何圍鄭?(用原文回答)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結: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埋下了伏筆。
    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語句回答并作分析)
    4、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fā)。
    異:鄭
    伯:直截了當
    燭之武:迂回曲折
    提:(1)略
    (2)都以本國利益為中心
    (3)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現(xiàn)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國轟炸我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是對我國主權的公然挑釁和侵犯,而我國政府沒有感情用事,而是從根本利益出發(fā),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這一事端是完全正確的。(此題可引導學生自由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提示小結:組織嚴密,曲折有致,首尾呼應。
    提示:愛國,睿智超群,能言善辯。
    (以上兩個問題可稍作討論,不必深入探討。)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釋,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學課文中與此相同的`例句。
    例
    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之
    b:是寡人之過也
    助詞,的
    c:子犯請擊之
    代詞,指秦軍
    d:唯君圖之
    指示代詞,這件事
    a: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d: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學課文中實詞鄙、若、知、說、辭的用例,并解釋。
    例
    先帝不以臣卑鄙
    淺陋
    鄙:
    蜀之鄙有二僧
    邊境、邊邑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鄙陋
    越國以鄙遠
    邊境、邊邑
    孫權襲荊州(公元219年,孫權派呂蒙襲荊州殺關羽),先主(劉備)大怒,欲討權。云(趙云)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竊取帝位),當因(順應)眾心,早圖關中(泛指函谷關以西一帶),據(jù)河(黃河)渭(渭河)上游以討兇逆(叛逆,指曹魏勢力),關東(函谷關以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放在一邊)魏,先與吳戰(zhàn);兵勢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聽。
    《三國志·蜀書·趙云傳》裴松之注
    討論:趙云的話有道理嗎?先主為何不聽?結果怎樣?這對你有何啟示?
    筆者以為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堅持以下三點:一是多讀多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強文言語感;二是抓住字詞,新舊聯(lián)系,建立文言絡;三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其學習的主動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學即如是。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四
    知識目標:
    1.了解《左傳》有關知識,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在課文中的用法。
    2.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著重討論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
    3.熟讀全文,賞析燭之武的說辭,并在此基礎上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氣勢。
    能力目標:
    1.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和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對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的把握。
    2.重點理解歸納“貳,軍,辭,鄙,敢、濟,肆,闕,與”和“若,說,微,之”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左傳》的語言特點。
    教時安排:2教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答法。在教學過程中,多設題,巧設疑,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維。
    3.拓展閱讀法。適當補充《讀本》中或《左傳》中篇幅短小的文章,拓展學生的閱讀面,?鞏固所學知識。
    教學設想:。
    1.借助多媒體課件了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從而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2.誦讀———理解———研析,著重討論燭之武如何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說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五
    1、理解下列文言詞語:貳、軍、辭、鄙、陪、共、濟、闕、說、行李、肆。
    2、歸納下列文言詞的義項:若、夫、微、之。
    3、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重難點:。
    1、掌握常見的文言現(xiàn)象: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句式、詞類活用、通假字。
    2、體會《左傳》的語言魅力。
    自主預習。
    一、了解背景。
    當時的秦國都城為壅,晉國都城為絳,鄭國都城為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碑敃r,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燭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
    公元前651年這一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這一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作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二、春秋時期形勢簡圖。
    三、秦、晉圍鄭形勢圖。
    四、討論探究。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及形勢的?這與整個故事發(fā)展有何關系?
    (2)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哪些高超的攻心戰(zhàn)術?
