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范文(14篇)

字號:

    總結能幫助我們回顧成功的原因和失敗的教訓,為以后的行動提供借鑒。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讓自己過得更加幸福和滿意呢?以下是專家為大家整理的職場技能提升指南,歡迎大家閱讀。
    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篇一
    《世說新語》主要記錄了當時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這篇《陳太丘與友期》即是當時名士之間交往言談的記載。
    作者簡介:
    劉義慶(4-444年),彭城郡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學家。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封臨川王,征為侍中。文帝元嘉時,歷仕秘書監(jiān)、丹陽尹、尚書左仆射、中書令、荊州刺史等。著有《后漢書》、《徐州先賢傳》、《江左名士傳》、《世說新語》。
    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篇二
    《陳太丘與友期》文章雖短小卻是文質兼美的、如果說明禮誠信是內容的體現(xiàn),那么構思巧妙則是寫作上的亮點、全文圍繞一個“怒”字展開:
    (一)太丘怒、友人“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二)友人怒,惡語傷人“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元方怒、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對友人“無信”“無禮斥責、
    2、對“下車引之”“作出”入門不顧“的反映、
    基于以上的分析設定本篇文章的教學標有三:
    a、積累文言詞語、
    b、培養(yǎng)語感,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c、通過對本文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禮誠信很重要,進一步陶冶性情、培養(yǎng)健全人格、
    依據(jù)課程標準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目標b和目標c為教學重點,目標c為教學難點、
    根據(jù)課程材準要求: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采用。
    (1)自主學習方法、
    (2)誦讀品味法、
    (3)圈點評注法、
    a、設計原則:
    手段: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動、
    依據(jù):通過品味語言,可以感知人物形象因為“言為心聲”、
    b、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如下幾個方面:
    激發(fā)情趣導入新課。
    檢查預習,掃清障礙、
    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選點重敲,總結歸納、
    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檢查預習,掃清障礙尊君在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誦讀文本,整體感知、使用圈點評注的方法,找出喜歡的語句、
    選點重敲,總結歸納:明禮誠信乃為人之本、
    板書設計:(略)。
    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篇三
    劉義慶(403—444)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學家。自幼才shan華出眾,愛好文學,并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于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篇四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骸胺侨嗽眨∨c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無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篇五
    《陳太丘與友期》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的第25課,語文第一冊聯(lián)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yǎng)這一宏觀的全新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文學素養(yǎng)作為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chuàng)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本課作為古文閱讀在第一冊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過程與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情感與態(tài)度: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yōu)秀品格。教學重難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對象分析】。
    初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品格。本文是學生接觸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學生基礎差,如何教學,促進學生學好本文,培養(yǎng)學生懂禮守信的好品質,是老師思考的重點。
    【說課型定位】。
    新課程標準在關于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注意語言品味,語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礎上突出文體色彩,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說教法】。
    閱讀法:讀時品味人物語言,體會人物表達情感。
    探究法:交流讀時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
    評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評價。
    【說學法】。
    朗讀法:反復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熟讀背誦。
    合作法:交流自己對這篇課文所探究的點,進而形成開放式話題。
    【說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使用活動目的導入導語引人。展示課題。渲染氣氛,促使學生思考。
    整體感知范讀,引導學生勾畫重點詞語。1、聽朗讀。
    2、自主學習課文。
    3、朗讀。
    4、掌握重點字詞。
    5、初步疏通文意。
    6、復述課文。
    7、表演課文。1、出示教學目標。
    2、多媒體顯示需要重點掌握的字詞。
    3、多媒體顯示補充省略部分的意見,并作強調。生自主讀文,獨立解決問題,師引導討論解決,并總結解決字詞的方法。生復述課文,其他學生評價,老師指導點撥,統(tǒng)一意見,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分析質疑提出問題。1、小組討論。
    2、集體朗讀課文,培養(yǎng)文言語感。
    3、指導背誦課文。1、出示問題。