    (3)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六
    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1.地位和學情:《燭之武退秦師》是先秦歷史散文《左傳》中的名篇。記述的是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它是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是學生在高中階段第一次學習文言文,第一次感知高中新課標對學文言文的要求。剛踏入高中的學生,古文學習的興趣還有所缺乏,學習的方法還比較單一。如何指導學生學好,實現(xiàn)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是一個關鍵。
    2.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备鶕?jù)課文特點,結合學情和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左傳》有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學會人物的精彩語言,學會說話的藝術。
    (3)德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時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3.教學重難點:重點:積累本文涉及到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nèi)容。難點:分析燭之武的形象和他的勸說過程。打算設計兩個課時。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教學要求“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應當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諧統(tǒng)一。確立教法:多媒體課件教學,小組情境討論法,點撥法,講授法。
    學法:品讀法,質(zhì)疑法,探究法。
    導入:用ppt演示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整個戰(zhàn)爭的局勢。設立這個情境。讓同學們四個人一組,分別充當秦君,晉君,鄭君以及鄭國大臣,自由發(fā)揮表演,看看臺上的大臣將如何說服秦君。同學們自由發(fā)揮完后,引入一個歷史人物燭之武看他是怎樣勸說的,引出文章標題。
    初讀文章,整體感知:首先,這篇文章選自《左傳》ppt上展示相關左傳的文學常識,然后播放本文的朗讀視頻,ppt上顯示文中難讀易錯的字音字形,讓同學們邊聽邊標注在書上,大家再齊讀一遍文章。
    再讀文章,理解大意:讓大家自由朗讀,對照課下注解理解大意。然后點四個同學起來翻譯全文的四個自然段,根據(jù)大家的情況加以糾正,同時點出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文言句式,文言虛詞這些基礎知識。
    理清思路,深入解讀:提出以下問題。
    (4)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xiàn)如何?體現(xiàn)了晉文公是個怎樣的人?
    (5)通觀全文,你認為燭之武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燭之武是個綜合人才:1、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于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于言辭,以至于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系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2、勇士。兩方交戰(zhàn),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辯士。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后,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先論說滅亡鄭國對秦國有害無益,只是增加了鄰國(晉國)。然后承諾,保存鄭國將會對秦國大有好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是鄭國請求秦國退兵所施予秦國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對方感興趣,以權衡利弊,又不失本國尊嚴。一番利誘之后,燭之武就從秦晉的歷史關系入手,揭示出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zhì),公開挑撥秦晉兩國關系;并且用發(fā)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秦國帶來的危險,這就使秦伯認識到晉是敵而非友,并最終和鄭國結盟。這樣一來,“攻守之勢易矣”。燭之武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辯士”形象。“辯士”形象是燭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5.課后作業(yè):讓同學們對文章中的文言知識點進行整理,背誦全文以及重點實詞的意思。
    通過這篇的學習,大家對學習高中文言文有了初步的把握,掌握了一些文言的基本知識,燭之武的勸說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最后說服秦君避免了戰(zhàn)爭,可見說話藝術是多么的重要,大家再日常交際中也可以多學學燭之武,站在對方的立場說服對方也方便自己。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七
    例如:三寸之舌,妙語,巧施反間計等。
    請用簡潔的文字概括各段內(nèi)容。(每段用四個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晉圍鄭。第二段:臨危受命。第三段:說退秦師。第四段:迫晉退兵。
    二、整體感知。
    1.點撥關于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薄龂尽の褐尽ね趺C傳。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薄巍ぶ祆洹?BR>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薄濉ひω尽冻郀?。
    “不動筆墨不讀書?!薄耪Z。
    2.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可以分為幾層?(五層)。
    鄭既知亡敢煩執(zhí)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國鄙遠亡鄭陪鄰(其害)[錯事可見][利害之辨]。
    燭之武退秦師舍鄭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為晉賜朝濟夕設(其德)[史事可證][恩仇之鑒]。
    東封西肆闕秦利晉(其意)[禍事可測]。
    3.燭之武為什么能三言兩語退秦師?其游說妙在何處?
    提示:春秋無義戰(zhàn)。所有的戰(zhàn)爭出發(fā)點為“利”。燭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參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睜T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shù)。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xiàn)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编嵧龊蟮那闆r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tǒng)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fā)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diào),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燭之武游說的成功還取決于語言的得體。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范??芍^是有理有利有節(jié)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游說使命。
    燭之武充分陳述了秦晉鄭之間的三角利害關系,準確、深刻而又獨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滅掉鄭國對秦并沒好處:“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鄰之厚,君之薄也?!倍遣粶玎崌鴮η匾矝]壞處:“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比菚x國的信義有問題:“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四是晉國最有野心,擴張稱霸,是晉國的本質(zhì):“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通觀燭之武之論,由“若”、“且”、“夫”三字連貫起來的四層意思,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相生,如早春的驚雷,醒腦益智,又如搏擊的雄鷹,敏捷有力。這四層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給對方以有力的沖擊。一番議論之后,秦穆公是如撥云霧見青天,不但不再圍攻鄭國,反而命令三位將領留守下來。秦晉聯(lián)盟出現(xiàn)裂痕,兩國關系從此漸行漸遠。三年之后雙方在崤山正面交鋒,秦軍三位主帥被俘,士卒無一生還。歸結起來,燭之武的成功之處在于,恰當?shù)匕盐樟水敃r當?shù)氐膰?、人情,準確地利用了對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燭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導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軍萬馬也不過彈指一揮間的問題,他的自信來源于對當時國際形勢的洞悉,他的智慧當在眾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說理透徹,他從容不迫,超然淡靜,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實在是世俗世界生長出來的一株仙花奇草,異香滿面,清爽可人。
    三、引導學生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1.你最欣賞燭之武哪一點?
    如文章第1段寫國難當頭,燭之武不顧年邁體衰,愿受君命,出使秦營,危難之際——“義”
    “夜縋而出”——“勇”
    面見秦君,一番慷慨陳辭,言簡意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點?
    燭之武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寫。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3.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給我們什么啟示?
    四、布置作業(yè)。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擬幾幅對聯(lián)。
    如:三寸巧舌力挽狂瀾息國難,一番善言情蕩衷腸罷干戈——燭之武;
    秦伯知難而退明時務,晉侯窺利則趨失盟友——秦伯和晉侯;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八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5、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九
    布置預習問題:
    1.了解《左傳》的相關知識。
    2.給生字詞注音。
    3.閱讀課文,就自己疑難的字詞句做好標記。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孫子兵法云: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是兵法的最。
    高境界。一言九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通過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品介紹2(多媒體顯示)有關《左傳》的知識介紹,師朗讀提示重點知識筆記。1學生先自主回答有關《左傳》的知識。
    3學生做好相關筆記。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紹(多媒體顯示)簡介秦晉圍鄭形勢,了解與本文內(nèi)容相關的歷史史實為課文學習做好準備。
    課文朗讀1教師范讀。
    3教師對學生的朗讀作評價指導1學生集體跟讀。
    2學生個別朗讀培養(yǎng)學生朗讀古文的能力。
    字詞學習3教師就學生的解釋予以補充說明。
    4教師就重點字詞給以重點強調(diào),并板書。1學生向老師就自己的疑難字詞的解釋提出疑問。
    2學生互答。
    5學生做好相關筆記。1.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3.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課文翻譯教師補充學生逐段翻譯。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布置作業(yè)認真閱讀課文,歸納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
    板書設計:
    盟(訂了盟約;建立同盟)圖(計劃,考慮)封(使…成為疆界)。
    利(使…得利)朝,夕(在早上;到黃昏)壯(壯年)。
    遠(遠方,邊遠的地方)乏困(缺少的東西)敝(損害)。
    肆(擴張、延伸)退(使….退卻)闕(使…虧損)。
    亡(使…滅亡)。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十
    過程:
    1.先由學生就不懂的字詞提出疑問,學生大概提了這些:
    (1)“今急而求子”不懂。
    (2)“若舍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知其難也”
    (5)“何厭之有”
    (6)“與鄭人盟”
    ……。
    2.老師講翻譯方法,學生根據(jù)方法與老師一起翻譯。
    告訴學生采取直譯方法,一一對應,可以組詞,組詞不行就要考慮是否活用現(xiàn)象了。
    后來學生翻譯還算順利。
    3.逐段翻譯。
    學生在理解了個別字詞的基礎上,自行翻譯文段,老師最后補充。
    學生此環(huán)節(jié)做得比較好,雖然有些小問題,但是總體來說是好的。
    第一課時大體如此。
    第二課時。
    過程:
    1.學生在弄通字詞基礎上,就文章深層內(nèi)容進行提問。
    (1)為什么佚之狐如此肯定燭之武能勸退秦王?
    (2)為什么燭年輕時沒有得到重用?
    (3)為什么要“夜縋而出”?
    (4)為什么要說“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5)為什么秦伯開始輕信晉侯?秦伯是不是很無知?
    (6)為什么秦伯最后“與鄭人盟”?他難道開始沒有想到嗎?