    2、多媒體出示無標點的原文。在學生再三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指導學生掌握背誦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1、老師參與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質疑。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點撥。1、學生討論,提出可探討性的問題。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討論,老師點撥。
    3、請學生談談從這則故事里學到了什么?歸納出示問題。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參與討論,以便掌握情況;老師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歸類。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爭辯,不一定要求統(tǒng)一對問題的認識。
    拓展訓練1、完成表格。
    2、閱讀《世說新語》里另一個故事,你從中學習到了什么?多媒體出示拓展訓練。鞏固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同時適當?shù)臄U大知識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設計說明】。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將“禮”、“信”和《論語》聯(lián)系起來,體現(xiàn)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學生對“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做到深入淺出。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就不會因為只解決一篇短小的文章顯得單薄。
    2、去掉文章的標點符號,還古文之原貌,請學生朗讀。這一設計使學生更多的認識了古文,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有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反應較好,較新鮮。
    3、對于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xiàn)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并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xiàn)了師生交流,由于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fā)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學生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對本文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學生的主體性。
    5、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本,再從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這一設計,看似簡單,卻在整個課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沒有了老師最后“力盡聲色”、略顯乏味的小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爭先恐后的發(fā)言。使整個課堂凸現(xiàn)“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
    6、作業(yè)的設計,講究了課內、課外的銜接,講究由淺到深,講究運用、積累知識。
    【板書設計】。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篇六
    《陳太丘與友期》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四單元的第25課,語文第一冊聯(lián)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yǎng)這一宏觀的全新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文學素養(yǎng)作為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chuàng)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本課作為古文閱讀在第一冊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過程與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情感與態(tài)度: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yōu)秀品格。教學重難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初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品格。本文是學生接觸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學生基礎差,如何教學,促進學生學好本文,培養(yǎng)學生懂禮守信的好品質,是老師思考的重點。
    新課程標準在關于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注意語言品味,語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礎上突出文體色彩,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閱讀法讀時品味人物語言,體會人物表達情感。
    探究法交流讀時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
    評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評價。
    朗讀法反復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熟讀背誦。
    合作法交流自己對這篇課文所探究的點,進而形成開放式話題。
    1.導語引人:展示課題:渲染氣氛,促使學生思考。
    2.整體感知。
    (1)范讀,引導學生勾畫重點詞語。
    (2)多媒體顯示需要重點掌握的字詞,顯示補充省略部分的意見,并作強調。
    (3)學生自主讀文,獨立解決問題,師引導討論解決,并總結解決字詞的方法。生復述課文,其他學生評價,老師指導點撥,統(tǒng)一意見,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3、集體朗讀課文,培養(yǎng)文言語感。
    4、指導背誦課文。
    在學生再三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指導學生掌握背誦古文的技巧。
    5、合作探究。
    (1)、學生討論,提出可探討性的問題。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討論,老師點撥。
    (3)、請學生談談從這則故事里學到了什么?
    歸納出示問題::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參與討論,以便掌握情況;老師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歸類。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爭辯,不一定要求統(tǒng)一對問題的認識。
    6、拓展訓練。
    (1)、完成表格。
    (2)、閱讀《世說新語》里另一個故事,你從中學習到了什么?