    ……。
    2.講解第三段。
    學生提問后,抓住重點,講解第三段,如果學生能明白第三段的內(nèi)容,那么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根據(jù)課后練習第一大題,用原文回答問題,讓學生再熟悉一遍課文,也起加深理解的目的。
    然后分析課文第三段。
    學生說出燭退秦理由(原文)。
    總結理由分別從哪個角度去說的。
    亡鄭——舍鄭——亡鄭。
    再依次分析。
    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詳細介紹當時秦晉鄭的`地理位置和戰(zhàn)爭局勢,讓學生明白燭為什么說“越國以鄙遠”就會使“鄰之厚”,而“君之薄”。再說歷史史實對秦伯會有何觸動等等,讓學生明白文章深意。
    第三課時。
    分析燭之武形象,由學生分析。
    要求學生根據(jù)書本來分析形象,學生分析得比較好。
    第四課時。
    完全放開,由學生自由分析秦伯、晉侯、鄭伯、佚之狐形象,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先由小組長收集各成員的意見,然后宣讀,接著各小組互相補充、反駁對方觀點。課堂進入了辯論時間,比較精彩,可惜很多不記得了。
    大概記得這么幾個片段:
    有學生說鄭伯知錯能改,有反對聲音,說鄭伯并不是知錯能改,而是在危急關頭,迫不得已才這樣做。
    有學生說鄭伯沒有主見,單憑佚之狐一句話,就馬上去見燭之武,并委以重任,可見他糊涂。反對:從下文可見燭之武很有能力,說明他還是知道燭是個人才的,不能說他沒有主見。
    有學生說鄭伯親小人遠賢臣。反對,如果這樣,佚之狐也是小人嗎?又辯:如果不是這樣,燭之武這樣的人才為什么不能早點得到重用呢?至于佚之狐,他可能比較會處世。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十一
    該文故事背景是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時。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重耳)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撈上一把”(實質(zhì)這戰(zhàn)爭與秦國幾乎沒有關系),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對秦、晉之間的矛盾的記憶,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十二
    《燭之武退秦師》記敘的是秦、晉聯(lián)合圍攻鄭國時的一個故事。小小的鄭國被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包圍,可以說是危在旦夕。緊急關頭,勇于自責的鄭文公采納了慧眼識英才的佚之狐的建議,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退兵。
    本文的.中心人物燭之武,雖然因為此前鄭文公有眼不識泰山埋沒人才而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不記前嫌。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毅然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說服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晉的聯(lián)盟。秦伯不但不再圍鄭,還與鄭人結盟,消除了鄭國的危機。
    燭之武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秦伯,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首先,文章雖然短小,但有頭有尾,前后照應,結構嚴密。開頭兩句“以其無禮于秦,且貳于楚也?!卑凳玖耸录谋尘?,為全文的發(fā)展作了鋪墊。
    圍攻鄭國的秦、晉兩個大國,表面上是聯(lián)合行動,但他們各有所圖,都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所以,實際上并不是無隙可乘。況且,從當時的情況看,秦、鄭兩國并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這樣,讀者就不難想象,燭之武說服秦伯還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并不是把無的說成有,把黑的說成白。
    其次,本文作為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故事簡單,但波瀾起伏,毫不呆板。緊急關頭,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去說服秦伯,沒想到,燭之武竟然滿腹牢騷,使事情發(fā)生了波折。燭之武牢騷歸牢騷,但還是以國家利益為重。面對燭之武的牢騷,鄭文公一不勃然大怒,二不一味地做思想工作,而是先動之以情,引咎自責,接著,曉之以以理,他讓燭之武明確,假設國家滅亡的話,對他也沒有什么好處。這也增添了故事的戲劇性。
    燭之武在游說秦伯的時候,一來就說,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圍攻,死定了。這種口氣,就象鄭國將要滅亡與他沒有什么相干似的。鄭國滅亡與他燭之武不相干,但與秦國則有利害關系,他明確指出,如果鄭國滅亡,對秦無益。反之,如果放棄攻打鄭國,對秦國則是有利無害。以此作為緩沖。緊接著,進一步說明,鄭國滅亡,不僅對秦無益,而且有害。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講,還是從現(xiàn)實的角度看,秦伯不得不相信這樣一個事實。
    秦國單方面退兵了,子犯勃然大怒,要攻打秦國。兩個超級大國的關系馬上緊張起來,讓人以為,一場大戰(zhàn)已經(jīng)在所難免??墒?,晉文公的一番道理,又一場**平息。
    總之,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于秦無益,說到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到晉國滅鄭之后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進,不僅曉之以理,同時也動之以情,真可謂是一張一弛,曲折有致,扣人心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十三
    原文: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譯文:
    九月十三日,晉文公聯(lián)合秦穆公圍攻鄭國,這是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對晉懷有二心。這時晉軍駐扎函陵,秦軍駐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會撤退?!编嵨墓犃怂囊庖?。燭之武推辭說:“臣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编嵨墓f:“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燭之武答應了。
    當夜,燭之武用繩子把自己從城墻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我今天也不會冒昧地以滅鄭的事煩勞您了。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jīng)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yǎng),這對您也沒有壞處。再說您也曾經(jīng)施恩于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于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吧。”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就率軍回國。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果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沖突來代替聯(lián)合,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庇谑菚x國的軍隊也撤離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十四
    1.先由學生就不懂的字詞提出疑問,學生大概提了這些:
    (1)“今急而求子”不懂。
    (2)“若舍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知其難也”
    (5)“何厭之有”
    (6)“與鄭人盟”
    ……。
    2.老師講翻譯方法,學生根據(jù)方法與老師一起翻譯。
    告訴學生采取直譯方法,一一對應,可以組詞,組詞不行就要考慮是否活用現(xiàn)象了。
    后來學生翻譯還算順利。
    3.逐段翻譯。
    學生在理解了個別字詞的基礎上,自行翻譯文段,老師最后補充。
    學生此環(huán)節(jié)做得比較好,雖然有些小問題,但是總體來說是好的。
    第一課時大體如此。
    第二課時。
    1.學生在弄通字詞基礎上,就文章深層內(nèi)容進行提問。
    (1)為什么佚之狐如此肯定燭之武能勸退秦王?
    (2)為什么燭年輕時沒有得到重用?
    (3)為什么要“夜縋而出”?
    (4)為什么要說“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5)為什么秦伯開始輕信晉侯?秦伯是不是很無知?
    (6)為什么秦伯最后“與鄭人盟”?他難道開始沒有想到嗎?
    ……。
    2.講解第三段。
    然后分析課文第三段。
    學生說出燭退秦理由(原文)。
    總結理由分別從哪個角度去說的。
    亡鄭——舍鄭——亡鄭。
    再依次分析。
    第三課時。
    分析燭之武形象,由學生分析。
    要求學生根據(jù)書本來分析形象,學生分析得比較好。
    第四課時。
    大概記得這么幾個片段: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十五
    文本。
    譯文。
    原文。
    文本。
    九月十三日,晉文公聯(lián)合秦穆公圍攻鄭國,這是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這時晉軍駐扎函陵,秦軍駐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會撤退?!编嵨墓犃怂囊庖?。燭之武推辭說:“臣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燭之武答應了。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當夜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墻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左右。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jīng)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yǎng),這對您也沒有壞處。再說您也曾經(jīng)施恩于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于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鼻夭芨吲d,與鄭國訂立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就率軍回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沖突來代替聯(lián)合,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晉國的軍隊也撤離鄭國。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2001/02/15。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十六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亂悠悠。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回顧歷史,重溫秦晉鄭三國發(fā)生的故事。
    本文課題是“燭之武退秦師”,請在“退”的前面加一個詞或者短語,使文意更加明確。
    一、檢查學生熟悉程度。
    例如:三寸之舌,妙語,巧施反間計等。
    請用簡潔的文字概括各段內(nèi)容。(每段用四個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晉圍鄭。第二段:臨危受命。第三段:說退秦師。第四段:迫晉退兵。
    二、整體感知。
    1.點撥關于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薄龂尽の褐尽ね趺C傳。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薄巍ぶ祆?。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牘》。
    “不動筆墨不讀書?!薄耪Z。
    2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可以分為幾層?(五層)。
    鄭既知亡敢煩執(zhí)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國鄙遠亡鄭陪鄰(其害)[錯事可見][利害之辨]。
    燭之武退秦師舍鄭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為晉賜朝濟夕設(其德)[史事可證][恩仇之鑒]。
    東封西肆闕秦利晉(其意)[禍事可測]。
    提示:春秋無義戰(zhàn)。所有的戰(zhàn)爭出發(fā)點為“利”。燭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參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睜T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shù)。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xiàn)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编嵧龊蟮那闆r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tǒng)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fā)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diào),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燭之武游說的成功還取決于語言的得體。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范。可謂是有理有利有節(jié)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游說使命。
    燭之武充分陳述了秦晉鄭之間的三角利害關系,準確、深刻而又獨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滅掉鄭國對秦并沒好處:“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鄰之厚,君之薄也?!倍遣粶玎崌鴮η匾矝]壞處:“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三是晉國的信義有問題:“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彼氖菚x國最有野心,擴張稱霸,是晉國的本質(zhì):“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通觀燭之武之論,由“若”、“且”、“夫”三字連貫起來的四層意思,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相生,如早春的驚雷,醒腦益智,又如搏擊的雄鷹,敏捷有力。這四層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給對方以有力的沖擊。一番議論之后,秦穆公是如撥云霧見青天,不但不再圍攻鄭國,反而命令三位將領留守下來。秦晉聯(lián)盟出現(xiàn)裂痕,兩國關系從此漸行漸遠。三年之后雙方在崤山正面交鋒,秦軍三位主帥被俘,士卒無一生還。歸結起來,燭之武的成功之處在于,恰當?shù)匕盐樟水敃r當?shù)氐膰?、人情,準確地利用了對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燭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導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軍萬馬也不過彈指一揮間的問題,他的自信來源于對當時國際形勢的洞悉,他的智慧當在眾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說理透徹,他從容不迫,超然淡靜,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實在是世俗世界生長出來的一株仙花奇草,異香滿面,清爽可人。