    多媒體出示拓展訓練。
    鞏固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同時適當?shù)臄U大知識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設計說明。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將“禮”、“信”和《論語》聯(lián)系起來,體現(xiàn)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學生對“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做到深入淺出。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就不會因為只解決一篇短小的文章顯得單薄。
    2、去掉文章的標點符號,還古文之原貌,請學生朗讀。這一設計使學生更多的認識了古文,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有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反應較好,較新鮮。
    3、對于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xiàn)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并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xiàn)了師生交流,由于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fā)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學生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對本文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學生的主體性。
    5、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本,再從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這一設計,看似簡單,卻在整個課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沒有了老師最后“力盡聲色”、略顯乏味的小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爭先恐后的發(fā)言。使整個課堂凸現(xiàn)“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
    作業(yè):講究了課內、課外的銜接,講究由淺到深,講究運用、積累知識。
    附:板書設計。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篇七
    《陳太丘與友期》七年級上第二單元8課,是本單元最后一篇以家庭親情為主題的課文。這篇文章是寫陳太丘之子元方聰穎機智的,小小年紀就知道維護父親的尊嚴,可見父子情深。
    2、教材特點。
    這篇文章區(qū)別于其他幾篇文章之處在于———它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人必須明禮誠信?!蛾愄鹋c友期》文章雖短小卻是文質兼美的。如果說明禮誠信是內容的體現(xiàn),那么構思巧妙則是寫作上的亮點。全文圍繞一個“怒”字展開:
    (一)太丘怒。友人“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二)友人怒,惡語傷人“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元方怒。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對友人“無信”“無禮斥責。
    2、對“下車引之”“作出”入門不顧“的反映。
    基于以上的分析設定本篇文章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文言詞語。
    能力目標:培養(yǎng)語感,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本文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禮誠信很重要,陶冶性情。
    依據(jù)課程標準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重點積累文言詞語和培養(yǎng)語感,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難點為通過對本文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禮誠信很重要,陶冶性情。
    《陳太丘與友期》是敘事性的。其中有包含著議論的內容。這也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也就是說靠它來發(fā)展學生思維。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方式,確立為“誦讀——討論——誦讀”從而收到“書讀白遍其義自見”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背誦全文任務。
    根據(jù)課程材準要求: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采用(1)自主學習方法(2)誦讀品味法(3)圈點評注法。
    1、激發(fā)情趣導入新課:
    講陳元方小時候的故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們今天學習的《陳太丘與友期》又將講述一個怎樣的經典故事呢?師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掃清障礙尊君在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3、誦讀文本,整體感知。
    使用圈點評注的方法,找出喜歡的語句。
    4、小組學習,質疑探討。
    1〉元方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師生明確:元方是一個聰明機智的孩子。
    2〉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師生明確:“過中不至”“無信”,“對子罵父”“無禮”
    “友人慚”可見其知錯能改。
    3)友人“怒”友人“慚”這種變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5、思考“過中不至”四字可否刪去?為什么?
    師生明確:友人在元方指責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過中不至”四字不可刪去。因為友人失信的依據(jù)。
    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篇八
    《陳太丘與友期行》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主要是在寫陳元方的聰明活潑,誠實守信。文中“無信”“無禮”是本文的核心詞,作者用元方和友人的對話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
    【學情分析】。
    我面對的是七年級的新生,剛接觸到文言文,學生會感覺很生疏和艱難。在講課的過程中多給予方法性的指導,進行讀、講、議的方式相結合,進行授課。
    【教學目標】。
    1、積累“期、舍、不”等常見文言詞。
    2、多角度朗讀,觸摸人物性格。
    3、評述人物,辨別是非。
    4、培養(yǎng)學生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的優(yōu)秀品質。
    【重點難點】。
    1、多角度朗讀,觸摸人物性格。
    2、評述人物,辨別是非。
    3、培養(yǎng)學生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的優(yōu)秀品質。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型】。
    教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昨天晚上,我和一個學生約好今天中午2:20在辦公室,他找我默寫《詠雪》,人沒來,我該怎么辦?誰幫我出主意?(生答)古代有個叫陳太丘的人,也遇到了這樣的事,他是怎么辦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陳太丘與友期行》。
    二、朗讀。
    (投影)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1、找一生朗讀,其他學生做點評。
    學生點評時應讓學生朗讀,老師順勢作以指導。
    2、找學生再讀。
    3、全班齊讀。
    三、疏通文意。
    (投影)要求:養(yǎng)成圈點勾畫的習慣。給重點詞加點,疑難句子畫橫線,并寫上評注,疑難問題旁打上問號。
    如: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請學生按照此法自主學習,根據(jù)注釋,小組討論,譯讀課文。三五分鐘后,學生把有疑難的地方說出來,師生共同解決。
    (設計意圖:理解課文內容,練習語言表達能力)。
    四、讀文章,品人物。
    (投影)1、請以“我從----------的句子,看出-------是--------的人”。
    如:我從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的句子,看出元方是活潑、開朗的人。
    2、根據(jù)學生的對人物性格的了解,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朗讀時可以有表情和手勢。
    (設計意圖:通過對課文的再朗讀,感知人物內心世界的情感變化,進一步認識人物。)。
    五、拓展延伸。
    剛才大家讀的很投入,對故事理解得更透徹。下面老是想開個記者會,請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一起探討。
    預設問題:1、你如何評價陳太丘的做法?如果你是陳太丘,你會怎么做?
    2、“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3、友人、元方的態(tài)度是怎樣變化的?
    六、書美言,談收獲。
    1、學習本文,老師感受很深,于是寫了首打油詩以表我心。希望老師的詩是拋磚引玉,激起你的思維之花,寫出更美妙的語言。詩如下:
    《世說新語》小文章,蘊含道理故事強。告誡人們做事情,誠信有禮記心上。
    2、學生寫出感受,格式不限。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寫感言,表達自己對誠信的感悟,讓學生在心靈上對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的優(yōu)秀品質有新的認識)。
    小結:自古以來,誠實守信、明禮懂禮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希望咱班的學生都能繼承這些傳統(tǒng),光明磊落的立于天地間。
    友人:無信無禮。
    知錯即改。
    元方:聰明活潑。
    誠實守信。
    【作業(yè)設計】。
    閱讀《王戎識李》,談談收到的啟發(fā)。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王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教學反思】。
    把《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完之后,細想之余,有以下反思:1、在上課時朗讀環(huán)節(jié)還要加強,讓孩子在讀的過程中了解人物內心世界。2、在授課過程中,學生探究部分的時間不宜過多,應充分體現(xiàn)重難點。3,、我雖對“舍、去、委、顧”等詞語做了重點講解,但對一些古代人物稱謂落實不夠。
    汗張。
    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篇九
    1、了解古今異義詞,掌握“期、去、委、引、顧”等實詞的含義。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懂課文意思,并能用現(xiàn)代漢語較生動地復述故事。
    3、引導學生懂得為人處事應信守諾言。
    篇文言文,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從而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導入新課,示范朗讀,明確每次朗讀的要求。
    通過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個別朗讀、分角色朗讀、齊讀等)。
    通過朗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中人物關系。為分析人物形象做好基礎,同時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首先做到:正確、清楚。
    研讀課文,具體理解課文大意。
    講解“古今異義詞”;指導學生疏通重點句子的解釋。
    借助注釋,知道“期、舍、去、乃、委、引、顧”等詞的含義。
    古今異義詞是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之間的一大差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言實詞,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子,將能更好地學習文言文。
    拓展思維,生動復述課文故事。
    順勢引導,相機點撥。
    復述課文,交流點評。
    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維,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激發(fā)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的表達能力。
    作業(yè)練習,鞏固文言基礎知識。
    合理設計練習。
    回家完成作業(yè)。
    鞏固課堂內容,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句子。閱讀與課文主題相一致的現(xiàn)代文,更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初步的比較閱讀、鑒賞的能力。
    練習舉隅。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
    2、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4、有人慚,下車引之。
    5、元方入門不顧。
    二、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2、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止,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3、元方入門不顧。
    三、根據(jù)課文內容,回答問題。
    1、元方對父親的朋友的是從哪兩個方面來批評的?說明元方又怎樣的特點?
    2、“元方入門不顧”一句中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課文講述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四、拓展思考:。
    1、陳太丘未能堅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夠守信?
    2、友人知錯而“慚”說明友人是什么樣的人?
    3、元方最后“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4、閱讀秦文君的《一諾千金》,你有何感想?