    四、引導學生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1.你最欣賞燭之武哪一點?
    如文章第1段寫國難當頭,燭之武不顧年邁體衰,愿受君命,出使秦營,危難之際——“義”
    “夜縋而出”——“勇”
    面見秦君,一番慷慨陳辭,言簡意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點?
    燭之武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寫。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3.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給我們什么啟示?
    五、布置作業(yè)。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擬幾幅對聯(lián)。
    如:三寸巧舌力挽狂瀾息國難,一番善言情蕩衷腸罷干戈——燭之武;
    秦伯知難而退明時務,晉侯窺利則趨失盟友——秦伯和晉侯;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十七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情感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解決辦法。
    1、注意與已有知識聯(lián)系,初中已學過《曹劌論戰(zhàn)》,對《左傳》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要使學生有意識地關注《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參看有關書籍。
    2、引導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課時安排3課時。
    學生活動。
    1、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2、課內(nèi)采用講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知乎篇十八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板書課題)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說教材。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自動撤離的故事。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積累語言知識。高一教學就是在初中對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稜T之武退秦師》是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講讀課文。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根據(jù)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shù)奶嵘龑?,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課文內(nèi)容。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新大綱對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要求是讓學生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把握文章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學難點則是對燭之武外交辭令的賞析。
    說教法。
    在教法上,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準備采用兩種教法,一是對于文言文詞句方面的知識,采取學生質(zhì)疑、教師點撥的方法;學生質(zhì)疑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二是對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燭之武外交辭令的語言藝術,則采取學生自主討論法。學生自主討論可以發(fā)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說學法。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參照注解勾畫圈點法,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
    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用2個課時,按以下4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1: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簡單介紹《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并且講述《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背景。然后,要求學生自讀全文,請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或者古文中難以理解的字詞進行指導,梳通文章。這為學生閱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來是誦讀,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并找出自己在字詞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膽質(zhì)疑,然后師生共同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一些文言知識,例如,重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句式等;然后再學生齊讀,通過學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體感知課文。最后,學生討論,理清文章脈絡,以此來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總結段落大意:第1段:秦晉圍鄭、臨危受命、第二段:智退秦師,晉師撤離。
    3.分析全文,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贝谁h(huán)節(jié)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fā)點,學生邊讀邊思考,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
    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個性,用語言激情的方法來感染學生,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礎。引導學生分析燭之武說辭的四層意思,體會高超的語言藝術。這樣,既把握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
    4.拓展延伸。
    開放性討論說說學習本課后的啟發(fā)??梢詮倪@一模塊的主題解讀昨日的戰(zhàn)爭方面來談。(解讀昨日戰(zhàn)爭,就是讓我們體會到和平的可貴,才能感受到正義力量的偉大)。
    5.布置作業(yè)。
    寫篇勸說辭,三四百字,要重點展現(xiàn)步步深入,打動對方,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nèi)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板書:(可以圍繞燭之武的形象設計)。
    人物情節(jié)性格。
    慷慨許之-----------------------義。
    燭之武夜縋而出-----------------------勇。
    面見秦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