    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篇十
    陳太丘與好友相約同行,既是同行,就應該約定時間。于是兩人約定在正午十分出發(fā)。
    正午十分,吃過午飯,正是一日中最悠閑最愜意的時候。乘著時間還早,友人便倚在床頭閉目養(yǎng)神。午時的太陽并不刺眼,反倒顯得有些無力,斜斜的從窗口射進小屋,投下一個個窗花印下的光斑,投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門口的家貓,趴著。偶爾舔舔自己的爪子,梳理梳理自己白凈的毛?!艾F(xiàn)在這個季節(jié),午后總是昏昏入睡……”想著想著,友人竟就這樣倚在床頭,沉沉睡去。
    窗外小鳥的鳴叫驚醒了友人,友人揉了揉朦朧的睡眼,向窗外望去,不覺一驚:太陽已經偏西,夕陽把天邊著上了一層漸變的紅色,就像水彩大師調色板上的顏料一樣,一點點向西暈開。友人猛的想起與陳太丘的約定,立刻起身,甩甩衣袖,將衣服上的折皺理平,走出門去。
    門外,黃牛還在享受著下午的美好時光。它慵懶地趴在地上,半瞇著眼,時不時將流出嘴角的唾液舔進嘴里。友人快步上前,拍打它的背,叫它趕緊起來??烧l知,倔強的黃牛就是不聽使喚,還和友人對著干。友人越是叫喚,它就越是不動。
    終于,也許黃牛是被吵得不耐煩了,搖搖頭,不屑地從鼻子里噴出一口氣。它開始慢慢挪動。友人可等不及,早就上車,用鞭子抽打黃牛,黃牛吃疼,跑了起來。
    到了陳太丘的家門口,正巧遇見元方在門外嬉戲,見有來客,他立刻收起了木質玩具,向前迎了上去。這時,陳太丘早就丟下友人離開了。友人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
    “見你遲遲未到,他自己先走了?!痹交卮?。
    友人十分生氣,說:“不是人呀,與別人相約同行,卻舍棄我自己走了!”
    元方說:“我父親與你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時分,到時間了你沒到,就是沒有信用;對著我罵我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
    友人聽了以后十分慚愧,下車想去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開了,讓友人落了個空。友人想:此行去了便無意義,下次再與陳丘太相約而行吧。然而陳太丘下次一定不會再與他相約同行,因為他已經知道他是個不守信之人,兩人想要同行,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
    夕陽西下,友人騎著黃牛向著夕陽,走向家的方向。這邊,友人在回想剛才自己的不當行;那邊,陳太丘在考慮著該不該與他繼續(xù)做朋友。兩個人都若有所思。
    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篇十一
    太陽高高地升在天上,天空湛藍湛藍的,還飄著幾朵絲絮般的云彩,氣候溫暖但不燥熱,有時還吹起一縷縷清風。
    陳家宅院的門前,一個七歲的小孩在那里玩耍,他叫元方,正在門口踢著蹴鞠?!爸ㄑ健币宦暎T開了,從里面走出一名男子,他是太丘縣的縣長,大家都稱呼他“陳太丘”。
    旁邊玩耍的元方正是陳太丘的兒子,他看到父親,施禮道:“孩兒見父親如此焦急,是否有事煩擾著父親?”
    陳太丘見是兒子,眉頭稍微緩了緩,回答說:“為父與一位好友約定中午一起出行,現(xiàn)已過了正午,好友還未到達,所以在此等候?!?BR>    又過了一會兒,陳太丘有些不耐煩了,他叫了一輛馬車,剛要上車,又拉住元方,叮囑他要是友人來了,告訴友人自己已經先乘車走了。
    元方聽了,兩眼直視對方,反駁道“您與我的父親約定中午見面,正午到了,您還未到達,首先就失去了信用,不僅如此,您還對一個孩子罵他的父親,這是沒有禮貌?!?BR>    元方的話字字在理,直擊男子,那男子聽了,臉一陣紅一陣白的,十分慚愧,嘴里也說不出來,他剛想下車拉住元方,表達自己的歉意,元方卻頭也不回地走進大門了。
    友人十分慚愧,他想”這次我確實做得不對,我以后可要遵守時間,遵守約定,也要向元方學習禮儀?!?BR>    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篇十二
    在東漢的時候,太丘縣的縣令名叫陳寔。陳寔有一個比他高兩級的友人,平常就很看不起陳寔。有一天,陳寔和友人約在中午12點同行,但過了很久友人還沒到,陳寔就先離開了。離開后不久,友人終于到了。陳寔的大兒子叫陳元方,那一年才七歲,此時正在門外戲耍。友人就問陳元方:“你的父親在嗎?”陳元方答道:“看你一直沒有到,就先走了?!庇讶司蜕鷼饬耍骸八娌皇侨税?!與我相約同行,卻留下我走了。”古時候,父親是神圣的,友人竟然當著陳元方的的面辱罵陳寔,于是陳元方也生氣了:“您與我的父親約在中午12點。過了十二點您還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父親,則是沒有禮數(shù)?!?BR>    友人一想也對,對自己剛才的做法感到羞愧,就走下車去拉元方的手以表和好,但元方并沒有理友人,徑直回了家。
    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篇十三
    余**老師分析《陳太丘與友期行》,余老師先朗讀了這篇短文,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一般用一個課時完成,看看教師是設計怎樣的板塊訓練:一塊朗讀訓練,一塊辨析訓練,一塊品評訓練。
    先看朗讀訓練,請同學朗讀課文,讀出課文的兩個層次,這就不是一般的朗讀訓練,對課文內容的全面把握,對課文人物的理解,哪兩個層次呢?一層陳太丘與友人的故事,二層友人與陳太秋兒子的故事。通過朗讀表現(xiàn)人物,用朗讀表現(xiàn)人物中的人物,這就是叫以聲傳情。一開始,友人很有禮貌,得知陳太丘已去,就發(fā)怒,元方就批評客人,友人慚,下車引之,這就是朗讀訓練。
    第二塊辨析詞語,兩個意思比較難與理解的字;兩個分別表示敬與謙與美字;兩個同形而意義有區(qū)別的字;兩個字形不同而意義相近的字;兩個能夠表現(xiàn)本文要義的字。這就是學生活動,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智慧的訓練,于是就有了學生安靜的思考。完成詞語辨析的`過程。接著就有師生的交流,帶出對本文文章的翻譯,這一塊就是解決字詞辨義的問題。
    第三塊品評訓練,給學生話題,從文字的一個字(詞)讀出了什么?從文中的中句話讀出了什么?從這篇文章讀出了什么?于是又有了學生的思考,這樣就訓練了學生的品析的能力,概括的能力,欣賞的能力,表達的能力。老師和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有效的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老師順勢滲透有關的知識,增加學生的積累。
    這個課,朗讀、辨析、品評,三塊,每一塊都有自己的訓練任務,每一塊都有自己的活動方式,就教師而言,每一塊都有自己的教學手法。從中可以看出教師清晰的語文課堂結構。
    陳太丘與友期行說課稿篇十四
    《陳太丘與友期》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25課兩則短文中的一篇。七年級語文上冊聯(lián)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yǎng)這一宏觀的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chuàng)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
    這篇短文選自《世說新語》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淺顯,情節(jié)簡單而饒有趣味。對剛剛接觸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級學生來說,這篇短文不僅有趣,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而且易懂,通讀數(shù)遍,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很容易就能大致明白。但是,對于文章的主旨——或者自發(fā)地,或者受參考書影響——很多同學認為文章主要講述了“信”和“禮”的重要性;其實不然,《世說新語》主要刻畫人物的精神風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因此,我要求學生預習此文后,在課堂上主要以學生自學和質疑問難的形式解決字詞問題,并通譯全文,以求完全弄清短文的字面含義。然后以課堂劇表演、人物風貌品評的形式,讓學生明白,此文表現(xiàn)了陳寔、陳紀面對尊者、長者時,不論身份高低,堅持原則,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質。
    1、知識與能力: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在自學中積累重要文言詞語;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評價人物,獲取情感體驗。
    3、情感與態(tài)度:學習古人堅持原則,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質。
    積累重要文言詞語;品評人物風貌。
    評判“元方入門不顧”這一行為。
    1、朗讀并讀準字音,初步把握朗讀節(jié)奏。
    2、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世說新語》、劉義慶及文中出現(xiàn)的三個人物。
    一、聆聽老師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導入: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zhàn),乃遣辛毗為軍司馬。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陳,亮設誘譎萬方,宣王果大忿,將欲應之以重兵。亮遣間諜覘之,還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黃鉞,當軍門立,軍不得出?!绷猎唬骸按吮匦磷糁我??!?BR>    雖然司馬懿是上司、主將,但是既然司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軍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們來學習《世說新語》“方正”篇中的另一則故事《陳太丘與友期》,講的也是不論身份差別,只看行事對錯的人。
    說明:諸葛亮與三國故事,這個話題應該能夠吸引中學生的興趣。然后用這個不為人熟知的故事,與《陳太丘與友期》類比,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時,能有意識地從“方正”的角度解釋。
    二、展示我們的預習。
    1、寫出你所了解的內容:
    (1)《世說新語》:
    (2)劉義慶:
    (3)陳太丘、陳元方、“友人”
    明確:(1)《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我國南朝宋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全書原八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蛾愄鹋c友期》選自“方正”一門?!胺秸奔凑辈话ⅲ瑸槿苏?,是一種好品格。
    (2)劉義慶: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荊州刺史,好文學?!妒勒f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3)陳太丘、陳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個地名,陳元方的父親陳寔曾經是那里的行政長官,所以后人稱他為“陳太丘”。這人為官清廉,家里簡陋到連拉車的仆役都沒有。有一次去拜訪荀淑,叫大兒子陳元方親自拉車,車上坐著老爺子抱著小孫子長文,二兒子季方則隨后挑著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設宴招待他們。荀淑有八個兒子,號稱“八龍”。一個給他們開門打簾,一個行酒,其他的六龍輪番布菜。這一道獨特的風景成為當?shù)氐钠媛?,人們甚至給這父子三個畫像后廣為傳誦,說他們出行是“真人東行”,尊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君”。
    關于“友人”:老師也查了很多資料,但是沒有這個人的詳細資料。只知道大概是一個比陳太丘職位高的官員。
    說明:首先檢查文學常識的預習情況,其目的在于進一步讓學生形成這樣一個印象:《世說新語》著重刻畫的是人物的精神風貌,而《陳太丘與友期》刻畫的是“方正”的品質。
    2、多朗讀幾遍,你會對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1)齊讀一遍,有沒有還拿不準的字?提出來共同解決。
    (2)聽聽同學的朗讀,你覺得怎么樣?
    (3)讓我們一起再讀一遍。提示:這一遍相信你不會讀錯字,也能夠把節(jié)奏讀出來。
    注:第一遍檢驗讀音是否正確無誤。尤其注意:不-否,通假字的讀法。在學生對其他同學朗讀的評價中,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節(jié)奏。
    說明:學生經過預習,多數(shù)人已經能夠順利地朗讀。經過齊讀、賞讀和再次齊讀,應該能夠達到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的程度,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
    3、用自己的話,給大家復述一下故事的內容吧!
    說明:這個問題的設計意圖,在于檢驗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況,并通過已理解學生的復述,使所有同學了解故事內容。
    三、理解文章的意義。
    1、你還記得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嗎?在下面寫出來。
    明確:
    留:人名、地名、物名、職稱。
    補:補出省略的地方。
    換:用現(xiàn)代語言代替文言。
    加:把單音節(jié)變成雙音節(jié)。
    調:調整倒裝句語序。
    說明:在之前的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我已經在翻譯的過程中明確了以上幾點常用方法。現(xiàn)在回顧一遍,既是對學習方法的鞏固,也為學生接下來的自主解釋、翻譯提供了幫助。
    2、默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看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憑自己的能力解釋清楚每一個字詞。然后解釋下列加點字。
    期日中。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門外戲。
    尊君在不。
    君與家君期日中。
    相委而去。
    則是無信。
    下車引之。
    元方入門不顧。
    明確:
    期日中期:約定的時間。
    太丘舍去去:離開。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
    門外戲戲:玩耍,游戲。
    尊君在不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不:通假字,同“否”。
    君與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稱對方,現(xiàn)可譯為“您”。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相委而去委:丟下、舍棄。
    則是無信則:就。
    下車引之引:拉。
    元方入門不顧顧:回頭看。
    注:(1)“去”的解釋要注意古今異義。可舉例如:“我去學校。”這句話的古義為:我離開學校;今義為:我去到學校。
    (2)知識拓展:對對方一般用尊稱,如:君、尊君、令尊、令堂、令郎、令愛;對己方則用謙稱,如:家父、家母、舍姊、家兄、鄙人、拙荊、賤內、犬子等。
    3、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翻譯得最好!
    注:將文章分文八個小部分,從每個小組選一個同學翻譯。如出現(xiàn)翻譯不確切的情況(包括關鍵字詞意義解釋錯誤,漏字,未補充省略成分,語序不當?shù)龋r,由本小組同學繼續(xù)翻譯。
    注:不平均地分為如下八個小部分:
    b.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d.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e.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BR>    f.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g.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BR>    h.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翻譯從略。在同學翻譯“過中不至”或其他語句出現(xiàn)錯誤的時候。老師及時指出其翻譯的缺點:缺少主語。并提示文章中還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人物: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人)過中不至,太丘舍(友人)去,(陳太丘)去后(友人)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陳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4、理解了文章內容后,讓我們再讀一遍課文。
    說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自學積累文言字詞,精確地理解文章內容。本文字詞和內容均較簡單,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質疑問難和老師的重點字詞檢測掌握字詞意義。在逐句翻譯過程中解決句子成分省略時的翻譯問題,并鞏固翻譯時字字落實、調整語序的習慣。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接下來品評人物風貌的基礎,必須一絲不茍地落實。
    四、品評人物的風貌。
    1、文中真正犯錯的是誰?他先后犯了哪些錯誤?怎么評價這個人?
    明確:“友人”,他先失信于陳太丘,又失禮于陳元方。他雖然失信、失禮,但是錯而能改。
    明確:方正是正直不阿的意思。雖然“友人”官位較高,但陳太丘不因此而特地等候,而是堅持原則地到時間就離開了。雖然父親的“友人”既尊且長,但陳元方不因此而放過他的錯誤,而是直言指出。
    3、你怎么看陳元方“入門不顧”的行為?
    注:我們這里評論陳元方,首先告訴大家一個詞:知人論世,就是要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然后來鑒別這個人物。
    事實上,這是當時的人們追求真性情的一種表現(xiàn),是時代的風尚,甚至連非常尷尬的“友人”可能也會稱贊他。
    但是世易時移,時至今日,我們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我們現(xiàn)在這樣“入門不顧”是否合適?
    明確:在當時的時代環(huán)境下,這種不給錯誤者留情面的行為被視為真性情的體現(xiàn),是得到普遍贊揚的,因此無所謂失禮。但是在當今社會,我們不能這樣簡單地處理,對于不嚴重的錯誤,我們應當原諒;對于嚴重的錯誤,簡單的道歉是不能原諒的,我們也可以“入門不顧”。
    4、你怎么評價陳太丘、陳元方?
    陳太丘:守信用,堅持原則。
    陳元方:堅持原則,直言對錯,有真性情。
    5、自由地朗讀文章,要把人物的性格因素考慮進來。然后齊讀一遍。
    說明: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并初步領會魏晉六朝人物精神風貌的關鍵。對三個人物的評價應該不難完成,難點在于“元方入門不顧”的評判。對此,我認為陳元方的行為與“失禮”與否無關,因為當時的“禮”并不認為這樣失禮,這是真性情的展現(xiàn)。理解這一點,不僅解決這個難題,同時也對我國文化中的魏晉風度和精神有所了解,這是一個很好的文化熏陶機會。但是,對于現(xiàn)代社會來說,這種行為是不提倡的,因此我又引導學生思考這種行為在現(xiàn)代社會是否合適。
    五、拓展我們的思維。
    1、請你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復述這個故事:你可以在復述的過程中適當添加內容,如陳太丘離去時的情景,元方在玩什么,元方入門不顧后友人的表情動作等。
    2、請你在《世說新語》中找一個有趣的故事,抄寫在下面。
    明確: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世說新語·任誕》。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于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碾之,又不得。瞋甚,復于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
    ——《世說新語·忿狷》。
    希望大家讀一讀這本書,就能發(fā)現(xiàn)古人原來是非常有趣的的。
    六、說說你的收獲。
    課后作業(yè):
    1、背誦全文。
    3、課外閱讀《世說新語》中其它故事。